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50744A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50744A CN107650744A CN201710882404.1A CN201710882404A CN107650744A CN 107650744 A CN107650744 A CN 107650744A CN 201710882404 A CN201710882404 A CN 201710882404A CN 107650744 A CN107650744 A CN 1076507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dy side
- side frame
- seat
- frame
- movable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02/0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t or seat part turning about or moving along a non-standard, particular axis, i.e. an axis different from the axis characterising the conventional movement
- B60N2002/0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t or seat part turning about or moving along a non-standard, particular axis, i.e. an axis different from the axis characterising the conventional movement the seat or seat part turning about or moving along a transversal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左右的侧框架,其构成椅座的左右的框架;左右滑动机构,其将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内框架,其设置于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与侧框架相连接;和连接部件,其连接左右的侧框架的后部和内框架;在延伸部安装有左右滑轨机构,延伸部从侧框架的后部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且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内框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延伸部中的用于安装左右滑轨机构的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能够提高侧框架的后部的刚性,从而由该滑轨机构稳定地支撑侧框架,另外,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抑制车辆用座椅的大型化。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310627624.1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3年11月28日,优先权日为2012年11月30日,原申请的发明名称为“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椅座和相对于该椅座能够倾转(摆动)的座椅靠背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椅座能前后移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公知如下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即,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可动部件(椅座框架50),其用于支承座椅垫;侧框架(基本框架12),其用于支承该可动部件前后移动和倾转;传动机构(第1连杆50),其为了将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传递给可动部件,而与可动部件和座椅靠背相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来讲,在上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可动部件的前侧设置有前端部呈尖细形状的楔形的凸轮部件70,由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侧框架上的辊子71来支承该凸轮部件70。另外,可动部件的后侧被以能摆动的方式设置在侧框架上的第2连杆55从下支承。
在上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与座椅靠背向后倒的动作联动,传动机构使第2连杆55向前方倒,从而使可动部件以其前端朝向上方的方式倾转。
另外,在上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座椅靠背以规定角度竖立的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可动部件和第1连杆54的连接轴、第1连杆54和座椅靠背(固定在座椅靠背上的臂支架53)的连接轴以大致排列在以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上的方式而配置。另外,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
另外,人们想出如下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即,为了使座椅靠背向后倒时的就座姿势保持稳定,与座椅靠背向后倒的动作联动,椅座朝前方移动(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257242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3173700号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结构中,由于通过凸轮部件70、辊子71及第2连杆55使可动部件倾转,因而会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在将用于支承座椅垫的底座框架设置在可动部件上时,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结构中,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由于2个连接轴大致排列在以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上,因而,当座椅靠背前倾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被第1连杆54向后方拉的可动部件的移动量变大,使可动部件上的椅座和座椅靠背相干涉。还有,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因而会出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较大的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在椅座朝前方移动的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椅座和座椅靠背之间可能会出现间隙,有损美观。另外,可能会有异物进入该间隙中。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可动部件倾转。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可动部件和座椅靠背整体呈大致接近平面的状态。
还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抑制座椅靠背前倾时的可动部件的移动来抑制可动部件和其他部件相干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变小。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简化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
还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侧框架的刚性,以及使传动机构良好地进行动作。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减少零件个数,以及使可动部件良好地进行动作。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可动部件的刚性,以及稳定地支承底座框架。还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容易地对侧框架和左右滑动机构进行安装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在座椅的一部分能朝前方移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遮盖座椅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间的缝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用于覆盖座椅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间的缝隙的部件的弯曲。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左右的侧框架,其构成椅座的左右的框架;左右滑动机构,其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内框架,其设置于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与所述侧框架相连接;和连接部件,其连接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后部和所述内框架;在延伸部安装有所述左右滑动机构,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侧框架的后部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且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所述内框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延伸部中的用于安装所述左右滑动机构的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延伸部能够提高侧框架的刚性,从而由该滑动机构稳定地支撑侧框架,另外,利用内框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延伸部中安装左右滑动机构的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抑制车辆用座椅的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导轨部件,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和滑块,其以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由所述导轨部件支承,所述延伸部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紧固部件安装在所述滑块上。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导轨部件,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和滑块,其以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由所述导轨部件支承,
所述延伸部被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紧固部件安装在所述滑块上。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侧框架的后部和所述内框架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相离而配置,所述多个紧固部件配置在所述侧框架的后部与所述内框架的后部之间。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内框架的后部配置在比位于该后部的前侧的中间部还靠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可动部件,其相对于所述侧框架能够移动;和传动部件,其为了将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传递给所述可动部件,其一端部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相连接,其另一端部间接地与所述可动部件相连接,所述传动部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紧固部件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前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前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和后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后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所述前部左右滑动机构在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于一处部位被安装于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被安装在所述侧框架,所述后部左右滑动机构在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于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处部位被安装于所述延伸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连接,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框架,所述转动部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紧固部件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传动部件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所述紧固部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侧框架和所述传动部件之间的第1紧固部件和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的第2紧固部件,所述第1紧固部件在左右方向上离开所述侧框架和所述传动部件而配置,所述第2紧固部件在左右方向上离开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内框架而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前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前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和后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后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所述前部左右滑动机构被安装于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被安装在所述侧框架,所述内框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安装部件中的用于安装所述前部左右滑动机构的部位重叠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内框架的后部与所述延伸部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座和相对于该椅座能够倾转的座椅靠背。该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左右的侧框架,其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的框架;前连杆,其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且能够以前侧固定轴为中心摆动;后连杆,其配置在所述前连杆的后侧,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且能够以后侧固定轴为中心摆动;可动部件,其与所述前连杆相连接,且能够以前侧可动轴为中心相对于该前连杆摆动,另外,其与所述后连杆相连接,且能够以后侧可动轴为中心相对于该后连杆摆动;传动机构,其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从而能够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传递给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座椅靠背以规定角度竖起的基准姿势的情况下,所述前侧可动轴位于所述前侧固定轴的上方,所述后侧可动轴位于所述后侧固定轴的下方。在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后侧的后侧姿势倾转时,至少在初期阶段,所述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为前端部相对于后端部上升的第1方向。
