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15531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15531B
CN108215531B CN201711393264.8A CN201711393264A CN108215531B CN 108215531 B CN108215531 B CN 108215531B CN 201711393264 A CN201711393264 A CN 201711393264A CN 108215531 B CN108215531 B CN 1082155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ressing member
medium pressing
support portion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932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15531A (zh
Inventor
鹫泽岳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15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15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15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15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8Bar or like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Handling wide copy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41J11/005Guides in the printing zone, e.g. guides for preventing contact of conveyed sheets with print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抑制介质的浮起的介质按压部件不易变形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包括:介质支承部(32),其对在输送方向(Y)上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喷头(15),其在印刷区域(E)内对介质进行印刷;介质按压部件(19),其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上并层叠有多个材料;压印板加热器(42),其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介质按压部件具有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上的基部(20)、以及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形成间隙并对介质从介质支承部的浮起进行抑制的檐部(28),基部具有形成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上的第一面(21a)的第一材料(21)、以及形成与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二面(22a)的第二材料(22),第一材料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的热膨胀率。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从喷头向纸或印刷薄片等介质喷出液体(油墨)从而对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打印机装置)具有:喷头,其向介质喷出油墨;第一压印板,其被设置在供喷头描绘的描绘区域;第二压印板,其位于相对于描绘区域而靠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以及导向部件(介质按压部件),其在从第一压印板上至第二压印板上的范围内对介质进行按压。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介质通过介质按压部件而在较大的范围内被按压,因此,使介质的偏斜(skew)和介质从压印板的浮起受到抑制,从而能够稳定地输送介质。
介质按压部件被配置于喷头与压印板之间、以及喷头与介质之间。为了提高印刷于介质上的图像的品质,需要缩短喷头与介质之间的间隔,因此,需要使被配置于喷头与介质之间的介质按压部件变薄。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较薄的介质按压部件被设置在较大的范围内,因此,与较薄的介质按压部件被设置在狭小的范围内的情况相比,介质按压部件的机械强度变弱,从而介质按压部件容易变形。因此,在介质欲从压印板浮起的力较强的情况下,介质按压部件会因该较强的力而发生变形,从而难以抑制介质从压印板的浮起,由此可能产生例如介质的阻塞。另外,当介质按压部件发生变形时,介质按压部件会干涉喷头,从而可能会使喷头出现故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2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介质支承部,其对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印刷部,其在印刷区域内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介质按压部件,其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并层叠有多个材料;以及加热部,其对所述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所述介质按压部件具有:基部,其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以及檐部,其在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形成间隙,并对所述介质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浮起进行抑制,所述基部具有:第一材料,其形成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第一面;以及第二材料,其形成与所述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二面,所述第一材料的热膨胀率大于所述第二材料的热膨胀率。
通过热膨胀率较大的第一材料和热膨胀率较小的第二材料依次被层叠于介质支承部上而形成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被安装(固定)于介质支承部。当通过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时,由于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相比较大幅度地热膨胀,因此,使基部的端部向远离介质支承部的方向变形的力(以下称为变形力)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由于介质按压部件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因此,克服变形力的力(以下称为抵抗力)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从而使介质按压部件的变形受到抑制。抵抗力是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即,当通过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时,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发挥作用,从而介质按压部件不易变形。
因此,即便在从介质被施加的欲使介质按压部件变形的力较强的情况下,当通过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时,会有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抵抗力)发挥作用,因此,介质按压部件变得不易变形,从而能够对介质从介质支承部的浮起进行抑制。另外,当介质按压部件变得不易变形时,能够对介质按压部件与印刷部干涉而使印刷部可能出现故障的情况进行抑制。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介质按压部件具有将所述基部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第一安装部,其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印刷区域而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以及第二安装部,其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印刷区域而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
由于将基部安装(固定)于介质支承部上的安装部被设置在相对于印刷区域而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以及相对于印刷区域而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这双方,因此,在印刷区域内印刷按压部件不易变形。
从而,由于在印刷区域内介质按压部件不易变形,因此,能够对介质从介质支承部的浮起进行抑制。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材料及所述第二材料是金属。
当由金属构成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时,与由树脂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相对于热和液体的耐性,从而使介质按压部件不易劣化。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材料是树脂,所述第二材料是金属。
