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0930A -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70930A CN108070930A CN201711117777.6A CN201711117777A CN108070930A CN 108070930 A CN108070930 A CN 108070930A CN 201711117777 A CN201711117777 A CN 201711117777A CN 108070930 A CN108070930 A CN 1080709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 edge part
- main part
- spinning unit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 acrylonitrile-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187 fly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144992 flock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QQADJVZYDDRJT-UHFFFAOYSA-N ethene;prop-1-ene Chemical group C=C.CC=C HQQADJVZYDDRJ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18 wa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16—Framework; Casings; Coverings ; Removal of heat; Means for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of air against infiltration of dust; Ducts for electric cable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10—Tensio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纱单元及纺纱机,纺纱单元(2)具备:供给纱线(Y)的牵伸装置(6)及空气纺纱装置(7);蓄留所供给的纱线(Y)的蓄纱罗拉(54);和与蓄纱罗拉(54)相比配置在前侧且形成有使蓄纱罗拉(54)露出于前侧的开口(61)的前罩(60)。前罩(60)包含主体部(62)、和形成开口(61)的缘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具有比上述主体部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上述主体部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上述主体部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纺纱单元:具备供给纱线的喂纱装置、和将从喂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蓄留的蓄纱罗拉(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067872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3-067891号公报)。在这样的纺纱单元中,与蓄纱罗拉相比在正面侧配置有前面板(前罩),在该前面板上,形成有使蓄纱罗拉露出于正面侧(机台外侧)的开口。
在上述的纺纱单元中,当在蓄纱罗拉上纱线缠绕在一起时,存在作业者经由前罩的开口从蓄纱罗拉向机台外侧引出纱线而将缠绕在一起的纱线除去的情况。该情况下,存在纱线与前罩的开口的缘部发生摩擦而导致前罩受到损伤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前罩受到损伤的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本发明的纺纱单元具备:喂纱装置,该喂纱装置供给纱线;蓄纱罗拉,该蓄纱罗拉蓄留从喂纱装置供给的纱线;和前罩,该前罩与蓄纱罗拉相比配置在外侧,且形成有使蓄纱罗拉露出于外侧的开口,前罩包含主体部、和形成开口的缘的缘部,缘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比主体部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主体部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主体部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中的至少某一个物理特性。
在将蓄纱罗拉上缠绕在一起的纱线除去时,在纱线与前罩中的开口的缘部(以下,也仅称为“缘部”)发生摩擦的情况下,得出以下见解。即,通过提高缘部的硬度,从而不易对缘部造成损伤。通过提高缘部的熔点,而不易因伴随着纱线摩擦而产生的发热导致缘部熔化,从而不易对缘部造成损伤。通过减小缘部的表面粗糙度,从而不易对缘部造成损伤。因此,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比主体部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主体部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主体部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中的至少某一个物理特性。由此,即使在纱线与缘部发生摩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前罩受到损伤。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也可以是,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含水平方向上一方侧的一侧缘部及水平方向上另一方侧的另一侧缘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将蓄纱罗拉上缠绕在一起的纱线除去时,在缘部中,尤其在水平方向上一方侧的一侧缘部或另一方侧的另一侧缘部中纱线有时会发生摩擦。因此,通过使具有上述物理特性的缘部包含该一侧缘部及该另一侧缘部中的至少一方,从而抑制前罩受到损伤的效果显著。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也可以是,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含构成开口中的机台外侧的缘的角部或倒角部。在将蓄纱罗拉上缠绕在一起的纱线除去时,在缘部中尤其在构成机台外侧的缘的角部或倒角部处纱线有时会发生摩擦。因此,通过使具有上述物理特性的缘部包含该角部或该倒角部,从而抑制前罩受到损伤的效果显著。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也可以是,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与主体部为独立部件的缘部件构成,缘部件固定于主体部。像这样,通过使用与主体部为独立部件的缘部件,能够容易实现缘部具有上述物理特性的结构。另外,即使缘部的至少一部分意外受到损伤,只要将缘部件更换成新的缘部件即可。
