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5520A -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5520A
CN107615520A CN201680029502.4A CN201680029502A CN107615520A CN 107615520 A CN107615520 A CN 107615520A CN 201680029502 A CN201680029502 A CN 201680029502A CN 107615520 A CN107615520 A CN 107615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ug
connection sheet
electrod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95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5520B (zh
Inventor
弘濑贵之
奥田元章
西原宽恭
田丸耕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5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5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5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极耳群(36)具有:第1弯曲部(36a),其以在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L上的第1端部处层叠的状态朝向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L上的第2端部弯曲;以及延出部(36b),其从第1弯曲部(36a)向层叠方向L突出。极耳群(36)利用位于延出部(36b)的导通部(W)与导电构件(51)导通。导电构件(51)包括:固定片(52),其固定于盖构件(15)的内面,且介于延出部(36b)与盖构件(15)之间;以及连接片(53),其与固定片(52)交叉且朝向电极组装体(12)突出。极耳群(36)利用位于延出部(36b)的导通部(W)与连接片(53)导通。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极耳(tab)群和电极端子电连接的导电构件的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辆)、PHV(Plug 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搭载有作为储存向行驶用电动机供应的电力的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一般,二次电池具备收纳电极组装体的壳体以及收纳在壳体内的电极组装体。从二次电池通过经由导电构件与电极组装体的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连接的电极端子取电。
电极组装体例如有将多个正极电极和多个负极电极以在它们之间隔着隔离物的状态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组装体、将带状的正极电极和带状的负极电极以在它们之间隔着带状的隔离物的状态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组装体。
如图19所示,在专利文献1的二次电池80中,收纳于壳体88内的电极组装体89具有正极电极81和负极电极82。正极电极81具有未图示的正极极耳,负极电极82具有负极极耳82a。虽未图示,但多个正极极耳在重叠为极耳群的状态下与正极导电构件电连接。正极导电构件与正极的电极端子连接。多个负极极耳82a在重叠为极耳群的状态下与负极导电构件83电连接。负极导电构件83与负极的电极端子84电连接。与各导电构件连接的各电极端子84以贯通构成壳体的壁部的盖的状态固定于盖。
负极极耳82a的极耳群和负极导电构件83通过焊接部90接合。焊接部90将全部的负极极耳82a和负极导电构件83导通。虽未图示,但正极侧也同样,正极极耳的极耳群和正极导电构件通过焊接部接合。焊接部将全部的正极极耳和正极导电构件导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4-675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二次电池80中,负极极耳82a的极耳群与负极导电构件83以及正极极耳的极耳群与正极导电构件是通过电阻焊接接合的。电阻焊接是用焊接用电极棒将各导电构件和各极耳群夹住而进行的。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负极极耳82a的极耳群与负极导电构件83以及正极极耳的极耳群与正极导电构件接合后,需要将电极端子与各导电构件接合,将该电极端子固定于盖,将电极组装体装配于盖。但是,极耳包括金属箔,刚性低。因此,在使电极组装体与盖成为一体时,与极耳群成为一体后的导电构件、电极组装体容易活动,不稳定,因此容易对各极耳施加负荷。也就是说,极耳容易受到损伤,极耳处的电阻增大,因此不可取。因而,不对极耳施加负荷地使盖和电极组装体成为一体很重要。然而,极耳的刚性低,难以不对极耳施加负荷而使盖和电极组装体成为一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在进行使壁部和电极组装体成为一体的作业时减轻对极耳施加的负荷的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是不同极性的电极彼此以相互绝缘的状态层叠而成的,极耳从电极的一边突出,电极组装体具有将电极的一边聚集而形成的极耳侧端面;极耳群,其从电极组装体的极耳侧端面突出,是极耳层叠而构成的;壳体,其收纳电极组装体和极耳群;电极端子,其固定于与极耳群相对的壳体的壁部,与电极组装体交换电力;以及导电构件,其将极耳群和电极端子电连接,且以与壁部绝缘的状态组装于壁部。极耳群具有:弯曲部,其以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第1端部处层叠的状态朝向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第2端部弯曲;以及延出部,其从弯曲部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延伸。导电构件包括:固定片,其在从外面观看壳体的壁部时与壁部重叠且介于延出部和壁部之间;以及连接片,其与固定片交叉且朝向电极组装体突出。极耳群利用位于延出部的导通部与导电构件的连接片导通。
由此,导电构件的连接片从组装于壁部的固定片朝向电极组装体突出。因此,在使壳体的壁部和电极组装体成为一体时,首先形成使壁部、导电构件以及电极端子成为一体后的盖端子组装体。然后在从壁部突出的盖端子组装体的连接片的顶端侧接合多个极耳即可。因此,与在将导电构件与多个极耳接合而形成导通部后将导电构件组装于壁部的情况不同,确保了极耳的刚性,因此导电构件不易以极耳为起点而活动。因而,能稳定地保持导电构件,能减轻施加到极耳的负荷。这样,壁部和导电构件被组装为一体且具备从导电构件突出的连接片的构成对在使壁部和电极组装体成为一体时减轻施加到极耳的负荷来说是适合的。
关于蓄电装置,优选在将沿着电极组装体的极耳侧端面延伸、且不同极性的极耳排列的方向设为并排设置方向的情况下,导电构件从并排设置方向观看时形成为U字状。
关于蓄电装置,优选连接片从电极组装体侧覆盖极耳群的顶端侧。
由此,在将层叠后的多个极耳与导电构件接合时,将多个极耳与连接片接合,而将导通部形成于连接片。然后将连接片折弯,使得极耳群进入连接片与固定片之间。此时,能在连接片折弯的同时利用连接片覆盖极耳群的比导通部靠顶端侧。因此,即使极耳群的比导通部靠顶端侧为自由端,也能不使极耳的顶端与壳体、电极组装体接触。
关于蓄电装置,优选固定片具有面对壁部的第1面以及与第1面平行的第2面,连接片具有与第1面连续的外面以及与第2面连续的内面,多个极耳接合到连接片的内面。
由此,与例如多个极耳接合到连接片的外面的情况相比,在连接片与极耳侧端面之间的空间中能减少由极耳的厚度导致的静区(dead space)。
关于蓄电装置,优选连接片在朝向电极组装体突出的方向上具有基端和顶端,连接片的基端的厚度与连接片的顶端的厚度不同,连接片具有:厚部,其设于固定片附近;以及薄部,其设于厚部与电极组装体之间,且厚度比厚部的厚度小,导电构件在厚部与薄部的边界具备台阶部,台阶部是连接片弯曲的部位,从电极组装体侧覆盖极耳群的顶端侧。
由此,容易进行将连接片折弯的作业。
关于蓄电装置,优选在将沿着电极组装体的极耳侧端面延伸、且不同极性的极耳排列的方向设为并排设置方向的情况下,导电构件的固定片形成为在并排设置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形状,电极端子与固定片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电连接,连接片从固定片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突出。
由此,多个极耳接合到连接片的顶端侧。连接片配置在固定片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因此,位于固定片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的电极端子不与极耳群重叠。因此,与极耳群和电极端子重叠的情况相比,能使蓄电装置的体格小型化。
