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6502B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46502B
CN107946502B CN201710940682.8A CN201710940682A CN107946502B CN 107946502 B CN107946502 B CN 107946502B CN 201710940682 A CN201710940682 A CN 201710940682A CN 107946502 B CN107946502 B CN 1079465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adhesive layer
storage element
holding member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406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46502A (zh
Inventor
寉田彰吾
山本雄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46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6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46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6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1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parameters specified by a numeric value or mathematical formula, e.g. ratios, sizes or concentrations
    • H01M10/652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parameters specified by a numeric value or mathematical formula, e.g. ratios, sizes or concent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gradi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固地固定的蓄电装置。蓄电装置包括:具有底壁(15)、侧壁(16)的第二外装体(12);蓄电元件(20);配置在与底壁(15)夹着蓄电元件(20的位置的保持部件(40);具有:将保持部件(40)与蓄电元件(20)粘接的第一粘接层(71);将保持部件(40)与侧壁(16)粘接的第二粘接层(72)。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外装体、蓄电元件以及配置在与外装体夹着蓄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是具有外装体、蓄电元件以及配置在与外装体夹着蓄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并且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固定的结构的蓄电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具有蓄电元件、在蓄电元件的下侧具有底面的外装体、设于蓄电元件的上侧的电池架(绝缘部件),通过在蓄电元件与电池架之间埋入粘接剂,能够以均匀的力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固定的蓄电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7516号公报
在此,蓄电装置有时会从外部收到振动、冲击等,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蓄电装置的内部的损伤,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定固定是很重要的。在上述以往结构的蓄电装置中,优选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更稳定地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定固定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包括:具有底壁、侧壁的外装体;蓄电元件;配置在与所述底壁夹着所述蓄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所述蓄电装置包括: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蓄电元件粘接的第一粘接层;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侧壁粘接的第二粘接层。
因此,蓄电装置在被外装体的底壁和绝缘部件夹着的位置配置有蓄电元件,并且,该绝缘部件与蓄电元件由第一粘接层粘接,该绝缘部件与外装体的侧壁由第二粘接层粘接。由此,在蓄电元件夹入外装体与绝缘部件的状态下,由于蓄电元件经由绝缘部件粘接于外装体,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固地固定。
另外,也可以还具有将所述底壁与所述蓄电元件粘接的第三粘接层。
因此,通过将外装体的底壁与蓄电元件利用第三粘接层粘接,能够分别固定蓄电元件、外装体以及绝缘部件,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固地固定。
另外,也可以还具有基板以及汇流排的至少一方,所述基板以及汇流排的至少一方固定于所述绝缘部件。
因此,通过使基板以及汇流排的至少一方固定于绝缘部件,能够抑制该至少一方在外装体内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该至少一方的电连接断线。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第二粘接层将所述绝缘部件的外周与所述侧壁的内周粘接。
因此,通过将绝缘部件的外周与外装体的侧壁的内周粘接,能够将外装体与绝缘部件稳固地固定,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固地固定。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侧壁具有与所述绝缘部件嵌合的凹部,所述第二粘接层将所述凹部与所述绝缘部件粘接。
因此,通过使外装体的侧壁的凹部与绝缘部件嵌合而粘接,能够使外装体的侧壁与绝缘部件稳固地固定,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固地固定。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
因此,通过使外装体的侧壁的凹部形成于侧壁的内表面,能够抑制外装体的侧壁与绝缘部件的粘接部分即第二粘接层暴露在外部,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粘接层的气密性的降低。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凹部具有收纳所述第二粘接层的槽部。
因此,由于外装体的侧壁的凹部具有收纳第二粘接层的槽部,例如即便第二粘接层使用粘性低的粘接剂,由于该粘接剂流动落入该槽部,因此能够抑制该粘接剂从该凹部流出。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粘接层的侧方,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并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的第一凸部。
因此,绝缘部件在第一粘接层的侧方具有与蓄电元件抵接的第一凸部,因此通过使第一凸部的突出量成为第一粘接层的厚度的最适值地形成第一凸部,能够将第一粘接层维持在最适厚度。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并且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之间的分隔部,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向所述分隔部突出的第二凸部,所述分隔部与所述第二凸部固定。
