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4372B - 车辆侧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04372B CN107804372B CN201710731085.4A CN201710731085A CN107804372B CN 107804372 B CN107804372 B CN 107804372B CN 201710731085 A CN201710731085 A CN 201710731085A CN 107804372 B CN107804372 B CN 1078043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cker
- vehicle
- inner panel
- pillar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022/3402—Retractor casings; Mounting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4—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ide, door, or roof of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包括:门槛,该门槛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车辆侧部的下部处;以及立柱,该立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在车辆侧部处,从而该立柱的立柱下端部被接合至门槛,立柱包括:立柱内面板,该立柱内面板被设置在车室内侧处;以及立柱外面板,该立柱外面板被设置在立柱内面板的车室外侧处,并且立柱具有形成在立柱内面板的下部处的开口,立柱内面板内部形成有强化部,该强化部包括延出部,该延出部从开口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伸出,并且强化部的下部接合至门槛的上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将诸如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卷收器(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这样的装置等安装在车辆立柱的立柱内面板的下部中,已知一种其内形成有开口的结构(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6-22909以及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6-97878)。
发明内容
顺便地,在上述种类的开口形成在立柱内面板的下部中的情况下,立柱内面板的下部的刚性最终恶化。另一方面,在分离的强化部件装接至立柱内面板的下部的结构中,存在构件的数量增加的缺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其为在立柱内面板的下部处具有用于安装装置的开口的结构,即使在不设置分离的强化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立柱内面板的下部的刚性。
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侧部结构包括:门槛,该门槛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车辆侧部的下部处;以及立柱,该立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在车辆侧部处,从而所述立柱的立柱下端部被接合至所述门槛,所述立柱包括:立柱内面板,该立柱内面板设置在车室内侧处;以及立柱外面板,该立柱外面板设置在所述立柱内面板车室外侧处,并且所述立柱具有用于安装装置的开口,该开口形成在所述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部处,所述立柱内面板内部中形成有强化部,该强化部包括延出部,该延出部从所述开口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伸出,并且所述强化部的强化部下部接合至所述门槛的上部。
由于上述构造,强化部的延出部从立柱内面板的用于安装装置的开口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伸出。结果,增加了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部的刚性。而且,强化部的强化部下部接合至门槛的上部。因此,即使作用有试图使立柱内面板中的开口侧变形的载荷,该载荷也能够传递到门槛,因此有效地抑制了立柱内面板中的开口侧的变形。
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侧部结构是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构造,其中,所述延出部的延出部下部与所述门槛的上表面部进行表面接触。
由于上述构造,延出部的延出部下部与门槛的上表面部进行表面接触,因此即使作用有试图使立柱内面板中的开口侧变形的载荷,该载荷也经由延出部而传递至门槛的上表面部。因此,更有效地抑制了立柱内面板中的开口侧的变形。
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三方面的车辆侧部结构是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构造,其中,所述门槛包括:门槛内面板,该门槛内面板构成所述门槛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部分,并且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该门槛内面板的截面被构造为具有面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开口的帽状;以及门槛外面板,该门槛外面板被设置为面向所述门槛内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该门槛外面板的截面被构造为具有面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开口的帽状,并且该门槛外面板与所述门槛内面板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并且所述延出部下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端部沿着连接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表面部与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端凸缘部的连接部位而接合至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表面部。
由于上述构造,所述延出部下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端部沿着连接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表面部与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端凸缘部的连接部位而接合至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表面部。此处,门槛内面板中的上表面部与上端凸缘部的连接部位是门槛内面板中刚性相对高的部分。结果,更有效地抑制延出部的延出部下部的变形,以及因此抑制立柱内面板的下部的变形。
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四方面的车辆侧部结构是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构造,其中,构成所述门槛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端部侧的竖直壁状的内壁部中形成有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脊部,并且所述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端部沿着所述脊部接合至所述门槛的所述内壁部。
由于上述构造,构成门槛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端部侧的竖直壁状的内壁部中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脊部,并且该脊部构成内壁部中刚性相对高的部分。而且,由于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端部沿着这样的高刚性的脊部而接合至门槛的内壁部,所以更加有效地抑制了接合至门槛的立柱内面板的下端部的变形。
