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5785A -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15785A CN102815785A CN2012103152670A CN201210315267A CN102815785A CN 102815785 A CN102815785 A CN 102815785A CN 2012103152670 A CN2012103152670 A CN 2012103152670A CN 201210315267 A CN201210315267 A CN 201210315267A CN 102815785 A CN102815785 A CN 1028157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rch
- carbon source
- sodium acetate
- releasing
- carb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02W10/12—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属于碳源的制备技术领域。选择聚乙烯醇(PVA)与淀粉作为固相碳源的缓释基材,以囊化为缓释手段,采用囊化技术囊化可溶性碳源乙酸钠,采用低温冻干技术成型,制备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反应初期碳源质量差、反硝化效率低的问题,弥补了两种碳源各自单独使用的不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源的制备技术领域,应用于再生水的生物反硝化脱氮,可用于污水深度脱氮和再生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研发,也可用于地下水的生物反硝化脱氮。
背景技术
(1)生物脱氮工艺中常用的外加碳源
碳源一直是污水深度生物脱氮过程中的控制因素,特别是对于硝化程度高、有机物浓度低的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的反硝化脱氮处理,常常需要外加碳源以提供反硝化微生物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目前生物反硝化外加碳源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葡萄糖、甲醇、乙醇、乙酸、乙酸钠等易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为主的传统碳源;二是以一些低廉的固体有机物为主,包括含纤维素类物质的天然植物及一些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等在内的新型碳源。
传统碳源中,甲醇、乙醇、乙酸等低分子有机物类碳源,生物降解性高、易被反硝化细菌利用且微生物细胞产率低,糖类物质如葡萄糖、蔗糖均是优质廉价的化工原料,处理效果较好,成本也低,因此,在反硝化脱氮工艺中常常作为外加碳源的首选。但该类物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如甲醇脱氮的效率虽然高,但本身的毒性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险;投加量不易控制,投加量低时反硝化效果受影响,投加量高时又会导致出水COD超标,影响出水质量;运行成本较高,需要连续投加,并配备专用碳源投加装置。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无毒、廉价的固相碳源来代替传统碳源,富含纤维素类物质的天然固体有机物以及一些可生物降解的人工材料正越来越多的被用作外加碳源,比如棉花、稻壳、纸、可降解餐盒、聚己内酯、淀粉和聚乙烯醇等。此类固相碳源不但能提供反硝化所需碳源,还可以作为反硝化菌群的附着载体,给反硝化微生物创造一个稳定、易于维护的生存环境;可显著降低运行成本;在水力停留时间适当、溶出碳源充分的情况下,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硝酸盐氮,解决传统可溶性外加碳源连续投加的弊端。但是,此类固体物质的碳释放量受到附着态微生物的制约,具有不可控性,尤其是反应初期,碳源溶出量不足,且碳源质量不适宜反硝化细菌利用,影响反硝化过程的进行,导致亚硝酸盐积累。
(2)淀粉、聚乙烯醇在固相缓释碳源中的应用
淀粉是一种非常丰富的生物源聚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并以主要食物储备物—多糖形式存在,是一种十分易得又廉价的聚合物,在各种环境中均能完全降解,降解后的产物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淀粉可经化学方法断裂成直链和支链淀粉,前者具有形成坚韧而又有柔性膜的功能。
聚乙烯醇,简称PVA,是一种水溶性树脂,来源于石油或天然气,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高分子聚合物,性能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羟基,毒性很低。日本和美国等已批准其用于医药和食品工业,分子链结构对称规整,具有独特的强力粘接性、皮膜柔韧性、平滑性、耐油性、耐溶剂性、保护胶体性、气体阻绝性以及经特殊处理具有的耐水性。此外,经过化学交联或硬化改性处理,它的机械强度及化学稳定性会显著提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PVA材料对生物活性物质无刺激性,价廉易得,是一种可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生产、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缓释载体材料。
