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3429A - 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3429A
CN108023429A CN201711026922.XA CN201711026922A CN108023429A CN 108023429 A CN108023429 A CN 108023429A CN 201711026922 A CN201711026922 A CN 201711026922A CN 108023429 A CN108023429 A CN 108023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sulator
holding member
coi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269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崎雄太
高冈司
山崎章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023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342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86Outer rotors
    • H02K1/2787Out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88Out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a single magnet or two or more axially juxtaposed single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2Manufacturing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per se;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to an external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该马达具备:定子、相对于定子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地旋转的转子、电路基板、以及保持定子及电路基板的保持部件。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子、线圈、以及线圈端部。定子铁芯包含芯背和相对于芯背以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绝缘子覆盖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线圈隔着绝缘子在齿的周围卷绕线圈线。线圈端部为线圈线的端部。保持部件具有第一贯通孔。电路基板具有第二贯通孔。第一贯通孔配置于第二贯通孔的下侧。线圈端部在第一贯通孔内及第二贯通孔内穿过,且电连接于电路基板。保持部件的下部连接于绝缘子的上部,保持部件的上部连接于电路基板。

Description

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各种与送风风扇装置使用的风扇马达等的定子相关的构造。例如,日本特开2014-217208号公报公开了下面那样的定子构造。
日本特开2014-217208号公报所公开的无刷马达的定子构造具备:定子铁芯、装配于定子铁芯的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子、以及卷绕于绝缘子的上面的线圈。绝缘子包括:从定子铁芯的一面侧沿轴向装配的第一绝缘子、和从定子铁芯的另一面侧沿轴向装配的第二绝缘子。
在第一绝缘子和第二绝缘子装配长条的由方形销构成的端子销。在端子销的一端缠绕线圈的末端。端子销的另一端穿过电路基板的贯通孔。
发明内容
近年来,在风扇马达等中,高输出化不断发展,需要加粗线圈的线径。在线圈的线径变粗的情况下,在上述日本特开2014-217208号公报那样的结构中,线圈末端的线径变得比端子销的直径大,难以缠绕线圈末端。
因此,作为针对线圈的线径变粗的措施,例如,考虑将线圈端部直接向电路基板延伸而与电路基板连接的构造。
在此,日本特开2014-13849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马达,其具有抑制从线圈引出的导线的错位,将导线维持成沿大致轴向延伸的状态的导线支撑件。导线支撑件与固定于定子铁芯的绝缘子通过使相互的爪部彼此卡住的卡扣而固定。在包含于外壳的顶板部固定母线支架。从线圈引出的导线穿过导线支撑件的切口和母线支架的支架孔,沿轴向延伸。然后,导线的端部在比母线支架的上表面靠上侧电连接于母线的端子。
但是,就上述日本特开2014-138499号公报而言,在组装马达时,需要使导线支撑件和母线的端子的位置一致。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线圈端部直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结构中,提高了组装性的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马达具备:定子、转子、电路基板、保持部件。转子相对于定子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地旋转。保持部件保持定子及电路基板。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子、线圈、线圈端部。定子铁芯包含芯背和相对于芯背以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绝缘子覆盖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线圈隔着绝缘子在齿的周围卷绕线圈线。线圈端部为线圈线的端部。
保持部件具有第一贯通孔。电路基板具有第二贯通孔。第一贯通孔配置于第二贯通孔的下侧。线圈端部在第一贯通孔内及第二贯通孔内穿过,并电连接于电路基板。保持部件的下部连接于绝缘子的上部。保持部件的上部连接于电路基板。
另外,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包含:去除步骤、第一连接步骤、第二连接步骤。马达具备:定子;转子,其相对于定子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地旋转;保持部件,其具有第一贯通孔;以及电路基板,其具有第二贯通孔。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子、线圈、线圈端部。定子铁芯包含芯背和相对于上述芯背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绝缘子覆盖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线圈隔着绝缘子在齿的周围卷绕线圈线。线圈端部为线圈线的端部。去除步骤是去除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包覆。第一连接步骤是以使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将电路基板连接于保持部件。第二连接步骤是将连接了电路基板的保持部件连接于绝缘子,并将线圈端部穿过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在使线圈端部直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结构中,能够提高组装性。