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64897A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64897A
CN107664897A CN201710628702.8A CN201710628702A CN107664897A CN 107664897 A CN107664897 A CN 107664897A CN 201710628702 A CN201710628702 A CN 201710628702A CN 107664897 A CN107664897 A CN 107664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spension wire
hole
lens
lens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287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64897B (zh
Inventor
五明英幸
猿馆彰良
高桥勇士
伊藤龙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64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4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64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4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4Vertical adjustment of lens; Rising fro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光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可动单元,包含透镜保持部件;悬线(5),以能够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单元;以及,基座部件(7),配设于可动单元的下方,基座部件(7)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贯通孔,供悬线(5)插通;以及,镀金属部(7m),由至少形成于贯通孔的周围以及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悬线(5)的下端部焊接于镀金属部(7m),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涂敷工序,在贯通孔涂敷焊锡焊料膏;以及,激光照射工序,对焊锡焊料膏照射激光,将悬线(5)的下端部焊接于镀金属部(7m)。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于带摄像机的便携设备并且能够使透镜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透镜驱动装置,特别是能够使透镜也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在以便携电话为代表的便携设备搭载小型摄像机的情况变得很普遍。然后,作为搭载于该小型便携设备的摄像机构的主要零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被利用在用于拍摄静止图像或动态图像的自动对焦,所需要的功能是小型且高精度地驱动透镜体(供透镜装接的镜筒)。作为用于满足该要求的透镜驱动装置,公知将用于驱动对透镜体加以保持的透镜支座(透镜保持部件)的磁回路设于透镜支座的周围。
此外,近来,为了提高由该小型摄像机拍摄的图像的品质,积极地尝试着将用于一般的摄像机的手抖校正机构引进到该小型摄像机。该手抖校正机构包括移动透镜的方法、移动自动对焦驱动装置的方法或者移动摄像元件(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的方法的各种方法。然后,提出了引进上述手抖校正机构中移动透镜的方法的透镜驱动装置。
作为上述透镜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1(以往例)中,提出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图20为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分解立体图。图21为说明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图,图21(a)为透镜驱动装置900的俯视立体图,图21(b)为透镜驱动装置900的仰视立体图。另外,在图21(a)中省略图20所示的外侧壳体904。此外,在图21(b)中省略图20所示的外侧壳体904以及悬架机构部903。
图20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0构成为包含:使摄像机对焦的自动对焦功能用的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第一保持体);以及,通过使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根据手抖的情况而微小移动来使摄影光轴保持固定的手抖校正用的悬架机构部903(第二保持体)。然后,在透镜驱动装置900,作为第一保持体的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以及作为第二保持体的悬架机构部903容纳于外侧壳体904。
首先,如图20所示,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构成为包含:保持未图示的透镜体的透镜支座921;构成使该透镜支座921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的第一线圈922;四个磁铁923;内侧磁轭924以及外侧磁轭925;以及,供上侧板簧927以及下侧板簧928的各自的一方装配的板簧保持部件926。
然后,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900时,透镜支座921的上部装配有上侧板簧927的另一方(参照图21(a)),并且透镜支座921的下部装配有下侧板簧928的另一方(参照图21(b))。此外,在透镜支座921的上部侧的周围配设有第一线圈922,并且在透镜支座921的下部侧的四方分别配设有磁铁923(参照图21(b))。此外,如图21(b)所示,以被内侧磁轭924以及外侧磁轭925夹持的方式配设四个磁铁923。
接着,如图20所示,悬架机构部903构成为包含:具有配置于与磁铁923对置的四处位置的印刷线圈912(第二线圈)的第二线圈保持部件931;从设于第二线圈保持部件931的四角部分的贯通孔931h贯通的四个悬线932;与印刷线圈912电连接并与悬线932电连接的FPC(柔性印刷电路板)933;设有供悬线932贯通的贯通孔942的下侧壳体934;以及,通过检测磁铁923的磁力来检测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的位置的磁检测元件935。另外,如图21(b)所示,与沿X轴方向、Y轴方向配置的磁铁923的下方侧对置地各配置一个磁检测元件935,虽未详细图示,但磁检测元件935与FPC933的下表面侧的图案焊接。
如此构成的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和悬架机构部903通过悬线932相连。具体地讲,如图21(a)所示,悬线932的上端部在上侧板簧927的四角被焊接而固定于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侧。另一方面,悬线932的下端部从第二线圈保持部件931的贯通孔931h贯通(参照图21(a))并在FPC933的贯通孔933h(参照图20)被焊接而固定于悬架机构部903侧。通过该构成,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成为被可摆动地支承于悬架机构部903的状态,因此,能够使自动对焦用致动器902在与光轴方向正交且彼此正交的X轴方向、Y轴方向自由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562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如此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900中,悬线932被焊接并支承于作为无刚性薄膜基材的FPC933,因此,悬线932的支承恐怕会不稳定。这样的情况下,用于手抖校正的、与光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有可能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光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可动单元,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以及使该透镜保持部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悬线,将该可动单元支承为能够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基座部件,配设于上述可动单元的下方;以及,第二驱动机构,使上述可动单元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基座部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贯通孔,供上述悬线插通;以及,镀金属部,由至少形成于该贯通孔的周围以及上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上述悬线的下端部焊接于上述镀金属部。
据此,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悬线固定于基座部件。因此,与作为薄膜基材的FPC比较,悬线可靠地固定于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并且能够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基座部件的外形形成为矩形,上述基座部件具有:基部,形成为框状;以及,薄壁部,位于该基座部件的角部且厚度尺寸形成为比上述基部小,在该薄壁部设有上述贯通孔。
据此,能够使形成于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的表面积变小。因此,能够减少填充于贯通孔的内表面的焊料的量,在焊接时,能够减少赋予焊料的热量。由此,能够抑制对基座部件的伤害。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位于比上述基部的下表面更上方的位置,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以至少一部分具有台阶的方式相连,在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之间,构成上述台阶的壁部设为面对上述薄壁部侧,在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以及上述壁部,形成有与上述镀金属部相同的金属膜。
据此,在焊接悬线的下端部时,例如在通过照射激光来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即使假设助焊剂或焊料飞散而溅到薄壁部的下表面以及壁部,也能够抑制构成下表面以及壁部的基座部件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贯通孔的上部,以包围上述悬线的方式形成有上部焊料焊脚,并且在上述贯通孔的下部,以包围上述悬线的方式有下部焊料焊脚,上述上部焊料焊脚比上述下部焊料焊脚小。
据此,能够使对配设于基座部件的上方的可动单元进行支承的悬线的、对弹簧特性起作用的有效长度变长。因此,弹簧特性提高,并且能够提高产品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是金。
据此,例如难以腐蚀,耐环境性优良,并且焊接性也良好。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可动单元,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以及使该透镜保持部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悬线,将该可动单元支承为能够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基座部件,配设于上述可动单元的下方;以及,第二驱动机构,使上述可动单元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上述基座部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贯通孔,供上述悬线插通;以及,镀金属部,由至少形成于该贯通孔的周围以及上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涂敷工序,在上述贯通孔涂敷焊锡焊料膏;以及,激光照射工序,对该焊锡焊料膏照射激光,将上述悬线的下端部焊接于上述镀金属部。
据此,焊料膏直接被加热,成为熔融的焊料,其后,焊料被冷却,悬线的下端部与形成于贯通孔的周围以及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焊接起来。因此,悬线可靠地固定于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由此,与作为薄膜基材的FPC比较,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并且能够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涂敷工序之前,具有使上述悬线插通于上述贯通孔的线插通工序。
据此,能够在贯通孔未涂敷焊料膏的状态下将悬线插通至贯通孔。因此,能够防止由焊料膏的存在所引起的悬线的变形。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基座部件的外形形成为矩形,上述基座部件具有:基部,形成框状;以及,薄壁部,位于该基座部件的角部且厚度尺寸形成为比上述基部小,在该薄壁部设有上述贯通孔。
据此,能够使形成于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的表面积变小。因此,在涂敷工序中,能够减少填充于贯通孔的内表面的焊料膏的量,在激光照射工序中,能够减少赋予焊料膏的热量。由此,能够抑制对基座部件的伤害。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位于比上述基部的下表面更上方的位置,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形成为以至少一部分具有台阶的方式相连,在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之间,构成上述台阶的壁部设为面对上述薄壁部侧,在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以及上述壁部形成有与上述镀金属部相同的金属膜,在上述激光照射工序中,从与配设上述可动单元一侧的相反侧对上述基座部件照射上述激光。
据此,通过激光的照射,即使假设助焊剂或焊料飞散而溅到薄壁部的下表面以及壁部,也能够抑制构成下表面以及壁部的基座部件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是金。
据此,在激光照射工序中,焊接性良好。此外,由金产生的激光的反射率高(约95%),因此,通过激光的照射,照射至焊料膏或焊料的激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假设其一部分照射至薄壁部的下表面或壁部,也会可靠地被反射。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或壁部的热量,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对基座部件的伤害。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悬线固定于基座部件。因此,与作为薄膜基材的FPC比较,悬线可靠地固定于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并且能够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焊料膏直接被加热,成为熔融的焊料,其后,焊料被冷却,悬线的下端部与形成于贯通孔的周围以及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焊接起来。因此,悬线可靠地固定于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由此,与作为薄膜基材的FPC比较,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并且能够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立体图。
