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1436A -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1436A
CN107591436A CN201610531664.XA CN201610531664A CN107591436A CN 107591436 A CN107591436 A CN 107591436A CN 201610531664 A CN201610531664 A CN 201610531664A CN 107591436 A CN107591436 A CN 1075914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side wall
areas
groove
mask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16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91436B (zh
Inventor
李勇
居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53166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14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91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1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914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14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包括NMOS区域的衬底,所述衬底上具有凸出的鳍部,所述衬底上具有覆盖鳍部侧壁的隔离结构,且所述隔离结构顶部低于鳍部顶部:在隔离结构上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鳍部;在所述N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鳍部,且刻蚀后的NMOS区域鳍部与所述N区掩膜侧墙构成N区凹槽;在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形成本征阻挡层;在所述本征阻挡层上形成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本发明防止N型掺杂外延层中的掺杂离子向栅极结构下方的沟道区内扩散,提高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

Description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工艺节点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不断减小。为了适应工艺节点的减小,不得不不断缩短MOSFET场效应管的沟道长度。沟道长度的缩短具有增加芯片的管芯密度,增加MOSFET场效应管的开关速度等好处。
然而,随着器件沟道长度的缩短,器件源极与漏极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这样一来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变差,栅极电压夹断(pinch off)沟道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使得亚阈值漏电(subthreshold leakage)现象,即所谓的短沟道效应(SCE:short-channel effects)更容易发生。
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器件尺寸按比例缩小的要求,半导体工艺逐渐开始从平面MOSFET晶体管向具有更高功效的三维立体式的晶体管过渡,如鳍式场效应管(FinFET)。FinFET中,栅至少可以从两侧对超薄体(鳍部)进行控制,具有比平面MOSFET器件强得多的栅对沟道的控制能力,能够很好的抑制短沟道效应;且FinFET相对于其他器件,具有更好的现有的集成电路制作技术的兼容性。
然而,现有技术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改善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包括NMOS区域的衬底,所述衬底上具有凸出的鳍部,所述衬底上具有覆盖鳍部侧壁的隔离结构,且所述隔离结构顶部低于鳍部顶部;在所述隔离结构上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所述鳍部,且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和侧壁;在所述N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鳍部,且刻蚀后的NMOS区域鳍部与所述N区掩膜侧墙构成N区凹槽;在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形成本征阻挡层;在所述本征阻挡层上形成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
可选的,所述本征阻挡层的材料包括Si、SiGe、SiC或SiGeC;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的材料为掺杂有N型离子的Si或SiC。可选的,所述本征阻挡层的厚度为10埃~100埃。可选的,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所述本征层还位于所述N区凹槽底部暴露出的鳍部上。
可选的,在形成所述N区凹槽之前,所述N区掩膜侧墙还位于所述隔离结构上以及NMOS区域鳍部顶部上;在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的鳍部之前,刻蚀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鳍部顶部上的N区掩膜侧墙。
可选的,形成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工艺步骤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和侧壁上、以及隔离结构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采用无掩膜刻蚀工艺,刻蚀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以及隔离结构上的N区掩膜侧墙。
可选的,形成所述N区凹槽的工艺步骤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的隔离结构上以及鳍部部分顶部上形成图形层;以所述图形层为掩膜,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鳍部,形成所述N区凹槽;去除所述图形层。
可选的,所述N区掩膜侧墙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所述N区域掩膜侧墙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化硅。
可选的,采用原位掺杂的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
可选的,所述衬底还包括PMOS区域,且所述PMOS区域衬底上具有鳍部;所述PMOS区域隔离结构上形成有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PMOS区域鳍部,且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和侧壁;所述形成方法还包括:在所述P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P区掩膜侧墙;刻蚀去除所述P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第一厚度的鳍部,且还刻蚀去除第一厚度的P区掩膜侧墙,刻蚀后的PMOS区域鳍部内形成P区凹槽;形成填充满所述P区凹槽的P型掺杂外延层。
可选的,所述P区掩膜侧墙还位于隔离结构上以及PMOS区域鳍部顶部上;且在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第一厚度的鳍部之前,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鳍部顶部的P区掩膜侧墙。
