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518C - 车辆座椅的铰接配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的铰接配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518C
CN1077518C CN95196813A CN95196813A CN1077518C CN 1077518 C CN1077518 C CN 1077518C CN 95196813 A CN95196813 A CN 95196813A CN 95196813 A CN95196813 A CN 95196813A CN 1077518 C CN1077518 C CN 107751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notch
hinged accessory
projection
lock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96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389A (zh
Inventor
索尔斯坦·诺特堡姆
罗尔夫·舒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ipa Ricaro GmbH
Keiper Recaro GmbH and Co
Original Assignee
Kaipa Ricaro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44444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4444407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ipa Ricaro GmbH filed Critical Kaipa Ricaro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70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3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51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1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在车辆使用铰接配件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机动车辆座位上,用两个能绕活节轴线相互转动的配合零件:一个上面有相交干活节轴线并分布在360°上的槽口;而另一个有可以插入槽口的锁定元件和驱动锁定元件的驱动装置。所有锁定元件313都可以相互独立地在槽口312中移动。领定元件313可以有相对于槽口的各种排列中的一种排列并允许在回转范围内、任何角度位置上互锁。这时,至少有一个锁定元件在一个槽口中。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的铰接配件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车辆座椅特别是涉及机动车辆的座椅的铰接配件。
在已知这种形式的铰接配件情况下,槽口通过带齿轮上的孔形成。这些齿从一个支持面径向或轴向突出,而锁定元件则由捕捉器或有齿的轮子的齿形成,带齿轮的齿从一个支持物突出,并能从轴向相对于整个带齿轮调整。这种铰接配件的缺点首先是:它只允许一个配合零件相对于另一个配合零件的相对角度位置间隔改变。
本发明致力解决的问题是创造一种开头就提到的铰接配件形式,它也允许一种角度的连续变化。
按照本发明的铰接配件可以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的铰接配件带两个能绕着活节轴线相对转动的配合零件;其中一个做成带与活节同轴的并分布在整个圆周360°角上的槽口,而另一个带有锁定元件,它们可插入这些槽口中,并带有一个锁定件的运动装置,a)所有锁定元件都能相对于槽口独立地移动;和b)锁定元件相对于槽口可得到一种设置,在每一种设置中,在一个配合零件相对于另一个配合零件的转动范围内的每个角度位置上至少允许有一个锁定元件啮合到一个槽口中。
当要求锁定元件能相互独立地在槽口中运动代替在已知的铰接配件中的一起运动。这种锁定元件与槽口关系的安排能毫无困难制成,使在调节范围内的各个角度位置上至少有一个锁定元件能与一个槽口互锁,结果使一种角度的连续改变成为可能,尽管一种咬入连结的两个配合零件轮廓连结的锁定方法已在使用。
建立在游标原理基础上的锁定元件相对于槽口的这种安排方式是一种优选的工作形式。两个在回转方向连续槽口间的角度可以被两个连续锁定元件的角度所决定。更可取的是,两个槽口间的角度小于相应的两个锁定元件间的角度。
把锁定元件朝向槽口的端部做成锥形收缩状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也可以把朝向锁定元件的槽口宽度在旋转方向做得大一些;或者也可以把锁定元件的形式和其朝向槽口的端部收缩及槽口加宽合起来。这些措施的主要优点是使锁定元件即使在不完全的锁定状态中也能产生所要求的锁定动作。这种形式的结合能保持锁定元件和槽口要求的最少数目。
槽口和锁定元件可以用这样一种形式安排,即锁定元件在轴向进入槽口中和从后者中出来。但在一种更好的实施例中,锁定元件是从径向进入和退出槽口的。锁定元件能用锁定棒形式。锁定棒优选采用矩形截面形式,因为用于引导这种锁定棒的销可被经济地制造和这种形式的截面对于进入槽口互锁是一种优选的端部形式。
将锁定元件安排在环形区的径向内侧。在这个地区中槽口也径向朝里。这样的安排在结构上是很紧凑的;而且,槽口加工也容易,也即,槽口就是内齿轮牙之间的空间。
因此,当对准了其中一个槽口的锁定元件被驱动装置释放并在弹簧压力作用下自动进入锁定位。弹性元件可以被设计成卷簧形式,但也可以设计成作为支持板的一个部分。从这个支持平面出发,被设计成扣卡形式的弹性元件突出。至少一个卷簧例如可以被考虑的。