关于蓄电装置,优选电极组装体是具备片状的多个正极电极和片状的多个负极电极,将不同极性的电极彼此以绝缘的状态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组装体。
由此,在层叠型的电极组装体中,在将电极层叠而制造电极组装体的同时,多个极耳也被层叠。并且,通过将导电构件的连接片与层叠后的多个极耳重叠,能容易地将多个极耳和连接片接合。因而,在层叠型的电极组装体中,多个极耳与连接片的接合作业是容易的。
优选上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是不同极性的电极彼此以相互绝缘的状态层叠而成的,极耳从电极的一边突出,电极组装体具有将电极的一边聚集而形成的极耳侧端面;极耳群,其从电极组装体的极耳侧端面突出,是极耳层叠而构成的;壳体,其收纳电极组装体和极耳群;电极端子,其固定于与极耳群相对的壳体的壁部,与电极组装体交换电力;以及导电构件,其将极耳群和电极端子电连接,且以与壁部绝缘的状态组装于壁部。导电构件包括:固定片,其在从壁部的外面观看时与壁部重叠,具有第1面以及与第1面平行的第2面;以及连接片,其与固定片交叉且朝向远离壁部的方向突出。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不同极性的电极以相互绝缘的状态层叠而形成电极组装体,并且将多个极耳层叠的工序;使固定片的第1面面对壁部,将导电构件组装于壁部的工序;将多个极耳以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第1端部处层叠的状态与连接片的顶端侧接合,形成使多个极耳与导电构件导通的导通部的工序;以及在形成导通部后,将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使得连接片的顶端侧接近固定片的第2面,将多个极耳在比导通部靠顶端侧折弯的工序。
由此,在使壳体的壁部和电极组装体成为一体时,首先形成使壁部、导电构件以及电极端子成为一体后的盖端子组装体。接下来,将电极组装体的多个极耳与从壁部突出的盖端子组装体的连接片接合。因此,与在将导电构件与多个极耳接合而形成导通部后将导电构件组装于壁部的情况不同,确保了极耳的刚性,因此导电构件不易以极耳为起点活动。因而,能稳定地保持导电构件,能减轻施加到极耳的负荷。另外,容易进行蓄电装置的制造作业。
关于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优选连接片具有与固定片的第1面连续的外面以及与固定片的第2面连续的内面,在将多个极耳接合到连接片的内面后,将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使得连接片的内面接近固定片的第2面,从而从电极组装体侧将多个极耳的顶端侧覆盖。
由此,通过将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从而极耳群的比导通部靠顶端侧被夹在固定片与连接片之间,被连接片保护。因此,即使极耳群的比导通部靠顶端侧为自由端,也能不使极耳群的顶端与壳体、电极组装体接触。
关于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优选在将多个极耳与连接片接合前,将连接片形成为从固定片向与壁部正交的方向突出,在将多个极耳与连接片接合后,将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使得其与壁部重叠且与壁部平行。
由此,连接片的顶端侧与壁部平行,因此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成与基端侧正交。在这种情况下,与连接片几乎不折弯的构成不同,能使连接片不与极耳侧端面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在进行使壁部与电极组装体成为一体的作业时减轻施加到极耳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体化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3是电极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极耳群、导电构件、辅助端子以及外部端子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5是示出极耳群与导电构件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6的(a)是示出使辅助端子及外部端子与盖构件成为一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示出使导电构件与成为一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多个极耳焊接于连接片的状态的局部侧截面图。
图8是示出将多个极耳折弯的状态的局部侧截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使用了保护板的焊接方法的局部侧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焊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焊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将电极组装体置于焊接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聚集了多个极耳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将连接片按压到多个极耳而进行电阻焊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另一例的将多个极耳焊接到导电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电极端子和导电构件的另一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多个极耳与连接片的焊接的另一例的局部侧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导电构件的另一例的局部侧截面图。
图19是示出背景技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8说明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为二次电池而将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具体化为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或者图2所示,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0具备壳体11。在壳体11中收纳有电极组装体12以及正极和负极的极耳群36。壳体11具有方形箱状的壳体构件14以及将壳体构件14的开口部14a堵塞的作为矩形平板状的壁部的盖构件15。二次电池10是锂离子电池。在电极组装体12电连接有作为与电极组装体12之间交换电力的电极端子的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
如图3所示,电极组装体12具备片状的多个正极电极21和片状的多个负极电极31。正极电极21的极性与负极电极31的极性不同。正极电极21具有正极金属箔22和在正极金属箔22的两面涂布正极活性物质而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3。负极电极31具有负极金属箔32和在负极金属箔32的两面涂布负极活性物质而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3。正极金属箔22为铝箔,负极金属箔32为铜箔。电极组装体12是将多个正极电极21和多个负极电极31以在它们之间隔着具有绝缘性的隔离物24的状态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组装体。
正极电极21具有沿着正极金属箔22的一边22a而未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未涂布部22b。正极电极21具有从一边22a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25。负极电极31具有沿着负极金属箔32的一边32a而未涂布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未涂布部33b。负极电极31具有从一边32a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35。
如图1所示,在正极电极21和负极电极31层叠后的状态下,多个正极的极耳25被设为不与负极的极耳35重叠,多个负极的极耳35也被设为不与正极的极耳25重叠。电极组装体12具有将正极电极21的一边22a、负极电极31的一边32a以及隔离物24的一边聚集而形成的极耳侧端面12b。多个正极电极21以它们的极耳25在层叠方向L上排列的方式层叠。同样,多个负极电极31以它们的极耳35在层叠方向L上排列的方式层叠。