可选的,在形成所述P区凹槽之前,还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鳍部以及P区掩膜侧墙上形成第一图形层;当所述P区掩膜侧墙还位于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上时,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之前或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当所述P区掩膜侧墙暴露出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时,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鳍式场效应管,包括:包括NMOS区域的衬底,所述衬底上具有凸出的鳍部,所述衬底上还具有覆盖鳍部侧壁的隔离结构,且所述隔离结构顶部低于鳍部顶部;位于所述隔离结构上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所述鳍部,且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和侧壁;位于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鳍部内的N区凹槽;位于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的本征阻挡层;位于所述本征阻挡层上且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的技术方案中,在N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所述N区掩膜侧墙为后续形成N区凹槽提供工艺基础;刻蚀去除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鳍部,且刻蚀后的NMOS区域鳍部与所述N区掩膜侧墙构成N区凹槽;在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形成本征阻挡层;在所述本征阻挡层上形成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其中,所述本征阻挡层可以阻挡N型掺杂外延层中的N型离子扩散至栅极结构下方的鳍部内,避免所述N型离子向沟道区内扩散,使得沟道区内的载流子具有较高的迁移率,从而提高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
可选方案中,所述本征阻挡层的厚度为10埃~100埃,使得本征阻挡层具有较强的阻挡N型离子扩散的能力,并且所述本征阻挡层占据N区凹槽的体积适中,保证N型掺杂外延层具有足够的体积。
可选方案中,还对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以增加N区凹槽的宽度尺寸,使得N区凹槽的容量体积变大,相应在所述N区凹槽内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的体积也变大,且在N型掺杂外延层顶部表面面积增加,因此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表面与金属硅化物之间的接触电阻变小,从而改善了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至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鳍式场效应管形成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技术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有待提高,特别是NMOS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较差。
经分析,NMOS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工艺包括步骤:在NMOS区域鳍部侧壁上形成掩膜侧墙;且刻蚀去除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部分厚度的鳍部,在NMOS区域鳍部内形成N区凹槽;形成填充满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为了限制形成的N区掺杂外延层的形貌以及体积大小,在刻蚀去除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部分厚度的鳍部时,保留位于鳍部侧壁上的掩膜侧墙,使得形成的N区凹槽的相对两个侧壁为掩膜侧墙;在形成N型掺杂外延层的工艺过程中,所述掩膜侧墙起到限制N型掺杂外延层生长的作用。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中包括N型离子,所述N型离子包括磷离子、砷离子或锑离子,所述N型离子会向栅极结构下方的沟道区内扩散,对沟道区的载流子迁移率造成影响,导致NMOS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包括NMOS区域的衬底,所述衬底上具有凸出的鳍部,所述衬底上具有覆盖鳍部侧壁的隔离结构,且所述隔离结构顶部低于鳍部顶部;在所述隔离结构上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所述鳍部,且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和侧壁;在所述N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鳍部,且刻蚀后的NMOS区域鳍部与所述N区掩膜侧墙构成N区凹槽;在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形成本征阻挡层;在所述本征阻挡层上形成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
本发明在形成N型掺杂外延层之前,在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形成本征阻挡层;在所述本征阻挡层上形成填充满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所述本征阻挡层可以阻挡N型掺杂外延层中的N型离子扩散至栅极结构下方的鳍部内,避免所述N型离子对栅极结构下方的沟道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鳍式场效应管形成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及图2,图1为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切割线AA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提供包括NMOS区域II的衬底101,所述衬底101上具有凸出的鳍部102,且所述衬底101上具有覆盖鳍部102侧壁的隔离结构103,所述隔离结构103顶部低于所述鳍部102顶部。
本实施例中,以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为CMOS器件为例,所述衬底101还包括PMOS区域I,所述PMOS区域I和NMOS区域II的衬底101上均形成有分立的鳍部102。在其他实施例中,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仅包括NMOS器件时,所述衬底仅包括NMOS区域。
所述衬底101的材料为硅、锗、锗化硅、碳化硅、砷化镓或镓化铟,所述衬底101还能够为绝缘体上的硅衬底或者绝缘体上的锗衬底;所述鳍部102的材料包括硅、锗、锗化硅、碳化硅、砷化镓或镓化铟。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101为硅衬底,所述鳍部102的材料为硅。
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衬底101、鳍部102的工艺步骤包括:提供初始衬底;在所述初始衬底表面形成图形化的硬掩膜层;以所述硬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刻蚀后的初始衬底作为衬底101,位于衬底101表面的凸起作为鳍部102。
所述隔离结构103覆盖鳍部102部分侧壁表面,且所述隔离结构103顶部低于鳍部102顶部。所述隔离结构103起到电隔离相邻鳍部102的作用,所述隔离结构103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例如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碳氮氧化硅。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结构103的材料为氧化硅。
参考图3,在所述NMOS区域II隔离结构103上形成栅极结构110,所述栅极结构110横跨所述鳍部102,且覆盖鳍部102的部分顶部和侧壁。
本实施例中,所述NMOS区域II和PMOS区域I的隔离结构103上均形成有栅极结构110。具体的,所述PMOS区域I的栅极结构110位于PMOS区域I部分隔离结构103表面,且横跨PMOS区域I鳍部102,还覆盖PMOS区域I鳍部102部分顶部表面和侧壁表面;所述NMOS区域II的栅极结构110位于NMOS区域II部分隔离结构103表面,且横跨NMOS区域II鳍部102,还覆盖NMOS区域II鳍部102部分顶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110为伪栅结构(dummy gate),后续会去除所述伪栅结构110,然后在所述栅极结构110所在的位置重新形成半导体器件的金属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110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所述栅极结构110包括伪栅层,或者所述栅极结构110包括伪氧化层以及位于伪氧化层表面的伪栅层,其中,伪栅层的材料为多晶硅或无定形碳,所述伪氧化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氧化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还能够为半导体器件的金属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以及位于栅介质层表面的栅电极层,其中,栅介质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或高k栅介质材料,所述栅电极层的材料为多晶硅或金属材料,所述金属材料包括Ti、Ta、TiN、TaN、TiAl、TiAlN、Cu、Al、W、Ag或Au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栅极结构110的工艺步骤包括:在所述隔离结构103上形成伪栅膜,所述伪栅膜横跨鳍部102,且覆盖鳍部102顶部表面和侧壁表面;在所述伪栅膜表面形成硬掩膜层104,所述硬掩膜层104定义出待形成的栅极结构110的图形;以所述硬掩膜层104为掩膜,图形化所述伪栅膜,在所述PMOS区域I隔离结构103表面形成栅极结构110,且还在NMOS区域II隔离结构103表面形成栅极结构110。
