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3846A - 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的板狀爐排元件 - Google Patents
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的板狀爐排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413846A TW202413846A TW112125486A TW112125486A TW202413846A TW 202413846 A TW202413846 A TW 202413846A TW 112125486 A TW112125486 A TW 112125486A TW 112125486 A TW112125486 A TW 112125486A TW 202413846 A TW202413846 A TW 20241384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grate
- wall
- shaped
- grate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28 sand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7 combus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56 waste inci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H—GRATES; CLEANING OR RAKING GRATES
- F23H7/00—Inclined or stepped grates
- F23H7/06—Inclined or stepped grates with movable bars disposed parallel to direction of fuel feeding
- F23H7/10—Inclined or stepped grates with movable bars disposed parallel to direction of fuel feeding rocking about their a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一種板狀爐排元件(1)具有頂壁(12)、前端部(14)及後端部(15)。該前端部具有一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其經調適以藉助一對應爐排元件之後末梢邊緣而維持一預定間隙。該爐排元件具有向外彎曲前壁(22),其具有變化少於±35%之標稱壁厚度且自該爐排元件之頂壁延伸至該前端部之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且該前端部之一前末梢邊緣(23)係藉由該向外彎曲前壁形成在其與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連接處。至少一個向下突出冷卻肋(19)延伸至形成在該向外彎曲前壁與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間的區域(13)中且連接至該兩者。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的板狀爐排元件,該可移動爐排包含許多樞轉爐排軸桿承載板狀爐排元件且藉此界定傾斜爐排表面,該可移動爐排包含驅動機構,其經配置以用於在相反旋轉方向上來回樞轉相鄰爐排軸桿以賦予在該爐排表面上之材料波狀移動以向下運輸此材料,且該可移動爐排包含同步機構,其經配置以在該爐排軸桿之樞轉移動期間在相鄰爐排軸桿之板狀爐排元件之邊緣部分之間維持預定間隙,該板狀爐排元件具有頂壁、前端部及後端部,該板狀爐排元件之縱向方向延伸於該前端部及該後端部之間,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前端部具有經調適以當該板狀爐排元件配置在相鄰爐排軸桿上時在該爐排軸桿之該樞轉移動之部分期間藉助對應板狀爐排元件之該後端部之後末梢邊緣維持該預定間隙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且該板狀爐排元件經調適以藉由來自形成於該爐子中之該可移動爐排下方之下腔室之燃燒空氣冷卻,其中,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頂壁具有自該頂壁向下突出且延伸在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縱向方向上且被自由曝露至來自下方之燃燒空氣之至少一個冷卻肋。
WO 2018/007854 A1揭示用於焚化爐之可移動爐排。該可移動爐排包含承載板狀爐排元件之許多樞轉爐排軸桿,相鄰爐排軸桿經配置以用於在相反旋轉方向中來回樞轉以便在該相鄰爐排軸桿之該板狀爐排元件之邊緣部分之間維持預定間隙。該板狀爐排元件具有帶有相對尖狀前末梢邊緣之前端部及帶有相對尖狀後末梢邊緣之後端部。每一板狀爐排元件具有頂壁及與該頂壁形成傾斜角度且自該頂壁延伸至低於或處於與該板狀爐排元件之大致下表面齊平之該尖狀前末梢邊緣之一位置之筆直前壁。在尖狀前末梢邊緣處,筆直前壁與板狀爐排元件之大致下表面藉由下向內彎曲壁部分而連接,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被調適以與另一板狀爐排元件之後端部形成該預定間隙。操作期間,複數個板狀爐排元件之該前端部與相鄰爐排軸桿之板狀爐排元件之對應後端部重疊。於其上欲放置用於燃燒之材料之個別板狀爐排元件之間之預定間隙提供用於供應燃燒主要空氣。為使主要空氣之供應儘可能均勻,當板狀爐排元件相對於彼此樞轉或由於磨損時,重要的是該預定間隙的大小不會改變。磨損是由於經燃燒之材料之研磨磨損所引起,若板狀爐排元件之表面溫度接近爐排材料之軟化點(由於燃燒熱),則此磨損會進一步增加。因此,至少一些該板狀爐排元件包含被調適用於水冷卻以減少磨損之內部冷卻流體腔室。另一方面,該等板狀爐排元件中較不易於受磨損之一些板狀爐排元件被調適以藉由自形成於該可移動爐排下方之下腔室自由上升的燃燒空氣冷卻。
然而,當燃燒一些種類之特別具破壞性之燃料及/或高熱值燃料時,諸如包含主要經切除廢棄木材之燃料,該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可能遭受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之尖狀前末梢邊緣的過度磨損。在一些情況中,在操作期間顯著壓縮應力可造成該尖狀前末梢邊緣之塑性變形。隨後,在冷卻期間,該尖狀前末梢邊緣可能經歷由於塑性變形而造成之高拉伸應力,其可導致前末梢邊緣中之微裂縫。由於燃料中之重金屬之高濃度引起的腐蝕可進一步加強前末梢邊緣之磨損。
在例如大型廢棄物焚化廠之焚化爐中,該可移動爐排之組件之使用壽命係尤其重要的。焚化爐之定期維護間隔可例如約1年,且排程維護操作之間之意外故障可嚴重影響該焚化廠之經濟效益。
美國專利US 4,275,706係關於空氣冷卻式爐排棒,其特定言之用於機械地運送機械爐排,諸如樞轉階狀爐排。提供於各別爐排棒上方之U形蓋在爐排棒之頂部上形成空氣通道。冷卻空氣係通過從爐排棒之下部開口側向下延伸之入口空氣管而注入通道中。空氣在爐排棒之任一端處自通道排出,藉此將空氣導引通過孔至爐排棒之下側。自彼處,空氣向上流動穿過相鄰爐排棒之間的間隙到達燃燒腔室。應理解,爐排棒頂部上之空氣通道因此形成開放空氣冷卻路徑之部分,且並不被調適成或不適於藉由自形成於該爐排棒下方之下腔室自由上升之燃燒空氣所冷卻。在爐排棒之後端部處,爐排棒被活節安裝,且在此端處,考量在側視圖中,其具有形成軸承之下部彎曲區段。在爐排棒之前端部處,爐排棒被調適以與另一爐排棒之對應前端部重疊。德國專利DE3343024A1係關於類似之空氣冷卻式爐排棒。
美國專利US 5,033,396揭示爐架配置,尤其對於階梯式樞轉爐架、包括進料構件、可能乾燥及焚燒爐架及至少一個垂直爐架與相關聯之水平爐架,以及隨後的燒毀爐架。樞轉燃料元件之空氣供應器被提供尤其用於冷卻該等爐架棒。冷卻空氣自下方供應至中心的每一爐架棒,例如自空氣分佈箱,該空氣分佈箱可提供於氣道內或外側。一般而言,空氣經由例如焊接在爐架棒上側上之蓋導引。該中央供應的空氣一方面在用於爐架棒之樞軸安裝之區域中在端面處且在另一方面在相反爐架棒端之區域中離開。應理解,因為空氣經由焊接至爐架棒上之蓋而導引,所以爐排棒之空氣通道因此形成開放空氣冷卻路徑之部分且不被調適用於或不適於藉由自形成於爐排棒下方之下腔室自由上升之燃燒空氣所冷卻。