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也可以是,具有安装有前罩的框架,缘部件被夹入在主体部与框架之间。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固定缘部件。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也可以是,在从机台外侧观察时,缘部件以沿着开口的拱状延伸,缘部件通过粘结而固定于主体部的机台外侧。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例如既存的纺纱单元的前罩容易地实现缘部具有上述物理特性的结构。
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也可以是,具备夹持部件,该夹持部件固定于主体部,并与主体部协作而将以拱状延伸的缘部件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中的至少某一个夹入。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缘部件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中的至少某一个相对于主体部分离。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也可以是,缘部件具有:配置在主体部的机台外侧的第1板部;和立起设置于第1板部的机台内侧且构成开口的内壁面的第2板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前罩受到损伤,且防止飞花进入到主体部与缘部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也可以是,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主体部一体地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削减零部件数量,且能够使组装容易化。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也可以是,具备配置于蓄纱罗拉的下游侧的纱线钩挂部件,在高度方向上,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纱线钩挂部件相比配置在上侧。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缘部件由酚醛树脂或金属形成。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设有镀覆层、类金刚石碳涂层以及改性处理部中的至少某一个。
在本发明的纺纱单元中,主体部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或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树脂形成。
本发明的纺纱机具备多个上述纺纱单元。
在该纺纱机中,由于具备上述纺纱单元,所以前罩中的开口的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比主体部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主体部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主体部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中的至少某一个的物理特性。由此,即使在纱线与缘部发生摩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前罩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纺纱单元的纱线处理模块的主视图。
图3是从前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前罩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后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前罩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从前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主体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从后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主体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2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9A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缘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放大图。
图9B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缘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放大图。
图10是从前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前罩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前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后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单元的立体图。
图13A是从前侧观察变形例的前罩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B是从前侧观察其他变形例的前罩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C是又一变形例的前罩的开口周边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1端架4和第2端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成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种理由而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将卷装P落纱,并向该纺纱单元2供给新的纱管B。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纱线Y所行进的路径(即,纱道)中,将生成纱线Y的一侧称为“上游侧”,将卷绕纱线Y的一侧称为“下游侧”。将相对于后述的框架14而设有空气纺纱装置7的一侧(相对于接纱台车3而纱道所在的一侧,设有作业者通道的一侧)称为“前侧”或“正面侧”,将其相反侧(置有省略图示的条筒的一侧)称为“后侧”。将铅垂方向上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上的下侧简称为“下侧”。