更优选的是,在自动锁定区以外有一种摩擦阻力。这种摩擦力产生于自动锁定以外,产生于锁定元件与毗连的槽口接触区,并且这种接触区是连接件的、在正常压力下无游隙的锁定形式。摩擦阻力出现在自动锁定区以外的锁定元件与它毗连的槽口金属之间和行将进入接触的相应表面之间。
摩擦阻力只出现在锁定元件和其接合的槽表面之间的自动锁定区以外,这就保证了在铰接配件必须放松进行角度调整时锁定元件只花很少一点能量就可进入非锁定位置。在另外一方面,摩擦阻力出现在锁定元件和槽口的支承表面之间的自动锁定区以外可使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影响金属连结力会造成锁定元件被推出槽口以外。在较优选的工作形式中,设有这样的装置,在工作力量超过了它们的正常量值时,将锁定元件形状相配地它们的锁定位置锁定。给定一个作用在锁定元件上的工作力量,在放松锁定的意义上,它可用为保持锁定状态,作用在锁定元件上的弹簧力进行补偿。
当所有锁定元件能相对于在活节轴线的径向调整时,一种卷簧可以考虑连结到所有锁定元件上,即基本上相对于活节轴线同心地放置。把这种弹簧做短一些,所有锁定元件能一起进入非锁定位置。而且,使用这种(预紧过的)卷簧,所有锁定元件能被运动压入到它们的锁定位上。最后,卷簧在其被阻止时,即直径不能发生变化时能可靠地和在锁定位置的锁定元件啮合。当然,第一个卷簧也能用作为锁定装置的闭合,然后第二个卷簧用于开启它。除了一个或多个弹簧(或代替一个或多个卷簧)也可以用一个锁定盘和锁定元件在它们的锁定位置上可靠地啮啮合。例如,可以用一个锁定盘,它可以用相应的较大直径的区段在锁定元件中的一个上进行轴向调整。在非锁定位置,所有锁定元件都对准了较小直径区段。在一种锁定状态中,锁定元件由较大直径的区段支撑。一种不是轴向可调但有轴向弹性扣卡的锁定盘也是有利的,在扣卡上有孔,锁定态时在孔中有对应的锁定元件的凸块。
在另外的工作实例中,使锁定元件在它们锁定位置中可靠啮合的措施是用锁定元件和槽口相互作用面。这样做的特别优越性是当槽口的结构是齿间空间和锁定元件是齿的情况下,除了在齿端上有逐渐增加的宽度,一个至少是基本不变宽度的区域带一个相应结构的端部。这样也特别有利:即当齿间的空间接界于两部分相应的表面对,由此,当一个齿在不完全互锁进入相应的齿间空间和当互锁空间过程至少已近于完全时,则只出现非自锁摩擦阻力。引起此摩擦阻力的表面对于当它游隙锁定必须在铰接配件的每个角度位置上形成来说是必须的。
将锁定元件设成径向可调的齿,一个进入非锁定位的齿的强迫调正用简单的措施是可能实现的,即用一个多个齿都配备的凸块,该凸块可用一个横向于齿的调整方向延伸并且能朝向活节轴线方向调整的凸块槽移动,由此将齿移进非锁定位置。
本发明以下列图形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和一个实施例的外侧的不完整说明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槽口和锁定元件的放大顶视图,位于连接件的锁定状态;
图5是相对于第四图连接件非锁定状态的顶视图。
图6是第二个实施例槽口的顶视图;
图7第二实施例锁定元件的顶视图;
图8是第二个实施例在连接件锁定位置槽口和锁定元件的顶视图;
图9a是带有卷簧的第三个实施例示意描述图;
图9b是第三个实施例相对于图9a的在锁紧状态的顶视图;
图10a是第四个实施例在非锁定状态的示意描述顶视图。
图10b是相对于图10a第四个实施例在一种锁定状态的顶视图;
图11是第五个实施例当锁定元件已完全进入一个槽口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相对于图2第五个实施例的放大截面图,带没有完全进入一个槽口的锁定棒;
图13是第六个实施例放大和示意描述截面图;
图14是七个实施例零件不完整放大图;
图15是图14上第七个实施例XV-XV截面的不完整描述图;
图16是图15XVI-XVI截面图;
一种铰接配件用以连接机动车座椅靠背的支持结构件即它的各平座椅部份的支持结构件上,它有一个上面配合零件1连接到座椅靠背结构件上;而下面配合零件2连接到座椅各水平零件上。这上、下两个配合零件都用冲切钢板制成。
在下配合零件2内,径向延伸着槽口4(请参见Fig1和Fig2),它的深度近似等于下配合件2的材料厚度,槽口朝向上配合零件1。因此,材料件5(在Fig2中可见并轴向形成槽口的边界)从上配合零件1量起轴向偏移一个槽深。冲出的开口6与多个排列在一个环形区内并与活节轴线同心的槽口4对齐。
轮毂7确定了延伸在材料件5内的活节轴线3。这个轮毂形成配合零件2的一部分,而且在轴向超过了上、下配合零件1、2的结合面。轮毂7的外表面形成了轮毂8的支承表面,轮毂8形成上配合零件1的一个部分,而且也在轴向延伸超过3上、下配合零件的结合面。轮毂8在上配合零件1的一个环形区9上形成,由于上配合零件1各处厚度不同除了沿着径向向外布置的边界区的齿外,相对于下配合零件2径向其余零件而外突。
这些齿10,如在图4和图5中特别指出的,等距离地分布在整个360度上,并形成一个闭合齿轮圈。它的径向向里突出的齿伸进环形腔11内,该环形腔径向在里与轮毂8接界并在侧面紧接于环形区9。
在一个较好的实施例中,有十九个梯形横截面轮廓的齿。牙齿两侧面的倾斜角及导向面约几何形状是这样选择的,即在自动锁定区有摩擦力在锁定棒上。
牙齿10之间的空间分别形成一槽口12。因为有十九个牙齿10等距地分布在360°上,所以其空间形状是一种宽度逐渐向内增加的梯形。
一种有矩形截面的锁定棒13在无齿隙的情况下导入到十个槽口4之每一个中。同一设计的锁定棒13的厚度如图2所指出的,在轴向测量其尺寸应与槽口4底到环腔内侧的轴向距离相配。所以锁定棒13不可能在槽口中轴向移出。
图4和图5指出,可以插入一槽口12的锁定棒13端部13’具有梯形形状。梯形每边的倾斜角,基本上选得与齿间槽口12的倾斜角相等。图4指出,锁定棒头部尺寸在回转方向小于槽口12的相应尺寸。所以在锁定棒与槽口12对中而完全插入时,在槽口12与锁定棒头部13’两侧都有间隙。若如图4所示,设有一个奇数目的齿10,当一个锁定棒13在轴向与一个齿间槽口12对齐时,常常是另一个锁定棒13与对面的齿顶10中部对齐。
