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0138B - 电磁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0138B
CN107850138B CN201680041084.0A CN201680041084A CN107850138B CN 107850138 B CN107850138 B CN 107850138B CN 201680041084 A CN201680041084 A CN 201680041084A CN 107850138 B CN107850138 B CN 1078501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leaf spring
axis direction
driven
arm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10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0138A (zh
Inventor
伊波悟史
林敏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50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0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27/11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76Friction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to incorporate with other transmission parts, i.e. at least one of the clutch parts also having another function, e.g. being the disc of a pulle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027/007Bias of an armature of a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by flexing of substantially flat springs, e.g. leaf springs

Abstract

电磁离合器具有:驱动侧旋转体(30),以驱动对象装置(2)的旋转轴的轴线(S)为中心而通过旋转驱动力旋转;从动侧旋转体(4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配置于轴线方向一方侧,且构成为旋转自如。电磁离合器具有板簧(45),构成为能够与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一起旋转,并且与从动侧旋转体连接。电磁离合器具备安装于板簧的封闭部件(60、70)。在从动侧旋转体中形成有第一贯通孔(40a)。在板簧中形成有第二贯通孔(45b、45c、45d)。根据通过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于第一贯通孔的径向内侧、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于第一贯通孔的径向外侧的磁路的产生与消失的切换,通过板簧的弹性变形来切换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的抵接以及分离。封闭部件堵住第二贯通孔。

Description

电磁离合器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是以2015年7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39705号为基础,并在此通过参照将其记载的内容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离合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这种电磁离合器中,提出有将从行驶用发动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制冷循环装置的压缩机传递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装置中,为了防止异物向内部的侵入而具备覆盖该电磁离合器的外侧的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3734号公报
关于应用了板簧以及轮毂的类型的电磁离合器,发明人研究了防止异物向其内部侵入的结构。
这种类型的电磁离合器具备与压缩机的旋转轴一起旋转的轮毂、相对于电枢而配置于轴线方向一方侧的板簧、以旋转轴的轴线为中心并通过来自行驶用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滑轮、构成为以轴线为中心而旋转自如的电枢。板簧分别与轮毂以及电枢连接。
在此,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从而在电枢与滑轮之间作用有作为电磁力的吸引力,在板簧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电枢与滑轮连结。另一方面,当停止向电磁线圈的通电时,在电枢与滑轮之间停止产生吸引力,板簧的弹性变形恢复,电枢与滑轮分离。
在此,为了通过电磁线圈而在电枢与滑轮之间产生吸引力,需要在电枢以及滑轮形成供磁通通过的磁路。
因此,在电枢中,为了将供磁通通过的区域分离为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需要设置沿轴线方向贯通并且以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地延伸的贯通孔。
此外,在板簧中,为了能够且容易地弹性变形,设置有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的贯通孔。因此,有如下的担忧:异物通过板簧的贯通孔以及电枢的贯通孔而侵入到电枢与滑轮之间,从而导致产生离合器工作的不良情况。尤其是,当板簧的贯通孔与电枢的贯通孔重合时,异物变得容易侵入电枢以及滑轮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离合器,能够降低异物侵入到相当于电枢的从动侧旋转体与相当于滑轮的驱动侧旋转体之间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驱动对象装置传递的电磁离合器具备:驱动侧旋转体,该驱动侧旋转体通过所述旋转驱动力而以所述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从动侧旋转体,该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配置于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一方侧,且构成为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
板簧,该板簧形成为板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一起旋转,并且该板簧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接;以及封闭部件,该封闭部件安装于所述板簧,在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中形成有第一贯通孔,该第一贯通孔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在所述板簧中形成有第二贯通孔,该第二贯通孔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响应于磁路的产生与消失的切换,通过所述板簧的弹性变形来切换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连结以及分离,所述磁路通过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径向内侧、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径向外侧,所述封闭部件具有:主封闭部,该主封闭部堵住所述第二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凸缘部,该凸缘部沿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差的方向从所述主封闭部突出;以及与所述主封闭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相反的一侧的面连接并从所述第二贯通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部分,所述凸缘部在所述板簧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贯通孔侧的端部重合,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结的离合器接通状态下,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贯通孔侧的所述端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到达所述凸缘部为止的最短距离比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贯通孔侧的所述端部沿着径向到达所述主封闭部为止的最短距离长。