在第1端架4中收容有用于回收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及线头等的回收装置等。在第2端架5中收容有空气供给部以及驱动马达等,该空气供给部对向纺纱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进行调整并向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该驱动马达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在第2端架5上设有机台控制装置51、显示画面52和输入键53。机台控制装置51集中地管理及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显示画面52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作业者通过使用输入键53来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喂纱装置)6、空气纺纱装置(喂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蓄纱装置50、涂蜡装置12和卷绕装置13。这些装置以上游侧成为上侧的方式(即,以下游侧成为下侧的方式),由框架14直接或间接地支承。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及蓄纱装置50作为纱线处理模块30(参照图2),相对于框架14装拆自如地安装(详见后述)。单元控制器10按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设置,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空气纺纱装置7通过回旋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来生成纱线Y。蓄纱装置50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消除纱线Y的松弛。涂蜡装置12在蓄纱装置50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涂蜡。卷绕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来形成卷装P。
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蓄纱装置50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进行监视,并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到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蓄纱装置50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到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及/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而判断成有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
如图2所示,纱线处理模块30具备蓄纱装置50及前罩60。蓄纱装置50包含蓄纱罗拉54和纱线钩挂部件55。蓄纱罗拉54具有缠绕纱线Y的圆筒状。蓄纱罗拉54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也可以是多级锥面形状。蓄纱罗拉54将从空气纺纱装置7供给的纱线Y缠绕于其外周面而蓄留。蓄纱罗拉54固定于电动马达(驱动马达)的驱动轴,通过电动马达而旋转。纱线钩挂部件55是钩挂纱线Y并将纱线Y缠绕于蓄纱罗拉54的部件。纱线钩挂部件55在蓄纱罗拉54的下游侧能够绕蓄纱罗拉54的轴相对旋转地被支承。
前罩60是与蓄纱罗拉54相比配置在前侧(机台外侧)的面板。在前罩60上形成有使蓄纱罗拉54露出于前侧的开口61。换言之,在从前侧观察时,开口61形成于与蓄纱罗拉54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叠的区域。在从前侧观察时开口61呈朝向下侧开放的拱状。开口61如以下那样构成。
开口61中的下侧部分的横宽(水平方向中的机台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及上侧部分的横宽是固定的。开口61的下侧部分的横宽比开口61的上侧部分的横宽大。在开口61中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横宽随着趋向于上侧而平稳地变小。开口61的缘部中的、水平方向上一方侧的一侧缘部(以下,也仅称为“一侧缘部”)由后述的第1缘部件63构成的。开口61的缘部中的、水平方向上另一方侧的另一侧缘部(以下,也仅称为“另一侧缘部”)由后述的第2缘部件64构成。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随着从下侧趋向于上侧,在笔直地延伸之后,边向开口61的内侧倾斜边延伸,然后再次笔直地延伸。
开口61的缘部是形成开口61的缘的部分。开口61的缘部是在将蓄纱罗拉54的纱线Y经由开口61引出到前侧的情况下能够与该纱线Y接触的部分。开口61的缘部是至少包含构成开口61中的前侧的缘的角部的部分。角部不仅包含顶部为锐角状或钝角状的角部,还包含顶部为圆角状的角部。
前罩60相对于构成框架14(参照图1)的一部分的作为底座(chassis)(板金面板)的单元框架40,通过螺钉等装拆自如地安装。在前罩60上设有包含显示部57及操作部58在内的界面59。显示部57显示纺纱单元2的动作状态。操作部58是为了对纺纱单元2提供动作指示而由作业者操作的操作按钮等。
纱线处理模块30还具备从上游侧起依次配置的引导部件37、纱线监视装置8及张力传感器9。引导部件37是将纱线Y从前侧引导到纱线监视装置8的规定位置的部件。引导部件37、纱线监视装置8及张力传感器9以纱道位于前罩60的前侧的方式配置。
前罩60具有主体部62、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如图2~图6所示,主体部62是前罩60的主要部分。主体部62由例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或AES(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树脂形成。
主体部62包含从前侧观察时具有矩形状的前壁62a、在前壁62a的后表面的上侧端部立起设置的上壁62b、和在前壁62a的后表面的下侧端部立起设置的下壁62c。在前壁62a上形成有上述的开口61。在前壁62a的前表面中,在开口61的边缘区域中的水平方向上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分别形成有第1凹部66及第2凹部67。在前壁62a的开口61的缘部的后侧,沿着该缘部立起设置有立设壁62d。
第1凹部66是与第1缘部件63卡合的凹陷。第2凹部67是与第2缘部件64卡合的凹陷。第1凹部66沿着开口61的水平方向上一方侧的缘延伸。第2凹部67沿着开口61的水平方向上另一方侧的缘延伸。即,第1凹部66及第2凹部67随着从下侧趋向于上侧,在笔直地延伸之后,边向开口61的内侧倾斜边延伸,然后再次笔直地延伸。
在第1凹部66的底面,形成有供第1缘部件63的凸台72(后述)插入的圆形的贯穿孔68。在第2凹部67的底面,形成有供第2缘部件64的凸台75(后述)插入的圆形的贯穿孔69。在第1凹部66的底面的上侧端部,形成有供第1缘部件63的一部分穿插的矩形的开口70。在第2凹部67的底面的上侧端部,形成有供第2缘部件64的一部分穿插的矩形的开口71。
如图3、图5及图7所示,第1缘部件63是构成开口61的一侧缘部的缘部件。第1缘部件63在与第1凹部66卡合的状态下固定于主体部62。第1缘部件63由例如酚醛树脂或金属形成。第1缘部件63包含前板部(第1板部)63a、端板部63b和侧板部(第2板部)63c。
