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9231A -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9231A
CN108029231A CN201580081200.7A CN201580081200A CN108029231A CN 108029231 A CN108029231 A CN 108029231A CN 201580081200 A CN201580081200 A CN 201580081200A CN 108029231 A CN108029231 A CN 108029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parting tool
main body
pin
spec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12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9231B (zh
Inventor
出藏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29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9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92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92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92Treatment of the terminal leads as a separate ope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712Fixed beam scanning
    • G06K7/10722Photodetector array or CCD scan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08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be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code
    • G06K7/14172D b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73Cutting and clinching the terminal ends of the leads after they are fitted on a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在切割与折弯装置(10)中,可动部(122)被设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20)进行滑动。主体部(120)由主体第一部(147)和能够相对于该主体第一部(147)进行拆装的主体第二部(148)构成,在主体第二部(148)形成有第一插入孔(130)。另外,可动部(122)由可动第一部(144)和能够相对于该可动第一部(144)进行拆装的可动第二部(146)构成,在可动第二部(146)形成有第二插入孔(136)。并且,通过在引脚被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30)及第二插入孔(136)中的状态下使可动部(122)滑动来切断引脚。在这样的构造的装置中,识别标记(230)被标记于可动第二部(146)及主体第二部(148),基于识别标记(230)的拍摄数据,来识别可动第二部(146)及主体第二部(148)的种类。由此,能够适当地确认切断引脚的部分的种类。

Description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插入到插入孔中的引脚元件的引脚进行切断的切断工具的切断装置及用于识别该切断工具的种类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对引脚元件的引脚进行切断的切断装置例如具有形成有插入孔的切断工具,且对插入到该插入孔中的引脚进行切断。在下述专利文献中,记载有这样的构造的切断装置的一个例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614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构造的切断装置中,存在有供切断工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主体部的结构,在这样的切断装置中,根据作为切断对象的引脚元件来更换切断工具。由于切断工具的更换通常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来进行,因此优选确认装配于主体部的切断工具的种类。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适当地确认切断工具的种类。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记载的对基板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切断装置,具有切断工具和主体部,该切断工具形成有插入孔并对插入到该插入孔中的引脚元件的引脚进行切断,该主体部供该切断工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装配;拍摄装置;及控制装置,在所述切断工具上标记有用于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的识别标记,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拍摄部,由所述拍摄装置拍摄所述识别标记;及识别部,基于由所述拍摄部所获得的拍摄数据来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记载的识别方法用于在切断装置中识别切断工具的种类,该切断工具具有所述切断工具和主体部,该切断工具形成有插入孔并对插入到该插入孔中的引脚元件的引脚进行切断,该主体部供该切断工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装配,该识别方法的特征在于,该识别方法包括:拍摄步骤,由拍摄装置拍摄识别标记,用于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的所述识别标记被标记于所述切断工具;及识别步骤,基于在所述拍摄步骤中获得的拍摄数据,来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所记载的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中,用于识别切断工具的种类的识别标记被标记于切断工具。并且,基于识别标记的拍摄数据来识别切断工具的种类。由此,能够适当地确认切断工具的种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切割与折弯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切割与折弯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滑动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滑动体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8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即将被切断之前的切割与折弯单元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被切断之后的切割与折弯单元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更换用的可动第二部及主体第二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更换用的可动第二部及主体第二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在图1中示出元件安装机10。元件安装机10是用于执行元件相对于电路基材12的装配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机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标记相机26、零件相机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显示装置33、切割与折弯装置(参照图3)34及控制装置(参照图7)36。此外,作为电路基材12,列举有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列举有印刷布线板、印刷电路板等。
