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5848B - 移植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移植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5848B
CN108235848B CN201711425949.6A CN201711425949A CN108235848B CN 108235848 B CN108235848 B CN 108235848B CN 201711425949 A CN201711425949 A CN 201711425949A CN 108235848 B CN108235848 B CN 1082358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lanting
power
frame
pump
transpla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259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35848A (zh
Inventor
野坂健吉
门胁征四郎
濑尾瑛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18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985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18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07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18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7213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18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5909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35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5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35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58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移植机的紧凑化并能够谋求从动力源向移栽装置以及泵的动力的传递系统的简化的移植作业机械。移植作业机械具备:移栽装置,其将苗移栽于田地;移植框架,其设置有移栽装置;动力源,其设置于移植框架;移栽驱动轴,其被传递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并对移栽装置进行驱动;动力取出部,其从移栽驱动轴的中途部将动力取出;输出轴,其被传递来自动力取出部的动力;动力传递系统,其传递来自输出轴的动力;以及泵,其利用来自动力传递系统的动力进行驱动,并向苗喷出供给的液体。

Description

移植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苗的移栽和对移栽的苗进行液体(例如水、液体肥料等)供给的移植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移植作业机械,公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移植作业机械具备:将苗移栽于田地的移栽器具、以及向该移栽器具送水而对苗进行灌溉的泵。在移栽作业期间,始终利用电动马达对泵进行驱动,并利用电磁阀进行针对苗的送水或送水的停止。专利文献2的移植作业机械向移植机的移栽驱动轴传递来自行驶体的发动机的动力,并利用来自该移栽驱动轴的动力,对移栽装置和泵进行驱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223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3912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移植作业机械中,由于在移栽作业期间始终对泵进行驱动,所以会无效果地消耗动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泵高效地工作并提高能量效率的移植作业机械。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移植作业机械具备:至少一个移栽器具,所述至少一个移栽器具进行上下往复移动,且在下降时冲入田地,对苗进行移栽;以及泵,所述泵是向所述移栽器具对液体进行液体输送并向苗供给的泵,在使所述移栽器具从上止点位置起经由下止点位置返回到上止点位置为止的期间的移动期间中的一部分的期间、即供给期间,为了进行所述液体输送,对所述泵进行驱动,并且,在所述移动期间中的所述供给期间以外的期间、即停止期间,停止对所述泵的驱动。
另外,在所述移栽器具下降时,对所述泵进行驱动,从而进行所述液体输送,且在所述移栽器具位于下止点位置或下止点位置的附近时,停止对所述泵的驱动。
另外,在所述移栽器具位于下止点位置之前,停止对所述泵的驱动。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具备正时调整部,所述正时调整部对使所述泵的驱动停止的停止时期进行调整。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具备:对所述移栽器具进行驱动的动力源、和向所述泵传递所述动力源的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所述正时调整部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系统。
另外,所述正时调整部具有: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被传递来自所述动力源的旋转动力;以及从动构件,所述从动构件是与所述驱动构件能够调整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地连结的构件,所述从动构件向所述泵侧传递来自所述驱动构件的旋转动力。
另外,所述动力传递系统具有:间歇机构,所述间歇机构间歇地向所述泵传递所述动力源的动力,进行所述移动期间的所述泵的驱动和驱动的停止;以及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使从所述动力源向所述泵的动力传递间断,并能够切换为连接状态或切断状态,所述连接状态是进行基于所述间歇机构的动力传递的状态,所述切断状态是将基于所述间歇机构的动力传递切断并保持该切断的状态。
另外,所述离合机构具有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所述从动旋转体位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动力传递方向的下游侧,在所述正时调整部的调整范围内,所述从动旋转体与所述驱动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啮合。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具备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所述泵与所述移栽器具之间的液体流通通路,在驱动所述泵时,利用由该泵进行液体输送的液体的压力将所述止回阀打开,在停止所述泵时,将所述止回阀关闭,将液体的流通隔断。
另外,设置有多个所述移栽器具,所述泵由对全部移栽器具进行液体输送的单一的泵构成。
对于上述移植作业机械而言,可以提供一种能够使泵高效地工作并提高能量效率的移植作业机械。例如,在苗的移栽作业期间,在需要向苗供给液体时对泵进行驱动,在不需要向苗供给液体时不对泵进行驱动,因此,能够谋求抑制无效果的动力的消耗。另外,由于没有始终对泵进行驱动,所以能够减轻施加于泵的负载。由此,能够防止泵的提前劣化,进而,能够延长泵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移植作业机械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省略了移植作业机械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对地作业机械以及移植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移植机的概略后视图。
图5是表示机框与移植机框的连结关系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前方椅子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前方椅子、侧方椅子以及作业人员的位置的俯视图。
图8是第1高度变更装置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图9A是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9B是表示移植机整体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系统图。
图10是移植框架以及移栽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移植框架的俯视图。
图12是移植框架的后视图。
图13是移栽器具停止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移栽器具停止机构的俯视图。
图15是移栽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移栽器具的升降动作的动作图。
图17是苗供给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8是苗供给装置的后视剖视图。
图19是供给杯的盖的配置图。
图20是拖拉机的侧视图。
图21是罐以及安装框架的侧视图。
图22是罐以及安装框架的俯视图。
图23是罐以及安装框架的主视图。
图24是灌溉装置的概略图。
图25是移栽装置的侧视图。
图26是泵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
图27是泵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视图。
图28A是正时调整部的侧视图。
图28B是正时调整部的主视局部剖视图。
图29是动力传递系统的系统图。
图30是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31A是间歇机构的侧视图。
图31B是变速机构的侧视图。
图31C是终端传递机构的侧视图。
图32是灌溉管铺设装置、培土器以及镇压轮的俯视图。
图33是灌溉管铺设装置的侧视图。
图34是灌溉管铺设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35是表示中央培土器以及镇压轮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中央培土器以及镇压轮的放大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行驶体;68A移栽装置;68B移栽装置;69A移植框架(第1移植框架);69B移植框架(第2移植框架);71动力源(电动马达);72B苗供给装置;108移栽驱动轴;109动力取出部;259B动力传递部;261输出轴;432泵(灌溉泵);448动力传递系统;471第1壳体结构体;472第2壳体结构体;473盖体;476第1收容部;477第2收容部;480间歇机构;481变速机构;488驱动齿轮;489从动齿轮;491第1齿轮;492第2齿轮;E1原动机;K2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示出了能够一边行驶一边进行苗的移栽(移植)的移植作业机械4。即,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行驶体1和装配于行驶体1的后方的移植机3。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在行驶体1与移植机3之间具备对地作业机械2。对地作业机械2装配于行驶体1的后部,移植机3装配于对地作业机械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移植作业机械4是一个机械,且是能够一边行驶一边利用一个工序与对地作业(耕耘等)一起进行苗的移栽(移植)的作业机械。而且,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打垄机23L、23R、23C。即,本实施方式的移植作业机械4是一个机械,且是能够利用一个工序进行耕耘、打垄和苗移栽的作业机械。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体1,例示了作为行驶车辆的拖拉机。另外,作为对地作业机械2,例示了旋转式耕耘机。此外,行驶体1并不限定于拖拉机,也可以是其它的行驶车辆。另外,对地作业机械2并不限定于旋转式耕耘机,只要是对田地进行作业的机械即可。另外,对于旋转式耕耘机2而言,例示了侧驱动式的旋转式耕耘机,但也可以是中心驱动式的旋转式耕耘机。
图1以及图2表示移植作业机械4的侧视图。在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就将就坐到拖拉机1的驾驶员座椅5的驾驶人员的前侧(图1以及图2的左侧)设为前方、将驾驶人员的后侧(图1以及图2的右侧)设为后方、将驾驶人员的左侧(图1以及图2的跟前侧)设为左方、将驾驶人员的右侧(图1以及图2的里侧)设为右方进行说明。另外,将与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K1(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K2(参照图3)设为宽度方向进行说明。
将图3的箭头K3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外方、将图3的箭头K4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内方进行说明。宽度方向外方是指从拖拉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右部或朝向左部的方向。换言之,宽度方向外方是宽度方向K2且是远离拖拉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宽度方向内方是指与宽度方向外方相反的方向。换言之,宽度方向内方是宽度方向K2且是靠近拖拉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
拖拉机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是对地作业机械2的宽度方向且是移植机3的宽度方向。
如图1所示,拖拉机(行驶体)1具有:车身6、装配于车身6的前部的前轮7A、以及装配于车身6的后部的后轮7B。能够利用前轮7A以及后轮7B使拖拉机1向前方或后方行驶。
驾驶员座椅5设置于车身6的后部的上方。在驾驶员座椅5的前方设置有方向盘8。在车身6的后部装备有将拖拉机1的动力取出到外部的PTO轴22。
如图2所示,旋转式耕耘机2经由三点连杆机构9以及连结框10能够升降地装配于拖拉机1的后部。三点连杆机构9装配于车身6的后部。连结框10设置于三点连杆机构9的后部。在连结框10安装有旋转式耕耘机2。
如图2、图3所示,旋转式耕耘机2具有机框(作业机械框架)11。机框11具有:齿轮箱12、左侧的支撑臂13L、右侧的支撑臂13R、传动箱14、以及侧框架15。齿轮箱12位于旋转式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K2的大致中央部。支撑臂13L从齿轮箱12的左部向左方突出。支撑臂13R从齿轮箱12的右部向右方突出。传动箱14的上部安装于支撑臂13L的左端部。侧框架15的上部安装于支撑臂13R的右端部。在传动箱14的下部与侧框架15的下部之间设置有旋转轴16。在旋转轴16的外周经由支架固定有多个耕耘爪17。由上述旋转轴16以及耕耘爪17形成耕耘部18。