因此,通过使蓄电元件间的分隔部与绝缘部件的第二凸部固定,能够抑制蓄电元件彼此接触。因此,例如,如果分隔部和第二凸部具有绝缘性时,能够抑制蓄电元件间的短路,如果分隔部与第二凸部具有隔热性,能够抑制蓄电元件间的热的传递。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蓄电元件具有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的至少一方,所述第一粘接层配置在与所述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的至少一方不同的位置。
因此,第一粘接层配置在与蓄电元件所具有的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的至少一方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粘接层损伤电极端子、气体排出阀的功能。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第一粘接层在第一方向上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蓄电元件粘接,所述第二粘接层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侧壁粘接。
在此,在仅有同一朝向的粘接的结构中,相对于该同一朝向的振动、冲击,该粘接容易脱落。因此,通过使绝缘部件以及蓄电元件的粘接的朝向与绝缘部件以及外装体的粘接的朝向不同,成为粘接难以脱落的结构,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固地固定。
发明的效果
利用本发明的蓄电装置,能够使蓄电元件相对于外装体稳固地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分解后的情况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装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粘接层、第二粘接层、第三粘接层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粘接层、第二粘接层、第四粘接层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第二外装体与保持部件的粘接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第二外装体与保持部件的粘接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C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第二外装体与保持部件的粘接的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蓄电装置
12 第二外装体
15 底壁
16 侧壁
16a、16c、16e 侧壁凹部
16b 槽部
17 分隔部
20 蓄电元件
23 正极端子
24 负极端子
25 气体排出阀
30、60 汇流排
40 保持部件
43 第一凸部
44 第二凸部
50 基板
71 第一粘接层
72、72a、72b、72c 第二粘接层
73 第三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都是总括或具体的示例。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只是一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另外,以下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构成要素中,关于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以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并未严格图示尺寸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长侧面的相对方向或该容器的厚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另外,将一个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或蓄电元件的容器的短侧面的相对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另外,将蓄电装置的外装体主体与盖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与盖的排列方向或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彼此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此外,由于使用状态,Z轴方向可能不是上下方向,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例如,X轴方向正侧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侧,X轴方向负侧表示与X轴方向正侧相反的一侧。Y轴方向、Z轴方向也同样。
(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的整体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分解的情况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蓄电装置1是能够从外部充电,或者向外部放电的装置。例如,蓄电装置1是用于电力储存用途、电源用途等的电池模块。具体而言,蓄电装置1例如作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或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PHEV)等汽车、自动二轮车、水上摩托车、动力雪橇、农用机械、建筑机械等移动体的发动机起动用的电池等使用。
在此,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1具有:由第一外装体11以及第二外装体12构成的外装体10;收纳在外装体10内侧的多个蓄电元件20;多个汇流排30、60;保持部件40以及基板50。
外装体10是构成蓄电装置1的外装体的矩形状(箱状)的容器(模块盒)。即,外装体10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20,汇流排30、60,保持部件40以及基板50等的外侧,将这些蓄电元件20等配置在规定位置,保护其免受冲击等。另外,外装体10例如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硫醚树脂(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或ABS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由此,外装体10避免蓄电元件20等与外部的金属部件等接触。
在此,外装体10具有构成外装体10的盖体(外盖)的第一外装体11、构成外装体10的主体的第二外装体12。第一外装体11是封堵第二外装体12的开口的扁平的矩形状的罩部件,设置有正极外部端子13、负极外部端子14。蓄电装置1经由该正极外部端子13、负极外部端子14,从外部充电,或者向外部放电。另外,第二外装体12是形成有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壳体,并收纳多个蓄电元件20、汇流排30以及基板50等。此外,第一外装体11、第二外装体12也可以由相同材质的部件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部件形成。关于该第二外装体12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蓄电元件20是能够充电并且放电的二次电池(单电池),更具体而言,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20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角型)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12个蓄电元件20沿着X轴方向排列。此外,蓄电元件20的形状、所排列的蓄电元件20的个数不作限定。另外,蓄电元件20不限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也可以是使用者不充电而能够使用所储存的电力的一次电池。该蓄电元件2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汇流排30是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20的上方,将多个蓄电元件20彼此电连接的矩形状的板状部件。汇流排30例如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导电部件形成。具体而言,汇流排30在邻接的蓄电元件20中,将一个蓄电元件20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与另一个蓄电元件20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排30将每三个蓄电元件20并列连接而构成四套蓄电元件组,并且该四套蓄电元件组串联连接。此外,汇流排30也可以将所有12个蓄电元件20都串联连接,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汇流排60是载置在保持部件40上,并固定于保持部件40的导电性的部件。汇流排60将汇流排30和设于第一外装体11的正极外部端子13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4电连接。汇流排60例如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形成。具体而言,汇流排60将配置在设于蓄电装置1的多个蓄电元件20中的正极外部端子13侧(在图2中X轴方向正侧)的三个蓄电元件20的正极端子与正极外部端子13连接。另外,汇流排60将配置在该多个蓄电元件20中的负极外部端子14侧(图2中X轴方向负侧)的三个蓄电元件20的负极端子与负极外部端子14连接。