根据该结构,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凸轮部件70、辊子71及第2连杆50来使可动部件倾转的结构相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可动部件倾转。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配置成:在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后侧的后倾姿势倾转时,所述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由第1方向切换为前端部相对于后端部下降的第2方向。
这样,在使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后倾姿势倾转时,在可动部件处于第1方向的状态下倾转的最初阶段,可动部件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变大,在可动部件处于第2方向的状态下倾转之后的阶段,可动部件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变小。这样,当座椅靠背为后倾姿势时,可动部件和座椅靠背大致接近水平状态,从而能够使乘坐者在大致呈平面状态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上展开身体,得到舒适的休息。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基准姿势的情况下,所述前侧可动轴可以位于所述前侧固定轴的后方,且位于比经过所述前侧固定轴的第1铅垂面接近经过所述前侧固定轴的第1水平面的位置上。
这样,在使前侧可动轴朝前斜上方移动时,在最初阶段,能够增大前侧可动轴的上升量(相对于单位转动角度的上升量),另外,在前侧可动轴比第1水平面接近第1铅垂面之后的阶段,能够稍微抑制前侧可动轴的上升量,从而使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良好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基准姿势的情况下,所述后侧可动轴可以位于比经过所述后侧固定轴的第2水平面接近经过所述后侧固定轴的第2铅垂面的位置上。
这样,在使后侧可动轴朝前方移动时,在最初的阶段,能够稍微抑制后侧可动轴的上升量(单位转动角度的上升量),另外,在后侧可动轴比第2铅垂面接近第2水平面之后的阶段,能够增大后侧可动轴的上升量,从而使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良好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基准姿势的情况下,所述后侧可动轴可以位于所述第2铅垂面的前方。
这样,在使后侧可动轴朝前方移动时,在之后的阶段能够进一步增大后侧可动轴的上升量,因而能够使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良好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传动机构具有第1传动部件,该第1传动部件的一端部通过第1连接轴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相连接,其另一端部通过第2连接轴直接地或间接地与所述可动部件相连接。在使所述座椅靠背处于从以规定角度竖起的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前侧的前倾姿势倾转时的一个姿势的情况下,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所述第1连接轴及所述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该结构,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这能够减小由第1传动部件传递给可动部件的驱动量,因而能够抑制座椅靠背前倾时可动部件的移动,从而抑制可动部件与座椅靠背等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基准姿势向所述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所述倾转中心、所述第1连接轴及所述第2连接轴出现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状态。
这样,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中途),倾转中心、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即,第1连接轴能够越过连接倾转中心和第2连接轴的直线,从而能够使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朝相反方向进行切换。因此,例如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时,与可动部件继续朝座椅靠背等其他部件一侧移动的结构相比,这能够进一步抑制可动部件与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基准姿势的情况下,所述第1连接轴位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的前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1传动部件通过第2传动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相连接,所述第2传动部件以能摆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具有:输入部,其在远离该第2传动部件的摆动中心的位置上,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相连接;输出部,其在远离所述摆动中心且与所述输入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与可动部件相连接。
这样,通过调整第2传动部件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朝向以及其与摆动中心的距离,从而将施加在可动部件上的力的方向和可动部件的移动量调整到适当的方向和移动量,从而进一步抑制可动部件和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输出部能够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3传动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的前侧相连接。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可动部件的前侧部分以能摆动的方式与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且能摆动的前连杆相连接,所述可动部件的后侧部分以能摆动的方式与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且能摆动的后连杆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3传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连接轴与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可动部件的连接轴同轴。
这样,与第3传动部件和前连杆分别与可动部件的不同位置相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即,在所述座椅靠背从以规定角度竖起的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前侧的前倾姿势倾转时,只要传动机构能够使朝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移动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量逐渐变小,本发明采用哪种结构都可以。另外,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该传动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所述前倾姿势倾转时,使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切换为(与之前的移动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
另外,在上述机构中,所述传动机构可以配置在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因而,与现有技术中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结构相比,这能够使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变小。
另外,上述结构可以用于如下交通工具用座椅:用于支承所述椅座的座椅垫的底座框架安装在所述可动部件上。
根据该结构,由2个连杆支承可动部件,因此,即使设置底座框架,与现有的结构相比,也能够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来使座椅垫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邻接所述椅座的后方配置的第1椅垫,
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椅座的相对位置能够发生变化,
在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椅座之间设置有覆盖部件,当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椅座中的至少一个产生移动而使两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覆盖部件被产生该移动的所述第1椅垫或者所述椅座拉伸,在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椅座之间扩展。
根据上述结构,对应于第1椅垫和椅座之间缝隙的扩大,覆盖部件在第1椅垫和椅座之间扩展。从而能够由该覆盖部件来遮盖第1椅垫和椅座之间的缝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延伸部能够提高侧框架的后部的刚性,从而由该滑轨机构稳定地支撑侧框架,另外,利用内框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延伸部中安装左右滑轨机构的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抑制车辆用座椅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仅由前连杆和后连杆能够使可动部件倾转,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这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使可动部件倾转。
另外,根据本发明,前连杆和后连杆配置成,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钱转到最后侧的后倾姿势倾转时,使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因此,在使座椅靠背倾转到后倾姿势时,能够使可动部件和座椅靠背大致接近水平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前侧可动轴位于前侧固定轴的后方,使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顺利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从而使可动部件和座椅靠背大致接近水平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将后侧可动轴位于比经过(穿过)后侧固定轴的水平面接近经过后侧固定轴的铅垂面的位置上,使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顺利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从而使可动部件和座椅靠背大致接近水平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后侧可动轴位于铅垂面的前方,能够使可动部件的倾转方向顺利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从而使可动部件和座椅靠背大致接近水平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使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在某一姿势的情况下,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这能够减小由第1传动部件传递给可动部件的驱动量,因而能够抑制座椅靠背前倾时可动部件的移动,从而抑制可动部件与座椅靠背等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倾转中心、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出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状态,这能够使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朝相反方向进行切换,从而抑制可动部件与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第1传动部件通过第2传动部件与可动部件相连接,因而适当地调整第2传动部件的形状,能够将施加在可动部件上的力的方向和可动部件的移动量调整到适当的方向和移动量,从而进一步抑制可动部件和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第3传动部件和可动部件的连接轴与前连杆与可动部的连接轴同轴,因而能够简化结构。
根据本发明,由于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因而与现有技术中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结构相比,这能够使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变小。
根据本发明,由2个连杆支承可动部件,因此,即使设置底座框架,与现有的结构相比,也能够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来使座椅垫移动。
根据本发明,对应于第1椅垫和椅座之间缝隙的扩大,覆盖部件在第1椅垫和椅座之间扩展。从而能够由该覆盖部件来遮盖第1椅垫和椅座之间的缝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放倒座椅靠背后的状态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椅座框架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4中(a)是表示沿图3中的I-I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4中(b)是表示沿途3中的II-II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6是大致表示基准姿势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7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向后方倾斜43°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8是大致表示使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向后方倾斜60°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9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向后方倾斜70°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向后方倾斜81°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1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基准姿势向前方倾斜1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0°)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2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基准姿势向前方倾斜2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0°)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基准姿势向前方倾斜3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及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4是大致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构的图,且表示基准姿势时的状态。
