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5777B - 乘用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乘用作业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25777B CN108025777B CN201680056956.0A CN201680056956A CN108025777B CN 108025777 B CN108025777 B CN 108025777B CN 201680056956 A CN201680056956 A CN 201680056956A CN 108025777 B CN108025777 B CN 1080257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er
- vehicle body
- operation lever
- pto
- driver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9/00—Tractors
- B62D49/06—Tractors adapted for multi-purpose use
- B62D49/0692—Tractors adapted for multi-purpose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control devices, e.g. hav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 stand, operable from vehicle extension (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1/00—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setting or adjusting mechanisms, of implement or tool drive or of power take-off; Means for protecting parts against dust, or the like; Adapting machine elements to or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 A01B71/02—Setting or adjusting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B60K20/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floor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8—Mud guards for utility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7—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 B62D33/0625—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ope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能够将多个操作杠杆在不导致它们的结构的复杂化及车体的大型化的情况下操作性良好地集中配备到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在乘用作业车中,多个操作杠杆(25、26)左右排列而相邻地配备在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7)之间;多个操作杠杆(25、26)中的位于驾驶座席侧的内侧操作杠杆(25)能够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地装备;多个操作杠杆(25、26)中的位于后挡泥板侧的外侧操作杠杆(26)装备为,在其把持部(26A)的整体位于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把持部(25A)更靠车体上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跨越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前侧的第1操作位置和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后侧的第2操作位置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位置保持在第1操作位置和第2操作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用作业车。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1〕
作为乘用作业车的一例,有作为多个操作杠杆而具备副变速杠杆、PTO变速杠杆和PTO开启关闭杠杆的拖拉机(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在该拖拉机中,各操作杠杆以PTO变速杠杆的把持部和PTO开启关闭杠杆的把持部以前后排列的状态位于驾驶座席侧的方式,被配置设定在车体的驾驶座席的左侧方部位。此外,以副变速杠杆的把持部位于比PTO变速杠杆的把持部及PTO开启关闭杠杆的把持部更靠车体横外侧的方式配置设定。并且,在该拖拉机中,例如在副变速杠杆的操作时,为了避免把持副变速杠杆的把持部的手接触到与副变速杠杆的把持部相邻的PTO变速杠杆或PTO开启关闭杠杆的可能,考虑将副变速杠杆与PTO变速杠杆及PTO开启关闭杠杆的左右间隔扩大。
〔背景技术2〕
此外,作为乘用作业车,有具备左右的挡泥板、左右的第1防护体及左右的第2防护体的结构;所述左右的挡泥板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起立壁部、从起立壁部的上端部向车体横外侧以前方下降的倾斜姿势延伸的第1延设部、从起立壁部的上端部向车体横外侧以水平姿势延伸的第2延设部、和从起立壁部的上端部向车体横外侧以后方下降的倾斜姿势延伸的第3延设部;所述左右的第1防护体以前后朝向的姿势跨越第1延设部的中间部和第2延设部的前端部;所述左右的第2防护体是跨越第2延设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俯视U字状的防护体(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2)。在该乘用作业车中,构成为,各第2延设部兼用作载置台,各第1防护体作为乘降用的扶手发挥功能,各第2防护体作为防止载置物从第2延设部向外方的掉落的防护部件发挥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0639号公报(段落号0015~0018,0021,图1~图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05368号公报(段落号0037~0038,图1)
与上述〔背景技术1〕对应的〔课题1〕是以下这样的。
为了将如上述那样左右排列的操作杠杆的左右间隔扩大,作为配置各操作杠杆的空间而需要在左右方向上确保较大的空间。因此,例如在各操作杠杆的配置部位是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的情况下,需要将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在左右方向上扩大。结果,车体的左右宽度变宽,导致车体大型化的不良状况。
所以,在日本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拖拉机中,通过构成为使各操作杠杆的把持部位于左侧的后挡泥板的上方,使得能够不将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在左右方向上扩大,而将左右相邻的操作杠杆的左右间隔扩大,避免了把持左右相邻的操作杠杆的一方的把持部的手接触到另一方的操作杠杆的可能。
但是,在日本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产生以下需要:使各操作杠杆复杂地弯曲,以使各操作杠杆的基部位于驾驶座席与左侧的后挡泥板之间,并且各操作杠杆的把持部位于左侧的后挡泥板的上方。因此,在实现各操作杠杆的结构的简洁化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即,希望将多个操作杠杆在不导致它们的结构的复杂化及车体的大型化的情况下操作性良好地集中配备到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
与上述〔背景技术2〕对应的〔课题2〕是以下这样的。
