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05033B -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05033B
CN107605033B CN201710560098.XA CN201710560098A CN107605033B CN 107605033 B CN107605033 B CN 107605033B CN 201710560098 A CN201710560098 A CN 201710560098A CN 107605033 B CN107605033 B CN 1076050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iece
fitting
contact portion
piece
ex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600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05033A (zh
Inventor
铃木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h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05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5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05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5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08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imila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04F13/080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 E04F13/0803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with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between furring elements and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2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with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between furring elements and covering elements the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located in-between two adjacent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26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with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between furring elements and covering elements the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located in-between two adjacent covering elements engaging side grooves running along the whole length of the cover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388Separate connect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41Connec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mbedding in concrete or masonr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08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imila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04F13/080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 E04F13/0803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with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between furring elements and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2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with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between furring elements and covering elements the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located in-between two adjacent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28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with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between furring elements and covering elements the additional fastening elements located in-between two adjacent covering elements engag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overing elements, e.g. at the corn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08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imila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04F13/080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 E04F13/0832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out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33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out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not adjustable
    • E04F13/084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out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not adjustable the fastening elements engag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overing elements, not extending through the cover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08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imila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04F13/0801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 E04F13/0832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out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 E04F13/0833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out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not adjustable
    • E04F13/0846Separate fastening elements without load-supporting elongated furring elements between wall and covering elements not adjustable the fastening elements engaging holes or grooves in the side faces of the cover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21Fasten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04F13/26Edge engaging fastening means, e.g. clamps, clips or border prof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388Separate connecting elements