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固定有电路基板的保持部件和定子分离的状态下的侧示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电路基板经由保持部件固定于定子的状态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电路基板固定于保持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定子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绝缘子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表示从下侧观察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9表示从上侧观察将保持部件固定于第一绝缘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构成三相的各相(U相,V相,W相)的线圈的卷绕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1A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卷绕顺序中,以U相、W相、V相的顺序卷绕的情况的第一图案的图。
图11B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卷绕顺序中,以U相、W相、V相的顺序卷绕的情况的第二图案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的中心轴延伸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但是,上述上下方向不表示实际的装入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及方向。另外,本申请中,相对于线圈,将电路基板侧设为上侧,从而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及位置关系。由此,各附图中,将上侧标记为X1,将下侧标记为X2。
<1.送风风扇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装置50的纵剖视图。图1的纸面下侧成为上述上下方向的“上侧”。图1所示的送风风扇装置50是搭载于各种通信设备来产生冷却用的气流的轴流风扇装置。图1中,将马达2的中心轴记载为中心轴J。
如图1所示,送风风扇装置50具备:外壳1、马达2、以及叶轮3。外壳1的外形呈大致四边形状,外壳1由树脂材料形成。外壳1在内侧具有空洞11。
马达2具有基部21、衬套22、轴承部23A、23B、轴24、定子25、保持部件26、电路基板27、以及转子28。
基部21是支撑衬套22、轴承部23A、23B、定子25、保持部件26、以及电路基板27的部件。基部21与外壳1作为同一部件而形成,且由树脂材料形成。衬套22由与基部21不同的材料(例如铝等金属)形成,与基部21通过嵌入成型而制作。此外,衬套22也可以作为与基部21相同的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
在衬套22的内周侧固定一对轴承部23A、23B。轴承部23B配置于比轴承部23A靠上侧。轴承部23A、23B是能够旋转地支撑轴24的部件,由通过球体使外圈和内圈相对旋转的滚珠轴承构成。此外,也可以代替滚珠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或流体轴承等其它形式的轴承。
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51、第一绝缘子252、第二绝缘子253、线圈254、以及线圈端部255。
定子铁芯251由将硅钢板等电磁钢板在上下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第一绝缘子252及第二绝缘子253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第一绝缘子252从上侧安装于定子铁芯251。第二绝缘子253从下侧安装于定子铁芯251。此外,对定子铁芯251、第一绝缘子252、以及第二绝缘子253的详细的结构,后面进行叙述。
线圈254通过在第一绝缘子252的上侧及第二绝缘子253的下侧线卷绕圈线而构成。即,在定子铁芯251的周围,隔着第一绝缘子252及第二绝缘子253卷绕线圈线,从而形成线圈254。通过第一绝缘子252及第二绝缘子253,定子铁芯251和线圈254电绝缘。线圈端部255是形成线圈254的线圈线的端部。
保持部件26由树脂材料形成,且配置于第一绝缘子252的上侧。保持部件26的下部连接于第一绝缘子252的上部。保持部件26的上部连接于电路基板27。即,电路基板27经由保持部件26固定于第一绝缘子252。
电路基板27是安装有用于对线圈254赋予驱动电流的电路的基板。如后述,定子25具备多个线圈254。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的多个线圈254为同相的线圈。从同相的线圈引出的各线圈端部255扭曲而构成一条绞合线部Tw。绞合线部Tw向上方依次贯通保持部件26及电路基板27,且延伸至电路基板27的上面侧,并电连接于电路基板27。即,绞合线部Tw被保持部件26保持,且连接于电路基板27。此外,对于由定子25、保持部件26、以及电路基板27构成的结构,后面详细进行叙述。
轴24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状的部件,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轴24支撑于一对轴承部23A、23B,且以中心轴J为中心旋转。轴24的下端部向衬套22的下端部的下方突出。另外,在轴24的下端部安装环状的固定部件241。
转子28具有转子磁轭281和磁铁282。转子磁轭281是在下方具有盖的圆筒型的部件,由磁性体形成。转子磁轭281经由固定部件241固定于轴24。在转子磁轭281的内周面固定圆筒型的磁铁282。磁铁282配置于定子25的径向外侧。磁铁282以内周侧的磁极面为N极、S极的方式交替排列。在转子磁轭281与磁铁282之间形成磁路,能够减少从磁铁282向送风风扇装置50外部的漏磁通。
叶轮3具有叶轮杯31和多个叶片32。叶轮3由树脂材料形成。叶轮杯31是在下方具有盖的圆筒状的部件。在叶轮杯31的内周面固定转子磁轭281。在叶轮杯31的径向外侧形成多个叶片32。
在这种结构的送风风扇装置50中,当对定子25的线圈254赋予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251产生径向的磁通。而且,通过定子铁芯251与磁铁282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扭矩。其结果,收纳于空洞部11内且由转子28和叶轮3构成的旋转部以中心轴J为中心旋转。
当叶轮3旋转时,利用多个叶片32产生气流。即,能够产生以送风风扇装置50的下方为吸气侧且以上方为排气侧的气流,进行送风。
<2.定子与电路基板的连接构造>
使用图2~图7,对马达2中的定子25与电路基板27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
图4是从上侧观察保持部件26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26具有筒状的圆筒部264。在圆筒部264的上部设置挂钩部261和突出片262。本实施方式中,挂钩部261和突出片262分别在周向上配置三个。另外,从圆筒部264向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一对线圈引导部2631、2632。线圈引导部2631、2632分别具有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导部2631、2632的组沿周向配置三组。
