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58853A - 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 - Google Patents

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58853A
CN108258853A CN201711275727.0A CN201711275727A CN108258853A CN 108258853 A CN108258853 A CN 108258853A CN 201711275727 A CN201711275727 A CN 201711275727A CN 108258853 A CN108258853 A CN 1082588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lexible part
union body
flexible
linking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757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58853B (zh
Inventor
大井贤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buchi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buchi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buchi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buchi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58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8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58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88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3/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motors or generators, e.g. brush mounting plates or connections to windings; Disposition of current collectors in motors or generators;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 H02K13/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ommut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2Manufacture of brus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9/00Rotary current collectors, distributors or interrupters
    • H01R39/02Details for dynamo electric machines
    • H01R39/38Brush holders
    • H01R39/385Means for mechanical fixation of the brush hold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是即使挠性部件在预定的方向上位移而反复承受负载也能够进一步防止破断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本发明是在预定的方向上位移的挠性部件和与挠性部件连结的固定部件的连结方法,且包含:挠性部件支撑工序,用固定保持于固定部件的板状的连结体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对置的连结体的第二部分以夹持的方式支撑挠性部件;以及接合工序,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与挠性部件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挠性部件的被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对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和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

Description

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特别是涉及可动部件反复高速移动的情况下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
背景技术
构成有刷马达的滑动接点的电刷机构的一端侧固定于从马达外部供电的端子,另一端侧与整流器接触。此时,另一端侧因整流器的阶差、来自外部的激振而摆动。以往,电刷的臂(挠性部件)与供电端子通过类似于铆接的机械固定而连结。
但是,在通过铆接而固定的情况下,有可能因铆接部分的压瘪量过于不足而臂脱落。
因此,提出有取代铆接等机械的固定,而通过点焊来连结臂相对于端子的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6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有刷马达通过使利用臂(挠性部件)进行施力的电刷与整流器滑动接触来向线圈供给电流,使转子旋转。该有刷马达利用转子的旋转、来自马达外部的激振使臂在预定的方向上反复移动,在臂产生振动。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中,由于挠性部件移动而发生的振动直接传递至点焊部,该点焊部存在反复承受负载而破断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即使挠性部件在预定方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例如,图2中,箭头x方向)上移动而反复承受负载也能够进一步防止破断。