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五方面的车辆侧部结构是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一方面、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第二方面、引用了本公开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第四方面以及引用了本公开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第四方面的任意一项的构造,其中,所述强化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端部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所述延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端部的整周以凸缘状一体地突出,所述门槛的上端部侧中形成有:第一上表面部;第二上表面部,该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为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所述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于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低的位置;以及高度差表面,该高度差表面连结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与所述第二上表面部,并且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强化部的所述强化部下端部处接合至所述高度差表面。
由于上述构造,强化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端部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从延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的整周以凸缘状一体地突出,因此,更加提高了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部的刚性。而且,所述门槛的上端部侧中形成有:第一上表面部;第二上表面部,该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为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所述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于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低的位置;以及高度差表面,该高度差表面连结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与所述第二上表面部,并且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强化部的下端部中接合至所述门槛的上端部侧上的高度差表面。因此,当已经作用了试图使立柱内面板向车辆的上侧移位的载荷时,在高度差表面与突出部的接合区域上,前述载荷作用为剪切方向的载荷,而非分离方向的载荷,因此,与例如在分离方向上接收载荷的这种结构相比,强化部更不易从门槛分离。
如上所述,由于本公开技术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用于安装装置的开口形成在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部处的构造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即使当不设置分离的强化部件时,也能够提高立柱内面板的下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观看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的整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沿着图1的线2-2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平面截面图;
图3是示出沿着图1的线3-3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4是示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观看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的整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沿着图4的线5-5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平面截面图;
图6是示出沿着图4的线6-6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利用图1至3描述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注意,关于在这些附图中适当地表示的箭头FR、UP和IN,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侧,并且箭头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图1以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观看的状态下的立体图,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的整体构造。另外,图2示出沿着图1的线2-2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平面截面图;并且图3示出沿着图1的线3-3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纵截面图。
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利用未示出的前侧门打开/关闭的前门开口12形成在车辆侧部10的前侧,并且利用未示出的后侧门打开/关闭的后门开口14形成在车辆侧部10的后侧。门槛18(还称为侧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前门开口12和后门开口14的下缘侧上,即,在车辆侧部10的下部中。门槛18构成了车身骨架部件。
如图3所示,作为实例,门槛18包括门槛内面板20,门槛内面板20构成了门槛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门槛内面板20被设置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并且该门槛内面板20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截取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被构造为具有面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开口的帽状。上端凸缘部20A形成在门槛内面板20的上端部中,并且下端凸缘部20B形成在门槛内面板20的下端部中。另外,门槛内面板20包括上壁部20C,该上壁部20C以从上端凸缘部20A的下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伸出,并且门槛内面板20包括下壁部20D,该下壁部20D以从下端凸缘部20B的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伸出。上壁部20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与下壁部20D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通过竖直壁状的内壁部20E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
内壁部20E构成门槛1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侧。凹槽(recessed bead)20F形成在内壁部20E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中,该凹槽20F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入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且,脊部20X、20Y在内壁部20E的一般部与凹槽20F的边界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内壁部20E中。
另外,门槛18包括门槛外面板22,门槛外面板22被设置为面朝门槛内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门槛外面板22被设置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其长度方向,并且该门槛外面板22的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截取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被构造为具有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帽状。上端凸缘部22A形成在门槛外面板22的上端部中,并且下端凸缘部22B形成在门槛外面板22的下端部中。另外,门槛外面板22包括上壁部22C,该上壁部22C以从上端凸缘部22A的下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方式伸出,并且门槛外面板22包括下壁部22D,该下壁部22D以从下端凸缘部22B的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方式伸出。上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与下壁部2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通过竖直壁状的外壁部22E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