图15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朝后方倾斜60°时的机构的状态。
图16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朝后方倾斜81°时的机构的状态。
图17是大致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构的图,且表示基准姿势时的状态。
图18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朝后方倾斜60°时的机构的状态。
图19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铅垂面朝后方倾斜81°时的机构的状态。
图20是大致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构的图,且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基准姿势朝前方倾斜1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0°)时的机构的状态。
图21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基准姿势朝前方倾斜2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0°)时的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2是大致表示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基准姿势朝前方倾斜3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时的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3是表示放倒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时的状态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椅座框架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用于说明切口部和滑轨机构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覆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椅座从图27所示状态朝前方移动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椅座从图30所示状态朝前方移动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椅座从图32所示状态朝前方移动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椅座从图34所示状态朝前方移动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侧框架;20:可动部件;30:传动机构;71:前连杆;71A前侧固定轴;71B:前侧可动轴;72:后连杆;72A:后侧固定轴;72B:后侧可动轴;S:车辆用座椅;S1:椅座;S2:座椅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首先,对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个例子的车辆用座椅的整体结构进行简单地说明,然后再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特征部分。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S用于汽车的驾驶座位,主要具有椅座(座椅坐垫)S1、座椅靠背S2、头枕S3。
在椅座S1和座椅靠背S2中内置有如图2所示的座椅框架F。座椅框架F主要由构成椅座S1的框架的椅座框架F1和构成座椅靠背S2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F2构成。椅座S1是通过给椅座框架F1盖上座椅垫和表皮材料而构成的,其中,座椅垫由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构成,表皮材料由合成皮革或布等构成。座椅靠背S2是通过给座椅靠背框架F2盖上由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构成的座椅靠背垫和由合成皮革或布等构成的表皮材料而构成的。
座椅靠背框架F2的下部通过座椅靠背角度调节机构RL以能摆动的方式与椅座框架F1的后部相连接。这样就能使座椅靠背S2相对于椅座S1前后倾转(摆动)。
这里,在图2中表示了座椅靠背框架F2相对于椅座框架F1倾转到最后侧时的状态(后述的后倾姿势)。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及上下是以坐在没有通过座椅靠背角度调节机构RL放倒座椅靠背S2时的状态(后述的基准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S上的乘坐者为基准所看到的方向。
下面,详细地说明椅座框架F1。
如图2~图4所示,椅座框架F1具有:左右的侧框架10;可动部件20,其相对于左右的侧框架10能够前后移动和倾转;传动机构30,其为了将座椅靠背框架F2的倾转动作传递给可动部件20,而与可动部件20和座椅靠背框架F2相连接。
左右的侧框架10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制框架,且左右分隔配置。侧框架10具有:第1侧壁部11,其形成该侧框架10的侧表面;第1凸缘部12,其从该第1侧壁部11的周缘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另外,侧框架10中作为前端侧的部分的前端部13沿前后方向延伸,作为位于该前端部13的后侧的部分的后部14在从前端部13的后端朝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弯曲后,向后方延伸。另外,在左右的侧框架10的各自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内框架40(图中只表示出1个),该内框架40沿前后方向延伸,与侧框架10相连接。
内框架40具有:第2侧壁部41,其形成该内框架40的侧表面;第2凸缘部42,其从该第2侧壁部41的周缘朝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另外,内框架40中的作为前端侧的部分的前端部43沿前后方向延伸,通过焊接直接与侧框架10相接合。
另外,内框架40除具有上述前端部43外,还具有3个弯曲部44以及配置在比前端部43还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第1中间部45、第2中间部46、后部47。第1中间部45通过弯曲部44与前端部43的后端相连接,而配置在比前端部43还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第2中间部46通过弯曲部44与第1中间部45的后端相连接,而配置在比第1中间部45还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
另外,后部47通过弯曲部44与第2中间部46的后端相连接,而配置在比第2中间部46还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这样,使内框架40的后部47和侧框架10的后部14以在左右方向上相离的方式而配置。另外,内框架40的后部47被连接柱51连接。这里,连接柱51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截面大致呈矩形的筒状部件,其两端与左右的侧框架10的后部14相接合。
这样,由于内框架40和侧框架10被连接在一起而能够由该内框架40来加强侧框架10,因而能够提高侧框架10的刚性。另外,用于加强侧框架10的内框架40配置在侧框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因此,例如与在侧框架10的外侧设置加强部件的结构相比,这样配置能够使车辆用座椅S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变小。
另外,内框架40由于具有弯曲部44,因而能形成立体形状,具有较高的刚性。
另外,例如与直接接合侧框架和内框架的后端部的结构相比,直接接合侧框架10的前端部13和内框架40的前端部43的结构能够抑制后述传动机构30的动作受到侧框架10和内框架40相接合的接合部J阻碍,从而能够使传动机构30良好地进行动作。
另外,侧框架10、内框架40及连接柱51构成俯视看呈三角形的结构,从而在水平面内不容易变形,具有较高的刚性。另外,由于这些部件呈沿大致铅直方向延伸的板状,因而在上下方向上不容易变形,具有较高的刚性。
另外,如图4中(a)所示,通过直接接合侧框架10的前端部13和内框架40的前端部43而构成的接合部J呈封闭截面结构(截面上看为封闭状)。具体来讲,接合部J由上述侧框架10的第1侧壁部11和第1凸缘部12的前端侧的部分以及内框架40的第2侧壁部41和第2凸缘部42的前端侧的部分构成,通过焊接使第1凸缘部12的前端侧部分和第2凸缘部42的前端侧部分接合在一起,从而使接合部J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
这样,通过使接合部J呈封闭截面结构,从而能够提高该接合部J的刚性,进而提高侧框架10的刚性。
另外,如图3所示,像这样的封闭截面结构也适用于座椅靠背框架F2。即,座椅靠背框架F2具有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的外侧靠背框架F3和配置在左右方向内侧的内侧靠背框架F4,其中,外侧靠背框架F3具有:第3侧壁部F31,其形成该外侧靠背框架F3的侧表面;第3凸缘部F32,其从第3侧壁部F31的周缘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内侧靠背框架F4具有:第4侧壁部41,其形成该内侧靠背框架F4的侧表面;第4凸缘部F42,其从第4侧壁部41的周缘朝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另外,各凸缘部F32、F42通过焊接而接合在一起。
另外,具有像这样的封闭截面结构的座椅靠背框架F2配置在侧框架10和后述第1传动连杆31之间。
另外,分别由左右的侧框架10和左右的内框架40形成的左右的接合部J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连接管52连接在一起,该连接管52是连接部件的一个例子。这样就能够抑制内框架40发生扭曲,进一步提高左右的接合部J的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侧框架10的刚性。
另外,在侧框架10和内框架40的下侧,详细来讲在接合部J的后端附近,通过焊接接合有托架60,该托架60以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侧框架10和内框架40的方式被保持。托架60具有:基部61,其呈板状,从侧框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到内框架4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且与铅直方向垂直;第1夹持部62,其从基部6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夹持接合部J;第2夹持部63,其从基部61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夹持接合部J以外的部位,该基部61、第1夹持部62及第2夹持部63形成为一体。
如图4中(a)所示,第1夹持部62具有宽度与接合部J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的槽62A,接合部J被夹持在该槽62A内,槽62A的左右两侧的缘部和接合部J被焊接在一起。另外,如图4中(b)所示,第2夹持部63具有槽63A,该槽63A的宽度与从侧框架10的后侧部14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外表面到内框架40的第1中间部45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内表面的长度大致相等,侧框架10的后部14和内框架40的第1中间部45被夹持在该槽63A内,槽63A的左右两侧的缘部和侧框架10或内框架40焊接在一起。
设置像这样的托架60能够进一步提高侧框架10的刚性。另外,由于托架60具有形成一体的第1夹持部62和第2夹持部63,因此,例如与分别设置夹持接合部的托架和夹持接合部以外的部位的托架的结构相比,这样不仅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还能够容易地进行托架60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托架60和可动部件20之间设置有用于始终对可动部件20施加朝下方的力的弹簧SP。
如图2所示,可动部件20左右分别各设置有1个,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各可动部件20分别被以能摆动的方式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架10上的左右的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支承,从而能相对于侧框架10前后移动和倾转。前连杆71从侧框架10的前端部13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朝内侧延伸,其一端部以能摆动的方式与侧框架10的前端部13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相连接,而另一端部以能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件20的前侧部分相连接(也可参照图3)。
详细来讲,前连杆71从作为与侧框架10连接的连接轴的前侧固定轴71A沿着侧框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外表面大致向后方延伸后,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延伸到比侧框架10还靠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之后,大致朝后方延伸,其后端部通过前侧可动轴71B以能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件20相连接。这样,例如与前连杆的一端部和内框架的内侧相连接的结构相比,通过使前连杆71的一端部和侧框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相连接,能够抑制前连杆71干涉连接管52,从而使可动部件20良好地进行动作。
后连杆72位于前连杆71的后侧且配置在侧框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其一端部通过后侧固定轴72A以能摆动的方式与侧框架10相连接,另一端部通过后侧可动轴72B以能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件20的后侧部分相连接。详细来讲,后连杆72从后侧固定轴72A大致向下方延伸后,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延伸到可动部件20的侧表面,之后,沿着该侧表面大致向下方延伸。
更详细来讲,如图6所示,上述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如下构成:在座椅靠背S2以规定角度竖立的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前侧可动轴71B位于前侧固定轴71A的上方,后侧可动轴72B位于后侧固定轴72A的下方。这里,规定角度为座椅靠背S2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3°。另外,在图6~图12中,为了方便说明,根据座椅靠背S2的倾转动作,将相对于侧框架10位置不变的固定轴用空心圆表示,而将相对于侧框架10能够移动的可动轴用圆点来表示。
