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0739A - 光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0739A
CN107850739A CN201680034668.5A CN201680034668A CN107850739A CN 107850739 A CN107850739 A CN 107850739A CN 201680034668 A CN201680034668 A CN 201680034668A CN 107850739 A CN107850739 A CN 107850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reception unit
signal transmission
opto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46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0739B (zh
Inventor
大鸟居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50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0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containing optic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5Multicore or multichannel optical connectors, i.e. one single ferrul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fibre, e.g. ribbon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9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astening connecting plugs and sockets, e.g. screw- or nut-lock, snap-in, bayonet type
    • G02B6/3893Push-pull type, e.g. snap-in, push-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40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bundle m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该光电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设置有插头外壳200、第一引导销220、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第一电极部件260和用于插头外壳的偏压装置250。插座设置有插座外壳300、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第二电极部件360和用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偏压装置321。在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第一电极部件260和第二电极部件360彼此接触并由此变得导电;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对立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对立面在不可移动状态下彼此接触;第一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330通过用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偏压装置231朝向插头的后部被偏压;并且插头外壳200沿与插头的轴线正交的方向通过用于插头外壳的偏压装置250和第二电极部件360被偏压。

Description

光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63177号公开了可以同时执行光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以及电力供应的光电连接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63177号中公开的装置包括:
连接器外壳,其提供到待接合的连接器的物理连接接口;电接触组件,其物理地结合到连接器外壳中并提供电输入/输出(I/O)接口;以及
光学组件,其物理地结合到连接器外壳中并提供光学I/O接口。
光学组件具有主动产生光信号、接收光信号并处理光信号的光引擎。
电I/O、光学I/O或电I/O和光学I/O均通过连接器外壳通过连接接口传输。
引用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6317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最近的光电连接器需要以几十吉比特每秒到几百吉比特每秒的高速率发送光信号。因此,强烈要求具有高抗振性的光电连接器作为包括插头和插座的光电连接器。然而,本发明人未发现以简单的结构满足需求的任何光电连接器。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抗振性的光电连接器。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公开的用于解决该目的的光电连接器包括:
附接到第一信号线和第一电线的插头;以及
附接到第二信号线和第二电线的插座被配合到插头上并且光学和电连接到所述插头,
其中,所述插头包括:
(A-1)插头外壳;
(A-2)设置在插头外壳中的第一引导销具有固定到所述插头外壳的后部并且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
(A-3)设置在插头外壳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与第一信号线连接、具有第一引导销孔并附接到第一引导销,第一引导销插入所述第一引导销孔中;
(A-4)第一电极单元,其固定到插头外壳并且第一电线附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以及
(A-5)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中的插头外壳偏压装置,
所述插座包括:
(B-1)插座外壳;
(B-2)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中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连接到所述第二信号线并且可相对于所述插座外壳移动;
(B-3)第二电极单元,其固定到所述插座外壳并且所述第二电线附接到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以及
(B-4)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其用于将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到所述插座的前侧,以及
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
(a)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
(b)面向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和面向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在所述相对表面不能相对彼此移动的状态下彼此接触;
(c)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被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所述插头的后侧;以及
(d)所述插头外壳通过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和第二电极单元沿垂直于所述插头的轴线的方向偏压。
本发明的效果
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面向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和面向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彼此接触、且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通过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所述插头的后侧;以及所述插头外壳通过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和第二电极单元沿垂直于所述插头的轴线的方向偏压。因此,即使在对所述插头和插座施加振动、所述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以例如几十吉比特每秒至几百吉比特/秒的速率可靠且稳定地发送光信号。此外,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因此,可以向光电连接器提供电源功能。需注意,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仅为说明性的,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此外,本发明可具有额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透视图。
[图2]图2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3]图3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的一部分(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4]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外壳)。
[图5]图5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外壳的剖视图(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外壳)。
[图6]图6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外壳的剖视图(但是,从下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外壳)。
[图7]图7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罩的剖视图(但是,从下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罩)。
[图8]图8A、图8B和图8C为示出第一引导销固定部分和第一引导销的放大透视图。
[图9]图9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分解透视图。
[图10]图10为示出从上面倾斜观察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透视图。
[图11]图11为示出从下面倾斜观察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透视图。
[图12]图12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剖视图(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座)。
[图13]图13A、图13B和图13C分别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平面图、剖视图和透视图,以及图13D和图13E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的变形例的透视图。
[图14]图14A为示意性地示出从相对表面观察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14B为示意性地示出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但是,除去信号线的状态),图14C为示意性地示出从与相对表面相对的面观察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状态的示意图(然而,附接信号线的状态)。
[图15]图15A为沿着图14A的箭头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5B为沿着图14A的箭头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5C为示出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视图。
[图16]图16A和图16B为示意性地示出包括信号线和电线的电缆的剖视图。
[图17]图17A和图17B为示出第二挡板的运动的示意图。图17A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剖视图(但是,剖视图示出从上面观察的插座外壳),以及图17B示意性地示出插座外壳的侧视图。
[图18]图18A和图18B沿循图17A和图17B,并且为示出第二挡板的运动的示意图。图18A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剖视图(但是,剖视图示出从上面观察的插座外壳),以及图18B示意性地示出插座外壳的侧视图。
[图19]图19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20]图20沿循图19,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21]图21沿循图20,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22]图22沿循图21,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23]图23A和图23B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外壳的剖视图和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其中,插头和插座分别彼此配合。
[图24]图24沿循图22,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25]图25沿循图24,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26]图26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5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插头外壳的背面的平面图。
[图27]图27沿循图25,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28]图28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7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插头的剖视图。
[图29]图29A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和插座的侧视图,图29B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座的侧视图,图29C为在图27所示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的侧视图。
[图30]图30A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0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图30B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2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以及图30C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7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罩和插头外壳剖视图。
[图31]图31A和图31B为示出第一挡板的运动的示意图。图31A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19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第一挡板和插头外壳的侧视图,图31B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7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第一挡板和插头的侧视图。
[图32]图32A为从示意性示出从相对表面相对的一侧观察的实施例2中的设置有具有波导单元结构的信号线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32B为示意性地示出波导单元结构中的一者的剖视图(然而,沿着Y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图32C为示意性地示出波导单元结构中的一者的剖视图(然而,沿着X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33]图33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3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剖视图(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外壳)。
[图34]图34A为示意性地示出从相对表面观察的根据实施例4的光电连接器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34B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图34A的箭头BB截取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剖视图(然而,沿着Y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以及图34C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图34A的箭头BB截取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剖视图(然而,沿Y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35]图35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透视图(然而,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情况)。
[图36]图36为从与图35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透视图。
[图37]图37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分解透视图、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透视图以及示出构成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一电极单元的透视图。
[图38]图38A和图38B分别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39]图39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分解透视图。
[图40]图40为示出从上面倾斜观察的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透视图。
[图41]图41为示出从上面倾斜观察的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透视图。
[图42]图42是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和第二遮板之间的布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3]图43A和图43B分别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第二挡板的透视图和侧视图。
[图44]图44A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示意图(然而,从上面观察插座外壳的示意图),图44B为示出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之前的插头和插座的平面图,以及图44C为示出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时插头的前端部的侧视图。
[图45]图45A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的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的示意图(然而,从上面观察的插座外壳的示意图),以及图45B为示出插头和插座的平面图。
[图46]图46A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的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的一部分的示意图(然而,示意图示出从上面观察的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以及图46B为从侧面观察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
[图47]图47A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之前的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的一部分的示意图(然而,示意图示出从上面观察的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以及图47B为从侧面观察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
[图48]图48A和图48B为示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的根据实施例5的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和示出构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示意图。
[图49]图49A和图49B沿循图48A和图48B,其为示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的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和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示意图。
[图50]图50A和图50B沿循图49A和图49B,其为示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的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和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示意图。
[图51]图51A和图51B沿循图50A和图50B,其为示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的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和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示意图。
[图52]图52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透视图。
[图53]图53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54]图54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55]图55沿循图54,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56]图56A为示意性地示出在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之前在图54所示的状态下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56B为示意性地示出在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之前在图55所示的状态下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
[图57]图57沿循图55,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58]图58沿循图57,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59]图59沿循图58,且为示出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60]图60A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54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0B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55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1]图61A和图61B分别为示意性示出在图59所示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侧视图和插头外壳的侧视图。
[图62]图62为示意性示出图59所示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外壳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3]图63A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施例7的在图57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当光电连接器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3B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施例7的在图59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4]图64A和图64B分别为示出根据实施例9的光电连接器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概念图。
[图65]图65A和图65B分别为示出根据实施例9的光电连接器的变形例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概念图。
[图66]图66为示出根据实施例9的光电连接器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变形例的概念图。
[图67]图67A和图67B分别为示出根据实施例10的光电连接器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概念图。
[图68]图68A和图68B分别为示出根据实施例10的光电连接器的变形例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并且所述实施例中的各种数值或材料为说明性示例。需注意,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的总体说明
2.实施例1(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六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侧电极结构和包括具有第二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的光电连接器)
3.实施例2(实施例1的变形例。具有波导单元结构的光电连接器)
4.实施例3(实施例1和2的变形例。包括具有第一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的光电连接器)
5.实施例4(实施例1至3的变形例。包括带有第一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光电连接器)
6.实施例5(实施例1至4的变形例。具有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
7.实施例6(实施例5的变形例。推入/推出式配合方法)
8.实施例7(实施例5和6的变形例)
9.实施例8(实施例1至7的变形例。根据第七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10.实施例9(实施例1至8的变形例。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十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11.实施例10(实施例1至9的变形例。根据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12.其它
<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的总体说明>
<具有第一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
可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一者上设置突起部,并且可以在另一相对表面上设置凹入部。
当插头被配合到插座时,所述突起部可配合到所述凹入部。需注意,为方便起见,根据这方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具有第一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使用这方面使得可以容易地定位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并且由于不需要用于定位的部件,因此减小了尺寸和成本。
<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另选地,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座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插座外壳中的第二引导销,其具有固定到插座外壳的后部并且平行于插座的轴线延伸。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具有第二引导销孔,第二引导销插入第二引导销孔中。
当插头被配合到插座时,第一引导销可穿过第一引导销孔并且可被插入第二引导销孔中。需注意,为方便起见,根据这方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使用这方面使得可以容易地定位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并且由于不需要用于定位的部件,因此减小了尺寸和成本。优选地,第一引导销的前端部分略微呈锥形,以便容易地插入第二引导销孔中。
<具有第一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
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的具有第一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或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
插座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插座外壳中并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后部的弹簧衬套。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可为弹簧(压缩弹簧),其具有附接到插座外壳的后端部和附接到弹簧衬套的前端部。需注意,为方便起见,根据这方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具有第一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通过使用该结构,使得可以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以简单的结构将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靠地偏压到插头的后侧。
<具有第二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的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可为设置在第二引导销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之间并且包围第二引导销的外周的弹簧(压簧或压缩弹簧)。需注意,为方便起见,根据这方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通过使用该方面,使得可以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以简单的结构将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靠地偏压到插头的后侧。
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方面,
所述插头还可以包括插头罩以及
可设置插头外壳以便可以在插头罩中移动。
<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方面,
插头罩可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连接平行于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连接平行于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
插头外壳可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连接平行于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连接平行于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
插座外壳可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插座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连接平行于插座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连接平行于插座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
插头外壳可在插座外壳中移动。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这里,将插头的轴线方向和插座的轴线称为X方向。连接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连接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连接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方向被称为Y方向。连接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连接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方向被称为Z方向。
在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罩的面向插座的前端和与插头罩的前端相对的插头罩的后端可被打开。
插头外壳的面向插座外壳的前端和与插头外壳的前端相对的插头外壳的后端可被打开。
插座外壳的面向插头外壳的前端和与插座外壳的前端相对的插座外壳的后端可被打开。
<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在包括上述优选构形的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第一电极单元可包括接触部以及