第一材料是将介质按压部件安装于介质支承部的基础。当由树脂构成第一材料时,与由金属构成的情况相比,例如容易通过成型加工等而加工成复杂的形状。因此,即便在介质支承部具有复杂的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对应于介质支承部的复杂的形状而加工第一材料,从而也能够将介质按压部件安装于复杂的形状的介质支承部上。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材料及所述第二材料的至少一方具有弹性,并且在所述基部被放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情况下,具有以沿着从中心部朝向端部的方向上而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在所述基部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情况下,在所述翘起被矫正了的状态下沿着所述介质支承部而配置。
为了对以远离介质支承部的方式而弯曲的翘起进行矫正,需要使对弯曲了的翘起进行矫正的力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对弯曲了的翘起进行矫正的力是欲使介质按压部件接近介质支承部的力,并且是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由此,在以远离介质支承部的方式而弯曲的翘起被矫正了的状态下,介质按压部件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时,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对弯曲的翘起进行矫正的力)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
因此,当通过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时,除了抵抗力之外,还有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对弯曲的翘起进行矫正的力)也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因此,与只有抵抗力发挥作用的情况相比,介质按压部件变得更不易变形。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材料及所述第二材料的至少一方由形状记忆合金构成,该形状记忆合金在由所述加热部而实施了加热的情况下记忆有以沿着从中心部朝向端部的方向而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形状。
在通过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介质按压部件(形状记忆合金)欲变形为以沿着从中心部朝向端部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形状。在通过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由于介质按压部件在弯曲的翘起形状被抑制了的状态下安装于介质支承部,因此,对弯曲的翘起形状进行抑制的力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对弯曲的翘起形状进行抑制的力是欲使介质按压部件接近介质支承部的力,并且是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
因此,在通过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除了抵抗力之外,还有将介质按压部件按压于介质支承部的力(对弯曲的翘起形状进行抑制的力)也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因此,与只有抵抗力发挥作用的情况相比,介质按压部件变得更不易变形。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加热器被配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介质按压部件相反的一侧,并隔着所述介质支承部而对所述介质按压部件及所述介质这双方进行加热。
由于通过相同的加热部而对介质按压部件及介质这双方进行加热,因此,与通过分别的加热部而分别对介质按压部件及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加热部的数量,从而实现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2是配置有介质支承部的附近的概要俯视图。
图3是配置有介质支承部的附近的概要剖视图。
图4是配置有介质支承部的附近的概要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2的A-A线切断而成的介质按压部件的概要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7A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7B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8是被搭载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概要剖视图。
图9是表示改变例2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上述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其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由于将各层、各部位设为在附图上可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也存在各层、各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印刷装置的概要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概要剖视图。图2是配置有介质支承部的附近的概要俯视图。图3及图4是配置有介质支承部的附近的概要剖视图。
另外,在图1至图4中,省略了无需说明的构成要素的图示。此外,在图2中,印刷区域E由单点划线的影线来图示。印刷区域E是指作为“印刷部”的一个示例的喷头15所移动的区域。图3是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Y而将配置有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的区域切断而成的剖视图,并且图示了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的状态。图4是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Y而将配置有介质按压部件19的檐部28的区域切断而成的剖视图,并且图示了介质按压部件19的檐部28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1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1是处理较大型的媒介(介质)的大幅面打印机(LFP:Large Format Printer),并且具有:介质支承部32,其对由输送部13而向输送方向Y所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以及喷头15,其被配置于相对于介质M而与介质支持部32相反的一侧,并喷出油墨。
另外,喷头15是“在印刷区域内对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的一个示例。
此外,在介质支承部32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配置有上游侧介质支承部31,在介质支承部32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配置有下游侧介质支承部33。介质M被上游侧介质支承部31、介质支承部32及下游侧介质支承部33支承,并通过输送部13而向附图中箭头标记所示的输送方向Y输送。
输送部13具有输送辊对13a、13b,该输送辊对13a、13b的一方通过驱动源(省略图示)而被驱动,并通过在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同时进行旋转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输送辊对13a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32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输送辊对13b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32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
在印刷装置11中,介质M通过从以卷筒状态而卷绕于供给卷轴14a上的卷筒纸RS放卷而在连续纸状态下被输送。然后,从喷头15对介质M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M上印刷图像。印刷有图像的介质M通过收卷卷轴14b而被收卷成卷筒状。
喷头15被搭载于滑架17上,该滑架17在与导向轴16a、16b滑动接触的同时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该导向轴16a、16b沿着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X而延伸设置。详细而言,喷头15以形成有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与介质支承部32对置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滑架17上,并且能够与滑架17一起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
能够追随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滑架17而变形的油墨供给管18a经由被安装于滑架17的一部分上的连接部18b而与连接管18连接。连接管18与被设置于滑架17内的油墨流道(省略图示)连接。被收纳于液体收纳部(省略图示)的油墨经由油墨供给管18a、连接管18、被设置于滑架17内的油墨流道而被供给至喷头15。
如图2所示,介质支承部32在与喷头15对置的一侧具备以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为长边方向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支承面32a,并且介质M被吸附支承于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在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设置有槽部46和抽吸孔47。槽部46沿着宽度方向X而延伸。
在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安装有介质按压部件19。介质按压部件19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上,并具有通过层叠多个材料(第一材料21(参照图5)、第二材料22(参照图5))而形成的结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叙述。
