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4646A -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制造方法和其使用方法、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以及判断已开封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制造方法和其使用方法、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以及判断已开封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4646A
CN107924646A CN201680045591.1A CN201680045591A CN107924646A CN 107924646 A CN107924646 A CN 107924646A CN 201680045591 A CN201680045591 A CN 201680045591A CN 107924646 A CN107924646 A CN 107924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arrier layer
label
mrow
release perform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55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4646B (zh
Inventor
岩泽雄太
座间高广
北村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p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up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po Corp filed Critical Yup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4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4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4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4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1/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 B31D1/02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the articles being labels or tags
    • B31D1/021Making adhesive labels having a multilayered structure, e.g. provided on carrier web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3/0291Labels or tickets undergoing a change under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heat, radiation, passage of time
    • G09F3/0292Labels or tickets undergoing a change under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heat, radiation, passage of time tamper indicating lab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1/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 B31D1/02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the articles being labels or t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3/00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yered product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epair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43/006De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6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permitting easy sepa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3/03Forms or constructions of security se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8Fastening or securing by means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 G09F3/10Fastening or securing by means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by an adhesive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19/00Labels, bad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38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as tamper-evident tape or lab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ly on one side of the carrier, e.g. sing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0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the adhesive being pressure-sensitive, i.e. tacky at temperatures inferior to 30°C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3Adhesiv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76Safety features, e.g. colour, prominent part, logo
    • G09F2003/0277Tamper resist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在基材层A与粘着剂层E之间,依次层叠脆质层B、可视层C和阻碍层D,同时,脆质层B与可视层C、可视层C与阻碍层D相互接触,且阻碍层D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的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为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和/或粘接破坏,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

Description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制造方法和其使用方法、带易剥离性层 叠标签的被粘物、以及判断已开封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制造方法和其使用方法、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以及判断已开封的方法。具体而言,涉及下述标签:在将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剥离时,表示该标签被剥离的图案清晰地呈现,以该图案作为指标能够通过肉眼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剥离过的事实,此外,难以使剥离后的标签复原为呈现图案前的状态。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将物品收纳在包装容器内进行流通、销售等时,出于防止包装容器内的内容物被抽取、偷换、混入异物等目的,使用的是,粘贴在包装容器能够开封的位置、剥离时在包装容器上残留“已开封”、“VOID”等痕迹这样构成的标签。这样的标签中,需要在剥离时痕迹清晰地呈现,进一步还需要下述功能:一旦剥离后,即使使用粘着剂、粘接剂再次粘贴在原来的位置,剥离后的痕迹也会残留,以便切实地表明包装容器被开封过。
作为在将标签剥离时呈现期望的图案的技术,已公开了几种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粘接胶带:在透明支撑体的一面设置薄膜层以及以一部分与该薄膜层重合的方式具有图案的印刷层,进一步将整个面用粘接剂层覆盖。该粘接胶带被设计为薄膜层与印刷层之间能够剥离,在将该粘接胶带剥离时,印刷层和粘接剂层被转印至被粘物,因此存在能够在被粘物侧残留清晰的图案的优点。可是,因为在被粘物侧,印刷层并没有完全覆盖粘接剂层,所以存在粘接剂层部分露出,成为发粘、污渍的原因的缺点。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防止不正当再粘贴使用的标签,其包括:形成于标签基材下侧的整个面或形成图案状的剥离层、形成于标签基材或剥离层下侧的印刷层、以及形成于印刷层下侧的粘着层(实施方式1);另外,还公开了具有下述特征的防止不正当再粘贴使用的标签(实施方式2):包括在标签基材下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图案状的剥离层、形成于标签基材或剥离层下侧的印刷层、形成于印刷层下侧的粘着层、以及在粘着层下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图案状的其他剥离层,剥离层与前述其他剥离层配置在上下不重合的互补的位置。这些防止不正当粘贴使用的标签在剥离时,以剥离层的端部为起点,印刷层在标签的厚度方向上被切断,对应于剥离层(形成于标签下侧的剥离层)的区域的印刷层残留在被粘物上,其他区域的印刷层与基材一起从被粘物分离。因此,能够在剥落后的基材侧和被粘物侧两者上残留清晰的图案,此外,剥离层覆盖在转印至被粘物侧的粘着层之上,因而存在不会发粘的优点。可是,该防止不正当再粘贴用标签的剥离机制是在基材与剥离层的界面、以及被粘物与粘着层的界面(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被粘物与其他剥离层的界面)发生界面剥离的机制,因此,容易用粘着剂、粘接剂将剥落后的基材侧表面与被粘物侧表面粘贴,存在容易恢复原来的状态、安全性不太高的缺点。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粘着片:具备在基材层的一面层叠有粘着层的结构,该基材层具备基材层支撑体和形成于该基材层支撑体一面的整个面或一部分的多个剥离层,粘着层表面的一部分被除胶(糊殺し)。该粘着片为按照被剥离时,在形成除胶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剥离层与基材层支撑体之间发生剥离,由此在基材层侧呈现图案的方式构成的粘着片,是不会在被粘物侧残留痕迹的类型。因此,无法根据粘着片被剥离后的被粘物来判断是否存在粘着片被剥离了的事实。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防伪用透明粘接封条,其特征在于,在透明膜基材的一面依次设置脆性层和粘接剂层,在该脆性层中设有防伪用图案层。该防伪用透明粘接封条在剥离时,设于脆性层的防伪用图案扭曲或偏移,作为图案的形状发生破坏,由此能够确认封条被剥离的事实。因此,残留在剥落后的基材侧和被粘物侧两者上的图案的痕迹不清晰,存在难以在该痕迹中携带某种信息、使痕迹按一定形状残留的缺点。
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具备形成于基材层的含有胆甾液晶而成的真伪判断层、以及具有图案的粘接层的防止不正当使用体。该防止不正当使用体以下述方式构成:在剥离时,对应于粘接层的区域的胆甾液晶相破坏,基材侧显示出不发生液晶引起的颜色变化的预定图案;由于胆甾液晶相一旦被破坏就不会复原,因而存在不能使剥离的标签复原为呈现预定图案前的状态的优点。可是,由于图案的显示取决于有无胆甾液晶引起的颜色变化,因此存在例如与通过有无着色剂进行的显示相比不清晰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全昭52-1064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0728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785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22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2054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迄今为止,作为以这种方式残留剥离痕迹的标签,已经提出了各种构成的标签。可是,实际情况是,这些标签中,存在痕迹的图案不清晰或者即使被剥离也容易复原的问题,还不是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剥离过的事实的标签。
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这些课题,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在将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被粘物的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中,清晰呈现出能够通过肉眼识别的痕迹图案,同时,难以使该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复原为痕迹图案呈现前的状态。此外,出于提供这样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方法、粘贴有这样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以及判断该被粘物已开封的方法的目的进行了研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基材层A与粘着剂层E之间依次配置脆质层B、可视层C和以不连续图案形式设置的阻碍层D,在将标签剥离时,在形成有阻碍层D的区域,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相接的层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在未形成阻碍层D的区域,脆质层B发生凝聚破坏(CSF),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可获得下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在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在被粘物的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上,能够识别的痕迹图案清晰呈现,同时,难以使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复原为痕迹图案呈现前的状态。具体而言,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在前述基材层A与前述粘着剂层E之间依次层叠有前述脆质层B、前述可视层C和前述阻碍层D,同时,前述脆质层B与前述可视层C、前述可视层C与前述阻碍层D相互接触,且前述阻碍层D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按照JIS K6854-2:1999将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方式为:在前述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为前述阻碍层D和与前述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前述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为前述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为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将基材层A和脆质层B层叠而制作易剥离性层叠膜的步骤、在前述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侧表面设置可视层C的步骤、以使前述可视层C和阻碍层D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以及以使前述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为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基材层A的表面设置阻碍层D的步骤、以使前述阻碍层D和可视层C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以使前述可视层C和脆质层B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以及以使前述脆质层B和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为一种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其特征在于,具有被粘物和附加于前述被粘物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前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为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为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进行使用:在将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从被粘物剥离的部分呈现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中1种以上的图案,同时,被粘物上残留的部分呈现前述图案的转印图案。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为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进行使用,在将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为前述阻碍层D和与前述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为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使用前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从粘贴有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将前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撕下,将由此从前述被粘物剥离的部分利用粘着剂或粘接剂再次粘贴在前述被粘物的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上时,前述被粘物侧呈现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为一种判断已开封的方法,在被粘物的能够开封的位置粘贴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将前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基材层A侧没有呈现图案的状态判断为未开封,将前述基材层A侧呈现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和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的状态判断为已开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在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其一部分从被粘物剥离,其他部分残留在被粘物侧,该残留的部分中,清晰呈现能够通过肉眼识别的痕迹图案。通过以此作为标签已剥离的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剥离过的事实。此外,该被粘物上残留的部分中,一部分呈粗面状,即使想将剥离了的部分再次粘贴而使标签复原,也难以再次粘贴。因此,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一旦撕下则难以复原至呈现痕迹图案前的状态,具有难以隐藏标签被剥离过的事实的效果。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能够控制成本并通过简单的工序来制造上述那样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此外,本发明的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粘贴有上述那样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因而在其粘贴位置为例如能够开封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开封,标签被撕下而呈现痕迹图案,因此能够将该痕迹图案设为已开封的指标。由此,能够通过肉眼容易地判断被粘物是否曾经开封。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和判断已开封的方法使用了上述那样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因而能够将该痕迹图案作为标签已剥离、被粘物已开封的指标。由此,存在不管是谁都能明确地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剥离过的事实或被粘物是否曾经开封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概略截面图。
图2为显示将图1所示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图3为显示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概略截面图。
图4为显示将图3所示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图5为显示阻碍层的位置与本发明不同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概略截面图。
图6为显示在将图5所示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以下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是基于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方式进行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
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意思是含有“~”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中称为“主成分”、“主要的”时,共聚中的主成分是指共聚合单体中使用摩尔量最多的成分;组合物中的主成分是指所配合的材料中使用质量最多的材料;主要的热塑性树脂是指所配合的热塑性树脂中,使用质量最多的热塑性树脂。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为包含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在基材层A与粘着剂层E之间依次层叠有脆质层B、可视层C和阻碍层D,同时,脆质层B与可视层C、可视层C与阻碍层D相互接触,且阻碍层D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
本发明中,基材层A和粘着剂层E均可以为脆质层B侧或阻碍层D侧。即,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可以是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依次层叠的方式(第一方式),也可以是基材层A、阻碍层D、可视层C、脆质层B和粘着剂层E依次层叠的方式(第二方式)。作为第一方式的一个例子,可列举图1所示构成;作为第二方式的一个例子,可列举图3所示构成。图1、3中,1表示基材层A,2表示脆质层B,3表示可视层C,4表示阻碍层D,5表示粘着剂层E,20表示脱模纸,100a、100b表示易剥离性层叠膜。关于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各自的构成,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本发明中“阻碍层D”按“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的意思是以下述方式设置阻碍层D:在从与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易剥离性层叠膜的透视图中,存在设有阻碍层D的区域和未设置阻碍层D的区域两者。因此,如果存在这样未设置阻碍层D的区域,则阻碍层D本身可以是1个连续的膜(设于其设置面的一部分的连续的膜),也可以是多个膜的集合。