门槛内面板20的上端凸缘部20A与门槛外面板22的上端凸缘部22A通过点焊而接合。另外,门槛内面板20的下端凸缘部20B与门槛外面板22的下端凸缘部22B通过点焊而接合。即,门槛18通过门槛内面板20和门槛外面板22而形成了闭合截面部24。
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用作立柱的中央立柱30从门槛18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车辆的上侧直立。中央立柱30构成了车身骨架部件,其在车辆侧部10中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并且其底端部(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立柱下端部)接合至门槛18(下文将详细描述)。中央立柱30的上端部连接至未示出的上边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注意,前述上边梁在车辆侧部10的上部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
中央立柱30包括设置在车室内侧的立柱内面板32。立柱内面板32被设置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并且立柱内面板32的比门槛18更靠上侧并且比前述上边梁更靠下侧的部分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的截面基本上被构造为具有面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帽状。
如图1和2所示,作为实例,前端凸缘部32A形成在立柱内面板32的前端部中,并且后端凸缘部32B形成在立柱内面板32的后端部中。另外,立柱内面板32包括前壁部32C,该前壁部32C以从前端凸缘部32A的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伸出,并且该立柱内面板32包括后壁部32D,该后壁部32D以从后端凸缘部32B的前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伸出。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前壁部32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与后壁部32D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通过车室内侧壁部32E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
立柱内面板32的车室内侧壁部32E的下端部侧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重叠在门槛内面板20的内壁部20E的上部上,并且延伸至门槛内面板20的脊部20X。而且,车室内侧壁部32E的下端部沿着脊部20X通过电弧焊而接合至门槛内面板20的内壁部20E。注意,在图1和3中,利用参考符号A1表示车室内侧壁部32E的最下端与门槛内面板20的内壁部20E的电弧焊区域。
而且,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用于安装座椅安全带装置(其图示省略)的卷收器(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100的开口32F形成在立柱内面板32的车室内侧壁部32E的下部(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立柱内面板下部)中。开口32F的下缘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注意,为了使附图易于观看,在图1中,利用双点划线示意性地表示卷收器100的图示,并且在图3中,卷收器100(见图1)的图示被省略。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在车室内侧壁部32E中,与开口32F的上缘部的比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更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以及更朝向车辆后侧的部分相比,该开口32F的上缘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更朝向下侧稍微突出,并且用于装接卷收器100的上部的装接孔32K形成为贯通以上述方式突出的部分。
而且,如图3所示,作为实例,用于装接卷收器100(见图1)的下部的装接支架28固定至门槛外面板22的上端凸缘部22A。装接孔28K形成为贯通装接支架28的上部。
而且,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立柱外面板36被设置在立柱内面板32的车室外侧上。构成中央立柱30的一部分的立柱外面板36被设置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并且该立柱外面板36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的截面形状被构造为具有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开口的帽状。
如图2所示,作为实例,前侧凸缘部36A形成在立柱外面板36的前端部侧上,并且后侧凸缘部36B形成在立柱外面板36的后端部中。注意,前侧凸缘部36A和后侧凸缘部36B被构造为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高度差,并且前侧凸缘部36A的前端部36A1和后侧凸缘部36B的后端部36B1构造为用于接合至立柱内面板32等的部分。另外,立柱外面板36包括前壁部36C,该前壁部36C以从前侧凸缘部36A的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方式伸出,并且该立柱外面板36包括后壁部36D,该后壁部36D以从后侧凸缘部36B的前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延伸出来。前壁部36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与后壁部36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通过外侧竖直壁部36E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连结。
另外,中央立柱30在立柱内面板32与立柱外面板36之间包括立柱外强化部34(后文中,简称为“立柱外RF 34”)。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立柱外RF 34被设置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并且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其比门槛18更朝向上侧并且比上边梁(省略其图示)更朝向下侧的部分的截面形状被构造为具有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开口的帽状。
如图2所示,作为实例,前端凸缘部34A形成在立柱外RF 34的前端部上,并且后端凸缘部34B形成在立柱外RF 34的后端部中。另外,立柱外RF 34包括前壁部34C,该前壁部34C以从前端凸缘部34A的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方式伸出,并且该立柱外RF34包括后壁部34D,该后壁部34D以从后端凸缘部34B的前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方式伸出。前壁部34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通过车室外侧壁部34E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连结。如图3所示,作为实例,立柱外RF 34的车室外侧壁部34E的下端部与立柱外面板36的下端部一起通过点焊而接合至门槛外面板22的外壁部22E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表面。