耕耘部18的上方由上部罩19A覆盖。耕耘部18的后方由后部罩19B覆盖。后部罩19B的上端被枢轴支承于上部罩19A而使得后部罩19B上下摆动自如。后部罩19B被弹压装置20向下方施力。弹压装置20是利用弹簧的力对后部罩19B向下方施力的装置。
如图2所示,在齿轮箱12设置有取入轴21。PTO轴22的动力经由接头而向该取入轴21传递。传递到取入轴21的动力经由齿轮箱12内的齿轮机构以及支撑臂13L内的轴而向传动箱14内的链条传动部件传递。旋转轴16被传递到链条传动部件的动力驱动。旋转轴16在图1中沿箭头A1方向旋转。在旋转轴16沿A1方向旋转时,耕耘爪17将土壤耕作起来并向后方的后部罩19B抛掷。被耕耘部18耕耘的土由后部罩19B平整并形成垄R1(参照图2)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利用三个打垄机23L、23R、23C形成垄R1的侧面。
如图3所示,机框11具有:左侧的支承杆24L、右侧的支承杆24R、以及立柱25。支承杆24L固定于支撑臂13L。支承杆24R固定于支撑臂13R。立柱25固定于齿轮箱12。
装配于旋转式耕耘机2的后方的移植机3具有:枢轴支承于支承杆24L、24R的支承框26、左侧的限深轮(支承轮)27L、右侧的限深轮(支承轮)27R、枢轴支承于立柱25的第2高度变更装置28、设置于左侧的摆动臂31L与右侧的摆动臂31R之间的第2支承框232(参照图6)、以及从下方支承第2支承框232的前部的下方支承体234(参照图5)。
支承框26是支承限深轮27L、27R的框件。限深轮27L、27R是设定旋转式耕耘机2(对地作业机械)的高度的构件。换言之,限深轮27L、27R是设定旋转式耕耘机2的耕耘深度的构件。第2高度变更装置28是对支承框26进行上下摆动操作而变更限深轮27L、27R的设定的装置。
如图3、图5、图6所示,支承框26具有:枢轴支承于支承杆24L、24R的前框29、和与前框29的后部连接的后框30。
前框29具有:左侧的摆动臂31L、右侧的摆动臂31R、上侧的连结杆32U、下侧的连结杆32D、左侧的纵框件33L、右侧的纵框件33R、左侧的连接杆202L、右侧的连接杆202R、左侧的支承构件224L、以及右侧的支承构件224R。摆动臂31L、摆动臂31R、连结杆32U、连结杆32D、纵框件33L、33R、连接杆202L、202R由管件形成。
如图6所示,摆动臂31L的前端经由插通于枢轴支承板201L的枢轴而枢轴支承于支承杆24L。摆动臂31L从支撑臂13L向后方突出。摆动臂31R的前端经由插通于枢轴支承板201RL的枢轴而枢轴支承于支承杆24R。摆动臂31R从支撑臂13R向后方突出。连结杆32U将摆动臂31L和摆动臂31R的后端彼此连结。左侧的纵框件33L的上部固定于摆动臂31L的左部,该左侧的纵框件33L从摆动臂31L的左部向下方延伸(参照图5)。右侧的纵框件33R的上部固定于摆动臂31R的右部,该右侧的纵框件33R从摆动臂31R的右部向下方延伸。左侧的连接杆202L的前部固定于纵框件33L的下部,该左侧的连接杆202L从纵框件33L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右侧的连接杆202R的前部固定于纵框件33R的下部,该右侧的连接杆202R从纵框件33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
前框29以摆动臂31L以及摆动臂31R的前端的枢轴支承部分为中心而上下摆动自如。
如图6所示,支承构件224L、224R分别对作业人员用的(用于作业人员就坐的)椅子231L、231R进行支承。如图3、图5所示,后框30与构成前框29的连接杆202L、202R的后部连接。后框30具有:中央的横框件34C、左侧的横框件34L、右侧的横框件34R、左侧的纵框件35L、右侧的纵框件35R、左侧的车轮框36L、右侧的车轮框36R、左侧的前构件204L、右侧的前构件204R、左侧的后构件205L、右侧的后构件205R、左侧的连接杆206L、以及右侧的连接杆206R。横框件34C、横框件34L、横框件34R、纵框件35L、纵框件35R、车轮框36L、车轮框36R、前构件204L、前构件204R、后构件205L、后构件205R、连接杆206L、连接杆206R由管件形成。
在后构件205L的后部设置有突出构件40L,所述突出构件40L向宽度方向外方K3突出。在后构件205R的后部也设置有突出构件40R,所述突出构件40R向宽度方向外方K3突出。
筒体209L沿突出构件40L在宽度方向K2上能够移动地嵌套于突出构件40L的外周。筒体209R沿突出构件40R在宽度方向K2上能够移动地嵌套于突出构件40R的外周。
在筒体209L固定有支柱41L。支柱41L从筒体209L向上方延伸。在筒体209R固定有支柱41R。支柱41R从筒体209R向上方延伸。在支柱41L的上端和支柱41R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作业人员用的(用于作业人员就坐的)椅子42L、42R。
如图2~图4所示,移植机3具有:多个安装框架48L、48R、工具杆(日文:ツールバー)49、第1高度变更装置(连结构件)50、以及多个移植单元51A、51B。多个安装框架48L、48R包括第1安装框架48L、和作为与第1安装框架48L不同的框架的第2安装框架48R。多个移植单元51A、51B包括第1移植单元51A、和第2移植单元51B。工具杆49被安装成遍及第1安装框架48L与第2安装框架48R。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安装于工具杆49。工具杆49利用第1高度变更装置50与第2支承框232连结。
第1安装框架48L配置在移植机3的左部,并从旋转式耕耘机2的左部向后方延伸。第1安装框架48L具有:第1构件52、第2构件53、以及第3构件239。第1构件52的前端能够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传动箱14的上部,且在安装状态下,绕横向轴心(沿宽度方向K2延伸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于传动箱14的上部。第1构件52从传动箱14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第2构件53的上部与第1构件52的后端连接,并从该后端向下方延伸。第2构件53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和纵框件33L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由连结构件297L连结。第3构件239的前端与第2构件53的下端连接,并从该下端向后方延伸。第3构件239通过横框件34C的上方并延伸至比横框件34C靠后方的位置。
第2安装框架48R配置在移植机3的右部,并从旋转式耕耘机2的右部向后方延伸。第2安装框架48R具有:第4构件54、第5构件55、以及第6构件240。第4构件54的前端能够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侧框架15的上部,且在安装状态下,绕横向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于侧框架15的上部。第4构件54从侧框架15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第5构件55的上部与第4构件54的后端连接,并从该后端向下方延伸。第5构件55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和纵框件33R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由连结构件297R连结。第6构件240的前端与第5构件55下端连接,并从该下端向后方延伸。第6构件240通过横框件34C的上方并延伸至比横框件34C靠后方的位置。
工具杆49由角管构成,并安装于第1安装框架48L的后部与第2安装框架48R的后部之间。详细而言,工具杆49被设置成从第3构件239的后端起遍及第6构件240的后端。工具杆49的一端侧(左侧)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第3构件239的后端。工具杆49的另一端侧(右侧)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第6构件240的后端。
接着,对移植单元51A、51B进行说明。
首先,对移植单元51A、51B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3、图18所示,第1移植单元51A配置在移植机3的右部。该第1移植单元51A具有:移植框架(也称为第1移植框架)69A、第1传动轴70A、电动马达(动力源)71、移栽装置(也称为第1移栽装置)68A、苗供给装置(也称为第1苗供给装置)72A、以及多个覆土轮74A。第1移植框架69A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工具杆49的右部。第1移栽装置68A、第1苗供给装置72A以及多个覆土轮74A设置于第1移植框架69A。
第2移植单元51B是设置成相对于第1移植单元51A在宽度方向K2上并列设置的移植单元,并配置于移植机3的左部。该第2移植单元51B具有:移植框架(也称为第2移植框架)69B、第2传动轴70B、与第1移栽装置不同的移栽装置(也称为第2移栽装置)68B、苗供给装置(也称为第2苗供给装置)72A、以及多个覆土轮74B。第2移植框架69B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工具杆49的左部。第2移栽装置68B、第2苗供给装置72A以及多个覆土轮74B设置于第2移植框架69B。
移植机框75由第1安装框架48L、第2安装框架48R、工具杆49、第1移植框架69A以及第2移植框架69B构成。移植机框75被安装成相对于旋转式耕耘机2(对地作业机械)上下移动自如。
接着,对移植框架69A、69B进行说明。移植框架69A、69B设置于对地作业机械2的后方。首先,对作为第1移植单元51A的移植框架的第1移植框架69A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2所示,第1移植框架69A具有:框架安装部(安装部)76、主框架77、以及移栽框架78。
框架安装部76是安装于工具杆49的部位,具有安装板79和多个安装器具80L、80R。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器具为两个(左侧的第1安装器具80L和右侧的第2安装器具80R),但也可以在第1安装器具80L与第2安装器具80R之间追加设置安装器具。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板79为大致长方形形状,并被配置成使长边朝向宽度方向K2且使短边朝向上下方向。安装板79的前表面与工具杆49的后表面抵接。安装板79在四个角的附近具有贯通孔。安装器具80L、80R是将金属制的棒弯曲形成的,具有上棒部80U、下棒部80D、以及前棒部80F。上棒部80U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工具杆49的上表面抵接。下棒部80D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工具杆49的下表面抵接。在上棒部80U的后端和下棒部80D的后端分别形成有螺纹部。前棒部80F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工具杆49的前表面抵接。前棒部80F将上棒部80U的前端与下棒部80D的前端相连。上棒部80U以及下棒部80D贯通在安装板79上形成的贯通孔,后端的螺纹部向安装板79的后方突出。通过将螺母100分别螺合于上棒部80U以及下棒部80D的螺纹部,从而将安装器具80安装于工具杆49。由此,将框架安装部76安装于工具杆49。
图11所示的移栽框架78是安装有第1移栽装置68A的框架。移栽框架78具有:第1纵构件92、第2纵构件93、第3纵构件94、第4纵构件95、第5纵构件96、第1横构件96、第2横构件98、第1连结构件241、第2连结构件242、第3连结构件243、第4连结构件244、第5连结构件245、以及中央构件247。
中央构件247通过移栽框架78的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两个安装器具80的中间地点)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中央构件247配置在工具杆49的上方,并沿与工具杆49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延伸。
第1横构件97配置在中央构件247的上方,并沿与中央构件247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K2)延伸。在第1横构件97的延伸设置方向(宽度方向K2)的中央附近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板249R,所述固定板249R从该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固定板249在宽度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在两个固定板249之间固定有中央构件247的前部。
第2横构件98配置于第1横构件97的后方且与第1横构件97平行地配置。第2横构件98配置于中央构件247的上方,并沿与中央构件247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K2)延伸。
第1纵构件92的上端固定于第1横构件97的下表面的左部,该第1纵构件92从该左部向下方延伸。第1纵构件92的下部固定于安装板79的左部。第2纵构件93的上端固定于第1横构件97的下表面的右部,该第2纵构件93从该右部向下方延伸。第2纵构件93的下部固定于安装板79的右部。第3纵构件94配置在第1纵构件92与第2纵构件93的中间。第3纵构件94的上端固定于第1横构件97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该第3纵构件94从该中央部向下方延伸。
第4纵构件95配置于第2纵构件93的后方。第4纵构件95的上端固定于第2横构件98的下表面的右部,该第4纵构件95从该右部向下方延伸。第5纵构件96配置于第3纵构件94的后方且第4纵构件95的左方。第5纵构件96的上端固定于第2横构件98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该第5纵构件96从该中央部向下方延伸。
第1连结构件241将第1纵构件92与第3纵构件94连结。第2连结构件241在第1连结构件241的下方将第1纵构件92与第3纵构件94连结。第3连结构件243将第4纵构件95与第5纵构件96连结。第4连结构件244在第3连结构件243的下方将第4纵构件95与第5纵构件96连结。第5连结构件245将第2纵构件93与第4纵构件95连结。
主框架77是安装有第1苗供给装置72A以及多个覆土轮74A的框架。主框架77具有第1框材81~第11框材91。第1框材81~第11框材91由角管件形成。
第1框材81固定于安装板79的后表面的宽度方向K2的中央部,并从该中央部向后方延伸。第2框材82的前部固定于第1横构件97的左端,该第2框材82从该左端向后方延伸。第3框材83的前部固定于第1横构件97的右端,该第3框材83从该右端向后方延伸。在第2框材82的前后中途部呈下方突出状地设置有支承构件250。在第3框材83的前后中途部呈下方突出状地设置有支承构件251。支承构件250位于比第2横构件98靠前方的位置,支承构件251位于比第2横构件98靠后方的位置。
第5框材85配置于第2横构件98的前方,并将支承构件250的下部和中央构件247连结。第6框材86配置于第2横构件98的后方,并将支承构件251的下部与中央构件247连结。
第7框材87将第1框材81与中央构件247连结。具体而言,第7框材87的上端固定于中央构件247,下端固定于第1框材81。
第8框材88沿宽度方向K2延伸,并将第2框材82的后端附近与第3框材83的后端附近连结。在第8框材88的延伸设置方向(宽度方向K2)的中央附近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板251,所述固定板251从该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固定板251在宽度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在两个固定板251之间固定有中央构件247的后部。
