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9446B - 环形堰 - Google Patents

环形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49446B
CN107949446B CN201680043455.9A CN201680043455A CN107949446B CN 107949446 B CN107949446 B CN 107949446B CN 201680043455 A CN201680043455 A CN 201680043455A CN 107949446 B CN107949446 B CN 107949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p
inner diameter
weir
annular
tun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34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49446A (zh
Inventor
平贺由多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Nisshin Co Ltd
Krosaki Hari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rosaki Harima Corp
Nisshin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rosaki Harima Corp, Nisshin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Krosaki Harim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49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9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49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9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1/00Continuous casting of metals, i.e. casting in indefinite lengths
    • B22D11/10Supplying or treating molten metal
    • B22D11/103Distributing the molten metal, e.g. using runners, floats, distribu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1/00Continuous casting of metals, i.e. casting in indefinite lengths
    • B22D11/10Supplying or treating molten metal
    • B22D11/11Treating the molten metal
    • B22D11/116Refining the metal
    • B22D11/118Refining the metal by circulating the metal under, over or around we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41/00Casting melt-holding vessels, e.g. ladles, tundishes, cups or the like
    • B22D41/003Casting melt-holding vessels, e.g. ladles, tundishes, cups or the like with impact pa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堰(11),其以位于连续铸造设备中的浇包的长注口(15)的正下方的方式固定在中间包的底部,并且具有横截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13),该空洞部的上方开口,经由长注口(15)而从上方注入熔融金属,环形堰(11)构成为:形成有从构成空洞部(13)的内壁的上端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出部(13d),空洞部(13)包括有在内侧突出部(13d)的内侧形成的第一空隙(13a)和与第一空隙(13a)相连通且在第一空隙(13a)的下方形成的第二空隙(13b),该堰能够防止熔融金属的短路流动,并且抑制高速流动。

Description

环形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连续铸造设备中的中间包(Tundish)的底部固定而从 上方注入熔融金属的环形堰。
背景技术
在熔融金属例如熔融钢的连续铸造中,浇包(Ladle)的熔融钢被暂时转 移到中间包中之后被送入到铸模中。
为了获得洁净度高的铸片,需要使得从浇包注入到中间包中的熔融钢中 的非金属夹杂物等充分上浮、分离。为此,需要防止从浇包注入到中间包中 的熔融钢沿着最短的路径到达铸模的所谓的短路流动(Short Circuiting),并 且抑制中间包内的熔融钢的高速流动。
作为防止上述的短路流动的对策,一般是在中间包中设置堰(weir)。 该堰成为从浇包注入到中间包内的熔融钢的液流到达浸渍注口之际的障碍物 而防止短路流动,并且使注入到中间包内的熔融钢到达铸模的移动路径变长, 促进熔融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等的上浮、分离。