第二电极单元可包括与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接触的接触件。
在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插头外壳可通过与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接触的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沿与插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偏压。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具有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可包括一个第一电极单元,并且
插座可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
第一电极单元可附接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并且
两个第二电极单元可附接到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具有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使用此构形使得可以实现对应于可逆结构的电极单元。也就是说,插座和插头可以彼此配合,使得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对应于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此外,插座和插头可以彼此配合,使得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对应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第一电极单元可以通过例如螺钉、卡扣部件或粘合剂附接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或者可以基于嵌件成型法直接附接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此外,第二电极单元可以通过例如螺钉、卡扣部件或粘合剂附接到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或者可以基于嵌件成型法直接附接到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在具有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被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偏压(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沿Z方向偏压)。此外,具有包括该构形的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可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插入插头罩开口部中。
在此情况下,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
第二电极单元中的一者的接触件可通过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一表面中的插头罩开口部与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接触,并且可将插头外壳偏压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
另一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可通过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二表面中的插头罩开口部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接触,并且可将插头外壳偏压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可沿Z方向偏压插头外壳)。此外,在该构形中,将插头外壳偏压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的一个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力可不同于将插头外壳偏压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的另一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力。
此外,在具有包括这些构形的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
第一电极单元可具有三个接触部。
第一电极单元的三个接触部可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用于接地的接触部和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的顺序排列。
第二电极单元可具有三个接触件。
第二电极单元的三个接触件可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用于接地的接触件和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的顺序排列。
另选地,第一电极单元可具有四个接触部。
第一电极单元的四个接触部可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用于接地的接触部、用于接地的接触部和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的顺序排列,或者可按照用于接地的接触部、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用于电源的接触部和用于接地的接触部的顺序排列。
第二电极单元可具有四个接触部。
第二电极单元的四个接触部可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用于接地的接触部、用于接地的接触部和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的顺序排列,或者可按照用于接地的接触部、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用于电源的接触部和用于接地的接触部的顺序排列。
另外,在具有包括这些构形的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
第二电极单元可包括第一部分和面向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具有间隙。
当插头配合到插座时,第二部分可与插头外壳的外表面(外面)接触并且可被偏压到第一部分,以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彼此接触另一个并且可彼此电连接。使用该构形使得可以可靠地控制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的传导/非传导并且防止发生短路。此外,在该构形中,第二部分可被配置成与插头外壳的侧表面接触,以及还可以在插头外壳的侧表面的前端设置凹口部。使用该构形使得可以更可靠地控制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的传导/非传导并且更可靠地防止发生短路。另选地,在该构形中,第二部分可具有突出到插座外壳的内部的突起部。当插头配合到插座时,第二部分的突起部可与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接触,并且第二部分可被偏压到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彼此接触并且可彼此电连接。
<推入/推出配合方法>
此外,在具有包括这些构形的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
可在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每者中设置“T”形孔部。
可在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前端部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中的每者中设置引导槽部。通过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T”形孔部与引导槽部接合的接合杆可设置在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外表面上。使用此构形使得可以实现推入/推出配合方法。根据下面将要描述的第三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的插头罩锁定部件和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分别对应于接合杆和引导槽部。此外,在该构形中,可在引导槽部中设置多个凹入部。可在凹入部的侧壁中设置台阶或倾斜。接合杆的前端可仅沿从第一凹入部到最后凹入部的方向移动。
<带侧面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
另选地,在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可包括两个第一电极单元,并且
插座可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
两个第一电极单元可沿着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固定到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以及
两个第二电极单元可沿着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固定。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具有侧面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将第一电极单元固定到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和将第二电极单元固定到插座外壳可以通过例如螺钉、卡扣部件(弹性锁定爪机构)、粘合剂等等。
在具有侧面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插头外壳的侧表面可被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偏压(可沿Y方向偏压)。此外,在具有包括该构形的侧面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罩开口部可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插入所述插头罩开口部中。
此外,在具有包括这些构形的侧面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
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可在支撑点上沿着接触件变得更靠近插座外壳的侧表面的方向以及接触件变得更远离插座外壳的侧表面的方向旋转。
沿接触件变得更远离插座外壳的侧表面的方向偏压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接触件偏压装置可设置在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和插座外壳的侧表面之间。
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可设置在第二电极单元的与接触件相对的一部分中,其中,支撑点被插置在所述部分和所述接触件之间。
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可设置在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每者的前端部中。
当插头配合到插座时,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和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可彼此接合。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可旋转到支撑点上的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以及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和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可彼此接触。通过使用该构形,使得可以可靠地防止接触件与接触件之间发生短路。
此外,在具有包括这些构形的侧面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
第一电极单元可包括两个接触部。
第一电极单元的两个接触部可为用于电源的接触部和用于接地的接触部。
第二电极单元可包括两个接触件。
第一电极单元的两个接触件可为用于电源的接触件和用于接地的接触件。使用此构形使得可以实现对应于可逆结构的电极单元。也就是说,插座和插头可彼此配合,使得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对应于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此外,插座和插头可彼此配合,使得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对应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
<根据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在根据包括根据上述各种优选构形和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的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包括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在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的外表面上设置插头外壳偏压装置。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可作为单独的部件设置在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的外表面上,或者可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一体地提供,也就是说,可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延伸。
此外,在根据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分接合的插头外壳凹入部可在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中形成,并且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可被容纳在插头外壳凹入部中。在根据包括该构形的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可包括沿着插头的轴线方向从插头的前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可与插头外壳凹陷部接触(或者第二部分可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的外表面接触,或者第二部分可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延伸)。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不与插头外壳凹入部接触(或者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不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的外表面接触,或者第二部分可设置成与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分开)并且可形成偏压部分。此外,在根据具有此构形的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可在插头罩的第二表面中设置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分接合的插头罩凹入部,以及面向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开口部可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中。在此情况下,当插头罩凹入部和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彼此接合时,插头外壳可固定到插头罩。
此外,在根据包括这些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解锁爪可设置在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
当插头罩最靠近插座外壳时,解锁爪可插入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中的开口部分中,并且可将形成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分的第一部分偏压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以使插头罩凹入部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分脱离。此外,在此情况下,插头罩凹入部和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可彼此脱离,使得插头外壳可相对于插头罩移动。
在具有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也可将第二电极单元用作解锁爪,并且解锁爪可独立于第二电极单元设置。因此,由于解锁爪没有设置在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因此可以防止插座外壳的强度降低并且减小开口的面积。因此,可以提高插座外壳的防尘性能。
此外,在根据包括这些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分可与插头罩的第二表面接触并且可将插头外壳偏压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可沿Z方向偏压插头外壳)。
<根据第三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和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罩锁定部件可设置在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以及
锁定插头罩锁定部件的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可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
当插头罩最靠近插座外壳时,插头罩锁定部件可被锁定到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三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根据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三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可在插头罩的前部设置第一挡板。
当插头配合到插座时,可打开第一挡板,并且当插头从插座拔出时,可将其闭合。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这里,在根据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每者的前端可具有基本上半圆形的形状。
第一挡板的侧端部可与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每者的前端接合。此外,在此情况下,第一挡板可包括从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延伸到插座的第一挡板上部部件和从插头罩的第二表面延伸到插座的第一挡板下部部件。此外,在此情况下,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前端部可为圆形的并且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前端部可为圆形的,以便与插头罩侧上的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前端部接合。此外,在这些情况下,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前端部可向外折叠或者可向后折叠以用于加强。此外,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前端部的顶端可被凹口,使得第一挡板上部部件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容易并可靠地彼此重叠。此外,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后端部可一体地附接到插头罩的后端部。在此情况下,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后端部可基于嵌件成型技术一体地附接到插头罩的后端部。
<根据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可将向插座外壳的第二表面和向插座外壳的后侧打开的第二挡板设置在插座外壳的前端部中。此外,在此情况下,当插头配合到插座时,可打开第二挡板,并且当插头从插座拔出时,可将其闭合。此外,在这些情况下,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可附接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外表面。
当第二挡板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挡板的前端部可通过第二挡板按压部件按压,以便不被移动到插座外壳的第二表面。
当插头配合到插座时,由第二挡板按压部件对第二挡板的前端部的按压可通过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被释放。第二挡板可被打开到插座外壳的第二表面和插座外壳的后侧。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根据第六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外壳的后端可被插头保护部件或护罩阻挡,以及插座外壳的后端可被插座保护部件或护罩阻挡。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六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此外,在此情况下,插头罩可被护罩覆盖。利用此构形,当插头配合到插座上并且当插头从插座拔出时,可以防止使用者直接握住插头罩并且插头可以安全地配合到插座上。护罩由例如硬树脂或橡胶制成。
<根据第七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另选地,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连接器可附接到插头外壳的后端。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七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另选地,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连接器可附接到插座外壳的后端。在此情况下,连接器可附接到插头外壳或插座外壳的后端。因此,在连接器附接到插头外壳或插座外壳的后端的构形中,插头或插座可以用具有不同连接器的插头或插座来代替以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
<根据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七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座外壳还可以包括附接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内部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
凹口部可设置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的面向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的面向插座外壳的第二侧表面的第二侧表面中,以便沿从插座的后侧到插座的前侧的方向平行于插座的轴线延伸到每个侧表面的中间。
配合到所述凹口部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突起部可设置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侧表面上。通过使用该构形,使得可以高精度稳定地移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根据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为套圈。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设置在靠近插头的后端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且作为光纤组件的第一信号线被插入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以及用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靠近插头前端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在光纤上的光。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设置在靠近插座的后端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且作为光纤组件的第二信号线被插入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以及用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靠近插座前端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在光纤上的光。需注意,为方便起见,根据这方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需注意,只有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的一者可为套圈。
这里,在根据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包括第一透镜保护部件以及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包括第二透镜保护部件。
由金属(包括合金)制成的第一透镜保护部件可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由金属(包括合金)制成的第二透镜保护部件可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通过设置第一透镜保护部件和第二透镜保护部件,使得可以提高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耐久性和耐磨性。
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形成第一信号线的光纤组件可包括四个带芯线,即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可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和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其被设置成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分开。
形成第一信号线的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可分别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底表面、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底表面、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顶表面和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顶表面。在第一带芯线和第三带芯线之间可存在间隙,以及在第二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之间可存在间隙。
形成第二信号线的光纤组件可包括四个带芯线,即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可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其被设置成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分开。
形成第二信号线的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可分别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底表面、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底表面、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顶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顶表面。在第一带芯线和第三带芯线之间可存在间隙,以及在第二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之间可存在间隙。这里,给出了作为代表性示例的带芯线。需注意,所有的带芯线均可为拆开状态下的芯线,或者可将拆开状态下的带芯线和芯线混合。
此外,在该构形中,带芯线可包括:
基部树脂片;
并排设置在基部树脂片上的多个芯部件;以及
覆盖基部树脂片和多个芯部件的覆盖部件。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将该结构称为“波导单元结构”。
<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另选地,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其中所述光电连接器包括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以及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需注意,为方便起见,根据这方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也就是说,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被混合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的每者中。这里,可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设置一个发光元件或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可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设置一个光接收元件或多个光接收元件。可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设置一个发光元件或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可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设置一个光接收元件或多个光接收元件。
在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可设置有用于驱动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的半导体芯片。此外,在此情况下,在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中,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可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印刷板上。此外,所述印刷板可为双面刚性印刷板。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一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上。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的另一表面上。另选地,印刷板可为柔性印刷板。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上。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上。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上。
<根据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另选地,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其中所述光电连接器包括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一至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的一者可包括发光元件以及另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可包括光接收元件。需注意,为方便起见,根据这方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可提供一个发光元件或多个发光元件,并且可提供一个光接收元件或多个光接收元件。
<根据第(10’-A)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0’-A-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0’-A-2)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这里,在根据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包括发光元件的插头外壳或插座外壳可设置有用于驱动发光元件的半导体芯片。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10’-A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在根据第(10’-A)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或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这里,在此情况下,
发光元件(具体地,多个发光元件)可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组。
第一发光元件组、第二发光元件组、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印刷板上。
此外,印刷板可为双面刚性印刷板。
第一发光元件组、第二发光元件组和第一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上。
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的另一表面上。
另选地,印刷板可为柔性印刷板。
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上。
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上。
