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0486B -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0486B
CN108140486B CN201680057836.2A CN201680057836A CN108140486B CN 108140486 B CN108140486 B CN 108140486B CN 201680057836 A CN201680057836 A CN 201680057836A CN 108140486 B CN108140486 B CN 108140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bar
capacitor
end sub
fixed part
connect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78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0486A (zh
Inventor
角村真人
藤井永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40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0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4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3/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G4/00 - H01G11/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8Organic dielectrics of synthetic material, e.g.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3Thin- or thick-film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5/00Installations of bus-bars
    • H02G5/02Open install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单元和包覆所述电容器单元的外装树脂,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电容器组,其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第一汇流条,其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和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对置,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形成在这些汇流条的一端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所述电容器单元还包含:固定部,其结合一个汇流条的连接端子部和另一个汇流条的连接端子部或形成在另一个汇流条的一端部的结合部。

Description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无壳构造的薄膜电容器,该薄膜电容器由外装树脂包覆了电容器单元,电容器单元包含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容器元件、以及与形成在各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的金属电极(端面电极)连接的一对外部引出端子(汇流条)。
在专利文献1的薄膜电容器中,在外部引出端子的上端部,连接外部端子的钩状的连接端子部形成为向上方突出,除了该连接端子部以外的电容器单元整体由外装树脂包覆。
为了用外装树脂包覆电容器单元,使用成型模框和固定夹具。成型模框的上表面部开口,在该上表面部架设固定夹具。电容器单元使连接端子部钩挂在固定夹具的上表面而悬挂于固定夹具,并容纳在成型模框的内部。连接端子部通过螺栓而被固定于固定夹具。熔融树脂填充到成型模框内并固化。由固化后的树脂形成外装树脂。将电容器单元与固定夹具一起从成型模框取下,然后,从电容器单元取下固定夹具。由此,完成电容器单元被外装树脂包覆的薄膜电容器。
悬挂于固定夹具的电容器单元由于通过连接端子部来悬挂于固定夹具,因而在连接端子部容易产生变形(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5),此外,在悬挂的状态下电容器单元容易晃动。因此,电容器单元有可能以倾斜的状态容纳于成型模框。这样一来,外装树脂的厚度变得不均匀,有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外装树脂的防湿等功能。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薄膜电容器中,在电容器单元设置支承构件。关于支承构件,其伸出部的外端部比电容器单元的两端面更向外侧伸出,若电容器单元被容纳于成型模框,则伸出部的外端部与成型模框的内侧面抵接。由此,电容器单元在成型模框内难以倾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6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包含伸出部的电容器单元的尺寸与成型模框的内部的尺寸几乎相同(由于伸出部成为障碍),因此难以将电容器单元容纳到成型模框内,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性有可能下降。
鉴于该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造性的下降并且能进行外装树脂的适当的包覆的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单元和包覆所述电容器单元的外装树脂。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电容器组、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和固定部。所述电容器组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所述第一汇流条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对置,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在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形成在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在所述固定部,结合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即,第一工序,组装电容器单元,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电容器组、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的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二汇流条和固定部,所述电容器组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形成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结合到所述固定部。第二工序,将固定夹具固定于所述电容器单元的所述固定部。第三工序,由所述固定夹具悬挂而将所述电容器单元容纳到成型模框的内槽内。第四工序,向所述内槽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使其固化。第五工序,从所述成型模框以及所述固定夹具,分离由熔融的树脂固化而成的外装树脂包覆且所述连接端子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的所述电容器单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造性的下降并且能进行外装树脂的适当的包覆的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效果以及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会变得更加明确。