在日本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各第2防护体是跨越第2延设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俯视U字状,所以在各后挡泥板上不能够载置比第2延设部的前后长度长的载置物。因此,在将各后挡泥板作为载置台利用时在方便性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此外,第1防护体是从位于后挡泥板的紧接着的前方的乘降部乘降的驾驶者难以把持的相对于驾驶者的左右朝向的姿势,所以难以将第1防护体作为乘降用的扶手使用。因此,在乘降性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即,在上述那样的乘用作业车中,希望在将各后挡泥板作为载置台利用时的方便性的改善、及乘降性的改善。
与上述〔课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以下这样的。
即,有关本发明的乘用作业车,具备驾驶座席、位于前述驾驶座席的横侧方部位的左右的后挡泥板、和多个操作杠杆;多个前述操作杠杆左右排列而相邻地配备在前述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前述后挡泥板之间;多个前述操作杠杆中的位于驾驶座席侧的内侧操作杠杆能够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地装备;多个前述操作杠杆中的位于后挡泥板侧的外侧操作杠杆装备为,在其把持部的整体位于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更靠车体上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跨越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前侧的第1操作位置和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后侧的第2操作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位置保持在前述第1操作位置和前述第2操作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内侧操作杠杆被操作的情况下,外侧操作杠杆位于从内侧操作杠杆的操作范围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偏离的第1操作位置或第2操作位置,所以能够在不扩大内侧操作杠杆与外侧操作杠杆的左右间隔的情况下避免把持内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手接触到外侧操作杠杆的可能。
此外,在外侧操作杠杆被操作的情况下,外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整体位于比内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靠车体上侧的位置,所以能够在不扩大内侧操作杠杆与外侧操作杠杆的左右间隔的情况下,避免把持外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手接触到内侧操作杠杆的可能。
即,即使在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的左右宽度较窄的空间中左右相邻地排列多个操作杠杆,也能够避免把持其一个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手接触到其他操作杠杆的可能。
由此,不需要将左右相邻的操作杠杆的左右间隔扩大。由此,也不需要为了将左右间隔扩大而采取将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在左右方向上扩大、或使各操作杠杆在左右方向上复杂地弯曲等手段。
结果,能够将多个操作杠杆在不导致它们的结构的复杂化及车体的大型化的情况下,操作性良好地集中配备到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
作为用来使本发明更适当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外侧操作杠杆及前述内侧操作杠杆以共通的左右朝向的支轴为支点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摆动;前述外侧操作杠杆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尺寸长。
根据该技术方案,与将多个操作杠杆做成例如前后滑动式或分别具有专用的支轴的前后摆动式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结构的简洁化。并且,仅通过将前后摆动式的外侧操作杠杆做成比内侧操作杠杆尺寸长,就能够使外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整体位于比内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更靠车体上侧的位置。
结果,能够在实现结构的简洁化的同时,将多个操作杠杆操作性良好地集中配备到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
作为用来使本发明更适当的技术方案之一,具备行进用的变速装置和PTO离合器,所述PTO离合器将向作业动力取出用的PTO轴的传动连接/断开;前述内侧操作杠杆是能够进行前述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的变速杠杆;前述外侧操作杠杆是能够进行前述PTO离合器的连接/断开操作的PTO离合器杠杆。
根据该技术方案,不需要跨越其他操作杠杆的操作区域的内侧操作杠杆是变速杠杆,所以能够通过操作行程较短的迅速的杠杆操作来进行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
由于PTO离合器具备对PTO离合器向连接状态回位施力的施力机构,所以至少从连接状态向切断状态的切换操作变重。
考虑这一点,将PTO离合器杠杆做成了长尺寸,由此,能够减轻在PTO离合器向切断状态的切换操作中需要的操作力。
结果,能够使由各操作杠杆带来的变速装置及PTO离合器的操作性提高。
作为用来使本发明更适当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外侧操作杠杆其前述把持部的姿势被设定为越靠该把持部的上侧位于越靠驾驶座席侧的位置的座席侧倾倒姿势。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外侧操作杠杆的操作时,能够使外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穿过内侧操作杠杆的操作区域的上方。由此,即使使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变窄,也能够避免把持位于它们之间的外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手接触到后挡泥板的可能。
结果,能够在不使外侧操作杠杆的操作性下降的情况下使车体的左右宽度变窄,能够在乘用作业车的输送等的方面变得有利。
作为用来使本发明更适当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后挡泥板在其上端具有载置面;前述外侧操作杠杆其上端位于比前述载置面更靠车体下侧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例如在乘用作业车是拖拉机等农用作业车的情况下,能够将后挡泥板作为载置台而有效利用,该载置台载置储存有在作业时消耗的肥料或药剂等的袋等的其他物品。并且,在这样做的同时,能够避免把持外侧操作杠杆或外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手接触到载置在后挡泥板上的其他物品的可能。
结果,能够在不使外侧操作杠杆的操作性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因将后挡泥板作为载置台而有效利用带来的作业效率的提高等。
与上述〔课题2〕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以下这样的。
即,有关本发明的乘用作业车,具备:驾驶部,其具有驾驶座席;左右的后挡泥板,其位于前述驾驶座席的横侧方部位,且顶板被兼用作载置台;和左右的防护部件,其防止载置物从左右的前述顶板向外方的掉落;左右的前述顶板分别具有水平的平面部、从前述平面部的前端向前下方伸出的前侧伸出部、和从前述平面部的后端向后下方伸出的后侧伸出部;左右的前述防护部件分别具有从前述前侧伸出部向上方伸出的前侧的第1脚部、从前述后侧伸出部向上方伸出的后侧的第2脚部、与跨越前述第1脚部和前述第2脚部的俯视U字状的防护部,前述防护部的左右朝向的前端防护部分位于比前述平面部的前端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并且前述防护部的左右朝向的后端防护部分位于比前述平面部的后端更靠车体后侧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将比顶板的平面部的前后长度长的载置物载置到顶板上。结果,能够提高各顶板的作为载置台的方便性。