第一发光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组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上。
<根据第(10’-B)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0’-B-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0’-B-2)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0’-A)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0’-A-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以及根据第(10’-A-2)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包括光接收元件的插头外壳或插座外壳可设置有用于驱动光接收元件的半导体芯片。需注意,为了方便起见,根据本公开的具有该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10’-B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在根据第(10’-B)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或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这里,在此情况下,
光接收元件(具体地,多个光接收元件)可包括第一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组。
第一光接收元件组、第二光接收元件组、用于驱动第一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用于驱动第二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印刷板上。
在此情况下,所述印刷板可为双面刚性印刷板。
第一光接收元件组、第二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一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上。
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的另一表面上。
另选地,印刷板可为柔性印刷板。
用于驱动第一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上。
用于驱动第二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上。
第一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组可安装在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上。
此外,在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或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发光元件可为表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元件(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
<根据第(11-A)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1-B)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或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外壳可包括第一反射镜单元。
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可被第一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光可行进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或者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可被第一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光可行进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为了方便,根据本公开的具有此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11-A)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另外,在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或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座外壳可包括第二反射镜单元。
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可被第二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光可行进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或者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可被第二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光可行进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为了方便,根据本公开的具有此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被称为“根据第(11-B)构形的光电连接器”)。第一反射镜单元可包括一个反射镜或多个反射镜。类似地,第二反射镜单元可包括一个反射镜或多个反射镜。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或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方面和构形的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外壳、插座外壳或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可包括有源电子部件。具体地,有源电子部件的示例包括存储器、通信元件如Wi-Fi(注册商标)元件或蓝牙(注册商标)元件以及发光元件如LED。光电连接器可用作小存储器、无线模块或显示装置。另选地,例如,可提供微粘合剂或刷子以保持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清洁。
实施例1
实施例1涉及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另外,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涉及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六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根据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和根据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此外,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涉及具有侧面电极结构且包括具有第二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的光电连接器。
图1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透视图。此外,图2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分解透视图。图3为示出插头的一部分(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图5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的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剖视图(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外壳)。图6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的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剖视图(但是,从下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外壳)。图7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罩的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剖视图(但是,从下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头罩)。图8A、图8B和图8C为示出第一引导销固定部分和第一引导销的放大透视图。图9为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构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分解透视图。图10为从上面倾斜观察的插座的透视图。图11为从下面倾斜观察的插座的透视图。图12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座的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剖视图(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剖视图示出了插座)。此外,图13A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平面图。图13B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剖视图。图13C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透视图。图13D和图13E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变形例的透视图。图14A为示意性地示出从相对表面观察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14B为示意性地示出从与相对表面相对的一侧观察的(然而,去除信号线的状态)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14C为示意性地示出从与相对表面相对的一侧观察的(然而,附接信号线的状态)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15A为沿图14A的箭头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5B为沿图14A的箭头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5C为示出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视图。图16A和图16B为示意性地示出包括信号线和电线的电缆的剖视图。图17A和图17B为示出第二挡板的运动的示意图。图17A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剖视图(但是,剖视图示出从上面观察的插座外壳),以及图17B示意性地示出插座外壳的侧视图。图18A和图18B沿循图17A和17B,并且为示出第二挡板的运动的示意图。图18A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剖视图(但是,剖视图示出从上面观察的插座外壳),以及图18B示意性地示出插座外壳的侧视图。需注意,在一些情况下,根据实施例的光电连接器的一些部件未在各种附图中示出。
将要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包括
附接到第一信号线411和第一电线421的插头11,以及
附接到第二信号线412和第二电线422的插座12,其被配合到插头11上且光学和电连接到插头11。
此外,插头11包括:
(A-1)插头外壳200;
(A-2)设置在插头外壳200中的第一引导销220具有固定到插头外壳200的后部并且平行于插头11的轴线延伸(即,沿X方向延伸);
(A-3)设置在插头外壳200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与第一信号线411连接、具有第一引导销孔231并附接到第一引导销220,第一引导销220插入第一引导销孔231(具体地,固定到第一引导销220);
(A-4)第一电极单元260,其固定到插头外壳200,并且第一电线421(在附图中未示出)附接到第一电极单元260;以及
(A-5)设置在插头外壳200中的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
插座12包括:
(B-1)插座外壳300;
(B-2)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连接到第二信号线412并且可相对于插座外壳300移动;
(B-3)固定到插座外壳300的第二电极单元360,并且第二电线422(在附图中未示出)附接到第二电极单元360;以及
(B-4)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321,其将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偏压到插座12的前侧。
此外,在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
(a)第一电极单元260和第二电极单元360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
(b)面向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相对表面230A和面向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相对表面330A彼此接触而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
(c)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被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321偏压到插头11的后侧;以及
(d)插头外壳200通过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和第二电极单元360沿垂直于插头11的轴线的方向偏压。
插座外壳300通过设置在第二表面304中的爪310附接到板(母板)(未示出)。相比之下,插头通常处于空闲状态,光电连接器的使用者将插头外壳200插入插座外壳300中以将插头配合到插座。
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座12还包括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的第二引导销320,其具有固定到插座外壳300的后部并且平行于插座12的轴线延伸。此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具有第二引导销孔331,第二引导销320插入第二引导销孔331中。此外,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一引导销220穿过第一引导销孔231并被插入第二引导销孔331中。也就是说,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330为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因此,第一引导销220可以用于定位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并且不需要用于定位的单独部件。因此,可以减小光电连接器的尺寸和降低成本。第一引导销220的前端部221略微呈锥形,并且可以容易地插入第二引导销孔331中。具体地,第二引导销320的后部附接到插座保护部件350上。具体地,第一引导销220的后部附接到设置在插头外壳200中的第一引导销固定部分214。第一引导销220和第二引导销320由金属或合金(例如,不锈钢)制成。
具体地,如图8A的放大透视图所示,其示出第一引导销固定部214和第一引导销220,第一引导销220的后部被保持并固定到设置在第一引导销固定部214中的保持部222。另选地,如图8B和图8C的放大透视图所示,其示出了第一引导销固定部214和第一引导销220,第一引导销220的后部由对应于第一引导销固定部214的保持部件223保持和固定。保持部件223被固定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在第一引导销220中形成有凹槽(未示出),并且在设置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中的第一引导销孔23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突起(未示出)。当第一引导销220插入第一引导销孔231中时,所述突起被配合到凹槽以将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附接(固定)到第一引导销220。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321为设置在第二引导销32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之间并且包围第二引导销320的外周的弹簧(压簧或压缩弹簧)。也就是说,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为具有第二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因此,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可靠地偏压到插头11的后侧。此外,插头11还包括插头罩100,并且插头外壳200被设置成可在插头罩100中移动。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弹簧)321的压力的量为足以防止配合到插座外壳300的插头外壳200容易地拔出的值并且优选地被设置为尽可能大的值。在此情况下,当对光电连接器施加干扰如振动时,阻止了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改变。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被设计成用于以几十吉比特每秒到几百吉比特每秒的高速率传输光信号。因此,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之间的位置关系原本受到如由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由配合应力(例如,施加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之间的按压力)的变化以及谐振引起的抖动增加或光耦合效率变化的不良影响。为此,为了避免不良影响,重要的是将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弹簧)321的压力(加压)量设置为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值。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321将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偏压到插座的前侧。也就是说,在如上所述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被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321偏压到插头的后侧。
然而,在实施例1中,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被固定到第一引导销220。此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可相对于第二引导销320移动。也就是说,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相对于插座外壳300处于浮置状态。光电连接器的尺寸非常小。因此,在对插头11、插座12、第一信号线411和第一电线421施加重负荷的情况下,例如在使用者使用光电连接器以过大的力将插头外壳200插入插座外壳300中的情况下,存在由于负荷而在插座外壳300中产生变形的问题。这里,在使用将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固定到插座外壳300的结构的情况下,向高精度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发送少量失真。因此,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变形,这对信号的传输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在下面将要描述的将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设置在插座外壳中的情况下,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固定是指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也被固定的状态。插座外壳300的偏心应力通过配合有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的印刷板传输到所述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通过具有例如100μm或更小的直径的微小焊料凸块电连接。存在焊料凸块将仅由于轻微变形的传输而损坏的问题。为此,重要的是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处于某种的浮置状态(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未固定到插座外壳300的状态)。
这里,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罩100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插头11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即,沿X方向延伸)、连接平行于插头11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101的一侧和第二侧表面102的一侧的第一表面103以及连接平行于插头11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101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102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104。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平行于XZ平面。此外,第一表面103和第二表面104平行于XY平面。
此外,插头外壳200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插头11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即,沿X方向延伸)、连接平行于插头11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201的一侧和第二侧表面202的一侧的第一表面203以及连接平行于插头11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201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202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204。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平行于XZ平面。此外,第一表面203和第二表面204平行于XY平面。
此外,插座外壳300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插座12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即,沿X方向延伸)、连接平行于插座12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301的一侧和第二侧表面302的一侧的第一表面303以及连接平行于插座12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301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302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304。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平行于XZ平面。此外,第一表面303和第三表面204平行于XY平面。
此外,插头外壳200可在插座外壳300中移动。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通过加工金属板(例如,厚度为200μμm至300μm的不锈钢板)来制造插头罩100、插头外壳200和插座外壳300。具体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第二侧表面202和第二表面204一体地制造并且在剖视图中形成具有“U”形的部件。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为盖形部件。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通过螺钉213固定到“U”形部件。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可通过卡扣部件(弹性锁定爪机构)或粘合剂固定到“U”形部件。插座外壳300为通过四次弯曲金属板而获得的具有矩形管状的部件。插头罩100为通过四次弯曲金属板获得的具有矩形管状的部件,其为具有例如200μm至300μm的厚度的不锈钢板,以及插头罩100的后端部通过被使用者保持的弹性部件110覆盖。
此外,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通过对塑料材料执行注塑来制造。至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突起部332的类似突起部可设置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中,以及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可被配置成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便降低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制造成本。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第二侧表面202、第一表面203和第二表面204之间存在50μm至100μm的间隙。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被固定在插头外壳200中。例如,AWG26电缆被用作第一电线421和第二电线422,以便提供约100瓦(48伏、2安培)的电力。提供两个或更多个第一电线421和两个或更多个第二电线422。
此外,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罩100的面向插座12的前端100F和插头罩100的与插头罩100的前端100F相对的后端100B被打开。此外,插头外壳200的面向插座外壳300的前端200F和插头外壳200的与插头外壳200的前端200F相对的后端200B被打开。此外,插座外壳300的面向插头外壳200的前端300F和插座外壳300的面向插座外壳300的前端300F的后端300B被打开。
此外,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电极单元260包括接触部261和262,以及第二电极单元360包括分别与第一电极单元260的接触部261和262接触的接触件(接触件)361和362。此外,在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插头外壳200通过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沿垂直于插头11的轴线的方向偏压,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分别与第一电极单元260的接触部261和262接触。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外壳200具体沿Y方向偏压。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第一电极单元260在第一电极单元260的后端部263连接到第一电线421。
也就是说,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电极单元260包括两个接触部261和262,以及第一电极单元260的两个接触部261和262为用于电源的接触部和用于接地的接触部。此外,第二电极单元360包括两个接触件361和362,以及第二电极单元360的两个接触件361和362为用于电源的接触件和用于接地的接触件。此外,使用此构形使得可以实现对应于可逆结构的电极单元。也就是说,插座12和插头11可以彼此配合,使得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对应于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此外,插座12和插头11可以彼此配合,使得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对应于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
具体地,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11包括两个第一电极单元260,并且
插座12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360。
两个第一电极单元260沿着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固定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
两个第二电极单元360沿着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固定。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具有侧电极结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260中的每者被固定在设置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中的第一电极单元附接开口部211中。两个第二电极单元360中的每者被放置并固定到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上的基部309。将第一电极单元260固定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以及将第二电极单元360固定到插座外壳300的基部309可以通过例如螺钉、卡扣部件、粘合剂等来执行。
此外,在根据实施例1的具有侧面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在如上所述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插头外壳200的侧表面201和202分别通过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偏压。也就是说,插头外壳200沿Y方向偏压。在插头罩100的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中设置有插入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的插头罩开口部105。此外,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中设置有插入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的插头外壳开口部212。
此外,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可以在支撑点366上沿接触件361和362变得更接近插座外壳300的侧表面301和302的方向和接触件361和362变得进一步远离插座外壳300的侧表面301和302的方向旋转。此外,在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与插座外壳300的侧表面301和302之间设置了接触件偏压装置368,其使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沿接触件361和362变得更远离插座外壳300的侧表面301和302的方向偏压。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设置在第二电极单元360的与接触件361和362相对的部分中,在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所述部分与接触件361和362之间插入支撑点366。此外,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206被设置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中的每者的前端部205中。此外,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和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206彼此接触并彼此接合(参见图25和27),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被旋转到支撑点366上的第一电极单元260的接触部261和262,并且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以及第一电极单元260的接触部261和262彼此接触。此外,插头11通过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和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206之间的接合固定到插座12。第二电极单元360在第二电极单元360的后端部363和364(其与接触件361和362一体制造)连接到第二电线422。接触件361和362、第二电极单元360的后端部363和364以及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被固定到第二电极单元主体365,以及第二电极单元主体365在支持点366上旋转。用于接触件361和362的开口部307和用于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的开口部308被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侧表面301和302中。
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的前端部不与插头罩100和插头外壳200中的任一者接触,直到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被旋转到第一电极单元260的接触部261和262。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接触件361与接触件362之间的短路。在一些情况下,可在插头罩100的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的表面(外表面)和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上形成绝缘材料层。