图3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3(a)为从Z1侧观察图2的俯视图,图3(b)为从Y2侧观察图2的主视图。
图4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4(a)为从Z2侧观察图2并省略了基座部件的仰视图,图4(b)为省略了图4(a)所示的多层基板的仰视图。
图5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5(a)为省略了图2所示的壳体部件的俯视立体图,图5(b)为从Y2侧观察图5(a)的主视图。
图6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保持部件的图,图6(a)为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立体图,图6(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装接有施力部件以及第一线圈的俯视立体图。
图7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保持部件的图,图7(a)为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立体图,图7(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装接有施力部件以及第一线圈的仰视立体图。
图8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施力部件的图,图8(a)为施力部件的上侧板簧的俯视图,图8(b)为施力部件的下侧板簧的仰视图。
图9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施力部件的图,图9(a)为在施力部件装接有悬线以及固定部件的俯视立体图,图9(b)为从下方观察图9(a)的仰视立体图。
图10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施力部件的图,图10(a)为图8(a)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0(b)为图9(a)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俯视立体图。
图11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机构的图,图11(a)为省略了图4(b)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的仰视图,图11(b)为仅表示图11(a)所示的永久磁铁以及固定部件的仰视图。
图12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机构的图,图12(a)为固定部件的仰视立体图,图12(b)为在固定部件装接有永久磁铁的仰视立体图。
图13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机构的图,为图11(b)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仰视图。
图14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图,图14(a)为在基座部件装接有悬线的俯视立体图,图14(b)为从下方观察图14(a)的仰视立体图。
图15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图,图15(a)为图14(a)所示的S部分的放大俯视立体图,图15(b)为图14(b)所示的T部分的放大仰视立体图。
图16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图,图16(a)为将磁检测部件以及粘接剂示于图14(a)的俯视立体图,图16(b)为在图16(a)配设有多层基板的俯视立体图。
图17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机构的图,图17(a)为在图16(b)配设有永久磁铁的俯视立体图,图17(b)为从Y1侧观察图17(a)的后视图。
图18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为表示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9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图19(a)为表示上侧板簧的变形例3的放大俯视图,图19(b)为表示上侧板簧的变形例4的放大俯视图,图19(c)为表示基座部件的变形例6至变形例8的放大仰视立体图。
图20为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1为说明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图,图21(a)为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立体图,图21(b)为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立体图。
图中:
KU 可动单元
2 透镜保持部件
D1 第一驱动机构
13 第一线圈
EM 永久磁铁
EMa 上表面
EMz 下表面
EMp 内侧面
EMq 外侧面
D2 第二驱动机构
23 第二线圈
4 施力部件
4A 上侧板簧
4C 下侧板簧
14 第一部分
24 第二部分
54A,54C 弹性臂部
64 线固定部
64k,C64k,D64k 贯通部
74 连结部
74e 延伸部
84 突出部
84k 开口部
5 悬线
B16 上弹簧固定部
R6 固定部件
46 对置壁部
56 框状部
66 延伸设置部
66p 下端面
76 定位部
6g 第一间隙
7 基座部件(支承部件)
17 基部
17u 下表面
37 粘接剂配置部
37m 槽部
57 薄壁部
57w,E57w 壁部
57v 下表面
7c 导电部
7h 贯通孔
7m 镀金属部
M8 检测装置
98 多层基板
K1 第一插通工序(线插通工序)
K2 第一涂敷工序(涂敷工序)
K3 第一激光工序(激光照射工序)
K4 第二插通工序(线插通工序)
K5 第二涂敷工序(涂敷工序)
K6 第二激光工序(激光照射工序)
KD 光轴方向
100 透镜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立体图。图3为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图,图3(a)为从Z1侧观察图2的俯视图,图3(b)为从Y2侧观察图2的主视图。图4(a)为从Z2侧观察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并省略了图1所示的基座部件7的仰视图,图4(b)为省略了图4(a)所示的多层基板98的仰视图。图5(a)为省略了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壳体部件H9的立体图,图5(b)为从Y2侧观察图5(a)的主视图。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呈现图2以及图3所示的长方体形状的外观,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备:可动单元KU,包含使可保持透镜体(未作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向透镜体的光轴方向KD(图1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D1;悬线5,以可动单元KU可向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移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单元KU;基座部件7,配设于可动单元KU的下方;第二驱动机构D2,使可动单元KU向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移动;以及,检测装置M8,检测可动单元KU在交叉方向CD(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100具有:壳体部件H9,如图1至图4所示地容纳图1所示的可动单元KU以及悬线5等;框体W9,如图5所示地配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图5所示的Z1方向)。另外,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图1以及图2所示的交叉方向CD(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示出其一个例子。
此外,如图1、图4(b)以及图5所示,可动单元KU的第一驱动机构D1构成为具有:环状的第一线圈13,卷绕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四个永久磁铁EM(驱动用磁铁),在第一线圈13的外侧分离地对置设置;以及,固定部件R6,供四个永久磁铁EM固定。然后,第一驱动机构D1利用电流从电源流过第一线圈13所产生的电磁力和由永久磁铁EM产生的磁场,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KD移动。
此外,图1以及图5所示,第二驱动机构D2构成为具有上述四个永久磁铁EM(驱动用磁铁)和配置于永久磁铁EM的下方(图5所示的Z2方向)的第二线圈23。然后,第二驱动机构D2利用电流从电源流过第二线圈23所产生的电磁力和由永久磁铁EM产生的磁场,使可动单元KU向交叉方向CD(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移动。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优选通过四个永久磁铁EM来使第一驱动机构D1的驱动用磁铁和第二驱动机构D2的驱动用磁铁共用。此时,使第一驱动机构D1的第一线圈13与永久磁铁EM的内侧对置配置,并且使第二驱动机构D2的第二线圈23与永久磁铁EM的下方对置配置,使两线圈不干扰。
此外,如图1所示,检测装置M8构成为具有:上述永久磁铁EM;磁检测部件88,具有对永久磁铁EM(检测用磁铁)所产生的磁场进行检测的磁检测元件;以及,多层基板98,搭载有磁检测部件88。然后,检测装置M8对配置于可动单元KU侧并与可动单元KU的摆动一同移动的永久磁铁EM的磁场的变化进行检测,并对可动单元KU在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的位置进行检测。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该检测用磁铁,优选共用永久磁铁EM中的二个。
如以上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100通过粘接剂等将未作图示的透镜体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被装配于安装有摄像元件的安装基板(未作图示)上。然后,为了对摄像元件调整焦点距离,透镜驱动装置100使保持于透镜体的透镜沿着光轴方向KD(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对可动单元KU的摆动进行校正。由此,能够提供具有自动对焦功能和手抖校正功能这两个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100。
接着,对各构成零部件详细地加以说明。
首先,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可动单元KU加以说明。图6为说明可动单元KU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图6(a)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立体图,图6(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装接有施力部件4以及第一驱动机构D1的第一线圈13的俯视立体图。图7(a)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立体图,图7(b)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装接有施力部件4以及第一驱动机构D1的第一线圈13的仰视立体图。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可动单元KU构成为具有:透镜保持部件2,可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4,以透镜保持部件2可在透镜体的光轴方向KD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上弹簧固定部B16以及下弹簧固定部B26,供施力部件4的一部分固定;以及,第一驱动机构D1,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KD移动。另外,上弹簧固定部B16以及下弹簧固定部B26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形成有上弹簧固定部B16以及下弹簧固定部B26的固定部件R6也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4构成为具备如图6(b)所示,一侧的部分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部的上侧板簧4A以及如图7(b)所示,一侧的部分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部的下侧板簧4C,并对透镜保持部件2进行支承。此外,上侧板簧4A的另一侧的部分固定于上弹簧固定部B16,并且下侧板簧4C的另一侧的部分固定于后述的下弹簧固定部B26。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弹簧固定部B16以及下弹簧固定部B26优选与后述的固定部件R6一体地设置。另外,上侧板簧4A被分割成二个。
首先,可动单元KU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用作为合成树脂材料之一的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等,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主要由形成筒状并具有圆形的内周面和矩形的外周面的筒部12、在筒部12的上端侧(图6所示的Z1侧)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帽部22、以及,在筒部12的下端侧(图6所示的Z2侧)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2构成。然后,如图5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在框体W9的下方(图5所示的Z2方向)配置于基座部件7的上方(图5所示的Z1方向)。
能够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部12的内周面装接未作图示的透镜体,使用粘接剂等,将透镜体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如图6所示,在筒部12的上端侧的四处相对于光轴均等的位置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设置部12t。然后,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0时,如图6(b)所示,该四处突出设置部12t(透镜保持部件2)与施力部件4的上侧板簧4A(后述的第一部分14)卡合,并对该突出设置部12t进行热铆接,由此,上侧板簧4A各自的一侧的部分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而且,如图6所示,在筒部12的上端侧的两处设有向上方突出的棱柱状的固定部12k。然后,如图5(a)所示,第一线圈13的线圈端部分别卷附于该固定部12k,并分别焊接于上侧板簧4A。另外,在图5(a)中,通过由点划线围住的交叉阴影示意地示出将二个线圈端部和上侧板簧4A焊接起来的焊料HD。