    • E04B2001/389Bra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inishing Walls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能够防止安装配件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装件,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装件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安装配件(10)具备:固定于结构体(8)的固定部(15);从固定部突出且支承外装件(2)的支承片(13);设置于支承片而朝向第一方向卡定外装件的第一卡定片(11L、11R);设置于支承片而朝向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卡定外装件的第二卡定片(12);相对于支承片沿第一方向设置且与外装件的背面(2B)抵接的第一抵接部(31);以及相对于支承片沿第二方向设置且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42)。第二抵接部形成于朝向支承片(13)折回而成的折回部(40)。

Description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4中公开了以往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各安装配件具备固定于结构体的固定部、以及支承外装件的支承片。
此外,各安装配件具备朝上方设置于支承片且卡定外装件的第一卡定片、以及朝下方设置于支承片且卡定外装件的第二卡定片。
另外,各安装配件具备设置于比支承片靠上方的位置且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以及设置于比支承片靠下方的位置且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更详细来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通过将固定部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支承片以及第一卡定片、第二卡定片,并且在支承片的下方形成有开口部。
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通过将固定部的下端部弯折而形成支承片以及第一卡定片、第二卡定片。第一抵接部形成于比固定部中的支承片靠上方的位置。第二抵接部是通过将位于固定部中的支承片的正上方的小片朝下弯折而形成。
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如专利文献3的图1等所示,通过将固定部在上下两处折回,以两张钢板重叠的方式形成支承片。第一卡定片形成于形成支承片的两张钢板中的上侧的钢板。第二卡定片形成于形成支承片的两张钢板中的下侧的钢板。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分别形成于形成支承片的两张钢板即上侧的钢板以及下侧的钢板,或者仅形成于形成支承片的两张钢板中的一方。
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在从固定部的下部分朝上呈U字型弯曲的弯曲部形成支承片、第一卡定片、第二卡定片以及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58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32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480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875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第二抵接部在支承片的下方形成于比开口部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存在无法稳定地支承外装件的顾虑。因此,需要使用使开口部侧面的抵接部与形成于开口部的下方的第二抵接部一体化等其它手段使外装件的支承稳定。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由于第二抵接部小,因此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的面积也小,其结果是,存在无法稳定地支承外装件的顾虑。因此,需要使用对安装配件的从基准面至第二抵接部的厚度进行调整等其它手段使外装件的支承稳定。
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存在由于支承片支承外装件时的负载等使构成支承片的两张钢板偏移变形的顾虑,其结果是,存在第一卡定片、第二卡定片偏移的顾虑。并且,通过使偏移后的第一卡定片、第二卡定片卡定外装件,存在容易产生外装件的端部的破损、不平坦而无法稳定地支承外装件的顾虑。此外,在该安装配件中,支承片的厚度为两张钢板的厚度与钢板彼此的间隙的合计。因此,位于夹着支承片的位置的外装件彼此的间隙扩大,容易产生雨水的浸入等不良情况。
此外,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由于在呈U字型弯曲的弯曲部形成支承片、第一卡定片、第二卡定片以及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因此难以确保作为安装配件整体的强度。因此,存在安装配件容易变形而无法稳定地支承外装件的顾虑。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安装配件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装件,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装件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用于相对于构成建筑物的结构体安装外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配件具备:
固定部,其用于固定于所述结构体;
支承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且用于支承外装件;
第一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第一方向,用于卡定外装件;
第二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用于卡定外装件;
第一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一方向,用于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以及
第二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二方向,用于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
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朝向所述支承片折回而成的折回部。
在第一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中,支承片从固定部突出,第一卡定片、第二卡定片设置于支承片。另一方面,第二抵接部形成于朝向支承片折回而成的折回部。因此,在该安装配件中,第二抵接部的配置的自由度变高,因此,容易将第二抵接部配置于支承片的附近。此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二抵接部配置在安装配件的中心线上。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中,由于容易增大折回部,因此也能够增大第二抵接部。另外,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利用折回部对固定部中的与折回部邻接的部分的周边进行加强。因此,容易确保作为安装配件整体的强度。
因而,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中,能够防止自身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装件,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装件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优选的是,第二抵接部中的位于第一方向的端部配置于与支承片抵接的位置,或者配置于在支承片挠曲时能够与支承片抵接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利用形成于折回部的第二抵接部对支承片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支承外装件时的负载等而使支承片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优选的是,折回部从固定部中的位于第二方向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折回。
在该情况下,与折回部在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弯折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容易地形成折回部以及第二抵接部。此外,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抵接部配置在安装配件的中心线上。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承外装件。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优选的是,外装件的安装配件还具备鼓出部,该鼓出部相对于支承片设于第一方向,且从固定部鼓出。并且,优选的是,第一抵接部包含由鼓出部的前端面形成的第一面。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鼓出部提高第一面的强度,并且也能够提高作为安装配件整体的强度。另外,能够在安装配件的中心线上容易地配置第一面。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承外装件。
作为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优选的是,外装件的安装配件还具备一对侧板部,一对侧板部通过将固定部中的位于与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三方向的端部以及固定部中的位于与第三方向反向的第四方向的端部弯折而形成。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弯折的一对侧板部对固定部进行加强,因此,更加容易确保作为安装配件整体的强度。此外,一对侧板部从侧方夹着固定部并覆盖固定部的侧端面,因此提高安装配件自身的美观。
