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3170B - 炉排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炉排组装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43170B CN107543170B CN201610473732.1A CN201610473732A CN107543170B CN 107543170 B CN107543170 B CN 107543170B CN 201610473732 A CN201610473732 A CN 201610473732A CN 107543170 B CN107543170 B CN 1075431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te
- wall portion
- support beam
- recess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55 metalwor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18 Cast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08 Crucible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5 investment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28 sand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小炉排的横向和向上方的位移量的炉排组装体。炉排组装体具备:炉排,其构成废弃物焚烧炉的炉床;以及支承梁,其用于安装上述炉排。上述炉排具有:上壁部;前壁部,其设置于上述上壁部的前部;后壁部,其设置于上述上壁部的后部;以及侧壁部,其与上述上壁部和上述前壁部结合,朝向上述后壁部延伸。上述支承梁具有前部引导部,该前部引导部具备对上述炉排的上述侧壁部的位置进行限制的引导凹部。上述支承梁的上述引导凹部具有夹持上述侧壁部的侧面的一对侧面引导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炉排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随着废弃物的焚烧处理而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焚烧炉,已知有炉箅式焚烧炉。炉箅式焚烧炉具有沿焚烧炉的宽度方向横排而并列配置的固定炉排列和可动炉排列。固定炉排列与可动炉排列沿焚烧炉的长度方向(焚烧处理对象物的输送方向)交替地阶梯状地配置。
近年来,很多废弃物处理设施通过附设锅炉和涡轮发电机,而在具有作为焚烧处理的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作为热回收设施而进行发电的发电厂的功能。发电厂需要确保长期稳定的供给电力,因此要求不会使焚烧炉停止而能够稳定地长期地连续运转。并且,根据经济性的观点,还要求使运营管理费用等(消耗部件的更换费用、保养费用等)成为最小限度。另外,如上所述,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发电设施而要求长期稳定的运转,因此还要求极力减少焚烧炉的停止时间,定期检查、保养也在短时间内实施。
在废弃物焚烧炉内使用的炉排暴露于1200℃左右的高温火焰、腐蚀性气体以及熔融盐等。当炉排的高温腐蚀发展或炉排受损时,为了定期地更换或保养炉排而必须使焚烧炉停止。因此,需要使炉排的更换或保养的周期长期化且在短时间内进行更换或保养。
作为具备这种炉排的焚烧炉的示例,已知一种将炉排配置于固定架和可动架上的炉箅式焚烧炉(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炉箅式焚烧炉中,具体地说,在固定架和可动架的上端分别固定炉排支承梁,在该炉排支承梁上载置炉排。设置于炉排的后部下表面的凹部与设置于炉排支承梁的后部的突部嵌合,炉排由炉排支承梁支承。
另外,作为将炉排安装于炉排支承梁的结构,已知以下结构:炉排支承梁具有与设置于炉排的轴销卡合的挂钩型的卡合凹部,限制炉排向上方位移(参照专利文献2)。并且,还已知以下炉排的安装结构:在支承于固定架或可动架上的炉排的下方设置弹簧等弹性体,将炉排始终向下方施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
图10是以往的炉箅式焚烧炉的炉床的局部侧剖视图。炉箅式焚烧炉的炉床1A具有由多个固定炉排构成的固定炉排列5A以及由多个可动炉排构成的可动炉排列5B。固定炉排列5A与可动炉排列5B在废弃物的输送方向(图中左右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固定炉排列5A和可动炉排列5B分别具有炉排14。
可动炉排列5B由可动架7支承,固定炉排列5A由固定架8支承。另外,炉床1A具有使可动架7前后移动的液压驱动缸9、用于传递来自液压驱动缸9的缸力的驱动轴10a、驱动臂10b以及车轮11。
在炉箅式焚烧炉中,通过可动炉排列5B与固定炉排列5A的相对前后动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废弃物的输送、翻转、搅拌。为了使废弃物燃烧,在固定炉排列5A和可动炉排列5B的下方配置有用于供给燃烧空气的风箱13。在风箱13上连接有风道连接口12。风箱13通过设置于风箱13下部的双叶挡板(double flap damper)等(未图示)与大气隔断。
另外,如图所示,固定炉排列5A和可动炉排列5B分别具有用于支承炉排14的炉排支承梁5a、5b。在炉排支承梁5a、5b上配置有刮板15。此外,也可以在固定炉排列5A和可动炉排列5B上不设置刮板15。在该情况下,为了输送焚烧处理对象废弃物,可动炉排列5B一边与固定炉排列5A直接接触一边前后滑动。