通过像这样配置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后侧时的后倾姿势(图10中所示姿势)的初期阶段(图6~图8)中,使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为前端部相对于后端部上升的第1方向。即,在图6~图8所示的初期阶段中,可动部件20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变大。
这样,能够将座椅靠背S2和椅座S1之间的角度调整到适当的角度,以使乘坐者在疲劳时保持自然的姿势,从而能够使乘坐者在车辆用座椅S上得到舒适的休息。
这样,只通过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就能够形成使可动部件20倾转的结构,例如与通过凸轮部件、辊子及连杆等3个以上的部分来使可动部件倾转的结构相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可动部件20倾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配置成:在将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图6)向后倾姿势(图10)倾转时,使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由上述第1方向转换成前端部相对于后端部下降的第2方向。即,如图8~图10所示,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向后倾姿势倾转时的后期阶段中,可动部件20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变小。
这样,当座椅靠背S2处于后倾姿势时,可动部件20和座椅靠背S2整体大致呈接近平面状态,因而能够使乘坐者在被放倒后大致呈平面状态的车辆用座椅S上展开身体,从而得到舒适的休息。
另外,在基准姿势(图6)的情况下,前侧可动轴71B位于前侧固定轴71A的后方,且位于比经过前侧固定轴71A的第1铅垂面PF1接近经过前侧固定轴71A的第1水平面FF1的位置上。
这样,在以前侧固定轴71A为中心使前侧可动轴71B朝前斜上方摆动时,在最初阶段,能够提高前侧可动轴71B的上升量(相对于单位转动角度的上升量)。另外,在前侧可动轴71B比第1水平面FF1接近第1铅垂面PF1的之后的阶段,能够稍微抑制前侧可动轴71B的上升量。因此,能够使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顺利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
另外,在基准姿势(图6)的情况下,后侧可动轴72B位于比经过后侧固定轴72A的第2水平面FF2接近经过后侧固定轴72A的第2铅垂面PF2的位置上,且位于第2铅垂面PF2的前方。这样,在以后侧固定轴72A为中心使后侧可动轴72B朝前斜上方摆动时,在最初的阶段,能够稍微抑制后侧可动轴72B的上升量(单位转动角度的上升量)。另外,在后侧可动轴72B比第2铅垂面PF2靠近第2水平面靠近FF2之后的阶段,能够提高后侧可动轴72B的上升量。因此,能够使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顺利地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传动机构30具有作为第1传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1传动连杆31、作为第2传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传动连杆32、作为第3传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3传动连杆33,该传动机构30在左右的侧框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分别设置有1个。这样,例如与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配置传动机构的结构相比,通过在侧框架1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配置传动机构30,能够使车辆用座椅S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变小。
另外,传动机构30的一部分(第3传动连杆33的前端侧部分以外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侧框架10的后部14和内框架40的后部(位于接合部J后侧的部分)之间。这样就能够抑制异物从左右方向内侧进入到配置在侧框架10和内框架40之间的传动机构30的一部分中,从而使传动机构30良好地进行动作。
第1传动连杆31从座椅靠背框架F2的基端部(倾转轴F21附近)朝前斜下方延伸,其后端部通过第1连接轴A1与座椅靠背框架F2连接,其前端部通过第2连接轴A2与第2传动连杆32连接。换言之,第1传动连杆31的前端部通过第2连接轴A2和后述第2传动连杆32及第3传动连杆33间接地与可动部件20连接。这样,座椅靠背F2的倾转动作就能通过第1传动连杆31、第2传动连杆32及第3传动连杆33被传递给可动部件20。
更具体来讲,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第1连接轴A1位于倾转轴F21(倾转中心)的前侧,详细来讲,位于比连接倾转轴21和第2连接轴A2的直线稍微向上方偏移的位置上。另外,当座椅靠背S2处于从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前侧的前侧姿势的过程中的中间姿势(图12)时,第1连接轴A1、第2连接轴A2及倾转轴F21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这样,当座椅靠背S2处于从基准姿势到前侧姿势之间的上述中间姿势时,倾转轴F21、第1连接轴A1及第2连接轴A2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即,第1连接轴A1能够越过连接倾转轴F21和第2连接轴A2的直线,从而能够使可动部件20的移动方向切换为(与之前相反的)相反方向。
第2传动连杆32为侧面看呈V字状的连杆,具有:基部32B,其通过摆动轴32A以能摆动的方式与侧框架10连接;第1臂部32C,其从基部32B朝后斜下方延伸;第2臂部32D,其从基部32B向斜后上方延伸。另外,第1传动连杆31通过第2连接轴A2以能摆动(转动)的方式与第1臂部32C的顶端部连接,第3传动连杆33通过第3连接轴A3以能摆动的方式与第2臂部32D的顶端部连接。即,位于远离第2传动连杆32的摆动中心的位置上的第1臂部32C的顶端部为用于接收来自第1传动连杆31的驱动量的输入部,位于远离第2传动连杆32的摆动中心且与所述输入部不同的位置上的第2臂部32D的顶端部为用于向第3传动连杆33传递驱动量的输出部。
第3传动连杆33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连杆,其后端部通过第3连接轴A3以能摆动的方式与第2传动连杆32连接,其前端部通过上述前侧可动轴71B以能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件20的前侧部分连接。即,第3传动连杆33和可动部件的连接轴以及前连杆71和可动部件20的连接轴同轴(包括相同,即,由前侧可动轴71B构成)。这样,例如与第3传动连杆33和前连杆分别与可动部件不同的位置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传动机构30如上构成,因此,如图6~图10所示,当座椅靠背框架F2从基准姿势向后倒时,由座椅靠背框架F2将第1传动连杆31拉向后斜上方,此时,第2传动连杆32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摆动,第3传动连杆33朝前方移动。因此,当座椅靠背框架F2向后倒时,由传动机构30向可动部件20的前侧部分施加的朝向前方的力(使前连杆71竖起的力),由于该力的作用,被所述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支承的可动部件20在朝前方移动的同时,其倾转方向在各连杆71、72的作用下,能够从第1方向切换成第2方向。
另外,如图6~图13所示,当座椅靠背框架F2从基准姿势向前倒时,在初期阶段(图6、图11、图12),由座椅靠背框架F2将第1传动连杆31压向前斜下方,此时,第2传动连杆32沿图中顺时针方向摆动,第3传动连杆33朝后方移动。因此,在使座椅靠背框架F2从基准姿势向前倒的动作的初期阶段,由传动机构30向可动部件20施加的朝向后方的力,由于该力的作用,使可动部件20朝后方移动的同时,在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的作用下,其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缩小。
另外,如图12所示,在使座椅靠背框架F2从基准姿势朝前方倾斜2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0°)的状态下,第1连接轴A1、第2连接轴A2及倾转轴F21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在第1连接轴A1、第2连接轴A2及倾转轴F21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之后(座椅靠背框架F2从基准姿势向前倒的动作的后期阶段),如图13所示,由座椅靠背框架F2将第1传动连杆31拉向后斜上方,此时,第2传动连杆32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摆动,第3传动连杆33朝前方移动。
因此,在使座椅靠背框架F2从基准姿势向前倒的动作的后期阶段,由传动机构30向可动部件20施加的朝向前方的力,由于该力的作用,使可动部件20在朝前方移动的同时,在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的作用下,其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变大。
这样,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图6)向前侧姿势倾转的过程中,可动部件20的移动方向由后方转变成前方,因此,例如,与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向前侧姿势倾转的过程中可动部件20继续朝后方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可动部件20或者设置在可动部件20上的椅座S1(座椅垫)的后端部与座椅靠背S2相干涉。
采用本实施方式,除能够得到上述效果外,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由于第1传动连杆31通过能够摆动的第2传动连杆32与可动部件20相连接,因此,通过调整第2传动连杆32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朝向和与摆动中心的距离,能够将施加在可动部件20上的力的方向和可动部件20的移动量调整到适当的方向和移动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可动部件20或椅座S1与座椅靠背S2相互干涉。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是通过局部变更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后形成的,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4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20具有与前连杆71和后连杆73相连接的可动连杆34。后连杆73呈V字状,其相当于该V字的角的部位通过后侧固定轴73A以能摆动的方式支承在侧框架10上。
后连杆73具有第1臂部73C与第2臂部73D,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第1臂部73C从后侧固定轴73A朝后斜下方延伸;第2臂部73D从侧后固定轴73A朝前斜上方延伸。第1臂部73C的顶端部通过后侧可动轴73B以能摆动的方式与可动连杆34连接,第2臂部73D的顶端部通过第2连接轴A2以能摆动的方式与第1传动连杆31连接。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仅由第1传动连杆31构成。
另外,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后侧可动轴73B位于比第2水平面FF2接近第2铅垂面PF2的位置上,且位于第2铅垂面PF2的后方位置上。另外,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作为第1传动连杆31和座椅靠背框架F2的连接轴的第1连接轴A1大致位于倾转轴F21的正上方。
如图14~图16所示,即使在像这样的结构中,在使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图14)向后侧姿势(图16)倾转时,能够使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从上述第1方向转换成第2方向。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是通过局部变更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后形成的,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7所示,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前侧可动轴71B位于第1铅垂面PF1的前方,后侧可动轴73B位于第2铅垂面PF2的前方。具体来讲,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后连杆73的第1臂部73C从后侧固定轴73A朝前斜下方延伸,第2臂部73D朝大致正下方延伸。另外,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第1连接轴A1位于倾转轴F21的前方,且配置比该倾转轴F21稍微靠下的位置上。
如图17~图19所示,在像这样的结构中,在使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图17)向后侧姿势(图19)倾转时,能够使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维持上述第1方向不变。即,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后侧姿势倾转的时,至少在初期阶段,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为第1方向即可,因此,在像这样从基准姿势向后侧姿势倾转时,可以使可动部件20的倾转方向维持第1方向不变。
【第4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的图17和图20~图22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是通过局部变更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后形成的,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后连杆73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具有:第1臂部73C,其从后侧固定轴73A朝前斜下方延伸;第2臂部73D,其从后侧固定轴73A朝大致正下方延伸(参照图17)。第1臂部73C的顶端部通过后侧可动轴73B以能摆动的方式与可动连杆73连接,第2臂部73D的顶端部通过第2连接轴A2以能摆动的方式与第1传动连杆31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仅由第1传动连杆31构成,第1连杆31通过后连杆73与作为可动部件20的构成部件的可动连杆34连接。
另外,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前侧可动轴71B位于第1铅垂面PF1的前方,后侧可动轴73B位于第2铅垂面PF2的前方。另外,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第1连接轴A1位于倾转轴F21的前方,且位于比该倾转轴F21稍微靠下的位置上。
如图17、图20~图22所示,在像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图17)倾转到前侧姿势(图22)的过程中(图20所示姿势和图21所示姿势之间的姿势),倾转轴F21、第1连接轴A1及第2连接轴A2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因而也能够使可动部件20的移动方向由“前”切换成“后”。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如与可动部件继续朝前方移动的结构相比,这样能够可动部件20或椅座S1与配置在椅座S1等的前方的部件相干涉。