基板50在配置在保持部件40上,并固定于保持部件40的控制基板。基板50利用配线等与多个蓄电元件20连接,取得、监视并控制该多个蓄电元件20的状态。具体而言,基板50设置有控制电路(未图示),取得多个蓄电元件20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电压值、电流值、温度等各种信息,控制继电器的开关,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保持部件40是保持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其他继电器等电装部件、配线类等(未图示),该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等与其他部件的绝缘,以及能够进行该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等位置限制的电装品托架。另外,保持部件40在外装体10的内侧,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外盖)的下方,并且,从上方覆盖蓄电元件20的位置,因此具有覆盖外装体10的内盖的功能。保持部件40例如由PC、PP、PE、PPS、PBT或ABS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即,保持部件40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中的“绝缘部件”中。
具体而言,保持部件40载置于蓄电元件20以及汇流排30的上方(Z轴方向正侧),相对于蓄电元件20以及汇流排30定位。即,保持部件40配置在与后述的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夹着蓄电元件20的位置。另外,在保持部件40上载置并定位有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等。另外,在保持部件40上配置并定位有第一外装体11。由此,基板50相对于配线等定位并连接,汇流排60相对于汇流排30和正极外部端子13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4定位并连接。此外,保持部件4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接着,对蓄电元件20的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20的外观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在同图中,表示从切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多个蓄电元件20中的一个蓄电元件20的情况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蓄电元件20具有容器21、正极端子23、负极端子24。此外,在容器21的内侧配置有电极体(也称作蓄电元件或发电元件)、正极集电体、负极集电体等,另外,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液体,将其省略图示,并省略详细说明。
容器21是同图中的在Z轴方向负侧有矩形状的底面部21a,在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有矩形状的长侧面部21b,在Y轴方向两侧的侧面有矩形状的短侧面部21c,以及,在Z轴方向正侧有矩形状的容器盖部22的长方体形状(角型)的容器。即,容器21利用底面部21a、两个长侧面部21b、两个短侧面部21c构成矩形筒状并有底的容器主体,使容器盖部22封堵该容器主体的开口。具体而言,容器21在将电极体等收纳在该容器主体的内侧后,通过将该容器主体与容器盖部22焊接等,能够将内部密封。
另外,在容器盖部22的Y轴方向中央部分设有气体排出阀25。气体排出阀25是在容器21内侧产生气体而使压力上升时,将该气体排出而释放压力的安全阀。此外,容器21(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部22)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
正极端子23是经由正极集电体,与电极体的正极电连接的金属制的电极端子,负极端子24是经由负极集电体,与电极体的负极电连接的金属制的电极端子,都安装在容器盖部2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元件20以使容器盖部22(正极端子23,负极端子24以及气体排出阀25)朝向上方的状态配置。
接着,对第二外装体1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装体12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同图是从斜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第二外装体12的情况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二外装体12具有配置在Z轴方向负侧的底壁15、配置在X轴方向两侧以及Y轴方向两侧的侧壁16。底壁15是形成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的矩形状并且平板形状的部位。另外,侧壁16是从底壁15的外缘的四边立设的、形成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的矩形状并且平板形状的部位。即,第二外装体12是在利用包围底壁15、底壁15的四面的侧壁16构成的上部形成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部件。
在此,在底壁15上形成有从内表面15a突出,并且,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肋即底壁凸部15b。具体而言,在底壁15上形成有在Y轴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排列的四个底壁凸部15b。底壁凸部15b是配置在后述第三粘接层73的侧方,向蓄电元件20突出,与蓄电元件20抵接的部位。关于该底壁凸部15b与蓄电元件20抵接的结构的具体说明将后述。
另外,侧壁16具有与保持部件40嵌合的侧壁凹部16a。侧壁凹部16a是形成于侧壁16的内表面的凹部,具体而言,是遍及该内表面的全周形成于侧壁16的Z轴方向正侧的端部的环状的部位。另外,侧壁凹部16a具有槽部16b。槽部16b是遍及侧壁凹部16a的全周,向Z轴方向负侧凹陷形成的截面为矩形的槽,收纳后述的第二粘接层72。此外,侧壁凹部16a也可以不形成于侧壁16的全周,而形成于该全周的一部分,槽部16b也可以不形成于侧壁凹部16a的全周,而形成于该全周的一部分。另外,槽部16b的截面形状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矩形状以外的多边形、半圆形、半长圆形、半椭圆形状等任意形状。
另外,第二外装体12还在内侧具有分隔部17。分隔部17是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20之间的部位。具体而言,分隔部17是与底壁15的内表面15a以及侧壁16的Y轴方向两侧的内表面连接配置,将第二外装体12内的空间分隔的矩形并且平板形状的分隔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分隔部17配置在四个蓄电元件组(由并列连接的三个蓄电元件20构成的蓄电元件组)彼此之间。即,分隔部17配置在串联连接的蓄电元件组彼此之间,防止该蓄电元件组彼此接触,具有谋求该蓄电元件组彼此的绝缘以及隔热的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装体12是底壁15、侧壁16以及分隔部17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底壁15、侧壁16以及分隔部17的任一部位也可以分体构成。另外,底壁15,侧壁16以及分隔部17也可以不都由相同材质形成,也可以使任一部位由不同材质形成。