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是连结在预定的方向上位移的挠性部件和与挠性部件连结的固定部件的连结方法,其包括:挠性部件支撑工序,用固定保持于固定部件的板状的连结体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对置的连结体的第二部分以夹持的方式支撑挠性部件;以及接合工序,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与挠性部件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挠性部件的被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对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和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也可以,连结体具有弯曲成U字状的U字状弯曲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构成为U字状弯曲部的对置的两个面,挠性部件支撑工序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以夹持的方式支撑挠性部件,接合工序对连结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和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也可以,在第二部分设有突起部,U字状弯曲部构成为以U字状弯曲至突起部与挠性部件接触。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也可以,连结体具有将短边方向的宽度缩窄的颈部,U字状弯曲部构成为以颈部为基准,将上述连结体弯曲成U字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中,连结体由第一连结体和第二连结体构成,挠性部件支撑工序具备通过第一连结体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对置的第二连结体的第二部分以夹持挠性部件的方式支撑挠性部件的工序,接合工序具备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和挠性部件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挠性部件的被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对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和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的工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也可以,在第二部分设有突起部,挠性部件支撑工序以突起部接触于挠性部件的方式用连结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支撑挠性部件。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起到以下效果:即使挠性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而反复承受负载也能够进一步防止破断。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马达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本发明的连结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方法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弯曲成U字状前后的连结体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5A至5C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合方法的接合过程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本发明的连结方法的与图4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本发明的连结方法的与图2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俯视图。
其中:
1—有刷马达,10—端盖,11—电刷架,11a—(电刷架11的)端子插入部,12—端子,12a—连结体,112a—第一连结体,113a—第二连结体,12b—颈部,12c—缺口部,12d—突起部,12e—(连结体的)第一部分,112e—(第一连结体的)第一部分,12f—(连结体的)第二部分,112f—(第二连结体的)第二部分,14—挠性部件(电刷臂),16—轴,20—固定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实施本发明的连结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俯视图。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连结方法前,示例说明作为适于实施本发明的连结方法的驱动器的有刷马达。
如图1及图2所示,有刷马达1构成为包含由冷轧钢板等金属材料构成的有底状的外壳2、收纳于外壳2的内部的转子3、与后述的换向器15(整流器)接触的电刷13、保持电刷13的电刷架11、以及对换向器15进行施力支撑的电刷臂14。
外壳2形成为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筒状。而且,在外壳2的内壁,沿内周面配置有圆弧状的磁铁6。
转子3具备轴16、转子铁芯5、线圈4、整流器15(以下,称为“换向器”)。
轴16是支撑转子3的旋转轴。另外,轴16以贯通了层叠多个钢板而构成的转子铁芯5的中心的状态进行支撑固定。在转子铁芯5的槽卷绕有线圈4,使电刷抵接于换向器15,而向线圈4供给电流,通过利用在线圈4流动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力与磁铁6的磁力的相互作用使转子3旋转。
换向器15与转子铁芯5均固定于轴16。换向器15是经由所接触的电刷13向线圈4供给电流的金属制的接点。
换向器15隔开预定的间隙15b沿轴16的外径固定有三个换向器构件15a。而且,如图2所示,一对电刷13的一方的电刷与一个或两个换向器构件接触,另一方的电刷与一方的电刷未接触的一个或两个换向器构件接触。然后,随着轴16的旋转,换向器15联动地旋转,从而与各电刷接触的换向器构件以预定的周期切换,从而进行有刷马达1的整流。
电刷臂14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具有挠性的薄板状的施力部件,电刷13抵接于换向器15,并被电刷臂14向x方向施力,也将换向器构件15a和电刷13电连接。电刷13以及电刷臂14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形成。例如,电刷13由石墨(碳)形成,电刷臂14由磷青铜形成。
在电刷臂14的一端压入保持有电刷13,其另一端固定于端子12,而且,端子12由电刷架11保持。
具体而言,有刷马达1在内部具备电刷机构。电刷机构构成为包含与换向器15滑动接触的一对电刷13、将该一对电刷13分别压入保持的一对电刷臂14(挠性部件)、以及连结该电刷臂14的各自的一端的端子12。端子12保持于电刷架11。电刷架11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