前板部63a与第1凹部66的形状对应地延伸。前板部63a嵌入于第1凹部66内。前板部63a的后表面与第1凹部66的底面抵接。前板部63a配置在主体部62的前侧。在前板部63a的后表面,立起设置有圆筒状的凸台72。在前板部63a的后表面的上侧端部,设有上端凸部73。上端凸部73具有边向后侧突出边向上侧延伸的形状。
端板部63b立起设置于前板部63a的后表面的下侧端部。端板部63b与主体部62的下壁62c抵接。侧板部63c在前板部63a的后表面中开口61所设置的一侧的侧端,沿着该前板部63a的延伸方向立起设置。也就是说,侧板部63c立起设置于前板部63a的机台内侧。侧板部63c以相对于前板部63a弯曲成直角的方式,与前板部63a的该侧端连续。侧板部63c与主体部62的立设壁62d抵接。侧板部63c构成开口61的内壁面。
前板部63a嵌入于第1凹部66内,端板部63b与下壁62c抵接,并且侧板部63c与立设壁62d抵接。上端凸部73以深入到前壁62a的后表面的方式穿插到第1凹部66的开口70中(参照图4)。凸台72插入于第1凹部66的贯穿孔68。在该状态下,通过在凸台72中紧固螺钉N(参照图4),从而第1缘部件63被装拆自如地固定于主体部62。这样的第1缘部件63包含构成开口61的一侧缘部中的前侧的缘的角部。
如图3、图5及图8所示,第2缘部件64是构成开口61的另一侧缘部的缘部件。第2缘部件64在与第2凹部67卡合的状态下固定于主体部62。第2缘部件64由例如酚醛树脂或金属形成。第2缘部件64包含前板部(第1板部)64a、端板部64b和侧板部(第2板部)64c。
前板部64a与第2凹部67的形状对应地延伸。前板部64a嵌入于第2凹部67内。前板部64a的后表面与第2凹部67的底面抵接。前板部64a配置在主体部62的前侧。在前板部64a的后表面,立起设置有圆筒状的凸台75。在前板部64a的上侧端部,经由层差76设有上端片77。上端片77以与前板部64a相比位于后侧且向上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上端片77的前端部具有以向后侧挠曲的方式弯曲(以朝向后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设置)的弯曲端部78。
端板部64b立起设置于前板部64a的后表面的下侧端部。端板部64b与主体部62的下壁62c抵接。侧板部64c在前板部64a的后表面中开口61所设置的一侧的侧端,沿着该前板部64a立起设置。也就是说,侧板部64c立起设置于前板部64a的机台内侧。侧板部64c以相对于前板部64a弯曲成直角的方式与前板部64a的该侧端连续。侧板部64c与主体部62的立设壁62d抵接。侧板部64c构成开口61的内壁面。
前板部64a嵌入于第2凹部67内,端板部64b与下壁62c抵接,并且侧板部64c与立设壁62d抵接。上端片77穿插于第2凹部67的开口71,以深入到前壁62a的后表面的方式在开口71中穿插弯曲端部78(参照图4)。凸台75插入于第2凹部67的贯穿孔69。在该状态下,在凸台75中紧固螺钉N(参照图4),由此第2缘部件64被装拆自如地固定于主体部62。这样的第2缘部件64包含构成开口61的另一侧缘部中的前侧的缘的角部。
如图9A及图9B所示,在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固定于主体部62、且前罩60安装于单元框架40的状态下,第1缘部件63的上端凸部73被夹入主体部62与单元框架40之间,并且第2缘部件64的弯曲端部78被夹入主体部62与单元框架40之间。图9A及图9B是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平行的截面的剖视图。
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具有比主体部62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主体部62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主体部62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换言之,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具有比主体部62的硬度高的硬度这一物理特性、比主体部62的熔点高的熔点这一物理特性、以及比主体部62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这一物理特性(以下,将这些物理特性统称为“各物理特性”)。具体地说,在例如主体部62由AES形成的情况下,洛式硬度为R85~R105,熔点为100℃~110℃(耐热温度为60℃~95℃,热变形温度为96℃~105℃),表面粗糙度Ra为4。例如在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由酚醛树脂形成的情况下,洛式硬度为M100~M120,表面粗糙度Ra为1.6以下。另外,酚醛树脂是热固性树脂,耐热温度为150℃~180℃,热变形温度为150℃~175℃。
在以上说明的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当在蓄纱罗拉5上纱线Y缠绕在一起时,作业者经由前罩60的开口61将纱线Y向前侧引出,将缠绕在一起的纱线Y除去。此时,存在纱线Y与开口61的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发生摩擦的情况。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构成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所以会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即,能够使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的硬度比主体部62高,从而难以对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造成损伤。能够使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的熔点比主体部62高,难以因伴随着纱线Y的摩擦而产生的发热导致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熔化,从而难以对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造成损伤。能够使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的表面粗糙度比主体部62小,从而难以对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造成损伤。其结果为,即使在纱线Y与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发生摩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受到损伤,进而抑制前罩60受到损伤。
在将蓄纱罗拉54上缠绕在一起的纱线Y除去时,在开口61的缘部中,尤其在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中纱线Y容易发生摩擦。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开口61的缘部中的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由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构成。由此,能够尤其抑制前罩60发生损伤。