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示例,本发明完全不受以下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观察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后上方观察电容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观察电容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观察固定台的立体图,图4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后上方观察固定台的立体图,图4的(c)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4的(a)的A-A'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单元悬挂于固定夹具而容纳于成型模框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观察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后上方观察电容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观察第一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观察第二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使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结合到固定台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起见,在各图中,适当附注了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A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A,例如,用于混合动力车。
图1是从前上方观察薄膜电容器1A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上方观察电容器单元2A的立体图。图3是从前上方观察电容器单元2A的分解立体图。图4的(a)是从前上方观察固定台40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后上方观察固定台40的立体图,图4的(c)是图4的(a)的A-A′剖视图。另外,在图1中,将外装树脂3A描绘为透明的状态。此外,在图4的(a)以及(b)中,用单点划线描绘了外装树脂3A的上表面所处的线L。
如图1至图3所示,薄膜电容器1A包含:电容器单元2A和包覆电容器单元2A的外装树脂3A。电容器单元2A包含:电容器组10、前汇流条20、后汇流条30和四个固定台40。
电容器组10包含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容器元件101。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组10包含上下方向上为6个且左右方向上为5个共计30个电容器元件101。电容器元件101通过在电介质膜上蒸镀了铝的两片金属化膜重叠,将重叠的金属化膜进行卷绕或层叠,并按压成扁平状,从而形成。在电容器元件101的两端面,形成端面电极101a、101b。电容器元件101排列为扁平的面的法线方向成为上下方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101虽然利用在电介质膜上蒸镀了铝的金属化膜来形成,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蒸镀了锌、镁等其他金属的金属化膜来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101也可以利用蒸镀了这些金属中的多个金属的金属化膜来形成,还可以利用蒸镀了这些金属之间的合金的金属化膜来形成。
前汇流条20以及后汇流条30从电容器组10引出电力。前汇流条20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连接,后汇流条30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连接。
前汇流条20包含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包括第一端子板21、第二端子板22、两个连接端子板23和两个结合片24。前汇流条20是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进行切割并折弯而形成的,这些第一端子板21、第二端子板22、两个连接端子板23和两个结合片24成为一体。
第一端子板21具有横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并与各端面电极101a接触。在第一端子板21,形成25个开口部211。开口部211对应于从上起第一行(最上部)至第五行的各电容器元件101,具有横长的长方形。此外,在第一端子板21,在其下端部和开口部211的上侧的缘部,形成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对应的个数(30组)的一对电极端子212。进而,在第一端子板21,形成16个圆形的第一连通孔213,使得与在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电容器元件101之间形成的间隙M对应。
第二端子板22从第一端子板21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第二端子板22遮盖最上部的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周面101c的前侧。在第二端子板22,沿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9个圆形的第二连通孔221。
连接端子板23在成为前汇流条20的一端部的第二端子板22的后端部,形成在左端以及右端。连接端子板23包含:从第二端子板22的后端部立起的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231、和相对于第一端子部231向后方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232。在第一端子部231的下部,沿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233。在第二端子部232,形成与固定台40的螺母42对应的圆形的插通孔234。
结合片24在第二端子板22的后端部,形成在比中央稍靠右侧的位置和稍靠左侧的位置。在结合片24,沿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241。
后汇流条30包含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包括第一端子板31、第二端子板32、两个连接端子板33和两个结合片34。后汇流条30是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进行切割并折弯而形成的,这些第一端子板31、第二端子板32、两个连接端子板33和两个结合片34成为一体。
第一端子板31具有横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并与各端面电极101b接触。在第一端子板31,与前汇流条20的第一端子板21同样,形成25个开口部311、30组的一对电极端子312以及16个第一连通孔313。
第二端子板32从第一端子板31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第二端子板32遮盖最上部的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周面101c的后侧。在第二端子板32,沿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9个圆形的第二连通孔321。
连接端子板33在成为后汇流条30的一端部的第二端子板32的前端部,形成在比中央稍靠右侧的位置和稍靠左侧的位置。连接端子板33包含:从第二端子板32的前端部立起的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331、和相对于第一端子部331向前方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332。在第一端子部331的下部,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333。在第二端子部332,形成与固定台40的螺母42对应的圆形的插通孔334。
结合片34形成在第二端子板32的前端部的左端和右端。在结合片34,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341。
