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50740A -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50740A
CN107650740A CN201611204534.1A CN201611204534A CN107650740A CN 107650740 A CN107650740 A CN 107650740A CN 201611204534 A CN201611204534 A CN 201611204534A CN 107650740 A CN107650740 A CN 107650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sensor
spring
load detection
pedestal
spring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045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50740B (zh
Inventor
中崎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50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0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50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0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6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operation by a part of the human body other than the hand, e.g. by foo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20Measures for elimination or compensation of play or backl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0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60R2022/485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sensing pressure on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该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配置在座垫(SC)下,所述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具备:载荷检测传感器(5),其对载荷进行检测;台座(2),其具有供载荷检测传感器载置的载置面(21S),并配置于在框架的开口并列张设的多根弹簧亦即S形弹簧(100)中的至少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以及缓冲部件(3),其配置于该弹簧部位与台座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台座具有分别勾挂于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的一对钩部(22),该钩部以至少将弹簧部位中的上部(100C)以及与相互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部(100B)覆盖的方式延伸。缓冲部件具有比台座的硬度小的硬度,并配置于钩部与弹簧部位之间。

Description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适用于对由就座等产生的载荷进行检测的情况。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中的安全系统之一,应用有对在乘车时未佩戴安全带的情况进行警告的报警系统。在该报警系统中,当在感知到人的就座的状态而未感知到安全带的佩戴的情况下,发出警告。作为对该人的就座进行感知的装置,存在使用对由就座引起的载荷进行检测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情况。
作为载荷检测传感器,公开了一种配置于在框架的开口并列张设的多根弹簧上且配置于座垫的下方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下述专利文献1的载荷检测传感器载置于台座,台座配置于相互对置的两根弹簧之间。在该台座设置有一对钩部,一方的钩部安装于相互对置的两根弹簧的一方,另一方的钩部安装于两根弹簧的另一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527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台座是金属等比较硬的部件的情况下,容易因台座与弹簧的接触而产生异响。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台座是树脂等比较柔软的部件的情况下,与持续的压力对应地在台座产生蠕变变形,容易因蠕变变形而产生弹簧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因此,担心因弹簧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而使得载荷检测传感器接通时的载荷量产生变化,从而导致无法适当地检测载荷。特别是由于在高温环境下产生蠕变变形的趋势较大,所以担心因弹簧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而到导致无法更加适当地检测载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又能够适当地检测载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配置在座垫下,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载荷检测传感器,其对载荷进行检测;台座,其具有供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载置的载置部,并安装于在框架的开口并列张设的多根弹簧中的至少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以及缓冲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弹簧部位与上述台座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台座具有分别勾挂于上述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的一对钩部,上述钩部以至少将上述弹簧部位中的上部以及与相互对置的一侧成为相反侧的外侧部覆盖的方式延伸,上述缓冲部件具有比上述台座的硬度小的硬度,并配置于上述钩部与上述弹簧部位之间。
在这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中,由于具有比台座的硬度小的硬度的缓冲部件配置在台座的钩部与弹簧部位之间,所以缓和台座与弹簧的碰撞,难以因该台座与弹簧的接触而产生异响。
另外,由于台座的硬度比缓冲部件的硬度大,所以难以产生蠕变变形,由此也难以因该蠕变变形而产生弹簧部位中的、上部以及外侧部被台座的钩部覆盖的弹簧部位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因此,抑制由弹簧部位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引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接通时的载荷量的变化,从而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适当地检测载荷。
这样,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又能够适当地检测载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另外,优选,上述钩部从上述弹簧部位的外侧部朝向内侧部对上述缓冲部件进行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钩部的挤压将该钩部经由缓冲部件而安置于弹簧部位,因此限制该弹簧所张设的方向以及和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弹簧部位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载荷检测传感器接通时的载荷量的变化。
另外,优选,上述钩部的对上述缓冲部件进行挤压的部位位于比上述弹簧部位的最低位靠下方的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钩部能够以经由缓冲部件而包裹弹簧部位的方式进行安置,从而能够更加限制弹簧部位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
