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35202B -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35202B
CN107935202B CN201711392022.7A CN201711392022A CN107935202B CN 107935202 B CN107935202 B CN 107935202B CN 201711392022 A CN201711392022 A CN 201711392022A CN 107935202 B CN107935202 B CN 1079352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source
powder
release
blend
sti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920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35202A (zh
Inventor
骆其金
周秀秀
谌建宇
黄荣新
林方敏
黎京士
赖后伟
刘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Changhong New Energy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riority to CN20171139202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352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35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35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35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352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 C02F3/2806Anaerobic processes using solid supports for microorganis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02F2101/163Nitr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8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15N03-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5/00Use of specific compounds during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5/06Nutrients for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缓释碳源填料由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连接胶体,外部碳源层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淀粉、乳化剂;内部碳源层主要包括琼脂粉、燕麦麸粉、微生物营养剂、黄原胶、海藻糖;连接胶体主要包括碳纳米管、聚乙烯吡咯烷酮、甲基纤维素;本发明在传统以淀粉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基本体系共混制作缓释碳源的方法基础上,将外部碳源制成粉末,并通过连接胶体对内部碳源进行多层包裹。总之,本发明机械强度良好、释碳速率稳定、碳源品质高,可为微生物反硝化提供稳定的碳源和生长代谢的场所。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碳源补充不足或供给不稳定成为制约生物脱氮效率的重要因素,充足的碳源能够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供足量的营养源。因此通过外加碳源来解决脱氮效率低的问题在水处理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由有关碳源补充的研究报道可知,较为成熟、应用最多的主要为液态碳源,如甲醇、乙醇、葡萄糖等短链的有机碳,但其高成本、有毒性、投加量不确定以及运输困难等问题也让研究者开始对外加补充碳源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热点多集中在如何优化传统碳源,如在脱氮工艺前加水解酸化工艺,提高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和处理率;开发非传统碳源作为反硝化脱氮工艺中可选择的碳源,如工业废水、初沉污泥水解产物、垃圾渗滤液、植物秸秆等。但是,这些碳源均存在补充量调节难把握或初期补充过量后期不足等问题,影响微生物代谢,进而影响处理效果。
然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方法补充的碳源(如乙醇、乙酸、葡萄糖、柠檬酸及其盐、琥珀酸、果糖等)在水动力场条件下极易流失,投加其他碳源(如树皮、秸秆、木屑等)又存在着水质二次污染、易堵塞、碳源不可控等不足之处。这些方法和碳源投加方式不能持续、稳定的供给和补充微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碳源和微量营养元素,大大影响了生物修复的效果和持续性。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缓释碳源进行了研究,现有的缓释碳源大体上分为三大类:以纤维素为主的天然材料、人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和对天然材料进行加工所得的新型材料。纤维素类天然材料主要有玉米芯、稻草、原棉等,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廉价,并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但其机械强度低使用寿命短。人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聚羟基脂肪酸酯、聚己内酯等,主要缺点是价格相对较高、营养过于单一应用受到限制。而对天然材料进行加工所得的新型缓释材料,其价格相对较低,且碳源性能得到很大提升,在反硝化脱氮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主要有对淀粉、甲壳素等天然高分子进行改性,如将淀粉和PVA共混、淀粉和聚己内酯共混等。然而,现有技术中由此制成的缓释碳源大多为密度高、比表面积小的块状物,虽然机械强度高,但是不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并且营养较为单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主要包括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所述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的质量比为:3-5:1:2-3,所述外部碳源层通过所述连接胶体包裹所述内部碳源层组成多层球状结构;多层状结构的内部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微生物附着。
外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25-30%可生物降解聚合物、25-30%淀粉、3-5%乳化剂、0.8-1.2%催化剂、6-8%石墨粉、6-8%铁粉,余量为硬水;
内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18-28%琼脂粉、9-17%燕麦麸粉、15-20%甘油、4-6%微生物营养剂、1-3%海藻糖、2-5%黄原胶、0.5-1.5%润湿分散剂,余量为纯水;
连接胶体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4-7%碳纳米管、14-18%聚乙烯吡咯烷酮、2-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8-12%甲基纤维素、1-2%溶解助剂,余量为去离子水。