第9框材89的上端固定于第2框材82的下表面的靠后部的位置,该第9框材89从该位置向下方延伸。第10框材90的上端固定于中央构件247的下表面的后端附近的位置,该第10框材90从该位置向下方延伸。第11框材91的上端固定于第3框材83的下表面的后端,该第11框材91从该后端向下方延伸。
移植框架69A具有左侧的框架支承部73AL和右侧的框架支承部73AR。
框架支承部73AL沿宽度方向K2延伸,并被安装成遍及第7框材87和第9框材89。框架支承部73AL的右端固定于第7框材87。框架支承部73AL的宽度方向K2的中途部固定于第9框材89。框架支承部73AL的左端从第9框材89向左方突出。在框架支承部73AL经由覆土框架400AL安装有左侧的覆土轮74AL。
框架支承部73AR在比框架支承部73AL靠后方的位置沿宽度方向K2延伸,并被安装成遍及第10框材90和第11框材91。框架支承部73AR的左端固定于第10框材90。框架框架支承部73AR的宽度方向K2的中途部固定于第11框材91。框架支承部73AL的右端从第11框材91向右方突出。在框架支承部73AR经由覆土框架400AR安装有右侧的覆土轮74AR。
接着,对作为第2移植单元51B的移植框架的第2移植框架69B进行说明。
与第1移植框架69A同样地,第2移植框架69B也具有:框架安装部(安装部)76、主框架77、以及移栽框架78。由于上述框架安装部76、主框架77、移栽框架78的结构与前述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第2移植框架69B的主框架77安装有第2苗供给装置72B以及多个覆土轮74B。在第2移植框架69B的移栽框架78安装有第2移栽装置68B。
接着,对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9A所示,第1移植单元51A的第1传动轴70A沿宽度方向K2延伸,一端侧(左侧)由第1轴承101支承,另一端侧(右侧)由第2轴承102支承。第1轴承101安装于第3框材83。第2轴承102安装于中央构件247。第1传动轴70A的右端侧从第2轴承102向右方(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第1传动轴70A的左端侧从第1轴承101向左方(宽度方向内方)突出。
第2移植单元51B的第2传动轴70B沿宽度方向K2延伸,左端侧由第3轴承103支承,右端侧由第4轴承104支承。第3轴承103安装于中央构件247。第4轴承104安装于第2框材82。第2传动轴70B的左端侧从第3轴承103向左方(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第2传动轴70B的右端侧从第4轴承104向(右方)宽度方向内方突出。
如图9A所示,第1传动轴70A的左端侧与第2传动轴70B的右端侧相向,并由连结管(连结构件)105装卸自如地连结。第1传动轴70A、第2传动轴70B和连结管105构成移栽驱动轴108,所述移栽驱动轴108被传递来自电动马达(动力源)71的动力,并对移栽装置68A、68B进行驱动。
如图9A、图13、图14所示,电动马达71是移植机3的动力源,且是与拖拉机1的动力源(后述的原动机E1)分开设置的动力源。电动马达71对装备于移植机3的移栽装置(将苗移栽于垄的装置)、苗供给装置(向移栽装置供给苗的装置)等装置进行驱动。电动马达71安装于安装板106A,所述安装板106A安装于第1移植单元51A中的第1纵构件92以及第3纵构件94的前部。即,电动马达(动力源)71设置于移植框架(第1移植框架69A)。
在电动马达71设置有输出轴107。在输出轴107的上方与输出轴107平行地设置有第2输出轴253。第2输出轴253由支承筒254A支承。在支承筒254A保持有一对轴承,所述一对轴承对第2输出轴253进行支承。支承筒254A的右端侧由第1移植单元51A中的中央构件247(以下称为中央构件247A)支承。支承筒254A的左端侧由第1移植单元51A中的固定于第1纵构件92的杆255A支承。
在第2移植单元51B的前部设置有第3输出轴(输出轴)261。第3输出轴261由支承筒254B支承。在支承筒254B保持有一对轴承,所述一对轴承对第3输出轴261进行支承。支承筒254B的右端侧由第2移植单元51B中的中央构件247(以下称为中央构件247B)支承。支承筒254B的左端侧由第2移植单元51B中的固定于第1纵构件92的杆255B支承。
如图9A、如图9B所示,在电动马达71的输出轴107设置有第1链轮114。在第2输出轴253的左端侧设置有第2链轮115。在第2输出轴253的右端侧设置有第3链轮116。在第3链轮116的右方配置有第4链轮117。第4链轮117经由支架258A安装于安装板106A。将第4链轮117的旋转轴和第2输出轴253配置在正交的方向上,并利用齿轮机构259A进行联动连结。
在第1传动轴70A设置有:第7链轮120、第8链轮121、以及第9链轮122。
如图9A、图10所示,在第1移植单元51A中的中央构件247A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支承构件256A以及支承构件257A。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的中央构件247B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支承构件256B以及支承构件257B。支承构件256A、256B设置在第3纵构件94与第5纵构件96之间。支承构件257A、257B设置于第5纵构件96的后方。
如图9A、图9B所示,在支承构件256A设置有第5链轮118。在支承构件257A设置有第6链轮119。在支承构件257A的后方设置有第5轴承272。第5轴承272安装于中央构件247A。第5轴承272对第3传动轴260进行支承。在第3传动轴260设置有第10链轮123和第11链轮124。
在第2移植单元51B的第3输出轴261的右端侧设置有第12链轮125。在第12链轮125的右方配置有第13链轮126。第13链轮126经由支架258B安装于安装板106B。将第13链轮126的旋转轴和第3输出轴261配置在正交的方向上,并利用齿轮机构259B进行联动连结。齿轮机构259B构成向苗供给装置(第2苗供给装置72B)传递来自输出轴(第3输出轴261)的动力的动力传递部。
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在支承构件256B设置有第15链轮264。在支承构件257B设置有第16链轮265。在支承构件257B的后方配置有第6轴承262。第6轴承262安装于中央构件247B。第6轴承262对第4传动轴263进行支承。在第4传动轴263设置有第17链轮266和第18链轮267。
在第2传动轴70B设置有第19链轮268、第20链轮269、以及第21链轮270。
如图9B所示,电动马达71的旋转动力从第1链轮114经由第1链条129向第2链轮115传递,使第2输出轴253旋转。第2输出轴253的动力从第3链轮116经由第2链条127以及第5链轮118(参照图9A)向第7链轮120传递,使第1传动轴70A旋转。另外,第2输出轴253的动力经由齿轮机构259A向第4链轮117的旋转轴传递,使第4链轮117旋转。
第1传动轴70A的动力从第8链轮121经由第3链条128向第6链轮119以及第10链轮123传递。传递到第10链轮123的动力经由第3传动轴260向第11链轮124传递。另外,第1传动轴70A的动力从第9链轮122经由第4链条130向第22链轮271(参照图19)传递。另外,第3传动轴260的动力从第11链轮124经由第8链条273向第23链轮274(参照图19)传递。而且,第1传动轴70A的动力经由连结管105向第2传动轴70B传递。
第2传动轴70B的动力从第19链轮268经由第5链条132以及第15链轮264(参照图9A)向第12链轮125传递。第19链轮268、第5链条132、第15链轮264以及第12链轮125构成从移栽驱动轴108的中途部取出动力的动力取出部109。
传递到第12链轮125的动力从第3输出轴261经由齿轮机构259B向第13链轮126传递。另外,第2传动轴70B的动力从第20链轮269经由第6链条134向第17链轮266传递。传递到第17链轮266的动力经由第4传动轴263向第18链轮267传递。而且,第2传动轴70B的动力从第21链轮270经由第7链条136向第24链轮277(参照图19)传递。另外,第4传动轴263的动力从第18链轮267经由第9链条275向第24链轮276(参照图19)传递。
接着,对移栽装置68A、68B进行说明。首先,对作为第1移植单元51A的移栽装置的第1移栽装置68A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第1移栽装置68A具有多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台)的移栽机构68AL、68AR。以下,将移栽机构68AL称为第1移栽机构68AL,将移栽机构68AR称为第2移栽机构68AR。第1移栽机构68AL是位于左侧的移栽机构。第2移栽机构68AR是位于右侧的移栽机构。第1移栽机构68AL和第2移栽机构68AR被配置成在宽度方向K2上排列。第1移栽机构68AL和第2移栽机构68AR配置于在前后方向K1上不同的位置。即,第2移栽机构68AR与第1移栽机构68AL并列且在前后方向上在与第1移栽机构AL不同的位置安装于移植框架69A、69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移栽机构68AR配置在比第1移栽机构68AL靠后方的位置,但也可以将第2移栽机构68AR配置在比第1移栽机构68AL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10、图15所示,第1移栽机构68AL具有:移栽器具137(一个移栽器具)、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与第1移栽机构68AL同样地,第2移栽机构68AR具有:移栽器具137(一个移栽器具)、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以下,有时将第1移栽机构68AL中的移栽器具137称为第1移栽器具137AL,将第2移栽机构68AR中的移栽器具137称为第2移栽器具137AR。另外,有时将第1移栽机构68AL中的升降装置139称为第1升降装置139AL,将第2移栽机构68AR中的升降装置139称为第2升降装置139AR。
第1移栽装置68A(第1移栽器具137AL、第2移栽器具137AR)是将苗移栽于田地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苗移栽于垄R1(第1垄R11)。移栽器具137呈顶端朝向下方的喙状,并具有前结构体140和后结构体141。移栽器具137通过使前结构体140和后结构体141在前后方向K1上分开和接近而开闭自如。另外,移栽器具137能够在关闭的状态下从上方供给苗并能够将苗收容在内部。另外,移栽器具137能够在打开的状态下使苗向下方下落而将苗放出。
如图12、图15所示,第1移栽机构68AL中的支承体138的前部被螺栓固定于移栽框架78的第1连结构件241以及第2连结构件242。第2移栽机构68AR中的支承体138的前部被螺栓固定于移栽框架78的第3连结构件243以及第4连结构件244。在此,第3连结构件243以及第4连结构件244位于比第1连结构件241以及第2连结构件242靠后方的位置。因此,第2移栽机构68AR中的支承体138位于比第1移栽机构68AL中的支承体138靠后方的位置。由此,第2移栽机构68AR位于比第1移栽机构68AL靠后方的位置。如图10所示,将第1移栽机构68AL与第2移栽机构68AR的前后方向上的偏离的大小设定为如下程度:在第1移栽器具137AL和第2移栽器具137AR位于下止点时,在侧视下,第1移栽器具137AL不与第2移栽器具137AR重叠。各支承体138能够相对于移栽框架78在宽度方向K2上变更安装位置。通过变更支承体138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变更所移栽的苗的行间距(所移栽的苗的宽度方向K2的间隔)。
另外,如图15所示,两个移栽机构68AL、68AR在宽度方向上由左侧的纵构件(第1纵构件92、第3纵构件94)、中央的纵构件(第3纵构件94、第5纵构件96)、以及右侧的纵构件(第4纵构件95)支承。即,在宽度方向上,中央的纵构件(第3纵构件94、第5纵构件96)支承两个移栽机构68AL、68AR这两者。由此,在宽度方向上的3个部位(左、中央、右)对两个移栽机构(第1移栽机构68AL和第2移栽机构68AR)进行支承。
如图10、图15所示,在第1移植单元51A中,利用支轴142将第22链轮271支承于第1移栽机构68AL的支承体138。另外,利用支轴142将第23链轮274支承于第2移栽机构68AR的支承体138。
升降装置139(第1升降装置139AL、第2升降装置139AR)是支承移栽器具137并使该移栽器具137升降(上下往复移动)的装置。详细而言,第1升降装置139AL是使第1移栽器具137AL升降的装置,第2升降装置139AR是使第2移栽器具137AR升降的装置。升降装置139安装于支承体138。升降装置139具有:第1壳体143、第2壳体144、以及安装构件145。第1壳体143经由支轴14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体138。第2壳体14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1壳体143的自由端侧。安装构件145支承于第2壳体144。移栽器具137支承于安装构件145。另外,在安装构件145设置有位于移栽器具137的上方的苗导向件146。苗导向件146形成为朝向下方逐渐变窄的筒状,并向移栽器具137引导从上方向移栽器具137供给的苗。此外,安装构件145被弹簧向上方施力。
在第1壳体143以及第2壳体144内设置有动力传递机构,以便在利用支轴142使第1壳体143旋转时,第2壳体144与第1壳体143的旋转联动而向与第1壳体143相反的方向旋转。另外,由于第1壳体143以及第2壳体144旋转,安装构件145上下平行移动,移栽器具137上下运动。
图16示出了移栽器具137的动作的一个循环。即,示出了移栽器具137从上升的位置(上止点位置)G1起经由下降的位置(下止点位置)G2返回到上止点位置G1为止的升降动作。
在上止点位置G1,苗向移栽器具137下落而向该移栽器具137供给。此时,移栽器具137是关闭的状态,苗被保持在该移栽器具137的内部。之后,移栽器具137在保持苗的状态下下降,该移栽器具137的下部冲入到垄R1(田地)中。移栽器具137在冲入到垄R1中时打开而在该垄R1处形成种植孔,并且将苗N1向该种植孔放出(将苗移栽)。
通过一边行驶一边反复进行该升降动作,从而将苗N1移栽于垄R1的长边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和右侧的移栽器具137(第1移栽器具137AL和第2移栽器具137AR)同时升降。另外,在移栽器具137停止时,左侧和右侧的移栽器具137停止在上止点位置G1。为了进行株间控制,必须使移栽器具137停止,但在使移栽器具137停止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时,有时会产生问题。例如在移栽西红柿、辣椒等茎坚硬的蔬菜类的苗的情况下,在移栽器具137停止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时,移栽器具137会碰到所移栽的苗的茎,苗有可能会倒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1移栽器具137AL和第2移栽器具137AR前后错开,并使第1移栽器具137AL和第2移栽器具137AR同时升降,从而实现交错行植,因此,能够使移栽器具137(第1移栽器具137AL和第2移栽器具137AR)停止在上止点位置G1。由此,能够防止苗的倒伏。