本实施例中,保留位于栅极结构110顶部表面的硬掩膜层104,使得所述硬掩膜层104在后续工艺过程中相应对栅极结构110顶部起到保护作用。所述硬掩膜层104的材料为氮化硅、氮氧化硅、碳化硅或氮化硼。
在形成所述栅极结构110之后,还包括步骤,在所述栅极结构110侧壁表面形成偏移侧墙(offset spacer);以所述PMOS区域I的偏移侧墙为掩膜,对所述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两侧的鳍部102内形成P型源漏轻掺杂区;以所述NMOS区域II的偏移侧墙为掩膜,对所述NMOS区域II栅极结构110两侧的鳍部102内形成N型源漏轻掺杂区。
后续的工艺步骤还包括:在所述P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P区掩膜侧墙;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第一厚度的鳍部,且还刻蚀去除第一厚度的P区掩膜侧墙,刻蚀后的PMOS区域鳍部内形成P区凹槽;形成填充满所述P区凹槽的P型掺杂外延层;在所述N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刻蚀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部分厚度的鳍部,刻蚀后的NMOS区域鳍部与所述N区掩膜侧墙围成N区凹槽;在所述N区凹槽侧壁上形成本征阻挡层,且所述N区凹槽侧壁包括紧挨栅极结构的侧壁;在所述本征阻挡层上形成填充满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
本实施例中,以下将以先形成P区凹槽以及P型掺杂外延层、后形成N区凹槽以及N型掺杂外延层作为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4及图5,图4为在图3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沿切割线BB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且AA1与BB1相互平行,在所述PMOS区域I的鳍部102侧壁上形成P区掩膜侧墙106,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还位于所述NMOS区域II的鳍部102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采用沉积工艺形成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从而减少刻蚀工艺步骤。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还位于PMOS区域I鳍部102顶部上以及NMOS区域II鳍部102顶部上;且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还位于PMOS区域I的栅极结构110顶部和侧壁、NMOS区域II的栅极结构110顶部和侧壁,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还位于隔离结构103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本实施例中,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
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的作用包括:后续在刻蚀PMOS区域I第一厚度的鳍部102时,位于PMOS区域I鳍部102侧壁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作为掩膜,使得后续形成的第二凹槽与前述形成的P型源漏轻掺杂区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避免P型源漏轻掺杂区被完全刻蚀去除;并且,位于PMOS区域I鳍部102侧壁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能够起到保护鳍部102侧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避免后续在PMOS区域I鳍部102侧壁上进行外延生长工艺;此外,位于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后续还将作为N区掩膜侧墙的一部分。
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的材料为氮化硅、氧化硅、氮化硼或氮氧化硅。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的材料与鳍部102的材料不同,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的材料与所述隔离结构103的材料也不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的材料为氮化硅,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的厚度为3nm~6nm。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P区掩膜侧墙还可以仅位于PMOS区域鳍部侧壁、NMOS区域鳍部侧壁以及栅极结构侧壁;相应的,形成所述P区掩膜侧墙的工艺步骤包括:在所述PMOS区域鳍部顶部和侧壁、NMOS区域鳍部顶部和侧壁、隔离结构上、栅极结构顶部和侧壁上形成P区掩膜侧墙;且采用无掩膜刻蚀工艺,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鳍部顶部、NMOS区域鳍部顶部、栅极结构顶部以及部分隔离结构上的P区掩膜侧墙。
结合参考图6及图7,图6为在图5基础上的示意图,图7为在图1中沿切割线CC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刻蚀去除所述PMOS区域I第一厚度的鳍部102以及鳍部102侧壁上第一厚度的P区掩膜侧墙106,刻蚀后的PMOS区域I鳍部102内形成P区凹槽202。
本实施例中,所述P区掩膜侧墙106还位于隔离结构103上以及PMOS区域I鳍部102顶部上;且在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两侧第一厚度的鳍部102之前,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两侧鳍部102顶部的P区掩膜侧墙106。
在刻蚀位于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两侧的鳍部102顶部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之前,在所述NMOS区域II上形成第一图形层107,所述第一图形层107覆盖所述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所述第一图形层107起到保护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的作用,所述第一图形层107还可以覆盖PMOS区域I中不期望被刻蚀的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图形层107的材料为光刻胶材料。在形成所述P区凹槽202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107,采用湿法去胶或灰化工艺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107。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P区掩膜侧墙暴露出NMOS区域鳍部顶部时,在后续形成P型掺杂外延层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避免后续形成P型掺杂外延层的工艺过程中在NMOS区域鳍部顶部外延生长薄膜。当所述P区掩膜侧墙位于NMOS区域鳍部顶部时,还可以在后续形成P型掺杂外延层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