如图2所示,作为实例,立柱内面板32的前端凸缘部32A、立柱外RF 34的前端凸缘部34A以及立柱外面板36的前侧凸缘部36A的前端部36A1在三重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点焊而接合。而且,立柱内面板32的后端凸缘部32B、立柱外RF 34的后端凸缘部34B以及立柱外面板36的后侧凸缘部36B的后端部36B1在三重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点焊而接合。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延出部42从立柱内面板32的开口32F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连续地)伸出。包括该延出部42的强化部40的下部接合至门槛18的上部。注意,本实施例为强化部40不包括除了延出部42之外的构造部的情况。下面将更具体地描述强化部40的构造。
延出部42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延出部42的上端部侧由上壁部42A构成,并且其下端部侧由下壁部42B构成。上壁部42A形成为,相对于比上壁部42A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更朝向车辆的前侧的部分以及更朝向后侧的部分,使得该上壁部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位于稍微向下侧的位置,并且下壁部42B形成为平板状。延出部42的前端部侧使上壁部42A的车辆前侧上的端部与下壁部42B的车辆前侧上的端部基本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而且,延出部42的后端部侧使上壁部42A的车辆后侧上的端部与下壁部42B的车辆后侧上的端部基本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
如图3所示,作为实例,延出部42的下部(根据本公的技术的延出部下部),更具体地下壁部42B与门槛内面板20的上壁部20C的上表面部20U(门槛18的上表面部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接触。沿着门槛内面板20中的上表面部20U与上端凸缘部20A的连接部位,延出部42中的下壁部4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通过电弧焊而接合至门槛内面板20的上表面部20U。注意,在图1和3中,利用参考符号A2表示延出部42中的下壁部4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与门槛内面板20中的上表面部20U的电弧焊区域。
(作用和效果)
接着,将描述上述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作为实例,强化部40的延出部42从立柱内面板32的开口32F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伸出。结果,抑制了立柱内面板32的开口32F的周缘处的应力集中,并且增加了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的刚性。另外,强化部40的下部接合至门槛18的上部。因此,即使在碰撞期间等作用有试图使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变形的载荷,该载荷也能够被传递到门槛18,因此有效地抑制了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的变形。
而且,延出部42的下壁部42B与门槛内面板20的上表面部20U进行表面接触。因此,即使作用有试图使在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变形的载荷,该载荷也经由延出部42而传递到门槛内面板20的上表面部20U。因此,更有效地抑制了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的变形。
另外,延出部42的下壁部4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沿着门槛内面板20中的上表面部20U与上端凸缘部20A的连接部位而接合至门槛内面板20的上表面部20U。此处,门槛内面板20中的上表面部20U与上端凸缘部20A的连接部位是门槛内面板20中刚性相对高的部分。因此,更有效地抑制了延出部42的下壁部42B的变形,以及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的进一步变形。
此外,脊部20X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竖直壁状的内壁部20E中,该内壁部20E构成了门槛18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侧,并且脊部20X构成了内壁部20E中刚性相对高的部分。而且,由于立柱内面板32的下端部(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立柱内面板下端部)沿着这样的高刚性的脊部20X而接合至门槛18的内壁部20E,所以更加有效地抑制了接合至门槛18的立柱内面板32的下端部的变形。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在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中形成有卷收器安装专用开口32F的构造使得即使在不设置分离的强化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的刚性。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利用图4至6描述根据本公开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图4以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观看的状态下的立体图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的整体构造。另外,图5示出沿着图4的线5-5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平面截面图;并且图6示出沿着图4的线6-6截取的截面的放大状态的放大纵截面图。
注意,除了门槛50的构造和强化部60的构造之外,本实施例实质上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构造。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与第一实施例实质相似的构造部分将被赋予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赋予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将省略其描述。而且,除了强化部60之外,立柱内面板32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立柱内面板32(见图1至3)相似的构造,因此为了方便,其将被赋予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赋予的相同的符号。而且,为了使得附图易于观看,在图4和6中,省略了卷收器100(见图1)和卷收器装接专用装接支架28(见图1和3)的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6所示,作为实例,代替第一实施例的门槛18(见图1和2),门槛50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车辆侧部10的下部中。门槛50一体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并且该门槛50的构造在其上端和下端处不包括凸缘部。
如图4所示,作为实例,包括高度差结构的上壁部52形成在门槛50的上端侧上,并且平板状的下壁部54形成在门槛50的下端侧上。上壁部52包括:第一上壁部52A,其构成上壁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一部分;以及第二上壁部52B,其被设置为比第一上壁部52A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被设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比第一上壁部52A低的位置。第一上壁部5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与第二上壁部5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通过高度差部52C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结果,第一上壁部52A的第一上表面部52U与第二上壁部52B的第二上表面部52V在门槛50的上端部侧上连结,从而形成了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高度差表面52X(见图6)。
