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1757A -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51757A CN107551757A CN201610507680.5A CN201610507680A CN107551757A CN 107551757 A CN107551757 A CN 107551757A CN 201610507680 A CN201610507680 A CN 201610507680A CN 107551757 A CN107551757 A CN 1075517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wer
- flue
- adsorption tower
- discharge chamber
- flue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1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6
- 238000006477 desulfu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3009 desulfuriz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RWSOTUBLDIXVET-UHFFFAOYSA-N dihydrogen 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S RWSOTUBLDIXVE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RAHZWNYVWXNFOC-UHFFFAOYSA-N sulfur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O RAHZWNYVWXNFOC-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3610 charco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Nitrogen oxide Substances O=[N]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112 cooling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813 nitroge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XTQHKBHJIVJGKJ-UHFFFAOYSA-N sulfur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S=O XTQHKBHJIVJGK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HGUFODBRKLSHSI-UHFFFAOYSA-N 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Chemical compound O1C2=CC(Cl)=C(Cl)C=C2OC2=C1C=C(Cl)C(Cl)=C2 HGUFODBRKLSHS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N Sulfu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S(O)(=O)=O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864 Sulphu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sulfur Chemical compound [S]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068 loa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KVGZZAHHUNAVKZ-UHFFFAOYSA-N p-dioxin Chemical compound O1C=COC=C1 KVGZZAHHUNAVK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926 pur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456 HOTAI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89 NOx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438449 Sil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17 fu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HCl Chemical compound Cl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09 Hai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78 acidific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22 bl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041 hydrogen chl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6 noble ga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3 pelle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505 pernicio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873 sie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2103 4,4'-dimethoxytriphenylme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C([H])=C(C([H])=C1[H])C(*)(C1=C([H])C([H])=C(OC([H])([H])[H])C([H])=C1[H])C1=C([H])C([H])=C(OC([H])([H])[H])C([H])=C1[H] 0.000 description 1
- BFNBIHQBYMNNAN-UHFFFAOYSA-N Ammonium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N.N.OS(O)(=O)=O BFNBIHQBYMNNA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2000 Influenz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23 S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9 air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5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21 ammonium sulf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71 c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9 deter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013 dioxi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95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ZSJDYOACSA-N heavy water Substances [2H]O[2H] XLYOFNOQVPJJNP-ZSJDYOAC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114 investigational thera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031899 moo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086 side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01D53/0423—Beds in colum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92—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of engine exhaust gases
- B01D53/9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of engine exhaust gases by catalytic proces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3/00—Adsorbents used in seperation treatment of gases and vapours
- B01D2253/10—Inorganic adsorbents
- B01D2253/102—Carb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30—Sulfur compounds
- B01D2257/302—Sulfur ox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40—Nitrogen compou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2—Other waste gases
- B01D2258/0283—Flue gases
Abstract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包括一级吸附塔(T1)和活性炭解析塔(T3),其中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a,b)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和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返回进气室(3)的上游与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合并或汇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活性炭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和烟气脱硫脱硝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其中吸附塔的出气室被分隔为两个或三个或更多个的出气室的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这些属于烧结烟气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炭法处理烟气技术已经有五十多年研究应用历史,早期的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德国的BF公司于1957年(现在的DMT公司)就开始研制了Reinluft法脱硫技术,日本则在6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活性炭脱硫,德国的鲁奇公司也较早的进行了水洗再生活性炭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随着活性炭法烟气脱硫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与成熟,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德国的BF法、Reinluft法、Lurgi法;日本的日立法、住友法;美国的Westraco法。
对于工业烟气、尤其钢铁工业的烧结机烟气而言,采用包括活性炭吸附塔和解析塔的脱硫、脱硝装置和工艺是比较理想的。在包括活性炭吸附塔和解析塔(或再生塔)的脱硫、脱硝装置中,活性炭吸附塔用于从烧结烟气或废气(尤其钢铁工业的烧结机的烧结烟气)吸附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恶英在内的污染物,而解析塔用于活性炭的热再生。
活性炭法脱硫具有脱硫率高、可同时实现脱硝、脱二噁英、除尘、不产生废水废渣等优点,是极有前景的烟气净化方法。活性炭可以在高温下再生,在温度高于350℃时,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恶英等污染物发生快速解析或分解(二氧化硫被解析,氮氧化物和二噁英被分解)。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炭的再生速度进一步加快,再生时间缩短,优选的是一般控制解析塔中活性炭再生温度约等于430℃,因此,理想的解析温度(或再生温度)是例如在390-450℃范围、更优选在400-440℃范围。
传统的活性炭脱硫工艺如图1中所示。烟气由增压风机引入吸附塔,在入塔口喷入氨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以提高NOX的脱除效率,净化后的烟气进入烧结主烟囱排放。活性炭由塔顶加入到吸附塔中,并在重力和塔底出料装置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解析塔出来的活性炭由活性炭输送机输送至吸附塔,吸附塔吸附污染物饱和后的活性炭由底部排出,排出的活性炭由活性炭输送机输送至解析塔,进行活性炭再生。