【第5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23~图25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具有作为支承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左右的侧框架10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滑动机构的一个例子的滑轨机构140。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尤其对用于支承椅座S1的座椅垫的底座框架安装在可动部件20上的状态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是通过局部变更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后形成的,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23所示,可动部件20左右各设置有1个,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其上安装有用于支承座椅垫的底座框架70。各可动部件20具有:基部20C,其呈板状且大致与上下方向垂直;侧壁部20D,其从基部20C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向下方延伸。基部20C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朝下方弯曲,从而能够提高基部20C的刚性。
在基部20C的前部和后部设置有:连接棒21,其用于连接左右的基部20C的前部且为连接部的一个例子;连接框架22,其用于连接左右的基部20C的后部且为连接部的一个例子。这样,通过连接棒21和连接框架22来连接左右的可动部件20,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0的刚性。
连接棒21通过多次弯曲金属制的棒状部件而使其刚性得以提高,连接框架22呈前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截面大致呈U字状,这使其刚性得以提高。另外,在左右的可动部件20和连接框架22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底座框架70的安装孔20A、20B、22A。具体来讲,在各可动部件20的前部形成有圆形的安装孔20A,在其后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安装孔20B。另外,在连接框架22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2个圆形的安装孔22A。这样,在左右的可动部件20和连接框架22上形成安装孔20A、20B、22A。即,将底部框架70安装在左右的可动部件20和连接框架22上,从而能够由各可动部件20和连接框架22来稳定地支承底座框架70。
另外,在左右的可动部件20中、于前侧的安装孔20A的附近连接有上述连接棒21。因此,这能够提高安装孔20A附近的部位的刚性,从而能够由可动部件20稳定地支承底座框架70。
另外,在可动部件20的基部20C和侧壁部20D上形成有切口部20E。如图25所示,该切口部20E作为用于使螺母N1露出于上方的避让部而形成,该螺母N1用于隔着托架60将后述的滑轨机构140安装在侧框架10上。这样能够使工具穿过切口部20从上方与螺母N1相卡合,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托架60和滑轨机构140的安装作业。
另外,切口部20E位于可动部件20中、安装有后述前连杆71的第1部位20F和安装有后连杆20的第2部位20G之间,且远离第1部位20F和第2部位20G。这里,第1部位20F为可动部件20中、前连杆71所接触的部位,第2部位20G为可动部件20中、后连杆72所接触的部位。这样,由于切口部20E远离第1部位20F和第2部位20G,因而能够抑制可动部件20上的前连杆71和后连杆72的安装部分(第1部位20F和第2部位20G)的刚性因切口部20E而降低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可动部件20的刚性。
另外,如图25所示,在侧框架10的后部14的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与内框架40的后部47及其前侧的弯曲部44相面对的部分)上形成有延伸部15,该延伸部15从第1侧壁部11的下缘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且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这样,通过设置从第1侧壁部11的下缘弯曲的延伸部15,从而能够提高侧框架10的后部14的刚性。
具体来讲,延伸部15朝比内框架40还靠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突出,通过焊接固定在该内框架40上。另外,在该延伸部15上安装有后述的滑轨机构140。这样,通过在因弯曲形成而使刚性得以提高的延伸部15上安装滑轨机构140,从而能够由该滑轨机构140稳定地支撑侧框架10。
如图24和图25所示,滑轨机构140在侧框架10的前后各设置有1个,主要具有:侧轨141,其沿左右方向延伸;侧滑块142,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且由侧轨141支承而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前后的侧滑块142分别直接地或间接地安装在左右侧框架10上,前后的侧轨141安装在未图示的前后滑轨机构的滑块上。
具体来讲,前侧的侧滑块142被作为紧固部件的一个例子的螺栓B1和螺母N1固定在侧框架10上固定的托架60上,从而间接地安装在侧框架10上。后侧的侧滑块142被两对螺栓B2和螺母N2直接安装在侧框架10的上述延伸部15上。一对螺栓B2和螺母N2以及另一对螺栓B2和螺母N2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配置。这样,由于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排列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因而能够容易地将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配置在左右较长的横滑块142的前后宽度内,从而能够隔着横滑块142由侧轨141稳定地支承侧框架10。
另外,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位于侧框架10的后部14和内框架40的后部47之间,且配置在远离各后部14、47的位置。即,各内框架40以从上下方向上看不与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重叠的方式,穿过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与连接柱51相连接。这样能够抑制内框架40妨碍各螺栓B2和各螺母N1的紧固作业的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侧框架10和滑轨机构140的安装作业。另外,利用侧框架10的后部14和内框架40的后部47之间的空间来设置各螺栓B2和各螺母N1,因而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抑制车辆用座椅S的大型化。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各内框架40的后部47被连接柱51连接在一起,但是,还有,各内框架40的后部47也可以在该后部47中、远离连接柱51而靠近前方的位置上,被用于连接左右的内框架40的圆筒状的连接管53连接在一起。另外,由于左右的内框架40的后部47被连接柱51和连接管53连接在一起,因而能够抑制该内框架40的扭曲,使其具有非常高的刚性。
另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内框架40的后部47配置在比其前侧的第2中间部46还靠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因而能够扩大侧框架10的后部14和内框架40的后部47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进行紧固作业。另外,因空间的扩大而能够使用较大的螺栓B2和螺母N2,从而能够提高侧框架10的螺栓B2和螺母N2周围的刚性。
另外,上述第1传动连杆31以从上下方向上看不与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重叠的方式而配置。详细来讲,第1传动连杆31配置在右侧的螺栓B2和螺母N2与左侧的螺栓B2和螺母N2之间,且配置在远离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的位置上。这样能够抑制第1传动连杆31妨碍各螺栓B2和各螺母N2的紧固作业的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侧框架10和滑轨机构140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避让部例示了切口部20E,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该避让部可以为孔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前侧的连接部,例示了棒状的连接棒21,作为后侧的连接部,例示了板状的连接框架22,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前后的连接部可以均形成为棒状或板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紧固部件,例示了螺栓B1和螺母N1,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螺钉。另外,紧固部件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1个,也可以为2个以上。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第5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如下面的其他实施方式所示,适当地进行变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传动连杆31通过其他部件与可动部件20相连接,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第1传动连杆与可动部件20直接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倾转轴F21、第1连接轴A1及第2连接轴A2出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状态,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座椅靠背处于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时的某个姿势的情况下,倾转轴F21、第1连接轴A1及第2连接轴A2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即可。即,例如,可以是,在基准姿势或者前倾姿势的情况下,第1连接轴和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也能够减小由第1传动连杆传递给位于可动部件一侧的部件的驱动量,因而能够抑制座椅靠背前倾时可动部件的移动,从而抑制可动部件(椅座)和座椅靠背相干涉。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不论座椅靠背的姿势为哪种姿势的情况下,3个轴都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结构)。即,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时,只要传动机构能够使朝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移动的可动部件的移动量逐渐变小,本发明采用哪种结构都可以。例如,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等:在基准姿势的情况下,第1连接轴位于稍微偏离连接其倾转中心和第2连接轴的直线的位置上。
即使不在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的中途,3个轴都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结构)中,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时,只要能够使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切换成相反方向,传动机构采用哪种结构都可以。例如,传动机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等:设置与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联动的凸轮,该凸轮的凸轮面形成为包括朝前方推压可动部件的形状和容许可动部件朝后方移动的形状在内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可动部件20,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动部件可以为任何形状。作为能够实施本发明的可动部件,例如也可以由棒状部件等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30由3个连杆31~33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传动机构的结构可以任意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件,例示了圆筒状的连接管52,但是该连接管52也可以为多角形的管或棒状部件或板状部件。
根据上面详细说明的第1~第5实施方式,还公开有如下发明技术思想。
本发明提供如下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即,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座和相对于该椅座能够倾转的座椅靠背。该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左右的侧框架,其用于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的框架;可动部件,其相对于所述侧框架能够前后移动;传动机构,其为了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传递给所述可动部件,而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其中,所述传动机构具有第1传动部件,该第1传动部件的一端部通过第1连接轴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相连接,而另一端部通过第2连接轴直接地或间接地与所述可动部件相连接,在所述座椅靠背从以规定角度竖起的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前侧的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不论在哪种姿势的情况下,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所述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该结构,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所述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能够减小从第1传动部件传递给可动部件的驱动量,因而能够抑制座椅靠背前倾时可动部件的移动,从而抑制可动部件与座椅靠背等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基准姿势向所述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所述倾转中心、所述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因此,在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的过程中,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第1连接轴及第2连接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从而,第1连接轴能够越过连接倾转中心和第2连接轴的直线,从而将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切换成相反方向。因此,例如,与座椅靠背从基准姿势向前倾姿势倾转的时、可动部件继续朝座椅靠背等其他部件一侧移动的结构相比,这能够进一步抑制可动部件和其他部件相干涉。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基准姿势的情况下,所述第1连接轴能够位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中心的前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1传动部件通过第2传动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相连接,所述第2传动部件以能摆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具有:输入部,其在远离该第2传动部件的摆动中心的位置上,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相连接;输出部,其在远离所述摆动中心且与所述输入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与可动部件相连接。