作为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优选的是,第一抵接部包含由一对侧板部的前端缘形成的第二面。
在该情况下,能够以从固定部弯折的侧板部的厚度形成第二面,并将其作为第一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第七方式,优选的是,第一抵接部包含通过将一对侧板部的前端侧朝第三方向或者第四方向弯折而成的第三面。
在该情况下,通过侧板部的前端侧的弯折,能够形成面积比以侧板部的厚度形成的第二面大的第三面,并将其作为第一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第八方式,优选的是,一对侧板部的前端侧在第二抵接部的第二方向侧沿着支承第二抵接部的方向延伸。
在该情况下,利用一对侧板部的前端侧的在第二抵接部的第二方向侧沿着支承第二抵接部的方向延伸的部位,能够支承第二抵接部,能够抑制第二抵接部的变形。因而,能够稳定地支承外装件。
作为本发明的第九方式,优选的是,外装件的安装配件还具备立起设置片,该立起设置片形成于第二抵接部以及位于比第二抵接部靠第二方向的位置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且配置于相互邻接的两个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立起设置片防止外装件的偏移。此外,立起设置片的配置的自由度变高,因此容易将立起设置片配置于支承片的附近。
作为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建筑物的外装结构具备:
外装件;
结构体,其构成建筑物;以及
安装配件,其用于相对于所述结构体安装外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配件具备:
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结构体;
支承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且支承外装件;
第一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第一方向,卡定外装件;
第二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卡定外装件;
第一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一方向,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以及
第二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二方向,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
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朝向所述支承片折回而成的折回部。
作为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建筑物的外装结构中,利用第一方式的安装配件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能够防止安装配件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装件,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装件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中,能够防止安装配件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装件,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装件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的外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外壁板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邻接的外壁板彼此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一外壁部~第四外壁板与安装配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的IX-IX剖面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图7的X-X剖面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图7的XI-XI剖面的剖视图。
图12是形成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前的钢板的展开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与第一外壁板、第三外壁板的对位方法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示出使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的第一外壁部、第三外壁板的安装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使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装配件的第一外壁部~第三外壁板的安装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图14的XVI-XV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6的XVII-XV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3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4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21是实施方式5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8 结构体
2 外装件(外壁板)
10、210、310、410、510 安装配件
15S 基准面
15 固定部
13 支承片
11L、11R 第一卡定片
12 第二卡定片
2B 外装件的背面(外壁板的背面)
31、231 第一抵接部
42、442L、442R、542 第二抵接部
40、440L、440R、540 折回部
42U、442LU、442RU、542U 第二抵接部的位于第一方向的端部(第二抵接部的上端部)
15D 固定部的位于第二方向的端部(固定部的下端部)
41 弯曲部
30、230A、230B、230C 鼓出部
31A、231A 第一面
15L 固定部的位于第三方向的端部(固定部的左端部)
15R 固定部的位于第四方向的端部(固定部的右端部)
38L、38R 一对侧板部
31B 第二面
231C 第三面
49 立起设置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将垂直上方向表示为上,将垂直下方向表示为下。另外,在图1的从屋外朝向屋内的方向上,将水平左方向表示为左,将水平右方向表示为右。并且,图2以后的各图所示的各方向与图1对应显示。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外装结构是本发明的外装结构的具体方式的一个例子。该外装结构通过向构成住宅、设施、仓库等建筑物的木制的结构体8安装有图2~图4等所示的多个外壁板2而成。外壁板2是“外装件”的一个例子。外壁板2是自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刚性而构成建筑物的外壁的板材。需要说明的是,外装件不限于外壁板,例如也可以是在表面具有美观性高的装饰面的装饰板等。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结构体8通过木梁组装法来建造。结构体8由多个构造构件构成。构造构件除了包括沿左右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柱状件9等之外,还包括配置于柱状件9间的间柱等辅助构件。在各柱状件9的朝向屋外方向的外表面,利用未图示的紧固螺钉或钉子等固定有被称作撑条的支承构件7。该支承构件7也包含于构造构件。在各柱状件9与支承构件7之间铺设有防水片6。需要说明的是,结构体8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通过木框架组装法等建造。另外,外装于外装结构的结构体例如也可以是钢筋造、钢筋混凝土造、砖造等的主体。
如图4所示,安装配件10固定于作为构造部件的各柱状件9,用于将多个外壁板2以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邻接的方式安装于结构体8。安装配件10相对于各柱状件9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
如图5~图12所示,安装配件10通过对铁、不锈钢等的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冲压加工以及弯折加工等而制造。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配件10的材质、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能够适当选择各种材料、制造方法。
如图13~图17所示,安装配件10通过螺钉10B固定于各柱状件9,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安装配件10例如可以通过钉子等其它的紧固配件固定于柱状件9,也可以经由图1所示的支承构件7等间接地安装于柱状件9。
此处,关于安装配件10的姿势,如图4以及图14等所示,以安装配件10的固定部15固定于柱状件9的固定状态作为基准。具体而言,安装配件10的表侧朝向屋外方向,安装配件10的背侧朝向屋内方向。安装配件10的宽度方向成为左右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为朝上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为朝下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三方向为朝左的方向。与第三方向反向的第四方向为朝右的方向。
