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4070A -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4070A
CN107674070A CN201710846135.3A CN201710846135A CN107674070A CN 107674070 A CN107674070 A CN 107674070A CN 201710846135 A CN201710846135 A CN 201710846135A CN 107674070 A CN107674070 A CN 107674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ii
thiazolidine
cyano group
compound
amine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461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74070B (zh
Inventor
崔紫宁
向绪稳
陶辉
姜珊
张炼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8461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740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74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4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74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4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 C07D41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7/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Ⅲ)所示,本发明同时公开了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所述化合物对hpa1启动子活性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对水稻白叶枯病菌III型分泌系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并且不影响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正常生长,对于预防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具有更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杂环化合物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杂环化合物在新型超高效农药创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寻找结构新颖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时,设计和合成各种杂环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已成为相当活跃的领域。许多噻唑类农药,如杀菌剂噻氟菌胺、噻唑菌胺,杀虫剂噻虫胺、噻虫嗪及除草剂苯噻草胺等在农作物保护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噻氟菌胺、噻唑菌胺、噻虫胺及噻虫嗪是近10多年来出现的亩用量在10g左右的高活性农药。某些1,3-噻唑烷类化合物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受到重视,目前已成功合成出了多种具有杀菌、杀虫和除草作用的新活性化合物。近10多年来,含杂环结构的席夫碱类化合物也以其较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a)Awad,I.M.A.;Rahman,A.E.A.;Bakite,E.A.J.Chem.Technol.Biotechnol.1991,51,483.(b)Wang,B.D.;Yang,Z.Y.;Wang,Q.;Cai,T.K.;Crewdson,P.Bioorg.Med.Chem.2006,14,1880.)。
5-苯基-2-呋喃环广泛的存在于天然产物中,无论其天然产物还是人工合成的衍生物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因此,研究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生物活性具有较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通式如式(Ⅲ)所示:
其中,R为氢、卤素、硝基、碳原子总数为1~4的烷基、碳原子总数为1~4的烷氧基、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可命名为N-[(Z)-2-氰基亚胺-1,3-噻唑烷-3-基]-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
优选地,R为氢、氟、氯、溴、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硝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R为氢、2-氯、3-氯、4-氯、4-溴、2-氟、3-氟、4-氟、2,4-二氟、2,6-二氟、4-甲基、4-甲氧基、2-硝基、3-硝基中的一种。
本发明同时提供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式(Ⅰ)所示化合物与SOCl2在稀释剂中反应,得到式(Ⅱ)化合物;
S2.式(Ⅱ)化合物与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在稀释剂和缚酸剂中反应,得到式(Ⅲ)所示化合物:
优选地,步骤S2中反应物添加顺序优选为: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先与缚酸剂混合,再加入稀释剂,最后加入式(Ⅱ)化合物并反应。
优选地,所述式(Ⅱ)化合物、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稀释剂与缚酸剂的用量摩尔比为1~1.5:1~1.5:40~80:1~3;反应温度为0℃~5℃,反应时间为1~2h。
优选地,步骤S1或S2中所述稀释剂为脂肪族、卤代脂肪族、芳烃或卤代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缚酸剂为氢氧化钠、碳酸钾、乙醇钠、三乙胺、三甲胺、三丁胺、吡啶、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N-甲基哌啶、N-甲基吗啉、N,N-二甲基氨基吡啶、二氮杂二环辛烷、二氮杂二环壬烯或二氮杂二环十一碳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式(Ⅱ)化合物、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稀释剂与缚酸剂的用量摩尔比优选为1.5:1:40:2。