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具有能够同时脱硫脱硝、实现副产物资源化、吸附剂可循环使用、脱硫脱硝效率高等特点,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在包括活性炭吸附塔和解析塔(或再生塔)的脱硫、脱硝装置中,活性炭吸附塔用于从烧结烟气或废气(尤其钢铁工业的烧结机的烧结烟气)吸附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恶英在内的污染物,而解析塔用于活性炭的热再生。
活性炭法烟气净化技术具有同时脱硫脱硝的功能,此工艺包含的主体设备有吸附塔、再生塔及活性炭输送装置。相对于NOx而言,SO2更容易脱除,正常情况下一组吸附塔即可得到高达90%的脱硫率,但脱硝率较低。
通常,活性炭法烟气净化技术具有脱硫脱硝率高、副产物可资源化利用、活性炭可循环使用等特点,其脱硫脱硝的原理如下:
在吸附塔中,烟气中一部分的SO2被活性炭吸附,但是,另一部分的SO2,即在活性炭的表面SO2被氧化吸收形成硫酸,其反应式:
2SO2+O2+2H2O→2H2SO4
如果在烟气中或在吸附塔中喷入少量氨,可加快SO2的吸收,其反应式:
NH3+H2SO4→NH4HSO4
但是,为了在脱硫的同时达到脱硝的效果,一般会在吸附塔烟气入口处喷射较多的氨,既要满足脱硫所需的氨,同时满足脱硝所需的氨。脱硝反应式为:
4NO+O2+4NH3→4N2+6H2O
与此同时在吸附塔内还存在以下的副反应:
2NH3+H2SO4→(NH4)2SO4。
一般,SO2与NH3的反应速率比NO与NH3的反应速率更快。另外,烟气中的SO3、HF、和HCl也会和NH3反应。
解析塔的作用是将活性炭吸附的SO2释放出来,同时在400℃以上的温度和一定的停留时间下,二噁英可分解80%以上,活性炭经冷却、筛分后重新再利用。释放出来的SO2可制硫酸等,解析后的活性炭经传送装置送往吸附塔重新用来吸附SO2和NOX等。
在吸附塔与解析塔中NOX与氨发生SCR、SNCR等反应,从而去除NOX。粉尘在通过吸附塔时被活性炭吸附,在解析塔底端的振动筛被分离,筛下的为活性炭粉末送去灰仓,然后可送往高炉或烧结作为燃料使用。
采用活性炭法进行烟气净化,为了提高净化效果,可使烟气通过多层活性炭床层。多层活性炭床层布置主要分为上下结构和前后结构,如图2中所示。塔内活性炭床层为一整体,活性炭利用重力均匀下移。顺着烟气的流动方向,首先与烟气接触的活性炭吸附了烟气中更多污染物,与后面活性炭一起排出,会导致后面活性炭未吸附饱和就排出塔内或者前面活性炭吸附饱和了仍在塔内未起到烟气净化效果。
钢铁行业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国钢铁工业环保水平低,单位产量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已严重制约钢铁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为控制污染物排放,国家环保部制定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指出自2015年1月1日,现有钢铁企业烧结、球团执行以下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SO2 200mg/m3、NOx 300mg/m3、二噁英类0.5ng-TEG/m3。可见,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已由原来的除尘、脱硫提升为SO2-NOx-二恶英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目前,国内脱硫技术趋于成熟,脱硝脱二噁英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上海克硫公司在燃煤锅炉及有色冶炼行业已采用活性焦技术,其结构形式和原理与住友一致。
活性炭(焦)法烧结烟气净化技术是一种可资源化的干法烟气处理技术,具有节水、脱硫、脱硝、脱二噁英、脱重金属、除尘及除去其他微量有害烟气成分(如HCl、HF、SO3等)的功能,同时可回收国内紧缺的硫资源(高浓度SO2可制备浓硫酸等)。
图2示出了日本住友公司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塔内活性炭床层分为三个室,各室活性炭利用重力均匀下移,顺着烟气的流动方向,首先与烟气接触的前室活性炭吸附了烟气中更多污染物,中后室的活性炭依次吸附烟气中的污染物,由此控制活性炭床层底部的卸料阀的转速来控制活性炭从的排出速度,从而达到烟气净化效果。
图3示出了上海克硫公司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塔内活性炭床层为一整体,多级活性炭床层布置主要分为上下结构,活性炭利用重力均匀下移。顺着烟气的流动方向,首先与烟气接触的活性炭吸附了烟气中更多污染物,与后面活性炭一起排出,会导致后面活性炭未吸附饱和就排出塔内或者前面活性炭吸附饱和了仍在塔内未起到烟气净化效果。
由于原烟气进入吸附塔经过吸附塔的净化后烟气中的有害成份的浓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现有工艺和装置需要将全部烟气进入下一级吸附塔,不仅增加了投资及运行费用,还增加额外设备维护工作量。
为了节约投资及运行费用,需采用更合理的活性炭净化工艺和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和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发现,从吸附塔的活性炭床层的中、上部进入出气室中的烟气(简称上层烟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很低(ppm级),往往达到了排放要求或排放标准,或者该部分的烟气另外单独处理。
本发明针对烟气净化要求越来越严的环保要求,对烟气进行净化,要到达更高要求,必须对全部烟气进行二级处理。本技术是根据在烟气净化装置一级处理后烟气成份从上至下有害成份逐步增加(由于进入净化装置上部的活性炭(焦)均为经解析塔活化后的活性炭(焦),随着活性炭(焦)从上往下移动,活性炭(焦)吸附烟气中的有害成份的增加,其吸附能力也就越弱,由此其排放出烟气的有害成份的浓度也就越高),从而提取其中有害成份超标的部分烟气进入二级烟气净化装置或再次回到一级吸附塔,经一级处理后满足排放要求的一部分烟气则直接通过烟囱排入大气。
本发明的工艺和装置将吸附塔出气室分为上下两层或多层,根据排放的烟气有害成份的浓度调节进入下一级吸附塔的烟气量,这样进入下一级的烟气量将缩减30%~50%,可以减小增压风机和二级吸附塔的能力,从而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气室中上部干净烟气与下部含污染物的烟气相互串混。
烟气进入吸附塔通过活性炭床层的过程中,烟气中的有害成份得到净化,由于吸附塔中的活性炭自上而下,上部为吸附能力较强的活性炭,随着活性炭向下移动,吸附的有害成份的增多,其吸附净化能力降低,净化后烟气中的有害成份逐渐增多,这样将上下一起混合平均后势必不能达到烟气排放要求,如果将上部浓度较低能够达标排放的烟气直接排放,将下部超标的烟气返回吸附塔进气口再进行净化,或是进入二级吸附塔进行净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其中将吸附塔的出气室分为上下两层或多层。通过调节吸附塔床层底部卸料阀(5)来调节活性炭在活性炭床层中的停留时间,确保从出气室上层或中上层排出的烟气中污染物含量在符合要求或符合法规的范围内。即,含量低于设定的限定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它包括一级吸附塔(T1)和活性炭再生塔(或解析塔)(T3),其中一级吸附塔(T1)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一级吸附塔(T1)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a,b),其中: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和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返回进气室(3)的上游与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合并或汇合。
优选,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一个活性炭床层、两个活性炭床层或多个活性炭床层(A,B,C),优选2-5个床层。
一般,上部出气室(a)与下部出气室(b)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之比是0.7-1.3:1,优选0.8-1.2:1,优选0.9-1.1:1,如1:1。
一般,所述两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由多孔板隔开所形成。
一般,一级吸附塔(T1)的塔高是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
一般,活性炭解析塔(T3)具有上部的加热区、中部的缓冲区和下部的冷却区,在上部加热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加热气体输入管(L1a)和加热气体输出管(L1b),在下部冷却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冷却气体输入管(L2a)和冷却气体输出管(L2b),从解析塔(T3)中部的缓冲区侧部引出的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连接至制酸系统。优选的是,从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的起始端(或前端)分出了一个加热气体支管(L3a'),并且,该加热气体支管(L3a')的另一端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连通或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连通,使得该加热气体支管(L3a')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上分出的支管或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上分出的支管。
优选,一级吸附塔(T1)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优选,并列的一级吸附塔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和,更优选的是,从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的烟气可以合并或汇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它包括:
1)串联的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优选,该吸附塔和(T2)的塔高各自独立地是,例如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和
2)活性炭再生塔(或解析塔)(T3),
其中,一级吸附塔(T1)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吸附塔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和
二级吸附塔(T2)分别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吸附塔(T2)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第三烟气管道(L3)、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9),
其中: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连通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以及任选地,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输出烟气的第四烟气管道(L4)与第二烟气管道(L2)合并或汇合后通向排放烟囱;或
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连通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用于从中部出气室(c)中输出烟气的第五烟气管道(L5)经由切换阀(10)分别连通至第二烟气管道(L2)或第三烟气管道(L3),以及任选地,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输出烟气的第四烟气管道(L4)与第二烟气管道(L2)合并或汇合后通向排放烟囱。
在本申请中,优选,一级吸附塔(T1)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二级吸附塔(T2)也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并列的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和,更优选的是,从不同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烟气的管道可以合并或汇合,之后烟气进入下一操作。当对称式双塔形式的一级吸附塔(T1)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一级吸附塔(T1)时,则并列的作为一级吸附塔(T1)的每一个对称式双塔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和,更优选的是,从不同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烟气的管道可以合并或汇合,之后烟气进入下一操作。
一般,一级吸附塔(T1)或二级吸附塔(T2)各自独立地具有一个活性炭床层、两个活性炭床层或多个活性炭床层(A,B,C),优选2-5个床层。