如图5~图11所示,安装配件10具备固定部15、鼓出部30、支承片13、第一卡定片11L、11R、第二卡定片12、折回部40、一对侧板部38L、38R、第一抵接部31、第二抵接部42以及立起设置片49。
图12示出对安装配件10进行冲压加工以及弯折加工等前的钢板材料的形状,也就是安装配件10的展开图。虚线表示凸折的部位。单点划线表示凹折的部位。双点划线表示通过冲压加工而鼓出的区域。
如图5~图11所示,固定部15是包围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鼓出部30与如图12的展开图所示那样形成于比鼓出部30靠下方的位置的开口部15M、并维持平坦的状态的板状部分。开口部15M通过使图12所示的大致U字状的切口部15C的内侧的板部分朝向表侧弯折,如图6的虚线所示那样呈大致矩形状开口。
固定部15的上端部15U、下端部15D、左端部15L以及右端部15R形成以在安装配件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为对称轴的大致矩形环状的周缘部。如图8等所示,与柱状件9等接触的安装配件10的朝向背侧的面为固定部15的基准面15S。
如图5~图11所示,鼓出部30从固定部15朝向表侧呈大致矩形环状鼓出。由鼓出部30包围的被包围部15B也为固定部15的一部分。在被包围部15B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贯通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5H。固定孔15H供螺钉10B插通,用于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柱状件9等。在构成鼓出部30的上边的斜面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贯通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5J。固定孔15J的直径比固定孔15H小,供用于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柱状件9等的螺钉、钉子等紧固配件插通。
利用构成鼓出部30的下边、左边以及右边的前端面形成与固定部15的基准面15S平行地延伸的第一面31A。第一面31A构成第一抵接部31的一部分。
支承片13是通过将图12所示的位于切口部15C的内侧的板状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如图5~图11所示,支承片13从与固定部15的开口部15M的上边邻接的位置且是比鼓出部30靠下方的位置朝向表侧突出,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5~图9所示,第一卡定片11L、11R与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左部分以及右部分连接且朝上弯曲。如图5~图8以及图10所示,第二卡定片12与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中央部分连接且朝下弯曲。
如图5~图11所示,在支承片1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7。各突起部17是从支承片13朝上突出的大致梯形的凸部。
此外,在支承片13设置有保持片18L、18R。左方的保持片18L是在左方的第一卡定片11L与第二卡定片12之间朝上弯曲的小片。右方的保持片18R是在右方的第一卡定片11R与第二卡定片12之间朝上弯曲的小片。
如图5以及图11所示,在保持片18L、18R通过双面胶等粘贴有弹性体18。如图11所示,弹性体18覆盖保持片18L、18R各自、以及支承片13的朝上的面的一部分,并与固定部15抵接。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弹性体18。
折回部40具有弯曲部41。如图12的展开图所示,在固定部15的下端部15D连接成为折回部40的大致矩形板状部分。弯曲部41是通过将该大致矩形板状部分从固定部15的下端部15D朝向上方折回而形成的大致U字状的弯曲部分。
折回部40以从弯曲部41接近支承片13的方式朝上弯曲,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在折回部40的上侧部分形成有曲柄部43以及第二抵接部42。曲柄部43是在从支承片13朝下方分离的位置处朝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弯折的部分。第二抵接部42是从曲柄部43朝上弯折的部分。第二抵接部42以接近支承片13的方式朝上延伸,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二抵接部42的表面与基准面15S平行地延伸。如图6等所示,第二抵接部42的横向宽度大于支承片13的横向宽度。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抵接部42的上端部42U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的间隔W1设定为约0.1mm~约1mm程度。更详细来说,间隔W1被设定为如下的大小:在支承片13因支承外壁板2而朝下方挠曲的情况下,第二抵接部42的上端部42U能够与该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形成于折回部40的第二抵接部42对支承片13进行加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将间隔W1设为零,将第二抵接部42的上端部42U配置于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
如图6以及图8等所示,折回部40的从弯曲部41到曲柄部43的部分覆盖开口部15M的下侧部分并与固定部15的周缘部邻接。由此,折回部40对固定部15的开口部15M的周边进行加强。
如图5~图8所示,左方的侧板部38L是通过将固定部15的左端部15L弯折而形成的。右方的侧板部38R是通过将固定部15的右端部15R弯折而形成的。侧板部38L、38R朝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突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侧板部38L、38R的前端缘且是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是与固定部15的基准面15S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面31B。第二面31B与第一面31A大致共面。第二面31B与第一面31A一起构成第一抵接部31。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侧板部38L、38R的前端缘且是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与第二抵接部42的表面大致共面,同第二抵接部42一起与外壁板2的背面2B抵接。
立起设置片49形成于安装配件10的比第二抵接部42靠下方的部分。更详细来说,在折回部40的比从弯曲部41至曲柄部43的部分的中央稍靠左侧的位置形成有图12所示的大致C字状槽49C,将该大致C字状槽49C的内侧的板状片朝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切开立起,由此形成图5等所示的立起设置片49。此外,在第二抵接部42的面积朝向第二方向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抵接部42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立起设置片49。
如图6所示,立起设置片49配置于安装配件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即中心线C1上。
如图1、图2以及图4等所示,各外壁板2是四边形的板材,更具体而言是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的板材。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壁板2由包括水泥的陶瓷系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外壁板2的材质、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材质能够适当选择金属系材料、木质材料、树脂系材料等,形状能够适当选择四边形且是上下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板材等。
如图1、图4以及图15等所示,各外壁板2在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邻接的状态下,配置于比防水片6以及支承构件7靠结构体8的外侧的位置,覆盖结构体8的外表面8F。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外壁板2的表面2F例如为被实施了砖头花纹等设计的外饰面。在外壁板2的左端部形成有表侧左右接合部21。在各外壁板2的右端部形成有背侧左右接合部22。在各外壁板2的下端部形成有表侧上下接合部23。在各外壁板2的上端部形成有背侧上下接合部24。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相对于外壁板2的大小,较大夸张地图示出表侧左右接合部21、背侧左右接合部22、表侧上下接合部23以及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大小。
表侧左右接合部21从外壁板2的背面2B朝向表面2F呈阶梯状凹陷,沿着上下方向、即外壁板2的左端部延伸。
背侧左右接合部22从外壁板2的表面2F朝向背面2B呈阶梯状凹陷,沿着上下方向、即外壁板2的右端部延伸。在背侧左右接合部22的朝向屋外方向的平坦面设置有敛缝件22S。敛缝件22S沿着背侧左右接合部22配设为直线状。需要说明的是,敛缝件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本实施方式的敛缝件22S。
表侧上下接合部23从外壁板2的背面2B朝向表面2F呈阶梯状凹陷,沿着左右方向、即外壁板2的下端部延伸。在表侧上下接合部23形成有朝上呈大致锥状凹陷的接合凹部23A。