更优选地,步骤S1或S2中所述稀释剂更优选为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己烷、环己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丙酮、丁酮、甲基异丁酮、乙腈、丙腈、丁腈、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石油醚、乙醚、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二异丙醚、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甲酰苯胺、N-甲基吡咯烷酮、六甲基磷酰三胺、二甲基亚砜或二恶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步骤S1或S2中所述稀释剂更优选为乙腈、甲苯、丙酮或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缚酸剂优选为5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所述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在预防或治疗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在预防水稻白叶枯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
(2)所述化合物对hpa1启动子活性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3)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对水稻白叶枯病菌III型分泌系统(T3SS)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并且不影响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正常生长,对于预防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具有更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PXO99A在添加了待测化合物的M210培养基(A,C)及XOM2培养基(B,D)中的生长曲线。
图2为经化合物Ⅲ-2、Ⅲ-3、Ⅲ-4、Ⅲ-12和Ⅲ-14处理后的PXO99A在烟草上的HR作用结果。其中WT表示野生型PXO99A
图3为经化合物Ⅲ-4、Ⅲ-3、Ⅲ-2处理后的PXO99A的菌落计数结果。
图4为经化合物Ⅲ-4、Ⅲ-3和Ⅲ-2处理后的PXO99A菌株在水稻幼苗上产生的water-soaking症状。其中,WT表示野生型的PXO99A
图5为经化合物Ⅲ-4、Ⅲ-3和Ⅲ-2处理后的PXO99A菌株在水稻成株叶片上产生的病斑长度实物图。
图6为经化合物Ⅲ-4、Ⅲ-3和Ⅲ-2处理后的PXO99A菌株在水稻成株叶片上产生的病斑长度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而得。
实施例1:化合物Ⅲ-8的合成
在干燥的50mL单口瓶中加入10mmol 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和5mL的丙酮,于冰浴下加入0.32mL 50%的NaOH水溶液,温度控制在0℃~5℃;缓慢滴加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的丙酮溶液,控制滴加速度,保持温度在0℃~5℃;滴加完毕后,在0℃~5℃下反应1~2h,TLC检测。待反应完毕后,加入4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pH至中性,加入二氯甲烷萃取,二氯甲烷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饱和食盐水和水洗涤三次,二氯甲烷层以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用硅胶柱(洗脱剂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体积比为2:1)分离得到化合物。
收率为75%;1H NMR(400MHz,DMSO-d6)δ7.89(q,J=7.6Hz,1H),7.62(s,1H),7.52(t,J=10.4Hz,1H),7.32(t,J=8.5Hz,1H),7.09(s,1H),4.41(t,J=6.8Hz,2H),3.70–3.60(m,2H).
实施例2:化合物Ⅲ-8的合成
在干燥的50mL单口瓶中加入2mmol 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4mmol碳酸钾和10mL的无水乙腈;冰浴条件下滴加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的乙腈溶液,滴加完毕后在氮气保护,95℃条件下回流2h,反应完毕后旋去溶剂,加入二氯甲烷和水,二氯甲烷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饱和食盐水和水洗涤三次,二氯甲烷层以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用硅胶柱(洗脱剂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体积比2:1)分离得到化合物,收率为32%。
实施例3:化合物Ⅲ-1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4-氯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白色固体Ⅲ-1。
1H NMR(400MHz,DMSO-d6)δ7.85(d,J=7.7Hz,2H),7.60(d,J=7.7Hz,3H),7.32(d,J=2.8Hz,1H),4.42(t,J=6.8Hz,2H),3.66(t,J=6.8Hz,2H).
实施例4:化合物Ⅲ-2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2-硝基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黄色固体Ⅲ-2。
1H NMR(400MHz,DMSO-d6)δ8.00(d,J=8.0Hz,1H),7.95(d,J=7.8Hz,1H),7.83(t,J=7.6Hz,1H),7.72(t,J=7.7Hz,1H),7.62(d,J=3.2Hz,1H),7.19(d,J=2.7Hz,1H),4.38(t,J=6.9Hz,2H),3.68–3.56(m,2H).
实施例5:化合物Ⅲ-3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淡黄色固体Ⅲ-3。
1H NMR(400MHz,DMSO-d6)δ7.84(d,J=7.5Hz,2H),7.62(s,1H),7.53(t,J=7.4Hz,2H),7.49–7.42(m,1H),7.27(s,1H),4.42(t,J=6.8Hz,2H),3.66(t,J=6.8Hz,2H).
实施例6:化合物Ⅲ-4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3-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白色固体Ⅲ-4。
1H NMR(400MHz,DMSO-d6)δ7.67(d,J=8.6Hz,2H),7.65–7.51(m,2H),7.37(d,J=3.3Hz,1H),7.30(t,J=8.5Hz,1H),4.41(t,J=6.8Hz,2H),3.65(t,J=6.9Hz,2H).