端子12具有弯曲成U字状而构成的连结体12a,且利用板状的连结体12a的第一部分12e和与该第一部分12e对置的第二部分12f以夹持的方式支撑电刷臂14(挠性部件)(挠性部件支撑工序)。
在电刷架11设有供具有弯曲成U字状而形成的连结体12a的端子12插入的端子插入部11a。端子插入部11a形成为凹状,且在凹状部分嵌合固定有弯曲成U字状的板状的连结体12a。
此外,在外壳2的开口部装配有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端盖10。而且,在端盖10固定有电刷架11,经由电刷架11固定有电刷机构。端盖10可以是树脂制,该情况下,端盖10和电刷架11可以是一体。
接下来,对于电刷臂14向连结体12a的连结方法,一边参照图3,一边具体地进行说明。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方法的顺序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首先,将板状的连结体12相对于长边方向(图2中,参照y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弯曲成折弯的U字状,形成U字状弯曲部12g(参照图4)(步骤1,以下将步骤称为“S”)。然后,将电刷臂14(挠性部件)的一端连结于连结体12a。为此,首先,以在大致矩形的板状的连结体12a夹住保持电刷臂14(挠性部件)的一端的方式,在连结体12a相对于长边方向(图2中,参照y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弯曲成折弯的U字状,形成U字状弯曲部12g(参照图4)(挠性部件支撑工序)。
图4是相当于图2的点划线包围部的附图,是表示将连结体12a弯曲成U字状前后的端子的俯视图及侧视图。连结体12a以使弯曲成U字状的位置的板宽t1变窄的方式形成有凹状的缺口部12c。板宽t1窄的部分构成弯曲成U字状的颈部12b。
由此,因为连结体12a变得容易弯曲成U字状,所以起到以下效果:容易加工,并且弯曲位置的精度不会偏差,能够使产品品质稳定。
返回图3,在S1的处理结束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结处理在电刷臂14(挠性部件)与连结体12a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振动传递端部A(参照图5A、B)偏移预定距离的位置对电刷臂14进行接合处理(S2,接合工程),上述振动传递端部A被传递伴随着基于转子3的旋转、来自外部激振的预定方向的高速的反复位移(移动)的振动。该接合处理例如通过点焊进行。然后,对电刷臂14进行了接合处理的弯曲成U字状的连结体12a嵌合固定在设于电刷架11的内周面的固定部件20的端子插入部11a。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实施方式,即使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反复位移(移动)而对电刷臂14反复施加负载,因为形成于端子12的一部分的连结体12a及电刷臂14从振动传递端部偏移而接合,因此难以被传递振动,起到能够进一步防止电刷臂14的接合部破断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合处理只要连结体12a的弯曲成U字状的对置的第一部分12e和第二部分12f的两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和电刷臂14的一面进行了接合处理即可。
只要连结体12a的弯曲成U字状的对置的第一部分12e和第二部分12f的两面中的一方的面和电刷臂14的一面进行了接合处理即可,因此起到能够进一步减少装配工时的效果。
接下来,对于电刷臂14(挠性部件)向连结体12a的接合方法,一边参照图5一边具体地进行说明。图5A至5C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合方法的接合过程的俯视图。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刷臂14的接合方法中,由一对电极18a、18b从外侧夹住以使第一部分12e和第二部分12f对置的方式弯曲成U字状的连结体12,在预定的时刻进行连结体12的第一部分12e及第二部分12f以及电刷臂14的加压以及通电。
具体而言,预定的时刻是指,首先,如图5A所示,在接触着的连结体12及电刷臂14的焊接点对置配置一对电极18a、18b。此时,使电极18a、18b的前端与设置于弯曲成U字状的连结体12的内侧的面的突起部12d的位置抵接,并对连结体12的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向箭头P的方向加压,使突起部12d接触于电刷臂14。
然后,如图5B所示,在使突起部12d接触电刷臂14后,通过电极18a、18b通电(电流i)。然后,一边通电,一边用电极18a、18b向箭头P的方向按压电刷臂14的第一部分12e和第二部分12f,将突起部12d挤压至电刷臂14。由此,被通电的电刷臂14及突起部12d、以及电刷臂14的一部分因电阻热而软化,进行粘合(图5B中,参照B部),呈施加有来自电极18a、18b的压力的点状压接(图5C中,参照B部)。
在此,预定的时刻是指,接合连结体12a和电刷臂14前的工序顺序的时机。但是,预定的时刻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在从开始对电极18a、18b通电的状态下,将连结体12a的第一部分12e和第二部分12f向箭头P的方向按压,进行连结体12a与电刷臂14的接合处理。或者,也可以间歇地流通电流i,一边确认连结体12a与电刷臂14的接合状态,一边进行接合处理。
此外,突起部12d形成为接合连结体12a和电刷臂14的焊接点。突起部12d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部分12e、12f与电刷臂14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传递电刷臂14的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A(参照图5A、5B、5C)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只要振动传递端部A和焊接点的位置不一致,即使稍微偏离,本发明也能够起到效果。但是,优选以不传递振动的方式相对于振动传递端部A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进行连结体12a与电刷臂14的接合处理。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实施方式,即使由于随着转子3的旋转在预定方向上反复产生位移(移动)而对电刷臂14反复施加负载,也因为连结体12a及电刷臂14从振动传递端部偏移而接合,所以难以被传递振动,起到能够进一步防止电刷臂14的接合部破断的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在连结体12a设置有突起部12d,因此能够向欲进行接合的期望的部位引导电流,起到能够在期望的部位可靠地进行点焊的效果。