但是,即使设置了堰,在注入到中间包内的熔融钢的注入流与中间包底 相碰撞而反转上升之际的上升流的流速的抑制不充分的情况下,高速的上升 流进一步上升后,由朝向中间包侧壁的高速流将液面上的熔渣(Slag)卷入, 或者由于注入流在短时间内到达铸模,因此不能充分获得非金属夹杂物等上 浮、分离的时间。
而如图1所示那样的堰4已经被公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2836966号公报。
图1所记载的发明,将由耐火材料构成的堰4安装在中间包6的底上,并使 得堰4的开口2位于浇包的长注口5的正下方,该堰4形成有大致凸形截面的凹 部3,该凹部3的内周面1形成为截面呈半圆形,且该凹部3的上表面具有该开 口2。
通过该堰4,从长注口5注入到堰4的凹部3中的熔融金属,如图1中的箭头 所示那样,与凹部3的底相碰撞而反转上升之际被汇流并与来自长注口5的下 降流发生干涉,由此使得相对向的上下的液流相互减速而抑制高速的流动, 另外,也能够防止向着浸渍注口7的短路流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依然残留有将中间包6的液面上的熔渣 卷入的危险性或者使得长注口5的耐火材料的损耗加大的可能性。另外,存 在有来自长注口5的下降流与反转上升流的干涉过小而使得反转上升流的速 度不能衰减的情况等,仍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堰4,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 如图2所示那样的平面所视为矩形形状,但是这种情况下也同样不仅不能发 挥作为堰的效果,反而使得产生问题的可能性大。进一步具体而言,由于流 体的流动偏向压力最小的方向,因此在图2所示那样的矩形堰4的情况下, 反转上升流主要偏向短边侧。而本来的目的是作为朝向中间包的长度方向的 结构而期望到达浸渍注口7的到达时间加长,以使得夹杂物浮上机会增大, 这可以说即对这样的本来的目的招致不利的状况。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堰,能够防止熔融金属的短路流动,并且抑制 高速流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环形堰(11),以位于 连续铸造设备中的浇包的长注口(15)的正下方的方式固定在中间包的底部, 并且具有横截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13),该空洞部的上方开口,经由所 述长注口(15)而从上方注入熔融金属,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从构成所述空 洞部(13)的内壁的上端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出部(13d),所述空洞 部(13)包括有:在所述内侧突出部(13d)的内侧形成的第一空隙(13a); 与所述第一空隙(13a)相连通且在所述第一空隙(13a)的下方形成的第二 空隙(13b)。
另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环形堰(11),以位于连续铸造设备中的浇包 的长注口(15)的正下方的方式固定在中间包(12)的底部,并且具有横截 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13),该空洞部的上方开口,经由所述长注口(15) 而从上方注入熔融金属,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从构成所述空洞部(13)的内 壁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出部(13d),所述空洞部(13)包括有:在所 述内侧突出部(13d)的上方形成的第三空隙(13c);与所述第三空隙(13c) 相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三空隙(13c)的下方且在所述内侧突出部(13d)的内 侧形成的第一空隙(13a);与所述第一空隙(13a)相连通且在所述第一空 隙(13a)的下方形成的第二空隙(13b)。
另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环形堰(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隙(13a) 的内径(D1、Da)为所述长注口(15)的喷出孔(15a)的直径的4倍~5倍, 并且,所述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2、Db)为所述第一空隙(13a)的内 径(D1、Da)的1.2倍~1.5倍。
另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环形堰(1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堰(11) 的高度(H)为作业时的液面高度的1/6~1/4。
另外,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环形堰(1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洞部(13) 为上下贯通的贯通孔。
另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环形堰(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隙 (13c)的内径(Dc)为所述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b)的1倍~1.1倍。