装置主体20由框架部40和架设于该框架部40的梁部42构成。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配设于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具有搬运装置50和夹持装置52。搬运装置50是搬运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持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搬运电路基材12,并且在预定的位置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搬运方向称作X方向,将与该方向成直角的水平的方向称作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作Z方向。即,元件安装机10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前后方向为Y方向。
元件装配装置24配设于梁部42,具有两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如图2所示,在各作业头60、62的下端面设有吸嘴66,通过该吸嘴66吸附保持元件。另外,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及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而使两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向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另外,各作业头60、6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独立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即,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使作业头60、62独立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标记相机26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并与作业头60一起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动。由此,标记相机26拍摄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如图1所示,零件相机28以朝上的状态配设于框架部40上的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0之间。由此,零件相机28拍摄被作业头60、62的吸嘴66把持的元件。
元件供给装置30配设于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参照图7)80。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是供给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下的元件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是通过带式供料器、管式供料器(省略图示)供给元件的装置。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配设于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整齐地排列零散分布状态下的多个元件并以整齐排列后的状态供给元件的装置。即,是将任意姿势的多个元件整齐地排列成预定姿势并供给预定姿势的元件的装置。另外,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端部配设有显示装置33。在显示装置33显示有与由元件安装机10进行的元件装配作业相关的信息。
此外,作为被元件供给装置30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列举有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元件、功率模块的结构元件等。另外,在电子电路元件中存在有具有引脚的元件、不具有引脚的元件等。
切割与折弯装置34配设于搬运装置50的下方,如图3所示,具有切割与折弯单元100和单元移动装置102。如图4所示,切割与折弯单元100包括单元主体110、一对滑动体112及间距变更机构114。在单元主体110的上端,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有滑动导轨116。并且,一对滑动体112被该滑动导轨116支撑为能够滑动。另外,间距变更机构114具有电磁马达118,且能够通过电磁马达118的工作可控地变更一对滑动体112之间的距离。
另外,如图5所示,一对滑动体112各自包括主体部120、可动部122及滑动装置124,在主体部120,被滑动导轨116保持为能够滑动。在该主体部120的背面侧,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有两条滑动导轨126,可动部122被该两条滑动导轨126保持为能够滑动。另外,滑动装置124具有电磁马达(参照图7)128,且能够通过电磁马达128的工作使可动部122可控地滑动。
另外,主体部120的上端部被设为尖细形状,且以使该上端部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插入孔130。第一插入孔130在上端开口于主体部120的上端面,在下端开口于主体部120的侧面。此外,第一插入孔130的朝向主体部120的上端面的开口边缘被设为固定刀(参照图8)131。另外,在第一插入孔130的朝向主体部120的侧面的开口的下方配设有废弃箱132。
另外,如图6所示,可动部122的上端部也被设为尖细形状,在该上端部形成有呈L字型弯曲的弯曲部133。弯曲部133向主体部120的上端面的上方延伸出,且弯曲部133与主体部120的上端隔着微小的间隙相向。另外,开口于主体部120的上端面的第一插入孔130被弯曲部133覆盖,但是在弯曲部133以与第一插入孔130相向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插入孔136。
该第二插入孔136是沿上下方向贯通弯曲部133的贯通孔,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面被设为越朝向下方则内径越小的锥面。另一方面,第一插入孔130的朝向主体部120的上端面的开口附近的内周面并不是锥面,第一插入孔130的开口附近的内径大致均匀。另外,第二插入孔136的朝向弯曲部133的下端面的开口边缘被设为可动刀(参照图8)138。此外,在弯曲部133的上端面以沿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引导槽140。引导槽140形成为横跨第二插入孔136的开口,引导槽140与第二插入孔136相连。