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设有阻碍层D的区域称为“阻碍层形成区域AD”或“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将未设置阻碍层D的区域称为“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或“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
在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层叠标签撕下时,阻碍层D的图案(俯视时的形状)或其转印图案对应于被粘物侧呈现的痕迹图案。因此,优选阻碍层D的图案为容易通过目测感知的形状、尺寸。对于阻碍层D的具体图案在下文进行描述。
而且,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膜具有下述方面的特征:按照JIS K6854-2:1999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为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作为前述被粘物,后述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中,均需要选择下述被粘物:被粘物与粘着剂层E的粘接力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以及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粘接强度强、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剥离时不会发生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界面的粘接破坏(AF)的被粘物,例如可以使用PET膜、PVC膜、丙烯酸树脂膜、聚苯乙烯膜、玻璃板、铝板等。
这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至少为可视层C,第一方式的情况下,进一步,粘着剂层E相当于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不过,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无需必然接触,其间可以存在其他层。此外,第二方式的情况下,除了可视层C以外,基材层A也相当于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不过,阻碍层D和基材层A无需必然接触,其间可以存在粘接剂层等其他层。
第一方式中,阻碍层D与可视层C和粘着剂层E接触的情况下,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可以是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也可以是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是这些界面中的任一方。此外,第2方式中,阻碍层D与基材层A和可视层C接触的情况下,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可以是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界面,也可是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是这些界面中的任一方。关于是否在任意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可以通过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材料的组合、形成顺序来控制。关于其具体例子,在[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一栏进行说明。
此外,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破坏方式可以仅是层间剥离(DF),也可以仅是粘接破坏(AF),还可以是该两者均发生。即,本发明中“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意思是层间剥离(DF)和粘接破坏(AF)中的任一方,或层间剥离(DF)和粘接破坏(AF)两者。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在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在上述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比可视层C更靠近基材层A侧的脆质层B发生凝聚破坏(CSF)。由此,脆质层B的一部分随着基材层A剥离,可视层C仍然与粘着剂层E粘接。另一方面,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比可视层C更靠近粘着剂层E侧的阻碍层D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因此,可视层C也与基材层A一起剥离而呈拉伸的状态。此时,可视层C的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承受了大的剪切力,可视层C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被切断。结果,在被粘物的标签被撕下的痕迹上,可视层C以反映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图案(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的图案的形式残留,该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
此外,易剥离性层叠膜为第二方式的情况下,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比可视层C更靠近粘着剂层E侧的脆质层B发生凝聚破坏(CSF),从而可印刷层C也与基材层A一起剥离而呈拉伸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在比可视层C更靠近基材层A侧的阻碍层D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因此,可视层C仍然与粘着剂层E粘接。此时,可视层C的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承受了大的剪切力,可视层C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被切断。结果,在被粘物的标签被撕下的痕迹上,可视层C以反映阻碍层形成区域AD的图案(阻碍层D的图案)的图案的形式残留,该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通过将以这种方式呈现的图案作为标签已剥离的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剥离过的事实。这里,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撕下易剥离性层叠膜后的痕迹上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的反映阻碍层D的图案或其转印图案的图案称为“痕迹图案”。
此外,在这样撕下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后的痕迹的对应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区域,发生凝聚破坏(CSF)的脆质层B的表面露出。该脆质层B表面呈粗面状,因此即使想将剥离的部分再次粘贴而使标签复原,也难以再次粘贴。因此,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具有一旦撕下则难以恢复到呈现痕迹图案前的状态,难以隐藏剥离过的事实的效果。
进一步,即使使用粘着剂、粘接剂将剥离的部分粘贴在被粘物的标签被撕下后的痕迹上,由于存在粘着剂、粘接剂,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的脆质层B的不透明度或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中的可视层D的外观也会发生变化,对应于阻碍层D的图案或其转印图案的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因此,通过将该图案作为标签再次粘贴的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标签是否在剥离后再次粘贴。
这里,如图5所示,与本发明的构成不同,依次层叠基材层41、脆质层42、印刷层43、粘着剂层45和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的阻碍层44而成的标签中,在剥去脱模纸20将粘着剂层45粘贴在被粘物30上后,如果将标签撕下,则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阻碍层44与被粘物30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之后,脆质层42、印刷层43、粘着剂层45和阻碍层44与基材层41一起从被粘物30剥离而呈拉伸的状态。此外,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比印刷层43更靠近基材层A侧的脆质层42发生凝聚破坏(CSF),因此,印刷层43和粘着剂层44仍然保持于被粘物30侧。由此,理论上,印刷层43和粘着剂层44承受了剪切力而各层在厚度方向上被切断,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印刷层43残留于被粘物侧,呈现出痕迹图案。然而,如图6所示,仔细观察该切断过程就可以判断,首先,虽然发生阻碍层44从被粘物30的剥离,但阻碍层44在中途断裂,以该断裂为起点的破坏面在粘着剂层45和印刷层43的厚度方向上传递而到达脆质层42,进一步在脆质层42的面内方向上传递而到达末端。这里,该切断过程中的破坏方式为,在发生阻碍层44的断裂前为阻碍层44与被粘物30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在发生阻碍层44的断裂后在整个区域中为凝聚破坏(CSF)。而且,尤其是,粘着剂层45由于为了提高与被粘物30的粘接强度而设计成较软的性状且形成较厚,因此从起点开始的破坏面在粘着剂层45中传递而到达印刷层43的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大幅偏移、最终通过印刷层43呈现的痕迹图案与阻碍层D44的图案不同,变得不清晰。
而本发明的构成中,可视层C在对应于与之接触的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直接被切断,粘着剂层E不参与该切断过程,因此,可视层C反映阻碍层D的图案或其转印图案而高精度地被切断。由此,在将标签撕下的痕迹上,能够获得反映阻碍层D的图案或其转印图案的清晰的痕迹图案。
以下,作为本发明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具体例子,分别对具有依次层叠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的构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第一方式)以及具有依次层叠基材层A、阻碍层D、可视层C、脆质层B和粘着剂层E的构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第二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膜是基材层A1、脆质层B2、可视层C3、阻碍层D4和粘着剂层E5按上述顺序层叠而构成的。各层与相邻层相互接触,阻碍层D4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不过,基材层A1与脆质层B2、以及阻碍层D4与粘着剂层E5无需必然接触,各层之间可以存在其他层。此外,该方式中,粘着剂层E5的表面设有脱模纸20。
而且,该易剥离性层叠膜100a以下述方式构成:按照JIS K6854-2:1999将粘贴在前述被粘物上的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为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这里,第一方式中,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界面可以是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也可以是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是这些界面中的任一方。通过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材料的组合、形成顺序,可以控制在任意界面是否产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关于它们的具体例子,在[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一栏进行说明。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情况下,优选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粘接强度比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力低;在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情况下,优选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粘接强度比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力低。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力和、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粘接强度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下述剥离试验判断。
剥离试验是,首先准备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样品为带标签的被粘物的情况下,通过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由被粘物利用干燥机、微波炉等热源对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加热而使粘着剂的粘接力降低的方法、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浸渍在溶剂中而使粘着剂的粘接力降低的方法等,将易剥离性层叠膜由被粘物剥离,而不发生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和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剥离。接下来,按照JIS Z 0237:2009,使用压合装置粘贴在作为被粘物的PET膜上,作为测定样品。接下来,按照JIS K6854-2:1999,对于将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度剥离时的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以及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中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粘接强度,分别进行测定。
以下,参照图1、2,对以在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方式构成的易剥离层叠标签的剥离机制进行说明。
首先,从图1所示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a将脱模纸20剥离,使粘着剂层E5与被粘物30粘接后,如果从被粘物撕下,则破坏在强度弱的地方优先进行,因为存在上述性质,所以,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在脆质层B2的内部开始凝聚破坏(CSF),破坏在脆质层B2的内部沿面内方向进行。与此同时,脆质层B2的一部分随着基材层A剥离。此时,可视层C3配置在比脆质层B2更靠近粘着剂层E5侧,因此,仍然与粘着剂层4粘接。而且,如果破坏点到达对应于不连续地存在的阻碍层D4缘部的位置,则在阻碍层D4与粘着剂层E5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阻碍层D4、以及比阻碍层D4更靠近基材层A1侧的脆质层B2和可印刷层C3与基材层A1一起剥离而呈拉伸的状态。此时,可视层C3承受了高的剪切力,可视层C3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被切断。结果,如图2所示,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可视层C3剥离,成为只有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图案(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重合的可视层C3残留在被粘物30上的状态。由此,在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上,反映阻碍层D4图案的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同时,在剥离的基材层A侧,该痕迹图案的转印图案也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通过将这些痕迹图案作为标签已剥离的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30剥离过的事实。
这里,该第一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a中,可视层C3在对应于阻碍层D4缘部的位置直接被切断,该切断过程与粘着剂层E5无关,因此,可视层C3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高精度地被切断,以忠实反映阻碍层D的转印图案的图案的形式残留在被粘物30上。因此,能够获得清晰的痕迹图案。
此外,可视层C3以及被粘物30上残留的脆质层B2由于凝聚破坏(CSF)而表面呈粗面状,即使想将剥离了的部分再次粘贴,也难以粘贴。因此,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a具有一旦撕下则难以复原至呈现痕迹图案前的状态、难以隐藏标签被剥离过的事实的效果。
进一步,脆质层B2由将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膜拉伸而得的多孔质材料构成的情况下,即使使用粘接剂、粘着剂将剥离了的部分再次粘贴在易剥离性层叠膜100a被剥离后的痕迹上,也能够利用以下的机制,辨别该再次粘贴的标签与未经剥离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a。
即,脆质层B2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a中,脆质层B2的空隙部分填充有折射率比非空隙部分低的空气,因此透明度低。如果将这样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a粘贴在被粘物30上后,从被粘物30撕下,其后,使用粘着剂、粘接剂将剥离的部分粘贴在原来的位置,则在标签撕下的痕迹中对应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区域,作为多孔质材料的脆质层B2的表面露出,因此,粘着剂、粘接剂、以及它们所含的溶剂浸透至脆质层B2的空隙。结果,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脆质层B2的空隙部分的折射率变得接近非空隙部分的折射率,脆质层B2的外观透明化。另一方面,阻碍层形成区域AD的脆质层B2与可视层C3和阻碍层D4一起被剥离,因此受到可视层C3和阻碍层D4的保护,粘着剂、粘接剂、以及它们所含的溶剂无法浸透至空隙。因此,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中,脆质层B2的外观不变。结果,与阻碍层形成区域AD的印刷彩度相比,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印刷彩度增高,对应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图案(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通过以该痕迹图案作为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标签是否在剥离后再次粘贴。
这里,在使用乳胶型、含有白色填料等不透明材料的粘着剂、粘接剂代替提高透明性型的粘着剂等,将剥离的部分而再次粘贴的情况下,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脆质层B2的外观不透明化,印刷的彩度比阻碍层形成区域AD低。由此,通过对应于阻碍层D的图案的痕迹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以该痕迹图案为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标签是否在剥离后再次粘贴。
此外,上述说明中,以在阻碍层D4与粘着剂层E5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情况为例,但第一方式也可以是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构成。这种情况下,其他方面相同,但在以下方面不同: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标签撕下时,阻碍层D不剥离,残留于被粘物侧。因此,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在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构成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二方式)
就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膜而言,存在于基材层A与粘着剂层E之间的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三层一起转印,除此以外,是与上述第一方式同样的层构成。
即,如图3所示,该易剥离性层叠膜是基材层A1、阻碍层D4、可视层C2、脆质层B3和粘着剂层E5按上述顺序层叠而构成的。各层与相邻层相互接触,阻碍层D4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不过,基材层A1与脆质层B2、以及阻碍层D4与粘着剂层E5无需必然接触,各层之间也可以存在其他层。此外,该方式中,粘着剂层E5的表面设有脱模纸20。
而且,该易剥离性层叠膜100b以下述方式构成:按照JIS K6854-2:1999将前述粘贴在被粘物上的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按照JIS K6866:1999,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为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这里,第二方式中,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界面可以是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界面,也可以是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是这些界面中的任一方。关于是否在任意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接合破坏(AF),可以通过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材料的组合、形成顺序来控制。关于它们的具体例子,在“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一栏进行说明。在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情况下,优选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粘接强度比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力低;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之间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情况下,优选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粘接强度比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力低。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力与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粘接强度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与第一方式中说明的试验相同的剥离试验来判断。