从这种保持部件26的上方,一边进行挂钩部261的卡扣及突出片262的定位,一般将电路基板27安装于保持部件26的上部。此时,将保持部件26的圆筒部264穿过设于电路基板27的圆形的第三贯通孔272。图5表示该状态。图5是表示电路基板27固定于保持部件26的状态的立体图。在此,在电路基板27,与各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对应地设置各第二贯通孔271。第二贯通孔271在周向上配置六个。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各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配置于各第二贯通孔271的下侧。
图6是定子25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定子25含有的定子铁芯251在中央具有圆筒状的芯背2511。在芯背251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多个齿2512。齿2512以中心轴J为中心呈放射状且沿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做成了三相九槽的定子25,因此设置九个齿2512。即,相邻的齿2512之间的角度成为40°。
从定子铁芯251的上侧安装第一绝缘子252。图7是第一绝缘子252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第一绝缘子252在中央具有环状的环状部2521。在环状部2521的外周面下端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突出地设置多个盖部2522。即,环状部2521向盖部2522的上表面的上方突出。盖部2522与各齿2512对应。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52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设置九个。
如图6所示,当第一绝缘子252安装于定子铁芯251时,环状部2521配置于芯背2511上,各齿2512的上表面及周向的两侧面被各盖部2522覆盖。
第二绝缘子253为与第一绝缘子252相同的形状,且从下侧安装于定子铁芯251。此时,将第二绝缘子253安装于定子铁芯251的下侧,各齿2512的下表面及周向的两侧面被第二绝缘子253的盖部覆盖。即,定子铁芯251被第一绝缘子252和第二绝缘子253从上下夹住。
在对定子铁芯251安装了第一绝缘子252及第二绝缘子253的状态下,在各齿2512的周围,隔着第一绝缘子252及第二绝缘子253沿上下方向卷绕线圈254。线圈254例如利用绕线机进行卷绕。同相的线圈254从相同的相邻的齿2512间的部位开始卷绕,且在相同的相邻的齿2512间的部位结束卷绕。开始卷绕的线圈端部255和结束卷绕的线圈端部255一起引出至比第一绝缘子252靠上方。
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为三相九槽。在该情况下,同相的线圈254的一方的线圈端部255在相同的相邻的齿2512间的部位向上方引出三条,另一方的线圈端部255在相同的其它相邻的齿2512间的部位向上方引出三条。引出的三条线圈端部通过扭曲而构成一条绞合线部Tw。因此,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5中,与三相对应,向上方延伸地形成合计六条绞合线部Tw。
如上述,对于这样构成的定子25,从上方安装固定有电路基板27的保持部件26。图2是固定有电路基板27的保持部件26和定子25分离的状态下的侧视剖视图。如图2所示,将固定有电路基板27的保持部件26配置于定子25的上方。然后,通过使保持部件26向下方移动,从而使各绞合线部Tw先穿过各第一贯通孔2631A或2632A,再穿过各第二贯通孔271,并且使保持部件26的下部连接于第一绝缘子252的环状部2521。此时,利用设于环状部2521的内周面的突起部2521A,通过卡扣等进行连接。后面对此详细进行叙述。
在将保持部件26固定于第一绝缘子252的状态下,各绞合线部Tw的前端部突出至各第二贯通孔271的上方。即,上述前端部突出至比电路基板27的上表面靠上方。图3表示该状态。图3是表示将电路基板27经由保持部件26固定于定子25的状态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各绞合线部Tw的前端部在仅定子25的状态下,利用熔融的焊锡的热去除被膜,附着焊锡。附着有焊锡的各绞合线部Tw的前端部和电路基板27的各端子部(未图示)通过钎焊而电连接。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具备:定子25、相对于定子25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为中心相对地旋转的转子28、电路基板27、以及保持定子25及电路基板27的保持部件26。
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51、绝缘子252、线圈254、以及线圈端部255。定子铁芯251包含芯背2511、和相对于芯背2511以中心轴J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2512。绝缘子252覆盖定子铁芯251的至少一部分。线圈254在齿2512的周围隔着绝缘子252卷绕线圈线。线圈端部255为线圈线的端部。
保持部件26具有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电路基板27具有第二贯通孔271。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配置于第二贯通孔271的下侧。线圈端部255在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内及第二贯通孔271内穿过,并电连接于电路基板27。保持部件26的下部连接于绝缘子252的上部,保持部件26的上部连接于电路基板27。
根据这种结构,经由保持部件26固定电路基板27和绝缘子252,因此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与第二贯通孔271的定位变得容易。由此,容易将构成线圈254的线圈线的端部即线圈端部255延伸至电路基板27的上表面。因此,在使线圈端部直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结构中,能够提高组装性。特别地,马达2用于送风风扇装置50,因此,在与高输出化对应地加粗线圈的线径,并采用了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效果。
<3.保持部件与电路基板的连接结构>
对连接保持部件26的上部和电路基板27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如图4所示,在保持部件26的圆筒部264的上部,在周向上排列三个挂钩部261。挂钩部261的前端部为爪形状,且能够向径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在将保持部件26的圆筒部264穿过电路基板27的第三贯通孔272时,挂钩部261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挂钩部261挂住电路基板27的上表面,从而固定电路基板27。此时,在电路基板27的下侧配置有保持部件26的线圈引导部2631、2632。即,电路基板27被挂钩部261和线圈引导部2631、2632夹持而固定。
保持部件26的上部具有通过向径向的弹性变形来固定电路基板27的挂钩部261。由此,能够通过卡扣而容易地连接电路基板27和保持部件26。