在图10示出的固定炉排列5A和可动炉排列5B中,在输送废弃物的过程中,有可能废弃物中的硬的异物16(参照图13)呈楔状地咬入于刮板15的上表面与炉排14的下表面的间隙。有时由于该异物16堆积在上述间隙,而导致炉排14从炉排支承梁5a、5b浮起。在该情况下,具有炉排14破损、或不完全燃烧状态的废弃物的块从浮起的炉排14的下方穿过而落下的情况。并且,当从炉排14下方供给的燃烧空气集中在由于炉排14的浮起而扩大的上述间隙并向炉内喷出时,引起废弃物的燃烧的不均匀。当废弃物不均匀地燃烧时,有可能引起炉排14的局部高温氧化烧毁,使炉排14的耐久性显著降低。
图11是构成炉箅式焚烧炉的炉箅的以往的炉排的概要横剖视图。图12是图11示出的B1部分的放大横剖视图。另外,图13是在炉排之间夹持有异物的状态下的炉排的概要横剖视图。如图11所示,在侧炉排4a与中央隔离件4之间配置有多个炉排14,通过这些多个炉排14构成炉床1A。如图12所示,在相邻的炉排14之间形成有燃烧空气供给用的狭缝17。
炉排14未固定在炉排支承梁5a、5b(参照图10)上,因此当废弃物中的硬的异物16进入到狭缝17时,如图13所示,炉排14-1浮起。在该情况下,狭缝17的宽度由于异物16而扩宽,向炉床1A供给的燃烧空气的供给量变得不均匀,从而具有引起不稳定的燃烧的情况。
如果将炉排14固定于炉排支承梁5a、5b的上表面则能够防止炉排14浮起。然而,在该情况下,用于使炉排14向铅垂上方位移的规定的游隙消失,因此导致固定炉排列5A和可动炉排列5B的滑动面明显磨损。另外,在炉排14被固定的情况下,在可动炉排列5B滑动时,当硬的异物16呈楔状地咬入于刮板15的上表面与炉排14的下表面的间隙时,具有因向上方的弯曲应力而导致炉排14破损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232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726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1616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858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2至4所记载那样,已知如下炉箅式焚烧炉:在炉排和炉排支承梁上设置卡合部、弹性体等固定件,目的在于防止炉排的脱落。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炉排的安装结构中,不仅为了防止炉排的脱落而固定炉排,还在不会对炉箅的前后滑动动作带来障碍的范围内确保炉排向上方的位移自由度,同时可靠地防止炉排过度浮起,来考虑炉排的磨损抑制。具体地说,在该结构中,将截面呈挂钩形的卡合凹部设置于炉排支承梁,使该卡合凹部与设置于炉排下侧的轴销卡合。另外,挂钩形的卡合凹部还兼作炉排的横向的限制功能,嵌入于炉排下部的翅片(内壁部)之间,在确保与炉排的侧板(内壁部)之间的某一固定的间隙的状态下进行组装,从而确保相邻的炉排之间的空间率。
该挂钩形的卡合凹部需要以与多个炉排成对的方式设置于炉排支承梁。另外,需要以使卡合凹部与炉排的侧板之间的间隙成为需要最小限度的方式将炉排组装于炉排支承梁。因而,需要以严格的组装公差进行管理而制作多个卡合凹部,因此在制作时费时且费钱。另外,考虑到生产率,为了大量生产多个同形部件而通过铸造来制作等。但是,在铸造的情况下,存在公差比钣金加工大的趋势,因此根据铸造厂的质量水平的不同,还有时需要机械加工。
本发明鉴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这种问题点,课题之一是,在维持现有技术的优点(即确保了炉排向上方的位移自由度的炉排固定结构、和在焚烧炉的内部能够进行炉排的设置、更换的结构)的同时,减少制作工时,进一步提高精度,提高维护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炉排的安装结构中,在炉排的凸面部与卡合凹部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隙,以用于确保热膨胀量和燃烧空气的通过所需的空间,各炉排的横向位置以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的方式被限制。其间隙的精度为几毫米单位,因此在制作炉排与炉排支承梁的卡合部时,当安装间隔变窄时,有可能导致炉排无法嵌入,或无法吸收热膨胀而在卡合部产生损伤。相反地,当安装间隔扩大时,炉排位置的自由度提高,在运转时,在相邻的炉排的侧面之间以及炉排底部与炉排上表面部之间产生间隙,易于咬入不燃物。当在炉排之间咬入不燃物时,有可能导致炉排滑动部由于过大摩擦而变薄,或施加过大的应力而炉排破损,因此期望将这样的间隙设为最小限度。
另外,在以往的炉箅式焚烧炉中,当在炉排之间咬入不燃物时,各炉排受到相邻的炉排的横向位移的影响,以各炉排所需的热膨胀量以上的程度,在间隙最大限度的范围内积累横向位移。因而,在垃圾焚烧炉的炉箅单元宽度宽且沿横向排列的炉排的数量多的情况下,积累的位移量达到最大间隙尺寸,位于横向端部的炉排产生大的位移。另外,在炉排上下级在位移的方向上产生差异的情况下,在面对侧炉排(构成炉箅单元的侧壁部的炉排)的炉排端部的上下级之间,炉排侧面位置的出入尺寸的误差变大,此时,在侧炉排与炉排之间产生大的间隙。在该情况下,从炉排下方的风室供给的一次燃烧空气从该间隙集中地向炉内侧喷出,产生局部的高温燃烧,与侧炉排相邻的铸件被烧毁,从而其寿命变短。该情况并不限于炉排端部,在因咬入不燃物而产生的间隙部分中也相同。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炉箅式焚烧炉中,为了吸收横向呈一列地排列的多个炉排的热膨胀,在炉的两侧与在炉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炉箅单元之间设置有热膨胀吸收装置。各炉排的横向位置,以为了确保热膨胀量和燃烧空气的通过所需的空间而确保规定的间隙的方式,具有自由度地被限制,但是在由热膨胀引起的炉排的伸长方向偏向炉箅单元的单侧的情况下,炉箅单元的宽度尺寸越大则各炉排与卡合部的各个间隙会与炉排的数量相应地越积累,炉排的位移集中于单侧,从而热膨胀吸收装置产生大的位移。热膨胀吸收装置构成为,以吸收炉排的热膨胀的位移且不限制炉排的动作的方式,通过基于弹簧的弹性结构将侧炉排向炉排按压,在抑制炉排之间的间隙的同时吸收炉排的热膨胀量。当热膨胀吸收装置中产生的位移变大时,弹力与弹簧的变形量成正比地增加,随着炉排的滑动而产生的热膨胀装置的摩擦增加,从而炉排和侧炉排磨损。另外,从该磨损部分产生燃烧空气的局部喷出而带来烧毁,炉排和侧炉排的磨损明显发展。这样在炉箅单元的宽度尺寸大的情况下,热膨胀吸收装置中容易产生位移的影响,因此通过极力使位移稳定化,能够延长炉排的寿命,降低维持管理费用。