如此,封闭部件堵住板簧的第二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异物从第二贯通孔侵入到从动侧旋转体与驱动侧旋转体之间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电磁离合器具备:轮毂,该轮毂与所述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一起旋转;驱动侧旋转体,该驱动侧旋转体通过所述旋转驱动力而以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从动侧旋转体,该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配置于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一方侧,且构成为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该从动侧旋转体具有第一贯通孔形成部,该第一贯通孔形成部形成第一贯通孔,该第一贯通孔沿所述轴线方向贯通从动侧旋转体并且延伸成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板簧,该板簧相对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配置于轴线方向一方侧,与所述轮毂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分别连接,并且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构成通过产生磁通而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产生作为电磁力的吸引力的磁路,所述磁通通过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和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封闭部件,该封闭部件配置于所述板簧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当通过所述电磁线圈而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产生所述吸引力时,所述板簧弹性变形,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结,当停止产生由所述电磁线圈引起的所述吸引力时,所述板簧的弹性变形恢复,从而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及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分离,所述封闭部件堵住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第一贯通孔。
因此,封闭部件堵住从动侧旋转体的第一贯通孔,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到从动侧旋转体以及驱动侧旋转体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包含图1的电磁离合器的旋转轴的轴线的剖面中,相对于轴线的上侧的半剖视图。
图3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电枢单体的图。
图4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板簧单体的图。
图5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图。
图6是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观察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图。
图7是板簧单体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立体图。
图8是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立体图。
图9是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立体图。
图10是离合器断开时的封闭部件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封闭部件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非组装状态下的封闭部件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将电枢的贯通孔投影到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图。
图14是表示包含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离合器的旋转轴的轴线的剖面中,相对于轴线的上侧的半剖视图。
图15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电枢单体的图。
图16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板簧单体的图。
图17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图。
图18是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观察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图。
图19是板簧单体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立体图。
图20是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立体图。
图21是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立体图。
图22是离合器断开时的封闭部件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封闭部件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非组装状态下的封闭部件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25是将电枢的贯通孔投影到板簧以及封闭部件的图。
图26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中电磁离合器中的轮毂、缓冲部件以及电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为了说明的简略化而在图中附加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
制冷循环装置1是将压缩机2、散热器3、膨胀阀4以及蒸发器5连接而成。压缩机2吸入并压缩制冷剂。散热器3使压缩机2的排出制冷剂散热。膨胀阀4使从散热器3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蒸发器5使由膨胀阀4减压了的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
压缩机2设置于车辆的发动机室。压缩机2通过旋转驱动力驱动压缩机构,而从蒸发器5吸入并压缩制冷剂,该旋转驱动力是从作为行驶用驱动源的行驶用发动机10经由电磁离合器20而输出的。
此外,作为压缩机构,采用排出容量固定的固定容量型压缩机构或者采用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而调整排出容量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构均可。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是与压缩机2连结的滑轮一体型的离合器机构。电磁离合器20将被从发动机侧滑轮11经由V带12给予的行驶用发动机1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压缩机2。发动机侧滑轮11与行驶用发动机10的旋转驱动轴连结。
电磁离合器20如后述那样具备滑轮30以及电枢40。滑轮30构成通过来自行驶用发动机10的经由V带12被给予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电枢40构成与压缩机2的旋转轴2a连结的从动侧旋转体。电磁离合器20通过将滑轮30与电枢40之间连结或者分离而连接或切断从行驶用发动机10向压缩机2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即,当在电磁离合器20中滑轮30与电枢40连结时,行驶用发动机10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压缩机2,制冷循环装置1工作。另一方面,当在电磁离合器20中滑轮30与电枢40分离时,行驶用发动机10的旋转驱动力不被传递到压缩机2,制冷循环装置1也不工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电磁离合器20的轴线方向半剖视图。该轴线方向半剖视图是在电磁离合器20中包含压缩机2的旋转轴2a的轴线S并且沿着轴线S的剖视图。轴线方向是与轴线S平行的方向。
如图2所示,电磁离合器20具备滑轮30以及电枢40、电磁线圈50。
首先,滑轮30具有外侧圆筒部31、内侧圆筒部32以及端面部33。
外侧圆筒部31形成为以图2所示的轴线S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在外侧圆筒部31的外周侧形成有供V带12钩挂的V形槽。具体而言,该V形槽是多V形槽。
在相对于内侧圆筒部32而位于以轴线S为中心的内侧的位置固定有滚珠轴承34的外侧圈34a。滚珠轴承34以压缩机2的旋转轴2a的轴线S为中心线将滑轮30相对于形成压缩机2的外壳的壳体2c旋转自如地固定。因此,滚珠轴承34的内侧圈34b通过卡环等的固定部件固定于压缩机2的壳体2c。
内侧圆筒部32相对于外侧圆筒部31配置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的内侧,并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筒状。