此外,如图7b(b)所示,在帽部22与凸缘部32之间的筒部12的外周面,以沿着外周面的八边形的形状,呈八边形地卷绕有第一线圈13(参照图1)。
此外,如图7(a)所示,在凸缘部32侧的底面的四处相对于光轴均等的位置设有凹陷成凹状的凹陷设置部32r。然后,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0时,如图7(b)所示,该四处凹陷设置部32r(透镜保持部件2)与施力部件4的下侧板簧4C(后述的第三部分34)对置配置,该部分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下侧板簧4C的一侧的部分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接着,对可动单元KU的施力部件4加以说明。图8为说明可动单元KU的施力部件4的图,图8(a)为从Z1侧观察图1所示的施力部件4的上侧板簧4A的俯视图,图8(b)为从Z2侧观察图1所示的施力部件4的下侧板簧4C的仰视图。图9(a)为在施力部件4装接有悬线5以及固定部件R6的俯视立体图,图9(b)为从下方观察图9(a)的仰视立体图。图10(a)为图8(a)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0(b)为图9(a)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俯视立体图。另外,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在图10(b)中,通过以点划线围住的交叉阴影示意地表示将悬线5的上端部与上侧板簧4A(线固定部64)焊接起来的焊料HD。
可动单元KU的施力部件4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质的金属板制成,并由以下部件构成:如图5(a)所示,具有比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部12的内周面大径的开口,并配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框体W9之间的上侧板簧4A;以及,如图5(b)所示,配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7之间的下侧板簧4C。然后,透镜保持部件2与各施力部件4(上侧板簧4A、下侧板簧4C)卡合,以透镜保持部件2可向光轴方向KD(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首先,如图8(a)所示,施力部件4的上侧板簧4A由分离的二个部件构成,被制成大致旋转对称,在完成配设时,外形形状呈大致矩形。另外,如图5(a)所示,上侧板簧4A通过焊料HD与第一线圈13电连接,因此,还具有作为向第一线圈13供电的供电部件的功能。上侧板簧4A被配置为厚度方向成为光轴方向KD。
此外,如图6(b)以及图8(a)所示,上侧板簧4A构成为具有:多个(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一部分14,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多个(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二部分24,如图8(a)以及图9(a)所示,位于第一部分14的外周侧并且固定于上弹簧固定部B16;四处弹性臂部54A,设于第一部分14与第二部分24之间;连接部J4,自第一部分14延伸设置并使第一部分14之间相连;栈部S4,使两处第二部分24之间相连;四处线固定部64,如图10所示,位于第二部分24的外侧并且与悬线5的上端部焊接在一起;连结部74,设置为使第二部分24与线固定部64之间相连;以及,板状的突出部84,自线固定部64朝向内侧(光轴侧)突出。
首先,对于上侧板簧4A的四处第一部分14,在上侧板簧4A已经组入透镜驱动装置100时,如图6(b)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12t插通于设在第一部分14的贯通孔,并分别铆接于该四处的部分,由此上侧板簧4A的一侧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同样地,对于上侧板簧4A的第二部分24,如图9(a)所示,上弹簧固定部B16的突部B16t(随后记述)插通于分别设在第二部分24的四处的二个贯通孔(总共八个,参照图8(a)),并通过粘接剂对该部分进行固定,由此,上侧板簧4A的另一侧固定于固定部件R6侧。
这样一来,如图8(a)所示,上侧板簧4A的二个部件构成为大致点对称的形状,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第一部分14的四处均等的位置固定,并且相对于固定部件R6在第二部分24的四处均等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平衡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接着,如图8(a)所示,上侧板簧4A的线固定部64分别位于固定在上弹簧固定部B16的第二部分24的外侧并设于四处,在该四处线固定部64分别具有由贯通的孔构成的贯通部64k。然后,如图9所示,在线固定部64,悬线5插通于该贯通部64k,并且如图10(b)所示地与悬线5的上端部焊接在一起。
接着,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a)以及图10(a)所示,上侧板簧4A的连结部74构成为具有从第二部分24的分离的两处朝向线固定部64侧延伸的二个延伸部74e。然后,该二个延伸部74e具有弹性,能够使可动单元KU向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移动。
接着,如图8(a)以及图10(a)所示,上侧板簧4A的突出部84为板状并形成矩形,在该二个延伸部74e之间自线固定部64朝向内侧(第二部分24的中央部侧)突出地设置。该突出部84的突出方向为朝向中心的光轴的方向。换言之,该突出方向为沿着连接线固定部64的贯通部64k与光轴的中心的直线的方向。然后,能够对该突出部84照射激光。
由此,通过对上侧板簧4A的突出部84照射激光并从突出部84传热至线固定部64,能够将上侧板簧4A的线固定部64与悬线5的上端部焊接起来。由此,与进行手工焊接的情况比较,操作性等提高,并且能够减少焊接工序中的不良。
而且,因为采用了使该突出部84从线固定部64向内侧(光轴侧)突出的构成,所以,能够抑制上侧板簧4A的外形形状变大,进而能够使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形变小。
此外,如图8(a)以及图10(a)所示,在突出部84形成有与线固定部64侧相邻地形成的细长形状的开口部84k。即,开口部84k设于线固定部64的内侧。该开口部84k由贯通孔(贯通的长孔)构成,并形成为与突出部8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尺寸(图10(a)所示的Wa)比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大。另外,位于比该开口部84k更内侧的部分成为上述照射激光的激光照射部。
由此,在对线固定部64涂敷焊料膏并对突出部84照射激光来进行焊接时,熔化的焊料HD被该开口部84k拦阻(参照图10(b)),能够抑制焊料HD大范围地流向突出部84侧。因此,线固定部64的焊料量不易产生不均,能够使线固定部64与悬线5的上端部的焊接可靠。而且,由于焊料ID不会流至照射激光的部分(激光照射部),所以,能够防止周边的合成树脂材料因激光所引起的焊料HD的飞散或激光的漫反射而燃烧。另外,焊料HD的一部分位于与开口部84k的外侧的缘部邻接的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a)所示,开口部84k被设定为正交方向的开口部84k的宽度尺寸(图10(a)所示的Wa)比正交方向的突出部84的缘部(分别位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左右)与开口部84k的缘部(分别位于正交方向的端部的左右)之间的宽度尺寸(图10(a)所示的Wb)大。
由此,能够通过该宽幅的开口部84k可靠地拦阻熔化的焊料HD。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焊料HD大范围地流向突出部84侧。然后,开口部84k的宽度尺寸(Wa)越大,焊料HD的拦阻效果越提高,但从突出部84向线固定部64的热传导效果会降低,因此,此宽度尺寸(Wa以及Wb)的平衡要考虑这些来适当地确定。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该平衡,将开口部84k的正交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a)设定为比从形成有该开口部84k的部分的突出部84的宽度尺寸(Wb+Wa+Wb)减去开口部84k的宽度尺寸(Wa)以后的部分的尺寸(Wb+Wb)小。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a)所示,贯通部64k与开口部84k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宽度比突出部84的位于比开口部84k更内侧的部分的宽度(正交方向上的宽度)窄。由此,以悬线5为中心所形成的焊料焊脚的外形形状(所占区域(footprint))通过该宽度窄的部分而受到限制。因此,能够防止焊料焊脚扩散地较大,并且能够减小线固定部64的焊料量的不均。另外,如图10所示,位于贯通部64k与开口部84k之间的部分成为线固定部64的一部分。
而且,由于能够减小线固定部64的焊料量的不均,所以,能够使从贯通部64k穿过而形成于下侧(背侧)的焊料附着区域(背部焊脚(back fillet))形成稳定的形状。因此,焊料ID对悬线5的影响的不均得到抑制,能够使悬线5的对弹簧特性起作用的有效长度稳定。由此,能够使手抖校正的特性稳定。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a)所示,从开口部84k的内侧的缘部至突出部84的突出方向的顶端的尺寸比贯通部64k与开口部84k之间的尺寸大。因此,能够确保位于比开口部84k更内侧的、照射激光的部分的面积,能够可靠地对激光照射部照射激光。
此外,施力部件4的下侧板簧4C构成为具有:多个(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三部分34,如图7(b)以及图8(b)所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多个(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四部分44,如图8(b)以及图9(b)所示,位于第三部分34的外周侧并固定于下弹簧固定部B26;四处弹性臂部54C,如图8(b)所示,设于第三部分34与第四部分44之间;以及,连锁部R4,使四处第三部分34分别相连。下侧板簧4C被配置为厚度方向成为光轴方向KD。
然后,下侧板簧4C的内侧形状为圆形,外形形状为矩形,彼此分别以光轴为中心形成为大致点对称。由此,下侧板簧4C在第三部分34的四处均等的位置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相对于下弹簧固定部B26(固定部件R6)在第四部分44的四处均等的位置被支承。由此,能够平衡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另外,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0时,如图7(b)所示,第三部分34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凹陷设置部32r(参照图7(a))对置配置,该部分通过粘接剂固定,并且如图9(b)所示,下弹簧固定部B26的突部B26t(随后记述)插通于分别设在第四部分44的四处的贯通孔(参照图8(b)),该部分通过粘接剂固定。因此,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施力部件4以透镜保持部件2可向光轴方向KD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接着,如图9(a)所示,可动单元KU的上弹簧固定部B16优选如上所述地一体地设于固定部件R6的上部侧(具体地讲是后述的框状部56的上侧面),并供上侧板簧4A的另一侧(第二部分24)固定。同样地,图9(b)所示,可动单元KU的下弹簧固定部B26优选如上所述地一体地设于固定部件R6的下部侧,并供下侧板簧4C的另一侧(第四部分44)固定。
接着,对可动单元KU的第一驱动机构D1加以说明。图11为说明第一驱动机构D1的图,图11(a)为省略了图4(b)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施力部件4的仰视图,图11(b)为仅示出图11(a)所示的永久磁铁EM以及固定部件R6的仰视图。图12为说明第一驱动机构D1的图,图12(a)为固定部件R6的仰视立体图,图12(b)为在固定部件R6装接有永久磁铁EM的仰视立体图。图13为图11(b)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仰视图。
可动单元KU的第一驱动机构D1具有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KD(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功能,并构成为具有:第一线圈13,卷绕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四个永久磁铁EM,在第一线圈13的外侧对置设置;以及,固定部件R6,供四个永久磁铁EM固定。
首先,第一驱动机构D1的第一线圈13由在外周施加有绝缘被覆(涂层)的金属线材构成,并如图7(b)所示地形成为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此时,第一线圈13如图7(b)所示地配设于帽部22与凸缘部32之间,并如图11(a)所示地与四个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朝向第一线圈13侧的永久磁铁EM的面)分离地对置配置。
此外,第一线圈13如图11(a)所示地形成为大致八边形的环状,并构成为具有:四个延伸部13q,与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对置地延伸;以及,弯曲部13r,使相邻的延伸部13q之间相连。另外,第一线圈13形成卷绕金属线材并捆扎成束的形状,但在图1、图4(b)、图7(b)以及图11(a)中加以简化,将表面设为平坦状地进行图示。
此外,第一线圈13中,所卷绕的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能够电导通,如上所述,如图5(a)所示,线圈端部分别与各上侧板簧4A焊接在一起而进行电连接。
接着,第一驱动机构D1的永久磁铁EM例如使用四个钐钴磁铁,如图11以及图12(b)所示,形成细长的板状,并具有:内侧面EMp,在朝向第一线圈13侧的长尺寸方向延伸;以及,外侧面EMq,在与内侧面EMp相反侧的长尺寸方向延伸。此外,永久磁铁EM围住光轴,平行对置的一组分别正交配置并固定于固定部件R6。另外,永久磁铁EM被磁化为在内侧面EMp和外侧面EMq形成不同的磁极。
接着,第一驱动机构D1的固定部件R6使用作为合成树脂材料之一的液晶聚合物(LCP)等,如图11所示,俯视观察时以大致矩形形成框形,如图12(a)所示,并构成为具有:对置壁部46,与永久磁铁EM的外侧面EMq对置而形成外周;框状部56,形成为与对置壁部46正交并构成上侧面;延伸设置部66,在四角形成并从框状部56向下侧突出;以及,定位部76,能够与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抵接。然后,如图11所示,在该固定部件R6装接有四个永久磁铁EM,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与定位部76相抵接地配置,并以定位于定位部76的状态被固定于固定部件R6。
由此,在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与固定部件R6的定位部76抵接并定位的状态下,永久磁铁EM固定于固定部件R6,因此,即使永久磁铁EM的厚度存在不均,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与第一线圈13的距离的不均也会得到抑制,从而高精度地配设永久磁铁EM。因此,来自永久磁铁EM的、作用于第一线圈13的磁力稳定,用于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KD移动的推力也稳定。