另外,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环形堰(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隙(13c) 的内径(Dc)从下方向着上方而扩大。
另外,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环形堰(11),以位于连续铸造设备中的浇包 的长注口(15)的正下方的方式固定在中间包(12)的底部,并且具有横截 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13),该空洞部的上方开口,经由所述长注口(15) 而从上方注入熔融金属,其特征在于,形成有多个从构成所述空洞部(13) 的内壁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出部(13d),所述空洞部(13)被所述多 个内侧突出部(13d)划分而包括有上下连通的多个空隙。
在此,上述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附图以及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记 载的对应要素或对应事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从长注口注入到环形堰的空洞部中的熔融金属与底部 相碰撞而反转、上升,因此可防止直至在铸模中浸渍的浸渍注口的短路流动。
而且,由于其上升流通过内侧突出部而被汇流,因此与来自长注口的下 降流发生干涉。由此相对向的上下流相互减速,因此熔融金属到达浸渍注口 的时间变长。
其结果是,促进了熔融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分离,因此提高 了铸造品的品质。
特别是由于使得第一空隙的内径是长注口的喷出孔的直径的4倍~5倍, 并且使得第二空隙的内径为第一空隙的内径的1.2倍~1.5倍,因此上升流与 下降流确实的发生干涉,能够抑制熔融金属的速度。
而且,由于使得环形堰的高度为作业时的液面高度的1/6~1/4,因此难以 因上升流而产生液面的扰乱,难以将液面上的熔渣卷入。
另外,由于空洞部是上下贯通的贯通孔,因此环形堰的制作容易且可价 廉的制作。另外,由于即使是贯通孔也是由中间包的底部代替环形堰的底部, 因此不会产生问题。
另外,如本发明的环形堰这样形成有内侧突出部,且使得第一空隙的内 径为长注口的喷出孔的直径的4倍~5倍,第二空隙的内径为第一空隙的内径 的1.2倍~1.5倍这一点,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完全没有记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以往例的堰安装到中间包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堰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环形堰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图3所示的环形堰安装到中间包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将图3所示的环形堰的大小改变后的情况下的作业实施结果的 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环形堰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图6所示的环形堰安装到中间包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将图6所示的环形堰的大小改变后的情况下的作业实施结果的 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3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环形堰11进行说明。
该环形堰11在连续铸造设备中,在中间包12内接受浇包的熔融金属而 抑制熔融金属的速度,具有横截面(水平截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13。
图3是本发明的环形堰11的立体图,图4是将该环形堰11固定到中间 包12中的剖视图。
环形堰11由耐火材料构成,外形为四棱柱状,在其中央形成有作为上下 贯通的贯通孔的空洞部13。
从构成空洞部13的内壁的上端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出部 13d。
而空洞部13包括有在内侧突出部13d的内侧形成的第一空隙13a和与第 一空隙13a相连通且在第一空隙13a的下方形成的第二空隙13b,纵向截面 呈大致凸形。
另外,空洞部13的内壁以及内侧突出部13d的端面呈铅锤延伸,第一空 隙13a与第二空隙13b之间构成为阶梯形的台阶差。
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1是长注口15的喷出孔15a的直径的4倍~5倍, 在此为400mm,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2是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1的1.25倍, 即500mm。该长注口15的喷出孔15a的直径是95mm。
另外,作业时的液面高度是从中间包12底部起1000mm的位置,使得 环形堰11的高度H为作业时的中间包12内的液面高度的1/5(200mm), 并且针对上述的第一空隙13a以及第二空隙13b各个的高度H1、H2,为 H1=H2=1/2H。
这样的环形堰11如图4所示那样固定在中间包12的底部,并使得空洞 部13位于省略图示的浇包的长注口15的正下方。也就是说,空洞部13没有 底,但是由中间包12的底部来代替。环形堰11的固定是利用与以往的堰相 同的方法来进行的,例如通过用灰泥涂抹(Mortar)来进行。