一般,所述两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由多孔板隔开所形成。
一般,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时,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两者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之比是0.7-1.3:1,优选0.8-1.2:1,优选0.9-1.1:1,如1:1。而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时,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三者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之比是0.5-1.0:0.5-1.0:0.8-1,优选0.6-0.9:0.6-0.9:0.8-1,优选0.7-0.8:0.7-0.8:0.8-1。
一般,活性炭解析塔(T3)具有上部的加热区、中部的缓冲区和下部的冷却区,在上部加热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加热气体输入管(L1a)和加热气体输出管(L1b),在下部冷却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冷却气体输入管(L2a)和冷却气体输出管(L2b),从解析塔(T3)中部的缓冲区侧部引出的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连接至制酸系统。优选的是,从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的起始端(或前端)分出了一个加热气体支管(L3a'),并且,该加热气体支管(L3a')的另一端(例如经由阀门)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连通和/或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连通,使得该加热气体支管(L3a')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上分出的支管或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上分出的支管。
一级吸附塔(T1)与二级吸附塔(T2)彼此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和尺寸。
一般,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的塔高各自独立地是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
一般,在根据第一个实施方案和第二个实施方案的装置,活性炭解析塔(T3)具有上部的加热区、中部的缓冲区和下部的冷却区,在上部加热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加热气体输入管(L1a)和加热气体输出管(L1b),在下部冷却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冷却气体输入管(L2a)和冷却气体输出管(L2b),从解析塔(T3)中部的缓冲区侧部引出的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连接至制酸系统(或制酸区)。
优选的是,从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的起始端(或前端)分出了一个加热气体支管(L3a'),并且,该加热气体支管(L3a')的另一端(例如经由阀门)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连通或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连通,使得该加热气体支管(L3a')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上分出的支管或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上分出的支管。
一般地,由于烟气经过一级吸附塔(T1)处理后,有一部分原烟气(例如20-60%的原烟气,优选30-50%的原烟气)达到排放标准,可以直接排放,所以一级吸附塔(T1)的个数比二级吸附塔(T2)的个数要多。一般地,一级吸附塔(T1)为2-8个,优选3-6个,更优选为4-5个;二级吸附塔(T2)为1-6个,优选为2-5个,更优选为3-4个。例如:一级吸附塔(T1)为4个,二级吸附塔(T2)为2个。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使用第一个实施方案的脱硫脱硝装置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脱硫、脱硝步骤:原烟气经由第一烟气管道(L1)输送到一级吸附塔(T1)的进气室(3)中之后依次流过一级吸附塔(T1)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烟气与从一级吸附塔(T1)顶部加入的活性炭进行错流式接触,其中烟气所含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二恶英等)被活性炭脱除或部分地脱除,之后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返回与第一烟气管道(L1)中的原烟气汇合,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优选的是,在上述操作的同时,将稀释氨气通入一级吸附塔(T1)的烟气输入管道(L1)中以及任选地通入到一级吸附塔(T1)内。
优选,上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II)活性炭解析步骤:将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从一级吸附塔(T1)的底部转移到具有上部的加热区和下部的冷却区的一种活性炭解析塔(T3)的加热区中,让活性炭进行解析、再生,而解析、再生后的活性炭向下流过冷却区之后从解吸塔(T3)底部排出;其中:在解析过程中将氮气通入到解析塔(T3)的上部,并且任选地同时将氮气经由第二氮气管道通入解析塔(T3)的下部;和,通入解析塔(T3)内的氮气将从活性炭上热解吸的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从解吸塔(T3)的加热区和冷却区之间的中间区段中带出并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送至制酸系统。
优选,通过调节一级吸附塔(T1)的底层底部的的卸料阀(4)的转速或开度,来调节吸附塔中活性炭床层中活性炭的停留时间或下移速度,使得吸附塔的上部出气室(a)中的烟气的污染物含量在符合要求或符合法规的范围内。即,含量低于设定的限定值。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之前或在让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输送至制酸系统之前,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使加热气体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来预热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例如预热至250-450℃的温度、优选280-400℃、更优选320-360℃)。
更优选,在活性炭解析步骤结束之后或在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停止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之后,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让加热气体吹扫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以除去酸性气体管道(L3a)中残留的酸性气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使用第二个实施方案的脱硫脱硝装置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脱硫、脱硝步骤:
1)原烟气经由第一烟气管道(L1)输送到一级吸附塔(T1)的进气室(3)中之后依次流过一级吸附塔(T1)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烟气与从一级吸附塔(T1)顶部加入的活性炭进行错流式接触,其中烟气所含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二恶英等)被活性炭脱除或部分脱除,之后,
2)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时,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中,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其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中并且依次流过二级吸附塔(T2)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四烟气管道(L4)输送至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和然后排放,或,
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时,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中,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其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中并且依次流过二级吸附塔(T2)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四烟气管道(L4)输送至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和然后排放,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中部出气室(c)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五烟气管道(L5)输送并通过切换阀门(10)的切换而分别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或与第三烟气管道(L3)内的烟气汇合,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二级吸附塔(T2)底部排出;优选的是,在上述操作的同时,将稀释氨气通入一级吸附塔(T1)的第一烟气管道(L1)中和任选地通入为二级吸附塔(T2)输送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中以及任选地通入到一级吸附塔(T1)和/或二级吸附塔(T2)内。
优选,一级吸附塔(T1)能够以两个或多个(例如2-6个,如3或4个)并列来使用;和/或,二级吸附塔(T2)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例如2-4个,如3个)来使用。
优选,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案的方法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II)活性炭解析步骤:将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从一级吸附塔(T1)的底部和/或二级吸附塔(T2)的底部转移到具有上部的加热区和下部的冷却区的一种活性炭解析塔(T3)的加热区中,让活性炭进行解析、再生,而解析、再生后的活性炭向下流过冷却区之后从解吸塔(T3)底部排出;其中:在解析过程中将氮气通入到解析塔(T3)的上部,并且任选地同时将氮气经由第二氮气管道通入解析塔(T3)的下部;和,通入解析塔(T3)内的氮气将从活性炭上热解吸的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从解吸塔(T3)的加热区和冷却区之间的中间区段中带出并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送至制酸系统。
优选,通过调节一级吸附塔(T1)床层底部的卸料阀(5)的转速,来调节一级吸附塔(T1)中活性炭床层中活性炭的停留时间或下移速度,使得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的烟气的污染物含量和任选地使得中部出气室(c)中的烟气的污染物含量在符合要求或符合法规的范围内。即,含量低于设定的限定值。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之前或在让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输送至制酸系统之前,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使加热气体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来预热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例如预热至250-450℃的温度、优选280-400℃、更优选320-360℃)。
更优选,在活性炭解析步骤结束之后或在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停止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之后,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让加热气体吹扫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以除去酸性气体管道(L3a)中残留的酸性气体。