上壁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与下壁部5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通过竖直壁状的外壁部58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外壁部58形成为平板状,以构成门槛5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另外,上壁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与下壁部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通过竖直壁状的内壁部56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内壁部56构成门槛5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侧。凹槽56A形成在内壁部5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中,该凹槽56A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入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且,脊部56X、56Y在内壁部56的一般部与凹槽56A的边界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内壁部56中。
立柱内面板32的车室内侧壁部32E的下端部侧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重叠在门槛50的内壁部56的上部上,并且延伸至门槛50的脊部56X。而且,车室内侧壁部32E的最下部沿着脊部56X通过电弧焊而接合至门槛50的内壁部56。注意,在图4和6中,利用参考符号A3表示车室内侧壁部32E的最下部与门槛50的内壁部56的电弧焊区域。
另一方面,如图4至6所示,作为实例,立柱内面板32包括延出部42,该延出部从立柱内面板32的开口32F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伸出,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如图6所示,作为实例,延出部42的下部,更具体地,下壁部42B,与门槛50的第一上壁部52A的第一上表面部52U进行表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包括这样的延出部42的强化部60的下部接合至门槛50的上部。
更具体地描述,如图4至6所示,作为实例,强化部6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包括突出部62,该突出部以凸缘状从延出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的整周一体地突出。如图4和6所示,作为实例,突出部62的上端部侧被构造为上侧突出部62A,该上侧突出部62A从延出部42的上壁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向车辆上侧突出,并且突出部62的下端部侧被构造为下侧突出部62B,该下侧突出部62B从延出部42的下壁部4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向车辆下侧突出。另外,如图4和5所示,作为实例,突出部62的前端部侧被构造为前侧突出部62C,该前侧突出部62C从延出部42的前壁部42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向车辆前侧突出,并且突出部62的后端部侧被构造为后侧突出部62D,该后侧突出部62D从延出部42的后壁部4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向车辆后侧突出。而且,如图6所示,作为实例,在强化部60的下端部(根据本公开技术的强化部下端部)中,下侧突出部62B的下端部遍及该下侧突出部62B的下端部的整个区域地通过电弧焊而接合至高度差表面52X。注意,在图6中,突出部62与高度差表面52X的电弧焊区域由参考符号A4表示。
(作用和效果)
接着,将描述上述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所示,作为实例,立柱内面板32的强化部60包括延出部42,该延出部从立柱内面板32的开口32F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伸出,因此,增加了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的刚性。另外,强化部60的下部接合至门槛50的上部。因此,即使在碰撞期间等作用有试图使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变形的载荷,该载荷也能够被传递到门槛50,因此有效地抑制了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的变形。
而且,延出部42的下壁部42B与门槛50的第一上表面部52U进行表面接触。因此,即使作用有试图使在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变形的载荷,该载荷也经由延出部42而传递到门槛50的第一上表面部52U。因此,更有效地抑制了立柱内面板32中的开口32F侧的变形。
另外,脊部56X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竖直壁状的内壁部56中,该内壁部56构成了门槛5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侧,并且脊部56X构成了内壁部56中刚性相对高的部分。而且,由于立柱内面板32的车室内侧壁部32E的下端部沿着这样的高刚性的脊部56X而接合至门槛50的内壁部56,所以更加有效地抑制了接合至门槛50的立柱内面板32的车室内侧壁部32E的下端部的变形。
此外,强化部6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包括突出部62,该突出部从延出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端部的整周以凸缘状一体地突出,因此,更加提高了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的刚性。而且,如图6所示,作为实例,第一上壁部52A的第一上表面部52U与第二上壁部52B的第二上表面部52V在门槛50的上端部侧上连结,从而形成了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高度差表面52X,并且在强化部60的下端部中,作为突出部62的一部分的下侧突出部62B在门槛50的上端部侧上接合到高度差表面52X。因此,例如,在碰撞期间已经作用了试图使立柱内面板32向车辆上侧移位的载荷的情况下,在高度差表面52X与突出部62的接合区域上,前述载荷作用为剪切方向的载荷,而非分离方向的载荷,因此,与例如在分离方向上接收载荷的这种结构相比,强化部60更不易从门槛50分离。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例的车辆侧部结构,在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中形成有卷收器安装专用开口32F的构造使得即使当不设置分离的强化部件时,也能够提高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的刚性。
[实施例的补充说明]
注意,作为图1至3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修改例,还能够采用如下构造,其中,作为延出部(42)的下部的下壁部(42B)接合至门槛内面板(20)的上表面部(20U)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而且,作为图4至6所示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修改例,还能够采用如下构造,其中,作为延出部(42)的下部的下壁部(42B)接合至门槛(50)的第一上表面部(52U)。
而且,作为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修改例,还能够采用如下构造,例如,作为强化部(60)的延出部(42)的下部的下壁部(42B)与门槛(50)的第一上表面部(52U)分离,而并不与该门槛(50)的第一上表面部(52U)进行表面接触。
而且,作为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修改例,还能够采用如下构造,例如,通过使构成门槛(50)的上端部侧的上壁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车辆下侧凹入,从而在构成门槛(50)的上端部侧的上壁部(52)中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凹槽部,可以在构成门槛(50)的上端部侧的上壁部(52)中形成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高度差表面,并且强化部(60)的下侧突出部(62B)接合至前述高度差表面。
而且,作为图1至6所示的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修改例,构成了门槛(18、5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侧的竖直壁状内壁部可以被构造为当从车辆前部观看时的台阶状,从而在构成门槛(18、5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侧的竖直壁状的内壁部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脊部,并且立柱内面板(32)的下端部可以沿着这样的脊部接合至门槛(18、50)的内壁部。