本發明目的係提供較不易於磨損之板狀爐排元件。
鑑於此目的,該板狀爐排元件具有自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頂壁延伸至該前端部之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lower inwardly curved wall portion)之向外彎曲前壁,其中,該前端部之前末梢邊緣係藉由該向外彎曲前壁形成在其與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連接處,該向外彎曲前壁具有少於±35%變化之標稱壁厚度,且該至少一個冷卻肋進一步延伸至形成在該向外彎曲前壁及該前端部之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間之區域中且連接至該向外彎曲前壁及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兩者。
以此方式,可達成燃燒空氣流動至形成於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中之冷卻區域或腔室中,藉此該冷卻燃燒空氣可接觸該向外彎曲前壁之內部及該前端部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內部且藉此有效地冷卻該前端部且特定言之該前末梢邊緣處之該區域。此外,燃燒空氣接觸延伸至該冷卻腔室中之該至少一個冷卻肋且連接至該向外彎曲前壁且該前端部之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可進一步冷卻該前末梢邊緣之區域。特定言之,與先前技術爐排元件相比,燃燒空氣之冷卻效果在向外彎曲前壁上方均分,藉此使前末梢邊緣更好且更有效冷卻。前末梢邊緣之較佳冷卻可導致前末梢之磨損較少且因此板狀爐排元件具有更長壽命。此外,整個向外彎曲前壁之平滑曲率可導致較強前壁,而不會有張力可累積於其中的弱化區域。
在一實施例中,向外彎曲前壁之標稱壁厚度變化少於±30%、較佳地少於±25%及最佳地少於±20%。藉由更進一步減小向外彎曲前壁之標稱壁厚度之變動,可進一步均化向外彎曲前壁上方之燃燒空氣之冷卻效應並藉此獲得前壁之較高程度的均勻冷卻。特定言之,可避免該前末梢邊緣之不充分冷卻。
較佳地,該向外彎曲前壁具有至少大致上恆定壁厚度。
在一結構上特別有利之實施例中,自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頂壁延伸至該前末梢邊緣之該向外彎曲前壁之部分具有具變化少於±40%且較佳地少於±20%之第一標稱曲率半徑之外輪廓,該前末梢邊緣具有具變化少於±20%之第二標稱曲率半徑之外輪廓,且該第一標稱曲率半徑係該第二標稱曲率半徑的多於2倍大,較佳地多於3倍大,更佳地多於4倍大且最佳地多於5倍大。藉此,特定言之,可能將燃燒空氣之冷卻效果集中至前末梢邊緣處之區域,因為燃燒空氣可被引導比根據先前技術更接近許多於板狀爐排元件之前末梢邊緣。前末梢邊緣之甚至更佳冷卻可導致前末梢之磨損較少且因此導致板狀爐排元件之更長壽命。
在一結構上特別有利實施例中,該至少一個冷卻肋包含形成該板狀爐排元件之第一側壁之第一冷卻肋及形成該板狀爐排元件之第二側壁之第二冷卻肋,該第二側壁與該第一側壁相對。藉此,特定言之,冷卻腔室可形成於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中,藉此冷卻燃燒空氣可接觸向外彎曲前壁之內部及前端部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內部,且藉此有效地冷卻前端部且特定言之前末梢邊緣處之區域,藉此導致前末梢邊緣之較少磨損。
在一實施例中,該至少一個冷卻肋進一步包含配置在該第一冷卻肋及該第二冷卻肋之間的許多中間冷卻肋。藉此,在前末梢邊緣之區域處可經歷甚至更佳冷卻效應且因此較少磨損。
在一實施例中,該冷卻肋密封地連接至該向外彎曲前壁及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兩者使得分離冷卻腔室係形成在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前端部處的相鄰冷卻肋之間,且該分離冷卻腔室之各者經由形成於各別相鄰冷卻肋之間且在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前端部後面之開口可觸及(accessible)燃燒空氣。藉此,在前末梢邊緣之區域處可經歷甚至更佳冷卻效應且因此較少磨損。
在一實施例中,當縱向截面中觀看時,該板狀爐排元件之頂壁為至少大致上平坦,且該頂壁之部分延伸在該板狀爐排元件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至少部分上。藉此,可最大化形成於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中之該冷卻區域或腔室之體積,藉此促進燃燒空氣之觸及且藉此最大化燃燒空氣在前端部中且特定言之在前末梢邊緣處之區域中的可能冷卻效應。因此,在前末梢邊緣之區域處可經歷較少磨損。
在一實施例中,頂壁延伸超過板狀爐排元件之縱向方向中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範圍的至少30%、較佳地至少40%及最佳地至少50%。藉此,可更好地促進燃燒空氣之觸及,且可進一步增大燃燒空氣在前端部中且特定言之在前末梢邊緣之區域處之可能冷卻效應。
在一實施例中,在該板狀爐排元件之縱向截面中可見,在該頂壁及該向外彎曲前壁之間之連接點以該板狀爐排元件之縱向方向中之距離定位在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頂點前方。藉此,可更好地促進燃燒空氣之觸及。
在一結構上特別有利實施例中,在板狀爐排元件之縱向截面中可見,向外彎曲前壁係關於與板狀爐排元件之縱向方向形成至少大致上45度之角度之對稱線而至少大致上對稱。藉此,整個向外彎曲前壁之平滑至少大致上對稱曲率可導致較強前壁,而沒有張力可累積於其中的弱化區域。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具有包含許多如上文描述之板狀爐排元件之可移動爐排之爐子。
圖3至圖12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17及圖18中繪示類型之爐子之可移動爐排5之全尺寸空氣冷卻板狀爐排元件1。空氣冷卻係被理解為藉由燃燒氣體或空氣冷卻。如圖所示,可移動爐排5包含許多樞轉爐排軸桿6,承載板狀爐排元件1、2、3且藉此界定傾斜爐排表面7。圖16及圖19至圖21中進一步詳細繪示樞轉爐排軸桿6。參考圖22,可移動爐排5進一步包含驅動機構8,其經配置以用於在相反旋轉方向中來回樞轉相鄰爐排軸桿6以便對爐排表面7上之材料賦予波狀移動以向下運輸此材料。驅動機構8被配置成使得每一爐排軸桿6具備曲柄臂63,每隔一個爐排軸桿6之曲柄臂藉由第一連結桿61連接,且其餘的爐排軸桿6之曲柄臂63藉由第二連結桿62連接,該驅動機構之致動器為線性致動器60,諸如液壓活塞致動器,且第一連結桿61及第二連結桿62藉由線性致動器60互連。取代設置於爐排軸桿6上,曲柄臂63可安裝在經由分離曲柄系統或經由任何其他適合機械驅動連接而連接至各別爐排軸桿6之分離軸桿上。
仍參考圖22,可移動爐排5進一步包含同步機構9,其經配置以在爐排軸桿6之樞轉移動期間於相鄰爐排軸桿6之板狀爐排元件1、2、3之邊緣部分11之間維持預定間隙10(其很小因此在圖中無法看出)。同步機構9包含第一同步槓桿臂58,其具有固定地連接到連接至第一連結桿61之爐排軸桿6中之一者之第一端,及第二同步槓桿臂59,其具有固定地連接到連接至第二連結桿62之爐排軸桿6中之一者之第一端。各自第一及第二同步槓桿臂58、59之第二端樞轉地連接至同步桿57之各自端。藉此,同步機構9可在相鄰爐排軸桿6之板狀爐排元件1、2、3之邊緣部分之間維持該預定間隙。
藉由驅動機構8及同步機構9,可移動爐排5之各自爐排軸桿6之相互相對樞轉位置可藉由配置在爐排軸桿6上之曲柄臂63之各自安裝托架中呈盤形彈簧64形式之各自偏置機構而被個別彈性地偏置朝向各自預定相對樞轉位置。藉此,若要防止爐排軸桿6之移動,則該移動可全部或部分由偏置機構佔據。
