CN108291490A - 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1490A
CN108291490A CN201580084887.XA CN201580084887A CN108291490A CN 108291490 A CN108291490 A CN 108291490A CN 201580084887 A CN201580084887 A CN 201580084887A CN 108291490 A CN108291490 A CN 108291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ombustion
power supply
electric power
clim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48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91490B (zh
Inventor
井上贵裕
民田太郎
民田太一郎
桥本隆
和田升
中川光
坂下友
坂下友一
本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91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1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9/00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non-liquid fuels, pluralities of fuels, or non-fuel substances added to the combustible mixtures
    • F02D19/12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non-liquid fuels, pluralities of fuels, or non-fuel substances added to the combustible mixtures peculiar to engines working with non-fuel substances or with anti-knock agents, e.g. with anti-knock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25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non-liquid fuels, pluralities of fuels, or non-fuel substances added to the combustible mix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 F02D41/04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 F02D41/045Detection of accelerating or decelerating st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 F02D41/04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 F02D41/10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accel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1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acetylene, non-waterborne hydrogen, non-airborne oxygen, or oz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06Intake manifol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14Air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18Air 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10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engine output, e.g. engine torque or engine speed
    • F02D2200/1002Output torqu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50/00Engine control related to specific problems or objectives
    • F02D2250/18Control of the engine output torque
    • F02D2250/21Control of the engine output torque during a transition between engine operation modes or st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Abstract

构成为:运算用于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且对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供给与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利用来自电力供给器的供给电力产生燃烧促进剂并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并且供给电力越增加,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越增加,由此,对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向燃烧室供给促进燃烧的燃烧促进剂而使燃烧稳定化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内燃机中,提出了通过向燃烧室供给臭氧而实现燃烧的稳定化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76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以往的内燃机中,不仅在低负荷时,在负荷上升时,燃烧有时也会过渡性地产生不稳定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技术中,构成为进行如下控制:在内燃机的负荷上升时,使向燃烧室供给的臭氧量减少。
然而,在这种控制方式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内燃机的负荷上升时,瞬间会导致进一步的燃烧不稳定化。另外,即使在构成为具备检测内燃机的燃烧状态并按照检测结果调整向燃烧室供给的臭氧量的功能的情况下,也会有在过渡性的燃烧不稳定时来不及响应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抑制伴随着内燃机负荷上升的过渡性的燃烧不稳定化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具备:电力供给器,所述电力供给器供给电力;燃烧促进剂发生器,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利用来自电力供给器的供给电力产生燃烧促进剂并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供给电力越增加,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越会增加;内燃机输出指令器,所述内燃机输出指令器输出用于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以及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电力供给器,电子控制单元具有: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内燃机输出指令器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以及电力供给控制部,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通过对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与由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从而调整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
另外,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方法具备:运算用于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步骤;以及按照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调整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的燃烧促进剂的量的步骤,步骤由电子控制单元执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构成为:通过运算用于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且对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从而调整来自燃烧促进剂发生器的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由此,可以得到能够抑制伴随着内燃机负荷上升的过渡性的燃烧不稳定化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力供给器的结构的一例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燃烧促进剂发生器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燃烧促进剂发生器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概略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一例的时序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二例的时序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三例的时序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四例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五例的时序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内燃机转速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内燃机负荷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吸气温度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吸气湿度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吸气压力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发生器温度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按照图15所示的映射运算得到的电力校正系数的概略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运算得到的电力供给正时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适当的实施方式,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外,在图1中,一并地图示出应用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燃烧稳定化装置)的内燃机1、内燃机1的燃烧室2及吸气路径3、以及设置于吸气路径3的吸气量调整器8。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燃烧稳定化装置构成为通过向内燃机1的燃烧室2供给促进燃烧的燃烧促进剂,从而使燃烧稳定化。另外,构成为:利用在后述的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电极间施加交流电压而产生的放电,产生燃烧促进剂。