挂钩部261设于一对线圈引导部2631、2632之间的上方的位置,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即,相邻的挂钩部261之间的角度成为120°。由此,无论保持部件26位于哪个旋转位置,均能够通过卡扣固定于电路基板27。
保持部件26具有从圆筒部264的上部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262。例如设置三个突出片262。如图3所示,电路基板27具有从第三贯通孔272向径向外侧进行切口而成的第一切口部273。第一切口部273与突出片262对应地设置三个。在将保持部件26的圆筒部264穿过电路基板27的第三贯通孔272时,各突出片262配置于各第一切口部273内。此外,突出片262也可以在周向上配置一个。在该情况下,第一切口部273与突出片262对应地设置一个。
保持部件26的上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片262,突出片262配置于电路基板27具有的第一切口部273内。由此,容易进行保持部件26相对于电路基板27的周向的定位。
突出片262具备多个,多个突出片26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即,相邻的突出片262之间的角度成为120°。由此,无论保持部件26位于哪个旋转位置,均能够相对于电路基板27定位。
<4.绝缘子与保持部件的连接结构>
详细叙述第一绝缘子252的上部与保持部件26的下部的连接结构。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绝缘子252的环状部2521的内周面,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突起部2521A。突起部2521A与各盖部2522对应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合计设置九个突起部2521A。突起部2521A在周向上以等间隔排列。即,相邻的突起部2521A之间的角度成为40°。另外,突起部2521A全部为相同的形状。
另一方面,图8表示从下侧观察保持部件26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圆筒部264的下部的外周面,多个开口部265、凹部266、以及第二切口部267分别在周向上排列设置。
在一对线圈引导部2631、2632的下方,在一对线圈引导部2631、2632之间配置开口部265。合计设置三个开口部265。开口部265在径向上贯通圆筒部264。开口部265在周向上每120°等间隔地配置。
凹部266从圆筒部264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合计设置三个凹部266。从下侧观察,各凹部266配置于从各开口部265向左转偏离40°的位置。即,凹部266在周向上每120°等间隔地配置。
第二切口部267从圆筒部264的下端面向上方进行切口。合计设置三个第二切口部267。从下侧观察,各第二切口部267配置于从各凹部266向左转偏离40°的位置。即,第二切口部267在周向上每120°等间隔地配置。
因此,在圆筒部264的外周面,开口部265、凹部266、以及第二切口部267在周向上配置为相邻的部件彼此之间偏离40°。配置开口部265、凹部266、以及第二切口部267的部位合计为九个。各个部位对应于第一绝缘子252的各突起部2521A。
更具体而言,在保持部件26中,圆筒部264的下部具有大径部264A、和外径比大径部264A小的小径部264B。小径部264B位于比大径部264A靠下方。开口部265、凹部266、以及第二切口部267配置于小径部264B的外周面。
开口部265和对应的突起部2521A构成一对卡扣部。在此,图9表示从上侧观察将保持部件26固定于第一绝缘子252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以将保持部件26的小径部264B嵌入第一绝缘子252的环状部2521的内侧,且使大径部264A与小径部264B的台阶S(图8)与环状部2521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将保持部件26固定于第一绝缘子252。此时,突起部2521A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而挂住开口部265。即,通过卡扣进行固定。
凹部266和对应的突起部2521A构成一对固定部。在如上述那样将保持部件26固定于第一绝缘子252时,突起部2521A通过向径向外侧的弹性变形的弹力,与凹部266接触而固定。即,凹部266和突起部2521A起到利用压入而引起的固定的功能。由此,进行保持部件26相对于第一绝缘子252的定心。通过定心来进行轴对齐,从而例如能够抑制设于电路基板27的霍尔传感器(未图示)的误动作。
第二切口部267和对应的突起部2521A构成一对定位部。在如上述那样将保持部件26固定于第一绝缘子252时,突起部2521A配置于第二切口部267内(图9)。由此,进行保持部件26相对于第一绝缘子252的周向的定位。
突起部2521A与盖部2522一对一地设置,所有的突起部2521为相同的形状。由此,无论在任何旋转位置对定子铁芯251配置第一绝缘子252,均能够有效地发挥突起部2521A的功能。因此,能够提高将第一绝缘子252组装于定子铁芯251时的作业性。
此外,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而将突起部设于保持部件26的下部的外周面,并将开口部、凹部、以及第二切口部设于第一绝缘子252的环状部的内周面。
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子252的上部及保持部件26的下部具有一对卡扣部,在绝缘子252的上部和保持部件26的下部的任一方具有固定于另一方的开口部265的第一突起部2521A。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保持部件26通过卡扣容易地固定于绝缘子252。
绝缘子252的上部及保持部件26的下部具有一对固定部。在绝缘子252的上部和保持部件26的下部的任一方具有从周向面向径向凹陷的凹部266,在另一方具有通过弹力与凹部266接触而固定的第二突起部2521A。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将保持部件26轻压入绝缘子252,能够进行保持部件26的定心。
绝缘子252的上部及保持部件26的下部具有一对定位部。在绝缘子252的上部和保持部件26的下部的任一方具有从端面沿上下方向进行切口的第二切口部267,在另一方具有配置于第二切口部267内的第三突起部2521A。
根据这种结构,可容易地进行保持部件26的周向上的定位。
绝缘子252的上部和保持部件26的下部的任一方具有多个第一突起部、多个第二突起部、以及多个第三突起部中的至少两项。第一突起部通过向径向的弹性变形而固定于另一方的开口部。第二突起部通过弹力而与从另一方的周向面向径向凹陷的凹部接触而固定。第三突起部配置于从另一方的端面沿上下方向进行切口的第二切口部内。第一突起部、第二突起部、以及第三突起部分别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根据这种结构,对定子铁芯配置绝缘子时的旋转位置的自由度增加。
上述第一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以及上述第三突起部为相同形状。由此,对定子铁芯配置绝缘子时的旋转位置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加。
保持部件26的下部配置于绝缘子252的上部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避免线圈264的线被保持部件26夹住。特别地,在存在线圈264的跨接线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夹住交叉线。跨接线是跨越不同的相的齿的线。