以下,参照图3、4,对以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方式构成的易剥离层叠标签100b的剥离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如果从图3所示易剥离性层叠膜100b将脱模纸20剥离,使粘着剂层E5与被粘物30粘接后,从被粘物30撕下,则与第一方式同样地,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凝聚破坏在脆质层B2的内部开始,破坏在脆质层B2的内部沿面内方向进行。此时,可视层C3配置在比脆质层B2更靠近基材层A1侧,因此,脆质层B2的一部分和基材层A1一起剥离,呈拉伸的状态。而且,如果破坏点到达对应于不连续地存在的阻碍层D4缘部的位置,则在阻碍层D4与可视层C3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阻碍层D4随着基材层A1剥离。此时,因为可印刷层C3位于比阻碍层D4更靠近粘着剂层E5侧,所以仍然保持于粘着剂层E5侧,但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由于可视层C3被拉伸,可视层C3承受了高的剪切力,可视层C3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被切断。结果,如图4所示,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可视层C3剥离,成为只有与阻碍层形成区域AD的图案(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重合的可视层C3残留在被粘物30上的状态。由此,在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上,反映阻碍层D4图案的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同时,在剥离的基材层A侧,该痕迹图案的转印图案也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通过将这些痕迹图案作为标签已剥离的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30剥离过的事实。
这里,第二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b中,可视层C3在对应于阻碍层D4缘部的位置直接被切断,粘着剂层E5不参与该切断过程,因此,可视层C3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高精度地被切断,以忠实反映阻碍层D图案的图案的形式残留。因此,能够获得清晰的痕迹图案。
此外,第二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b中,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的粘着剂层E5上层叠有脆质层B2和可视层C3,粘着剂层E5的表面不露出。因此,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不会发粘,能够避免污渍附着在该痕迹上。
此外,如此,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的脆质层B2通过凝聚破坏(CSF)而表面呈粗面状,即使想将剥离的部分再次粘贴,也难以粘贴。因此,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b具有一旦撕下则难以复原、难以隐藏标签被剥离过的事实的效果。
进一步,第二方式中,即使将剥离的部分用粘接剂、粘着剂再次粘贴在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b被剥离后的痕迹上,利用以下的机制,也能够辨别该再次粘贴的标签和未经剥离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b。
即,第二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将粘贴在被粘物30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00b撕下时,阻碍层D4随着基材层A从被粘物30剥离,可视层C3残留在将标签撕下的痕迹中的阻碍层形成区域AD。另一方面,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可视层C随着基材层A剥离。由这种状态,如果使用粘着剂、粘接剂将剥离的部分粘贴在原来的位置,则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中,粘着剂、粘接剂、以及它们所含的溶剂进入可视层C3与阻碍层D4之间,成为从基材层A侧观察难以看到可视层C3的状态。与此相对,由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可视层C3如上所述地随着基材层A1剥离,因此粘着剂、粘接剂、溶剂不会进行该可视层C3与基材层A1之间,从基材层A1侧观察到的外观与剥离前大体相同。结果,对应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图案(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以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通过将其作为指标,能够容易地判断标签是否在剥离后再次粘贴。
这样的痕迹图案,在剥离部分的再次粘贴时使用了乳胶型、含有白色填料等不透明材料的粘着剂、粘接剂的情况下,尤其显著地呈现,能够更容易地判断标签是否为曾经剥离后再次粘贴的标签。
这里,上述说明中,以阻碍层D4与可视层C3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情况为例,但第二方式也可以是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构成。这种情况下,其他是相同的,但在下述方面不同: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标签撕下时,阻碍层D不剥离而是残留在被粘物侧。因此,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阻碍层D和可视层C3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构成同样的作用效果。
[构成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各层的构成]
以下,详细地对构成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各层进行说明。
(基材层A)
基材层A是本发明第一方式中与脆质层B接触、本发明第二方式中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基材层A是下述层:其强度比与基材层A接触的脆质层B或阻碍层D的强度高,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从被粘物撕下时,基材层A内不剥离也不断裂,或难以发生剥离、断裂。基材层A、脆质层B和阻碍层D强度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由被粘物剥离时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来判断。如果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从被粘物撕下,则破坏在强度弱的地方优先进行,因为存在这种性质,所以在基材层A的强度比脆质层B和阻碍层D强的情况下,剥离通过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阻碍层D界面的层间剥离、阻碍层D界面的粘接破坏中1种以上的状态来进行。此时,基材层A剥离,不残留在被粘物上。另一方面,基材层A的强度比脆质层B和阻碍层D弱的情况下,发生基材层A的凝聚破坏(CSF)和/或基材破坏(SF),基材层A的至少一部分残留在被粘物上。
易剥离性层叠膜的剥离通过按照JIS K6854-2:1999,使用拉伸试验机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度剥离来进行。此外,对于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按照JIS K6866:1999,通过目测判断被粘物上基材层A的有无。
从将标签剥离前的状态下能够透过基材层A识别可视层C的观点出发,优选基材层A的透明性高。因此,基材层A优选由含有热塑性树脂40~100质量%、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0~60质量%的材料构成。基材层A中热塑性树脂的含有率更优选为40~10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60~100质量%。此外,基材层A中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含有率优选为60~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0~0质量%。透明性由于基材层A中无机部粉末和/或有机填料的含量变多而降低,但通过使基材层A的厚度薄、与无机微粉末和/或有机填料的含量少的层层叠,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而获得透明性高的基材层A。其中,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可以使用任一种,也可以将两者并用。使用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该任一种的含有率为上述范围的含有率即可;将两者并用的情况下,其合计含有率为上述范围的含有率即可。
作为构成基材层A的热塑性树脂,可列举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乙烯-环状烯烃共聚物等乙烯系树脂、或者丙烯系树脂、聚甲基-1-戊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脂肪族聚酯等热塑性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无规聚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等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苯硫醚等热塑性树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其中,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烯烃系树脂。进而,聚烯烃系树脂中,从成本方面、耐水性、耐化学药品性方面出发,更优选丙烯系树脂、高密度聚乙烯。
作为涉及的丙烯系树脂,可以使用作为丙烯均聚物的等规或间规和显示各种程度的立构规整性的聚丙烯、或以丙烯为单体的主成分而使其与乙烯、丁烯-1、己烯-1、庚烯-1、4-甲基戊烯-1等α-烯烃聚合而成的共聚物。该共聚物为2元系、3元系、4元系均可,此外可以为无规共聚物,也可以为嵌段共聚物。
作为构成基材层A的无机微细粉末,可以列举碳酸钙、煅烧粘土、二氧化硅、硅藻土、滑石、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铝等,可以单独使用它们中的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无机微细粉末的基于JIS-Z8825-1:2001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得的体积基准粒子分布中,作为相当于累计值50%的中位直径(中值直径)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1~15μm,更优选为0.05~8μm,进一步优选为0.1~4μm。
作为构成基材层A的有机填料,优选为与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不同种类的树脂。例如,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有机填料,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尼龙-6,尼龙-6,6、环状烯烃的均聚物、环状烯烃和乙烯的共聚物等。此外,可以优选使用与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非相容,且具有120℃~300℃的熔点、或具有120℃~280℃的玻璃化温度的物质作为有机填料。这里,有机填料的“熔点”是指,按照JIS K 7121:2012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的熔点;有机填料的“玻璃化温度”是指,按照JIS K 7121:2012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的玻璃化温度。这些有机填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0.01~15μm,更优选为0.05~8μm,进一步优选为0.1~4μm。这里,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通过观察构成基材层A的各个层的图像来测定。具体是指,根据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的基材层A(的作为观察对象的层)的截面图像,对于相邻范围内的20个有机填料分别求出一次粒径,通过20个一次粒径的平均而测得的平均分散粒径。
基材层A中,除了热塑性树脂和无机微细粉末和/或有机填料以外,还可以添加分散剂、添加剂。分散剂的含有率优选为0~10质量%,添加剂的含有率优选为0~10质量%。
其中,基材层A中的热塑性树脂、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分散剂、添加剂的含有率是将基材层A所含全部材料质量的合计作为100质量%时的值。
关于基材层A中所用的分散剂、添加剂的说明和具体例子,可以参照脆质层B中所用的分散剂、添加剂的说明和具体例子。
基材层A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将两层以上的层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使基材层A为A1层和A2层两层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利用A1层维持作为撕下时的支撑体的强度而利用A2层进一步赋予记录性、印刷适性、热转印打印适性、气体阻隔性、耐擦拭性、二次加工适性等各种功能。而且,可以在T模头中使A1层为A1a层、A1b层、A1c层三层结构而共挤出成型。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A1b层维持作为撕下时的支撑体的强度,而利用A1a层和A1c层来解决积料等成型上的问题。
此外,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可以以基材层A和脆质层B构成易剥离性层叠膜。
基材层A可以无拉伸,也可以经单轴拉伸或者双轴拉伸。双轴拉伸的情况下,可以依次双轴拉伸,也可以同时双轴拉伸。从调节为适合制造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时的加工性、印刷适性的刚度的观点出发,基材层A优选具有1个以上至少在一轴方向上拉伸的层。即,作为基材层A的层构成,可以选择无拉伸层与单轴拉伸层、单轴拉伸层与双轴拉伸层、无拉伸层与双轴拉伸层等的组合。依次双轴拉伸的情况下,可以纵向拉伸后再横向拉伸,也可以横向拉伸后再纵向拉伸,从制造设备省力化的观点出发,优选纵向拉伸后再横向拉伸的方法。
优选基材层A的厚度比脆质层B的厚度厚。由此,基材层A的断裂强度比脆质层B的断裂强度高,在持基材层A将标签撕下时,基材层A不会断裂,能够发挥本发明所预期的性能。此外,基材层A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更优选为80μm以上。另一方面,基材层A的厚度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3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下。由此,能够将基材层A调节为适合于制造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时的加工性、印刷适性的刚度。
基材层A的厚度可以通过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测定层截面的厚度来求出。
在基材层A的不与脆质层B或阻碍层D接触的面(分别与该层B、D侧相反侧的面)、即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中的最外面,可以具有印刷信息或装饰信息。
作为印刷、打印的印刷信息、设计(装饰信息),是包含文字、符号、图形、绘画等信息的信息、设计,可以列举例如商品名称、制造者名称、销售者名称、原产地、消费期限、品尝期限、批号、使用方法的相关说明、使用上的注意事项、危险有害性信息、GHS分类、表示已剥离的注意提示、保存方法、原材料名称、内容量、条码、二维码、识别商品的设计、标识标志、企业标志、回收识别标志、申请券、序列号、字符、格线等图形等,可以将其适当选择并组合。
作为印刷、打印方法,可以适当选择并使用例如单张纸胶印、轮转胶印、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电子照片印刷等印刷、打印方法。
此外,在基材层A的不与脆质层B或阻碍层D接触的面(与该各层B、D侧相反侧的面)上,可以具有涂层,该涂层含有热敏显色剂、油墨固定剂中的任一种。由此,可以从感热印刷、熔融热转印印刷、喷墨印刷等印刷方法中适当选择,在基材层A上进行印刷、打印。该印刷、打印可以在构成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前的基材层A上进行,也可以在构成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后的基材层A上进行。后一情况下,向基材层A的印刷、打印在将脱模纸粘贴在易剥离层叠标签的粘着剂层E的表面后进行。此外,基材层A的不与脆质层B或阻碍层D接触的面(与该各层B、D侧相反侧的面)上可以设置含有剥离剂的涂层。这种情况下,将多个易剥离性层叠膜以涂层表面与粘着剂层E表面对合的方式重叠时,涂层作为脱模纸发挥功能,因此无需使用脱模纸作为另外的部件。由此,能够获得可以减少易剥离性层叠膜的部件数量的效果。
(脆质层B)
本发明中,脆质层B的断裂强度比其他层相对弱,是在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层叠膜撕下时,容易发生凝聚破坏的层。脆质层B与其他层的断裂强度的大小关系可以根据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由被粘物剥离时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来判断。
如果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从被粘物撕下,则破坏从强度弱的地方优先进行,因为存在这种性质,所以在脆质层B的断裂强度比其他层相对弱的情况下,剥离如果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而进行,脆质层B残留在被粘物侧和易剥离性层叠膜双方的剥离面表面上。另一方面,基材层B的断裂强度比其他层相对强的情况下,剥离通过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其他层的凝聚破坏(CSF)、基材破坏(SF)、层间剥离(DF)、粘接破坏(AF)中1种以上的状态而进行,脆质层B不会残留在被粘物侧和易剥离性层叠膜双方的剥离面表面上。
此时,易剥离性层叠膜的剥离是,按照JIS K6854-2:1999,使用拉伸试验机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度剥离。此外,关于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按照JIS K6866:1999,通过目测判断被粘物上基材层A的有无。
脆质层B可以采用例如薄页天然纸浆纸、低目付的无纺布。
此外,脆质层B优选由含有热塑性树脂并具有不均匀结构的膜(膜)构成。“不均匀结构”是由两种以上的相共存的多相系构成的结构。作为具有这样的不均匀结构的膜,可以列举使选自无机微细粉末、有机填料、气泡和与该热塑性树脂无相容性的其他热塑性树脂的1种以上共存于热塑性树脂中而形成不均匀结构的膜。其中,通过将热塑性树脂中含有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膜用于脆质层B,能够获得更稳定的剥离性。
脆质层B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从获得充分的剥离性并获得成型稳定性考虑,脆质层B优选含有热塑性树脂22~99.9质量%、优选22~80质量%,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0~85质量%、优选20~78质量%,以及分散剂0.1~10质量%。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从在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层叠标签撕下时使脆质层B凝聚破坏而基材层A不凝聚破坏的观点出发,优选脆质层B所含的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含有率比基材层A所含的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含有率多8质量%以上,更优选多10质量%以上。具体而言,脆质层B中的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含有率更优选为33~7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2~60质量%。其中,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可以使用任一种,也可以将两者并用。使用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该任一种的含有率为上述范围的含有率即可;将两者并用的情况下,其合计含有率为上述范围的含有率即可。填料量少的情况下,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比其他层的破坏强度强,将标签剥离时,不会进行脆质层B的破坏导致的剥离,因此存在被粘物上不残留痕迹图案的情况。此外,填料量多的情况下,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力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强,阻碍层D的端部不发生可视层C的切断,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也因脆质层B的层内的破坏而进行剥离,存在被粘物上不残留痕迹图案的情况。此外,根据印刷机种类的不同,在印刷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基于脆弱层B的凝聚破坏的剥离。
此外,脆质层B更优选为将含有上述热塑性树脂、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膜在至少一轴方向上拉伸而得的拉伸膜。该拉伸膜具有拥有大量以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为起点的空孔的多孔质结构,同时,通过拉伸成型,厚度的均匀性优异。因此,通过将该拉伸膜用于脆质层B,剥离强度的变动受到抑制,能够使标签的剥离稳定地进行。此外,脆质层B所用的拉伸膜中优选如上述那样添加分散剂。通过添加分散剂,经拉伸的树脂膜层中,空孔尺寸的分布变窄。结果,脆质层B的剥离强度的变化受到抑制,能够使标签的剥离稳定地进行。
作为构成脆质层B的热塑性树脂,可列举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乙烯-环状烯烃共聚物等乙烯系树脂、或者丙烯系树脂、聚甲基-1-戊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脂肪族聚酯等热塑性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无规聚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等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苯硫醚等热塑性树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其中,优选使用聚烯烃系树脂。进而,聚烯烃系树脂中,从成本方面、耐水性、耐化学药品性方面出发,更优选丙烯系树脂、高密度聚乙烯。
作为涉及的丙烯系树脂,可以使用作为丙烯均聚物的等规或间规和显示各种程度的立构规整性的聚丙烯、或以丙烯为单体主成分而使其与乙烯、丁烯-1、己烯-1、庚烯-1、4-甲基戊烯-1等α-烯烃聚合而得的共聚物。该共聚物为2元系、3元系、4元系均可,此外为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均可。
作为构成脆质层B的无机微细粉末,可以列举碳酸钙、煅烧粘土、二氧化硅、硅藻土、滑石、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铝等,可以单独使用它们中的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无机微细粉末的基于JIS-Z8825-1:2001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得的体积基准粒子分布中,作为相当于累计值50%的中位直径(中值直径)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1~15μm,更优选为0.05~8μm,进一步优选为0.1~4μm。
