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3079B -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3079B
CN107533079B CN201680022150.XA CN201680022150A CN107533079B CN 107533079 B CN107533079 B CN 107533079B CN 201680022150 A CN201680022150 A CN 201680022150A CN 107533079 B CN107533079 B CN 1075330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nozzle
liquid
cleaning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21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3079A (zh
Inventor
安居晃启
千田早织
平野匡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High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3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3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3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3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4Cleaning sample transfe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 G01N35/1016Control of the volume dispensed or introduc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178Special arrangements of analysers
    • G01N2035/00237Handling microquantities of analyte, e.g. microvalves, capillary networ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具备试样分注机构(12),该试样分注机构(12)具备试样喷嘴(12a),试样喷嘴(12a)通过对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进行吸引及排出而将试样容器(15)中的试样分注至反应容器(2),控制试样分注机构(12)执行:将试样喷嘴(12a)插入到试样容器(15)中吸引试样容器(15)中的试样的试样吸引处理;在试样吸引处理之后通过试样喷嘴(12a)吸引液体的液体吸引处理;以及从试样喷嘴(12a)以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向空的反应容器(2)排出液体和试样的一部分的排出处理。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能够与试样喷嘴的外形、试样的粘性无关地对微量的试样高精度地进行分注。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血液、尿等生物试样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对血液、尿等生物试样(以下称为试样)所含特定成分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自动分析装置因分析结果的再现性高、处理速度快而对于现今的诊断等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自动分析装置所采用的测定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即:使用反应液的颜色会因与试样中的分析对象成分发生反应而改变的试剂的分析方法(比色分析)、使用向与试样中的分析对象成分直接或间接地而特异地发生结合的物质附加标识体的试剂并对标识体进行计数的分析方法(免疫分析)等,利用分注装置等将试样容器中容纳的试样、以及试剂容器中容纳的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中进行混合来进行分析。
在上述这样的分析中,作为容纳试样的试样容器,除了上部有开口部的开放型的试样容器以外,有时将开口端以胶塞等进行密闭而内部减压的真空采血管等用作试样容器,并研究了多种试样分注方法。
作为从如真空采血管等那样进行栓塞的试样容器分注试样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5296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采样装置,具备:使多个样本容器向采样位置移动的样本·载具;以在采样位置信息中具有移动路径的方式设置的侧方平移器;以利用该侧方平移器而位于侧方的方式装设的垂直方向平移器;利用垂直方向平移器而向样本容器内以及样本容器外沿垂直方向移动的采样·探针;以从样本容器吸出样本的方式与探针连接的液体泵;使上述两个平移器以及泵工作而实施上述吸出操作的控制器单元,该采样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两个平移器是流动驱动式执行器,样本容器直立,至少一个样本容器关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52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对于自动分析装置的处理能力的提高、分析成本的削减等的要求正在提高,对于上述那样向试样添加试剂的分析方法要求降低所使用的试剂量。因此,要求在自动分析装置中进行一次分析所使用的试样达到一位数的微升的数量级,且要求高分注精度。