二次电池10具有从极耳侧端面12b突出的正极的极耳群36。极耳群36是将全部正极的极耳25聚集到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L的第1端部侧后层叠而构成的。另外,二次电池10具有从极耳侧端面12b突出的负极的极耳群36。该极耳群36是将全部负极的极耳35聚集到电极组装体12的第1端部侧后层叠而构成的。盖构件15的内面与壳体11中收纳的各极耳群36以及电极组装体12的极耳侧端面12b相对。以下,将沿着极耳侧端面12b延伸、且由正极的极耳25构成的极耳群36和由负极的极耳35构成的极耳群36排列的方向称为并排设置方向X。另外,将以最短距离将盖构件15的内面和电极组装体12的极耳侧端面12b相连的方向称为相对方向Z。
用于将电极组装体12和正极端子16电连的正极的导电构件51接合到正极的极耳群36。另外,用于将电极组装体12和负极端子17电连接的负极的导电构件51接合到负极的极耳群36。
接下来,使用图5详细说明正极的极耳群36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以及负极的极耳群36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图5示出负极的极耳群36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该接合结构是与正极的极耳群36和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正极的极耳群36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的说明。因而,只要将负极换成正极,以下的说明就成为正极的极耳群36与正极的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的说明。
如图5所示,在负极的极耳群36中,将位于电极组装体12的第1端部的极耳35记为第1极耳351。另外,在负极的极耳群36中,将位于电极组装体12的第2端部的极耳35记为第2极耳352。在这种情况下,极耳35聚集在电极组装体12的第1端部侧,使得第2极耳352接近第1极耳351。也就是说,在层叠阶段独立的各极耳35被集中到第1极耳351侧。使导电构件51抵接于第2极耳352进行电阻焊接来形成导通部W,从而负极的极耳群36和导电构件51被接合。由此,负极的极耳群36和导电构件51被电连接。
在第1实施方式中,各极耳35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因此,在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L上,离第1极耳351的距离越大的极耳35,在负极的极耳群36处集中的极耳35的长度越小。因此,用于使全部极耳35导通的导通部W设于第2极耳352与其它极耳35的重叠区域。另外,负极的极耳群36在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具有全部的极耳35未被焊接的自由端部。负极的极耳群36的自由端部相对于导电构件51为非接合状态。
负极的极耳群36具备从电极组装体12的第1端部向第2端部侧弯曲的第1弯曲部36a。另外,负极的极耳群36具备从第1弯曲部36a在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L上延伸的延出部36b。在延出部36b设有导通部W。而且,负极的极耳群36在比延出部36b靠顶端侧具备第2弯曲部36c。第2弯曲部36c形成于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负极的极耳群36在第2弯曲部36c处向电极组装体12的第1端部折回。
导电构件51具有介于延出部36b和盖构件15之间的固定片52以及接合到极耳群36的连接片53。连接片53与固定片52交叉,且从固定片52朝向电极组装体12突出。连接片53在盖构件15附近具有基端。连接片53的基端配置于第2弯曲部36c与电极组装体12的第2端部之间。连接片53在电极组装体12附近具有顶端。连接片53的顶端配置在延出部36b与电极组装体12的极耳侧端面12b之间。
在此,对与负极的极耳群36连接之前的导电构件51进行说明。
如图4或者图6的(b)所示,固定片52形成为在并排设置方向X上延伸的长方形板状。导电构件51通过后述的内侧绝缘罩55固定于盖构件15的内面。另外,导电构件51在固定片5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具有插通孔52a。在插通孔52a中能插通后述的辅助端子61。另外,导电构件51在固定片5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具有连接片53。连接片53具有矩形形状,从固定片52的长侧缘突出。固定片52的短边的长度比盖构件15的短边的长度小。固定片52具有:第1面52b,其隔着内侧绝缘罩55面对盖构件15的内面;以及第2面52c,其与第1面52b平行,且面对电极组装体12的极耳侧端面12b。
在连接片53中,将面积最大的矩形形状的二个面中的与固定片52的第1面52b连续的一个面设为外面53c,将与固定片52的第2面52c连续的另一个面设为内面53d。另外,将沿着连接片53的外面53c和内面53d延伸且与连接片53从固定片52突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连接片53的短边的长度比极耳群36的沿着并排设置方向X的最大长度稍大或者与它相同。
如图5所示,连接片53在位于远离固定片52的位置的顶端部分即电极组装体12附近的部分具备折弯部58。折弯部58从电极组装体12侧覆盖极耳群36的延出部36b。折弯部58在从外面观看盖构件15的情况下,与盖构件15和固定片52重叠,且与盖构件15平行配置。因而,连接片53的折弯部58的外面53c和内面53d与固定片52的第1面52b和第2面52c平行。
极耳群36的第2极耳352以与折弯部58的内面53d接触的状态被接合。折弯部58从电极组装体12侧覆盖位于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的延出部36b。导电构件51在从并排设置方向X观看时形成为U字状。极耳群36的比第1弯曲部36a靠顶端侧的部分即比延出部36b和第2弯曲部36c靠顶端侧的部分进入导电构件51的内侧。
如图5和图6所示,折弯部58是将连接片53的顶端部折弯而形成的。在形成折弯部58前,在折弯部58的折弯部位存在从内面53d朝向外面53c凹陷的槽53a。槽53a存在于连接片53的宽度方向整体上,且在宽度方向上直线状延伸。通过将连接片53从槽53a折弯,从而在连接片53的长边方向上的顶端侧形成板状的折弯部58。
接下来,对二次电池10所具备的内侧绝缘罩55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二次电池10在壳体11内具备内侧绝缘罩55。内侧绝缘罩55配置在负极的导电构件51及正极的导电构件51与盖构件15之间。内侧绝缘罩55在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贯通孔56。
二次电池10具有固定于盖构件15的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具有通过上述内侧绝缘罩55以及后述的外侧绝缘构件57固定于盖构件15的辅助端子61。正极的辅助端子61包括铝,负极的辅助端子61包括铜。辅助端子61具有:棱柱状的台座部61a;从台座部61a的上表面突出的第1填塞部61b;以及从台座部61a的下表面突出的第2填塞部61c。
辅助端子61利用外侧绝缘构件57与盖构件15绝缘。外侧绝缘构件57形成为筒状,在轴向上的端部具有台座支撑部57a。台座支撑部57a具有供台座部61a嵌合的辅助端子凹部57b。另外,外侧绝缘构件57具有直径比台座支撑部57a的直径小且插通于盖构件15的端子插通孔15b的圆筒状的轴部57c。
接下来,对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示出负极端子17的结构。正极端子16的结构与负极端子17相同,因此省略其图示。只要将负极换成正极,负极端子17的说明就成为正极端子16的说明。
如图4所示,外侧绝缘构件57的台座支撑部57a配置在盖构件15的外面,外侧绝缘构件57的轴部57c嵌入盖构件15的端子插通孔15b。轴部57c也插通于内侧绝缘罩55的贯通孔56。
在辅助端子61的台座部61a嵌入辅助端子凹部57b的状态下,第1填塞部61b贯通外侧绝缘构件57的轴部57c和导电构件51的插通孔52a,填塞于导电构件51。由此,辅助端子61被固定于盖构件15。辅助端子61通过由第1填塞部61b和导电构件51的填塞实现的连接而与电极组装体12的负极电极31电连接。另外,辅助端子61与外侧绝缘构件57和内侧绝缘罩55一起夹持盖构件15,以与盖构件15绝缘的状态固定于盖构件15。
盖构件15在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附近且比端子插通孔15b靠外侧具备转动防止部15a。转动防止部15a具有方形的形状,是对盖构件15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使其向外侧突出而成的凸部。外部端子66隔着大致有盖方形筒形状的端子绝缘件59配置于各转动防止部15a。外部端子66包括金属。外部端子66具有方形箱状,具有基部66a和从基部66a突出的极柱部66b。在基部66a的内部隔着端子绝缘件59嵌入有转动防止部15a。极柱部66b在其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66c。利用端子绝缘件59使外部端子66和盖构件15之间绝缘。