此外,在驾驶者从位于各后挡泥板的紧接着的前方的乘降部乘降的情况下,由于各防护部件的前端防护部分以从乘降部乘降的驾驶者容易把持的相对于驾驶者的前后朝向的姿势,位于比平面部的前端更靠乘降部的附近,所以能够将前端防护部分利用为乘降用的扶手。结果,能够在实现结构的简洁化的同时使乘降性提高。
作为用来使本发明更适当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第1脚部被连接在前述前端防护部分的驾驶座席侧的端部上。
根据该技术方案,例如与第1脚部被连接到前端防护部分的左右中间部上的情况相比,相对于前端防护部分的把持变得容易进行。结果,容易将前端防护部分利用为乘降用的扶手。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立体图。
图2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3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4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主要部的后视图。
图5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PTO离合器的操作构造的主要部的左侧视图。
图6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部及PTO离合器的各操作构造的主要部的左侧视图。
图7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及PTO离合器杠杆的配置及结构等的主要部的立体图。
图8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及PTO离合器杠杆的配置及结构等的主要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9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10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位于前进低速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11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位于前进高速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12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的中立位置、前进低速位置、后退位置、PTO离合器杠杆的合位置和离位置的位置关系等的主要部的横断俯视图。
图13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的中立位置、前进高速位置、PTO离合器杠杆的合位置和离位置的位置关系等的主要部的横断俯视图。
图14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副变速杠杆及PTO离合器杠杆的结构的主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将PTO变速装置装备到机壳单元中的状态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16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将正反转切换装置代替PTO变速装置而装备在机壳单元中的状态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17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起动器的换气构造的主要部的横断俯视图。
图18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起动器的换气构造的主要部的立体图。
图19表示第1实施方式,是表示后车轴箱的后车轴支承构造的主要部的纵剖俯视图。
图20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立体图。
图21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2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23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拖拉机的主要部的后视图。
图24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防风板的形状等的主要部的立体图。
图25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防风板的形状的主要部的主视图。
图26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转向缸的固定构造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27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将左右的前轮能够滚动地支承的支轴的支承构造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28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将外部排气部支承的支承臂的结构的主要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29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将外部排气部支承的支承臂的结构的主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0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后挡泥板的结构的主要部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31表示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左侧的后挡泥板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图30的XXXII-XXXII剖视图。
图33是图30的XXXIII-XXXIII剖视图。
图34是图30的XXXIV-XXXI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应用在作为乘用作业车的一例的拖拉机中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1中记载的附图标记F1的箭头指示的方向是拖拉机的前侧,附图标记L1的箭头指示的方向是拖拉机的左侧,附图标记U1的箭头指示的方向是拖拉机的上侧。
如图1~图4所示,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拖拉机具备位于车体的前半部的动力部1、支承动力部1的前部车架2、兼作为后部车架的机壳单元3、位于车体的后半部的搭乘式的驾驶部4、位于动力部1的左右的左右的前轮5、位于驾驶部4的左右的左右的后轮6、以及将左右的后轮6覆盖的左右的后挡泥板7等。
如图1~图3所示,动力部1具备位于动力部1的后部的发动机8、位于发动机8的前方的冷却风扇9、位于冷却风扇9的前方的散热器10、位于发动机8的左侧的作为排气处理装置的消音器11、以及将它们覆盖的摆动开闭式的发动机罩12等。冷却风扇9借助其动作,将外界气体从发动机罩12的前端部具备的吸气部12A吸入到发动机罩内,将吸入的外界气体作为冷却风向后方的散热器10及发动机8等供给。
前部车架2将支承左右的前轮5的左右朝向的前轮支承部件13经由前后朝向的支轴14等能够滚动地支承。
如图2~图4所示,机壳单元3在其后部具备向左右伸出的左右的后车轴箱15、作业装置连结用的连杆机构16、经由连杆机构16将作业装置(未图示)升降驱动的电子油压控制式的升降单元17、以及能够进行作业动力向作业装置的取出的PTO轴18等。
如图2及图4~图6所示,机壳单元3在其内部具备将来自发动机8的动力连接/断开的独立式的双离合器19、将经由双离合器19的行进用的动力变速的变速装置20、后轮用的差动装置(未图示)、以及将经由双离合器19向PTO轴18传递的作业用的动力变速的PTO变速装置21等。
双离合器19具备将行进用的动力连接/断开的行进离合器19A和将向PTO轴18的传动连接/断开的PTO离合器19B。变速装置20具备齿轮式的主变速部20A及齿轮式的副变速部20B等。主变速部20A将行进用的动力以4级变速。副变速部20B将行进用的动力切换为前进用和后退用,并且将前进用的动力以高低2级变速。PTO变速装置21以齿轮式将作业用的动力以高低2级变速。
如图1~图4所示,驾驶部4具备前轮操舵用的方向盘23、作为主变速部用的操作杠杆的主变速杠杆24、作为副变速部用的操作杠杆的副变速杠杆25、作为差动装置用的操作杠杆的差动锁杠杆(未图示)、作为升降单元用的操作杠杆的高度设定杠杆(未图示)、作为PTO离合器用的操作杠杆的PTO离合器杠杆26、作为PTO变速装置用的操作杠杆的PTO变速杠杆(未图示)、行进离合器用的离合器踏板27、以及位于左右的后挡泥板7之间的驾驶座席28等。