另外,优选,上述缓冲部件嵌入于上述弹簧部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配置在弹簧部位与钩部之间的缓冲部件本身能够抑制与弹簧部位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利用该缓衡部件以及钩部双方来更加稳固地将台座安置于弹簧。
另外,优选,上述缓冲部件延伸至第1屈曲部和第2屈曲部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上述第1屈曲部在从勾挂上述钩部的上述弹簧部位向上述弹簧的一方的端部侧的方向上离该弹簧部位最近,上述第2屈曲部在从该弹簧部位向上述弹簧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方向上离该弹簧部位最近。
在这样的情况下,弹簧从勾挂钩部的弹簧部位遍及至第1屈曲部与第2屈曲部的任一个或者双方地被缓冲部件覆盖。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弹簧与缓冲部件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利用该缓冲部件以及钩部双方更加稳固地将台座安置于弹簧。
另外,优选,上述钩部以还将上述弹簧部位中的相互对置的一侧的内侧部覆盖的方式延伸。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弹簧的两侧部被钩部覆盖,所以限制与该弹簧所张设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弹簧部位与钩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载荷检测传感器接通时的载荷量的变化。
另外,优选,上述载置部的上述载置面位于比上述弹簧部位的最低位靠上方的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载置面不突出至比弹簧靠下方的位置,所以台座不会被设置于该弹簧的下方的部件妨碍,并且由于台座的载置面与载置在弹簧上的座垫接近,所以能够适当地检测载荷。
另外,优选,上述载置部的上述载置面位于比上述弹簧部位的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上述载置面与上述钩部在比弹簧的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相连。
由于载置面位于比弹簧部位的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并且载置面与钩部在比弹簧的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相连,从而能够减少台座中的弹簧部位的上方的区域与配置有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区域的阶梯差。因此,缓和由台座的阶梯差引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配置上的制约,不论是在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还是在载荷检测传感器比较大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以稳定的状态配置。
另外,优选,上述载置面位于与上述钩部中将上述弹簧部位的上部覆盖的部分的最高位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
由于载置面位于覆盖弹簧的钩部的最高位以上,从而能够减少供载荷检测传感器配置的区域被该载置面中的弹簧部位的上方的区域妨碍的情况。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缓和载荷检测传感器的配置上的制约。
另外,优选,上述缓冲部件具有经由设置于上述台座的开口而勾挂于上述台座的卡止爪,上述卡止爪配置于比上述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的内侧部靠外侧的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在比弹簧部位的内侧部靠内侧的位置不存在卡止爪,所以缓和由卡止爪引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的配置上的制约,不论是在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还是在载荷检测传感器比较大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以稳定的状态配置。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又能够适当地检测载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图。
图2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安装于S形弹簧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3是载荷检测传感器的分解图。
图4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的接通状态的样子的图。
图5是以与图2相同的视点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图。
图6是以与图2相同的视点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台座的载置面位于比钩部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的图。
图7是以与图2相同的视点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俯视观察S形弹簧的上部的情况下配置在相互对置的两根S形弹簧的弹簧部位之间的台座的样子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俯视观察S形弹簧的上部的情况下配置在一根S形弹簧中的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的台座的样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台座的缓冲部件延伸至S形弹簧中的钩部的勾挂部位以外的部位的样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台座的缓冲部件延伸至S形弹簧中的钩部的勾挂部位以外的部位的样子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2、120、220、320…台座;3、130…缓冲部件;4…上部壳体;5…载荷检测传感器;21…载置部;21S…载置面;22、122、222、322…钩部;31…缓冲主体;32、132…卡止爪;SC…座垫;SW…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存在各图的比例尺与以下的说明所记载的比例尺不同的情况。
(1)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图,图2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安装于座椅装置的S形弹簧的样子的剖视图。此外,图2是座椅装置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面上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剖视图。如图1、图2所示,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具备台座2、缓冲部件3、上部壳体4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5作为主要的结构。
台座2具有:供载荷检测传感器5载置的载置部21;以及与该载置部21连结的一对钩部2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载置部21以及一对钩部22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成形而形成为一体,该形成为一体的台座2的板厚例如为0.8mm。
载置部21形成为能够配置于多根S形弹簧100(图2)中的相互对置的两根S形弹簧100之间的程度的大小,其中,上述多根S形弹簧100并列张设于车辆的座椅装置中的座椅框架的开口。此外,S形弹簧100是呈S状蜿蜒的弹簧。
在该载置部21中,与座垫SC(图2)对置的一侧的面成为载置面21S,在该载置面21S上配置有主块50m,该主块50m在载荷检测传感器5中供开关SW设置。另外,在载置部21形成有从载置面21S贯通至与该载置面21S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多个贯通孔20H(图1)。并且,在载置部21,作为从载置面21S贯通至与该载置面21S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开口,还形成有多个卡止爪插通口23(图1)以及壳体固定用开口24(图1)。