采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两侧的鳍部102顶部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且在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两侧的鳍部120顶部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的工艺过程中,还刻蚀去除位于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顶部上以及部分隔离结构103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此外,本实施例中,在刻蚀去除PMOS区域I第一厚度的鳍部102的工艺过程中,还刻蚀去除位于PMOS区域I鳍部102侧壁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使得PMOS区域I鳍部102侧壁上剩余P区掩膜侧墙106与刻蚀后的鳍部102顶部齐平。
本实施例中,在刻蚀去除第一厚度的PMOS区域I鳍部102同时,还刻蚀去除所述第一厚度鳍部102侧壁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其好处包括:由于所述P区凹槽202侧壁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被去除,使得后续在P区凹槽106内形成P型掺杂外延层时,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的生长受到的限制少,从而使得形成的P型掺杂外延层的体积较大。
本实施例中,采用各向异性刻蚀工艺刻蚀去除PMOS区域I第一厚度的鳍部102,所述各向异性刻蚀工艺为反应离子刻蚀,所述反应离子刻蚀工艺的工艺参数为:反应气体包括CF4、SF6和Ar,CF4流量为50sccm至100sccm,SF6流量为10sccm至100sccm,Ar流量为100sccm至300sccm,源功率为50瓦至1000瓦,偏置功率为50瓦至250瓦,腔室压强为50毫托至200毫托,腔室温度为20度至90度。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保留刻蚀去除的第一厚度的鳍部侧壁上的P区掩膜侧墙。
如图特别说明,后续提供的示意图均为在图6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8,形成填充满所述P区凹槽202(参考图7)的P型掺杂外延层212。
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的材料为P型掺杂的Si或SiGe。本实施例中,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内形成有应力层,所述应力层为PMOS区域I的沟道区提供压应力作用,从而提高PMOS区域I载流子迁移率。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顶部高于P区凹槽202顶部。
本实施例中,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应力层,在形成所述应力层的过程中,原位自掺杂P型离子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形成应力层之后,对所述应力层进行P型离子掺杂形成P型掺杂外延层212。
本实施例中,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顶部高于P区凹槽202顶部,且由于选择性外延工艺的特性,所述高于P区凹槽202的P型掺杂外延层212侧壁表面具有向远离鳍部102方向突出的顶角。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P型源漏掺杂区顶部还可以与P区凹槽顶部齐平。
为了避免后续工艺对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表面造成工艺损伤,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之后、形成后续的N区掩膜侧墙之前,还可以对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在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表面形成氧化保护层(未图示),所述氧化处理为干氧氧化、湿氧氧化或水汽氧化。
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之后,保留位于所述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作为N区掩膜侧墙。其中,位于所述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可以单独作为N区掩膜侧墙;或者,还可以在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上形成第一掩膜侧墙,使得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与第一掩膜侧墙共同作为N区掩膜侧墙,使得形成的N区掩膜侧墙的厚度较厚,因此后续对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时,减小或避免所述N区掩膜侧墙坍塌的风险。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9,在所述NMOS区域II的鳍部102侧壁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
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或氮化硅;所述N区掩膜侧墙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所述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上形成第一掩膜侧墙108,位于所述NMOS区域II的P区掩膜侧墙106和第一掩膜侧墙108作为所述N区掩膜侧墙。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掩膜侧墙108还位于P型掺杂外延层212上以及PMOS区域I的隔离结构103上,且还位于PMOS区域I的栅极结构110顶部上。
有关第一掩膜侧墙108的材料和形成工艺可参考前述P区掩膜侧墙106的材料和形成工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掩膜侧墙108的材料为氮化硅,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所述第一掩膜侧墙108。
若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厚度过薄,位于NMOS区域II鳍部102侧壁上的N区掩膜侧墙的机械强度弱,则后续对所述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过程中所述N区掩膜侧墙容易倒塌;若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厚度过厚,则隔离结构103与鳍部102交界的拐角处的N区掩膜侧墙填充效果变差,且后续去除N区掩膜侧墙所需的刻蚀时间较长。
为此,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后续减薄处理之前,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厚度为60埃~120埃。
依据位于NMOS区域II鳍部102上的P区掩膜侧墙106的厚度,以及对N区掩膜侧墙厚度的要求,确定所述第一掩膜侧墙108的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掩膜侧墙108的厚度为30埃~60埃。
本实施例中,形成的所述N区掩膜侧墙还位于隔离结构103上以及NMOS区域II鳍部102顶部上,因此采用沉积工艺即可形成所述N区掩膜侧墙,减小了刻蚀工艺步骤,从而节约了工艺成本,并且避免了刻蚀工艺引入的不良影响。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N区掩膜侧墙还可以暴露出NMOS区域鳍部顶部;相应的,形成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工艺步骤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和侧壁上、以及隔离结构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并且,采用无掩膜刻蚀工艺,刻蚀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和部分隔离结构上的N区掩膜侧墙。
参考图10,刻蚀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II栅极结构110两侧部分厚度的鳍部102,刻蚀后的NMOS区域II鳍部102与所述N区掩膜侧墙围成N区凹槽201。
在形成所述N区凹槽201之前,在所述PMOS区域I上形成第二图形层109,所述第二图形层109覆盖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212,且还覆盖PMOS区域I的栅极结构110,所述第二图形层109还位于PMOS区域I的第一掩膜层108表面。所述第二图形层109起到保护PMOS区域I的作用,且还可以覆盖NMOS区域II中不期望被刻蚀的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图形层109的材料为光刻胶层。
本实施例中,采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II部分厚度的鳍部102。在刻蚀去除NMOS区域II栅极结构110两侧部分厚度的鳍部102之前,还刻蚀去除NMOS区域II栅极结构110两侧鳍部102顶部上的N区掩膜侧墙,且还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II栅极结构110顶部上以及部分隔离结构103上的N区掩膜侧墙。