端面部33以将外侧圆筒部31以及内侧圆筒部32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彼此连结的方式沿与旋转轴2a垂直的方向(即,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扩展。另外,在端面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端面部33的表背的圆形状的贯通孔。此外,如图2所示,轴线方向一方是指轴线方向中的从电枢40朝向板簧45的方向。另外,如图2所示,轴线方向另一方是指轴线方向中的从电枢40朝向端面部33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圆筒部31、内侧圆筒部32以及端面部33均由磁性材料(例如,铁)形成,并构成后述的磁路。
在外侧圆筒部31与端面部33之间,设置有多个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的贯通孔33a。多个贯通孔33a分别形成为以旋转轴2a的轴线S为中心的圆弧状。多个贯通孔33a分别沿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周向排列。多个贯通孔33a相对于图2、图3所示的电枢40的多个贯通孔40a位于径向外侧。此外,贯通孔40a在图2所表示的剖面中不存在,但在图2中,为了方便而用虚线表示与图2所表示的剖面相比位于里侧的贯通孔40a的边界。
在内侧圆筒部32与端面部33之间设置有多个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的贯通孔33b。多个贯通孔33b分别形成为以旋转轴2a的轴线S为中心的圆弧状。多个贯通孔33b分别沿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周向排列。多个贯通孔33b相对于电枢40的多个贯通孔40a位于径向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圆筒部31、内侧圆筒部32以及端面部33一体地形成。
在滑轮30与电枢40连结时,端面部33中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面形成与电枢40接触的摩擦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面部33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一部分配置有用于使端面部33的摩擦系数增加的摩擦部件35。摩擦部件35以如下方式配置:相对于铆钉41c而在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并且相对于多个贯通孔33a中的一个贯通孔33a在轴线方向上重合。摩擦部件35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具体而言,采用以树脂固化氧化铝的材料、金属粉末(例如,铝粉)的烧结材料。
电枢40相对于滑轮30配置在轴线方向一方侧。如图2、图3所示,电枢40是沿与旋转轴2a正交的方向(即,径向)扩展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从其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的贯通孔40d的环状部件。电枢40构成后述的磁路。本实施方式的电枢40的旋转中心与旋转轴2a的轴心一致。
具体而言,电枢40具备由磁性材料(例如,铁)形成的环部件40b、40c。环部件40b、40c分别形成为以旋转轴2a的轴线S为中心的环状。环部件40b相对于环部件40c配置于径向外侧。环部件40b的径内周侧的端部的一部分与环部件40c的径外周侧的端部的一部分连结。在环部件40b、40c之间设置有三个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的贯通孔40a。即,环部件40b、40c构成第一贯通孔形成部,该第一贯通孔形成部形成多个贯通孔40a(即第一贯通孔)。多个贯通孔40a分别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弧状。多个贯通孔40a分别以轴线S为中心沿圆周向排列。
电枢40中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平面与滑轮30的端面部33相对,并且在滑轮30与电枢40连结时形成与滑轮30接触的摩擦面。
轮毂42相对于滑轮30和电枢40配置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轮毂42构成将电枢40与压缩机2的旋转轴2a连结的连结部件。
具体而言,轮毂42具备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部42a以及从该圆筒部42a中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圆板部42b。径向外侧是指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圆板部42b相对于滑轮30以及电枢40配置在轴线方向一方侧。在圆筒部42a固定有压缩机2的旋转轴2a。
在轮毂42与电枢40之间配置有沿相对于轴线S垂直的垂直方向扩展的板簧45。板簧45通过多个铆钉41a而相对于轮毂42的圆板部42b连接。板簧45通过多个铆钉41b、41c而与电枢40连接。由此,板簧45与轮毂42以及电枢40分别连接。因此,板簧45构成为能够与旋转轴2a一起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铆钉41b、41c由磁性体(例如,铁)形成。此外,在图2~图13所表示的铆钉孔141b中插入有铆钉41b。另外,在图2~图13所表示的铆钉孔141c中插入有铆钉41c。
板簧45固定于轮毂42,从而使得弹性力作用于电枢40,该弹性力是电枢40从滑轮30远离的方向上的弹性力。通过该弹性力,在滑轮30与电枢40分离的离合器断开状态下,在连结于轮毂42的电枢40与滑轮30的端面部33之间形成有预先确定的规定间隔的间隙。
板簧45是通过铁等的磁性体形成为薄板状的弹性部件。如图4所示,在板簧45中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贯通孔45a。如图2所示,轮毂42的圆筒部42a将贯通孔45a贯通。图5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仅观察电磁离合器20中的板簧45以及封闭部件60的图,省略轮毂42的图示。另外,图6是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仅观察电磁离合器20中的板簧45以及封闭部件60的图。
如图4所示,在板簧45设置有用于使弹性变形可能并且容易的贯通孔45b、45c、45d。通过在板簧45中设置贯通孔45b、45c、45d,而使该板簧45的刚性变弱,从而弹性变形变得可能并且容易。另外,电枢40的贯通孔40a相对于板簧45的贯通孔45b、45c、45d在轴线方向上重合。
另外,在通过嵌件成型制造由板簧45与封闭部件60形成的零件时,在供作为封闭部件60的原料的部件注入的板簧45上的位置形成有三个注入孔44b、44c、44d。注入孔44b、44c、44d沿轴线方向贯通。因此,在嵌件成型时,作为封闭部件60的原料的部件通过注入孔44b、44c、44d,由此,作为封闭部件60的原料的部件遍及板簧45的轴线方向一方侧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这两方。
贯通孔45b、45c、45d相对于贯通孔45a配置在径向外侧。贯通孔45b、45c、45d分别沿轴线方向贯通。贯通孔45b、45c、45d沿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周向排列。
板簧45具有:径向外侧部46a;径向内侧部46b;三个桥部47b、47c、47d;以及三个岛部49b、49c、49d。
径向外侧部46a是位于板簧45的径向最外周的大致圆环形状的部件,与贯通孔45b、45c、45d相比位于径向外侧。因此,径向外侧部46a占据板簧45的径向外侧区域。
径向内侧部46b位于板簧45的径向最内周,配置在贯通孔45a与贯通孔45b之间、贯通孔45a与贯通孔45c之间以及贯通孔45a与贯通孔45d之间。径向内侧部46b为大致圆环形状的部件。因此,径向内侧部46b占据板簧45的径向内侧区域。
桥部47b、47c、47d分别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端与径向外侧部46a连结并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端与径向内侧部46b连结。在径向外侧部46a与径向内侧部46b之间,桥部47b、贯通孔45c、桥部47c、贯通孔45d、桥部47d、贯通孔45b以该顺序沿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周向排列。因此,在贯通孔45b、45c、45d中的相邻两个贯通孔之间设置有将径向外侧部46a与径向内侧部46b连接的桥部47b、47c、47d。
如图4所示,各个岛部49b、49c、49d配置于被贯通孔45b、45c、45d包围的位置并且具有沿以轴线S为中心的周向延伸的形状。各个岛部49b、49c、49d的径向最外端的周向中央部与径向外侧部46a连结。
另外,如图2、图4、图7所示,岛部49b具有与径向外侧部46a连接的连接部分49ba和仅与该连接部分49ba连接的浮动部49bb。轴线方向上的连接部分49ba的位置与轴线方向上的径向外侧部46a、径向内侧部46b的位置相同。轴线方向上的浮动部49bb的位置与连接部分49ba相比向轴线方向一方侧偏移。
另外,如图4、图7所示,岛部49c具有与径向外侧部46a连接的连接部分49ca和仅与该连接部分49ca连接的浮动部49cb。轴线方向上的连接部分49ca的位置与轴线方向上的径向外侧部46a、径向内侧部46b的位置相同。轴线方向上的浮动部49cb的位置与连接部分49ca相比向轴线方向一方侧偏移。
另外,如图4、图7所示,岛部49d具有与径向外侧部46a连接的连接部分49da和仅与该连接部分49da连接的浮动部49db。轴线方向上的连接部分49da的位置与轴线方向上的径向外侧部46a、径向内侧部46b的位置相同。轴线方向上的浮动部49db的位置与连接部分49da相比向轴线方向一方侧偏移。