接着,对保持部件4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0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同图是从斜下方观察图2所示的保持部件40的情况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保持部件40具有保持部件主体41、配置在保持部件主体41的外周的保持部件外周部42。保持部件主体41是构成保持部件40的主体的矩形状并且平板状的部位。保持部件外周部42是从保持部件主体41的外缘的四边向下方(Z轴方向负侧)突出,并且,遍及保持部件主体41的外周的全周延伸的、平板状并且环状的部位。另外,保持部件外周部42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嵌合。关于该保持部件外周部42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嵌合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另外,在保持部件主体41形成有从内表面41a突出,并且,沿着蓄电元件2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肋即第一凸部43。具体而言,在保持部件主体41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四个第一凸部43。第一凸部43是配置在后述的第一粘接层71的侧方,向蓄电元件20突出,并与蓄电元件20抵接的部位。另外,第一凸部43配置在不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23以及负极端子24)以及气体排出阀25抵接的位置。该第一凸部43与蓄电元件20抵接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另外,在保持部件主体41上还形成有多个从内表面41a突出,并且,沿着分隔部17(Y轴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肋即第二凸部44。第二凸部44是比第一凸部43的突出高度高的板状的部位,向第二外装体12的分隔部17突出,固定于分隔部17。该第二凸部44固定于分隔部17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接着,对蓄电元件20、第二外装体12与保持部件40的粘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图6以及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20、第二外装体12、保持部件40的粘接结构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1沿与YZ平面平行的面切断的情况的结构的剖视图,表示第一粘接层71(图6的(a)以及(b))、第二粘接层72(图6的(c)以及(d))、第三粘接层73(图6的(e))。另外,图7是将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1沿与XZ平面平行的面切断的情况的结构的剖视图,表示第一粘接层71以及第四粘接层74(图7的(a))、第二粘接层72(图7的(b)以及(c))。
首先,如图6的(a)以及(b)、图7的(a)所示,在保持部件40与蓄电元件20之间配置有第一粘接层71。第一粘接层71是将保持部件40与蓄电元件20粘接的由粘接剂构成的层。此外,作为用于第一粘接层71的粘接剂,能够使用在粘接前为液体,通过成为固体而进行粘接的树脂制的材料。或者,作为该粘接剂,能够使用在粘接前为凝胶状、或者热金属粘接剂等那样的固体等。
具体而言,如图6的(a)以及(b)所示,第一粘接层71配置在保持部件40的保持部件主体41的内表面41a、第一凸部43、蓄电元件20的容器盖部22的上表面之间,将保持部件主体41与容器盖部22粘接并固定。即,通过在保持部件主体41与容器盖部22之间配置粘接剂,并以第一凸部43抵接于容器盖部22的状态使粘接剂凝固,而形成第一粘接层71。由此,第一粘接层71在第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Z轴方向)上将保持部件40与蓄电元件20粘接。
另外,第一粘接层71配置在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25的双方不同的位置。即,在蓄电元件20的正极端子23与气体排出阀25之间,以及,负极端子24与气体排出阀25之间分别配置有两个第一凸部43,在该两个第一凸部43之间形成有第一粘接层71,从而第一粘接层71避开正极端子23,负极端子24以及气体排出阀25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粘接层71遍及X轴方向的整体以及两个第一凸部43之间的整体形成,不限于此,未形成第一粘接层71的位置也可以是一部分。另外,在图6中,在(a)以及(b)的两个位置的区域形成有第一粘接层71,形成第一粘接层71的区域也可以是几个位置。
另外,如图6的(c)以及(d)、图7的(b)以及(c)所示,在保持部件40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之间配置有第二粘接层72。第二粘接层72是由将保持部件40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粘接的粘接剂构成的层。此外,在第二粘接层72中能够使用与第一粘接层71同样的粘接剂。
具体而言,第二粘接层72配置在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保持部件40的保持部件外周部42之间,将侧壁凹部16a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粘接。进一步具体而言,第二粘接层72配置在侧壁凹部16a的槽部16b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的外表面之间,将槽部16b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的外表面粘接而固定。即,在保持部件外周部42的外表面或槽部16b的内表面配置有粘接剂,保持部件外周部42与侧壁凹部16a嵌合而插入槽部16b内,通过使粘接剂凝固而形成第二粘接层72。
由此,第二粘接层72在与第一方向(Z轴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将保持部件40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粘接。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6的(c)以及(d)中为Y轴方向,在图7的(b)以及(c)中为X轴方向。即,第二粘接层72将保持部件40的外周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的内周粘接。具体而言,第二粘接层72沿周向将保持部件外周部42的外周面与侧壁凹部16a的槽部16b的内周面粘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粘接层72遍及该周向的全周形成,不限于此,未形成第二粘接层72的位置也可以是一部分。
另外,如上所述地配置的第二粘接层72有时从槽部16b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的外表面之间流下,但由于第二粘接层72配置在槽部16b内,因此该流下的第二粘接层72收纳在槽部16b内。此外,也可以在槽部16b内填充有粘接剂,保持部件外周部42插入槽部16b内而被粘接,从而形成填充于槽部16b内的第二粘接层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粘接层72粘接的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即可,不限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
另外,如图6的(e)所示,在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与蓄电元件20之间配置有第三粘接层73。第三粘接层73是由将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与蓄电元件20粘接的粘接剂构成的层。此外,在第三粘接层73中能够使用与第一粘接层71以及第二粘接层72同样的粘接剂。