一对钩部22以夹持载置部21的方式分别设置于相互对置的载置部21的侧面部分。该一对钩部22分别勾挂于作为相互对置的两根S形弹簧100的一部分的弹簧部位。
另外,一对钩部22形成为相互相同的结构,其具有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上壁部22C以及臂部22D。在由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作为S形弹簧100的一部分的弹簧部位。在该弹簧部位与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3。钩部22能够通过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并经由缓冲部件3而勾挂卡止于弹簧部位。
内侧壁部22A在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S侧沿着与该载置面21S正交的方向朝向从载置部21离开的方向延伸。在由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弹簧部位的情况下,该内侧壁部22A以覆盖该弹簧部位中的相互对置的一侧的内侧部100A的方式延伸。在该情况下,内侧壁部22A与配置在其本身和弹簧部位之间的缓冲部件3的内侧的一部分接触。
外侧壁部22B在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S侧以相对于与该载置面21S正交的方向倾斜且越趋向前端越与载置部21接近的方式延伸。在由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弹簧部位的情况下,该外侧壁部22B以将该弹簧部位中的与相互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外侧部100B覆盖的方式延伸。在该情况下,外侧壁部22B与配置在其本身和弹簧部位之间的缓冲部件3的外侧的一部分接触,并从该弹簧部位的外侧部100B朝向内侧部100A挤压缓冲部件3。此外,钩部22的外侧壁部22B的对缓冲部件3进行挤压的挤压部位22PT以朝向台座2侧突出的方式屈曲。该挤压部位22PT位于比在由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包围的空间中配置的弹簧部位的最低位P1靠下方的位置。
上壁部22C位于比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S靠上方的位置,并与该载置面21S大致平行地延伸。在由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弹簧部位的情况下,该上壁部22C以将该弹簧部位中的上部100C覆盖的方式延伸,并与配置于其本身和该弹簧部位之间的缓冲部件3的上侧的一部分接触。
这样,钩部22的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以将S形弹簧100的弹簧部位覆盖的方式延伸,并能够以从上侧以及两侧这三个方向经由缓冲部件3包裹该弹簧部位的方式固定。
臂部22D是将载置部21的侧部与内侧壁部22A的下部连结的带状的部分,其使得在由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包围的空间中配置的弹簧部位与台座2的载置部21以规定的距离分离。
在这样的一对钩部22经由缓冲部件3而勾挂于两根S形弹簧100的弹簧部位的情况下,台座2的载置面21S位于比该弹簧部位的最低位P1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该情况下,台座2的载置面21S位于比钩部22中的将弹簧部位的上部覆盖的外侧壁部22B的最高位P2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弹簧部位的最高位P3靠下方的位置。
缓冲部件3是缓和台座2与S形弹簧100的接触的部件,该缓冲部件3配置于台座2的钩部22中的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与在由该内侧壁部22A、外侧壁部22B以及上壁部22C包围的空间中配置的S形弹簧100的弹簧部位之间。
缓冲部件3具有:缓冲主体31;以及经由设置于台座2的载置部21的卡止爪插通口23而能够勾挂于载置部21的卡止爪32。此外,卡止爪插通口23是设置于台座2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缓冲主体31以及卡止爪32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为一体。
在缓冲主体31的下侧壁,设置有能够以从S形弹簧100的上部侧盖住S形弹簧100的一部分的方式将其夹住并嵌合的弹簧槽31A。在该弹簧槽31A的内周面,设置有对嵌合于该弹簧槽31A的S形弹簧100进行挤压而将其固定于槽内的一对限位片31P(图2)。
另外,在缓冲主体31的外部侧的侧壁,设置有进入设置于台座2的外侧壁部22B的开口22O并对挤压部位22PT进行固定的固定片31B。并且,在缓冲主体31的内部侧的侧壁,设置有从该侧壁沿着载置面21S延伸后向载置面21S侧弯折而延伸的卡止爪32,该卡止爪32从载置面21S的相反面经由卡止爪插通口23而能够勾挂于载置部21。
在弹簧部位嵌合于缓冲主体31的弹簧槽31A、且卡止爪32勾挂于载置部21的卡止爪插通口23的状态下,台座2与S形弹簧100借助缓冲部件3而以恒定的位置关系被固定。在该状态下,当钩部22的挤压部位22PT的一部分进入缓冲主体31的固定片31B的情况下,嵌合于缓冲主体31的弹簧槽31A的弹簧部位与缓冲主体31以被钩部22从三个方向包裹的方式进行固定。因此,台座2与S形弹簧100被更进一步稳固地固定。
这样的缓冲部件3具有比台座2的硬度小的硬度。例如,作为缓冲部件3的材料,可举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合成树脂(ABS)、聚酰胺(PA)、聚丙烯(PP)、聚甲醛(POM)等树脂。另外,作为台座2的材料,可举出弹簧钢、不锈钢材等金属、聚碳酸酯(PC)、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二丁酯(PBT)、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树脂。作为台座2的材料,为了具有较大的硬度,优选为金属。
缓冲部件3的洛氏硬度为HRR30~HRR120左右,台座2的洛氏硬度为HRB80~HRC68左右。此外,在缓冲部件3的洛氏硬度处于HRR30~HRR120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减轻由台座2与S形弹簧100的接触产生的异响,并且能够抑制由载荷引起的缓冲件的变形,因此优选。另外,在台座2的洛氏硬度处于HRB80~HRC68的范围的情况下,台座2比S形弹簧100柔软,并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因此优选。
上部壳体4是将载置于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S的主块50m覆盖来保护主块50m的开关SW等的部件。另外,如图2所示,上部壳体4也是被座垫SC按压从而对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
该上部壳体4具有顶壁45以及框壁48。顶壁45是大体呈圆形的板状的部件。另外,上部壳体4的框壁48被分割成多个,并与顶壁45的外周状连接。在被分割成多个的各个框壁48之间,在顶壁45连接有钩片47。各个钩片47形成为嵌入于台座2的载置部21中的壳体固定用开口24的结构。由于各个钩片47嵌入于壳体固定用开口24,从而限制台座2与上部壳体4的在载置面21S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在上部壳体4的顶壁45,设置有从与台座2的载置部21对置的一侧的底面突出的按压部46。该按压部46的前端呈平面形状。此外,按压部46的前端也可以呈凸状的曲面形状。
另外,在上部壳体4的顶壁45,设置有从与设置按压部46的一侧相同的底面突出的多个肋49。这些肋49形成于与在台座2的载置部21形成的多个贯通孔20H重叠的位置。在上部壳体4覆盖载置于台座2的载置部21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并且各个钩片47嵌入至各个壳体固定用开口24的状态下,各肋49插入于对应的贯通孔20H。由此,即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座面整体不粘合于载置部21,也限制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与上部壳体4的按压部46的在载置面21S方向上的相对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部壳体4覆盖载置于载置部21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且在各壳体固定用开口24嵌入有对应的钩片47的状态下,按压部46的前端可以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此外,上部壳体4由比座垫SC硬质的材料形成。因此,作为上部壳体4的一部分的按压部46也由比座垫SC硬质的材料形成。一般地,座垫SC由进行了发泡的聚氨酯树脂构成,因此作为这种上部壳体4的材料,可举出聚碳酸酯(PC)、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树脂。