主变速杠杆24被配备在驾驶座席28与右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副变速杠杆25及PTO离合器杠杆26在驾驶座席28与左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左右排列而相邻配备。
图5~图14所示,机壳单元3在其前后中间部的左侧部具备支承车架29。支承车架29具备左右朝向的第1支轴30和副变速杠杆用的杠杆引导部31。第1支轴30将副变速杠杆25及PTO离合器杠杆26以副变速杠杆25为位于驾驶座席侧的内侧操作杠杆、此外PTO离合器杠杆26为位于后挡泥板侧的外侧操作杠杆的配置能够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摆动地支承。
如图6~图14所示,副变速杠杆25具备基端侧的第1部件32和自由端侧的第2部件33。第1部件32能够前后摆动地外嵌在第1支轴30上。第2部件33相对于第1部件32以前后朝向的第2支轴34为支点在左右方向上摆动。
由此,副变速杠杆25能够进行向中立位置、位于中立位置的左侧前方的前进低速位置、位于中立位置的右侧后方的前进高速位置、以及位于中立位置的左侧后方的后退位置的各操作位置的摆动操作。
如图6~图12及图14所示,副变速杠杆25的第2部件33在其基端侧的端部具备被导引部33A。被导引部33A其左侧视的形状是具有前壁33a的上下颠倒的L形,在右端部位具有侧壁33b。
杠杆引导部31具备向上方伸出的前后的引导销31A、31B。前后的引导销31A、31B具有容许副变速杠杆25的被导引部33A进入到它们之间的前后间隔。关于前后的引导销31A,它们之间被设定在副变速杠杆25的中立位置。前侧的引导销31A通过与被导引部33A的侧壁33b的接触,阻止副变速杠杆25从前进低速位置向右方的摆动。前侧的引导销31A通过与被导引部33A的前壁33a的接触,阻止副变速杠杆25从中立位置向右侧前方的摆动。后侧的引导销31B通过与被导引部33A的侧壁33b的接触,阻止副变速杠杆25的跨越前进高速位置和后退位置的左右摆动。
即,通过在副变速杠杆25上具备被导引部33A、并且在支承车架侧具备限制被导引部33A的移动的前后的引导销31A、31B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得到将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路径设定为h形的杠杆引导部构造,以使得副变速杠杆25跨越前进低速位置、前进高速位置和后退位置的摆动操作必定经由中立位置进行。
并且,在将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路径设定为h形这一点上,由于不需要组装具有h形的引导槽的杠杆引导部,不需要将副变速杠杆25插入到引导槽中,所以能够使副变速杠杆25的组装变得容易。
如图8~图14所示,副变速杠杆25的第2部件33被扭转弹簧35向左侧摆动施力。由此,在作业行进时使用频率较多的跨越副变速杠杆25的中立位置和前进低速位置的摆动操作、以及跨越中立位置和后退位置的摆动操作变得容易进行。
如图6~图14所示,副变速部20B具备能够进行其中立状态、前进低速状态和后退状态的切换的第1操作臂20a、与能够进行中立状态和前进高速状态的切换的第2操作臂20b。第1操作臂20a能够经由副变速用的第1联接机构36与副变速杠杆25的第2部件33联接。第2操作臂20b能够经由副变速用的第2联接机构37与副变速杠杆25的第2部件33联接。副变速杠杆25的第2部件33在被导引部33A的上方具备联接部33B。联接部33B形成为在左右两端具有凹部33c、33d的俯视H形。第1联接机构36具备进入到联接部33B的左侧的凹部33c中的第1臂38。第2联接机构37具备进入到联接部33B的右侧的凹部33d中的第2臂39。第1臂38被能够前后摆动地支承在第1支轴30的左端部上。第2臂39被能够前后摆动地支承在第1支轴30的右端部上。
借助该结构,如果在副变速杠杆25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将第2部件33向左侧摆动操作,则第1臂38进入到联接部33B的左侧的凹部33c中。由此,副变速杠杆25经由第1联接机构36被联接到第1操作臂20a上。结果,能够进行由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进行的副变速部20B的中立状态、前进低速状态和后退状态的切换。
相反,如果在副变速杠杆25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将第2部件33向右侧摆动操作,则第2臂39进入到联接部33B的右侧的凹部33d中。由此,副变速杠杆25经由第2联接机构37被联接到第2操作臂20b上。结果,能够进行由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进行的副变速部20B的中立状态和前进高速状态的切换。
如图5~图8及图12~图14所示,PTO离合器杠杆26经由PTO离合器用的联接机构40被联接在PTO离合器19B的操作臂19a上。PTO离合器19B内置有对PTO离合器19B向连接状态回位施力的施力机构(未图示)。联接机构40具备以左右朝向的中继轴41为支点摆动的中继臂42、跨越PTO离合器杠杆26和中继臂42的第1杆43、以及跨越操作臂19a和中继臂42的第2杆44等。联接机构40构成为,如果PTO离合器杠杆26被操作到合位置,则将PTO离合器19B切换为连接状态,并且使得将中继臂42与第2杆44连结的销45位于将操作臂19a的支轴19b与中继轴41连结的假想线L的下方。联接机构40构成为,如果PTO离合器杠杆26被操作到离位置,则将PTO离合器19B切换为切断状态,并且使得销45位于假想线L的上方。中继轴41与阻挡部件46一起被装备在机壳单元3的左侧部。阻挡部件46具有随着PTO离合器杠杆26向合位置的到达而阻挡中继臂42的第1阻挡部46A、和随着PTO离合器杠杆26向离位置的到达而阻挡中继臂42的第2阻挡部46B。
借助该结构,如果PTO离合器杠杆26被操作到合位置,则借助PTO离合器内的施力机构及阻挡部件46的作用,能够将PTO离合器19B保持为连接状态,并且能够将PTO离合器杠杆26保持在合位置。相反,如果PTO离合器杠杆26被操作到离位置,则借助PTO离合器内的施力机构及阻挡部件46的作用,能够将PTO离合器19B保持为切断状态,并且能够将PTO离合器杠杆26保持在离位置。
如图6~图8、图12及图13所示,PTO离合器杠杆26能够在其把持部26A的整体位于比副变速杠杆25的把持部25A更靠车体上侧的状态下,跨越比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前侧的离位置(第1操作位置)和比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后侧的合位置(第2操作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位置保持在离位置和合位置而装备。
由此,在副变速杠杆25被操作的情况下,由于PTO离合器杠杆26位于从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范围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离开的离位置或合位置,所以能够在不将副变速杠杆25与PTO离合器杠杆26的左右间隔扩大的情况下避免把持副变速杠杆25的把持部25A的手接触到PTO离合器杠杆26的可能。
此外,在PTO离合器杠杆26被操作的情况下,由于PTO离合器杠杆26的把持部26A的整体位于比副变速杠杆25的把持部25A更靠车体上侧,所以能够在不将副变速杠杆25与PTO离合器杠杆26的左右间隔扩大的情况下避免把持PTO离合器杠杆26的把持部26A的手接触到副变速杠杆25的可能。
即,在驾驶座席28与左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的左右宽度较窄的空间中,即使副变速杠杆25与PTO离合器杠杆26左右地相邻排列,也能够避免把持其一方的杠杆25、26的把持部25A、26A的手接触到另一杠杆25、26的可能。
由此,不需要将左右相邻的副变速杠杆25与PTO离合器杠杆26的左右间隔扩大,由此,也不需要为了扩大左右间隔而采取将驾驶座席28与左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在左右方向上扩大、或使副变速杠杆25及PTO离合器杠杆26在左右方向上复杂地弯曲等手段。
结果,能够将副变速杠杆25和PTO离合器杠杆26在不导致它们的结构的复杂化及车体的大型化的情况下操作性良好地集中配备到驾驶座席28与左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
如图6~图8及图12~图14所示,副变速杠杆25及PTO离合器杠杆26以共通的第1支轴30为支点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摆动。车体外侧的PTO离合器杠杆26构成为比车体内侧的副变速杠杆25尺寸长。
由此,与将副变速杠杆25及PTO离合器杠杆26构成为例如前后滑动式或分别具有专用的支轴的前后摆动式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结构的简洁化。并且,仅通过使PTO离合器杠杆26比副变速杠杆25尺寸长,就能够使PTO离合器杠杆26的把持部26A的整体位于比副变速杠杆25的把持部25A更靠车体上侧。