此外,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座外壳300还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351,其附接到第一侧表面301的内侧(内表面)和插座外壳300的第二侧表面302。此外,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351的面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351的面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二侧表面302的第二侧表面中设置有凹口部352,以便沿从插座12的后部到插座12的前部的方向平行于插座12的轴线延伸到每个侧表面的中间。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侧表面上设置有与凹口部352配合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突起部332。将在下面描述的具有上述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八构形的光电连接器。通过加工金属板(例如,不锈钢板)来制造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351。
包括由导电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的接触部261和262以及后端部263的第一电极单元260可通过已知的方法制造。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可由导电和弹性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可由弹性金属或合金材料制造。接触件偏压装置368可具体地为压缩弹簧(卷簧)或片簧。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后端部363和364以及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可与由塑料材料制成的第二电极单元主体365一体地模制。
此外,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设置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的外表面上。也就是说,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二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具体地,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中形成有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分接合的插头外壳凹入部215。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被容纳在插头外壳凹入部215中。
图13A、图13B和图13C分别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平面图、剖视图和透视图。此外,图13D和图13E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变形例的透视图。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包括第一部分251、第二部分252和第三部分253,其沿着插头11的轴线方向(X方向)从插头11的前侧依次设置。此外,第二部分252与插头外壳凹入部215接触。第一部分251和第三部分253不与插头外壳凹入部215接触并形成偏压部。此外,在插头罩100的第二表面104中设置有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具体地,第一部分251)接合的插头罩凹入部106。在插头罩凹入部106中设置有面向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开口部107。在插头罩凹入部106和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具体地,第一部251)彼此接合的状态下(参见图30A),插头外壳200被固定到插头罩100。也就是说,难以从插头罩100取下组装的插头外壳200。然而,可在插头罩100中设置用于维护的小孔(未示出),并且可以例如在需要修复的情况下拆卸插头外壳。该孔通常被例如树脂覆盖以防止使用者容易地拆卸插头外壳。
解锁爪305和306分别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和第二表面304中。当插头罩100最靠近插座外壳300时,解锁爪305或306(具体地,解锁爪305和306中的一者)被插入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106中的开口部107中,并且将形成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的第一部分251偏压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以使插头罩凹入部106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251脱离(参见图30B)。此外,由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插头罩凹入部106和偏压部彼此脱离,所以插头外壳200可相对于插头罩100移动。也就是说,插头外壳200可以移动到插座外壳300(参见图30C)。
在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第一部分251)与插头罩100的第二表面104接触,并将插头外壳200偏压到插头罩100的第一表面103(参见图30C)。也就是说,插头外壳200也沿Z方向偏压。
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外壳200的后端200B被插头保护部件270或护罩271阻挡,以及插座外壳300的后端300B被插座保护部件350阻挡。也就是说,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六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护罩271(未示出)可覆盖插头罩100和插头保护部件270。在此情况下,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以及当插头从插座拔出时,防止使用者直接握住插头罩100,并且插头11可以安全地配合到插座12。护罩271具有已知的构形和已知的结构,并且由例如硬树脂或橡胶制成。插头保护部件270通过例如螺钉、卡扣部件或粘合剂附接到插头外壳200的后端部。例如,在插头保护部件270的中心部分设置有下面将要描述的用于附接和拆卸光纤或柔性布线板的开口。插座保护部件350通过例如螺钉353、卡扣部件或粘合剂附接到插座外壳300的后端部。例如,在插座保护部件350的中心部分设置有下面将要描述的用于附接和拆卸光纤或柔性布线板的开口。可使用护罩代替插座保护部件350。插头保护部件270或插座保护部件350由塑料材料制成。
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头罩100的前部设置有第一挡板120。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一挡板120被打开,以及当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时,第一挡板120被闭合。也就是说,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四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中的每者的前端207具有基本上半圆形的形状。第一挡板的侧端部与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中的每者的前端207接合。第一挡板120包括从插头罩100的第一表面103延伸到插座的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和从插头罩100的第二表面104延伸到插座的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第一挡板上部件121和第一挡板下部件123例如由厚度为10μm至100μm的高弹性材料制成(弹性金属或合金材料)。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的前端部122是圆形的,以及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前端部124是圆形的,以便与插头罩侧上的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的前端部122接合。此外,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的前端部122具有双向结构,所述双向结构向外折叠或向后折叠以用于加强。所述加强部位于插头罩100的外侧的在第一挡板120打开并且不物理干扰所插入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位置。此外,不需要分别准备专用的加强部件,并从而获得小而简单的加强结构。此外,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前端部124的顶端被凹口,使得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容易且可靠地彼此重叠。此外,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前端部124的中心部分向内略微弯曲(至插头罩100的后端)。因此,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可以形成挡板结构并且其间不会有间隙,并且可以可靠地防止激光从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和第一遮板下部部件123之间的接合部泄漏。此外,第一挡板120由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后端部和所述部件两侧的引导件(即,包括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的前端207的前端部205)闭合,同时保持它们之间的表面接触。因此,可以提高气密性、防尘性和防滴漏性。此外,即使当在第一挡板120闭合的状态下施加外部应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保护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的后端部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后端部一体地附接到插头罩100的后端部。具体地,基于嵌件成型技术,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的后端部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后端部一体地附接到插头罩100的后端部。根据需要,在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或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中设置有插入解锁爪305或306的开口部。此外,在具有下面将描述的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的情况下,在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和第一遮板下部部件123的每者中设置有插入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开口部。
如图17A、图17B、图18A和图18B所示,在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座外壳300的前端部中设置有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和向插座外壳300的后侧打开的第二挡板370。第二挡板370由具有高弹性的材料(弹性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二挡板370被打开,以及当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时,第二挡板370被闭合。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的外表面中。具体地,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后端部372被插入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中的细孔374中。此外,当第二挡板37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挡板370的前端部370’由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具体地,由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前端373)按压以便不被移动到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在此状态下,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前端373通过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中的细孔375突出到插座外壳300的内部。相比之下,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后端部372被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向外按压。因此,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前端373也被向外按压,并且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对第二挡板370的前端部370’的按压被解除。第二挡板370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和向插座外壳300的后侧打开。也就是说,下面将描述的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至10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五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当图18A和图18B所示的第二挡板37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挡板370通过其弹力返回到图17A和图17B所示的状态,但是通过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保持在图18A和图18B所示的状态。
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为套圈。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这里,光通信波长例如为850nm。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参见图14B),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设置在靠近插头的后端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一部分中,作为光纤组件的第一信号线411插入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中,以及用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透镜单元233),所述透镜(透镜单元233)设置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靠近插头的前端的一部分中且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在光纤上的光(参见图14A)。相比之下,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参见图14B),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设置在靠近插座的后端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一部分中,作为光纤组件的第二信号线412插入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中,以及用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透镜单元333),所述透镜(透镜单元333)设置在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靠近插座的前端的一部分中且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在光纤上的光(参见图14A)。具体地,透镜单元233和333分别通过粘合剂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相对表面230A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相对表面330A(参见图15A)。透镜单元233和333可一体地设置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相对表面230A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相对表面330A中。例如,在透镜单元233和333中,总共布置了48个透镜。具体地,沿Y方向布置24个透镜,以及沿Z方向布置2个透镜。也就是说,透镜被布置在48通道(=2×24通道)阵列中。沿Y方向和Z方向布置的透镜之间的间距为250μm,并且仅在Y方向上的第十二透镜和第十三透镜之间的间距为500μm。透镜单元233和333包括分别在透镜基板233A和333A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塑料模塑微透镜233B和333B。透镜基板233A和333A的与形成有塑料模制微透镜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为光滑的。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中的每者的一部分具有中空结构以便保持光纤。也就是说,如上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中的每者具有套圈结构。因此,当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中形成对应于2×24个通道的空间时,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中的每者的厚度得以减小,以及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机械强度得以降低。加强肋235和335被设置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中心以增强机械强度(参见图14B)。也就是说,加强肋235和335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对应于第十二透镜和第十三透镜之间的空间的部分中形成。此外,通过该结构而不是通过对应于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中形成的2×24个通道的空间的结构,可以保持固定光纤的精度。
这里,为了降低插头11和插座12的定位精度,使用了准直(平行光)耦合的光学设计。光学参数例如如下:
透镜直径:240μm;以及
平行光直径:180μm。
此外,从透镜的外表面到光纤的前端的距离为714μm。该值从以下值计算:形成透镜的透明树脂的折射率:1.63;以及多模光纤的数值孔径(NA):0.2.此外,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和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的厚度为200μm,以及透镜部的总厚度为1000μm。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包括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并且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包括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和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具有框架形状。此外,由金属材料(包括合金;具体地,不锈钢板)制成的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相对表面230A,以及由金属材料(包括合金;具体地,不锈钢板)制成的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相对表面330A。具体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通过粘合剂彼此粘结,以及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和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通过粘合剂彼此粘结。用于第一引导销220和第二引导销320的通孔241和341分别设置在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和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中(参见图15B)。提供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和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使得可以提高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耐久性和耐磨性,并且提供通孔241和341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然而,不一定提供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和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并且其可省略。
在根据包括上述各种优选构形的第九构形的光电连接器中,形成第一信号线411的光纤组件包括四个带芯线,即第一带芯线411A、第二带芯线411B、第三带芯线411C和第四带芯线411D。需注意,这些带芯线在图14C中以阴影示意性地示为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和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设置成以便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分开。此外,如图14C所示,形成第一信号线411的第一带芯线411A、第二带芯线411B、第三带芯线411C和第四带芯线411D分别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的底表面、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的底表面、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的顶表面和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的顶表面。在第一带芯线411A和第三带芯线411C之间存在间隙,以及在第二带芯线411B和第四带芯线411D之间存在间隙。此外,形成第二信号线412的光纤组件包括四个带芯线,即第一带芯线412A、第二带芯线412B、第三带芯线412C和第四带芯线412。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被设置成以便与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分开。此外,形成第二信号线412的第一带芯线412A、第二带芯线412B、第三带芯线412C和第四带芯线412D分别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的底表面、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的底表面、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的顶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的顶表面。在第一带芯线412A和第三带芯线412C之间存在间隙,以及在第二带芯线412B和第四带芯线412之间存在间隙。
这里,所述带芯线为用于12通道阵列的带芯线。所述带芯线在剖视图中具有长孔形状。需注意,作为带芯线的光纤芯线具有已知的构形和已知的结构。具体地,光纤芯线例如包括由石英玻璃(折射率nC=1.5)和包层(例如直径为125μm)制成的芯(例如,直径为50μm)。另外,以250μm的间距布置12个芯,以及二次敷层由树脂材料制成。
需注意,可使用包括光纤芯线定位部分的套圈。
第一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330以及没有敷层的光纤形成为一体的部件。具体地,首先,除去光纤的敷层,并将光纤插入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中,并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粘结。然后,从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相对表面230A、330A突出的光纤的端部以及突出的粘合剂被去除,并且相对表面230A、330A被抛光和变平滑。然后,透镜单元233和333可分别粘结到相对表面230A和330A。此外,可不去除光纤的敷层,并且可将光纤插入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中。
第一信号线411和第一电线421被集成到插头11外面的电缆中。电缆具有例如图16A或图16B所示的横截面结构。需注意,在图16A和16B中,省略了阴影。在图16A所示的示例中,靠近中心设置了最多48根光纤413(411),并在光纤413(411)的两侧设置有两根电线423(421)。在图16B所示的示例中,在虚拟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设置有三根电线423(421),以及在电缆中设置有一束光纤413(411)。需注意,图16A所示的电缆在剖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以及图16B所示的电缆在剖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后者的横截面形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电缆可设置有用于改善抗张力的增强导线。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操作。需注意,在附图中,连接单点划线A的直线指示插座外壳300的前端300F。光电连接器的使用者将插头保护部件270(或护罩271)握在手中将插头11插入插座12中并将插头11压靠在插座12上。在示出了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中,未示出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370。
图19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之前,形成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剖视图。图31A为示意性地示出图19所示状态下的第一挡板120和插头外壳200的侧视图。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370处于闭合状态。
图20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紧接在插头11和插座之间的配合开始之后的插头11和插座的剖视图。此外,图30A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罩100和插头外壳200的剖视图。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分(具体地,第一部分251)与插头罩凹入部106接合,并且插头外壳200被固定到插头罩100。此外,解锁爪306没有到达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106中的开口部107。需注意,在图20、图21、图22和图24中,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的前端部与插头罩100的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接触。但是实际上,它们彼此没有接触。
然而,如上所述,在插座外壳300的前端部中设置有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和向插座外壳300的后侧打开的第二挡板370。如图17A和17B所示,当第二挡板37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前端373通过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中的细孔375突出到插座外壳300的内部。因此,第二挡板370的前端部370'被按压成不会移动到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当插头11和插座之间的配合开始并且插头11插入插座12中时,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后端部372被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朝向外按压。因此,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前端373也向外按压。在突出到插座外壳300的内部时,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1的前端373被和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的前端向外按压。因此,第二挡板370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并向插座外壳300的后侧打开(参见图18A和18B)。当第二挡板37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挡板370通过其弹力返回到图17A和17B所示的状态,但是通过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保持在图18A和18B所示的状态。
图21、图22和图24为示意性地示出在插头11进一步插入插座12的状态下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剖视图。此外,图23A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外壳200的剖视图,图23B和30B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插头罩100和插头外壳200的剖视图。需注意,与图30B不同,在图23B中未示出解锁爪306。
此外,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插头罩100最靠近插座外壳300。插座外壳300的前端300F和树脂部件110彼此接触。另选地,用于定位插头罩100的最深部分的装置(未示出)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并且插头罩100与最深部分定位装置接触。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的前端部插入插头罩开口部105中。此外,解锁爪306到达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106中的开口部107(参见图30B)。然后,将解锁爪306插入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106中的开口部107中,并将形成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的第一部分251偏压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因此,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251与插头罩凹入部106脱离,并且插头外壳200可相对于插头罩100移动。也就是说,插头外壳200可移动到插座外壳300并且插头外壳200的移动开始(参见图24)。
当插头外壳200的移动开始时,第一挡板120被打开。也就是说,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的前端207将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的前端部122和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前端部124按压到插座外壳。在第一挡板的侧端部与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和第二表面204的端部接触的状态下,第一挡板上部部件121的前端部122开始向上移动并且第一挡板下部部件123的前端部124开始向下移动。
图25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11进一步插入插座12中并且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与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透镜单元233和透镜单元333之间存在间隙。此外,图26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5所示状态下插头外壳200的后表面的平面图。插头外壳200的前端207与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抵触。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沿着它们变得更靠近插座外壳300的侧表面301和302的方向在支撑点366上旋转。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的前端部插入插头外壳开口部212中,并与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261和262分别接触。然而,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尚未插入设置在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部205中的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206中。
图27为示意性地示出在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剖视图。图28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7所示的配合状态下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插头11的剖视图。图29A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11和插座12的侧视图,图29B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座12的侧视图,以及图29C为示意性地示出例如处于配合状态下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的侧视图。此外,图30C为示意性地示出插头罩100和插头外壳200的剖视图。图31B为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挡板120和插头外壳200的侧视图。在透镜单元233和透镜单元333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实现了准直(平行光)耦合。保持第二电极单元360的接触件361和362的前端部与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261和262之间的接触。此外,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367已插入设置在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部205中的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206中。因此,插头11不容易从插座12中取出。