在这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安装于一对S形弹簧100的状态下,上部壳体4的顶壁45的上表面45S与座垫SC的下表面隔着规定的距离地对置。该上表面45S呈平面状。上表面45S是承受来自座垫SC的按压的受压面,该上表面45S的面积比按压部46中的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大。
载荷检测传感器5具备:具有开关SW并具有挠性的开关片50;金属板60;以及将开关片50与金属板60粘合的粘合层70。利用粘合层70将开关片50与金属板60贴合。
开关片50是片状的薄膜开关,其具有大体矩形的主块50m、以及与主块50m连接且宽度比主块50m窄的尾块50t。在主块50m设置有开关SW。另外,在尾块50t形成有宽度较宽的叶片部50f。另外,在主块50m的各顶点附近形成有贯通孔50H。
如图2所示,金属板60被粘合层70粘贴于开关片50的一方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开关片50的一部分的主块50m中的座椅装置的座垫SC侧的面亦即座垫侧面50mcs,粘贴有金属板60,此外,座垫侧面50mcs包括在与该座垫侧面50mcs正交的方向上和开关片50的开关SW重叠的区域。
粘合层70是使开关片50与金属板60贴合的层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层70成为与金属板60同等的大小。作为该粘合层70的材料,只要能够使开关片50与金属拔60贴合,就可以是任意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光固化树脂等。另外,作为粘合层70,也可以在PET、无纺布等基材的两面形成有粘合层。这里,作为粘合层70的玻璃化转变点Tg,优选为85℃以上。通过使玻璃化转变点Tg在85℃以上,从而即使在像炙热阳光下的汽车的车内那样处于高温的环境中,也难以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由粘合层70的流动引起的就座的误检测。
接下来,对载荷检测传感器5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图3是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分解图。如图3所示,开关片50具备第1电极片56、间隔件58、以及第2电极片57。第1电极片56具有第1绝缘片56s、第1电极56e、以及第1端子56c作为主要的结构。
第1绝缘片56s是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绝缘片。该第1绝缘片56s由与开关片50的主块50m相同形状的主块56m、以及与主块56m连接且与开关片50的尾块50t大体相同形状的尾块56t构成。对于尾块56t的形状而言,在与主块56m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位形成为比尾块56t的其他部位窄的宽度这一点上,与开关片50的尾块50t的形状不同。另外,在主块56m且在与开关片50的贯通孔50H相同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6H。作为这样的第1绝缘片56s的材料,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或者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树脂。此外,第1绝缘片56s的主块56m中的与间隔件58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形成为开关片50的主块50m的台座对置面50mps(图2)。
第1电极56e设置在主块56m的大体中央处的一方的面上。第1电极56e由导体层构成,其例如为近似圆形的金属印刷层。第1端子56c由导体层构成,其例如为近似四边形的金属层。第1端子56c设置在尾块56t的上述前端部位中的设置有第1电极56e的一侧的面上。另外,第1电极56e与第1端子56c经由第1布线56w而相互电连接。
第2电极片57具有第2绝缘片57s、第2电极57e、以及第2端子57c作为主要的结构。
第2绝缘片57s配置于比第1电极片56靠座垫SC侧的位置(图2),并与第1绝缘片56s同样为树脂制的绝缘片。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绝缘片57s由与第1绝缘片56s的主块56m相同的形状的主块57m、以及与主块57m连接且前端部位以外的形状是与第1绝缘片56s的尾块56t相同的形状的尾块57t构成。尾块57t的前端部位形成为比尾块57t的其他部位窄的宽度,从而在使第1绝缘片56s与第2绝缘片57s重叠时,不使第1绝缘片56s的尾块56t的前端部位与第2绝缘片57s的尾块57t的前端部位相互重叠。另外,在主块57m,与第1绝缘片56s同样地在与开关片50的贯通孔50H相同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7H。作为第2绝缘片57s的材料,与第1绝缘片56s同样地可举出PET、PI或者PEN等树脂,第2绝缘片57s的材料可以与第1绝缘片56s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2电极57e形成为与第1电极56e相同的结构,其设置在第2绝缘片57s的主块57m的大体中央处的一方的面上。另外,第2电极57e所设置的位置是在使第1电极片56与第2电极片57重叠时与第1电极56e重叠的位置。第2端子57c形成为与第1端子56c相同的结构,其设置在尾块57t的上述前端部位中的设置有第2电极57e的一侧的面上。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使第1绝缘片56s与第2绝缘片57s重叠时,各个绝缘片的前端部位不相互重叠,因此第1端子56c以及第2端子57c不位于第1绝缘片56s与第2绝缘片57s之间而露出。另外,第2电极57e与第2端子57c经由第2布线57w而相互电连接。
间隔件58配置在第1电极片56与第2电极片57之间,其为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绝缘片。该间隔件58由主块58m、以及与主块58m连接的尾块58t构成。主块58m的外形与第1绝缘片56s、第2绝缘片57s的主块56m、57m的外形相同。另外,在主块58m的中央形成有开口58c,另外,与第1绝缘片56s、第2绝缘片57s同样地,在主块58m的与开关片50的贯通孔50H相同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8H。尾块58t形成为将第1绝缘片56s、第2绝缘片57s的尾块56t、57t中的宽度较窄的前端部位除去后得到的形状。
开口58c呈近似圆形的形状,其形成为直径比第1电极56e以及第2电极57e的直径稍小。而且,对于开口58c而言,在使间隔件58与第1电极片56以及第2电极片57重叠并俯视观察间隔件58的情况下,开口58c形成为位于第1电极56e以及第2电极57e周缘的内侧。并且,在间隔件58形成有将开口58c内的空间与开关片50的外部的空间连接的狭缝58b。该狭缝58b在使第1电极片56、间隔件58、以及第2电极片57分别重叠时,成为通气孔。此外,在使间隔件58与第1电极片56以及第2电极片57重叠并俯视观察间隔件58的情况下,开口58c也可以形成为位于第1电极56e以及第2电极57e周缘的外侧。
作为间隔件58的材料,与第1绝缘片56s以及第2绝缘片57s相同地可举出PET、PI或者PEN等树脂。此外,间隔件58的材料可以与第1绝缘片56s或者第2绝缘片57s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在间隔件58的两面,涂覆有用于与第1电极片56以及第2电极片57粘合的未图示的粘合剂。
在上述第1电极片56、间隔件58、以及第2电极片57被依次粘贴的状态下,第1电极片56的第1电极56e和第1布线56w、以及第2电极片57的第2电极57e和第2布线57w位于第1绝缘片56s与第2绝缘片57s之间。而且,第1电极56e与第2电极57e隔着开口58c对置从而构成开关SW。另外,在第1电极片56、间隔件58、以及第2电极片57重叠的状态下,各个贯通孔56H、57H、58H相互重叠,并形成开关片50的贯通孔50H。
另外,在开关片50的第1端子56c以及第2端子57c,分别连接有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的信号电缆19。第1端子56c以及第2端子57c与各个信号电缆19通过导电性膏、焊接等而连接。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有信号电缆19的第1端子56c以及第2端子57c在内的开关片50的尾块50t的端部被端子密封树脂18覆盖。该端子密封树脂18例如由热熔胶、光固化树脂等构成。这样,抑制各个信号电缆19分别从第1端子56c以及第2端子57c脱离,并且抑制第1端子56c以及第2端子57c因导电性的灰尘等而短路。
金属板60由具有比开关片50难以挠曲的程度的挠性的金属板材构成。作为金属板60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可举出铜、不锈钢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金属板60形成为与开关片50的主块50m大体相同的形状。
