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9119A - 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及冲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及冲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9119A
CN107969119A CN201680022433.4A CN201680022433A CN107969119A CN 107969119 A CN107969119 A CN 107969119A CN 201680022433 A CN201680022433 A CN 201680022433A CN 107969119 A CN107969119 A CN 107969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plate
end difference
longitudinal wall
decompressor
cur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24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69119B (zh
Inventor
久保雅宽
吉田博司
宫城隆司
铃木利哉
中泽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560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656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572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946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69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9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69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9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6Deep-drawing for making peculiarly, e.g. irregularly, shap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00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 B21D5/01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between rams and anvils or abu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8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other parts for vehicles, e.g. cowlings, mud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对坯料进行冲压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30),该中间成型件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2)、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32a、32b)、以及纵壁(33a、33b),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相互对置,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在所述弯曲壁遍及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向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阶梯部;第二工序,在该工序中进行以下两种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而缩窄所述阶梯部的突出宽度;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使所述弯曲壁中隔着所述阶梯部与所述顶板侧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向所述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

Description

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及冲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及冲压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身是通过将多个成型板的缘部彼此重叠,通过点焊而接合成箱体,通过点焊将构造部件接合在该箱体必要部位而装配完成的。例如,汽车的车身的侧部(一体式侧围)使用了作为构造部件而接合在车底板的两侧部的侧封、在侧封的前部朝向上方竖立设置的A柱下部及A柱上部、被接合在A柱上部的上端部的顶棚导轨、以及将侧封和顶棚导轨接合的B支柱等。
A柱下部、A柱上部、顶棚导轨等构造部件的构成要素(例如各自的外板)通常往往具有由以下部分构成的大致帽形的横截面形状,即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顶板、分别与该顶板的两侧连接的两个凸棱线部、分别与这两个凸棱线部连接的两个纵壁、分别与这两个纵壁连接的两个凹棱线部、以及分别与这两个凹棱线部连接的两个凸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的构成要素具有比较复杂的横截面形状,并且尺寸较长。因此,为了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上述的构成要素通常是通过冷轧的冲压成型而制造的。另外,为了一并实现燃油费上涨用的车身的轻量化及强度提高,作为上述的构造要素,例如也在使用拉伸强度为440MPa以上的高张力钢板推进薄壁化。
然而,在通过对高张力钢板的坯料的冷轧冲压成型,制造例如顶棚导轨外板(以下称为顶棚部件,顶棚部件是汽车的构造部件。)那样沿长边方向弯曲的构成要素时,担心在从冲压模具脱模时产生回弹,导致顶板产生扭曲。其结果是,产生不能将顶棚部件成型为期望的形状的形状冻结性的问题。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314123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发明,在制造具有沿长边方向均匀的帽形的横截面的冲压成型件时,通过赋予阶梯差而抑制开口的产生,提高形状冻结性。
另外,日本专利第5382281号说明书(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公开了这样的发明,在制造具有顶板、纵壁及凸缘、并且沿长边方向弯曲的冲压成型件时,使在第一工序形成的凸缘在第二工序弯回来,减小凸缘的残留应力,由此提高形状冻结性。
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例如在制造如A柱下部、A柱上部及顶棚导轨的构造部件的构成要素那样沿其长边方向弯曲的形状的冲压成型件时,由于脱模后的回弹,在弯曲壁产生弯曲,不能成型为期望的形状。
根据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明,在制造向长边方向及高度方向弯曲、并且在长边方向中心附近具有弯曲部的冲压成型件时,产生凸缘的残留应力、纵壁及顶板的面内的残留应力、纵壁及顶板的面内的偏差残留应力。其结果是,冲压成型件由于脱模后的回弹而产生从顶板侧观察到的弯曲,不能成型为期望的形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了从顶板侧观察到的弯曲的发生的特定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在此,在本说明书中,特定冲压成型件是指包括以下要素构成的冲压成型件,即纵长的顶板、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纵壁,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而相互对置,至少一方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形成为弯曲的弯曲壁。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关于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所记载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作为纵壁,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相互对置,且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所述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对坯料进行冲压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该中间成型件构成为包括所述顶板、所述两端的棱线部和所述纵壁,该中间成型件在所述弯曲壁上遍及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向与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一侧的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阶梯部;以及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进行以下两种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而缩窄所述阶梯部的突出宽度;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使所述弯曲壁中隔着所述阶梯部而与所述顶板侧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向所述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所记载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所述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在所述第一工序中,以所述顶板的位置为基准,在所述弯曲壁中距离所述顶板的位置为所述顶板到所述弯曲壁的下端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形成所述突出宽度为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阶梯部。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所记载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述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当进行所述第二工序中的至少是缩窄所述阶梯部的突出宽度的处理时,通过在所述第二工序中改变所述弯曲壁中比所述阶梯部靠所述顶板侧的部分的角度,从而缩窄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形成的所述阶梯部的所述突出宽度。
本公开的冲压成型件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纵壁,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相互对置,且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在所述弯曲壁中距离所述顶板的位置为所述弯曲壁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遍及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阶梯部,该阶梯部以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突出宽度向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对置侧的相反侧突出,所述阶梯部中的所述对置侧的端部的维氏硬度的值,大于所述阶梯部中的所述相反侧的端部的维氏硬度的值。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冲压装置具有第一冲压装置和第二冲压装置,所述第一冲压装置对坯料进行冲压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该中间成型件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纵壁,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相互对置,且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该中间成型件在所述弯曲壁遍及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向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阶梯部,所述第二冲压装置以缩窄所述阶梯部的突出宽度的方式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冲压装置具有利用第一冲模和第一冲头冲压坯料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的第一冲压装置、以及利用第二冲模和第二冲头冲压所述中间成型件的第二冲压装置,所述冲压装置具有的第一冲压装置和第二冲压装置如下:所述第一冲压装置在所述第一冲模形成有纵长的第一槽,该第一槽构成为包括纵长的第一底面、和与该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的第一侧面,至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方从合模方向观察形成为弯曲的第一弯曲面,在该第一弯曲面中距离所述第一底面为所述第一槽的深度的40%以上的特定深度的位置,遍及所述第一侧面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宽度为所述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一冲头的形状是在合模时对应于所述第一槽的形状进行嵌合的形状,所述第二冲压装置在所述第二冲模形成有纵长的第二槽,该第二槽构成为包括纵长的第二底面和与该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的第二侧面,至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方从合模方向观察形成为弯曲的第二弯曲面,在该第二弯曲面中距离所述第二底面为所述特定深度的位置,遍及所述第二侧面的长边方向形成有第二阶梯部,所述第二阶梯部的宽度比所述第一阶梯部狭窄,而且沿着所述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的间隔距离,比沿着所述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一阶梯部之间的间隔距离长,所述第二冲头的形状是在合模时对应于所述第二槽的形状进行嵌合的形状。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冲压装置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所述的冲压装置,在投影于所述第一冲模的截面上的所述第二冲模的截面的所述第二弯曲面中、隔着所述第二阶梯部而与所述第二底面侧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比所述第一弯曲面中隔着所述第一阶梯部而与所述第二底面侧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的部分靠外侧。
发明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则能够制造抑制了从顶板侧观察到的弯曲的发生的特定冲压成型件。
本发明的冲压成型件从顶板侧观察到的弯曲较小。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冲压装置,能够制造抑制了从顶板侧观察到的弯曲的发生的特定冲压成型件。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冲压成型件)的俯视图。
图1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侧视图。
图1C是图1A中的1C-1C截面图。
图1D是图1A中的1D-1D截面图。
图2A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冲压装置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2B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冲压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3A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中使用的第二冲压装置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3B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中使用的第二冲压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4A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