淀粉与聚乙烯醇(PVA)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分子中含有多个游离羟基,两者共混是制备兼具良好使用性能与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高速搅拌是实现淀粉与PVA溶液共混的良好方法,可明显提高淀粉/PVA共混薄膜的力学性能、透明性、耐水性及生物降解性。
尽管淀粉、聚乙烯醇共混制备的固相碳源具备一定的缓释有机碳能力,但通过淀粉、PVA比例调节的方式对释碳性能的改变是有限的,其调节范围较小,有机碳释放效率相对较低,在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条件下,不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在淀粉/聚乙烯醇共混材料中加入添加剂可以改变释碳动力学参数,强化释碳效果。
(3)缓/控释技术的应用
缓/控释技术就是在预期的时间内控制某种活性物质的释放速度,使其在某种体系内维持一定的有效浓度,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释放到环境中的技术,其制剂称为缓释剂。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按缓释剂与活性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缓释技术可分为物理缓/控释和化学缓/控释两大类。在物理缓/控释系统中,活性物质和缓释剂不发生化学反应,活性物质只是溶解、分散或包埋在缓释剂中,从而对活性物质的释放起阻碍作用,缓释能力由活性物质在载体中扩散速率控制。在化学缓/控释系统中,活性物质与缓/控释剂之间以化学键相连而形成释放体系,化学键的断裂多为水解过程和生物的降解过程,释放速度取决于反应动力学过程、活性物质的扩散过程以及界面效应。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缓/控释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活性物质释放速度快、有效作用时间短的问题,其显著的优越性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微胶囊物理缓/控释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领域。应用此技术,可将固体、液体甚至气体包囊在一个微小胶囊中,保持产品性能稳定,解决传统工艺的不足,另外它对保护生物活性分子和组织的活性也有较大促进作用,如:可改善被包裹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外观、表观密度、溶解性,提高物质的稳定性,使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改善被包裹物质的反应活性、热敏性、光敏性等,减少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屏蔽气味;活性成分的隔离保护等。
在目前各种缓/控释剂中,工艺较成熟、品种较多、生产量较大的仍然是微胶囊剂。囊径一般为5~200μm,囊壁仅几微米,可以包封固体、液体甚至气体。囊皮可以是天然的、半合成的或者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乙基纤维素、木质素、壳聚糖、瓜胶、海藻酸钠等具有无毒、成本低、来源广泛、可生物降解等优点,成为囊皮的主要材料。采用淀粉与PVA共混体系作为囊皮材料,可以增强囊壁的密实程度,减小水溶胀程度,改善囊化制品的缓释性能,降低囊化成本。
由于微胶囊剂属于物理缓/控释系统,制作原理简单,囊皮材料丰富易得,除了医药,农业领域,近年来,缓/控释技术正渐渐地被应用于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等各领域,尤其是营养缓释型改性填料的制备,开启了缓释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本发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004)的资助。
淀粉、聚乙烯醇共混制备的固相碳源需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反硝化菌利用,相对于小分子的碳源,其反硝化速率较低,特别是在反应初期。鉴于溶解性碳源与固相碳源在生物反硝化过程中各自存在的不足,如果将溶解性碳源和固相碳源联合起来进行生物反硝化,能够弥补两种碳源各自的不足,有利于生物反硝化的进行。
目前有关淀粉、聚乙烯醇共混固相碳源和溶解性碳源联合使用,作为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进行生物反硝化脱氮的研究尚未见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出水的水质特征和污水深度脱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可用于硝酸盐废水的生物反硝化脱氮处理的囊化性固相缓释复合碳源制备方法,是将囊化技术用于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选择聚乙烯醇(PVA)与淀粉作为固相碳源的缓释基材,以囊化为缓释手段,采用囊化技术囊化可溶性碳源,采用低温冻干技术成型,制备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并对其静态释碳能力、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生物反硝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
本发明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淀粉糊化:称取淀粉,加入水,室温下搅拌,然后把混合液放入80℃的恒温水浴中加热糊化1h,同时搅拌;