二次电池10具有矩形平板状的连接导体54。连接导体54在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具有填塞部插通孔54a,在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具有极柱部插通孔54b。外部端子66的极柱部66b从盖构件15侧插入连接导体54的极柱部插通孔54b,辅助端子61的第2填塞部61c从盖构件15侧插入连接导体54的填塞部插通孔54a。第2填塞部61c填塞在比连接导体54靠外侧。因而,连接导体54被连接并固定于辅助端子61,但是外部端子66仅使极柱部66b插通于极柱部插通孔54b。连接导体54与外部端子66的基部66a接触而导通。
正极的外部端子66通过连接导体54、辅助端子61和导电构件51而与正极电极21的正极的极耳群36电连接。因而,正极端子16在导电构件51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处电连接,正极的极耳群36在导电构件51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处电连接。因此,正极端子16能通过导电构件51与电极组装体12交换电力。
负极的外部端子66通过连接导体54、辅助端子61以及导电构件51与负极电极31的极耳群36电连接。因而,负极端子17在导电构件51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处电连接,负极的极耳群36在导电构件51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处电连接。因此,负极端子17能通过导电构件51与电极组装体12交换电力。
接下来,说明二次电池10的制造方法以及二次电池10的作用。
首先,将正极电极21和负极电极31以在它们之间隔着隔离物24的方式层叠,形成电极组装体12。
接下来,将外侧绝缘构件57的轴部57c嵌入盖构件15的各端子插通孔15b,插入于内侧绝缘罩55的贯通孔56。然后,将辅助端子61的第1填塞部61b插入外侧绝缘构件57,将辅助端子61的台座部61a收纳于辅助端子凹部57b。然后,将导电构件51配置在内侧绝缘罩55的外侧,将辅助端子61的第1填塞部61b插通于导电构件51的插通孔52a。然后,填塞辅助端子61的第1填塞部61b,而将辅助端子61固定于盖构件15。此时,通过第1填塞部61b的填塞,各导电构件51在利用内侧绝缘罩55与盖构件15绝缘的状态下固定于盖构件15的内面。另外,利用外侧绝缘构件57使辅助端子61和盖构件15绝缘。
接下来,使端子绝缘件59覆盖转动防止部15a,并且将转动防止部15a配置在外部端子66的基部66a的内侧。接下来,将辅助端子61的第2填塞部61c插通于连接导体54的填塞部插通孔54a,将外部端子66的极柱部66b插通于连接导体54的极柱部插通孔54b。
然后,如图6的(a)所示,通过第2填塞部61c的填塞,利用连接导体54将辅助端子61和外部端子66连接。此时,利用端子绝缘件59使外部端子66与盖构件15绝缘,并且利用转动防止部15a防止外部端子66转动。
如图6的(b)所示,在各导电构件51、各辅助端子61和各外部端子66固定于盖构件15的状态下,连接片53在与盖构件15的内面正交的方向上从固定片52突出。这样,在盖构件15上组装有内侧绝缘罩55、导电构件51、连接导体54、端子绝缘件59、辅助端子61以及外部端子66,从而构成盖端子组装体18。在盖端子组装体18中,导电构件51的固定片52的第1面52b面对盖构件15的内面。另外,连接片53从盖构件15的内面在与该内面正交的方向上突出。
接下来,如图7所示,通过各极的导电构件51与极耳25、35的接合,使盖端子组装体18和电极组装体12成为一体。在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的内面53d上,在槽53a与连接片53的顶端之间载置多个极耳25、35。在使第2极耳352与连接片53的内面53d接触的状态下,将多个极耳25、35焊接于连接片53,从而形成使全部的极耳25、35与连接片53导通的导通部W。此时,各极耳25、35的顶端部越过槽53a而接近固定片52。
接下来,如图8所示,将各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折弯,从而以槽53a为中心成为谷折。此时,连接片53与极耳25、35一同接近组装于盖构件15的固定片52的第2面52c。当连接片53被折弯时,全部极耳25、35的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被连接片53从电极组装体12侧覆盖。同时,在各极的全部极耳25、35中,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被折弯而形成第2弯曲部36c,并且形成被折弯部58覆盖的延出部36b。此时,在延出部36b中,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被折弯部58覆盖。
然后,当将各极的全部极耳25、35在根侧折弯而形成第1弯曲部36a时,会在第1弯曲部36a和第2弯曲部36c之间形成延出部36b。另外,此时,包含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的延出部36b被折弯部58从电极组装体12侧覆盖。然后,在将电极组装体12插入壳体构件14后,将盖构件15与电极组装体12的开口端接合。这样,形成壳体11,形成二次电池10。
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效果。
(1)在利用固定片52将导电构件51组装于盖构件15而构成盖端子组装体18的状态下,连接片53从固定片52突出。然后,通过将各极的极耳25、35与盖端子组装体18的连接片53接合,能通过极耳25、35使盖构件15和电极组装体12成为一体。其结果是,与例如在将导电构件51与多个极耳25、35接合而形成导通部W后将导电构件51固定于盖构件15的情况不同,导电构件51不易以极耳25、35为起点活动。因此,能稳定地保持导电构件51,能减轻施加到各极耳25、35的负荷。
(2)导电构件51具有组装于盖构件15的固定片52和从固定片52突出的连接片53。作为连接片53的一部分的折弯部58从电极组装体12侧覆盖极耳群36的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因此,极耳群36的比导通部W靠顶端侧为自由端,即使各极耳25、35从并排设置方向X偏离,也能使极耳25、35不与壳体11、电极组装体12接触。
(3)导电构件51具有组装于盖构件15的固定片52和从固定片52突出的连接片53。作为连接片53的一部分的折弯部58是将连接片53的顶端侧从槽53a折弯而形成的。在二次电池10的制造时,各极的极耳25、35被焊接于连接片53的比槽53a靠顶端侧。因此,当将连接片53从槽53a折弯时,能将多个极耳25、35在第2弯曲部36c处折弯,并且用折弯部58覆盖延出部36b。因而,能在连接片53折弯的同时用折弯部58覆盖多个极耳25、35,能同时进行多个极耳25、35的折弯和保护。因此,能缩短二次电池10的制造时间。
(4)导电构件51具有组装于盖构件15的固定片52和从固定片52突出的连接片53。辅助端子61连接到固定片5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另外,导电构件51在固定片5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具有连接片53。因此,具有配置在二次电池10的内侧的部分的辅助端子61与极耳群36在并排设置方向X上排列。因此,与例如辅助端子61和极耳群36在相对方向Z上重叠配置的情况相比,能使二次电池10的相对方向Z上的体积小型化。
(5)导电构件51通过填塞辅助端子61而组装于盖构件15。辅助端子61的填塞在将电极组装体12焊接到导电构件51之前进行。因此,电极组装体12不会由于填塞辅助端子61时的冲击而受到损伤。
(6)导电构件51具有辅助连接片53的折弯的槽53a。因此,利用槽53a,连接片53容易折弯,极耳25、35也容易折弯。
(7)在盖端子组装体18中,一对连接片53分别将外面53c彼此和内面53d彼此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而并排设置。另一方面,在电极组装体12中,正极和负极的极耳25、35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因此,不用扭转各极耳25、35就能将极耳25、35与连接片53接合。
(8)从并排设置方向X观看时,导电构件51形成为U字状。另外,极耳群36的顶端侧接合到连接片53的内面53d。因此,与极耳群36的顶端侧接合到连接片53的外面53c的情况相比,在连接片53与极耳侧端面12b之间的空间中,能减少由极耳群36的顶端侧的厚度导致的静区。另外,与极耳群36的顶端侧接合到连接片53的外面53c的情况相比,能使连接片53在相对方向Z上靠近极耳侧端面12b。因而,能使电极组装体12大型化。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9~图14说明将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具体化为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方式。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使用图9详细说明正极的极耳25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以及负极的极耳35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图9示出负极的极耳35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该接合结构是与正极的极耳25和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正极的极耳25与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的说明。因此,只要将负极换成正极,以下的说明就成为正极的极耳25与正极的导电构件51的接合结构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负极的极耳35中,使用保护板40将多个极耳35和连接片53相互接合。在通过电阻焊接将多个极耳35和连接片53接合时,保护板40从焊接电极保护多个极耳35,尤其是保护其中的第1极耳351。保护板40为矩形板状,与第1极耳351接合。