具体而言,第三粘接层73配置在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的内表面15a与蓄电元件20的容器21的底面部21a的下表面之间,将底壁15与容器21的底面部21a粘接而固定。即,在底壁15与底面部21a之间配置有粘接剂,通过在底壁凸部15b与底面部21a抵接的状态下使粘接剂凝固而形成第三粘接层73。由此,第三粘接层73在第一方向(Z轴方向)上将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与蓄电元件20粘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粘接层73遍及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与蓄电元件20的容器21的底面部21a之间的整体形成,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一部分具有未形成第三粘接层73的位置。
另外,如图7的(a)所示,在第二外装体12的分隔部17与保持部件40的保持部件主体41的第二凸部44之间配置有第四粘接层74。第四粘接层74是由将第二外装体12的分隔部17与保持部件40的第二凸部44粘接的粘接剂构成的层。此外,在第四粘接层74中能够使用与第一粘接层71,第二粘接层72以及第三粘接层73同样的粘接剂。
具体而言,第四粘接层74配置在分隔部17与夹着该分隔部17的两个蓄电元件20、第二凸部44之间,将分隔部17与第二凸部44粘接而固定。即,在分隔部17的上方的该两个蓄电元件20之间配置有粘接剂,通过在该两个蓄电元件20之间插入第二凸部44而使粘接剂凝固,形成第四粘接层74。由此,第四粘接层74在第一方向(Z轴方向)上将保持部件40与第二外装体12粘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粘接层74遍及Y轴方向的整体形成,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一部分具有未形成第四粘接层74的位置。
另外,第四粘接层74与第一粘接层71连接。即,配置有第四粘接层74的空间与配置有第一粘接层71的空间连通。由此,在构成第四粘接层74的粘接剂以及构成第一粘接层71的粘接剂的一方剩余的情况下,能够使该剩余量流入另一个空间。此外,关于第一粘接层71与第二粘接层72也同样,也可以将配置第一粘接层71的空间与配置第二粘接层72的空间连通。
以上,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蓄电元件20配置在被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和保持部件40(绝缘部件)夹着的位置,并且,保持部件40、蓄电元件20被第一粘接层71粘接,保持部件40、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被第二粘接层72粘接。由此,在利用第二外装体12、保持部件40夹入蓄电元件20的状态下,蓄电元件20经由保持部件40粘接于第二外装体12,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20相对于外装体10稳固地固定。另外,与利用螺栓等固定的情况相比,部件个数减少,能够简单地使蓄电元件20相对于外装体10稳固地固定。
另外,通过使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蓄电元件20由第三粘接层73粘接,能够使蓄电元件20、第二外装体12以及保持部件40分别固定,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20相对于外装体10稳固地固定。
另外,通过使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固定于保持部件40,能够抑制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在外装体10内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的电连接断线。
另外,通过粘接保持部件40的外周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的内周,能够稳定固定第二外装体12与保持部件40,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20相对于外装体10稳固地固定。
另外,通过使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与保持部件40嵌合而粘接,能够稳固地固定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保持部件40,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20稳固地固定于外装体10。
另外,通过使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形成于侧壁16的内表面,能够抑制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与保持部件40的粘接部分即第二粘接层72暴露在外部,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粘接层72的气密性的降低。
另外,由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具有收纳第二粘接层72的槽部16b,例如即便第二粘接层72使用粘性低的粘接剂,由于该粘接剂流动落入槽部16b,因此能够抑制该粘接剂从侧壁凹部16a流出。
另外,保持部件40在第一粘接层71的侧方具有与蓄电元件20抵接的第一凸部43,因此通过以第一凸部43的突出量成为第一粘接层71的厚度的最适值的方式形成第一凸部43,能够将第一粘接层71维持为最适的厚度。
另外,通过将蓄电元件20间的分隔部17与保持部件40的第二凸部44固定,能够抑制蓄电元件20彼此接触。因此,由于分隔部17、第二凸部44具有绝缘性,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20间的短路。另外,如果分隔部17和第二凸部44进一步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形成,则能够抑制蓄电元件20间的热的传递。
另外,第一粘接层71配置在蓄电元件20所具有的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25的双方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粘接层71损害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25的功能。
另外,通过使第一粘接层71中的保持部件40以及蓄电元件20的粘接的朝向与第二粘接层72中的保持部件40以及第二外装体12的粘接的朝向不同,而构成为粘接难以脱落。即,在在仅有同一朝向的粘接的结构中,相对于该同一朝向的振动、冲击,该粘接容易脱落。因此,能够使蓄电元件20相对于外装体10稳固地固定。
(变形例)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8A,图8B以及图8C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的第二外装体12与保持部件40的粘接的结构的剖视图。此外,这些图是与图6的(c)对应的图。
首先,如图8A所示,变形例1的第二外装体12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具有侧壁凹部16c。另外,变形例1的保持部件40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0的保持部件外周部42,具有保持部件外周部42a。变形例1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侧壁凹部16c不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侧壁凹部16a所具有的那样的槽部,在侧壁凹部16c嵌合有保持部件外周部42a。另外,在侧壁凹部16c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a的外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粘接层72a,侧壁凹部16c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a粘接。此外,第二粘接层72a也可以在保持部件外周部42a的外周与侧壁凹部16c的内周之间,跨过全周配置,也可以在一部分具有未形成第二粘接层72a的位置。
以上,在变形例1的蓄电装置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尤其是,由于在侧壁凹部16c未形成槽部,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第二外装体12。