背侧上下接合部24从外壁板2的表面2F朝向背面2B呈阶梯状凹陷,沿着左右方向、即外壁板2的上端部延伸。在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朝向屋外方向的平坦面上设置有敛缝件24S。敛缝件24S沿着背侧上下接合部24配设为直线状。需要说明的是,敛缝件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本实施方式的敛缝件24S。在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比敛缝件24S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朝上呈大致锥状突出的卡合凸部24A。
如图4以及图13~图16所示,通过使表侧左右接合部21与背侧左右接合部22重合,由此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外壁板2彼此之间形成第一对合部26。如图4、图15以及图17所示,通过使表侧上下接合部23与背侧上下接合部24重合,由此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外壁板2彼此之间形成第二对合部25。
即,各外壁板2是具备表侧左右接合部21、背侧左右接合部22、表侧上下接合部23以及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所谓“四方对合构造”的板材,通过使表侧左右接合部21、背侧左右接合部22、表侧上下接合部23以及背侧上下接合部24重合而形成第一对合部26以及第二对合部25。
此处,如图4等所示,将各外壁板2中的任意一片外壁板2设为第一外壁板2A1,将相对于第一外壁板2A1处于以下关系的三片外壁板2设为第二外壁板2A2、第三外壁板2A3以及第四外壁板2A4。第二外壁板2A2从上方与第一外壁板2A1邻接。第三外壁板2A3从右侧与第一外壁板2A1邻接。第四外壁板2A4从上方与第三外壁板2A3邻接,并且从右侧与第二外壁板2A2邻接。
这样结构的各外壁板2以如下方式被各安装配件10支承。
如图1所示,首先,在使多个外壁板2沿左右方向邻接的状态下将该多个外壁板2安装在结构体8的外表面8F的最下方的位置。此时,这些外壁板2的下端部与配置在结构体8的外表面8F的最下部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端支承构件55卡定。将沿左右方向邻接的外壁板2设为第一外壁板2A1以及第三外壁板2A3。
接着,如图13所示,一边使安装配件10的基准面15S与柱状件9抵接,一边使安装配件10向下方移动,将安装配件10的立起设置片49从上方朝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第一对合部26插入。然后,如图14以及图16所示,将螺钉10B插入固定孔15H并拧入柱状件9,由此安装配件10成为固定于柱状件9的固定状态。
由此,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卡合凸部24A被安装配件10的第二卡定片12卡定。另外,在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各自的背面2B抵接安装配件10的第二抵接部42。由此,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被限制为不会朝向屋内方向发生位置偏移。其结果是,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结构体8与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背面2B之间确保通气空间S1。
这样,安装配件10在固定状态下支承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上端部。另外,安装配件10的立起设置片49在固定状态下配置在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沿水平方向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防止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横向偏移。
接着,如图15以及图17所示,以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沿左右方向邻接的状态将该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安装在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上方。
由此,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表侧上下接合部23的接合凹部23A被安装配件10的第一卡定片11L、11R卡定。
此时,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形成于支承片13的各突起部17从下方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下端部接触,由此支承片13支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
此外,如图17所示,与左方的第一卡定片11L邻接的弹性体18与第二外壁板2A2的下端抵接而压缩变形。虽省略图示,但与右方的第一卡定片11R邻接的弹性体18也同样地与第四外壁板2A4的下端抵接而压缩变形。通过这样的左右的弹性体18将第二外壁板2A2与支承片13之间、以及第四外壁板2A4与支承片13之间密封。
此外,在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各自的背面2B抵接安装配件10的第一抵接部31、更详细来说是鼓出部30的第一面31A以及侧板部38L、38R的第二面31B。由此,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被限制为不会朝向屋内方向发生位置偏移。其结果是,在结构体8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背面2B之间也确保通气空间S1。
这样,安装配件10在固定状态下支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虽省略图示,但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上端部借助另一安装配件10按照上述顺序支承于柱状件9。通过对其他外壁板2也实施这样的作业,各外壁板2以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状态支承于各柱状件9,覆盖结构体8的外表面8F。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也可以在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任意两个安装配件10之间,追加配置其他安装配件,从而更稳固地支承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外壁板2彼此。
<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中,如图5~图10等所示,支承片13从固定部15突出,第一卡定片11L、11R以及第二卡定片12设置于支承片13的前端缘。另一方面,第二抵接部42形成于朝向支承片13折回而成的折回部40。因此,在该安装配件10中,与假设将第二抵接部42形成于固定部15的情况相比较,第二抵接部42的配置的自由度变高,因此,容易将第二抵接部42配置于支承片13的附近。此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二抵接部42配置在安装配件10的中心线C1上。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5以及图6等所示,由于容易增大折回部40,因此也能够增大第二抵接部42。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利用折回部40能够对固定部15中的与折回部40邻接的部分的周边进行加强。更详细来说,如图5、图6以及图8等所示,折回部40的从弯曲部41到曲柄部43的部分覆盖开口部15M的下侧部分并与固定部15的周缘部邻接。由此,折回部40对固定部15中的开口部15M的周边进行加强。因此,容易确保作为安装配件10整体的强度。
因而,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以及外装结构中,能够防止安装配件10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壁板2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11以及图17所示,通过将第二抵接部42的上端部42U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隔W1设定为约0.1mm~约1mm程度,在支承片13因支承外壁板2而朝下方挠曲的情况下,第二抵接部42的上端部42U配置于能够与该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间隔W1设为零,第二抵接部42的上端部42U配置于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形成于折回部40的第二抵接部42对支承片13进行支承。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10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支承外壁板2时的负载等而使支承片13变形。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5等所示,折回部40具有从固定部15的下端部15D朝向上方折回的弯曲部41。由此,在该安装配件10中,与假设将折回部40从固定部15的左端部15L朝右折回或者从固定部15的右端部15R朝左折回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部15的开口部15m周围的加强,也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二抵接部42。此外,能够将第二抵接部42容易地配置在安装配件10的中心线C1上。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10中,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5等所示,第一抵接部31的第一面31A由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的鼓出部30的前端面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第一面31A的强度,此外,也能够提高作为安装配件10整体的强度。另外,由于能够将第一面31A容易地配置在安装配件10的中心线C1上,因此,外壁板2的背面2B侧的支承不会偏心地偏移,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