如图4的(a)至(c)所示,固定台40包含树脂,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台主体41、和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形成在台主体41内部的螺母42。在台主体41的前表面,在下部,沿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一对圆筒状的突起部411。此外,在台主体41的前表面,在比突起部411更高的左端以及右端的位置,向前方伸出地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412。台主体41的前表面中的左右的肋412的内侧的区域成为前汇流条20的连接端子板23的第一端子部231抵接的抵接面41a。进而,在抵接面41a,沿着与作为连接端子板23相对于外装树脂3A的露出方向(连接端子板23从外装树脂3A露出的部分从外装树脂3A离开的方向)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左右方向,形成沟槽部413。该沟槽部413形成为延续到左右的肋412的内侧面。
台主体41具有前后对称的形状,在台主体41的后面侧,也与前面侧同样地,形成突起部414、肋415、抵接面41b以及沟槽部416。进而,在台主体41,在左侧面下部形成向左方突出的左腿部417,在右侧面下部形成向右方突出的右腿部418。
如图4的(c)所示,在螺母42,形成其外周面的一部分向内侧凹陷的缩颈部421。通过缩颈部421,从而螺母42难以从台主体41向上方脱离。
在组装电容器单元2A时,例如,使用未图示的组装用夹具。在该情况下,首先,将前汇流条20设置在组装用夹具内,使设置的前汇流条2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23和两个结合片24分别结合到对应的固定台40的前侧。接着,在组装用夹具内,在前汇流条20的后方设置电容器组10。然后,在电容器组10的后方设置后汇流条30。此时,使后汇流条3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33和两个结合片34分别结合到对应的固定台40的后侧。
前汇流条20、后汇流条30和电容器组10通过组装用夹具而被定位在适当的位置。此外,前汇流条20与后汇流条30之间通过四个固定台40也被定位在适当的位置。
在将电容器组10、前汇流条20、后汇流条30以及固定台40设置到组装用夹具内后,在前汇流条20的各一对电极端子212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之间进行焊接,并且在后汇流条30的各一对电极端子312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之间进行焊接。通过焊料S将前汇流条20、后汇流条30和电容器组10这三者进行固定。然后,若从组装用夹具取出电容器单元2A,则如图2所示,电容器单元2A完成。
在电容器单元2A完成的状态下,在左端以及右端的两个固定台40,固定台40的前侧的一对突起部411插入到前汇流条20的第一端子部231的一对孔部233,第一端子部23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前侧的左右的肋412之间并与抵接面41a抵接。此外,固定台40的后侧的一对突起部414插入到后汇流条30的结合片34的一对孔部341。由此,前汇流条20的连接端子板23以及后汇流条30的结合片34相对于固定台40被牢固地固定,使得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不移动。进而,连接端子板23的第二端子部232与固定台40的上表面重叠,插通孔234与螺母42的螺孔对齐。
同样地,在中央部的两个固定台40,固定台40的后侧的一对突起部414插入到后汇流条30的第一端子部331的一对孔部333,第一端子部33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后侧的左右的肋415之间并与抵接面41b抵接。此外,固定台40的前侧的一对突起部411插入到前汇流条20的结合片24的一对孔部241。由此,后汇流条30的连接端子板33以及前汇流条20的结合片24相对于固定台40被牢固地固定,使得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不移动。进而,连接端子板33的第二端子部332与固定台40的上表面重叠,插通孔334与螺母42的螺孔对齐。
为了用外装树脂3A包覆完成的电容器单元2A,使用填充熔融的模制树脂的成型模框4、和悬挂电容器单元2A并容纳在成型模框4内的固定夹具5。
图5是示出电容器单元2A悬挂于固定夹具5而容纳于成型模框4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成型模框4具有上表面敞开的内槽4a。内槽4a的尺寸比电容器单元2A大与外装树脂3A的壁厚相应的量。固定夹具5具有细长的长方体形状,形成为与成型模框4的尺寸大致相同的长度。在固定夹具5,在底面的四处形成用于容纳固定台40的凹部5a,并且形成从上表面贯通到凹部5a并穿过螺栓6的插通孔5b。此外,在固定夹具5的中央部,形成熔融的模制树脂的注入口5c。
四个固定台40插入到固定夹具5的凹部5a,从固定夹具5的上表面穿过插通孔5b的螺栓6被紧固于固定台40的螺母42。由此,固定夹具5固定在电容器单元2A的上方。固定夹具5架设于成型模框4的上表面,电容器单元2A以悬挂于固定夹具5的状态容纳在成型模框4的内槽4a中。
若电容器单元2A容纳在成型模框4的内槽4a内,则从固定夹具5的注入口5c向内槽4a内注入熔融的模制树脂。在内槽4a内,如图5的虚线所示那样,填充模制树脂直到比固定台40的左右的腿部417、418稍微靠上的位置为止。此时,模制树脂通过穿过前汇流条20以及后汇流条30的第二端子板22、32的第二连通孔221、321,从而容易地扩散到第二端子板22、32与电容器组10之间。此外,模制树脂通过穿过前汇流条20以及后汇流条30的第一端子板21、31的第一连通孔213、313,从而容易地扩散到在电容器组10的相邻的四个电容器元件101之间形成的间隙M。然后,若模制树脂冷却并固化而形成外装树脂3A,则将电容器单元2A从成型模框4的内槽4a中取出并且从固定夹具5取下。
这样,图1所示那样的在电容器单元2A的周围形成了外装树脂3A的薄膜电容器1A通过进行如下工序来制造,即:组装电容器单元2A的工序;将固定夹具5固定于电容器单元2A的固定台40的工序;由固定夹具5悬挂而将电容器单元2A容纳在成型模框4的内槽4a内的工序;向内槽4a内填充熔融的模制树脂并使其固化的工序;以及,从成型模框4以及固定夹具5分离由熔融的模制树脂固化而成的外装树脂3A包覆的电容器单元2A的工序。在薄膜电容器1A中,前汇流条2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23以及后汇流条3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33从外装树脂3A向上方露出,露出的四个连接端子板23、33的第二端子部232、332与来自外部的电子设备的外部端子电连接。
另外,如图4的(a)以及(b)所示,包覆电容器单元2A的外装树脂3A的上表面的线L成为比固定台40的左右的腿部417、418更靠上方且比固定台40的沟槽部413、416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固定台40的左右的腿部417、418埋没于外装树脂3A,固定台40的沟槽部413、416从外装树脂3A露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电容器单元2A由于能够将对前汇流条2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23与后汇流条30的两个结合片24进行了连结的两个固定台40、和对后汇流条3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33与前汇流条20的两个结合片24进行了连结的固定台40固定于固定夹具5,因此能够在向固定夹具5的连结部分(固定台40、连接端子板23、33、结合片24、34)确保足够的强度。由此,难以产生向固定夹具5的连结部分的变形、晃动,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2A以倾斜的状态容纳于成型模框4的内槽4a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外装树脂3A来适当地包覆电容器单元2A。
此外,连接端子板23、33的第一端子部231、331通过与固定台40的抵接面41a、41b抵接从而由抵接面41a、41b牢固地支承,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与固定夹具5的连结部分的强度。
进而,由于构成为将固定台40的一对突起部411、414插入到连接端子板23、33的第一端子部231、331的孔部233、333,因此能够将连接端子板23、33相对于固定台40牢固地固定,使得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不移动。
进而,由于构成为第一端子部33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左右的肋412、415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将连接端子板23、33相对于固定台40牢固地固定,使得在左右方向上不移动。
进而,在用于混合动力车等容易暴露于振动、碰撞的环境下使用薄膜电容器1A的情况下,由于振动、碰撞,向使固定台40从外装树脂3A脱离的方向的力,即向上方向的力有可能作用于固定台40。但是,即使产生这样的力,由于固定台40的左右的腿部417、418在外装树脂3A内成为阻力,因而固定台40也难以向上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固定台40从外装树脂3A脱落并引起连接端子板23、33的破损等。