对用于使第1移栽器具137AL和第2移栽器具137AR停止在上止点位置G1的机构(以下称为移栽器具停止机构285)进行说明。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移栽器具停止机构285具有:安装构件286、支承杆287、螺母288U、288D、摆动构件289、支轴290、辊291、弹簧292、凸轮293。安装构件286固定于中央构件247A的前端附近。在安装构件286形成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沿上下方向插通有支承杆287。支承杆287在一端侧具有螺纹部287a,在另一端侧具有卡止孔287b。在支承杆287的螺纹部287a螺合有螺母288U、288D。螺母288U与安装构件286的上表面抵接,螺母288D与安装构件286的下表面抵接。通过利用螺母288U以及螺母288D夹持安装构件286,从而将支承杆287安装于安装构件286。通过使螺母288U以及螺母288D相对于螺纹部287a移动而变更支承杆287相对于安装构件286的上下位置,从而能够变更卡止孔287b的上下位置。通过变更卡止孔287b的上下位置,从而能够调整弹簧292的作用力。摆动构件289的一端侧(前端侧)经由支轴290枢轴支承于支架258A。摆动构件289能够以支轴290为支点(中心)上下摆动。在摆动构件289的另一侧(后端侧)设置有卡止孔289a。在摆动构件289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旋转自如地安装有辊291。弹簧292的一端侧卡止于支承杆287的卡止孔287b,另一端侧卡止于摆动构件289的卡止孔289a。凸轮293安装于第2输出轴253,与第2输出轴253一起旋转。凸轮293在外周具有圆弧状的凹部293a。利用弹簧292的作用力,对摆动构件289赋予欲使其以支轴290为支点(中心)向上方摆动的力(参照图13的箭头A2)。利用该力,将辊291按压于凸轮293的外周。
在电动马达71停止时,一边利用弹簧292的作用力将辊291按压于凸轮293的外周,一边使辊291沿图13的箭头B1方向旋转。伴随着该辊291的旋转,凸轮293向与辊291相反的方向(图13的箭头C1方向)旋转。通过使辊291与凸轮293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使辊291沿着凸轮293的外周移动。在沿着凸轮293的外周移动之后,辊291嵌入凹部293a并停止移动。通过停止辊291的移动,从而停止凸轮293的旋转。由此,停止第2输出轴253的旋转,并停止第1移栽器具137AL的移动。因此,通过预先适当地设定凹部293a的位置(凸轮293的外周的位置)与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的上下位置的关系,从而能够使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停止在上止点位置G1。
另外,如图13所示,第1移栽装置68A具有上升辅助机构294,所述上升辅助机构294在使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升降时对上升动作进行辅助。上升辅助机构294具有旋转板295和弹簧296。旋转板295安装于第1传动轴70A,并与第1传动轴70A一起旋转。弹簧296的一端侧卡止于旋转板295,另一端侧卡止于中央构件247A。弹簧296伴随着与第1传动轴70A的旋转相伴产生的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的升降而伸缩。具体而言,弹簧296在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下降时伸长,在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上升时缩短。因此,在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下降了时,利用弹簧296的作用力(拉力)辅助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的上升动作。由此,在下降时,利用自身重量来辅助下降动作的力(重力)作用于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在上升时,利用弹簧296的作用力来辅助上升动作的力作用于第1移栽器具137AL以及第2移栽器具137AR,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升降动作。
接着,对作为第2移植单元51B的移栽装置的第2移栽装置68B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与第1移栽装置68A同样地,第2移栽装置68B也具有多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台)移栽机构68BL、68BR。移栽机构68BL、68BR被配置成在宽度方向K2上排列。以下,将移栽机构68BL称为第1移栽机构68BL,将移栽机构68BR称为第2移栽机构68BR。第1移栽机构68BL是位于左侧的移栽机构。第2移栽机构68BR是位于右侧的移栽机构。第1移栽机构68BL和第2移栽机构68BR被配置成在宽度方向K2上排列。第1移栽机构68BL和第2移栽机构68BR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移栽机构68BR配置在比第1移栽机构68BL靠后方的位置,但也可以将第2移栽机构68BR配置在比第1移栽机构68BL靠前方的位置。
与第1移栽机构68AL同样地,第1移栽机构68BL具有:移栽器具137(其它的移栽器具)、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与第2移栽机构68AR同样地,第2移栽机构68BR具有:移栽器具137(其它的移栽器具)、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有时将第1移栽机构68BL中的移栽器具137称为第1移栽器具137BL,将第2移栽机构68BR中的移栽器具137称为第2移栽器具137BR。另外,有时将第1移栽机构68BL中的升降装置139称为第1升降装置139BL,将第2移栽机构68BR中的升降装置139称为第2升降装置139BR。
第2移栽装置68B(第1移栽器具137BL、第2移栽器具137BR)是将苗移栽于田地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苗移栽于垄R1(第2垄R12)。
由于上述移栽器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与前述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另外,与第1移栽装置68A同样地,第2移栽装置68B也具有移栽器具停止机构285以及上升辅助机构294。由于上述移栽器具停止机构285以及上升辅助机构294与前述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10、图15所示,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利用支轴142将第24链轮277支承于第1移栽机构68BL的支承体138。另外,利用支轴142将第24链轮276支承于第2移栽机构68BR的支承体138。
接着,对苗供给装置72A、72B进行说明。首先,对作为第1移植单元51A的苗供给装置的第1苗供给装置72A进行说明。
第1苗供给装置72A配置于第1移栽装置68A的上方。利用第1苗供给装置72A,使苗下落并供给到位于下方的移栽器具137(第1移栽装置68A)。第1苗供给装置72A经由框架支承于图11所示的第2框材82、第3框材83、第8框材88以及第1横构件97的上方。
如图17所示,第1苗供给装置72A具有投放苗的多个供给杯147、148。多个供给杯147、148包括多个第1供给杯147和多个第2供给杯148。第1供给杯147和第2供给杯148沿着前后较长的环状的路径P1进行配置。详细而言,第1供给杯147和第2供给杯148以在俯视下沿前后方向K1呈较长的长圆形的方式被排列配置成环状。另外,第1供给杯147和第2供给杯148沿着长圆形的配置路径P1交替配置。
第1供给杯147在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左侧(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打开盖158。由附图标记X1示出的位置是打开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的第1敞开位置(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敞开位置)。第2供给杯148在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右侧(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打开盖158。由附图标记X2示出的位置是打开第2供给杯148的盖158的第2敞开位置(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敞开位置)。
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第1敞开位置X1(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敞开位置)和第2敞开位置X2(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敞开位置)在前后方向K1上设定于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敞开位置X2相对于第1敞开位置X1向后方错位。与第2敞开位置X2相对于第1敞开位置X1向后方错位相对应,移栽装置68A中的第2移栽机构68AR相对于第1移栽机构68AL向后方错位。
另外,在第1敞开位置X1打开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在第2敞开位置X2打开第2供给杯148的盖164。另外,如上所述,前后错位的第1移栽机构68AL和第2移栽机构68AR同时升降。由此,实现交错行植。
移栽装置68A的左侧的移栽器具137(第1移栽器具137AL)位于第1敞开位置X1的下方。移栽装置68A的右侧的移栽器具137(第2移栽器具137AR)位于第2敞开位置X2的下方。
第1苗供给装置72A具有能够将供给杯147、148的敞开位置设定于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能够设定第1敞开位置X1、第2敞开位置X2的)设定构件166。设定构件166包括多个限制杆167、168、169、170。出于说明上的方便,将限制杆167称为第1限制杆167,将限制杆168称为第2限制杆168,将限制杆169称为第3限制杆169,将限制杆170称为第4限制杆170。
第1限制杆167在第1敞开位置X1以及第2敞开位置X2的前方侧与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的下表面以及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的下表面抵接。因此,第1限制杆167在第1敞开位置X1以及第2敞开位置X2的前方侧限制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以及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的打开。第2限制杆168在第1敞开位置X1以及第2敞开位置X2的后方侧与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的下表面以及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的下表面抵接。因此,第2限制杆168在第1敞开位置X1以及第2敞开位置X2的后方侧限制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以及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的打开。
第3限制杆169位于第1敞开位置X1的左侧。第3限制杆169与位于第1敞开位置X1的盖162的第2卡合部164的下表面抵接。由此,限制第1敞开位置X1处的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的打开。第4限制杆170位于第2敞开位置X2的左侧。第4限制杆170与位于第2敞开位置X2的盖158的第1卡合部163的下表面抵接。由此,限制第2敞开位置X2处的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的打开。
由第1限制杆167的左侧后端部、第2限制杆168的左侧前端部以及第3限制杆169构成对第1敞开位置X1进行设定的第1设定部196。由第1限制杆167的右侧后端部、第2限制杆168的右侧前端部以及第4限制杆170构成对第2敞开位置X2进行设定的第2设定部197。
在第1敞开位置X1,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从第1限制杆167以及第2限制杆168脱离且第1卡合部163未被第3限制杆169支承。由此,打开第1供给杯147的盖158。此时,第1移栽器具137AL移动到上止点位置G1,将从第1供给杯147排出来的苗向第1移栽器具137AL供给。另外,在第1供给杯147位于第1敞开位置X1时,第2供给杯148位于第2敞开位置X2。在第2敞开位置X2,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从第1限制杆167以及第2限制杆168脱离且第2卡合部164未被第4限制杆170支承。由此,打开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此时,第2移栽器具137AR移动到上止点位置G1,将从第2供给杯148排出来的苗向第2移栽器具137AR供给。
另外,在第2供给杯148位于第1敞开位置X1时,第1供给杯147位于第2敞开位置X2。位于第1敞开位置X1的第2供给杯148的第2卡合部164被第3限制杆169限制而不将第2供给杯148的盖162打开。此时,第1敞开位置X1的下方的第1移栽器具137AL向下方移动并将苗移栽于垄。位于第2敞开位置X2的第1供给杯147的第1卡合部163被第4限制杆170限制而不将第1供给杯148的盖158打开。此时,第2敞开位置X2的下方的第2移栽器具137AR向下方移动并将苗移栽于垄。
接着,对作为第2移植单元51B的苗供给装置的第2苗供给装置72B进行说明。
第2苗供给装置72B配置于第2移栽装置68B的上方。利用第2苗供给装置72B使苗下落并供给到位于下方的移栽器具137(第2移栽装置68B)。与第1苗供给装置72A同样地,第2苗供给装置72B经由框架支承于第2框材83、第3框材83、第8框材88以及第1横构件97的上方。
由于第2苗供给装置72B的结构与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由分别就坐于第1前方椅子231R、第2前方椅子231L、第1侧方椅子42R、第2侧方椅子42L的作业人员H(参照图7)进行苗相对于第1苗供给装置72A以及第2苗供给装置72B中的第1供给杯147和第2供给杯148的供给。
第1前方椅子231R位于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第1旋转体150)的前方。第2前方椅子231L位于第2苗供给装置72B(的第1旋转体150)的前方。第1侧方椅子42R位于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索体152)的宽度方向K2的一方侧(宽度方向外方)。第2侧方椅子42L位于第2苗供给装置72B(的索体152)的宽度方向K2的另一方侧(宽度方向外方)。由此,能够由就坐于第1前方椅子231R以及第1侧方椅子42R的作业人员向第1苗供给装置72A供给苗。另外,能够由就坐于第2前方椅子231L以及第2侧方椅子42L的作业人员向第2苗供给装置72B供给苗。因此,能够分别由多人进行苗相对于第1苗供给装置72A以及第2苗供给装置72B的供给,能够高效地进行苗的供给作业。
如图4、图7所示,在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上方设置有前方载苗台278A和侧方载苗台279A,所述前方载苗台278A和侧方载苗台279A用于载置具有向供给杯147、148供给的多个苗的苗托盘。前方载苗台278A以及侧方载苗台279A安装于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框架。前方载苗台278A设置于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前部上方,与前后方向K1相比,在宽度方向K2上形成得较长。前方载苗台278A倾斜成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变低。侧方载苗台279A设置于第1苗供给装置72A的后部上方,与宽度方向K2相比,在前后方向K1上形成得较长。侧方载苗台279A倾斜成随着从宽度方向内方朝向宽度方向外方而变低。