接下来,对将各极的极耳25、35和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进行接合的焊接装置41进行说明。焊接装置41是用于将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和极耳25、35进行电阻焊接的装置,具体地说是进行点焊的装置。
如图10或者图11所示,焊接装置41具有支撑柱42和被支撑柱42支撑的载置台43。载置台43的上表面是放置电极组装体12的载置面43a。载置面43a是平坦面,形成为俯视时为矩形形状。另外,焊接装置41具有与载置台43为一体的一对保护板载置部44。一对保护板载置部44隔开间隔配置。两个保护板载置部44间的间隔沿着载置面43a的长边延伸。在两个保护板载置部44中的一方载置正极的极耳25,另一方载置负极的极耳35。保护板载置部44包括绝缘材料。
保护板载置部44具备与载置面43a齐平的上表面44a和从上面44a凹陷的保护板收纳部44b。保护板收纳部44b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与保护板40的俯视形状大致相同。保护板40收纳于保护板收纳部44b。
将从保护板载置部44的上表面44a到保护板收纳部44b的内底面的最短距离定义为保护板收纳部44b的深度。保护板收纳部44b的深度与保护板40的厚度相同。因此,在将保护板40收纳于保护板收纳部44b而使保护板40载置于保护板收纳部44b的内底面的状态下,保护板40的表面与保护板载置部44的上表面44a齐平。另外,保护板载置部44具备贯通保护板收纳部44b的底部的电极插通孔44c。
焊接装置41具有固定于支撑柱42的一对第1致动器45。第1致动器45是空气气缸。第1致动器45具备:主体45a;能在主体45a内移动的未图示的活塞;以及与活塞为一体的杆45b。另外,第1致动器45具备未图示的一对进排气口。通过向一对进排气口供应空气、从进排气口排出空气,活塞在主体45a内移动。通过活塞的移动,杆45b相对于主体45a进行进退。
焊接装置41具备装配于各第1致动器45的杆45b的顶端的装配头47。装配头47具有矩形板状。焊接装置41具有装配于装配头47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的圆柱状的第1焊接电极48。第1焊接电极48位于保护板载置部44的保护板收纳部44b的上方。第1焊接电极48以使顶端朝向保护板载置部44的状态配置。
焊接装置41具备与装配头47的第1端部为一体的电极侧弹簧50。电极侧弹簧50以包围第1焊接电极48的状态与装配头47成为一体。电极侧弹簧50是螺旋弹簧。电极侧弹簧50的上端固定于装配头47,电极侧弹簧50的下端固定于按压部件37。按压部件37包括绝缘材料,形成为板状。另外,按压部件37具备被电极侧弹簧50的下端的圆周包围的透孔37a。第1焊接电极48能插入透孔37a及从透孔37a拔出。
焊接装置41具备装配于装配头47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的支撑棒38。支撑棒38能在装配头47的厚度方向上移动。另外,焊接装置41具备装配于支撑棒38的顶端的集箔部件39。集箔部件39包括绝缘材料。集箔部件39在从长边侧观看装配头47的侧视时,形成为倒L字状。
集箔部件39具有:与支撑棒38的顶端连结的矩形板状的基体部39a;以及与基体部39a的第1焊接电极48附近的缘部为一体的极耳按压部39b。将极耳按压部39b从基体部39a突出的方向定义为突出方向。极耳按压部39b的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比按压部件37的下表面接近保护板载置部44。
焊接装置41具备与装配头47的第2端部为一体的极耳侧弹簧39c。极耳侧弹簧39c以包围支撑棒38的状态与装配头47成为一体。极耳侧弹簧39c是螺旋弹簧。极耳侧弹簧39c的上端固定于装配头47,极耳侧弹簧39c的下端固定有集箔部件39的基体部39a。
焊接装置41具有固定于支撑柱42的一对第2致动器74。一对第2致动器74分别配置在与对应的第1致动器45相对的位置。第2致动器74是空气气缸。第2致动器74具备:主体74a;能在主体74a内移动的未图示的活塞;以及与活塞为一体的杆74b。另外,第2致动器74具备未图示的一对进排气口。通过向一对进排气口供应空气、从进排气口排出空气,活塞在主体74a内移动。通过活塞的移动,杆74b相对于主体74a进行进退。
焊接装置41具备装配于第2致动器74的杆74b的顶端的装配头75。装配头75具有矩形板状。焊接装置41具有装配于装配头75的圆柱状的第2焊接电极76。第2焊接电极76配置在保护板载置部44的电极插通孔44c的下方。第2焊接电极76以使顶端朝向电极插通孔44c的状态配置。第2焊接电极76能插通于保护板载置部44的电极插通孔44c。
接下来,说明使用焊接装置41的二次电池10的制造方法。假设盖端子组装体18已被预先组装好。
首先,如图11所示,利用第1致动器45使杆45b没入主体45a,使装配头47从保护板载置部44分离。同样,利用第2致动器74使杆74b没入主体74a,使装配头75从保护板载置部44分离。然后,将保护板40置于各保护板载置部44的保护板收纳部44b。
接下来,如图12所示,将电极组装体12载置于载置台43的载置面43a,并且将各极的多个极耳25、35载置于保护板40上。接下来,将盖端子组装体18的各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载置于各极耳25、35的第2极耳352上,使连接片53的内面53d与第2极耳352接触。然后,利用第1致动器45使杆45b从主体45a突出,使装配头47接近保护板载置部44。另外,使集箔部件39的极耳按压部39b的顶端抵接于第2极耳352,按压各极耳25、35。
这样,如图13所示,多个极耳25、35被聚集在电极组装体12的下端即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L的第1端部。然后,当基体部39a与电极组装体12的上端面即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L的第2端部接触时,极耳按压部39b会停止对极耳25、35的按压。
接着,开始按压部件37对连接片53的按压。由此,连接片53被按压到极耳25、35。这样,极耳25、35和连接片53被夹持在保护板载置部44的上表面44a和按压部件37之间。此时,第1焊接电极48通过按压部件37的透孔37a与连接片53的外面53c接触。
接下来,如图14所示,利用第2致动器74使杆74b从主体74a突出,使装配头75接近保护板载置部44。另外,将各第2焊接电极76插入保护板载置部44的电极插通孔44c,使各第2焊接电极76的顶端与保护板40接触。这样,利用第1焊接电极48和第2焊接电极76夹持极耳25、35和连接片53。然后,在第1焊接电极48和第2焊接电极76之间通电从而对连接片53和各极耳25、35进行焊接。
其结果是,形成使全部的极耳25、35与连接片53导通的导通部W,并且盖端子组装体18和电极组装体12成为一体。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制造二次电池10。
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能发挥以下的效果。
(9)使用焊接装置41,通过电阻焊接将极耳25、35和连接片53接合。焊接装置41能同时驱动一对第1焊接电极48,并能同时驱动一对第2焊接电极76。另外,一对导电构件51与盖端子组装体18成为一体。因此,能通过使用焊接装置41将盖端子组装体18的一对连接片53这两者与电极组装体12的极耳25、35这两者同时接合。因此,与使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分别单独与各极耳25、35接合的情况相比,能缩短二次电池10的制造时间。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如图15所示,与极耳群36焊接前的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也可以不相对于固定片52折弯。在这种情况下,固定片52的第1面52b与连接片53的外面53c、以及固定片52的第2面52c与连接片53的内面53d也可以是齐平的。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片53相对于固定片52的折弯可以在将导电构件51固定于盖构件15之前或者之后进行,也可以将极耳25、35焊接于连接片53之后进行。在将导电构件51固定于盖构件15之前进行连接片53相对于固定片52的折弯更容易进行组装作业,是优选的。
·也可以从导电构件51与电极端子的连接结构中省略辅助端子61、外部端子66和连接导体54。
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将电极端子70与导电构件51直接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在将电极端子70与导电构件51接合后,将电极端子70插通于盖构件15的端子插通孔15b。然后,使螺帽72螺合于从盖构件15突出的电极端子70的外螺纹部71a,将电极端子70固定于盖构件15,构成盖端子组装体18。在这种情况下,导电构件51与电极端子70接合,电极端子70被固定于盖构件15。即,导电构件51通过电极端子70组装于盖构件15。