并且,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炉排的支承和安装结构中,为了将炉排安装于炉排支承梁,需要弹簧、垫圈等,或需要使用螺母进行的紧固作业,从而需要多个部件。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减小炉排的横向位移量的炉排组装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炉排组装体,该炉排组装体具备:炉排,其构成废弃物焚烧炉的炉床;以及支承梁,其用于安装上述炉排。上述炉排具有:上壁部;前壁部,其设置于上述上壁部的前部;后壁部,其设置于上述上壁部的后部;以及侧壁部,其与上述上壁部和上述前壁部结合,朝向上述后壁部延伸。上述支承梁具有前部引导部,该前部引导部具备对上述炉排的上述侧壁部的位置进行限制的引导凹部。上述支承梁的上述引导凹部具有夹持上述侧壁部的侧面的一对侧面引导部。
根据该一个方式,引导凹部具有夹持炉排的侧壁部的侧面的一对侧面引导部。即,通过该引导凹部从侧方夹持炉排的侧壁部,因此通过将侧壁部与侧面引导部之间的间隙设计得尽可能小,能够使炉排的横向位移非常小。各炉排的横向位移不会超过引导凹部的侧面引导部之间的长度,因此炉排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换言之,炉排的横向位移量被限制为侧壁部与侧面引导部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以下。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位移向设置于焚烧炉的热膨胀吸收装置的集中而产生的、伴随过大的吸收量而产生的摩擦力。另外,由于炉排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因此在炉排的侧面之间咬入的异物的尺寸变小,能够减小由异物产生的滑动部的摩擦和弯曲应力,从而能够抑制由燃烧空气的局部喷出和高温燃烧产生的烧毁。引导凹部呈具有侧面引导部的、简单的凹形状,因此其结构非常简单。因此,能够通过等离子体等精密自动加工等,容易地以高精度制作具有引导凹部的支承梁,从而能够减少其作业工时。并且,由于支承梁的结构简单,因此还能够减轻重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炉排具有形成于上述后壁部与上述侧壁部之间的凹部。上述支承梁具有插入于上述炉排的上述凹部的后部支承部。上述后壁部和上述后部支承部分别具有贯穿孔。上述炉排组装体还具有在上述后部支承部插入于上述凹部的状态下插入于各上述贯穿孔的销。
根据该一个方式,在后壁部和后部支承部所具有的贯穿孔内插入销,因此能够限制炉排的后部沿横向位移。因而,各炉排后部的横向位移不会超过贯穿孔与销之间的间隙的长度,因此炉排后部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通过像这样限制炉排后部的横向位移,能够通过与前部引导部的组合,来限制炉排的前壁部的横向位移。另外,由于炉排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因此咬入于炉排的侧面之间的异物的尺寸变小,能够减小由异物产生的弯曲应力。这种贯穿孔能够容易地形成,所需的部件仅为销,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化,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通过销来限制炉排相对于支承梁的移动范围。因而,即使由于焚烧炉运转中的振动等而在炉排从支承梁脱落的方向上施加力,也能够防止炉排从支承梁脱落。并且,通过该销也能够抑制炉排的浮起。另外,能够通过机械加工制作这些贯穿孔,因此能够提高沿横向排列的多个炉排的间距精度。因此,能够使炉排之间的间隙均匀,能够使燃烧空气向炉内均匀地喷入。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支承梁的上述前部引导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炉排的上壁部倾斜的前部板状体,上述炉排的上述侧壁部具有前部突部,该前部突部在上述炉排安装于上述支承梁的状态下与上述前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
根据该一个方式,炉排的侧壁部具有与倾斜的前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的前部突部。由此,在炉排要浮起时前部突部与前部板状体的下表面接触,因此能够将炉排的浮起抑制为不会对炉排的滑动动作带来障碍的需要最小限度。由于能够抑制炉排的浮起,因此咬入于炉排的上壁部与炉排的前壁下部之间的异物的尺寸变小,能够减小由异物产生的弯曲应力。前部板状体为简单的板状部件,结构简单,因此能够以高精度进行制作,能够减少作业工时。并且,由于前部板状体的结构简单,能够以高精度进行制作,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将前部板状体与炉排的前部突部的空隙缩小到需要最小限度,能够更高精度地限制炉排的浮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炉排具有形成于上述后壁部与上述侧壁部之间的凹部。上述支承梁具有插入于上述炉排的上述凹部的后部支承部。上述后部支承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炉排的上壁部倾斜的后部板状体。上述炉排的上述后壁部具有与上述后部板状体的倾斜角度对应的倾斜角度。上述侧壁部具有后部突部,该后部突部在上述炉排安装于上述支承梁的状态下,与上述后部支承部的上述后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上述凹部由上述后壁部、上述上壁部以及上述后部突部划定。上述后部板状体插入于上述凹部。