另外,可动部122由可动第一部144和可动第二部146构成。可动第一部144构成可动部122的下侧的部分,如图5所示,被滑动导轨126支撑为能够滑动。另一方面,可动第二部146构成可动部122的上侧的部分,包括弯曲部133。该可动第二部146被螺栓紧固于可动第一部144,通过取下螺栓而能够从可动第一部144取下可动第二部146。另外,主体部120也由主体第一部147和主体第二部148构成。主体第一部147构成主体部120的下侧的部分,如图5所示,被滑动导轨116支撑为能够滑动。另一方面,主体第二部148构成主体部120的上侧的部分,且形成有第一插入孔130。该主体第二部148被螺栓紧固于主体第一部147,通过取下螺栓而能够从主体第一部147取下主体第二部148。
另外,如图3所示,单元移动装置102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150、Y方向移动装置152、Z方向移动装置154及自转装置156。X方向移动装置150包括滑动导轨160和X滑动件162。滑动导轨160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X滑动件162被滑动导轨160保持为能够滑动。并且,X滑动件162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7)164的驱动而沿X方向移动。Y方向移动装置152包括滑动导轨166和Y滑动件168。滑动导轨166以沿Y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X滑动件162,Y滑动件168被滑动导轨166保持为能够滑动。并且,Y滑动件168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7)170的驱动而沿Y方向移动。Z方向移动装置154包括滑动导轨172和Z滑动件174。滑动导轨172以沿Z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Y滑动件168,Z滑动件174被滑动导轨172保持为能够滑动。并且,Z滑动件174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7)176的驱动而沿Z方向移动。
另外,自转装置156具有大致圆盘状的旋转台178。旋转台178以能够以其自身轴心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于Z滑动件174,且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7)180的驱动而旋转。并且,在旋转台178上配设有切割与折弯单元100。通过这样的构造,切割与折弯单元100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150、Y方向移动装置152及Z方向移动装置154向任意的位置移动,并且通过自转装置156向任意的角度自转。由此,能够将切割与折弯单元100的第二插入孔136在被夹持装置52保持的电路基材12的下方定位于任意的位置。
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36具备控制器190、多个驱动电路192、控制电路194及图像处理装置196。多个驱动电路192与上述搬运装置50、夹持装置52、作业头60、62、作业头移动装置64、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电磁马达118、128、164、170、176、180连接。控制器190具备CPU、ROM、RAM等,以计算机为主体,并与多个驱动电路192连接。由此,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等的工作被控制器190控制。另外,控制器190经由控制电路194而与显示装置33连接,并通过控制器190在显示装置33显示预定的图像。进而,控制器190也与图像处理装置196连接。图像处理装置196对由标记相机26及零件相机28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器190根据图像数据取得各种信息。
<元件安装机的工作>
在元件安装机10中,通过上述结构,对被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保持的电路基材12进行元件的装配作业。在元件安装机10中,能够将各种元件装配于电路基材12,以下说明将具有引脚的元件(以下,存在有简称为“引脚元件”的情况)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情况。
具体地说,电路基材12被搬运至作业位置,并在该位置被夹持装置52固定地保持。接下来,标记相机26向电路基材12的上方移动并拍摄电路基材12。由此,获得与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等相关的信息。另外,元件供给装置30或者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在预定的供给位置供给引脚元件。并且,作业头60、62中的任一作业头向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上方移动,通过吸嘴66保持元件。此外,如图8所示,引脚元件200由元件主体部202和从元件主体部202的底面延伸出的两个引脚204构成。并且,引脚元件200在元件主体部202被吸嘴66吸附保持。
接着,保持有引脚元件200的作业头60、62向零件相机28的上方移动,由零件相机28拍摄被吸嘴66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由此,获得与元件的保持位置等相关的信息。接着,保持有引脚元件200的作业头60、62向电路基材12的上方移动,校正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等。并且,被吸嘴66吸附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的两条引脚204插入到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两个贯通孔208。此时,切割与折弯单元100向电路基材12的下方移动。此外,切割与折弯单元100以如下方式移动:使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一致,并且使可动部122的上表面与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不接触,且使可动部122的上表面位于比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略微靠下的位置。
具体地说,在切割与折弯单元100中,通过间距变更机构114调整一对滑动体112之间的距离,使得一对滑动体112的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之间的距离与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两个贯通孔208之间的距离相同。并且,通过单元移动装置102的工作,切割与折弯单元100沿XYZ方向移动及自转。由此,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一致,并且可动部122的上表面与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不接触,且可动部122的上表面位于比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略微靠下的位置。