另外,如图5等所示,该安装配件10能够利用固定部15的左端部15L以及右端部15R弯折而成的一对侧板部38L、38R对固定部15进行加强,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确保作为安装配件10整体的强度。此外,侧板部38L、38R从侧方夹着固定部15并覆盖固定部15的侧端面,因此,能够提高安装配件10自身的美观。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5等所示,第一抵接部31的第二面31B形成于侧板部38L、38R的前端缘。也就是说,利用从固定部15弯折的侧板部38L、38R的钢板的厚度来形成第二面31B,并作为第一抵接部31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5、图13以及图17所示,能够利用形成于折回部40的立起设置片49防止外壁板2的偏移。此外,与假设将立起设置片49形成于固定部15的情况相比较,立起设置片49的配置的自由度变高,因此容易将立起设置片49配置于支承片13的附近。
(实施方式2)
如图18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安装配件210中,将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鼓出部30变更为鼓出部230A、230B、230C。此外,在该安装配件210中,左方的侧板部38L的前端侧朝左方弯折,并且右方的侧板部38R的前端侧朝右方弯折。并且,在该安装配件210中,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一抵接部31变更为第一抵接部231。此外,在该安装配件210中,省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立起设置片49。实施方式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鼓出部230A在比支承片13靠上方的位置处从固定部15朝向表侧鼓出,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鼓出部230B在比鼓出部230A靠上方的位置处从固定部15朝向表侧鼓出,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鼓出部230C在鼓出部230A与鼓出部230B之间形成有多个。各鼓出部230C从固定部15朝向表侧鼓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与鼓出部230A、230B连接。
利用鼓出部230A的前端面形成与固定部15的基准面15S平行地延伸的第一面231A。第一面231A构成第一抵接部231的一部分。
利用左方的侧板部38L的前端侧朝左方弯折而成的部分的表面且是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以及右方的侧板部38R的前端侧朝右方弯折而成的部分的表面且是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与固定部15的基准面15S平行地延伸的第三面231C。第三面231C与第一面231A大致共面。第三面231C与第一面231A一起构成第一抵接部231。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左方的侧板部38L的前端侧朝左方弯折而成的部分的表面且是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以及右方的侧板部38R的前端侧朝右方弯折而成的部分的表面且是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与第二抵接部42的表面大致共面,同第二抵接部42一起与外壁板2的背面2B抵接。
在这样结构的实施方式2的安装配件210以及外装结构中,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以及外装结构相同,能够防止安装配件210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壁板2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210中,通过侧板部38L、38R的前端侧的弯折,形成面积比利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侧板部38L、38R的钢板的厚度来形成的第二面31B大的第三面231C,并将其设为第一抵接部231的一部分。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第一抵接部231更加有效地支承外壁板2的背面2B。
(实施方式3)
如图19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安装配件310中,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侧板部38L、38R的前端侧形成支承部337L、337R。实施方式3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通过将左方的侧板部38L的前端侧中的位于比第二抵接部42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朝右方弯折,且沿着支承第二抵接部42的方向延伸,由此形成支承部337L。通过将右方的侧板部38R的前端侧中的位于比第二抵接部42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朝左方弯折,且沿着支承第二抵接部42的方向延伸,由此形成支承部337R。
左方的支承部337L的上端部337LU以及右方的支承部337R的上端部337RU配置于与折回部40的曲柄部43抵接的位置,或者配置于在与曲柄部43之间确保约0.1mm~约1mm程度的间隔、且在因支承外壁板2而使曲柄部43挠曲的情况下使左方的支承部337L的上端部337LU与右方的支承部337R的上端部337RU能够与曲柄部43抵接的位置。
在这样结构的实施方式3的安装配件310以及外装结构中,也与实施方式1、2的安装配件10、210以及外装结构同样地能够防止安装配件310的变形从而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壁板2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310中,能够利用支承部337L、337R经由曲柄部43支承第二抵接部42,抑制第二抵接部42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第二抵接部42更加有效地支承外壁板2的背面2B。
(实施方式4)
如图20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安装配件410中,省略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折回部40、第二抵接部42以及立起设置片49,取而代之,在侧板部38L、38R的前端侧形成第二抵接部442L、442R。实施方式4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通过将左方的侧板部38L的前端侧的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朝右方弯折且沿着对支承片13进行支承的方向延伸,由此形成第二抵接部442L。通过将右方的侧板部38R的前端侧的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朝左方弯折且沿着对支承片13进行支承的方向延伸,由此形成第二抵接部442R。左方的第二抵接部442L的右端部与右方的第二抵接部442R的左端部在安装配件41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对置。第二抵接部442L、442R的表面与基准面15S平行地延伸,且能够与外壁板2的背面2B抵接。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第二抵接部442L、442R的相面对的端部的一方延长与立起设置片49的突出长度相应的量,在中央部处朝表侧弯折而形成立起设置片49。
左方的第二抵接部442L的上端部442LU以及右方的第二抵接部442R的上端部442RU配置于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或者配置于在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之间确保约0.1mm~约1mm程度的间隔、且在支承片13因支承外壁板2而朝下方挠曲的情况下左方的第二抵接部442L的上端部442LU与右方的第二抵接部442R的上端部442RU能够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对支承片13进行支承。
在这样结构的实施方式4的安装配件410以及外装结构中,也与实施方式1~3的安装配件10、210、310以及外装结构同样地能够防止安装配件310的变形而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壁板2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实施方式5)
如图21所示,在实施方式5的安装配件510中,省略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折回部40、第二抵接部42以及立起设置片49,取而代之,在左方的侧板部38L的前端侧形成第二抵接部542。实施方式5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第二抵接部542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立起设置片49。
通过将左方的侧板部38L的前端侧的位于比支承片13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朝右方弯折且朝向支承片13延伸,由此形成第二抵接部542。第二抵接部542的右端部位于右方的侧板部38R的附近。第二抵接部542的表面与基准面15S平行地延伸,且能够与外壁板2的背面2B抵接。