当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时,上述操作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也就是说,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以释放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
在根据实施例1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面向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面向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彼此接触,从而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被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所述插头的后侧。所述插头外壳通过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沿垂直于所述插头的轴线的方向偏压。因此,即使在对插头和插座施加振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插头与插座之间的配合状态的变化,并获得高的耐久性。例如,可以以每秒几十吉比特到每秒几百吉比特的高速率可靠且稳定地发送光信号,并且容易地响应多个信道。此外,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因此,光电连接器可以具有馈电功能。此外,容易将插头与插座连接和拆开。此外,光电连接器具有高防尘性能、满足激光安全标准,例如响应于对应于可逆结构的电极单元,并且具有高安全性。可以实现可以响应移动装置的便携式和小型光电连接器。此外,由于光电连接器具有简单的结构,因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使用者可以通过选择具有兼容性的插座来自由地选择插座的功能。另外,当提供手抖动时的多重安全机构和安全检查流程如机械锁、盖、电连接和ID检查时,可以提供具有更高安全性的光电连接器。
实施例2
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变形例。在实施例1中,带芯线用作信号线。相比之下,在实施例2中,信号线具有波导单元结构。图32A为示意性地示出从与相对表面相对的一侧观察的在实施例2中设置有具有波导单元结构的信号线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32B为示意性地示出波导单元结构中的一者的剖视图(然而,沿Y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图32C为示意性地示出波导单元结构中的一者的剖视图(然而,沿X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地,根据实施例2的带芯线500包括:
基部树脂片501;
在基部树脂片501上并排设置的多个芯部件502;以及
覆盖基部树脂片501和多个芯部件502的覆盖部件503。
基部树脂片501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其标称厚度例如为50μm至200μm。需注意,在一些情况下,事先将薄覆盖部件堆叠在基部树脂片501上。此时,覆盖部件的厚度例如在1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例如,由紫外线固化型光学低损耗树脂制成的12个芯部件502在剖视图中具有宽度为30μm至200μm和高度为30μm至200μm的矩形。芯部件502之间的间距等于透镜单元233和333之间的间距,或者为透镜单元233和333之间的间距的1个整数倍。这里,芯部件在Y方向上的间距为250μm。覆盖部件503由紫外线固化型光学低损失树脂制成。要布置多个芯部件502的基部树脂片501的第二表面501B为平滑的,并且第二表面501B的不平坦部分的高度例如等于或小于10μm。需注意,与基部树脂片501的第二表面501B相对的表面被称为第一表面501A。然而,当基部树脂片501和多个芯部件502被覆盖部件503覆盖时,由于芯部件502的不平坦度和在覆盖部件503的平面中不均匀部分的高度,在覆盖部件503的表面中产生轻微的波浪例如等于或大于10μm。可以在覆盖部件503的表面上进行平滑处理,这导致成本的增加。
在实施例2中,类似于图14B所示的示例,带芯线500被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的底表面、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的底表面、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的顶表面、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的顶表面、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的底表面、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的底表面、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的顶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的顶表面。具体地,带芯线500通过基底树脂片501的第一表面501A附接。在此状态下,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的底表面的带芯线500与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234R的顶表面的带芯线500之间存在间隙。此外,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的底表面的带芯线500与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234L的顶表面的带芯线500之间存在间隙。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的底表面的带芯线500与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334R的顶表面的带芯线500之间存在间隙。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的底表面的带芯线500与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334L的顶表面的带芯线500之间存在间隙。通过使用上述构形和结构,可以使芯部件在Y方向上的间距保持在250μm,并将两个部件定位。因此,容易提高粘合精度。此外,当然也可以一体地附接四个带芯线500。另选地,两个带芯线500可一体地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的顶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的顶表面,以及两个带芯线500可一体地附接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234的底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334的底表面。
实施例3
实施例3为实施例1和2的变形例,并且涉及具有第一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图33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构成根据实施例3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剖视图(然而,剖视图示出了从上面观察的插头外壳)。
在实施例3中,插座12还包括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并附接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后部的弹簧衬套322。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为弹簧(压缩弹簧)323,其具有附接到插座外壳300的后端部和附接到弹簧衬套322的前端部。通过使用该构形,使得可以在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以简单的结构将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可靠地偏压到插头的后侧。弹簧衬套322可以通过例如塑料成型来形成。
实施例4
实施例4为实施例1至3的变形例,并且涉及具有第一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图34A为示意性地示出从相对面观察的根据实施例4的光电连接器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示意图。图34B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图34A的箭头B-B截取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剖视图(然而,沿Y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图34C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图34A的箭头B-B截取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剖视图(然而,沿着YZ平面截取的剖视图)。
在根据实施例4的光电连接器中,突起部242和凹入部243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相对表面230A(例如,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具体地,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相对表面330A中的一者中形成,以及凹入部243和突起部342设置在另一相对表面(例如,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具体地,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中。此外,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中时,突起部242和342配合到凹入部243和343。使用此构形使得可以容易地定位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不需要用于定位的部件,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小光电连接器的尺寸和成本。在根据实施例4的光电连接器中,可以省略根据实施例1的第二引导销和第二引导销孔。此外,在设置第二引导销的情况下,当将插头配合到插座时,不需要将已经穿过第一引导销孔的第一引导销插入第二引导销孔。
实施例5
实施例5为实施例1至4的变形例,并且涉及具有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此外,实施例5涉及根据第三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图35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透视图(然而,在插头配合到插座的情况下)。图36为从与图35不同的角度观察插头和插座的透视图。此外,图37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的分解透视图、示出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透视图以及示出构成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一电极单元的透视图。图38A和38B分别为示出插头的透视图和平面图。此外,图39为示出构成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分解透视图。图40为从上面倾斜观察的插座的透视图。图41为从上面倾斜观察的插座外壳的透视图。图42是示出插座外壳与第二挡板之间的布置关系的示意图。图43A和43B分别为示出第二挡板的透视图和侧视图。图44A为示出插座外壳的示意图(然而,示出从上面观察插座外壳的示意图)。图44B为示出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之前的插头和插座的平面图。图44C为示出当将插头配合到插座时插头的前端部的侧视图。图45A为示出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的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的示意图(然而,示出从上面观察插座外壳的示意图)。图45B为示出插头和插座的平面图。图46A为示出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的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的部分的示意图(然而,示出从上面观察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示意图)。图46B为从侧面观察的在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图47A为示出在将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的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的部分的示意图(然而,示出从上面观察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示意图)。图47B为从侧面观察在插头配合到插座之前的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的剖视图。
在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11包括一个第一电极单元280,以及插座12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380。
第一电极单元280附接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
两个第二电极单元380附接到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和第二表面304。使用此构形使得可以实现对应于可逆结构的电极单元。也就是说,插头11可以配合到插座12,使得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对应于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此外,插头11可以配合到插座12,使得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对应于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第一电极单元280可以通过例如螺钉或卡扣部件(弹性锁定爪机构)附接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或者可以基于嵌件成型方法直接附接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参见图37)。第二电极单元380也用作实施例1中的解锁爪305和306。
除了第一电极单元280的结构和插头外壳200的前端207的结构之外,插头外壳200和插头罩100可以具有与根据实施例1的插头外壳200和插头罩100基本上相似的构形和结构。除了第一电极单元280的结构、插头罩锁定部件312的结构和第二挡板370A的结构之外,插座外壳300可以具有与实施例3中所述的插座外壳300基本上相似的构形和结构。因此,将不重复其详细描述。
插座外壳300通过弯曲金属板来制造。然而,此时,就生成了接合部。因此,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和第二表面304被第二电极单元380覆盖,这使得可以在不准备专用部件的情况下提高防尘性能。此外,由于插座12小,难以提高刚性。因此,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和第二表面304被第二电极单元380覆盖的结构使得可以增加插座12的整体刚度。此外,在光电连接器中,在彼此不接触的透镜单元之间传输光信号以建立通信。例如,当液滴附着到透镜单元233和333时,光路失真。在最坏的情况下,光通信被切断。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和第二表面304被第二电极单元380覆盖的结构使得可以在无需提供例如特殊的覆盖部件的情况下防止结露。此外,当通过干扰对透镜单元233和333施加振动时,波形失真,这对光通信具有不良影响。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和第二表面304被第二电极单元380覆盖的结构使得可以在不准备用于抑制共振的特殊部件的情况下分散和抑制共振频率。
在具有上下电极结构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和第二表面204被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偏压。也就是说,第一表面203和第二表面204沿着Z方向偏压。在插头罩100的第一表面103和第二表面104中设置插入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插入的插头罩开口部105。另外,在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一个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382通过设置在插头罩100的第一表面103中的插头罩开口部105与第一电极单元280的接触部281、282接触并将插头外壳200偏压到插头罩100的第二表面104。另一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通过设置在插头罩100的第二表面104中的插头罩开口部105与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接触并将插头外壳200偏压到插头罩100的第一表面103。也就是说,接触件381和382沿着Z方向偏压插头外壳200。此外,将插头外壳200偏压到插头罩100的第二表面104的一个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的力与将插头外壳200偏压到插头罩100的第一表面103的另一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的力不同。因此,由于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的保持结构彼此不同,所以偏压力彼此不同,并且插头外壳200被可靠地按压并且在垂直方向上被不同的力保持。此外,如上所述,当浮置状态下的刚性增加时,插头罩100的第一表面103的外表面被压靠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的内表面或插头罩100的第二表面104的外表面被压靠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的内表面上,这取决于各种条件。因此,可以在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进一步提高抗振性。
在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电极单元280具有三个接触部281、282和281。第一电极单元280的三个接触部281、282和281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部281、用于接地的接触部282和用于电源的接触部281的顺序排列。此外,第二电极单元380具有三个接触件381、382和381。第二电极单元380的三个接触件381、382和381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件381、用于接地的接触件382和用于电源的接触件381的顺序排列。
此外,在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座外壳300的第二电极单元380(具体地,第二电极单元中的用于电源的电极单元)包括:第一部分385和面向第一部分385的第二部分386,第一部分385和第二部分386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电极单元中用于电源的电极单元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接触件381、从接触件381沿X方向延伸并沿Y方向和Z方向依次延伸的后端部383、沿着X方向沿着侧表面301和302从插座外壳的后端部383延伸到前端的第一部分385、与第一部分385分开并沿着X方向沿着侧表面301和302延伸的第二部分386、在第二部分386的前端被折回的第二部分延伸部分386',所述第二部分386'靠近插座外壳的前侧并沿着X方向沿着侧表面301和302延伸到插座外壳的后端,以及设置在第二部分延伸部分386'的端部中的腿部387。第二部分386和第二部分延伸部分386'通过由塑料制成的连接部件386”连接。相比之下,第二电极单元中用于接地的电极单元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接触件382、沿X方向从接触件382延伸的后端部384、腿部388和连接后端部384和腿部387的部分(未示出)。第二电极单元中用于电源的电极单元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单元中用于接地的电极单元的一部分附接到第二电极单元固定部件389。具体地,它们为一体模制的。腿部387和388连接到第二电线。
第二电极单元固定部件389配合并固定到插座外壳300的外表面。第二电极单元附接部件354附接到插座外壳300的内部。此外,整个插座外壳300被插座罩355覆盖。用于连接部件386”的开口部311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中。此外,开口部356在面向开口部311的位置设置在插座罩355中。
此外,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二部分386与插头外壳200的外表面(外侧),具体地,与侧表面201和202接触。然后,第二部分386被偏压到第一部分385。然后,第一部分385和第二部分386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电连接。具体地,插头外壳200的前端207与连接部件386”接触,并向外按压连接部件386”。因此,第一部分385和第二部分386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电连接。在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之前,第一部分385和第二部分386彼此不接触。因此,可以可靠地控制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的传导/非传导,并且防止发生短路。这里,在插头外壳200的侧表面201和202的前端207设置有凹口部(参见图44C),并且两个第二部分386中只有一个偏压到第一部分385。图44A和44B示出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之前的状态,图45A和45B示出紧接在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结束之前的状态。
此外,在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罩锁定部件312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相比之下,在插头罩100的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中设置有用于锁定插头罩锁定部件312的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108。此外,当插头罩100最靠近插座外壳300时,插头罩锁定部件312被锁定到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108(参见图46A)。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5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三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在附图中示出的示例中,插头罩锁定部件312的锁定到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108的一部分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前侧。然而,相比之下,插头罩锁定部件312可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后侧。
如图42和图43A和图43B所示,在插座外壳300的前端部中设置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和向插座外壳300的后侧打开的第二挡板370A。类似于第二挡板370,第二挡板370A由具有高弹性的材料(弹性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二挡板370A被打开,以及当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时,第二挡板370A被闭合。
第二挡板370A包括附接部370a、从附接部370a延伸的底部370b、从底部370b延伸的弯曲部370c以及从弯曲部370c延伸的闭合部370d。在闭合部370d中,形成第二挡板370A的板材折叠两次或三次以增加强度。附接部370a附接到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上的第二挡板固定部313。
此外,如图47A所示,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的外表面上,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6的端部376A附接到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上的第二挡板按压部件附接部314。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6从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6的端部376A延伸到插座的前侧,然后向内弯曲到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6的部分376B沿着第一侧表面301和第二侧表面302延伸到插座外壳300的后端,并且另外的端部376C向插座外壳300的内部弯曲。在此状态下,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6的端部376C与第二挡板370A的闭合部分370d接合,并且第二挡板370A被闭合。
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插头罩100的前端与插头罩锁定部件312接触,并且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6的端部376C向外移动。因此,第二挡板按压部件376的端部376C从第二挡板370A的闭合部370d脱离,以及插头罩100移动到插座外壳300的后端。然后,第二挡板370A的闭合部370d朝向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弯曲。此外,最后,第二挡板370A的闭合部370d位于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的下方。此外,当第二挡板370A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挡板370由其弹力返回到图42所示的状态,但是通过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保持在第二表面204的下方。
图48A和图48B为示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的紧接在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开始之前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示意图。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370A处于闭合状态。
图49A和图49B为示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的紧接在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开始之前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示意图。第二挡板370A处于打开状态。
图50A和图50B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示意图。需注意,插头罩100最靠近插座外壳300。插头罩锁定部件312被锁定到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108(参见图46A)。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2也用作实施例1中的解锁爪306。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2中的一者(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侧的接触件382)与第一电极单元280的接触部282接触(参见图46B)。此外,第二电极单元380的另一接触件382(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侧的接触件382)被插入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中的开口部中,并且将形成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的第一部分偏压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因此,插头罩凹入部与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脱离,并且插头外壳可相对于插头罩移动。也就是说,插头外壳可移动到插座外壳并且插头外壳开始移动。第一挡板被打开。
图51A和图51B为分别从侧面和顶部观察在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示意图。第二电极单元380的第一部分385和第二部分386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电连接(参见图45A)。
当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时,上述操作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也就是说,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以释放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
实施例6
实施例6为实施例5的变形例。在实施例5中,插头罩锁定部件312被锁定到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108。相比之下,在实施例6中使用推入/推出配合方法。图52为示出形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外壳的透视图,图53为示出插座外壳的分解透视图。此外,图61A和图61B分别为示意性地示出将在下面描述的在图59所示的形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插头(插头罩和插头外壳)以及插头外壳的侧视图。图62为示意性示出图59所示的构成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外壳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地,在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插头罩100的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中设置具有“T”形状的孔部111,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的前端部205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202的前端部205的外表面中设置引导槽部216。此外,通过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T”形孔部111与引导槽部216接合的接合杆315被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一侧表面301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302的外表面上。使用此构形使得可以实现推入/推出配合方法。在引导槽部216中设置有与接合杆315的前端接合的多个凹入部216a、216b、216c、216d、216e、216f、216g。
将描述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中的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其中,插座外壳300的结构类似于实施例1中描述的插座外壳300的结构。
图54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在紧接在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开始之前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剖视图。图56A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未示出的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370处于闭合状态。
图55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在紧接在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开始之后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剖视图。图56B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未示出的第二挡板370处于打开状态。
图57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当插头11继续配合到插座12时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剖视图。图60A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插头罩100最接近插座外壳300。插座外壳300的前端300F和树脂部件110彼此接触。另选地,用于定位插头罩100的最深部分的装置(未示出)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并且插头罩100与最深部分定位装置接触。此外,在图57所示的状态下,将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2的前端部(其也用作解锁爪)插入插头罩开口部105中并到达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106中的开口部107。然后,也用作解锁爪的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2插入设置在插头罩凹入部106中的开口部107中,并且将形成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的第一部分251偏压到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因此,插头外壳偏压装置250的偏压部251与插头罩凹入部106脱离,并且插头外壳200可相对于插头罩100移动。也就是说,插头外壳200可移动到插座外壳300并且插头外壳200的移动开始。当插头外壳200的移动开始时,第一挡板120(未示出)被打开。此外,接合杆315的前端通过设置在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T”形孔部111与设置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的前端部205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202的前端部205的外表面中的引导槽部216的凹入部216a接合。需注意,上面已经做出的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描述可以应用于例如实施例5中的图50A和50B中的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操作的描述。需注意,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的后端部381’和382’连接到第二电线。此外,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381和382固定到第二电极单元固定部件389,以及第二电极单元固定部件389附接到插座外壳300的第一表面303。