进而,由于连接端子板23、33的第一端子部231、331与固定台40的抵接面41a、41b抵接,因此在外装树脂3A的成型时,熔融的模制树脂有可能会由于毛细管现象而爬升到第一端子部231、331与抵接面41a、41b之间。但是,在抵接面41a、41b形成有沟槽部413、416,在沟槽部413、416处在第一端子部231、331与抵接面41a、41b之间产生阻断毛细管现象那样的间隙,因此能够阻止模制树脂的爬升。此外,虽然在第一端子部231、331的两侧边与左右的肋412、415的内侧面之间也能够会发生毛细管现象所引起的模制树脂的爬升,但是因为沟槽部413、416延续到左右的肋412、415的内侧面,因而也能够防止在第一端子部231、331与肋412、415之间的模制树脂的爬升。由此,能够防止模制树脂达到第二端子部232、332,能够防止由于模制树脂而导致在第二端子部232、332与外部端子之间产生接触不良等。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B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A相比,所使用的电容器元件101的数量较多,电容量(静电电容)较大。本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B,例如,用于铁道车辆。
图6是从前上方观察薄膜电容器1B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上方观察电容器单元2B的立体图。图8是从前上方观察第一单元U1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前上方观察第二单元U2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使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结合到固定台40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6至图10所示,薄膜电容器1B包含:电容器单元2B和包覆电容器单元2B的外装树脂3B。电容器单元2B包含:配设于前侧的第一单元U1、配设于后侧的第二单元U2、以及结合这些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固定台40。
如图8所示,第一单元U1包含第一电容器组10A和第一汇流条B1,第一汇流条B1包含第一前汇流条50以及第一后汇流条60。
第一电容器组10A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排列多个电容器元件101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器组10A包含上下方向上为4个且左右方向上为8个共计32个电容器元件101。电容器元件101排列为扁平的面的法线方向成为左右方向。
第一前汇流条50以及第一后汇流条60从第一电容器组10A引出电力。第一前汇流条50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连接,第一后汇流条60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连接。
第一前汇流条50包含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包括第一端子板51、第二端子板52和两个连接端子板53。第一前汇流条50是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进行切割并折弯而形成的,这些第一端子板51、第二端子板52和两个连接端子板53成为一体。
第一端子板51具有横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并与各端面电极101a接触。在第一端子板51,形成18个第一开口部511以及6个第二开口部512。第一开口部511对应于从上起第一行至第三行的除了两端的电容器元件101以外的6个电容器元件101,具有纵长的长方形。第二开口部512对应于从上起第四行(最下部)的6个电容器元件101,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开口延续到第一端子板51的下端部。此外,在第一端子板51,在其左右的侧端部和第一开口部511以及第二开口部512的左侧的缘部,形成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对应的个数(32组)的一对电极端子513。进而,在第一端子板51,形成18个圆形的第一连通孔514,使得与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四个电容器元件101之间形成的间隙M对应。
第二端子板52从第一端子板51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第二端子板52遮盖最上部的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大致整个周面101c。在第二端子板52,遍布前后两行形成13个圆形的第二连通孔521。此外,在第二端子板52的后端部,在右端的位置和中央稍靠左侧的位置,形成用于确保与第一后汇流条60的连接端子板62的距离的缺口部522。
连接端子板53在成为第一汇流条B1的一端部的第二端子板52的后端部,形成在左端以及右端与中央的中间位置。连接端子板53包含:从第二端子板52的后端部立起的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531、和相对于第一端子部531向后方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532。在第一端子部531的下部,沿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533。在第二端子部532,形成与固定台40的螺母42对应的圆形的插通孔534。
第一后汇流条60包含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包括端子板61和两个连接端子板62。第一后汇流条60是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进行切割并折弯而形成的,这些端子板61和两个连接端子板62成为一体。
端子板61具有横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并与各端面电极101b接触。在端子板61,与第一前汇流条50的第一端子板51同样,形成18个第一开口部611、6个第二开口部612、32组的一对电极端子613以及18个第一连通孔614。进而,在端子板61的上端部,在右端以及左端与中央的中间位置,形成略微向前方延伸的连结片615。
连接端子板62形成为与成为第一汇流条B1的一端部的连结片615的前端部相连。连接端子板62与第一前汇流条50的连接端子板53同样,包含第一端子部621和第二端子部622。在第一端子部621的下部,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623,在第二端子部622,形成与固定台40的螺母42对应的圆形的插通孔624。
如图9所示,第二单元U2包含第二电容器组10B和第二汇流条B2,第二汇流条包含第二前汇流条70以及第二后汇流条80。
第二电容器组10B的结构与第一电容器组10A的结构相同。但是,第二电容器组10B的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后朝向与第一电容器组10A的各电容器元件101反向。由此,在第二电容器组10B的各电容器元件101中,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成为与第一电容器组10A的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同极,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成为与第一电容器组10A的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同极。
第二前汇流条70以及第二后汇流条80从第二电容器组10B引出电力。第二前汇流条70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连接,第二后汇流条80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连接。
第二前汇流条70具有与第一后汇流条60前后对称的形状,包含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包括端子板71和两个连接端子板72。第二前汇流条70是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进行切割并折弯而形成的,这些端子板71和两个连接端子板72成为一体。