如此,各个岛部49b、49c、49d成为由径向外侧部46a悬臂支撑的状态。并且,贯通孔45b由径向外侧部46a与岛部49b包围。另外,贯通孔45c由径向外侧部46a与岛部49c包围。另外,贯通孔45d由径向外侧部46a与岛部49d包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枢40的贯通孔40a在轴线方向上与板簧45的贯通孔45b、45c、45d重合的方式成形板簧45以及电枢40。
如图2、图5、图6、图8、图9所示,在板簧45中安装有堵住贯通孔45b、45c、45d的封闭部件60。封闭部件60实现如下效果:缓和电枢40与滑轮30连结时产生的冲击并且抑制异物侵入到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如图5、图6、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封闭部件60包含辅助封闭部件61b、61c、61d、62b、62c、62d、63、64b、64c、64d。
辅助封闭部件61b、61c、61d也分别称为主封闭部61b、61c、61d。辅助封闭部件62b、62c、62d也分别称为浮罩部62b、62c、62d。辅助封闭部件63也称为凸缘部63。辅助封闭部件64b、64c、64d也分别称为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
此外,图10是离合器断开状态的图2的封闭部件60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11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相同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12是非组装状态下的板簧45以及封闭部件60的相同部分的放大剖视图。此外,非组装状态是指板簧45以及封闭部件60彼此组装并且板簧45与封闭部件60未被组装到电磁离合器20的其他部分的状态。另外,在图10、图11、图12中,用虚线表示主封闭部61b与浮罩部62b的边界。
主封闭部61b、61c、61d是薄膜形状的部件。主封闭部61b的一部分配置于贯通孔45b内而将贯通孔45b封闭。另外,主封闭部61b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浮动部49bb与电枢40之间,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bb的整体。并且,主封闭部61b的该另一部分由浮动部49bb和电枢40按压而被压缩。
主封闭部61c的一部分配置于贯通孔45c内而将贯通孔45c封闭。另外,主封闭部61c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浮动部49cb与电枢40之间,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cb的整体。并且,主封闭部61c的该另一部分由浮动部49cb和电枢40按压而被压缩。
主封闭部61d的一部分配置于贯通孔45d内而将贯通孔45d封闭。另外,主封闭部61d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浮动部49db与电枢40之间,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db的整体。并且,主封闭部61d的该另一部分由浮动部49db和电枢40按压而被压缩。
浮罩部62b是封闭部件60中的与浮动部49bb相比配置于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部件。浮罩部62b与主封闭部61b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面连接并从该面向轴线方向一方侧突出。并且浮罩部62b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bb的整体。另外,如图5所示,浮罩部62b在从覆盖岛部49b的部分到注入孔44b的内部为止,通过桥部47b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地延伸,并且在注入孔44b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开口部与电枢侧厚壁部64b连接。
浮罩部62c是封闭部件60中的与浮动部49cb相比配置于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部件。浮罩部62c与主封闭部61c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面连接并从该面向轴线方向一方侧突出。并且浮罩部62c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cb的整体。另外,如图5所示,浮罩部62c在从覆盖岛部49c的部分到注入孔44c的内部为止,通过桥部47c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地延伸,并且在注入孔44c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开口部与电枢侧厚壁部64c连接。
浮罩部62d是封闭部件60中的与浮动部49db相比配置于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部件。浮罩部62d与主封闭部61d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面连接并从该面向轴线方向一方侧突出。并且浮罩部62d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db的整体。另外,如图5所示,浮罩部62d在从覆盖岛部49d的部分到注入孔44d的内部为止,通过桥部47d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地延伸,并且在注入孔44d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开口部与电枢侧厚壁部64d连接。
如此,主封闭部61b与浮罩部62b从轴线方向一方侧和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夹着浮动部49bb。另外,主封闭部61c与浮罩部62c从轴线方向一方侧和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夹着浮动部49cb。另外,主封闭部61d与浮罩部62d从轴线方向一方侧和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夹着浮动部49db。如此,在产生从离合器断开状态向离合器接通状态的转移时,由封闭部件60产生的减振性提高。
如图6、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凸缘部63沿主封闭部61b、61c、61d的外周端部向与轴线方向垂直地交差的方向上突出。凸缘部63具有薄膜形状。并且,凸缘部63的轴线方向的最大厚度比辅助封闭部件61b、61c、61d、62b、62c、62d、64b、64c、64d的轴线方向的平均厚度都小。因此,主封闭部61b、61c、61d的凸缘部63侧端部和与该端部连接的凸缘部63形成台阶形状。
如图6、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凸缘部63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板簧45的径向内侧部46b中的包围贯通孔45b、45c、45d(即第一贯通孔)而形成的缘部(即第二贯通孔形成部)的整体。即,凸缘部63位于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且在轴线方向上与该缘部重合。该缘部是径向内侧部46b的贯通孔45b、45c、45d侧的端部。
另外,凸缘部63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板簧45的径向外侧部46a中的包围贯通孔45b、45c、45d而形成的缘部(即第二贯通孔形成部)的整体。另外,凸缘部63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一起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板簧45的桥部47b、47c、47d的整体。即,凸缘部63位于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且在轴线方向上与该缘部重合。该缘部是径向外侧部46a的贯通孔45b、45c、45d侧的端部。
因此,凸缘部63中的覆盖板簧45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部分由板簧45和电枢40按压而被压缩。此外,为了方便,在图6中记载表示主封闭部61b、61c、61d与凸缘部63的边界的虚线。
另外,如上所述,板簧45的桥部47b、47c、47d中的形成贯通孔45b、45c、45d的缘部(即第二贯通孔形成部)的整体也当然地由凸缘部63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即,该缘部的整体在轴线方向上与凸缘部63重合。在图10、图11、图12中表示有凸缘部63在轴线方向上与板簧45的径向内侧部46b中的形成贯通孔45b的缘部重合的状态。
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配置于桥部47b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并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与凸缘部63连接。另外,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分别经由注入孔44b、44c、44d而与主封闭部61b、61c、61d连接。