另一方面,如现有技术那样,在从开口端以胶塞等进行密闭的真空采血管那样的试样容器不是开栓而直接采取试样的情况下,由分注装置的试样喷嘴直接贯穿胶塞等而浸渍于试样容器内的试样,因此需要考虑作用于试样喷嘴的插入载荷。因此,用于贯通密闭型试样容器的胶塞等的试样喷嘴,与开放型试样容器中所用试样喷嘴相比,需要考虑增大外径且降低向胶塞等的插入荷载而使前端形状锐利。
但是,在试样喷嘴的外径大或前端锐利的情况下,会由于试样喷嘴的开口部大而使排出的势头降低,并且会由于必须使开口部相对于反应容器底面倾斜而导致试样难以从试样喷嘴的前端脱离。尤其是在对全血、经离心分离的血球等粘度高的试样进行分注的情况下,使试样润湿扩展于反应容器底面是非常困难的,存在当试样喷嘴从反应容器脱离时带回试样的问题。
本申请发明针对上述问题做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能够与试样喷嘴的外形、试样的粘性无关地对微量的试样高精度地进行分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具备:试样分注机构,其具有试样喷嘴,该试样喷嘴通过对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进行吸引及排出而将试样容器中的试样分注至反应容器;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执行:将上述试样喷嘴插入上述试样容器中吸引上述试样容器中的试样的试样吸引处理、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之后,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对液体进行吸引的液体吸引处理、以及以上述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从上述试样喷嘴向空的上述反应容器排出上述液体和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排出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与试样喷嘴的外形、试样的粘性无关地对微量的试样高精度地进行分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将第二试样分注机构抽出而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
图3是将清洗槽、液体供给部以及水滴除去部抽出而概略地进行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试样分注动作流程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试样分注动作详情的流程图。
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清洗槽、液体供给部以及水滴除去部抽出而概略地进行表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详细地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图1中,自动分析装置100主要由以下各部构成:容纳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的试样容器15;搭载一个以上的试样容器15的试样架16;搬送试样架16的试样搬送机构17;容纳用于试样分析的试剂的试剂瓶10;将多个试剂瓶10沿周向排列配置的试剂盘9;将试样和试剂混合进行反应的反应容器2;将多个反应容器2沿周向排列配置的反应盘1;从利用试样搬送机构17搬送到试样分注位置的试样容器15向反应容器2分注试样的第一及第二试样分注机构11、12;从试剂瓶10向反应容器2分注试剂的试剂分注机构7、8;对分注到反应容器2中的试样与试剂的混合液(反应液)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5、6;通过对从未图示的光源经由反应容器2的反应液得到的透射光进行测定来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的分光光度计4;对使用过的反应容器2进行清洗的清洗机构3;对自动分析装置100的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1。分光光度计4对混合液(反应液)的吸光度进行测定而实现自动分析装置100的分析。由该吸光度可算出与试剂对应的分析项目的预定成分的浓度等。此外,在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而对构成自动分析装置100的各机构与控制部21的连接进行了部分省略来表示。
由试样搬送机构17进行搬送的试样架16所搭载的试样容器15包括:在上部具有开口部且以胶塞等盖部件86将上部开口部栓塞的密闭型的试样容器(栓塞容器)、以及将上部开口部的盖部件等除去而开放的开放型的试样容器(开栓容器)。
第一试样分注机构11具有将其前端朝向下方配置的试样喷嘴11a,试样喷嘴11a连接试样用泵19。第一试样分注机构11构成为能够进行水平方向上的旋转动作以及上下动作,且通过将试样喷嘴11a插入开放型的试样容器15吸引试样,并将试样喷嘴11a插入反应容器2排出试样,由此从试样容器15向反应容器2分注试样。另外,第一试样分注机构11通过将试样喷嘴11a插入反应容器2吸引试样(或者是反应液)并向其它反应容器2排出来进行反应容器2之间的试样(或者是反应液)的分注。在第一试样分注机构11的运转范围内配置有利用清洗水对试样喷嘴11a进行清洗的清洗槽13。
图2是将第二试样分注机构抽出而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