介质按压部件19是通过半冲压(half blanking)或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在输送方向Y上较长的部件(长条部件)。介质按压部件19由被配置于图中的右侧的第一介质按压部件19A和被配置于图中的左侧的第二介质按压部件19B构成。第一介质按压部件19A及第二介质按压部件19B是相同形状的部件。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第一介质按压部件19A及第二介质按压部件19B简称为介质按压部件19。
如图3所示,在介质支承部32的下部组装有抽吸室形成部件35。此外,由介质支承部32和抽吸室形成部件35形成有负压室36。上述的抽吸孔47贯穿介质支承部32,并与形成于介质支承部32的下部的负压室36连通。
抽吸室形成部件35具有:抽吸室37,其与负压室36连通;以及排气风扇38,其将抽吸室37内的空气排出至外部。当排气风扇38驱动时,抽吸室37内的空气被排出至外部,从而抽吸室37成为负压,并且与抽吸室37连通的负压室36也成为负压。介质M经由与负压室36连通的抽吸孔47而被吸附支承于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
在印刷装置11中,当油墨从喷头15喷出而在介质M上印刷图像时,对排气风扇38进行驱动而将抽吸室37及负压室36设为负压,从而介质M经由抽吸孔47而被吸附支承于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
返回至图1,在上游侧介质支承部31、介质支承部32及下游侧介质支承部33处分别安装有加热器41、42、43。加热器41、42、43是例如管加热器,并经由铝带等而安装于上游侧介质支承部31、介质支承部32及下游侧介质支承部33的各自的下表面(与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上。此外,通过从电源部56向加热器41、42、43供给电力,从而能够从介质M的里侧对介质M进行加热。
例如,预加热器41及压印板加热器42的温度被设定为大致40℃,后加热器43的温度被设定为与预加热器41和压印板加热器42的温度相比较高的大致50℃。
另外,压印板加热器42是“加热部”的一个示例。
预加热器41隔着上游侧介质支承部31而使介质M从常温朝向压印板加热器42的加热温度(大致40℃)逐渐升温。压印板加热器42被配置于介质支承部32的与介质按压部件19相反的一侧,并隔着介质支承部3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及介质M的双方进行加热,从而使喷落在介质M上的油墨迅速地干燥。后加热器43隔着下游侧介质支承部33而使介质M升温至与压印板加热器42的加热温度(大致40℃)相比更高的温度(大致50℃),并且在介质M被收卷于收卷卷轴14b之前,使喷落在介质M上的油墨完全地干燥定影于介质M上。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印刷装置11中,当滑架17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X移动(往复移动)时,从喷头15向被吸附支承于介质支承部32上的介质M喷出油墨,并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喷头15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的液体喷出动作和利用输送部13在输送方向Y上输送介质M的输送动作,从而在介质M上印刷包含文字、图形等的图像。
介质按压部件
接着,参照图2至图4,对介质按压部件19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介质按压部件19是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而对介质M从介质支承部32的浮起进行抑制的部件,在介质按压部件19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形成用于配置介质M的端部的间隙。介质按压部件19被配置于喷头15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以及喷头15与介质M之间。
介质按压部件19被配置为,在搭载于滑架17的喷头15在宽度方向上X移动的情况下不与喷头15发生接触(干涉)。即,介质按压部件19被配置为,在喷头15于印刷区域E内移动的情况下不与喷头15发生干涉。
介质支承部32与喷头15之间的间隔是大致1.5mm~2.0mm。介质M的厚度是大致0.5mm以下。由于介质按压部件19被配置于喷头15与介质M之间,因此,为了使介质按压部件19不与喷头15发生干涉,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下,并且若考虑各个部件的公差,则更优选为0.5mm以下。
如图2所示,介质按压部件19是具有与宽度方向X相比在输送方向Y上较长的形状、且厚度为1mm以下的较薄的长条部件。介质按压部件19具有被配置于中央的基部20和被配置于基部20的两端的檐部28。即,在介质按压部件19中,沿着宽度方向X而依次配置檐部28、基部20及檐部28。
此外,基部20与檐部28相比而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伸出。在基部20的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伸出的部分的两端处形成有抓手部27。用户能够抓持抓手部27,而使介质按压部件19在槽部46的延伸方向(宽度方向X)上移动(滑动)。
在俯视观察时,介质M的端部被配置于檐部28与介质支承部32重叠的部分(檐部28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的间隙)上。
介质M的尺寸是多样的,介质M具有各种各样的宽度(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在对不同尺寸的介质M进行安置的情况下,将第一介质按压部件19A的位置固定,并使第二介质按压部件19B的位置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从而对第一介质按压部件19A与第二介质按压部件19B的间隔进行调节。
如图2及图3所示,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以与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相接的方式而配置,并通过安装部23而被安装(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
安装部23具有:第一安装部24,其被配置于相对于印刷区域E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以及第二安装部25与第三安装部26,其配置于相对于印刷区域E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即,基部20具有沿着输送方向Y而依次被配置的第一安装部24、第二安装部25及第三安装部26。换言之,介质按压部件19具有将基部20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的至少两个安装部23。
另外,安装部23只要采用被配置在相对于印刷区域E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及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双方的结构即可,既可以采用例如省略了第三安装部26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例如省略了第二安装部25的结构,还可以采用除了安装部24、25、26以外还增加了新的安装部的结构。
第一安装部24通过将基部20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端部弯折而被形成。第一安装部24以抓持介质支承部32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端部(介质支承部32的壁面)的方式而被安装,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从介质支承部32的端部伸出。
基部2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第一安装部24是发生弹性变形的一种弹簧部件。第一安装部24通过在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抓持介质支承部32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端部,从而将基部20的相对于印刷区域E的上游侧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
第二安装部25通过将基部20的一部分切开、并使该切开的部分弯折而被形成。此外,通过将基部20的一部分切开,除了形成第二安装部25之外还形成有开口25A。其结果是,在相对于印刷区域E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形成有开口25A和第二安装部25。
第二安装部25是发生弹性变形的一种弹簧部件,并被嵌入于介质支承部32的槽部46中。第二安装部25通过在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抓持槽部46中的介质支承部32的壁面,从而将基部20的相对于印刷区域E的下游侧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
由于介质按压部件19在第二安装部25被嵌入于槽部46中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X移动,因此,第二安装部25也具有沿宽度方向X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的移动进行引导的作用。
第三安装部26通过将基部20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端部弯折而被形成。第三安装部26以抓持介质支承部32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端部(介质支承部32的壁面)的方式而被安装,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从介质支承部32的端部伸出。
第三安装部26是发生弹性变形的一种弹簧部件。第三安装部26通过在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抓持介质支承部32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端部,从而将基部20的相对于印刷区域E的下游侧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