作为有机填料,优选选择与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种类不同的树脂。例如,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有机填料,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尼龙-6,尼龙-6,6、环状烯烃的均聚物、环状烯烃与乙烯的共聚物等。此外,可以优选使用与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非相容、且具有120℃~300℃的熔点或120℃~280℃的玻璃化温度的物质作为有机填料。这里,有机填料的“熔点”是指按照JIS K 7121:2012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的熔点;有机填料的“玻璃化温度”是指按照JIS K 7121:2012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的玻璃化温度。这些有机填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0.01~15μm,更优选为0.05~8μm,进一步优选为0.1~4μm。这里,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是指,根据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的脆质层B的截面图像,对相邻范围内20个有机填料分别求出一次粒径,通过20个一次粒径的平均测得的平均分散粒径。
添加于脆质层B的分散剂作为使热塑性树脂和微细粉末粘结的粘接剂发挥作用,具有下述功能:在抑制由于微细粉末的脱落而产生纸沫的同时,防止无机微细粉末凝聚而使其在脆质层B中均匀地微分散,容易大量形成均匀且微细的空孔(孔隙)。由此,脆质层B的剥离强度的变化受到抑制,能够使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剥离稳定地进行。从获得以上功能方面出发,脆质层B中分散剂的含有率更优选为0.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质量%以上。另一方面,如果分散剂的含有率过多,则存在下述倾向:脆质层B挤出成型时,分散剂的热劣化物容易附着在模头的模唇上并积存,变成所谓的积料,进而,容易发生积料导致的异物向制品的混入、成型时发生拉伸断裂。因此,从抑制这些不良状况方面出发,脆质层B中的分散剂的含有率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以下。
作为分散剂,可列举酸改性聚烯烃、硅烷醇改性聚烯烃等。其中,优选使用酸改性聚烯烃。作为该酸改性聚烯烃,可列举使马来酸酐无规共聚或接枝共聚而得的含有酸酐基的聚烯烃、或者使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等不饱和羧酸无规共聚或接枝共聚而得的含有羧酸基的聚烯烃、使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无规共聚或接枝共聚而得的含有环氧基的聚烯烃等。作为具体例子,可列举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丙烯酸改性聚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无规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改性聚丙烯等,其中优选酸改性聚烯烃,更优选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和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这些分散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和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的具体例子,可列举三菱化学(株)的MODIC AP“P513V”(商品名)、MODIC AP“M513”(商品名)、三洋化成工业(株)的Yumex1001(商品名)、Yumex 1010(商品名)、Yumex2000(商品名)、三井-杜邦化学(株)的HPR“VR101”(商品名)等。
由于存在容易充分获得经表面处理的无机微细粉末在热塑性树脂中的分散效果的倾向,酸改性聚烯烃中酸改性率优选为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上。此外,因为酸改性聚烯烃的软化点不会变得过低,所以存在比较容易形成与热塑性树脂的复合物的倾向,因而优选为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下。
脆质层B中,除了热塑性树脂、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以及分散剂以外,还可以添加其他添加剂。脆质层B中添加剂的含有率优选为0~10质量%。
其中,脆质层B中的热塑性树脂、无机微细粉末和/或有机填料、分散剂、添加剂的含有率是将脆质层所含全部材料质量的合计作为100质量%时的值。
作为添加于脆质层B的添加剂,可以列举耐光剂、抗氧化剂、耐热剂、紫外线吸收剂、防腐剂、染料、pH调节剂、消泡剂等各种添加剂。从不妨碍脆质层B的成型性的观点出发,这些添加剂优选在0~10质量%的范围内。
脆质层B可以为无拉伸,也可以经单轴拉伸或者双轴拉伸,脆质层B的材料使用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的组合物、混合有不具有相容性的2种以上热塑性树脂的组合物的情况下,从大量生成尺寸均匀的空孔的观点出发,脆质层B优选至少在一轴方向上拉伸。双轴拉伸的情况下,可以依次双轴拉伸,也可以同时双轴拉伸。依次双轴拉伸的情况下,可以纵向拉伸后再横向拉伸,也可以横向拉伸后再纵向拉伸,从使制造设备省力的观点出发,优选纵向拉伸后再横向拉伸的方法。
从剥离强度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脆质层B的厚度优选较厚;从形成透明性较高的脆质层B、使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好的方面出发,脆质层B的厚度优选较薄。综上,脆质层B的厚度优选为0.1~13μm,更优选为0.3~7μm,进一步优选为0.5μm~5μm。由此,能够兼顾剥离强度的稳定性和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
关于剥离层B的厚度、基材层A的厚度,可以通过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测定层截面的厚度而求出。
脆质层B的剥离强度依赖于孔隙率,通过提高孔隙率,能够将脆质层B的剥离强度调低。另一方面,通过使脆质层B的孔隙率低,能够抑制在拉伸成型时断裂等问题。具体而言,脆质层B的孔隙率优选为10~60%,更优选为20~45%。孔隙率在上述范围的脆质层B在拉伸成型时断裂等问题受到抑制,同时,在将易剥离层叠标签从被粘物撕下时,能够比较容易地凝聚破坏。
孔隙率的测定是:制作易破坏性层叠标签的截面,通过对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的截面图像制图,求出特定视野中脆质层B的空隙部分的比率,将其作为孔隙率。
(易剥离性层叠膜)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如上所述,如果持基材层A将具有基材层A和脆质层B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且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撕下,则脆质层B发生凝聚破坏,能够容易地将基材层A从被粘物剥离。从这样的功能出发,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一方式具有的基材层A和脆质层B的层叠结构称为“易剥离性层叠膜”。第一方式中,透过该易剥离性层叠膜而识别可视层C,因此其不透明度大幅影响信息识别性。因此,从满足后述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的条件的观点出发,该易剥离性层叠膜的JIS P8149:2000中规定的不透明度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下。另一方面,因为脆质层B为多孔质结构,所以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是有下限的,从充分确保脆质层B中的孔隙率方面出发,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优选为25%以上。
易剥离性层叠膜可以通过使基材层A和脆质层B分别成型,根据需要拉伸后,将两者贴合而制造,从以均匀的厚度稳定地制造脆质层B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在将基材层A和脆质层B层叠后一并对2个层进行拉伸来制造。此时,也可以在将层叠前的基材层A或脆质层B分别单轴拉伸后,将2个层层叠,一并对2个层进行拉伸。
(可视层C)
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时,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可视层C是能够透过基材层A和脆质层B(易剥离性层叠膜)而识别的层;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情况下,可视层C是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中能够透过基材层A和阻碍层D而识别的层,是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能够透过基材层A而识别的层。
此外,在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撕下时,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可视层C是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中随着基材层A剥离、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残留于被粘物侧的层。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情况下,可视层C是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中残留于被粘物侧、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随着基材层A剥离的层。
此外,在将从被粘物剥离的部分再次粘贴于被粘物上残留的部分时,可视层C在对应于阻碍层D的端部的部分断裂,除此以外,恢复至将标签剥离前的状态。其中,如在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一栏中说明的那样,再次粘贴的标签中表示剥离后的痕迹的图案在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通过脆质层的不透明度的差异来表现,在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情况下,通过进入阻碍层D与可视层C之间的粘接剂或粘着剂来表现。
可视层C优选包含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织纹、网点、几何图案、无规、实地的至少1种印刷图案。其中,在标签是否被不正当剥离的判断中使用该标签的情况下,优选可视层C为实地的印刷图案,全面覆盖脆质层B的表面。由此,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剥离前的状态下,难以通过肉眼确认阻碍层D的图案,能够避免这样的使用目的被知晓。
尤其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从在将从被粘物剥离的部分再次粘贴在被粘物的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上时产生清晰的痕迹图案的观点出发,优选可视层C不被粘着剂、粘接剂、以及它们所含的溶剂浸透。
此外,从在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标签撕下时,按对应于阻碍层D的图案的图案高精度地被切断的观点出发,优选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力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小。
关于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力与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的大小关系,如果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由被粘物剥离时,阻碍层D端部的可视层C被切断,则判断为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比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力强。即,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力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弱的情况下,阻碍层D端部发生可视层C基材破坏(SF),标签和被粘物上呈现痕迹图案。另一方面,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力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弱的情况下,阻碍层D端部不发生可视层C基材破坏(SF),剥离由于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而进行,因此不残留沿阻碍层D的图案的痕迹图案。可视层C被切断的情况下,按照JIS K6866:1999,通过目测,认为是可视层C的基材破坏(SF)。
如果将满足该关系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持对应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端部处而将标签撕下,则脆质层B的破坏从该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端部起始,该破坏点在脆质层B内在面内方向上进行。而且,该破坏点到达可视层C与阻碍层D接触的位置(阻碍层形成区域AD)的瞬间,引起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然后,破坏点在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即可视层C、粘着剂层E或基材层A)的界面移动而进行,破坏点到达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瞬间,引起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而且,该破坏点到达脆质层B与可视层C的界面并在脆质层B内进行,进一步,在其前面设有阻碍层D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机制,在破坏点到达阻碍层形成区域AD和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瞬间,可视层C发生拉伸破坏。
以上过程中,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在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同时,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发生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在其中途,可视层C被拉伸破坏,由此将可视层C切断为忠实再现阻碍层D的图案的图案。由此,在被粘物侧或剥离的基材层侧呈现出对应于阻碍层D的图案或其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
该可视层C的拉伸破坏应力可以通过可视层C所用的油墨的组成、可视层C的厚度来调整。
其中,在可视层C不是实地印刷、而是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织纹、网点、几何图案中的至少1种印刷图案的情况下,在上述那样的过程中,可视层C也被切断。这种情况下,切断后的可视层C的图案成为将阻碍层D的图案由可视层C的印刷图案切出而得的形状,在被粘物侧或剥离的基材层侧,呈现出对应于该图案或其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
作为构成可视层C的材料,只要是能够对被粘物赋予对比的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一般作为色材使用的染料或颜料。此外,可视层C可以是白色或黑色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材料的混合物。
作为染料的例子,可列举:硫化黑T等硫化染料,阴丹士林等还原染料,醇溶青等醇溶染料,苏丹II等脂溶染料,分散紫B(CELLITON Fast Violet B)等分散染料,萘酚AS、苋菜红等偶氮染料等非水溶性染料,亚甲蓝等碱性染料,橙色II等酸性染料,刚果红等直接染料,溶蒽素O等可溶性还原染料,铬黑T等酸性媒染染料,茜素红S等媒染染料等水溶性染料等。
作为颜料的例子,可列举:酮酞菁蓝等酞菁系颜料,色淀红C等单偶氮色淀系颜料,甲苯胺红等单偶氮系颜料,双偶氮黄AAA等双偶氮系颜料,缩合偶氮黄GR等缩合偶氮系颜料,镍偶氮黄等金属络合物偶氮系颜料,阴丹士林蓝等蒽醌系颜料,硫靛枣红等硫靛系颜料,紫环酮橙等紫环酮系颜料,苝猩红等苝系颜料,喹吖啶酮红等喹吖啶酮系颜料,二噁嗪紫等二噁嗪系颜料,异吲哚啉酮黄等异吲哚啉酮系颜料,喹啉酞酮黄等喹啉酞酮系颜料,异吲哚啉黄等异吲哚啉系颜料等缩合多环颜料,亚硝酸镍黄等亚硝基系颜料,茜草色淀等茜素色淀系颜料,铜偶氮甲碱黄等金属络合盐偶氮甲碱系颜料,苯胺黑系颜料、碱性蓝系颜料等其他有机颜料,铬黄、铬朱红、氧化铁红(bengala)、铁黑、钛黄、蔚蓝、黄色氧化铁、镉黄、镉红、立德粉、钼酸盐橙、铬酸锌、群青、锰紫、钴紫、翡翠绿、绀青、钴蓝、钴绿、翡翠绿、氧化铬、铬绿(viridian)、碳黑等无机颜料等。这些颜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构成可视层C的材料可以是在上述材料中根据需要含有树脂粘合剂和/或溶剂、以涂料或油墨的形态提供。
作为形成可视层C的印刷方法,可以适当选择并使用例如单张纸胶印、轮转胶印、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印刷方法。
(阻碍层D)
阻碍层D是,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从被粘物撕下时,成为被粘物侧呈现的痕迹图案的模子的层,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从通过目测瞬间判断的观点出发,阻碍层D的图案(俯视时的形状)优选包含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
本发明中,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在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发生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从而,可视层C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被切断。由此,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在被粘物侧,可以出现反映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此时,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可以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也可以在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发生。另一方面,第二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如上所述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以及凝聚破坏(CSF),在被粘物侧,可以出现对应于阻碍层D的图案的痕迹图案。此时,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可以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也可以在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界面发生。
作为构成阻碍层D的材料,可列举有机硅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四氟乙烯系树脂(特氟龙(注册商标)等)、纤维素醚系树脂、聚醚系树脂、消光粒子系。其中,优选使用在通过印刷等涂布后能够固化的材料。
尤其是,本发明第一方式中,从在将从被粘物剥离的部分再次粘贴在被粘物的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上时产生清晰的图案的观点出发,优选可视层C不被粘着剂、粘接剂、以及它们所含的溶剂浸透,优选阻碍层D的透明性高。从兼顾这些所需性能方面出发,OP清漆、剥离清漆、水性清漆、UV清漆等印刷用透明清漆等作为阻碍层D的材料是合适的。
这些阻碍层D的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形成阻碍层D的方法,从产生清晰的痕迹图案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印刷方式。
这里,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将粘着剂层E的表面作为被印刷面而形成阻碍层D,也可以将可视层C的表面作为被印刷面而形成阻碍层D,在与版接触进行印刷的类型的情况下,因为可以不使版与粘着剂层E接触地设置阻碍层D,所以优选将可视层C的表面作为被印刷面而形成阻碍层D。此外,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将基材层A的表面作为被印刷面而形成阻碍层D,也可以将可视层C的表面作为被印刷面而形成阻碍层D。
作为印刷方法,可以适当选择并使用例如单张纸胶印、轮转胶印、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印刷方法。将可视层C的表面作为被印刷面形成阻碍层D的情况下,可以优选使用在多色印刷机上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和清漆的方法。
从阻碍层D不会由于将标签剥离时的应力而断裂的观点出发,优选阻碍层D的厚度较厚;从防止在将标签剥离前的状态下识别到阻碍层D的图案的观点出发,优选阻碍层D的厚度较薄。综上,阻碍层D的厚度优选为0.1~5μm,更优选为0.3~3μm,进一步优选为0.5~2μm。由此,能够在将标签剥离前的状态下隐藏阻碍层D的图案并切实地抑制标签剥离时阻碍层D的断裂。
(粘着剂层E)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以与阻碍层D接触的方式设置粘着剂层E;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情况下,以与脆质层B接触的方式设置粘着剂层E。
作为粘着剂层E所含的粘着剂,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橡胶系粘着剂、丙烯酸系粘着剂、有机硅系粘着剂。
作为橡胶系粘着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聚异丁烯橡胶、丁基橡胶和它们的混合物、或在这些橡胶系粘着剂中配合有枞酸松香酯、萜烯-苯酚共聚物、萜烯-茚共聚物等增粘剂的粘着剂。
作为丙烯酸系粘着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玻璃化转变点为-20℃以下的粘着剂。
此外,粘着剂层E可以是使用了热敏性粘接剂的热敏性粘接剂层。
这些粘着剂可以使用溶液型、乳胶型、热熔型等形态的粘着剂。
从防止通过对标签加热使粘着剂软化而使粘接力降低从而在被粘物上不留痕迹地将标签剥离的观点出发,粘着剂层E可以是湿气固化型粘接剂、热固化型粘接剂、固化剂混合型粘接剂、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
粘着剂层E可以通过涂布粘着剂来形成。该涂布可以利用棒涂机、刮刀涂布机、半角轮涂布机、模涂机、气刀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唇口涂布机、反向涂布机、辊涂机、喷涂机等实施。所涂布的粘着剂根据需要进行平滑化,经干燥工序形成粘着剂层E。
粘着剂层E形成工序中,可以使用在阻碍层D或脆质层B的表面直接涂布粘着剂并干燥后,根据需要贴合脱模纸的方法(直接法)。此外,也可以采用在脱模纸上涂布粘着剂,根据需要进行干燥形成粘着剂层后,将其层叠在阻碍层D或脆质层B表面的方法(反向法)。
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由被粘物撕下时,根据破坏点从被粘物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的粘接破坏向脆质层B内部的凝聚破坏转变的观点,优选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粘接力、粘着剂层E与其他层的相关强度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强。上述关系是,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由被粘物剥离时,通过目测判断脆质层B的一部分残留在被粘物侧。