如图2、图4、图7所示,在第2苗供给装置72B的上方也设置有前方载苗台278B以及侧方载苗台279B。由于前方载苗台278B以及侧方载苗台279B的结构与前方载苗台278A以及侧方载苗台279A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1、图20所示,在拖拉机1的前部搭载有灌溉罐(罐)T1。该灌溉罐T1是积存对由移栽器具137移栽的苗进行灌溉的水的罐。另外,罐并不限定于积存水的灌溉罐T1,例如也可以是积存向苗供给的液体肥料等液体的罐。另外,灌溉罐T1是与移植机3相关联的移植关联体。作为移植关联体,只要是与移植机3相关联的构件或设备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向田地供给肥料的施肥机等。
如图20所示,灌溉罐T1配置于拖拉机1的前方,并支承于车身6。拖拉机1的车身6具有:原动机E1、前车轴框架401、离合器机壳402、变速箱403、以及差动齿轮箱404等。在原动机E1的后部连结有离合器机壳402,在离合器机壳402的后部连结有变速箱403。差动齿轮箱404既可以与变速箱403一体形成,也可以与变速箱403分体形成并与该变速箱403的后部连结。
原动机E1是发动机,详细而言,是柴油发动机。另外,原动机E1也可以是电动马达,也可以是具有柴油发动机以及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型。原动机E1位于方向盘8的前方,并被机罩405覆盖。在机罩405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前照灯(省略图示)。
如图20、图22所示,前车轴框架401从原动机E1向前方突出,并将支承前轮7A的前车轴壳体支承为摆动自如。前车轴框架401具有配置于原动机E1的左侧的框架侧部406L、和配置于原动机E1的右侧的框架侧部406R。框架侧部406L以及框架侧部406R的后部螺栓固定于原动机E1的侧部。另外,框架侧部406L和框架侧部406R利用连结件406A将前部以及适当部位连结(参照图22)。此外,前车轴框架401也可以是固定于原动机E1的前表面侧下部的形式的框架。在前车轴框架401的前部设置有能够安装配重W1的配重支架407。
离合器机壳402是收容离合器的壳体,所述离合器能够间断地传递原动机E1的动力。变速箱403是收容变速装置的壳体。变速装置对经由离合器传递的原动机E1的动力进行变速,并至少向前轮7A、后轮7B中的后轮7B传递。差动齿轮箱404是收容差动装置的壳体,所述差动装置向后轮7B传递由变速装置变速后的动力。
如图20~图23所示,在车身6设置有装配框架408。灌溉罐T1支承于该装配框架408。装配框架408具有:安装(支承)灌溉罐T1的安装框架409、以及将安装框架409安装于车身6的第1安装部410和第2安装部411。
安装框架409具有搭载部412,所述搭载部412沿着拖拉机1的前后进行设置,并从拖拉机1向前方突出。灌溉罐T1搭载于该搭载部412。
安装框架409具有:设置于车身6的一侧方(右方)的第1框件413R、设置于车身6的另一侧方(左方)的第2框件413L、以及设置于第1框件413R和第2框件413L并从车身6向前方突出的搭载部412。
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由长条状的角管形成,且在车身6的附近被配设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第1框件413R被配置成从车身6的前后的中途部(变速箱403的侧方)沿着车身6朝向前方。第1框件413R的前部从车身6向前方突出。第2框件413L也被配置成从车身6的中途部(变速箱403的侧方)沿着车身6朝向前方。第2框件413L的前部也从车身6向前方突出。
第1安装部410以及第2安装部411是将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安装于车身6的构件。第2安装部411位于比第1安装部410靠后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部410将安装框架409(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的前部安装于车身6的前部。第2安装部411将安装框架409(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的后部安装于车身6的前后的中途部。
如图22、图23所示,第1安装部410包括:将第1框件413R(的前部)安装于前车轴框架401侧的第1前安装部410R、以及将第2框件413L(的前部)安装于前车轴框架401侧的第2前安装部410L。第1前安装部410R的上部固定于第1框件413R的前部,下部利用螺栓等能够装卸地固定于配重支架407。第2前安装部410L的上部固定于第2框件413L的前部,下部利用螺栓等能够装卸地固定于配重支架407。第1前安装部410R以及第2前安装部410L经由配重支架407安装于前车轴框架401侧,但也可以直接安装于前车轴框架401,也可以安装于被安装在前车轴框架401上的支架构件。
第2安装部411包括:将第1框件413R的后部安装于变速箱403的第1后安装部411L、以及将第2框件413L的后部安装于变速箱403的第2后安装部411R。第1后安装部411L具有第1板~第4板414a~414d。第1板414a利用螺栓等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变速箱403的侧面。第2板414b的宽度方向内方K4侧固定于第1板414a,并从第1板414a向宽度方向外方K3突出。第3板414c的下部固定于第2板414b的前部且宽度方向外方K3侧的端部,并从第2板414b向上方突出。第4板414d的下端固定于第2板414b的前部,并从第2板414b向上方突出。另外,第4板414d与第3板414c连结。第1框件413R的后端固定于第4板414d的上部。
第2后安装部411R也具有第1板~第4板414a~414d。第1板414a、第2板414b、第3板414c以及第4板414d与第1后安装部411L同样地构成。另外,第2后安装部411R形成为与第1后安装部411L关于沿着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对称。对于第2后安装部411R而言,省略说明。
此外,也可以利用螺栓等将第1后安装部411L以及第2后安装部411R固定于离合器机壳402。
如图22所示,搭载部412具有:从第1框件413R的前部且车身6(拖拉机1)向前方突出的第1部位412a、从第2框件413L的前部且车身6(拖拉机1)向前方突出的第2部位412b、将第1部位412a与第2部位412b的前部彼此连结的第3部位412c、以及将第1部位412a与第2部位412b的后部彼此连结的第4部位412d。第3部位412c以及第4部位412d由角管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位412a与第1框件413R一体形成,但也可以将第1部位412a与第1框件413R分体形成,并利用焊接、铆钉或螺栓等固定于第1框件413R。另外,第2部位412b与第2框件413L一体形成,但也可以将第2部位412b与第2框件413L分体形成,并利用焊接、铆钉或螺栓等固定于第2框件413L。
灌溉罐T1(移植关联体)遍及第1部位412a和第2部位412b地进行载置,且被带(第1带416R、第2带416L)按压并固定于搭载部412。带由金属制的带状构件形成。此外,带也可以由树脂或帆布等构成,只要是强劲且结实的带状构件即可。
如图20所示,第1带416R配置于灌溉罐T1的右部,并被设置成从灌溉罐T1的前表面起经由上表面遍及后表面。第1带416R在灌溉罐T1的上表面被配置在设置于灌溉罐T1的中央的供水部417与突出部418R之间(参照图22)。
如图21所示,利用由螺栓和螺母构成的第1安装器具420R将第1带416R的一端侧呈固定状地安装于第3部位412c。此外,在第1带416R的一端侧形成的螺栓插通孔421R(供螺栓插通的孔)形成为上下较长的长孔(参照图23)。利用第2安装器具422R将第1带416R的另一端侧安装于第4部位412d。第2安装器具422R将第1带416R的另一端侧安装成能够相对于第4部位412d(安装框架409)上下移动。第2安装器具422R具有螺栓423、第1螺母424以及第2螺母425。第1带416R的另一端侧固定于螺栓423的上部。螺栓423的下部为切除外螺纹而成的螺纹部423a,将第4部位412d上下贯通。第1螺母424在第4部位412d的上表面侧与螺纹部423a螺合。第2螺母425在第4部位412d的下表面侧与螺纹部423a螺合。通过使第1螺母424向拧紧的方向旋转,并使第2螺母425向松开的方向旋转,从而将第1带416R的另一端侧拉下,将灌溉罐T1按压于搭载部412。
第2带416L配置于灌溉罐T1的左部,并与第1带416R同样地进行设置。第2带416L在灌溉罐T1的上表面被配置在供水部417与突出部418L之间(参照图22)。利用第1安装器具420L和第2安装器具422L,与第1带416L同样地将第2带416L固定于搭载部412。由于第1安装器具420L和第2安装器具422L与第1安装器具420R和第2安装器具422R是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21~图23所示,在安装框架409的前部设置有:前照灯426L、426R、以及安装该前照灯426L、426R的灯具支架427。即,装配框架408具有前照灯(右侧的前照灯426L、左侧的前照灯426R)和灯具支架427。前照灯426L、前照灯426R以及灯具支架427位于灌溉罐T1的前方。
如图23所示,灯具支架427是通过将一根管件弯折而形成的,并具有第1纵杆部427a、第2纵杆部427b、以及横杆部427c。第1纵杆部427a的下部固定于固定构件428R,所述固定构件428R固定于第3部位412c的前表面的右部。第2纵杆部427b的下部固定于固定构件428L,所述固定构件428L固定于第3部位412c的前表面的左部。横杆部427c将第1纵杆部427a与第2纵杆部427b的上部彼此连结。
如图23所示,前照灯426R固定于杆构件429R,所述杆构件429R固定于第1纵杆部427a。前照灯426L固定于杆构件429L,所述杆构件429L固定于第2纵杆部427b。
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图24所示的灌溉装置(液体供给装置)430。该灌溉装置430是对由移栽器具137移栽于垄R1(田地)的苗N1进行灌溉的装置。即,移植作业机械4是一个机械,且是能够一边行驶一边利用一个工序进行将苗N1移栽于垄R1(田地)的苗移栽作业、和对所移栽的苗N1进行灌溉的灌溉作业的作业机械。
如图24所示,灌溉装置430具有:灌溉罐T1、抽吸软管431(将移植关联体和移植机3连接的连接器具)、灌溉泵(泵)432、输送软管(第1~第4输送软管433a~433d)、止回阀434、以及灌溉管(供给管)435。
如图21~图23所示,在灌溉罐T1的一侧部(灌溉罐T1的底部侧且右侧的后部)设置有排出口436,所述排出口436将灌溉罐T1内的水排出。在该排出口436设置有杆437,能够利用杆437来使排出口436开闭。抽吸软管431的一端部(前端部)与该排出口436连接。
如图20所示,抽吸软管431沿着车身6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配设,并且从拖拉机1向后方配设。另外,抽吸软管431沿着第1框件413R进行配设,并由固定件安装于第1框件413R。作为固定件,可以考虑捆扎带(捆包机)、螺纹止动于第1框件413R的板材等。此外,抽吸软管431也可以沿着第2框件413L进行配设,并由固定件安装于第2框件413L。从拖拉机1向后方配设的抽吸软管431经由旋转式耕耘机2配设于移植机3。
如图9A、图10所示,灌溉泵432设置于第2移植框架69B的前部。对于灌溉泵432而言,针对一台移植机3设置有单一的(一台)灌溉泵432。即,利用一台灌溉泵432对装备于移植机3的全部移栽器具137进行水(液体)的运送(液体输送)。换言之,利用从一台灌溉泵432喷出的水,对由一台移植机3移栽的全部的苗N1进行灌溉。在本实施方式中,灌溉泵432是回转泵。另外,回转泵没有特别限定,为机械增压泵(为位于外壳内的两个椭圆型转子(日文:マユ型ロータ)利用在支承该转子的轴的端部设置的驱动齿轮而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同步旋转的构造的泵)。
如图24所示,灌溉泵432具有:外壳438、泵轴439、吸引部440、以及喷出部441。在外壳438内收容有转子。向泵轴439输入来自电动马达71的动力。利用向泵轴439输入的动力对外壳438内的转子进行旋转驱动。在驱动转子时,从吸引部440吸入水,并将水从喷出部441喷出。吸引部440设置于外壳438的上部。第1软管接头442安装于吸引部440。抽吸软管431的另一端部(后端部)与第1软管接头442连接。
喷出部441设置于外壳438的下部。第2软管接头443安装于喷出部441。第2软管接头443具有四个连接部、即第1~第4连接部444a~444d。
输送软管与移栽器具137(移栽装置)的数量相对应地进行设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输送软管而言,设置有第1~第4输送软管433a~433d这四根软管。移栽器具137设置至少一个即可,在移栽器具137为一个的情况下,设置一根输送软管。
第1输送软管433a的一端侧与第1连接部444a连接。第2输送软管433b的一端侧与第2连接部444b连接。第3输送软管433c的一端侧与第3连接部444c连接。第4输送软管433d的一端侧与第4连接部444d连接。
如图25所示,止回阀434与移栽器具137(移栽装置)的数量相对应地进行设置。即,止回阀434分别设置于四个移栽器具137AR、137AL、137BR、137BL。各止回阀434设置在各移栽器具137的附近位置。
如图25所示,止回阀434经由安装杆445安装于安装构件145侧。因此,止回阀434与移栽器具137一起升降。
如图25所示,在各止回阀434的一端侧(前部)设置有连接管446。在与移栽器具137AR相对应的止回阀434的连接管446连接有第1输送软管433a的另一端侧。在与移栽器具137AL相对应的止回阀434的连接管446连接有第2输送软管433b的另一端侧。在与移栽器具137BR相对应的止回阀434的连接管446连接有第3输送软管433c的另一端侧。在与移栽器具137BL相对应的止回阀434的连接管446连接有第4输送软管433d的另一端侧。
如图24、图25所示,在各止回阀434的另一端侧(后部)经由接头构件447连接有灌溉管435。灌溉管435从接头构件447向下方延伸,下部插入于移栽器具137的内部的上部。另外,灌溉管435的下端开口为朝向下方的指向。止回阀434容许从灌溉泵432向移栽器具137的水的流通,并隔断与之相反一侧的(从移栽器具137向灌溉泵432的)水的流通。即,止回阀434能够将从灌溉泵432运送(液体输送)的水(液体)供给到移栽器具137内(对移栽器具137内的苗进行灌溉)。
止回阀434例如是通过由弹簧的作用力按压阀芯而将内部的流路关闭、通过抵抗弹簧的作用力地压动阀芯而将流路打开的阀。并且,利用由灌溉泵432运送(液体输送)的水(液体)的压力将止回阀434打开,并在灌溉泵432停止时将止回阀434关闭,从而隔断水(液体)的流通。
输送软管433a~433d、止回阀434以及灌溉管435形成使流体在灌溉泵432与移栽器具137之间流通的液体流通通路。因此,止回阀434设置在液体流通通路中。
如图24所示,灌溉罐T1的排出口436位于比止回阀434高的位置。详细而言,排出口436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的高度位置H1比位于上止点位置G1的移栽器具137中的止回阀434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的高度位置H2高。利用该高度位置H1与高度位置H2的高低差H3,在输送软管433a~433d以及止回阀434的内部(从灌溉泵432起到止回阀434为止的液体流通通路)内始终充满有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歇地向灌溉泵432传递来自电动马达71的旋转动力。即,间歇地对灌溉泵432进行驱动。在驱动灌溉泵432时,经由抽吸软管431从吸引部440向灌溉泵432内吸引灌溉罐T1内的水,并且将灌溉泵432内的水从喷出部441喷出。喷出的水经由输送软管433a~433d向各移栽器具137进行运送。利用该运送的水的压力将止回阀434打开,从而容许止回阀434内的水的流通。通过止回阀434后的水经由灌溉管435供给到移栽器具137内,对苗N1进行灌溉。此时,在从灌溉泵432起到止回阀434为止的液体的(水的)流通通路中充满有水,所以在驱动灌溉泵432时能够立即打开止回阀434,并立即进行灌溉,响应性好。另外,能够从灌溉泵432的驱动开始起到驱动停止为止进行灌溉,能够供给所设定的灌溉量的水。