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的轴线方向的平均厚度大于凸缘部63的轴线方向的最大厚度。因此,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与凸缘部63相比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突出。如此,在板簧45由铆钉41b、41c固定于电枢40的状态下,板簧45沿着以轴线S为中心的周向而在轴线方向上挠曲成波形状。
具体而言,板簧45中的与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抵接的部分向从电枢40远离的方向挠曲,除此以外的部分向靠近电枢40的方向挠曲。如此,通过板簧45挠曲,从而离合器断开时的板簧45的刚性变高,相对于离合器断开时的外部振动而变得牢固。
另外,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也分别插入到板簧45的孔151b、151c、151d。由此,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从板簧45剥离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如图13所示,辅助封闭部件61b、61c、61d、63、64b、64c、64d作为整体而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覆盖电枢40的多个贯通孔40a的一部分。此外,在图13中,与图6相同地在图中用虚线表示将电枢40的贯通孔40a的外周缘沿轴线方向投影的图形。因此,即便异物侵入到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也能够降低该异物侵入到贯通孔40a内的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60由作为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的橡胶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封闭部件60由EPDM形成。EPDM是乙丙橡胶的缩略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60是辅助封闭部件61b、61c、61d、62b、62c、62d,63、64b、64c、64d通过相同的橡胶材料一体地成形而形成的。即,辅助封闭部件61b、61c、61d、62b、62c、62d、63、64b、64c、64d构成作为一体成形的一个零件的封闭部件60。
如此,电枢40、轮毂42、板簧45、封闭部件60以及压缩机2的旋转轴2a相对于彼此被固定。并且,当滑轮30与电枢40连结时,滑轮30、电枢40、轮毂42、板簧45、压缩机2的旋转轴2a以该轴心为中心线旋转。
电磁线圈50具备芯部50a以及线圈部50b。芯部50a由铁等的磁性体形成且形成为以压缩机2的旋转轴2a的轴线S为中心的环状。线圈部50b配置于芯部50a的内侧。线圈部50b通过如下方式构成:由铜、铝等形成的线圈线多列以及多层地缠绕到例如树脂成形的卷轴。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离合器接通状态进行说明。当对电磁线圈50通电时,来自电磁线圈50的磁通如箭头GS那样按照滑轮30的外侧圆筒部31、电枢40的环部件40b、滑轮30的端面部33、电枢40的环部件40c、滑轮30的内侧圆筒部32、电磁线圈50的顺序流动。其结果是,产生如箭头GS那样的磁路。
由此,在滑轮30以及电枢40之间作用有作为电磁力的吸引力,板簧45弹性变形。此时,封闭部件60在被保持于板簧45的状态下与板簧45一起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滑轮30与电枢40抵接而连结。因此,来自行驶用发动机10的旋转驱动力按照发动机侧滑轮11、V带12、滑轮30、电枢40、板簧45、轮毂42、压缩机2的旋转轴2a的的顺序传递。该状态为离合器接通状态。
接着,对离合器断开状态进行说明。当向电磁线圈50的通电停止时,上述的磁路消失,滑轮30与电枢40之间不产生吸引力。其结果是,板簧45的弹性变形恢复。此时,封闭部件60在被保持于板簧45的状态下与板簧45一起进行弹性变形恢复。由此,电枢40从滑轮30分离。因此,停止从行驶用发动机10向压缩机2的旋转轴2a传递旋转驱动力。该状态为离合器断开状态。
在此,在离合器断开状态下,与非组装状态不同,板簧45如上所述地沿着以轴线S为中心的周向而在轴线方向上挠曲成波形状。由此,在图12的非组装状态下,如图10所示,与板簧45的径向内侧部46b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面接触的凸缘部63从径向内侧部46b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分离。
因此,如图10所例示那样,在非组装状态下与主封闭部61b、61c、61d中的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相对并且接触的面在离合器断开状态下相对于该外周端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偏移。此时,在图10的例子中,主封闭部61b的内周端的一部分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接触。但是根据场所、状况,会在主封闭部61b的内周端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之间出现间隙。
另外,在离合器接通状态下,板簧45的弹性变形与离合器断开状态相比大,因此在主封闭部61b的内周端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之间出现图11所示的间隙的可能性变得更高。
即使在出现这样的间隙的情况下,也存在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的凸缘部63,从而使上述间隙成为迷宫结构。因此,即使异物从间隙侵入到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也能够降低异物越过凸缘部63而进一步侵入到电枢40的贯通孔40a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电磁离合器20具备与压缩机2一起旋转的轮毂42、以旋转轴2a的轴线S为中心并且通过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滑轮30、电枢40。电枢40相对于滑轮30配置于轴线方向一方侧且构成为以旋转轴2a的轴线S为中心旋转自如,电枢40具有贯通孔40a,该贯通孔40a沿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弧状地延伸并且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板簧45与轮毂42连接并且与电枢40连接,板簧45形成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的贯通孔45b、45c、45d而构成为能够且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
电枢40的贯通孔40a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板簧45的贯通孔45b、45c、45d重合。
电磁线圈50产生磁通,该磁通如箭头GS那样地通过电枢40中的环部件40b、40c和滑轮30的外侧圆筒部31、内侧圆筒部32以及端面部33。由此,在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构成使作为电磁力的吸引力产生的磁路。通过对电磁线圈50通电而在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作用有作为电磁力的吸引力,并且在板簧45与封闭部件60一起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电枢40与滑轮30连结。当停止向电磁线圈50的通电时,在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停止产生吸引力,板簧45的弹性变形恢复。伴随于此,封闭部件60的弹性变形恢复。因此,电枢40与滑轮30分离。
如上所述,封闭部件60的一部分配置在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具体而言,主封闭部61b、61c、61d的一部分、凸缘部63的整体以及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的整体配置在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因此,封闭部件60能够填补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此外,主封闭部61b、61c、61d以堵住板簧45的贯通孔45b、45c、45d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到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
另外,凸缘部63以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形成板簧45中的贯通孔45b、45c、45d的缘部(即第二贯通孔形成部)的方式形成。因此,即使主封闭部61b、61c、61d由于长年变化而变形以及缩小,凸缘部63也能够与主封闭部61b、61c、61d一起堵住贯通孔45b、45c、45d。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异物侵入到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
通过以上,使堵住贯通孔45b、45c、45d的主封闭部61b、61c、61d与凸缘部63为相同材料、相同的零件,从而能够减少零件个数的增加。由此,在电磁离合器20中,能够抑制异物通过贯通孔45b、45c、45d以及贯通孔40a而侵入到内部。
