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4232A -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54232A
CN107554232A CN201710751548.3A CN201710751548A CN107554232A CN 107554232 A CN107554232 A CN 107554232A CN 201710751548 A CN201710751548 A CN 201710751548A CN 107554232 A CN107554232 A CN 107554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system
rear suspension
vehicle rear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515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红
陈博
辜庆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7515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5423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54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4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左拖曳臂、右拖曳臂、弹簧、阻尼器和扭力梁,所述扭力梁为弯曲的非等截面梁。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通过将扭力梁设计为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非等截面扭力梁,在扭力梁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扭力梁的扭转刚度,从而提高整个后悬架系统的抗扭性能,更好地保证车身的稳定性;并且扭力梁内部附有相同弯曲弧度的连杆,连杆通过连接缓冲装置相连于扭力梁,进一步提高了扭力梁的扭转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稳定性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汽车行业中,扭力梁结构的悬架系统较为常见,其主要结构是通过一个扭力梁来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同时由于扭力梁自身具有一定的扭转刚度,可以起到与汽车横向稳定杆相同的作用,可增加车辆的侧倾刚度,提高车辆的侧倾稳定性。
但是,现阶段扭力梁通常采用等截面的规则横梁形式,研究发现其扭转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保证车身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整个后悬架系统的抗扭性能,更好地保证车身的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左拖曳臂、右拖曳臂、弹簧、阻尼器和扭力梁,所述左拖曳臂与所述右拖曳臂上均设置有弹簧、阻尼器,所述扭力梁设置在所述左拖曳臂与所述右拖曳臂之间,且所述扭力梁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拖曳臂、所述右拖曳臂连接,所述扭力梁为弯曲的非等截面梁。
作为优选,所述扭力梁前后两侧的边沿具有弯曲弧度。
作为优选,所述扭力梁前后两侧的边沿在水平面的投影为双曲线轨迹,且所述双曲线轨迹符合以下方程:
其中,a1和b1为常数,a1=18~25,b1=200~250,x<55。
作为优选,所述扭力梁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具有弯曲弧度。
作为优选,所述扭力梁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弯曲轨迹符合以下方程:
其中,a2和b2为常数,a2=500~600,b2=32~40,y>0,|x|<570。
作为优选,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位于所述扭力梁下方,且与所述扭力梁下表面紧贴,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拖曳臂、所述右拖曳臂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杆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具有与所述扭力梁同样的弯曲弧度。
作为优选,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缓冲装置,所述连接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连杆与所述扭力梁之间,且所述连接缓冲装置与所述连杆、所述扭力梁均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缓冲装置包括两个设置有通孔的三角状隔板,两个三角状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扭力梁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杆依次穿设在两个三角状隔板的所述通孔中,且每个三角状隔板的第一端位于连杆与扭力梁之间,第二端与第三端均位于所述连杆外侧,且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分别与扭力梁前后两侧的边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缓冲装置还包括缓冲用橡胶隔垫,所述橡胶隔垫位于两个三角状隔板之间,且所述橡胶隔垫套设在所述连杆上。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通过将扭力梁设计为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非等截面扭力梁,在扭力梁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扭力梁的扭转刚度,从而提高整个后悬架系统的抗扭性能,更好地保证车身的稳定性;并且扭力梁内部附有相同弯曲弧度的连杆,连杆通过连接缓冲装置相连于扭力梁,进一步提高了扭力梁的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扭力梁前后两侧的边沿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双曲线轨迹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的前视图;
图5为图4中扭力梁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弯曲轨迹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杆和连接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杆与扭力梁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
1-右拖曳臂,2-左拖曳臂,3-扭力梁,31-边沿,4-弹簧,5-阻尼器,6-连杆,71-三角状隔板,72-橡胶隔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左拖曳臂2、右拖曳臂1、弹簧4、阻尼器5和扭力梁3,所述左拖曳臂2与所述右拖曳臂1上均设置有弹簧4、阻尼器5,所述扭力梁3设置在所述左拖曳臂2与所述右拖曳臂1之间,且所述扭力梁3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拖曳臂2、所述右拖曳臂1连接,所述扭力梁3为弯曲的非等截面梁。
其中,现有技术中,扭力梁3为等截面梁,即均匀且规则的条形横梁结构,研究发现其扭转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保证车身的稳定性;而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通过将扭力梁3设计为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非等截面扭力梁3,即扭力梁3不同位置适当弯曲,且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不等,如此设计,研究发现,在扭力梁3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扭力梁3的扭转刚度,从而提高整个后悬架系统的抗扭性能,更好地保证车身的稳定性;而且,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用优势明显。