在选择十九个齿间槽口12和十个锁定棒的情况下,两个顺序锁定棒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夹角,按游标卡尺原理应比紧挨的齿间角度小十分之一,这在图4中特别容易看出。锁定棒13端部13’的尺寸选定为比相应的齿间槽口12尺寸小一些,所以当一个锁定棒13对准一个齿间槽口12的中心时,这个锁定棒的左右两个最近的锁定棒13能和它们各自对着的槽口12的一个边紧靠地啮入左右两个槽口12中直到其基部。这两个锁定棒13的正确啮入,使上配合零件1和下配合零件2在两个转向都成为无游隙地啮合。然而,这两个相邻的在槽口12中不完全的互锁的锁定棒13也对上和参与了锁定过程。五个径向向外其余的锁定棒的端面就和径向向内的齿10顶面接触。
由于锁定棒13的端部13’和槽口的倾斜侧的影响,结果使在上下配合件的每个接合位置至少有两个锁定棒13处在至少在不完全的互锁中,因此,一个锁定棒防止在一个方面的互锁回转运动,而另一个锁定棒则防止在相反的方向互锁回转运动。
对于多个锁定棒13,可以互相单独地用一个弹性元件14在径向施力调节。这个弹性元件由弹簧制成,用它的臂14’穿过相应的口子6进入相应锁定棒13的孔15中并且可对锁定棒13施加一个径向额外的力量。用弹性元件14使所有锁定棒被径向向外地推入到槽口12和齿10所允许的范围。在图3上可见所有弹性元件14设计成环形盘16的一个元件。所有弹性元件14都设计成一样:首先从环形盘的外边径向地向外伸出,再向圆周向弯曲,形成一个径向朝外的隆起区14”,然后再向圆周方向轻微弯曲一点。臂14’以直角即在轴向延伸地与该部相连。弹性元件14的这种形状的选择可通过臂14’在径向产生来回行程,它至少要与锁定元件13在径向的活动行程一样大。
在最后优选的装置中,环形盘16被放在一个塑料制成且紧接下配合零件2背离上配合零件1的一侧的套筒17中。(参见图2)。套筒穿过下配合零件2的轮毂7定位并在它的里面可以回转,套筒设计成保护盖18的部分,该保护盖完全覆盖了环形盘并支承在朝向下配合零件2弯曲的边缘上。套筒17径向弹性安装的夹卡19形成了套筒17环槽的一侧,环槽中伸入有轮毂7。
为了能为回转而放松上配合零件1,应将所有锁定棒13放在非锁定位置,就如图5所表示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都位于槽口12内部。为了调整径向向里的运动,所有弹性元件14的臂4’都必须径向向里运动。为了这样做要有一个驱动装置或控制单元,其整体标记为20。控制单元20有一个环21,环上有一个径向伸出的驱动臂22。这就是在保护盖18边缘要加高并在盖上开设一个缺口让驱动臂伸出在外的原因。环部21在由环形盘16形成的平面上,搭接在弹性元件14。(包括隆起14”)在环形盘16平面中两部分上,环部21的内径表面设有一个凸块区23用于每个隆起区14”。所有凸块的行程都有相同的设计,即驱动臂以一个远小于相邻锁定棒13之夹角(在工作实例中为15°)的转动角度就足够移动弹性元件14的臂14’将相应的锁定棒13和槽12从完全啮合状态退出而进入非啮合状态。
一种受预应力的弹簧(图中未示)试图使控制单元20处在那样一种状态,即使弹性元件14能使锁定棒13保持在锁定位置。控制单元20经回转到所有锁定棒13都处于非啮合状态后,只须再次松开控制单元20以用于另一铰接配件的锁紧。控制单元然后再由弹簧自动转回锁紧位置。
当按常规,通过操纵控制单元20而使一个在另一座位侧镜象对称的相同构造的铰接配件被锁紧和松开时,只需将管或棒的一端插入套筒17中及将另一端插入另一个铰接配件的相应的套筒中并且将其不可旋转地相连。由于无间隙地接纳操作杆22的凹口18’,使得可将旋转运动转化为一相应的套筒17及与其固定相连的管或杆的转动,由此另一个铰接配件操作装置的环也相应地转动。
在图6~8中示出了铰接配件的第二种实例。它只示出了上配合零件101的齿110,槽口112,锁定棒113和引导它们的下配合零件102部分。这种实施例不同于第一种实施例的地方,是它使用了偶数目的槽口112,即18个槽口。图7和8示出,当一个锁定棒113和一个槽口112的中线对齐时,就使正好对面的锁定棒113也对齐了另一个槽口112的中线。
如图8所示,互锁进入槽口112的锁定棒113的端部113’形状被这样选择:即当锁定棒113对齐槽口112中线时,其内侧紧靠在槽口112的两侧面。这种实施例共用件的更详细情况请参考第一种实施例。
如图8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径向相对的锁定棒113相对于槽口112有相同的位置。两组这样形式的锁定棒113可取消一组,但不会影响棒的锁定。但是,即使用另外的槽口数和或其它数目的锁定棒时,只在一个部分上分布所要求的数量的锁定棒,或这样将锁定棒安排到360°上,使得在旋转方向上两个紧挨着的锁定棒不能总有相同角度。而代之以例如一种最小角的整数倍。只必须保证配合零件能轮廓相配地和无游隙地在两个旋转方向的各个角度位置上被锁住。
若槽口线的夹角和锁定棒的端部的互锁角选得足够大,那末自锁就不能出现,由此必须保证锁定棒在槽口中的互锁使其不能径向向内运动。为此可在锁定棒径向内侧放置一个或多个支持体。它们被固定在一位置,并在此通过一个合适的机构来支承锁定棒。
本发明机动车座椅第三种铰接配件实施例示于图9a和9b。在这种实施例中,一个上配合零件与座椅的靠背连接而下配合零件与座椅结构连接。这两部分可以通过一个活节转动相连,在一个配合零件上具有一与其一体相连且和活节轴线同心的内齿轮。槽口212分别存在于内齿轮的每两个相邻齿的齿间。槽口设计相同,有径向向内开口的梯形截面形状。槽口的两侧边相对于槽口的径向中心平面以相同的倾斜角向两个方向倾斜,该角在自锁区域之外。
另一个配合零件上,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径向延伸的导轨,其中实际上无间隙地引导有用作锁定元件的锁定棒112。在工作实例中,设有十三个锁定棒213和二十五个槽口212。锁定棒的数目和槽口数目是用这样方法选择的:即在任意两个配合零件的角度位置上至少有两个锁定棒213被互锁,它们接合在不同的侧面上,两个铰接配件件的锁定在两个回转方法是无游隙的,锁定棒互锁入槽口212的端部213’的两侧面相对径向方向以同槽口一样的角度倾斜。
选择齿数为锁定棒213数的整数倍加1或减1是有优点的。锁定棒213或多或少深地互锁入槽口212中,且相邻地位于一个单个扇面中。