<5.引导线圈端部的结构>
详细叙述利用保持部件26引导线圈264的线圈端部255的结构。
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26具有一对线圈引导部2631、2632。线圈引导部2631、2632从圆筒部264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具有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线圈引导部2631、2632具有从上部向下部扩展的壁部W1、W2。另外,如图8所示,线圈引导部2631、2632在下表面侧具有随着朝向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P1、P2。
由此,即使定子25的绞合线部Tw配置于从正上方向径向及周向偏离了的位置,通过利用倾斜面P1、P2引导绞合线部Tw的前端部,也能够将前端部穿过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
在俯视视野中,线圈引导部2631、2632为朝向径向外侧并在周向上扩展的扇型形状。由此,绞合线部Tw即使在周向上偏离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穿过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另外,线圈引导部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状,但是越做成上述那样的扇型形状,越能够增加电路基板27的安装面积。
线圈引导部2631、2632在周向上一对一对地等间隔配置。即,相邻的一对线圈引导部之间的角度成为120°。由此,无论保持部件26位于哪个旋转位置,均能够固定于第一绝缘子252及电路基板27。
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26具有连接一对线圈引导部2631、2632彼此的连接部268。由此,能够进行由绞合线部Tw施加负载的线圈引导部2631、2632的加固。
在圆筒部264的外壁面与连接部268之间配置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269。由此,在绞合线部Tw与倾斜面P1、P2接触而对线圈引导部2631、2632施加了力的情况下,能够使线圈引导部2631、2632变形。
线圈引导部2631、2632设置为从圆筒部264的大径部264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图8)。
即,保持部件26的下部具有小径部264B、和在小径部264B的上方且外径比小径部264B大的大径部264A。而且,大径部264A的下表面(台阶S)接触绝缘子252的上端面,小径部264B配置于绝缘子252的上部的径向内侧,线圈引导部2631、2632配置于大径部264A。
由此,特别是在存在线圈254的跨接线的情况下,能够避跨接线被线圈引导部2631、2632夹住。
<6.关于制造工序>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定子25和电路基板27的结构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叙述卷绕构成定子25的线圈254的工序。
图10是表示构成三相的各相(U相、V相、W相)的线圈254的卷绕方法的一例的图。这种卷绕由绕线机根据绕线程序进行。此外,如图6所示,在定子铁芯251的芯背2511的内周面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径向外侧呈柱状凹陷的铁芯对合标记2511A。以该铁芯对合标记2511A为基准,利用绕线机卷绕线圈,从而决定各相。
图10表示从上层依次卷绕U相、V相、W相的线圈的顺序,各层的1~9的编号表示各齿的编号。另外,实线、虚线、以及单点划线分别表示独立的线圈线。按照各相,在三个齿卷绕线圈。
在图10的上层所示的U相的卷绕中,实线、虚线、单点划线的任意的线圈线均从二号齿与三号齿之间的上方开始卷绕。然后,二号齿被实线的线圈线卷绕,五号齿被虚线的线圈线卷绕,八号齿被点划线的线圈线卷绕,在各齿形成线圈254。然后,任意的线圈线均在九号齿与一号齿之间的上方结束卷绕。因此,在U相的结束卷绕的阶段,形成从二号齿与三号齿之间向上方延伸的三条线圈端部255、和从九号齿与一号齿之间向上方延伸的三条线圈端部255。
在图10的中层所示的V相的卷绕中,实线、虚线、点划线的任意的线圈线均从六号齿与七号齿之间的上方开始卷绕。然后,六号齿被实线的线圈线卷绕,九号齿被虚线的线圈线卷绕,三号齿被点划线的线圈线卷绕,在各齿形成线圈254。然后,任意的线圈线均在三号齿与四号齿之间的上方结束卷绕。因此,在V相的结束卷绕的阶段,形成从六号齿与七号齿之间向上方延伸的三条线圈端部255、和从三号齿与四号齿之间向上方延伸的三条线圈端部255。
在图10的下层所示的W相的卷绕中,实线、虚线、点划线的任意的线圈线均从八号齿与九号齿之间的上方开始卷绕。然后,一号齿被实线的线圈线卷绕。四号齿被虚线的线圈线卷绕。七号齿被点划线的线圈线卷绕。由此,在各齿形成线圈254。而且,任意的线圈线均在五号齿与六号齿之间的上方结束卷绕。因此,在W相的结束卷绕的阶段,形成从八号齿与九号齿之间向上方延伸的三条线圈端部255、和从五号齿与六号齿之间向上方延伸的三条线圈端部255。
这样形成的三条一组的线圈端部255彼此分别扭曲,构成一条绞合线部Tw。因此,定子25形成合计六条绞合线部Tw。六条绞合线部Tw分别配置于第一贯通孔2631、2632内及第二贯通孔271内。即,多个线圈端部255彼此扭曲,然后配置于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内及第二贯通孔271内。
由此,在将多个线圈端部255彼此捆束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利用熔融的焊锡等去除被膜的工序。进一步地,容易将线圈端部穿过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
图11A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卷绕顺序中,以U相、W相、V相的顺序卷绕的情况的第一图案的图。图11A中,对定子铁芯的各齿标注1~9的编号。另外,标记有U、V、W的结构表示通过卷绕而形成于各齿的线圈。
图11A的左端表示已经结束了U相和W相的线圈线的卷绕的状态。因此,在二号、五号、八号的各齿形成U相的线圈。在二号齿与三号齿之间的内周侧、九号齿与一号齿之间的内周侧分别引出三条线圈端部。另外,在一号、四号、七号的各齿形成W相的线圈,在八号齿与九号齿之间的内周侧、五号齿与六号齿之间的内周侧分别引出三条线圈端部。
在图11A的左端,利用图10的虚线的线圈线进行V相的卷绕。从六号齿与七号齿之间的内周侧开始卷绕,在九号齿卷绕线圈线,并在三号齿与四号齿之间的内周侧结束卷绕。
即,在八号与九号齿间的内周侧、及九号与一号齿间的内周侧分别配置有三条线圈端部,且在八号和一号齿卷绕有线圈线,在该状态下,在九号齿卷绕线圈线。
在图11A的中央,利用图10的实线的线圈线进行V相的卷绕。从六号齿与七号齿之间的内周侧开始卷绕,在六号齿卷绕线圈线,并在三号齿与四号齿之间的内周侧结束卷绕。
即,在七号与六号齿间的内周侧、及六号与五号齿间的内周侧分别配置有两条和三条线圈端部,且在七号和五号齿卷绕有线圈线,在该状态下,在六号齿卷绕线圈线。
在图11A的右端,利用图10的单点划线的线圈线进行V相的卷绕。六号齿和七号齿已经卷绕了线圈线,因此线圈线从六号齿与七号齿之间的外周侧开始卷绕。在三号齿卷绕线圈线。三号齿和四号齿已经卷绕了线圈线,因此在三号齿与四号齿之间的外周侧结束卷绕。
即,在二号与三号齿间的内周侧配置有三条线圈端部,在三号与四号齿间的内周侧配置两条线圈端部,而且在二号与四号齿卷绕有线圈线,在该状态下,在三号齿卷绕线圈线。