每一爐排軸桿6上之板狀爐排元件1、2、3在不觸碰此等板狀爐排元件之情況下與相鄰軸桿6上之板狀爐排元件1、2、3重合,藉此形成實際上具有接合性之傾斜爐排表面7。在上述所提及在兩個重合板狀爐排元件1、2、3之間成預定間隙10之形式之間隙可例如大約為1毫米至3毫米。爐排功能係使得爐排軸桿6交替地轉向至其各自的外部位置,分別在圖16A及圖16C中所繪示,藉此傳遞其等之中間位置,如在圖16B中所繪示,且傾斜爐排表面7因此形成其中階部改變方向之階梯形表面。此對存在於可移動爐排5上之材料產生滾動移動,其可具有將其折斷及攪動其之效果,同時以向下方向同時將其向前移動,因此達成對來自可移動爐排5上方之燃燒腔室之輻射熱之良好曝露及對燃燒空氣之良好曝露。特定言之,主要燃燒空氣經由相鄰爐排軸桿6之板狀爐排元件1、2、3之邊緣部分11之間所形成之間隙從可移動爐排5下方至可移動爐排5上方之燃燒腔室之觸及由相鄰板狀爐排元件1、2、3之間之預定間隙10控制。
圖18繪示未圖示爐子之完整可移動爐排5。可移動爐排5具有左爐排道41及右爐排道42。然而,繪示類型之可移動爐排5可具有任何適當數目的爐排道、諸如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或甚至更多個爐排道。圖17繪示穿過圖18之可移動爐排5之右爐排道42之縱向區段。每一爐排道41、42具有燃料進入其上之第一區段43、第二區段44、第三區段45及燃料最終自其離開之第四區段46。可提供更多區段。當然,歸因於新燃料進入第一區段43之事實,在第一及第二區段43、44中之溫度可比在第三及第四區段45、46中更高。第一區段43及第二區段44可因此通常包含主要是具備有允許冷卻流體(通常係液體諸如水)循環通過之內部冷卻流體腔室之板狀爐排元件。此等板狀爐排元件係在申請人審查中之申請案PCT/EP2021/086204中詳細描述。然而,較佳地沿第一及第二區段43、44之爐排道41、42之側配置之板狀爐排元件可為空氣冷卻及根據本發明之類型。此可歸因於以下事實:較少燃料到達爐排道41、42之側邊區域,且因此可減小冷卻要求。
另一方面,第三及第四區段45、46可通常為完全藉由主要燃燒空氣冷卻,且此等區段之所有全尺寸及所謂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1、2可因此為根據本發明之類型。
圖16A、圖16B及圖16C繪示圖18中繪示之可移動爐排5之右爐排道42之第三區段45之操作之不同階段。應注意,右爐排道42之第三區段45自左至右包含所謂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連續配置的四個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及所謂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有關於此,如與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相比,命名「半」僅指第一及最後板狀爐排元件2、3之減少長度。另外,如圖所示,該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具有其後端部15之特定設計且該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具有其前端部14之特定設計,如將在下文中進一步詳細解釋。比較圖17,應注意,第四區段46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後端部15與固定板狀爐排元件4協作。同樣地,第三區段45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後端部15與固定板狀爐排元件4協作,然而在圖17中,第三區段45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及對應固定板狀爐排元件4不可見,此係因為可移動爐排5已繪示為由虛線所繪示被分解之部分。為使第三區段45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後端部15與對應固定板狀爐排元件4協作,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後端部15比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短且具有修圓輪廓。本發明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繪示在圖13至圖15中。再次參考圖16,應注意,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前端部14以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中之每一者之前端部14與相鄰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協作相同之方式與四個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中之第一者之後端部15協作。此外,應注意,最後一個(第四)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以與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與相鄰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協作相同之方式與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之後端部15協作。然而,參考圖17,應注意,第三區段45之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之前端部14與配置在爐排道42之第三區段45及爐排道42之第四區段46之間之固定板狀爐排元件4協作。為了如此,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之前端部14比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短且具有不同輪廓。
由於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之前端部14在操作期間定位在固定板狀爐排元件4下方,所以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之前端部14經受低於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前端部14及四個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中之每一者之前端部14之溫度。因此,用於冷卻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之前端部14之要求相對較低且非根據本發明而設計。
然而,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前端部14係以與每一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在操作期間定位在相鄰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上方或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3之後端部15上方相同之方式在操作期間定位在該四個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第一者之後端部15上方。因此,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前端部14及各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經受由在操作期間可移動爐排5上燃燒燃料所造成之極高溫度。因此,用於冷卻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前端部14及各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之要求係非常高的以避免過度磨損。圖3至圖12及圖20中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實施例,且圖13至圖15及圖21中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實施例。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2尤其是前末梢邊緣23不太易於磨損,如下文將進一步詳細解釋。