在图1中,燃烧稳定化装置具备电力供给器4、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电子控制单元6及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电子控制单元6具有电力供给控制部61、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及吸气量控制部63。电子控制单元6例如利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的CPU、和系统LSI等处理电路来实现。
电力供给器4具备将直流电压转换为更高电压的交流电压的功能,并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按照从电力供给控制部61输入的电力量指令的电力。具体而言,电力供给器4构成为能够按照从电力供给控制部61输入的控制信号,在电力供给器4本身具有的最大输出以下的电力的范围内,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任意的电力。另外,对于从电力供给器4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电力的供给正时而言,也按照从电力供给控制部61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控制。
此外,对于由电力供给器4供给的电力即交流电压而言,只要能够在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电极间施加交流电压时产生放电即可,因此不限定于正弦波,也可以是矩形波。
在此,参照图2,说明电力供给器4的具体结构例。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力供给器4的结构的一例的电路图。
在图2中,电力供给器4具有直流电源41、DC/DC转换器42、开关元件43、升压变压器44及谐振用线圈45。
直流电源41向DC/DC转换器42输出直流电压。此外,作为直流电源41,例如使用能够施加12V的直流电压的一般的机动车电池即可。
DC/DC转换器42例如将直流电源41输出的直流电压升压到2倍以上且40倍以下,并输出升压后的直流电压。升压后的直流电压利用由两串联两并联地连接的四个开关元件43构成的全桥电路的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压。按照从电力供给控制部61输入的控制信号,将开关元件43切换为接通或断开。通过进行这样的切换控制,从而能够生成交流电压。
此外,在图2中,构成为利用全桥电路进行从直流电压向交流电压的转换,但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半桥电路进行该转换。在像这样使用半桥电路的情况下,虽然开关元件43的个数为两个即可,但与全桥电路相比,会向开关元件43施加两倍的电压,因此,需要选定更耐高压的开关元件43。
另外,如果构成为不利用DC/DC转换器42将直流电源41的直流电压升压,而是借助开关元件43从直流电源41的直流电压直接转换为交流电压,则不需要DC/DC转换器42。
升压变压器44的初级侧以将两串联两并联地连接的四个开关元件43的各两串联间连结的方式连接。升压变压器44的次级侧的高压侧端子经由谐振用线圈45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连接,另一方面,低压侧端子接地。此外,对于升压变压器44的匝数比而言,按照需要的升压比,例如在2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进行决定。这样,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电极间施加如下高电压,所述高电压是通过并用基于升压变压器44的升压和基于谐振的升压而生成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并不是一定需要升压变压器44,也可以不设置升压变压器44。在该情况下,需要不通过并用基于升压变压器44的升压和基于谐振的升压,而仅利用基于谐振的升压,生成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电极间施加的高电压。
电力供给控制部61向开关元件43输出具有1Hz以上的重复频率的控制信号。电力供给器4按照从电力供给控制部61输入的控制信号,重复进行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电极间施加电压的工作、和不向该电极间施加电压的工作。另外,能够利用向该电极间施加电压的期间与不向该电极间施加电压的期间这两个期间的比率,调整从电力供给器4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电力。此外,可以使控制信号的重复频率与内燃机1的旋转同步,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控制信号的重复频率与内燃机转速对应,所以控制变得容易。
在此,可以认为,在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电极间施加电压的期间,每单位时间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恒定,但实际上该供给电力并不完全恒定,根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放电环境及电力供给器4的温度的不同,会稍微增减。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低电压侧设置电容器,根据向电极间施加的电压及电容器的电压取得利萨茹波形,并始终对电力进行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调整重复频率,由此,使电力保持恒定。
通过利用来自电力供给器4的供给电力在电极间产生放电,从而使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燃烧促进剂并向内燃机1的燃烧室2供给。另外,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越增加,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越会增加。
在此,参照图3及图4,说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具体结构例。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3中,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具有第一电极51、第二电极52及电介质53。
第一电极51隔着间隙与第二电极52相向地设置。另外,构成为在第一电极51与第二电极52之间夹设有至少一个电介质53。
在第一电极51连接有电力供给器4的高电压端子,在第二电极52连接有电力供给器4的低电压端子。在从电力供给器4向电极间施加电压时,经由电介质53,在第一电极51与第二电极52的间隙产生电介质阻挡放电。在产生阻挡放电时,空气中的氧气分子及水分子被分解,并生成臭氧、OH自由基及O自由基中的至少一种以上作为促进燃烧的燃烧促进剂。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概略图。在图4中,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具有第一电极51、第二电极52及电介质53。
第一电极51与第二电极52相向地设置。另外,设置于第一电极51与第二电极52之间的电介质53构成为与第一电极51及第二电极52这双方相接。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能够进行沿着电介质53的表面的放电,与上述同样地,能够产生燃烧促进剂。
在此,在对图3所示的结构和图4所示的结构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有燃烧促进剂的产生效率更高这样的优点,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有产生放电所需的施加电压更低这样的优点。
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设置于内燃机1的吸气路径3。此外,在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设置于吸气路径3时,相对于调整内燃机1的吸气量的吸气量调整器8,既可以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设置于燃烧室2侧,也可以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设置于大气侧。
在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相对于吸气量调整器8设置于燃烧室2侧的情况下,由于能够缩短从产生燃烧促进剂的位置起到燃烧室2为止的距离,因此,能够向燃烧室2供给刚产生的燃烧促进剂。在从产生燃烧促进剂的位置起到燃烧室2为止的距离变长的情况下,由于所产生的燃烧促进剂的一部分有时会被分解,所以需要适当地设定该距离。另外,通过与内燃机1的吸气正时相应地在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放电,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燃烧促进剂从产生起到被供给到燃烧室2为止的时间。
由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设置环境为大气压以下的环境,所以有产生放电所需的电压较低这样的优点。另外,能够利用由吸气产生的压力的脉动,对在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放电正时进行设定。
另一方面,在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相对于吸气量调整器8设置于大气侧的情况下,能够在稳定的压力环境下产生放电。另外,即使在由于在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放电时的周边压力的变动而使得电力供给器4供给的电力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稳定的电力供给。
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构成为输出用于控制内燃机1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此外,内燃机输出用内燃机负荷与内燃机转速的积来表示。因此,内燃机输出的上升表示内燃机负荷与内燃机转速的积上升。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被输入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及吸气量控制部63。
在此,作为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的具体结构例,在将内燃机1搭载于四轮机动车的情况下,加速踏板相当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另外,在将内燃机1搭载于二轮机动车的情况下,节流把手(日文:スロットルグリップ)相当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
吸气量控制部63按照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吸气量调整器8输出用于调整吸气量的吸气量指令。吸气量调整器8按照吸气量指令调整吸气量。具体而言,例如,在吸气量调整器8由进气门构成的情况下,吸气量控制部63输出用于控制进气门的开度的吸气量指令。在该情况下,吸气量调整器8通过按照吸气量指令控制进气门的开度,从而对吸气量进行调整。
此外,在一般的机动车中,与吸气量相应地决定向燃烧室2喷射的燃料喷射量。因此,在内燃机1中,如果燃烧稳定,则伴随着吸气量的增加,内燃机输出上升。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能够利用燃烧稳定化装置使燃烧稳定化,因此,其结果是,能够使内燃机输出伴随着吸气量的增加而可靠地上升。