进一步地,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聚己内酯、聚乙烯醇任意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能够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进行自然降解,无毒无公害,释放碳源更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淀粉为醋酸酯淀粉、交联淀粉、普通淀粉、膨化糯米粉中任意一种,其中醋酸酯淀粉和膨化糯米粉的碳源品质高,脱氮效率快。
进一步地,所述乳化剂为脂肪酸聚甘油酯或山梨糖醇甘油酸酯,乳化剂可以降低滤料的亲水性,减缓碳源的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外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和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
S2: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0-8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60-80目共混物粉末;
S3: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隔氧存储待用;石墨粉、铁粉的接触,能够在水环境下发生铁碳微电解,促进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
S2: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80-120r/min同方向搅拌10-30min,期间分2-4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
S3: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15-30r/min同方向搅拌1-3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6-0.8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备用。内部碳源作为储备碳源,可持续为水体补充营养更加丰富的碳源。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不仅有良好的粘结性,还具有优良的生理惰性,不参与微生物代谢反应,同时性质稳定,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而甲基纤维素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分散性、粘接性、保水性和成膜性,并且所成膜的韧性、柔曲性良好。
S2: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六边形结构,因此可增加连接胶体成膜后的强度、弹性和抗疲劳性,同时,碳纳米管还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可作为铁碳微电解时的导体。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内部碳源球: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再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80-120r/min同方向搅拌10-30min,期间分2-4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15-30r/min同方向搅拌1-3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6-0.8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
(2)制备外部碳源粉末: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和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0-8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60-80目共混物粉末;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得到外部碳源粉末,隔氧存储待用;
(3)制备连接胶体溶液: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
(4)制备多层缓释碳源球体:
A)先用所述连接胶体溶液对所述内部碳源球进行均匀喷洒,使内部碳源球表面润湿;
B)将润湿后的内部碳源球放入装有所述外部碳源粉末的摇床内,所述摇床做单摆往复运动,使内部碳源球沾满外部碳源粉末;
C)过筛,分离表面裹有外部碳源粉末的内部碳源球和多余的外部碳源粉末;
D)重复步骤A)-C)10-30次,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在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表面最后喷洒连接胶体溶液进行定型,放入冰箱中冷干成型,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经过多次反复喷洒胶液和滚粘外部碳源粉末,使之形成立体网状多层结构的缓释碳源球体,相较于单一的整块状缓释碳源,不仅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且机械强度高,缓释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在使用前先利用微波活化1-5min,利用微波激发分子先内后外的运动方式,使内部碳源球部分融化,进行预微渗,便于内部碳源球匀速的为外部水体提供碳源,防止出现进入水体后启动过慢,初期碳源供应不足,后期碳源供应过剩的现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在传统以淀粉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基本体系共混制作缓释碳源的方法基础上,将外部碳源制成粉末,并通过连接胶体对内部碳源进行多层包裹,解决传统缓释碳源营养单一的问题,以及单纯提高碳源比例,释碳速率变快的问题。
(2)本发明的外部碳源制成粉末状可提高缓释碳源比表面积,利于微生物附着,其中,在外部碳源粉末中还加入一定比例的石墨粉和铁粉,能够在水环境下发生铁碳微电解,促进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3)本发明的连接胶体采用甲基纤维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混,并添加了一定比例的碳纳米管,其中,聚乙烯吡咯烷酮不仅有良好的粘结性,还具有优良的生理惰性,不参与微生物代谢反应,同时性质稳定,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而甲基纤维素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分散性、粘接性、保水性和成膜性,并且所成膜的韧性、柔曲性良好。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六边形结构,因此可增加连接胶体成膜后的强度、弹性和抗疲劳性,同时,碳纳米管还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可作为铁碳微电解时的导体。通过连接胶体的多层包被,能够有效减缓碳源的缓释速率,可持续性更好。
(4)本发明制成的多层缓释碳源球体在常温下保存性质稳定,在使用前用微波活化,利用微波激发分子先内后外的运动方式,使内部碳源球部分融化,进行预微渗,便于内部碳源球匀速的为外部水体提供碳源,防止出现进入水体后启动过慢,初期碳源供应不足,后期碳源供应过剩的现象。
总之,本发明具有机械强度良好、释碳速率稳定、碳源品质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可为微生物反硝化提供稳定的碳源和生长代谢的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不同碳源对硝酸根离子去除的影响结果分布图;