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粘接强度、以及粘着剂层E与其他层的相关强度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相对强的情况下,剥离由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而进行,因此,粘着剂层E和脆质层B的一部分残留在被粘物侧,脆质层B残留在易剥离性层叠膜的剥离面表面。
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粘接强度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相对强的情况下,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剥离通过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界面的粘接破坏(AF)、粘着剂层E的凝聚破坏(CF)、粘着剂层E的特殊凝聚破坏(SCF)中1种以上的状态而进行,粘着剂层E残留在标签侧,不发生脆质层B的破坏。
粘着剂层E与其他层的相关强度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相对强的情况下,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中剥离通过粘着剂层E与其他层的界面的粘接破坏(AF)进行,因此,不会由于脆质层B层内的凝聚破坏而剥离,被粘物侧仅残留粘着剂层E,不会残留脆质层B的至少一部分。
易剥离性层叠膜的剥离是,按照JIS K6854-2:1999,使用拉伸试验机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度剥离。此外,关于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按照JIS K6866:1999,通过目测判断被粘物上基材层A的有无。
优选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粘接力在1.5~22N/15mm的范围,且比脆质层B的剥离强度高。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粘接力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制成在与被粘物同样材质的片材上涂布与粘着剂层E相同材质的粘着剂、在粘着剂表面层叠与被粘物同样材质的片材而成的测定样品,按照JIS K6854-2:1999,使用拉伸试验机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度剥离。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粘接力可以通过改变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材质来调整,优选选择可获得充分粘接力的适当的材质。
关于粘着剂层E的粘着剂涂布量,只要粘着剂层E与被粘物的粘接力在上述范围内就没有特别限定,以干燥后的固体成分量计,优选为3~60g/m2,更优选为10~40g/m2
在阻碍层D或脆质层B的表面与粘着剂层E的粘接力比脆质层B的剥离强度低、会在两者的粘接界面发生剥离的情况下,优选在涂布粘着剂前的表面上涂布锚固涂层剂。
作为该锚固涂层剂,可以使用聚氨酯、聚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聚异氰酸酯-聚酯多元醇-聚乙烯亚胺、钛酸烷基酯等,它们一般使用溶解于甲醇、乙酸乙酯、甲苯、己烷等有机溶剂或水的材料。
以干燥后的固体成分量计,锚固涂层剂的涂布量优选为0.01~5g/m2,更优选为0.02~2g/m2
从强调剥离后的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与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色差的观点出发,粘着剂层E可以含有着色剂。
作为着色剂,只要能够对被粘物赋予对比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作为构成可视层C的色材例示的染料或颜料,或者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染料和颜料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粘着剂层形成时的适性和剥离目的考虑并选择所使用的溶剂即可。
此外,粘着剂层E可以具有图案结构。该图案可以与阻碍层D的图案没有关系。
例如,为了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时使混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与被粘物之间的空气逸出,可以在粘着剂层E的表面设置凹凸形状。关于进行该操作的具体条件,可以参照例如日本特开平3-243677号公报。此外,出于同样的目的,可以将粘着剂层E作为不连续层(不连续图案)设置。关于进行该操作时的具体条件,可以参照例如日本特开平11-323790号公报。
[脱模纸]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中,可以根据需要在粘着剂层E的外侧(与基材层A侧相反侧)设置脱模纸。作为该脱模纸,可列举:高品质纸、牛皮纸、热塑性树脂膜,或者对高品质纸、牛皮纸进行砑光处理、或涂布树脂、或膜层压而得的脱模纸,或者对格拉辛纸、涂层纸、塑料膜等实施有机硅处理而得的脱模纸等。
为了使与粘着剂层E的剥离性良好,优选对脱模纸的与粘着剂层E接触的面实施有机硅处理。
[易剥离性层叠膜的特性、性能]
(破坏的方式)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在按照JIS K 6854-2:1999将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界面以及脆质层B以特定的破坏方式破坏。即,按照JIS K6866:1999判断的破坏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形成区域AD),为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在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从被粘物撕下时,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剥离的基材层A侧呈现对应于阻碍层D图案的痕迹图案,在被粘物侧呈现对应于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此外,第二方式的情况下,在被粘物侧呈现对应于阻碍层D图案的痕迹图案,在剥离的基材层A侧呈现对应于阻碍层D图案的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
(平均剥离力)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从使构成该标签的各层、尤其是基材层A和脆质层B的层叠结构在加工时不发生剥离的观点出发,优选剥离力大(使用感重)。另一方面,从使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能够用手容易地剥离的观点出发,优选剥离力小(使用感轻)。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剥离力可以通过按照JIS K6854-2:1999将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度剥离时的未设置阻碍层D的区域中的平均剥离力、即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来评价。
更详细而言,平均剥离力是指,按照JIS Z0237:2000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铝板上,接下来,按照JIS K6854-2:1999,使用拉伸试验机使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与铝板180度剥离时,脆质层B中的剥离稳定时的应力。这里,“脆质层B中的剥离稳定”是指,剥离以几乎恒定的速度发生,不会不连续或者剥离力为0。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如此测得的平均剥离力优选为0.1~4.0N/15mm,更优选为3.5N/1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N/15mm以下。由此,能够在抑制加工时各层的剥离、获得高成品率的同时,在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剥离时获得较轻的使用感。
(安全性)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在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清晰呈现能够识别的痕迹图案。通过将该痕迹图案作为标签已剥离的指标,能够通过肉眼判断是否存在标签从被粘物剥离过的事实。此外,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一旦撕下则难以恢复至呈现痕迹图案前的状态,因而具有高的安全性能。
为了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能,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优选在粘贴在被粘物表面的状态下利用分光光度计、以光源为D50、视角为2°的条件测定L值、a值、b值时同时满足以下的3个条件。
条件1: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ΔEX)为0.4以下
这里,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ΔEX)是,剥离前的状态下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形成区域AD)(X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X2)的色差。
[数学式1]
上述式中,Lx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测得的L值,L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L值,ax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测得的a值,a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a值,bX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的b值,b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b值。
条件1表示,在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表面的状态下,来自阻碍层D的图案难以通过目测来确认。ΔEX更优选为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下。
条件2: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ΔEY)为3.2以上
这里,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ΔEY)是,将标签剥离而分离为基材层A侧和被粘物侧后,在不介由任何物质使两者在原来的位置重合的状态下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形成区域AD)(Y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Y2)的色差。
[数学式2]
上述式中,LY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测得的L值,L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L值,aY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测得的a值,a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a值,bY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的b值,b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b值。
条件2表示,在将标签剥离而呈现出图案后,无法仅通过单纯地将标签重合来复原。ΔEy更优选为6.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上。
条件3: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ΔEZ)为3.2以上
这里,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ΔEZ)是,将标签剥离而分离为基材层A侧和被粘物侧后,在介由粘接剂或粘着剂使两者在原来的位置重合的状态下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形成区域AD)(Z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Z2)的色差。
[数学式3]
上述式中,LZ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测得的L值,L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L值,aZ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测得的a值,a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a值,bZ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的b值,b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b值。
条件3表示,使用粘接剂、粘着剂不正当地将曾经剥离的标签贴合时,无法复原。ΔEZ优选为6.5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0以上,特别优选为20.0以上。
(锐度)
从提高本发明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从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撕下时、使剥离的部分与被粘物上原来的位置重合时、将剥离的部分再次粘贴在被粘物上原来的位置时,各自产生的图案是清晰的。图案是否清晰根据下述锐度指标来判断。
评价样品的图案可以与后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判断用图案不同,只要是能够目测的图案就没有特别限制。根据评价样品的图案,对于单纯的图形图案或文字图案判断锐度,将良好、稍好、尚可作为合格。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设计为相对于剥离的方向在阻碍层D端部对可视层C瞬时施加剪切力,将可视层C切断,因此能够获得高锐度。
锐度的指标对于文字图案的判断和单纯的图形的判断两者是通用的,如下所述。
良好(◎)可视层C的切断如阻碍剂D的图案,再现性高。能够立即读取到单纯的图形图案、文字图案。
稍好(○)可视层C的切断大体如阻碍剂D的图案。能够读取到单纯的图形图案、文字图案。
尚可(△)可视层C的切断不像阻碍剂D的图案一样,存在图案的缺失、缺损。能够读取到单纯的图形图案、文字图案。
不良(×)不发生可视层C的切断,或即使发生切断的情况下也存在图案被切断等重大缺陷。无法确认单纯的图形图案或文字图案。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对上述第一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和上述第二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将基材层A和脆质层B层叠而制造易剥离性层叠膜的步骤(步骤a)、在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侧表面设置可视层C的步骤(步骤b)、以使可视层C与阻碍层D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c)、以及以使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d)。上述步骤a~步骤d可以从任意步骤开始进行,按上述顺序也毫无问题。此外,还可以将2个以上步骤连续进行。
作为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下述2种方法。
首先,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中,进行将基材层A和脆质层B层叠而制造易剥离性层叠膜的步骤(步骤a),然后连续进行在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侧表面设置可视层C的步骤(步骤b)和以使可视层C与阻碍层D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c)。
这里,采用紫外线固化型胶印油墨作为可视层C,采用紫外线固化型清漆作为阻碍层D,步骤c之后立即照射紫外线使阻碍层D固化。另外,准备脱模纸,在脱模纸上设置粘着剂层E,最后,进行以使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接触的方式将两者层叠的步骤(步骤d)。
由此,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粘接力可以设计为比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粘接力高。如果将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剥离,则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在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的界面发生粘接破坏(AF),阻碍层D随着基材层A剥离。另一方面,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在脆质层B的内部发生凝聚破坏(CSF)。
此外,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子中,进行将基材层A和脆质层B层叠而制造易剥离性层叠膜的步骤(步骤a),然后,进行在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侧表面设置可视层C的步骤(步骤b)。另外,准备脱模纸,在脱模纸上设置粘着剂层E,进行以使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d),最后,进行以可视层C与阻碍层D接触的方式将两者层叠的步骤(步骤c)。
这里,作为阻碍层D,通过使用一般在粘着剂的除胶中使用的膜(不粘膜(キルフィルム)),可以设计为阻碍层D与可视层C完全没有粘接力、阻碍层D与粘着剂层E粘接。如果将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剥离,则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阻碍层D残留在被粘物侧,脆质层B和可视层C随着基材层A剥离。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在脆质层B的内部发生凝聚破坏。
(第二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在基材层A的表面设置阻碍层D的步骤(步骤α)、以使阻碍层D和可视层C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β)、以使可视层C和脆质层B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γ)、以及以使脆质层B和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δ)。上述步骤α~步骤δ可以从任意步骤开始进行,按上述顺序也毫无问题。此外,还可以将2个以上步骤连续进行。此外,上述步骤α中,层叠的材料彼此的粘接力弱的情况下,可以介由粘接剂或粘着剂层叠。此时,如不使用粘接剂或粘着剂则在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如使用粘接剂或粘着剂则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粘接破坏(AF)。
作为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下述2种方法。
首先,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中,进行以使基材层A与阻碍层D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α)。这里,采用紫外线固化型清漆作为阻碍层D,在步骤α之后立即照射紫外线使阻碍层D固化。接下来,采用油性胶印油墨作为可视层C,进行以使阻碍层D和可视层C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β)。进一步进行以使可视层C与脆质层B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γ)。该步骤γ可以通过在可视层C的上设置发泡树脂涂层、使其热固化而设置脆质层B来进行。另外,准备脱模纸,在脱模纸上设置粘着剂层E,最后,进行以使脆质层B与粘着剂层E接触的方式将两者层叠的步骤(步骤δ)。
由此,可以设计为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粘接力比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粘接力高。如果将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剥离,则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在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界面发生层间剥离(DF),阻碍层D随着基材层(A)剥离。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在脆质层B的内部发生凝聚破坏。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子中,连续进行以使可视层C和脆质层B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γ)和以使阻碍层D和可视层C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步骤β)。这里,采用紫外线固化型清漆作为阻碍层D,采用紫外线固化型胶印油墨作为可视层C,采用薄纸(每平方米重量(坪量)低的天然纸浆纸)作为脆质层B,步骤β之后立即照射紫外线使阻碍层D固化。另外,另外准备透明膜作为基材A,进行在基材层A的表面设置阻碍层D的步骤(步骤α)。不过,基材层A的表面与阻碍层D不直接粘接,因而对基材层A的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后,涂布弱粘着性粘着剂,在其上层压前述薄纸/紫外线固化型胶印油墨层/紫外线固化型清漆层的紫外线固化型清漆层侧,得到构成为基材层A/粘接剂/阻碍层D/可视层C/脆质层B的材料。
在此之外,准备脱模纸,在脱模纸上设置粘着剂层E,进行以脆质层B与粘着剂层E接触的方式将两者层叠的步骤(步骤δ)。
由此,可以设计为阻碍层D与可视层C的粘接力比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粘接力高。如果将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剥离,则在阻碍层形成区域AD,在阻碍层D与基材层A的界面发生粘接破坏(AF),阻碍层D残留在被粘物侧,脆质层B和可视层C随着基材层A剥离。在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在脆质层B的内部发生凝聚破坏。
(膜的成型方法)
使基材层A成型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膜成型方法相关的各种公知方法。具体而言,可列举使用连接于螺杆型挤出机的单层或多层T模头、I模头将熔融树脂挤出为片状的铸塑成型、使用圆形模头将熔融树脂挤出为管状并利用内部的空气压力使其膨胀的吹胀成型、用多个热辊将经混炼的材料轧制并加工成片状的压延成型、轧制成型等。
此外,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在基材层A的成型工序中使脆质层B成型。对于基材层A和脆质层B的层叠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作为热塑性树脂膜成型方法的具体例子,有使用了多层共挤分配器(feedblock)、多歧管的多层模头方式和使用了多个模头的挤出层压方式等。此外,还可以组合使用多层模头方式和挤出层压方式。
不过,为了调低脆质层B的剥离强度,优选脆质层B以形成上述适当的孔隙率的方式成型。
孔隙率在上述适当范围内的脆质层B可以通过将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和根据需要添加的分散剂的膜拉伸来制造。通过拉伸使脆质层B中生成孔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通常使用的各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或它们的组合来进行。作为具体例子,在使铸塑成型膜拉伸的情况下,可以列举利用了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的纵向拉伸、利用了拉幅烘箱的横向拉伸、通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的组合进行的依次双轴拉伸、通过拉幅烘箱和直线电机的组合进行的同时双轴拉伸、通过拉幅烘箱和受电弓的组合进行的同时双轴拉伸、轧制等。此外,作为吹塑成型膜的拉伸方法,可以列举通过管式法进行的同时双轴拉伸。