如图2所示,也可参见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可使得所述扭力梁3前后两侧的边沿31具有弯曲弧度。前后两侧即参考整车纵向方向,将该两个边沿31设置成弯曲边沿31;作为优选,所述扭力梁3前后两侧的边沿31在水平面的投影为双曲线轨迹,且所述双曲线轨迹符合以下方程:
其中,a1和b1为常数,a1=18~25,b1=200~250,x<55。
如图4所示,也可参见图5,作为优选,所述扭力梁3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具有弯曲弧度。其中,不仅对前后边沿31做弯曲设置,还可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做弯曲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扭力梁3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弯曲轨迹符合以下方程:
其中,a2和b2为常数,a2=500~600,b2=32~40,y>0,|x|<570。
以上的弯曲设置,可使得扭力梁3可配合车身其他结构的同时,大大增强抗扭性能。
如图6所示,也可参见图7,作为优选,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杆6,所述连杆6位于所述扭力梁3下方,且与所述扭力梁3下表面紧贴,所述连杆6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拖曳臂2、所述右拖曳臂1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连杆6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具有与所述扭力梁3同样的弯曲弧度。
作为优选,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缓冲装置,所述连接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连杆6与所述扭力梁3之间,且所述连接缓冲装置与所述连杆6、所述扭力梁3均连接。
其中,扭力梁3下方的内部附有相同弯曲弧度的连杆6,连杆6通过连接缓冲装置相连于扭力梁3,进一步提高了扭力梁3的扭转刚度。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缓冲装置包括两个设置有通孔的三角状隔板71,两个三角状隔板71分别设置在所述扭力梁3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杆6依次穿设在两个三角状隔板71的所述通孔中,且每个三角状隔板71的第一端位于连杆6与扭力梁3之间,第二端与第三端均位于所述连杆6外侧,且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分别与扭力梁3前后两侧的边沿31固定连接。两个三角状隔板71可以对连杆6进行定位,并将其固定在扭力梁3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缓冲装置还包括缓冲用橡胶隔垫72,所述橡胶隔垫72位于两个三角状隔板71之间,且所述橡胶隔垫72套设在所述连杆6上。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左拖曳臂、右拖曳臂、弹簧、阻尼器和扭力梁,所述左拖曳臂与所述右拖曳臂上均设置有弹簧、阻尼器,所述扭力梁设置在所述左拖曳臂与所述右拖曳臂之间,且所述扭力梁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拖曳臂、所述右拖曳臂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梁为弯曲的非等截面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梁前后两侧的边沿具有弯曲弧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梁前后两侧的边沿在水平面的投影为双曲线轨迹,且所述双曲线轨迹符合以下方程:
<mrow> <msup> <mrow> <mo>(</mo> <mfrac> <mi>x</mi> <msub> <mi>a</mi> <mn>1</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frac> <mi>y</mi> <msub> <mi>b</mi> <mn>1</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n>1</mn> </mrow>
其中,a1和b1为常数,a1=18~25,b1=200~250,x<5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梁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具有弯曲弧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梁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弯曲轨迹符合以下方程:
<mrow> <msup> <mrow> <mo>(</mo> <mfrac> <mi>x</mi> <msub> <mi>a</mi> <mn>2</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frac> <mi>y</mi> <msub> <mi>b</mi> <mn>2</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n>1</mn> </mrow>
其中,a2和b2为常数,a2=500~600,b2=32~40,y>0,|x|<57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位于所述扭力梁下方,且与所述扭力梁下表面紧贴,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拖曳臂、所述右拖曳臂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在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具有与所述扭力梁同样的弯曲弧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缓冲装置,所述连接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连杆与所述扭力梁之间,且所述连接缓冲装置与所述连杆、所述扭力梁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缓冲装置包括两个设置有通孔的三角状隔板,两个三角状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扭力梁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杆依次穿设在两个三角状隔板的所述通孔中,且每个三角状隔板的第一端位于连杆与扭力梁之间,第二端与第三端均位于所述连杆外侧,且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分别与扭力梁前后两侧的边沿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缓冲装置还包括缓冲用橡胶隔垫,所述橡胶隔垫位于两个三角状隔板之间,且所述橡胶隔垫套设在所述连杆上。
CN201710751548.3A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Pending CN1075542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51548.3A CN107554232A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51548.3A CN107554232A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4232A true CN107554232A (zh) 2018-01-09