另外,凸缘部63配置于板簧45以及电枢40之间。此外,凸缘部63的轴线方向的厚度与主封闭部61b中的径向内侧端部的厚度相比小。在此,在主封闭部61b、61c、61d中的径向外侧,在轴线方向一方侧存在铆钉41b。因此,能够抑制由铆钉41b产生的紧固力松动,能够使电枢40连结的力稳定化。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离合器接通状态中,距离L3短于距离L1。在此,距离L3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从径向内侧部46b的贯通孔45b侧的上述端部(即外周端部)沿着轴线方向到达凸缘部63为止的最短距离。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实施有将封闭部件60替换为封闭部件70等的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符号所涉及的要素分别是大致等同的部件,省略对此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60同样地安装于板簧45。另外,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枢40的环部件40b、40c之间设置有四个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的贯通孔40a。
另外,如图16、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板簧45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46a、46b、47b、47c、47d、49b、49c、49d。在板簧45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贯通孔45a、45b、45c、45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簧45中,废弃用于将板簧45与电枢40固定的铆钉孔141b。
另外,如图14、图17、图18、图20、图21所示,在板簧45中安装有堵住贯通孔45b、45c、45d的封闭部件70。封闭部件70实现如下效果:缓和电枢40与滑轮30连结时产生的冲击并且抑制异物侵入到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如图17、图18、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所示,封闭部件70由辅助封闭部件71b、71c、71d、72b、72c、72d、73、74b、74c、74d构成。
辅助封闭部件71b、71c、71d也分别称为主封闭部71b、71c、71d。辅助封闭部件72b、72c、72d也分别称为浮罩部72b、72c、72d。辅助封闭部件73也称为凸缘部73。辅助封闭部件74b、74c、74d也分别称为电枢侧厚壁部74b、74c、74d。
此外,图22是离合器断开状态的图14的封闭部件70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23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相同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24是非组装状态下的板簧45以及封闭部件70的相同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在图22、图23、图24中,用虚线表示主封闭部71b与浮罩部72b的边界。
主封闭部71b、71c、71d是薄膜形状的部件。主封闭部71b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主封闭部61b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相同。具体而言,主封闭部71b的一部分配置于贯通孔45b内而将贯通孔45b封闭。另外,主封闭部71b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浮动部49bb与电枢40之间,并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bb的整体。并且,主封闭部71b的该另一部分由浮动部49bb和电枢40按压而被压缩。主封闭部71c、71d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主封闭部61c、61d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相同。
浮罩部72b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浮罩部62b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相同。具体而言,浮罩部72b与主封闭部71b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面连接并从该面向轴线方向一方侧突出。并且,浮罩部72b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覆盖浮动部49bb的整体。另外,浮罩部72b在从覆盖岛部49b的部分到注入孔44b的内部为止,通过桥部47b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地延伸,并且在注入孔44b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开口部与电枢侧厚壁部74b连接。如此,主封闭部71b与浮罩部72b从轴线方向一方侧和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夹着浮动部49bb。由此,由封闭部件60产生的减振性提高。浮罩部72c、72d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浮罩部62c、62d向板簧45安装的安装方式相同。
如图18、图22、图23、图24所示,凸缘部73从主封闭部71b、71c、71d的外周端部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凸缘部73具有薄膜形状。
凸缘部7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部63的形状大致相同。封闭部件70的其他的部件、板簧45、电枢40相对于凸缘部73的关系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封闭部件60的其他的部件、板簧45、电枢40相对于凸缘部63的关系相同。
电枢侧厚壁部74b、74c、74d配置于桥部47b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并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与凸缘部73连接。电枢侧厚壁部74b、74c、74d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大致相同。
另外,其他的辅助封闭部件、板簧45、电枢40相对于电枢侧厚壁部74b、74c、74d的关系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的辅助封闭部件、板簧45、电枢40相对于电枢侧厚壁部64b、64c、64d的关系相同。
另外,如图25所示,辅助封闭部件71b、71c、71d、73、74b、74c、74d作为整体而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覆盖电枢40的多个贯通孔40a的一部分。此外,在图25中,与图18相同地在图中用虚线表示将电枢40的贯通孔40a的外周缘沿轴线方向投影的图形。因此,即便异物侵入到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也能够降低该异物侵入到贯通孔40a内的可能性。
在离合器断开状态下,与非组装状态不同,板簧45如上所述地沿以轴线S为中心的周向挠曲。由此,在图24的非组装状态下,与板簧45的径向内侧部46b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面接触的凸缘部73,如图22所示,从径向内侧部46b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分离。
因此,在非组装状态下,主封闭部71b、71c、71d中的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相对并且接触的面在离合器断开状态下,如图22所例示那样,相对于该外周端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偏移。此时,在图22的例子中,主封闭部71b的内周端的一部分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接触。但是根据场所、状况,会在主封闭部71b的内周端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之间出现间隙。
另外,在离合器接通状态下,板簧45的弹性变形与离合器断开状态相比大,因此在主封闭部71b的内周端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之间出现图23所示的间隙的可能性变得更高。即使在出现这样的间隙的情况下,也存在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覆盖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的凸缘部73,从而使上述间隙成为迷宫结构。因此,即使异物从间隙侵入到板簧45与电枢40之间,也能够降低异物越过凸缘部73而进一步侵入到电枢40的贯通孔40a的可能性。