刻蚀形成所述N区凹槽201的刻蚀工艺对N区掩膜侧墙的刻蚀速率小于对鳍部102的刻蚀速率,使得在形成所述N区凹槽201之后,位于所述N区凹槽201侧壁上的N区掩膜侧墙顶部高于N区凹槽201底部,因此所述N区凹槽201相对的两个侧壁为N区掩膜侧墙,且所述N区凹槽201另两个相对的侧壁为N区凹槽201暴露出的鳍部102。
在形成所述N区凹槽201之后,采用湿法去胶或灰化工艺,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层109。
参考图11,在形成所述N区凹槽201之后,对所述NMOS区域II鳍部102上的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所述减薄处理适于增加所述N区凹槽201的宽度尺寸。
在对所述NMOS区域II鳍部102上的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的过程中,暴露在所述减薄处理工艺环境中的PMOS区域I的第一掩膜侧墙108的厚度也会变薄;且位于NMOS区域II鳍部102上的N区掩膜侧墙高度也会相应减小。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所述减薄处理对N区凹槽201底部的鳍部102造成损伤,在进行所述减薄处理之前,对所述N区凹槽201暴露出的鳍部102表面进氧化处理,在所述N区凹槽201暴露出的鳍部102上形成氧化层(未图示)。所述氧化处理为干氧氧化、湿氧氧化或水汽氧化。
所述减薄处理适于增加N区凹槽201的宽度尺寸,因此在进行减薄处理后,N区凹槽201的体积容量增加了,后续在所述N区凹槽201内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的体积增加,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用于形成N型源漏掺杂区;因此,相应的,N型源漏掺杂区的电阻减小,且所述N型源漏掺杂区的表面面积增加,继而使得N型源漏掺杂区的表面与金属硅化物之间的接触电阻减小,从而改善NMOS区域II器件的性能。
所述减薄处理采用的工艺为湿法刻蚀。本实施例中,所述减薄处理的刻蚀速率为0.5埃/秒至2埃/秒。本实施例中,所N区掩膜侧墙的材料为氮化硅,所述减薄处理采用的刻蚀液体为磷酸溶液,所述磷酸溶液中的磷酸浓度为75%~85%,溶液温度为8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为了使得所述减薄处理的刻蚀速率较小,还可以向磷酸溶液中添加悬浮颗粒物,例如添加纳米氧化硅颗粒。
后续会在N型凹槽201内形成N型掺杂外延层,为了避免在形成N型掺杂外延层的过程中,所述NMOS区域II鳍部102上的N区掩膜侧墙不会发生脱落问题,所述减薄处理后的N区掩膜侧墙的厚度尺寸不宜过小;并且,考虑到若减薄处理后的N区掩膜侧墙的厚度尺寸仍较大,对减小N型掺杂外延层表面接触电阻起到的效果不显著。为此,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减薄处理后,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厚度为20埃~60埃。
参考图12及13,图12为在图11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中沿切割线DD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N区凹槽201侧壁暴露出的鳍部102上形成本征阻挡层301。
后续会在所述N区凹槽201内形成N型掺杂外延层,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内含有N型离子;为了阻挡所述N型离子向NMOS区域II栅极结构110下方的鳍部102内扩散,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之前,在所述N区凹槽201侧壁上形成本征阻挡层301,所述本征阻挡层301适于阻挡N型离子向栅极结构110下方的鳍部102内扩散,防止所述N型离子对栅极结构110下方的沟道区造成不良影响。
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方法包括:在所述N区凹槽201侧壁暴露出的鳍部102上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301,且所述本征阻挡层301还位于N区凹槽201底部暴露出的鳍部102上。
本实施例中,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301,从而避免在不期望区域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简化工艺步骤。
被所述N区凹槽201侧壁暴露出的N区掩膜侧墙的材料晶格常数与本征阻挡层301的材料晶格常数相差较大,因此在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工艺过程中,不会在所述N区凹槽201暴露出的N区掩膜侧墙上外延生长薄膜。
所述本征外延层301既具有阻挡后续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中N型离子扩散至栅极结构110下方的鳍部102内的作用;并且,所述本征外延层301不会对NMOS器件的电学性能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材料晶格常数与鳍部102的材料晶格常数接近,使得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形成的本征阻挡层301的材料性能高,保证本征阻挡层301对N型离子具有较强的阻挡能力。
为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材料为Si、SiGe、SiC或SiGeC。
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厚度不宜过厚,也不宜过薄。如果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厚度过薄,则所述本征阻挡层301阻挡N型离子的能力较弱,后续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中的N型离子易经由本征阻挡层301扩散至栅极结构110下方的鳍部102内;如果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厚度过厚,则所述本征阻挡层301占据N区凹槽201的体积较大,相应使得后续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的体积过小,影响NMOS器件的电学性能。
为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厚度为10埃~100埃。
参考图14及图15,图14为在图12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在图13基础上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本征阻挡层301上形成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201(参考图12及图13)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
本实施例中,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顶部高于所述N区凹槽201顶部。采用原位掺杂的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
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中掺杂有N型离子,所述N型离子包括P离子、As离子或Sb离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材料为掺杂有N型离子的Si或SiC。本实施例中,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材料为SiP或SiCP。
由于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中掺杂有N型离子,所述N型离子有利于增加选择性外延工艺的生长速率,因此在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过程中,选择性外延工艺的薄膜生长速率较快。本实施例中,由于N区凹槽201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为N区掩膜侧墙,所述N区掩膜侧墙起到限制N型掺杂外延层211过度生长的作用,将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限制在所述N区掩膜侧墙和NMOS区域II鳍部102包围的区域内,避免NMOS区域II鳍部102上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宽度尺寸过大。