在灌溉泵432的驱动停止时,止回阀434关闭。由此,在灌溉泵432的停止期间,水不会从灌溉管435继续排出。
接着,对将来自电动马达71(动力源)的旋转动力向灌溉泵432传递的动力传递系统448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9B所示,动力传递系统448设置于第2移植单元51B,向灌溉泵432传递来自第3输出轴(输出轴)261的动力。即,动力传递系统448向灌溉泵432传递来自对移栽器具137进行驱动的动力源的动力。换言之,将从移栽装置68B向苗供给装置72B传递的动力分支并传递给灌溉泵432。
如图9B、图26、图29所示,动力传递系统448具有:正时调整部449、传动链轮450、传动链条451、输入链轮452、动力传递装置453、以及联轴器454。按该顺序,从动力传递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配置,即,从第3输出轴261向灌溉泵438进行配置。
如图9B、图26所示,正时调整部449以及传动链轮450设置于第3输出轴261的左部。正时调整部449设置在比传动链轮450靠动力传递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第3输出轴261的旋转动力经由正时调整部449向传动链轮450传递。正时调整部449是对使灌溉泵432的驱动停止的停止时期进行调整的机构。
如图28A、图28B所示,正时调整部449具有:驱动构件456,所述驱动构件456被传递来自电动马达71(动力源)的旋转动力;以及从动构件457,所述从动构件457是与驱动构件456能够调整旋转方向(动力的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地连结的构件,所述从动构件457向灌溉泵432传递来自驱动构件456的旋转动力。驱动构件456以及从动构件457形成为以第3输出轴261的轴心为中心的圆板状。驱动构件456以及从动构件457在第3输出轴261的轴心方向上重合,并由螺栓458a~458c以及螺母459a~459c接合。
驱动构件456固定于第3输出轴261的左端,从动构件457固定于传动链轮450。第3输出轴261、驱动构件456、从动构件457以及传动链轮450为同心状。
在驱动构件456形成有多个第1插通孔460a~460c,所述多个第1插通孔460a~460c形成为贯通该驱动构件456。第1插通孔460a~460c由与螺栓458a~458c的轴部相匹配的圆形孔形成。第1插通孔460a~460c在以第3输出轴261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上形成,且在圆周向上以预定间隔(以等间隔)形成。
在从动构件457形成有多个第2插通孔461a~461c,所述多个第2插通孔461a~461c形成为贯通该从动构件457。第2插通孔461a~461c形成为以第3输出轴261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第2插通孔形成在与第1插通孔460a~460c相对应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将第1插通孔形成为圆弧状长孔,并将第2插通孔形成为圆形孔。
通过在第1插通孔460a~460c以及第2插通孔461a~461c中插通螺栓458a~458c的轴部,并将螺合于螺栓458a~458c的轴部的螺母459a~459c紧固,从而将驱动构件456与从动构件457接合。通过松开螺母459a~459c,从而能够在第2插通孔461a~461c的长孔的范围(调整范围)内对从动构件457相对于驱动构件456的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在移栽装置68A、68B中,通过使传动轴70A、70B旋转一圈,从而使移栽器具137进行一个循环动作。即,使移栽器具137从上止点位置G1起经由下止点位置G2返回到上止点位置G1。另外,在传动轴70A、70B旋转一圈时,第3输出轴261旋转一圈。在该第3输出轴261旋转一圈的期间,以预定的时间对灌溉泵432进行一次驱动。
如图16所示,在使移栽器具137从上止点位置G1起经由下止点位置G2返回到上止点位置G1为止的期间的移动期间462中的一部分的期间、即供给期间463,为了进行送水(液体输送),对灌溉泵432进行驱动。因此,在移动期间462中的供给期间463以外的期间、即停止期间464,停止对灌溉泵432的驱动。
并且,通过利用正时调整部449调整从动构件457相对于驱动构件456的动力的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对停止灌溉泵432的驱动的停止时期进行调整(进行将移动期间462中的停止灌溉泵432的时期前后错开的调整)。另外,在调整灌溉泵432的停止时期时,也会对开始驱动灌溉泵432的起动时期进行调整。即,能够对移动期间462中的供给期间463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图16中,供给期间463以及停止期间464是图示出的优选例,并不限定与此。只要在移动期间462中的一部分的期间对灌溉泵432进行驱动即可。优选的是,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对灌溉泵432进行驱动,进行液体输送,且在移栽器具137位于下止点位置G2或下止点位置G2的附近时停止驱动。而且,优选的是,在移栽器具137位于下止点位置G2之前停止对灌溉泵432的驱动。另外,优选使灌溉泵432在移栽器具137从上止点位置G1开始下降的同时或在刚刚开始下降之后开始灌溉。通过仅在需要时进行灌溉,从而能够谋求抑制无效果的动力的消耗。另外,能够抑制灌溉罐T1内的水的浪费,能够谋求供水劳力的降低。
如图26、图27所示,输入链轮452固定于输入轴465,所述输入轴465设置于动力传递装置453的左部。从传动链轮450经由传动链条451向输入链轮452传递动力。输入链轮452的齿数与传动链轮450的齿数的数量相同。因此,在传动轴70A、70B以及第3输出轴261旋转一圈时,输入轴465也旋转一圈。
如图29、图30所示,动力传递装置453具有:动力壳体466、输入轴465、输出轴467、以及传动机构468。如图27所示,利用安装支架467,将动力壳体466与灌溉泵432一起固定于移植框架69B的前部。
如图30所示,动力壳体466具有:左侧的第1壳体结构体471、右侧的第2壳体结构体472、以及盖体473。第1壳体结构体471和第2壳体结构体472的外周部重合,且该外周部被螺栓固定。利用第1壳体结构体471和第2壳体结构体472形成第1收容部476。盖体473配置于第2壳体结构体472的上部的右侧,并螺栓固定于第2壳体结构体472。在盖体473和第2壳体结构体472的上部形成有第2收容部477。盖体473利用少量(例如两根)的螺栓固定于第2壳体结构体472,能够简单地进行装卸(能够简单地将第2收容部477开闭)。
如图30所示,在第1壳体结构体471的下部设置有向左方突出的突出部478。输入轴465从突出部478插入到第1收容部476内,并且输入轴465的一部分从突出部478向左方突出。输入链轮452一体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输入轴465的突出部分。输入轴465的左部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突出部478。输出轴467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壳体结构体472的下部。输出轴467被配置成与输入轴465同心状。输入轴465的右部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出轴467。输出轴467从第2壳体结构体472向右方突出,泵轴439经由联轴器454一体旋转自如地与输出轴467的突出部分连结。
传动机构468收容在动力壳体466内,并从输入轴465向输出轴467传递动力。因此,传递到输入轴465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468传递给输出轴467,并从输出轴467向灌溉泵432传递。
如图29、图30所示,传动机构468具有:离合机构479、间歇机构480、变速机构481、以及终端传递机构482。将这些机构按上述顺序从动力传递方向的上游侧依次配置。即,传递到输入轴465的旋转动力能够经由离合机构479间断地向间歇机构480传递,且动力从间歇机构480间歇地向变速机构481传递。传递到变速机构481的动力经由终端传递机构482向输出轴467传递。离合机构479、间歇机构480以及终端传递机构482收容在第1收容部476内。变速机构481收容在第2收容部477内。
如图29、图30所示,离合机构479由爪式离合器构成,设置于第1收容部476的下部。离合机构479具有:驱动旋转体483、从动旋转体484、弹簧(施力构件)485、离合器齿486、以及卡合齿487。
驱动旋转体483由筒状构件(套筒)构成,并通过花键嵌合嵌套在输入轴465的外周。即,驱动旋转体483与输入轴465一体旋转自如且在输入轴465的轴心方向上移动自如。
从动旋转体484位于驱动旋转体483的动力传递方向的下游侧。在图例中,从动旋转体484位于驱动旋转体483的右方。从动旋转体484绕轴心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套(支承)于输入轴465的外周。
弹簧485是螺旋弹簧。弹簧485配置在驱动旋转体483的侧方且与从动旋转体484相反一侧(驱动旋转体483的左侧)的位置。该弹簧485朝向从动旋转体484侧(朝向接近从动旋转体484的方向)对驱动旋转体483进行施力。
离合器齿486设置于驱动旋转体483中的与弹簧485相反一侧的端部(驱动旋转体483的右侧的端部)。离合器齿486具有第1离合器齿486a和第2离合器齿486b,所述第2离合器齿486b设置在与第1离合器齿486a沿驱动旋转体483的直径方向对称的位置。
卡合齿487设置于从动旋转体484的驱动旋转体483侧的端部(从动旋转体484的左侧的端部)。卡合齿487具有:与第1离合器齿486a啮合的第1卡合齿487a、和与第2离合器齿486b啮合的第2卡合齿487b。
在驱动旋转体483位于图30中用实线示出的连接位置M1时,第1离合器齿486与第1卡合齿487啮合,且第2离合器齿486与第2卡合齿487啮合。于是,输入轴465的动力经由离合机构479向间歇机构480传递。即,离合机构479成为由间歇机构480进行动力传递的连接状态。另外,在使驱动旋转体483抵抗弹簧485的作用力而向远离从动旋转体484的方向移动时,驱动旋转体483位于图30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切断位置M2。于是,第1离合器齿486从第1卡合齿487分开,且第2离合器齿486从第2卡合齿487分开。在该状态下,不进行从输入轴465向间歇机构480的动力传递。即,离合机构479成为切断由间歇机构480进行的动力传递并保持该切断的切断状态。
能够利用该离合机构479不进行灌溉作业地进行移栽作业。
利用图26、图27所示的离合器操作构件470对驱动旋转体483(离合机构479)进行操作。离合器操作构件470固定于操作轴475,所述操作轴475设置于第1壳体结构体471。在操作轴475设置有与驱动旋转体483卡合的卡合部474,通过利用离合器操作构件470使操作轴475转动,从而能够将驱动旋转体483操作成使其位于连接位置M1或切断位置M2。此外,离合器操作构件470能够在使驱动旋转体483位于连接位置M1的状态和使驱动旋转体483位于切断位置M2的状态下对位置进行固定。
在正时调整部449的调整范围内,第1离合器齿486只与第1卡合齿487啮合,第2离合器齿486只与第2卡合齿487啮合。即,在正时调整部449的调整范围内,从动旋转体484与驱动旋转体483在旋转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啮合。因此,即使在使离合机构479为切断状态后再次使其为连接状态,由正时调整部449调整的灌溉水的正时不会发生错乱。
间歇机构480是间歇地向灌溉泵432传递电动马达(动力源)71的动力并进行移栽器具137的移动期间462中的灌溉泵432的驱动以及驱动的停止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间歇机构480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传递动力并对灌溉泵432进行驱动,在移栽器具137上升时阻止动力的传递并停止对灌溉泵432的驱动。
如图30所示,间歇机构480具有:被传递来自电动马达71(第3输出轴261)的动力的驱动齿轮488、以及间歇地与驱动齿轮488啮合而间歇地驱动灌溉泵432的从动齿轮489。驱动齿轮488与从动旋转体484一体形成。换言之,驱动齿轮488兼作离合机构479的从动旋转体484,也可以说是,在间歇机构480的驱动齿轮488形成有卡合齿487。通过在间歇机构480的驱动齿轮488形成卡合齿487,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离合机构479。驱动齿轮488绕轴心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套(支承)于输入轴465的外周。
从动齿轮489配置于驱动齿轮488的上方,并一体旋转自如地嵌套于第1轴490。第1轴49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1壳体结构体471以及第2壳体结构体472。
如图31A所示,驱动齿轮488由缺齿齿轮构成,具有形成有齿的有齿部488a和未形成有齿的缺齿部488b。从动齿轮489是遍及整周地形成有齿的齿轮。有齿部488a与从动齿轮489啮合,缺齿部488b与从动齿轮489不啮合。在输入轴465旋转一圈时,驱动齿轮488旋转一圈,在有齿部488a与从动齿轮489啮合的期间,对灌溉泵432进行驱动。另外,在缺齿部488b与从动齿轮489不啮合的期间,停止对灌溉泵432的驱动。即,间歇机构480在移栽器具137的移动期间462中的供给期间463对灌溉泵432进行驱动,在停止期间464停止对灌溉泵432的驱动。
变速机构481是将来自电动马达71(第3输出轴261)的动力(来自间歇机构480的动力)变速并向灌溉泵432传递的机构。即,为通过减慢或增快供给期间463的灌溉泵432的驱动速度来变更从灌溉泵432喷出的水的量(灌溉量)的机构。由此,能够针对不同种类(不同作物)的苗,选择与苗相应的灌溉量。
如图30所示,变速机构481设置于间歇机构480的动力传递方向的下游侧。变速机构481具有:第1齿轮491、和与第1齿轮491啮合的第2齿轮492。如图31B所示,第1齿轮491和第2齿轮492被配置成在第2收容部477内横向排列。第1齿轮491与第1轴490一体旋转自如且能够更换(能够拔出)地嵌套于第1轴490的端部。第2齿轮492与第2轴493一体旋转自如且能够更换(能够拔出)地嵌套于第2轴493的端部。第2轴49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1壳体结构体471以及第2壳体结构体472(参照图30)。
如图30所示,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与盖体473的内表面相向。因此,在将盖体473拆下时,能够容易地对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进行处理(日文:アクセス),且能够容易地将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更换为其它齿轮(其它的第1齿轮491、其它的第2齿轮492)。即,可以准备与设置于动力壳体466的第1齿轮491齿数不同的一个或多个第1齿轮491和与设置于动力壳体466的第2齿轮492齿数不同的一个或多个第2齿轮492(准备一个或多个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的组,且为齿轮比不同的一个或多个齿轮组),将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更换为齿数不同的齿轮。通过将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更换为齿数不同的齿轮,从而能够对从间歇机构480向灌溉泵432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另外,也可以通过交换第1齿轮491和第2齿轮492进行变速。