另外,当在以第二安装部25被配置于槽部46之中的方式来对介质按压部件19相对于介质支承部32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将介质按压部件19相对于介质支承部32压入时,安装部24、25、26发生弹性变形而抓持介质支承部32的壁面,从而能够将介质按压部件19安装(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
如图4所示,在介质按压部件19的檐部28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形成间隙。介质M的端部被配置于檐部28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在檐部28中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端处设置有倾斜部29,该倾斜部29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
介质M从以卷筒状态而卷绕于供给卷轴14a上的卷筒纸RS放卷,并通过输送部13而在输送方向Y上被输送。介质M由于卷绕成卷筒状态的卷筒纸RS的卷痕而容易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翘起(容易浮起)。由于即便在介质M因卷痕而翘起的情况下,介质M的前端也会被倾斜部29引导至介质支承部32与檐部28之间的间隙中,因此,介质M将会稳定地通过介质支承部32与檐部28之间的间隙。
假设,当介质M从介质支承部32浮起并在介质按压部件19之上通过时,可能会产生介质M与喷头15发生干涉的不良情况、或介质M的堵塞这样的不良情况。倾斜部29会对这样的不良情况进行抑制。
在介质M由于卷痕而从介质支承部32浮起的情况下,檐部28在其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按压介质M的端部,从而对介质M从介质支承部32的浮起进行抑制。其结果是,使如下的不良情况受到抑制,即,介质M因卷痕而从介质支承部32浮起,并靠近喷头15而与喷头15发生干涉,从而导致喷头15出现故障这样的不良情况。此外,也能够对介质M的堵塞这样的不良情况进行抑制。
为了加快印刷装置11的印刷速度,需要使喷头15大型化,并延长喷头15的输送方向Y的尺寸。因此,也需要延长介质按压部件19的输送方向Y的长度。此外,由于印刷装置11处理比较大型的媒介(介质),因此与处理小型的媒介(介质)的情况相比,介质按压部件变为大型,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的输送方向Y的长度变长。
然而,当介质按压部件19变长时,与介质按压部件19较短的情况相比,介质按压部件19变得容易因较小的力而变形。此外,由于介质按压部件19是较薄的长条部件,因此,与介质按压部件19是较厚的长条部件的情况相比,介质按压部件19变得容易因较小的力而变形。
例如,为了使介质按压部件19不易变形,而考虑使介质按压部件19变厚。然而,当使介质按压部件19变厚时,介质支承部32与喷头15之间的间隔会变长,从而从喷头15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的飞行距离会变长,从而使从喷头15喷出的油墨不易喷落在介质M的目标位置处,由此可能会导致印刷于介质M上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
因此,为了对印刷于介质M上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进行抑制,优选为介质支承部32与喷头15之间的间隔较短,且优选为介质按压部件19较薄,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变得容易因较小的力而变形。
另一方面,当因卷筒纸RS的卷痕而使从介质支承部32朝向喷头15的方向的力从介质M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时,介质按压部件19变得容易沿着从介质支承部32朝向喷头15的方向变形。假设,当介质按压部件19沿着朝向喷头15的方向而变形并靠近喷头15而与喷头15发生干涉时,喷头15可能会出现故障。
此外,当介质按压部件19沿着从介质支承部32朝向喷头15的方向而变形时,介质M也会沿着从介质支承部32朝向喷头15的方向而变形,从而喷头15与介质M的间隔变得不均匀,由此可能会产生印刷于介质M上的图像的品质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此外,也可能会产生介质M的堵塞这样的不良情况。
这样一来,处理比较大型的媒介(介质)的印刷装置11与处理小型的媒介(介质)的情况相比,介质按压部件19较长而容易变形,因此,容易产生喷头15出现故障这样的不良情况、印刷于介质M上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介质M的堵塞这样的不良情况等各种不良情况。
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的优异结构,即,即便在介质按压部件19被设为大型化而介质按压部件19变长的情况下,也使介质按压部件19不易变形,从而不易产生上述的不良情况,由此能够提高处理比较大型的媒质(介质)的印刷装置11的长期可靠性和印刷品质。
以下,对其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5是沿着图2的A-A线切断而成的介质按压部件的概要剖视图。图6是与图3相对应的图,并且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图7A及图7B是与图6相对应的图,并且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另外,在图7A中,图示了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的情况下的比较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的状态。另外,在图7B中,图示了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了的情况下的比较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介质按压部件19中,第一材料21和第二材料22依次层叠于介质支承部32上。
第一材料21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从而形成与介质支承部32相接的第一面21a。第一材料21由弹簧用不锈钢(SUS304)构成。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7.3×10-6℃。第一材料21通过对由SUS304构成的基材进行弯曲加工而被形成。
第二材料22被配置于第一材料21的与介质支承部32相反的一侧,从而形成与第一面21a为相反侧的第二面22a。第二材料22由弹簧用不锈钢(SUS301)构成。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6.9×10-6℃。第二材料22通过对由SUS301构成的基材进行弯曲加工而被形成。
此外,第二材料22经由粘合剂(省略图示)而与第一材料21接合在一起。另外,也可以采用通过摩擦压接等方法而将第二材料22直接接合于第一材料21的结构。
第一材料21及第二材料22是所谓弹簧板,具有弹性。第一材料21及第二材料22由耐蚀性优异的金属构成,从而不易因药液(例如油墨)或热量而发生劣化,由此能够提高介质按压部件19的可靠性。
第二材料22在宽度方向X上从第一材料21伸出。第二材料22的从第一材料21伸出的部分成为在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形成间隙的檐部28。在第二材料22的从第一材料伸出的部分(檐部28)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的间隙中配置介质M的端部。
这样,介质按压部件19的檐部28由第二材料22构成,并且在檐部28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对介质M从介质支承部32的浮起进行抑制。
另一方面,层叠有第一材料21和第二材料22的部分成为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即,在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的基部20中,依次层叠有第一材料21和第二材料22,所述第一材料21形成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上的第一面21a,所述第二材料22形成与第一面21a为相反侧的第二面22a,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
这样,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具有热膨胀率较大的第一材料21和热膨胀率较小的第二材料22依次层叠于介质支承部32的结构。
如图7A所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通过热膨胀率较大的第一材料21和热膨胀率较小的第二材料22依次被层叠于介质支承部32而形成,关于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一方面,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不具有安装部从而未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关于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
此外,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在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的情况(室温的情况)下不会作用有多余的力而沿着输送方向Y而配置,关于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7B所示,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79进行加热时,由于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因此,第一材料21与第二材料22相比会较大幅度地热膨胀。这样一来,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由于未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因此,会以沿着从中心部CA朝向端部TA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变形)。换言之,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79进行加热时,使得向端部TA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变形的力FA(图中由箭头标记所示的力)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从而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的端部TA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变形。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使得向端部TA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变形的力FA称为变形力FA。