(2)聚乙烯醇溶解:称取聚乙烯醇,加入水,置于90℃的恒温水浴中,边加热边搅拌,直到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淀粉/PVA共混交联:调节恒温水浴温度到90℃,把步骤(2)聚乙烯醇溶液倒入步骤(1)已糊化的淀粉溶液中,搅拌1h,制备好的交联液呈粘稠状液体;
(4)囊化:称取固体粉末状乙酸钠,加入到步骤(3)制备好的交联液中,同时搅拌,使交联液充分均匀的包裹乙酸钠粉末;
(5)成型:把步骤(4)得到的混合浆液倒入模具中,在-23℃的低温环境中冻干成型,成型后取出,放入40℃恒温培养箱中烘干,即制得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囊化溶解性碳源的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淀粉与PVA的用量比例可以任意调节,小分子物质乙酸钠粉末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添加,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其用量比例。优选淀粉与PVA的质量比为1:4-3:2,优选乙酸钠占淀粉与PVA总质量的10%-80%。并分析测试了其在纯水中的碳释放性能、对硝酸盐废水的生物反硝化性能、以及作为反硝化滤池填料处理模拟二级生物处理出水的可行性。
囊化了可溶性碳源的固相缓释碳源属复合碳源体系,在微生物作用初期,附着在碳源材料表面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未交联的淀粉、聚乙烯醇释放到水体中,为反硝化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反硝化脱氮提供复合碳源。
随着体系微生物的生长,作为囊皮材料的淀粉、聚乙烯醇缓释体被降解,被包裹的可溶性碳源持续稳定释放,与淀粉、聚乙烯醇降解物形成梯级碳源体系,共同被反硝化细菌利用,既保证了微生物生长代谢所需要的碳源,同时又为反硝化微生物脱氮提供了适宜的碳源,保障了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脱氮效率。
以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与陶粒滤料作为填料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可有效去除模拟配水中的硝酸盐氮;无需连续投加碳源;适于用作污水深度脱氮过程中所需的外加碳源,而且,可通过调整填料配比、水力停留时间来调控装置出水中的COD,使碳源材料的碳释放量处于可控的状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特点如下:与以葡萄糖、甲醇、乙醇、乙酸等可溶性有机物为主的传统碳源相比,解决了碳源投加量难以控制的弊端,同时不需连续投加;与以富含纤维素的天然植物为主的固相反硝化碳源相比,其碳释放量具有可控性,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反应初期碳源质量差、反硝化效率低的问题;与单独用淀粉聚乙烯醇共混制备的固相碳源相比,其释碳性能调节范围较大,实用性更强。另外,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固体缓释复合碳源,将溶解性小分子碳源和作为固相载体的高分子碳源联合起来,弥补了两种碳源各自单独使用的不足;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为反硝化脱氮过程提供连续可控、且分子大小梯级分布的碳源,为反硝化微生物创造一个稳定的、易于维护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物反硝化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乙酸钠加药量对固相缓释复合碳源静态释碳能力的影响;
其中(a)淀粉:聚乙烯醇=1:4,(b)淀粉:聚乙烯醇=2:3,(c)淀粉:聚乙烯醇=3:2;
图2囊皮材料对固相缓释复合碳源静态释碳能力的影响;
(a)乙酸钠量10%,(b)乙酸钠量50%,(c)乙酸钠量80%
图3静态生物反硝化装置总氮的去除;
其中(a)淀粉:聚乙烯醇=1:4,(b)淀粉:聚乙烯醇=2:3,(c)淀粉:聚乙烯醇=3:2;
图4静态生物反硝化装置出水COD;
其中(a)淀粉:聚乙烯醇=1:4,(b)淀粉:聚乙烯醇=2:3,(c)淀粉:聚乙烯醇=3:2;
图5动态反硝化装置挂膜阶段氮的去除;
图6动态反硝化装置稳定运行阶段氮的去除;
图7动态反硝化装置稳定运行阶段出水COD。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9
(1)淀粉糊化:称取一定质量的淀粉,加入适量的水,室温下强烈搅拌30min(2000r/min),然后把混合液放入80℃的恒温水浴锅中加热糊化1h,同时剧烈搅拌(2000r/min);
(2)聚乙烯醇溶解:按一定的质量比例称取聚乙烯醇,加入适量的水,调节恒温水浴锅温度到90℃,边加热边搅拌(1000r/min),直到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淀粉/PVA共混交联:调节恒温水浴锅温度到90℃,把聚乙烯醇溶液倒入已糊化的淀粉溶液中,剧烈搅拌1h(2000r/min),制备好的交联液呈粘稠状液体;
(4)囊化: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粉末状乙酸钠,缓慢加入到制备好的交联液中,同时剧烈搅拌10min(2000r/min),使交联液充分均匀的包裹乙酸钠粉末,视投加乙酸钠量的多少,制备好的浆液粘稠状不一;
(5)成型:把混合浆液倒入模具中,在-23℃的低温环境中冻干成型,成型后取出,放入40℃恒温培养箱中烘干,即制得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
实施例1-9各物质的用量具体见表1.