在将蓄纱罗拉54上缠绕在一起的纱线Y除去时,在开口61的缘部中,尤其在构成前侧的缘的角部中纱线Y有时会发生摩擦。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第1缘部件63包含构成开口61的一侧缘部中的前侧的缘的角部,第2缘部件64包含构成开口61的另一侧缘部中的前侧的缘的角部。由此,能够尤其抑制前罩60受到损伤。
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开口61的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由与主体部62为独立部件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构成。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固定于主体部62。像这样,通过使用与主体部62为独立部件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能够容易实现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的结构。另外,即使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意外受到损伤,只要将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更换成新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即可。
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具备安装有前罩60的单元框架40。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分别夹入在主体部62与单元框架40之间。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固定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
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第1缘部件63具有前板部63a及侧板部63c,第2缘部件64具有前板部64a及侧板部64c。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前板部63a和64a抑制前罩60受到损伤,且通过侧板部63c抑制飞花进入到主体部62与第1缘部件63之间,通过侧板部64c抑制飞花进入到主体部62与第2缘部件64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纱罗拉54的外周面上,在从下侧观察时顺时针地卷绕有纱线Y。在水平方向上的一方侧,卷绕于蓄纱罗拉54的纱线Y的上游位于前侧,纱线Y的下游位于后侧。在水平方向上的另一方侧,卷绕于蓄纱罗拉54的纱线Y的上游位于后侧,纱线Y的下游位于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1缘部件63仅具有前板部63a,第2缘部件64仅具有前板部64a。即使在该情况下,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也分别包含构成开口61中的前侧的缘的角部,开口61的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也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罩60B不具备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参照图3)。本实施方式的前罩60B具备由铝形成的薄板状的缘部件80、和夹持缘部件80的夹持单元82。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2中,在前壁62a的前表面上没有形成第1凹部66及第2凹部67(参照图5)。
缘部件80构成开口61的缘部的整周。缘部件80在前壁62a的前表面中与开口61的边缘区域重合。缘部件80在从前侧观察时,以沿着开口61的拱状延伸。缘部件80包含一侧部、另一侧部和上端部。一侧部随着从缘部件80的一端部趋向于上侧,在笔直地延伸后,边向开口61的内侧倾斜边延伸。另一侧部随着从缘部件80的另一端部趋向于上侧,在笔直地延伸后,边向开口61的内侧倾斜边延伸。上端部与一侧部及另一侧部的上端相连且沿左右延伸。缘部件80相对于前壁62a的前表面通过例如基于双面带的粘结而固定。缘部件80也可以通过粘结剂或单面带等其他粘结方法而相对于前壁62a固定。缘部件80包含构成开口61的前侧的缘的角部。缘部件80具有比主体部62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主体部62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主体部62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
如图11及图12所示,夹持单元82具有:将缘部件80的端部按压于主体部62而进行夹持的夹持板(夹持部件)84;和将夹持板84固定于主体部62的固定块86。夹持板84设有一对。一方的夹持板84将缘部件80的一端部从前侧朝向主体部62按压。另一方的夹持板84将缘部件80的另一端部从前侧朝向主体部62按压。夹持板84分别包含与缘部件80抵接的抵接部84a、和并列设有贯穿孔84b且与固定块86连结的连结部84c。固定块86与夹持板84对应地设有一对。在固定块86的前表面形成有与主体部62的下壁62c嵌合的槽86a。在固定块86上,形成有沿前后贯穿的螺纹孔86b。
一个夹持板84的抵接部84a与缘部件80的一端部抵接,另一个夹持板84的抵接部84a与缘部件80的另一端部抵接。在各固定块86的槽86a中嵌合主体部62的下壁62c。相对于各夹持板84的贯穿孔84b连通有与该夹持板84对应的固定块86的螺纹孔86b。在该状态下,通过将螺钉N1从前侧插入于贯穿孔84b并与螺纹孔86b螺合,从而夹持板84和固定块86沿前后被相互紧固。其结果为,一个夹持板84和主体部62将缘部件80的一端部夹入,另一个夹持板84和主体部62将缘部件80的另一端部夹入。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构成开口61的缘部的缘部件80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也就是说,比主体部62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主体部62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主体部62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由此,即使在纱线Y与开口61的缘部发生摩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前罩60B受到损伤。
在从前侧观察时,缘部件80以沿着开口61的拱状延伸,通过粘结而固定于主体部62的前侧。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例如既存的纺纱单元的前罩容易地实现开口61的缘部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的结构。