首先,如图12(a)所示,固定部件R6的对置壁部46位于相邻的延伸设置部66之间,而且连续地设置,形成固定部件R6的四边的外周。由此,能够提高对永久磁铁EM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R6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件R6的变形,所以能够高精度地配设永久磁铁EM。
此外,如图12(a)所示,在各对置壁部46的中央部分具有切口46k。然后,利用该切口46k,即使在永久磁铁EM配设于固定部件R6之后(参照图12(b)),也能够容易地对永久磁铁EM和固定部件R6涂敷粘接剂,或能够从外侧对此粘接剂(紫外线固化型)照射紫外线来使粘接剂固化。由此,能够在制作透镜驱动装置100时容易地进行组装。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b)所示,在永久磁铁EM配设于固定部件R6时,对置壁部46与永久磁铁EM的外侧面EMq对置,如图13所示,构成为在该外侧面EMq与对置壁部46之间具有第一间隙6g。然后,在该第一间隙6g设置粘接剂,永久磁铁EM与固定部件R6粘接在一起。由此,能够在外侧面EMq和对置壁部46的面积大的部分使永久磁铁EM与固定部件R6粘接。因此,能够以高强度将永久磁铁EM固定于固定部件R6,即使是被施加落下等强烈的冲击,也能够防止永久磁铁EM从固定部件R6脱落。
接着,如图1以及图12(a)所示,固定部件R6的框状部56在与对置壁部46正交的平面形成矩形,并构成固定部件R6的上侧面。然后,如上所述,以从该框状部56的四边向下侧延伸设置的方式形成对置壁部46,并且以从框状部56的四角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延伸设置部66。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置壁部46、框状部56以及延伸设置部66连续地形成一体。
此外,如上所述,在框状部56的四角的上表面侧设有上弹簧固定部B16,如图9(a)所示,在上弹簧固定部B16的突部B16t插通于在上侧板簧4A的另一侧(第二部分24)所形成的贯通孔的状态下,上侧板簧4A的第二部分24被固定于固定部件R6。
此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永久磁铁EM配设于固定部件R6时,虽未图示,但构成为在永久磁铁EM的上表面EMa(参照图1)与固定部件R6的框状部56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接着,固定部件R6的延伸设置部66以从框状部56的四角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5(a)所示,以沿着光轴方向KD的方式延伸。此外,如图11以及图12(a)所示,在各延伸设置部66设有形成为与对置壁部46平行的定位部76。
然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该延伸设置部66、框状部56、对置壁部46以及定位部76,形成四方被围住(两方开放)的容纳空间。在该容纳空间容纳有永久磁铁EM配设于固定部件R6时永久磁铁EM的一部分,具体地讲,永久磁铁EM的长尺寸方向(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图11所示的X方向或Y方向)的两端侧。然后,永久磁铁EM的长尺寸方向的两端侧的内侧面EMp与定位部76抵接。由此,在永久磁铁EM的长尺寸方向的两端侧的内侧面EMp的二点被定位,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由此,易于确保永久磁铁EM与第一线圈13的定位精度。
此外,如图5(b)所示,延伸设置部66构成为具有位于与光轴方向KD的永久磁铁EM的下表面EMz相同高度的的下端面66p。由此,即使永久磁铁EM的光轴方向KD(高度方向)的尺寸产生不均,也能够以延伸设置部66的下端面66p和永久磁铁EM的下表面EMz为基准,高精度地配设永久磁铁EM。而且,由于在永久磁铁EM的上表面EMa与固定部件R6的框状部56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因此,能够通过该第二间隙吸收永久磁铁EM的尺寸不均。
此外,如上所述,在延伸设置部66的下部侧设有下弹簧固定部B26,如图9(b)所示,下侧板簧4C的另一侧(第四部分44)插通于下弹簧固定部B26的突部B26t,并固定于固定部件R6。
接着,如上所述,如图11所示,在各延伸设置部66分别设有二个固定部件R6的定位部76。然后,相邻的延伸设置部66的一方的定位部76分别与一个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抵接。此外,该二个定位部76设于第一线圈13的延伸部13q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换言之,设于第一线圈13的弯曲部13r侧的位置。因此,永久磁铁EM遍及第一线圈13的延伸部13q的全长地直接对置。由此,能够使由第一驱动机构D1产生的向光轴方向KD的推力可靠。
此外,如图12(a)所示,光轴方向KD的定位部76的长度尺寸构成为比对置壁部46的光轴方向KD的长度尺寸大。由此,能够使对置壁部46形成得小而且薄,而不会影响永久磁铁EM的定位精度。由此,能够使固定部件R6的外形变小,进而能够使透镜驱动装置100小型化。而且,在将永久磁铁EM组入固定部件R6时,易于从外侧容易地进行装接。
此外,如图13所示,在位于定位部76的内侧的部分具有与对置壁部46对置并平行延伸的延伸壁部66w,并构成为在永久磁铁EM配设于固定部件R6时,在该延伸壁部66w与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之间具有第三间隙6s。然后,在该第三间隙6s设置粘接剂,永久磁铁EM与固定部件R6粘接。由此,能够以高强度将永久磁铁EM固定于固定部件R6,即使被施加落下等强烈冲击,也能够防止永久磁铁EM从固定部件R6脱落。
如以上那样,可动单元KU构成为分别配设有透镜保持部件2、施力部件4(上侧板簧4A以及下侧板簧4C)以及第一驱动机构D1(第一线圈13、永久磁铁EM以及固定部件R6),因此,通过从电源经由上侧板簧4A向第一线圈13流过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力,推力与电流流过的方向对应地作用于第一线圈13,透镜保持部件2上下移动。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EM围住光轴(第一线圈13),并分别配置于四边,因此,能够使由第一线圈13以及永久磁铁EM产生的向光轴方向KD的驱动力平衡地作用于透镜保持部件2。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悬线5加以说明。悬线5使用具有导电性且弹性优良的金属材料,上端部焊接于上侧板簧4A(线固定部64),并且下端部焊接于基座部件7(后述的镀金属部7m)。然后,悬线5经由上侧板簧4A,以可向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移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单元KU。另外,作为金属材料,例如使用铜合金等,剖面为直径50μm左右的圆形,对弹性起作用的有效长度为3mm左右。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基座部件7加以说明。图14为说明基座部件7的图,图14(a)为在基座部件7装接有悬线5的俯视立体图,图14(b)为从下方观察图14(a)的仰视立体图。图15(a)为图14(a)所示的S部分的放大俯视立体图,图15(b)为图14(b)所示的T部分的放大仰视立体图。另外,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在图14以及图15中,通过以点划线围住的交叉阴影示意地示出将悬线5的下端部与基座部件7(镀金属部7m)焊接起来的焊料HD。图16(a)为在图14(a)的基座部件7示出磁检测部件88以及粘接剂(图中所示的AD)的俯视立体图,图16(b)为在图16(a)进一步配设了多层基板98的俯视立体图。另外,在图16(b),以虚线示出安装于多层基板98的背面侧(下表面)的磁检测部件88。
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基座部件7使用与透镜保持部件2和固定部件R6相同的、作为合成树脂材料之一的液晶聚合物(LCP)等,通过注塑成型制成,如图14所示,外形以矩形的板状形状形成,并且形成为在其中央部分具有圆形开口的环状形状。然后,基座部件7构成为具有:基部17,形成框状;粘接剂配置部37,设于基座部件7的上表面侧;以及,薄壁部57,位于基座部件7的角部。
首先,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基座部件7的基部17设有在上表面、下表面17u以及侧面进行了立体配线的导电部7c。该导电部7c与设于后述的多层基板98的第二线圈23导通连接。
此外,如图14所示,在基座部件7的上表面侧设有两处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r,如图16(a)所示,在该凹部7r容纳搭载于多层基板98的磁检测部件88。由此,能够使透镜驱动装置100降低与磁检测部件88的厚度的量(高度的量)相当的高度。
此外,如图14(b)所示,在基座部件7的下表面17u侧设有多个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端子T9。该端子T9分别与安装有未作图示的摄像元件的安装基板的电极焊盘电连接,能够从安装基板的电极焊盘供给电力等,并且能够取出来自磁检测部件88(检测装置M8)的信号。此外,电极焊盘也可以接地。具体地讲,端子T9经由导电部7c、悬线5、上侧板簧4A与第一驱动机构D1的第一线圈13电连接,并且经由导电部7c、多层基板98与第二驱动机构D2的第二线圈23电连接。此外,端子T9经由导电部7c、多层基板98与磁检测部件88电连接。
接着,如图14(a)所示,基座部件7的粘接剂配置部37在基部17的上表面侧设有四处,形成在周围具有环状的槽部37m的形状。如图16(a)所示,在该粘接剂配置部37涂敷粘接剂(AD)。然后,如图16(b)所示,多层基板98载置于基座部件7的上表面侧,通过该粘接剂(AD),多层基板98被固定于基座部件7。此时,粘接剂配置部37处于与设在多层基板98的各第二线圈23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第二线圈23的部分的翘起,并适当地保持第二线圈23与永久磁铁EM的距离。此外,粘接剂配置部37在周围具有环状的槽部37m,因此,在使多层基板98与基座部件7贴合时,多余的粘接剂(AD)容纳于环状的槽部37m。因此,能够以适当的粘接剂(AD)的厚度进行贴合,并且能够使粘接剂(AD)难以溢出至多层基板98的外部。
接着,如图14至图16所示,基座部件7的薄壁部57的厚度尺寸(Z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基部17小,如图5(b)以及图15(b)所示,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位于比基部17的下表面17u更上方(图5(b)所示的Z1方向)的位置,如图15(b)所示,薄壁部57(下表面57v)与基部17(下表面17u)以具有台阶的方式相连。即,在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与基部17的下表面17u之间设有台阶。
然后,构成该台阶的壁部57w设为面对薄壁部57侧。此外,壁部57w具有相对于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垂直(约90°)形成的垂直壁。另外,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和基部17的下表面17u也可以部分地通过锥面相连。
此外,如图16所示,在薄壁部57具有:贯通孔7h,供悬线5插通;以及,镀金属部7m,由形成于贯通孔7h的周围以及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在此,贯通孔7h的周围包含与贯通孔7h相邻的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或上表面的部分。然后,贯通孔7h的周围的镀金属部7m至少形成于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即可,但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该镀金属部7m设于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和上表面这两方。
此外,在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的整个面形成有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并且在壁部57w也形成有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然后,该下表面57v的金属膜与形成于壁部57w全域的金属膜连续。
然后,悬线5插通于贯通孔7h,悬线5的下端部焊接于镀金属部7m。由此,悬线5固定于基座部件7。因此,与作为以往例的薄膜基材的FPC933比较,悬线5可靠地固定于比FPC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7。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5,并且能够使用于手抖校正的、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交叉方向CD的控制稳定。另外,该基座部件7具有作为支承悬线5的下端部的支承部件的功能。此外,薄壁部57的厚度尺寸比基部17小,因此,称作“薄壁部”,但为了支承上端部焊接于上侧板簧4A的悬线5,薄壁部57形成具有足够刚性的厚度。
此外,若通过该镀金属部7m进行焊接,则如图15(a)所示,在贯通孔7h的上部,以包围悬线5的方式形成上部焊料焊脚,并且如图15(b)所示,在贯通孔7h的下部,以包围悬线5的方式形成下部焊料焊脚。另外,虽未进行详细图示,但上部焊料焊脚形成为比下部焊料焊脚小。由此,能够使对配设于基座部件7的上方的可动单元KU进行支承的悬线5的、对弹簧特性起作用的有效长度变长。因此,弹簧特性提高,并且能够提高产品性能。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采用在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基部17小的薄壁部57设置贯通孔7h的构成,因此,能够使形成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7m的表面积变小。因此,能够减少填充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焊料HD的量,并且能够减少焊接时对焊料HD施加的热量。由此,能够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而且,由于焊料焊脚(上部焊料焊脚以及下部焊料焊脚)形成于该薄壁部57,因此,能够将焊料焊脚控制在基部17的厚度尺寸内。因此,能够使整体的厚度变薄。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和壁部57w的至少垂直壁的部分也形成有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因此,在焊接悬线5的下端部时,例如在通过照射激光来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即使假设助焊剂或焊料HD飞散而溅到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也能够抑制构成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的基座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而且,照射至焊料膏或焊料HD的激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假设其一部分照射至壁部57w,也能够抑制构成壁部57w的基座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
此外,由于在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形成有金属膜,因此,能够通过该部分的金属膜来散热。而且,使金属膜从壁部57w至形成于基部17的端子部(根据情况的不同,可至端子T9)相连,因此,能够通过该部分的金属膜和端子部使多余的热量散热。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57的热量,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由金形成。因此,例如不易腐蚀,耐环境性优良,焊接性也良好。另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金属膜在金的下层形成有由镍以及铜构成的二层膜。