在该金属板60,在与开关片50的贯通孔50H相同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60H,在使开关片50与金属板60重叠时,开关片50的贯通孔50H与金属板60的贯通孔60H相互重叠。另外,在使开关片50与金属板60重叠时,金属板60经由粘合层70而覆盖开关片50的开关SW,从而粘贴于座垫侧面50mcs。
如图2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配置在台座2的载置部21上。具体而言,具有开关SW的开关片50的主块50m位于台座2的载置部21上。而且,开关片50的尾块50t、端子密封树脂18、以及一对信号电缆19从台座2导出。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上部壳体4将载置于台座2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覆盖、且各个钩片47嵌入至各个壳体固定用开口24的状态下,按压部46的前端接触于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金属板60中的与开关SW重叠的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各肋49穿过对应的金属板60的贯通孔60H、开关片50的插通孔50H以及台座2的插通孔20H。因此,即使在台座2与第1绝缘片56s未粘合的状态下,也限制该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与上部壳体4的按压部46的相对移动。即,能够将肋49理解为限制台座对置面50mps的方向上的开关片50与台座2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
接下来,对由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执行的就座的检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接通状态的图。若人就座于座椅装置,则座垫SC的下表面向下方移动,并且座垫SC的下表面与上部壳体4的上表面45S接触而对上表面45S进行按压。然后,若座垫SC的下表面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如图4所示,按压部46的前端对金属板60进行按压,因金属板60的挠曲而使得第2绝缘片57s的主块57m也挠曲。此时,由于第1绝缘片56s的主块56m的台座对置面50mps不与台座2粘合,所以至少开关SW的周缘部分以追随金属板60的挠曲形式的方式变形。其结果是,第2电极57e与第1电极56e接触,从而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成为接通状态。然后,利用与信号电缆19连接的未图示的车辆用控制单元检测到就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中,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台座2具有分别勾挂于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的一对钩部22。一对钩部22分别以覆盖弹簧部位中的上部100c以及该弹簧部位中的位于与台座2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部100B的方式延伸,在该弹簧部位与钩部22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3。该缓冲部件3具有比台座2的硬度小的硬度。
在这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中,由于具有比台座2的硬度小的硬度的缓冲部件3配置在台座2的钩部22与弹簧部位之间,所以缓和台座2与弹簧的碰撞,难以因台座2与S形弹簧100的接触而产生异响。
另外,由于台座2比缓冲部件3的硬度大,所以难以产生蠕变变形,由于利用该台座2的钩部22来覆盖弹簧部位中的上部100C以及外侧部100B,所以难以因蠕变变形而产生弹簧部位与钩部22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因此,抑制由弹簧部位与钩部22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引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接通时的载荷量的变化,从而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适当地检测载荷。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1既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又能够适当地检测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钩部22以亦将弹簧部位中的位于台座侧的内侧部100A覆盖的方式延伸。因此,利用钩部22来覆盖S形弹簧100的两侧部,从而抑制与该S形弹簧100所张设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弹簧部位与钩部22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接通时的载荷量的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钩部22从弹簧部位的外侧部100B朝向内侧部100A对缓冲部件3进行挤压。因此,该钩部22借助钩部22的挤压经由缓冲部件3而安置于弹簧部位。因此,抑制S形弹簧100所张设的方向以及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弹簧部位与钩部22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开关SW接通时的载荷量的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钩部22的对缓冲部件3进行挤压的挤压部位22PT位于比弹簧部位的最低位P1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钩部22以经由缓冲部件3将弹簧部位包裹其中的方式进行安置,从而能够更加限制该弹簧部位与钩部22的相对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缓冲部件3嵌入于弹簧部位。因此,配置在弹簧部位与钩部22之间的缓冲部件3本身能够抑制与弹簧部位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利用该缓冲部件3以及钩部22的双方更加稳固地将台座2安置于S形弹簧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台座2中的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S位于比弹簧部位的最低位P1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S不突出至比S形弹簧100靠下方的位置,从而台座2不会被设置于该S形弹簧100的下方的部件妨碍,并且由于台座2的载置面21S与载置在S形弹簧100上的座垫SC接近,所以能够适当地检测载荷。
(2)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附图标记,并省略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的重复的说明。
图5是以与图2相同的视点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图。如图5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而言,在代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3的卡止爪32而采用与该卡止爪32不同构造的卡止爪132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卡止爪32从缓冲主体31的内部侧的侧壁朝向内侧与载置面21S大致平行地延伸后向载置面21S侧弯折而延伸,并配置于比相互对置的S形弹簧100的内侧部100A靠内侧的位置。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卡止爪132从缓冲主体31的上壁朝向上方延伸,并配置于比相互对置的S形弹簧100的内侧部100A靠外侧的位置。利用这样的卡止爪132,使缓冲主体31从载置面21S的相反面经由卡止爪插通口23而勾挂于载置部21。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中,不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比S形弹簧100的内侧部100A靠内侧的位置存在有卡止爪32,因此缓和由卡止爪132引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配置上的制约。因此,不论是在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还是在载荷检测传感器5比较大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配置。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而言,在代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具有一对钩部22的台座2而采用具有与该一对钩部22不同构造的一对钩部122的台座120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