图58为示意性地示出沿着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在将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之前,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剖视图。第一透镜保护部件240与第二透镜保护部件340接触。第二电极单元380和第一电极单元280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
图59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在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的状态下形成光电连接器的插头11和插座12的剖视图。图60B为示意性地示出沿虚拟水平面截取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需注意,在根据实施例6的光电连接器中,插头11通过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最终配合位置被进一步压入插座。然后,接合杆315的前端在引导槽部216中移动并与凹入部216b接合。然后,使用者将手从插头11上拿下。然后,插头11沿其进一步远离插座12的方向移动,并且插头11和插座12位于最终配合位置。接合杆315的前端在引导槽部216中移动并与凹入部216c接合。
当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时,上述操作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也就是说,插头11被进一步压入所述插座中。然后,接合杆315的前端在引导槽部216中移动并与凹入部216d接合。然后,插头11从插座12拔出以释放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接合杆315的前端在引导槽部216中移动,与凹入部216e、凹入部216f、凹入部216g依次接合,并从“T”形孔部111取出。需注意,在引导槽部216中,在凹入部(拐点)的侧壁中设置台阶或倾斜,以及接合杆315的前端仅可以从第一凹入部216a移动到最后凹入部216g。
使用推入式/推出式配合方法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插头11和插座12之间的配合的可靠性。
实施例7
实施例7为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变形例。图63A为示意性地示出在图57所示的插头和插座彼此配合的状态下当光电连接器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时的根据实施例7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3B为示出在图59所示的插头配合到插座的状态下当光电连接器沿虚拟竖直平面截取时的根据实施例7的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在实施例5中,第二电极单元380包括第一部分385和第二部分386,并且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二部分386与插头外壳20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接触。相比之下,在实施例7中,第二电极单元380,具体地,形成第二电极单元380的接触件(用于电源的接触件)381包括第一部分395和面向第一部分395的第二部分396,其中所述第一部分395和第二部分396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包括朝向插座外壳300的内部突出的突起部396'。此外,当插头11配合到插座12时,第二部分396的突起部396'与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接触。然后,第二部分396被偏压到第一部分395。第一部分395和第二部分396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电连接。使用该构形使得可以可靠地控制用于电源的接触件381的传导/非传导并且防止发生短路。优选地,绝缘层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突起部396'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使得不会通过插头外壳200的第一表面203在两个突起部396'中发生短路。
实施例8
实施例8为实施例1至7的变形例。在根据实施例8的光电连接器中,连接器连接到插头外壳200的后端。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8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七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此外,连接器连接到插座外壳300的后端。因此,在连接器连接到插头外壳200的后端的构形的情况下,插头或插座被具有不同连接器的插头或插座代替以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
实施例9
实施例9为实施例1至8的变形例。在根据实施例9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具体地,多个发光元件和多个光接收元件),以及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具体地,多个发光元件和多个光接收元件)。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9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十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此外,根据实施例9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十一构形的光电连接器。此外,在实施例9中,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中,将电信号变换为光信号并将光信号变换为电信号。
在根据实施例9的光电连接器中,如图64A和图64B的概念图所示,插头外壳200和插座外壳300设置有用于驱动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的半导体芯片512A、512B、522A和522B。具体地,发光元件为表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元件(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并且光接收元件为光电二极管。
此外,如图64A的概念图所示,在插头外壳200中,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513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A和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B。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A、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B、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12A和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12B被安装在印刷板511上。印刷板511设置在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上。
此外,如图64B的概念图所示,在插座外壳300中,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523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A和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B。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A、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B、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22A和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22B被安装在印刷板521上。印刷板521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上。
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A和513B中的每者包括例如排列成一行的12个发光元件和12个光接收元件。也就是说,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被排列成在垂直于附图纸平面的方向上分割。具体地,在垂直于附图纸平面的方向上在前侧一行中排列12个通道,在后侧一行中排列12个通道。需注意,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可排列成混合状态(包括它们被随机混合的状态)或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可被一体化。
这里,印刷板511为双面刚性印刷板(可为多层刚性印刷板)。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A、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B和第一半导体芯片512A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11的一个表面(布线表面)511A上。第二半导体芯片512B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11的另一表面(布线表面)512B上。上述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A、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B、第一半导体芯片512A和第二半导体芯片512B的布置使得可以使专用于高频传输平面中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12A与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A之间的导线(由虚线表示)的长度等于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13B和第二半导体芯片512B之间的导线(由虚线表示)的长度且减小所述导线的长度。例如,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形成布线表面511A、511B以及用于连接第二半导体芯片512B和布线表面511B的通孔。
此外,印刷板521也为双面刚性印刷板(可为多层刚性印刷板)。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A、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B和第一半导体芯片522A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21的一个表面(布线表面)521A上。第二半导体芯片522B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21的另一表面(布线表面)522B上。上述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A、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B、第一半导体芯片522A和第二半导体芯片522B的布置使得可以使专用于高频传输平面中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22A与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A之间的导线(由虚线表示)的长度等于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23B和第二半导体芯片522B之间的导线(由虚线表示)的长度且减小所述导线的长度。例如,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形成布线表面521A、521B以及用于连接第二半导体芯片522B和布线表面521B的通孔。
插头外壳200包括第一反射镜单元514。通过第一反射镜单元514改变由构成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并且光行进到构成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光接收元件)。此外,通过第一反射镜单元514改变由构成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并且光行进到构成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光接收元件)。第一反射镜单元514设置在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513的上方。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包括第一反射镜单元514、光接收元件513、半导体芯片512A和512B以及印刷板511。
插座外壳300包括第二反射镜单元524。通过第二反射镜单元524改变由构成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并且光行进到构成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光接收元件)。此外,通过第二反射镜单元524改变由构成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光路,并且光行进到构成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的部件(具体地,在实施例9中为光接收元件)。第二反射镜单元524设置在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523的上方。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包括第二反射镜单元524、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523、半导体芯片522A和522B以及印刷板521。
此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由实施例1、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插座12的前端。此外,如在实施例1、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被偏压到插头11的后端。
第一反射镜单元514可包括一个反射镜或多个反射镜514A、514B和514C(参见图66)。类似地,类似于图66所示的结构,第二反射镜单元524可包括一个反射镜或多个反射镜。
在插头外壳200中,印刷板511通过柔性布线板或导线连接到第一信号线。此外,在插座外壳300中,印刷板521通过柔性布线板或导线连接到在基板(母板)(未示出)上形成的电路。可使用将印刷板和柔性布线板一体化的刚性柔性复合板。例如,柔性辐射片可附接到与凸起表面相对的半导体芯片512A、512B、522A和522B的表面,这在附图中未示出。在此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散发来自半导体芯片的热量。
由于设置了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所以可以减少在实施例1中所述的透镜耦合部分中出现约1dB至2dB的光损耗的位置数。此外,光电连接器的整体损耗降低,并且可以降低整个装置或整个系统的功耗。此外,由于减少了部件数量,可以获得可以降低系统整体成本的显着优点。
在一些情况下,可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523、半导体芯片522A和522B中设置开口,以及印刷板521可设置在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的下方以及第二反射镜单元514可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
另选地,如图65A的概念图所示,在插头外壳200中,印刷板为柔性印刷板531。
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3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32A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31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531A上。
驱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3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32B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31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531B上。
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33A和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33B被安装在位于第一区域531A和第二区域531B之间的柔性印刷板53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31C上。
此外,如图65B的概念图所示,在插座外壳300中,印刷板为柔性印刷板541。
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4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42A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41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541A上。
驱动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4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42B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41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541B上。
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43A和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43B被安装在位于第一区域541A和第二区域541B之间的柔性印刷板54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41C上。
柔性印刷板531和541分别设置成包裹基部534和544。
此外,基部534设置成平行于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上方的第二表面204。柔性印刷板53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31C位于基部534的端面上。设置在插头外壳200中的发光元件向插座12发射激光。设置在插头外壳200中的光接收元件接收来自插座12的激光。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包括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33A和533B、半导体芯片532A和532B、柔性印刷板531和基部534。此外,例如,类似于上述描述,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33A和533B分别包括排列成一行的12个发光元件和12个光接收元件。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如实施例1、实施例3和实施例4那样被偏压到插头11的后端。
此外,基部544设置成平行于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上方的第二表面304。柔性印刷板54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41C位于基部544的端面上。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的发光元件向插头11发射激光。设置在插座外壳300中的光接收元件接收来自插头11的激光。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包括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43A和543B、半导体芯片542A和542B以及柔性印刷板541。例如,类似于上述描述,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43A和543B分别包括排列成一行的12个发光元件和12个光接收元件。此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插座12的前端。
在基部534的端面中设有定位孔。此外,在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533A和533B以及半导体芯片532A和532B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31上之后,柔性印刷板531基于设置在基部534的端面中的定位孔粘结到基部534。可以对插座外壳执行类似的组装过程。在插座外壳中,柔性印刷板531可延伸到外部并且可通过例如电连接器或ACF粘结连接到母板。例如,柔性辐射片可附接到与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凸起表面相对的半导体芯片532A、532B、542A和542B的表面。在此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散发来自半导体芯片的热量。
在该构形中,使用柔性印刷板并且将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安装在柔性印刷板上。因此,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布置成相对于插头外壳200和插座外壳300的水平面垂直完全对称。如在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中,此布置在以每秒几十吉比特到几百吉比特/秒的速率执行高频率传输的电路中非常有效。此外,由于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执行光传输,所以有必要将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与驱动电路之间的导线的长度限制在约1mm或以下。当导线的长度大于上述值时,存在传输波形的质量显着劣化的问题。柔性印刷板可以变形为“U”形,并且可以将布局设置成垂直完全对称。此外,总厚度可以减小到3mm或以下的根据实施例10的光电连接器具有非常简单的结构并且是划时代的。此外,由于可以直接设置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所以可以减少元件的数量并防止损耗。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和功耗。
实施例10
实施例10为实施例1至9的变形例,并且涉及根据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和根据第11构形的光电连接器。在根据实施例10的光电连接器中,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中的一者包括发光元件(具体地,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另一个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光接收元件(具体地,多个光接收元件)。此外,在实施例10中,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或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10的光电连接器为根据第10’构形的光电连接器。
如图67A的概念图所示,在根据实施例10的光电连接器中,包括发光元件的插头外壳200或插座外壳300(具体地,在实施例10中,插头外壳200包括为光电二极管的多个光接收元件553)设置有用于驱动光接收元件的半导体芯片555A和552B。此外,多个光接收元件553包括第一光接收元件组553A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组553B。第一光接收元件组553A、第二光接收元件组553B、用于驱动第一光接收元件组55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52A和用于驱动第二光接收元件组55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52B被安装在印刷板551上。光接收元件组553A和553B中的每者包括例如排列成一行的24个光接收元件。这里,印刷板551为双面刚性印刷板(或多层刚性印刷板)。第一光接收元件组553A、第二光接收元件组553B和第一半导体芯片552A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51的一个表面(布线表面)551A上。第二半导体芯片552B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51的另一表面(布线表面)551B上。
此外,如图67B的概念图所示,包括发光元件的插头外壳200或插座外壳300(具体地,在实施例10中,插座外壳300包括为为表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元件的多个发光元件563)设置有用于驱动发光元件的半导体芯片562A和562B。此外,多个发光元件563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组563A和第二发光元件组563B。第一发光元件组563A、第二发光元件组563B、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组56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62A和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组56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62B被安装在印刷板561上。发光元件组563A和563B中的每者例如包括排列成一行的24个发光元件。这里,印刷板561为双面刚性印刷板(或多层刚性印刷板)。第一发光元件组563A、第二发光元件组563B和第一半导体芯片562A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61的一个表面(布线表面)561A上。第二半导体芯片562B被安装在双面刚性印刷板561的另一表面(布线表面)562B上。
另选地,如图68A的概念图所示,在插头外壳200中,印刷板为柔性印刷板571。
用于驱动第一光接收元件组57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72A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71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571A上。
用于驱动第二光接收元件组57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72B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71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571B上。
第一光接收元件组573A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组573B被安装在位于第一区域571A和第二区域571B之间的柔性印刷板57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71C上。此外,如图68B的概念图所示,在插座外壳300中,印刷板为柔性印刷板581。
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组583A的第一半导体芯片582A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81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581A上。
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组583B的第二半导体芯片582B被安装在柔性印刷板581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581B上。
第一发光元件583A和第二发光元件组583B被安装在位于第一区域581A和第二区域581B之间的柔性印刷板58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81C上。
柔性印刷板571和581分别设置成包裹基部574和584。
此外,基部574设置成平行于插头外壳200的第二表面204上方的第二表面204。柔性印刷板57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71C位于基部574的端面上。设置在插头外壳200中的光接收元件接收来自插座12的激光。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包括光接收元件组573A和573B、半导体芯片572A和572B、柔性印刷板571和基部574。例如,光接收元件组573A和573B中的每者包括例如排列成一行的24个光接收元件。此外,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230如实施例1、实施例3和实施例4那样被偏压到插头11的后端。
此外,基部584设置成平行于插座外壳300的第二表面304上方的第二表面304。柔性印刷板581的一个表面的第三区域581C位于基部584的端面上。发光元件向插头11发射激光。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包括发光元件组583A和583B、半导体芯片582A和582B以及柔性印刷板581。发光元件组583A和583B中的每者例如包括排列成一行的24个发光元件。此外,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330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插座12的前端。
以上已经基于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不限于所述实施例。所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光电连接器和光电连接器的各种部件如插头、插头罩、插头外壳、第一电极单元、插座和插座外壳为例示性的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插头外壳可设置有有源电子部件。另选地,插座外壳可设置有有源电子部件。另选地,插头外壳和插座外壳可设置有有源电子部件。有源电子部件的示例具体包括存储器、通信元件如Wi-Fi(注册商标)元件或蓝牙(注册商标)元件以及如LED的发光元件。光电连接器可用作小存储、无线模块或显示装置。另选地,例如,插头外壳或插座外壳可设置有微粘合剂或刷子。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的部件可根据情况应用于其它电子装置。例如,具有波导单元结构的带芯线可应用于其它电子装置。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头可独立地构形为本发明,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的插座可独立地构形为本发明,以及根据本公开的光电连接器的各种部件可独立地构形为本发明。此外,在实施例9中描述的具有所安装的发光元件或光接收元件的印刷板(刚性印刷板或柔性印刷板)可独立地构形为本发明。
需注意,本公开可具有以下构形。
[A01]<<光电连接器>>
一种光电连接器,包括:
附接到第一信号线和第一电线的插头;以及
附接到第二信号线和第二电线的插座被配合到插头上并且光学和电连接到所述插头,
其中,所述插头包括:
(A-1)插头外壳;
(A-2)设置在插头外壳中的第一引导销具有固定到所述插头外壳的后部并且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
(A-3)设置在插头外壳中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与第一信号线连接、具有第一引导销孔并附接到第一引导销,第一引导销插入所述第一引导销孔中;
(A-4)第一电极单元,其固定到插头外壳并且第一电线附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以及
(A-5)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中的插头外壳偏压装置,
所述插座包括:
(B-1)插座外壳;
(B-2)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中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连接到所述第二信号线并且可相对于所述插座外壳移动;
(B-3)第二电极单元,其固定到所述插座外壳并且所述第二电线附接到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以及
(B-4)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其用于将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到所述插座的前侧,以及
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
(a)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
(b)面向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和面向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在所述相对表面不能相对彼此移动的状态下彼此接触;
(c)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被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所述插头的后侧;以及
(d)所述插头外壳通过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和第二电极单元沿垂直于所述插头的轴线的方向偏压。
[A02]<<具有第一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在[A01]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突起部设置在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一者上,以及凹入部设置在另一相对表面中,以及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突起部被配合到所述凹入部。