并且,由于位于N区凹槽201内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生长受到限制,相应的高于N区凹槽201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顶部表面面积也将较小。为此,本实施例中,对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以增加N区凹槽201的宽度尺寸,使得在N区凹槽201内生长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宽度尺寸也将增加,进而使得高于N区凹槽201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顶部表面面积相对较大,同时仍能够满足N区掩膜侧墙起到限制N型掺杂外延层211过度生长的作用。
此外,本实施例中,由于N区凹槽201侧壁上形成有本征阻挡层301,且所述N区凹槽201侧壁包括紧挨栅极结构110的侧壁,所述本征阻挡层301起到阻挡N型掺杂外延层211中N型离子向栅极结构110下方的鳍部102内扩散的作用,防止所述N型离子扩散进入栅极结构110下方的沟道区内,从而使得栅极结构110下方的沟道区内载流子具有较高的迁移率,使得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在采用原位掺杂的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时,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顶部表面面积与所述N区凹槽201的宽度尺寸有关;所述N区凹槽201的宽度尺寸越大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顶部表面面积越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顶部高于所述N区凹槽201顶部,受到选择性外延工艺特性的影响,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顶部表面为平滑过渡的伞状表面。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顶部与N区凹槽顶部之间距离较大时,所述高于N区凹槽顶部的N型掺杂外延层侧壁具有向远离鳍部方向突出的顶角。
为了避免后续的工艺对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表面造成工艺损伤,还可以包括步骤,对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在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表面形成氧化保护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以先形成P区凹槽后形成N区凹槽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先形成N区凹槽后形成P区凹槽。
参考图16及图17,去除所述N区掩膜侧墙;形成覆盖所述栅极结构110、隔离结构103以及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层间介质层302。
本实施例中,刻蚀去除所述第一掩膜侧墙108(参考图14)以及P区掩膜侧墙106(参考图14)。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去除所述N区掩膜侧墙,所述湿法刻蚀工艺采用的刻蚀液体为磷酸溶液。
刻蚀去除所述N区掩膜侧墙,为后续形成层间介质层302提供工艺基础,使得形成的层间介质层302的工艺窗口较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层间介质层302还位于P型掺杂外延层212上。在形成所述层间介质层302之前,还可以在所述栅极结构110、隔离结构103、N型掺杂外延层211以及P型掺杂外延层212上形成刻蚀停止层,所述刻蚀停止层的材料与层间介质层302的材料不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110为伪栅结构,在形成所述层间介质层302之后,还包括步骤:刻蚀去除所述硬掩膜层104以及栅极结构110,在所述PMOS区域I的层间介质层302内形成第一开口,在所述NMOS区域II的层间介质层302内形成第二开口;形成填充满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金属栅极结构;形成填充满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二金属栅极结构。
本实施例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中,在N区凹槽201内形成N型掺杂外延211层之前,在N区凹槽201侧壁暴露出的鳍部102上形成本征阻挡层301;接着,在本征阻挡层301上形成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201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所述本征阻挡层301可以阻挡N型掺杂外延层211中的N型离子扩散至栅极结构110下方的鳍部102内,避免N型离子对栅极结构110下方的沟道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得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并且,本实施例中,还对N区凹槽侧壁上的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所述减薄处理可以增加N区凹槽201的宽度尺寸,从而使得N区凹槽201的容积增加;因此,在所述N区凹槽201内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体积较大,使得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电阻较小;且相应的形成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表面面积较大,使得N型掺杂外延层211与后续形成的金属硅化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进一步改善形成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鳍式场效应管,结合参考图16和图17,所述鳍式场效应管包括:包括NMOS区域II的衬底101,所述衬底101上具有凸出的鳍部102,所述衬底101上还具有覆盖鳍部102侧壁的隔离结构103,且所述隔离结构103顶部低于所述鳍部102顶部;位于所述隔离结构103上的栅极结构110,所述栅极结构110横跨所述鳍部102,且覆盖鳍部102的部分顶部和侧壁;位于所述NMOS区域II栅极结构110两侧鳍部102内的N区凹槽;位于所述N区凹槽侧壁上的本征阻挡层301,且所述N区凹槽侧壁包括紧挨所述栅极结构110的侧壁;位于所述本征阻挡层301上且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211。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鳍式场效应管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鳍式场效应管为CMOS器件,所述衬底101还包括PMOS区域I;且所述PMOS区域I栅极结构110两侧的鳍部102内形成P区凹槽;所述P区凹槽内具有填充满所述P区凹槽的P型掺杂外延层212。
本实施例中,所述本征阻挡层301位于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102上,且还位于所述N区凹槽底部暴露出的鳍部102上。
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材料为Si、SiC、SiGe或SiGeC;所述本征阻挡层301的厚度为10埃~100埃。
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内具有N型离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材料为掺杂有N型离子的Si或SiC。本实施例中,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211的材料为SiP或SiCP。
所述本征阻挡层301可以阻挡所述N型离子扩散进入栅极结构110下方的鳍部102内,防止N形离子对栅极结构110下方的沟道区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栅极结构110下方的沟道区内载流子迁移率较高,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电学性能优良。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包括NMOS区域的衬底,所述衬底上具有凸出的鳍部,所述衬底上具有覆盖鳍部侧壁的隔离结构,且所述隔离结构顶部低于鳍部顶部;
在所述隔离结构上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所述鳍部,且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和侧壁;
在所述N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
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鳍部,且刻蚀后的NMOS区域鳍部与所述N区掩膜侧墙构成N区凹槽;
在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形成本征阻挡层;