夹持板84与主体部62协作而将缘部件80的一端部夹入。夹持板84与主体部62协作而将缘部件80的另一端部夹入。由此,能够防止缘部件8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中的某一方相对于主体部62分离(浮起)。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将缘部件80的一端部夹入的夹持板84和将缘部件80的另一端部夹入的夹持板84,但也可以仅设有两个夹持板84中的至少一方。
进行了在将蓄纱罗拉54上缠绕在一起的纱线Y除去时,验证在开口61的缘部中哪一部分容易受到损伤的试验。具体地说,在实施了规定次数的将蓄纱罗拉54上缠绕在一起的纱线Y除去的除去作业后,观察开口61的缘部的状况,求出开口61的缘部的各部分中存在的损伤的比例。损伤的比例以在开口61的缘部的整周上造成的损伤为基准。验证试验中的开口61的缘部的各部分为一侧缘部的下侧部分、一侧缘部的上侧部分、一侧缘部中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另一侧缘部的下侧部分、另一侧缘部的上侧部分、另一侧缘部中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以及与一侧缘部的上侧和另一侧缘部的上侧相连且沿左右延伸的上缘部这共计七部分。根据验证试验的结果,容易与纱线Y发生摩擦而容易造成损伤的部分依次为“另一侧缘部的下侧部分”、“另一侧缘部的中间部分”、“另一侧缘部的上侧部分”、“一侧缘部的下侧部分”、“一侧缘部的上侧部分”、“一侧缘部的中间部分”、以及“上缘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上述第1实施方式具备构成开口61的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上述第2实施方式具备构成开口61的缘部的整周的缘部件80,缘部件80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具备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中的至少一方。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只要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中的至少某一个即可。缘部件80只要具有上述各物理特性中的至少某一个即可。总而言之,只要开口61的缘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比主体部62的硬度高的硬度、比主体部62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主体部62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中的至少某一个物理特性即可。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分别通过螺钉N固定于主体部62,但将缘部件固定于主体部62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各种公知结构将缘部件固定于主体部62。也可以是,例如如图13A所示,使用具有爪部91的由板金冲压品构成的缘部件90,将该爪部91弯曲并使其与主体部62卡合,由此将该缘部件90固定于主体部62。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与主体部62独立的第1缘部件63及第2缘部件64(参照图3)构成了开口61的一侧缘部及另一侧缘部。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与主体部62独立的缘部件80(参照图10)构成了开口61的缘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开口61中的具有上述各特性的至少某一个的缘部与主体部62一体地构成。也可以是,例如如图13B所示,在主体部62中的开口61的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上通过双色成型来设置具有上述各特性中的至少某一个的部分95。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例如以下那样构成,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对开口61的缘部赋予上述各特性中的至少某一个来抑制前罩60B受到损伤。即,也可以在主体部62中的开口61的缘部设置镀覆层。也可以对主体部62的开口61的缘部涂敷DLC(类金刚石碳涂层)。还可以对主体部62的开口61的缘部实施改性处理。可以通过紫外线固化树脂、光固化树脂或热固化树脂形成主体部62,并对主体部62的开口61的缘部实施紫外线照射、光照射或加热。也可以是,如图13C所示,在构成主体部62的开口61的前侧的缘的角部的位置,沿着开口61嵌入具有上述各特性中的至少某一个的线材(wire)W,并通过线材W形成该角部。或者,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形将该角部由线材W形成。图13C是与水平面平行的截面的剖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61的缘部也可以取代包含构成开口61的前侧的缘的角部,而包含构成开口61的前侧的缘的倒角部。该倒角部不仅包含在顶部具有平面(C面)的倒角部,也包含在顶部具有曲面(R面)的倒角部。
在纺纱单元2中,在机台高度方向上,以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了各装置,但是,也可以以在下侧供给的纱线Y在上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在图1中,图示了纺纱机1卷绕圆筒形状的卷装P,但是还能够卷绕锥形状的卷装P。
在纺纱单元2中,蓄纱装置50具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通过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在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按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涂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及纱线监视装置8。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抑制开口61受到损伤。由此,能够避免钩挂于损伤处的飞花及/或纤维屑混入到纱线Y及/或卷装P,从而能够避免所形成的卷装P的品质下降。
Claims (14)
1.一种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喂纱装置,该喂纱装置供给纱线;
蓄纱罗拉,该蓄纱罗拉蓄留从所述喂纱装置供给的所述纱线;和前罩,该前罩与所述蓄纱罗拉相比配置在外侧,且形成有使所述蓄纱罗拉露出于外侧的开口,
所述前罩包含主体部、和形成所述开口的缘的缘部,
所述缘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比所述主体部的硬度高的硬度、比所述主体部的熔点高的熔点、以及比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粗糙度小的表面粗糙度中的至少某一个物理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缘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包含水平方向上一方侧的一侧缘部、以及水平方向上另一方侧的另一侧缘部中的至少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缘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包含构成所述开口中的机台外侧的缘的角部或倒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缘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由与所述主体部为独立部件的缘部件构成,