而且,作为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修改例,在强化部(40、60)与门槛(18、50)的接合时,可以采用与电弧焊不同的手段,例如,激光焊(作为实例,LSW(激光螺旋焊))等。
而且,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中央立柱30被构造为包括立柱外RF 34。然而,还能够采用中央立柱不包括立柱外RF 34的构造。
而且,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形成在立柱内面板32的下部中的开口32F被构造为卷收器安装专用开口。然而,还能够是用于安装除了卷收器以外的装置的开口,诸如自动驾驶专用周边信息检测传感器装置等,这样的开口形成在立柱内面板的下部中,并且还能够是,与上述实施例的强化部40、60相似的构造的强化部与这样的开口一体地形成。另外,还能够为:用于安装装置的开口形成在除了中央立柱以外的立柱,诸如后立柱或前立柱等的立柱内面板的下部处,并且还能够是,与上述实施例的强化部40、60相似的构造的强化部与这样的开口一体地形成。
注意,上述实施例和上述多个修改例能够适当结合地实施。
以上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然而,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以上内容,并且通过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作出各种修改,还能够以不同于以上的方法实施本发明。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通过引用而并入在本说明书中,其程度如同通过具体地并个别地描述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的引用而并入。
Claims (7)
1.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包括:
门槛,该门槛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车辆侧部的下部;以及
立柱,该立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车辆侧部,从而所述立柱的立柱下端部接合至所述门槛,所述立柱包括:设置在车室内侧的立柱内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立柱内面板的车室外侧的立柱外面板,并且所述立柱具有用于安装装置的开口,该开口形成在所述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部处,
所述立柱内面板中形成有强化部,该强化部包括延出部,该延出部从所述开口的周缘的整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伸出,并且所述强化部的强化部下部接合至所述门槛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所述延出部的延出部下部与所述门槛的上表面部进行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所述门槛包括:
门槛内面板,该门槛内面板构成所述门槛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部分,并且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该门槛内面板的截面被构造为具有面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开口的帽状;以及
门槛外面板,该门槛外面板被设置为面向所述门槛内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该门槛外面板的截面被构造为具有面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开口的帽状,并且该门槛外面板与所述门槛内面板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并且
所述延出部下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端部沿着连接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表面部与所述门槛内面板的上端凸缘部的连接部位而接合至所述门槛内面板的所述上表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
构成所述门槛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端部侧的竖直壁状的内壁部具有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脊部,并且
所述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端部沿着所述脊部接合至所述门槛的所述内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
构成所述门槛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端部侧的竖直壁状的内壁部具有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脊部,并且
所述立柱内面板的立柱内面板下端部沿着所述脊部接合至所述门槛的所述内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强化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端部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所述延出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端部的整周以凸缘状一体地突出,
所述门槛的上端部侧中形成有:第一上表面部;第二上表面部,该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为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更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从而所述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于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低的位置;以及高度差表面,该高度差表面连结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与所述第二上表面部,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强化部的强化部下端部处接合至所述高度差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强化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端部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所述延出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端部的整周以凸缘状一体地突出,
所述门槛的上端部侧中形成有:第一上表面部;第二上表面部,该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为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更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从而所述第二上表面部被设置于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低的位置;以及高度差表面,该高度差表面连结所述第一上表面部与所述第二上表面部,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强化部的强化部下端部处接合至所述高度差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5909A JP6421803B2 (ja) | 2016-09-08 | 2016-09-08 | 車両側部構造 |
JP2016-175909 | 2016-09-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4372A CN107804372A (zh) | 2018-03-16 |
CN107804372B true CN107804372B (zh) | 2020-03-27 |
Family
ID=61281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31085.4A Active CN107804372B (zh) | 2016-09-08 | 2017-08-23 | 车辆侧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53154B2 (zh) |
JP (1) | JP6421803B2 (zh) |
CN (1) | CN1078043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27738B2 (ja) * | 2016-12-19 | 2020-01-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ピラー構造 |