根据该一个方式,炉排的侧壁部具有与倾斜的后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的后部突部。由此,在炉排要浮起时后部突部与后部板状体的下表面接触,因此能够与前部突部一起抑制炉排的浮起。另外,后部板状体为简单的板状的部件,因此其结构简单,能够容易地制作。并且,由于后部板状体的结构简单,能够高精度地制作,因此通过缩小后部板状体与炉排的后部突部之间的间隙,能够进一步减小炉排的浮起。除此以外,炉排的后壁部具有与后部板状体的倾斜角度对应的倾斜角度,因此在将炉排安装于支承梁时能够使后壁部的一面与后部板状体的一面一致,能够缩小后壁部与后部板状体之间的间隙。因而,通过以使后壁部与后部板状体之间的间隙以及后部板状体与后部突部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变小的方式来设计炉排和支承梁,能够减小安装于支承梁的炉排的晃动。进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炉排的浮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支承梁的上述前部引导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炉排的上壁部倾斜的前部板状体,上述炉排的上述侧壁部具有前部突部,该前部突部在上述炉排安装于上述支承梁的状态下,与上述前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上述后部板状体和上述前部板状体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倾斜角度。
根据该一个方式,后部板状体和前部板状体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倾斜角度,因此在将炉排安装于支承梁时,使炉排的前部突部沿着前部板状体向下方移动,并使后部突部和后壁部沿着后部板状体向下方移动,由此前部板状体与前部突部卡合,后部板状体与凹部卡合。通过以使前部板状体与前部突部之间的间隙以及后部板状体与凹部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变小的方式来设计炉排和支承梁,从而没有如专利文献2的炉排的安装结构那样使用以往为了将炉排安装于支承梁而使用的间隔件,能够在减小安装于支承梁的炉排的晃动的同时将炉排安装于支承梁。由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和钣金加工重量,并且装拆炉排的作业工序减少一个工序,由此能够缩短维护时间和减少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炉排结构体的炉箅式废弃物焚烧炉的炉床部分的整体图。
图2是炉排的侧视图。
图3是炉排的仰视图。
图4是炉排的主视图。
图5是通过铸造制造的炉排的下表面立体图。
图6是通过铸造制造的炉排的上表面立体图。
图7是安装图2至图6所示的炉排的炉排支承梁的侧剖视图。
图8是炉排支承梁的俯视图。
图9表示将炉排安装于支承梁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0是以往的炉箅式焚烧炉的炉床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11是构成炉箅式焚烧炉的炉箅的以往的炉排的概要横剖视图。
图12是图11示出的B1部分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13是在炉排之间夹入有异物的状态下的炉排的概要横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炉箅式焚烧炉
1A:炉床
20:炉排
23:上壁部
24:前壁部
26、27:侧壁部
26A、27A:前部突部
28:后壁部
29:凹部
30、44:贯穿孔
31:后部突部
40:支承梁
41:后部支承部
42:前部引导部
43:引导凹部
43A:底面部
43B:侧面引导部
50: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炉排结构体的炉箅式废弃物焚烧炉的炉床部分的整体图。如图所示,炉箅式焚烧炉1具备作为整体而具有阶梯状的结构的炉床1A。多级的炉箅2排列而构成炉床1A。炉箅2沿焚烧处理对象物的输送方向而具有干燥区域2a、第一燃烧区域2b、第二燃烧区域2c以及后燃烧区域2d。
炉床1A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具有侧炉排4a(图中仅示出一侧),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隔离件4。在图1示出的示例中,在炉箅式焚烧炉1中设置有两列炉箅2,且在其中央设置有一个隔离件4。由此,能够使炉箅式焚烧炉1的炉宽扩大。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炉箅式焚烧炉1中在宽度方向上设置三列以上的炉箅2和多个隔离件4,将炉箅2分割为左右三列或左右四列等。
另外,炉箅式焚烧炉1具备风道12,该风道12用于对炉床1A的炉箅2的干燥区域2a、第一燃烧区域2b、第二燃烧区域2c以及后燃烧区域2d分别输送燃烧空气。风道12与风箱3a、3b、3c、3d、3e、3f相连接,该风箱3a、3b、3c、3d、3e、3f用于将燃烧空气分割而向干燥区域2a、第一燃烧区域2b、第二燃烧区域2c以及后燃烧区域2d供给。