在本申请中,“任选地”表示进行或不进行。“任选的”表示有或没有。
另外,现有技术中,当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时,热的酸性气体在一开始或前期流过冷的(例如处于环境温度)酸性气体管道(L3a)时而导致温度降低,从而发生结露,形成液体酸,液体酸对酸性气体管道(L3a)有强烈腐蚀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在酸性气体管道(L3a)外周设置套管和最外层设置保温层。通过在套管内通入高温的加热气体来确保酸性气体在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时的温度高于露点,即,让酸性组分保持气体状态。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在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之前,通过用加热气体预先通入酸性气体管道(L3a)中对该管道进行预热,预热至高于酸性气体的露点的温度,例如预热至250-450℃的温度、优选280-400℃、更优选320-360℃的温度。当酸性气体持续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时,酸性气体所携带的热量足以维持酸性气体管道(L3a)的温度,防止其降温。
进一步优选地,在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停止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之后或在活性炭解析步骤结束之后,立即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让加热气体吹扫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以除去酸性气体管道(L3a)中残留或滞留的酸性气体。
活性炭从解析塔顶部送入,从塔底部排出。在解析塔上部的加热段,吸附了污染物质的活性炭被加热到400℃以上,并保持3小时以上,被活性炭吸附的SO2被释放出来,生成“富硫气体(SRG)”,SRG输送至制酸工段(或制酸系统)制取H2SO4。被活性炭吸附的NOX发生SCR或者SNCR反应,同时其中二噁英大部分被分解。解析塔解析所需热量由一台热风炉提供,高炉煤气在热风炉内燃烧后,热烟气(经由管道L1a)送入解析塔的壳程。换热后的热气(L1b)大部分回到热风循环风机中(另一小部分则外排至大气),由其送入热风炉和新燃烧的高温热气混合。在解析塔下部设有冷却段,经由管道(L2a)鼓入空气将活性炭的热量带出。冷却段设置有冷却风机,鼓入冷风将活性炭冷却,然后外排至大气中。解析塔出来的活性炭经过活性炭筛筛分,将小于1.2mm的细小活性炭颗粒及粉尘去除,可提高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活性炭筛筛上物为吸附能力强的活性炭,活性炭通过活性炭输送机输送至吸附塔循环利用,筛下物则进入灰仓。解析过程中需要用氮气进行保护,氮气同时作为载体将解析出来的SO2等有害气体带出。氮气从解析塔上部和下部通入,在解析塔中间汇集排出,同时将活性炭中吸附了的SO2带出,并送至制酸系统去制酸。氮气通入解析塔上方时,用氮气加热器将其加热至100℃左右再通入解析塔中。
这里,串联的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是指:一级吸附塔(T1)的烟气出口经由管道连接至二级吸附塔(T2)的烟气进口。
对于烟气(或废气)吸附塔的设计及其吸附工艺,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很多文献进行了披露,参见例如US5932179,JP2004209332A,和JP3581090B2(JP2002095930A)和JP3351658B2(JPH08332347A),JP2005313035A。本申请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中,对于吸附塔或对于一级吸附塔(T1)或二级吸附塔(T2),可以采用单塔单床层设计;或单塔多床层设计,例如进气室(3)-脱硫活性炭床层(A)-脱硝活性炭床层(B)-出气室,或例如进气室(3)-脱硫活性炭床层(A)-脱硫脱硝活性炭床层(B)-脱硝活性炭床层(C)-出气室。还可以采用对称式双塔多床层设计,如图7和图8中所示。当图7和图8中所示的对称式双塔以两个或多个并列作为一级吸附塔(T1)时,则并列的作为一级吸附塔(T1)的每一个对称式双塔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并且,优选的是,从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的烟气可以合并或汇合。一般地,由于烟气经过一级吸附塔(T1)处理后,有一部分原烟气(例如20-60%的原烟气,优选30-50%的原烟气)达到排放标准,可以直接排放,所以一级吸附塔(T1)的个数比二级吸附塔(T2)的个数要多。一般地,一级吸附塔(T1)为2-8个,优选3-6个,更优选为4-5个;二级吸附塔(T2)为1-6个,优选为2-5个,更优选为3-4个。例如:一级吸附塔(T1)为4个,二级吸附塔(T2)为2个。
一般来说,用于本申请中的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的塔高各自独立地是,例如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一级吸附塔(T1)与二级吸附塔(T2)彼此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和尺寸,优选的是采用相同的结构和尺寸。吸附塔的塔高是指从吸附塔底部活性炭出口到吸附塔顶部活性炭入口的高度,即塔的主体结构的高度。
在本发明中,对于解析塔没有特别的要求,现有技术的解析塔都可用于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解析塔是管壳型的立式解析塔,其中活性炭从塔顶输入,向下流经管程,然后到达塔底,而加热气体则流经壳程,加热气体从塔的一侧进入,与流经管程的活性炭进行热交换而降温,然后从塔的另一侧输出。在本发明中,对于解析塔没有特别的要求,现有技术的解析塔都可用于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解析塔是管壳型(或壳管型)的立式解析塔,其中活性炭从塔顶输入,向下流经上部加热区的管程,然后到达一个处于上部加热区与下部冷却区之间的一个缓冲空间,然后流经下部冷却区的管程,然后到达塔底,而加热气体(或高温热风)则流经加热区的壳程,加热气体(400-450℃)从解析塔的加热区的一侧进入,与流经加热区管程的活性炭进行间接热交换而降温,然后从塔的加热区的另一侧输出。冷却风从解析塔的冷却区的一侧进入,与流经冷却区管程的已解析、再生的活性炭进行间接热交换。在间接热交换之后,冷却风升温至90-130℃(如约100℃)。
一般来说,用于本发明中的解析塔通常具有10-45m、优选15-40m、更优选20-35m的塔高。解吸塔通常具有6-100㎡、优选8-50㎡、更优选10-30㎡、进一步优选15-20㎡的主体横截面积。
在本发明中,“相同层级的腔室”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吸附塔,每个吸附塔的出气室均分为上、下两个腔室(或分为上、中、下三个腔室),所有吸附塔出气室的上腔室为相同层级的腔室,所有吸附塔出气室的中腔室也为相同层级的腔室,同理,所有吸附塔出气室的下腔室为相同层级的腔室。
在本申请中“解析”与“再生”可互换使用。
本发明的优点
1、本申请的工艺和装置利用吸附塔上部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大净化能力强,净化效果好,净化后烟气中的有害成份浓度低的特点,将吸附塔出气室由过去的一个整体划分为上下两层或多层,使通过吸附塔净化后的烟气根据净化程度进行分段进入不同的烟道,烟气中有害成份浓度达标的烟道直接排入烟囱,不能达标排放的烟气则进入下一级吸附塔或是还回吸附塔入口再一次净化,这样进入下一级的烟气量将缩减30%~50%,可以减小二级增压风机和吸附塔的能力,从而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2、在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之前或在让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输送至制酸系统之前,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用于预热该酸性气体管道,以及,在活性炭解析步骤结束之后,让加热气体吹扫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以除去酸性气体管道(L3a)中残留的酸性气体。能够显著防止酸性气体对酸性气体输送管道的腐蚀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包括活性炭吸附塔和活性炭再生塔的脱硫脱硝装置及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烟气脱硫脱销装置(日本住友公司)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另一种烟气脱硫脱销装置(上海克硫公司)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方案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案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案的另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对称式双塔多床层(各床层之间无间隙空间)设计的吸附塔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对称式双塔多床层(各床层之间有间隙空间)设计的吸附塔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T1:吸附塔或一级吸附塔;T2:二级吸附塔;1:吸附塔的主体;2:活性炭进料仓;3或3’:吸附塔进气室,4:吸附塔底仓的卸料阀(或旋转阀);5:活性炭床层底部的辊式给料机(或旋转阀);6:多孔隔板;7:增压风机;8、8a、8b:活性炭输送机;9:二级吸附塔的出气室;10:切换阀。
A、B、C、D、E:活性炭床层;a:上部出气室,c:中部出气室,b:下部出气室;L1:原烟气输送烟道或第一烟气管道;L2:第二烟气管道(或净烟气输送管道);L3:第三烟气管道;L4:第四烟气管道;L5:第五烟气管道。
T3:解吸塔(或再生塔);S1:活性炭振动筛;N2:氮气输送管。
L1a:加热气体输入管;L1b:加热气体输出管();L2a:冷却气体输入管;L2b:冷却气体输出管;L3a: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加热气体支管。
h:吸附段高度。
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所有的实施方式,原烟气中SO2和NOx的含量分别为300mg/Nm3-4000mg/Nm3和200mg/Nm3-500mg/Nm3。
下面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它包括一级吸附塔(T1)和活性炭再生塔(或解析塔)(T3),其中一级吸附塔(T1)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一级吸附塔(T1)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a,b),其中: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和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返回进气室(3)的上游与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合并或汇合。
优选,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一个活性炭床层、两个活性炭床层或多个活性炭床层(A,B,C),优选2-5个床层。
一般,上部出气室(a)与下部出气室(b)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之比是0.7-1.3:1,优选0.8-1.2:1,优选0.9-1.1:1,如1:1。
一般,所述两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由多孔板隔开所形成。
一般,吸附塔(T1)的塔高是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
一般,活性炭解析塔(T3)具有上部的加热区、中部的缓冲区和下部的冷却区,在上部加热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加热气体输入管(L1a)和加热气体输出管(L1b),在下部冷却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冷却气体输入管(L2a)和冷却气体输出管(L2b),从解析塔(T3)中部的缓冲区侧部引出的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连接至制酸系统。优选的是,从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的起始端(或前端)分出了一个加热气体支管(L3a'),并且,该加热气体支管(L3a')的另一端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连通或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连通,使得该加热气体支管(L3a')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上分出的支管或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上分出的支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它包括:
1)串联的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优选,该吸附塔和(T2)的塔高各自独立地是,例如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和
2)活性炭再生塔(或解析塔)(T3),
其中,一级吸附塔(T1)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吸附塔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和
二级吸附塔(T2)分别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吸附塔(T2)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第三烟气管道(L3)、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9),
其中: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连通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以及任选地,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输出烟气的第四烟气管道(L4)与第二烟气管道(L2)合并或汇合后通向排放烟囱;或
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连通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用于从中部出气室(c)中输出烟气的第五烟气管道(L5)经由切换阀(10)分别连通至第二烟气管道(L2)或第三烟气管道(L3),以及任选地,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输出烟气的第四烟气管道(L4)与第二烟气管道(L2)合并或汇合后通向排放烟囱。
在本申请中,优选,一级吸附塔(T1)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二级吸附塔(T2)也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并列的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和,更优选的是,从不同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烟气的管道可以合并或汇合。当对称式双塔形式的一级吸附塔(T1)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一级吸附塔(T1)时,则并列的作为一级吸附塔(T1)的每一个对称式双塔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和,更优选的是,从不同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烟气的管道可以合并或汇合。
一般,一级吸附塔(T1)或二级吸附塔(T2)各自独立地具有一个活性炭床层、两个活性炭床层或多个活性炭床层(A,B,C),优选2-5个床层。
一般,所述两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由多孔板隔开所形成。
一般,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时,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两者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之比是0.7-1.3:1,优选0.8-1.2:1,优选0.9-1.1:1,如1:1;而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时,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三者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之比是0.5-1.0:0.5-1.0:0.8-1,优选0.6-0.9:0.6-0.9:0.8-1,优选0.7-0.8:0.7-0.8:0.8-1。
一般,活性炭解析塔(T3)具有上部的加热区、中部的缓冲区和下部的冷却区,在上部加热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加热气体输入管(L1a)和加热气体输出管(L1b),在下部冷却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冷却气体输入管(L2a)和冷却气体输出管(L2b),从解析塔(T3)中部的缓冲区侧部引出的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连接至制酸系统。优选的是,从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的起始端(或前端)分出了一个加热气体支管(L3a'),并且,该加热气体支管(L3a')的另一端(例如经由阀门)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连通或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连通,使得该加热气体支管(L3a')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上分出的支管或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上分出的支管。
一级吸附塔(T1)与二级吸附塔(T2)彼此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和尺寸。
一般,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的塔高各自独立地是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
优选的是,当对称式双塔形式的一级吸附塔(T1)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一级吸附塔时,则并列的作为一级吸附塔的每一个对称式双塔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更优选的是,从不同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烟气的管道可以合并或汇合。
一般,在根据第一个实施方案和第二个实施方案的装置,活性炭解析塔(T3)具有上部的加热区、中部的缓冲区和下部的冷却区,在上部加热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加热气体输入管(L1a)和加热气体输出管(L1b),在下部冷却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冷却气体输入管(L2a)和冷却气体输出管(L2b),从解析塔(T3)中部的缓冲区侧部引出的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连接至制酸系统(或制酸区)。
优选的是,从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的起始端(或前端)分出了一个加热气体支管(L3a'),并且,该加热气体支管(L3a')的另一端(例如经由阀门)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连通和/或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连通,使得该加热气体支管(L3a')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上分出的支管或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上分出的支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使用第一个实施方案的脱硫脱硝装置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脱硫、脱硝步骤:原烟气经由第一烟气管道(L1)输送到吸附塔(T1)的进气室(3)中之后依次流过吸附塔(T1)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烟气与从吸附塔(T1)顶部加入的活性炭进行错流式接触,其中烟气所含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二恶英等)被活性炭脱除或部分地脱除,之后烟气进入到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中,从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返回与第一烟气管道(L1)中的原烟气汇合,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吸附塔(T1)底部排出;优选的是,在上述操作的同时,将稀释氨气通入吸附塔(T1)的烟气输入管道(L1)中以及任选地通入到吸附塔(T1)内。
优选,上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II)活性炭解析步骤:将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从吸附塔(T1)的底部转移到具有上部的加热区和下部的冷却区的一种活性炭解析塔(T3)的加热区中,让活性炭进行解析、再生,而解析、再生后的活性炭向下流过冷却区之后从解吸塔(T3)底部排出;其中:在解析过程中将氮气通入到解析塔(T3)的上部,并且任选地同时将氮气经由第二氮气管道通入解析塔(T3)的下部;和,通入解析塔(T3)内的氮气将从活性炭上热解吸的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从解吸塔(T3)的加热区和冷却区之间的中间区段中带出并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送至制酸系统。
优选,通过调节吸附塔(T1)的底层底部的卸料阀(4)的转速或开度,来调节一级吸附塔(T1)中活性炭床层中活性炭的停留时间或下移速度,使得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的烟气的污染物含量在符合要求或符合法规的范围内。即,含量低于设定的限定值。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之前或在让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输送至制酸系统之前,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使加热气体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来预热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例如预热至250-450℃的温度、优选280-400℃、进一步优选为300-380℃,更优选320-360℃)。
更优选,在活性炭解析步骤结束之后或在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停止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之后,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让加热气体吹扫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以除去酸性气体管道(L3a)中残留的酸性气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使用第二个实施方案的脱硫脱硝装置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脱硫、脱硝步骤:
1)原烟气经由第一烟气管道(L1)输送到一级吸附塔(T1)的进气室(3)中之后依次流过一级吸附塔(T1)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烟气与从一级吸附塔(T1)顶部加入的活性炭进行错流式接触,其中烟气所含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二恶英等)被活性炭脱除或部分脱除,之后,
2)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时,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中,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其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中并且依次流过二级吸附塔(T2)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四烟气管道(L4)输送至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和然后排放,或,
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时,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中,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其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中并且依次流过二级吸附塔(T2)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四烟气管道(L4)输送至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和然后排放,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中部出气室(c)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五烟气管道(L5)输送并通过切换阀门(10)的切换而分别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或与第三烟气管道(L3)内的烟气汇合,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二级吸附塔(T2)底部排出;优选的是,在上述操作的同时,将稀释氨气通入一级吸附塔(T1)的第一烟气管道(L1)中和任选地通入为二级吸附塔(T2)输送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中以及任选地通入到一级吸附塔(T1)和/或二级吸附塔(T2)内。