图4B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在图1A中的1D-1D截面图。
图4C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
图4D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在图1A中的1D-1D截面图。
图5A是将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5B是将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在图1A中的1D-1D截面图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5C是将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5D是将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在图1A中的1D-1D截面图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6A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截面图。
图6B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中相当于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6C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截面图。
图6D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
图7A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是将由纵壁和凸缘形成的夹角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7B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在图1A中的1D-1D截面图,是将由纵壁和凸缘形成的夹角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7C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在图1A中的1C-1C截面图,是将由纵壁和凸缘形成的夹角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7D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在图1A中的1D-1D截面图,是将由纵壁和凸缘形成的夹角详细示出的截面图。
图8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俯视图。
图8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侧视图。
图8C是图8A中的8C-8C截面图。
图8D是图8A中的8D-8D截面图。
图9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冲压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10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中使用的第二冲压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11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阶梯部的突出宽度的定义的图。
图12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3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纵截面图的一部分、和顶棚部件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纵截面图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中,在模具上设置中间成型件、将模具合模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扭曲及弯曲的评价方法的图。
图15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实施例1A~8A)的顶棚部件的弯曲和比较例(比较例1A~5A)的顶棚部件的弯曲的模拟的评价结果的表。
图16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实施例10A~16A)的顶棚部件的弯曲和比较例(比较例6A~10A)的顶棚部件的弯曲的模拟的评价结果的表。
图17是表示对比较例1A的纵壁的维氏硬度的实验的评价结果的曲线图。
图18是表示对实施例4A的纵壁的维氏硬度的实验的评价结果的曲线图。
图19是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图,并且是包括长边方向的横截面图在内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截面图的图,并且是图19中的2-2线截面图。
图21是第3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的图,并且是包括长边方向的横截面图在内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的横截面图的图,并且是图21中的4-4线截面图。
图23是将图20的截面图的一部分(双点划线)叠加在图22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实线)上的示意图。
图24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冲压装置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25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冲压装置和坯料的横截面图。
图26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中使用的第二冲压装置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27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中使用的第二冲压装置和中间成型件的横截面图。
图28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弯曲的评价方法的图。
图29是第4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图,并且是包括长边方向的横截面图在内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截面图的图,并且是图29中的12-12线截面图。
图31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外侧纵壁变化开始点及内侧纵壁变化开始点的图。
图32是表示对第3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即实施例1B~19B的顶棚部件的弯曲、以及相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即比较例1B~6B的顶棚部件的弯曲的模拟的评价结果的表。
图33是表示对第4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即实施例20B~37B的顶棚部件的弯曲、以及相对于第4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即比较例7B~12B的顶棚部件的弯曲的模拟的评价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概要》
下面,关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示例4个实施方式(第1~第4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然后,对第3及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本发明的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说明图1A、图1B、图1C及图1D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结构。然后,说明图2A、图2B、图3A及图3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的结构。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顶棚部件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结构。在此,顶棚部件1是冲压成型件及特定冲压成型件的一例。
顶棚部件1如图1A、图1B、图1C及图1D所示形成为截面形状大致呈帽形的纵长部件,包括构成为一体的顶板2、两个凸棱线部3a、3b、两个纵壁4a、4b、两个凹棱线部5a、5b、和两个凸缘6a、6b。在此,凸棱线部3a、3b是棱线部的一例。作为一例,顶棚部件1形成为以拉伸强度是1310MPa级的高张力钢板为素材的冷轧冲压成型件。即,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例如形成为以拉伸强度是440MPa以上1600MPa以下的高张力钢板为素材的冷轧冲压成型件。
顶板2如图1A及图1所示那样形成为纵长。并且,顶板2如图1A所示在从顶板2的上侧观察时沿着长边方向弯曲。两个凸棱线部3a、3b形成于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两个纵壁4a、4b分别以从凸棱线部3a、3b延伸的状态而相互对置。即,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2、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凸棱线部3a、3b、以及以从凸棱线部3a、3b延伸的状态而相互对置的纵壁4a、4b。另外,两个纵壁4a、4b如图1A所示在从顶板2的上侧观察时沿着顶板2的长边方向弯曲。即,本实施方式的两个纵壁4a、4b分别以从凸棱线部3a、3b延伸的状态而相互对置,至少一方形成为在从顶板2的上侧观察是弯曲的弯曲壁。在此,纵壁4a、4b是弯曲壁的一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纵壁4a朝向纵壁4b侧即与纵壁4b侧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呈凹状弯曲,纵壁4b朝向纵壁4a侧即与纵壁4a侧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呈凸状弯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纵壁4a、4b即双方的纵壁4a、4b在从顶板2的上侧观察时是弯曲的。
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顶板2的长边方向的垂直的各截面在长边方向的各位置沿短边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即,本实施方式的顶板2如图1C及图1D所示在观察其长边方向的垂直的各截面时,在长边方向的各位置是平坦的。另外,顶棚部件1如图1B所示沿着长边方向在顶板2侧呈凸状弯曲。在此,凸棱线部3a如图1D所示是连接顶板2和纵壁4a的部分,并且是在观察与顶板2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各截面时形成为弯曲的部分。图中的两条单点划线分别表示与顶板2及纵壁4a连接的凸棱线部3a的两端。凸棱线部3b是连接顶板2和纵壁4b的部分,在观察与顶板2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各截面时形成为弯曲的部分,但省略了用单点划线对两端的图示。
两个凹棱线部5a、5b分别形成于两个纵壁4a、4b中与顶板2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两个凸缘6a、6b分别与两个凹棱线部5a、5b连接。凹棱线部5a是连接纵壁4a和凸缘6a的部分,在观察与顶板2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各截面时形成为弯曲的部分,但省略了用单点划线对两端的图示。另外,凹棱线部5b是连接纵壁4b和凸缘6b的部分て、并且是在观察与顶板2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各截面时形成为弯曲的部分,但省略了用单点划线对两端的图示。
顶棚部件1如图1A所示在以顶板2位于上侧的姿势进行配置的状态下,在从顶板2侧观察时,从作为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的前端部1a沿着作为另一个端部的后端部1b而弯曲。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顶棚部件1可以说是如图1A及图1B所示包括包含一个端部1a的第一部分8、包含另一个端部1b的第三部分10、以及连接第一部分8和第三部分10的第二部分9在内一体构成的。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即从顶板2的上侧观察时,第一部分8的曲率半径R作为一例是设为2000(mm)以上9000(mm)以下,第二部分9的曲率半径R作为一例是设为500(mm)以上2000(mm)以下,第三部分10的曲率半径R作为一例是设为2500(mm)以上9000(mm)以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B所示,在侧视观察即从顶板2的宽度方向侧观察时,第一部分8的曲率半径R作为一例是设为3000(mm)以上15000(mm)以下,第二部分9的曲率半径R作为一例是设为1000(mm)以上15000(mm),第三部分10的曲率半径R作为一例是设为3000(mm)以上15000(mm)。如上所述,第一部分8的曲率半径R和第三部分10的曲率半径R大于第二部分9的曲率半径R。
在此,如图1D所示,将从凸棱线部3a中成为顶板2侧的R开始点的R止端的板厚中心即顶板2的板厚中心、到纵壁4a中成为凹棱线部5a侧的端部的纵壁4a的下端的高度设为高度h。这样,在纵壁4a中,在距离顶板2的板厚中心为高度h的40%以上的部分,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阶梯差量a2(mm)的阶梯部11a。另外,如图1D所示,将从凸棱线部3b中成为顶板2侧的R开始点的R止端的板厚中心即顶板2的板厚中心、到纵壁4b的下端的高度设为高度h’。这样,在纵壁4b中,在距离顶板2的板厚中心为高度h’的40%以上的部分,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阶梯差量a2’(mm)的阶梯部11a’。在本说明书中,将顶板2的板厚中心作为顶板2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另外,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2、a2’如图1D所示,在顶板2的长边方向的各位置达到在该各位置的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W的20%以下。
将阶梯部11a的两端中接近顶板2的一侧即上侧的部位作为凹部11a1、将远离顶板2的一侧即下侧的部位作为凸部11a2。另外,将阶梯部11b的两端中接近顶板2的一侧即上侧的部位作为凹部11a’1、将远离顶板2的一侧即下侧的部位作为凸部11a’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后述的图18,在纵壁4a的长边方向的各位置,凸部11a2的维氏硬度的值比凹部11a1的维氏硬度的值小10(HV)以上。此外,参照后述的图18,在纵壁4b的长边方向的各位置,凸部11a’2的维氏硬度的值比凹部11a’1的维氏硬度的值小10(HV)以上。
另外,关于阶梯部11a、11a’的两端,在将其普遍化时能够表述如下。即,阶梯部11a的两端中作为与顶板2较近侧的端部的凹部11a1成为在纵壁4a的内表面中形成在内表面侧凸出最大的曲率半径的部位,作为与顶板2较远侧的端部的凸部11a2成为在纵壁4a的内表面中形成在外表面侧凸出最大的曲率半径的部位。另外,阶梯部11a’的两端中作为与顶板2较近侧的端部的凹部11a’1,成为在纵壁4b的内表面中形成在内表面侧凸出最大的曲率半径的部位,作为与顶板2较远侧的端部的凸部11a’2,成为在纵壁4b的内表面中形成在外表面侧凸出最大的曲率半径的部位。根据以上所述,在观察纵壁4a的长边方向的垂直的截面时,可以说即使是不存在阶梯部的两端或者两端中任意一个端部的倾斜为45°的部位的情况下,即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确定阶梯部11a、11a’的两端。
图11是说明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2的图。如图11所示,例如在观察与顶棚部件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情况下,阶梯部11a的突出宽度a2是指相对于连接顶板2的两端的虚拟线L1的、凸部11a2通过的垂线L2和在凹部11a1通过的垂线L3的间隔宽度。另外,如图11所示,连接顶板2的两端的虚拟线L1表示连接凸棱线部3a和凸棱线部3b的虚拟线L1。
顶棚部件1如图1C及图1D所示,凸缘6a、6b的截面形状在前端部1a和后端部1b是不同的。具体地讲,凸缘6b相对于纵壁4b的角度在前端部1a是30°,在后端部1b是40°。另外,凸缘6a、6b相对于纵壁4a的角度分别沿着长边方向连续变化。此外,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从长边方向的前端部1a起沿着后端部1b连续扩宽即增大变化。另外,如图1A~图1D所示,优选由第一部分8的纵壁4b和凸缘6b形成的夹角为由第三部分10的纵壁4b和凸缘6b形成的夹角以上。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结构的说明。