本发明过程中按上述方法制备了物料配比各不相同的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并对其静态释碳能力、生物反硝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以不外加乙酸钠的固相碳源为参考量,对比考察外加小分子碳源乙酸钠所制备的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在碳源释放性能以及生物反硝化脱氮效果方面的改善作用。各种碳源材料的命名及物料使用量如表1所示。例如,编号为C3的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主要制备参数及过程如下:称取淀粉9g,加入140ml蒸馏水,室温下搅拌30min(2000r/min),80℃恒温水浴锅中恒温搅拌糊化1h(2000r/min);称取聚乙烯醇6g,加入60ml蒸馏水,调节恒温水浴锅温度到90℃,边加热边搅拌直至完全溶解(1000r/min);调节恒温水浴锅温度至90℃,淀粉与聚乙烯醇混合液搅拌交联1h(2000r/min);加入乙酸钠粉末7.5g,搅拌10min(2000r/min);倒入模具冻干成型,40℃恒温培养箱中干燥至恒重,保存待用。其中:乙酸钠购于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分析纯;淀粉采用市售玉米淀粉,北京联合商贸有限公司生产;聚乙烯醇购于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平均聚合度为1750±50。
静态释碳性能测试
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12种碳源材料于12个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超纯水并进行搅拌,保证溶液中碳浓度释放的均一性。以溶液中COD浓度为指标衡量材料碳释放性能。一定时间后取少量水样分析测试其COD值,表征本时间段内碳源材料的碳释放量,然后,排掉全部溶液,倒入100ml新鲜超纯水,一定时间后取少量水样分析测试其COD值,表征该时间段内碳源材料的碳释放量,如此往复。
图1表示加药量(乙酸钠)对单位质量碳源材料的静态碳释放能力的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在淀粉/聚乙烯醇配比相同的情况下,初期2h内,随着添加乙酸钠质量比例的增加,单位质量碳源所产生的COD增高;10h后,单位质量碳源材料产生的COD相差不大,都在30~50mg/L之间。以编号为C3的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为例,初期的2h内,单位质量碳源材料产生的COD在600mg/L左右,而没外加乙酸钠的固相碳源C0单位质量产生的COD在200mg/L左右;在4~10h时,两者差距逐渐减小并呈降低趋势;10h后两者差异不明显,都在30mg/L左右。
图2表示囊皮材料对单位质量碳源材料的静态碳释放能力的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当外加乙酸钠质量比例相同时,淀粉/聚乙烯醇配比对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静态释碳性能影响不大。
分析上述现象原因如下:(1)由于淀粉/聚乙烯醇共混交联不完全,以及在囊化过程中少量乙酸钠残留在囊皮表面,初始2h内,囊皮表面残余的淀粉、聚乙烯醇和乙酸钠溶解到水体中,致使初始COD浓度较高。(2)随着囊皮表面残留碳源溶解,一方面,淀粉/聚乙烯醇膜由于溶剂水的侵入而膨胀、链松弛,被囊化的小分子碳源乙酸钠在浓度差的作用下透过淀粉聚乙烯醇膜,实现乙酸钠分子的恒速释放;另一方面,由于溶胀作用,部分淀粉聚乙烯醇共混结构被破坏而溶解,两方面作用下使单位质量碳源材料产生的COD差距逐渐减小;(3)淀粉/聚乙烯醇配比影响囊皮材料的密实程度和囊皮在乙酸钠粒子周围的成膜性,使得水溶胀程度变化,但是,在静态释碳条件下,囊皮材料的溶胀性差异较小。
上述结果表明: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中,小分子碳源乙酸钠被包裹在淀粉/聚乙烯醇共混囊膜中;囊皮材料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机械强度,未因搅拌和溶胀破损导致小分子碳源乙酸钠瞬间释放;另外,在没有微生物作用时,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和不外加乙酸钠的固相碳源可持续稳定释放少量的COD。
因此,若把囊化了可溶性碳源乙酸钠的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作为反硝化脱氮的外加固相碳源,接种微生物后,在反应初期,可溶解出较多的碳源供反硝化微生物利用,有利于反硝化微生物的培养增殖;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淀粉/聚乙烯醇共混囊皮逐渐被微生物降解,小分子乙酸钠持续缓慢释放出来,此时系统内同时存在淀粉、聚乙烯醇各级降解产物和乙酸钠分子,形成分子大小成梯级分布、持续稳定的碳源体系,有利于维持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确保脱氮效率。
静态生物反硝化脱氮性能测试
配置硝态氮浓度在50mg/L左右的硝酸盐废水,分别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12种固相碳源于12个250ml锥形瓶中,接种50ml活性污泥(取自A2O系统剩余污泥,污泥浓度在5000mg/L左右),加入100ml配水,通入氮气吹脱10min后,塞上橡胶塞,保持锥形瓶的密封状态,确保反应装置的缺氧条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培养(温度25±0.3℃,转速70r/min),24小时后静置沉淀,取少量上清液分析测试,排出上清液;再加入100ml新鲜配水,重复上述步骤。持续测试30天,研究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在微生物存在下,潜在的碳释放能力及其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
分别测试每个反应周期(24h)进出水中的硝酸盐氮浓度、亚硝酸盐氮浓度、COD。由测得的进水浓度、出水浓度和碳源材料的质量,计算出单位质量碳源总氮去除率。碳源材料静态反硝化效果如图3、4所示。