并且,当由吸嘴66所吸附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被插入到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中时,如图8所示,该引脚204的前端部经由切割与折弯单元100的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而插入到主体部120的第一插入孔130中。此时,由于位于贯通孔208的下方的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面被设为锥面,因此即使在引脚204以某种程度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确保引脚204的前端部向第二插入孔136内的导入。
接下来,当引脚204的前端部插入到主体部120的第一插入孔130中时,可动部122通过滑动装置124的工作而滑动。由此,如图9所示,引脚204被第一插入孔130的固定刀131和第二插入孔136的可动刀138切断。并且,引脚204的因切断而分离的前端部在第一插入孔130的内部下落而被废弃至废弃箱132中。另外,由切断形成的引脚204的新的前端部伴随着可动部122的滑动而沿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的锥面弯曲,进而,通过使可动部122滑动,引脚204的前端部沿引导槽140弯曲。由此,引脚元件200以可防止引脚204从贯通孔208中脱离的状态装配于电路基材12。
这样,在元件安装机10中,通过切割与折弯装置34切断并折弯引脚204,从而将引脚元件200装配于电路基材12。在通过切割与折弯装置34切断、折弯引脚204时,引脚204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30及第二插入孔136中,该第一插入孔130及第二插入孔136被设为与引脚204的线径相应的形状。因此,主体部120的主体第二部及可动部122的可动第二部根据引脚204的线径被准备为多个种类,在变更作为装配作业的对象的引脚元件200时,变更为与引脚204的线径相应的主体第二部及可动第二部。
具体地说,例如,准备与图6所示的可动第二部146及主体第二部148不同的可动第二部(参照图10)210及主体第二部(参照图10)212。可动第二部210除了第二插入孔214以外,形状与可动第二部146大致相同。另外,主体第二部212除了第一插入孔216以外,形状与主体第二部148大致相同。因此,在具有与第二插入孔214及第一插入孔216相应的线径的引脚204的引脚元件200为装配对象的元件的情况下,将可动第二部146从可动第一部144取下,并取代可动第二部146而将可动第二部210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另外,将主体第二部148从主体第一部147取下,并取代主体第二部148而将主体第二部212安装于主体第一部147。
另外,也准备有图11所示的形状的可动第二部220及主体第二部222。在可动第二部220形成有两个第二插入孔224、226。另外,在主体第二部222形成有与第二插入孔224、226相应的形状的第一插入孔228。并且,在第二插入孔224与第一插入孔228重叠的状态下,可动第二部220向X方向上的一方的方向滑动。因此,引脚204插入到第二插入孔224和第一插入孔228中,并通过使可动第二部220滑动而切断引脚204,并使其向该一方的方向弯曲。另外,在第二插入孔226与第一插入孔228重叠的状态下,可动第二部220向X方向上的另一方的方向滑动。因此,引脚204插入到第二插入孔226和第一插入孔228中,并通过使可动第二部220滑动而切断引脚204,并使其向该另一方的方向弯曲。即,根据可动第二部220及主体第二部222,能够使引脚204向X方向上的一方与另一方中的任意的方向弯曲。因此,在欲变更引脚204的弯曲方向的情况下,取代可动第二部146而将可动第二部220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取代主体第二部148而将主体第二部222安装于主体第一部147。
这样,根据作为装配对象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的线径、引脚204的弯曲方向等来更换可动第二部及主体第二部。但是,由于可动第二部及主体第二部的更换作业是由作业者来进行的,因此存在有将预定安装的与可动第二部及主体第二部不同的可动第二部及主体第二部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及主体第一部147的隐患。鉴于此,分别在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标记有识别标记(参照图6、图10、图11)230,基于该识别标记230的拍摄数据,进行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及主体第一部147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确认。
详细地说,如图6、图10、图11所示,可动第二部146、210、220由基座部234和立设部235构成。基座部234是固定于可动第一部144的部位,立设部235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立设于基座部234的上表面。此外,在立设部235的上端部形成有弯曲部133,在弯曲部133形成有第二插入孔136、214、224、226。另外,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由基座部236和立设部238构成。基座部236是固定于主体第一部147的部位,立设部238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立设于基座部236的上表面。此外,第一插入孔130、216、228开口于立设部238的上表面。并且,在可动第二部146、210、220的基座部234的上表面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基座部236的上表面标记有识别标记230。
识别标记230由两个凹部240、242构成。并且,由标记相机26拍摄这两个凹部240、242,在控制器190中分析拍摄数据。但是,标记相机26是用于拍摄电路基材12的设备,被以对准电路基材12的方式调整焦点。另一方面,标记有识别标记230的基座部234、236位于电路基材12的下方,电路基材12与基座部234、236之间的距离为比立设部235、23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尺寸长的距离。因此,识别标记230位于标记相机26的景深的范围外,难以通过标记相机26获得识别标记230的清晰图像。然而,由于识别标记230如上所述地由两个凹部240、242构成,因此即使不是清晰的图像,也能够识别这两个凹部240、242的位置关系。因此,在控制器190中,分析两个凹部240、242的拍摄数据,计算两个凹部240、242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和两个凹部240、242之间的距离(分离距离)。
另外,在控制器190中,将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种类与凹部240、242的相对位置及分离距离建立关联,并存储为映射数据。因此,在控制器190中,从映射数据中提取出与计算出的凹部240、242的相对位置及分离距离一致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种类。并且,进行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及主体第一部147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确认。