结果,能够在实现结构的简洁化的同时,将副变速杠杆25及PTO离合器杠杆26操作性良好地集中配备在驾驶座席28与左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
如前述那样,配备在驾驶座席28与左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的2个操作杠杆中的内侧操作杠杆是副变速杠杆25,外侧操作杠杆是PTO离合器杠杆26。
即,不需要跨越PTO离合器杠杆26的操作区域的内侧操作杠杆是副变速杠杆25,所以能够用操作行程较短的迅速的杠杆操作进行副变速部20B的变速操作。
此外,如前述那样,在该拖拉机中,能够利用PTO离合器内的施力机构实现PTO离合器19B的切断状态和连接状态两者下的状态保持、以及PTO离合器杠杆26的离位置和合位置两者下的位置保持,所以由PTO离合器杠杆26进行的PTO离合器19B的切断状态和连接状态的切换操作变重。
考虑这一点,使PTO离合器杠杆26为长尺寸,由此,能够减轻在由PTO离合器杠杆26进行的PTO离合器19B的切断状态与连接状态的切换操作中需要的操作力。
结果,能够使由副变速杠杆25进行的副变速部20B的操作性、以及由PTO离合器杠杆26进行的PTO离合器19B的操作性提高。
如图3、图4、图7、图8及图12~图14所示,PTO离合器杠杆26其把持部26A的姿势被设定为越靠该把持部26A的上侧越位于驾驶座席侧的座席侧倾倒姿势。
由此,在PTO离合器杠杆26的操作时,能够使PTO离合器杠杆26的把持部26A穿过副变速杠杆25的操作区域的上方。由此,即使使驾驶座席28与左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变窄,也能够避免把持位于它们之间的PTO离合器杠杆26的把持部26A的手接触到左侧的后挡泥板7的可能。
结果,能够在不使PTO离合器杠杆26的操作性下降的情况下使车体的左右宽度变窄,能够在该拖拉机的输送等方面变得有利。
如图1~图4及图6~图8所示,左右的后挡泥板7在其上端具有载置面7A。PTO离合器杠杆26其上端位于比载置面7A靠车体下侧。
由此,例如可以将左右的后挡泥板7有效用于载置台,该载置台载置储存有在作业时消耗的肥料或药剂等的袋等其他物品。并且,在这样将后挡泥板7有效利用的同时,能够避免把持PTO离合器杠杆26或PTO离合器杠杆26的把持部26A的手接触到载置在左侧的后挡泥板7上的其他物品的可能。
结果,能够在不使PTO离合器杠杆26的操作性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因将左右的后挡泥板7有效用于载置台而带来的作业效率的提高等。
如图15所示,PTO变速装置21具备PTO驱动轴47、PTO轴18、低速齿轮48、高速齿轮49、换挡部件50及箱体51等。PTO驱动轴47具有与低速齿轮48啮合的低速齿轮部47A和与高速齿轮49啮合的高速齿轮部47B。低速齿轮48及高速齿轮49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PTO轴18上。换挡部件50以与PTO轴18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PTO轴18上。
由此,PTO变速装置21借助换挡部件50的滑动操作,在作为与PTO轴18连动的齿轮而选择了低速齿轮48的情况下成为低速状态,在选择了高速齿轮49的情况下成为高速状态。
箱体51是能够分割为前箱52和后箱53的两分割构造。后箱53具有以防水状态面接触并螺栓连结在机壳单元3的后端面上的凸缘53A。机壳单元3在其后端具有容许前箱52的进入的开口3A、和将凸缘53A螺栓连结的连结部3B。PTO驱动轴47经由筒状的中继轴54能够拆装地连接在机壳单元内的作业用传动轴55上。
由此,PTO变速装置21能够相对于机壳单元3进行从机壳单元3的后方的拆装。
如图16所示,该拖拉机作为可选项而具备能够进行PTO轴18的正旋转驱动状态和反旋转驱动状态的切换的正反转切换装置56。正反转切换装置56具备PTO驱动轴57、反旋转轴58、PTO轴18、正旋转齿轮59、反旋转齿轮60、换挡部件61及箱体62等。PTO驱动轴57具有与正旋转齿轮59啮合的正旋转齿轮部57A、和反旋转齿轮部57B。反旋转轴58具有与反旋转齿轮部57B啮合的第1反旋转齿轮部58A、和与反旋转齿轮60啮合的第2反旋转齿轮部58B。正旋转齿轮59及反旋转齿轮60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PTO轴18上。换挡部件61以与PTO轴18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PTO轴18上。
由此,正反转切换装置56借助换挡部件61的滑动操作,在作为与PTO轴18连动的齿轮而选择了正旋转齿轮59的情况下成为正旋转驱动状态,在选择了反旋转齿轮60的情况下成为反旋转驱动状态。
箱体62是能够分割为前箱63和后箱64的两分割构造。后箱64具有以防水状态面接触并被螺栓连结在机壳单元3的后端面上的凸缘64A。凸缘64A形成为与PTO变速装置21的凸缘53A相同的形状。PTO驱动轴57经由筒状的中继轴54能够拆装地连接在机壳单元内的作业用传动轴55上。
由此,正反转切换装置56能够代替PTO变速装置21而相对于机壳单元3从机壳单元3的后方能够拆装地安装。
虽然图示省略,但PTO变速杠杆在将PTO变速装置21更换为正反转切换装置56的情况下,通过将从PTO变速杠杆跨至PTO变速装置21的操作臂的PTO变速用的联接机构替换安装为从PTO变速杠杆跨至正反转切换装置56的操作臂的状态,能够作为PTO用的正反转切换杠杆使用。
如图17及图18所示,机壳单元3在其前上部具备通气用的通气装置(未图示)。机壳单元3经由飞轮罩65连接在发动机8上。飞轮罩65在其左侧部位以防水状态具备发动机始动用的起动器66。起动器66具有容许其小齿轮67与发动机8的齿圈68的啮合的开口66A。起动器66经由其开口66A,内部与机壳单元3的内部连通。
由此,能够经由机壳单元3的通气装置、机壳单元3的内部空间及起动器66的开口66A等进行相对于起动器66的换气。
如图19所示,左右的后车轴箱15在它们的外端部具备支承后车轴69的外端侧的轴承70、与轴承70的车体外侧相邻的带轴油封71、位于从带轴油封71隔开了规定间隔的车体外侧部位的防尘密封72、以及向带轴油封71与防尘密封72之间的润滑脂注入用的润滑脂管嘴73等。
由此,能够将机壳单元内的润滑油充满到位于左右的后车轴箱15的外端侧的轴承70的配置部位。此外,能够将润滑脂填充到带轴油封71与防尘密封72之间。进而,能够防止泥水等向后车轴箱内的渗入。结果,能够实现后车轴69及轴承70等的耐久性的提高。
左右的后车轴69具有与后车轴箱15的内周面接近、将防尘密封72覆盖遮挡的大径部69A。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泥水等向后车轴箱内的渗入。结果,能够使后车轴69及轴承70等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1-1〕多个操作杠杆25、26也可以在驾驶座席28与右侧的后挡泥板7之间左右排列地相邻配备。
〔1-2〕内侧操作杠杆25也可以是主变速杠杆24、高度设定杠杆或PTO变速杠杆等。
〔1-3〕外侧操作杠杆26也可以是差动锁杠杆或PTO变速杠杆等。
〔1-4〕作为外侧操作杠杆26,例如也可以具备如前进后退切换杠杆等那样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能够切换保持在3个位置的操作杠杆。
在此情况下,外侧操作杠杆26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跨越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前侧的第1操作位置、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后侧的第2操作位置和比第2操作位置更靠车体后侧的第3操作位置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位置保持在各操作位置。
此外,外侧操作杠杆26也可以构成为,跨越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后侧的第1操作位置、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前侧的第2操作位置和比第2操作位置更靠车体前侧的第3操作位置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位置保持在各操作位置。
〔1-5〕也可以是,作为外侧操作杠杆26,例如具备如前进后退切换杠杆等那样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能够切换保持在3个位置的操作杠杆,并且作为内侧操作杠杆25,具备操作范围被设定在外侧操作杠杆26的第1操作位置与第2操作位置之间的第1内侧操作杠杆25、和操作范围被设定在外侧操作杠杆26的第2操作位置与第3操作位置之间的第2内侧操作杠杆25。
〔1-6〕作为外侧操作杠杆26,例如也可以具备位于比内侧操作杠杆25更靠后挡泥板侧的第1外侧操作杠杆26、和位于比第1外侧操作杠杆26更靠后挡泥板侧的第2外侧操作杠杆26。