图9a和9b示出,所有锁定棒只在开放的一侧设有横向于移动方向的槽213”。在这些槽213”中有卷簧214卡入。为了使卷簧214不和边缘接触,如图9a,9b所示,槽213”最好由凸起的侧面围成。因为所有锁定棒213有相同的设计,卷簧214与铰接销同心地放在非锁定位置。卷簧214的端头必须重叠。因此,卷簧有一卷以上(约1 3/4卷),而且两个端头须弯成90°。一个头卡入一个下接合件上径向开的长形孔217中,另一个则卡入一驱动器例如一摆杆上的径向长形孔216中,用这个摆杆,经预应力处理的卷簧214能被收拢或放松。另外也有可能,使用多个搭接且其卷数小于1的卷簧。这样在松开锁紧时,操作角较小。如果和驱动器相连的卷簧的端部有一个运动是减小卷簧214直径的,锁定棒213会同时缩回到非锁定位置。卷簧所受的预应力是扩大直径的,所以当驱动器放开时,卷簧就向所有锁定棒213施加一个力使所有锁定棒213进入锁定位置。根据锁定棒与槽口212对中情况,它们将被完全地,不完全地或完全不能地推入槽口212中(图9b)。最后一种情况出现在锁定棒213的自由端正好与齿顶211正对时。当驱动器放开时卷簧214被这样卡住,即,使其直径不再变小,而只能增大。为此卷簧阻止那些其端部213’一侧和槽口212的一侧贴合并且形成无间隙铰接配件的锁定棒213在接合件相对转动时由于铰接接合而形成的应力而从槽口212中压出。
第四种实施例示出在图10a和10b上。这种实施例不同于第三种实施例的地方是齿槽312数量和锁定棒313数量及附加使用可移动的锁紧盘316或代替卷簧214。而且,有相同设计的锁定棒313有一个径向突出的凸块313”用于支持在锁紧盘上。锁紧盘316有一个中心圆孔316’,它的直径与凸块313”相对于活节轴线303的偏心位置相配。锁定盘外径表面上有段节330,它们的设计相同,其数目对应于锁定棒331的数目。在锁定棒之间是段节331,其边缘设在围绕锁定盘316中心带有一个较小直径圆上。整个锁定盘例如用弹簧钢制成。
如图10a所示,如果所有锁定棒313都处在非锁定位置,则凸块313”撑住本段节331上。在锁定位置时,(即当一部分锁定棒313处在图10b所示的位置时)所有凸块313”支撑在段节330上。在此所要求的锁定盘316的偏心位置由此可形成它的中心孔316’。
放松锁定棒唯一需要是转动锁定盘316和/或在轴向推它。同样,为了锁紧锁定棒也要做类似的事情。当锁定棒313处在锁定位置时,段节330能通过一个锁定盘316的旋转运动和/或轴向调节运动移到凸块313”下。
据图11和12所示的第五种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基本上只是改变了锁定棒413端部413’的轮廓和槽口412的轮廓。锁定棒413能连接到一个卷簧上(它没有表示出,但和图9a和9b上的相似)。锁定棒413从非锁定位进入锁定位或相反是用另外方法进行的。
如图11、12所示,槽口412的侧面边界只在第一部分417中相对于径向对称面向两个方向倾斜相同程度,这倾斜侧连接到槽口的底部411’。多个槽口412的第一部分的两侧面这样形成一个梯形状和径向地向内扩大延伸的区域。较大的第二部分418在两侧径向和第一部分相连。这两侧面418互相平行且平行于径向对称平面。
锁定棒413有相同的设计并能通过两个引导体419在径向调整,其宽度在工作例中略小于槽口412宽。若如图11所示,当锁定棒413纵向对称平面处于槽口412的纵向对称平面内且锁定棒413完全与槽口412互锁时,在锁定棒413的端部413’(已互锁入槽口412)与槽口412侧面之间出现了间隙420。由于锁定棒413端部413’的尺寸比槽口尺寸小,因此用较少数量的锁定棒就可满足这种要求,即在两个配合件的任何要求的角度位置上,至少有一个锁定棒413与一个槽口完全互锁的。
对于多个锁定棒413端部421的前侧面,形成其端部413’的两侧(见图12)每个有一个第一部份422被做成相对于锁定棒413的纵向对称平面的倾斜,其倾角与槽口412第一部份倾斜面的倾角相等。这第一部分422在分别连接到第二部分423。这两个第二部分423平行于纵向对称平面并设于两个平面中,这两个平面形成由引导体419引导的侧面区。
因为接合连接件能在任何要求的位置以锁定棒413锁定,所以不仅仅是在每个旋转位置至少要有一个锁定棒完全锁入槽口412中的一个中,而且,至少还要有两个锁定棒被不完全地互锁入两个槽口412中,也就是说它们以这样一种方式,即对于一个锁定棒413,一个第一部分422倚靠在一个槽口的边缘上,对于另一个锁定棒,另一个第一部份422依靠在其它槽口412的边上,所述这些边缘由槽口412的第二部分418和与其连接的齿的前后所形成。
如果只是部分地互锁入一个槽口412中的锁定棒413由于弹簧力在锁定位置受力,那末我们可以选择弹簧的张力,使在铰接配件的正常受力作用时,即使没有自动锁紧棒定棒413也不会从槽口412中拉出来。然而,当有一个破坏载荷加在铰接配件上时,可允许这些只有部分在一个槽口412中互锁的并使这种连接件处于无游隙状态的锁定棒413至少有一点被拉出槽口,因为由此形成的上、下接合件的相对运动比较小。这种由于回转运动两个配合零件互相作用的力是很小的,所以这种可忽略的回转运动在没有一个完全互锁在槽口412中的锁定棒413靠在槽口侧面上时才出现,靠在侧面上锁定棒处于一种相形相配的接触位置。只有在有破坏载荷的情况下,锁定棒的一个侧面以其第二部分423和槽口412的第二部分418接触。因为这两个第二部分自动锁紧地接合,铰接配件就锁紧,由此防止铰接配件的进一步回转和锁定棒的运动。
图13说明,在所讨论的型式铰接配件中,锁定棒513径向朝内指向的端部分别支持在一压力弹簧515上,压力弹簧使锁定棒513受力并径向朝外运动。
为使锁定棒513径向向内移到非锁定位置,每个锁定棒在图9a,9b中设有槽213”一侧都设置一个凸块524,它的径向朝外的凸块表面被压向连接环525的内表面。连接环25设在一个和铰接销同轴并可在其上转动支承的以及和一个释放机构相连的连接环支承体上。为了放松连接件,通过操纵释放机构,对应于锁定棒513的连接环525的另一部分在按箭头526方向旋转,使所有锁定棒513都移进非锁紧位置。连接环525在反方向的运动时,压簧515就移动锁定棒而进入它们的锁定位置。
锁定棒513(图13所示)有一个梯形端部513,它当然可以设计成和锁定棒113端部113’一样。因此,槽口也必须有侧面或侧边部分,并平行于径向纵向对称面延伸。