图2是不同碳源出水COD浓度的影响结果分布图。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主要包括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所述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的质量比为:3:1:2,所述外部碳源层通过所述连接胶体包裹所述内部碳源层组成多层球状结构;多层状结构的内部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微生物附着。
外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25%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乙烯醇)、25%淀粉(普通淀粉)、3%乳化剂(脂肪酸聚甘油酯)、0.8%催化剂、6%石墨粉、6%铁粉,余量为硬水;
其中,所述外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乙烯醇)和淀粉(普通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脂肪酸聚甘油酯)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
S2: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60目共混物粉末;
S3: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隔氧存储待用;石墨粉、铁粉的接触,能够在水环境下发生铁碳微电解,促进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内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18%琼脂粉、9%燕麦麸粉、15%甘油、4%微生物营养剂、1%海藻糖、2%黄原胶、0.5%润湿分散剂,余量为纯水;
其中,所述内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
S2: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80r/min同方向搅拌10min,期间分2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
S3: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15r/min同方向搅拌1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6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备用。内部碳源作为储备碳源,可持续为水体补充营养更加丰富的碳源。
连接胶体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4%碳纳米管、14%聚乙烯吡咯烷酮、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8%甲基纤维素、1%溶解助剂,余量为去离子水。
其中,所述连接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不仅有良好的粘结性,还具有优良的生理惰性,不参与微生物代谢反应,同时性质稳定,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而甲基纤维素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分散性、粘接性、保水性和成膜性,并且所成膜的韧性、柔曲性良好。
S2: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六边形结构,因此可增加连接胶体成膜后的强度、弹性和抗疲劳性,同时,碳纳米管还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可作为铁碳微电解时的导体。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内部碳源球: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再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80r/min同方向搅拌10min,期间分2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15r/min同方向搅拌1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6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
(2)制备外部碳源粉末: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乙烯醇)和淀粉(普通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脂肪酸聚甘油酯)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60目共混物粉末;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得到外部碳源粉末,隔氧存储待用;
(3)制备连接胶体溶液: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
(4)制备多层缓释碳源球体:
A)先用所述连接胶体溶液对所述内部碳源球进行均匀喷洒,使内部碳源球表面润湿;
B)将润湿后的内部碳源球放入装有所述外部碳源粉末的摇床内,所述摇床做单摆往复运动,使内部碳源球沾满外部碳源粉末;
C)过筛,分离表面裹有外部碳源粉末的内部碳源球和多余的外部碳源粉末;
D)重复步骤A)-C)10次,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在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表面最后喷洒连接胶体溶液进行定型,放入冰箱中冷干成型,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经过多次反复喷洒胶液和滚粘外部碳源粉末,使之形成立体网状多层结构的缓释碳源球体,相较于单一的整块状缓释碳源,不仅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且机械强度高,缓释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的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在使用前先利用微波活化1min,利用微波激发分子先内后外的运动方式,使内部碳源球部分融化,进行预微渗,便于内部碳源球匀速的为外部水体提供碳源,防止出现进入水体后启动过慢,初期碳源供应不足,后期碳源供应过剩的现象。
实施例2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主要包括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所述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的质量比为:4:1:2.5,所述外部碳源层通过所述连接胶体包裹所述内部碳源层组成多层球状结构;多层状结构的内部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微生物附着。
外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28%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乙烯醇)、28%淀粉(膨化糯米粉)、4%乳化剂(山梨糖醇甘油酸酯)、1.0%催化剂、7%石墨粉、7%铁粉,余量为硬水;
其中,所述外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乙烯醇)和淀粉(膨化糯米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山梨糖醇甘油酸酯)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
S2: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5℃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70目共混物粉末;