US10399602B2 (en) * | 2017-02-17 | 2019-09-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body including reinforcement on rocker panel |
JP6581623B2 (ja) * | 2017-07-05 | 2019-09-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側部構造 |
KR102371245B1 (ko) * | 2017-07-11 | 2022-03-04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구조 |
SE541218C2 (en) * | 2017-09-20 | 2019-05-07 | Gestamp Hardtech Ab | A vehicle side structure |
JP6713497B2 (ja) * | 2018-03-06 | 2020-06-24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車両用センタピラー |
DE102018127368A1 (de) * | 2018-11-02 | 2020-05-07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Schweller und Fahrzeugrahmen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wellers |
JP7172774B2 (ja) * | 2019-03-18 | 2022-11-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PT4041619T (pt) * | 2019-10-08 | 2024-09-13 | Autotech Eng S L | Estrutura lateral de veículo |
JP7440763B2 (ja) | 2020-04-28 | 2024-02-29 |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シル構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32870U (zh) * | 1986-02-18 | 1987-08-21 | ||
JPH03118146U (zh) * | 1990-03-16 | 1991-12-05 | ||
JP2005014716A (ja) * | 2003-06-25 | 2005-01-20 | Toyota Motor Corp | ロッカとセンターピラーとの結合構造 |
JP2009143280A (ja) * | 2007-12-11 | 2009-07-0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構造 |
JP2016097878A (ja) * | 2014-11-25 | 2016-05-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側部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52057A (ja) * | 2002-02-27 | 2003-09-09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ドア構造 |
JP5104264B2 (ja) * | 2007-12-07 | 2012-12-19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ピラー構造 |
WO2013077200A1 (ja) * | 2011-11-25 | 2013-05-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側部構造 |
JP6172079B2 (ja) | 2014-07-24 | 2017-08-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
2016
- 2016-09-08 JP JP2016175909A patent/JP642180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8-16 US US15/678,479 patent/US10053154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23 CN CN201710731085.4A patent/CN1078043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32870U (zh) * | 1986-02-18 | 1987-08-21 | ||
JPH03118146U (zh) * | 1990-03-16 | 1991-12-05 | ||
JP2005014716A (ja) * | 2003-06-25 | 2005-01-20 | Toyota Motor Corp | ロッカとセンターピラーとの結合構造 |
JP2009143280A (ja) * | 2007-12-11 | 2009-07-0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構造 |
JP2016097878A (ja) * | 2014-11-25 | 2016-05-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側部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4372A (zh) | 2018-03-16 |
US10053154B2 (en) | 2018-08-21 |
JP6421803B2 (ja) | 2018-11-14 |
JP2018039423A (ja) | 2018-03-15 |
US20180065680A1 (en) | 2018-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04372B (zh) | 车辆侧部结构 | |
EP3078987B1 (en) |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icinity information detection sensor | |
CN106256658B (zh) | 汽车立柱结构 | |
JP6409747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構造 | |
JP2007008398A (ja) |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US8317248B2 (en) | Trim cover arrangement for motor vehicles | |
JP6965766B2 (ja)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側部構造 | |
US8602448B2 (en) | Frontal center curtain airbag for vehicle | |
WO2015029999A1 (ja) |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の中間体 | |
US20140312657A1 (en) |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 |
CN111746659B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US9162711B2 (en) |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 |
CN210591332U (zh) | 用于车辆的车门 | |
JP5170188B2 (ja) |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07015637A (ja) |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US10023245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 |
JP6053939B2 (ja) | 車両用ドア | |
CN109987142B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CN108163055B (zh) | 用于车辆的门槛结构 | |
JP6107209B2 (ja) | 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構造 | |
US9873398B2 (en) |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 |
US20210188055A1 (en) | Fixed window for vehicle | |
CN109987152B (zh) | 车身构造 | |
JP2000302058A (ja)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
US20210129912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