另一方面,当在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小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的情况下对介质按压部件79进行加热时,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将会变形为与图7B的形状相反的形状,对于这种情况省略了图示。详细而言,欲使得以沿着从端部TA朝向中心部CA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变形的力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从而介质按压部件79的基部80的中心部CA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变形。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在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的情况(为室温的情况)下,未作用多余的力,从而沿着输送方向Y而配置。
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进行加热时,由于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因此,第一材料21与第二材料22相比会较大幅度地热膨胀,上述的变形力FA(参照图7B)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即,欲使得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变形的变形力FA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
然而,由于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的端部T通过安装部23而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因此,即便变形力FA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的变形也会受到抑制。即,如图6所示,克服变形力FA的力F(以下称为抵抗力F)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从而使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的变形受到抑制。
抵抗力F是将介质按压部件19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并且对介质按压部件19的变形进行抑制。因此,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进行加热时,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成为因抵抗力F而被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状态,从而不易发生变形。
另一方面,当在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小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的情况下对介质按压部件19进行加热时,欲使得沿着从端部T朝向中心部C的方向而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变形的力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对于该情况省略了图示。在该情况下,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的中心部C由于未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因此会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发生变形。此外,当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的中心部C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发生变形而靠近喷头15时,可能会产生与喷头15发生干涉而使喷头15出现故障的情况。
这样,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进行加热时,在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小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的结构中会使介质按压部件19变形,而在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的结构中,会使介质按压部件19不易变形。因此,为了使介质按压部件19不易变形,优选为使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
如上文所述,当使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并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进行加热时,介质按压部件19成为因抵抗力F而被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状态,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不易变形。因此,即便在介质按压部件19被设为大型化且介质按压部件19变长的情况下,也会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不易变形,而能够提高印刷装置11的长期可靠性和印刷品质。
实施方式2
图8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并且是被搭载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介质按压部件的概要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0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的形状不同,这一点是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主要的不同点。
以下,参照图8,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而对搭载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介质按压部件19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介质按压部件190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32a上,并具有第一材料210和第二材料220依次层叠于介质支承部32上的结构。
第一材料210由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材料21相同的材料(SUS304)构成,且具有弹性。第一材料210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7.3×10-6℃。第二材料220由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材料22相同的材料(SUS301)构成,且具有弹性。第二材料220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6.9×10-6℃。
第一材料210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0的热膨胀率。
第一材料210通过对由SUS304构成的基材进行弯曲加工而被形成,并具有中央部与端部相比而凹陷的凹部51。即,第一材料210具有凹部51和从凹部51向宽度方向X伸出的部分。在凹部51的内侧嵌入有第二材料220。
第一材料210的从凹部51向宽度方向X伸出的部分成为檐部28,并且在檐部28与介质支承部32之间形成间隙。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檐部28由第一材料210构成,实施方式1的檐部28由第二材料22构成,这一点是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介质支承部32上层叠有第一材料210和第二材料220的部分成为基部20。本实施方式的基部20具有热膨胀率较大的第一材料210和热膨胀率较小的第二材料220依次层叠于介质支承部32的结构,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上述的结构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0的基部20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也能获得如下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0进行加热时,介质按压部件190的基部20成为因抵抗力F而被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状态,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0变得不易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反可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要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恰当变更,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也可以考虑各种改变例。
改变例1
改变例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Z(省略图示)中构成第一材料21的材料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不同。