由图3、4可看出,在长达1个月的试验期间内,各种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脱氮效率持续稳定地高于没外加乙酸钠的固相碳源,而各种碳源反应装置的出水COD在第八天后相差不大;当淀粉聚乙烯醇质量比为1:4或2:3时,单位质量碳源材料总氮去除率随外加乙酸钠质量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当淀粉聚乙烯醇质量比为3:2时,外加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C2的脱氮效率高于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C3。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在微生物作用下,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能够持续稳定地释放出分子大小成梯级分布的淀粉、聚乙烯醇各级降解产物和乙酸钠复合碳源体系,供反硝化细菌利用,能够维持系统微生物较高的反硝化活性;而没外加乙酸钠的固相碳源只能依靠微生物降解淀粉或聚乙烯醇作为反硝化碳源,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受到影响;(2)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释碳量同时受囊皮材料和外加乙酸钠质量比例影响。(i)乙酸钠是以溶解或包埋的形式和聚合物混合在一起,囊皮表面的含碳物质可以顺利地释放,而内部含碳物质则需要先扩散到表面才能释放。淀粉聚乙烯醇配比影响囊皮材料的结构,当淀粉含量低时,聚乙烯醇为连续相,淀粉为分散相,骨架物质聚乙烯醇交联缠绕,构成材料的支撑体系,淀粉填充于聚乙烯醇骨架间隙中;当淀粉含量高时,两相结构发生逆转,聚乙烯醇成为起到增韧增强作用的填充物,淀粉成为连续相,包覆于聚乙烯醇表面形成淀粉膜,增大乙酸钠分子的释放阻力,所以降低乙酸钠分子的释放速度;(ii)淀粉聚乙烯醇比例相同时,外加乙酸钠质量比例越大,载药量越高(载药量是指囊化制品表面和内部所包含的乙酸钠占总质量的百分比),囊化效率越低(囊化效率指囊粒中乙酸钠占乙酸钠总量的质量分数),有利于乙酸钠分子的释放;但淀粉聚乙烯醇比例高时,囊皮材料强度下降,载药量高时,囊皮的厚度和囊化乙酸钠的膜厚度显著减小,更多暴露在外的乙酸钠分子和短的扩散路径只是提高了囊化乙酸钠的初期释放速率,不能改善乙酸钠分子的长期缓释效果;(3)在反应后期,出水COD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表明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释碳速率与反硝化碳源需求量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解决了生物反硝化脱氮过程中外加碳源投加量难于控制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在淀粉、聚乙烯醇共混交联体系中加入乙酸钠所制备的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能够持续稳定地释放出分子大小成梯级分布的复合碳源体系,对于维持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提高生物反硝化脱氮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释碳量(包括释碳速度和碳源质量)受外加乙酸钠在囊皮材料中的溶解性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囊皮材料降解速度的控制;可溶性碳源乙酸钠的加入确实可调节碳源材料的释碳性能,且调节范围大;淀粉、聚乙烯醇、乙酸钠三者的加入量都可以影响碳源材料的碳释放速率,可通过控制物料比例来控制碳源材料的释碳能力和释碳速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物反硝化脱氮过程中外加碳源投加量难于控制的问题。
为了证明其实用性,以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C2和陶粒混合作为反硝化生物滤池的填料,考察动态条件下的生物反硝化效果。
动态生物反硝化脱氮性能测试
本实验阶段采用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处理模拟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在滤池挂膜启动期间,配水中KNO3浓度为20-100mg/L,COD浓度为200-800mg/L(乙酸钠为碳源),用以培养驯化反硝化微生物;稳定运行期间,配水中KNO3浓度为20-30mg/L,不再加入碳源。
反硝化生物滤池模型
反硝化生物滤池模型采用有机玻璃制作,内径5cm,高170cm,进水缓冲区高20cm,填料高度110cm,其中承托层碎石高度5cm,清水区高40cm。装置采用上向流。固相缓释复合碳源与陶粒滤料按1:2(体积比)混合作为填料,为提高固相缓释复合碳源利用率,在装填滤柱时,由下层至上层碳源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最上层10cm完全装填陶粒滤料。
滤池启动
运行初期,接种活性污泥(取自A2O系统剩余污泥)。启动过程分三个阶段:富集培养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各阶段进水水质和水力条件如下:富集培养第一阶段:COD为400mg/L,硝态氮100mg/L(C:N=4:1),水力停留时间为1.7h;富集培养第二阶段:碳氮比调高为8:1(COD800mg/L,硝态氮100mg/L),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2h;过渡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保持2h,COD650mg/L,硝态氮80mg/L运行两天,COD400mg/L,硝态氮50mg/L,运行两天;稳定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保持2h,COD200mg/L,硝态氮20mg/L,在接下来的一周中,硝氮去除率、总氮去除率稳定在70%左右,此时,认为挂膜结束。挂膜阶段脱氮效果如图5所示。
滤池稳定运行
调节水力停留时间为1.7h,配水中硝酸盐氮浓度为20mg/L,稳定运行10天,监测数据如图6、7所示。
由图6、7可以看出,总氮和硝氮去除率均稳定在70%以上,表明反应过程中亚硝态氮积累不明显,反硝化过程充分,碳源供应充足;由于在本次所采用的反硝化生物滤池装置中,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与陶粒填料的比例达到1:2,碳源比例偏高,因此出水中剩余COD浓度在60-70mg/L范围内,为避免出水COD偏高问题,今后可以降低滤池中碳源与填料的填充比例,或者调节水力停留时间,以调节碳源的释放量,降低出水COD。
Claims (5)
1.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淀粉糊化:称取淀粉,加入水,室温下搅拌,然后把混合液放入80℃的恒温水浴中加热糊化1h,同时搅拌;
(2)聚乙烯醇溶解:称取聚乙烯醇,加入水,置于90℃的恒温水浴中,边加热边搅拌,直到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淀粉/PVA共混交联:调节恒温水浴温度到90℃,把步骤(2)聚乙烯醇溶液倒入步骤(1)已糊化的淀粉溶液中,搅拌1h,制备好的交联液呈粘稠状液体;