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具体而言,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时间微分值,并将其运算结果设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由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设为0以上的值。
通常,在内燃机1中,在内燃机输出上升时,会产生很多过渡性的燃烧不稳定化,内燃机输出越急剧上升,燃烧越容易不稳定化。因此,吸气量控制部63对吸气量调整器8进行控制,以便经过更长时间地增加吸气量。
此外,燃烧的不稳定化表示内燃机1的每个燃烧循环的内燃机输出变动变大。另外,在燃烧的不稳定化持续时,内燃机运转有可能会停止。另外,在内燃机1为压缩自燃式内燃机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大量的排气再循环将排气的热量带入到下一次循环并进行连续运转,因此,在内燃机输出上升时,需要更缓慢的调整。然而,由于从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输出内燃机输出指令起到内燃机输出实际上升为止的时间变长这一情况会使得响应性降低,所以从实用性的观点出发,并不是优选的。
因此,在内燃机输出上升时,针对燃烧的不稳定化及响应性的降低这样的处于折衷(日文:トレードオフ)关系的两者,进行考虑到平衡的控制。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利用燃烧稳定化装置来改善内燃机输出上升时的过渡性的燃烧不稳定化,并且,在内燃机输出更急速地上升时,也能够使燃烧稳定化。
接着,参照图5,进一步说明燃烧稳定化装置的控制工作。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在图5中,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被输入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和吸气量控制部63。吸气量控制部63按照输入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吸气量调整器8输出吸气量指令。吸气量调整器8按照吸气量指令对吸气量进行调整。
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根据输入的内燃机输出指令运算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并向电力供给控制部61输出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
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输入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决定与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电力供给控制部61决定供给电力,以便输入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越大,使供给电力变得越大。
具体而言,例如,在存储器中预先存储如下的映射,该映射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和供给电力关联,并被规定成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变得越大,供给电力变得越大。电力供给控制部61根据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映射,决定与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输入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
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所决定的供给电力。由此,能够产生与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对应的量的燃烧促进剂。另外,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越大,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变得越大。
这样,电力供给控制部61通过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供给与由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从而对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进行调整。
在此,可以认为也能够进行如下的反馈控制:检测内燃机1的燃烧状态,作为其检测结果,如果燃烧稳定度低,则产生燃烧促进剂。然而,由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设置于吸气路径3,所以燃烧促进剂从产生起到被供给到燃烧室2为止的时间会产生延迟。因此,在这样的反馈控制中,针对伴随着内燃机输出的过渡性的燃烧不稳定化,来不及响应。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内燃机输出上升时,在燃烧不稳定化之前,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燃烧促进剂,因此,能够在燃烧产生不稳定化的同时供给燃烧促进剂。
接着,参照图6~图10,说明燃烧稳定化装置的工作例。此外,电力供给控制部61构成为:使用在图6~图10的各图中示出的多个控制模式中的至少一个以上,对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进行控制。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一例的时序图。
在图6中,各纵轴表示内燃机输出指令器7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相对值、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相对值、以及电力供给器4供给的供给电力的相对值,横轴为共用的时间轴。
另外,在图6中,针对横轴,能够分类为: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的期间A、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B、以及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的期间C。此外,内燃机输出按照内燃机输出指令实际上升且燃烧产生不稳定化的正时为相比于图示的期间C更靠后的未来。
在图6中,在期间A,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在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为0的情况下,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为0。
接着,在期间B,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呈直线地增加,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为不是0的恒定的值。此外,由图6可知,期间B是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成为恒定的期间。
接着,在期间C,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所以与期间A同样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在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为0的情况下,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为0。
这样,在期间B、即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成为恒定的期间,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使供给电力成为恒定,从而将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设为恒定。
在此,内燃机输出实际上升的期间通常比期间B长。因此,也可以构成为:从自期间B转变为期间C的转变时间点起,在一定期间持续供给供给电力。
另外,如果在内燃机输出上升后燃烧不稳定化逐渐恢复,则也可以构成为:在从期间B转变为期间C的转变时间点不使供给电力瞬间为0,而是从该转变时间点起,经过一定期间,一边使供给电力逐渐下降,一边持续供给该供给电力。在该情况下,并不是一定需要将供给电力完全降低到0,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内燃机1的运转状况的不同,在供给电力下降结束后,持续供给微弱的供给电力。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能够使燃烧更稳定化。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从自期间B转变为期间C的转变时间点起,在一定期间持续供给该转变时间点处的供给电力、即期间B处的供给电力,在燃烧完全稳定后,使供给电力为0。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能够进行足量的燃烧促进剂的供给,直到燃烧稳定。
此外,在构成为从自期间B转变为期间C的转变时间点起在一定期间持续供给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对于从该转变时间点起持续供给供给电力的供给时间而言,只要考虑内燃机1的特性及运转条件并进行预先设定即可。另外,在该情况下,对于期间C处的供给电力的值而言,只要预先设定为期间B处的供给电力以下即可。
在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由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时间微分值示出。具体而言,通过对根据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的时间分辨率进行离散化而阶梯性地得到的值取差分,从而算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也就是说,算出当前的内燃机输出指令与一个阶梯前的过去的内燃机输出指令之差,将使该差除以时间分辨率而得到的值设为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时间微分值。
在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的时间分辨率足够高的情况下,用简单的后向差分通常不会产生问题,能够减轻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算出负荷。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的时间分辨率不够高的情况下,需要更高阶的差分方法。在该情况下,使用当前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和两个以上阶梯前的过去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算出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时间微分值。此外,对于使用何种程度的过去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即进行何种程度的高阶的算出而言,由于为算出精度与计算负荷的折衷,所以只要考虑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的时间分辨率、存储器容量及运算速度并进行决定即可。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二例的时序图。图7的纵轴及横轴与之前的图6相同。
另外,在图7中,与之前的图6同样地,针对横轴,能够分类为: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的期间A、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B、以及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的期间C。