端子板71具有横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并与各端面电极101a接触。在端子板71,与第一后汇流条60的端子板61同样,形成18个第一开口部711、6个第二开口部712、32组的一对电极端子713以及18个第一连通孔714。进而,在端子板71的上端部,在右端以及左端与中央的中间位置,形成略微向后方延伸的连结片715。
连接端子板72形成为与成为第二汇流条B2的一端部的连结片715的前端部相连。连接端子板72包含:从连结片715的前端部立起的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721、和相对于第一端子部721向前方折弯成大致直角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722。在第一端子部721的下部,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723,在第二端子部722,形成与固定台40的螺母42对应的圆形的插通孔724。
第二后汇流条80具有与第一前汇流条50前后对称的形状,包含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包括第一端子板81、第二端子板82和两个连接端子板83。第二后汇流条80是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进行切割并折弯而形成的,这些第一端子板81、第二端子板82和两个连接端子板83成为一体。
第一端子板81具有横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并与各端面电极101b接触。在第一端子板81,与第一前汇流条50的第一端子板51同样,形成18个第一开口部811、6个第二开口部812、32组的一对电极端子813以及18个第一连通孔814。
第二端子板82从第一端子板81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第二端子板82遮盖最上部的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大致整个周面101c。在第二端子板82,与第一前汇流条50的第二端子板52同样,形成13个圆形的第二连通孔821和两个缺口部822。
连接端子板83在成为第二汇流条B2的一端部的第二端子板82的前端部,形成在左端以及右端与中央的中间位置。连接端子板83与第二前汇流条70的连接端子板72同样,包含第一端子部831和第二端子部832。在第一端子部831的下部,形成一对圆形的孔部833,在第二端子部832,形成与固定台40的螺母42对应的圆形的插通孔834。
在组装第一单元U1时,例如,使用未图示的组装用夹具。在该情况下,首先,将第一前汇流条50设置在组装用夹具内,在所设置的第一前汇流条50的后方设置第一电容器组10A。进而,在第一电容器组10A的后方设置第一后汇流条60。在组装用夹具内,将前汇流条20、后汇流条30和第一电容器组10A定位在适当的位置。
在将第一电容器组10A、第一前汇流条50、第一后汇流条60设置到组装用夹具内后,在第一前汇流条50的各一对电极端子513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之间进行焊接,并且在第一后汇流条60的各一对电极端子613与各电容器元件101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之间进行焊接。通过焊料S将第一前汇流条50、第一后汇流条60和第一电容器组10A这三者进行固定。然后,若从组装用夹具取出第一单元U1,则如图10所示,第一单元U1完成。在第一单元U1中,第一前汇流条50的连接端子板53和第一后汇流条6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62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此外,四个连接端子板53、62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大致相等。
第二单元U2也与第一单元U1同样,使用组装用夹具,来组装成图10所示那样的完成体。在第二单元U2中,第二前汇流条70的连接端子板72和第二后汇流条80的两个连接端子板83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此外,四个连接端子板72、83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大致相等。
如图10所示,第一单元U1的四个连接端子板53、62结合到各自对应的四个固定台40的前侧。此时,在左端以及从左起第三个固定台40,固定台40的前侧的突起部411插入到第一前汇流条50的第一端子部531的孔部533,第一端子部53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前侧的左右的肋412之间并与抵接面41a抵接。此外,在从左起第二个以及右端的固定台40,固定台40的前侧的突起部411插入到第一后汇流条60的第一端子部621的孔部623,第一端子部62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前侧的左右的肋412之间并与抵接面41a抵接。由此,第一汇流条B1的四个连接端子板53、62相对于固定台40被牢固地固定,使得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不移动。进而,连接端子板53、62的第二端子部532、622与固定台40的上表面重叠,插通孔534、624与螺母42的螺孔对齐。
接着,将第二单元U2的四个连接端子板72、83结合到各自对应的四个固定台40的后侧。此时,在左端以及从左起第三个固定台40,固定台40的后侧的突起部414插入到第二后汇流条80的第一端子部831的孔部833,第一端子部83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后侧的左右的肋415之间并与抵接面41b抵接。此外,在从左起第二个以及右端的固定台40,固定台40的后侧的突起部414插入到第二前汇流条70的第一端子部721的孔部723,第一端子部72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后侧的左右的肋415之间并与抵接面41b抵接。由此,第二汇流条B2的四个连接端子板72、83相对于固定台40被牢固地固定,使得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不移动。进而,连接端子板72、83的第二端子部722、832与重叠于固定台40的上表面的连接端子板53、62的第二端子部532、622重叠,第二端子部722、832的插通孔724、834和连接端子板53、62的插通孔534、624以及螺母42的螺孔对齐。
这样,通过将第一单元U1以及第二单元U2结合到四个固定台40,从而如图7所示,电容器单元2B的组装完成。另外,在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结合到固定台40的状态下,第一后汇流条60与第二前汇流条70不接触,在它们之间确保给定的间隙K。
完成后的电容器单元2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悬挂固定于固定夹具5,并容纳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型模框4同样的成型模框内。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单元2A相比,电容器单元2B的前后的尺寸较大。因此,对于与电容器单元2B对应的成型模框而言,其内槽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比成型模框4的内槽4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
向容纳了电容器单元2B的成型模框的内槽内,填充熔融的模制树脂。此时,模制树脂通过穿过第一前汇流条50的第二端子板52的第二连通孔521,从而容易地扩散到第二端子板52与第一电容器组10A之间。此外,模制树脂通过穿过第一前汇流条50的第一端子板51以及第一后汇流条60的端子板61的第一连通孔514、614,从而容易地扩散到在第一电容器组10A的相邻的四个电容器元件101之间形成的间隙M。同样地,模制树脂通过穿过第二后汇流条80的第二端子板82的第二连通孔821,从而容易地扩散到第二端子板82与第二电容器组10B之间。此外,模制树脂通过穿过第二前汇流条70的端子板71以及第二后汇流条80的第一端子板81的第一连通孔714、814,从而容易地扩散到在第二电容器组10B的相邻的四个电容器元件101之间形成的间隙M。
若在模制树脂固化后取下成型模框和固定夹具5,则完成电容器单元2B由外装树脂3B包覆的薄膜电容器1B。此时,由于第一后汇流条60与第二前汇流条70之间也被外装树脂3B充满,因此第一后汇流条60和第二前汇流条70保持为不接触的状态。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B也第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A同样,通过如下工序来制造,即:组装电容器单元2B的工序;将固定夹具5固定于电容器单元2B的固定台40的工序;由固定夹具5悬挂而将电容器单元2B容纳在成型模框的内槽内的工序;向内槽内填充熔融的模制树脂并使其固化的工序;以及,从成型模框以及固定夹具5分离由熔融的模制树脂固化而成的外装树脂3B包覆的电容器单元2B的工序。