实施例7:化合物Ⅲ-5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3-硝基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淡黄色固体Ⅲ-5。
1H NMR(600MHz,DMSO-d6)δ8.58(t,J=2.0Hz,1H),8.30–8.23(m,2H),7.83(t,J=8.0Hz,1H),7.65(d,J=3.8Hz,1H),7.56(d,J=3.8Hz,1H),4.42(t,J=7.0Hz,2H),3.66(t,J=7.0Hz,2H).
实施例8:化合物Ⅲ-6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3-氯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淡黄色固体Ⅲ-6。
1H NMR(400MHz,DMSO-d6)δ7.90(s,1H),7.79(d,J=7.6Hz,1H),7.63(d,J=3.0Hz,1H),7.54(dt,J=16.8,7.9Hz,2H),7.39(d,J=3.2Hz,1H),4.43(t,J=6.9Hz,2H),3.67(t,J=6.9Hz,2H).
实施例9:化合物Ⅲ-7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4-溴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白色固体Ⅲ-7。
1H NMR(400MHz,DMSO-d6)δ7.78(d,J=8.0Hz,2H),7.72(d,J=8.2Hz,2H),7.62(d,J=3.0Hz,1H),7.32(d,J=3.1Hz,1H),4.44(t,J=6.8Hz,2H),3.67(t,J=6.8Hz,2H).
实施例10:化合物Ⅲ-9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4-甲氧基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白色固体Ⅲ-9。
1H NMR(600MHz,DMSO-d6)δ7.78(d,J=8.8Hz,2H),7.60(d,J=3.8Hz,1H),7.13(d,J=3.8Hz,1H),7.09(d,J=8.9Hz,2H),4.40(t,J=7.0Hz,2H),3.83(s,3H),3.65(t,J=7.0Hz,2H).
实施例11:化合物Ⅲ-10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2-氯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白色固体Ⅲ-10。
1H NMR(400MHz,DMSO-d6)δ7.85(d,J=7.6Hz,1H),7.64(d,J=8.1Hz,2H),7.51(dq,J=15.4,7.4Hz,2H),7.34(d,J=2.9Hz,1H),4.41(t,J=6.9Hz,2H),3.65(t,J=6.9Hz,2H).
实施例12:化合物Ⅲ-11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4-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淡黄色固体Ⅲ-11。
1H NMR(400MHz,DMSO-d6)δ7.95–7.84(m,2H),7.62(s,1H),7.38(t,J=8.3Hz,2H),7.26(s,1H),4.42(t,J=6.8Hz,2H),3.66(t,J=6.8Hz,2H).
实施例13:化合物Ⅲ-12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4-甲基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淡黄色固体Ⅲ-12。
1H NMR(400MHz,DMSO-d6)δ7.73(d,J=7.6Hz,2H),7.64–7.56(m,1H),7.33(d,J=7.7Hz,2H),7.23–7.16(m,1H),4.41(t,J=6.9Hz,2H),3.65(t,J=6.9Hz,2H),2.36(s,3H).
实施例14:化合物Ⅲ-13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2,6-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黄色固体Ⅲ-13。
1H NMR(400MHz,DMSO-d6)δ7.66–7.62(m,1H),7.58(t,J=10.8Hz,1H),7.32(t,J=9.3Hz,2H),7.12(s,1H),4.40(t,J=6.8Hz,2H),3.64(t,J=6.8Hz,2H).
实施例15:化合物Ⅲ-14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2-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淡黄色固体Ⅲ-14。
1H NMR(400MHz,DMSO-d6)δ7.85(t,J=7.6Hz,1H),7.63(d,J=3.3Hz,1H),7.52(q,J=6.9,6.4Hz,1H),7.41(q,J=9.6,7.5Hz,2H),7.12(q,J=3.0Hz,1H),4.42(s,2H),3.66(s,2H).
实施例16:化合物Ⅲ-15的合成
方法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5-(4-硝基苯基)-2-呋喃甲酰氯替代5-(2,4-二氟苯基)-2-呋喃甲酰氯,得到黄色固体Ⅲ-15。
1H NMR(400MHz,DMSO-d6)δ8.00(d,J=8.0Hz,1H),7.95(d,J=7.8Hz,1H),7.83(t,J=7.7Hz,1H),7.72(t,J=7.9Hz,1H),7.66–7.59(m,1H),7.25–7.16(m,1H),4.39(t,J=7.0,1.8Hz,2H),3.63(t,J=7.0,1.8Hz,2H).