然后,将极耳25、35焊接于从盖构件15突出的导电构件51的连接片53。然后,将连接片53的顶端侧折弯而形成折弯部58,利用折弯部58覆盖延出部36b。在端子插通孔15b的内周面与外螺纹部71a的外周面之间安装有绝缘环73。利用绝缘环73使盖构件15与电极端子70绝缘。
·如图17所示,极耳25、35也可以接合到连接片53的外面53c。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所示,也可以使第1极耳351与连接片53的外面53c接触,使极耳25、35接合。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使第2极耳352与连接片53的外面53c接触,使极耳25、35接合。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第2极耳352与连接片53的内面53d接触,使极耳25、35与连接片53接合,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1极耳351与连接片53的内面53d接触,使极耳25、35与连接片53接合。
·如图18所示,也可以沿着向电极组装体12突出的方向使连接片53的厚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片53在固定片52附近的基端具有厚部,在电极组装体12附近的顶端与厚部之间具有薄部。连接片53在厚部与薄部的边界部分具备台阶部60。台阶部60成为连接片53为了从电极组装体12侧覆盖极耳群36的顶端侧而弯曲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能利用连接片53的厚度的变化而容易地使折弯部58折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从盖构件15观看的情况下,固定片52重叠于连接片53的顶端侧,在从并排设置方向X观看时,导电构件51为U字状,但是不限于该形状。例如,即使从并排设置方向X观看时导电构件51为U字状,从盖构件15观看时,导电构件51也可以是以折弯部58的基端的一部分与固定片52重叠且顶端不与固定片52重叠的方式倾斜突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连接片53的折弯部58与固定片52是平行的,折弯部58处的外面53c和内面53d分别与连接片53的外面53c和内面53d正交,但是不限于此。折弯部58的外面53c和内面53d也可以是以直角以外的角度与连接片53的外面53c和内面53d交叉。
·也可以从连接片53省略将折弯部58折弯的槽53a。
·如果利用绝缘材料形成盖构件15,则导电构件51的固定片52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盖构件15。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内侧绝缘罩55。
·当俯视盖构件15观看时,固定片52也可以不位于面对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51的固定片52具有在并排设置方向X上延伸的长方形形状,连接片53从固定片5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延伸,但是不限于此。固定片52的形状、固定片52中的连接片53的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固定片52为正方形形状,将连接片53设于固定片52的一边。在这种情况下,极耳群和电极端子在相对方向Z上重叠。
·电极组装体也可以是将带状的正极电极和带状的负极电极在相互绝缘的状态下以卷绕轴线为中心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组装体。在这种情况下,正极电极具有沿着正极金属箔的长边而未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未涂布部。正极电极具有从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多个极耳。多个极耳隔开间隔配置在正极电极的长边方向上。负极电极具有沿着负极金属箔的长边而未涂布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未涂布部。负极电极具有从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多个极耳。多个极耳隔开间隔配置在负极电极的长边方向。
在卷绕型的电极组装体中,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以绝缘的状态被卷绕,使得相同的极性的极耳彼此重叠。由此,在电极组装体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多个正极的极耳彼此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层叠,多个负极的极耳彼此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层叠。各极的多个极耳群具有:弯曲部,其以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第1端部处层叠的状态朝向第2端部弯曲;以及延出部,其从弯曲部向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突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极耳群36具有第1弯曲部36a、延出部36b以及第2弯曲部36c,但极耳群36的弯曲次数也可以是1次,还可以是3次以上。
·第1致动器45、第2致动器74也可以不是作为流体压力缸的空气气缸,也可以是油压缸等。
·第1致动器45、第2致动器74被具体化为空气气缸,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使按压部件37、集箔部件39、焊接电极48、76在极耳25、35的层叠方向上移动即可,第1致动器45、第2致动器74也可以变更为电动缸、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
·正极电极21也可以在单面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3。同样,负极电极31也可以在单面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3。
·隔离物24也可以是收纳正极电极21或者负极电极31的袋状。
·在壳体11中,固定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的壁部也可以是壳体构件14的侧壁、底壁。
·二次电池10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镍氢二次电池、镍镉二次电池等其它二次电池。
·蓄电装置不限于二次电池10,例如也可以是双电层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等电容器。
附图标记说明
L:层叠方向,W:导通部,X:并排设置方向,10: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1:壳体,12:电极组装体,12b:极耳侧端面,15:作为壁部的盖构件,16:作为电极端子的正极端子,17:作为电极端子的负极端子,21:正极电极,22a、32a:一边,25、35:极耳,31:负极电极,36:极耳群,36a:第1弯曲部,36b:延出部,51:导电构件,52:固定片,52b:第1面,52c:第2面,53:连接片,53c:外面,53d:内面,58:折弯部,60:台阶部,70:电极端子。

Claims (11)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是不同极性的电极彼此以相互绝缘的状态层叠而成的,极耳从上述电极的一边突出,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上述电极的一边聚集而形成的极耳侧端面;
极耳群,其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极耳侧端面突出,是上述极耳层叠而构成的;
壳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和上述极耳群;
电极端子,其固定于与上述极耳群相对的上述壳体的壁部,与上述电极组装体交换电力;以及
导电构件,其将上述极耳群和上述电极端子电连接,且以与上述壁部绝缘的状态组装于上述壁部,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极耳群具有:
弯曲部,其以在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第1端部处层叠的状态朝向上述电极组装体的上述层叠方向上的第2端部弯曲;以及
延出部,其从上述弯曲部在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延伸,
上述导电构件包括:
固定片,其在从外面观看上述壳体的上述壁部时与上述壁部重叠且介于上述延出部和上述壁部之间;以及
连接片,其与上述固定片交叉且朝向上述电极组装体突出,