<冲压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是用于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装置。冲压装置17如图2A、图2B、图3A及图3B所示构成为包括第一冲压装置18和第二冲压装置19。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中,使用第一冲压装置18对例如图2B所示的坯料BL通过拉深加工进行冲压成型,例如成型图3B所示的中间成型件30,然后使用第二冲压装置19对中间成型件30进行冲压成型,制造产品即顶棚部件1。另外,坯料BL是制造顶棚部件1用的基材即纵长的高张力钢板。
在此,中间成型件30是如图3B所示的大致帽形的部件,其构成为包括顶板2、两个棱线部32a、32b、两个纵壁33a、33b、两个凹棱线部34a、34b、和两个凸缘35a、35b。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冲压成型”例如是指从将坯料BL、中间成型件30等成型对象品设置在例如后述的第一模具20、第二模具40等模具上到合模再进行开模的动作。即,在本说明书中,“冲压成型”是指将成型对象品冲压(加压)而成型。
[第一冲压装置]
第一冲压装置18具有冲压作为成型对象品的坯料BL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30的功能。
第一冲压装置18构成为包括第一模具20和第一移动装置25。第一模具20如图2B所示具有上模21、下模22、第一支架23、以及第二支架24。其中,上模21是第一冲模的一例。另外,下模22是第一冲头的一例。上模21配置在上侧,下模22配置在下侧。第一冲压装置18在将坯料BL成型为中间成型件30时,利用上模21和下模22夹持坯料BL中成型出顶板2的部分,使坯料BL中成型出顶板2的部分从上模21侧向下模22侧凹陷。
上模21和下模22如图2A所示分别形成为纵长。在从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观察上模21和下模22时,如图2A及图2B所示,下模22沿着长边方向弯曲并突出,在上模21形成有沿着下模22弯曲的槽。另外,在从与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上模21和下模22的短边方向观察上模21和下模22时,如图2A及图2B所示,下模22在上模21侧呈凸状弯曲,在上模21形成有沿着下模22弯曲的槽。另外,上模21的槽的底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如图2B所示在下模22侧以曲率半径R(mm)突出,下模22中与上模21的槽的底对置的部分在上模21侧以曲率半径R(mm)凹陷。另外,作为一例,将本实施方式的曲率半径R(mm)设为100(mm)。另外,上模21在从上模21的短边方向观察时,槽的宽度从槽的底朝向槽的开口侧即从上侧朝向下侧连续扩宽。下模22在从下模22的短边方向观察时,突出的部分即后述的第一突出部的宽度从下侧朝向上侧连续变窄。
另外,在从长边方向观察下模22时,如图2B所示,在下模22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阶梯部22a。并且,在上模21的槽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沿着阶梯部22a的阶梯部21a。
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沿着上模21及下模22形成为纵长。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如图2B所示分别配置在下模22的短边方向的两侧。另外,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通过弹簧26、27被向上侧施力。
第一移动装置25使上模21朝向下模22移动。即,第一移动装置使上模21相对于下模22进行相对移动。
另外,在将坯料BL配置在上模21和下模22的规定间隙的位置的状态下,在第一移动装置25使上模21朝向下模22移动时,如图2B所示,在坯料BL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侧分别被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和上模21夹持的状态下,坯料BL被冲压而成型中间成型件30。另外,随着中间成型件30的成型,利用阶梯部22a和阶梯部21a冲压坯料BL,由此如图5A、图5B、图6A及图6B所示,在纵壁33a、33b中距离顶板2的位置为纵壁33a、33b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形成有突出宽度a1(mm)的阶梯部11a、11a’。另外,上模21的槽的形状及下模22的突出部即第一突出部的形状是如前面所述的形状,因而从顶板2的短边方向观察,阶梯部11a、11a’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在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可以说是,阶梯部11a、11a’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在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因而通过冲压而成型形成有阶梯部11a、11a’的中间成型件30。
如上所述对第一冲压装置18进行了说明,在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第一冲压装置18时如下所述。即,在上模21形成有作为纵长的槽的第一槽,第一槽构成为包括作为纵长的底面的第一底面、和作为与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的侧面的第一侧面。并且,第一侧面形成为在从合模方向即从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观察时弯曲的第一弯曲面,第一弯曲面在距离第一底面为第一槽的深度的40%以上的成为特定深度的位置,沿着第一侧面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宽度为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阶梯部11a、11a’。并且,下模22在合模时配合于第一槽进行嵌合。其中,阶梯部11a、11a’是第一阶梯部的一例。
[第二冲压装置]
第二冲压装置19具有如下功能:冲压作为成型对象品的中间成型件30,使在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33b形成的突出宽度a1的阶梯部36a、36a’的突出宽度变窄,即,使阶梯部36a、36a’的突出宽度成为比突出宽度a1狭窄的突出宽度a2。
第二冲压装置19构成为包括第二模具40和第二移动装置45。第二模具40如图3B所示具有上模41、下模43、支架42。其中,上模41是第二冲模的一例。另外,下模42是第二冲头的一例。上模41配置在上侧,下模43配置在下侧。下模43通过弹簧46被从下侧施力。另外,第二冲压装置19在中间成型件30嵌入下模43的状态下,通过第二移动装置使上模41移动到下模43侧,变更中间成型件30中的两个凸缘35a、35b的角度。
另外,如图3B所示,在从短边方向观察下模43时,在下模43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阶梯部43a。并且,在上模41的槽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沿着阶梯部43a的阶梯部41a。阶梯部43a的宽度即下模43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比第一冲压装置18的阶梯部22a的宽度狭窄。并且,阶梯部41a的宽度即下模43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比第一冲压装置18的阶梯部21a的宽度狭窄。另外,上模41在从上模43的短边方向观察时,槽的宽度从槽的底朝向槽的开口侧即从上侧朝向下侧连续变宽。下模43在从下模43的短边方向观察时,突出的部分即后述的第2突出部的宽度从下侧朝向上侧连续变窄。
另外,在将坯料BL配置在下模43的状态下,在第一移动装置使上模41朝向下模43移动时,中间成型件30被冲压而成型出顶棚部件1。另外,随着中间成型件30的成型,纵壁33a中比阶梯部36a靠上侧即顶板2侧的部分,向纵壁33a、33b相互对置的一侧即对置侧的相反侧弯曲,即向外侧弯曲,并且突出宽度a1的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成为比突出宽度a1狭窄的突出宽度a2。另外,随着中间成型件30的成型,纵壁33b中比阶梯部36a’靠上侧即顶板2侧的部分,向纵壁33a、33b相互对置的一侧即对置侧的相反侧弯曲,即向外侧弯曲,并且突出宽度a1的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成为比突出宽度a1狭窄的突出宽度a2。另外,上模41的槽的形状以及下模43的突出部即第二突出部的形状是如前面所述的形状,因而阶梯部43a、41a从顶板2的短边方向观察,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时可以说是,阶梯部11a、11a’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因而通过冲压而成型形成有阶梯部11a、11a’的顶棚部件1。
如上所述对第二冲压装置19进行了说明,在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第二冲压装置19时如下所述。即,在上模41形成有作为纵长的槽的第二槽,第二槽构成为包括第二底面和第二侧面,第二底面是从合模方向观察形成为与作为第一冲压装置18的上模21的底面的第一底面相同形状的底面,第二侧面是与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的侧面。并且,第二侧面形成为在从合模方向即上模41和下模43的对置方向观察时弯曲的第二弯曲面,第二弯曲面在距离第二底面为所述特定深度的位置,沿着第二侧面的长边方向形成有第二阶梯部。另外,第二阶梯部的宽度(此处所讲的宽度是指在第一底面或者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比第一冲压装置18的上模21的第一阶梯部狭窄,而且沿着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与第二底面的间隔距离,比沿着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第一底面与第一阶梯部的间隔距离长。并且,下模43在合模时对应于作为槽的第二槽的形状进行嵌合。即,下模43的形状形成为在合模时对应于第二槽进行嵌合的形状。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的结构的说明。
<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是使用冲压装置17进行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第一冲压装置18进行的工序即第一工序、和通过第二冲压装置19进行的工序即第二工序。
[第一工序]
在第一工序中,将坯料BL配置在上模21和下模22的规定间隙的位置。然后,在作业者操作第一冲压装置18时,通过第一移动装置使上模21向下模22侧移动,坯料BL通过拉深加工被冲压成型。即,在第一工序中,使用上模21和下模22冲压作为成型对象品的坯料BL。其结果是,由坯料BL成型得到中间成型件30。
具体地讲,在第一工序中,如图5A、图5B、图6A及图6B所示,在中间成型件30的两个纵壁33a、33b中、距离凸缘35a、35b不足高度h的60%的范围的部分,形成有根据下述的式(1)及式(2)规定的突出宽度a1的阶梯部36a、36a’。换言之,在第一工序中,在中间成型件30的两个纵壁33a、33b中距离顶板2的位置为纵壁33a、33b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形成有根据下述的式(1)及式(2)规定的突出宽度a1的阶梯部11a、11a’。即,根据下述的式(1),在第一工序中形成的阶梯部36a、36a’的突出宽度a1比作为产品的顶棚部件1中的突出宽度a2宽、而且是顶棚部件1的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W的20%以下的宽度。
a1≥a2……(1)
a1≤0.2W……(2)
其中,标号a1表示中间成型件30的阶梯部33a、33b的突出宽度(mm),标号a2表示顶棚部件1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mm),标号W表示顶棚部件1的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mm)。
另外,在第一工序中,形成有如图7A及图7B所示的纵壁33a和凸缘35a,使得由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和凸缘35a形成的夹角DI1满足下述的式(3)。
1.0×DI2≤DI1≤1.2×DI2……(3)
其中,标号DI1表示由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和凸缘35a形成的夹角,标号DI2表示由顶棚部件1的纵壁4a和凸缘6a形成的夹角。
另外,在第一工序中,形成有满足下述的式(4)的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b和凸缘35b。
0.9≤DOF1/DOR1≤1……(4)
其中,DOF1表示由中间成型件30的包括前端部1a的纵壁33b和凸缘35b形成的夹角,DOR1表示由中间成型件30的包括后端部1b的纵壁33b和凸缘35b形成的夹角。
另外,在第一工序中,通过使坯料BL的材料端注入而使坯料BL挠曲,成型中间成型件30的外侧的凸缘35b。
然后,从第一模具20卸下中间成型件30,第一工序结束。
另外,在将第一模具20开模时,即在第一工序结束时,中间成型件30的相对于顶板2的长边方向的垂直截面变形为如图4A及图4B所示比合模时接近平坦状的状态,即成为其曲率半径增大的状态。换言之,在第一工序中,在进行合模以前坯料BL向上侧呈凸状变形,然后在合模时坯料BL中形成有顶板2的部分向下侧呈凸状变形,然后进行开模而成型中间成型件3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30的顶板2及凸棱线部3a、3b在向上侧塑性变形后受到从上侧朝向下侧的荷重,由此处于鲍欣格效应的作用有效的状态。
[第二工序]
然后,中间成型件30嵌入第二冲压装置19的第二模具40的下模43中。然后,在作业者操作第二冲压装置19时,通过第二移动装置使上模41向下模43侧移动,中间成型件30被冲压。即,在第二工序中,对使用上模21和下模22在第一工序中成型的坯料BL进行冲压。其结果是,由中间成型件30成型得到顶棚部件1。
具体地讲,在第二工序中,中间成型件30的两个凸缘35a、35b的角度变化。并且,在第二工序中,如图6A、图6B、图6C及图6D、图12所示,改变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33b中比阶梯部36a、36a’靠上侧即顶板2侧的部分的角度,使阶梯部36a、36a’的突出宽度成为比突出宽度a1狭窄的突出宽度a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第一工序中成型的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中比阶梯部36a靠上侧的部分,以凸棱线部3a或者凸棱线部32a为轴、向纵壁33a、33b彼此的对置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图12中的箭头A方向侧旋转。其结果是,在第二工序中,通过上模41使凹部11a1向箭头A方向侧移动,而且不需要在利用下模43约束中间成型件30的状态下使阶梯部11a的凸部11a2移动。另外,在第一工序中成型的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b中比阶梯部36b靠上侧的部分,以凸棱线部3b或者凸棱线部32b为轴向箭头A方向的相反侧移动,但省略图示。其结果是,在第二工序中,使凹部11a1向箭头A方向的相反侧移动,而且不需要使中间成型件30的阶梯部11a’的凸部11a2移动。如上所述,在第二工序中,将中间成型件30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分别设为比突出宽度a1、a1’狭窄的突出宽度a2、a2’。随之,在第二工序中,使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中的凹部11a1即比阶梯部36a靠上侧的部分,向和纵壁33b的对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二工序中,使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b中的凹部11a’1即比阶梯部36a’靠上侧的部分,向和纵壁33a的对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另外,图13示意地示出在第二工序中中间成型件30嵌入下模43中、第二模具40合模前的状态。在此,将纵壁33a的比阶梯部36a靠上侧的部分相对于顶板2的角度即倾斜角度设为θ1,上模41及下模43中夹持纵壁33a的比阶梯部36a靠上侧的部分的部分的倾斜角度θ2大于倾斜角度θ1。另外,上模41及下模43中夹持纵壁33b的比阶梯部36b靠上侧的部分的部分的角倾斜角度,大于纵壁33b的比阶梯部36b靠上侧的部分相对于顶板2的角度,但没有图示。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2的第二工序中,改变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33b中比阶梯部36a、36a’靠上侧的部分的角度,使阶梯部36a、36a’的突出宽度成为比突出宽度a1狭窄的突出宽度a2。并且,在第二工序中,如图7A、图7B、图7C及图7D所示,将中间成型件30冲压成使中间成型件30中的纵壁33a及凸缘35a成为顶棚部件1中的纵壁4a及凸缘6a。并且,在第二工序中,如图7A、图7B、图7C及图7D所示,将中间成型件30冲压成使中间成型件30中的纵壁33b及凸缘35b成为顶棚部件1中的纵壁4b及凸缘6b。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
<作用>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第一作用]