拉伸倍率没有特别限定,考虑所用热塑性树脂的特性等适当确定。例如,使用丙烯均聚物或其共聚物作为热塑性树脂、将其在一轴方向上拉伸的情况下,优选为1.2~12倍,更优选为2~10倍。将其在二轴方向上拉伸的情况下,以面积倍率计通常优选为1.5~60倍,更优选为4~50倍。使用其他热塑性树脂、将其在一轴方向上拉伸的情况下,优选为1.2~10倍,更优选为2~5倍。将其在二轴方向上拉伸的情况下,以面积倍率计,通常为1.5~20倍,优选为4~12倍。
关于拉伸温度,可以在适合热塑性树脂拉伸的公知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具体而言,在所用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温度以上、晶体部的熔点以下。热塑性树脂为丙烯均聚物(熔点155~167℃)的情况下,优选为100~164℃。热塑性树脂为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21~134℃)的情况下,优选为70~133℃。这是比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1~70℃的温度。此外,热塑性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熔点246~252℃)的情况下,选择不会急剧进行晶体化的温度。
拉伸速度优选在20~350m/分钟。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情况下,由基材层A和脆质层B构成易剥离性层叠膜。基材层A/脆质层B两层结构的情况下,作为其拉伸轴数的组合,可以列举单轴/单轴、单轴/双轴、双轴/单轴。此外,基材层A可以具有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作为这种情况下拉伸轴数的组合,为基材层(A2)/基材层(A1)/脆质层B三层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列举单轴/单轴/双轴、单轴/双轴/单轴、双轴/单轴/单轴、单轴/双轴/双轴、双轴/双轴/单轴、双轴/双轴/双轴。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以下述方式进行使用:在将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从被粘物剥离的基材层A侧的部分呈现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与此同时,被粘物侧上残留的部分呈现基材层A侧图案的转印图案。
由此,根据被粘物侧上残留的部分呈现的图案、以及基材层A侧的部分呈现的图案,能够容易地知晓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从被粘物剥离过的事实。这样的使用方法通过使用按第一方式构成、阻碍层D由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形成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或使用按第二方式构成、阻碍层D由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的转印图案形成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能够容易地进行。
此外,本发明易剥离性标签的其他使用方法以下述方式进行使用:在将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为阻碍层D和与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由此,在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撕下时,在对应于阻碍层D缘部的位置,可视层C在厚度方向上高精度地被切断,在剥离的基材层A侧的部分、以及残留在被粘物侧的部分,分别清晰呈现反映阻碍层D的图案或其转印图案的痕迹图案。根据该呈现出的痕迹图案,能够容易地知晓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被剥离过的事实。该痕迹图案优选包含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
进一步,本发明易剥离性标签的其他使用方法是,以下述方式使用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用粘着剂或粘接剂将从被粘物剥离的基材层A侧的部分再次粘贴在被粘物侧的将标签剥离后的痕迹上时,基材层A侧呈现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
由此,根据再次粘贴的基材层A侧呈现的图案,能够容易地知晓标签曾经被撕下后又再次粘贴。关于这样的使用方法中使用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构成,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方式)、(第二方式)两栏。
此时,优选再次粘贴的基材层A侧呈现的图案的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ΔEZ)满足上述条件3。
<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
本发明的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的特征在于,在被粘物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粘贴有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作为该被粘物,可以合适地采用存在为了伪造、开封、篡改而被再次使用的可能性的被粘物。例如,作为这样的被粘物,可列举药品、食品等的包装容器、邮寄物、IC封装、文件、书籍等。被粘物为包装容器的情况下,优选将易剥离性层叠膜粘贴在能够开封的位置。由此,可以以将易剥离性层叠膜撕下时呈现的痕迹图案为指标,判断包装容器是否已开封。
(剥离起始应力)
本发明的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中,易剥离性层叠标签需要其一部分残留在被粘物上而被剥离。因此,优选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剥离起始应力比其粘着剂层E的凝聚力低。此外,优选易剥离性层叠膜从被粘物的剥离能够不对易剥离性层叠标签进行特殊加工地、容易地用手开始。从这些方面出发,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对被粘物的剥离起始应力优选为7.5N/15mm以下,更优选为6.0N/15mm以下。另一方面,从标签在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过程、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的运输等操作过程中不会不经意地剥离的观点出发,优选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对被粘物的剥离起始应力比脆质层B的平均剥离力高,优选为1.0N/15mm以上,更优选为1.5N/15mm以上。
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对被粘物的剥离起始应力的测定方法是,介由粘着剂将按照JIS K6854-2调整的试验片粘贴在铝板上,制作测定用样品。使用拉伸试验机,利用称重传感器,测定使试验片与铝板以180゜的角度剥离时的应力,取最大应力值作为剥离起始应力。
<判断已开封的方法>
本发明的已开封的判断方法是,在被粘物的能够开封的位置粘贴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基材层A侧没有呈现图案的状态设为未开封,将基材层A侧呈现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和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的状态设为已开封,进行判断。基材层A侧呈现的图案优选为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1种以上的图案。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肉眼判断被粘物是否已开封。
[实施例]
以下,用实施例、比较例和试验例进一步具体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下所示材料、使用量、比例、操作等就可以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所示的具体例子。
[评价方法]
(MFR)
树脂组合物a~i的MFR(熔体流动速率)是,按照JIS K7210:1999,使用小型熔融指数仪(立山科学工业(株)制,型号:L240),以温度为230℃、载荷为2.16kg的条件测定。将结果汇总示于表1。
(成型性)
易剥离性层叠膜的成型性按以下的2个级别评价。平均剥离力和不透明度根据的是后述评价方法。将结果汇总示于表2。
良好(○)外观均匀,没有不均之处,宽度方向和流动方向各自的平均剥离力、不透明度稳定。这里,“稳定”是指,该样品在全部点中的测定值在平均值±5%以内的范围内。
不良(×)外观存在不均,宽度方向和流动方向各自的平均剥离力、不透明度不稳定。
(厚度)
易破坏性层叠膜的厚度是,按照JIS K 7130:1999,使用厚度计(海维力(ハイブリッチ)制作所制)测定。将易剥离性层叠膜在宽度方向上切成100mm的宽度,取得测定样品。测定该测定样品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处的10点的厚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层叠膜整体的厚度(μm)。将结果汇总示于表2。
基材层A和脆质层B的厚度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拓普康制,SM-200)测定。用切片机(Leica Biosystems制,RM2265)将易剥离性层叠膜切断,制成测定用样品,以加速电压10kV观察膜截面。在观察图像上的宽度方向上等间隔的10个点,测定基材层A和脆质层B的厚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基材层A的测定值和脆质层B的测定值。基材层A为复层构成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求出基材层A中各层的测定值。
接下来,由得到的测定值求出基材层A与脆质层B的厚度比率,将其乘以层叠膜整体的厚度(μm),算出基材层A的厚度(μm)和脆质层B的厚度(μm)。将结果汇总示于表2。
(不透明度)
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是,对于各样品,在宽度方向和流动方向上2cm间隔的位置,按照JIS P8138,使用色温计(须贺试验机(株)制,商品名:触摸面板式Colorcomputer SM-T),使黑色标准板或白色标准板抵在测定试样的背面,测定各状态下测定试样的光反射率,算出以百分率表示两者之比(黑色板/白色板)的值。
(信息识别性)
在官方制造的明信片上印刷文字尺寸为10点的26个字母。接下来,使易剥离性层叠膜与官方明信片上的字母印刷面重合,制作样品。透过易剥离性层叠膜,通过目测观察上述字母,按以下的4个级别评价信息识别性。将结果汇总示于表2。
良好(◎) 全部文字可识别。
稍好(○) 一部分文字可识别。
尚可(△) 虽然知道印字的存在,但完全无法识别。
不在评价范围内(-) 无法确认印字的存在。
(剥离起始应力)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剥离起始应力的测定方法是,按照JIS K6854-2,首先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不具有阻碍层D的部位切下宽度15mm、长度120mm,制作试验片,在试验片的一端将厚度100μm、宽度15mm、长度200mm的高品质纸粘贴在粘着剂上,制作握持部(掴みしろ),接下来,将试验片以试验片不突出的方式介由粘着剂粘贴在宽度25mm、长度210mm、厚度1.5mm的铝板上,制作测定用样品。将其在恒温室(温度20℃、相对湿度65%)环境下调整12小时后,使用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AUTOGRAPH),以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拉伸,利用称重传感器测定使试验片与铝板以180°的角度剥离时的应力,取最大应力值作为剥离起始应力。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平均剥离力)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剥离起始应力的测定方法是,按照JIS K6854-2,首先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不具有阻碍层D的部位切下宽度15mm、长度120mm,制作试验片,在试验片的一端将厚度100μm、宽度15mm、长度200mm的高品质纸粘贴在粘着剂上,制作握持部,接下来,将试验片以试验片不突出的方式介由粘着剂粘贴在宽度25mm、长度210mm、厚度1.5mm的铝板上,制作测定用样品。将其在恒温室(温度20℃、相对湿度65%)环境下调整12小时后,使用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AUTOGRAPH),以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拉伸,利用称重传感器测定使试验片与铝板以180゜的角度剥离时的应力,取剥离距离15mm至45mm之间的稳定剥离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剥离力。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起始性)
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切成50mm×50mm的正方形,剥去脱模纸后,介由粘着剂层粘贴在官方制造的明信片上,作为剥离性评价的样品。
手持同一样品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易剥离性层叠膜/粘着剂层)4边中的1边,由明信片撕下,观察脆质层B中至稳定的剥离开始的状态(距离标签端面的距离),按以下的4个级别进行评价。这里,“稳定的剥离”是指,剥离以几乎恒定的速度发生,不会剥离不连续或者剥离力为0。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良好(◎) 稳定的剥离在低于2mm处开始。
稍好(○) 至稳定的剥离开始,需要2mm以上且低于5mm。
尚可(△) 至稳定的剥离开始,需要5mm以上且低于10mm。
不良(×) 至稳定的剥离开始,需要10mm以上。
(传播性)
在上述样品上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4边中的1边上重合粘贴粘合胶带(米其邦(株)制,商品名:CELLOTAPE(注册商标)CT-18),形成容易手持使脆质层B内的剥离开始的状态,接下来,用手将基材层A由明信片撕下,通过手承受的负荷,评价此时脆质层B的剥离力,同时,通过目测观察评价脆质层B的剥离的传播状态。各评价按以下的4个级别进行。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良好(◎) 剥离力轻,剥离在整个面上彻底地传播。
稍好(○) 剥离力稍大,剥离在整个面上彻底地传播。
尚可(△) 剥离力大,剥离在整个面上彻底地传播。
不良(×) 剥离力非常大,但剥离不在整个面上传播。
(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
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切成宽度30mm×长度120mm的形状,剥去脱模纸后,介由粘着剂层粘贴在PET膜上,作为评价剥离性的样品。
在表3中汇总显示出按照JIS K 6854-2:1999,将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设有单纯的图形图案的阻碍层D的部分、设有文字图案的阻碍剂D的部分中发生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位置和方式。
(锐度)
对于在破坏方式的评价中使用的设有单纯的图形图案的阻碍层D的部分、设有文字图案的阻碍剂D的部分,目测观察剥离时产生的脆质层B的破坏、可视层C的切断状态,从而对锐度进行评价。该评价按以下的4个级别进行。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良好(◎) 可视层C的切断如阻碍剂D的图案,再现性高,能够立刻读取到单纯的图形图案、文字图案。
稍好(○) 可视层C的切断大体如阻碍剂D的图案,能够读取到单纯的图形图案、文字图案。
尚可(△) 可视层C的切断不像阻碍剂D的图案一样,有缺失、缺损,无法正确读取到单纯的图形图案、文字图案。
不良(×) 不发生可视层C的切断,无法确认单纯的图形图案或文字图案。
(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
将通过实施例制作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切成100mm×100mm的正方形,剥去脱模纸后,介由粘着剂层E粘贴在白色PET膜(帝人杜邦薄膜(株)制,TEIJIN TETORON膜U2)上后,作为评价识别性的样品。使用分光光度计(X-RITE社制,商品名:X-Rite530),以光源为D50、视角为2°的条件测定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阻碍层形成区域AD)和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L值、a值、b值,基于下面的式子,将色差作为ΔEX表示。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数学式4]
上述式中,Lx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测得的L值,L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L值,ax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测得的a值,a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a值,bX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的b值,b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b值。
接下来,目测判断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的浓度差。判断基准如下,良好、稍好、尚可水平为合格。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良好(◎) 无法通过目测确认到浓度差别。
稍好(○) 凝视能确认到浓度差别。
尚可(△) 目测能确认到浓度差别,依稀能确认到阻碍层D的图案。
不良(×) 浓度差别清晰,能立即确认到阻碍层D的图案。
(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
将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切成100mm×100mm的正方形,剥去脱模纸后,介由粘着剂层E粘贴在白色PET膜(帝人杜邦薄膜(株)制,TEIJIN RTETORONR膜U2)上后,剥离,再次重合,作为评价识别性的样品。以与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试验同样的条件测定该样品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阻碍层形成区域AD)和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L值、a值、b值,基于下面的式子,将色差作为ΔEY表示。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数学式5]
上述式中,LY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测得的L值,L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L值,aY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测得的a值,a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a值,bY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的b值,b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b值。
接下来,目测判断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的浓度差。判断基准如下,良好、稍好、尚可水平为合格。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良好(◎) 浓度差别清晰,立即可知剥离过
稍好(○) 目测能确认到浓度差别,可知剥离过。
尚可(△) 凝视能确认到浓度差别。
不良(×) 无法通过目测确认到浓度差别。
(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
使用在前述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中使用的样品,使用PVA糊(大和(株)制,Arabic Yamato)再次粘贴于标签侧的剥离面,作为识别性评价的样品。以与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试验同样的条件测定该样品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阻碍层形成区域AD)和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阻碍层非形成区域AN)的L值、a值、b值,基于下面的式子,将色差作为ΔEZ表示。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数学式6]
上述式中,LZ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测得的L值,L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L值,aZ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测得的a值,a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a值,bZ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的b值,b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b值。
接下来,目测判断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的浓度差。判断基准如下,良好、稍好、尚可水平为合格。将结果汇总示于表3。
良好(◎) 浓度差别清晰,立即可知剥离过
稍好(○) 目测能确认到浓度差别,可知剥离过。
尚可(△) 凝视能确认到浓度差别。
不良(×) 无法通过目测确认到浓度差别。
[热塑性树脂膜的制造]
(制造例1)
基材层A使用树脂组合物h,脆质层B使用树脂组合物a,各自单独用设定为230℃的挤出机(三菱重工业(株)制,PM-115)熔融混炼后,供应给设定为250℃的一台共挤出模头,在模头内层叠并将其挤出成片状,利用冷却装置使其冷却,得到两层结构的无拉伸片材。将该无拉伸片材于130℃加热,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纵向拉伸4倍,冷却至60℃的温度后,再次加热至150℃的温度,利用拉幅机横向拉伸9倍,以162℃的温度退火处理,冷却至60℃的温度后,将耳部切去,得到厚度60μm、两层结构(A/B,各层厚度:59μm/1μm,各层拉伸轴数:双轴/双轴)的多层拉伸膜,将其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为33%,信息识别性为◎。
(制造例2~4、8~12、15~18)
制造例1中,基材层A和脆质层B使用表2记载的树脂组合物,将基材层A和脆质层B的厚度变更为表2记载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制造例1同样操作,得到多层拉伸膜,将其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
将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和信息识别性示于表2。其中,制造例10、12的易剥离性层叠膜是不透明的,未评价信息识别性。此外,制造例16的易剥离性层叠膜中,脆质层B不在膜上均匀分布,存在不均,因此未评价基材层A的厚度、脆质层B的厚度、不透明度、信息识别性。
(制造例5)
使用棒涂机,在作为基材层A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株式会社大共制,厚度50μm)的一面涂布作为脆质层B的树脂组合物j的涂布液,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干燥,得到厚度52μm、两层结构(A/B,各层厚度:50μm/2μm,各层拉伸轴数:双轴/0轴)的多层拉伸膜,将其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为45%,信息识别性为○。
(制造例6)
基材层A使用树脂组合物h,利用设定为230℃的挤出机熔融混炼后,供应给设定于250℃的挤出模头,在模头内挤出成片状,利用冷却装置使其冷却,得到无拉伸片材。将该无拉伸片材于130℃加热,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纵向拉伸4倍,加热至150℃的温度,利用拉幅机横向拉伸9倍,以162℃的温度退火处理,冷却至60℃的温度,制成双轴拉伸片材。