在该结构中,第1外侧操作杠杆26能够以其把持部26A的整体位于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把持部25A更靠车体上侧的状态,跨越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前侧的第1操作位置和比内侧操作杠杆25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后侧的第2操作位置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位置保持在第1操作位置和第2操作位置而装备。
第2外侧操作杠杆26能够以其把持部26A的整体位于比第1外侧操作杠杆26的把持部26A更靠车体上侧的状态,跨越比第1外侧操作杠杆26的第1操作位置更靠车体前侧的第1操作位置和比第1外侧操作杠杆26的第2操作位置更靠车体后侧的第2操作位置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位置保持在各操作位置而装备。
〔1-7〕也可以是外侧操作杠杆26和内侧操作杠杆25以各自专用的左右朝向的第1支轴30为支点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摆动的结构。
〔1-8〕外侧操作杠杆26也可以将其把持部26A的姿势设定为沿着后挡泥板7笔直地伸出的姿势。
〔1-9〕外侧操作杠杆26也可以是,其上端位于比后挡泥板7的上端更靠车体上侧。
〔1-10〕内侧操作杠杆25及外侧操作杠杆26也可以是,它们的上端位于比后挡泥板7的上端更靠车体上侧。
〔1-11〕左右的后挡泥板7也可以是,在它们的上端不具有载置面7A。
〔1-12〕在上述拖拉机以外,也可以是多个操作杠杆在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后挡泥板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相邻配备的例如乘用割草机、乘用插秧机等的乘用作业车。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20中记载的附图标记F2的箭头表示的方向是拖拉机的前侧,附图标记L2的箭头表示的方向是拖拉机的左侧,附图标记U2的箭头表示的方向是拖拉机的上侧。
如图20~图23所示,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拖拉机具备位于车体的前半部的动力部101、支承动力部101的前部车架102、兼作为后部车架的机壳单元103、位于车体的后半部的搭乘式的驾驶部104、位于动力部101的左右的左右的前轮105、位于驾驶部104的左右的左右的后轮106、以及将左右的后轮106覆盖的左右的后挡泥板107等。
如图20~图22所示,动力部101具备位于动力部101的后部的发动机108、位于发动机108的前方的冷却风扇109、位于冷却风扇109的前方的散热器110、位于发动机108的左侧上方的作为排气处理装置的消音器111、树脂制的燃料罐111A、以及将它们覆盖的摆动开闭式的发动机罩112等。冷却风扇109通过其动作,将外界气体从装备在发动机罩112的前端部的吸气部112A吸入到发动机罩112内,将吸入的外界气体作为冷却风向后方的散热器110及发动机108等供给。
如图21、图24及图25所示,燃料罐111A被形成为从机壳单元103的上方的驾驶部104与发动机108之间的空间跨至发动机108的右侧上方的空间的俯视L字状。在发动机108与燃料罐111A之间配备有隔热板114。
隔热板114具备兼作为燃料罐111A的载置台的平面部114A、以及兼具备防风板的纵壁部114B等。纵壁部114B形成为,其下端缘114a沿着对置的机壳单元103的外表面向上方凹入。
由此,能够使形成在纵壁部114B的下端缘114a与机壳单元103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变小。
即,能够在将隔热板114的纵壁部114B兼用作防风板而实现零件件数的削减等的同时,不易发生发动机冷却后的升温了的冷却风从纵壁部114B与机壳单元103的间隙向驾驶部侧流出的不良状况。
如图20、图21、图26及图27所示,前部车架102在其底部具备将前后朝向的支轴115A能够旋转地支承的前后的支架116A。支轴115A被固定在左右朝向的前轮支承部件113的左右中央部位。前轮支承部件113用其左右两端部将左右的前轮105能够操舵地支承。由此,前部车架102将左右的前轮105以能够进行以前后朝向的支轴115A为支点的滚动的状态支承。
如图27所示,前后朝向的支轴115A在其两端部打入装备有保护用的套筒118A。前后的支架116A具备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套筒118A上的衬套119。
由此,在泥水渗入到各支架116A内的情况下,在套筒118A与衬套119之间发生起因于该渗入的磨损,能够防止起因于泥水的渗入的支轴115A的磨损。
结果,相对于起因于泥水向各支架116A内的渗入的磨损的维护,能够通过比支轴115A便宜的套筒118A或衬套119的更换来应对。
如图21~图23所示,机壳单元103在其后部具备向左右伸出的左右的后车轴箱115、作业装置连结用的连杆机构116、经由连杆机构116将作业装置(未图示)升降驱动的电子油压控制式的升降单元117、以及能够进行向作业装置的作业动力的取出的PTO轴118等。
如图20~图23所示,驾驶部104具备前轮操舵用的方向盘123、主变速杠杆124、副变速杠杆125、PTO离合器杠杆126、离合器踏板127及位于左右的后挡泥板107之间的驾驶座席128等。
如图20、图21及图26所示,方向盘123经由全油压式的动力转向单元(以下称作PS单元)130被操作联接在左右的前轮105上。PS单元130具备将左右的前轮105操舵的复动型的转向缸131及对应于方向盘23的操作而控制油相对于转向缸131的流动的控制单元(未图示)等。
转向缸131在其缸筒131A被载置在装备于前轮支承部件13的后部的左右的支承部117A上的状态下被左右的U字螺栓132及4个旋转阻止螺母133固定。
这样,通过在缸筒131A的固定中采用旋转阻止螺母133,与代替旋转阻止螺母133而采用双螺母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缸筒131A的固定所需要的作业工序数。此外,螺母紧固时的转矩管理变得容易进行。
结果,将转向缸131的缸筒131A向左右的支承部117A固定的情况下的作业性提高。此外,能够避免起因于在采用双螺母的情况下发生的、根据将缸筒131A固定的作业者而螺母的紧固程度不同,而不能得到由双螺母带来的充分的松动防止效果的可能。
如图20~图22、图28及图29所示,消音器111具备从其排气部伸出的排气管134。排气管134具有在发动机罩112的左外侧部位向上方较长地伸出的外部排气部134A。外部排气部134A其下端部被从前部车架102的左端部朝向左上方伸出的支承臂135支承。
如图28及图29所示,支承臂135具备连结在前部车架102上的第1带状钢板136、和连结在外部排气部134A上的第2带状钢板137。第1带状钢板136具有沿着前部车架102的左侧面的上下朝向的连结部136A、和从连结部136A的上端朝向左上方笔直地伸出的伸出部136B。第1带状钢板136以其带宽度方向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势连结在前部车架102上。第2带状钢板137以其带宽度方向沿着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左右朝向姿势连接在第1带状钢板136的后端。第2带状钢板137其上端部137A被连结在外部排气部134A上。
第1带状钢板136其连结部136A的后端缘136a被焊接在第2带状钢板137的右端缘137a上。第1带状钢板136在伸出部136B的下端位于第2带状钢板137的右端缘137a的上端、并且伸出部136B的上端在第2带状钢板137的上端部137A的附近位于比第2带状钢板137的带宽度方向的中心更靠左侧的状态下,伸出部136B的后端缘136b被焊接在第2带状钢板137的前表面137b上。
由此,与例如将伸出部136B的后端缘136b焊接到第2带状钢板137的右侧上缘137c上的情况相比,容易发生与支承臂135的外部排气部134A的向车体前后方向的一起摆动。
结果,能够抑制作为与支承臂135的外部排气部134A的连结部的第2带状钢板137的上端部137A处的应力的集中,能够防止起因于该应力的集中的上端部137A处的龟裂的发生。
如图20~图23及图30~图34所示,左右的后车轴箱115具有后挡泥板用的连结部120A。左右的后挡泥板107具备与连结部120A连结的前后方向观察为L字状的连结部件140、跨越连结部件140的平面部140A和纵壁部140B的前后的加强部件141、从由各加强部件141对连结部件140的加强部位向上方伸出的前侧的第1支柱部件142和后侧的第2支柱部件143、从第1支柱部件142向前上方伸出的第1伸出部件144、从第1支柱部件142向后上方伸出的第2伸出部件145、将后轮106从车体内侧覆盖的侧板146、以及将后轮106从上方覆盖的顶板147等。
各加强部件141形成为越靠下侧则左右宽度及前后宽度越宽的下摆变宽形状。各支柱部件142、143及各伸出部件144、145具有焊接侧板146的纵朝向的侧板支承部142A~145A、以及焊接顶板147的左右朝向的顶板支承部142B~145B。
如图20~图23、图30及图31所示,左右的顶板147分别具有水平的平面部147A、从平面部147A的前端向前下方伸出的前侧伸出部147B、以及从平面部147A的后端向后下方伸出的后侧伸出部147C等。