此外,将变速机构481设为了更换齿轮的更换式,但也可以是通过切换齿轮来进行多阶变速的机构的变速机构。即,也可以是通过将齿轮比不同的多组的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的组收容在第2收容部477内并对该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的组进行切换来进行多阶变速的机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盖体473直接或间接地按压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的防脱。
如图29、图30、图31C所示,终端传递机构482具有:第1传动齿轮494、和与第1传动齿轮494啮合的第2传动齿轮495。第1传动齿轮494与第2轴493一体旋转自如地嵌套于第2轴493。第2传动齿轮495与输出轴467一体旋转自如地嵌套于输出轴467。由变速机构481变速后的来自间歇机构480的动力经由终端传递机构482从输出轴467输出,并向灌溉泵432输入。
此外,也存在不设置终端传递机构482的情况。
如图2所示,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灌溉管铺设装置497,所述灌溉管铺设装置497向由旋转式耕耘机2以及培土器23L、23R、23C形成的垄R1(田地)铺设灌溉管496。即,移植作业机械4是一个机械,且是能够利用一个工序至少进行移栽苗N1的苗移栽作业、和向移栽有苗N1的垄R1(田地)铺设灌溉管496的灌溉管铺设作业的作业机械。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是能够利用一个工序进行在田地上形成垄R1的垄形成作业、将苗N1移栽于所形成的垄R1的苗移栽作业、以及向所形成的垄R1铺设灌溉管496的作业的作业机械。
此外,在以往的日本特开平8-322337号公报中,由积存在灌溉罐内的水的重量产生的载荷会施加于安装框架的安装部分,在灌溉罐的容量较大时,较大的载荷会作用于安装框架的安装部分。
另一方面,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拖拉机1、具有移栽苗N1的移栽器具137的移植机3、第1框件413R、第2框件413L、具有设置于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并从车身6侧向前方突出的搭载部412的安装框架409、以及作为与移植机3相关联的构件或设备的搭载于搭载部412的移植关联体(灌溉罐T1)。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框件413R和第2框件413L来提高安装框架409的支承强度。由此,能够利用安装框架稳固地对搭载于从车身6向前方突出的搭载部412的移植关联体进行支承。进而,能够将重物搭载在从车身6向前方突出的搭载部412上。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将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安装于车身6的第1安装部410、以及作为将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安装于车身6的安装部的位于比第1安装部410靠后方的位置的第2安装部411。
由此,通过利用前后远离的第1安装部410和第2安装部411将第1框件413R以及第2框件413L安装于车身6,从而能够提高安装框架409的支承强度。
另外,车身6具有:原动机E1、前车轴框架401、离合器机壳402、以及变速箱403,第1安装部410包括:将第1框件413R安装于前车轴框架401侧的第1前安装部410R、以及将第2框件413L的前部安装于前车轴框架401侧的第2前安装部410L,第2安装部411包括:将第1框件413R的后部安装于离合器机壳402或变速箱403的第1后安装部411L、以及将第2框件413L的后部安装于离合器机壳402或变速箱403的第2后安装部411R。
由此,能够牢固地将安装框架409支承于拖拉机1的车身6,从而能够提高安装框架409的支承强度。
另外,搭载部412具有:从第1框件413R的前部且车身6向前方突出的第1部位412a、从第2框件413L的前部且车身6向前方突出的第2部位412b、将第1部位412a与第2部位412b的前部彼此连结的第3部位412c、以及将第1部位412a与第2部位412b的后部彼此连结的第4部位412d。
由此,能够牢固地形成搭载部412,能够将重物搭载在搭载部412上。
另外,移植关联体是积存向由移栽器具137移栽的苗供给的液体的罐(灌溉罐T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提高安装框架409的支承强度,所以即使搭载容量较大的罐T1,也能够充分地对积存有液体的状态下的罐T1进行支承。换言之,能够增大罐T1的容量。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泵(灌溉泵432)和止回阀434。由此,由于间歇地对泵432进行驱动,所以能够谋求抑制无效果的动力的消耗,能够减轻施加于泵432的负载。另外,由于利用由泵432进行液体输送的液体的压力将止回阀434打开,并向移栽器具137对液体进行液体输送,所以能够简单地构成向移栽器具137输送罐T1内的液体的机构。
另外,罐T1具有排出口436,优选使排出口436位于比止回阀434高的位置。
由此,从罐T1起到止回阀434为止的液体的流通通路始终被液体充满。因此,在驱动泵432时能够立即将止回阀434打开并向移栽器具137进行液体输送,响应性好。
另外,优选具备前照灯426L、426R,所述前照灯426L、426R设置于安装框架409的前部,并位于移植关联体的前方。
在将移植关联体(灌溉罐T1)搭载于拖拉机1的前方时,移植关联体会成为妨碍而使得无法利用装备于拖拉机1的前照灯对前方进行照射。但是,通过在安装框架409的前部设置前照灯426L、426R,从而即使搭载有移植关联体,也能够利用该前照灯426L、426R对拖拉机1的前方进行照射。
另外,优选具备:带416L、416R、第1安装器具420R、以及第2安装器具422R。由此,能够利用带416L、416R将移植关联体稳固地固定,并且能够简单地拆装移植关联体。
另外,由于具备连接器具(抽吸软管431),所以能够通过将连接器具安装于第1框体537或第2框体537,从而沿着第1框体537或第2框体537配设连接器具。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至少一个移栽器具137;以及泵432,所述泵432是泵(灌溉泵432),在使移栽器具137从上止点位置G1起经由下止点位置G2返回到上止点位置G1为止的期间的移动期间462中的一部分的期间、即供给期间463,为了进行液体输送,对所述泵432进行驱动,并且,在移动期间462中的供给期间463以外的期间、即停止期间464,停止对所述泵432的驱动。
由此,可以提供一种能够使泵高效地工作并提高能量效率的移植作业机械。例如,在苗的移栽作业期间,在需要向苗供给液体时对泵432进行驱动,在不需要向苗供给液体时不对泵432进行驱动,因此,能够谋求抑制无效果的动力的消耗。另外,能够省去不需要向移栽有苗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供给(灌溉)的液体(水)。另外,由于没有始终对泵432进行驱动,所以能够减轻施加于泵432的负载。由此,能够防止泵432的提前劣化,进而,能够延长泵432的寿命。
此外,泵432既可以是对移植机3的动力源(电动马达71)的动力进行传动而被驱动的机械式的泵432,也可以是由电进行驱动的电动式的泵,还可以是由液压进行驱动的液压驱动式的泵。
另外,优选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对泵432进行驱动并进行液体输送,且在移栽器具137位于下止点位置G2或下止点位置G2的附近时停止对泵432的驱动。
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移栽器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的自身重量会对移栽器具137的下降起作用。因此,通过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对泵432进行驱动,从而能够利用移栽器具137的下降的力来驱动泵432。换言之,能够减轻电动马达71对泵432进行驱动的力。
因此,优选在移栽器具137位于下止点位置G2之前停止对泵432的驱动。
另外,优选具备对使泵432的驱动停止的停止时期进行调整的正时调整部449。由此,能够在所期望的停止时期使泵432停止。
另外,在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对移栽器具137进行驱动的动力源、和向泵432传递动力源的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448的情况下,将正时调整部449设置于动力传递系统448。另外,在为电动式的泵的情况下,将正时调整部组装于对泵进行电控制的控制装置。在为液压式的泵的情况下,将正时调整部组装于对控制阀进行切换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阀对泵进行控制。
另外,优选的是,正时调整部449具有:驱动构件456,所述驱动构件456被传递来自动力源的旋转动力;以及从动构件457,所述从动构件457是与驱动构件456能够调整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地连结的构件,所述从动构件457向泵432侧传递来自驱动构件456的旋转动力。
由此,能够简单地调整使泵432的驱动停止的停止时期。
另外,优选的是,动力传递系统448具有:间歇机构480,所述间歇机构480间歇地向泵432传递动力源的动力,进行移动期间462的泵432的驱动以及驱动的停止;以及离合机构479,所述离合机构479使从动力源向泵432的动力传递间断,并能够切换为连接状态或切断状态,所述连接状态是进行基于间歇机构480的动力传递的状态,所述切断状态是将基于间歇机构480的动力传递切断并保持该切断的状态。
由此,在为不需要液体的供给(灌溉)的田地的情况、想要确认移栽器具137的动作的情况等下,能够利用离合机构479停止基于间歇机构480的泵432的驱动,能够防止消耗不需要的动力。
另外,优选的是,离合机构479具有驱动旋转体483和从动旋转体484,所述从动旋转体484位于驱动旋转体483的动力传递方向的下游侧,在正时调整部449的调整范围内,所述从动旋转体484与驱动旋转体483在旋转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啮合。
由此,在切断离合机构479后将离合机构479连接的情况下,不会使由正时调整部449调整的正时发生错乱。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止回阀434,所述止回阀434设置于泵(灌溉泵432)与移栽器具137之间的液体流通通路,在驱动泵432时,利用由该泵432进行液体输送的液体的压力将所述止回阀434打开,在停止泵432时,将所述止回阀434关闭,将液体的流通隔断。
由此,能够谋求液体供给装置(灌溉装置430)的构造的简化。
另外,优选设置多个移栽器具137,泵(灌溉泵432)由对全部移栽器具137进行液体输送的单一的泵432构成。与设置多个泵432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驱动力的削减,另外,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化。
此外,在以往的日本特开2000-139120号公报中,移栽驱动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将向泵传递的动力取出的取出部设置于移栽驱动轴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在该取出部的后方设置有泵和从取出部向泵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因此,在移植机的宽度方向的外端侧形成有突出的部分,移植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另外,在想要向移栽装置以及泵传递来自行驶体的发动机的动力时,动力的传递系统会变得复杂。
另一方面,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移栽装置68A、68B,所述移栽装置68A、68B将苗移栽于田地;移植框架69A、69B,所述移植框架69A、69B设置有移栽装置68A、68B;动力源(电动马达71),所述动力源设置于移植框架69A;移栽驱动轴108,所述移栽驱动轴108被传递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并对移栽装置68A、68B进行驱动;动力取出部109,所述动力取出部109从移栽驱动轴108的中途部将动力取出;输出轴261,所述输出轴261被传递来自动力取出部109的动力;动力传递系统448,所述动力传递系统448传递来自输出轴261的动力;以及泵(灌溉泵432),所述泵由来自动力传递系统448的动力进行驱动,并向苗喷出供给的液体。
根据该结构,从驱动移栽装置68A、68B的移栽驱动轴108的中途部取出动力,并将动力向泵432传递。由此,不会在移植机3的宽度方向K2的外端侧形成突出部分,能够谋求移植机3的紧凑化。即,能够谋求移植机的紧凑化,并能够谋求从动力源向移栽装置以及泵的动力的传递系统的简化。
另外,由于从设置于移植框架69A的动力源向移栽装置68A、68B以及泵432传递动力,所以能够谋求从动力源向移栽装置68A、68B以及泵432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简化。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苗供给装置72B,所述苗供给装置72B向移栽装置68B供给苗;以及动力传递部259B,所述动力传递部259B向苗供给装置72B传递来自输出轴261的动力。
由此,能够将输出轴261共用为向苗供给装置72B传递动力的轴和向泵432传递动力的轴,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
另外,优选的是,移栽装置包括:第1移栽装置68A、和与第1移栽装置68A不同的第2移栽装置68B,移植框架包括:设置有动力源以及第1移栽装置68A的第1移植框架69A、和设置有泵432以及第2移栽装置68B的第2移植框架69B。
由此,能够使移植作业机械4的宽度方向K2上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
另外,优选的是,移栽装置包括:第1移栽装置68A、和与第1移栽装置68A不同的第2移栽装置68B,移植框架包括:第1移植框架69A,所述第1移植框架69A设置有第1移栽装置68A;以及第2移植框架69B,所述第2移植框架69B相对于第1移植框架69A在宽度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进行设置,且设置有第2移栽装置68B,移栽驱动轴108被设置成遍及第1移植框架69A以及第2移植框架69B,并对第1移栽装置68A进行驱动,且对第2移栽装置68B进行驱动。
由此,能够谋求向第1移栽装置68A以及第2移栽装置68B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构造的简化。
另外,优选的是,动力传递系统448具有变速机构481,所述变速机构481能够对来自动力源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泵(灌溉泵432)传递。
由此,能够利用变速机构481来变更泵432的喷出量,并且,通过将向泵432传递的动力变速,从而能够简单地变更泵432的喷出量。另外,能够简单地将液体相对于苗的供给量调整为与苗相匹配的供给量。
另外,优选的是,变速机构481具有:第1齿轮491,所述第1齿轮491被传递来自输出轴467的动力,且能够进行更换;以及第2齿轮492,所述第2齿轮492与第1齿轮491啮合而向泵432传递动力,且能够进行更换。
由此,通过更换齿轮就能够简单地进行变速。另外,能够紧凑地构成,并且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
另外,优选的是,动力传递系统448具备间歇机构480,所述间歇机构480间歇地向泵432传递来自输出轴467的动力,变速机构481设置于间歇机构480的动力传递方向的下游侧。
由此,能够不改变基于间歇机构480的液体供给的供给时间(灌溉时间)以及供给正时(灌溉正时)地变更基于变速机构481的泵432的喷出量(灌溉量)。