进一步地,连结体12a在以U字状弯曲的基准位置具有形成为比板宽t窄的板宽t1的较细的颈部12b。板宽t1变窄,因此在颈部12b电流i通过时的电阻变大。因此,能够抑制电流i流至不需要的部位。由此,能够使大电流流至期望的位置,起到能够缩短焊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颈部12b的板宽t1例如形成为连结体12a的板宽t的1/2以下。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中,颈部12b的板宽t1只要形成得比连结体12a的板宽t窄即可。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例地说明了在弯曲成U字状的连结体12a的内侧的面设置有突起部12d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突起部12d。该情况下,以使电流i的流动成为期望的路径的方式取代突起部12d而将圆筒形状的焊接销作为分体结构组件组装至连结体,从而能够实现本发明。由此,起到能够简化连结体12a的构造,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的接合方法,连结体12a容易弯曲成U字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装配时间,因为也能够统一弯曲位置,所以不会因装配作业者而使弯曲位置产生偏差,兼具能够使产品品质稳定的效果。
(变形例1)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示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对于适当组合在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了的技术方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通过组合在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了的技术方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端子12的连结体12a也可以如图6所示地构成为在相对于电刷臂14(挠性部件)正交的方向上设置U字状的弯曲部。因为在端子12的长边方向上形成弯曲部,因此能够削减朝向端子宽度方向的宽度,提高电刷架的设计自由度。
该情况下,将基于转子3的旋转、来自外部的激振的电刷臂的振动传递至连结体12的振动传递端部成为如图5所示地供电刷臂14接触的A1。
(变形例2)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示例地说明了使连结体弯曲成U字状,夹持并支撑固定挠性部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7所示地,构成为将一对大致矩形的板部件作为端子的连结体(第一连结体112a的第一部分112e及第二连结体113a的第二部分112f)而从左右夹持来保持固定电刷臂14,这样也能够实现本发明。
该情况下,为了使一对第一及第二连结体112a、113a(参照图7,第一连结体112a的第一部分112e及第二连结体113a的第二部分112f)保持固定电刷臂14而进行点焊,以可靠地接合第一部分112e及与第一部分112e对置的第二部分112f和电刷臂14的两面。
该情况下,取代本发明的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挠性部件支撑工序,具备将电刷臂14以用一对第一及第二连结体112a、113a的第一部分112e及与第一部分112e对置的第二部分112f夹持的方式保持固定的挠性部件支撑工序。而且,也可以在第一部分112e及第二部分112f和电刷臂14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挠性部件14的被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对第一部分112e及第二部分112f和电刷臂14进行接合处理(接合工序)。而且,接合工序中的接合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第一部分112e及第二部分112f用一对电极18a、18b按压至设于第二部分112f的突起部12d与电刷臂14接触来执行。保持固定电刷臂14的一对第一及第二连结体112a、113a嵌合固定于固定部件20的端子插入部11a。
突起部12d形成为接合第一及第二连结体112a、113a和电刷臂14的焊接点。突起部12d形成于第一部分112e及第二部分112f和电刷臂14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电刷臂14的被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只要振动传递端部和焊接点的位置不一致,即使稍微偏离,本发明也能够起到效果。但是,优选以不传递振动的方式相对于振动传递端部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进行第一部分112e及第二部分112f与电刷臂14的接合处理。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变形例的上述一实施方式,即使由于随着转子3的旋转在预定方向上反复产生位移(移动)而对电刷臂14反复施加负载,也因为一对连结体112a、113a和电刷臂14从振动传递端部偏移而接合,所以难以被传递振动,起到能够进一步防止电刷臂14的接合部破断的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二连结体113a的第二部分112f设置有突起部12d,因此能够向欲进行接合的期望的部位引导电流,起到能够在期望的部位可靠地进行点焊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作为接合对象的挠性部件具有弹性,只要是能够在预定的方向上位移的部件即可,例如,能够应用类似于板簧的不锈钢制的薄板材。此外,本发明中应用的挠性部件适于接合板厚为1mm以下的薄板材,但是,对于板厚超过1mm的厚板材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挠性部件具有弹性,也能够应用能够在预定方向上位移的线材。例如,具有类似于盘簧的由钢琴线、油钢线形成的弹簧用钢材。
另外,本发明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不限定于点焊。只要能够可靠地接合连结体及电刷臂(挠性部件)即可,例如,通过扩散接合、热压接、摩擦压接、或者钎焊、粘接对连结体及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也能够实现本发明。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应用上述示例的实施方式的连结方法的组装体,虽然示例地说明了马达的端盖组装体,但不限于此。随着在摆动方向上往复移动而挠性部件弹性变形的结构也能够应用。
另外,应用本发明适用的连结方法的装置不限于上述一实施例及变形例。例如,也能够应用于线性驱动器,该线性驱动器构成为包含有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有底状的固定部件和相对于固定部件在摆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可动部件。