根据这种卷绕顺序,能够构成至少一个线圈端部配置于任意的相邻的齿间的内周侧的状态。即,能够避免三条线圈端部均配置于相邻的齿间的外周侧的状态。由此,能够将三条线圈端部255扭曲来构成一条绞合线部Tw,电连接于电路基板27。
图11B表示与图11A不同的卷绕图案。与图11A一样,图11B也是以U相、W相、V相的顺序卷绕的顺序。与图11A不同,在卷绕V相时,按照图10中的虚线、单点划线、实线的线圈线的顺序卷绕。根据这种图11B所示的卷绕顺序,由于与图11A相同的原理,因此也能够实现与图11A相同的效果。
即,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相邻的齿间的多个线圈端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齿的内周侧。由此,能够将多个线圈端部扭曲来构成一条绞合线部Tw,电连接于电路基板27。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如下马达2的制造方法,该马达2具备:定子25;相对于定子25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为中心相对地旋转的转子28;具有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的保持部件26;以及具有第二贯通孔271的电路基板27。
该制造方法包含:去除步骤、第一连接步骤、第二连接步骤。去除步骤是去除定子25的线圈端部255的包覆。第一连接步骤是以使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和第二贯通孔27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将电路基板27连接于保持部件26。第二连接步骤是将连接了电路基板27的保持部件26连接于绝缘子252,并将线圈端部255穿过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及第二贯通孔271。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51、绝缘子252、线圈254、以及线圈端部255。定子铁芯251包含芯背2511、和相对于芯背2511以中心轴J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2512。绝缘子252覆盖定子铁芯251的至少一部分。线圈254隔着绝缘子252在齿2512的周围卷绕线圈线。线圈端部255为线圈线的端部。
由此,经由保持部件26固定电路基板27和绝缘子252,因此第一贯通孔2631A、2632A与第二贯通孔271的定位变得容易。因此,容易将线圈端部255延伸至电路基板27的上表面。
能够将线圈端部255的长度增长保持部件26的高度,因此,即使直接在将线圈端部255从定子25的上表面侧引出的状态下进行利用焊锡等去除被膜的步骤,绝缘子252也不会熔融。另外,能够在将连接了电路基板27的保持部件26连接于绝缘子252之前,进行期初线圈端部255的包覆的去除步骤。因此,不需要在从定子的下侧引出线圈端部的状态下去除覆膜,然后引回定子的上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的制造方法还包含对定子铁芯251及绝缘子252卷绕线圈254的线圈卷绕步骤。上述线圈卷绕步骤中,在以下状态下在第二齿卷绕线圈254:在齿2512包含的第一齿与和第一齿相邻的第二齿之间的内周侧配置有至少一个线圈端部255,而且在第二齿与和第二齿相邻的第三齿之间的内周侧配置有至少一个线圈端部255,而且在第一齿和第三齿卷绕有线圈254。
由此,能够以在任意的齿间使至少一个线圈端部位于内周侧的方式卷绕线圈。即,能够避免全部的配置于齿间的线圈端部位于外周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定子25具有覆盖定子铁芯251的上侧和下侧的一对绝缘子252、253,一对绝缘子252、253为相同的形状。
由此,在将由定子铁芯251、绝缘子252、253组装成的状态的部件安置于绕线机时,不需要考虑上下,因此,提高作业效率。另外,能够使绝缘子的模型为一个种类。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只要在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例如搭载于送风风扇装置的风扇马达。

Claims (22)

1.一种马达,其具备:
定子;
相对于上述定子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地旋转的转子;
电路基板;以及
保持上述定子及上述电路基板的保持部件,
上述定子具有:
包含芯背、和相对于上述芯背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的定子铁芯;
覆盖上述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子;
隔着上述绝缘子在上述齿的周围卷绕线圈线的线圈;以及
作为上述线圈线的端部的线圈端部,
上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一贯通孔,
上述电路基板具有第二贯通孔,
上述第一贯通孔配置于上述第二贯通孔的下侧,
上述线圈端部在上述第一贯通孔内及上述第二贯通孔内穿过,且电连接于上述电路基板,
上述保持部件的下部连接于上述绝缘子的上部,
上述保持部件的上部连接于上述电路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上部具有通过向径向的弹性变形而固定上述电路基板的挂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挂钩部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上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片,
上述突出片配置于上述电路基板具有的第一切口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突出片,
上述突出片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子的上述上部及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下部具有一对卡扣部,在上述绝缘子的上述上部和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下部的任一方具有固定于另一方的开口部的第一突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子的上部及上述保持部件的下部具有一对固定部,在上述绝缘子的上述上部和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下部的任一方具有从周向面向径向凹陷的凹部,
在另一方具有通过弹力与上述凹部接触并固定的第二突起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子的上部及上述保持部件的下部具有一对定位部,在上述绝缘子的上述上部和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下部的任一方具有从端面沿上下方向进行切口的第二切口部,
在另一方具有配置于上述第二切口部内的第三突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子的上部和保持部件的下部的任一方具有通过向径向的弹性变形而固定于另一方的开口部的多个第一突起部、通过弹力与从另一方的周向面向径向凹陷的凹部接触并固定的多个第二突起部、以及配置于从另一方的端面沿上下方向进行切口的第二切口部内的多个第三突起部中的至少两项,