另外,优选具备:第1壳体结构体471,所述第1壳体结构体471构成收容间歇机构480的第1收容部476的一部分;第2壳体结构体472,所述第2壳体结构体472与第1壳体结构体471共同形成第1收容部476;以及盖体473,所述盖体473与第2壳体结构体472共同形成收容变速机构481的第2收容部477,且以能够敞开的方式将第2收容部477堵塞。
由此,在将盖体473打开时,能够将第2收容部477敞开而对变速机构481进行处理,能够不将第1壳体结构体471与第2壳体结构体472彼此分离地更换第1齿轮491以及第2齿轮492。
另外,优选的是,间歇机构480具有:驱动齿轮488,所述驱动齿轮488被传递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以及从动齿轮489,所述从动齿轮489与驱动齿轮488间歇地啮合,并间歇地对泵432进行驱动。
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间歇机构480。
另外,优选的是,移栽装置具有移栽器具137,所述移栽器具137利用来自移栽驱动轴108的动力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动力传递系统448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传递动力并对泵432进行驱动,在移栽器具137上升时阻止动力的传递,使泵432的驱动停止。
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移栽器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的自身重量会对移栽器具137的下降起作用。因此,通过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对泵432进行驱动,从而能够利用移栽器具137的下降的力来驱动泵432。另外,通过在移栽器具137下降时对泵432进行驱动,且在移栽器具137上升时停止对泵432的驱动,从而能够减轻动力源对泵432进行驱动的力。
另外,在具备行驶体1的情况下,由于对移栽装置68A、68B以及泵432的驱动并不以行驶体1的原动机E1为动力源,所以能够谋求动力传递系统的简化。
另外,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移植机3,所述移植机3具有至少一个移栽器具137,所述至少一个移栽器具137将苗移栽于田地;以及灌溉管铺设装置497,所述灌溉管铺设装置497具有灌溉管496,所述灌溉管496从旋转自如的管辊498被卷绕出并铺设于田地。
由此,能够利用一个机械并通过一个工序进行苗的移栽作业和灌溉管496的铺设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优选的是,灌溉管铺设装置497具备导向构件500,所述导向构件500向田地引导从管辊498卷绕出的灌溉管496。
由此,能够利用导向构件500顺畅地将灌溉管496引导到田地。
移植作业机械4具备:机框11、设置于机框11的后方的一侧部的第1侧部培土器23R、设置于机框11的后方的另一侧部的第2侧部培土器23L、设置于第1侧部培土器23R与第2侧部培土器23L之间并与第1侧部培土器23R共同形成第1垄R11且与第2侧部培土器23L共同形成第2垄R12的中央培土器23C、装配于机框11的后方并将苗移栽于第1垄R11的第1移栽装置68A、以及装配于机框11的后方并将苗移栽于第2垄R12的第2移栽装置68B。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只是例示,而非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示出的,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进行表示的,意图将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包含在内。

Claims (13)

1.一种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作业机械具备:
移栽装置,所述移栽装置将苗移栽于田地;
移植框架,所述移植框架设置有所述移栽装置;
动力源,所述动力源设置于所述移植框架;
移栽驱动轴,所述移栽驱动轴被传递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并对所述移栽装置进行驱动;
动力取出部,所述动力取出部从所述移栽驱动轴的中途部将动力取出;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被传递来自所述动力取出部的动力,且被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移栽驱动轴在与该移栽驱动轴交叉的方向上远离;
动力传递系统,所述动力传递系统传递来自所述输出轴的动力;
泵,所述泵由来自所述动力传递系统的动力进行驱动,并向苗喷出供给的液体;
苗供给装置,所述苗供给装置向所述移栽装置供给苗;以及
动力传递部,所述动力传递部向所述苗供给装置传递来自所述输出轴的动力,
所述动力取出部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传递从所述移栽驱动轴的中途部取出的动力,
所述动力传递系统从所述输出轴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向所述泵传递动力,
所述动力传递部从所述输出轴的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向所述苗供给装置传递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取出部具有:链轮,所述链轮设置于所述移栽驱动轴;其他链轮,所述其他链轮与所述链轮不同,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以及链条,所述链条从所述链轮向所述其他链轮传递动力,
所述苗供给装置设置于所述移植框架,
所述输出轴以使轴心方向沿着宽度方向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移植框架的前部,
与所述链轮及所述其他链轮不同的别的链轮配置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方,所述别的链轮经由所述动力传递部被传递动力,且经由与所述链条不同的别的链条向驱动所述苗供给装置的驱动链轮传递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栽装置包括第1移栽装置和与所述第1移栽装置不同的第2移栽装置,
所述移植框架包括:
第1移植框架,所述第1移植框架设置有所述动力源以及所述第1移栽装置;以及
第2移植框架,所述第2移植框架设置有所述泵以及第2移栽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栽装置包括第1移栽装置和与所述第1移栽装置不同的第2移栽装置,
所述移植框架包括:
第1移植框架,所述第1移植框架设置有所述第1移栽装置;以及
第2移植框架,所述第2移植框架相对于所述第1移植框架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进行设置,且设置有所述第2移栽装置,
所述移栽驱动轴被设置成遍及所述第1移植框架以及所述第2移植框架,并对所述第1移栽装置进行驱动,且对所述第2移栽装置进行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系统具有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能够对来自动力源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所述泵传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机构具有:第1齿轮,所述第1齿轮被传递来自所述输出轴的动力,且能够进行更换;以及第2齿轮,所述第2齿轮与所述第1齿轮啮合而向所述泵传递动力,且能够进行更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栽装置具有移栽器具,所述移栽器具利用来自所述移栽驱动轴的动力进行上下往复移动,
所述动力传递系统在所述移栽器具下降时传递动力并对所述泵进行驱动,在所述移栽器具上升时阻止动力的传递,使所述泵的驱动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植作业机械具备行驶体,所述行驶体具有原动机,并装配有所述移植框架。
9.一种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作业机械具备:
移栽装置,所述移栽装置将苗移栽于田地;
移植框架,所述移植框架设置有所述移栽装置;
动力源,所述动力源设置于所述移植框架;
移栽驱动轴,所述移栽驱动轴被传递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并对所述移栽装置进行驱动;
动力取出部,所述动力取出部从所述移栽驱动轴的中途部将动力取出;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被传递来自所述动力取出部的动力;
动力传递系统,所述动力传递系统传递来自所述输出轴的动力;以及
泵,所述泵由来自所述动力传递系统的动力进行驱动,并向苗喷出供给的液体,
所述动力传递系统具备:间歇机构,所述间歇机构间歇地向所述泵传递来自输出轴的动力;以及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能够对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所述泵传递,
所述变速机构设置于所述间歇机构的动力传递方向的下游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植作业机械具备:
第1壳体结构体,所述第1壳体结构体构成收容所述间歇机构的第1收容部的一部分;
第2壳体结构体,所述第2壳体结构体与所述第1壳体结构体共同形成所述第1收容部;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第2壳体结构体共同形成收容所述变速机构的第2收容部,且以能够敞开的方式将所述第2收容部堵塞。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歇机构具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被传递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以及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间歇地啮合,间歇地对所述泵进行驱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栽装置具有移栽器具,所述移栽器具利用来自所述移栽驱动轴的动力进行上下往复移动,
所述动力传递系统在所述移栽器具下降时传递动力并对所述泵进行驱动,在所述移栽器具上升时阻止动力的传递,使所述泵的驱动停止。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植作业机械具备行驶体,所述行驶体具有原动机,并装配有所述移植框架。
CN201711425949.6A 2016-12-26 2017-12-26 移植作业机械 Active CN108235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1870 2016-12-26
JP2016251871A JP6698515B2 (ja) 2016-12-26 2016-12-26 移植作業機
JP2016-251872 2016-12-26
JP2016-251871 2016-12-26
JP2016251869A JP6640708B2 (ja) 2016-12-26 2016-12-26 移植作業機
JP2016251870A JP6672137B2 (ja) 2016-12-26 2016-12-26 移植作業機
JP2016-251869 2016-12-26
JP2016251872A JP6759092B2 (ja) 2016-12-26 2016-12-26 移植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5848A CN108235848A (zh) 2018-07-03
CN108235848B true CN108235848B (zh) 2021-05-25

Family

ID=62700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25949.6A Active CN108235848B (zh) 2016-12-26 2017-12-26 移植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3584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0605B2 (ja) * 1993-12-17 2003-07-2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野菜移植機
JP3418019B2 (ja) * 1994-10-28 2003-06-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施肥装置付き田植機
JP3566407B2 (ja) * 1995-06-26 2004-09-15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3515915B2 (ja) * 1998-11-16 2004-04-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移植機
KR100344896B1 (ko) * 1999-03-25 2002-07-19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수전작업기
JP2004242640A (ja) * 2003-02-17 2004-09-02 Seirei Ind Co Ltd 野菜移植機
CN201467675U (zh) * 2009-08-17 2010-05-19 中机南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喷洒装置的手扶式插秧机
CN103843501B (zh) * 2012-12-06 2017-03-01 洋马株式会社 蔬菜移植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5848A (zh) 2018-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59092B2 (ja) 移植作業機
TW201922083A (zh) 乘坐式插秧機
CN108235848B (zh) 移植作业机械
JP2000270639A (ja) 施肥装置付き水田作業機
JP6800740B2 (ja) 移植作業機
CN107535148B (zh) 移植机和作业机械
JP3515915B2 (ja) 移植機
JP6698515B2 (ja) 移植作業機
JP5451783B2 (ja) 播種機の動力伝達装置
JP6672137B2 (ja) 移植作業機
JP6640708B2 (ja) 移植作業機
KR102300489B1 (ko) 기계식 생분해성 포트 전방 식부장치
JP2004261089A (ja) 乗用型苗植機
JP2017055682A (ja) 粒状体散布装置
JP2007185154A (ja) 移植機
CN116437800A (zh) 移植机
JP6827351B2 (ja) 田植機
JP2012060918A (ja) 苗移植機
JP5737212B2 (ja) 苗移植機
KR100414455B1 (ko) 홀수줄 이식형 모종 이식기
KR100486956B1 (ko) 모 이식기
JP2011050287A (ja) 苗移植機
JP4076507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20202783A (ja) 作業機
JPH11178411A (ja) 苗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