另外,在图3、图4中环形堰11主体的形状为四棱柱状,但是针对外形 并不应当特别指定,对应于内部空洞部13而是圆柱形也可以,对应于中间包 12内形状而是向上张开的方锥台体也可以。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环形堰11,从长注口15注入到环形堰11的空洞部 13中的熔融金属在空洞部13之中与中间包12的底部相碰撞而反转上升,因 此能够防止直至浸渍在铸模中的浸渍注口16的短路流动。
而由于其上升流通过内侧突出部13d而被汇流,因此与来自长注口15 的下降流发生干涉。由此相对向的上下流相互减速,因此熔融金属到达浸渍 注口16的时间变长。
另外,由于使得环形堰11的高度H为作业时的液面高度的1/5,因此难 以因上升流而产生液面的扰乱,难以将液面上的熔渣卷入。
其结果是促进了熔融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分离,因此提高了 铸造品的品质。
而且,在该条件下,长注口15前端部也不会发生熔损(参照图5)。
另外,由于空洞部13是上下贯通的贯通孔,因此环形堰11的制作容易 且可以价廉的制作。另外,即使是贯通孔,由于中间包12的底部代替了环形 堰11的底部,因此也不会产生问题。
(实施例2)
接着,针对实施例2的条件进行说明。
在此,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1为450mm,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2为 550mm。
环形堰11的高度H、第一空隙13a的高度H1、第二空隙13b的高度H2分别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值。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1和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2与实 施例1相同,并且使得环形堰11的高度H为250mm,第一空隙13a的高度 H1为150mm,第二空隙13b的高度H2为100mm。
在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中也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相同,液面的卷 入小,熔融钢洁净度也高。另外,长注口15也没有熔损。
也就是说,可知更加优选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1是长注口的喷出孔15a 的直径的4倍~5倍。
(比较例1~比较例4)
如图5所示,在第一空隙13a的直径D1大的比较例1中,液面上的熔渣 容易被卷入,熔融钢洁净性也比实施例略差。
相反在第一空隙13a的直径D1小的比较例2中,虽然没有发现液面的卷 入等,但是在熔融钢洁净性方面很差。
进一步在环形堰11的高度H为液面高度的1/3的比较例3中,熔融钢洁 净性为同等,但是液面的卷入激烈,在作业的稳定性这一点上存在问题。
另外,在使得第二空隙13b的直径D2为第一空隙13a的直径D1的1.1 倍的比较例4中,若干液面卷入被确认,在此基础上,铸造结束后的长注口 15的前端部的熔损显著,只有通常的一半左右的加热次数就变得不能使用。
(实施例4)
接着,参照图6至图8,针对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环形堰11进行 说明。
该环形堰11,在连续铸造设备中,在中间包12内接受浇包的熔融金属 而抑制熔融金属的速度,具有横截面(水平截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13。
图6是本发明的环形堰11的立体图,图7是将该环形堰11固定在中间 包12中的剖视图。
环形堰11由耐火材料构成且外形为四棱柱状,在其中央形成有作为上下 贯通的贯通孔的空洞部13。
从构成空洞部13的内壁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形成向内侧突出的环 状的内侧突出部13d。
空洞部13包括有:在内侧突出部13d的上方形成的第三空隙13c;在内 侧突出部13d的内侧形成的第一空隙13a;与第一空隙13a相连通且在第一 空隙13a的下方形成的第二空隙13b。
另外,空洞部13的内壁以及内侧突出部13d的端面呈铅锤延伸,第三空 隙13c与第一空隙13a之间以及第一空隙13a与第二空隙13b之间分别形成 台阶差。
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a是长注口15的喷出孔15a的直径的4倍~5倍, 在此为400mm,第三空隙13c的内径Dc以及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b分别是 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a的1.25倍,即500mm。该长注口15的喷出孔15a的 直径为95mm。
另外,作业时的液面高度是从中间包12的底部起1000mm的位置,环 形堰11的高度H是作业时的中间包12内的液面高度的1/4(250mm),并 且针对上述的第三空隙13c、第一空隙13a以及第二空隙13b各自的高度Hc、 Ha、Hb,为Hc=1/5H,Ha=Hb=2/5H。
这样的环形堰11,如图7所示那样固定在中间包12的底部,并使得空 洞部13位于省略了图示的浇包的长注口15的正下方。也就是说,虽然空洞 部13没有底,但是由中间包12的底部来代替。环形堰11的固定是利用与以 往的堰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的,例如通过用灰泥涂抹来进行。