该一对钩部122形成为相互相同的结构,其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内侧壁部122A、以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外侧壁部22B和上壁部22C,并省略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臂部22D。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内侧壁部22A沿着与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S正交的方向延伸,与此相对地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壁部122A沿着相对于载置面21S倾斜的方向延伸。借助该内侧壁部122A而使得载置面21S位于比钩部122的外侧壁部22B的最高位P2低的位置。
另外,该载置面21S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位于比由钩部122包围的弹簧部位的最低位P1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载置面21S位于比弹簧部位的最高位P3靠上方的位置,且在比该弹簧部位的最高位P3靠上方的位置,与未覆盖弹簧部位的内侧部100A的钩部122相连。
由此,能够减少台座2中的弹簧部位的上方的区域与载荷检测传感器5所配置的区域的阶梯差SP(图2)。因此,缓和由台座2的阶梯差SP引起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配置上的制约,不论是在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还是在载荷检测传感器5比较大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配置。
此外,也可以代替本实施方式的具有钩部122的台座120而采用图6所示的具有钩部222的台座220。该钩部222不覆盖弹簧部位的内侧部100A而覆盖外侧部100B以及上部100C。另外,钩部222的内侧壁部222A以使载置面21S位于比覆盖弹簧部位的上部100C的外侧壁部22B的最高位P2靠上方的方式倾斜。这样,能够减少供载荷检测传感器5配置的区域被弹簧部位的上方的区域妨碍的情况,能够更进一步地缓和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配置上的制约。
(3)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附图标记,并省略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的重复的说明。
图7是以与图2相同的视点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图。如图7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而言,在代替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具有钩部122的台座120而采用具有与该钩部122不同构造的钩部322的台座320这一点上,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同。
该钩部322不覆盖弹簧部位的内侧部100A而覆盖外侧部100B以及上部100C。另外,在该钩部322中,省略了沿着相对于载置面21S倾斜的方向延伸的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内侧壁部122A,该载置面21S形成为与钩部322中的将弹簧部位的上部100C覆盖的部分的最高位P2相同的高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中,省略了沿着相对于载置面21S倾斜的方向延伸的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内侧壁部122A,从而能够相应地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与钩部322接近。因此,即使在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配置。
(3)变形例
以上,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并列张设于框架150的开口151的多根S形弹簧100中的相互对置的两根S形弹簧100的弹簧部位之间,配置有台座2。然而,如图9所示,台座2也可以配置于在框架150的开口151并列张设的多根S形弹簧100中的一根S形弹簧100中的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此外,一根S形弹簧100中的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是S形弹簧100中的从屈曲部分中的曲率最大的屈曲位置P向一方侧延伸的弹簧部位101与向另一侧延伸的弹簧部位102。
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台座120、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台座320也同样地虽然配置于相互对置的两根S形弹簧100中的弹簧部位之间,但也可以配置于一根S形弹簧100中的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此外,如上述那样,从即使在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载荷检测传感器5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配置的观点考虑,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台座120或者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台座320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台座2更加有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并列张设于座椅框架的开口的弹簧,采用呈S状蜿蜒的S形弹簧100。然而,也可以代替S形弹簧100地采用例如呈矩形波状蜿蜒的弹簧。此外,只要是并列张设于座椅框架的开口的多根弹簧,该弹簧的形状就能够应用各种形状,但也可以通过蜿蜒等而具有屈曲部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钩部22勾挂于S形弹簧100的直线部位,并且缓冲部件3仅嵌入于该直线部位。然而,供钩部22勾挂的部位也可以不是S形弹簧100的直线部位。但是,优选供钩部22勾挂的部位是S形弹簧100的直线部位。另外,缓冲部件3也可以延伸至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以外的部位。这里,将延伸至供钩部勾挂的弹簧部位以外的部位的缓冲部件3例示于图10以及图11。图10所示的缓冲部件3延伸至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趋向弹簧100的一方的端部侧离该弹簧部位最近的第1屈曲部FP1,并且延伸至从该弹簧部位趋向弹簧100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离该弹簧部位最近的第2屈曲部FP2。另外,图11所示的缓冲部件3也与图10所示的缓冲部件3同样地,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延伸至第1屈曲部FP1,并且从该弹簧部位延伸至第2屈曲部FP2。在上述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缓冲部件3的弹簧槽31A,以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遍及至第1屈曲部FF1以及第2屈曲部FP2的方式嵌入有弹簧100。这样,在延伸有缓冲部件3的情况下,弹簧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遍及至第1屈曲部FP1以及第2屈曲部FP2地被缓冲部件3覆盖。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弹簧100与缓冲部件3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利用该缓冲部件3以及钩部22的双方更加稳固地将台座2安置于弹簧。