另外,脆质层B使用树脂组合物k,将其利用设定为250℃的挤出机混炼后,供应给设定为250℃的T模头,从T模头挤出成片状,层叠于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双轴拉伸片材的一面,于60℃冷却,将耳部切去,得到厚度54μm、两层结构(A/B,各层厚度:50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双轴/0轴)的多层拉伸膜,将其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为65%,信息识别性为○。
(制造例7)
基材层A使用树脂组合物h,利用设定为230℃的挤出机熔融混炼后,供应给设定于250℃的挤出模头,在模头内挤出成片状,利用冷却装置使其冷却,得到无拉伸片材。将该无拉伸片材于130℃加热,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纵向拉伸4倍,冷却至60℃的温度,得到单轴拉伸片材。
另外,脆质层B使用树脂组合物d,将其利用设定为250℃的挤出机混炼后,供应给设定为250℃的T模头,从T模头挤出成片状,在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单轴拉伸片材的一面层叠,于60℃冷却,得到基材层A/脆质层B(树脂组合物h/树脂组合物d)的两种两层层叠片材。
接下来,将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两种两层层叠片材再次加热至150℃的温度,利用拉幅机横向拉伸9倍,以162℃的温度退火处理,冷却至60℃的温度后,将耳部切去,得到厚度60μm、两层结构(A/B、各层厚度:59μm/1μm、各层拉伸轴数:双轴/单轴)的多层拉伸膜,将其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为52%,信息识别性为○。
(制造例13)
基材层A1使用树脂组合物h,脆质层B使用树脂组合物g,分别用各自设定为230℃的挤出机(三菱重工业(株)制,PM-115)熔融混炼后,供应给设定为250℃的一台共挤出模头,在模头内层叠并将其挤出成片状,利用冷却装置使其冷却,得到两层结构的无拉伸片材。将该无拉伸片材于130℃加热,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纵向拉伸4倍,冷却至60℃的温度,得到单轴拉伸片材。
另外,基材层A2使用树脂组合物g,将其利用设定为250℃的挤出机混炼后,供应给设定为250℃的T模头,从T模头挤出成片状,以与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单轴拉伸片材的基材层A1面接触的方式层叠,于60℃冷却,得到基材层A2/基材层A1/脆质层B(树脂组合物g/树脂组合物h/树脂组合物g)两种三层层叠片材。
接下来,将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两种三层层叠片材再次加热至150℃的温度,利用拉幅机横向拉伸9倍,以162℃的温度退火处理,冷却至60℃的温度后,将耳部切去,得到厚度60μm、三层结构(A2/A1/B,各层厚度:2μm/57.4μm/0.6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双轴)的多层拉伸膜,将其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为53%,信息识别性为○。
[表1]
[表2]
(制造例14)
利用半角轮涂布机,以干燥后的厚度为40μm的方式,在作为基材层A3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株式会社大共制,厚度300μm)的一面涂布作为基材层A2的溶剂系丙烯酸系粘着剂(东洋油墨化学工业社制,ORIBAIN BPS1109),干燥,得到层叠片材。
接下来,以通过制造例1制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基材层A1面与上述层叠膜的A2面接触的方式层叠,得到厚度400μm、四层结构(A3/A2/A1/B,各层厚度:300μm/40μm/59μm/1μm,各层拉伸轴数:双轴/0轴/双轴/双轴)的多层拉伸膜,将其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得到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不透明度为50%,信息识别性为○。
(实施例1)
以与通过制造例1制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接触的方式,作为可视层C,将UV油墨((株)T&K TOKA制,UV161蓝S)与柔印油墨((株)T&K TOKA制,UV Flexo Blue500)重量比4: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为实地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可视层C固化,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的顺序层叠的层叠体。
接下来,以与上述层叠体的可视层C接触的方式,将作为阻碍层D的阳离子固化型UV有机硅树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POLY200)与硼系阳离子固化UV催化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CATA211)重量比50:1的混合物以1.5g/m2的峰值量实施作为文字图案的字体为Arial Black、30Point、文字为“OPEN”的印刷以及作为单纯的图形图案的字体为ArialBlack、130Point、符号为“×”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阻碍层D固化,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的顺序层叠的层叠体。
另外,在高品质纸的两面层压聚乙烯膜,对其一面实施有机硅处理,在厚度173μm、密度0.9g/m3的脱模纸的有机硅处理面,以干燥后的涂布量为30g/m2的方式,用半角轮涂布机涂布作为粘接剂层E的溶剂系丙烯酸系粘着剂(东洋油墨化学工业(株)制,ORIBAINBPS1109),干燥,得到粘着片。
接下来,以上述粘着片的粘接剂层E与上述层叠体的阻碍层D接触的方式层叠,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剥离起始应力、平均剥离力、起始性、传播性、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图案剥离适性(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中破坏的位置和破坏方式、锐度)、安全性能(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进行评价,汇总示于表3。此外,将文字图案部的剥离情况示于图6。
(实施例2)
以与通过制造例1制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接触的方式,作为可视层C,将UV油墨((株)T&K TOKA制,UV161蓝S)和柔印油墨((株)T&K TOKA制,UVFlexo blue 500)重量比4: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为实地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可视层C固化,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在高品质纸的两面层压聚乙烯膜,对其一面实施有机硅处理,在厚度173μm、密度0.9g/m3的脱模纸的有机硅处理面上,以干燥后的涂布量为30g/m2的方式,用半角轮涂布机涂布作为粘接剂层E的溶剂系丙烯酸系粘着剂(东洋油墨化学工业(株)制,ORIBAINBPS1109),干燥,得到粘着片。
接下来,以与粘着片的粘着剂层E接触的方式,作为阻碍层D,将阳离子固化型UV有机硅树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POLY200)和硼系阳离子固化UV催化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CATA211)重量比50: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与实施例1相同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阻碍层D固化,得到按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的顺序层叠而成的粘着片。
接下来,以上述粘着片的阻碍层D与上述层叠体的可视层C接触的方式层叠,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汇总示于表3。
(实施例3)
在作为基材层A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株式会社大共制,厚度50μm)的一面,作为阻碍层D,将阳离子固化型UV有机硅树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POLY200)和硼系阳离子固化UV催化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CATA211)重量比50: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与实施例1相同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阻碍层D固化,得到按基材层A/阻碍层D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接下来,以与上述层叠体的阻碍层D接触的方式,作为可视层C,将UV油墨((株)T&KTOKA制,UV161蓝S)和柔印油墨((株)T&K TOKA制,UVFlexo blue 500)重量比4: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为实地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可视层C固化,得到按基材层A/阻碍层D/可视层C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接下来,以与上述层叠体的可视层C接触的方式,作为脆质层B,用棒涂机涂布树脂组合物j的涂布液,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得到按基材层A/阻碍层D/可视层C/脆质层B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在高品质纸的两面层压聚乙烯膜,对其一面实施有机硅处理,在厚度173μm、密度0.9g/m3的脱模纸的有机硅处理面,作为粘接剂层E,用半角轮涂布机涂布溶剂系丙烯酸系粘着剂(东洋油墨化学工业(株)制,ORIBAIN BPS1109),干燥后的涂布量为30g/m2,干燥,得到粘着片。
接下来,以上述粘着片的粘接剂层E与上述层叠体的脆质层E接触的方式层叠,得到按基材层A/阻碍层D/可视层C/脆质层B/粘着剂层E/脱模纸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汇总示于表3。此外,将文字图案部剥离前的情况、剥离情况、剥离后重合的情况、剥离后再次粘贴的情况示于图6。
(实施例4~16、比较例2~5)
在实施例1中,作为易剥离性层叠膜,变更为表3记载的制造例,除此以外,与制造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汇总示于表3。
(比较例1)
以与通过制造例1制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接触的方式,作为可视层C,将UV油墨((株)T&K TOKA制,UV161蓝S)和柔印油墨((株)T&K TOKA制,UVFlexo blue 500)重量比4: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为实地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可视层C固化,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在高品质纸的两面层压聚乙烯膜,对其一面实施有机硅处理,在厚度173μm、密度0.9g/m3的脱模纸的有机硅处理面,作为粘接剂层E,用半角轮涂布机涂布溶剂系丙烯酸系粘着剂(东洋油墨化学工业(株)制,ORIBAIN BPS1109),干燥后的涂布量为30g/m2,干燥,得到粘着片。
接下来,以上述粘着片的粘接剂层E与上述层叠体的可视层C接触的方式层叠,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粘着剂层E/脱模纸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接下来,将上述层叠体的脱模纸剥离,以与层叠体的粘着剂层E接触的方式,作为阻碍层D,将阳离子固化型UV有机硅树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POLY200)和硼系阳离子固化UV催化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CATA211)重量比50: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与实施例1相同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阻碍层D固化,以使脱模纸与阻碍层D接触的方式层叠,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粘着剂层E/阻碍层D/脱模纸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汇总示于表3。此外,将单纯的图形图案文字图案部的剥离情况示于图3。
(实施例17)
在实施例1中,将可视层C变更为:作为文字图案,字体为HGP哥特式E、40Point、文字为“禁止开封”的白字,除此以外,与制造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剥去上述标签的脱模纸后,介由粘着剂层E粘贴在作为被粘物的白色PET膜(帝人杜邦薄膜(株)制,TEIJIN TETORON膜U2)上后再剥离,结果,无法读取到文字“禁止开封”形状的印刷剂层C的文字图案,确认到标签已剥离。
对剥离面进行观察,结果,可视层C的文字图案沿阻碍层D的图案破坏。
此外,即使使剥离的标签与剥离前的位置重合,也能够读取到阻碍层D的图案。
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制造例1记载的易剥离性层叠膜,因此,未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实施例18)
在实施例1中,将粘着剂层E变更为表面被覆率为50%的线宽5mm的条纹图案,除此以外,与制造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剥去上述标签的脱模纸后,介由粘着剂层E粘贴在作为被粘物的白色PET膜(帝人杜邦薄膜(株)制,TEIJIN RTETORONR膜U2)上后再剥离,结果确认到,呈现出设有粘着剂层E且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位的形状,标签可容易地被剥离。
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制造例1记载的易剥离性层叠膜,因此,未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实施例19)
在实施例1中,用白色颜料(大日精化社制,N-DYM 8054白)将粘着剂层E着色,除此以外,与制造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按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剥去上述标签的脱模纸后,在介由粘着剂层E粘贴在与标签同系色的蓝色被粘物上后,剥离的话,则蓝色的单纯的图形和文字清晰地显示在白色粘着剂层上,利用白色粘着剂强调标签的色差,能够容易地确认已剥离。接下来,使标签再次与被粘物原来的位置重合,评价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结果,能够读取到阻碍层D的图案。
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制造例1记载的易剥离性层叠膜,因此,未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蓝色被粘物的制成:使用电晕放电处理装置(春日电气(株)制,HF400F),对白色PET膜(帝人杜邦薄膜(株)制,TEIJIN RTETORONR膜U2)的一面以4,200J/m2的施加能量密度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在电晕处理面,将蓝色UV油墨((株)T&K TOKA制,UV161蓝S)以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为实地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油墨固化,得到蓝色被粘物。
(实施例20)
以与实施例1中制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基材层A接触的方式,作为印刷信息,将UV油墨((株)T&K TOKA制,UV161红S)按1.5g/m2的峰值量实施图案为HGP哥特式E字体,40Point,文字为“禁止开封”的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印刷信息固化,得到按印刷信息/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制造例1记载的易剥离性层叠膜,因此,未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实施例21)
以与实施例1中制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基材层A接触的方式,作为涂层,将阳离子固化型UV有机硅树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POLY200)和硼系阳离子固化UV催化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制,UV CATA211)重量比50:1的混合物按1.5g/m2的峰值量以实地图案方式实施印刷,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剥离涂层固化,得到按涂层/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将上述标签的剥离纸撕下后,以粘着剂层E与涂层接触的方式卷在纸筒上,得到不具备剥离纸的卷状剥离性层叠标签。此外,卷状剥离性层叠标签能够没有声音地以轻的力量拉出。
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制造例1记载的易剥离性层叠膜,因此,未对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中标签的剥离适性、图案剥离适性、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实施例22)
将以下所示A液25重量份、B液180重量份、滑石50%水分散液70重量份和作为粘合剂的羟乙基纤维素5%水溶液240重量份混合,调制热敏显色剂。
A液的调制
3-(N-甲基-N-环己氨基)-6-甲基-7-苯胺基荧烷 4重量份
3-二乙氨基-7-邻氯苯胺基荧烷 1重量份
羟乙基纤维素5%水溶液 20重量份
用砂磨机将该比率的组合物粉碎至平均粒径2μm。
B液的调制
4,4’-异亚丙基二酚(双酚A) 25重量份
硬脂酸酰胺 15重量份
羟乙基纤维素5%水溶液 140重量份
用砂磨机将该比率的组合物粉碎至平均粒径2μm。
将实施例17~实施例22的层构成汇总示于表4。
[表3]
[表4]
以与实施例1中制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基材层A接触的方式,作为涂层,使用棒涂机将热敏显色剂按干燥后的涂布量为5.5g/m2的方式涂布,得到按涂层/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脱模纸顺序层叠而成的剥离性层叠标签。
使用条码打印机(TECH,Inc.制,B-30-S5)在上述剥离性层叠标签上印画,用于热印画适性的评价。热印刷适性的评价是,使用条码验证机(富士电气冷冻机(株)制,LASERCHEK II)在剥离性层叠标签的涂层面进行条码的印画(CODE39),如果使用验证机测定印刷后的条码的ANSI GRADE,则等级为A,能够印画清楚的图像。
如表3所示,以下述方式设计的各实施例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各实施例为包含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粘着剂层E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依次相接触,同时,阻碍层D不连续地设置,且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破坏的方式为与阻碍层D接触的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破坏的方式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此外,剥离时的图案锐利。这些实施例的标签具有可视层C以与阻碍层D的图案一致的方式被切断的机制。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标签在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不依次接触方面与各实施例是不同的,为切断粘着剂机制的标签,图案锐度不良。此外,比较例2~5的标签为各层的强度设计不当的例子,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依次接触,但破坏方式不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结果可知,图案完全不显现(锐度不良),安全性也完全不显现。
此外,实施例17为通过图案印刷形成可视层C的例子,实施例18为不使粘着剂层E着色而设为条纹状的例子,实施例19为使可视层C着色为白色的例子,实施例20为在与可视层C不同的标签侧赋予不变的印刷信息的例子,实施例21为对标签表面赋予剥离适性、不需要剥离纸的例子,实施例22为在标签侧设置热敏记录层、进行热敏记录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毋庸置疑,可以采取各种变异。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有该标签的带标签被粘物在剥离前不呈现图案,随着剥离而呈现图案,即使再次粘贴,图案也不会消去,因而能够有效地用于防止粘贴替换用标签、防篡改密封、发货单、申请密封、优惠券等广泛的用途。
符号说明
1 基材层A
2 脆质层B
3 可视层C
4 阻碍层D
5 粘着剂层E
10 易剥离性层叠膜
20 脱模纸
30 被粘物
100a、100b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Claims (27)

1.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特征在于,
包含基材层A、脆质层B、可视层C、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
在所述基材层A与所述粘着剂层E之间,依次层叠有所述脆质层B、所述可视层C和所述阻碍层D,同时,所述脆质层B与所述可视层C、所述可视层C与所述阻碍层D相互接触,且所述阻碍层D以不连续图案的形式设置,
按照JIS K6854-2:1999将该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剥离时,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所述阻碍层D的部分,为所述阻碍层D和与所述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所述阻碍层D的部分为所述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依次层叠有所述基材层A、所述脆质层B、所述可视层C、所述阻碍层D和所述粘着剂层E。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碍层D与所述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在设有所述阻碍层D的部分,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界面为所述阻碍层D与所述粘着剂层E的界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依次层叠有所述基材层A、所述阻碍层D、所述可视层C、所述脆质层B和所述粘着剂层E。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特征在于,在设有所述阻碍层D的部分,发生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的界面为所述阻碍层D与所述可视层C的界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按照JIS K6854-2:1999将所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180度剥离时,在未设置所述阻碍层D的部分,平均剥离力为0.1~4.0N/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所述脆质层B含有热塑性树脂,同时,具有不均匀结构,