[A03]<<具有第二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在[A01]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中的第二引导销、具有固定到所述插座外壳的后部并且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具有第二引导销孔,所述第二引导销插入所述第二引导销孔中,以及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一引导销穿过所述第一引导销孔并插入所述第二引导销孔中。
[A04]<<具有第一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
在[A02]或[A03]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中并附接到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后部的弹簧衬套,以及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为具有附接到所述插座外壳的后端部和附接到所述弹簧衬套的前端部的弹簧。
[A05]<<具有第二结构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
在[A03]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销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之间并包围所述第二引导销的外周的弹簧。
[A06]在[A01]至[A0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插头还包括插头罩,以及
所述插头外壳设置成以便可在所述插头罩中移动。
[A07]<<插头罩的定义>>
在[A06]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插头罩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所述第二侧表面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
所述插头外壳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所述第二侧表面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
所述插座外壳具有四个表面,即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所述第二侧表面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的第二表面,以及
所述插头外壳可在所述插座外壳中移动。
[A08]在[A07]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罩的面向所述插座的前端和与所述插头罩的前端相对的所述插头罩的后端被打开。
所述插头外壳的面向所述插座外壳的前端和与所述插头外壳的前端相对的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被打开。
所述插座外壳的面向所述插头外壳的前端和与所述插座外壳的前端相对的所述插座外壳的后端被打开。
[A09]<<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定义>>
在[A07]或[A08]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接触部,
第二电极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接触的接触件,以及
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所述插头外壳通过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接触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沿与所述插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偏压。
[A10]<<上电极/下电极结构>>
在[A09]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插头包括一个第一电极单元,
所述插座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附接到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以及
所述两个第二电极单元附接到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A11]在[A10]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被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偏压。
[A12]在[A10]或[A11]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设置插入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插头罩开口部。
[A13]在[A12]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将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中的一者的接触件通过设置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中的所述插头罩开口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接触并将所述插头外壳偏压到所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
所述另一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通过设置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中的所述插头罩开口部与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接触并将所述插头外壳偏压到所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
[A14]在[A11]至[A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将所述插头外壳偏压到所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的所述一个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力与将所述插头外壳偏压到所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的所述另一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力不同。
[A15]在[A10]至[A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具有三个接触部。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三个接触部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用于接地的接触部和用于电源的接触部的顺序排列。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具有三个接触件。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三个接触件按照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用于接地的接触件和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的顺序排列。
[A16]在[A10]至[A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一部分和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具有间隙,以及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插头外壳的外表面接触并被偏压到所述第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电连接。
[A17]在[A16]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插头外壳的侧表面接触。
[A18]在[A17]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外壳的侧表面的前端设有凹口部。
[A19]在[A16]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突出到所述插座外壳内部的突起部。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二部分的突起部与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接触,并且所述第二部分被偏压到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电连接。
[A20]在[A10]至[A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每者中设置有“T”形孔部。
在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前端部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中的每者中设置引导槽部。
通过设置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T”形孔部与所述引导槽部接合的接合杆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外表面上。
[A21]在[A20]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引导槽部中设置有多个凹入部。在所述凹入部的侧壁中设置台阶或倾斜。所述接合杆的前端仅沿从第一凹入部到最后凹入部的方向移动。
[A22]<<侧面电极结构>>
在[A09]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插头包括两个第一电极单元,
所述插座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
所述两个第一电极单元沿着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固定到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以及
所述两个第二电极单元沿着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固定。
[A23]在[A22]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所述插头外壳的侧表面被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偏压。
[A24]在[A22]或[A23]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设置插入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所述插头罩开口部。
[A25]在[A22]至[A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在支撑点上沿着所述接触件变得更靠近所述插座外壳的侧表面的方向以及所述接触件变得更远离所述插座外壳的侧表面的方向旋转。
沿所述接触件变得更远离所述插座外壳的侧表面的方向偏压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的接触件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和所述插座外壳的侧表面之间。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与所述接触件相对的一部分中,其中,支撑点被插置在所述部分和所述接触件之间。
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每者的前端部中。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彼此接合。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旋转到所述支撑点上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和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彼此接触。
[A26]在[A22]至[A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两个接触部。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两个接触部为用于电源的接触部和用于接地的接触部。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两个接触件。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两个接触件为用于电源的接触件和用于接地的接触件。
[A27]<<插头罩塞>>
在[A07]至[A2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的外表面上。
[A28]在[A27]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中形成插头外壳凹入部,以及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被容纳在所述插头外壳凹入部中。
[A29]在[A28]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包括沿着所述插头的轴线方向从所述插头的前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插头外壳凹入部接触。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不与所述插头外壳凹入部接触并形成偏压部。
[A30]在[A28]或[A29]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中设置与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分接合的插头罩凹入部,以及在所述插头罩凹入部中设置面向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开口部。
[A31]在[A30]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罩凹入部和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彼此接合的情况下,所述插头外壳固定到所述插头罩。
[A32]在[A29]至[A3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设置解锁爪。
当所述插头罩最靠近所述插座外壳时,所述解锁爪插入设置在所述插头罩凹入部中的开口部中,并且将形成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的第一部分偏压到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以使所述插头罩凹入部从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脱离。
[A33]在[A32]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罩凹入部和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彼此脱离,使得所述插头外壳可相对于所述插头罩移动。
[A34]在[A29]至[A3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偏压部与所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接触并将所述插头外壳偏压到所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
[A35]<<插头罩锁>>
在[A07]至[A3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插头罩锁定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
锁定所述插头罩锁定部件的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设置在所述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以及
当所述插头罩最靠近所述插座外壳时,所述插头罩锁定部件被锁定到所述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
[A36]<<第一挡板>>
在[A07]至[A3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在所述插头罩的前部设有第一挡板,以及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一挡板被打开,当所述插头从所述插座中拔出时,所述第一挡板被闭合。
[A37]在[A36]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每者的前端具有基本上半圆形的形状。
所述第一挡板的侧端部与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每者的前端接合。
[A38]在[A37]中描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挡板包括从所述插头罩的第一表面延伸到所述插座的第一挡板上部部件和从所述插头罩的第二表面延伸到所述插座的第一挡板下部部件。
[A39]在[A38]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前端部为圆形并且所述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前端部为圆形,以便与所述插头罩一侧上的所述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前端部接合。
[A40]在[A38]或[A39]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折叠或向后折叠。
[A41]在[A38]至[A4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前端部的顶端被凹口。
[A42]在[A38]至[A4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后端部和所述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后端部一体地附接到所述插头罩的后端部。
[A43]在[A42]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后端部和所述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后端部基于嵌件成型技术一体地附接到所述插头罩的后端部。
[A44]<<第二挡板>>
在[A07]至[A4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将向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二表面和向所述插座外壳的后侧打开的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的前端部中。
[A45]在[A44]中描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二挡板被打开,当所述插头从所述插座中拔出时,所述第二挡板被闭合。
[A46]在[A44]或[A45]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二挡板按压部件附接到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外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外表面。
当所述第二挡板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挡板的前端部通过所述第二挡板按压部件按压,以便不被移动到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二表面。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由所述第二挡板按压部件对所述第二挡板的前端部的按压通过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被释放。所述第二挡板被打开到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二表面和所述插座外壳的后侧。
[A47]在[A07]至[A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被护罩阻挡,以及
所述插座外壳的后端被插座保护部件阻挡。
[A48]在[A47]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护罩覆盖所述插头罩。
[A49]在[A07]至[A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连接器附接到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
[A50]在[A07]至[A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连接器附接到所述插座外壳的后端。
[A51]在[A50]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连接器附接到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
[A52]在[A07]至[A5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座外壳还包括附接到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内部(内表面)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
凹口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的面向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的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的面向所述插座外壳的第二侧表面的第二侧表面中,以便沿从所述插座的后侧到所述插座的前侧的方向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到每个侧表面的中间。
配合到所述凹口部的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突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侧表面上。
[A53]<<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在[A01]至[A5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为套圈。
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头的后端的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且作为光纤组件的第一信号线被插入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以及用于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头前端的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在所述光纤上的光,以及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座的后端的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且作为光纤组件的第二信号线被插入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以及用于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座前端的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在所述光纤上的光。
[A54]在[A53]中描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第一透镜保护部件以及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第二透镜保护部件。
由金属制成的所述第一透镜保护部件附接到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
由金属制成的所述第二透镜保护部件附接到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
[A55]<<磁带芯线的结构>>
在[A53]或[A54]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形成第一信号线的光纤组件包括四个带芯线,即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
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和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分开。
形成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分别附接到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顶表面和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顶表面。
在所述第一带芯线和所述第三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以及在所述第二带芯线和所述第四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此外,形成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光纤组件包括四个带芯线,即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分开。
形成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分别附接到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顶表面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顶表面。在所述第一带芯线和所述第三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以及在所述第二带芯线和所述第四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
[A56]<<波导单元的结构>>
在[A55]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带芯线包括:
基部树脂片;
并排设置在所述基部树脂片上的多个芯部件;以及
覆盖所述基部树脂片和所述多个芯部件的覆盖部件。
[A57]<<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
在[A01]至[A5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
[A58]在[A57]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外壳和所述插座外壳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光接收元件的半导体芯片。
[A59]在[A57]或[A58]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光接收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印刷板上。
[A60]在[A59]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印刷板为双面刚性印刷板。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和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双面刚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上。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双面刚性印刷板的另一表面上。
[A61]在[A59]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印刷板为柔性印刷板。
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上。
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上。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上。
[A62]在[A01]至[A5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中的一者包括发光元件,以及所述另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光接收元件。
[A63]在[A62]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包括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插头外壳或所述插座外壳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的半导体芯片。
[A64]在[A63]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组。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印刷板上。
[A65]在[A64]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印刷板为双面刚性印刷板。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和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双面刚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上。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双面刚性印刷板的另一表面上。
[A66]在[A64]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印刷板为柔性印刷板。
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的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上。
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的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上。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上。
[A67]在[A62]至[A6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包括所述光接收元件的所述插头外壳或所述插座外壳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光接收元件的半导体芯片。
[A68]在[A67]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光接收元件包括第一光接收元件组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组。
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组、所述第二光接收元件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接收元件组的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印刷板上。
[A69]在[A68]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印刷板为双面刚性印刷板。
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组、所述第二光接收元件组和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双面刚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上。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双面刚性印刷板的另一表面上。
[A70]在[A68]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印刷板为柔性印刷板。
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组的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区域上。
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接收元件组的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二区域上。
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组和所述第二光接收元件组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刷板的一个表面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上。
[A71]在[A57]至[A7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发光元件为表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元件。
[A72]在[A57]至[A7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头外壳包括第一反射镜单元。
从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所述光行进到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另选地,从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所述光行进到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A73]在[A72]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反射镜单元包括一个反射镜或多个反射镜。
[A74]在[A57]至[A7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插座外壳包括第二反射镜单元。从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通过所述第二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所述光行进到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另选地,从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发射的光的光路通过所述第二反射镜单元改变,并且所述光行进到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A75]在[A74]中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二反射镜单元包括一个反射镜或多个反射镜。
[A76]<<有源电子部件>>
在[A01]至[A7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中,
所述插头外壳、所述插座外壳或所述插头外壳和所述插座外壳设置有有源电子部件。