S3: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隔氧存储待用;石墨粉、铁粉的接触,能够在水环境下发生铁碳微电解,促进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内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23%琼脂粉、13%燕麦麸粉、17%甘油、5%微生物营养剂、2%海藻糖、4%黄原胶、1.0%润湿分散剂,余量为纯水;
其中,所述内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
S2: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100r/min同方向搅拌20min,期间分3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
S3: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20r/min同方向搅拌2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7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备用。内部碳源作为储备碳源,可持续为水体补充营养更加丰富的碳源。
连接胶体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5.5%碳纳米管、16%聚乙烯吡咯烷酮、2.5%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0%甲基纤维素、1.5%溶解助剂,余量为去离子水。
其中,所述连接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不仅有良好的粘结性,还具有优良的生理惰性,不参与微生物代谢反应,同时性质稳定,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而甲基纤维素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分散性、粘接性、保水性和成膜性,并且所成膜的韧性、柔曲性良好。
S2: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六边形结构,因此可增加连接胶体成膜后的强度、弹性和抗疲劳性,同时,碳纳米管还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可作为铁碳微电解时的导体。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内部碳源球: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再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100r/min同方向搅拌20min,期间分3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20r/min同方向搅拌2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7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
(2)制备外部碳源粉末: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乙烯醇)和淀粉(膨化糯米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山梨糖醇甘油酸酯)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5℃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70目共混物粉末;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得到外部碳源粉末,隔氧存储待用;
(3)制备连接胶体溶液: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
(4)制备多层缓释碳源球体:
A)先用所述连接胶体溶液对所述内部碳源球进行均匀喷洒,使内部碳源球表面润湿;
B)将润湿后的内部碳源球放入装有所述外部碳源粉末的摇床内,所述摇床做单摆往复运动,使内部碳源球沾满外部碳源粉末;
C)过筛,分离表面裹有外部碳源粉末的内部碳源球和多余的外部碳源粉末;
D)重复步骤A)-C)20次,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在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表面最后喷洒连接胶体溶液进行定型,放入冰箱中冷干成型,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经过多次反复喷洒胶液和滚粘外部碳源粉末,使之形成立体网状多层结构的缓释碳源球体,相较于单一的整块状缓释碳源,不仅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且机械强度高,缓释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的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在使用前先利用微波活化3min,利用微波激发分子先内后外的运动方式,使内部碳源球部分融化,进行预微渗,便于内部碳源球匀速的为外部水体提供碳源,防止出现进入水体后启动过慢,初期碳源供应不足,后期碳源供应过剩的现象。
实施例3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主要包括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所述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的质量比为:5:1:3,所述外部碳源层通过所述连接胶体包裹所述内部碳源层组成多层球状结构;多层状结构的内部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微生物附着。
外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30%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己内酯)、30%淀粉(醋酸酯淀粉)、5%乳化剂(山梨糖醇甘油酸酯)、1.2%催化剂、8%石墨粉、8%铁粉,余量为硬水;
其中,所述外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己内酯)和淀粉(醋酸酯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山梨糖醇甘油酸酯)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
S2: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8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80目共混物粉末;
S3: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隔氧存储待用;石墨粉、铁粉的接触,能够在水环境下发生铁碳微电解,促进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内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28%琼脂粉、17%燕麦麸粉、20%甘油、6%微生物营养剂、3%海藻糖、5%黄原胶、1.5%润湿分散剂,余量为纯水;
其中,所述内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
S2: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120r/min同方向搅拌30min,期间分4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
S3: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30r/min同方向搅拌3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8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备用。内部碳源作为储备碳源,可持续为水体补充营养更加丰富的碳源。