通常,冲压坯料制造未图示的成型件,该成型件构成为包括从上侧即顶板侧观察向另一方的壁侧呈凹状弯曲的弯曲壁,但在所形成的弯曲壁容易产生压缩残留应力。因此,在将该成型件中的该弯曲壁的压缩残留应力释放时,该成型件从顶板侧观察容易弯曲。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讲的残留应力即压缩残留应力及拉伸残留应力,是指在冲压下止点残留于材料的应力。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图4A及图4B所示,在第一工序中,在向纵壁33b侧呈凹状弯曲的纵壁33a形成突出宽度a1的阶梯部36a,然后如图3B、图4C及图4D所示,在第二工序中使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从a1成为比a1狭窄的a2。另外,在经过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1中,纵壁33b及阶梯部33b分别成为纵壁4a及阶梯部11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如后述的图15的表所示,与作为比较方式的未形成有阶梯部的方式的图15的表中的比较例1A~4A相比,可以说从顶板2侧观察难以弯曲或者弯曲量较小。其理由被认为是基于以下的机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序中通过在纵壁33a形成阶梯部36a,使纵壁33a进行塑性变形。然后,在第二工序中使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变窄。因此,顶棚部件1的阶梯部11a是受到与第一工序时相反朝向的荷重而形成的,因而认为处于鲍欣格效应的作用有效的状态。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成型件的弯曲壁未形成阶梯部的情况相比,抑制顶棚部件1的弯曲的发生,该成型件构成为包括从顶板的上侧观察向另一方的壁侧呈凹状弯曲的弯曲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第二工序中,随着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变窄,纵壁33a中比阶梯部36a靠顶板2侧的部分即上侧的部分向和纵壁33b的对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纵壁33a成为纵壁4a。并且,在第二工序中,随着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变窄,纵壁33b中比阶梯部36a’靠顶板2侧的部分即上侧的部分向和纵壁33a的对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纵壁33b成为纵壁4b。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成型件的弯曲壁未形成阶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纵壁4a中比阶梯部11a靠上侧的部分的拉伸残留应力,该成型件构成为包括从顶板的上侧观察向另一方的壁侧呈凹状弯曲的弯曲壁。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成型件的弯曲壁未形成阶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纵壁4b中比阶梯部11a’靠上侧的部分的压缩残留应力,该成型件构成为包括从顶板的上侧观察向另一方的壁侧呈凹状弯曲的弯曲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使在纵壁未形成阶梯部的中间成型件的纵壁彼此在第二工序中向相互对置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例如不能有选择地减小纵壁中的特定的部分(作为一例,指顶板侧的部分)的残留应力。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能够减小纵壁4a、4b中比阶梯部11a、11a’靠上侧的部分、即纵壁4a、4b的特定的部分的残留应力。特别是当在纵壁4a、4b的总范围中比阶梯部11a、11a’靠上侧的部分产生较大的残留应力的情况下,可以说本实施方式是有效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工序中,通过改变纵壁33a中比阶梯部36a靠顶板2侧的部分的角度,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变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说即使不改变纵壁33a中比阶梯部36a靠顶板2侧的相反侧即下端侧的部分的角度,也能够抑制顶棚部件1的弯曲的发生。
[第二作用]
另外,通常冲压坯料制造未图示的成型件,该成型件构成为包括从上侧即顶板侧观察向另一方的壁侧呈凸状弯曲的弯曲壁,但在所形成的弯曲壁容易产生拉伸残留应力。因此,在将该成型件中的该弯曲壁的拉伸残留应力释放时,该成型件从顶板侧观察容易弯曲。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图4A及图4B所示,在第一工序中,在向纵壁33a侧呈凸状弯曲的纵壁33b形成突出宽度a1的阶梯部36a’,然后如图3B、图4C及图4D所示,在第二工序中使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从a1成为比a1狭窄的a2。另外,在经过第二工序而制造的顶棚部件1中,纵壁33b及阶梯部33b分别成为纵壁4b及阶梯部11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如后述的图15的表所示,与作为比较方式的未形成有阶梯部的方式的图15的表中的比较例1A~4A相比,可以说难以弯曲或者弯曲量较小。其理由被认为是基于以下的机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序中通过在纵壁33b形成阶梯部36a’,使纵壁33b进行塑性变形。然后,在第二工序中改变纵壁33b中比阶梯部36a’靠顶板2侧的部分的角度,使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变窄。因此,顶棚部件1的阶梯部11a’是受到与第一工序时相反朝向的荷重而形成的,因而认为处于鲍欣格效应的作用有效的状态。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成型件的弯曲壁未形成阶梯部的情况相比,抑制顶棚部件1的弯曲的发生,该成型件构成为包括从顶板的上侧观察向另一方的壁侧呈凸状弯曲的弯曲壁。
[第三作用]
在前述的第一及第二作用中,分别单独说明了作为弯曲壁的两个纵壁4a、4b。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纵壁4a、4b分别通过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而形成阶梯部11a、11a’。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表所示,容易减小在两个纵壁4a、4b中各自的残留应力,容易减小两个纵壁4a、4b彼此的偏差残留应力。其结果是,抑制顶棚部件1的弯曲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2实施方式。首先,说明图8A、图8B、图8C及图8D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的结构。然后,说明图9及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A的结构。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顶棚部件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的结构。在此,顶棚部件1A是冲压成型件及特定冲压成型件的一例。
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如图8A、图8B、图8C及图8D所示,不具备如图1A、图1B、图1C及图1D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凸缘6a、6b。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相同的结构。
<冲压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A。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A是用于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的装置。
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冲压装置18A不具备如图2B所示的支架23、24。在此,第一冲压装置18A是冲压装置的一例。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A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相同的结构。在此,中间成型件30A不具备两个凸缘35a、35b,除此之外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30相同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30A形成为槽型的部件。
<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的制造方法是使用冲压装置17A进行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的制造方法中,第一工序是通过第一冲压装置18A进行的,除此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序中,通过弯折加工对坯料BL进行冲压成型,成型图10所示的中间成型件30A。
<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同。
《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第一及第二模拟以及第三实验。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采用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比较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等的标号相同的部件等的标号的情况下,直接采用该部件等的标号。
<第一模拟>
在第一模拟中,对于在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实施例1A~8A所示的顶棚部件1、和在基于下面说明的顶棚部件的制造的模拟中制作的比较例1A~5A所示的顶棚部件,评价了在前端1a侧及后端1b侧的弯曲。具体地讲,在本模拟的评价方法中,使用未图示的计算机比较了有关实施例1A~8A的顶棚部件1及比较例1A~5A的顶棚部件的数据SD和设计数据DD。具体地讲,如图14所示,使顶板2的长边方向的中心部分的截面一致即最佳吻合,将所测定的各数据的前端面或者后端面的中心位置相对于设计数据DD中的前端面或者后端面中心位置在宽度方向的偏差量作为弯曲进行了评价。
[关于图15的表的说明]
在图15的表中记述了有关实施例1A~8A及比较例1A~5A的模拟的条件和评价结果。在此,在对图15的表进行说明时,板厚是指在模拟中使用的坯料BL的厚度。强度是指在模拟中使用的坯料BL的拉伸强度。弯曲内侧偏置量是指从在第一工序形成的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a1减去在第二工序变狭窄的阶梯部11a的突出宽度a2得到的值。弯曲外侧偏置量是指从在第一工序形成的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a1减去在第二工序变狭窄的阶梯部11a’的突出宽度a2得到的值。评价截面1弯曲(mm)是指从前端1a向中央侧沿长边方向为10mm的部分的弯曲,评价截面2弯曲(mm)是指从后端1b向中央侧沿长边方向为10mm的部分的弯曲。平均弯曲量是指评价截面1弯曲和评价截面2弯曲的平均。
[比较例1A~5A的顶棚部件]
比较例1A~4A的顶棚部件在纵壁4a、4b没有形成阶梯部。具体地讲,比较例1A~4A的顶棚部件在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中都没有形成阶梯部。除此之外,比较例1A~4A的顶棚部件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即以拉深加工为前提的模拟而制作的。另外,比较例5A在第一工序中将各阶梯部36a、36b的突出宽度a1设为5(mm),在第二工序中将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2设为5(mm)。即,在比较例5A中,在第二工序中阶梯部36a、36b维持在第一工序中形成的状态的形状。
[实施例1A~8A的顶棚部件]
实施例1A~8A的顶棚部件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即以拉深加工为前提的模拟而制作的。另外,在实施例1A~8A中,在第一工序中将各阶梯部36a、36b的突出宽度a1设为5(mm)。
[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图15的表可知,与比较例1A~5A的顶棚部件相比,实施例1A~8A的顶棚部件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例如,实施例1A~4A和比较例1A各自关于板厚、强度的模拟的条件相同。另外,对比评价截面1弯曲的模拟的结果可知,与比较例1A的顶棚部件相比,实施例1A~4A的顶棚部件弯曲较小。另外,对比评价截面2弯曲的模拟的结果可知,与比较例1A的顶棚部件相比,实施例1A~4A的顶棚部件弯曲较小。另外,实施例1A的评价截面2弯曲为-1.12(mm),“-”的意思是指在与图14的弯曲的说明图的情况相反的方向弯曲。因此,在利用角度的绝对值进行比较时,可以说与比较例1A的顶棚部件相比,实施例1A的顶棚部件弯曲较小。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在纵壁没有形成阶梯的比较例1A~4A相比,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即实施例1A~5A发挥第三作用。
另外,在实施例1A及2中,在第二工序中,仅使在第一工序形成的阶梯部36a、36b中任意一方的突出宽度a1变狭窄。但是,与比较例1A相比,实施例1A及2弯曲较小。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在纵壁没有形成阶梯部的比较例(比较例1A)相比,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即实施例1A及2弯曲较小,即发挥第一及第二作用。
另外,在实施例7A中,与关于板厚、强度的模拟的条件相同的比较例5A相比,可知弯曲较小。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比较例5A相比,实施例7A发挥第一、第二及第三作用。
另外,将关于板厚、强度的模拟的条件相同的组合即实施例1A和比较例1A、实施例5A和比较例2A等进行比较可知,与比较例1A及2A相比,实施例1A及实施例5A的平均弯曲量都较小。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比较例1A~5A相比,无论坯料BL的拉伸强度的差异怎样,实施例1A~8A都发挥第一、第二或者第三作用。
<第二模拟>
在第二模拟中,对于在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顶棚部件1的实施例9A~16A、和在基于下面说明的顶棚部件的制造的模拟中制作的顶棚部件的比较例6A~10A,评价了在前端侧及后端侧的弯曲。
[关于图16的表的说明]
在图16的表中记述了有关实施例10A~16A及比较例6A~10A的模拟的条件和评价结果。另外,图16的表的阅读方法及弯曲的意思与第一模拟的情况相同。
[比较例6A~10A的顶棚部件]
比较例6A~10A的顶棚部件在第一工序中将各阶梯部36a、36b的突出宽度a1设为5(mm),在第二工序中将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2设为5(mm)。即,在比较例6A~10A中,在第二工序中阶梯部36a、36b维持在第一工序中形成的状态的形状。另外,除此之外,比较例6A~10A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A一样通过弯折加工而成型的槽型的部件。
[实施例9A~16A的顶棚部件]
实施例9A~16A的顶棚部件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制造方法、即以弯折加工为前提的模拟而制作的。另外,在实施例9A~16A中,在第一工序中将各阶梯部36a、36b的突出宽度a1设为5(mm)。
[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图16的表可知,与关于板厚、强度的模拟的条件相同的比较例6A的顶棚部件相比,实施例9A~12的顶棚部件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在纵壁没有形成阶梯的比较例1A~4A相比,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即实施例9A~12发挥第三作用。
另外,在实施例9A及10A中,在第二工序中,仅使在第一工序形成的阶梯部36a、36b中任意一方的突出宽度a1变狭窄。但是,与比较例6A相比,实施例9A及10A弯曲较小。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在第一工序中形成于纵壁的阶梯部在第二工序中不变窄的比较例6A相比,第2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即实施例9A及10A的弯曲较小,即发挥第一或者第二作用。
另外,在实施例7A中,与关于板厚、强度的模拟的条件相同的比较例5A相比,可知弯曲较小。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比较例5A相比,实施例7A发挥第一、第二及第三作用。
另外,将关于板厚、强度的模拟的条件相同的组合即实施例9A和比较例6A、实施例13A和比较例7A等进行比较可知,与比较例6A及7A相比,实施例9A及13A的平均弯曲量都较小。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与比较例6A~10A相比,无论坯料BL的拉伸强度的差异怎样,实施例9A~16A都发挥第一、第二或者第三作用。
<第三实验>