炉箅2具有在炉床1A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固定炉排以及同样地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可动炉排。固定炉排的列与可动炉排的列沿炉床1A的焚烧处理对象物的输送方向呈阶梯状地交替地配置。
接着,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炉排结构体的炉排。图2是炉排的侧视图。图3是炉排的仰视图。图4是炉排的主视图。此外,图1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炉床1A,是在图10示出的炉床1A中将炉排14和刮板15替换为炉排20、并将炉排支承梁5a、5b替换为支承梁40(参照图7和图8)而形成的。关于炉排,能够使用将具备耐热性、耐腐蚀性及/或耐磨损性的合金在焊接用钢板表面进行堆焊而得到的双层结构的板材(以下,称为双层板材)或其它合金材料,通过钣金加工来制造。或者,炉排也可以通过砂型铸造、实型铸造、熔模铸造(lost waxcasting)等铸造法,由耐热铸钢或耐热铸铁制造。图2至图4示出的炉排使用双层板材通过钣金加工而制造。
如图2至图4所示,炉排20具有上壁部23、前壁部24、前壁下部25、后壁部28以及一对侧壁部26、27。此外,也可以在侧壁部26、27之间设置一个以上的相同形状的壁部件。前壁部24从上壁部23朝向下方延伸。前壁下部25从前壁部24的下端朝向后方延伸。后壁部28设置于上壁部23的后端,相对于上壁部23以规定的角度倾斜。一对侧壁部26、27与上壁部23、前壁部24以及前壁下部25结合,朝向后壁部28延伸。侧壁部26、27与上壁部23和前壁部24两者结合。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前”方向是指由炉排20构成图1示出的炉床1A时的焚烧处理对象物的输送方向,“后”方向是指其相反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方向是指由炉排20构成图1示出的炉床1A时的朝向炉内的方向,“下”方向是指朝向风箱3a、3b、3c、3d、3e、3f的方向。
通过上壁部23和侧壁部26、27划定的间隙(内部空间)形成供燃烧空气通过的通路。即,炉排20形成为大致中空块状。另外,侧壁部26、27在长度方向大致中间部分别具有前部突部26A、27A。前部突部26A、27A的后侧的面相对于上壁部23具有规定的角度而倾斜。
侧壁部26、27在其后端具有后部突部31。后部突部31是从侧壁部26的后端向侧壁部27的后端延伸的板状部件,后部突部31的后表面相对于上壁部23具有规定的角度而倾斜。此外,后部突部31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板状部件,也可以是设置于侧壁部26和侧壁部27中的至少一个上的任意形状的部件。在后壁部28与侧壁部26、27的后部突部31之间形成有凹部29。具体地说,凹部29通过后壁部28、上壁部23以及侧壁部26、27划定。另外,后壁部28在其大致中央部具有用于插入后述的销(参照图9)的贯穿孔30。
图5是通过铸造制造的炉排的下表面立体图。图6是通过铸造制造的炉排的上表面立体图。图5和图6示出的炉排是通过砂型铸造、实型铸造、熔模铸造等铸造法,由耐热铸钢或耐热铸铁制造的,整体结构与由图2至图4示出的双层板材构成的炉排相同。即,图5和图6示出的炉排具有上壁部23、前壁部24、前壁下部25、后壁部28、一对侧壁部26、27以及后部突部31。该炉排通过铸造形成,因此各构成要素完全地一体成型,这一点与图2至图4示出的炉排不同。
图7是安装图2至图6示出的炉排的炉排支承梁(相当于支承梁的一例)的侧剖视图。图8是炉排支承梁的俯视图。如图7和图8所示,支承梁40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安装于框架35。框架35为固定架或可动架。在框架35为固定架的情况下,安装于支承梁40的炉排20作为固定炉排而发挥功能。在框架35为可动架的情况下,安装于支承梁40的炉排20作为沿焚烧处理对象物的输送方向可动的可动炉排而发挥功能。
如图8所示,支承梁40构成为,在其宽度方向上延伸,且能够安装多个炉排20。支承梁40具有:后部支承部41,其以支承炉排20的后部的方式构成;以及前部引导部42,其以对炉排20的前部突部26A、27A附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方式构成。后部支承部41为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板状体(相当于后部板状体的一例)。前部引导部42为以与后部支承部41实质上相同角度倾斜的板状体(相当于前部板状体的一例)。在将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时,后部支承部41插入于炉排20的凹部29。前部引导部42具有用于使炉排20的侧壁部26、27嵌合的多个引导凹部43。引导凹部43具有构成凹部43的底面的底面部43A以及夹持侧壁部26、27的侧面的一对侧面引导部43B。引导凹部43以对炉排20的侧壁部26、27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方式构成。换言之,引导凹部43对炉排20的侧壁部26、27的位移进行限制。
后部支承部41具有多个贯穿孔44。以在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的状态、即后部支承部41插入于炉排20的凹部29的状态下,后部支承部41的贯穿孔44与炉排20的贯穿孔30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形成贯穿孔44。如后文中所述,在贯穿孔44和贯穿孔30内插入销(参照图9)。