优选,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案的方法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II)活性炭解析步骤:将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从一级吸附塔(T1)的底部和/或二级吸附塔(T2)的底部转移到具有上部的加热区和下部的冷却区的一种活性炭解析塔(T3)的加热区中,让活性炭进行解析、再生,而解析、再生后的活性炭向下流过冷却区之后从解吸塔(T3)底部排出;其中:在解析过程中将氮气通入到解析塔(T3)的上部,并且任选地同时将氮气经由第二氮气管道通入解析塔(T3)的下部;和,通入解析塔(T3)内的氮气将从活性炭上热解吸的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从解吸塔(T3)的加热区和冷却区之间的中间区段中带出并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送至制酸系统。
优选,通过调节一级吸附塔(T1)床层底部的卸料阀(5)的转速,来调节一级吸附塔(T1)中活性炭床层中活性炭的停留时间或下移速度,使得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的烟气的污染物含量和任选地使得中部出气室(c)中的烟气的污染物含量在符合要求或符合法规的范围内。即,含量低于设定的限定值。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之前或在让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输送至制酸系统之前,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使加热气体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来预热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例如预热至250-450℃的温度、优选280-400℃、进一步优选为300-380℃,更优选320-360℃)。
更优选,在活性炭解析步骤结束之后或在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停止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之后,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让加热气体吹扫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以除去酸性气体管道(L3a)中残留的酸性气体。
在本申请中,通过调节吸附塔床层底部的卸料阀来调节活性炭在活性炭床层中的停留时间,确保从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或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和中部出气室(c)中排出的烟气中污染物含量在符合要求或符合法规的范围内。
在本申请中,“任选地”表示进行或不进行。“任选的”表示有或没有。
另外,现有技术中,当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时,热的酸性气体在一开始或前期流过冷的(例如处于环境温度)酸性气体管道(L3a)时而导致温度降低,从而发生结露,形成液体酸,液体酸对酸性气体管道(L3a)有强烈腐蚀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在酸性气体管道(L3a)外周设置套管和最外层设置保温层。通过在套管内通入高温的加热气体来确保酸性气体在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时的温度高于露点,即,让酸性组分保持气体状态。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在活性炭解析步骤启动之前,通过用加热气体预先通入酸性气体管道(L3a)中对该管道进行预热,预热至高于酸性气体的露点的温度,例如预热至250-450℃的温度、优选280-400℃、进一步优选为300-380℃,更优选320-360℃的温度。当酸性气体持续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时,酸性气体所携带的热量足以维持酸性气体管道(L3a)的温度,防止其降温。
进一步优选地,在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即酸性气体)停止流过酸性气体管道(L3a)之后或在活性炭解析步骤结束之后,立即利用加热气体支管(L3a')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中或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中输出加热气体,让加热气体吹扫该酸性气体管道(L3a),以除去酸性气体管道(L3a)中残留或滞留的酸性气体。
活性炭从解析塔顶部送入,从塔底部排出。在解析塔上部的加热段,吸附了污染物质的活性炭被加热到400℃以上,并保持3小时以上,被活性炭吸附的SO2被释放出来,生成“富硫气体(SRG)”,SRG输送至制酸工段(或制酸系统)制取H2SO4。被活性炭吸附的NOX发生SCR或者SNCR反应,同时其中二噁英大部分被分解。解析塔解析所需热量由一台热风炉提供,高炉煤气在热风炉内燃烧后,热烟气(经由管道L1a)送入解析塔的壳程。换热后的热气(L1b)大部分回到热风循环风机中(另一小部分则外排至大气),由其送入热风炉和新燃烧的高温热气混合。在解析塔下部设有冷却段,经由管道(L2a)鼓入空气将活性炭的热量带出。冷却段设置有冷却风机,鼓入冷风将活性炭冷却,然后外排至大气中。解析塔出来的活性炭经过活性炭筛筛分,将小于1.2mm的细小活性炭颗粒及粉尘去除,可提高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活性炭筛筛上物为吸附能力强的活性炭,活性炭通过活性炭输送机输送至吸附塔循环利用,筛下物则进入灰仓。解析过程中需要用氮气进行保护,氮气同时作为载体将解析出来的SO2等有害气体带出。氮气从解析塔上部和下部通入,在解析塔中间汇集排出,同时将活性炭中吸附了的SO2带出,并送至制酸系统去制酸。氮气通入解析塔上方时,用氮气加热器将其加热至100℃左右再通入解析塔中。
这里,串联的一级吸附塔和二级吸附塔是指:一级吸附塔的烟气出口经由管道连接至二级吸附塔的烟气进口。
对于烟气(或废气)吸附塔的设计及其吸附工艺,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很多文献进行了披露,参见例如US5932179,JP2004209332A,和JP3581090B2(JP2002095930A)和JP3351658B2(JPH08332347A),JP2005313035A。本申请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中,对于吸附塔(T1)或对于一级吸附塔(T1)或二级吸附塔(T2),可以采用单塔单床层设计或单塔多床层设计,例如进气室(3)-脱硫活性炭床层(A)-脱硝活性炭床层(B)-出气室或例如进气室(3)-脱硫活性炭床层(A)-脱硫脱硝活性炭床层(B)-脱硝活性炭床层(C)-出气室。还可以采用对称双塔设计,如图7或8中所示。
一般来说,用于本申请中的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的塔高各自独立地是,例如10-50m,优选13-45m,优选15-40m,更优选18-35m。一级吸附塔(T1)与二级吸附塔(T2)彼此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和尺寸,优选的是采用相同的结构和尺寸。吸附塔的塔高是指从吸附塔底部活性炭出口到吸附塔顶部活性炭入口的高度,即塔的主体结构的高度。
在本发明中,对于解析塔没有特别的要求,现有技术的解析塔都可用于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解析塔是管壳型的立式解析塔,其中活性炭从塔顶输入,向下流经管程,然后到达塔底,而加热气体则流经壳程,加热气体从塔的一侧进入,与流经管程的活性炭进行热交换而降温,然后从塔的另一侧输出。在本发明中,对于解析塔没有特别的要求,现有技术的解析塔都可用于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解析塔是管壳型(或壳管型)的立式解析塔,其中活性炭从塔顶输入,向下流经上部加热区的管程,然后到达一个处于上部加热区与下部冷却区之间的一个缓冲空间,然后流经下部冷却区的管程,然后到达塔底,而加热气体(或高温热风)则流经加热区的壳程,加热气体(400-450℃)从解析塔的加热区的一侧进入,与流经加热区管程的活性炭进行间接热交换而降温,然后从塔的加热区的另一侧输出。冷却风从解析塔的冷却区的一侧进入,与流经冷却区管程的已解析、再生的活性炭进行间接热交换。在间接热交换之后,冷却风升温至90-130℃(如约100℃)。
一般来说,用于本发明中的解析塔通常具有10-45m、优选15-40m、更优选20-35m的塔高。解吸塔通常具有6-100㎡、优选8-50㎡、更优选10-30㎡、进一步优选15-20㎡的主体横截面积。
对于活性炭解析塔的设计及活性炭再生方法,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很多文献进行了披露,JP3217627B2(JPH08155299A)公开了一种解析塔(即解吸塔),它采用双密封阀,通惰气密封,筛分,水冷(参见该专利中的图3)。JP3485453B2(JPH11104457A)公开了再生塔(参见图23和24),可采用预热段,双密封阀,通惰气,空气冷却或水冷。JPS59142824A公开了来自冷却段的气体用于预热活性炭。中国专利申请201210050541.6(上海克硫公司)公开了再生塔的能量再利用的方案,其中使用了干燥器2。JPS4918355B公开了采用高炉煤气(blast furnace gas)来再生活性炭。JPH08323144A公开了采用燃料(重油或轻油)的再生塔,使用空气加热炉(参见该专利的图2,11-热风炉,12-燃料供给装置)。中国实用新型201320075942.7涉及加热装置及具备该加热装置的废气处理装置(燃煤、空气加热),参见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图2。
本发明的解析塔采用风冷。
对于解析塔解析能力为每小时10t活性炭的情形,传统工艺保持解析塔内的温度在420℃所需焦炉煤气约为400Nm3/h,助燃空气约为2200Nm3/h,外排热风约为2500Nm3/h;所需冷却空气30000Nm3/h,冷却后活性炭温度为140℃。
实施方式1
采用图4中所示的装置和流程。
实施方式2
采用图4中所示的装置和流程,但是,用图7中所示的吸附塔装置替代图4中所示的吸附塔。
实施方式3
采用图5中所示的装置和流程。
实施方式4
采用图5中所示的装置和流程,但是,用图7中所示的吸附塔装置替代图5中所示的二级吸附塔。
实施方式5(优选)
采用图6中所示的装置和流程。
实施方式6(优选)
采用图6中所示的装置和流程,但是,用图7中所示的吸附塔装置替代图5中所示的二级吸附塔。
实施方式7(最优选)
采用图6中所示的装置和流程,但是,用图7中所示的吸附塔装置替代图5中所示的二级吸附塔。并且一级吸附塔有3个并列设置,一级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烟气室的烟气输出管道汇合,之后烟气分成两股分别通入2个并列的二级吸附塔的进气室。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测得:98.5%的脱硫率及90%的脱硝率。
Claims (10)
1.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它包括一级吸附塔(T1)和活性炭再生塔(或解析塔)(T3),其中一级吸附塔(T1)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吸附塔(T1)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其特征在于: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和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返回进气室(3)的上游与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合并或汇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一个活性炭床层、两个活性炭床层或多个活性炭床层(A,B,C),优选2-5个床层;所述两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由多孔板隔开所形成。
3.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它包括:
1)串联的一级吸附塔(T1)和二级吸附塔(T2);和
2)活性炭再生塔(或解析塔)(T3),
其中,一级吸附塔(T1)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吸附塔(T1)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原烟气输送烟道即第一烟气管道(L1)、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和