连接胶体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7%碳纳米管、18%聚乙烯吡咯烷酮、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甲基纤维素、2%溶解助剂,余量为去离子水。
其中,所述连接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不仅有良好的粘结性,还具有优良的生理惰性,不参与微生物代谢反应,同时性质稳定,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而甲基纤维素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分散性、粘接性、保水性和成膜性,并且所成膜的韧性、柔曲性良好。
S2: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六边形结构,因此可增加连接胶体成膜后的强度、弹性和抗疲劳性,同时,碳纳米管还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可作为铁碳微电解时的导体。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内部碳源球: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再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120r/min同方向搅拌30min,期间分4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最后加入所述黄明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30r/min同方向搅拌3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8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
(2)制备外部碳源粉末: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己内酯)和淀粉(醋酸酯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山梨糖醇甘油酸酯)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8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80目共混物粉末;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得到外部碳源粉末,隔氧存储待用;
(3)制备连接胶体溶液: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
(4)制备多层缓释碳源球体:
A)先用所述连接胶体溶液对所述内部碳源球进行均匀喷洒,使内部碳源球表面润湿;
B)将润湿后的内部碳源球放入装有所述外部碳源粉末的摇床内,所述摇床做单摆往复运动,使内部碳源球沾满外部碳源粉末;
C)过筛,分离表面裹有外部碳源粉末的内部碳源球和多余的外部碳源粉末;
D)重复步骤A)-C)30次,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在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表面最后喷洒连接胶体溶液进行定型,放入冰箱中冷干成型,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经过多次反复喷洒胶液和滚粘外部碳源粉末,使之形成立体网状多层结构的缓释碳源球体,相较于单一的整块状缓释碳源,不仅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且机械强度高,缓释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的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在使用前先利用微波活化5min,利用微波激发分子先内后外的运动方式,使内部碳源球部分融化,进行预微渗,便于内部碳源球匀速的为外部水体提供碳源,防止出现进入水体后启动过慢,初期碳源供应不足,后期碳源供应过剩的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方法:取4个250mL锥形瓶,在3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实施例1-3中的5g碳源,第4个瓶子根据进水NO3-浓度添加葡萄糖(C:N=20:1)作为对照组,(四组的具体成分配比见表1)并加入40mL驯化后的污泥和160mL试验配水,以后每天更换160mL配水,控制反应器内停留时间HRT=22h,每天进水浓度控制在25-30mg/L之间,取进出水水样测定COD、NO3-等水质指标,考察不同的源成分对脱氮效果和出水COD的影响。
表1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与淀粉共混物配比
碳源编号 聚乙烯醇:普通淀粉 聚乙烯醇:膨化糯米粉 聚己内酯:醋酸酯淀粉
实施例1组 1:1 / /
实施例2组 / 1:1 /
实施例3组 / / 1:1
对照组 / / /
实验结果:由于接种污泥经过驯化,反应器启动时间短,在1-3天内即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反硝化效果。从图1可以看出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对照组在启动后的第2天NO3-去除率可达到99.12%,这主要是因为葡萄糖在反应中极易被微生物所利用,为反硝化反应提供足够的碳源。聚乙烯醇-膨化糯米粉缓释碳源反应系统也在第3天以后维持96%以上的NO3-去除率,聚己内酯-醋酸酯淀粉缓释碳源反应系统在第3天以后维持90%以上的NO3-去除率,而聚乙烯醇-普通淀粉缓释碳源反应系统稳定后对NO3-去除率维持在85%左右,由此可知聚乙烯醇-膨化糯米粉组脱氮效果最好。
缓释碳源的碳源释放是由于物理溶解和微生物水解作用产生。实验期间考察了反应出水的COD浓度,图2明显可以看到,葡萄糖对照组出水COD浓度最高(342.68-601.73mg/L),接下来依次为聚乙烯醇-膨化糯米粉组(185.54-284.65mg/L)、聚己内酯-醋酸酯淀粉组(142.56-170.35)、聚乙烯醇-普通淀粉组(40.16-96.97mg/L)。说明聚乙烯醇-膨化糯米粉相对而言,更容易释放出有机物,释碳效果更为明显。实验发现前期出水COD浓度高于后期,这可能是由于碳源表面暴露的淀粉较多,水解较快造成。

Claims (5)

1.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所述外部碳源层、内部碳源层和连接胶体的质量比为:3-5:1:2-3,所述外部碳源层通过所述连接胶体包裹所述内部碳源层组成多层球状结构;
外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25-30%可生物降解聚合物、25-30%淀粉、3-5%乳化剂、0.8-1.2%催化剂、6-8%石墨粉、6-8%铁粉,余量为硬水;
所述外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和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
S2: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0-8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60-80目共混物粉末;
S3: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隔氧存储待用;
内部碳源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18-28%琼脂粉、9-17%燕麦麸粉、15-20%甘油、4-6%微生物营养剂、1-3%海藻糖、2-5%黄原胶、0.5-1.5%润湿分散剂,余量为纯水;
所述内部碳源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
S2: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80-120r/min同方向搅拌10-30min,期间分2-4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