第七种根据本发明的铰接配件实施例描述在图14~16中。和前面已介绍的实施例一样,可类似地从本装置中见到一个上配合零件601,它连接到座椅背的支持结构件上;一个下配合零件602,它连接到座椅平部分的支持结构件2,并且用一个铰接销603连接到上配合零件601’上使它们能相对转动。如图15所示,上配合零件601上有一个凹槽611,它为环形盘状并与活节轴线同心并开口向着下配合零件602。凹槽径向向外由一个由均匀分布在圆周上的槽口612所形成的内齿轮所围成。下配合零件602在轴向紧挨上配合零件601安装,且啮合在凹槽611中,在啮合区内为锁定棒613开有径向导向槽604,锁定棒613在相应的导向槽内可调。槽口612数目大于锁定棒613数目。锁定棒数是这样选定的,如前面的工作例子中已经过描述,即在任何要求的上配合零件601的角度位置上至少有一个锁定棒能锁入到一个槽口612中。
如在图13的实施例中一样,锁定棒613有一个呈梯形并径向朝外变小的端部613’。以与槽口612啮合,但也可以考虑楔形。端部613’侧面的斜角和相应槽口的斜角侧面被选用是为了防止出现自锁。
在多个导向槽604径向向里布置的端部有一个受预应力的压缩弹簧614设在配属于多个锁定棒的一个盲孔中,弹簧就将棒向外压。在背离上配合零件601侧面上(由图15特别示出),每个锁定棒613有一个凸块613”,在工作例中,它和径向指向内部的锁紧棒端面齐平相连。如图14所示,凸块613”在径向延伸并与平行纵向对称平面平行延伸的区域接界,而径向向里、向外接触区被弯曲成了圆柱状。在这个实施例中,凸块613不和锁定棒的纵向对称平面对齐,而如图14所示,是相对于一个侧面偏置的。
一个塑料平面凸块628在其背离上配合零件一侧轴向设置在下配合零件602旁边,这个平面凸块628以其轮毂628’进入径向向内形成上配合件601环形盘状凹口611的轮毂601’,并可相对于其转动。轮毂628的孔如图14所示备有纵向连接槽,用于与铰接销603的固定连接,铰接销可由一个驱动杠杆622转动。对于每个凸块613”,平面凸块628备有一个孔629,它可以完全穿过相应的凸块613”上,如图15所示,具有相同设计的孔629的外边界形成凸块槽625,用于克服压簧614的弹力将每个凸块613”推进不和槽口612啮合的非锁定位置。
当一个凸块613”完全进入一个槽口612时,凸块613”差不多靠到凸块槽625的端部上,图14出示了中间凸块613”。当所有凸块要被移入未锁止位置时,平面凸块628被驱动杠杆622转动(即相对于图14反时针方向)。为此,首先只使凸块槽625与完全互锁在槽口612中的锁定棒613的凸块613”接触,(没有在径向朝外推锁定棒)。只有将径向布置的同心于活节轴603的凸块槽连续地进入这部分时,才能将凸块613”径向往里推直到锁定棒613,不再互锁在一个槽口612中。
背离上配合零件601平面凸块628的侧面对准下配合零件602接界区背离上配合件601的侧面,而且下配合件没有在环盘形的凹槽611中互锁,在这个背离上配合零件601的接界区的侧面上接合有锁定盘627的外部接界区,并它毗邻和牢固联接到下配合零件602上(在工作例子中是用几个铆钉631铆住的)。锁定盘627由一个弹簧板组成,有相同设计并径向朝外的扣卡627’,如图14所示,它们每一个分别对准了一个凸块613”。扣卡具有一个在中间位置径向布置的长椭圆形孔630。这些孔630相应于凸块613”这样布置,即凸块在相应的孔630中完全互锁,而当锁定棒613在锁定位(即完全互锁地在一个槽口612中)时,它的被弯成圆柱形并径向朝里放置的端面在口子630的径向内端面上,如在图15中示出的锁定棒613和在图14中的中心锁定棒613。如图15所示,凸块613”然后完全穿过口子630并被锁定扣卡627’可靠地固定防止径向向内移动,该扣卡在锁定盘的平面627内。虽然在锁定棒613的末端613’和接纳它的槽口612侧面之间没有自动锁紧现象存在,但也因此保证了即使在高受力状态,譬如,破坏状况中,上、下配合零件601、602的锁紧仍能保证在完全有效的状态中。
为了松开铰接配件的锁定(就是能够将在与槽口612互锁状态中的锁定棒613径向向内移动进入非锁定状态)在开口630区的锁定扣卡627’必须从平面凸块628上移开。为此,一个延伸在回转方向的凸块632用于每一个在平面凸块628上的扣卡627’上。当平面凸块628被转动并弯曲扣卡离开平面凸块使指向向里的凸块的端部再不锁紧在口子629中时,这个凸块632它自己推到相应锁紧扣卡钩627’的开端以下。这个锁定的扣卡627的弯曲是调整锁定棒径向向里所必需的,这也是为什么凸块行程上有一段开始段,在这段中凸块628的回转运动并没有产生凸块613”的向内移动作用。
为了加强扣卡627’的开端,也为了使相应的凸块632能更容易从下面抓住扣卡端,每个锁紧扣卡627端部两个边缘区被弯出了扣卡平面。这在图16的剖视图中可以清楚看到。
当平面凸块628在开始位置时,(此时凸块632和它的槽625未起作用)锁定扣卡627处在那些锁定棒613凸块的孔630的内端区域中,这时,这些锁定棒还没有互锁或完全互锁在槽口612中,在图14中,示出了这种锁定棒613出现在上面和下面的情况。

Claims (33)

1.用于车辆座位特别是机动车辆的座位的铰接配件,带两个能绕着活节轴线相对转动的配合零件;其中一个做成带与活节同轴的并分布在整个圆周360°角上的槽口,而另一个带有锁定元件,它们可插入这些槽口中,并带有一个锁定件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a)所有锁定元件(13;113;213;313;413;513;613)都能相对于槽口(12;112;212;312;412;612)独立地移动;和
b)锁定元件(13;113;213;313;413;513;613)相对于槽口(12;112;212;312;412;512;612)可得到一种设置,在每一种设置中,在一个配合零件(1;101;601)相对于另一个配合零件(2;102;602)的转动范围内的每个角度位置上至少允许有一个锁定元件(13;113;213;313;413;513;613)啮合到一个槽口中(12;112;212;312;412;512;612)。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槽口(12;112;212;312;413;613)分度的角度值不等于锁定元件(13;113;213;313;413;513;613)分度的角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元件(13;113;213;313;413;513;613)在旋转方向锥形收缩直到对着槽口(12;112;212;312;412;612)的末端。