该情况下,在固定部件的底面支撑固定有线圈组件,该线圈组件构成为包含定子铁芯、绝缘子以及线圈。绝缘子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设置于定子铁芯与卷绕于定子铁芯的线圈之间,其以覆盖定子铁芯的方式安装。
可动部件经由挠性部件与固定部件连结,当对线圈通电时,根据随着电流的供给的磁场的周期性的变化,磁铁受力,可动部件在摆动方向上往复移动。挠性部件是板状部件,因此摆动方向为板厚方向(板材截面的短边方向)。
此外,在磁铁为了形成磁路而安装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背轭。背轭设置于磁铁的背面。在由定子铁芯和磁铁能够形成能够满足所需性能的磁路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背轭。
挠性部件由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构成,一端保持固定于固定部件,另一端连结于可动部件的外侧面。而且,挠性部件以在摆动方向上位移的方式与可动部件连结,随着可动部件的在摆动方向的高速的往复移动,挠性部件在摆动方向上弹性变形。可动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能够往复移动地被支撑。这样,可动部件经由挠性部件连结于固定部件,可动部件在固定部件的内部往复移动的情况下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保持固定挠性部件的一端的板状的连结体例如沿可动部件的外侧面的挠性部件的在摆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向相邻配置,将连结体相对于长边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折弯,形成弯曲成U字状的U字状弯曲部。可动部件经由挠性部件连结于固定部件。因此,首先,将在可动部件的安装姿势下,沿可动部件位移的方向、即在摆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向相邻配置的大致矩形的板状的连结体以夹持挠性部件的一端的方式相对于长边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折弯,形成弯曲成U字状的U字状弯曲部。以下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的挠性部件支撑工序及接合处理工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该情况下,可动部件和连结体可以一体形成,即使作为分体而构成,也能够实现本发明。此外,在将可动部件及连结体作为分体而构成的情况下,对可动部件及连结体例如通过点焊、扩散接合、热压接、摩擦压接、钎焊、粘结等方法进行接合处理。另外,也可以在固定部件设置板状连结体,将挠性部件的另一端部和固定部件连结。
此外,本变形例中,连结体也能够以夹持一对第一及第二连结体的方式保持挠性部件。
另外,本发明通过连结体夹持固定挠性部件,因此即使在通过铆接固定来固定挠性部件的情况下,连结体挡住冲头,不会对铆接部施加过度的负载。因此,即使使用铆接固定,也能够良好地连结。该情况下,例如,在挠性部件设置贯通孔,在连结体的弯曲部的一方设置凸部,在另一方设置贯通孔,在使凸部通过两个贯通孔后,对通过后的凸部进行铆接,从而能够固定。
而且,应用本发明使用的连结方法的装置例如也能够应用于电剃须刀、电动牙刷、手机、作为挠性部件使用了板簧的减震器(减振装置)。而且,对于通过将在线性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可动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利用盘簧固定来实现往复移动的所有振动装置或摆动装置也能够应用。

Claims (6)

1.一种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其为在预定的方向上位移的挠性部件和与上述挠性部件连结的固定部件的连结方法,
上述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挠性部件支撑工序,用固定保持于上述固定部件的板状的连结体的第一部分和与上述第一部分对置的上述连结体的第二部分以夹持的方式支撑上述挠性部件;以及
接合工序,在上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与上述挠性部件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上述挠性部件的被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对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和上述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体具有弯曲成U字状的U字状弯曲部,
上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构成为上述U字状弯曲部的对置的两个面,
上述挠性部件支撑工序用上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以夹持的方式支撑上述挠性部件,
上述接合工序对上述连结体的上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和上述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部分设有突起部,
上述U字状弯曲部构成为以U字状弯曲至上述突起部与上述挠性部件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体具有将短边方向的宽度缩窄的颈部,
上述U字状弯曲部构成为以上述颈部为基准,将上述连结体弯曲成U字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体由第一连结体和第二连结体构成,
上述挠性部件支撑工序具备通过上述第一连结体的上述第一部分和与上述第一部分对置的上述第二连结体的上述第二部分以夹持上述挠性部件的方式支撑上述挠性部件的工序,
上述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包括:在上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和上述挠性部件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与上述挠性部件的被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端部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对上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和上述挠性部件进行接合处理的接合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部分设有突起部,