在第三实验中,测定实施例4A的顶棚部件的纵壁4a的维氏硬度的值和比较例1A的顶棚部件的纵壁4a的维氏硬度的值并进行了比较。另外,在第三实验中,维氏硬度的值是按照JIS标准规格的JIS Z 2244所记载的维氏硬度测定方法测定的。但是,不限于JIS标准规格的JIS Z 2244所记载的维氏硬度测定方法,维氏硬度的值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测定,并使用未图示的硬度变换表换算为维氏硬度的值而求出。另外,JIS Z 2244对应于国际标准规格的ISO 6507-2:2005。
根据图17的表所示的比较例1A的测定结果及图18的表所示的实施例4A的测定结果可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即比较例1A和实施例4A的情况下,都是凸部11a2的维氏硬度的值小于凹部11a1的维氏硬度的值。在此,在比较例1A的测定结果中,凹部11a1的维氏硬度的值与凸部11a2的维氏硬度的值之差(以下,将凹部11a1的维氏硬度的值与凸部11a2的维氏硬度的值之差设为差值Δ)为7(HV)。与此相对,在实施例4A的测定结果中,差值Δ为10(HV)。这样,实施例4A的差值Δ大于比较例1A的差值Δ。换言之,可以说与比较例1A相比,实施例4A的凸部11a2比凹部11a1柔软。其理由可以认为如下。即,在通过第一工序对坯料BL进行冲压成型时形成了阶梯部36a,凸部11a2的外表面侧被拉伸,即拉伸应力作用于外侧。然后,在通过第二工序使中间成型件30的阶梯部36a的突出宽度变窄时,凹部11a1向凸部11a2侧移动。其结果是,凸部11a2处于内表面侧相比第一工序后第二工序前的时刻的状态被压缩的状态。与此相对,凹部11a1无论是在第一工序后还是第二工序前还是第二工序后都处于被拉伸的状态。根据以上情况,凸部11a2比凹部11a1柔软。另外,在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时可以说,凹部11a1比凸部11a2硬,即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1A与比较例6A相比达到高精度,即抑制了弯曲。另外,测定结果的图示被省略了,例如测定比较例2A的差值Δ为8(HV)。另外,测定了比较例1A及比较例2A以外的所有比较例的差值Δ,都小于10(HV)。与此相对,例如测定了实施例5A及实施例7A的差值Δ,分别是30(HV)、20(HV)。另外,测定了实施例5A及实施例7A以外的所有实施例的差值Δ,都在10(HV)以上。即,可知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各实施例的顶棚部件1、1A,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差值Δ都在10(HV)以上。
另外,根据以上的结果,各实施例的顶棚部件1、1A的尺寸精度优于各比较例的顶棚部件的结果是,例如与将各比较例的顶棚部件和各比较例的顶棚部件焊接接合的情况相比,在将各实施例的顶棚部件1、1A和未图示的其它部件焊接接合的情况下,不存在矫正顶棚部件进行焊接的情况,或者假设即使矫正顶棚部件,矫正的量即变形量也较小。因此,与各比较例的情况相比,各实施例具有与该其它部件接合的部件的尺寸精度较高的效果。另外,与各比较例的情况相比,各实施例在该接合的部件中的焊接部分不会残留应力或者难以残留应力,因而具有该接合的部件的强度良好的效果。
以上是关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说明。
《第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3实施方式。首先,说明图19及图2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结构。然后,说明图24、图25、图26及图2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B的结构。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制造方法。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与后述的图32中的实施例9B相当。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本实施方式,在采用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等的标号相同的部件等的标号的情况下,直接采用该部件等的标号。
<顶棚部件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结构。在此,顶棚部件1B是冲压成型件及特定冲压成型件的一例。
顶棚部件1B如图19及图20所示形成为截面形状呈大致帽形的纵长部件,其包括构成为一体的顶板2、两个凸棱线部3a、3b、两个纵壁4a、4b、两个凹棱线部5a、5b、和两个凸缘6a、6b。在此,凸棱线部3a、3b是棱线部的一例。作为一例,顶棚部件1B是以拉伸强度为1470MPa级的高张力钢板为素材的冷轧冲压成型件。
另外,图19及图2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结构,与图1A、图1B、图1C及图1D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的结构相同。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结构的说明。
<冲压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B。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B是用于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装置。冲压装置17B如图24、图25、图26及图27所示构成为包括第一冲压装置18和第二冲压装置19B。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B中,使用第一冲压装置18通过拉伸加工来冲压图25所示的坯料BL而成型图21及图22所示的中间成型件30,然后通过第二冲压装置19B对中间成型件30进行冲压成型,制造了产品即顶棚部件1B。另外,坯料BL采用制造顶棚部件1B用的基材即纵长的高张力钢板。
[第一冲压装置]
第一冲压装置18具有冲压作为成型对象品的坯料BL而成型中间成型件30的功能。
第一冲压装置18如图25所示构成为包括第一模具20和第一移动装置25。第一模具20如图24及图25所示具有上模21、下模22、第一支架23、以及第二支架24。其中,上模21是第一冲模的一例。另外,下模22是第一冲头的一例。上模21配置在上侧,下模22配置在下侧。
上模21和下模22如图24所示分别形成为纵长。在从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观察上模21和下模22时,下模22沿着长边方向弯曲并突出,在上模21形成有沿着下模22弯曲的槽。另外,上模21在从上模21的短边方向观察时,槽的宽度从槽的底朝向槽的开口侧即从上侧朝向下侧连续扩宽。下模22在从下模22的短边方向观察时,突出的部分的宽度从下侧朝向上侧连续变窄。并且,下模22的形状为在合模时对应上模21的槽的形状进行嵌合的形状。
另外,如图25所示,在从长边方向观察下模22时,在下模22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阶梯部22a。并且,在上模21的槽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沿着阶梯部22a的阶梯部21a、21a’。并且,形成有阶梯部21a的侧面中比阶梯部21a靠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上下方向即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的倾斜角为θ1。
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沿着上模21及下模22形成为纵长。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如图24及图25所示分别配置在下模22的短边方向的两侧。另外,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如图25所示通过弹簧26、27被向上侧施力。
第一移动装置25使上模21朝向下模22移动。即,第一移动装置使上模21相对于下模22进行相对移动。
在将坯料BL配置在上模21和下模22的规定间隙的位置的状态下,在第一移动装置使上模21朝向下模22移动时,如图25所示,在坯料BL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侧分别被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和上模21夹持的状态下,坯料BL被冲压而成型中间成型件30。另外,如图22所示,随着中间成型件30的成型,利用阶梯部22a和阶梯部21a冲压坯料BL,由此在纵壁33a中距离顶板2的位置为纵壁33a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形成有突出宽度a1(mm)的阶梯部11a。另外,如图22所示,随着中间成型件30的成型,利用阶梯部22a’和阶梯部21a’冲压坯料BL,由此在纵壁33b中距离顶板2的位置为纵壁33b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形成有突出宽度a1(mm)的阶梯部11a’。另外,上模21的槽的形状及下模22的突出部的形状是如前面所述的形状,因而从顶板2的长边方向观察,阶梯部21a、21a’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在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即以扩大对置宽度的方式倾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阶梯部21a、21a’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在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
如上所述对第一冲压装置18进行了说明,在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第一冲压装置18时如下所述。即,在上模21形成有作为纵长的槽的第一槽,第一槽构成为包括作为纵长的底面的第一底面、和作为以各自一端与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的状态而相互对置的侧面的第一侧面。并且,第一侧面形成为在从合模方向即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观察时弯曲的第一弯曲面,第一弯曲面在距离第一底面为第一槽的深度的40%以上的部分,沿着第一侧面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宽度为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阶梯部11a、11a’。并且,下模22在合模时对应第一槽进行嵌合。即,下模22中比阶梯部22a靠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上下方向即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的倾斜角为θ1。另外,阶梯部11a、11a’是第一阶梯部的一例。
[第二冲压装置]
第二冲压装置19B具有如下功能:如图21、图22及图23所示,冲压作为成型对象品的中间成型件30,使在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形成的比阶梯部11a靠另一端侧即凹棱线部34a侧的部分33a1、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即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即向图中箭头A方向侧移动。
第二冲压装置19B如图27所示构成为包括第二模具40B和第二移动装置45。第二模具40B如图26及图27所示具有上模41、下模43B、支架42。上模41配置在上侧,下模43B配置在下侧。下模43B通过弹簧46被从下侧施力。另外,第二冲压装置19B在中间成型件30嵌入下模43B的状态下,通过第二移动装置45使上模41移动到下模43B侧,变更中间成型件30的两个凸缘35a、35b的角度。
另外,如图27所示,在从长边方向观察下模43B时,在下模43B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阶梯部43a。并且,在上模41的槽的两侧面即弯曲面分别形成有沿着阶梯部43a的阶梯部41a。在此,阶梯部41a是第二阶梯部的一例。阶梯部43a的形状与第一冲压装置18的阶梯部22a的形状相同。阶梯部43a形成于对应阶梯部22a的位置、即中间成型件30的阶梯部11a、11a’重叠的位置。另外,阶梯部41a的形状与第一冲压装置18的阶梯部21a的形状相同。阶梯部41a形成于对应阶梯部22a的位置、即中间成型件30的阶梯部11a、11a’重叠的位置。另外,上模41如图27所示在从上模41的长边方向观察时,槽的宽度从槽的底朝向槽的开口侧即从上侧朝向下侧连续变宽。下模43B在从下模43B的长边方向观察时,突出的部分的宽度从下侧朝向上侧连续变窄。并且,下模43B的形状形成为在合模时对应上模41的槽的形状进行嵌合的形状。
在中间成型件30嵌入下模43B的状态下,在第二移动装置45使上模41朝向下模43B移动时,中间成型件30被冲压而成型顶棚部件1B。随着中间成型件30的成型,纵壁33a中比阶梯部36a靠另一端侧的部分33a1,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对置侧)的相反侧(外侧)、移动。因此,下模43B中比阶梯部43a靠下侧的部分相对于上下方向即上模21和下模22的对置方向的倾斜角θ2大于倾斜角θ1。另外,上模41的槽的形状及下模43B的突出部的形状是如前面所述的形状,因而阶梯部43a、41a从顶板2的短边方向观察,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在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即以扩大对置宽度的方式倾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阶梯部41a、41a’以彼此的对置间隔在开口侧比在顶板2侧增大的方式倾斜。
如上所述对第二冲压装置19B进行了说明,在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第二冲压装置19B时如下所述。即,在上模41形成有作为纵长的槽的第二槽的一例,第二槽构成为包括第二底面和第二侧面,第二底面从合模方向观察形成为与第一冲压装置18的上模21的底面即第一底面相同形状的底面,第二侧面形成为各自一端与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且相互对置的侧面。并且,第二侧面中至少一方的第二弯曲面形成为从合模方向即上模41和下模43B的对置方向观察时弯曲的第二弯曲面,并且在对应第一阶梯部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阶梯部。另外,第二弯曲面中比第二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相对于合模方向倾斜的角度θ2,大于第一弯曲面中比第一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相对于合模方向倾斜的角度θ1。另外,下模43B在合模时对应第二槽的形状进行嵌合。即,下模43B的形状形成为在合模时对应第二槽进行嵌合的形状。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B的结构的说明。
<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制造方法是使用冲压装置17B进行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第一冲压装置18进行的工序即第一工序、和通过第二冲压装置19B进行的工序即第二工序。
[第一工序]
在第一工序中,将坯料BL配置在上模21和下模22的间隙中。然后,在作业者操作第一冲压装置18时,通过第一移动装置使上模21向下模22侧移动,坯料BL通过拉深加工被冲压成型。即,在第一工序中,使用上模21和下模22冲压作为成型对象品的坯料BL。其结果是,由坯料BL成型得到中间成型件30。并且,从第一模具20卸下中间成型件30,第一工序结束。
[第二工序]
然后,中间成型件30嵌入第二冲压装置19B的第二模具40B的下模43B中。然后,在作业者操作第二冲压装置19B时,通过第二移动装置使上模41向下模43B侧移动,中间成型件30被冲压。即,在第二工序中,对使用上模21和下模22在第一工序中成型的坯料BL进行冲压。其结果是,由中间成型件30成型得到顶棚部件1B。即,在第二工序中,冲压中间成型件30,使作为弯曲壁的纵壁4a、4b中比阶梯部11b、11b’靠与凸棱线部3a、3b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向纵壁4a、4b彼此对置的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并且,从第二模具40B卸下顶棚部件1B,第二工序结束。随之,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制造方法结束。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制造方法的说明。
<作用>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将本实施方式与后述的未图示的比较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在后述的比较方式的说明中,在采用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等相同的部件等的情况下,即使是未图示的情况下也直接采用该部件等的标号。另外,比较方式的顶棚部件与后述的图27的表中的比较例5B相当。
在比较方式中,通过第二冲压装置19B冲压坯料BL而成型顶棚部件。除此之外,比较方式与本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比较例5B的评价结果,如图32的表所示,前端部弯曲是4.38(mm),后端部弯曲是5.85(mm),平均弯曲量是5.12(mm)。