S3:最后加入所述黄原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15-30r/min同方向搅拌1-3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6-0.8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备用;
连接胶体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主要包括:4-7%碳纳米管、14-18%聚乙烯吡咯烷酮、2-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8-12%甲基纤维素、1-2%溶解助剂,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连接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
S2: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聚己内酯或聚乙烯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淀粉为醋酸酯淀粉、交联淀粉、普通淀粉、膨化糯米粉中任意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脂肪酸聚甘油酯或山梨糖醇甘油酸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碳源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内部碳源球:将所述琼脂粉和燕麦麸粉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二分之一所述纯水,并搅拌成糊状;再依次加入所述甘油、微生物营养剂、海藻糖、润湿分散剂,利用搅拌器以80-120r/min同方向搅拌10-30min,期间分2-4次间歇加入剩余纯水;最后加入所述黄原胶增稠,利用搅拌器以15-30r/min同方向搅拌1-3min,成型后搓成直径为0.6-0.8cm的球形颗粒,再放入冰箱冷干成型,得到内部碳源球;
(2)制备外部碳源粉末:将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和淀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并投加所述乳化剂和催化剂,与所述硬水混合均匀后,在100℃的水浴中搅拌糊化共混匀1h,制得共混物;将所述共混物制成取出后放入冰箱冷冻成型,切成小方块状后放入烘箱,在70-80℃下烘干,研磨成粒径为60-80目共混物粉末;将所述共混物粉末和所述石墨粉、铁粉按照上述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得到外部碳源粉末,隔氧存储待用;
(3)制备连接胶体溶液:先将所述甲基纤维素加入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进行预溶解,得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在所述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加入所述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依次加入所述碳纳米管、溶解助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连接胶体溶液;
(4)制备多层缓释碳源球体:
A)先用所述连接胶体溶液对所述内部碳源球进行均匀喷洒,使内部碳源球表面润湿;
B)将润湿后的内部碳源球放入装有所述外部碳源粉末的摇床内,所述摇床做单摆往复运动,使内部碳源球沾满外部碳源粉末;
C)过筛,分离表面裹有外部碳源粉末的内部碳源球和多余的外部碳源粉末;
D)重复步骤A)-C)10-30次,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在所述多层缓释碳源球初体表面最后喷洒连接胶体溶液进行定型,放入冰箱中冷干成型,得到多层缓释碳源球体。
CN201711392022.7A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79352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92022.7A CN107935202B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92022.7A CN107935202B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35202A CN107935202A (zh) 2018-04-20
CN107935202B true CN107935202B (zh) 2020-02-11

Family

ID=61941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92022.7A Active CN107935202B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352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0760B (zh) * 2019-04-29 2021-11-19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一种双层碳源微球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0217894B (zh) * 2019-05-23 2021-12-14 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直接投放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缓释固体碳源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0550735B (zh) * 2019-09-06 2023-03-17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包膜缓释碳源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N110894100B (zh) * 2019-11-21 2021-04-27 四川大学 一种混合碳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574022A (zh) * 2020-04-28 2020-08-25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底泥消纳剂及黑臭水体的底泥降解方法
CN111995067A (zh) * 2020-08-27 2020-11-27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变电站污水处理微生物复合营养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83186B (zh) * 2021-08-31 2023-07-14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铁碳纤维耦合填料及其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CN113788537A (zh) * 2021-09-07 2021-12-14 南京苏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c/n比的污水生物脱氮复合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55707A (zh) * 2022-03-21 2022-05-10 衡阳市建衡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35507A (zh) * 2022-03-30 2022-08-02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用于污染海水净化的多孔生物填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920352B (zh) * 2022-05-19 2023-03-31 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养反硝化脱氮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17658340B (zh) * 2023-12-05 2024-09-17 西安益维普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复合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4821A (ja) * 2001-11-09 2003-05-20 Inax Corp 活性炭フィルタ、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浄水器