在薄膜电容器1B中,第一汇流条B1的四个连接端子板53、62以及第二汇流条B2的四个连接端子板72、83从外装树脂3B向上方露出,露出的八个连接端子板53、62、72、83的第二端子部532、622、722、832与来自外部的电子设备的外部端子电连接。
另外,包覆电容器单元2B的外装树脂3B的上表面的线L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成为图4的(a)以及(b)所示那样的、比固定台40的左右的腿部417、418更靠上方且比固定台40的沟槽部413、416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固定台40的左右的腿部417、418埋没于外装树脂3B,固定台40的沟槽部413、416从外装树脂3B露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电容器单元2B由于能够将对第一汇流条B1的四个连接端子板53、62与第二汇流条B2的四个连接端子板72、83进行了连结的四个固定台40固定于固定夹具5,因此能够在与固定夹具5的连结部分(固定台40、连接端子板53、62、连接端子板72,83)确保足够的强度。由此,难以产生与固定夹具5的连结部分的变形、晃动,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2B以倾斜的状态容纳于成型模框的内槽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外装树脂3A来适当地包覆电容器单元2A。
此外,连接端子板53、62、72、83的第一端子部531、621、721、831通过与固定台40的抵接面41a、41b抵接从而由抵接面41a、41b牢固地支承,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与固定夹具5的连结部分的强度。
进而,由于构成为将固定台40的一对突起部411插入到连接端子板53、62、72、83的第一端子部531、621、721、831的孔部533、623、723、833,因此能够将连接端子板53、62、72、83相对于固定台40而牢固地固定,使得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不移动。
进而,由于构成为第一端子部531、621、721、831嵌入到固定台40的左右的肋412、415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将连接端子板53、62、72、83相对于固定台40而牢固地固定,使得在左右方向上不移动。
进而,即使由于在薄膜电容器1B产生振动、碰撞,从而向使固定台40从外装树脂3B脱离的方向的力,即向上方向的力作用于固定台40,由于固定台40的左右的腿部417、418在外装树脂3B内成为阻力,因而固定台40也难以向上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固定台40从外装树脂3B脱落并引起连接端子板53、62、72、83的破损等。
进而,在固定台40的抵接面41a、41b形成有沟槽部413、416,通过沟槽部413、416,能够阻断在连接端子板53、62、72、83的第一端子部531、621、721、831与抵接面41a、41b之间产生的毛细管现象。由此,在外装树脂3B的成型时,能够防止模制树脂爬升到第一端子部531、621、721、831与抵接面41a、41b之间。进而,因为沟槽部413、416延续到左右的肋412、415的内侧面,因而也能够防止在第一端子部531、621,721、831与肋412、415之间的模制树脂的爬升。由此,能够防止模制树脂达到第二端子部532、622、722、832,能够防止由于模制树脂而导致在第二端子部532、622、722、832与外部端子之间产生接触不良等。
进而,由于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结合到固定台40,使得第一后汇流条60和第二前汇流条70不接触,因此即使在薄膜电容器1B产生碰撞、振动,第一后汇流条60和第二前汇流条70也不会互相摩擦。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后汇流条60以及第二前汇流条70损伤或者破损。
进而,如图7所示,在第一前汇流条50的连接端子板53的第二端子部532和第二后汇流条80的连接端子板83的第二端子部832的正下方,与这些第二端子部532、832成为异极的第一后汇流条60的端子板61的上端部和第二前汇流条70的端子板71的上端部位于该位置。但是,因为固定台40介于第二端子部532、832与端子板61、71的上端部之间,所以能够防止由于连接端子板53、83的变形等而引起的第二端子部532、832与端子板61、71的接触,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本发明的应用例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前汇流条20以及后汇流条30,分别形成了两个连接端子板23、33。但是,在各汇流条20、30形成的连接端子板23、33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在各汇流条50、60、70、80形成的连接端子板53、62、72、83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此外,构成电容器组10、第一电容器组10A以及第二电容器组10B的电容器元件101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个数,能够根据所需的电容量,适当进行变更。
进而,连接端子板23、33、53、62、72、83与固定台40的结合方法并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基于突起部411、414和孔部233、333、533、623、723、833、左右的肋412、415的结合方法,只要能够将连接端子板23、33、53、62、72、83相对于固定台40至少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进行固定,则可以采用任意的结合方法。
进而,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器组10A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和第二电容器组10B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设定为同极。但是,第一电容器组10A的后侧的端面电极101b和第二电容器组10B的前侧的端面电极101a也可以设定为异极。但是,由于在各固定台40,需要结合同极的连接端子板,因此在此情况下,需要将第一前汇流条50的连接端子板53的位置与第一后汇流条60的连接端子板62的位置进行调换,或者将第二前汇流条70的连接端子板72的位置与第二后汇流条80的连接端子板83的位置进行调换。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A的用途而列举了混合动力车,并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B的用途而列举了铁道车辆,但是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这些用途,还能够作为其他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等的电气组件用途来使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用于各种电子没备、电气没备、工业设备、车辆的电气组件等的薄膜电容器方面有用。
符号说明
1A、1B 薄膜电容器
2A、2B 电容器单元
3A、3B 外装树脂
4 成型模框
5 固定夹具
10 电容器组
10A 第一电容器组(第一电容器组)
10B 第二电容器组(第二电容器组)
20 前汇流条(第一汇流条)
30 后汇流条(第二汇流条)
40 固定台(固定部)
41a、41b 抵接面
B1 第一汇流条(第一汇流条)
50 第一前汇流条(一对汇流条)
60 第一后汇流条(一对汇流条)
B2 第二汇流条(第二汇流条)
70 第二前汇流条(一对汇流条)
80 第二后汇流条(一对汇流条)
23、33、53、62、72、83 连接端子板(连接端子部)
24、34 结合片(结合部)
101 电容器元件
101a、101b 端面电极
231、331、531、621、721、831 第一端子部(第一端子部)
232、332、532、622、722、832 第二端子部(第二端子部)
233、333、533、623、723、833 孔部
411、414 突起部
412、415 肋
413、416 沟槽部(凹部)
417、418 腿部(突出部)。

Claims (11)

1.一种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容器单元;和
外装树脂,其包覆所述电容器单元,
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
电容器组,其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