这样,通过调整第2传动部件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朝向以及其与摆动中心的距离,从而将施加在可动部件上的力的方向和可动部件的移动量调整到适当的方向和移动量,从而进一步抑制可动部件和其他部件的相互干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输出部能够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3传动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的前侧相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动部件的前侧部分以能摆动的方式与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且能摆动的前连杆相连接,所述可动部件的后侧部分以能摆动的方式与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且能摆动的后连杆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3传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连接轴与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可动部件的连接轴相同。
这样,与第3传动部件和前连杆分别与可动部件的不同位置相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即,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座和相对于该椅座能够倾转的座椅靠背。该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左右的侧框架,其用于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的框架;可动部件,其相对于所述侧框架能够前后移动;传动机构,其为了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传递给所述可动部件,而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在所述座椅靠背从以规定角度竖起的基准姿势向倾转到最前侧的前侧姿势倾转时,由所述传动机构使朝前后方向的一侧移动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量逐渐变小。另外,在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基准姿势向所述前倾姿势倾转时,该传动机构也可以使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切换成相反方向。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即,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座和相对于该椅座能够倾转的座椅靠背。该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左右的侧框架,其用于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的框架;可动部件,其相对于所述侧框架能够前后移动;传动机构,其为了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传递给所述可动部件,而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其中,所述传动机构配置在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将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结构相比,将传动机构配置在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结构能够使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变小。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侧框架相连接的内框架设置在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
因此,这样能够通过内框架来加强侧框架,从而能够提高侧框架的刚性。另外,例如,与将加强部件设置在侧框架的外侧的结构相比,这能够使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变小。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传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可以配置在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
这样能够抑制异物从左右方向上的内侧进入到配置在侧框架和内框架之间的传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中,从而能够使传动机构良好地进行动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侧框架的前端部和所述内框架的前端部可以通过直接接合形成接合部。
因此,例如与使侧框架的后端和内框架的后端直接接合的结构相比,这能够抑制由侧框架和内框架形成的接合部妨碍连接座椅靠背和可动部件的传动机构的移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使传动机构良好地进行动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接合部具有:第1侧壁部,其形成所述侧框架的侧表面;第1凸缘部,其从该第1侧壁部的周缘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出来;第2侧壁部,其形成所述内框架的侧表面;第2凸缘部,其从该第2侧壁部的周缘朝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出来,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被接合在一起。
因此,由于接合部为封闭截面结构,因而能够提高该接合部的刚性,进而提高侧框架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内框架相对于左右的侧框架各设置有1个,左右配置的所述接合部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
因此,这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合部的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侧框架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设置以夹持所述侧框架和内框架的方式而被保持的托架。
因此,这能够进一步提高侧框架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托架可以具有形成一体的夹持所述接合部的第1夹持部和夹持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的第2夹持部。
因此,例如与分别设置夹持所述接合部的托架和夹持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的托架的结构相比,这不仅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还能够容易地进行托架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连接所述可动部件的前侧部分和所述侧框架的前连杆的情况下,所述前连杆从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朝内侧延伸,其一端部安装在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而其另一端部与所述可动部件相连接。
因此,例如与前连杆安装在内框架的内侧的结构相比,这能够抑制前连杆和连接部件的相互干涉,从而能够使可动部件良好地进行动作。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即,该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座和相对于该椅座能够倾转的座椅靠背。该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左右的侧框架,其用于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的框架;左右的可动部件,其对应于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而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前连杆及后连杆,其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侧框架相连接,并使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侧框架能够移动,用于支承所述椅座的座椅垫的底座框架安装在所述可动部件上。
根据该结构,由2个连杆支承可动部件,因此,即使设置底座框架,与现有的结构相比,也能够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来使座椅垫移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设置连接所述左右的可动部件的连接部。
因此,这能够提高可动部件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连接部可以设置在所述左右的可动部件的前部和后部。
因此,这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部件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底座框架可以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上。
因此,这能够通过可动部件和连接部来稳定地支承底座框架。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左右的可动部件的前部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底座框架的安装孔的情况下,所述连接部可以与所述可动部件中、形成有安装孔的部位相连接。
因此,这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孔附近部位的刚性,从而能够由可动部件稳定地支承底座框架。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用于支承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滑动机构的情况下,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可以形成避让部,该避让部使用于将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安装在所述侧框架上的紧固部件露出于上方。
因此,这能够使工具穿过避让部从上方与紧固部件相卡合,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侧框架和左右滑动机构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避让部位于所述可动部件中、安装有所述前连杆的第1部位和安装有所述后连杆的第2部位之间,且远离所述第1部位和所述第2部位。
因此,这能够抑制可动部件上的前连杆和后连杆的安装部分的刚性因避让部而降低的情况发生,从而能够提高可动部件的刚性。
【第6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26~29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发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是以坐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上的人基准而看到的方向。
如图26所示,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个例子的车辆用座椅S’具有:作为第1椅垫的一例的固定椅垫SC1;作为第2椅垫的一个例子的椅座(座椅坐垫)SC2,其邻接固定椅垫SC1的前方配置;座椅靠背S3,其配置在固定椅垫SC1的上方。
在该车辆用座椅S’中,由公知的机构使座椅靠背SC3相对于椅座SC2能够摆动,即,能够进行座椅靠背角度调节动作,椅座SC2与座椅靠背SC3的座椅靠背角度调节动作联动,相对于座椅靠背SC3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具体来讲,车辆用座椅S’如下构成:与座椅靠背SC3向后方倒的动作联动,椅座SC2相对于座椅靠背SC3能够朝前方移动。因此,椅座SC2与座椅靠背SC3的动作联动,相对于固定椅垫SC1能够前后移动,使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的距离(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另外,如图27所示,车辆用座椅S’具有座椅框架SF。该座椅框架SF具有:一对侧框架SF1,其为底座框架的一个例子且左右面对配置;可动框架SF2,其以能相对于侧框架SF1前后移动的方式被支持。
固定椅垫SC1是通过给未图示的框架盖上由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构成的椅垫411,而且给缓冲材料411的表面盖上由合成皮革或布等构成的表皮部件412而构成的。固定椅垫SC1设置在侧框架SF1的后部,并被一对侧框架SF1夹持。
椅座S2是通过给可动框架SF2盖上由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413,而且给缓冲部件413的表面覆盖上由合成皮革或布等构成的表皮部件414构成。具体来讲,椅座SC2的后表面被后侧表皮部件414A覆盖,椅座SC2的上表面被上侧表皮部件414B覆盖。另外,后侧表皮部件414A的上端与上侧表皮部件414B的后端相缝合,后侧表皮部件414A的下端在椅座SC2的下表面侧与设置在椅座SC2上的表皮固定用线416相卡合。该椅座SC2设置在侧框架SF1上,并被一对侧框架SF1夹持。
座椅靠背SC3是通过给未图示的框架盖上由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417,而且给缓冲部件417的表面盖上由合成皮革或布等构成的表皮部件418构成,该座椅靠背SC3通过未图示座椅靠背角度调节机构以能摆动的方式支承在一对侧框架SF1上。
下面,详细地说明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周围的结构。
在侧框架SF1上,于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设置有作为棒状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管部件421,该管部件42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连接一对侧框架SF1。
管部件421进入到椅座SC2的后表面上形成的凹部413A中配置。这样,在管部件421的上方,就能够使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相接近。
另外,管部件421以与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不相干涉的方式设置在与该移动机构的移动轨迹不同的位置上,该移动机构用于使座椅座SC2相对于固定椅垫SC1朝前方移动。更详细来讲,移动机构配置在比左右的侧框架SF1还靠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管部件421配置在左右的侧框架SF1的内侧。这样,管部件421就不会对移动机构的移动造成影响,从而能够扩大移动机构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管部件421的前方设置有连接部件422,该连接部件422在椅座SC2的下方搭设在一对侧框架SF1上。
另外,在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设置有安装在椅座SC2的上部的覆盖部件415。
如图28所示,覆盖部件415由片状的主体部415A、橡胶部415B、挂钩部件415C构成,其中,主体部415A由合成皮革或布等构成,橡胶部415B在主体部415A的下端部415D上沿左右方向设置有2个,挂钩部件415C为卡止部的一个例子,设置在各橡胶部415B的顶端。覆盖部件415的宽度与椅座SC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另外,覆盖部件415的橡胶部415B部分能够弹性伸缩。
如图27所示,通过将覆盖部件415的主体部415A的上端和后侧表皮部件414A一起与上侧表皮部件415N进行缝合,使该覆盖部件415固定在椅座SC2上。覆盖部件415穿过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的管部件421的靠近固定椅垫SC1的一侧,其顶端通过挂钩部件415C与连接部件422相卡止。