另外,如图8B所示,变形例2的第二外装体12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凹部16a,而具有侧壁端部16d。另外,变形例2的保持部件40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0的保持部件外周部42而具有保持部件外周部42b。变形例2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侧壁端部16d是侧壁16的上侧的端部,不成为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凹部。另外,保持部件外周部42b是从保持部件主体41的外缘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部位,上表面与侧壁端部16d的上表面相同高度地突出。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侧壁端部16d嵌合有保持部件外周部42b。另外,在侧壁端部16d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b的外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粘接层72b,侧壁端部16d与保持部件外周部42b粘接。此外,第二粘接层72b也可以在保持部件外周部42b的外周与侧壁端部16d的内周之间,跨过全周配置,也可以在一部分具有未形成第二粘接层72b的位置。
这样,在变形例2的蓄电装置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尤其是,由于在侧壁16未形成凹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单地构成第二外装体12。
另外,如图8C所示,变形例3的第二外装体12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的侧壁凹部16a,具有侧壁凹部16e。另外,变形例3的保持部件40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0的保持部件外周部42,具有保持部件外周部42c。变形例3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侧壁凹部16e与上述变形例1同样,不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侧壁凹部16a所具有的槽部。另外,保持部件外周部42c是具有外表面凹陷的保持部件凹部42d的环状的部位。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在第二外装体12的上方配置有保持部件40,并且,在侧壁凹部16e的内侧配置有保持部件凹部42d,第二外装体12与保持部件40嵌合。另外,在侧壁凹部16e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凹部42d的外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粘接层72c,侧壁凹部16e与保持部件凹部42d粘接。此外,第二粘接层72c也可以在保持部件凹部42d的外周与侧壁凹部16e的内周之间,遍及全周配置,也可以在一部分具有未形成第二粘接层72c的位置。
以上,在变形例3的蓄电装置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尤其是,能够在第二外装体12的上方配置保持部件40,因此能够与各种结构的外装体对应。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从所有方面进行例示,而并不为了进行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同等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都包含在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蓄电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外装体11以及第二外装体12的外装体10。但是,外装体1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外装体11。在该情况下,设于第一外装体11的正极外部端子13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4也可以直接安装于汇流排60,汇流排60也可以具有外部端子的作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保持部件40为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部件。但是,保持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由绝缘材料形成即可,例如,也可以是金属部件被嵌入成形的绝缘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蓄电装置具有将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与蓄电元件20粘接的第三粘接层73。但是,也可以使第二外装体12的底壁15与蓄电元件20不粘接,例如利用保持部件40从上方按压,而使蓄电元件20相对于第二外装体12固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蓄电装置具有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双方,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双方固定于保持部件40。但是,蓄电装置也可以仅具有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的任一方,该任一方也可以固定于保持部件40。另外,蓄电装置具有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双方,也可以在保持部件40仅固定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的任一方。或,与蓄电装置是否具有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无关,也可以是基板50以及汇流排60都未固定于保持部件40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二粘接层72将保持部件40的外周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的内周粘接。但是,也可以成为在保持部件40的内侧配置有第二外装体12,第二粘接层72将保持部件40的内周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的外周粘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保持部件40具有第一凸部43以及第二凸部44,第二外装体12具有底壁凸部15b,也可以不设置这些凸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二外装体12的分隔部17配置在由并列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20构成的蓄电元件组彼此之间。但是,分隔部17也可以不配置在蓄电元件组内的蓄电元件20彼此之间,分隔部17的配置位置不作特殊限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蓄电元件20在容器盖部22具有电极端子(正极端子23以及负极端子24)以及气体排出阀25。但是,蓄电元件20也可以在容器21的容器盖部22以外的面具有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25的任一方。即,在第一粘接层71侧的面配置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25的至少一方即可,在该情况下,第一粘接层71配置在与该至少一方不同的位置接口。或,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25的双方也可以不配置在第一粘接层71侧的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一粘接层71,第三粘接层73以及第四粘接层74在相同方向上粘接,第二粘接层72在第一粘接层71、第三粘接层73以及第四粘接层74不同的方向上粘接。但是,这些粘接层的粘接的方向不限于此,任一粘接层也可以在与其他粘接层不同的方向粘接,也可以使全部粘接层在同一方向粘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一粘接层71,第二粘接层72,第三粘接层73以及第四粘接层74是由粘接剂构成的粘接层。但是,这些粘接层不限于粘接剂,任一或全部的粘接层也可以是由双面胶、快换带(注册商标)或尼龙搭扣(注册商标)带等能够拆卸自如地粘接的面固定构造等构成的粘接层。或,这些粘接层的任一或全部也可以将部件彼此熔化的热熔敷的层。例如,通过使保持部件40与第二外装体12的侧壁16通过热熔敷而熔化而一体化,来形成第二粘接层72。在蓄电元件20的容器21的外表面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下,第一粘接层71以及第三粘接层73也可以说是同样的。第四粘接层74也同样。