上述极耳群利用位于上述延出部的导通部与上述导电构件的上述连接片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
在将沿着上述电极组装体的上述极耳侧端面延伸、且不同极性的极耳排列的方向设为并排设置方向的情况下,上述导电构件从上述并排设置方向观看时形成为U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连接片从上述电极组装体侧覆盖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固定片具有面对上述壁部的第1面以及与上述第1面平行的第2面,
上述连接片具有与上述第1面连续的外面以及与上述第2面连续的内面,
多个上述极耳接合到上述连接片的内面。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连接片在朝向上述电极组装体突出的方向上具有基端和顶端,
上述连接片的基端的厚度与上述连接片的顶端的厚度不同,
上述连接片具有:厚部,其设于上述固定片附近;以及薄部,其设于上述厚部与上述电极组装体之间,且厚度比上述厚部的厚度小,
上述导电构件在上述厚部与上述薄部的边界具备台阶部,
上述台阶部是上述连接片弯曲的部位,从上述电极组装体侧覆盖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在将沿着上述电极组装体的上述极耳侧端面延伸、且不同极性的极耳排列的方向设为并排设置方向的情况下,上述导电构件的上述固定片形成为在上述并排设置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形状,上述电极端子与上述固定片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电连接,上述连接片从上述固定片的长边方向上的第2端部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电极组装体是具备片状的多个正极电极和片状的多个负极电极,将不同极性的电极彼此以绝缘的状态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组装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9.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上述蓄电装置具备:
电极组装体,其是不同极性的电极彼此以相互绝缘的状态层叠而成的,极耳从上述电极的一边突出,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上述电极的一边聚集而形成的极耳侧端面;
极耳群,其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极耳侧端面突出,是上述极耳层叠而构成的;
壳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和上述极耳群;
电极端子,其固定于与上述极耳群相对的上述壳体的壁部,与上述电极组装体交换电力;以及
导电构件,其将上述极耳群和上述电极端子电连接,且以与上述壁部绝缘的状态组装于上述壁部,
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构件包括:
固定片,其在从上述壁部的外面观看时与上述壁部重叠,具有第1面以及与上述第1面平行的第2面;以及
连接片,其与上述固定片交叉且朝向远离上述壁部的方向突出,
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上述不同极性的电极以相互绝缘的状态层叠而形成上述电极组装体,并且将多个上述极耳层叠的工序;
使上述固定片的第1面面对上述壁部,将上述导电构件组装于上述壁部的工序;
将多个上述极耳以在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第1端部处层叠的状态与上述连接片的顶端侧接合,形成使多个上述极耳与上述导电构件导通的导通部的工序;以及
在形成上述导通部后,将上述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使得上述连接片的顶端侧接近上述固定片的第2面,将多个上述极耳在比上述导通部靠顶端侧折弯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上述连接片具有与上述固定片的上述第1面连续的外面以及与上述固定片的第2面连续的内面,
在将多个上述极耳接合到上述连接片的内面后,将上述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使得上述连接片的内面接近上述固定片的第2面,从而从上述电极组装体侧将多个上述极耳的顶端侧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在将多个上述极耳与上述连接片接合前,将上述连接片形成为从上述固定片向与上述壁部正交的方向突出,
在将多个上述极耳与上述连接片接合后,将上述连接片的顶端侧折弯使得其与上述壁部重叠且与上述壁部平行。
CN201680029502.4A 2015-03-23 2016-02-25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6155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9791 2015-03-23
JP2015-059791 2015-03-23
JP2015119412 2015-06-12
JP2015-119412 2015-06-12
PCT/JP2016/055680 WO2016152372A1 (ja) 2015-03-23 2016-02-25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520A true CN107615520A (zh) 2018-01-19
CN107615520B CN107615520B (zh) 2020-07-21

Family

ID=56977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9502.4A Active CN107615520B (zh) 2015-03-23 2016-02-25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1819B2 (zh)
JP (1) JP6683193B2 (zh)
CN (1) CN107615520B (zh)
WO (1) WO201615237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8921A (zh) * 2018-02-01 2018-08-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9737867A (zh) * 2018-11-22 2019-05-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观察电芯内部结构的方法
CN111937107A (zh) * 2018-04-06 2020-11-13 Tdk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连接部的电解电容器
CN114391196A (zh) * 2019-10-10 2022-04-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
CN114503356A (zh) * 2019-11-01 2022-05-1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7176B2 (ja) * 2015-04-02 2019-03-0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582579B2 (ja) * 2015-06-12 2019-10-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溶接装置及び溶接方法
JP2018077973A (ja) * 2016-11-08 2018-05-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押さえ装置
DE102016225252A1 (de) * 2016-12-16 2018-06-21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r Energiespeicher, insbesondere Batteriezelle, mit Bauraum-optimierter Elektrodenverschaltung
JP7055983B2 (ja) * 2018-09-28 2022-04-1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CN112912981A (zh) 2018-10-26 2021-06-0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JP2021150087A (ja) * 2020-03-18 2021-09-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JP7359730B2 (ja) 2020-03-30 2023-10-11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次電池