附图标记列表
11 插头
12 插座
100 插头罩
100F 插头罩的前端
100B 插头罩的后端
101 插头罩的第一侧表面
102 插头罩的第二侧表面
103 插头罩的第一表面
104 插头罩的第二表面
105 插头罩开口部
106 插头罩凹入部
107 开口部
108 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
110 树脂部件
111 “T”形孔部
120 第一挡板
121 第一挡板上部部件
122 第一挡板上部部件的前端部
123 第一挡板下部部件
124 第一挡板下部部件的前端部
200 插头外壳
200F 插头外壳的前端
200B 插头外壳的后端
201 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
202 插头外壳的第二侧表面
203 插头外壳的第一表面
204 插头外壳的第二表面
205 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部
206 第二电极单元锁定凹入部
207 插头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前端
211 第一电极单元附接开口部
212 插头外壳开口部
213 螺钉
214 第一引导销固定部
215 插头外壳凹入部
216 引导槽部
216a、216b、216c、216d、216e、216f、216g 凹入部
220 第一引导销
221 第一引导销的前端部
222 保持部
223 保持部件
230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230A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
231 第一引导销孔
233 透镜单元
234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
234R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
234L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
235 加强肋
240 第一透镜保护部件
241 通孔
242 突起部
243 凹入部
250 插头外壳偏压装置
251 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第一部分
252 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第二部分
253 插头外壳偏压装置的第三部分
260 第一电极单元
261、262 第一电极单元的接触部
263 第一电极单元的后端部
270 插头保护部件
271 护罩
280 第一电极单元
281 接触部(用于电源的接触部)
282 接触部(用于接地的接触部)
300 插座外壳
300F 插座外壳的前端
300B 插座外壳的后端
301 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
302 插座外壳的第二侧表面
303 插座外壳的第一表面
304 插座外壳的第二表面
305、306 解锁爪
307 用于接触件的开口部
308 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的开口部
309 基部
310 爪
311 开口部
312 插头罩锁定部件
313 第二挡板固定部
314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附接部
315 接合杆
320 第二引导销
321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
322 弹簧衬套
323 弹簧(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
330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
330A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
331 第二引导销孔
332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突起部
333 透镜单元
334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
334R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
334L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
335 加强肋
340 第二透镜保护部件
341 通孔
342 突起部
343 凹入部
350 插座保护部件
351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引导部件
352 凹口部
353 螺钉
354 第二电极单元附接部件
355 插座罩
356 插座罩的开口部
360 第二电极单元
361、362 第二电极单元的接触件
363、364 第二电极单元的后端部
365 第二电极单元主体
366 支撑点
367 第二电极单元锁定部件
368 接触件偏压装置
370 第二挡板
370’ 第二挡板的前端部
371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
372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的后端部
373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的前端
374、375 设置在插座外壳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细孔
370 第二挡板
370a 第二挡板的附接部
370b 第二挡板的底部
370c 第二挡板的弯曲部
370d 第二挡板的闭合部
376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
376A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的端部
376B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的部分
376C 第二挡板按压部件的端部
380 第二电极单元
381 接触件(用于电源的接触件)
381’ 接触件的后端部(用于电源的接触件)
382 接触件(用于接地的接触件)
382’ 接触件的后端部(用于接地的接触件)
383 用于电源的接触件的后端部
384 用于接地的接触件的后端部
385、395 第二电极单元的第一部分
386、396 第二电极单元的第二部分
386’ 第二部分的延伸部
387、388 腿部
389 第二电极单元固定部件
386 连接部件
411 第一信号线
411A、411B、411C、411D、412A、412B、412C、412D 带芯线
412 第二信号线
421 第一电线
422 第二电线
413 光纤
423 电线
500 带芯线
501 基部树脂片
501A 基部树脂片的第一表面
501B 基部树脂片的第二表面
502 芯部件
503 覆盖部件
511、521、531、541、551、561、571、561 印刷板
511A、511B、521A、521B、551A、551B、561A、561B 接线表面
531A、541A、571A、581B 第一区域
531A、541A、571A、581B 第二区域
531C、541C、571C、581C 第三区域
512A、512B、522A、522B、532A、532B、542A、542B、552A、552B、562A、562B、572A、572B、582A、582B 半导体芯片
513、523、533、543 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
513A、513B、523A、523B、533A、533B、543A、543B 发光元件/光接收元件组
553、573 光接收元件
563、583 发光元件
553A、553B、573A、573B 光接收元件组
563A、563B、583A、583B 发光元件组
534、544 基部
514 第一反射镜单元
514a、514b、514c 反射镜
524 第二反射镜单元

Claims (20)

1.一种光电连接器,包括:
插头,附接到第一信号线和第一电线;以及
插座,附接到第二信号线和第二电线,所述插座与所述插头配合并且与所述插头光学连接且电连接,
其中,所述插头包括:
插头外壳;
第一引导销,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中,所述第一引导销具有固定到所述插头外壳的后部,并且所述第一引导销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
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中,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具有第一引导销孔并附接到所述第一引导销,所述第一引导销插入所述第一引导销孔中;
第一电极单元,固定到所述插头外壳且所述第一电线附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以及
插头外壳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中,
所述插座包括:
插座外壳;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中,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连接到所述第二信号线且能相对于所述插座外壳移动;
第二电极单元,固定到所述插座外壳且所述第二电线附接到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以及
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到所述插座的前侧,并且
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
面向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和面向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相对表面在所述相对表面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的状态下彼此接触;
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被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偏压到所述插头的后侧;并且所述插头外壳通过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沿与所述插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被偏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突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所述相对表面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所述相对表面中的一者上,并且凹入部设置在另一相对表面中,以及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突起部配合到所述凹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座还包括第二引导销,所述第二引导销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中,所述第二引导销具有固定到所述插座外壳的后部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销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具有第二引导销孔,所述第二引导销插入所述第二引导销孔中,并且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一引导销穿过所述第一引导销孔并插入所述第二引导销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座还包括弹簧衬套,所述弹簧衬套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中并附接到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后部,并且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为弹簧,所述弹簧的后端部附接到所述插座外壳,而所述弹簧的前端部附接到所述弹簧衬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偏压装置为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销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之间并围绕所述第二引导销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头还包括插头罩,并且
所述插头外壳设置成能在所述插头罩中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头罩具有四个表面,所述插头罩的四个表面为: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二侧表面的一侧;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
所述插头外壳具有四个表面,所述插头外壳的四个表面为: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该第一侧表面和该第二侧表面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二侧表面的一侧;以及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
所述插座外壳具有四个表面,所述插座外壳的四个表面为: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该第一侧表面和该第二侧表面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一侧和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二侧表面的一侧;以及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连接平行于所述插座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一侧表面的另一侧和平行于所述插头的轴线延伸的所述第二侧表面的另一侧,并且
所述插头外壳能在所述插座外壳中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接触部,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接触件,所述接触件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所述接触部接触,并且
在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的状态下,所述插头外壳通过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所述接触部接触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接触件在与所述插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被偏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头包括一个第一电极单元,
所述插座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
所述一个第一电极单元附接到所述插头外壳的所述第一表面,
并且
所述两个第二电极单元附接到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一部分和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具有间隙,并且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插头外壳的外表面接触并被偏压到所述第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头包括两个第一电极单元,
所述插座包括两个第二电极单元,
所述两个第一电极单元沿着所述插头外壳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固定到所述插头外壳的所述第二表面,并且
所述两个第二电极单元沿着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头外壳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插头外壳的所述第二表面的外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插头罩锁定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中,
锁定所述插头罩锁定部件的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设置在所述插头罩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中,并且
当所述插头罩最靠近所述插座外壳时,所述插头罩锁定部件被锁定到所述插头罩锁定部件凹入部。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在所述插头罩的前部设有第一挡板,以及
当所述插头配合到所述插座时,所述第一挡板打开,而当所述插头从所述插座中拔出时,所述第一挡板关闭。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座外壳的前端部中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向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二表面并向所述插座外壳的后侧打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为套圈,
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头的后端的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且作为光纤组件的所述第一信号线被插入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中;以及用于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所述用于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头的前端的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到所述光纤上的光,并且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座的后端的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且作为光纤组件的第二信号线被插入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中;以及用于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所述用于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透镜设置在靠近所述插座的前端的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的一部分中并准直从光纤发射的光或入射到所述光纤上的光。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形成所述第一信号线的所述光纤组件包括第一带芯线,所述第一带芯线为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
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和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设置成与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分开,
形成所述第一信号线的所述第一带芯线、所述第二带芯线、所述第三带芯线和所述第四带芯线分别附接到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顶表面和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顶表面,
在形成所述第一信号线的所述第一带芯线和所述第三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在形成所述第一信号线的所述第二带芯线和所述第四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
形成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所述光纤组件包括第二带芯线,所述第二带芯线为第一带芯线、第二带芯线、第三带芯线和第四带芯线,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插入孔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和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设置成与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分开,
形成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所述第一带芯线、所述第二带芯线、所述第三带芯线和所述第四带芯线分别附接到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底表面、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右插入孔的顶表面和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左插入孔的顶表面,并且
在形成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所述第一带芯线和所述第三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在形成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所述第二带芯线和所述第四带芯线之间存在间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带芯线包括:
基部树脂片;
并排设置在所述基部树脂片上的多个芯部件;以及
覆盖所述基部树脂片和所述多个芯部件的覆盖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并且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接收部件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插头外壳或所述插座外壳设置有有源电子部件,或者,所述插头外壳和所述插座外壳均设置有有源电子部件。
CN201680034668.5A 2015-06-16 2016-03-30 光电连接器 Active CN107850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0775 2015-06-16
JP2015-120775 2015-06-16
PCT/JP2016/060360 WO2016203806A1 (ja) 2015-06-16 2016-03-30 光電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0739A true CN107850739A (zh) 2018-03-27
CN107850739B CN107850739B (zh) 2020-08-14

Family

ID=57545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4668.5A Active CN107850739B (zh) 2015-06-16 2016-03-30 光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0813B2 (zh)
JP (1) JP6711355B2 (zh)
CN (1) CN107850739B (zh)
WO (1) WO20162038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41034A (ja) * 2016-09-09 2018-03-1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接続構造
JP7177147B2 (ja) 2017-09-20 2022-11-2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光ファイバアダプタ用の遮光シャッタ
TWI677724B (zh) * 2018-04-27 2019-11-21 楊沐晨 光纖適配器
CN111613935A (zh) * 2019-02-25 2020-09-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对接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JP2023012345A (ja) * 2021-07-13 2023-01-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TWI771260B (zh) * 2022-01-13 2022-07-11 新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纖插座的保護組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4535A (zh) * 2004-12-22 2007-02-1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光电复合型连接器
JP2007121859A (ja) * 2005-10-31 2007-05-17 Fujikura Ltd 光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及び光コネクタ
JP2008145855A (ja) * 2006-12-12 2008-06-26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構造及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5621070B1 (ja) * 2012-11-22 2014-11-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伝送モジュール
CN104246567A (zh) * 2011-11-30 2014-12-24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光纤移动控制的有源光缆组件
WO2015033613A1 (ja) * 2013-09-09 2015-03-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複合コネクタ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6999A (en) * 1977-10-25 1980-02-05 Amp Incorporated Connector ferrule for terminating optical fiber cables
JPS57126082A (en) * 1981-01-29 1982-08-05 Riyuudenshiya Kk Plug socket
JPS60112083U (ja) * 1983-12-29 1985-07-29 丸茂電機株式会社 差込接続器
JP2672500B2 (ja) * 1986-08-29 1997-11-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接続装置
US6450697B1 (en) 2000-08-24 2002-09-17 Berg Technology, Inc. Optical connector having a combined guide pin lock and grounding contact
JP4901654B2 (ja) * 2007-09-03 2012-03-2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
JP5203001B2 (ja) * 2008-03-19 2013-06-0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用フェル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60793A (ja) 2008-09-03 2010-03-18 Nec Electronics Corp 光伝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529155B2 (en) * 2012-11-28 2016-12-27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Gradient index (GRIN) lens chips and associated small form factor optical arrays for optical connections, related fiber optic connectors
JP6119213B2 (ja) * 2012-11-30 2017-04-26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光配線部品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494749B2 (en) * 2013-06-24 2016-11-15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Fiber optic connectors having a translating tray along with cable assemblies using the connectors
JP2015053210A (ja) 2013-09-09 2015-03-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複合コネクタ
JP6215022B2 (ja) 2013-11-28 2017-10-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複合コネクタ
JP2015153609A (ja) 2014-02-14 2015-08-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複合コネクタ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CN105556357B (zh) * 2013-09-30 2019-06-28 京瓷株式会社 光连接器、光传输模块以及光连接器用插头
JP5963731B2 (ja) 2013-10-30 2016-08-03 インテル・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装置およ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4535A (zh) * 2004-12-22 2007-02-1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光电复合型连接器
JP2007121859A (ja) * 2005-10-31 2007-05-17 Fujikura Ltd 光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及び光コネクタ
JP2008145855A (ja) * 2006-12-12 2008-06-26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構造及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CN104246567A (zh) * 2011-11-30 2014-12-24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光纤移动控制的有源光缆组件
JP5621070B1 (ja) * 2012-11-22 2014-11-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伝送モジュール
WO2015033613A1 (ja) * 2013-09-09 2015-03-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複合コネクタ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11355B2 (ja) 2020-06-17
JPWO2016203806A1 (ja) 2018-04-12
WO2016203806A1 (ja) 2016-12-22
CN107850739B (zh) 2020-08-14
US10670813B2 (en) 2020-06-02
US20180172917A1 (en)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0739A (zh) 光电连接器
US9897763B2 (en) Transceiver interface having staggered cleave positions
US8876401B2 (en)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transparent member between optical waveguide core and optical waveguide insertion hole
EP2839328B1 (en) Fiber optic modules
US8235604B2 (en) Optical connector and fiber module
WO2015012024A1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影装置
US20060120673A1 (en)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oupl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such a coupling device and a waveguide structure
US8746989B2 (en) Board to board optical interconnect using an optical interconnect assembly
US8926199B1 (en) Fiber to lens attach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US8408816B2 (en) Optical connector
JP6481381B2 (ja) レンズ間調整方法および光電混載基板
CN109073835A (zh) 光波导用连接器构件和使用该光波导用连接器构件的光连接器组以及由此制得的光布线
US20190384019A1 (en) Receptacle bodies for optical chips and optic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WO2021049540A1 (ja) 一括成型マルチ光伝送シートアセンブリ、接続構造体、光モジュール、アクティブ光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40086540A1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350151A1 (en) Optical machine device for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and optical machine module
CN105659131B (zh) 具有包括grin透镜的光学通路的内插器耦接组件以及相关光学插头组件
CN102466839B (zh) 光纤耦合连接器
US20140369654A1 (en) Connector modules having optical connectors moveable between a retracted position and an extended position
US20190384021A1 (en) Light receptacle, light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ight receptacle
CN1154745A (zh) 光学小型密封壳
JP2010237267A (ja) 光ファイバモジュール
JP2010237266A (ja) 光コネクタ
JP4761863B2 (ja) 光コネクタ
JP4255731B2 (ja) 光ファイバ配列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