此外,在通过激光照射来进行焊接的情况下,由金产生的激光的反射率高(约95%),因此,照射至焊料HD的激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假设其一部分照射至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或壁部57w,也会可靠地被反射。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57或壁部57w的热量,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第二驱动机构D2加以说明。图17为说明第二驱动机构D2的图,图17(a)为在图16(b)配设有永久磁铁EM的俯视立体图,图17(b)为从Y1侧观察图17(a)的后视图。另外,在图17(b)中,以虚线示出安装于多层基板98的背面侧(下表面)的磁检测部件88。
如图17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第二驱动机构D2构成为具有:四个永久磁铁EM,在第一驱动机构D1中也曾使用;以及,四个第二线圈23,在四个永久磁铁EM的下方分别分离地配置。然后,第二驱动机构D2具有的功能是:利用电流从外部设备的电源经由端子T9流过第二线圈23所产生的电磁力和由永久磁铁EM产生的磁场,使可动单元KU向交叉方向CD(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移动。另外,已经在上面对永久磁铁EM进行了记述,因此,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6(b)所示,第二驱动机构D2的第二线圈23设于多层基板98,并利用形成多层导电层的该多层基板98,构成为层叠多层漩涡状的线圈图案。然后,如上所述,由于该多层基板98固定于基座部件7,因此,该多个第二线圈23被支承于基座部件7。另外,不言而喻,形成于各层的图案间的连接是通过通孔进行的。此外,各第二线圈23与形成于多层基板98的下表面的电极端子(未作图示)导通,该电极端子与基座部件7的导电部7c焊接起来,形成电连接。
此外,如图16(b)所示,第二线圈23形成在沿着呈矩形的框状的多层基板98的各边部的方向具有长尺寸方向的形状。然后,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0时,如图17(a)所示,四个第二线圈23分别与四个永久磁铁EM对置配设,并配设于永久磁铁EM的长尺寸方向与第二线圈23的长尺寸方向一致的位置。
此外,如图16(b)所示,该四个第二线圈23的长尺寸方向配设成相邻第二线圈之间彼此正交。即,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一方的一对第二线圈23在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配置,另一方的一对第二线圈23在与Y方向平行的方向配置。由此,电流流过各一对第二线圈23,能够使可动单元KU在X方向和Y方向上驱动。
此外,如图16(b)所示,在从光轴方向KD观察的俯视图中,第二线圈23中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一对分别具有相同的尺寸且被设为点对称。因此,在电流流过第二线圈23时,不产生使可动单元KU旋转的力,而是能够平衡且适当地向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驱动可动单元KU。
此外,如上所述,对于永久磁铁EM,以固定部件R6(延伸设置部66)的下端面66p为基准高精度地配设永久磁铁EM的下表面EMz,因此,形成于固定在基座部件7的多层基板98的第二线圈23与永久磁铁EM的下表面EMz的距离的不均得到抑制。因此,从第二线圈23作用于永久磁铁EM的磁力稳定。由此,能够抑制交叉方向CD的推力的不均,并且能够稳定地驱动可动单元KU。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检测装置M8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检测装置M8构成为具有:上述四个永久磁铁EM中的二个;磁检测部件88,具有对永久磁铁EM(检测用磁铁)所产生的磁场进行检测的磁检测元件;以及,多层基板98,搭载有磁检测部件88。然后,检测装置M8具有对可动单元KU的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功能。另外,已经在上面对永久磁铁EM进行了记述,因此,在此也省略详细说明。
首先,检测装置M8的磁检测部件88使用电阻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磁阻效应元件,例如使用应用了巨磁阻效应的磁检测元件(称为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元件)。此外,磁检测部件88使四个端子部露出至外侧,使用热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料,通过内置有该磁检测元件(磁阻效应元件)的封装形成。
此外,如图17(b)所示,磁检测部件88使用二个磁检测元件,搭载(安装)于多层基板98的下表面,隔着多层基板98与二个永久磁铁EM对置。然后,磁检测部件88能够对配设于可动单元KU侧且固定于固定部件R6的永久磁铁EM所产生的磁场进行感测,并且能够对由可动单元KU向交叉方向CD(与光轴方向KD交叉方向)的移动产生的磁场的朝向的变化进行检测。此时,由于在下表面搭载有磁检测元件的多层基板98的第二线圈23与基座部件7的导电部7c导通连接,所以,不需要以往例那样的柔性印刷电路板(FPC933)。因此,能够拉近磁检测元件与永久磁铁EM的距离,并且磁检测元件稳定地搭载于板状且具有刚性的多层基板98。由此,能够提高由磁检测元件实现的检测精度,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的控制变得稳定。
此外,如图16(b)所示,磁检测部件88(磁检测元件)设于相邻的二个第二线圈23的长尺寸方向的延长线上,因此,磁检测元件难以受到第二线圈23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例如,若在第二线圈23的下侧具有磁检测元件,则检测的精度受到由流过第二线圈23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而变差。
接着,检测装置M8的多层基板98使用多层的印刷配线板(PWB,printed wiringboard),形成矩形框状,并由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央部对置配置的二个基板构成。由此,在通过母基板制作多层基板98时,与由一个相连的基板(环状基板)形成的情况比较,能够高成品率地获得分割的基板。因此,从一个母基板得到的基板个数增加,能够抑制多层基板98的制作成本。
此外,在所分割的一个多层基板98集中搭载有二个磁检测元件。因此,在安装磁检测部件88(磁检测元件)时,并不在所有的基板分别进行安装,而是仅在最小限度的基板进行安装即可。因此,能够使生产率良好。
如以上构成的检测装置M8能够对可动单元KU、进而透镜保持部件2的交叉方向CD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然后,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基于来自检测装置M8的信号信息,通过使电流流过第二线圈23来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进行校正。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框体W9加以说明。框体W9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olybutyleneterephtalate)等合成树脂材料,并且如图1所示在中央具有矩形的开口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环状部件。
此外,如图1所示,在框体W9的四角分别设有二个贯通的孔W9k构成的1组(合计8个),在框体W9已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0时,如图5(a)所示,上弹簧固定部B16的突部B16t插通于该贯通孔。然后,通过粘接剂对该部分进行固定,由此,由框体W9和上弹簧固定部B16挟持的上侧板簧4A的另一侧(第二部分24)固定于固定部件R6侧。
最后,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壳体部件H9加以说明。壳体部件H9使用由非磁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板并通过进行切割加工、拉深加工等制成,如图1所示的外形形成箱状,并呈如图3(a)所示的大致矩形(俯视观察)。然后,壳体部件H9覆盖可动单元KU、悬线5、第二驱动机构D2、检测装置M8以及框体W9,容纳这些部件,并固定于基座部件7。另外,壳体部件H9和基座部件7通过粘接剂固定。
接着,对如以上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简单地加以说明。
首先,在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可动单元KU,第一线圈13的两端部经由上侧板簧4A、悬线5以及基座部件7的导电部7c与供电用的端子T9电连接,因此,能够使电流从端子T9流过第一线圈13。另一方面,来自永久磁铁EM的磁通从永久磁铁EM出发,经过第一线圈13,返回到永久磁铁EM。
若从该初始状态起,电流从一方的端子T9侧流过第一线圈13,则根据弗雷明的左手法则,在第一线圈13产生从作为光轴方向KD的Z1方向朝向Z2方向的电磁力。然后,透镜保持部件2在Z2方向移动。另一方面,若电流从另一方的端子T9侧流过第一线圈13,则产生从作为光轴方向KD的Z2方向朝向Z1方向的电磁力,透镜保持部件2在Z1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使电流流过第一线圈13而在第一线圈13所产生的电磁力,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使未作图示的透镜体一边被支承于可动单元KU的施力部件4一边与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一体,并沿着光轴方向KD(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
此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第二驱动机构D2中,四个第二线圈23分别经由多层基板98以及基座部件7的导电部7c与供电用的端子T9电连接,因此,能够使电流从端子T9流过第二线圈23。另一方面,来自永久磁铁EM的磁通从永久磁铁EM出发,经过第二线圈23,返回到永久磁铁EM。
若从该初始状态起,电流流过X方向长的一方的一对第二线圈23,则在X方向长的第二线圈23产生朝向Y方向的电磁力。此外,若电流流过Y方向长的另一方的一对第二线圈23,则在Y方向长的第二线圈23产生朝向X方向的电磁力。然后,能够通过在该第二线圈23所产生的电磁力,在X方向或者Y方向对被支承于悬线5的可动单元KU施加推力。因此,能够使可动单元KU向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移动。
以下,对如以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的效果进行总结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悬线5的下端部插通于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基座部件7的贯通孔7h,并焊接于由至少形成于贯通孔7h的周围以及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的镀金属部7m,所以,悬线5固定于基座部件7。因此,与作为薄膜基材的FPC比较,悬线5可靠地固定于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7。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5,并且能够使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
此外,在外形形成矩形的基座部件7的角部,具有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形成框状的基部17小的薄壁部57,在该薄壁部57设有贯通孔7h,因此,能够使形成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7m的表面积变小。因此,能够减少填充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焊料HD的量,并且能够在焊接时,减少赋予焊料HD的热量。由此,能够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此外,在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和壁部57w形成有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因此,在焊接悬线5的下端部时,例如在通过照射激光来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即使假设助焊剂或焊料HD飞散而溅到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也能够抑制构成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的基座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
此外,形成于贯通孔7h的上部的上部焊料焊脚比形成于贯通孔7h的下部的下部焊料焊脚小,因此,能够使对配设于基座部件7的上方的可动单元KU进行支承的悬线5的、对弹簧特性起作用的有效长度变长。因此,弹簧特性提高,能够使产品性能提高。
此外,由于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是金,因此,例如不易腐蚀,耐环境性优良,焊接性也良好。
接着,使用图1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加以说明。图18是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如图18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由以下工序构成:准备工序PJ,准备各部件(图1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第一线圈13、施力部件4(上侧板簧4A、下侧板簧4C)、永久磁铁EM、悬线5、固定部件R6、基座部件7、形成有第二线圈23的多层基板98、磁检测部件88、框体W9、壳体部件H9);以及,组装工序PK,对各部件进行组装。
此外,如图18所示,在准备工序PJ中具有:施力部件制作工序JB,制作与悬线5的上端部进行焊接的施力部件4;固定部件制作工序JC,制作供永久磁铁EM固定的固定部件R6;基座部件制作工序JD,制作与悬线5的下端部进行焊接的基座部件7;以及,多层基板制作工序JE,制作固定于基座部件7的多层基板98。另外,关于其他部件,也分别具有制作工序JA,但不具有突出的特征,因此省略在此的的详细说明。
此外,如图18所示,在组装工序PK中主要具有:线插通工序(第一插通工序K1),使悬线5插通于上侧板簧4A的贯通部64k;涂敷工序(第一涂敷工序K2),在上侧板簧4A的线固定部64涂敷焊料膏;激光照射工序(第一激光工序K3),将线固定部64与悬线5焊接起来;线插通工序(第二插通工序K4),使悬线5插通于基座部件7的贯通孔7h;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在基座部件7的镀金属部7m涂敷焊料膏;以及,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将镀金属部7m与悬线5焊接起来。另外,还具有其他关于组装的工序,但不具有突出的特征,因此,省略在此的详细说明。
首先,对准备工序PJ加以说明。