CN115347330A (zh) * 2021-05-14 2022-11-15 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池制造方法
CN114171805B (zh) * 2021-12-03 2024-01-26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15548415B (zh) * 2022-11-29 2023-02-28 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全极耳的软包大圆柱电池的组合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61757A (ja) * 2012-02-08 2013-08-1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車両
JP2014017053A (ja) * 2012-07-05 2014-01-3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CN103891029A (zh) * 2012-08-29 2014-06-25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032549A (ja) * 2013-08-06 2015-02-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6659U (zh) * 1989-07-01 1991-02-19
JP2002298823A (ja) * 2001-03-28 2002-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8288217A (ja) * 2008-07-23 2008-11-27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アルカリ蓄電池
CN107123832A (zh) * 2012-04-17 2017-09-0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JP2014067532A (ja) 2012-09-25 2014-04-17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JP6522418B2 (ja) * 2015-05-15 2019-05-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6522417B2 (ja) * 2015-05-15 2019-05-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61757A (ja) * 2012-02-08 2013-08-1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車両
JP2014017053A (ja) * 2012-07-05 2014-01-3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CN103891029A (zh) * 2012-08-29 2014-06-25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032549A (ja) * 2013-08-06 2015-02-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8921A (zh) * 2018-02-01 2018-08-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WO2019148663A1 (zh) * 2018-02-01 2019-08-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US11831028B2 (en) 2018-02-01 2023-11-28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CN111937107A (zh) * 2018-04-06 2020-11-13 Tdk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连接部的电解电容器
CN111937107B (zh) * 2018-04-06 2022-09-02 Tdk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连接部的电解电容器
US11437197B2 (en) 2018-04-06 2022-09-06 Tdk Electronics Ag Electrolytic capacitor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part
CN109737867A (zh) * 2018-11-22 2019-05-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观察电芯内部结构的方法
CN114391196A (zh) * 2019-10-10 2022-04-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
CN114391196B (zh) * 2019-10-10 2024-04-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
CN114503356A (zh) * 2019-11-01 2022-05-1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4503356B (zh) * 2019-11-01 2023-11-21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520B (zh) 2020-07-21
WO2016152372A1 (ja) 2016-09-29
US20180123110A1 (en) 2018-05-03
JPWO2016152372A1 (ja) 2018-02-01
JP6683193B2 (ja) 2020-04-15
US10741819B2 (en)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5520A (zh)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582579B2 (ja) 溶接装置及び溶接方法
CN101772855B (zh) 用于电池组的单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5794233B2 (ja)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素子
JP6274013B2 (ja) 蓄電装置
JP6274034B2 (ja) 蓄電装置
JP6032077B2 (ja) 蓄電装置
JP2013196959A (ja) 蓄電装置及び二次電池並びに車両
JP2015099699A (ja) 蓄電装置
JP5229440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US20090197180A1 (en) Spacers between tabs of electrode plates in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for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JP6911654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165099A (zh) 电池组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JP2017004845A (ja)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592844B2 (ja) 蓄電素子
JP6398602B2 (ja) 蓄電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蓄電装置
JP2018041818A (ja) 蓄電デバイス、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9030805B2 (en) Capacitor and capacitor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6285513B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EP3352249B1 (en) Battery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battery cell
JP2003059783A (ja)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
JP4690771B2 (ja) 電気化学素子
JP2012059863A (ja) 蓄電素子
JP7283559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51525A (zh) 电容器和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