Family

ID=60976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51548.3A Pending CN107554232A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5423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1180A (zh) * 2018-07-09 2019-10-25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轮结构、底盘和自动导引运输车
CN111114227A (zh) * 2018-10-30 2020-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扭力梁悬架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6030A (en) * 1981-12-14 1984-12-0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suspension apparatus for motor vehicle
CN101342850A (zh) * 2007-07-09 2009-01-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扭转梁式悬架的管梁
CN101428542A (zh) * 2007-11-06 2009-05-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梁式悬架
CN103818209A (zh) * 2014-02-21 2014-05-2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及其加工工艺
CN104999878A (zh) * 2015-08-04 2015-10-28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扭转梁悬架
CN106114107A (zh) * 2015-05-06 2016-11-1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耦接扭力梁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6030A (en) * 1981-12-14 1984-12-0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suspension apparatus for motor vehicle
CN101342850A (zh) * 2007-07-09 2009-01-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扭转梁式悬架的管梁
CN101428542A (zh) * 2007-11-06 2009-05-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梁式悬架
CN103818209A (zh) * 2014-02-21 2014-05-2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及其加工工艺
CN106114107A (zh) * 2015-05-06 2016-11-1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耦接扭力梁轴
CN104999878A (zh) * 2015-08-04 2015-10-28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扭转梁悬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1180A (zh) * 2018-07-09 2019-10-25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轮结构、底盘和自动导引运输车
CN111114227A (zh) * 2018-10-30 2020-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扭力梁悬架结构
CN111114227B (zh) * 2018-10-30 2021-09-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扭力梁悬架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73436B2 (en) Torsion beam, torsion beam assembly, and torsion beam type suspension system
US9522588B2 (en) Rear twist beam with bulged middle section
CN111645470B (zh) 车辆空气悬架用x型臂以及基于该x型臂的空气悬架总成
US20130049318A1 (en)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multi-purpose utility vehicle
US9579946B2 (en) Trailing arm bush for coupled torsion beam axle
CN107554232A (zh)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CN201338655Y (zh) 一种低地板客车车架
CN106114107A (zh) 用于车辆的耦接扭力梁轴
JP6295670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及び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EP3290241A1 (en) Hybrid lower arm
JP2009536130A (ja) 自動車用独立懸架式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自動車用独立懸架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170067956A (ko) 자동차용 리어 플로어 보강 구조
CN203439117U (zh) 一种重型工程车车架总成
CN202703177U (zh) 一种新型扭转梁悬架
CN207790244U (zh) 扭力梁及汽车悬架装置
CN108058555B (zh) 悬架和车辆
CN204095430U (zh) 板簧托板、板簧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21293782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1390864U (zh) 一种加强型汽车底盘摆臂
CN221068227U (zh) 一种客车车架及客车
CN111186272A (zh) 钢板弹簧悬架系统和车辆
JP4225828B2 (ja) 自動車の懸架装置用のアンチロールバー及び懸架装置並びに自動車
CN108909735A (zh) 一种变截面动车组车体
CN210851923U (zh) 一种赛车用前臂悬臂支架
CN209972577U (zh) 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Junhong

Inventor after: Zhang Lei

Inventor after: Chen Bo

Inventor after: Gu Qingjun

Inventor before: Liu Junhong

Inventor before: Chen Bo

Inventor before: Gu Qingju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