此时,在与装配作业相应的种类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及主体第一部147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33显示报告该主旨的注释。另一方面,在种类不同于与装配作业相应的种类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及主体第一部147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33显示报告该主旨的注释和关于与装配作业相应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种类的信息。
这样,在元件安装机10中,基于识别标记230的拍摄数据,进行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及主体第一部147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确认,从而防止了基于作业者的安装失误。此外,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确认作业在操作用于使元件安装机10起动的起动开关的时机下、新的生产程序起动之前的时机下、新的电路基板被搬入到元件安装机10之前的时机下执行。因此,在种类不同于与装配作业相应的种类的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安装于可动第一部144及主体第一部147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33显示报告该主旨的注释,从而能够防止新的生产程序的起动、新的电路基板的搬入。
此外,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36的控制器190具有拍摄部250和识别部252。拍摄部250是用于由标记相机26拍摄识别标记230的功能部。识别部252是用于基于拍摄数据来识别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种类的功能部。
另外,元件安装机10是对基板作业机的一个例子。标记相机26是拍摄装置的一个例子。切割与折弯装置34是切断装置的一个例子。控制装置36是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第一插入孔130、216、228是插入孔的一个例子。第二插入孔136、214、224、226是插入孔的一个例子。可动第一部144是主体部的一个例子。可动第二部146、210、220是切断工具的一个例子。主体第一部147是主体部的一个例子。主体第二部148、212、222是切断工具的一个例子。引脚元件200是引脚元件的一个例子。引脚204是引脚的一个例子。识别标记230是识别标记的一个例子。凹部240、242是记号的一个例子。拍摄部250是拍摄部的一个例子。识别部252是识别部的一个例子。由拍摄部250执行的步骤是拍摄步骤的一个例子。由识别部252执行的步骤是识别步骤的一个例子。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进行各种变更、改进后的各种方式来进行实施。具体地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标记于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识别标记230,采用了凹部240、242,但是也可以采用○、△、□、星形等各种图案。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基于两个凹部240、242的位置关系来识别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种类,但是也可以基于凹部240、242的对比度、颜色等来识别可动第二部146、210、220及主体第二部148、212、222的种类。进而,作为识别标记230,也可以采用二维码等。但是,在采用二维码等的情况下,需要在标记相机26的景深内标记二维码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元件安装机(对基板作业机)
26:标记相机(拍摄装置)
34:切割与折弯装置(切断装置)
38:控制装置
130:第一插入孔
136:第二插入孔
144:可动第一部(主体部)
146:可动第二部(切断工具)
147:主体第一部(主体部)
148:主体第二部(切断工具)
200:引脚元件
204:引脚
210:可动第二部(切断工具)
212:主体第二部(切断工具)
214:第二插入孔
216:第一插入孔
220:可动第二部(切断工具)
222:主体第二部(切断工具)
224:第二插入孔
226:第二插入孔
228:第一插入孔
230:识别标记
240:凹部(记号)
242:凹部(记号)
250:拍摄部
252:识别部

Claims (3)

1.一种对基板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切断装置,具有切断工具和主体部,所述切断工具形成有插入孔并对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引脚元件的引脚进行切断,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切断工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装配;
拍摄装置;及
控制装置,
在所述切断工具上标记有用于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的识别标记,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拍摄部,由所述拍摄装置拍摄所述识别标记;及
识别部,基于由所述拍摄部获得的拍摄数据来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基板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标记是标记于所述拍摄装置的景深外的多个记号,
所述识别部基于由所述拍摄部获得的所述多个记号的拍摄数据来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
3.一种识别方法,用于在切断装置中识别切断工具的种类,所述切断装置具有所述切断工具和主体部,所述切断工具形成有插入孔并对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引脚元件的引脚进行切断,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切断工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装配,所述识别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方法包括:
拍摄步骤,由拍摄装置拍摄识别标记,用于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的所述识别标记被标记于所述切断工具;及
识别步骤,基于在所述拍摄步骤中获得的拍摄数据,来识别所述切断工具的种类。
CN201580081200.7A 2015-06-30 2015-06-30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Active CN1080292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8763 WO2017002187A1 (ja) 2015-06-30 2015-06-30 対基板作業機、および認識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9231A true CN108029231A (zh) 2018-05-11
CN108029231B CN108029231B (zh) 2020-03-06

Family

ID=57608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1200.7A Active CN108029231B (zh) 2015-06-30 2015-06-30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8820B2 (zh)