另外,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包含的结构要素任意组合而构成的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Claims (11)

1.一种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包括:具有底壁、侧壁的外装体;蓄电元件,其包括所述底壁的相反侧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包括覆盖各所述蓄电 元件的开口部的容器盖部;配置在与所述底壁夹着所述蓄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蓄电元件粘接,并形成在彼此邻接配置的所述蓄电元件的上表面的第一粘接层;
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侧壁粘接的第二粘接层;
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粘接层的侧方,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并与所述蓄电元件抵接的第一凸部,
在所述容器盖部的上方,所述第一凸部在与所述第一粘接层邻接的位置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将所述底壁与所述蓄电元件粘接的第三粘接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基板以及汇流排的至少一方,
所述基板以及汇流排的至少一方固定于所述绝缘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粘接层将所述绝缘部件的外周与所述侧壁的内周粘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具有与所述绝缘部件嵌合的凹部,
所述第二粘接层将所述凹部与所述绝缘部件粘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收纳所述第二粘接层的槽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收纳所述第二粘接层的槽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并且还具有配置在多个所述蓄电元件之间的分隔部,
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向所述分隔部突出的第二凸部,
所述分隔部与所述第二凸部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具有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的至少一方,
所述第一粘接层配置在与所述电极端子以及气体排出阀的至少一方不同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接层在第一方向上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蓄电元件粘接,
所述第二粘接层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将所述绝缘部件与所述侧壁粘接。
CN201710940682.8A 2016-10-12 2017-10-11 蓄电装置 Active CN107946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1196A JP6822048B2 (ja) 2016-10-12 2016-10-12 蓄電装置
JP2016-201196 2016-10-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46502A CN107946502A (zh) 2018-04-20
CN107946502B true CN107946502B (zh) 2022-08-23

Family

ID=61695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40682.8A Active CN107946502B (zh) 2016-10-12 2017-10-11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9930B2 (zh)
JP (1) JP6822048B2 (zh)
CN (1) CN107946502B (zh)
DE (1) DE1020172182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04418S1 (en) * 2015-07-14 2017-12-05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US11114718B2 (en) * 2015-09-29 2021-09-0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7226427B2 (ja) * 2018-03-16 2023-0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2019192412A (ja) * 2018-04-20 2019-10-3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7087648B2 (ja) * 2018-05-08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7163615B2 (ja) * 2018-05-09 2022-11-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KR102366507B1 (ko) * 2018-06-26 2022-02-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WO2020136946A1 (ja) * 2018-12-28 2020-07-0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KR20210019855A (ko) * 2019-08-13 2021-02-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의 전장품 하우징
CN111584784B (zh) * 2020-05-12 2022-04-2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软包动力电池模组及其系统
WO2023199781A1 (ja) * 2022-04-13 2023-10-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WO2024004975A1 (ja) * 2022-06-28 2024-01-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DE102022212550A1 (de) 2022-11-24 2024-05-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Recyclingverfahren für eine Fahrzeugbatterie und Fahrzeugbatterie
DE102022212552A1 (de) 2022-11-24 2024-05-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batteri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00561A (en) * 1932-07-15 1933-10-26 Britannia Batteries Ltd Cover for accumulator containers
JP2016054108A (ja) * 2014-09-04 2016-04-1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15304A (en) * 1963-06-21 1965-11-02 Walter Glass Battery case