參考圖4及圖5,根據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具有頂壁12、前端部14及後端部15。如圖3中所示,板狀爐排元件1、2之縱向方向L延伸於前端部14及後端部15之間。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具有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其經調適以當板狀爐排元件1配置在相鄰爐排軸桿6上時藉由對應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之後末梢邊緣17在爐排軸桿6之樞轉移動之部分期間維持預定間隙10。圖16A至圖16C中繪示爐排軸桿6之樞轉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2經調適為藉由來自形成於爐子中之可移動爐排5下方之下腔室51之燃燒空氣所冷卻,如圖17及圖18中所示。如圖3至圖12中所示,此係由於板狀爐排元件1之頂壁12具備自頂壁12之下部側向下突出且沿板狀爐排元件1之縱向方向L延伸且自由曝露於來自下方之燃燒空氣之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而實現。如圖所示,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自由曝露於來自下方之燃燒空氣,因為板狀爐排元件1不具有任何底壁或低於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之可能阻礙氣流進入或自至少一個冷卻肋離開之類似元件。如圖所示,在繪示之實施例中,板狀爐排元件1具備四個冷卻肋18、19、20、21,然而,可採用任何合適數目之冷卻肋。
圖17及圖18中所示之爐子包括經組構用於在操作期間自可移動爐排5下方且透過可移動爐排5且透過位於爐排上之燃料之層供應用於燃燒之主要空氣之未圖示的空氣供應。來自形成於可移動爐排5下方之下腔室51之此燃燒空氣亦用作如上文提及之用於爐排之板狀爐排元件之冷卻空氣。該空氣供應通常稱為欠燒空氣(underfire air)。此外,同樣地未指示,過火空氣(overfire air)可供應至爐排5上方之爐子。
圖1及圖2繪示已知空氣冷卻板狀爐排元件52。此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亦具有大致平坦之頂壁12、前端部14及後端部15。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具有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其經調適以當板狀爐排元件1配置在相鄰爐排軸桿6上時藉由對應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之後末梢邊緣17在爐排軸桿6之樞轉移動之部分期間維持該預定間隙10。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之頂壁12具備自頂壁12向下突出及沿板狀爐排元件52之縱向方向延伸之四個冷卻肋18、19、20、21。
圖1及圖2之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具有自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之頂壁12至前端部14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延伸之筆直前壁53。如圖所示,筆直前壁53與頂壁12形成斜角度且在其與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連接處形成尖狀前末梢邊緣54。如在圖1及圖2中所見,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之整個前端部14,亦即,形成於該前端部14之筆直前壁53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間的區域24係藉由固體材料形成。該固體材料沿前端部14自板狀爐排元件52之左側65延伸至板狀爐排元件52之右側66。如在圖1之縱向截面中所見,此固體材料之厚度沿著筆直前壁53自頂壁12及筆直前壁53之間之連接部25至尖狀前末梢邊緣54有很大的變化。在頂壁12及筆直前壁53之間的連接部25處,該厚度相對較小,在筆直前壁53之中間處,該厚度相對較大,且在尖狀前末梢邊緣54處,該厚度相對較小,但比頂壁12及筆直前壁53之間之連接部25處之厚度還厚。
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之尖狀前末梢邊緣54可在操作期間經受歸因於在前端部14處及在形成於前端部14之筆直前壁53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間之區域24中之固體材料形式中之尖狀前末梢邊緣54處之實質的質量濃度之顯著溫度梯度。此外如圖所示,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之四個冷卻肋18、19、20、21在到達相對遠離可升高溫度之尖狀前末梢邊緣54之前端部14之前結束。尖狀前末梢邊緣54之溫度在操作期間可達到高達大約900攝氏度。
根據本發明,如圖4及圖5中所示,相反地,板狀爐排元件1具有自板狀爐排元件1之頂壁12一直延伸至前端部14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向外彎曲前壁22。前端部14之前末梢邊緣23係由向外彎曲前壁22在其與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連接處形成,且向外彎曲前壁22具有變化少於±35%之標稱壁厚度。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進一步延伸進入至形成於前端部14之向外彎曲前壁22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間之區域13中且連接至向外彎曲前壁22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兩者。燃燒空氣可因此流動至形成於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中之一或多個冷卻區域或冷卻腔室32中,藉此冷卻燃燒空氣可接觸前端部14之向外彎曲前壁22之內部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內部,且藉此有效地冷卻前端部14且尤其係前末梢邊緣23處之區域。此外,接觸延伸至該冷卻腔室或腔室中且被連接至該前端部14之該向外彎曲前壁22及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該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的燃燒空氣可進一步冷卻該前末梢邊緣23之區域。特定言之,由於向外彎曲前壁22具有變化少於±35%之標稱壁厚度,故與先前技術爐排元件相比,燃燒空氣之冷卻效果在向外彎曲前壁22上方均勻,藉此使前末梢邊緣23更好且更有效冷卻。前末梢邊緣23之較佳冷卻可導致前末梢邊緣之磨損較少且因此板狀爐排元件1之更長壽命。此外,整個向外彎曲前壁22之平滑曲率可導致較強前壁而沒有張力可累積於其中的弱化區域。
作為實例,根據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末梢邊緣23之溫度可在操作期間在其中圖1及圖2之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52之尖狀前末梢邊緣54將達到幾乎900攝氏度之爐子設定中達到不超過300攝氏度。此意謂藉由根據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可獲得高達約600攝氏度之溫度降低。
根據本發明,較佳地,板狀爐排元件1之頂壁12係大體上至少大致上平坦。較佳地,頂壁12具有至少大致上恆定壁厚度。板狀爐排元件1之頂壁12之標稱壁厚度有利地可變化達少於±35%、較佳地少於±30%、更佳地少於±25%及最佳地少於±20%。
根據本發明,較佳地,向外彎曲前壁22自板狀爐排元件1之頂壁12連續地修圓至前端部14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使得向外彎曲前壁22形成前端部14之凸部分且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形成前端部14之凹部分。