在所述本征阻挡层上形成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征阻挡层的材料包括Si、SiGe、SiC或SiGeC;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的材料为掺杂有N型离子的Si或SiC。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征阻挡层的厚度为10埃~100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所述本征层还位于所述N区凹槽底部暴露出的鳍部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N区凹槽之前,所述N区掩膜侧墙还位于所述隔离结构上以及NMOS区域鳍部顶部上;在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的鳍部之前,刻蚀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鳍部顶部上的N区掩膜侧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工艺步骤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和侧壁上、以及隔离结构上形成N区掩膜侧墙;采用无掩膜刻蚀工艺,刻蚀去除位于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以及隔离结构上的N区掩膜侧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N区凹槽的工艺步骤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的隔离结构上以及鳍部部分顶部上形成图形层;以所述图形层为掩膜,刻蚀去除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的部分厚度鳍部,形成所述N区凹槽;去除所述图形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区掩膜侧墙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化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本征阻挡层之前,还包括,对所述N区掩膜侧墙进行减薄处理,所述减薄处理适于增加所述N区凹槽的宽度尺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区掩膜侧墙的材料为氮化硅;采用湿法刻蚀工艺进行所述减薄处理,所述减薄处理采用的刻蚀液体为磷酸溶液。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原位掺杂的选择性外延工艺,形成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还包括PMOS区域,且所述PMOS区域衬底上具有鳍部;所述PMOS区域隔离结构上形成有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PMOS区域鳍部,且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和侧壁;所述形成方法还包括:在所述P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P区掩膜侧墙;刻蚀去除所述P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第一厚度的鳍部,且还刻蚀去除第一厚度的P区掩膜侧墙,刻蚀后的PMOS区域鳍部内形成P区凹槽;形成填充满所述P区凹槽的P型掺杂外延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区掩膜侧墙还位于隔离结构上以及PMOS区域鳍部顶部上;且在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第一厚度的鳍部之前,刻蚀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鳍部顶部的P区掩膜侧墙。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形成所述P区凹槽、后形成所述N区凹槽;形成所述P区掩膜侧墙、P区凹槽、N区凹槽、N区掩膜侧墙的工艺步骤包括:
在所述P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形成P区掩膜侧墙,所述P区掩膜侧墙还位于所述NMOS区域的鳍部侧壁上;
刻蚀去除所述PMOS区域第一厚度鳍部以及鳍部侧壁上第一厚度的P区掩膜侧墙,形成所述P区凹槽;
形成填充满所述P区凹槽的P型掺杂外延层;
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之后,保留位于NMOS区域的P区掩膜侧墙作为所述N区掩膜侧墙;
形成所述N区凹槽以及N型掺杂外延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P区凹槽之前,还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鳍部以及P区掩膜侧墙上形成第一图形层;当所述P区掩膜侧墙还位于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上时,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之前或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当所述P区掩膜侧墙暴露出所述NMOS区域鳍部顶部时,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层。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P型掺杂外延层之后,还包括,在所述NMOS区域的P区掩膜侧墙上形成第一掩膜侧墙,位于所述NMOS区域的P区掩膜侧墙和第一掩膜侧墙作为所述N区掩膜侧墙。
17.一种鳍式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NMOS区域的衬底,所述衬底上具有凸出的鳍部,所述衬底上还具有覆盖鳍部侧壁的隔离结构,且所述隔离结构顶部低于鳍部顶部;
位于所述隔离结构上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所述鳍部,且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和侧壁;
位于所述NMOS区域栅极结构两侧鳍部内的N区凹槽;
位于所述N区凹槽侧壁暴露出的鳍部上的本征阻挡层;
位于所述本征阻挡层上且填充满所述N区凹槽的N型掺杂外延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征阻挡层还位于所述N区凹槽底部暴露出的鳍部上。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征阻挡层的材料为Si、SiC、SiGe或SiGeC;所述本征阻挡层的厚度为10埃~100埃。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掺杂外延层的材料为掺杂有N型离子的Si或SiC。
CN201610531664.XA 2016-07-07 2016-07-07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Active CN1075914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1664.XA CN107591436B (zh) 2016-07-07 2016-07-07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1664.XA CN107591436B (zh) 2016-07-07 2016-07-07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1436A true CN107591436A (zh) 2018-01-16
CN107591436B CN107591436B (zh) 2020-07-10

Family

ID=61046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1664.XA Active CN107591436B (zh) 2016-07-07 2016-07-07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9143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4432A (zh) * 2018-05-25 2019-12-0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858544A (zh) * 2018-08-22 2020-03-0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2928023A (zh) * 2019-12-06 2021-06-0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3764280A (zh) * 2020-06-05 2021-12-0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7253A (zh) * 2012-03-29 2013-10-2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N104037083A (zh) * 2013-03-04 2014-09-1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4124171A (zh) * 2013-04-28 2014-10-2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P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4576389A (zh) * 2013-10-14 2015-04-2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制作方法