在图7中,在期间A,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
接着,在期间B,内燃机输出指令沿着凸向下方的曲线增加,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呈直线地增加。因此,伴随着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增加,供给电力也呈直线地增加。此外,由图7可知,期间B是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
接着,在期间C,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所以与期间A同样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
这样,在期间B、即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使供给电力向增加方向变化,从而使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增加。
此外,在图7中,例示了在期间B以使供给电力伴随着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增加而呈直线地增加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情况,但只要供给电力向增加方向变化,则可以使供给电力以任意方式增加。另外,并不是一定需要使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与供给电力为比例关系。例如,在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各相对值中,在当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1时将供给电力设为10的情况下,在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2时,也可以将供给电力设为15而不是20。
另外,在图7中,例示了在从期间B转变为期间C的转变时间点供给电力为0的情况,但与上述同样地,也可以构成为从该转变时间点起,在一定期间持续供给供给电力。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三例的时序图。图8的纵轴及横轴与之前的图6相同。
另外,在图8中,与之前的图6同样地,针对横轴,能够分类为: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的期间A、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B、以及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的期间C。
在图8中,在期间A,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
接着,在期间B,内燃机输出指令沿着凸向上方的曲线增加,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呈直线地减少。因此,伴随着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减少,供给电力也呈直线地减少。此外,由图8可知,期间B是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减少方向变化的期间。
接着,在期间C,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所以与期间A同样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
这样,在期间B、即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减少方向变化的期间,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使供给电力向减少方向变化,从而使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减少。
此外,在图8中,例示了在期间B以使供给电力伴随着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减少而呈直线地减少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情况,但只要供给电力向减少方向变化,则可以使供给电力以任意方式减少。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四例的时序图。图9的纵轴及横轴与之前的图6相同。
另外,在图9中,针对横轴,能够分类为: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A、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B、以及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的期间C。
在图9中,在期间A,内燃机输出指令呈直线地增加,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成为恒定。在该情况下,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其比较结果决定供给电力。具体而言,如果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阈值以下,则电力供给控制部61将供给电力设为0,如果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比阈值大,则电力供给控制部61供给与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
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能够在燃烧不会显著地变得不稳定的内燃机输出的缓慢上升时不消耗无用的电力。此外,在图9中,例示了在期间A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阈值以下的情况。另外,只要考虑内燃机1的特性及运转条件对阈值进行预先设定即可。
接着,在期间B,内燃机输出指令沿着凸向上方的曲线增加,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呈直线地减少。在该情况下,伴随着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减少,供给电力也呈直线地减少,另一方面,如果该供给电力到达比0大的预先设定的下限值,则该供给电力成为该下限值。此外,由图9可知,期间B是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减少方向变化的期间。
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与上述同样地,能够从自期间B转变为期间C的转变时间点起,在一定期间持续供给供给电力。此外,在图9中,例示了在该转变时间点处将供给电力从下限值设为0的情况。
接着,在期间C,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
这样,在期间B、即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减少方向变化的期间,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便在供给电力达到下限值的时间点以后,供给成为下限值的供给电力。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输出指令、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的关系的第五例的时序图。图10的纵轴及横轴与之前的图6相同。
另外,在图10中,与之前的图6同样地,针对横轴,能够分类为: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的期间A、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B、以及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的期间C。
在图10中,在期间A,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
接着,在期间B,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呈直线地增加,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及供给电力成为不是0的恒定的值。此外,由图10可知,期间B是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成为恒定的期间。
接着,在期间C,由于内燃机输出指令再次成为恒定,所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为0,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也为0。在此,期间B越短,越需要瞬时地供给供给电力,在电力供给器4的最大输出存在极限的情况下,无法确保需要的供给电力。因此,在期间C,进行控制,以便从自期间B转变为期间C的转变时间点起,在一定期间持续供给供给电力。
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即使在电力供给器4的最大输出存在极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延长供给电力的供给时间,因此,其结果是,能够确保需要的供给电力。
这样,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便从自期间B、即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成为恒定的期间转变为内燃机输出指令成为恒定的期间的转变时间点起,在一定期间持续供给供给电力。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1,构成为:通过运算用于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且对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从而调整来自燃烧促进剂发生器的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
这样,通过按照内燃机输出指令及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控制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供给的供给电力,从而调整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因此,能够使向燃烧室的燃烧促进剂的供给高响应化,并且能够抑制伴随着内燃机负荷上升的过渡性的燃烧不稳定化。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使之前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具备以校正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并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校正后的供给电力的方式进行控制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之前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点的说明,并以与之前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此,在之前的实施方式1中,构成为与内燃机输出指令的上升相应地对供给电力进行控制,但是,并没有考虑到与供给电力对应地产生的燃烧促进剂的量有可能会根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及内燃机1的各状态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具体而言,例如,根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温度及内燃机1的吸气状态量的不同,即使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同等的供给电力,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也有可能不同。