首先,在准备工序PJ的制作工序JA中,对液晶聚合物(LCP)等进行注塑成型,制作出形成为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2。然后,将在外周施加有绝缘被覆(涂层)的金属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方的固定部12k,并缠绕在形成于帽部22与凸缘部32之间的外周面。缠绕结束后,卷绕于另一方的固定部12k并切断金属线材,制作出八边形状的第一线圈13。
接着,在准备工序PJ的施力部件制作工序JB中,准备铜合金等金属板,通过多个模具进行多次冲裁加工,由此,制作出施力部件4、即上侧板簧4A和下侧板簧4C。
然后,在制作上侧板簧4A时,预先决定模具的形状,以便具有如图8(a)所示的:第一部分14,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第二部分24,固定于上弹簧固定部B16;弹性臂部54A,设于第一部分14与第二部分24之间;线固定部64,位于第二部分24的外侧并与悬线5的上端部焊接;以及,连结部74,设置为使第二部分24与线固定部64之间相连。此外,还要预先决定模具的形状,以便连结部74具有自第二部分24的分离的两处朝向线固定部64侧延伸的二个延伸部74e,在二个延伸部74e之间设有自线固定部64朝向内侧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84。
此外,预先决定模具的形状,以便在线固定部64具有能够供悬线5插通的贯通部64k,并且在突出部84形成有与线固定部64相邻的开口部84k。而且,还要预先决定模具的形状,以便开口部84k由形成为与突出部8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尺寸比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大的贯通孔(贯通的长孔)构成,正交方向上的开口部84k的尺寸比正交方向上的突出部84的缘部与开口部84k的缘部之间的宽度尺寸大,贯通部64k与开口部84k之间的部分的宽度比突出部84的位于比开口部84k更内侧的部分的宽度窄。
此外,在制作下侧板簧4C时也是同样地预先决定模具的形状,以便具有如图8(b)所示的:第三部分34,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第四部分44,固定于下弹簧固定部B26;弹性臂部54C,设于第三部分34与第四部分44之间;以及,连锁部R4,使各第三部分34相连。另外,也可以不通过冲裁加工而是通过刻蚀加工来制作上侧板簧4A和下侧板簧4C。
接着,在准备工序PJ的制作工序JA中,使用钕等磁性材料,烧结成呈细长板状的形状,制作出永久磁铁EM。然后,准备四个相同形状的永久磁铁EM,在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和外侧面EMq磁化为不同的磁极。
接着,在准备工序PJ的制作工序JA中,准备铜合金等的金属线,将该金属线切割成所希望的长度,由此,制作出具有导电性且弹性优良的悬线5。
接着,在准备工序PJ的固定部件制作工序JC中,对液晶聚合物(LCP)等进行注塑成型,制作出俯视观察时以大致矩形形成框状的固定部件R6。然后,在制作固定部件R6时,通过预先决定模具的形状,能够获得所希望的形状。
具体地讲,制作模具的形状,使其具有:对置壁部46,形成外周;框状部56,构成上侧面;延伸设置部66,自形成于四角的框状部56向下方侧突出;以及,定位部76,可与朝向永久磁铁EM的第一线圈13侧的内侧面EMp抵接。同样地,在对置壁部46的中央部分具有切口,并且光轴方向KD的对置壁部46的长度尺寸形成为比定位部76的长度尺寸小。
此外,预先制作模具,以便在永久磁铁EM容纳于固定部件R6时,在对置壁部46与永久磁铁EM的外侧面EMq之间具有第一间隙6g(参照图13),并且在永久磁铁EM的下表面EMz与延伸设置部66的下端面66p对齐的情况下,在框状部56与永久磁铁EM的上表面EMa之间也具有第二间隙。
此外,预先制作模具,以便在固定部件R6的框状部56的上侧面形成供上侧板簧4A的另一侧(第二部分24)固定的上弹簧固定部B16,并且在固定部件R6的延伸设置部66的下部侧形成供下侧板簧4C的另一侧(第四部分44)固定的下弹簧固定部B26。
接着,在准备工序PJ的基座部件制作工序JD中,首先,对液晶聚合物(LCP)等进行注塑成型,制作出支承导电部7c以及端子T9的第一成型部件。接着,进行用于对该第一成型部件施加镀敷的催化处理。接着,将该第一成型部件安装于模具,以覆盖相当于导电部7c以及端子T9的部分以外的方式通过注塑成型制作第二成型部件。由此,制作出具有如下构造的成型部件:基部17,形成外形为矩形的板状形状且具有圆形开口的环状形状,并形成框状;粘接剂配置部37,设于基座部件7的上表面侧;以及,薄壁部57,位于基座部件7的角部。最后,在第一成型部件露出至表面的部分,以镀铜、镀镍、镀金的顺序形成镀膜。这样一来,制作出导电部7c以及端子T9被立体配线于上表面、下表面17u以及侧面的基座部件7。
然后,在制作基座部件7时,与固定部件R6相同地,通过预先决定模具的形状,能够获得所希望的形状。具体地讲,预先制作模具,以便在薄壁部57具有:贯通孔7h,供悬线5插通;以及,镀金属部7m,由形成于贯通孔7h的周围以及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并且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位于比基部17的下表面17u更上方的位置。
此外,在制作基座部件7时,薄壁部57与基部17形成为以至少一部分具有台阶的方式通过壁部57w相连,在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以通过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施加镀敷的方式,预先构成第一成型部件以及第二成型部件。
接着,在准备工序PJ的多层基板制作工序JE中,使用形成有多层导电层的母基板,在母基板形成多个多层基板98,通过进行分割加工制作出多层基板98。此时,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多层基板98通过具有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央部对置的形状的二个基板构成,与由一个相连的基板形成的情况比较,能够高成品率地在母基板配置二个多层基板98。因此,能够抑制多层基板98的制作成本。
此外,在该多层基板98预先制作层叠有多层漩涡状的线圈图案的第二线圈23。此时,在组装了二个多层基板98时,从光轴方向KD观察的俯视图中,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一对第二线圈23分别具有相同的尺寸且设为点对称。由此,在电流流过第二线圈23时,不产生使可动单元KU旋转的力,而是能够平衡且适当地向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CD)驱动可动单元KU。
接着,在准备工序PJ的制作工序JA中,制作出磁检测元件(GMR元件)通过热固化型合成树脂封装的磁检测部件88。此时,使用具有使四个端子部露出至外侧的图案的树脂封装基材,将该树脂封装基材搭载于磁检测元件(GMR元件),并通过引线接合(wire-bonding)将彼此的配线连接之后,进行封装。
然后,使用安装器(mounter)等将该二个磁检测部件88搭载于多层基板98的下表面。此时,在相邻的二个第二线圈23的长尺寸方向的延长线上搭载磁检测部件88,并使磁检测元件难以受到第二线圈23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
此外,将二个磁检测元件集中搭载(安装)于所分割出的一个多层基板98,仅在最小限度的基板安装磁检测部件88(磁检测元件),使生产率良好。
此外,在准备工序PJ的制作工序JA中,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进行注塑成型,制作出在中央具有矩形的开口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框体W9。然后,在框体W9的四角形成供上弹簧固定部B16的突部B16t插通的二个贯通的孔W9k构成的1组。
此外,在准备工序PJ的制作工序JA中,使用由非磁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板,进行切割加工、拉深加工等,制作出外形形成箱状并呈大致矩形(俯视观察)的壳体部件H9。
接着,对组装工序PK加以说明。
首先,如图18所示,预先进行在固定部件R6装接永久磁铁EM的永久磁铁装接工序LA。在将该永久磁铁EM组入固定部件R6时,在平板状的夹具上载置永久磁铁EM,而且以覆盖永久磁铁EM的方式载置固定部件R6。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永久磁铁EM的下表面EMz与固定部件R6的延伸设置部66的下端面66p在同一平面内一致。由此,能够高精度地配设永久磁铁EM。另外,在永久磁铁EM的上表面EMa与固定部件R6的框状部56之间产生的第二间隙的部分预先涂敷热固化型粘接剂。
此外,在永久磁铁EM组入固定部件R6之后,在对置壁部46的切口46k(凹形状部)的部分涂敷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通过具有该切口46k,能够容易地涂敷粘接剂。而且,能够在对置壁部46和永久磁铁EM的外侧面的面积大的部分对固定部件R6与永久磁铁EM进行粘接,因此,能够以高强度将永久磁铁EM固定于固定部件R6。
此外,在涂敷了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之后,在永久磁铁EM与对置壁部46之间插入薄的夹具,使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抵接于定位部76。然后,在该状态下对粘接剂照射紫外线,使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固化,将永久磁铁EM固定于固定部件R6。之后,拆除夹具。
而且,在设于固定部件R6的延伸壁部66w与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之间的第三间隙6s的部分涂敷热固化型粘接剂并进行加热,由此,使热固化型粘接剂固化。由此,能够在第二间隙的部分与第三间隙6s的部分牢固地固定永久磁铁EM和固定部件R6。由此,即使被施加落下等强烈的冲击,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永久磁铁EM从固定部件R6脱落。
如此一来,即使永久磁铁EM的厚度不均,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与固定部件R6的定位部76以抵接的方式被定位,因此,在组装了永久磁铁EM(固定部件R6)时,永久磁铁EM的内侧面EMp与第一线圈13的距离的不均得到抑制,从而高精度地配设永久磁铁EM。因此,来自永久磁铁EM的、作用于第一线圈13的磁力稳定,用于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KD移动的推力也稳定。
接着,如图18所示,预先进行在基座部件7装接多层基板98的多层基板装接工序LB。在将该多层基板98固定于基座部件7时,首先,在位于基座部件7的槽部37m的内侧的凸状的部分涂敷热固化型粘接剂。接着,将多层基板98载置于基座部件7上。此时,溢出的粘接剂容纳于槽部37m的空间。最后,对该粘接剂进行加热/固化,将多层基板98固定于基座部件7。
接着,进行施力部件装接工序LC。首先,将上侧板簧4A的第一部分14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此时,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12t插通至第一部分14的贯通孔,对该突出设置部12t进行热铆接,由此,将上侧板簧4A的一方侧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接着,以通过在永久磁铁装接工序LA制作的固定部件R6(装接有永久磁铁EM)和框体W9夹住上侧板簧4A的方式进行组入,将上侧板簧4A的第二部分24固定于上弹簧固定部B16(固定部件R6)。此时,将上弹簧固定部B16的突部B16t插通至第二部分24的贯通孔以及框体W9的贯通的孔W9k,并通过粘接剂对该部分进行固定,由此,将上侧板簧4A的另一侧固定于固定部件R6侧。
接着,组入下侧板簧4C。此时,通过粘接剂对下侧板簧4C的第三部分34和透镜保持部件2的凹陷设置部32r进行固定,并且通过粘接剂对下侧板簧4C的第四部分44和下弹簧固定部B26(固定部件R6)进行固定。
接着,如图18所示,进行线插通工序(第一插通工序K1)。在线插通工序(第一插通工序K1)中,将悬线5插通至上侧板簧4A的贯通部64k。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线固定部64与悬线5卡合。然后,在插通了悬线5之后,通过夹具夹住悬线5的中间部,以免悬线5的位置偏移。
接着,如图18所示,在线插通工序(第一插通工序K1)之后,进行涂敷工序(第一涂敷工序K2)。在涂敷工序(第一涂敷工序K2)中,使用点胶装置,在包含上侧板簧4A的贯通部64k的线固定部64的上表面涂敷焊料膏。由此,能够遍及悬线5的整个一周地涂敷焊料膏,在接下来的激光照射工序(第一激光工序K3)中,能够遍及悬线5的整个一周地进行焊接。
此外,由于该涂敷工序(第一涂敷工序K2)是在线插通工序(第一插通工序K1)之后进行的,因此,能够在焊料膏未涂敷于贯通部64k的状态下将悬线5插通于贯通部64k。因此,能够防止由焊料膏的存在所引起的悬线5的变形(若在涂敷了焊料膏的状态下使悬线5穿过贯通部64k,则悬线5恐怕会变形)。
接着,如图18所示,在涂敷工序(第一涂敷工序K2)之后,进行激光照射工序(第一激光工序K3)。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一激光工序K3)中,对与线固定部64相连的突出部84照射激光。由此,上侧板簧4A的突出部84通过激光被加热,自突出部84传热至与突出部84相连的线固定部64,线固定部64被加热。因此,涂敷于线固定部64的焊料膏被加热,形成熔融的焊料HD,之后,焊料HD被冷却,悬线5的上端部与上侧板簧4A的线固定部64被焊接起来(焊接工序)。由此,与进行手工焊接的情况比较,操作性等提高,并且能够减少焊接工序中的不良。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与线固定部64相邻的突出部84形成有开口部84k,因此,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一激光工序K3)中,熔化的焊料HD通过该开口部84k被拦阻,能够抑制焊料HD大范围地流向突出部84侧。因此,线固定部64的焊料量不易产生不均,能够使线固定部64与悬线5的上端部的焊接可靠。而且,焊料HD不会流至激光所照射的部分(比开口部84k更内侧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周边的合成树脂材料因激光所引起的焊料HD的飞散或激光的漫反射而燃烧。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开口部84k由在与突出部8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形成宽幅的贯通的长孔(贯通孔)构成,该正交方向的开口部84k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突出部84的缘部与开口部84k的缘部之间的宽度尺寸大,能够通过该开口部84k可靠地拦阻焊料HD。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焊料HD大范围地流向突出部84侧。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贯通部64k与开口部84k之间的部分的宽度比突出部84的位于比开口部84k更内侧的部分的宽度窄,因此,以悬线5为中心所形成的焊料焊脚的外形形状(所占区域)通过该宽度窄的部分而受到限制。因此,能够防止焊料焊脚扩散得较大,并且能够减小线固定部64的焊料量的不均。另外,在焊接工序之后,从悬线5卸下夹具。
接着,如图18所示,将上侧板簧4A作为下侧来使主体反转,进行线插通工序(第二插通工序K4)。在线插通工序(第二插通工序K4)中,从上侧组入在多层基板装接工序LB中制作的基座部件7(装接有多层基板98),将悬线5插通至基座部件7的贯通孔7h。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基座部件7与悬线5卡合。另外,在接下来的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以及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为了使制造变得容易,将上侧板簧4A作为下侧来使本体反转,但并不一定需要进行反转。
接着,如图18所示,在线插通工序(第二插通工序K4)之后,进行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在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中,使用点胶装置,自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侧对基座部件7的贯通孔7h以及位于贯通孔7h的周围的镀金属部7m涂敷焊料膏。由此,能够遍及悬线5的整个一周地涂敷焊料膏,在接下来的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能够遍及悬线5的整个一周地进行焊接。