在此,使用图22、图23、图24来对封闭部件7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60的形状进行比较并进行说明。主封闭部71b中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随着朝向轴线方向一方侧而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移动。但是,主封闭部71b的径向内侧部46b侧的端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厚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封闭部61b相比大。
其结果是,如图23所示,在离合器接通状态下,距离L3比距离L1长。在此,距离L3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从径向内侧部46b的贯通孔45b侧的上述端部(即外周端部)沿着轴线方向到达凸缘部73为止的最短距离。另外,距离L1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从径向内侧部46b的该外周端部沿着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到达主封闭部71b为止的最短距离。在凸缘部73与主封闭部71c之间、凸缘部73与主封闭部71d之间,同样的关系也成立。
由此,如图23所示,能够减小在离合器接通状态下产生于主封闭部71b的内周端与径向内侧部46b的外周端部之间的间隙。
另外,这样的主封闭部71b、71c、71d以及凸缘部73的结构以及效果在主封闭部71b、71c、71d的径向外侧部46a侧端部也成立。在离合器接通状态下,距离H3比距离H1长。在此,距离H3是离合器接通状态下的从径向外侧部46a的贯通孔45b、45c、45d侧的端部沿着轴线方向到达凸缘部73为止的最短距离。另外,距离H1是从径向外侧部46a的贯通孔45b、45c、45d侧的端部沿着径向到达主封闭部71b、71c、71d为止的最短距离。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由封闭部件60、70覆盖板簧45的贯通孔45b、45c、45d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于此,由封闭部件60A来堵住电枢40的多个贯通孔40a。以下,参照图26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6是从轴线方向一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的图。在图26中,在电磁离合器20中省略滑轮30的图示,展示电枢40,板簧80a、80b、80c,轮毂42以及封闭部件60A。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0相比,板簧80a、80b、80c以及封闭部件60A不同。因此,以下,对板簧80a、80b、80c以及封闭部件60A进行说明,省略关于板簧80a、80b、80c以及封闭部件60A以外的结构的说明。
封闭部件60A是代替图2中的封闭部件60而设置的结构,以轴线S为中心形成为薄板状的圆板状。封闭部件60A配置在电枢40与板簧80a、80b、80c之间,并从轴线方向一方侧(图26中纸面垂直方向的跟前侧)堵住电枢40的三个贯通孔40a(由虚线表示)。
板簧80a、80b、80c是代替图26中的板簧45而设置的结构,是分别使细长的薄板状的金属弯曲而成的结构。板簧80a、80b、80c分别通过铆钉81a、81b、81c而与电枢40连接。板簧80a、80b、80c分别通过铆钉82a、82b、82c而与轮毂42连接。
由此,板簧80a、80b、80c与轮毂42以及电枢40分别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60A分别固定于轮毂42以及电枢40。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封闭部件60A配置于电枢40与板簧80a、80b、80c之间,并从轴线方向一方侧堵住电枢40的多个贯通孔40a。由此,在电磁离合器20中,能够抑制异物通过贯通孔40a而侵入到电枢40与滑轮30之间。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一、第二的实施方式中,对将行驶用发动机10作为驱动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行驶用发动机10以外的装置作为驱动源。
(2)在上述第一、第二的实施方式中,对将压缩机2作为驱动对象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压缩机2以外的装置作为驱动对象装置。
(3)在上述第一、第二的实施方式中,对使电枢40的贯通孔40a相对于板簧45的贯通孔45b、45c、45d在轴线方向上重合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代替于此,在轴线方向上,也可以使电枢40的贯通孔40a相对于板簧45的贯通孔45b、45c、45d偏置。
(4)在上述第一、第二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圆弧状的贯通孔40a将电枢40分割为两个环部件40b、40c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在电枢40中,也可以在径向上偏置地配置两个以上的圆弧状贯通孔,将电枢40分割成三个以上的环部件。
同样,在滑轮30中,不限于在径向上偏置地配置两个圆弧状的贯通孔33a、33b的情况,也可以在径向上偏置地配置三个以上的圆弧状的贯通孔。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封闭部件60、70、60A均为一体的部件。但是,封闭部件60、70、60A也可以由多个分离的部件构成。
(6)封闭部件堵住全部所述第二贯通孔,但仅堵住一部分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达成排除异物的效果。即,封闭部件只要堵住所述第二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就能够达成一定程度的效果。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缘部63从主封闭部61b、61c、61d的外周端部向与轴线方向垂直地交差的方向突出。另外,凸缘部73从主封闭部71b、71c、71d的外周端部向与轴线方向垂直地交差的方向突出。
但是,凸缘部63也可以从主封闭部61b、61c、61d的外周端部向与轴线方向非垂直地交差的方向突出。另外,凸缘部73也可以从主封闭部71b、71c、71d的外周端部向与轴线方向非垂直地交差的方向突出。
(8)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的,除了明确不能够组合的情况,能够进行适当的组合。另外,显而易见,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确表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被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并不是必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确表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不被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其不被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Claims (4)

1.一种电磁离合器,将从驱动源(10)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2)传递,所述电磁离合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侧旋转体(30),该驱动侧旋转体通过所述旋转驱动力而以所述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的轴线(S)为中心旋转;
从动侧旋转体(40),该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配置于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一方侧,且构成为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
板簧(45),该板簧形成为板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2a)一起旋转,并且该板簧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接;以及
封闭部件(70),该封闭部件安装于所述板簧,
在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中形成有第一贯通孔(40a),该第一贯通孔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
在所述板簧中形成有第二贯通孔(45b、45c、45d),该第二贯通孔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
响应于磁路的产生与消失的切换,通过所述板簧的弹性变形来切换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连结以及分离,所述磁路通过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径向内侧、所述驱动侧旋转体、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径向外侧,
所述封闭部件具有:主封闭部(71b~71d),该主封闭部堵住所述第二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凸缘部(73),该凸缘部沿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差的方向从所述主封闭部突出;以及与所述主封闭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相反的一侧的面连接并从所述第二贯通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部分(72b~72d),