上述挠性部件支撑工序以上述突起部接触于上述挠性部件的方式用上述连结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支撑上述挠性部件。
CN201711275727.0A 2016-12-28 2017-12-06 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 Active CN108258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6658 2016-12-28
JP2016256658A JP2018110468A (ja) 2016-12-28 2016-12-28 可撓性部材の連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8853A true CN108258853A (zh) 2018-07-06
CN108258853B CN108258853B (zh) 2020-03-24

Family

ID=62625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75727.0A Active CN108258853B (zh) 2016-12-28 2017-12-06 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83199A1 (zh)
JP (1) JP2018110468A (zh)
CN (1) CN1082588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2587A (zh) * 2019-04-25 2019-08-09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连接端子及其制造方法和牙刷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8633B (zh) 2021-05-24 2022-09-21 周文三 空氣壓縮機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0198A (zh) * 2009-02-26 2010-09-01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刷直流电机端盖组
CN201726017U (zh) * 2010-05-27 2011-01-26 重庆昆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联体电刷
JP2011244629A (ja) * 2010-05-20 2011-12-01 C I Kasei Co Ltd 耐衝撃性を有する直流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36018A1 (de) * 1975-08-13 1977-03-03 Bosch Gmbh Robert Buerstenhalter
US4494092A (en) * 1982-07-12 1985-01-15 The Deutsch Company Electronic Components Division Filter pi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5937859U (ja) * 1982-08-30 1984-03-09 マブチモ−タ−株式会社 ブラ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0198A (zh) * 2009-02-26 2010-09-01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刷直流电机端盖组
JP2011244629A (ja) * 2010-05-20 2011-12-01 C I Kasei Co Ltd 耐衝撃性を有する直流モータ
CN201726017U (zh) * 2010-05-27 2011-01-26 重庆昆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联体电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2587A (zh) * 2019-04-25 2019-08-09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连接端子及其制造方法和牙刷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8853B (zh) 2020-03-24
US20180183199A1 (en) 2018-06-28
JP2018110468A (ja)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04746A1 (en) Vibrator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mounted with the vibrator
JP6581378B2 (ja) 電気モータ
CN1071484C (zh) 电磁继电器
JP4478188B2 (ja) ブラシ装置
CN108258853A (zh) 挠性部件的连结方法
TW201218781A (en) Earphone driv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8141946A (ja) ブラシホルダ用案内枠及びブラシ組立体、並びにブラシ組立体付きブラシホルダを備える電気装置
KR870001053Y1 (ko) 브러시장치
CN106256078B (zh) 电动机
JP2008125347A (ja) ブラシホルダ
JP2005525775A (ja) 炭素ブラシのためのホルダ
US20090121580A1 (en) Brush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Actuating Drive
KR100460832B1 (ko) 전자계전기의구조및점용접기
WO2014109287A1 (ja) 誘導加熱体およ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184025B2 (ja) モータ
KR101141727B1 (ko) 선형진동기
JP2023011963A (ja) 電気機器
JP2019205261A (ja) モータ
WO2021131661A1 (ja) 電気機器
WO2022153905A1 (ja) 発電装置
JP5502380B2 (ja) モータ
CN212365865U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JP6457470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2022054955A (ja) 端子、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2007256329A (ja) 圧電ブザ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