图9示出将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的状态的侧剖视图。通过将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构成炉排组装体。炉排20的前壁下部25由未图示的下级的炉排20的上壁部23支承。因此,平时,炉排20的侧壁部26、27不与引导凹部43的底面部43A接触,在炉排20的前壁下部25变薄时,能够进行接触。另外,侧壁部26、27由引导凹部43的侧面引导部43B从侧方夹持。该侧壁部26、27与侧面引导部43B之间的间隙优选设计得尽可能小。由此,能够使炉排20的横向位移非常小。
如图所示,支承梁40的前部引导部42以相对于炉排20的上壁部23倾斜的方式构成。炉排20的前部突部26A和未图示的前部突部27A在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的状态下,与前部引导部42的下表面相对。
后部支承部41与前部引导部42同样地,以相对于炉排20的上壁部23倾斜的方式构成。炉排20的后壁部28具有与支承梁40的后部支承部41的倾斜角度对应的倾斜角度。具体地说,后壁部28具有与后部支承部41的倾斜角度实质上相同的倾斜角度。设置于侧壁部26、27的后部突部31在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的状态下,与后部支承部41的下表面相对。
在将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时,首先,使支承梁40的后部支承部41位于炉排20的凹部29。在该状态下,以使炉排20的前部突部26A、27A沿着前部引导部42、且使炉排20的后部突部31和后壁部28沿着后部支承部41的方式,使炉排20向下方滑动。由此,前部引导部42与前部突部26A、27A卡合,后部支承部41与凹部29卡合。在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的状态下,将销50插入于炉排20的贯穿孔30和后部支承部41的贯穿孔44。此外,优选以前部引导部42与前部突部26A、27A之间的间隙以及后部支承部41与凹部29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变小的方式,设计炉排20和支承梁40。由此,不使用以往为了将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而使用的间隔件,能够在减少安装于支承梁40的炉排20的晃动的同时将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
根据上述说明的炉排20和支承梁40,炉排20的侧壁部26、27由引导凹部43从侧方夹持,因此通过将侧壁部26、27与侧面引导部43B之间的间隙设计得尽可能小,能够使炉排20的横向位移非常小。各炉排20的横向位移不会超过引导凹部43的侧面引导部43B之间的长度W1(参照图8),因此炉排20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换言之,炉排20的横向位移量被限制为侧壁部26、27与侧面引导部43B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以下。因此,不需要使设置于焚烧炉的热膨胀吸收装置的位移吸收量增加。另外,由于炉排20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因此咬入于炉排20的侧面之间的异物的尺寸变小,能够减小由异物产生的弯曲应力。引导凹部43为具有底面部43A和侧面引导部43B的凹部,因此其结构非常简单。因此,能够将引导凹部43高精度地形成于支承梁40。并且,由于支承梁40的结构简单,因此还能够减轻重量。
另外,在该炉排组装体中,在后壁部28和后部支承部41所具有的贯穿孔30、44内插入销50,因此能够限制炉排20的后部向横向位移。因而,各炉排20后部的横向位移不会超过贯穿孔30、44与销50之间的间隙的长度,因此炉排20后部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另外,由于炉排20的横向位移不会积累,因此咬入于炉排20的侧面之间的异物的尺寸变小,能够减小由异物产生的弯曲应力。这种贯穿孔30、44能够容易地形成,所需的部件仅为销50,因此能够使炉排20和支承梁40的结构简化,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通过销50限制炉排20相对于支承梁40的移动范围。因而,即使由于焚烧炉运转中的振动等而在炉排20从支承梁40脱落的方向上施加力,也能够防止炉排20从支承梁40脱落。并且,也通过该销50抑制炉排20的浮起。另外,能够通过机械加工制作这些贯穿孔30、44,因此能够提高沿横向排列的多个炉排20的间距精度。因此,能够使炉排20之间的间隙均匀,能够使燃烧空气向炉内均匀地喷入。
该炉排20具有与倾斜的前部引导部42的下表面相对的前部突部26A、27A。由此,在炉排20要浮起时前部突部26A、27A与前部引导部42的下表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炉排20的浮起。由于能够抑制炉排20的浮起,因此咬入于炉排20的前壁下部25与其它炉排20的上壁部23之间的异物的尺寸变小,能够减小由异物产生的弯曲应力。前部引导部42为简单的板状的部件,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制作前部引导部42。并且,由于前部引导部42的结构简单,能够高精度地制作,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高精度地确保前部引导部42与炉排20的前部突部26A、27A之间的空隙,能够高精度地限制炉排20的浮起。