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来对本改变例进行说明。
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Z的第一材料21由树脂(例如聚缩醛树脂(POM树脂))构成。第一材料21通过对POM树脂进行成型加工而被形成。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00×10-6℃。
第二材料22由弹簧用不锈钢(SUS301)构成。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6.9×10-6℃。
这样,在本改变例中,第一材料21由树脂构成,第二材料22由金属构成。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材料21及第二材料22的双方均由金属构成。这一点是本改变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由于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Z的基部20,与实施方式1同样都是采用热膨胀率较大的第一材料21和热膨胀率较小的第二材料22依次层叠于介质支承部32的结构,因此,能够获得如下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Z进行加热时,介质按压部件19Z的基部20成为因抵抗力F而被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状态,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Z不易发生变形。
此外,当通过对树脂(POM树脂)进行成型加工而形成第一材料21时,与通过对金属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第一材料21的情况(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加工成更复杂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将本改变例的第一材料21安装于在实施方式1中难以安装第一材料21的部分上。即,在本改变例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提高安装第一材料21的部分的自由度。
此外,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分19Z由树脂(POM树脂)和金属(弹簧用不锈钢)构成,因此,与全部由金属(弹簧用不锈钢)构成的情况(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此外,也可以将本改变例应用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0中。
改变例2
图9是与图3相对应的图,并且是表示改变例2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基部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为了容易理解改变例2的状态,在图9中省略了安装部23的图示,并且由双点划线的矩形来图示介质支承部32。此外,在图9中,未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由虚线来图示,通过安装部23(省略图示)而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由实线来图示。
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的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的情况下的基部20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不同。
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而对本改变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的基部20通过热膨胀率较大的第一材料21和热膨胀率较小的第二材料22依次层叠于介质支承部32而形成,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9的虚线所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第一材料21及第二材料22的至少一方被加工为,具有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因此,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的基部20在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且未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具有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另一方面,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的基部20在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且未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不具有沿着输送方向Y而配置的弯曲的翘起。
以下,将未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介质按压部件19Y(图9的虚线所示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称为安装前的介质按压部件19Y。
如图9的实线所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的基部20在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且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被矫正,从而沿着输送方向Y而配置。即,图中箭头标记所示的力FB作用于安装前的介质按压部件19Y,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Y在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被矫正了的状态下,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
因此,在未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Y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力FB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Y。力FB是对弯曲的翘起进行矫正的力,并且是将介质按压部件19Y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因此,即便在未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的情况下,介质按压部件19Y也会成为因力FB而被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状态,因此不易发生变形。
此外,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Y进行时,除了力FB之外,还作用有抵抗力F(参照图6),从而与只有抵抗力F发挥作用的情况(实施方式1)相比,将介质按压部件19Y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变强,由此使得介质按压部件19Y更不易发生变形。
因此,在介质按压部件被设为大型化且介质按压部件变长的情况下,本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Y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相比更不易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印刷装置11的长期可靠性和印刷品质。
另外,在介质按压部件19Y中,被加工为具有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的结构要素既可以仅是第一材料21,也可以仅是第二材料22,还可以是第一材料21及第二材料22的双方。
这样,本改变例具有如下的结构,即,第一材料21及第二材料22的至少一方具有弹性,并且在基部20被放置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具有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在基部20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以翘起被矫正了的状态而沿着介质支承部32被配置。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从而使介质按压部件19Y更不易发生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装置11的长期可靠性和印刷品质。
此外,也可以将本改变例应用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0中。
改变例3
改变例3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X(省略图示)中构成第二材料22的材料与实施方式1的介质按压部件19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来对本改变例进行说明。
在改变例3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X中,第一材料21由弹簧用不锈钢(SUS304)构成,第二材料22由形状记忆合金(Ni-Ti合金)构成。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中,第一材料21由弹簧用不锈钢(SUS304)构成,第二材料22由弹簧用不锈钢(SUS301)构成。即,在本改变例和实施方式1中,第二材料22的构成材料不同。
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7.3×10-6℃,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为大致10×10-6℃。由此,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大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