此外,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缓冲部件3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延伸至第1屈曲部FP1,并且从该弹簧部位延伸至第2屈曲部FP2。然而,也可以构成为缓冲部件3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延伸至第1屈曲部FP1,并且从该弹簧部位靠第2屈曲部FP2侧的部位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保持为S形弹簧100中的钩部22的勾挂部位。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缓冲部件3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延伸至第2屈曲部FP2,并且从该弹簧部位靠第1屈曲部FP1侧的部位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保持为S形弹簧100中的钩部22的勾挂部位。
另外,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缓冲部件3也可以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以超过第1屈曲部FP1的方式向弹簧100的一方侧延伸。此外,从抑制弹簧100与缓冲部件3的相对的位置偏移的观点考虑,优选缓冲部件3延伸至第1屈曲部FP1中的曲率最大的屈曲位置F1、或者超过该屈曲位置F1。但是,只要缓冲部件3延伸至第1屈曲部FP1,则也可以不到达该第1屈曲部FP1的屈曲位置F1。
同样地,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缓冲部件3也可以从供钩部22勾挂的弹簧部位以超过第2屈曲部FP2的方式延伸至弹簧100的另一侧。此外,从抑制弹簧100与缓冲部件3的相对的位置偏移的观点考虑,优选缓冲部件3延伸至第2屈曲部FP2中的曲率最大的屈曲位置F2、或者超过该屈曲位置F2。但是,只要缓冲部件3延伸至第2屈曲部FP2,则也可以不到达该第2屈曲部FP2的屈曲位置F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开关SW在内,比该开关SW更宽的主块5配置在台座2或者120的载置面21S上。然而,主块50m与尾块50t的一部分可以配置在载置面21S上,开关片50整体也可以配置在载置面21S上。总之,只要载荷检测传感器5中的至少具有开关SW的部分配置在载置面21S上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了所谓的薄膜开关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即,载荷检测传感器5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绝缘片56s、57s;以及配置在绝缘片56s、57s之间的间隔件58。另外,载荷检测传感器5还具有:夹着间隔件58的开口58c并隔开距离地对置、且设置在一对绝缘片56s、57s的对置面上的一对电极56e、57e;以及设置在绝缘片57s中的与设置有电极57e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金属板60。
然而,只要是对载荷进行检测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就能够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5的结构以外的结构的载荷检测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代替绝缘片56s而采用不具有挠性的基板。另外,也可以省略绝缘片57s并使金属板60兼作绝缘片57s和电极57e。并且,也可以应用代替间隔件58而采用省略了开口58c的具有挠性的片状的间隔件、并基于电容来检测载荷的电容式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其中,上述电容因间隔件与按压力对应地挠曲而使得以夹持该间隔件的方式对置的电极56e、57e间的距离变小,从而产生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上部壳体4,但也可以将该上部壳体4省略。
对于上述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各构成要素,除了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所示的内容之外,能够适当地在不脱离本申请目的的范围内进行组合、省略、变更、公知技术的附加等。
本发明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只要配置在座垫下并安装于在框架的开口并列张设的多根弹簧,并且对从检测对象物施加的载荷进行检测,就存在利用的可能性。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安装于在车辆的框架的开口并列张设的多根弹簧,并利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来检测由人的就座产生的压力,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可举出将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安装于在护理用床垫的下方的框架的开口并列张设的多根弹簧。即使是这样的方式,也能够使用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来显示人是否存在于护理用床。此外,作为座垫,也可以使用弹性部件作为座垫。作为弹性部件,只要具有弹力并将来自检测对象物的载荷传递至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就可以使用任意的材料,但是作为弹性部件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氨酯、硅、乙烯丙烯等。

Claims (10)

1.一种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配置在座垫下,所述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的特征在于,
具备:
载荷检测传感器,该载荷检测传感器对载荷进行检测;
台座,该台座具有供所述载荷检测传感器载置的载置部,并安装于在框架的开口并列张设的多根弹簧中的至少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以及
案冲部件,该缓冲部件配置于所述弹簧部位与所述台座之间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台座具有分别勾挂于所述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的一对钩部,
所述钩部以至少将所述弹簧部位中的上部以及与相互对置的一侧成为相反侧的外侧部覆盖的方式延伸,
所述缓冲部件具有比所述台座的硬度小的硬度,并配置于所述钩部与所述弹簧部位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从所述弹簧部位的外侧部朝向内侧部对所述缓冲部件进行挤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的对所述缓冲部件进行挤压的部位位于比所述弹簧部位的最低位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嵌入于所述弹簧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延伸至第1屈曲部和第2屈曲部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所述第1屈曲部在从勾挂所述钩部的所述弹簧部位向所述弹簧的一端部侧的方向上离该弹簧部位最近,所述第2屈曲部在从该弹簧部位向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部侧的方向上离该弹簧部位最近。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以还将所述弹簧部位中的相互对置的一侧的内侧部覆盖的方式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的载置面位于比所述弹簧部位的最低位靠上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的载置面位于比所述弹簧部位的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并在比所述弹簧部位的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与所述钩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面位于与所述钩部中将所述弹簧部位的上部覆盖的部分的最高位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最高位靠上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具有隔着设置于所述台座的开口而勾挂于所述台座的卡止爪,
所述卡止爪配置于比所述相互对置的弹簧部位的内侧部靠外侧的位置。