CN102491497A (zh) * 2011-12-16 2012-06-13 南京大学 用于污染地下水生物修复的缓释碳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89982A (zh) * 2011-03-21 2012-09-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用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的碳源载体填料
CN102815785A (zh) * 2012-08-30 2012-12-12 北京工业大学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CN104876321A (zh) * 2015-05-22 2015-09-02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缓释复合修复材料处理地下水中含氯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4821A (ja) * 2001-11-09 2003-05-20 Inax Corp 活性炭フィルタ、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浄水器
CN102689982A (zh) * 2011-03-21 2012-09-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用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的碳源载体填料
CN102491497A (zh) * 2011-12-16 2012-06-13 南京大学 用于污染地下水生物修复的缓释碳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15785A (zh) * 2012-08-30 2012-12-12 北京工业大学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CN104876321A (zh) * 2015-05-22 2015-09-02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缓释复合修复材料处理地下水中含氯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用于地下水原位生物脱氮的缓释碳源材料性能研究;王允等;《环境科学》;20080831;第29卷(第8期);第2183-218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35202A (zh) 2018-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35202B (zh)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93428A (zh) 一种复合缓释碳源的制备方法
CN114230021A (zh) 一种生物复合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388375B (zh) 微生物促长剂及制备方法
CN103539526A (zh) 一种复合层缓释化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61374A (zh) 一种污水厂低温下使用的碳源补充剂及制备方法
CN110510760B (zh) 一种双层碳源微球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4409065B (zh) 复合碳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98022B (zh) 玄武岩生物巢定向补充碳源污水脱氮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2744916B (zh) 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载体耦合系统处理受污染水体的方法
CN112624328B (zh) 一种带正电荷的固体缓释碳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771584B (zh)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及其工程化快速培养方法
CN109650555A (zh) 一种利用微藻处理含磷废水的方法
CN112441664A (zh) 一种复合碳源污水处理剂及制备方法
CN110589935B (zh) 一种电催化降解水中四环素的方法
CN110550735B (zh) 一种包膜缓释碳源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N106976968A (zh) 一种同步脱氮除碳的固相反硝化耦合载体
CN115818841A (zh) 一种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8191078A (zh) 一种专用于微生物处理污水的缓释营养胶粒及制备方法
CN109160620A (zh) 一种适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用缓释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24525A (zh) 一种高效多功能微电解复合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475973B (zh) 含酒精废液的细菌纤维素生产培养基
CN111362404A (zh) 一种适于高浓度硝态氮污水处理的固体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03235B (zh) 一种利用羰基铁促进厌氧消化的方法
CN117105410B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复合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18 Ruihe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Patentee after: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Address before: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655 Village Street No. 7

Patentee before: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7

Address after: 423000 Ziwu Industrial Park, Zix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en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north of Huancheng North Road)

Patentee after: Hunan Changhong New Energy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8 Ruihe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Patentee before: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