在此,在前端部弯曲及后端部弯曲的评价中对比了针对设计数据DD的如下数据SD,即在基于比较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顶棚部件的数据SD、和在基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顶棚部件1B的数据SD。具体地讲,使用未图示的计算机使顶板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截面一致即最佳吻合,如图28所示将所测定的数据SD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的中心位置相对于设计数据DD中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的中心位置在宽度方向的偏差量作为弯曲,将前端部弯曲的值和后端部弯曲的值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弯曲量。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B的评价,如图32的表所示,在基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顶棚部件1B的前端部弯曲是5.02(mm),后端部弯曲是4.34(mm),平均弯曲量是4.68(mm)。即,可以说与比较例5B相比,实施例9B抑制了因回弹而向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弯曲的发生。
如上所述,与比较方式相比,关于本实施方式抑制了从顶板2侧观察到的弯曲的发生的理由认为如下。即,在比较方式中如前面所述,通过第二冲压装置19B冲压坯料BL而成型顶棚部件。并且,顶棚部件中的纵壁4a在从顶板2侧观察时成为向和纵壁4b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呈凸状弯曲的弯曲面。另外,纵壁4b相对于上下方向即顶板2的板厚方向倾斜。因此,在比较方式中,在冲压成型了顶棚部件并从第二模具40B卸下时,压缩应力沿顶板2的长边方向作用于纵壁4a的外表面。特别是纵壁4a中比阶梯部11a靠凹棱线部5a侧的部分4a1,如图19及图20所示,与纵壁4a中比阶梯部11a靠凸棱线部3a侧的部分4a2相比远离凸棱线部3a。因此,沿顶板2的长边方向作用于部分4a1的外表面的压缩应力大于部分4a2的外表面。根据以上的结果,可以推测在比较方式的顶棚部件产生了从顶板2侧观察到的弯曲。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工序中,在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形成的比阶梯部11a靠另一端侧即凹棱线部34a侧的部分33a1,如图23所示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即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而形成部分4a1,即向图中箭头A方向侧移动。因此,与比较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成为减小了施加给部分4a1的长边方向的压缩应力的状态。其结果是,与比较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在压缩应力作用于部分4a1的外表面使弯曲后容易成为目标的形状。换言之,与比较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在压缩应力作用于部分4a1的外表面使弯曲后,容易在弯曲的允许值内成型。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工序中,与不使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因回弹而向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弯曲的发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与不使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纵壁4a中比阶梯部11a靠下侧的部分的拉伸残留应力、和纵壁4b中比阶梯部11a’靠下侧的部分的压缩残留应力。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不使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a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的情况下,例如不能有选择地减小纵壁中的特定的部分(作为一例,指纵壁的下侧的部分)的残留应力。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能够减小纵壁4a、4b中比阶梯部11a、11a’靠下侧的部分即纵壁4a、4b的特定的部分的残留应力。可以说特别是在诸如在纵壁4a、4b的总范围中比阶梯部11a、11a’靠下侧的部分产生较大的残留应力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对能够有选择地减小该下侧的部分的残留应力是有效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工序中使纵壁4a中远离凸棱线部3a的部分33a1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因而抑制了因回弹而向顶板2的短边方向的弯曲的发生的效果更加显著。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
《第4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4实施方式。首先,说明图29及图3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C的结构。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未图示的冲压装置的结构。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本实施方式是说明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并且,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本实施方式在采用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等的标号相同的部件等的标号的情况下,直接采用该部件等的标号。
<顶棚部件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C的结构。在此,顶棚部件1C是冲压成型件及特定冲压成型件的一例。
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C如图29及图30所示,不具备第3实施方式中的图19及图20所示的凸缘6a、6b。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C是与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相同的结构。
<冲压装置的结构>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未图示的冲压装置是用于制造顶棚部件1C的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未图示的第一冲压装置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冲压装置18不同,不具备支架23、24。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冲压装置是与第3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B相同的结构。另外,利用第一冲压装置而成型的中间成型件采用与第2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30A相同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成型件形成为从顶板2的长边方向观察时横截面呈槽型的部件。
<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C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C的制造方法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冲压装置替代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冲压装置18,除此之外与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序中通过弯折加工对坯料BL进行冲压成型而成型中间成型件,在第二工序中通过弯折加工对该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成型而成型顶棚部件1C。
<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如后述的图33的表所示,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同。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
《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模拟。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采用与第3及第4实施方式以及其比较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等的标号相同的部件等的标号的情况下,直接采用该部件等的标号。
在本模拟中,如图32的表所示,对于在基于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实施例1B~19B的顶棚部件1B、和在基于前述比较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比较例1B~6B的顶棚部件,评价了在前端1a及后端1b的弯曲及平均弯曲量。并且,在本模拟中,如图33的表所示,对于在基于第4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实施例20B~37B的顶棚部件1、和在基于前述比较方式的顶棚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模拟中制作的比较例7B~12B的顶棚部件,评价了在前端1a及后端1b的弯曲及平均弯曲量。
[关于图32的表的说明]
在图32的表中记述了有关形成为帽形的实施例1B~19B及比较例1B~6B的模拟的条件和评价结果。在此,在对图32的表进行说明时,板厚是指在模拟中使用的坯料BL的厚度。强度是指在模拟中使用的坯料BL的拉伸强度。外侧纵壁变化开始点(%)是指如下情况时的部分33a1的开始位置,即以中间成型件30的凸部11a2为基准(0%),将部分33a1的另一端即与凹棱线部34a连接的端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设为100%的情况。例如,在图31中示出了将外侧纵壁变化开始点设为50%的情况。另外,外侧纵壁变化开始点(%)为“-”是指本来就不存在变化开始点,即在第二工序中不使部分33a1移动。内侧纵壁变化开始点(%)是指如下情况时的部分33b1的开始位置,即以中间成型件30的凸部11a’2为基准(0%),将比凸部11a’2靠下侧的部分33a1的另一端即与凹棱线部34b连接的端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设为100%的情况。例如,在图31中示出了将内侧纵壁变化开始点设为50%的情况。另外,内侧纵壁变化开始点(%)为“-”是指本来就不存在变化开始点,即在第二工序中不使部分33b1移动。因此,为了成型图31中的顶棚部件1B,只有第二冲压装置与第3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7的第二冲压装置19B不同。具体地讲,第二冲压装置构成为在投影于第一冲模的截面上的第二冲模的截面的所述第二弯曲面中比所述第二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弯曲面中比所述第一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相比还靠外侧。即,第二冲压装置具有如下的功能,冲压作为成型对象品的中间成型件30,使在中间成型件30的纵壁33b形成的比阶梯部11a’靠另一端侧即凹棱线部34b侧的部分33b1,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即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
比较例1B~4B的顶棚部件是针对前述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方式的例子。实施例1B~19B的顶棚部件是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例子。
[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图32的表可知,实施例的顶棚部件1B与比较例的顶棚部件相比,在相同的板厚、强度的条件下,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例如,在比较实施例1B和比较例1B、并比较实施例3B和比较例2B时,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与比较例相比,都是实施例的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即,可以认为这些实施例发挥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比较实施例14B和比较例5B时,与比较例5B相比,实施例14B的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在实施例14B中,使纵壁4b中比阶梯部11a’靠下侧的部分33b1向纵壁33a、33b的对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纵壁4b形成为从顶板2侧观察向和纵壁4b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呈凹状弯曲的弯曲面。并且,认为实施例14B的顶棚部件与比较例5B相比、实施例5B及实施例9B的顶棚部件与比较例5B相比,在拉伸应力作用于移动后的部分33b1的外表面而弯曲后容易成为目标的形状。换言之,实施例14B的顶棚部件与比较例5B相比、实施例5B及实施例9B的顶棚部件与比较例5B相比,在拉伸应力作用于移动后的部分33b1的外表面而弯曲后容易在弯曲的允许值内成型。
[关于图33的表的说明]
在图33的表中记述了有关形成为槽形状的实施例20B~37B及比较例7B~12B的模拟的条件和评价结果。
比较例7B~12B的顶棚部件是针对前述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方式的例子。实施例20B~37B的顶棚部件是第3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B的例子。
[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图33的表可知,实施例的顶棚部件与比较例的顶棚部件相比,在相同的板厚、强度的条件下,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例如,在比较实施例20B和比较例7B、并比较实施例21B和比较例8B时,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与比较例相比,都是实施例的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即,可以认为实施例20B及实施例21B发挥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比较实施例31B和比较例11B时,与比较例11B相比,实施例31B的弯曲较小或者弯曲量较少。在实施例31B中,使纵壁4b中比阶梯部11a’靠下侧的部分33b1向纵壁33a、33b的对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纵壁4b形成为从顶板2侧观察向和纵壁4b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呈凹状弯曲的弯曲面。并且,与比较例11B相比,认为实施例31B的顶棚部件在拉伸应力作用于移动后的部分33b1的外表面而弯曲后容易成为目标的形状。换言之,与比较例11B相比,实施例31B的顶棚部件在拉伸应力作用于移动后的部分33b1的外表面而弯曲后容易在弯曲的允许值内成型。
以上是关于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说明。
如上所述,关于本发明说明了作为特定的实施方式的第1~第4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也包含前述的第1~第4实施方式以外的方式。例如,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也包含如下所述的方式。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中,关于冲压成型件的一例说明了顶棚部件1、1A。但是,只要是通过满足式(1)的条件的冲压成型而制造的物品,冲压成型件也可以是除顶棚部件1、1A以外的汽车用的部件。另外,只要是通过满足式(1)的条件的冲压成型而制造的物品,也可以是除汽车用的部件以外的部件。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中,说明了在作为弯曲壁的纵壁4a、4b分别形成有阶梯部11a、11a’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如果在任意一方的纵壁4a、4b形成有阶梯部36a、36a’,则在另一方的纵壁4a、4b不形成阶梯部36a、36a’。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中,说明了纵壁4a、4b形成为弯曲壁的情况。但是,如果任意一方的纵壁4a、4b是弯曲壁、而且在该弯曲壁的阶梯部形成有利用各实施方式的顶棚部件1、1A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阶梯部11a、11a’,则另一方纵壁4a、4b可以不是弯曲壁。例如,该另一方纵壁4a、4b也可以是沿着长边方向的直线状的壁。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中,说明了在第二工序中使在第一工序中形成的弯曲壁的阶梯部的突出宽度a1变狭窄,成为比a1窄的a2的情况。但是,如果在第二工序中使在第一工序中形成的阶梯部的突出宽度a1变狭窄,则在第二工序中也可以去除在第一工序中形成的阶梯部。即,在本发明中,“使阶梯部的突出宽度变狭窄”也包含使阶梯部的突出宽度消失的情况,换言之也包含去除阶梯部自身的情况。