由此,左右的后挡泥板107能够将具有平面部147A的顶板147兼用作载置储存有在作业时消耗的肥料或药剂等的袋等的载置台。
左右的后挡泥板107具备防止载置物从左右的顶板147向外方的掉落的防护部件148。左右的防护部件148被弯曲形成,以分别具有从前侧伸出部147B向上方伸出的前侧的第1脚部148A、从后侧伸出部147C向上方伸出的后侧的第2脚部148B、以及跨越第1脚部148A和第2脚部148B的俯视U字状的防护部148C。并且,各防护部148C的左右朝向的前端防护部分148a位于比平面部147A的前端更靠车体前侧。此外,各防护部148C的左右朝向的后端防护部分148b位于比平面部147A的后端更靠车体后侧。
由此,能够将比顶板147的平面部147A的前后长度长的载置物载置到各顶板147上。结果,能够提高各顶板147的作为载置台的方便性。
此外,在驾驶者从位于各后挡泥板107的紧接着的前方的乘降部149乘降的情况下,由于各防护部件148的前端防护部分148a以从乘降部149乘降的驾驶者容易把持的相对于驾驶者的前后朝向的姿势(相对于车体为左右朝向的姿势)位于比平面部147A的前端距乘降部149更近的位置,所以能够利用前端防护部分148a作为乘降用的扶手。结果,能够在实现结构的简洁化的同时使乘降性提高。
左右的防护部件148分别在防护部148C的前后朝向的侧端防护部分148c上连接着从侧端防护部分148c跨至平面部147A的前侧的第3脚部148D和后侧的第4脚部148E。由此,能够提高作为防护部件148的强度。
如图20、图22及图31所示,第1脚部148A被固定在前侧伸出部147B的驾驶座席侧的端部上。由此,能够使前端防护部分148a的长度变长,容易利用前端防护部分148a作为乘降用的扶手。
第1脚部148A被连接在前端防护部分148a的驾驶座席侧的端部上。由此,与例如第1脚部148A被连接在前端防护部分148a的左右中间部上的情况相比,相对于前端防护部分148a的把持变得容易进行。结果,容易将前端防护部分148a利用为乘降用的扶手。
如图21、图23及图30~图32所示,左右的后挡泥板107在它们的车体外侧具备跨越前侧的加强部件141和第1支柱部件142被焊接的第1加强板150、与跨越后侧的加强部件141和第2支柱部件143被焊接的第2加强板151。
由此,能够在不在各后挡泥板107的车体内侧设置加强部件的情况下将各后挡泥板107的下部侧加强。
结果,能够在不给副变速杠杆125及PTO离合器杠杆126向左侧的后挡泥板107与驾驶座席128之间的配备、以及主变速杠杆124向右侧的后挡泥板107与驾驶座席128之间的配备等带来障碍的情况下,将各后挡泥板107的下部侧加强为适合将各顶板147利用为载置台的较高的强度。
如图22、图23、图30及图31所示,左右的侧板146在被第2支柱部件143、第2伸出部件145和顶板147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状的侧壁部146A的上端部位,具备连结跨越左右的侧板146的横杆152的连结部146B。
如图30~图33所示,在左右的侧板146上形成有多个加强用的加强筋146C。由此,能够在防止零件件数的增加的同时,将各侧板146加强为适合将各顶板147利用为载置台的较高的强度。
如图30及图31所示,多个加强筋146C中的位于各侧板146的侧壁部146A的加强用的加强筋146Ca被形成为与第2支柱部件143、第2伸出部件145和连结部146B接近的大致三角形状。
由此,在将载置物载置在顶板147上的情况下,能够使作用在第2支柱部件143及第2伸出部件145上的应力分散到与横杆152连结的连结部146B上,能够减轻作用在第2支柱部件143及第2伸出部件145上的负荷。
结果,能够在将各后挡泥板107的顶板147兼用作载置台的同时,使各后挡泥板107的耐久性提高。
〔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例示第2实施方式的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2-1〕左右的后挡泥板107的前侧伸出部147B也可以呈从平面部147A的前端向前下方弯曲而伸出的圆弧形状。
〔2-2〕左右的后挡泥板107的后侧伸出部147C也可以呈从平面部147A的后端向后下方弯曲而伸出的圆弧形状。
〔2-3〕第1脚部148A也可以被连接在前端防护部分148a的左右中间部上。
〔2-4〕第2脚部148B也可以被连接在后端防护部分148b的左右中间部上。
〔2-5〕在上述拖拉机以外,也可以是具备具有驾驶座席的驾驶部、位于前述驾驶座席的横侧方部位而顶板被兼用作载置台的左右的后挡泥板和防止载置物从左右的前述顶板向外方的掉落的左右的防护部件的乘用割草机、乘用插秧机等其他的乘用作业车。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只要不发生矛盾,就能够有选择地组合,由此,能够构成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第1实施方式〕
7 后挡泥板
7A 载置面
18 PTO轴
19B PTO离合器
20 行进用的变速装置
25 操作杠杆(内侧操作杠杆、变速杠杆)
25A 把持部
26 操作杠杆(外侧操作杠杆、PTO离合器杠杆)
26A 把持部
28 驾驶座席
30 支轴
〔第2实施方式〕
104 驾驶部
107 后挡泥板
128 驾驶座席
147 顶板
147A 平面部
147B 前侧伸出部
147C 后侧伸出部
148 防护部件
148A 第1脚部
148B 第2脚部
148C 防护部
148a 前端防护部分
148b 后端防护部分
Claims (3)
1.一种乘用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驾驶座席、位于前述驾驶座席的横侧方部位的左右的后挡泥板、和多个操作杠杆;
多个前述操作杠杆左右排列而相邻地配备在前述驾驶座席与左右一方的前述后挡泥板之间;
多个前述操作杠杆中的位于驾驶座席侧的内侧操作杠杆能够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地装备;
多个前述操作杠杆中的位于后挡泥板侧的外侧操作杠杆构成为,在其把持部的整体位于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更靠车体上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跨越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前侧的第1操作位置和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的操作范围更靠车体后侧的第2操作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保持在前述第1操作位置和前述第2操作位置中的任一位置,
前述外侧操作杠杆及前述内侧操作杠杆以共通的左右朝向的支轴为支点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摆动,
前述外侧操作杠杆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尺寸长,
前述外侧操作杠杆其前述把持部的姿势被设定为越靠该把持部的上侧位于越靠驾驶座席侧的位置的座席侧倾倒姿势,在前后方向上看,前述外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上端部比前述内侧操作杠杆的把持部的外侧端部还位于驾驶座席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行进用的变速装置和PTO离合器,所述PTO离合器将向作业动力取出用的PTO轴的传动连接/断开;
前述内侧操作杠杆是能够进行前述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的变速杠杆;
前述外侧操作杠杆是能够进行前述PTO离合器的连接/断开操作的PTO离合器杠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前述后挡泥板在其上端具有载置面;
前述外侧操作杠杆其上端位于比前述载置面更靠车体下侧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92059 | 2015-09-29 | ||
JP2015-192055 | 2015-09-29 | ||
JP2015192055A JP6416073B2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乗用作業車 |
JP2015192059A JP6541536B2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乗用作業車 |
PCT/JP2016/066770 WO2017056563A1 (ja) | 2015-09-29 | 2016-06-06 | 乗用作業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25777A CN108025777A (zh) | 2018-05-11 |
CN108025777B true CN108025777B (zh) | 2020-06-30 |
Family