二级吸附塔(T2)分别包括主体结构(1)、位于吸附塔(T2)顶部的进料仓(2)、进气室(3’)、通向进气室(3’)的第三烟气管道(L3)、吸附塔底仓卸料阀(4)、活性炭床层底部卸料阀(5)、多孔板(6)以及出气室(9),
其特征在于: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连通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以及任选地,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输出烟气的第四烟气管道(L4)与第二烟气管道(L2)合并或汇合后通向排放烟囱;或
一级吸附塔(T1)的出气室分隔为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其中用于从上部出气室(a)中输出纯净烟气的第二烟气管道(L2)被连通至排放烟囱,用于从下部出气室(b)中输出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连通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用于从中部出气室(c)中输出烟气的第五烟气管道(L5)经由切换阀(10)分别连通至第二烟气管道(L2)或第三烟气管道(L3),以及任选地,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输出烟气的第四烟气管道(L4)与第二烟气管道(L2)合并或汇合后通向排放烟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一级吸附塔(T1)或二级吸附塔(T2)各自独立地具有一个活性炭床层、两个活性炭床层或多个活性炭床层(A,B,C),优选2-5个床层;所述两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由多孔板隔开所形成;
和/或
一级吸附塔(T1)与二级吸附塔(T2)彼此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和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一级吸附塔(T1)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和/或二级吸附塔(T2)也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优选,并列的一级吸附塔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和,更优选的是,从不同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烟气的管道可以合并或汇合;
优选的是,当对称式双塔形式的一级吸附塔(T1)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一级吸附塔时,则并列的作为一级吸附塔的每一个对称式双塔的出气室分别隔离成上、下两个腔室(a,b)或上中下三个腔室(a,c,b),即,分成两个层级或三个层级,和,更优选的是,从不同吸附塔的相同层级的腔室中排出烟气的管道可以合并或汇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活性炭解析塔(T3)具有上部的加热区、中部的缓冲区和下部的冷却区,在上部加热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加热气体输入管(L1a)和加热气体输出管(L1b),在下部冷却区的下侧部和上侧部分别连接了冷却气体输入管(L2a)和冷却气体输出管(L2b),从解析塔(T3)中部的缓冲区侧部引出的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连接至制酸系统;优选的是,从酸性气体输送管道(L3a)的起始端(或前端)分出了一个加热气体支管(L3a'),并且,该加热气体支管(L3a')的另一端(例如经由阀门)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连通和/或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连通,使得该加热气体支管(L3a')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入管(L1a)上分出的支管或作为从加热气体输出管(L1b)上分出的支管。
7.使用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脱硫脱硝装置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脱硫、脱硝步骤:原烟气经由第一烟气管道(L1)输送到一级吸附塔(T1)的进气室(3)中之后依次流过一级吸附塔(T1)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烟气与从一级吸附塔(T1)顶部加入的活性炭进行错流式接触,其中烟气所含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二恶英等)被活性炭脱除或部分地脱除,之后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返回与第一烟气管道(L1)中的原烟气汇合,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优选的是,在上述操作的同时,将稀释氨气通入一级吸附塔(T1)的烟气输入管道(L1)中以及任选地通入到一级吸附塔(T1)内。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II)活性炭解析步骤:将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从一级吸附塔(T1)的底部转移到具有上部的加热区和下部的冷却区的一种活性炭解析塔(T3)的加热区中,让活性炭进行解析、再生,而解析、再生后的活性炭向下流过冷却区之后从解吸塔(T3)底部排出;其中:在解析过程中将氮气通入到解析塔(T3)的上部,并且任选地同时将氮气经由第二氮气管道通入解析塔(T3)的下部;和,通入解析塔(T3)内的氮气将从活性炭上热解吸的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从解吸塔(T3)的加热区和冷却区之间的中间区段中带出并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送至制酸系统。
9.使用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脱硫脱硝装置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脱硫、脱硝步骤:
1)原烟气经由第一烟气管道(L1)输送到一级吸附塔(T1)的进气室(3)中之后依次流过一级吸附塔(T1)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烟气与从一级吸附塔(T1)顶部加入的活性炭进行错流式接触,其中烟气所含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二恶英等)被活性炭脱除或部分脱除,之后,
2)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时,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和下部出气室(b)中,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其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中并且依次流过二级吸附塔(T2)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四烟气管道(L4)输送至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和然后排放,或,
当一级吸附塔(T1)具有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时,烟气进入到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部出气室(c)和下部出气室(b)中,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一级吸附塔(T1)底部排出;其中,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上部出气室(a)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二烟气管道(L2)输送至排放烟囱以便进行排放,从吸附塔(T1)的下部出气室(b)中排出的含少量污染物的烟气经由第三烟气管道(L3)输送至二级吸附塔(T2)的进气室(3’)中并且依次流过二级吸附塔(T2)的一个或多个活性炭床层,从二级吸附塔(T2)的出气室(9)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四烟气管道(L4)输送至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和然后排放,从一级吸附塔(T1)的中部出气室(c)中排出的烟气经由第五烟气管道(L5)输送并通过切换阀门(10)的切换而分别与第二烟气管道(L2)内的烟气汇合或与第三烟气管道(L3)内的烟气汇合,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则从二级吸附塔(T2)底部排出;优选的是,在上述操作的同时,将稀释氨气通入一级吸附塔(T1)的第一烟气管道(L1)中和任选地通入为二级吸附塔(T2)输送烟气的第三烟气管道(L3)中以及任选地通入到一级吸附塔(T1)和/或二级吸附塔(T2)内;优选,一级吸附塔(T1)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和/或,二级吸附塔(T2)能够以两个或多个并列来使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II)活性炭解析步骤:将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从一级吸附塔(T1)的底部和/或二级吸附塔(T2)的底部转移到具有上部的加热区和下部的冷却区的一种活性炭解析塔(T3)的加热区中,让活性炭进行解析、再生,而解析、再生后的活性炭向下流过冷却区之后从解吸塔(T3)底部排出;其中:在解析过程中将氮气通入到解析塔(T3)的上部,并且任选地同时将氮气经由第二氮气管道通入解析塔(T3)的下部;和,通入解析塔(T3)内的氮气将从活性炭上热解吸的包括SO2和NH3在内的气体污染物从解吸塔(T3)的加热区和冷却区之间的中间区段中带出并经由酸性气体管道(L3a)送至制酸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07680.5A CN107551757A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MYPI2018702356A MY190736A (en) | 2016-06-30 | 2017-03-15 |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RU2018126550A RU2685136C1 (ru) | 2016-06-30 | 2017-03-15 | Способ десульфуризации и денитрации отходящего газ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
PCT/CN2017/076744 WO2018000857A1 (zh) | 2016-06-30 | 2017-03-15 |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KR1020187020780A KR102122673B1 (ko) | 2016-06-30 | 2017-03-15 | 연도 가스 탈황 및 탈질 방법 및 장치 |
BR112018014943A BR112018014943B1 (pt) | 2016-06-30 | 2017-03-15 | Método e dispositivo de dessulfurização e desnitrificação de gás de combustão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07680.5A CN107551757A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51757A true CN107551757A (zh) | 2018-01-09 |
Family
ID=60785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07680.5A Pending CN107551757A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2122673B1 (zh) |
CN (1) | CN107551757A (zh) |
BR (1) | BR112018014943B1 (zh) |
MY (1) | MY190736A (zh) |
RU (1) | RU2685136C1 (zh) |
WO (1) | WO2018000857A1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79344A (zh) * | 2018-04-08 | 2018-09-04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 |
CN108543403A (zh) * | 2018-04-08 | 2018-09-18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系统及脱硫脱硝系统 |
CN108744876A (zh) * | 2018-06-05 | 2018-11-06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一种活性炭法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工艺 |
CN109865414A (zh) * | 2019-03-18 | 2019-06-11 | 河北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活性炭脱硫脱硝装置 |