EP (1) EP3319408B1 (zh)
JP (1) JP6648133B2 (zh)
CN (1) CN108029231B (zh)
WO (1) WO20170021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3528B (zh) * 2015-10-06 2020-07-03 株式会社富士 切断/弯折装置
US10813259B2 (en) * 2015-11-18 2020-10-20 Fuji Corporation Board work machine and insertion method
JP6858776B2 (ja) * 2016-07-20 2021-04-14 株式会社Fuji 対基板作業機
CN110603910B (zh) * 2017-05-12 2021-08-13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插入机以及引脚切断方法
EP3795271B1 (en) * 2018-05-14 2023-05-24 FUJI Corporation Mounter provided with a lead wire cutting unit
JP7423355B2 (ja) * 2020-03-04 2024-01-29 株式会社Fuji 実装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5897B2 (zh) * 1983-09-16 1991-05-29 Teruaki Shimazu
CN1331618A (zh) * 1998-12-23 2002-01-16 钴碳化钨硬质合金公司 带通用标志的切削镶嵌刀片
CN101855957A (zh) * 2007-11-09 2010-10-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安装设备和用于管理喷嘴安装历史数据的方法
CN103917079A (zh) * 2012-12-28 2014-07-09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WO2015063827A1 (ja) * 2013-10-28 2015-05-07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リード線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89583B2 (ja) * 1998-06-26 1999-1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部品装着装置
JP3776323B2 (ja) 2001-02-28 2006-05-17 Tdk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リード線の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挿入装置
JP2002280798A (ja) * 2001-03-22 2002-09-27 Yamagata Casio Co Ltd ノズル種類認識制御方法およびノズル汚れ認識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ら制御方法を用いた電子部品搭載装置
JP4225537B2 (ja) * 2003-04-23 2009-02-18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機のフィーダ管理システム
JP2006351682A (ja) * 2005-06-14 2006-12-28 Yamagata Casio Co Ltd 電子部品搭載装置及びそのノズル段取方法
JP4973630B2 (ja) * 2008-09-10 2012-07-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ノズル識別装置、部品実装機、ノズル識別方法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US8746115B2 (en) * 2012-01-09 2014-06-10 Iscar, Ltd. Cutting insert having hole orientation indicia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5897B2 (zh) * 1983-09-16 1991-05-29 Teruaki Shimazu
CN1331618A (zh) * 1998-12-23 2002-01-16 钴碳化钨硬质合金公司 带通用标志的切削镶嵌刀片
CN101855957A (zh) * 2007-11-09 2010-10-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安装设备和用于管理喷嘴安装历史数据的方法
CN103917079A (zh) * 2012-12-28 2014-07-09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WO2015063827A1 (ja) * 2013-10-28 2015-05-07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リード線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02187A1 (ja) 2017-01-05
EP3319408B1 (en) 2021-12-29
JP6648133B2 (ja) 2020-02-14
EP3319408A1 (en) 2018-05-09
JPWO2017002187A1 (ja) 2018-04-12
EP3319408A4 (en) 2018-09-05
US20180184553A1 (en) 2018-06-28
CN108029231B (zh) 2020-03-06
US10178820B2 (en) 201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9231A (zh)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CN108353530B (zh) 对基板作业系统及插入方法
JP6542353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08353528B (zh) 切断/弯折装置
CN107637191B (zh)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JP6764997B2 (ja) データ作成装置及びデータ作成方法
CN109565952B (zh) 对基板作业机
CN114554830B (zh) 作业机及安装方法
CN108353533B (zh) 弯曲装置
JP2022036251A (ja) 切断・屈曲装置、および屈曲装置
CN108353536B (zh) 对基板作业机及插入方法
JP7010980B2 (ja) 切断・屈曲方法
CN111316768B (zh) 运算装置
JP6847214B2 (ja) 部品判定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判定方法
JP6858776B2 (ja) 対基板作業機
CN111512713B (zh) 作业机、安装方法
JP2018014384A (ja) 対基板作業機
JP7080044B2 (ja) 部品装着装置、及び生産方法
JP2018148173A (ja) 対基板作業機
WO2021044506A1 (ja) 作業機、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WO2020152844A1 (ja) 対基板作業機、および部品種類認識方法
JPWO2019097584A1 (ja) 作業機、装着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