4.根据权利要求1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槽口(12;112;212;312;412;612)宽度在旋转方向比锁定元件(13;113;213;413;613)大一些。
5.根据权利要求1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元件形状为锁定棒(13;113;213;313,413,513,613)且在径向基本上是能移动的,而槽口(12;112;212;312;412;612)则由在旋转方向的侧面围成并在径向延伸的空间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元件(13;113;213;313;413;513;613)被放置在一个带基本上径向向内开口的槽口(12;112;212;312;412;612)的环形区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槽口(12;112;212;312;412;612)由与活节轴线(3;303)同轴的齿圈轮齿(10;110;211)之间空间形成,而锁定棒(13;113;213;313;413;513;613)在其开放的端部(13’;113’;213’;313’;413’;613’)几何轮廓相似于开口部分空腔轮廓并可插入此空间中。
8.根据权利要求7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即插入到槽口(12;112;212;312;412;612)的锁定棒(13;113;213;313;413;613)端部(13’;113’;213’;613’)尺寸在旋转方向最大应等于槽口(12;112;212;312;412;612)的相应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5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棒(13;113;613)被放置于一个环形腔(11)中,这环形腔在轴向与两个配合零件(1,2;101;102;601;602)相邻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每个锁定元件(13;113;213;513;613)被一个预紧的弹性元件(14;214;514;614)压向槽口(12;112;212;6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有弹性元件(14)形成为支持盘(16)的一部分,并且扣卡状的弹性元件从支持盘上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一个驱动装置(20)有一个可以在转动方向转动的环(21)与活节轴心线(3)同轴放置,这个环的内圆上有凸块区(23)能与弹性元件连结,凸块在转动方向旋转运动可增加弹性元件的张紧程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设有一个元件(214;316;627)限止锁止棒(13;113;213;313;613)的径向运动,它可防止在锁止状态中将已插入槽口中的锁止棒从相应的槽口中完全拔出,从而保证了一种可靠的结合锁止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元件(316)以这样一种状态受控,即甚至在铰接配件未锁止状态下改变角度时,也至少有一个锁止棒(313)被迫进入到槽口(312)中而不接触槽口的侧面。
1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在锁定元件(13;113;213;313;413)的为了无间隙的锁定而在受力时贴靠在槽口(12;112;212;312;412)上的表面(422)和槽口(12;112;212;312;412)的接触位置之间设有一个在自锁区外的摩擦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设有形状相配地确保锁定件(313;413;613)在它们正确啮合的位置的装置(316;418;423;467)。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只是应力水平越过正常使用工作应力时,所述装置才将槽件(413)固定在锁止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设有接到所有相对于活节轴线在径向可调的锁定元件(213)上的卷簧(215),它具有不止一个整圈。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一卷簧包括至少有两部分重叠的卷簧件,因此,每个卷簧卷数少于一个完整的卷。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卷簧(215)为了使所有锁定元件(213)同时进入它们的未锁定位置是可以压缩的。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卷簧(215)形成了一种每个锁定元件(213)的弹簧并用以将锁定元件推入锁定位置并保持在那里。
22.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卷簧(215)可在锁定元件(213)啮合在槽口(212)中的状态下而被受到阻碍。
23.根据权利要求15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保证锁定元件位于它们可靠的啮合锁定位置的措施是由锁定元件(413)和槽口(412)相互作用表面(418;423)产生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6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保证锁定元件位于它的可靠啮合锁定位置措施由一个锁定盘(316;627)形成,这个盘将锁定元件(313)固定在它们的锁定位置而不会被移到非锁定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盘(316)沿它的外圆周有许多分段(330),它相应于锁定元件的数量,而在它们的中间由一个中介段(331);其特征还在于分段的外边所在圆周的直径大于中介段(331)的外边。