如尤其在圖6、圖7及圖10之截面中所見,當在橫截面上看到時,板狀爐排元件1之頂壁12之上表面自兩側朝向上表面之中央區域傾斜。圖12中繪示之中心線50形成該上表面之最低點,如在橫截面中所見。該頂部表面之該斜度形成可將流體進一步向下導向該板狀爐排元件1下方且遠離該板狀爐排元件1之槽。
如圖13至圖15中進一步所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亦具有自板狀爐排元件2之頂壁12延伸至前端部14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向外彎曲前壁22。前端部14之前末梢邊緣23係由向外彎曲前壁22在其與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連接處形成,且向外彎曲前壁22具有變化少於±35%之標稱壁厚度。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進一步延伸至形成於前端部14之向外彎曲前壁22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間之區域13中且連接至向外彎曲前壁22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兩者。燃燒空氣可因此流動至形成於板狀爐排元件2之前端部14中之冷卻區域或腔室中,藉此冷卻燃燒空氣可接觸向外彎曲前壁22之內部及前端部14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內部且藉此有效地冷卻前端部14且尤其在前末梢邊緣23處的區域。此外,接觸延伸至該冷卻腔室中並連接至該前端部14之該向外彎曲前壁22及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該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的燃燒空氣可進一步冷卻前末梢邊緣23之區域。如將理解的,圖13至圖15中所示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前端部14之設計對應於圖3至圖12中所示之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之設計。因此,在上文關於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所闡述之優點亦可藉由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達成。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提及,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後端部15之設計不同於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之設計。比較圖5及圖14,可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後端部15比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1之後端部15短。此外,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2之後端部15係以相對較大曲率半徑修圓以與固定板狀爐排元件4協作,如上文所論述且如圖16A至圖16C中所示。
根據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2可較佳地在砂模鑄造程序中製造為單件金屬。隨後,該鑄件可經機械加工至精確度量。該砂模鑄造程序可例如為消失泡模類型或任何其他合適砂模鑄造程序。然而,當然,可以任何合適方式生產根據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2,諸如藉由任何合適鑄造程序或機械加工程序或甚至以3D列印程序生產。板狀爐排元件1、2亦可從任何合適數目之元件組裝。
根據本發明之板狀爐排元件1、2之向外彎曲前壁22之標稱壁厚度可有利地變化少於±30%、較佳地少於±25%及最佳地少於±20%。藉由更進一步減小向外彎曲前壁22之標稱壁厚度之變化,可進一步均化在向外彎曲前壁22上流體之冷卻效果且藉此以較高程度獲得前壁之均勻冷卻。特定言之,可避免該前末梢邊緣23之不充分冷卻。
較佳地,該向外彎曲前壁22具有至少大致上恆定壁厚度。
參考圖5,自板狀爐排元件1、2之頂壁12延伸至前末梢邊緣23之向外彎曲前壁22之部分可有利地具有變化達少於±40%且較佳地少於±20%之第一標稱曲率半徑R之外輪廓。前末梢邊緣23可有利地具有變化少於±20%之第二標稱曲率半徑r之外輪廓。有利地,第一標稱曲率半徑R大於第二標稱曲率半徑r2倍以上,較佳地大於3倍以上,更佳地大於4倍以上且最佳地大於5倍以上。藉此,可尤其可能將燃燒空氣之冷卻效果集中至前末梢邊緣23處之區域,因為燃燒空氣可相較於根據先前技術被引導更靠近許多於板狀爐排元件1、2之前末梢邊緣23。前末梢邊緣23之更佳冷卻可導致前末梢邊緣之磨損較少且因此板狀爐排元件1、2之更長壽命。
根據本發明,板狀爐排元件1、2之向外彎曲前壁22可有利地具有具第一標稱曲率半徑R之外輪廓,其中第一標稱曲率半徑R自板狀爐排元件1、2之頂壁12至前末梢邊緣23係恆定、恆定增加或恆定減小。
參考圖3至圖12,如在圖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所示,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包含形成板狀爐排元件1、2之第一側壁之第一冷卻肋18及形成板狀爐排元件之第二側壁之第二冷卻肋21,第二側壁與第一側壁相對。藉此,特定言之,一或多個冷卻腔室32可形成於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中,藉此冷卻燃燒空氣可接觸向外彎曲前壁22之內部及前端部14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內部,且藉此有效地冷卻前端部14且尤其前末梢邊緣23處之區域,藉此導致前末梢邊緣處之磨損較少。在所繪示實施例中進一步所示、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進一步包含配置在第一冷卻肋18及第二冷卻肋21之間的兩個中間冷卻肋19、20。藉此,在前末梢邊緣23之區域處可經歷甚至更佳冷卻效果且因此減少磨損。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多於或少於兩個中間冷卻肋。
較佳地,冷卻肋18、19、20、21密封地連接至向外彎曲前壁22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兩者,使得分離冷卻腔室67在板狀爐排元件1、2之前端部14處形成於相鄰冷卻肋18、19、20、21之間,且其中該分離冷卻腔室67之每一者可經由形成在各自相鄰冷卻肋18、19、20、21之間且在板狀爐排元件1、2之前端部14後方之開口68觸及燃燒空氣。藉此,在前末梢邊緣23之區域處可經歷甚至更佳冷卻效果且因此減少磨損。
如圖4及圖5中所見,較佳地,板狀爐排元件1之頂壁12在縱向截面中觀看時係至少大致上平坦的,且頂壁12之部分69在板狀爐排元件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至少一部分上延伸。頂壁12之部分69係在圖4及圖5中繪示之連接點33處連接至向外彎曲前壁22。藉此,可最大化形成於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端部14中之該冷卻區域或腔室32之體積,藉此促進燃燒空氣之觸及且藉此最大化在前端部14且尤其在前末梢邊緣23處之區域中之燃燒空氣之可能冷卻效果。因此,在前末梢邊緣之區域處可經歷較少磨損。
較佳地,頂壁12在板狀爐排元件1、2之縱向方向L中延伸超過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範圍之至少30%、較佳地至少40%及最佳地至少50%。藉此,可更好地促進燃燒空氣之觸及,且可進一步增大前端部14中且尤其在前末梢邊緣23處之區域中之燃燒空氣之可能冷卻效果。