另外,该炉排20的侧壁部26、27具有与倾斜的后部支承部41的下表面相对的后部突部31。由此,在炉排20要浮起时后部突部31与后部支承部41的下表面接触,因此能够与前部突部26A、27A一起,抑制炉排20的浮起。另外,后部支承部41为简单的板状的部件,因此其结构简单,能够容易地制作。另外,由于后部支承部41的结构简单,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制作后部支承部41,能够减少其作业工时。并且,由于后部支承部41的结构简单,并能够高精度地制作,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高精度地确保后部支承部41与炉排20的后部突部31之间的空隙,能够高精度地限制炉排20的浮起。除此以外,炉排20的后壁部28具有与后部支承部41的倾斜角度对应的倾斜角度,因此在将炉排20安装于支承梁40时能够使后壁部28的一面与后部支承部41的一面一致,从而能够缩小后壁部28与后部支承部41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以后壁部28与后部支承部41之间的间隙以及后部支承部41与后部突部31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变小的方式,设计炉排20和支承梁40,能够减少安装于支承梁40的炉排20的晃动。进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炉排20的浮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和附图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此外,即使是没有直接记载于说明书和附图中的任意形状、材质,只要起到本申请发明的作用和效果,就在本申请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例如根据作为本发明的课题之一的、“减小炉排的横向位移量”这种观点,本炉排组装体只要具有炉排20的侧壁部26、27与支承梁40的支承凹部43嵌合的结构即可,炉排20和支承梁40的其它结构部件并非是必须的。
Claims (5)
1.一种炉排组装体,具备:炉排,其构成废弃物焚烧炉的炉床;以及支承梁,其用于安装所述炉排,
所述炉排具有:
上壁部;
前壁部,其设置于所述上壁部的前部;
后壁部,其设置于所述上壁部的后部;以及
侧壁部,其与所述上壁部和所述前壁部结合,朝向所述后壁部延伸,
所述支承梁具有前部引导部,
所述炉排组装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引导部具备对所述炉排的所述侧壁部的位置进行限制的引导凹部,
所述引导凹部具有夹持所述侧壁部的侧面的一对侧面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排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排具有在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侧壁部之间形成的凹部,
所述支承梁具有插入于所述炉排的所述凹部的后部支承部,
所述后壁部和所述后部支承部分别具有贯穿孔,
所述炉排组装体还具有在所述后部支承部插入于所述凹部的状态下插入于各所述贯穿孔的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排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梁的所述前部引导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炉排的上壁部倾斜的前部板状体,
所述炉排的所述侧壁部具有前部突部,该前部突部在所述炉排安装于所述支承梁的状态下,与所述前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排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排具有在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侧壁部之间形成的凹部,
所述支承梁具有插入于所述炉排的所述凹部的后部支承部,
所述后部支承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炉排的上壁部倾斜的后部板状体,
所述炉排的所述后壁部具有与所述后部板状体的倾斜角度对应的倾斜角度,
所述侧壁部具有后部突部,该后部突部在所述炉排安装于所述支承梁的状态下,与所述后部支承部的所述后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
所述凹部通过所述后壁部、所述上壁部以及所述后部突部划定,
所述后部板状体插入于所述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炉排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梁的所述前部引导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炉排的上壁部倾斜的前部板状体,
所述炉排的所述侧壁部具有前部突部,该前部突部在所述炉排安装于所述支承梁的状态下,与所述前部板状体的下表面相对,
所述后部板状体与所述前部板状体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倾斜角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73732.1A CN107543170B (zh) | 2016-06-24 | 2016-06-24 | 炉排组装体 |
JP2017053111A JP2017227429A (ja) | 2016-06-24 | 2017-03-17 | 火格子組立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73732.1A CN107543170B (zh) | 2016-06-24 | 2016-06-24 | 炉排组装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43170A CN107543170A (zh) | 2018-01-05 |