此外,在构成第二材料22的形状记忆合金中,在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被加热的情况下,记忆有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形状。即,在构成第二材料22的形状记忆合金中,在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被加热的情况下,记忆有图9的虚线所示的形状(改变例2中的安装前的介质按压部件19Y的形状)。
这样,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X进行加热时,欲变化为所记忆的形状(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形状)的力将会作用于第二材料22。该欲变化为所记忆的形状的力是与变形力FA(参照图7B)相同的方向的力。
然而,由于介质按压部件19X的基部20的端部T通过安装部23而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因此,即便欲变化为所记忆的形状的力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X的基部20,介质按压部件19X的基部20的变形也会受到抑制。即,克服欲变化为所记忆的形状的力的力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X的基部20,从而使介质按压部件19X的基部20的变形受到抑制。
该克服欲变化为所记忆的形状的力的力是与抵抗力F(参照图6)相同方向的力,并且是将介质按压部件19X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
因此,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X进行加热时,除了抵抗力F之外,克服欲变化为所记忆的形状的力的力(将介质按压部件19X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也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X。因此,与只作用有抵抗力F的情况(实施方式1)相比,将介质按压部件19X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会变强,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X变得更不易发生变形。
因此,在介质按压部件被设为大型化且介质按压部件变长的情况下,本改变例的介质按压部件19X与实施方式1的介质按压部件19相比更加不易发生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装置11的长期可靠性和印刷品质。
这样,本改变例的第二材料22由形状记忆合金(例如Ni-Ti合金)构成,该形状记忆合金在被压印板加热器42加热的情况下记忆有以沿着从中心部C朝向端部T的方向而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形状。此外,在基部20被安装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以翘起形状被矫正了的状态而沿着介质支承部32被配置。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从而使介质按压部件19X更不易发生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装置11的长期可靠性和印刷品质。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材料21设为形状记忆合金(例如Ni-Ti合金),并由与第一材料21相比热膨胀率较小的材料来构成第二材料22。
此外,也可以将本改变例应用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0中。
改变例4
在改变例4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19W(省略图示)中,基部20的中心部C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从而不易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发生变形。此外,在本改变例的介质按压部件19W中,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小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
这些点是本改变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来对本改变例进行说明。
由于在本改变例的介质按压部件19W中,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小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因此,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W进行加热时,欲沿着从端部T朝向中心部C的方向而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发生变形的力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W的基部20。由于介质按压部件19W的基部20的中心部C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因此,向远离介质支承部32的方向的变形受到抑制。即,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W进行加热时,将介质按压部件19W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将会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W,从而使介质按压部件19W的中心部C的变形受到抑制。
因此,在基部20的中心部C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即便采用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小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的结构,当通过压印板加热器42而对介质按压部件19W进行加热时,也会有将介质按压部件19W按压于介质支承部32的力作用于介质按压部件19W,从而介质按压部件19W变得不易发生变形。
这样,在基部20的中心部C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32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第一材料21的热膨胀率小于第二材料22的热膨胀率的结构。
改变例5
具有上述实施方式、改变例所涉及的介质按压部件的印刷装置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包含液体、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凝胶这样的流状体、能够作为流体流动而喷射的固体)而进行记录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而包含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所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从而实施记录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另外,也可以是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此外,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上述任意一种流体喷射装置中。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13…输送部;13a…输送辊对;14a…供给卷轴;14b…收卷卷轴;15…喷头;17…滑架;19、190…介质按压部件;21、210…第一材料;21a…第一面;22、220…第二材料;22a…第二面;20…基部;23、24、25、26…安装部;27…抓手部;28…檐部;29…倾斜部;32…介质支承部;41…预加热器;42…压印板加热器;43…后加热器;46…槽部;47…抽吸孔;56…电源部。

Claims (7)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介质支承部,其对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
印刷部,其在印刷区域内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
介质按压部件,其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并层叠有多个材料;以及
加热部,其对所述介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
所述介质按压部件具有:
基部,其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以及
檐部,其在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形成间隙,并对所述介质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浮起进行抑制,
所述基部具有:
第一材料,其形成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第一面;以及
第二材料,其形成与所述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材料的热膨胀率大于所述第二材料的热膨胀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按压部件具有将所述基部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具有:
第一安装部,其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印刷区域而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以及