GB1204789A (en) * 1967-03-02 1970-09-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torage battery
JP2804735B2 (ja) 1995-11-13 1998-09-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JP4298867B2 (ja) 1999-09-28 2009-07-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集合型密閉二次電池
US6586132B1 (en) 1999-03-03 2003-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aled battery pack
EP1033772A3 (en) 1999-03-03 2000-09-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tegrated sealed secondary battery
KR100560158B1 (ko) 2003-09-29 2006-03-16 주식회사 코캄 고 안전성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50238955A1 (en) * 2004-04-26 2005-10-27 Hooke John W Battery and battery termina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KR100561310B1 (ko) 2004-05-31 2006-03-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폴리머 전지팩 및 코어팩과 케이스의 분리 방법
JP5011678B2 (ja) 2005-08-12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KR101082870B1 (ko) * 2006-12-23 2011-11-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금속 소재의 전지팩 케이스
JP5542549B2 (ja) * 2009-08-31 2014-07-09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
WO2011027383A1 (ja) 2009-09-01 2011-03-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鉛蓄電池
JP5209019B2 (ja) 2010-10-13 2013-06-12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装置
JP5758502B2 (ja) 2011-12-09 2015-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6017139B2 (ja) 2012-01-11 2016-10-26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JP2013157112A (ja) 2012-01-27 2013-08-15 Toshiba Corp 組電池
KR101877569B1 (ko) 2012-03-05 2018-07-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4060088A (ja) * 2012-09-19 2014-04-03 Toshiba Corp 二次電池装置および二次電池システム
JP6039376B2 (ja) 2012-11-14 2016-12-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の組立方法
KR101430621B1 (ko) * 2013-02-05 2014-08-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6191201B2 (ja) * 2013-03-29 2017-09-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6149490B2 (ja) 2013-04-25 2017-06-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組電池
JP6079589B2 (ja) 2013-11-28 2017-02-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101307A (ko) 2014-02-26 2015-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미세유동장치
CN103824986B (zh) * 2014-03-20 2015-12-02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JP6256245B2 (ja) 2014-07-31 2018-01-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源パック
JP6759534B2 (ja) 2014-09-04 2020-09-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05405988A (zh) 2014-09-04 2016-03-16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274053B2 (ja) * 2014-09-04 2018-02-0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00561A (en) * 1932-07-15 1933-10-26 Britannia Batteries Ltd Cover for accumulator containers
JP2016054108A (ja) * 2014-09-04 2016-04-1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02573A1 (en) 2018-04-12
JP2018063838A (ja) 2018-04-19
JP6822048B2 (ja) 2021-01-27
CN107946502A (zh) 2018-04-20
US11069930B2 (en) 2021-07-20
DE102017218238A1 (de) 2018-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6502B (zh) 蓄电装置
KR101792675B1 (ko) 배터리 모듈
US11101078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KR101968343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101699855B1 (ko) 전기 절연성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KR20070110565A (ko) 중대형 전지모듈
JP4530711B2 (ja) パック電池
CN106981591B (zh) 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926712B2 (ja) 蓄電装置
JP7045600B2 (ja) 電装アセンブリー及び前記電装アセンブリー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CN110140232B (zh) 蓄电装置
JP7014504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54007A (zh) 蓄电装置
CN117397104A (zh) 蓄电装置
WO2021010049A1 (ja) 蓄電装置
CN107706345B (zh) 蓄电装置
US9257688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an inner frame and an outer frame
CN114467159A (zh) 蓄电装置
JP6794771B2 (ja) 蓄電装置
JP2020155283A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装置
WO2022230435A1 (ja) 蓄電装置
JP2018056097A (ja) 蓄電装置
JP6866260B2 (ja) 電池パック
JP6878926B2 (ja) 蓄電装置
JP6891597B2 (ja) 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