所述不均匀结构通过使选自无机微细粉末、有机填料、气泡和与所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相容性的其他热塑性树脂的至少1种材料共存于所述热塑性树脂中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所述脆质层B含有热塑性树脂22~99.9质量%、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0~78质量%、以及分散剂0.1~10质量%,其中,热塑性树脂、无机微细粉末和/或有机填料、分散剂的合计为100质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脆质层B至少在一轴方向上被拉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脆质层B的厚度为0.1~13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基材层A含有热塑性树脂40~100质量%、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0~60质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具有由所述基材层A和所述脆质层B构成的易剥离性层叠膜,所述易剥离性层叠膜的JIS P8149:2000中规定的不透明度为70%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层C包含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织纹、网点、几何图案、无规和实地的至少1种印刷图案。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层C为实地的印刷图案,以覆盖所述脆质层B表面的方式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阻碍层D包含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和无规的至少1种印刷图案。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粘着剂层E具有图案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粘着剂层E含有着色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基材层A的与所述脆质层B侧相反侧的面上,具有印刷信息或装饰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基材层A的与所述脆质层B侧相反侧的面上具有涂层,该涂层含有剥离剂、热敏显色剂、油墨固定剂中的任一种。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在将所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表面的状态下,使用分光光度计在光源为D50、视角为2°的条件下测定L值、a值、b值时,由下述式表示的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即ΔEX为0.4以下,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即ΔEY为3.2以上,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即ΔEZ为3.2以上;
剥离前的信息识别性即ΔEX:剥离前的状态下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的色差;
[数学式1]
<mrow> <msub> <mi>&amp;Delta;E</mi> <mi>X</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L</mi> <mrow> <mi>X</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L</mi> <mrow> <mi>X</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a</mi> <mrow> <mi>X</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a</mi> <mrow> <mi>X</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b</mi> <mrow> <mi>X</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b</mi> <mrow> <mi>X</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row>
上述式中,Lx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测得的L值,L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L值,ax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测得的a值,a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a值,bX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X1的b值,bx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X2测得的b值;
剥离后重合的信息识别性即ΔEY:将标签剥离而分离为基材层A侧和被粘物侧后,在不介由任何物质使两者在原来的位置重合的状态下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的色差;
[数学式2]
<mrow> <msub> <mi>&amp;Delta;E</mi> <mi>Y</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L</mi> <mrow> <mi>Y</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L</mi> <mrow> <mi>Y</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a</mi> <mrow> <mi>Y</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a</mi> <mrow> <mi>Y</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b</mi> <mrow> <mi>Y</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b</mi> <mrow> <mi>Y</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row>
上述式中,LY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测得的L值,L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L值,aY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测得的a值,a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a值,bY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Y1的b值,bY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Y2测得的b值;
再次粘贴后的信息识别性即ΔEZ:将标签剥离而分离为基材层A侧和被粘物侧后,在介由粘接剂或粘着剂使两者在原来的位置重合的状态下的、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与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的色差;
[数学式3]
<mrow> <msub> <mi>&amp;Delta;E</mi> <mi>Z</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L</mi> <mrow> <mi>Z</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L</mi> <mrow> <mi>Z</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a</mi> <mrow> <mi>Z</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a</mi> <mrow> <mi>Z</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b</mi> <mrow> <mi>Z</mi>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b</mi> <mrow> <mi>Z</mi> <mn>2</mn> </mrow>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row>
上述式中,LZ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测得的L值,L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L值,aZ1表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测得的a值,a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a值,bZ1表示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Z1的b值,bZ2表示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Z2测得的b值。
21.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基材层A和脆质层B层叠而制作易剥离性层叠膜的步骤,
在所述易剥离性层叠膜的脆质层B侧表面设置可视层C的步骤,
以使所述可视层C和阻碍层D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以及
以使所述阻碍层D和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
22.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基材层A的表面设置阻碍层D的步骤,
以使所述阻碍层D和可视层C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
以使所述可视层C和脆质层B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以及
以使所述脆质层B和粘着剂层E相互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步骤。
23.一种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其特征在于,具有被粘物和附加于所述被粘物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所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为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24.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进行使用:
在将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从被粘物剥离的部分呈现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中1种以上的图案,同时,被粘物上残留的部分呈现所述图案的转印图案。
25.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进行使用:
在将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粘贴在被粘物上后再撕下时,按照JIS K6866:1999的破坏的方式为:在设有阻碍层D的部分,为所述阻碍层D和与所述阻碍层D接触的层的界面的层间剥离(DF)和/或粘接破坏(AF),且在未设置阻碍层D的部分为脆质层B的凝聚破坏(CSF)。
26.一种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使用所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在从粘贴有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将所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撕下、将由此从所述被粘物剥离的部分利用粘着剂或粘接剂再次粘贴在所述被粘物的标签被剥离后的痕迹上时,所述被粘物侧呈现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
27.一种判断已开封的方法,在被粘物的能够开封的位置粘贴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将所述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基材层A侧没有呈现图案的状态判断为未开封,将所述基材层A侧呈现选自图案、文字、符号、网点、几何图案和无规的至少1种图案的状态判断为已开封。
CN201680045591.1A 2015-08-04 2016-07-25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制造和使用方法、带该标签的被粘物和判断已开封的方法 Active CN107924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3964 2015-08-04
JP2015-153964 2015-08-04
PCT/JP2016/071686 WO2017022541A1 (ja) 2015-08-04 2016-07-25 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付被着体、並びに開封済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4646A true CN107924646A (zh) 2018-04-17
CN107924646B CN107924646B (zh) 2020-10-30

Family

ID=57943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5591.1A Active CN107924646B (zh) 2015-08-04 2016-07-25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制造和使用方法、带该标签的被粘物和判断已开封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09491A1 (zh)
EP (1) EP3333834A4 (zh)
JP (1) JP6711832B2 (zh)
CN (1) CN107924646B (zh)
WO (1) WO201702254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0200A (zh) * 2018-07-11 2021-02-23 琳得科株式会社 剥离检测标签
CN112424854A (zh) * 2018-07-11 2021-02-26 琳得科株式会社 剥离检测标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75091A4 (en) * 2017-08-21 2021-05-05 Lintec Corporation TAKE-OFF DETECTION LABEL
JP7046588B2 (ja) * 2017-12-19 2022-04-04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剥離検知ラベル
JP2019168665A (ja) * 2018-03-26 2019-10-03 三井化学東セロ株式会社 開封・改ざん防止シール
JP2019168664A (ja) * 2018-03-26 2019-10-03 三井化学東セロ株式会社 開封・改ざん防止シール
WO2020240075A1 (en) * 2019-05-31 2020-12-03 Upm Raflatac Oy Removable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a label containing i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2685A (ja) * 1984-10-25 1986-05-21 冨士シ−ル工業株式会社 包装体改ざん防止ラベル
JPH10502745A (ja) * 1994-07-08 1998-03-10 ミネソタ・マイニング・アンド・マニュファクチュアリング・カンパニー 透明多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書類上のデータの保護並びに不正防止ラベルとしての使用
JPH1152864A (ja) * 1997-07-31 1999-02-26 Kyowa Tokushu Insatsu Kk 印影またはサインの偽造防止用シール
CN1662603A (zh) * 2002-06-20 2005-08-3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乳酸类聚合物组合物、其成形品及薄膜
CN1744156A (zh) * 2004-08-31 2006-03-08 日清纺织株式会社 防贴换用层压体
CN103660329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优泊公司 带模内标签的塑料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用该方法得到的带模内标签的塑料容器
CN203512199U (zh) * 2013-08-13 2014-04-02 优泊公司 带标签中空成形容器及模具
WO2015030172A1 (ja) * 2013-08-30 2015-03-0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易剥離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並びに高隠蔽易剥離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高隠蔽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1003A (en) * 1977-04-22 1978-10-17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Tamper indicating labels
US4763931A (en) * 1984-10-01 1988-08-16 Daimatsu Kagaku Kogyo Co., Ltd. Adhesive material for preventing reuse
GB2173150B (en) * 1985-03-28 1989-06-21 Daimatsu Kagaku Kogyo Kk An easily breakable sticking material
JP2006099051A (ja) * 2004-08-31 2006-04-13 Nisshinbo Ind Inc 貼替防止用積層体
WO2015063125A1 (en) * 2013-10-30 2015-05-07 L'oreal Expanded dyeing composition comprising an inert gas, a non-volatile alkaline agent and a dy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2685A (ja) * 1984-10-25 1986-05-21 冨士シ−ル工業株式会社 包装体改ざん防止ラベル
JPH10502745A (ja) * 1994-07-08 1998-03-10 ミネソタ・マイニング・アンド・マニュファクチュアリング・カンパニー 透明多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書類上のデータの保護並びに不正防止ラベルとしての使用
JPH1152864A (ja) * 1997-07-31 1999-02-26 Kyowa Tokushu Insatsu Kk 印影またはサインの偽造防止用シール
CN1662603A (zh) * 2002-06-20 2005-08-3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乳酸类聚合物组合物、其成形品及薄膜
CN101260229A (zh) * 2002-06-20 2008-09-10 东丽株式会社 聚乳酸类聚合物组合物、其成形品及薄膜
CN1744156A (zh) * 2004-08-31 2006-03-08 日清纺织株式会社 防贴换用层压体
CN103660329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优泊公司 带模内标签的塑料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用该方法得到的带模内标签的塑料容器
CN203512199U (zh) * 2013-08-13 2014-04-02 优泊公司 带标签中空成形容器及模具
WO2015030172A1 (ja) * 2013-08-30 2015-03-0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易剥離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並びに高隠蔽易剥離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高隠蔽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
JP2015063125A (ja) * 2013-08-30 2015-04-09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易剥離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並びに高隠蔽易剥離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高隠蔽易剥離性積層ラベル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0200A (zh) * 2018-07-11 2021-02-23 琳得科株式会社 剥离检测标签
CN112424854A (zh) * 2018-07-11 2021-02-26 琳得科株式会社 剥离检测标签
US11479695B2 (en) 2018-07-11 2022-10-25 Linetec Corporation Peel-off detection lab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09491A1 (en) 2019-01-10
EP3333834A1 (en) 2018-06-13
WO2017022541A1 (ja) 2017-02-09
EP3333834A4 (en) 2019-03-20
JP6711832B2 (ja) 2020-06-17
JPWO2017022541A1 (ja) 2018-05-31
CN107924646B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4646A (zh) 易剥离性层叠标签、其制造方法和其使用方法、带易剥离性层叠标签的被粘物、以及判断已开封的方法
US9731480B2 (en) Printed polyester film based laminate, method of making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5492202A (zh) 易剥离性层叠薄膜和易剥离性层叠标签、以及高隐蔽易剥离性层叠薄膜和高隐蔽易剥离性层叠标签
CN107921771A (zh) 柔性包装材料
EP3259203B1 (en) Reclosable packaging
US10259632B2 (en) Reclosable packaging
JP7166347B2 (ja) 印刷され、被覆された剥離フィルム
JP2003160772A (ja) 不正な処理を示す機密保持用接着テープ
CA2196606C (en) Tamper evident seal and tape
US20090120571A1 (en) Heat-sealable label
CN110035891A (zh) 具有具备芳香族基团与羰基的比的聚合物层的用于生产尺寸稳定的食品和饮料产品容器的片状复合物
EP2283476B1 (en) Tamper resistant security sealing tape and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3210551A (ja) プラスチックラベル及びラベル付き容器
JP5377841B2 (ja) 情報記録用粘着シート
NZ535697A (en) Temperature sensitive tape applied with radiation curable adhesive
JP2006305857A (ja) 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製造装置
CN214325906U (zh) 一种可控剥离的用于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的热封膜
CA2461583C (en) Tamper evident tape and label
RU2575464C2 (ru) Реконфигурируемые многослойны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способы реконфигурирования
JP2018016342A (ja) 包装容器の封か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