另外,关于燃烧不稳定化的改善,严格地说,不仅是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燃烧促进剂的浓度也会影响燃烧不稳定化的改善,因此,需要预先掌握与内燃机1的内燃机转速及内燃机负荷对应的吸气量本身。因此,根据条件的不同,即使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燃烧促进剂的浓度也有可能不足,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改善燃烧的不稳定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的一例,构成为:按照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及内燃机1的各状态校正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并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校正后的供给电力。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11中,相对于之前的图1的结构,燃烧稳定化装置还具备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内燃机转速检测器11及内燃机负荷检测器12。
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作为内燃机1的吸入空气的状态量的吸气状态量。具体而言,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作为吸入空气的温度的吸气温度、作为吸入空气的湿度的吸入湿度、以及作为吸入空气的压力的吸气压力中的至少一个,并将其作为吸气状态量。
此外,对于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的检测位置而言,优选为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上游侧。如果在结构上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上游侧设为检测位置较为困难,则也可以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下游侧作为检测位置。另外,也可以按如下方式构成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通过检测向内燃机1吸入前的大气,考虑压力损失及由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放电产生的发热并进行校正,由此对吸气状态量进行检测。
也可以是,根据作为吸气状态量进行检测的对象来变更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的检测位置。另外,也可以按如下方式构成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通过沿用搭载于内燃机1的传感器类的值,由此对吸气状态量进行检测。
在作为吸气状态量进行检测的对象包括吸气温度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由热电偶或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器构成。此外,当在内燃机1中搭载有吸气温度传感器时,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由该吸气温度传感器构成,而无需另行使用上述温度检测器。另外,在存在检测作为吸气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的检测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构成为根据该检测器的检测值来推定吸气温度。
在作为吸气状态量进行检测的对象包括吸气湿度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由热敏电阻、干湿度计或伸缩式湿度计等检测器构成。
在作为吸气状态量进行检测的对象包括吸气压力的情况下,根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位置的不同,吸气压力的检测方法会发生变化。在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相对于吸气量调整器8设置于大气侧的情况下,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视为在从大气侧起到吸气量调整器8为止的吸气路径3中,大气压与吸气压力相等,并将该大气压作为吸气压力。
另一方面,在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相对于吸气量调整器8设置于燃烧室2侧的情况下,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对吸气压力进行检测。此外,当在内燃机1中搭载有吸气压力传感器时,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由该吸气压力传感器构成。
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检测作为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温度的发生器温度。作为一例,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由热电偶或热敏电阻等接触式温度检测器构成。将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的检测位置设为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电介质53或第二电极52。但是,由于在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放电的期间也要对发生器温度进行检测,因此,即便检测位置为电介质53及第二电极52中的任意,也将该检测位置设在低电压侧且受由放电产生的电干扰的影响小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按如下方式构成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通过检测电介质53的应变量,从而对发生器温度进行检测;或者,根据电力供给器4施加的电压波形,对发生器温度进行检测。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也可以不利用接触式温度检测器,而利用辐射温度计等非接触式的温度检测器来构成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与使用接触式温度检测器的情况相比,不容易受到由放电产生的电干扰的影响,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
内燃机转速检测器11检测内燃机1的内燃机转速。作为一例,内燃机转速检测器11构成为根据检测曲柄角度的曲柄角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检测内燃机转速。
内燃机负荷检测器12检测内燃机1的内燃机负荷。内燃机负荷检测器12构成为使用净平均有效指示压力(日文:正味図示平均有効圧力)检测内燃机负荷,所述净平均有效指示压力与检测燃烧室2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对应。另外,也可以将内燃机负荷检测器12构成为根据内燃机输出指令及内燃机转速来推定内燃机负荷。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使得内燃机负荷的检测的响应性变高。
此外,在一般的内燃机中,吸气量与内燃机负荷为相同的指标,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不将燃烧稳定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即使吸气量增加,内燃机负荷也不一定会增加,对两者表示的含义进行区分。
接着,参照图12,进一步说明燃烧稳定化装置的控制工作。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在之前的图5的结构中,电力供给控制部61根据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的输出,控制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即,进行控制,以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
与此相对,在图12的结构中,电力供给控制部61除了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的输出之外,还根据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内燃机转速检测器11及内燃机负荷检测器12的各输出,控制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的供给电力。即,进行控制,以便按照上述各输出,校正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并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校正后的供给电力。
接着,参照图13~图18,说明燃烧稳定化装置的工作例。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内燃机转速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外,图13所示的映射预先存储于存储器。
在此,由于吸气量与内燃机转速大致处于比例关系,所以燃烧促进剂的浓度相对于内燃机转速的增加而成反比地降低。因此,将图13所示的映射设定为:使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内燃机转速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
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图13所示的映射,运算与由内燃机转速检测器11检测出的内燃机转速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内燃机负荷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外,图14所示的映射预先存储于存储器。
在此,在内燃机负荷为低负荷时,燃烧容易变得不稳定,与内燃机负荷从中负荷向高负荷上升时相比,内燃机负荷从低负荷向中负荷上升时需要更大的供给电力。因此,将图14所示的映射设定为:在内燃机负荷处于中负荷以后的区域的情况下,使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内燃机负荷的增加而沿着比例直线成比例地增加,另一方面,在内燃机负荷处于低负荷的区域的情况下,使电力校正系数为比沿着该比例直线的值大的值。
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图14所示的映射,运算与由内燃机负荷检测器12检测出的内燃机负荷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
这样,使与内燃机转速及内燃机负荷中的每一个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吸气量的增加而沿着比例直线成比例地增加,另一方面,在内燃机负荷为低负荷的情况下,使与内燃机负荷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为比沿着该比例直线的值大的值。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代替设置内燃机转速检测器11及内燃机负荷检测器12,在吸气路径3设置流量传感器,并运算与由流量传感器检测出的流量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在该情况下,将与流量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设定为:使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流量的增加而沿着比例直线成比例地增加,另一方面,在该流量为低流量的情况下,使电力校正系数为比沿着该比例直线的值大的值。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吸气温度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外,图15所示的映射预先存储于存储器。