此外,由于该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是在线插通工序(第二插通工序K4)之后进行的,因此,能够在焊料膏未涂敷于贯通孔7h的状态下将悬线5插通于贯通孔7h。因此,能够防止由焊料膏的存在所引起的悬线5的变形(若在涂敷了焊料膏的状态下使悬线5穿过贯通孔7h,则悬线5恐怕会变形)。
此外,在基座部件制作工序JD中,由于在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基部17小的薄壁部57设置贯通孔7h,因此,能够使形成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7m的表面积变小。因此,在该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中,能够减少填充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焊料膏的量。
接着,如图18所示,在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之后,进行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直接对焊料膏照射激光。由此,焊料膏直接被加热,成为熔融的焊料HD,其后,焊料HD被冷却,悬线5的下端部与贯通孔7h的周围以及形成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7m焊接起来。因此,悬线5被可靠地固定于板状且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7。由此,与作为以往例的薄膜基材的FPC933比较,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5,并且能够使用于手抖校正的、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交叉方向CD的控制稳定。此外,由于是由激光实现的点加热方式,因此,生产率良好。另外,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由于直接对焊料膏照射激光,因此,以比激光照射工序(第一激光工序K3)的激光输出小的激光输出来进行激光照射。
此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从基座部件7的下表面(下方)侧(与配设可动单元KU侧的相反侧)照射激光。由此,通过激光的照射,即使假设助焊剂或焊料HD飞散而溅到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也会在下表面57v和壁部57w形成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因此,能够抑制构成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的基座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而且,通过激光的照射,照射至焊料膏的激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假设其一部分照射至壁部57w,也能够抑制构成壁部57w的基座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
此外,能够通过形成于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的金属膜散热,而且,使金属膜从壁部57w至形成于基部17的端子部(导电部7c)相连,因此,能够通过该部分的金属膜和端子部进一步使多余的热量散热。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57的热量,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而且,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由于减少填充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焊料膏的量,因此,在该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能够减少赋予焊料膏的热量,并且能够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是金,因此,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焊接性良好。此外,由金产生的激光的反射率高(约95%),因此,照射至焊料膏或焊料HD的激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假设其一部分照射至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或壁部57w,也会可靠地被反射。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57或壁部57w的热量,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最后,如图18所示,进行壳体部件装接工序LD。在壳体部件装接工序LD中,预先在壳体部件H9的内侧涂敷粘接剂,容纳可动单元KU和悬线5等,将壳体部件H9装接于基座部件7。然后,通过使粘接剂固化,对壳体部件H9和基座部件7进行固定。
以下,对如以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方法中的效果进行总结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具有: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在供悬线5插通的基座部件7的贯通孔7h涂敷焊料膏;以及,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对焊料膏照射激光,因此,焊料膏直接被加热,成为熔融的焊料HD,其后,半田HD被冷却,悬线5的下端部与形成于贯通孔7h的周围以及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7m焊接起来。因此,悬线5可靠地固定于具有刚性的基座部件7。由此,与作为薄膜基材的FPC比较,能够稳定地支承悬线5,并且能够使与光轴方向KD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控制稳定。此外,由于是通过激光进行的点加热方式,因此,生产率良好。
此外,由于在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之前具有线插通工序(第二插通工序K4),因此,能够在贯通孔7h未涂敷焊料膏的状态下将悬线5插通于贯通孔7h。因此,能够防止由焊料膏的存在所引起的悬线5的变形。(若在涂敷了焊料膏的状态下使悬线5穿过贯通孔7h,则悬线5可能会变形。)
此外,在制作基座部件7的基座部件制作工序JD中,在外形形成矩形的框状的基座部件7的基部17的角部形成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基部17小的薄壁部57,并在该薄壁部57设置贯通孔7h。由此,能够使形成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镀金属部7m的表面积变小。因此,在涂敷工序(第二涂敷工序K5)中,能够减少填充于贯通孔7h的内表面的焊料膏的量,并且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能够减少赋予焊料膏的热量。由此,能够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此外,在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和壁部57w(设于薄壁部57与基部17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从配设基座部件7的可动单元KU侧的相反侧(基座部件7的下方侧)照射激光。因此,通过激光的照射,即使假设助焊剂或焊料HD飞散而溅到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也能够抑制构成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的基座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而且,通过激光的照射,照射至焊料膏或焊料HD的激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假设其一部分照射至壁部57w,也能够抑制构成壁部57w的基座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糊焦。
此外,能够通过形成于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的金属膜散热,而且,使金属膜从壁部57w至形成于基部17的端子部(导电部7c)相连,由此,能够通过该部分的金属膜和端子部进一步使多余的热量散热。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57的热量,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此外,由于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是金,因此,在激光照射工序(第二激光工序K6)中,焊接性良好。此外,由金产生的激光的反射率高(约95%),因此,通过激光的照射,照射至焊料膏或焊料HD的激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假设其一部分照射至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或壁部57w,也会可靠地被反射。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57或壁部57w的热量,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对基座部件7的伤害。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如下地进行变形来加以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图19为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变形例的图,图19(a)为表示上侧板簧4A的变形例3的放大俯视图,图19(b)为表示上侧板簧4A的变形例4的放大俯视图,图19(c)为表示基座部件7的变形例6至变形例8的放大仰视立体图。
<变形例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构成是将供施力部件4(上侧板簧4A、下侧板簧4C)的另一侧固定的上弹簧固定部B16以及下弹簧固定部B26一体地设于固定部件R6,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分别使用单独的部件。
<变形例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构成是优选通过贯通孔来形成开口部84k,但并不限于此,可以通过具有台阶的凹状部(凹部)形成开口。
<变形例3><变形例4>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a)所示,作为供悬线5插通的贯通部64k,通过贯通的孔来形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如图19(a)所示的一部分被切开的切口状的贯通部C64k{变形例3},也可以是图19(b)所示的U字形的切口状的贯通部D64k{变形例4}。
<变形例5>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悬线5的下端部的支承部件,优选使用基座部件7,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悬线5的下端部固定于多层基板98,将多层基板98作为支承部件。
<变形例6><变形例7>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5(b)所示,所采用的构成是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与基部17的下表面17u通过具有垂直壁的壁部57w相连,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薄壁部57与基部17以至少一部分具有台阶的方式相连的构成。例如,如图19(c)所示,可以是壁部E57w相对于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具有倾斜形成的倾斜壁的构成{变形例6},也可以是薄壁部57与基部17直接相连(图19(c)所示的WP),而不是以从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具有台阶的方式相连。
<变形例8>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5(b)所示,所采用的构成是在薄壁部57的下表面57v以及壁部57w的垂直壁的部分形成有与镀金属部7m相同的金属膜,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如图19(c)那样从壁部E57w至基部17的下表面17u形成有金属膜(图19(c)所示的MP)的构成。由此,通过该部分的金属膜,能够进一步使多余的热量散热,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赋予薄壁部57的热量。
<变形例9>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检测部件88,优选地使用了GMR元件,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是电阻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类型的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元件、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各向异性)元件、TMR(Tunnel Magneto Resistive:隧道磁阻)元件等。此外,并不限于电阻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类型,例如也可以是霍尔元件。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Claims (10)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可动单元,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以及使该透镜保持部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
悬线,将该可动单元支承为能够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基座部件,配设于上述可动单元的下方;以及,
第二驱动机构,使上述可动单元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贯通孔,供上述悬线插通;以及,镀金属部,由至少形成于该贯通孔的周围以及上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
上述悬线的下端部焊接于上述镀金属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件的外形形成为矩形,上述基座部件具有:基部,形成为框状;以及,薄壁部,位于该基座部件的角部且厚度尺寸形成为比上述基部小,
在该薄壁部设有上述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位于比上述基部的下表面更上方的位置,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以至少一部分具有台阶的方式相连,
在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之间,构成上述台阶的壁部设为面对上述薄壁部侧,