(4)囊化:称取固体粉末状乙酸钠,加入到步骤(3)制备好的交联液中,同时搅拌,使交联液充分均匀的包裹乙酸钠粉末;
(5)成型:把步骤(4)得到的混合浆液倒入模具中,在-23℃的低温环境中冻干成型,成型后取出,放入40℃恒温培养箱中烘干,即制得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淀粉与PVA的质量比为1:4-3:2。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乙酸钠占淀粉与PVA总质量的10%-80%。
4.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3)、(4)的搅拌速度分别为2000r/min。
5.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搅拌速度分别为1000r/mi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152670A CN102815785A (zh) | 2012-08-30 | 2012-08-30 |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152670A CN102815785A (zh) | 2012-08-30 | 2012-08-30 |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15785A true CN102815785A (zh) | 2012-12-12 |
Family
ID=47300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152670A Pending CN102815785A (zh) | 2012-08-30 | 2012-08-30 |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815785A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4565A (zh) * | 2014-04-03 | 2014-08-06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以淀粉和聚乙烯醇为基材的缓释碳源滤料的制备方法 |
CN105198078A (zh) * | 2015-09-17 | 2015-12-30 | 上海大学 | 用LDHs作缓释碳源进行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
CN105481094A (zh) * | 2016-01-20 | 2016-04-13 | 无锡国联环保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陶粒填料、生产方法及污水处理装置 |
CN105600926A (zh) * | 2016-03-21 | 2016-05-25 | 卓勒(上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缓释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935202A (zh) * | 2017-12-21 | 2018-04-20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07661A (zh) * | 2018-11-07 | 2019-04-12 | 上海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释放阻垢成份的烧结型活性炭滤芯及其制备工艺 |
CN110217894A (zh) * | 2019-05-23 | 2019-09-10 | 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能直接投放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缓释固体碳源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10510760A (zh) * | 2019-04-29 | 2019-11-29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一种双层碳源微球及其制备和应用 |
CN110550735A (zh) * | 2019-09-06 | 2019-12-10 | 山东建筑大学 | 一种包膜缓释碳源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
CN114195270A (zh) * | 2021-12-07 | 2022-03-18 | 苏州易溪清韵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Scm复合净化材料、制备方法及材料释放设备 |
CN115215427A (zh) * | 2022-08-05 | 2022-10-21 | 安徽久吾天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小微水体的水力自旋生物膜净化系统及工作方法 |
CN116639796A (zh) * | 2022-12-09 | 2023-08-25 | 杭州楠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低碳源废水脱氮用复合固体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7658340A (zh) * | 2023-12-05 | 2024-03-08 | 西安益维普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复合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8070A (zh) * | 2005-01-07 | 2005-08-03 | 清华大学 | 用于生物法水处理的控释高分子碳源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1027978A (zh) * | 2007-03-27 | 2007-09-05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环境友好漂浮性微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575159A (zh) * | 2009-06-12 | 2009-11-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城市污水强化脱氮除磷的方法 |
US20100184121A1 (en) * | 2007-07-23 | 2010-07-22 | Henkel Ag & Co. Kgaa | Removal of by-products from crosslinkable preparations |