在此,吸气温度越高,燃烧促进剂的寿命变得越短,其结果是,燃烧促进剂的产生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吸气温度为常温附近时,燃烧促进剂的寿命相对于吸气温度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将图15所示的映射设定为:使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吸气温度的增加而沿着凸向下方的曲线增加。
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图15所示的映射,运算与由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出的吸气温度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吸气湿度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外,图16所示的映射预先存储于存储器。
在此,由于由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的放电能量会被吸气中的水分子吸收,因此,吸气湿度越高,越需要使供给电力增加。因此,将图16所示的映射设定为:使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吸气湿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
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图16所示的映射,运算与由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出的吸气湿度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吸气压力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外,图17所示的映射预先存储于存储器。
在此,在吸气压力为大气压以下的区域中,吸气压力越高,燃烧促进剂的产生效率越会上升。因此,将图17所示的映射设定为:使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吸气压力的增加而沿着凸向下方的曲线减少。
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图17所示的映射,运算与由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出的吸气压力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将发生器温度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外,图18所示的映射预先存储于存储器。
与之前的图15所示的映射同样地,将图18所示的映射设定为:使电力校正系数相对于发生器温度的增加而沿着凸向下方的曲线增加。但是,由于放电的热量,发生器温度会成为比吸气温度高的温度,因此,发生器温度有可能会成为无法产生燃烧促进剂的温度。因此,如图18所示,设定为:在为无法产生燃烧促进剂的温度的情况下,使电力校正系数为0。
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如果发生器温度达到无法产生燃烧促进剂的温度,则能够停止电力供给,其结果是,能够削减无用的电力,并且,能够在该停止期间利用吸气使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成为冷却状态。
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图18所示的映射,运算与由发生器温度检测器10检测出的发生器温度对应的电力校正系数。
如上述那样,电力供给控制部61按照图13~图18所示的多个映射运算多个电力校正系数,之后,使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乘以运算得到的全部的电力校正系数,由此,对该供给电力进行校正。此外,使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乘以各电力校正系数的顺序不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例示了构成为使用图13~图18的各图所示的多个映射的全部来校正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多个映射中的至少一个来校正该供给电力。在该情况下,只要构成为通过使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乘以按照使用的映射运算得到的各电力校正系数而对该供给电力进行校正即可。
接着,参照图19,进一步说明电力校正系数。图19是用于说明按照图15所示的映射运算得到的电力校正系数的概略图。
在此,在之前的图13~图18所示的各映射中,预先设定有电力校正系数为1的情况下的基准值。例如,如图19所示,在将吸气温度与电力校正系数关联而成的映射中,电力校正系数为1的情况下的吸气温度成为基准吸气温度。
如果由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出的吸气温度比基准吸气温度低,则电力校正系数为小于1的值。在该情况下,由于电力供给控制部61通过使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乘以小于1的值的电力校正系数来进行校正,因此,校正后的供给电力相对于校正前的供给电力减少。
另一方面,如果由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出的吸气温度比基准吸气温度高,则电力校正系数为大于1的值。在该情况下,由于电力供给控制部61通过使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乘以大于1的值的电力校正系数来进行校正,因此,校正后的供给电力相对于校正前的供给电力增加。
这样,通过构成为使用图13~图18的各图所示的多个映射中的至少一个来校正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从而能够适当控制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其结果是,能够消除由燃烧促进剂的不足导致的燃烧的不稳定化,且能够节约消耗电力。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2,构成为:在之前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按照各种参数的检测值,对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进行校正,并对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校正后的供给电力。
由此,能够抑制如下状况的产生:即使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供给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供给电力,燃烧促进剂的浓度也仍然不足,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燃烧的不稳定化。
实施方式3.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使之前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具备与燃烧不稳定化的正时相应地向燃烧室2供给燃烧促进剂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省略与之前的实施方式2相同的点的说明,并以与之前的实施方式2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此,在之前的实施方式1、2中,构成为与内燃机输出指令的上升相应地对供给电力进行控制,但是,并没有考虑到从产生燃烧促进剂起到将该燃烧促进剂供给到燃烧室2为止会产生与条件对应的延迟时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构成为:决定考虑到该延迟时间的电力供给正时,并与该电力供给正时相应地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供给电力。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框图。在图20中,相对于之前的图12的结构,燃烧稳定化装置还具备包含于电子控制单元6的延迟时间运算部64及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此外,根据电子控制单元6的运算处理的能力的不同,也可以构成为在与电子控制单元6不同的电子控制单元具备延迟时间运算部64及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
延迟时间运算部64运算到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的燃烧促进剂被供给到燃烧室2为止的时间,并将该时间作为延迟时间。在此,吸气速度或燃烧状态的转变时间根据内燃机转速成比例地决定。因此,延迟时间运算部64以与内燃机转速对应的燃烧循环数为单位,对延迟时间进行运算。
例如,针对一秒钟的时间,在对内燃机转速为3000rpm的情况和内燃机转速为1000rpm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内燃机转速为3000rpm的情况下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利用燃烧循环数来表达延迟时间更为适当。
延迟时间运算部64通过使存在于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起到燃烧室2为止的吸气路径3中的空气量Mg除以在燃烧循环的一次循环中使用的空气量Mc,从而对延迟时间进行运算。
在此,空气量Mg是已知的,根据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起到燃烧室2为止的吸气路径3的容积而预先求出。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起到燃烧室2为止的吸气路径3的容积是已知的,例如,在将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设置于吸气路径3时预先测定该容积即可。此外,也可以将延迟时间运算部64构成为:基于吸气量调整器8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各压力,对已知的空气量Mg进行校正。在该情况下,将上游侧的压力设为大气压,将下游侧的压力设为由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出的吸气压力即可。
空气量Mc由延迟时间运算部64运算。延迟时间运算部64根据由吸气状态量检测器9检测出的吸气压力和已知的内燃机1的行程容积,对空气量Mc进行运算。此外,也可以将延迟时间运算部64构成为:检测内燃机1的缸内压力,代替吸气压力,使用该缸内压力对空气量Mc进行运算。
这样,延迟时间运算部64通过使空气量Mg除以空气量Mc,从而能够运算从燃烧促进剂产生起到被供给到燃烧室2为止所需的循环数,并将该循环数作为延迟时间。
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根据由延迟时间运算部64运算得到的延迟时间、和由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电力供给正时进行运算。具体而言,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决定电力供给正时,以使内燃机输出开始上升的正时与从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产生的燃烧促进剂开始向燃烧室2供给的正时一致。
电力供给控制部61进行控制,以便与由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运算得到的电力供给正时相应地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供给供给电力。