所述凸缘部在所述板簧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贯通孔侧的端部重合,
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连结的离合器接通状态下,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贯通孔侧的所述端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到达所述凸缘部为止的最短距离(L3)比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贯通孔侧的所述端部沿着径向到达所述主封闭部为止的最短距离(L1)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板簧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封闭部与所述凸缘部成形为一体。
CN201680041084.0A 2015-07-13 2016-07-12 电磁离合器 Active CN107850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9705 2015-07-13
JP2015139705 2015-07-13
PCT/JP2016/070544 WO2017010479A1 (ja) 2015-07-13 2016-07-12 電磁クラ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0138A CN107850138A (zh) 2018-03-27
CN107850138B true CN107850138B (zh) 2019-08-09

Family

ID=57757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1084.0A Active CN107850138B (zh) 2015-07-13 2016-07-12 电磁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5755B2 (zh)
JP (1) JP6432682B2 (zh)
CN (1) CN107850138B (zh)
DE (1) DE112016003182B4 (zh)
WO (1) WO20170104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36354B1 (ko) * 2017-02-27 2022-08-2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클러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압축기
KR20200001374A (ko) * 2018-06-27 2020-01-06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클러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압축기
KR102571471B1 (ko) * 2018-10-22 2023-08-29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클러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압축기
US11519319B2 (en) * 2019-04-02 2022-12-06 Jiangsu Rising United Auto Technology Group Ltd. Electromagnetic silicone oil water pump clutch and working method thereof
DE102019129134A1 (de) * 2019-10-29 2021-04-29 Licos Trucktec Gmbh Elektromagnetische Reibscheibenkupplung, Nebenaggregat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und Verfahr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9699B1 (en) * 1998-09-22 2001-04-03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203297431U (zh) * 2012-05-10 2013-11-20 小仓离合器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
CN104769305A (zh) * 2012-11-08 2015-07-08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的控制装置以及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51282A (ja) * 1998-06-04 1999-12-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クラッチ
JP2002195298A (ja) * 2000-12-26 2002-07-10 Denso Corp 電磁クラッチ
FR2818340B1 (fr) 2000-12-20 2006-01-21 Denso Corp Embrayage electromagnetique
JP2004293734A (ja) 2003-03-28 2004-10-21 Calsonic Compressor Seizo Kk 電磁クラッチおよび気体圧縮機
KR101559446B1 (ko) * 2009-08-18 2015-10-12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전자클러치용 디스크허브조립체
JP4985749B2 (ja) * 2009-11-30 2012-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クラッチ機構
JP6248773B2 (ja) 2014-04-17 2017-12-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動力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9699B1 (en) * 1998-09-22 2001-04-03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203297431U (zh) * 2012-05-10 2013-11-20 小仓离合器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
CN104769305A (zh) * 2012-11-08 2015-07-08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的控制装置以及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3182B4 (de) 2023-09-07
CN107850138A (zh) 2018-03-27
WO2017010479A1 (ja) 2017-01-19
US10465755B2 (en) 2019-11-05
JP6432682B2 (ja) 2018-12-05
DE112016003182T5 (de) 2018-03-29
US20180180115A1 (en) 2018-06-28
JPWO2017010479A1 (ja) 2017-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0138B (zh) 电磁离合器
JP5229182B2 (ja) クラッチ機構
CN108884881B (zh) 电磁离合机构
KR100203833B1 (ko) 전자식 커플링 장치
CN110691920B (zh) 离合器及包括此的压缩机
JP3985705B2 (ja) 電磁クラッチ
US10941818B2 (en) Clutch and compressor comprising same
KR100728709B1 (ko) 전자클러치
CN11070961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2018132145A (ja) 電磁クラッチ
KR101824437B1 (ko)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디스크 및 허브 조립체
KR20230060326A (ko) 클러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압축기
KR20200001374A (ko) 클러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압축기
JP2018096524A (ja) 動力伝達装置
KR101813501B1 (ko) 동력전달장치
JP6569600B2 (ja) 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58322B2 (ja) クラッチ機構
JPH0754867A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2006312971A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2018132105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4114855A (ja) クラ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