所述缘部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有所述前罩的框架,
所述缘部件被夹入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框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从机台外侧观察时,所述缘部件以沿着所述开口的拱状延伸,
所述缘部件通过粘结而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机台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夹持部件,该夹持部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体部协作而将以拱状延伸的所述缘部件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中的至少某一个夹入。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缘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机台外侧的第1板部;和立起设置于所述第1板部的机台内侧且构成所述开口的内壁面的第2板部。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缘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地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所述蓄纱罗拉的下游侧的纱线钩挂部件,
在高度方向上,所述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纱线钩挂部件相比配置在上侧。
11.根据权利要求4~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缘部件由酚醛树脂或金属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设有镀覆层、类金刚石碳涂层以及改性处理部中的至少某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或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树脂形成。
14.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21752 | 2016-11-14 | ||
JP2016221752A JP2018080406A (ja) | 2016-11-14 | 2016-11-14 |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70930A true CN108070930A (zh) | 2018-05-25 |
CN108070930B CN108070930B (zh) | 2021-08-24 |
Family
ID=60186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17777.6A Active CN108070930B (zh) | 2016-11-14 | 2017-11-13 |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321399B1 (zh) |
JP (1) | JP2018080406A (zh) |
CN (1) | CN108070930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5101785A (zh) * | 1984-12-17 | 1986-06-10 | 美亚及斯公司 | 储纱和送纱装置 |
JPH0562581U (ja) * | 1992-01-20 | 1993-08-2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紡績装置におけるニップローラカバー |
CN1118152A (zh) * | 1993-02-23 | 1996-03-06 | 诺瓦·罗伊电子公司 | 纱线喂入装置 |
CN1135777A (zh) * | 1993-10-29 | 1996-11-13 | 享里胥·法伯西兹 | 纺织机械喂线装置 |
CN101343790A (zh) * | 2008-07-08 | 2009-01-14 | 苏州华绸科技有限公司 | 并丝加工的张力装置 |
CN201326058Y (zh) * | 2008-10-29 | 2009-10-14 | 富源磁器股份有限公司 | 假捻机冷却板前后丝导的结构改良 |
CN103014939A (zh) * | 2011-09-20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纺纱单元以及纺纱装置 |
CN103014937A (zh) * | 2011-09-20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
CN104213276A (zh) * | 2014-08-12 | 2014-12-17 | 东华大学 | 一种基于双棍搓动的环锭纺细纱毛羽缠贴装置及用途 |
EP2626323B1 (en) * | 2012-02-07 | 2015-06-03 | Murata Machinery, Ltd. | Yarn wind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a yarn accumulating device |
CN105398880A (zh) * | 2014-09-10 | 2016-03-16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储纱装置以及具备该储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67891A (ja) | 2011-09-21 | 2013-04-18 | Murata Mach Ltd |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
-
2016
- 2016-11-14 JP JP2016221752A patent/JP2018080406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10-26 EP EP17198583.1A patent/EP332139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7-11-13 CN CN201711117777.6A patent/CN10807093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5101785A (zh) * | 1984-12-17 | 1986-06-10 | 美亚及斯公司 | 储纱和送纱装置 |