CN201611204534.1A 2016-07-26 2016-12-23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Active CN107650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6663 2016-07-26
JP2016-146663 2016-07-26
PCT/JP2016/082853 WO2018020697A1 (ja) 2016-07-26 2016-11-04 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JPPCT/JP2016/082853 2016-11-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0740A true CN107650740A (zh) 2018-02-02
CN107650740B CN107650740B (zh) 2019-12-13

Family

ID=61016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04534.1A Active CN107650740B (zh) 2016-07-26 2016-12-23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492314B1 (zh)
JP (1) JP6666998B2 (zh)
KR (1) KR102157558B1 (zh)
CN (1) CN107650740B (zh)
WO (1) WO2018020697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4091A (zh) * 2008-08-18 2010-02-2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乘客识别装置
JP2011105278A (ja) * 2009-11-20 2011-06-02 Aisin Seiki Co Ltd 着座検知装置
WO2015002076A1 (ja) * 2013-07-02 2015-01-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4507741A (zh) * 2012-05-10 2015-04-08 Iee国际电子工程股份公司 特别是用于车座的座椅悬挂垫
CN204821443U (zh) * 2015-06-28 2015-12-02 吉林省方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弹簧式汽车座椅占位压力传感器
CN204845843U (zh) * 2015-06-28 2015-12-09 吉林省方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簧式汽车座椅占位压力传感器
CN206446462U (zh) * 2016-07-26 2017-08-29 株式会社藤仓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30240A1 (de) * 1972-06-21 1974-01-17 Volkswagenwerk Ag Sitz, insbesondere fue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kontaktgeber
EP1593547B1 (en) * 2004-05-06 2009-09-02 Fico Cables, Lda Suspension mat with plastic links
JP6070268B2 (ja) * 2013-02-27 2017-02-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樹脂部材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4091A (zh) * 2008-08-18 2010-02-2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乘客识别装置
JP2011105278A (ja) * 2009-11-20 2011-06-02 Aisin Seiki Co Ltd 着座検知装置
CN104507741A (zh) * 2012-05-10 2015-04-08 Iee国际电子工程股份公司 特别是用于车座的座椅悬挂垫
WO2015002076A1 (ja) * 2013-07-02 2015-01-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204821443U (zh) * 2015-06-28 2015-12-02 吉林省方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弹簧式汽车座椅占位压力传感器
CN204845843U (zh) * 2015-06-28 2015-12-09 吉林省方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簧式汽车座椅占位压力传感器
CN206446462U (zh) * 2016-07-26 2017-08-29 株式会社藤仓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92314A1 (en) 2019-06-05
KR20190016112A (ko) 2019-02-15
EP3492314B1 (en) 2022-03-23
KR102157558B1 (ko) 2020-09-18
EP3492314A4 (en) 2020-03-25
CN107650740B (zh) 2019-12-13
JP6666998B2 (ja) 2020-03-18
JPWO2018020697A1 (ja) 2019-04-04
WO2018020697A1 (ja)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83126B2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JP4362786B2 (ja) フィルム式着座検出用静電容量センサ
JP2003291708A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CN107097689B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CN206446462U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US9120397B2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weight sensor for seat occupant detection
JP5488167B2 (ja) 荷重検知装置の取付構造
JP6596170B2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及び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CN107650740A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CN110326076A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
CN206406777U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JP6596162B2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CN206394469U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JP6751539B2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JP2017223538A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WO2018124197A1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JP5878070B2 (ja) 着座センサ及び座席装置
JP6684696B2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及び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JP5984019B2 (ja) 乗員着座検知用荷重検出装置
WO2017145807A1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JP5766626B2 (ja) 感圧スイッチ
JPWO2013080369A1 (ja) 荷重検知装置
JP2017196977A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ユニット
JPH11297157A (ja) 着座センサ用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の固定方法及び着座センサ用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