CN102249478A (zh) * | 2011-05-10 | 2011-11-23 | 襄樊赛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地表水体的深度脱氮除磷工艺 |
CN102276061A (zh) * | 2011-05-18 | 2011-12-14 | 贾立敏 | 水解反硝化脱氮系统及方法 |
-
2012
- 2012-08-30 CN CN2012103152670A patent/CN10281578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8070A (zh) * | 2005-01-07 | 2005-08-03 | 清华大学 | 用于生物法水处理的控释高分子碳源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1027978A (zh) * | 2007-03-27 | 2007-09-05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环境友好漂浮性微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US20100184121A1 (en) * | 2007-07-23 | 2010-07-22 | Henkel Ag & Co. Kgaa | Removal of by-products from crosslinkable preparations |
CN101575159A (zh) * | 2009-06-12 | 2009-11-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城市污水强化脱氮除磷的方法 |
CN102249478A (zh) * | 2011-05-10 | 2011-11-23 | 襄樊赛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地表水体的深度脱氮除磷工艺 |
CN102276061A (zh) * | 2011-05-18 | 2011-12-14 | 贾立敏 | 水解反硝化脱氮系统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提岩: "淀粉基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辑》 * |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4565A (zh) * | 2014-04-03 | 2014-08-06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以淀粉和聚乙烯醇为基材的缓释碳源滤料的制备方法 |
CN103964565B (zh) * | 2014-04-03 | 2015-08-05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以淀粉和聚乙烯醇为基材的缓释碳源滤料的制备方法 |
CN105198078A (zh) * | 2015-09-17 | 2015-12-30 | 上海大学 | 用LDHs作缓释碳源进行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
CN105481094A (zh) * | 2016-01-20 | 2016-04-13 | 无锡国联环保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陶粒填料、生产方法及污水处理装置 |
CN105600926A (zh) * | 2016-03-21 | 2016-05-25 | 卓勒(上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缓释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935202A (zh) * | 2017-12-21 | 2018-04-20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935202B (zh) * | 2017-12-21 | 2020-02-11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一种生物可降解型缓释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07661A (zh) * | 2018-11-07 | 2019-04-12 | 上海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释放阻垢成份的烧结型活性炭滤芯及其制备工艺 |
CN110510760A (zh) * | 2019-04-29 | 2019-11-29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一种双层碳源微球及其制备和应用 |
CN110510760B (zh) * | 2019-04-29 | 2021-11-19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一种双层碳源微球及其制备和应用 |
CN110217894A (zh) * | 2019-05-23 | 2019-09-10 | 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能直接投放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缓释固体碳源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10217894B (zh) * | 2019-05-23 | 2021-12-14 | 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能直接投放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缓释固体碳源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10550735A (zh) * | 2019-09-06 | 2019-12-10 | 山东建筑大学 | 一种包膜缓释碳源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
CN114195270A (zh) * | 2021-12-07 | 2022-03-18 | 苏州易溪清韵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Scm复合净化材料、制备方法及材料释放设备 |
CN115215427A (zh) * | 2022-08-05 | 2022-10-21 | 安徽久吾天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小微水体的水力自旋生物膜净化系统及工作方法 |