第一汇流条,其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对置,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和
固定部,其固定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
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在所述固定部,结合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还具有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形成的结合部,
所述第一汇流条与形成在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个端面的端面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汇流条与形成在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另一个端面的端面电极连接,
在所述固定部,结合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结合部,或者结合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结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组包含第一电容器组和第二电容器组,
所述第一汇流条包含与在构成所述第一电容器组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形成的两个端面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汇流条,
所述第二汇流条包含与在构成所述第二电容器组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形成的两个端面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汇流条,
在所述固定部结合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在埋没于所述外装树脂的部位,形成向与所述固定部从所述外装树脂脱离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和相对于该第一端子部折弯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第一端子部抵接的抵接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抵接面形成突起部,
在所述第一端子部形成插入所述突起部的孔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抵接面的两侧分别形成沿着所述第一端子部的侧边的两个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抵接面上的比埋没于所述外装树脂的部位更高的位置,沿着与所述连接端子部相对于所述外装树脂的露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凹部。
8.一种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容器单元;和
外装树脂,其包覆所述电容器单元,
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
电容器组,其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
第一汇流条,其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对置,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和
固定部,其固定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
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在所述固定部,结合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和相对于该第一端子部折弯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第一端子部抵接的抵接面,
在所述抵接面形成突起部,
在所述第一端子部形成插入所述突起部的孔部。
9.一种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容器单元;和
外装树脂,其包覆所述电容器单元,
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
电容器组,其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
第一汇流条,其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对置,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和
固定部,其固定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
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在所述固定部,结合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和相对于该第一端子部折弯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第一端子部抵接的抵接面,
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抵接面的两侧分别形成沿着所述第一端子部的侧边的两个肋。
10.一种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容器单元;和
外装树脂,其包覆所述电容器单元,
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
电容器组,其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
第一汇流条,其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对置,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和
固定部,其固定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
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在所述固定部,结合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平板状的第一端子部和相对于该第一端子部折弯的平板状的第二端子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第一端子部抵接的抵接面,
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抵接面上的比埋没于所述外装树脂的部位更高的位置,沿着与所述连接端子部相对于所述外装树脂的露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凹部。
11.一种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组装电容器单元的工序,所述电容器单元包含电容器组、从所述电容器组引出电力的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二汇流条和固定部,所述电容器组包含多个电容器元件,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各自的一端部,形成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第一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所述连接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结合到所述固定部;
将固定夹具固定于所述电容器单元的所述固定部的工序;
由所述固定夹具悬挂而将所述电容器单元容纳到成型模框的内槽内的工序;
向所述内槽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使其固化的工序;和
从所述成型模框以及所述固定夹具,分离由熔融的树脂固化而成的外装树脂包覆且所述连接端子部从所述外装树脂露出的所述电容器单元的工序。
CN201680057836.2A 2015-10-09 2016-09-20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1404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0790 2015-10-09