ID=5842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56956.0A Active CN108025777B (zh) | 2015-09-29 | 2016-06-06 | 乘用作业车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25795B2 (zh) |
CN (1) | CN108025777B (zh) |
WO (1) | WO20170565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62278B2 (ja) * | 2019-04-01 | 2023-04-2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操作機構及び作業車 |
JP6621959B1 (ja) * | 2019-08-09 | 2019-12-18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両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30722U (zh) * | 1981-02-09 | 1982-08-14 | ||
JPH10121933A (ja) * | 1996-10-23 | 1998-05-12 | Honda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吸入構造 |
JP2000203286A (ja) * | 1999-01-14 | 2000-07-25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管理作業車 |
JP2003291677A (ja) * | 2002-04-04 | 2003-10-15 | Kubota Corp | 変速操作装置 |
JP2006027571A (ja) * | 2004-07-21 | 2006-02-02 | Sugai Sogyo:Kk | 小型カート |
JP2012051517A (ja) * | 2010-09-02 | 2012-03-15 | Yanmar Co Ltd | トラクタ |
JP2014040143A (ja) * | 2012-08-21 | 2014-03-06 | Kubota Corp | 作業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12139A (en) * | 1998-10-29 | 2000-08-29 | Case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of an operation of a work vehicle |
JP4194094B2 (ja) | 2003-12-26 | 2008-12-10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運転部構造 |
JP4835239B2 (ja) * | 2006-04-06 | 2011-12-1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4996344B2 (ja) * | 2007-05-30 | 2012-08-08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操作構造 |
JP5427100B2 (ja) | 2010-04-27 | 2014-02-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 |
JP5319617B2 (ja) * | 2010-06-14 | 2013-10-1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レバー防塵構造 |
JP5881385B2 (ja) * | 2011-11-24 | 2016-03-0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防塵構造 |
JP6004977B2 (ja) * | 2013-03-22 | 2016-10-1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 |
JP6066808B2 (ja) | 2013-04-10 | 2017-01-25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 |
JP6386979B2 (ja) * | 2015-08-07 | 2018-09-05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作業車両 |
US10480156B2 (en) * | 2015-12-14 | 2019-11-19 | Kubota Corporation | Work vehicle |
JP6758173B2 (ja) * | 2016-12-16 | 2020-09-23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自動走行作業車 |
-
2016
- 2016-06-06 US US15/762,835 patent/US10625795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6-06 WO PCT/JP2016/066770 patent/WO20170565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06 CN CN201680056956.0A patent/CN1080257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30722U (zh) * | 1981-02-09 | 1982-08-14 | ||
JPH10121933A (ja) * | 1996-10-23 | 1998-05-12 | Honda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吸入構造 |
JP2000203286A (ja) * | 1999-01-14 | 2000-07-25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管理作業車 |
JP2003291677A (ja) * | 2002-04-04 | 2003-10-15 | Kubota Corp | 変速操作装置 |
JP2006027571A (ja) * | 2004-07-21 | 2006-02-02 | Sugai Sogyo:Kk | 小型カート |
JP2012051517A (ja) * | 2010-09-02 | 2012-03-15 | Yanmar Co Ltd | トラクタ |
JP2014040143A (ja) * | 2012-08-21 | 2014-03-06 | Kubota Corp | 作業車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73119A1 (en) | 2018-09-27 |
US10625795B2 (en) | 2020-04-21 |
CN108025777A (zh) | 2018-05-11 |
WO2017056563A1 (ja) | 2017-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86170B2 (en) | Work vehicle | |
US10315709B2 (en) | Working vehicle | |
US20140158451A1 (en) | Work vehicle with engine mounted rearwardly | |
CN108025777B (zh) | 乘用作业车 | |
WO2012035981A1 (ja) | 作業車両 | |
WO2006123756A1 (ja) | 走行車両 | |
CN100480555C (zh) | 作业车的操作装置 | |
CN108496535B (zh) | 联合收割机 | |
KR101319896B1 (ko) | 승용형 이앙기 | |
JP4616705B2 (ja) | 乗用型田植機 | |
JP4617201B2 (ja) | 移動農機 | |
CN107531293B (zh) | 履带式拖拉机 | |
KR20240145878A (ko) | 작업 차량 | |
JP3821680B2 (ja) | 草刈り機 | |
JP5725805B2 (ja) | 乗用型作業車両 | |
JP2010063369A (ja) | コンバイン | |
US11370289B2 (en) | Work vehicle | |
JP3714825B2 (ja) | 乗用型芝刈機の車体構造 | |
JP2003040149A (ja) | 乗用管理機 | |
JP2005047372A (ja) | トラクタ | |
JP6541536B2 (ja) | 乗用作業車 | |
JP2008195271A (ja) | トラクタ | |
JP2024018436A (ja) | 作業車両 | |
JP2017065402A (ja) | 乗用作業車 | |
JP2000092927A (ja) | 乗用田植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