如圖5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在頂壁12及向外彎曲前壁22之間之連接點33(如在繪示橫截面中所見)係在板狀爐排元件1之縱向方向L中以距離d定位在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頂點36或上部點(如在繪示橫截面中所見)前面。藉此,可更好地促進燃燒空氣之觸及。應注意,雖然該連接點33及該頂點36在繪示橫截面中被視為點,但是此等點在實際上係板狀爐排元件1、2上之線。
在圖4中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在板狀爐排元件1、2之縱向截面中可見,向外彎曲前壁22係關於與板狀爐排元件1、2之縱向方向L形成至少大致上45度之角度之對稱線S而至少大致上對稱。
尤其如圖3及圖11中所見,至少一個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可藉由橫向肋26、27或類似元件互連至相鄰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在圖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橫向肋26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之背部分處連接所有四個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且三個橫向肋27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之前部分處連接各自對(pairs)鄰近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應注意,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橫向肋26因此穿過所有四個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如圖所示,另一方面,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三個橫向肋27配置在相鄰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之各自對之間。在其他未圖示實施例中,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之一或多個可破裂,在沿板狀爐排元件1之縱向方向之一或多個位置處具有切口或類似物。此外,三個橫向肋35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之中心部分處連接各自對相鄰向下突出冷卻肋18、19、20、21,該三個橫向肋35中之該兩個最外側者提供有各自螺紋安裝孔39以用於在圖20及圖21中所示之箱樑48上安裝板狀爐排元件1。
如圖11中所見,形成板狀爐排元件1之第一側壁之第一冷卻肋18及形成板狀爐排元件之第二側壁之第二冷卻肋21具備各自冷卻肋之較短前延伸部29。同樣地,第三冷卻肋19及第四冷卻肋20具備冷卻肋之各自相對較長前延伸部28。冷卻肋之向下延伸前延伸部28、29有助於將冷卻空氣導引至形成於前端部14中之各別相鄰冷卻肋之間之分離冷卻腔室67中且應較佳地具有某一高度。然而,當板狀爐排元件1配置成鄰近此側壁34時,第一與第二冷卻肋18、21之較短前延伸部29提供配置在爐排道之側壁34處諸如螺栓之元件的空間。
如在圖19、圖20及圖21中所示,板狀爐排元件1、2藉由螺合至板狀爐排元件之螺紋安裝孔39中之未圖示螺栓安裝在該箱樑48上。
d:自頂壁及向外彎曲前壁之間之連接點至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頂點之縱向距離
R:第一標稱曲率半徑
r:第二標稱曲率半徑
S:向外彎曲前壁之對稱線
1: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
2: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
3:最後半板狀爐排元件
4:固定板狀爐排元件
5:爐子之可移動爐排
6:樞轉爐排軸桿
7:傾斜爐排表面
8:驅動機構
9:同步機構
10:板狀爐排元件之間之預定間隙
11:板狀爐排元件之邊緣部分
12:板狀爐排元件之頂壁
13:形成於向外彎曲前壁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間之區域
14: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
15:板狀爐排元件之後端部
16:前端部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
17:後端部之後末梢邊緣
18:第一冷卻肋
19:第三冷卻肋
20:第四冷卻肋
21:第二冷卻肋
22:板狀爐排元件之向外彎曲前壁
23:前端部之修圓前末梢邊緣
24:形成在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之筆直前壁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間之區域
25: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之頂壁及筆直前壁之間之連接部
26:橫向連接肋
27:橫向連接肋
28:冷卻肋之較長前延伸部
29:冷卻肋之較短前延伸部
30: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之第一側
31: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之第二側
32:在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中之冷卻腔室
33:在頂壁及向外彎曲前壁之間之連接點(以橫截面見)(實際上為連接線)
34:爐排道之側壁
35:橫向肋
36: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頂點(實際上為頂點線)
39:板狀爐排元件之螺紋安裝孔
41:左爐排道
42:右爐排道
43:爐排道之第一區段
44:爐排道之第二區段
45:爐排道之第三區段
46:爐排道之第四區段
47:固定入口連接板
48:承載板狀爐排元件之箱樑
49:冷卻空氣入口
50:頂壁之上表面之中心線
51:下腔室
52:先前技術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
53:板狀爐排元件之筆直前壁
54:先前技術板狀爐排元件之尖狀前末梢邊緣
56:可移動爐排之框架
57:同步桿
58:第一同步槓桿臂
59:第二同步槓桿臂
60:驅動機構之線性致動器
61:第一連結桿
62:第二連結桿
63:曲柄臂
64:偏壓機構之盤形彈簧
65:板狀爐排元件之左側
66:板狀爐排元件之右側
67:形成在各自相鄰冷卻肋之間之分離冷卻腔室
68:形成在各自相鄰冷卻肋之間之開口
69:延伸在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至少一部分上之頂壁之部分
本發明現將參考示意圖藉由實施例之例子在下文中更詳細地闡述,其中
[圖1]係針對爐子之可移動爐排穿過先前技術空氣冷卻板狀爐排元件之縱向截面;
[圖2]係圖1之先前技術空氣冷卻板狀爐排元件之仰視圖;
[圖3]係根據本發明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之空氣冷卻板狀爐排元件之仰視圖;
[圖4]係圖3之板狀爐排元件之側視圖;
[圖5]係沿著圖3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之線V-V截取之橫截面;
[圖6]係沿著圖4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之線VI-VI截取之橫截面;
[圖7]係沿著圖4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之線VII-VII截取之橫截面;
[圖8]係沿著圖4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之線VIII-VIII截取之橫截面;
[圖9]係沿著圖4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之線IX-IX截取之橫截面;