另外,在图6、图7中环形堰11的主体的形状为四棱柱状,但是针对外 形并不应当特别指定,对应于内部空洞部13而是圆柱形也可以,对应于中间 包12的内形状而是向上张开的方锥台体也可以。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环形堰11,由于从长注口15注入到环形堰11的 空洞部13中的熔融金属在空洞部13之中与中间包12的底部相碰撞而反转、 上升,因此防止直至在铸模中浸渍的浸渍注口16的短路流动。
而由于其上升流通过内侧突出部13d而被汇流,因此与来自长注口15 的下降流发生干涉。由此相对向的上下流相互减速,因此熔融金属到达浸渍 注口16的时间变长。
另外,由于使得环形堰11的高度H为作业时的液面高度的1/4,因此难 以因上升流而产生液面的扰乱,难以将液面上的熔渣卷入。
其结果是,促进了熔融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分离,因此提高 了铸造品的品质。
而且,在该条件下长注口15的前端部也不会发生熔损(参照图8)。
另外,由于空洞部13是上下贯通的贯通孔,因此环形堰11的制作容易 且能够价廉的制作。另外,即使是贯通孔,由于中间包12的底部代替了环形 堰11的底部,因此也不会产生问题。
(实施例5)
接着,针对实施例5的条件进行说明。
在此,使得第三空隙13c的内径Dc为550mm,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a为450mm,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b为550mm。
环形堰11的高度H、第三空隙13c的高度Hc、第一空隙13a的高度Ha、 第二空隙13b的高度Hb分别是与实施例4相同的值。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中,使得第三空隙13c的内径Dc、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a、 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b与实施例4相同,使得环形堰11的高度H为200mm, 第三空隙13c的高度Hc为50mm,第一空隙13a的高度Ha为50mm,第二空 隙13b的高度Hb为100mm。
在实施例5以及实施例6中也是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4相同,液面的 卷入小,熔融钢洁净度也高。另外,长注口15也没有熔损。
也就是说,可知更优选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a为长注口的喷出孔15a的 直径的4倍~5倍。
(比较例5~比较例9)
如图8所示,在使第三空隙13c的内径Dc大的比较例5中,熔融钢洁净 性比实施例略差。
另外,在使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a小的比较例6中也是在熔融钢洁净性 方面很差。
而且,在使环形堰11的高度H为液面高度的1/3的比较例7中,熔融钢 洁净性为同等程度,但是液面的卷入激烈,在作业的稳定性这一点上存在问 题。
另外,即使是在使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b为第一空隙13a的内径Da的 1.1倍的比较例8中也确认到与比较例7同等的液面卷入。
在使第三空隙13c的内径Dc为比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b小的内径的比 较例9中,确认到与比较例8同等程度的液面卷入,在此基础上,铸造结束 后的长注口的前端部的熔损显著,只有通常的一半左右的加热次数就不能使 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只要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2、Db为第一空隙13a 的内径D1、Da的1.2倍~1.5倍即可。
另外,只要环形堰11的高度H为液面高度的1/6~1/4即可。
另外,只要第三空隙13c的内径Dc为第二空隙13b的内径Db的1倍~1.1 倍即可。
另外,虽然空洞部13为贯通孔,但是并不限于此,环形堰11本身具有 底部而使得空洞部13并不贯通环形堰11也可以。
另外,也可以使得第三空隙13c的内径从下方向着上方而内径扩大。这 时的第三空隙13c的下端的内径与第一空隙13a的上端的内径相等。
而且,内侧突出部13d也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在该情况下,与 内侧突出部13d为一个的情况相比,空洞部13被划分成多个空隙。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内周面
2 开口
3 凹部
4 堰
5 长注口
6 中间包
11 环形堰
12 中间包
13 空洞部
13a 第一空隙
13b 第二空隙
13c 第三空隙
13d 内侧突出部
15 长注口
15a 喷出孔
16 浸渍注口
D1 第一空隙的内径
D2 第二空隙的内径
Da 第一空隙的内径
Db 第二空隙的内径
Dc 第三空隙的内径
H 环形堰的高度
H1 第一空隙的高度
H2 第二空隙的高度
Ha 第一空隙的高度
Hb 第二空隙的高度
Hc 第三空隙的高度

Claims (2)

1.一种环形堰,以位于连续铸造设备中的浇包的长注口的正下方的方式固定在中间包的底部,并且具有横截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该空洞部的上方开口,经由所述长注口而从上方注入熔融金属,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从构成所述空洞部的内壁的上端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出部,
所述空洞部包括有:在所述内侧突出部的内侧形成的第一空隙;与所述第一空隙相连通且在所述第一空隙的下方形成的第二空隙;