JP2015200790 2015-10-09
PCT/JP2016/004276 WO2017061076A1 (ja) 2015-10-09 2016-09-20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0486A CN108140486A (zh) 2018-06-08
CN108140486B true CN108140486B (zh) 2019-09-27

Family

ID=58488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7836.2A Active CN108140486B (zh) 2015-10-09 2016-09-20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6852B2 (zh)
JP (1) JP6767631B2 (zh)
CN (1) CN108140486B (zh)
WO (1) WO20170610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04068A (ja) * 2017-06-16 2019-01-10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樹脂封止電気部品
JP7213408B2 (ja) * 2017-11-29 2023-0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7117482B2 (ja) * 2018-02-23 2022-08-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2020167215A (ja) * 2019-03-28 2020-10-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
JP7221761B2 (ja) * 2019-03-29 2023-02-14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7313976B2 (ja) * 2019-08-30 2023-07-25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ケースレス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EP4143862A4 (en) * 2020-04-30 2024-02-07 Hitachi Energy Ltd CAPACITOR ARRANGEMENT AND DRY CAPACITOR
ES2944207A1 (es) * 2021-12-17 2023-06-19 Caf Power & Automation S L U Nucleo de potencia modular para vehiculos ferroviario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9775A (ja) * 2005-10-12 2007-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02280247A (zh) * 2010-06-10 2011-12-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逆变器的电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0546A (ja) * 2000-01-27 2001-08-03 Nichicon Corp 樹脂封口型コンデンサ
JP2005012940A (ja) * 2003-06-19 2005-01-13 Toshiba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4983540B2 (ja) * 2007-10-22 2012-07-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02089839B (zh) * 2008-07-10 2013-04-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模制电容器和其制造方法
JP2010182914A (ja) * 2009-02-06 2010-08-19 Panasonic Corp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2012134338A (ja) * 2010-12-22 2012-07-12 Panasonic Corp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5376070B2 (ja) * 2011-01-21 2013-1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5897918B2 (ja) * 2012-02-02 2016-04-06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コンデンサ
JP6091979B2 (ja) * 2013-04-25 2017-03-08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9775A (ja) * 2005-10-12 2007-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02280247A (zh) * 2010-06-10 2011-12-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逆变器的电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11782A1 (en) 2018-07-26
JPWO2017061076A1 (ja) 2018-08-02
US10796852B2 (en) 2020-10-06
CN108140486A (zh) 2018-06-08
WO2017061076A1 (ja) 2017-04-13
JP6767631B2 (ja) 2020-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0486B (zh)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KR950011617B1 (ko) 코넥터(Connector)의 제조방법 및 코넥터
CN108352252A (zh) 薄膜电容器
CN111226326B (zh)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包括该电池组的车辆
CN105552264A (zh) 电池的粘结固定构造
CN107546541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890233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3923889B2 (ja) 表面実装型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WO2017188053A1 (ja) 取付金具、コネクタ、及び接続システム
CN104733680A (zh) 电池单元连接板
CN104425794A (zh) 电池模块
CN109728686A (zh) 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101926066B (zh) 电气接线箱
CN106486862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3715275B (zh) 立体电路零件、立体电路零件的制造方法及物理量测量装置
JP2015135890A (ja) 端子付き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コンデンサ用端子金具、コンデンサ及びコンデンサ内蔵コネクタ
JP2011222363A (ja) 端子、電子回路部品
JP5682481B2 (ja) コンデンサ内蔵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5131307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回路基板
US8884169B2 (en) Circuit assembly
CN104779461A (zh) 端子和连接器
JP5131305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回路基板
CN214898950U (zh) Type-c端子结构、type-c接头及电器
JP2012029403A (ja) 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18055851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