[圖10]係沿著圖4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之線X-X截取之橫截面;
[圖11]係從根據本發明如圖3至圖5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下方傾斜地觀看之立體圖;
[圖12]係從根據本發明如圖3至圖5中所繪示之板狀爐排元件上方傾斜地觀看之立體圖;
[圖13]係根據本發明之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之所謂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之仰視圖;
[圖14]係沿著圖13中所繪示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之線XIV-XIV截取之縱向截面;
[圖15]係從根據本發明如圖13及圖14中所繪示之第一半板狀爐排元件下方傾斜地觀看之立體圖;
[圖16A至圖16C]繪示根據本發明包含數個板狀爐排元件之可移動爐排之區段在不同操作階段中之橫截面視圖;
[圖17]繪示穿過根據本發明包含若干板狀爐排元件之可移動爐排之縱向截面;
[圖18]繪示從如圖17繪示之可移動爐排上方傾斜地觀看之立體圖;
[圖19]繪示穿過圖17中繪示之可移動爐排之部分之橫向截面;
[圖20]係沿著圖19中所繪示之可移動爐排之線XX-XX截取之橫截面;
[圖21]係對應於圖20之截面圖,但根據本發明繪示之所謂半板狀爐排元件;及
[圖22]繪示配置用於來回樞轉圖17中繪示之可移動爐排之區段之爐排軸桿之驅動及同步機構。
在下文中,一般而言,已藉由相同元件符號指定不同實施例之類似元件。
d:自頂壁及向外彎曲前壁之間之連接點至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頂點之縱向距離
R:第一標稱曲率半徑
r:第二標稱曲率半徑
1:全尺寸板狀爐排元件
11:板狀爐排元件之邊緣部分
12:板狀爐排元件之頂壁
13:形成於向外彎曲前壁及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間之區域
14: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
15:板狀爐排元件之後端部
16:前端部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
17:後端部之後末梢邊緣
19:第三冷卻肋
22:板狀爐排元件之向外彎曲前壁
23:前端部之修圓前末梢邊緣
26:橫向連接肋
27:橫向連接肋
28:冷卻肋之較長前延伸部
32:在板狀爐排元件之前端部中之冷卻腔室
33:在頂壁及向外彎曲前壁之間之連接點(以橫截面見)(實際上為連接線)
35:橫向肋
36: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頂點(實際上為頂點線)
39:板狀爐排元件之螺紋安裝孔
68:形成在各自相鄰冷卻肋之間之開口
69:延伸在下向內彎曲壁部分之至少一部分上之頂壁之部分
Claims (11)
- 一種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5)的板狀爐排元件(1、2),該可移動爐排(5)包含許多樞轉爐排軸桿(6)承載板狀爐排元件(1、2、3)且藉此界定傾斜爐排表面(7),該可移動爐排(5)包含驅動機構(8),其經配置以用於在相反旋轉方向上來回樞轉相鄰爐排軸桿(6)以賦予在該爐排表面(7)上之材料波狀移動以向下運輸此材料,且該可移動爐排(5)包含同步機構(9),其經配置以在該爐排軸桿(6)之樞轉移動期間在相鄰爐排軸桿(6)之板狀爐排元件(1、2、3)之邊緣部分(11)之間維持預定間隙(10),該板狀爐排元件(1、2)具有頂壁(12)、前端部(14)及後端部(15),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縱向方向(L)延伸於該前端部(14)及該後端部(15)之間,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前端部(14)具有經調適以當該板狀爐排元件(1、2)配置在相鄰爐排軸桿(6)上時在該爐排軸桿(6)之該樞轉移動之部分期間藉助對應板狀爐排元件(1)之該後端部(15)之後末梢邊緣(17)維持該預定間隙(10)之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且該板狀爐排元件(1、2)經調適以藉由來自形成於該爐子中之該可移動爐排(5)下方之下腔室(51)之燃燒空氣冷卻,其中,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頂壁(12)具有自該頂壁(12)向下突出且延伸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縱向方向(L)上且被自由曝露至來自下方之燃燒空氣之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其特徵在於,該板狀爐排元件(1、2)具有自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頂壁(12)延伸至該前端部(14)之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向外彎曲前壁(22),其中,該前端部(14)之前末梢邊緣(23)係藉由該向外彎曲前壁(22)形成在其與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連接處,其中,該向外彎曲前壁(22)具有少於±35%變化之標稱壁厚度,且其中,該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進一步延伸至形成在該向外彎曲前壁(22)及該前端部(14)之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間之區域(13)中且連接至該向外彎曲前壁(22)及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兩者。
- 如請求項1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該向外彎曲前壁(22)之標稱壁厚度變化少於±30%、較佳地少於±25%且最佳地少於±20%。
- 如請求項1或2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自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頂壁(12)延伸至該前末梢邊緣(23)之該向外彎曲前壁(22)之部分具有具變化少於±40%且較佳地少於±20%之第一標稱曲率半徑(R)之外輪廓,其中,該前末梢邊緣(23)具有具變化少於±20%之第二標稱曲率半徑(r)之外輪廓,且其中,該第一標稱曲率半徑(R)係該第二標稱曲率半徑(r)的多於2倍大,較佳地多於3倍大,更佳地多於4倍大且最佳地多於5倍大。
- 如請求項1或2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該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包含形成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第一側壁之第一冷卻肋(18)及形成該板狀爐排元件之第二側壁之第二冷卻肋(21),該第二側壁與該第一側壁相對。
- 如請求項4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該至少一個冷卻肋(18、19、20、21)進一步包含配置在該第一冷卻肋(18)及該第二冷卻肋(21)之間之若干中間冷卻肋(19、20)。
- 如請求項4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該等冷卻肋(18、19、20、21)密封地連接至該向外彎曲前壁(22)及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兩者,使得分離冷卻腔室(67)形成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前端部(14)處之相鄰冷卻肋(18、19、20、21)之間,且其中,該分離冷卻腔室(67)之每一者可透過形成在各自相鄰冷卻肋(18、19、20、21)之間且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前端部(14)後面的開口(68)由燃燒空氣觸及。