WO2019144523A1 (zh) * | 2018-01-29 | 2019-08-01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工序烟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448990A (zh) * | 2018-05-08 | 2019-11-15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富硫烟气净化设备 |
KR20200051787A (ko) * | 2018-01-29 | 2020-05-13 | 종예 창티엔 인터내셔날 엔지니어링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다공정 연도가스 정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KR20200104404A (ko) * | 2018-04-08 | 2020-09-03 | 종예 창티엔 인터내셔날 엔지니어링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높은 탈질 효율을 갖는 탈황 및 탈질 장치 |
CN114307520A (zh) * | 2022-01-25 | 2022-04-12 | 中印恒盛(北京)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烟气脱硫装置及活性炭脱硫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03178B (zh) * | 2019-10-14 | 2022-12-02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气氛保护结构的活性炭吸附系统及处理烟气的方法 |
CN112121591A (zh) * | 2020-07-24 | 2020-12-25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一种低温烟气活性炭与催化滤管复合净化工艺及其应用 |
KR102433626B1 (ko) * | 2020-10-30 | 2022-08-18 | 고등기술연구원연구조합 | 흡착 방식의 유해가스 처리시스템 |
CN113941593A (zh) * | 2021-09-30 | 2022-01-18 | 江苏长三角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化高浓度污染土壤异位热脱附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545218A1 (de) * | 1975-10-09 | 1977-04-21 | Babcock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ntfernen von unerwuenschten bestandteilen aus abgasen |
JPS5940052B2 (zh) * | 1980-06-16 | 1984-09-27 | Ebara Mfg | |
RU2006268C1 (ru) * | 1991-10-24 | 1994-01-30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изыск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плоэлектропроект" | Способ очистки дымовых газов от окислов серы и азота |
JP3361200B2 (ja) * | 1994-12-12 | 2003-01-07 | 日本原子力研究所 | 電子ビーム照射排ガス処理法及び装置 |
KR100607862B1 (ko) * | 2004-07-05 | 2006-08-03 | 권오준 | 저온활성탄 촉매를 이용한 엘시디용 기판유리 용해로의배출가스 정화장치 및 그 정화방법 |
JP5319934B2 (ja) * | 2008-02-28 | 2013-10-1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排ガス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
CN202289840U (zh) * | 2011-11-11 | 2012-07-04 | 上海克硫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焦烟气脱硫脱硝系统 |
CN202446967U (zh) * | 2011-11-29 | 2012-09-26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再生塔的冷却系统及再生塔 |
CN105597531B (zh) * | 2016-02-17 | 2018-04-03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一种用于焦炉烟气净化的脱硫脱硝装置及工艺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10507680.5A patent/CN107551757A/zh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3-15 KR KR1020187020780A patent/KR10212267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3-15 MY MYPI2018702356A patent/MY190736A/en unknown
- 2017-03-15 WO PCT/CN2017/076744 patent/WO201800085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3-15 RU RU2018126550A patent/RU2685136C1/ru active
- 2017-03-15 BR BR112018014943A patent/BR11201801494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44523A1 (zh) * | 2018-01-29 | 2019-08-01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工序烟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RU2762190C1 (ru) * | 2018-01-29 | 2021-12-16 | Чжуне Чантянь Интернешнал Энджиниринг Ко., Лтд | Многопроцессная система очистки отходящих газов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указанной системой |
KR102318293B1 (ko) * | 2018-01-29 | 2021-10-27 | 종예 창티엔 인터내셔날 엔지니어링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다공정 연도가스 정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KR20200051787A (ko) * | 2018-01-29 | 2020-05-13 | 종예 창티엔 인터내셔날 엔지니어링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다공정 연도가스 정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CN108479344B (zh) * | 2018-04-08 | 2021-01-19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 |
CN108543403B (zh) * | 2018-04-08 | 2020-07-03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系统及脱硫脱硝系统 |
KR20200104404A (ko) * | 2018-04-08 | 2020-09-03 | 종예 창티엔 인터내셔날 엔지니어링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높은 탈질 효율을 갖는 탈황 및 탈질 장치 |
CN108479344A (zh) * | 2018-04-08 | 2018-09-04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脱硫脱硝除氨系统 |
CN108543403A (zh) * | 2018-04-08 | 2018-09-18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系统及脱硫脱硝系统 |
KR102422222B1 (ko) * | 2018-04-08 | 2022-07-19 | 종예 창티엔 인터내셔날 엔지니어링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높은 탈질 효율을 갖는 탈황 및 탈질 장치 |
CN110448990A (zh) * | 2018-05-08 | 2019-11-15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富硫烟气净化设备 |
CN108744876A (zh) * | 2018-06-05 | 2018-11-06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一种活性炭法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工艺 |
CN109865414A (zh) * | 2019-03-18 | 2019-06-11 | 河北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活性炭脱硫脱硝装置 |
CN109865414B (zh) * | 2019-03-18 | 2021-09-10 | 河北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炭脱硫脱硝装置 |
CN114307520A (zh) * | 2022-01-25 | 2022-04-12 | 中印恒盛(北京)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烟气脱硫装置及活性炭脱硫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000857A1 (zh) | 2018-01-04 |
BR112018014943B1 (pt) | 2023-01-24 |
MY190736A (en) | 2022-05-12 |
BR112018014943A2 (pt) | 2018-12-26 |
KR20180095064A (ko) | 2018-08-24 |
RU2685136C1 (ru) | 2019-04-16 |
KR102122673B1 (ko) | 2020-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51757A (zh) |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
CN107551756A (zh) | 防止腐蚀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
CN206240259U (zh) |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装置 | |
CN105688622B (zh) | 使用串联双吸附塔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 | |
CN105080332B (zh) | 烧结球团烟气资源化系统及工艺方法 | |
CN102512927B (zh) | 脱硫脱硝一体化烟气净化系统及其净化工艺 | |
CN106693603A (zh) | 活性炭法烟气净化装置及烟气净化方法 | |
CN206240258U (zh) | 防止腐蚀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 | |
CN105688873B (zh) | 活性炭热解析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1279186B (zh) | 一种烟气干式同时脱硫脱硝方法 | |
CN105618019A (zh) | 包括余热利用的活性炭热解析方法及其装置 | |
CN204656311U (zh) | 一种燃煤电厂烟气的净化系统 | |
CN108939807B (zh) | 一种提高余热利用率及脱硝率的烟气净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3007681A (zh) | 活性炭烟气脱硫及再生装置和方法 | |
CN107519751A (zh) | 一种电解铝碳素阳极焙烧烟气的处理装置及方法和用途 | |
CN107469561A (zh) | 一种烟气净化吸收塔及其处理方法 | |
CN202620999U (zh) | 脱硫脱硝一体化烟气净化系统 | |
CN208626952U (zh) | 高效脱硝的脱硫脱硝装置 | |
CN108654363A (zh) | 耦合焦炉烟气余热及硫污染物制酸工艺 | |
CN103405982A (zh) | 烟气净化装置 | |
CN210495771U (zh) | 一种综合利用的活性炭脱硫脱硝系统 | |
CN204952658U (zh) | 烧结球团烟气资源化系统 | |
CN209828672U (zh) | 一种链篦机-回转窑sncr/scr脱硝与活性焦脱硫组合系统 | |
CN208583143U (zh) | 余热利用系统 | |
CN204503101U (zh) | 活性炭热解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