化合物Ⅲ-1~Ⅲ-15的结构、R基团、外观、质谱及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化合物理化性质
传统抗生素通常以细菌生存的关键因素为作用靶标,通过抑制细菌生长而达到抗菌的作用。而随着用药时间和用药量的增加,细菌抗药性的产生越来越普遍和严重。为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细菌毒性因子为靶标,只降低其致病性而不影响细菌的生长,是目前抗菌药物研发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细菌III型分泌系统(T3SS)是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中的关键毒性因子,已经成为研发新型药物的理想靶标之一。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白叶枯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性病害,研发出新型有效的防治新药物对解决水稻白叶枯病具有重要意义。T3SS是Xoo的关键毒性因子,在两个致病变种中高度同源和保守,可以用作新型药物分子设计的靶标。
以下实施例为测试合物Ⅲ-1~Ⅲ-15对水稻白叶枯T3SS的抑制作用,供试病原菌种:Xoo野生型菌株PXO99A,及相应的突变体菌株(Hpa1in PXO99A),主要引发水稻白叶枯病。待测化合物用DMSO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μg/mL的待测液。
实施例17:化合物Ⅲ-1~Ⅲ-15对hpa1基因启动子活性测试
将突变体菌株(Hpa1in PXO99A)在PSA平板上划线活化,2~3天后挑取单菌落置于M210液体培养基,加入头孢和氨苄,生长至OD600约为2.0,按照1:100转接至新鲜的M210培养基中,生长至OD600约为0.6,离心收集菌体,XOM2培养基洗菌体一次,之后重悬于XOM2培养基中,加入头孢和氨苄,调节OD600至0.3,加入待测化合物至其终浓度为10μg/mL,等体积DMSO作为溶剂对照组,于28℃、200r/min条件下处理15h,每个处理重复3次,离心收集菌体并用0.01mol/L PBS(pH=7.4)缓冲液重悬菌体,调节OD600约为0.1,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FP平均荧光强度(MFI)。
部分化合物的效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知所测试化合物对hpa1启动子活性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大部分化合物的抑制率均超过95%。
表2Xoo中III型分泌系统抑制剂的启动子抑制活性筛选结果
实施例18:表2中化合物对野生型菌株PXO99A生长的影响
分别测定丰富培养基M210和T3SS诱导培养基XOM2中待测化合物存在条件下PXO99A的生长曲线。由于XOM2是贫瘠培养基,PXO99A在其中几乎不生长,因此补充了0.5%蔗糖作为碳源。将Xoo野生型菌株PXO99A在PSA平板上划线活化,2~3天后挑取单菌落置于M210液体培养基,加入头孢,生长至OD600约为2.0,离心收集菌体,无菌水洗菌体一次,之后重悬于M210或者XOM2中,调节OD600为0.1。分别加入10μg/mL待测化合物,置于96孔板上,等体积DMSO作为溶剂对照,每处理设置3个重复。设置温度为28℃,全自动生长曲线仪测定。每1h读取一次数据,共测定72h。该试验独立重复3次。
化合物Ⅲ-2、Ⅲ-3、Ⅲ-4、Ⅲ-12和Ⅲ-14对PXO99A在培养基M210和XOM2中的生长影响结果见图1(A,B)。结果表明,与DMSO对照相比较,在PXO99A生长的迟缓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化合物Ⅲ-2、Ⅲ-3、Ⅲ-4、Ⅲ-12和Ⅲ-14均没有表现出明显抑制PXO99A生长的作用。
化合物Ⅲ-1、Ⅲ-6、Ⅲ-7、Ⅲ-8和Ⅲ-11对PXO99A在培养基M210和XOM2中的生长影响结果见图1(C,D)。结果表明,与DMSO对照相比较,化合物Ⅲ-1、Ⅲ-6、Ⅲ-7、Ⅲ-8和Ⅲ-11在XOM2培养基中均表现出明显抑制PXO99A生长的作用。
实施例19:化合物Ⅲ-2、Ⅲ-3、Ⅲ-4、Ⅲ-12和Ⅲ-14对PXO99A在烟草上过敏性反应(HR)的影响
由于化合物Ⅲ-1、Ⅲ-6、Ⅲ-7、Ⅲ-8和Ⅲ-11对Xoo的野生型菌株PXO99A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我们只针对不抑制在PXO99A生长的化合物Ⅲ-2、Ⅲ-3、Ⅲ-4、Ⅲ-12和Ⅲ-14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PXO99A菌株于M210培养基中培养至OD600约为2.0,离心收集菌体,无菌水重悬菌体,并调节OD600至为0.8,分别加入10的待测化合物,等体积DMSO作为对照,28℃条件下处理2h。之后用一个无针头注射器将处理后的PXO99A菌株接种于培养两个月的本氏烟草上,烟草接种后继续置于温室培养,24h后拍照观察现象。
化合物Ⅲ-2、Ⅲ-3、Ⅲ-4、Ⅲ-12和Ⅲ-14对PXO99A在烟草上HR的影响结果见图2。其中,WT表示野生型的PXO99A。从图中可知:经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处理后的PXO99A在烟草上的HR反应有明显的减弱作用,而经化合物Ⅲ-12和Ⅲ-14处理后的PXO99A在烟草上的HR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下一步我们只针对能抑制PXO99A在烟草上的HR反应的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实施例20:化合物Ⅲ-2、Ⅲ-3和Ⅲ-4的菌落计数
PXO99A菌株于M210培养基中培养至OD600约为2.0,按照1:100转接至新鲜的M210培养基中,生长至OD600约为0.6,离心收集菌体,双蒸水重悬,分别加入10μg/mL的待测化合物,混合液稀释106倍,对照组为等体积的DMSO,28℃条件下处理2h。各取100μL混合液涂到PSA平板上,3~4天后菌落计数。
化合物Ⅲ-2、Ⅲ-3和Ⅲ-4的菌落计数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没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实施例21、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对Xoo菌株在水稻上的致病性的影响
水稻品种:感病品种IR24。Xoo菌株在感病水稻叶片上可以产生水渍状的病斑(water-soaking)。
PXO99A菌株于M210培养基中培养至OD600约为2.0,离心收集菌体,无菌水重悬菌体,并调节OD600至为0.8,分别加入10μg/mL的待测化合物,等体积DMSO作为溶剂对照组,28℃条件下处理72h。