这样使覆盖部件415在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以卷绕管部件421的状态而设置。
下面,说明如上构成的车辆用座椅S’的作用和效果。
如图29所示,当座椅靠背SC3向后被放倒时,椅座SC2朝前方移动,覆盖部件415的上端因固定在椅座SC2上也朝前方移动。伴随于此,覆盖部件415在橡胶部415B伸长且其卷搭在管部件421上的状态下,被椅座SC2拉伸,且在管部件421和椅座SC2之间扩展。
这样,伴随着椅座SC2朝前方移动,覆盖部件41在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扩展,从而能够针对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缝隙的扩大,由覆盖部件415来遮盖该缝隙。因此,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车辆用座椅S’的美观,还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的缝隙中。
另外,由于覆盖部件415在卷绕管部件421的状态下而设置,因此,即使在覆盖部件415的顶端如本实施方式一样与椅座SC2的下表面侧相卡止的情况下,当椅座SC2朝前方移动时,覆盖部件415挂在管部件421上,至少也能够在椅座SC2和管部件421之间扩展。从而能够由覆盖部件415来遮盖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的缝隙。
另外,由于覆盖部件415与基端安装在椅座SC2上且顶端被固定的连接部件422相卡止,因此,当椅座SC2朝前方移动时,覆盖部件415的基端和椅座SC2一起移动,但是,该覆盖部件415的顶端不移动。这样,当椅座SC2朝前方移动时,由于覆盖部件415在被拉伸的状态下扩展,因而能够抑制覆盖部件415的弯曲。
另外,由于覆盖部件415的橡胶部415B能够进行弹性伸缩,因而能够使覆盖部件415容易随着椅座SC2的移动进行扩展。另外,在使椅座SC2移动时,橡胶部415B伸长,朝与椅座SC2拉伸覆盖部件415的方向相反的一侧拉伸该覆盖部件415,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件415的弯曲。
另外,由于覆盖部件415的与连接部件422相卡止的挂钩部件415C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2个,因而,与由1个挂钩部件415C使覆盖部件415和连接部件422相卡止的情况相比,这能够抑制覆盖部件415的弯曲。
【第7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30~31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在该第7实施方式中,不仅将覆盖部件安装在椅座SC2上,还将其安装在固定椅垫SC1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30所示,覆盖部件435具有:第1覆盖部件435A其安装在固定椅垫SC1的上部;第2覆盖部件435B,其安装在椅座SC2的上部,且与第1覆盖部件435A相连接;第3覆盖部件435C,其一端固定在第1覆盖部件435A和第2覆盖部件435B的连接部上。
通过将第1覆盖部件435A的上端与固定椅垫SC1的表皮部件412相缝合,使该第1覆盖部件435A的基端固定在固定椅垫SC1上,第1覆盖部件435A朝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延伸。另外,在第1覆盖部件435A的顶端上固定有上方开口且截面大致呈J字状的卡合部件435E。
通过将第2覆盖部件435B的上端与椅座SC2的表皮部件414相缝合,使该第2覆盖部件435B的基端固定在椅座SC2上,第2覆盖部件435B朝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延伸。另外,在第2覆盖部件435B的顶端上固定有被卡合部件435F,该被卡合部件435F从上方插入固定在第1覆盖部件435A上的卡合部件435E的开口中,并与该卡合部件435E相卡合。
另外,第1覆盖部件435A和第2覆盖部件435B在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通过卡合部件435E和被卡合部件435F的卡合而相连接。
第3覆盖部件435C固定在卡合部件435E上,该卡合部件435E的上端固定在第1覆盖部件435A上。另外,在第3覆盖部件435C的下端(另一端)设置有橡胶部435R,在该橡胶部435R的顶端固定有挂钩435H。第3覆盖部件435C通过挂钩435H与连接部件423相卡止,该连接部件423用于连接设置在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缝隙的下方的左右的侧框架SF1。
通过如上构成覆盖部件435,如图31所示,当椅座SC2朝前方移动时,第1覆盖部件435A和第2覆盖部件435B被椅座SC2拉伸,在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扩展。
此时,由于第1覆盖部件435A从固定椅垫SC1延伸,第2覆盖部件435B从椅座SC2延伸且与该第1覆盖部件435A相连接,因而能够由覆盖部件435遮盖第1覆盖部件435A和第2覆盖部件435B之间的整个缝隙。
另外,由于第1覆盖部件435A和第2覆盖部件435B的连接部被第3覆盖部件435C朝下方拉伸,因而能够抑制第1覆盖部件435A和第2覆盖部件435B的弯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像第6实施方式那样的用于卷搭覆盖部件的管部件421,因而,如图31所示,可以在侧框架SF1的固定椅垫SC1的前方设置用于卡止固定椅垫SC1的表皮部件412的端部的表皮固定用线424。具体来讲,固定椅垫SC1具有前侧表皮部件412A,该前侧表皮部件412A在第1覆盖部件435A的下方与其他的表皮部件412相缝合,且朝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延伸。另外,前侧表皮部件412A的下端与表皮固定用线424相卡止。
【第8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32~33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在该第8实施方式中,不将覆盖部件固定安装在椅座SC2和固定椅垫SC1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32所示,车辆用座椅S’在固定椅垫SC1的上部的前方设置有用于连接一对侧框架SF1的棒状的第1吊架425。
另外,可动框架SF2的后端从椅座SC2的上部的后表面突出出来,在该突出出来的部分上固定有棒状的第2吊架426。
另外,覆盖部件445的片状的主体部445A挂搭在第1吊架425和第2吊架426上。即,覆盖部件445安装在第1吊架425和第2吊架426(椅座SC2的上部)上。
覆盖部件445在从第1吊架425垂下来的主体部445A的顶端和从第2吊架426垂下来的主体部445A的顶端上,隔着橡胶部445B设置有挂钩部件445C,该挂钩部件445C与固定在侧框架SF1上的卡止部427相卡止。
根据上述结构,如图33所示,当椅座SC2朝前方移动时,覆盖部件445被第2吊架426(椅座SC2)拉伸,在第1吊架425和第2吊架426之间扩展。从而能够由覆盖部件445来遮盖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的缝隙。
另外,由于覆盖部件445的顶端被橡胶445B朝下方拉伸,因而能够抑制覆盖部件445在第1吊架425和第2吊架426之间发生弯曲。
【第9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34~35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在该第9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被收装在固定椅垫SC1内,当椅座SC2朝前方移动时,覆盖部件被拉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上述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34所示,固定椅垫SC1在椅垫411上形成的凹部411A内具有卷取器,该卷取器具有未图示的卷取轴和螺旋弹簧。
覆盖部件455卷绕在固定椅垫SC1内的卷取器上,且朝卷绕卷取器的方向被拉伸。另外,覆盖部件455的一端从固定椅垫SC1中出来,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固定在椅座SC2的上部。
根据上述结构,如图35所示,当椅座SC2朝前方移动时,覆盖部件455被椅座SC2拉伸,从固定椅垫SC1内被拉出。这样就能够使覆盖部件45在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扩展,从而由该覆盖部件455遮盖住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的缝隙。
另外,由于覆盖部件455被固定椅垫SC1内的卷取器拉着,因而能够抑制被拉伸出来的覆盖部件455发生弯曲。另外,在使椅座SC2向后方返回时,覆盖部件455被重新引入收装在固定椅垫SC1内。
另外,在第9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455收装在固定椅垫SC1内,其一端固定在椅座SC2上,但是,覆盖部件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该覆盖部件卷绕在收装在椅座SC2内的卷取器上,从椅座SC2中出来的覆盖部件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椅垫SC1上。另外,覆盖部件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使覆盖部件卷绕在收装在椅座SC2和固定椅垫SC1这两者内的卷取器上。即使采用这些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结构相同的效果。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与上述实施方式。针对具体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415为由合成皮革或布等构成的片状的部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覆盖部件可以为具有柔软性的较薄的部件,例如,也可以为将多根棒排列成行而形成的帘状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415上设置有橡胶部415B,该橡胶部415B进行弹性伸缩,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件415的主体部415A的弯曲,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覆盖部件415的主体部415A可以由织入橡胶构成的薄片或橡胶的织物部件形成,使主体部415A本身可以进行伸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415在固定椅垫SC1(第1椅垫)和椅座SC2(第2椅垫)之间扩展,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覆盖部件在座椅靠背SC3(第1椅垫)和椅座SC2(第2椅垫)之间扩展。
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415的顶端与设置在侧框架SF1上的连接部件422相卡止,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覆盖部件的顶端可以与固定椅垫SC1相卡止。例如,在第6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覆盖部件415的挂钩部件415C与固定椅垫SC1相卡止,使覆盖部件415连接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因此,即使有异物进入到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也能够被覆盖部件415阻挡住。
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挂搭有覆盖部件415的管部件421,但是,优选将其设置在较高的位置上,以通过覆盖部件415能够更好地遮盖固定椅垫SC1和椅座SC2之间的缝隙。具体来讲,优选将管部件设置在侧框架SF1的上部,更详细来讲,设置在与安装有椅座SC2的覆盖部件415的位置高度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其高的位置上。
根据上面详细说明的第6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还公开有如下发明技术思想。
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基本框架;第1椅垫,其设置在所述基本框架上;第2椅垫,其邻接所述第1椅垫的前方配置,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第2椅垫的相对位置能够发生变化,在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第2椅垫之间设置有覆盖部件,当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第2椅垫中的至少一个移动而使两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覆盖部件被该移动的所述第1椅垫或者所述第2椅垫拉伸,在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第2椅垫之间扩展。
根据上述结构,对应于第1椅垫和第2椅垫之间缝隙的扩大,覆盖部件在第1椅垫和第2椅垫之间扩展。从而能够由该覆盖部件来遮盖第1椅垫和第2椅垫之间的缝隙。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所述覆盖部件安装在所述第2椅垫的上部,穿过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第2椅垫之间,其顶端与所述基本框架或者所述第1椅垫相卡止。
另外,作为覆盖部件安装在第2椅垫的上部的结构,例如有覆盖部件固定在第2椅垫的上部的结构和覆盖部件挂搭在固定在第2椅垫的上部的棒状的部件上的结构等。
根据上述结构,当第2椅垫朝前方移动时,覆盖部件被第2椅垫拉伸,另外,其顶端与框架或者第1椅垫相卡止而不移动。因此使覆盖部件处于被拉伸的状态,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件的弯曲。
另外,在该结构中,优选所述基本框架配置在所述第1椅垫和所述第2椅垫之间,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所述覆盖部件在卷入所述棒状部件的状态下而设置。
因此,至少,覆盖部件在第1椅垫和棒状部件之间或者第2椅垫和棒状部件之间扩展,从而能够由在第1椅垫和棒状部件之间或者第2椅垫和棒状部件之间扩展的覆盖部件来遮盖第1椅垫和第2椅垫之间的缝隙。
另外,在上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所述覆盖部件具有安装在所述第1椅垫的上部的第1覆盖部件和安装在所述第2椅垫的上部的第2覆盖部件,所述第1覆盖部件和所述第2覆盖部件连接在一起。
因此,由于覆盖部件从第1椅垫一侧和第2椅垫一侧向第1椅垫和第2椅垫之间延伸,因而能够通过该覆盖部件来遮盖整体缝隙。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在所述第1覆盖部件和所述第2覆盖部件的一侧的顶端上固定有上方开口的卡合部件,在所述第1覆盖部件和所述第2覆盖部件的另一侧的顶端上固定有被卡合部件,该被卡合部件从上方插入到所述卡合部件的开口中,并能够与该卡合部件相卡合。
因此,由于能够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上侧来安装卡合部件和被卡合部件,因而能够提高其易安装性。
另外,在该结构中,优选所述覆盖部件具有第3覆盖部件,该第3覆盖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1覆盖部件和所述第2覆盖部件的连接部上,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本框架或所述第1椅垫相卡止。
因此,当第2椅垫朝前方移动时,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被第2椅垫拉伸,但第3覆盖部件的另一端则不会移动,因而使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处于被第3覆盖部件拉伸的状态。这样能够抑制覆盖部件的弯曲。
另外,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所述覆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进行弹性伸缩。
因此,易于使覆盖部件随着第2椅垫的移动而进行伸缩。另外,在使第2椅垫移动时,由于朝与覆盖部件被第2椅垫拉伸的方向相反的一侧拉伸该覆盖部件的力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件的弯曲。
在上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在所述覆盖部件的顶端,于左右方向的多个位置上设置能与所述基本框架或所述第1椅垫相卡合的卡止部。