26.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在设计槽口(412)作为齿隙和锁定元件作为带有相应于槽口(412)设计的端部区(413’)的齿时,所述端部区除了具有一个在齿顶开始的宽度逐渐增大的区域(422)之外,还具有一个至少大致恒定宽度的区域(423),并且所述齿隙(412)由两个相应的平面对(417,418)所围成,使得在齿(413)未完全啮合进行所属的齿隙(412)中时只有无自锁的摩擦连接以及只是在至少接近完全啮合时才会有形状相配的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10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径向可移动锁定棒(513;613)作为锁定元件,它被受预压的弹簧(514;614)作用有一个指向锁定位置的力,每一个锁定棒(413)有一个凸块(513’;613”)用它在一个横向于锁定棒移动方向延伸且可在该方向移动的凸块槽(525;625)方向给弹簧(514;614)加载。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凸块槽(625)带一个平面凸块(628),而这个平面凸块被放置在能绕活节轴线同轴转动的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即每个凸块槽(625)由平面凸块(628)的每个开口(629)的边界形成,凸块(613”)互锁入这个开口,并在轴向从锁定棒突出。
30.根据权利要求24或27至29之一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盘(627)由弹性金属制成并由许多相应于锁定棒(613)数目的扣卡(627’),其特征还在于:每个扣卡对准每个锁定棒(613)并带有开口(630)以与每个相应的锁定棒(613)的凸块(613”)啮合。
31.根据权利要求30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盘(627)的开口(630)形状被这样一种方式选择,即只有在它们的闭合位置的锁定棒(613)的凸块613”被相应的开口(630)边界牢固地固定。
32.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凸块(628)上设有一个控制体(632)用于每个扣卡(627’),所述控制体在控制凸块(628)转动使所有锁定棒(613)进入非锁定位时将所属扣卡(627’)弯进一个放开凸块(613”)的释放位置,在该位置扣卡(627’)被夹紧。
33.根据权利要求32的铰接配件,其特征在于,锁定盘(627)被放在平面凸块(628)一端附近,而锁定棒(613)被放在它的另一端面附近,而且轴向弹性扣卡(627’)轴向延伸,以及扣卡(627’)借助于一个作为设在朝向锁定盘(627)的平面凸块(628)的端面上的凸块(632)的控制体,可在平面凸块(628)开口(630)区域移动。
CN95196813A 1994-12-14 1995-12-13 车辆座椅的铰接配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51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P4444407.9 1994-12-14
DE4444407A DE4444407A1 (de) 1994-12-14 1994-12-14 Gelenkbeschlag für Fahrzeugsitze
DE19518019A DE19518019A1 (de) 1994-12-14 1995-05-17 Gelenkbeschlag für Fahrzeugsitze
DE19518019.4 1995-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389A CN1170389A (zh) 1998-01-14
CN1077518C true CN1077518C (zh) 2002-01-09

Family

ID=2594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68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518C (zh) 1994-12-14 1995-12-13 车辆座椅的铰接配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0797516B1 (zh)
JP (1) JPH10510496A (zh)
CN (1) CN1077518C (zh)
BR (1) BR9510018A (zh)
WO (1) WO19960185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55824B1 (de) * 1995-07-28 1999-09-22 Keiper GmbH & Co. Fahrzeugsitz
DE19705575C2 (de) * 1997-02-14 2000-03-16 Keiper Gmbh & Co Lehneneinstellbeschlag
DE19941012A1 (de) * 1999-08-28 2001-03-01 Volkswagen Ag Vorrichtung zur Winkelverstellung zweier Bauteile
DE102007038360A1 (de) 2007-08-10 2009-02-12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Crashsicherung eines Lehneneinstellbeschlages