上述第一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以及上述第三突起部分别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以及上述第三突起部为相同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下部配置于上述绝缘子的上部的径向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
筒状的圆筒部;以及
从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具备上述第一贯通孔的线圈引导部,
上述线圈引导部具有从上部向下部扩展的壁部,
上述壁部具有随着朝向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视野中,上述线圈引导部为朝向径向外侧且在周向上扩展的扇型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引导部在周向上一对一对地等间隔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连接一对上述线圈引导部彼此的连接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圆筒部的外壁面与上述连接部之间配置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下部具有:
小径部;以及
在上述小径部的上方且外径比上述小径部大的大径部,
上述大径部的下表面接触上述绝缘子的上端面,上述小径部配置于上述绝缘子的上部的径向内侧,
上述线圈引导部配置于上述大径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线圈端部彼此扭曲后配置于上述第一贯通孔内及上述第二贯通孔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相邻的上述齿间的多个上述线圈端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上述齿的内周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具有覆盖上述定子铁芯的上侧和下侧的一对绝缘子,
一对上述绝缘子为相同的形状。
21.一种马达的制造方法,上述马达具备定子、相对于上述定子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地旋转的转子、具有第一贯通孔的保持部件、以及具有第二贯通孔的电路基板,
上述马达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去除步骤、第一连接步骤、以及第二连接步骤,
上述定子具有:
包含芯背、和相对于上述芯背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的定子铁芯;
覆盖上述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子;
隔着上述绝缘子在上述齿的周围卷绕线圈线的线圈;以及
作为上述线圈线的端部的线圈端部,
上述去除步骤是去除上述定子的上述线圈端部的包覆,
上述第一连接步骤是以使上述第一贯通孔和上述第二贯通孔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将上述电路基板连接于上述保持部件,
上述第二连接步骤是将连接了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保持部件连接于上述绝缘子,并将上述线圈端部穿过上述第一贯通孔及上述第二贯通孔。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对上述定子铁芯及上述绝缘子卷绕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步骤,
上述线圈卷绕步骤中,
在上述齿包含的第一齿与和上述第一齿相邻的第二齿之间,至少一个上述线圈端部配置于内周侧,而且,
在上述第二齿与和上述第二齿相邻的第三齿之间,至少一个上述线圈端部配置于内周侧,而且,
在上述第一齿和上述第三齿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二齿卷绕上述线圈。
CN201711026922.XA 2016-10-31 2017-10-27 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Withdrawn CN1080234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3573 2016-10-31
JP2016213573A JP2018074806A (ja) 2016-10-31 2016-10-31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3429A true CN108023429A (zh) 2018-05-11

Family

ID=620218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1015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90640U (zh) 2016-10-31 2017-10-27 马达
CN201711026922.XA Withdrawn CN108023429A (zh) 2016-10-31 2017-10-27 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1015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90640U (zh) 2016-10-31 2017-10-27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3078B2 (zh)
JP (1) JP2018074806A (zh)
CN (2) CN20749064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8961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株式会社电装 定子
CN113574774A (zh) * 2019-04-24 2021-10-29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和电动机
CN114696543A (zh) * 2022-04-25 2022-07-01 东莞市锦润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刷电机的隔断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35370B1 (ko) * 2019-01-08 2024-0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US11670977B2 (en) 2019-04-24 2023-06-06 Black & Decker Inc. Outer rotor brushless motor stator mount
JP7412133B2 (ja) 2019-10-29 2024-01-12 東洋電装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1616411B2 (en) * 2019-12-16 2023-03-28 Nidec Motor Corporation Overlapped end caps for stator core
CN111371238B (zh) * 2020-04-17 2021-08-31 浙江行星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液力耦合的高散热型电机装置