CN116639796A (zh) * | 2022-12-09 | 2023-08-25 | 杭州楠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低碳源废水脱氮用复合固体碳源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7658340A (zh) * | 2023-12-05 | 2024-03-08 | 西安益维普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复合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
CN117658340B (zh) * | 2023-12-05 | 2024-09-17 | 西安益维普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复合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15785A (zh) | 囊化型固相缓释复合碳源的制备方法 | |
Chen et al.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low-release fertilizer encapsulated by biochar-based waterborne copolymers | |
CN103964565B (zh) | 一种以淀粉和聚乙烯醇为基材的缓释碳源滤料的制备方法 | |
Linlin et al. |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by seeding anaerobic granules | |
Zhang et al. | Synthesis and urea sustained-release behavior of an eco-friendly superabsorbent based on flax yarn wastes | |
CN106186284A (zh) | 微生物载体 | |
CN106186358B (zh) | 一种生物炭粘胶纤维缓释碳源填料及制备方法 | |
Firmanda et al. | Controlled/slow‐release fertilizer based on cellulose composite and its impact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
CN110902821A (zh) | 适于高浓度硝氮污水反硝化的固体碳源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809956A (zh) | 应用于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的释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692912A (zh) | 一种添加碱加热处理玉米秸秆碳源的潜流人工湿地强化脱氮方法 | |
CN109956563A (zh) | 一种高效好氧反硝化聚磷菌固定化小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2775624A (zh) | 一种交联明胶抗菌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3754051A (zh) | 一种生物脱氮缓释碳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Wang et al. | Preparation of a biodegradable poly (vinyl alcohol)–starch composite fil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esticide controlled release | |
Bektas et al. | Evaluation of natural gum-based cryogels for soft tissue engineering | |
CN110078198A (zh) | 一种脱氮填料、脱氮填料球及其应用 | |
Zhou et al. |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 conditions for preventing sludge bulking and 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 |
Zhang et al. | Polyvinyl alcohol composite hydrogels/epoxidized natural rubber composites (CMCS/PVA/CS-ENR)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as biomass coating material for slow-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 | |
Wei et al. | Revealing channel controlled nutrient release mechanism of bio-oil polymer coated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 |
Xing et al. | An innovative double-layer microsphere used as slow-release carbon source for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 |
Wang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of Pseudomonas protegens SN15-2 microcapsule encapsulated with oxidized alginate and starch | |
Dong et al. | Wood-derived bio-coating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hydrophobic lignin and hierarchically porous biochar for high-efficiency coating slow-release fertilizers | |
Pulat et al. | Smart fertilizer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latin-based hydrogels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MAP and AN fertilizers | |
Tsutsumi et al. | Impregnation of poly (L‐lactide‐ran‐cyclic carbonate) copolymers with useful compounds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