所述第一空隙的内径为所述长注口的喷出孔的直径的4倍~5倍,并且,所述第二空隙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空隙的内径的1.2倍~1.5倍,
而且,所述环形堰的高度为作业时的液面高度的1/6~1/4。
2.一种环形堰,以位于连续铸造设备中的浇包的长注口的正下方的方式固定在中间包的底部,并且具有横截面呈大致圆形的空洞部,该空洞部的上方开口,经由所述长注口而从上方注入熔融金属,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从构成所述空洞部的内壁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出部,
所述空洞部包括有:在所述内侧突出部的上方形成的第三空隙;与所述第三空隙相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三空隙的下方且在所述内侧突出部的内侧形成的第一空隙;与所述第一空隙相连通且在所述第一空隙的下方形成的第二空隙;
所述第一空隙的内径为所述长注口的喷出孔的直径的4倍~5倍,并且,所述第二空隙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空隙的内径的1.2倍~1.5倍,
而且,所述环形堰的高度为作业时的液面高度的1/6~1/4,
而且,所述第三空隙的内径为所述第二空隙的内径的1倍~1.1倍。
CN201680043455.9A 2015-08-17 2016-08-09 环形堰 Active CN107949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0518 2015-08-17
JP2015160518 2015-08-17
JP2015160520 2015-08-17
JP2015-160520 2015-08-17
PCT/JP2016/073467 WO2017030052A1 (ja) 2015-08-17 2016-08-09 環状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49446A CN107949446A (zh) 2018-04-20
CN107949446B true CN107949446B (zh) 2020-03-17

Family

ID=58051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3455.9A Active CN107949446B (zh) 2015-08-17 2016-08-09 环形堰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2094B2 (zh)
EP (1) EP3338913B1 (zh)
JP (1) JP6317478B2 (zh)
KR (1) KR102461605B1 (zh)
CN (1) CN107949446B (zh)
ES (1) ES2846950T3 (zh)
TW (1) TWI688442B (zh)
WO (1) WO20170300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3366A (zh) * 2019-11-18 2020-01-07 武汉科技大学 连铸中间包带缓冲球旋流式湍流抑制器
JP7389335B2 (ja) 2019-12-04 2023-11-30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薄肉鋳片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5046A (ja) * 1996-12-11 1998-06-30 Ugine Savoie Sa 溶融金属、特に鋼を保持するための供給貯蔵器
JP2836966B2 (ja) * 1993-11-16 1998-12-14 シーシーピーアイ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乱流を抑制するタンディッシュおよび衝突パッド
KR20020070662A (ko) * 2001-02-28 2002-09-11 조선내화 주식회사 턴디쉬용 캐스타블 블록
CN2511416Y (zh) * 2001-11-29 2002-09-18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铸中间包的防溅装置
US6554167B1 (en) * 2001-06-29 2003-04-29 North American Refractories Co. Impact pad
CN1511070A (zh) * 2001-05-22 2004-07-07 ά��ά��˹����³˹����˾ 用于分开并且分配液态金属流的冲击垫
JP2011167712A (ja) * 2010-02-17 2011-09-01 Nisshin Steel Co Ltd 環状堰
US8066935B2 (en) * 2007-12-14 2011-11-29 The Harrison Steel Castings Company Turbulence inhibiting impact well for submerged shroud or sprue poured castin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8153A (en) * 1994-11-09 1996-05-21 Foseco International Limited Tundish impact pad
GB9903937D0 (en) * 1999-02-22 1999-04-14 Foseco Int Tundish impact pad
DE10235867B3 (de) * 2002-08-05 2004-04-08 Refracto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 Co.Kg Feuerfestes keramisches Bauteil