US9093477B1 (en) * 2014-11-09 2015-07-2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Implantation processing step for a recess in finFET
US20150236114A1 (en) * 2014-02-17 2015-08-2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ormation thereof
CN105185712A (zh) * 2014-05-02 2015-12-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5470132A (zh) * 2014-09-03 2016-04-0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N105514161A (zh) * 2014-09-26 2016-04-2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19969A (zh) * 2014-12-04 2016-06-2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7253A (zh) * 2012-03-29 2013-10-2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N104037083A (zh) * 2013-03-04 2014-09-1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4124171A (zh) * 2013-04-28 2014-10-2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P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4576389A (zh) * 2013-10-14 2015-04-2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制作方法
US20150236114A1 (en) * 2014-02-17 2015-08-2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ormation thereof
CN105185712A (zh) * 2014-05-02 2015-12-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5470132A (zh) * 2014-09-03 2016-04-0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N105514161A (zh) * 2014-09-26 2016-04-2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093477B1 (en) * 2014-11-09 2015-07-2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Implantation processing step for a recess in finFET
CN105719969A (zh) * 2014-12-04 2016-06-2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4432A (zh) * 2018-05-25 2019-12-0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534432B (zh) * 2018-05-25 2023-07-1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858544A (zh) * 2018-08-22 2020-03-0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858544B (zh) * 2018-08-22 2023-11-2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2928023A (zh) * 2019-12-06 2021-06-0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2928023B (zh) * 2019-12-06 2023-07-1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3764280A (zh) * 2020-06-05 2021-12-0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1436B (zh) 2020-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35650B2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inFET device with buried sige oxide
US11908862B2 (en) FinFET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9601598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in-lik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 device
CN106684144B (zh) 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US7172943B2 (en) Multiple-gate transistors formed on bulk substrates
US7863674B2 (en) Multiple-gate transistors formed on bulk substrates
US915365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mprising a fin
US20160104706A1 (en) Fin-lik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0788727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9216454A (zh) 纳米线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US20200373196A1 (en) Forming single and double diffusion breaks for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tructures
CN107591436A (zh)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695290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075360A1 (zh) FinFET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38724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7591438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3325787B (zh) C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346730B (zh) 改善半导体器件性能的方法
CN108807179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7039520A (zh)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6960789A (zh) 半导体器件以及改善半导体器件性能的方法
TW202316531A (zh) 形成底部介電隔離層的方法
CN107919326A (zh)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7591327A (zh)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JP2022552417A (ja) 水平ゲートオールアラウンド(hGAA)ナノワイヤ及びナノスラブトランジ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