CN102145663B (zh) * 2011-01-27 2012-09-05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器及其自锁机构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DE102012106724A1 (de) * 2012-07-24 2014-01-30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Rastbeschlag zum Verrasten zweier Fahrzeugtei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77551A2 (fr) * 1974-07-12 1976-02-06 Faure Bertrand Perfectionnements aux dispositifs de reglage d'inclinaison des dossiers de sieges
US4770464A (en) * 1986-06-06 1988-09-13 A & M Cousin Etablissements Cousin Freres Articulation members for back portion of vehicle seat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77551A2 (fr) * 1974-07-12 1976-02-06 Faure Bertrand Perfectionnements aux dispositifs de reglage d'inclinaison des dossiers de sieges
US4770464A (en) * 1986-06-06 1988-09-13 A & M Cousin Etablissements Cousin Freres Articulation members for back portion of vehicle sea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389A (zh) 1998-01-14
EP0797516A1 (de) 1997-10-01
EP0797516B1 (de) 1998-07-22
WO1996018519A1 (de) 1996-06-20
JPH10510496A (ja) 1998-10-13
BR9510018A (pt) 1998-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53819B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2585338B1 (de) Beschlag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4436101C5 (de) Lehneneinstellbeschlag für Sitze mit verstellbarer Rückenlehne,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e
CN1720163A (zh) 轮椅驱动装置
CN1080213C (zh) 用于座位如机动车座位,并特别调节靠背的调节和固定装置
DE19847673A1 (de) Nabe,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u. dgl.
CN1077518C (zh) 车辆座椅的铰接配件
DE102006044490A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2605933A2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2864155B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CN1547534A (zh) 车座用的配件
DE202010015171U1 (de) Beschlag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2525995B1 (de) Beschlag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09040504A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WO2004035996A1 (de) Verstellvorrichtung
EP0277115A1 (de) Klauenschaltkupplung mit sperrsynchronisiereinrichtung.
EP2012035B1 (de) Arretierung
CN108620917A (zh) 一种铣床夹具
DE202010015143U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2939564B1 (de) Kehrvorrichtung zur anordnung an einer kehr- oder reinigungsmaschine
WO2006063720A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1016656B3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sowie Fahrzeugsitz
DE102011013788B4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0648950B1 (de) Kupplungsscheib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 - Reibungskupplung
DE202010012621U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5951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