JP2022104271A (ja) * 2020-12-28 2022-07-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送風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63579A1 (en) * 2014-03-17 2015-09-17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CN205078479U (zh) * 2014-10-15 2016-03-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
CN205647222U (zh) * 2015-05-29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6276B2 (ja) * 2006-08-31 2012-06-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8089184B2 (en) * 2006-08-31 2012-01-03 Nidec Corporation Fan and motor having multiple insulators with an axially protruding conductor pin
US8253285B2 (en) * 2007-04-27 2012-08-28 Hitachi Koki Co., Ltd. Power tool
CN101408182B (zh) * 2007-10-12 2010-09-29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风扇
IT1394272B1 (it) * 2009-05-25 2012-06-06 Spal Automotive Srl Metod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a macchina elettrica.
TWI437799B (zh) * 2011-07-21 2014-05-1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封膠定子
JP5755561B2 (ja) * 2011-12-21 2015-07-29 アスモ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及び流体ポンプ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4217208A (ja) 2013-04-26 2014-11-17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63579A1 (en) * 2014-03-17 2015-09-17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CN205078479U (zh) * 2014-10-15 2016-03-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
CN205647222U (zh) * 2015-05-29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8961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株式会社电装 定子
CN113574774A (zh) * 2019-04-24 2021-10-29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和电动机
CN113574774B (zh) * 2019-04-24 2023-12-29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和电动机
CN114696543A (zh) * 2022-04-25 2022-07-01 东莞市锦润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刷电机的隔断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74806A (ja) 2018-05-10
US10523078B2 (en) 2019-12-31
US20180123416A1 (en) 2018-05-03
CN207490640U (zh) 2018-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90640U (zh) 马达
EP1988619B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5692613B2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10892658B2 (en) Motor with bus-bar assembly
US7944109B2 (en) Stator of motor having an insulator with lead out guide portions
KR100665119B1 (ko) 스테이터와 이를 갖는 전기모터
JP5641366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1271448B2 (en) Stator,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CN108604837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JP5974592B2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動機
JP2010035360A (ja) 電動機
US20120001516A1 (en)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4103834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5931216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83660A (ja)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036442B2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946209B2 (ja) レゾルバのステータ構造およびレゾルバ
JP2006180618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5585943B2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結線基板
JP2014121167A (ja) 回転電機のティースコア用のインシュレータ、回転電機のティースコア用のインシュレータ固定具、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コイル巻装方法
CN208754075U (zh) 定子
JP2003219593A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
JP5713836B2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結線基板
JP2013153591A (ja) ステータ、及びそのコアエレメントサブアセンブリの識別方法
JP5348199B2 (ja)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転電機の結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