幼苗接种:用无针头注射器将处理后的PXO99A菌株接种于培养两周的感病水稻品种IR24上,每片剑叶的中部接种一个样品,每个样品接种10片叶片,对照组1为接种等量的DMSO,对照组2为接种等量的未处理的PXO99A菌株。接种后继续置于温室培养,72h后拍照观察叶片上water-soaking症状的发生状况。
结果见图4。其中,WT表示野生型的PXO99A。结果表明经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处理后的PXO99A菌株在水稻幼苗上所产生的water-soaking症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成株接种:在成株水稻上采用剪叶接种法,接种14天后统计病斑的长度。空白对照组为未处理的PXO99A菌株。
结果见图5和图6。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组相比,经过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处理后的PXO99A菌株产生的病斑具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明化合物Ⅲ-2、Ⅲ-3和Ⅲ-4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PXO99A菌株的致病性。

Claims (10)

1.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Ⅲ)所示:
其中,R为氢、卤素、硝基、碳原子总数为1~4的烷基、碳原子总数为1~4的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为氢、氟、氯、溴、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硝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为氢、2-氯、3-氯、4-氯、4-溴、2-氟、3-氟、4-氟、2,4-二氟、2,6-二氟、4-甲基、4-甲氧基、2-硝基、3-硝基中的一种。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式(Ⅰ)所示化合物与SOCl2在稀释剂中反应,得到式(Ⅱ)化合物:
S2.式(Ⅱ)化合物与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在稀释剂和缚酸剂中反应,得到式(Ⅲ)化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式II化合物、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稀释剂与缚酸剂的用量摩尔比为1~1.5:1~1.5:40~80:1~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或S2中所述稀释剂为脂肪族、卤代脂肪族、芳烃或卤代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或S2中所述稀释剂为乙腈、甲苯、丙酮或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缚酸剂为氢氧化钠、碳酸钾、乙醇钠、三乙胺、三甲胺、三丁胺、吡啶、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N-甲基哌啶、N-甲基吗啉、N,N-二甲基氨基吡啶、二氮杂二环辛烷、二氮杂二环壬烯或二氮杂二环十一碳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9.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在预防或治疗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在预防水稻白叶枯病中的应用。
CN201710846135.3A 2017-09-19 2017-09-19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76740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46135.3A CN107674070B (zh) 2017-09-19 2017-09-19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46135.3A CN107674070B (zh) 2017-09-19 2017-09-19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4070A true CN107674070A (zh) 2018-02-09
CN107674070B CN107674070B (zh) 2020-12-29

Family

ID=61136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46135.3A Active CN107674070B (zh) 2017-09-19 2017-09-19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7407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0519A (zh) * 2018-04-03 2018-08-24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噁二唑邻苯乙氧基类化合物与用途
CN108794462A (zh) * 2018-07-11 2018-11-13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含氟氰亚胺噻唑烷取代的噁二唑类杀虫杀菌剂
CN109265452A (zh) * 2018-08-21 2019-01-25 华南农业大学 一类取代苯基呋喃-2-巯基噻唑啉甲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6282A (zh) * 2011-04-21 2012-10-24 中国农业大学 N-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588768A (zh) * 2013-11-29 2014-02-19 华南农业大学 含呋喃环2,5-二取代-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在制备致病疫霉菌抑菌剂中的应用