在第3及第4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中,关于冲压成型件的一例说明了顶棚部件1B、1C。但是,只要是包括冲压中间成型件、使弯曲壁中比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向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的工序而制造的物品,则冲压成型件也可以是除顶棚部件1B、1C以外的汽车用的部件。另外,只要是包括冲压中间成型件、使弯曲壁中比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向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的工序而制造的物品,也可以是除汽车用的部件以外的部件。
在第3及第4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中,说明了纵壁4a、4b形成为弯曲壁的情况。但是,如果任意一方的纵壁4a、4b是弯曲壁、而且是包括冲压中间成型件、使弯曲壁中比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向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的工序而成型的,则另一方纵壁4a、4b也可以不是弯曲壁。例如,该另一方纵壁4a、4b也可以是沿着长边方向的直线状的壁。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说明了通过第一工序后的第二工序来冲压中间成型件30、并使纵壁33a、33b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1的宽度变窄的情况。但是,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二工序中,如果至少冲压中间成型件30、并使纵壁33a、33b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1的宽度变窄,则也可以在第二工序中进行其它的成型。例如,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二工序中,也可以进行第3及第4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二工序。即,也可以是,在第一工序中冲压坯料BL而成型中间成型件30,然后在第二工序中使中间成型件30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1的宽度变窄,并且使纵壁33a、33b的比阶梯部11a、11a’靠另一端侧(凹棱线部34a侧)的部分33a1向纵壁33a、33b彼此对置的一侧(对置侧)的相反侧(图中箭头A方向侧)移动。在该变形例中,可以说发挥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一及第二作用以及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如图12所示,说明了通过第一工序后的第二工序来冲压中间成型件30、并使纵壁33a、33b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1的宽度变窄的情况。但是,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二工序中,如果至少冲压中间成型件30、并使纵壁33a、33b的阶梯部11a、11a’的突出宽度a1的宽度变窄,则也可以在第一工序后第二工序前或者第二工序之后进行其它的成型。例如,也可以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一工序后第二工序前,进行第3及第4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二工序。另外,也可以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二工序之后,进行第3及第4实施方式以及其实施例的第二工序。在这些变形例中,可以说发挥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一及第二作用以及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
《附记》
根据本说明书,将以下的其它发明内容概念化。
即,其它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
通过使用冲头、冲模及支架对拉伸强度为440~1600MPa的钢板坯料进行第一冲压成型,
制造具有大致帽形的横截面形状的中间成型件,该中间成型件由以下部分构成: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顶板;分别与该顶板的两侧连接的两个棱线;分别与这两个棱线连接的两个纵壁;分别与这两个纵壁连接的两个凹棱线部;以及分别与这两个凹棱线部连接的两个凸缘,所述中间成型件具有弯曲部,在以所述顶板位于上部的姿势进行配置的情况下,在俯视观察以及侧视观察时该弯曲部都从所述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弯曲,
通过使用冲头、冲模及支架对该中间成型件进行第二冲压成型,
制造具有大致帽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冲压成型件,该冲压成型件由以下部分构成: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宽度为W的顶板;分别与该顶板的两侧连接的两个棱线;分别与这两个棱线连接的两个纵壁;分别与这两个纵壁连接的两个凹棱线部;以及分别与这两个凹棱线部连接的两个凸缘,所述冲压成型件具有弯曲部,在以所述顶板位于上部的姿势进行配置的情况下,在俯视观察以及侧视观察时该弯曲部都从所述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弯曲,而且所述冲压成型件具有包括所述一个端部的所述长边方向侧的第一部分、包括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所述长边方向侧的第三部分、以及连续地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曲率半径及所述第三部分的曲率半径,而且在所述两个纵壁中至少一个纵壁,在距离所述凸缘为总高度的60%以内的范围,沿着所述长边方向形成有阶梯量a2的阶梯部,
在所述第一冲压成型中,在所述中间成型件的所述两个纵壁中至少一个纵壁,在距离所述凸缘为总高度的60%以内的范围,形成根据下述式(A)及式(B)规定的阶梯量a1的阶梯,
在所述第二冲压成型中进行使所述阶梯部的阶梯差量为a2的成型,
a1≥a2……(A)
a1≤0.2W……(B)。”
另外,其它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
通过使用冲头、冲模及支架对拉伸强度为440~1600MPa的钢板坯料进行第一冲压成型,
制造具有大致帽形的横截面形状的中间成型件,该中间成型件由以下部分构成: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顶板;分别与该顶板的两侧连接的两个棱线;分别与这两个棱线连接的两个纵壁;分别与这两个纵壁连接的两个凹棱线部;以及分别与这两个凹棱线部连接的两个凸缘,所述中间成型件具有弯曲部,在以所述顶板位于上部的姿势进行配置的情况下,在俯视观察以及侧视观察时该弯曲部都从所述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弯曲,
通过使用冲头、冲模及支架对该中间成型件进行第二冲压成型,
制造具有大致帽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冲压成型件,该冲压成型件由以下部分构成: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顶板;分别与该顶板的两侧连接的两个棱线;分别与这两个棱线连接的两个纵壁;分别与这两个纵壁连接的两个凹棱线部;以及分别与这两个凹棱线部连接的两个凸缘,所述冲压成型件具有弯曲部,在以所述顶板位于上部的姿势进行配置的情况下,在俯视观察以及侧视观察时该弯曲部都从所述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弯曲,而且所述冲压成型件具有包括所述一个端部的所述长边方向侧的第一部分、包括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所述长边方向侧的第三部分、以及连续地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曲率半径及所述第三部分的曲率半径,而且在所述两个纵壁中至少一个纵壁,在距离所述凸缘为总高度的60%以内的范围,沿着所述长边方向形成有阶梯差量a2的阶梯部,
在所述第一冲压成型中,形成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所述纵壁及所述凸缘,使得所述中间成型件中的所述凸缘与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所述纵壁形成的夹角DI1满足下述式(C),
在所述第二冲压成型中,在所述冲压成型件中的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所述纵壁成型所述中间成型件中的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所述纵壁,而且在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所述凸缘成型所述中间成型件中的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所述凸缘,
1.0×DI2<DI1≤1.2×DI2……(C)
其中,DI2表示所述冲压成型件中的所述凸缘与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所述纵壁形成的夹角。”
另外,其它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该冲压成型件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一对纵壁,这一对纵壁以各自一端与该棱线部连接的状态相互对置,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所述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冲压坯料而成型中间成型件,该中间成型件构成为包括所述顶板、所述两端的棱线部、以及一对纵壁,这一对纵壁以各自一端与该棱线部连接的状态相互对置,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在所述弯曲壁沿着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向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对置侧的相反侧突出的阶梯部,
第二工序,冲压所述中间成型件,使所述弯曲壁中比所述阶梯部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向所述对置侧的相反侧移动。”
关于在2015年4月22日提出申请的第2015-087504号日本专利申请及第2015-087505号日本专利申请、在2016年3月18日提出申请的第2016-056041号日本专利申请、以及在2016年3月22日提出申请的第2016-057267号日本专利申请,这些原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本说明书中。另外,关于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文献及技术标准,在将各个文献、专利文献及技术标准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本说明书中时,是以与具体且单独地记述各个文献、专利文献及技术标准时大致相同的程度、通过引用而被包含于本说明书中的。

Claims (7)

1.一种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该冲压成型件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纵壁,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相互对置,且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
所述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对坯料进行冲压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该中间成型件构成为包括所述顶板、所述两端的棱线部和所述纵壁,该中间成型件在所述弯曲壁上遍及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向与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阶梯部;以及
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进行以下两种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而缩窄所述阶梯部的突出宽度;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使所述弯曲壁中隔着所述阶梯部而与所述顶板侧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向所述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以所述顶板的位置为基准,在所述弯曲壁中距离所述顶板的位置为所述顶板到所述弯曲壁的下端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形成所述突出宽度为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阶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
当进行所述第二工序中的至少是缩窄所述阶梯部的突出宽度的处理时,通过在所述第二工序中改变所述弯曲壁中比所述阶梯部靠所述顶板侧的部分的角度,从而缩窄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形成的所述阶梯部的所述突出宽度。
4.一种冲压成型件,该冲压成型件构成为包括:
纵长的顶板;
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
纵壁,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相互对置,且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
在所述弯曲壁中距离所述顶板的位置为所述弯曲壁的高度的40%以上的部分,遍及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阶梯部,该阶梯部以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突出宽度向与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对置侧相反的一侧突出,
所述阶梯部中的所述对置侧的端部的维氏硬度的值,比所述阶梯部中的所述相反侧的端部的维氏硬度的值大10(HV)以上。
5.一种冲压装置,具有:
第一冲压装置,对坯料进行冲压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该中间成型件构成为包括纵长的顶板、该顶板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棱线部、以及纵壁,该纵壁以从该棱线部延伸的状态相互对置,且至少一方被设为在从所述顶板的上侧观察时弯曲的弯曲壁,该中间成型件在所述弯曲壁上遍及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向与所述纵壁相互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阶梯部;以及
第二冲压装置,以缩窄所述阶梯部的突出宽度的方式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
6.一种冲压装置,具有利用第一冲模和第一冲头冲压坯料而成型出中间成型件的第一冲压装置、以及利用第二冲模和第二冲头对所述中间成型件进行冲压的第二冲压装置,
所述冲压装置具有的第一冲压装置和第二冲压装置如下:
第一冲压装置,在所述第一冲模形成有纵长的第一槽,该第一槽构成为包括纵长的第一底面和与该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的第一侧面,
至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方从合模方向观察形成为弯曲的第一弯曲面,在该第一弯曲面中距离所述第一底面为所述第一槽的深度的40%以上的特定深度的位置,遍及所述第一侧面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宽度为所述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20%以下的第一阶梯部,
所述第一冲头的形状是在合模时对应于所述第一槽的形状进行嵌合的形状,
所述第二冲压装置,在所述第二冲模形成有纵长的第二槽,该第二槽构成为包括纵长的第二底面和与该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连接的第二侧面,至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方从合模方向观察形成为弯曲的第二弯曲面,在该第二弯曲面中距离所述第二底面为所述特定深度的位置,遍及所述第二侧面的长边方向形成有第二阶梯部,