CN104338923A (zh) * 2014-11-05 2015-02-11 安徽马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用于冶炼中间包的稳流装置、稳流装置的制作方法及稳流装置加工模具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6966B2 (ja) * 1993-11-16 1998-12-14 シーシーピーアイ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乱流を抑制するタンディッシュおよび衝突パッド
JPH10175046A (ja) * 1996-12-11 1998-06-30 Ugine Savoie Sa 溶融金属、特に鋼を保持するための供給貯蔵器
KR20020070662A (ko) * 2001-02-28 2002-09-11 조선내화 주식회사 턴디쉬용 캐스타블 블록
CN1511070A (zh) * 2001-05-22 2004-07-07 ά��ά��˹����³˹����˾ 用于分开并且分配液态金属流的冲击垫
US6554167B1 (en) * 2001-06-29 2003-04-29 North American Refractories Co. Impact pad
CN2511416Y (zh) * 2001-11-29 2002-09-18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铸中间包的防溅装置
US8066935B2 (en) * 2007-12-14 2011-11-29 The Harrison Steel Castings Company Turbulence inhibiting impact well for submerged shroud or sprue poured castings
JP2011167712A (ja) * 2010-02-17 2011-09-01 Nisshin Steel Co Ltd 環状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428A (zh) 2017-04-16
TWI688442B (zh) 2020-03-21
EP3338913B1 (en) 2020-10-28
KR20180041124A (ko) 2018-04-23
JP6317478B2 (ja) 2018-04-25
EP3338913A1 (en) 2018-06-27
US10562094B2 (en) 2020-02-18
CN107949446A (zh) 2018-04-20
US20180147624A1 (en) 2018-05-31
EP3338913A4 (en) 2019-09-04
ES2846950T3 (es) 2021-07-30
WO2017030052A1 (ja) 2017-02-23
JPWO2017030052A1 (ja) 2017-11-16
KR102461605B1 (ko) 2022-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9446B (zh) 环形堰
JP2005131661A (ja) タンディッシュによる高清浄度鋼の連続鋳造方法と装置
JP4713956B2 (ja) 旋回流ロングノズル
JP2012020294A (ja) 浸漬ノズルの浸漬深さ変更方法
JP5082700B2 (ja) 鋼の連続鋳造方法
JP4725244B2 (ja) 連続鋳造用取鍋及び鋳片の製造方法
KR101909512B1 (ko) 용강 이송 장치
JP5618565B2 (ja) 環状堰
JP2018051598A (ja) 下注ぎ造塊設備
KR101909513B1 (ko) 용강 처리 방법
JP2012020293A (ja) 浸漬ノズルの浸漬深さ変更方法
JP4422086B2 (ja) 取鍋開孔方法とそれに用いる充填材
JP2016215238A (ja) 下注ぎ造塊用の湯道及び下注ぎ造塊方法
JP7068628B2 (ja) 鋳造方法
JP7172432B2 (ja) 異鋼種連続鋳造用仕切板及び異鋼種連続鋳造方法
JP5053226B2 (ja) 連続鋳造用タンディッシュ
JP5440933B2 (ja) 浸漬ノズ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連続鋳造方法
CA3030693C (en) Tundish funnel
JP2000202602A (ja) 連続鋳造用タンディッシュにおける介在物除去方法
JP4884261B2 (ja) 下注造塊用の注入管
JP2017177180A (ja) 連続鋳造用タンディッシュ、及びそのタンディッシュを用いた連続鋳造方法
JPWO2020158465A1 (ja) スライディングノズル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鋳片の製造方法
JP2015085386A (ja) 遠心鋳造製圧延ロ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遠心鋳造装置
JP2019188432A (ja) 鋳造方法
JPS58116959A (ja) 連々鋳を実施する連続鋳造における清浄鋼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Steel Co., Ltd.

Applicant after: Krosaki Harima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sshin steel

Applicant before: Krosaki Harima Corpor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