CN103641824A (zh) * 2013-11-29 2014-03-19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含呋喃环2, 5-二取代-1, 3, 4-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6282A (zh) * 2011-04-21 2012-10-24 中国农业大学 N-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588768A (zh) * 2013-11-29 2014-02-19 华南农业大学 含呋喃环2,5-二取代-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在制备致病疫霉菌抑菌剂中的应用
CN103641824A (zh) * 2013-11-29 2014-03-19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含呋喃环2, 5-二取代-1, 3, 4-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少华,等: "新型取代苯基噁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戴红,等: "新型含2-取代-1,3-噻唑烷的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有机化学》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0519A (zh) * 2018-04-03 2018-08-24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噁二唑邻苯乙氧基类化合物与用途
CN108440519B (zh) * 2018-04-03 2020-10-23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噁二唑邻苯乙氧基类化合物与用途
CN108794462A (zh) * 2018-07-11 2018-11-13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含氟氰亚胺噻唑烷取代的噁二唑类杀虫杀菌剂
CN108794462B (zh) * 2018-07-11 2021-02-19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含氟氰亚胺噻唑烷取代的噁二唑类杀虫杀菌剂
CN109265452A (zh) * 2018-08-21 2019-01-25 华南农业大学 一类取代苯基呋喃-2-巯基噻唑啉甲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65452B (zh) * 2018-08-21 2021-08-03 华南农业大学 一类取代苯基呋喃-2-巯基噻唑啉甲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4070B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6084B (zh) 一种丙二腈肟醚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CN107674070A (zh) 一种氰基亚胺噻唑烷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535504A (zh)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中的应用
CN102746282A (zh) N-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718731B (zh) 4/5-甲基-1,2,3-噻二唑甲酸衍生物及制备方法
CN105503727B (zh) 一种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02850342B (zh) 一种含噻二唑的噁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11377870B (zh) 2,4-二氧代咪唑啉类环己烷磺酰胺化合物、制备方法和作为杀真菌剂、杀细菌剂的应用
CN110294749B (zh) 一种(s)-1,3-噻唑苯基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65452B (zh) 一类取代苯基呋喃-2-巯基噻唑啉甲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978306B (zh) 呋喃酚吡唑甲酰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521267B (zh) 一种含n-5-氯异恶唑丙二酸酯结构的苯磺酰胺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2850341B (zh) 一种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10437224A (zh) 含环烷并吡唑结构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杀菌剂
CN101914096A (zh) 2-取代芳杂环基-1,3-噻唑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117528B (zh) 2,5-取代基-1,3,4-噁二唑砜类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440414B (zh) 吡唑酮酰胺类抗真菌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0119908B1 (ko) 3(2h)-푸란온 유도체
CN107098869B (zh) 含1,3,4-噁二唑基的双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880035B (zh) 一种1,3,4-噻(噁)二唑-吩嗪-1-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565624B (zh) 含取代基的9-氮杂-1,11-十一内酯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7056687B (zh) 含吡啶基团的1,4-戊二烯-3-酮肟酯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5924435B (zh) 一种取代的吡唑乙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003117A (zh) 一种含三氟甲基嘧啶的阿魏酸酰胺衍生物及其制备和用途
CN102827056B (zh) N-芳基取代吡咯烷酮衍生物及其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