所述第二阶梯部的宽度比所述第一阶梯部狭窄,而且沿着所述第二底面的短边方向的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的间隔距离,比沿着所述第一底面的短边方向的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一阶梯部之间的间隔距离长,
所述第二冲头的形状是在合模时对应于所述第二槽的形状进行嵌合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压装置,
在投影于所述第一冲模的截面上的所述第二冲模的截面的所述第二弯曲面中、隔着所述第二阶梯部而与所述第二底面侧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比所述第一弯曲面中隔着所述第一阶梯部而与所述第二底面侧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相比靠外侧。
CN201680022433.4A 2015-04-22 2016-04-21 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及冲压装置 Active CN107969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7505 2015-04-22
JP2015087504 2015-04-22
JP2015-087504 2015-04-22
JP2015-087505 2015-04-22
JP2016056041A JP6665612B2 (ja) 2015-04-22 2016-03-18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レス装置
JP2016-056041 2016-03-18
JP2016-057267 2016-03-22
JP2016057267A JP6094699B2 (ja) 2015-04-22 2016-03-22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プレス成形品及びプレス装置
PCT/JP2016/062682 WO2016171229A1 (ja) 2015-04-22 2016-04-21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プレス成形品及びプレス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9119A true CN107969119A (zh) 2018-04-27
CN107969119B CN107969119B (zh) 2019-08-30

Family

ID=5714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2433.4A Active CN107969119B (zh) 2015-04-22 2016-04-21 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及冲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4139B2 (zh)
EP (1) EP3287205B1 (zh)
KR (1) KR101928686B1 (zh)
CN (1) CN107969119B (zh)
BR (1) BR112017022456A2 (zh)
CA (1) CA2983088C (zh)
MX (1) MX2017013305A (zh)
TW (1) TWI606874B (zh)
WO (1) WO201617122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4944A (zh) * 2018-08-21 2021-03-30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压制成型方法
CN112676416A (zh) * 2019-10-17 2021-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骨架构件的制造方法
CN113226584A (zh) * 2018-12-12 2021-08-06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方法
CN114025894A (zh) * 2019-07-04 2022-02-08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构造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3115B (zh) * 2019-07-03 2020-05-11 力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車架成型裝置及成型方法
JP7099587B1 (ja) 2021-05-12 2022-07-1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5663A (ja) * 1993-12-28 1995-07-25 Honda Motor Co Ltd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成形品
JP2004314123A (ja) * 2003-04-16 2004-11-11 Nippon Steel Corp 形状凍結性に優れたハット型成形部品及びプレス成形用金型
CN101542003A (zh) * 2007-04-10 2009-09-23 新日铁住金不锈钢株式会社 冲击吸收特性、形状冻结性和凸缘部切断性优异的汽车、两轮车或铁道车辆用结构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47388A (zh) * 2011-05-20 2014-01-29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以及车身部件
CN104918725A (zh) * 2013-01-16 2015-09-16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CN105188980A (zh) * 2013-03-21 2015-12-23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冲压成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5138B2 (ja) * 1991-03-12 1998-1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曲げ加工型
JP3379595B2 (ja) 1993-11-30 2003-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
JP2006255747A (ja) * 2005-03-16 2006-09-28 Kobe Steel Ltd 湾曲状チャンネル部材の成形方法
TW200914163A (en) 2007-05-09 2009-04-01 Nippon Steel Corp Thin plate press molding device and thin plate press molding method
FR2941635B1 (fr) * 2009-02-04 2012-04-06 Wuu Shiang Ind Co Ltd Methode de formation de tole en metal a haute resistance elastique
HUE064402T2 (hu) * 2010-05-19 2024-03-28 Nippon Steel Corp Sajtolási eljárás L alakú sajtolvány kialakítására
US9248487B2 (en) * 2010-05-25 2016-02-02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Forming method of metal member excellent in shape freezing property
JP5695381B2 (ja) * 2010-09-30 2015-04-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5965159B2 (ja) * 2012-02-22 2016-08-03 東プレ株式会社 プレス部品の成形方法
ES2633573T3 (es) * 2012-12-19 2017-09-22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Herramienta de estampación y método para fabricar un producto estampado
US9592544B2 (en) * 2012-12-26 2017-03-14 Nissan Motor Co., Ltd. Draw forming method
TWI530341B (zh) 2013-01-18 2016-04-2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Compression molding method
WO2015125723A1 (ja) * 2014-02-24 2015-08-27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レス製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レス成形装置
JP5987934B2 (ja) * 2015-02-17 2016-09-07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プレス成形金型
KR102148746B1 (ko) * 2015-04-22 2020-08-27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프레스 성형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5663A (ja) * 1993-12-28 1995-07-25 Honda Motor Co Ltd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成形品
JP2004314123A (ja) * 2003-04-16 2004-11-11 Nippon Steel Corp 形状凍結性に優れたハット型成形部品及びプレス成形用金型
CN101542003A (zh) * 2007-04-10 2009-09-23 新日铁住金不锈钢株式会社 冲击吸收特性、形状冻结性和凸缘部切断性优异的汽车、两轮车或铁道车辆用结构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47388A (zh) * 2011-05-20 2014-01-29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以及车身部件
CN104918725A (zh) * 2013-01-16 2015-09-16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CN105188980A (zh) * 2013-03-21 2015-12-23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冲压成形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4944A (zh) * 2018-08-21 2021-03-30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压制成型方法
US11534816B2 (en) 2018-08-21 2022-12-27 Jfe Steel Corporation Press forming method
CN113226584A (zh) * 2018-12-12 2021-08-06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方法
CN113226584B (zh) * 2018-12-12 2022-11-15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方法
CN114025894A (zh) * 2019-07-04 2022-02-08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构造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14025894B (zh) * 2019-07-04 2023-10-24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构造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12676416A (zh) * 2019-10-17 2021-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骨架构件的制造方法
CN112676416B (zh) * 2019-10-17 2023-05-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骨架构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87205A4 (en) 2019-05-01
KR20170128571A (ko) 2017-11-22
CN107969119B (zh) 2019-08-30
EP3287205A1 (en) 2018-02-28
CA2983088A1 (en) 2016-10-27
WO2016171229A1 (ja) 2016-10-27
MX2017013305A (es) 2018-02-19
US11014139B2 (en) 2021-05-25
TWI606874B (zh) 2017-12-01
EP3287205B1 (en) 2021-10-20
CA2983088C (en) 2019-07-16
US20180117655A1 (en) 2018-05-03
TW201700196A (zh) 2017-01-01
KR101928686B1 (ko) 2018-12-12
BR112017022456A2 (pt) 201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69119B (zh) 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及冲压装置
CN107530753B (zh) 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件
US11517954B2 (en) Presse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ress apparatus
US9475111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ress product and press forming apparatus
AU2011259044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member having excellent shape freezing properties
WO2015079644A1 (ja) 鋼板素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並びにその鋼板素材を用いた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RU2668171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штампованного изделия и пресс-форма
RU2654403C2 (ru) Образованное штамповкой изделие,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ый элемент, включающий в себя изделие,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образованного штамповкой изделия
CN106715000A (zh) 成形品的制造方法、金属模及管状成形品
JP6672933B2 (ja) 自動車用構造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金型
CN108698105B (zh) 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CN106660098A (zh) 冲压成形方法
CN107921504A (zh) 拉伸凸缘成形零件的制造方法
CN107249773A (zh)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模具
RU2692353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штампованных изделий и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ая линия для них
CN107427879A (zh) 包括具有狭缝的管状部的金属成形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其所使用的制造装置和模具
CN107921521A (zh) 突起部成形装置、突起部成形方法以及成形品
JP4612494B2 (ja) 形状凍結性に優れた断面ハット型形状部材の成形方法
KR20180119672A (ko)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CN105682820B (zh) 冲压成型方法
JP6323414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
KR102545155B1 (ko)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KR102545162B1 (ko)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JP5598434B2 (ja) 成形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22049566A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