第二安装部,其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印刷区域而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材料及所述第二材料是金属。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材料是树脂,所述第二材料是金属。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材料及所述第二材料的至少一方具有弹性,并且在所述基部被放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情况下,具有以沿着从中心部朝向端部的方向而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在所述基部被安装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情况下,在所述翘起被矫正了的状态下沿着所述介质支承部而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材料及所述第二材料的至少一方由形状记忆合金构成,该形状记忆合金在由所述加热部而实施了加热的情况下记忆有以沿着从中心部朝向端部的方向而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方式弯曲的翘起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被配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介质按压部件相反的一侧,并隔着所述介质支承部而对所述介质按压部件及所述介质这双方进行加热。
CN201711393264.8A 2016-12-22 2017-12-21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82155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8821A JP2018103366A (ja) 2016-12-22 2016-12-22 印刷装置
JP2016-248821 2016-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15531A CN108215531A (zh) 2018-06-29
CN108215531B true CN108215531B (zh) 2021-03-30

Family

ID=62625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93264.8A Active CN108215531B (zh) 2016-12-22 2017-12-21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8041B2 (zh)
JP (1) JP2018103366A (zh)
CN (1) CN1082155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68246B2 (en) 2017-09-21 2020-09-08 Tdk Corporation Magnetic sensor with elongated soft magnetic body
JP7087497B2 (ja) * 2018-03-16 2022-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媒体支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3675B2 (ja) * 2019-01-31 2023-06-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1433693B2 (en) * 2019-12-27 2022-09-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21133634A (ja) 2020-02-28 2021-09-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11691330B2 (en) * 2020-03-19 2023-07-04 Casio Computer Co., Ltd. Forming apparatus, shaped objec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nveyance apparatus
US20230321998A1 (en) * 2020-04-06 2023-10-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afety assembly with a rolling elem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7941A (ja) * 1998-01-27 1999-08-03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334065A (ja) * 1998-05-22 1999-1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49997A (zh) * 1997-03-25 2000-04-12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用于这种装置的定影加热器
JP2004230839A (ja) * 2003-01-31 2004-08-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記録紙押さえ構造
US6820975B2 (en) * 2000-09-01 2004-11-23 Konica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CN1861399A (zh) * 2005-05-10 2006-11-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5588A (en) * 1993-10-22 1995-06-20 Xerox Corporation Pivoting platen for use in printing device
US6293669B1 (en) * 1999-02-17 2001-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6860665B2 (en) * 2002-10-28 2005-03-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assive linear encoder
JP5409327B2 (ja) 2009-04-09 2014-02-05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記録方法
JP5487495B2 (ja) 2009-07-08 2014-05-07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プリンタ装置
JP5440027B2 (ja) 2009-08-27 2014-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9997A (zh) * 1997-03-25 2000-04-12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用于这种装置的定影加热器
JPH11207941A (ja) * 1998-01-27 1999-08-03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334065A (ja) * 1998-05-22 1999-1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20975B2 (en) * 2000-09-01 2004-11-23 Konica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JP2004230839A (ja) * 2003-01-31 2004-08-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記録紙押さえ構造
CN1861399A (zh) * 2005-05-10 2006-11-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15531A (zh) 2018-06-29
US20180178554A1 (en) 2018-06-28
JP2018103366A (ja) 2018-07-05
US10308041B2 (en) 201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15531B (zh) 印刷装置
US8708476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4667300B2 (ja) 記録装置
EP2657168B1 (en) Medium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5800230B2 (ja) 熱転写システムおよび熱転写方法、並びに巻取装置および巻取方法
US7021757B2 (en) Both-side recording apparatus
JPWO2017203972A1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2754560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8770875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5552935B2 (ja) 保持部材の取付位置の確認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5751501B2 (ja) 記録装置
JP73798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046151B (zh) 印刷装置
EP3666535B1 (en) Printing device
JP5440317B2 (ja) 記録装置
JP2015166166A (ja) 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支持装置
JP6732462B2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110618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4040032B2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5213385B2 (ja) プリンタ
JP5173343B2 (ja) 記録装置
JP488656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0158844A (ja) プリンタ
JP5303478B2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0198552A (ja) プリンタの給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