第二抵接部542的上端部542U配置于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或者配置于在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之间确保约0.1mm~约1mm程度的间隔且在支承片13因支承外壁板2而朝下方挠曲的情况下使第二抵接部542的上端部542U能够与支承片13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对支承片13进行支承。
在这样结构的实施方式5的安装配件510以及外装结构中,也与实施方式1~4的安装配件10、210、310、410以及外装结构同样地能够防止安装配件310的变形而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进而能够抑制雨水从外壁板2彼此的间隙浸入的不良情况。
(实施方式6)
在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1~5中,支承片13一体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虽省略图示,但支承片13也可以构成为,供第一卡定部11L连接的部分、供第二卡定片12连接的部分、以及供第一卡定部11R连接的部分分离。在该情况下,侵入到支承片13上的雨水顺着与第一卡定部11L、11R、第二卡定片12对应地分离的支承片13的间隙朝下方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该雨水顺着支承片13在宽度方向上扩展。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1~6对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1~6,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而加以应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实施方式1中,立起设置片49形成于折回部40中的位于比第二抵接部42靠下方的部分,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立起设置片49可以通过将第二抵接部42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也可以形成于第二抵接部42与位于比第二抵接部42靠下方的部分。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方向朝上,第二方向朝下,第一卡定片11L、11R朝上,第二卡定片12朝下,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方向朝下,第二方向朝上,第一卡定片朝下,第二卡定片朝上。

Claims (9)

1.一种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用于相对于构成建筑物的结构体安装外装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配件具备:
固定部,其用于固定于所述结构体;
支承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且用于支承外装件;
第一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第一方向,用于卡定外装件;
第二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用于卡定外装件;
第一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一方向,用于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以及
第二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二方向,用于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
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从所述固定部的下端部弯曲180°延伸而成的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在所述支承片的同一侧朝向所述支承片折回,或者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从所述固定部的侧端部延伸而成的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在所述支承片的同一侧朝向所述支承片折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抵接部中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配置于与所述支承片抵接的位置,或者配置于在所述支承片挠曲时能够与所述支承片抵接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配件还具备鼓出部,该鼓出部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从所述固定部鼓出,
所述第一抵接部包含由所述鼓出部的前端面形成的第一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配件还具备一对侧板部,该一对侧板部是通过将所述固定部中的位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三方向的端部以及所述固定部中的位于与所述第三方向反向的第四方向的端部弯折来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包含由所述一对侧板部的前端缘形成的第二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包含通过将所述一对侧板部的前端侧朝所述第三方向或者所述第四方向弯折而成的第三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板部的前端侧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侧沿着支承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配件还具备立起设置片,该立起设置片形成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以及位于比所述第二抵接部靠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且配置于相互邻接的两个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
9.一种建筑物的外装结构,其具备:
外装件;
结构体,其构成建筑物;以及
安装配件,其用于相对于所述结构体安装外装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配件具备:
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结构体;
支承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且支承外装件;
第一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第一方向,卡定外装件;
第二卡定片,其设于所述支承片且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卡定外装件;
第一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一方向,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以及
第二抵接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片设于所述第二方向,与外装件的背面抵接,
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从所述固定部的下端部弯曲180°延伸而成的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在所述支承片的同一侧朝向所述支承片折回,或者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从所述固定部的侧端部延伸而成的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在所述支承片的同一侧朝向所述支承片折回。
CN201710560098.XA 2016-07-12 2017-07-11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Active CN1076050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7748 2016-07-12
JP2016137748A JP6857978B2 (ja) 2016-07-12 2016-07-12 外装材の取付具及び建物の外装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05033A CN107605033A (zh) 2018-01-19
CN107605033B true CN107605033B (zh) 2021-03-23

Family

ID=59034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60098.XA Active CN107605033B (zh) 2016-07-12 2017-07-11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8454B2 (zh)
EP (1) EP3272964B1 (zh)
JP (1) JP6857978B2 (zh)
KR (1) KR102414815B1 (zh)
CN (1) CN107605033B (zh)
AU (1) AU2017203768B2 (zh)
CA (1) CA2969434C (zh)
RU (1) RU2743693C2 (zh)
TW (1) TWI6581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84602S (zh) * 2017-03-27 2017-08-28
JP7053206B2 (ja) * 2017-09-29 2022-04-12 ニチハ株式会社 取付具及び建物の壁構造
CA3113077A1 (en) * 2018-09-19 2020-03-26 Fiber Composites, LLC (dba Fiberon) Siding clip