在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以及上述壁部,形成有与上述镀金属部相同的金属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贯通孔的上部,以包围上述悬线的方式形成有上部焊料焊脚,并且在上述贯通孔的下部,以包围上述悬线的方式形成有下部焊料焊脚,
上述上部焊料焊脚比上述下部焊料焊脚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是金。
6.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可动单元,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以及使该透镜保持部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
悬线,将该可动单元支承为能够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基座部件,配设于上述可动单元的下方;以及,
第二驱动机构,使上述可动单元向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贯通孔,供上述悬线插通;以及,镀金属部,由至少形成于该贯通孔的周围以及上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金属膜构成,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
涂敷工序,在上述贯通孔涂敷焊料膏;以及,
激光照射工序,对该焊料膏照射激光,将上述悬线的下端部焊接于上述镀金属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涂敷工序之前,具有使上述悬线插通于上述贯通孔的线插通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件的外形形成为矩形,上述基座部件具有:基部,形成为框状;以及,薄壁部,位于该基座部件的角部且厚度尺寸形成为比上述基部小,
在该薄壁部设有上述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位于比上述基部的下表面更上方的位置,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形成为以至少一部分具有台阶的方式相连,
在上述薄壁部与上述基部之间,构成上述台阶的壁部设为面对上述薄壁部侧,
在上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以及上述壁部形成有与上述镀金属部相同的金属膜,
在上述激光照射工序中,从与配设上述可动单元一侧的相反侧对上述基座部件照射上述激光。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膜的最表面侧的层是金。
CN201710628702.8A 2016-07-29 2017-07-28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664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9089A JP6722061B2 (ja) 2016-07-29 2016-07-29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該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149089 2016-07-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4897A true CN107664897A (zh) 2018-02-06
CN107664897B CN107664897B (zh) 2020-08-25

Family

ID=61009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28702.8A Active CN107664897B (zh) 2016-07-29 2017-07-28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6502B2 (zh)
JP (1) JP6722061B2 (zh)
KR (1) KR102046009B1 (zh)
CN (1) CN10766489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1882A (zh) * 2018-05-03 2019-11-12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致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WO2021000161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12639605A (zh) * 2018-09-05 2021-04-0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与相机装置
CN113168074A (zh) * 2018-12-14 2021-07-2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4647128A (zh) * 2020-12-17 2022-06-21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0587B (zh) * 2016-08-04 2019-02-1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裝置
WO2021000159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
CN111061029A (zh) * 2019-12-30 2020-04-24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驱动装置
CN111560593A (zh) * 2020-06-23 2020-08-21 惠州市祺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尺寸光学镜片的镀膜用固定治具及其镀膜方法
US20220021668A1 (en) * 2020-07-20 2022-01-20 Facebook, Inc. User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confidence levels for identity predictions
WO2022080895A1 (ko) * 2020-10-15 2022-04-21 엘지이노텍(주)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6178A1 (en) * 2008-05-14 2011-04-28 Hysonic. Co., Ltd. Photography device with anti-shake function
US20130016427A1 (en) * 2011-07-15 2013-01-1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avoiding deleterious effect on hall elements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CN103792758A (zh) * 2012-10-26 2014-05-1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3792640A (zh) * 2014-01-10 2014-05-14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KR20150054719A (ko) * 2015-01-30 2015-05-20 (주)아이엠 카메라 모듈
JP2015114379A (ja) * 2013-12-09 2015-06-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4765222A (zh) * 2014-05-15 2015-07-08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抖动校正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2001A (en) * 1986-01-24 1987-07-21 Laser Corporation Of America Multi-lead laser soldering apparatus
JP2012129976A (ja) * 2010-11-25 2012-07-05 Kyocera Corp 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246579B1 (ko) * 2011-08-19 2013-03-25 주식회사 하이소닉 카메라용 손떨림 보정장치의 와이어스프링 결합구조 및 결합방법
JP6094423B2 (ja) * 2013-08-09 2017-03-1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2016191849A (ja) * 2015-03-31 2016-11-1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6178A1 (en) * 2008-05-14 2011-04-28 Hysonic. Co., Ltd. Photography device with anti-shake function
US20130016427A1 (en) * 2011-07-15 2013-01-1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avoiding deleterious effect on hall elements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CN103792758A (zh) * 2012-10-26 2014-05-1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5114379A (ja) * 2013-12-09 2015-06-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3792640A (zh) * 2014-01-10 2014-05-14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CN104765222A (zh) * 2014-05-15 2015-07-08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抖动校正装置
KR20150054719A (ko) * 2015-01-30 2015-05-20 (주)아이엠 카메라 모듈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1882A (zh) * 2018-05-03 2019-11-12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致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0441882B (zh) * 2018-05-03 2021-09-28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致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2639605A (zh) * 2018-09-05 2021-04-0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与相机装置
CN113168074A (zh) * 2018-12-14 2021-07-2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4153102A (zh) * 2018-12-14 2022-03-08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3168074B (zh) * 2018-12-14 2023-07-28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4153102B (zh) * 2018-12-14 2024-04-30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WO2021000161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14647128A (zh) * 2020-12-17 2022-06-21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13772A (ko) 2018-02-07
KR102046009B1 (ko) 2019-11-18
CN107664897B (zh) 2020-08-25
JP2018017946A (ja) 2018-02-01
US20180031859A1 (en) 2018-02-01
JP6722061B2 (ja) 2020-07-15
US10466502B2 (en)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64897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664896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7491066U (zh) 双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1812795B (zh) 透镜移动装置
US11320625B2 (en) Driving mechanism
WO2018020723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20170007134A (ko) 코일 유닛, 코일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및 촬영용 광학 장치
JP5912245B2 (ja) 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291458A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
CN107402428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71188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544123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8017944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0409026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driving device
US20200033559A1 (en) Driving mechanism
CN106814434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8377087A (zh) 一种音圈马达
JP6214247B2 (ja) 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装置
KR102402900B1 (ko) 카메라 모듈 제작 방법 및 카메라 모듈 제작용 키트
KR102433730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2020079813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0261658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021269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4222277A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0013162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