- 如請求項1或2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頂壁(12)當在縱向截面中觀看時係至少大致上平坦的,且其中,該頂壁之一部分(69)延伸在該板狀爐排元件之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至少一部分的上方。
- 如請求項7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該頂壁(12)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縱向方向(L)中延伸於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範圍的上方至少30%、較佳地至少40%及最佳地至少50%。
- 如請求項1或2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縱向截面中觀看,該頂壁(12)及該向外彎曲前壁(22)之間之連接點(33)係以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縱向方向(L)中之距離(d)而定位在該下向內彎曲壁部分(16)之頂點(36)前面。
- 如請求項1或2之板狀爐排元件,其中,在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縱向截面上觀看,該向外彎曲前壁(22)係關於與該板狀爐排元件(1、2)之該縱向方向(L)形成至少大致上45度之角度之對稱線(S)而至少大致上對稱。
- 一種具有包含若干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板狀爐排元件(1、2)之可移動爐排(5)之爐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22183611.7 | 2022-07-07 | ||
EP22183611.7A EP4303492A1 (en) | 2022-07-07 | 2022-07-07 | Plate-formed grate element for a movable grate of a furnac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13846A true TW202413846A (zh) | 2024-04-01 |
Family
ID=82547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25486A TW202413846A (zh) | 2022-07-07 | 2023-07-07 | 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的板狀爐排元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303492A1 (zh) |
TW (1) | TW202413846A (zh) |
WO (1) | WO202400893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338125B (zh) * | 1968-04-04 | 1971-08-30 | S Alexandersson | |
DE2833255A1 (de) | 1978-07-28 | 1980-02-07 | Pauli Gmbh Waermetechnik | Luftgekuehlter roststab |
DE3343024A1 (de) | 1983-11-28 | 1985-06-05 | Wärmetechnik Dr. Pauli GmbH, 8035 Gauting | Luftgekuehlter beweglicher rost |
WO1988006256A1 (en) | 1987-02-18 | 1988-08-25 | Balduin Pauli | Grille arrangement, particularly for stepped, pivoting grilles |
EP2487414B1 (de) * | 2011-02-04 | 2016-11-02 | Seko-Patent GmbH | Roststab |
CA3025605C (en) | 2016-07-07 | 2021-03-30 | Babcock & Wilcox Volund A/S | Movable grate for a furnace |
-
2022
- 2022-07-07 EP EP22183611.7A patent/EP430349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7-07 TW TW112125486A patent/TW202413846A/zh unknown
- 2023-07-07 WO PCT/EP2023/068868 patent/WO2024008930A1/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08930A1 (en) | 2024-01-11 |
EP4303492A1 (en) | 2024-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60011114A1 (en) | Grate panel,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incineration grate and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 | |
KR100473233B1 (ko) | 점화플랜트용화격자 | |
KR100200404B1 (ko) | 화격자봉 그리고 연소시설용 화격자 | |
JP2016211836A (ja) | 火格子構造体 | |
JP2001505295A (ja) | 水冷燃焼火格子 | |
US20130306050A1 (en) | Grate bar | |
TW202413846A (zh) | 用於爐子之可移動爐排的板狀爐排元件 | |
CN101180500A (zh) | 用于分阶炉篦加煤机的炉条和炉篦 | |
US20060000396A1 (en) | Grate panel,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incineration grate and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 | |
US2806439A (en) | Grate | |
PL72908Y1 (pl) | Rusztowina do ruchomych palenisk schodkowych | |
JP6512605B2 (ja) | 耐火物被覆火格子 | |
KR20230149525A (ko) | 스토커 소각 및 연소용 공랭 화격자 | |
US5899149A (en) | Incineration grate with ducts for conveying a heat transmission medium | |
US20110253018A1 (en) | Air-cooled grate block | |
US20240125471A1 (en) | Plate-formed grate element for a movable grate of a furnace | |
CZ249297A3 (cs) | Roštová deska | |
JP2022538488A (ja) | 燃焼火格子用の火格子ブロック | |
JP3601889B2 (ja) | ごみ焼却炉用火格子ブロック | |
CN107543170B (zh) | 炉排组装体 | |
KR102597019B1 (ko) | 소각로용 공냉식 화격자 | |
US2701536A (en) | Grate structure for refuse burning furnaces | |
US667399A (en) | Furnace-grate. | |
KR102319512B1 (ko) | 화격자를 구비한 소각로 | |
EP4102133A1 (en) | Liquid-cooled grate in a solid-fuel bur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