JP2021055525A (ja) * 2019-09-30 2021-04-08 ニチハ株式会社 取付具及び壁構造
JP1679083S (zh) 2020-07-22 2021-02-15
JP1679082S (zh) 2020-07-22 2021-02-15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1186A (ja) * 2000-09-11 2002-03-22 Nichiha Corp シール金具及び外壁施工構造
CN101148913A (zh) * 2006-06-22 2008-03-26 株式会社天实库 透气性隔热复合板及钢筋混凝土外隔热建筑物的外墙结构
KR20100130739A (ko) * 2009-06-04 2010-12-14 주식회사 토인애드 광고용 바닥 시스템
CN102958781A (zh) * 2010-11-15 2013-03-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5040819A (zh) * 2015-06-04 2015-11-11 易虹飞 伸缩棚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350291A1 (ru) * 1985-11-10 1987-11-07 Крымский Филиал 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ого Проект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Укржилремпроект" Устройство Лещинского В.З.дл креплени облицовочных плит на фасаде здани
EP0515683B1 (en) 1990-02-14 1998-05-27 Kabushiki Kaisha Komatsu Seisakusho Rubber track for crawler vehicle
EP0791700A1 (fr) * 1996-02-22 1997-08-27 Euridep Platine-entretoise de fixation pour la réalisation de vêtages dans le domaine du bâtiment, et vêtages ainsi obtenus
JPH102089A (ja) * 1996-06-13 1998-01-06 Asahi Glass Co Ltd パネル材の取付金具およびその取付構造
JPH10148024A (ja) 1996-11-18 1998-06-02 Daiken Trade & Ind Co Ltd サイディング材の取付金具及び取付構造
JPH1181615A (ja) * 1997-07-08 1999-03-26 Toto Ltd 建材の取付具及び建材施工体
JP2000087529A (ja) 1998-09-10 2000-03-28 Daiken Trade & Ind Co Ltd 外装材の取付け金具
US6315489B1 (en) * 1998-11-30 2001-11-13 Nichiha Corporation Fastening member
US6279286B1 (en) * 1999-07-28 2001-08-28 Nichiha Corp. Fastening member for vertical board siding, vertical board siding using the fastening member, and vertical siding structure constructed using the fastening member
JP3380522B2 (ja) * 2000-05-29 2003-02-24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
JP3405331B2 (ja) * 2000-08-22 2003-05-12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及び外壁施工構造
JP3438723B2 (ja) 2001-01-24 2003-08-18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シール金具及び外壁施工構造
JP3442373B2 (ja) * 2001-06-21 2003-09-02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
JP3624862B2 (ja) * 2001-07-26 2005-03-02 ニチハ株式会社 外壁板及び外壁施工構造
JP3766398B2 (ja) * 2003-05-13 2006-04-12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とそれを用いた外壁施工構造
JP3798781B2 (ja) * 2003-10-31 2006-07-19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及び該金具を用いた外壁施工構造
JP3946703B2 (ja) 2004-02-17 2007-07-18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
JP4546301B2 (ja) 2005-03-22 2010-09-15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及び外壁施工構造
JP3146012U (ja) 2008-08-20 2008-10-30 ニチハ株式会社 外装材固定金具
KR20100005488U (ko) * 2008-11-19 2010-05-27 니치하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정 금구 및 외벽 시공 구조
JP3148121U (ja) * 2008-11-19 2009-01-29 ニチハ株式会社 留め付け金具及び外壁施工構造
PL2447440T3 (pl) * 2010-11-02 2015-05-29 Rockwool Int Wspornik mocujący, układ zawierający taki wspornik mocujący i zastosowanie wspornika mocującego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1186A (ja) * 2000-09-11 2002-03-22 Nichiha Corp シール金具及び外壁施工構造
CN101148913A (zh) * 2006-06-22 2008-03-26 株式会社天实库 透气性隔热复合板及钢筋混凝土外隔热建筑物的外墙结构
KR20100130739A (ko) * 2009-06-04 2010-12-14 주식회사 토인애드 광고용 바닥 시스템
CN102958781A (zh) * 2010-11-15 2013-03-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5040819A (zh) * 2015-06-04 2015-11-11 易虹飞 伸缩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43693C2 (ru) 2021-02-24
AU2017203768A1 (en) 2018-02-01
TWI658191B (zh) 2019-05-01
JP6857978B2 (ja) 2021-04-14
CA2969434C (en) 2022-03-15
AU2017203768B2 (en) 2021-10-07
KR20180007319A (ko) 2018-01-22
EP3272964A1 (en) 2018-01-24
JP2018009325A (ja) 2018-01-18
TW201804057A (zh) 2018-02-01
RU2017121643A (ru) 2018-12-20
CA2969434A1 (en) 2018-01-12
CN107605033A (zh) 2018-01-19
EP3272964B1 (en) 2020-05-06
KR102414815B1 (ko) 2022-07-01
US10508454B2 (en) 2019-12-17
US20180016797A1 (en) 2018-01-18
RU2017121643A3 (zh) 202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05033B (zh)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CN107201817B (zh)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外装结构
JP6629109B2 (ja) 外装材の取付具及び外装構造
JP2023024657A (ja) 建物の壁構造、ブラケット及び板材の施工方法
US10907361B2 (en) Fixture and wall structure for buildings
JP6915998B2 (ja) 壁材の取付具、壁構造、及び取付具の製造方法
JP5485829B2 (ja) 建築用支持具
JP7053206B2 (ja) 取付具及び建物の壁構造
JP2019078156A (ja) 軽量気泡コンクリートパネル用の取付け金物
JP4179258B2 (ja) 壁面パネルのコーナー連結構造
CN114008279A (zh) 固定构件和墙壁结构
JP2006321636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室の壁の固定構造
JP6857988B2 (ja) 外装材の取付具及び建物の外装構造
JP2006037444A (ja) ユニットルームの天井取付構造
JP2022059710A (ja) 接合用役物および建物外壁の設置構造
JP4818741B2 (ja) 設備取付用下地及び界壁下地、並びに界壁パネル
JP4028806B2 (ja) パネル連結金具およびパネルの連結構造
JP2005325633A (ja) 固定具
JP3101360U (ja) 建築用パネル
JP2010196344A (ja) 軒樋支持具、これに用いる取付基板および取付杆
KR20180090138A (ko) 조립식 부재용 접합철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립식 구조물
JPH08209899A (ja) 建築用パネル
JP2006299775A (ja) 壁面パネル連結構造
KR20170050189A (ko) 가설 방음벽 조립체
JP2015031133A (ja) 腰壁パネルフレーム固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