图21是用于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运算得到的电力供给正时的一例的时序图。在图21中,各纵轴表示内燃机输出指令的相对值、内燃机输出的相对值、供给电力的相对值、以及燃烧促进剂的量的相对值,横轴为共用的时间轴。
在图21中,针对横轴,图示了内燃机输出指令开始上升的正时A、内燃机输出开始上升的正时B、供给电力开始供给的正时C即电力供给正时、以及开始向燃烧室2供给燃烧促进剂的正时D。
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求出正时A与正时C之间的期间(以下,称为期间AC),并使用该期间AC,使正时B与正时D一致。
由于正时C与正时D之间的期间(以下,称为期间CD)相当于由延迟时间运算部64运算得到的延迟时间,所以是已知的。
另外,正时A与正时B之间的期间(以下,称为期间AB)根据内燃机1的特性而不同。因此,事先调查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与期间AB的关系,并在存储器中存储将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与期间AB关联而成的映射。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按照该映射,运算与由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期间AB。
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能够根据期间AB与期间CD之差运算期间AC,并使用其运算结果,求出电力供给正时,以使正时B与正时D一致。
例如,吸气压力越低且期间CD越大,由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运算得到的期间AC变得越小。即,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便由延迟时间运算部64运算得到的延迟时间越大,越早地供给供给电力。
另外,例如,由于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越大,期间AB变得越小,所以由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65运算得到的期间AC变小。即,电力供给控制部61对电力供给器4进行控制,以便由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62运算得到的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越大,越早地供给供给电力。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3,构成为:在之前的实施方式1、2的各结构中,决定考虑到延迟时间的电力供给正时,并对电力控制器进行控制,以与该电力供给正时相应地向燃烧促进剂发生器供给供给电力。由此,能够实现考虑到从产生燃烧促进剂起到将该燃烧促进剂供给到燃烧室为止的延迟时间的适当控制。
实施方式4.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对将之前的实施方式1~3的各燃烧稳定化装置应用于具备多个气缸的多气缸内燃机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省略与之前的实施方式1~3相同的点的说明,并以与之前的实施方式1~3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之前的实施方式1~3的各燃烧稳定化装置能够应用于单气缸内燃机及多气缸内燃机这双方。另外,在将各燃烧稳定化装置应用于多气缸内燃机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在向各气缸分支的吸气路径3分别设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结构。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22中,吸气路径3向内燃机1的四个气缸中的每一个分支。另外,在通向各气缸的吸气路径3分别设置有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
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从而能够更靠燃烧室2侧地设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因此,能够缩短之前的图16所示的期间CD。另外,由于不仅能够提高响应性,而且产生的燃烧促进剂在被供给到燃烧室2之前被分解的量减少,因此,能够削减消耗电力。
在相比于吸气路径3分支的分支点靠下游侧的位置,由各气缸的吸气产生的压力的脉动显著。因此,通过对燃烧促进剂发生器5的放电正时进行控制,以使在各气缸产生燃烧促进剂的正时不同,从而能够按气缸中的每一个适当地选择放电环境的压力。
例如,如果将放电环境的压力较低的正时设为放电正时,则能够降低放电所需的电压。另一方面,如果将放电环境的压力较高的正时设为放电正时,则能够提高燃烧促进剂的产生效率。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4,构成为:在之前的实施方式1~3的各结构中,在通向内燃机的多个气缸的各气缸的吸气路径分别设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由此,能够更靠燃烧室侧地设置燃烧促进剂发生器。
此外,虽然单独地说明了本实施方式1~4,但对于在本实施方式1~4中的每一个公开的结构例而言,能够任意地组合。

Claims (15)

1.一种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所述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具备:
电力供给器,所述电力供给器供给电力;
燃烧促进剂发生器,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利用来自所述电力供给器的供给电力产生燃烧促进剂并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所述供给电力越增加,所述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越会增加;
内燃机输出指令器,所述内燃机输出指令器输出用于控制所述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以及
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力供给器,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具有:
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所述内燃机输出指令器输出的所述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以及
电力供给控制部,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通过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与由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所述供给电力,从而调整所述燃烧促进剂的产生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便在所述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成为恒定的期间,使所述供给电力成为恒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便在所述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增加方向变化的期间,使所述供给电力向增加方向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便在所述内燃机输出指令向增加方向变化且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向减少方向变化的期间,使所述供给电力向减少方向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还具备吸气状态量检测器,所述吸气状态量检测器检测所述内燃机的吸气温度、所述内燃机的吸气湿度及所述内燃机的吸气压力中的至少一个,并将其作为吸气状态量,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按照由所述吸气状态量检测器检测出的所述吸气状态量,对与由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所述供给电力进行校正,并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校正后的所述供给电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还具备内燃机负荷检测器,所述内燃机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内燃机的内燃机负荷,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按照由所述内燃机负荷检测器检测出的所述内燃机负荷,对与由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所述供给电力进行校正,并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校正后的所述供给电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还具备内燃机转速检测器,所述内燃机转速检测器检测所述内燃机的内燃机转速,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按照由所述内燃机转速检测器检测出的所述内燃机转速,对与由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所述供给电力进行校正,并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校正后的所述供给电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还具备发生器温度检测器,所述发生器温度检测器检测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的发生器温度,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按照由所述发生器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所述发生器温度,对与由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应的所述供给电力进行校正,并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供给校正后的所述供给电力。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具有:
延迟时间运算部,所述延迟时间运算部通过使存在于从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起到所述燃烧室为止的吸气路径中的空气量除以在燃烧循环的一次循环中使用的空气量,从而对到从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产生的所述燃烧促进剂被供给到所述燃烧室为止的延迟时间进行运算;以及