JPH0562581U (ja) * | 1992-01-20 | 1993-08-2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紡績装置におけるニップローラカバー |
CN1118152A (zh) * | 1993-02-23 | 1996-03-06 | 诺瓦·罗伊电子公司 | 纱线喂入装置 |
CN1135777A (zh) * | 1993-10-29 | 1996-11-13 | 享里胥·法伯西兹 | 纺织机械喂线装置 |
CN101343790A (zh) * | 2008-07-08 | 2009-01-14 | 苏州华绸科技有限公司 | 并丝加工的张力装置 |
CN201326058Y (zh) * | 2008-10-29 | 2009-10-14 | 富源磁器股份有限公司 | 假捻机冷却板前后丝导的结构改良 |
CN103014939A (zh) * | 2011-09-20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纺纱单元以及纺纱装置 |
CN103014937A (zh) * | 2011-09-20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
EP2626323B1 (en) * | 2012-02-07 | 2015-06-03 | Murata Machinery, Ltd. | Yarn wind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a yarn accumulating device |
CN104213276A (zh) * | 2014-08-12 | 2014-12-17 | 东华大学 | 一种基于双棍搓动的环锭纺细纱毛羽缠贴装置及用途 |
CN105398880A (zh) * | 2014-09-10 | 2016-03-16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储纱装置以及具备该储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80406A (ja) | 2018-05-24 |
EP3321399A1 (en) | 2018-05-16 |
CN108070930B (zh) | 2021-08-24 |
EP3321399B1 (en) | 2019-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784193B1 (de) | Spinnstelle einer 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selben | |
DE102011101629A1 (de) |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JP6991002B2 (ja) | リング精紡機の紡績ユニットの正常な動作を監視する方法 | |
EP0995711B1 (de)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 |
CN107161800B (zh) |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用的纱线捻接装置 | |
EP1995200B1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Spulvorrichtung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WO2015049293A1 (de) | Garnreiniger sowie damit ausgerüstete spinnstelle einer 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spinnstelle | |
DE102017114707A1 (de) |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Verbinden von Fadenenden | |
DE102007053711A1 (de)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EP2066577B1 (de) | Saugdüse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CN102995191B (zh) | 上蜡装置、纺纱单元以及纺纱机 | |
DE102016216847A1 (de) | Garnwickelvorrichtung, automatische Wickler dieselbe verwendend, Textilmaschine dieselbe verwendend, und Verfahren zum Detektieren einer Anomalie in Garnzufuhrspule | |
DE102005029937A1 (de) |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der Qualitätsparameter eines Fadens | |
CN108070930A (zh) |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 |
DE19905860A1 (de)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DE10062479A1 (de) | Verfahren zum Spulen des laufenden Fadens a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Spinnspul- oder einer Spulmaschine | |
EP1544147A2 (de) | Fadenspleiss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Verbinden von Garnen | |
DE3928022A1 (de) | Verfahren zum umspulen eines fadens mit einer festgelegten laenge in einer doppeldrahtzwirnmaschine | |
DE102018108151A1 (de) |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DE102017117743A1 (de) | Vorrichtung zur Ausreinigung von Garnfehlern aus einem Garn | |
EP2574581B1 (de) | Saugdüse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DE19824078A1 (de) | Verfahren beim Herstellen von verdichtetem Garn und Einrichtung hierfür | |
CN105648591B (zh) | 纤维回收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 |
CN205099835U (zh) |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 |
DE102015000570A1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werten der Spleißverbindunge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