因此,与只在一个位置上卡止覆盖部件的情况相比,这能够抑制覆盖部件的弯曲。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S’,例示了用于汽车的车辆用座椅S、S’,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其他交通工具用座椅,例如用于汽车以外的车辆、船舶、飞机等的座椅。
Claims (11)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
左右的侧框架,其构成椅座的左右的框架;
左右滑动机构,其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
内框架,其设置于所述侧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与所述侧框架相连接;和
连接部件,其连接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后部和所述内框架;
在延伸部安装所述左右滑动机构,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侧框架的后部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且朝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
所述内框架以从上下方向来看不与所述延伸部中的安装所述左右滑动机构的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导轨部件,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和滑块,其以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由所述导轨部件支承,
所述延伸部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紧固部件安装在所述滑块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导轨部件,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和滑块,其以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由所述导轨部件支承,
所述延伸部被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紧固部件安装在所述滑块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框架的后部和所述内框架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相离而配置,
所述多个紧固部件配置在所述侧框架的后部与所述内框架的后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框架的后部配置在比位于该后部的前侧的中间部还靠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可动部件,其相对于所述侧框架能够移动;和传动部件,其为了将座椅靠背的倾转动作传递给所述可动部件,其一端部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相连接,其另一端部间接地与所述可动部件相连接,
所述传动部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紧固部件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
前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前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和
后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后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
所述前部左右滑动机构在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于一处部位被安装于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被安装在所述侧框架,
所述后部左右滑动机构在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于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处部位被安装于所述延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连接,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框架,
所述转动部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紧固部件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件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
所述紧固部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侧框架和所述传动部件之间的第1紧固部件和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的第2紧固部件,
所述第1紧固部件在左右方向上离开所述侧框架和所述传动部件而配置,
所述第2紧固部件在左右方向上离开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内框架而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滑动机构具有:前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前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和后部左右滑动机构,其位于所述侧框架的后部,将所述侧框架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承,
所述前部左右滑动机构被安装于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被安装在所述侧框架,
所述内框架以从上下方向上来看不与所述安装部件中的安装所述前部左右滑动机构的部位重叠的方式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框架的后部与所述延伸部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63656A JP5989527B2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2262327A JP6049427B2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2-262327 | 2012-11-30 | ||
JP2012-263658 | 2012-11-30 | ||
JP2012-263651 | 2012-11-30 | ||
JP2012263658A JP5989528B2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2-263656 | 2012-11-30 | ||
JP2012263651A JP5989526B2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2-279193 | 2012-12-21 | ||
JP2012279194A JP6039405B2 (ja) | 2012-12-21 | 2012-12-21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2279193A JP6039404B2 (ja) | 2012-12-21 | 2012-12-21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2-279194 | 2012-12-21 | ||
JP2012-287268 | 2012-12-28 | ||
JP2012287268A JP6121714B2 (ja) | 2012-12-28 | 2012-12-28 | 乗物用シート |
CN201310627624.1A CN103847538B (zh) | 2012-11-30 | 2013-11-2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27624.1A Division CN103847538B (zh) | 2012-11-30 | 2013-11-2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50744A true CN107650744A (zh) | 2018-02-02 |
CN107650744B CN107650744B (zh) | 2020-01-21 |
Family
ID=5085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27624.1A Active CN103847538B (zh) | 2012-11-30 | 2013-11-2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N201710882404.1A Active CN107650744B (zh) | 2012-11-30 | 2013-11-2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27624.1A Active CN103847538B (zh) | 2012-11-30 | 2013-11-2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384753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97830A (zh) * | 2018-05-18 | 2019-11-26 | 格拉默公司 | 具有阻尼装置的车辆座椅 |
CN113195360A (zh) * | 2018-08-23 | 2021-07-30 | B/E航空公司 | 具有人体工程学睡眠垫的飞机座椅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37467B2 (ja) | 2014-05-23 | 2017-11-29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524843B2 (ja) * | 2015-07-31 | 2019-06-05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98601A1 (en) * | 2001-11-28 | 2003-05-29 | Tachi-S Co. Ltd. | Structure of seat cushion frame in vehicle seat |
CN101284499A (zh) * | 2008-05-15 | 2008-10-15 |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滑道机构 |
US20090301793A1 (en) * | 2004-07-30 | 2009-12-10 | Ts Tech Co., Ltd. | Passenger's weight measur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
CN101791953A (zh) * | 2009-01-29 | 2010-08-04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设备 |
CN102233832A (zh) * | 2010-04-30 | 2011-11-09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247136A (ja) * | 1987-03-31 | 1988-10-13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 座席シ−ト上下機構 |
JP4403953B2 (ja) * | 2004-11-18 | 2010-01-2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格納式シート |
JP4163724B2 (ja) * | 2006-05-26 | 2008-10-0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US7703851B2 (en) * | 2006-09-21 | 2010-04-27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eat device |
-
2013
- 2013-11-28 CN CN201310627624.1A patent/CN103847538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28 CN CN201710882404.1A patent/CN1076507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98601A1 (en) * | 2001-11-28 | 2003-05-29 | Tachi-S Co. Ltd. | Structure of seat cushion frame in vehicle seat |
US20090301793A1 (en) * | 2004-07-30 | 2009-12-10 | Ts Tech Co., Ltd. | Passenger's weight measur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
CN101284499A (zh) * | 2008-05-15 | 2008-10-15 |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滑道机构 |
CN101791953A (zh) * | 2009-01-29 | 2010-08-04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设备 |
CN102233832A (zh) * | 2010-04-30 | 2011-11-09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97830A (zh) * | 2018-05-18 | 2019-11-26 | 格拉默公司 | 具有阻尼装置的车辆座椅 |
CN113195360A (zh) * | 2018-08-23 | 2021-07-30 | B/E航空公司 | 具有人体工程学睡眠垫的飞机座椅 |
CN113195360B (zh) * | 2018-08-23 | 2023-10-27 | B/E航空公司 | 具有人体工程学睡眠垫的飞机座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47538B (zh) | 2017-11-10 |
CN103847538A (zh) | 2014-06-11 |
CN107650744B (zh) | 2020-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59502B (zh) | 车辆用座椅 | |
CN103847538B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CN105531147B (zh) | 座椅 | |
US8317266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00566631C (zh) | 椅子 | |
CN105365611B (zh) | 靠背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 |
CN104219980B (zh) | 交通工具座椅 | |
CN100574671C (zh) | 部件的连接结构 | |
CN104080646B (zh) | 倾斜座椅组件 | |
CN107380025A (zh) | 车辆座椅 | |
CN109965582A (zh) | 一种沙发联动支架装置 | |
CN107406018A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CN103826915B (zh) |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 |
CN106660470A (zh) | 交通工具座椅的安装结构 | |
KR102518806B1 (ko) | 자동차용 다관절 시트백 | |
JP2017065662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CN107901795A (zh) | 一种多功能座椅骨架结构 | |
CN208248035U (zh) | 一种棘轮式座椅头枕四向调节机构 | |
CN208291025U (zh) | 一种座椅靠背坐垫联动机构 | |
CN102490629A (zh) | 坐卧两用座椅 | |
US11052790B2 (en) | Vehicle seat structure | |
CN108662367A (zh) | 航空旅客座椅及其可伸缩及可多向调节的ped支架 | |
CN217048375U (zh) | 一种座椅骨架 | |
CN217048368U (zh) | 一种座椅底座骨架 | |
CN217048376U (zh) | 一种座椅靠背骨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