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所述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根据由所述延迟时间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延迟时间、和由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对开始供给所述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正时进行运算,以使所述内燃机输出开始上升的正时与从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产生的所述燃烧促进剂被供给到所述燃烧室的正时一致,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便与由所述电力供给正时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电力供给正时相应地供给所述供给电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便由所述延迟时间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延迟时间越大,越早地供给所述供给电力。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控制部对所述电力供给器进行控制,以便由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运算部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越大,越早地供给所述供给电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具备多个气缸,在通向各气缸的吸气路径分别设置有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使从所述燃烧促进剂发生器产生所述燃烧促进剂的正时在各气缸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其中,
所述燃烧促进剂为臭氧。
15.一种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方法,其中,所述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方法具备:
运算用于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出的内燃机输出指令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作为内燃机输出上升率的步骤;以及
按照运算得到的所述内燃机输出上升率,调整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的燃烧促进剂的量的步骤,
所述步骤由电子控制单元执行。
CN201580084887.XA 2015-12-03 2015-12-03 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Active CN108291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4007 WO2017094164A1 (ja) 2015-12-03 2015-12-03 内燃機関の燃焼安定化装置および燃焼安定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1490A true CN108291490A (zh) 2018-07-17
CN108291490B CN108291490B (zh) 2020-12-08

Family

ID=5879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4887.XA Active CN108291490B (zh) 2015-12-03 2015-12-03 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6127B2 (zh)
JP (1) JP6388731B2 (zh)
CN (1) CN108291490B (zh)
DE (1) DE112015007168B4 (zh)
WO (1) WO20170941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5554B2 (ja) * 2017-04-03 2019-09-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タービン発電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装置
JP6947081B2 (ja) * 2018-02-27 2021-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の充放電制御方法およ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08412625A (zh) * 2018-05-08 2018-08-17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内燃机双重助燃节油装置的智能控制器
WO2020086139A2 (en) 2018-08-09 2020-04-30 Thrivaltech, Llc Intake plasma generator systems and method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2803A (en) * 1977-10-14 1978-10-31 Miller Hugo S Combined internal combustion and steam engine
JP2002276404A (ja) * 2001-03-14 2002-09-25 Nissan Motor Co Ltd 圧縮着火式内燃機関
JP2002317635A (ja) * 2001-04-17 2002-10-31 Nissan Motor Co Ltd オゾン供給装置
CN101680375A (zh) * 2007-04-20 201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CN104870785A (zh) * 2012-12-28 2015-08-26 东燃珍宝石油株式会社 内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4129A (en) * 1978-11-13 1981-12-08 Nippon Soken, Inc. Gas flow measuring apparatus
JPS55125363A (en) * 1979-03-20 1980-09-27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Self-heating ignitor
JPS5722563A (en) * 1980-07-15 1982-02-05 Hitachi Ltd Sucked air flowmet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S5753622A (en) * 1980-09-17 1982-03-30 Nippon Soken Inc Gas flow rate measuring device
US4425792A (en) * 1981-05-08 1984-01-17 Nippon Soken, Inc.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fluid flow rate
JP3131333B2 (ja) 1993-05-31 2001-01-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電子制御燃料噴射装置
JP2002310014A (ja) * 2001-04-17 2002-10-23 Nissan Motor Co Ltd オゾン供給装置
JP2007187130A (ja) 2006-01-16 2007-07-26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551555B2 (ja) 2010-09-29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015049B2 (ja) 2012-03-22 2016-10-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方法及び内燃機関
EP3017181A2 (en) * 2013-07-03 2016-05-11 Hidria AET Air intake heater system and methods
JP6284141B2 (ja) 2013-09-13 2018-02-28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均一予混合圧縮自着火エンジンの燃焼制御装置
JP6179441B2 (ja) 2014-03-31 2017-08-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2803A (en) * 1977-10-14 1978-10-31 Miller Hugo S Combined internal combustion and steam engine
JP2002276404A (ja) * 2001-03-14 2002-09-25 Nissan Motor Co Ltd 圧縮着火式内燃機関
JP2002317635A (ja) * 2001-04-17 2002-10-31 Nissan Motor Co Ltd オゾン供給装置
CN101680375A (zh) * 2007-04-20 201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CN104870785A (zh) * 2012-12-28 2015-08-26 东燃珍宝石油株式会社 内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78520A1 (en) 2019-03-14
CN108291490B (zh) 2020-12-08
US10436127B2 (en) 2019-10-08
DE112015007168T5 (de) 2018-08-09
JP6388731B2 (ja) 2018-09-12
JPWO2017094164A1 (ja) 2018-03-29
WO2017094164A1 (ja) 2017-06-08
DE112015007168B4 (de) 2021-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1490A (zh) 内燃机的燃烧稳定化装置及燃烧稳定化方法
US20100132680A1 (en) Exhaust gas sensor heater control apparatus
CN108779730A (zh) 压缩自燃式发动机的控制装置
US20080066715A1 (en) Control of Air-Charge and Cylinder Air Temperature in Engine
CN106337750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US10197004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ual lift pump fuel system
JP2008291717A (ja) 予混合圧縮着火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6191837B2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CA2891084C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10495021B2 (en) Engine control device
CN108350839A (zh) 发动机的吸气温度控制装置
JP5885767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06316718A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US20180355813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ntrol Device
JP2005180220A (ja) 内燃機関の燃焼温度推定方法
CN108026828A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JP6392535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CN207499939U (zh) 降低发动机机油消耗及颗粒排放的装置
JP2008291718A (ja) 予混合圧縮着火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2009264280A (ja) 筒内燃料噴射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2006519955A (ja) 均質な混合気の圧縮によって点火するエンジンの制御方法
JP2020172862A (ja) 内燃機関
JP6439669B2 (ja) 火花点火式ガスエンジンの燃焼制御方法、装置及びガスエンジン
JP2014092093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05083284A (ja) 内燃機関の燃料噴射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