CN107543170B true CN107543170B (zh) | 2020-03-06 |
Family
ID=60891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73732.1A Active CN107543170B (zh) | 2016-06-24 | 2016-06-24 | 炉排组装体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7227429A (zh) |
CN (1) | CN10754317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61642A (ja) * | 1998-11-26 | 2000-06-16 | Takuma Co Ltd | 火格子取付構造 |
JP3838623B2 (ja) * | 2001-04-26 | 2006-10-25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及び燃焼装置 |
FR2894012B1 (fr) * | 2005-11-28 | 2008-01-18 | Cometal France Sarl | Barreau pour grille de four d'incineration |
CN201074819Y (zh) * | 2007-07-19 | 2008-06-18 | 重庆科技学院 | 炉排片倾斜角度的调节装置 |
CN201074813Y (zh) * | 2007-07-19 | 2008-06-18 | 重庆科技学院 | 对垃圾有疏松作用的炉排片 |
JP5871541B2 (ja) * | 2011-09-29 | 2016-03-01 | 荏原環境プラント株式会社 |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の火格子の取り付け構造及びストーカ式焼却炉 |
JP2013185811A (ja) * | 2012-03-08 | 2013-09-19 | Tesco Co Ltd | ストーカ型のごみ焼却炉における火格子の支持装置 |
CN106196090A (zh) * | 2015-05-05 | 2016-12-07 | 荏原环境工程株式会社 | 炉床构成部件、炉排以及炉床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
-
2016
- 2016-06-24 CN CN201610473732.1A patent/CN107543170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17 JP JP2017053111A patent/JP2017227429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227429A (ja) | 2017-12-28 |
CN107543170A (zh) | 2018-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676176A (en) | Furnace grate | |
JP6730814B2 (ja) | 炉床構成部品、火格子、及び炉床構成部品の製造方法 | |
JP5871541B2 (ja) |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の火格子の取り付け構造及びストーカ式焼却炉 | |
JP2016211836A (ja) | 火格子構造体 | |
KR101974150B1 (ko) | 고형연료 연소설비 | |
JP2019143897A (ja) | ごみ焼却炉の火格子の冷却構造、ごみ焼却炉の火格子の冷却方法及びごみ焼却炉の燃焼用空気予熱方法 | |
CN107543170B (zh) | 炉排组装体 | |
KR200492767Y1 (ko) | 스토커 소각로의 낙차단 설치구조 | |
JP2016085031A (ja) |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の取付け構造及びスクレーパ | |
KR100859590B1 (ko) | 소각로용 화격자 구조 | |
JP6512605B2 (ja) | 耐火物被覆火格子 | |
KR200429257Y1 (ko) | 소각로용 화격자 | |
JP3838639B2 (ja) |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用燃焼装置と方法 | |
KR20130053519A (ko) | 내열성 및 내마모성이 우수한 화격자를 구비한 보일러 | |
KR20200013957A (ko) | 고형연료 소각로 | |
KR102423554B1 (ko) | 스토커 소각 및 연소용 대형 수냉화격자 | |
JP5087221B2 (ja) | ストーカ式燃焼装置 | |
KR200427802Y1 (ko) | 소각로용 화격자 구조 | |
JP2017120163A (ja) | 火格子及びストーカ式焼却炉の炉床 | |
KR102319512B1 (ko) | 화격자를 구비한 소각로 | |
TW202413846A (zh) | 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的板狀爐排元件 | |
EP4102133A1 (en) | Liquid-cooled grate in a solid-fuel burner | |
JP5314092B2 (ja) | ストーカ式燃焼装置 | |
KR20190114543A (ko) | 폐기물 소각용 화격자 | |
JP3797767B2 (ja) | 階段式ストー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