如图2所示,第二试样分注机构12具备以延设于横向的方式配置的臂42、在臂42的一端将其前端朝向下方配置的试样喷嘴12a、在臂42的另一端配置而进行臂42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动作及上下动作的臂驱动机构41。试样喷嘴12a经由在臂驱动机构41内贯通设置的管路(未图示)而连接注射器泵51,且由注射器泵驱动机构51a进行驱动。另外,在注射器泵51连接有泵53,该泵53将水箱81内贮存的纯水等系统水74向注射器泵51及试样喷嘴12a内供给,在将泵53与注射器泵51连接的管路中设有进行管路开闭(流通与断开的切换)的电磁阀52。
试样喷嘴12a的下端部形成为锐角(例如试样喷嘴12a的轴向与试样喷嘴12a的前端角α为15°~20°左右),且构成为能够贯通密闭型的试样容器15的盖部件。即,第二试样分注机构12将试样喷嘴12a插入开放型的试样容器15、密闭型的试样容器15吸引试样,并将试样喷嘴12a插入反应容器2排出试样,由此从试样容器15向反应容器2分注试样。
在第二试样分注机构12的运转范围内配置有:利用清洗水对试样喷嘴12a进行清洗的清洗槽14;将由试样喷嘴12a进行吸引的系统水(纯水等)等液体贮存且配置于液体吸引位置的液体供给部71;将附着于试样喷嘴12a外壁的水滴除去且配置于真空吸引位置的水滴除去部72。
图3是将清洗槽、液体供给部以及水滴除去部抽出而概略地进行表示的纵剖视图。
如图3所示,在清洗槽14设有清洗喷嘴73,该清洗喷嘴73将贮存于水箱81而利用泵79进行供给的系统水74作为清洗水排出以对试样喷嘴12a进行清洗。另外,在将泵79与清洗喷嘴73连接的管路中设有进行管路开闭(流通与断开的切换)的电磁阀77。在清洗槽14中,从清洗喷嘴73排出的清洗水通过对试样喷嘴12a进行清洗的清洗位置,并经由其下方设置的废液口78被废弃至废液箱(未图示)。
水箱81贮存的系统水74被泵79向液体供给部71供给,在连接液体供给部71与泵79的管路中设有进行管路开闭(流通与断开的切换)的电磁阀75。液体供给部71与清洗槽14邻接配置,从设于液体供给部71的清洗槽14侧的放出部71a向清洗槽14的清洗位置放出系统水74的一部分。
水滴除去部72连接真空泵80,在将水滴除去部72与真空泵80连接的管路中设有进行管路开闭(流通与断开的切换)的电磁阀76。在水滴除去部72中,从试样喷嘴12a的外壁吸引的水滴经由真空泵80被废弃至废液箱(未图示)。
试剂分注机构7、8连接试剂用泵18,在试剂分注机构7、8的运转范围内配置有清洗槽32、33,该清洗槽32、33对试剂分注机构7、8的试剂喷嘴7a、8a进行清洗。另外,在搅拌机构5、6的运转范围内配置有对搅拌机构5、6进行清洗的清洗槽30、31。另外,在清洗机构3连接有清洗用泵20。
控制部21对包括各泵18~20、53、79、80、各电磁阀52、75~77、各驱动机构41、51a等在内的自动分析装置100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进行后述的试样的分注动作,并且基于来自分光光度计4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试样的分析。
在这里,参照图4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分注动作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试样的分注动作的流程的图。在图4中示出了从密闭型的试样容器15向反应容器2分注试样的情况。
在分注动作中,首先利用臂驱动机构41驱动臂42使试样喷嘴12a向清洗槽14的清洗位置移动,并使电磁阀52、77流通(打开)而使系统水74从清洗喷嘴73及试样喷嘴12a排出,对试样喷嘴12a的外侧以及内侧进行清洗,并且在试样喷嘴12a内充满系统水89(状态(a))。此时,将上次试样分注动作时的试样、分节空气等废弃物94废弃。在对试样喷嘴12a的清洗结束后,断开(关闭)电磁阀52、77。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真空吸引位置,打开电磁阀76并利用水滴除去部72将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82除去(状态(b))。在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除去后关闭电磁阀76。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真空吸引位置外,利用注射器泵驱动机构51a驱动注射器泵51,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分节空气83(容量V1)(状态(c))。
接下来,使试样喷嘴12a从密闭型的试样容器15的上方下降,从而贯通密闭型的试样容器15的盖部件86(例如胶塞)将试样喷嘴12a插入试样容器15内,以试样喷嘴12a浸渍于试样容器15内的试样84的状态驱动注射器泵51并吸引试样85(容量V2)(状态(d))。此外,容量V2的量要比实际排出至反应容器2而用于分析的试样量足够多。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从盖部件86拔出而脱离试样容器15(状态(e))。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清洗槽14的清洗位置,打开电磁阀77从清洗喷嘴73排出系统水74,对试样喷嘴12a的外侧进行清洗(状态(f))。此时,通过驱动注射器泵51而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系统水88(容量V3)。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液体吸引位置,浸渍于液体供给部71所贮存的系统水74,并通过驱动注射器泵51而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追加的系统水90(容量V4)(状态(g))。此后,使试样喷嘴12a脱离液体供给部71。在试样喷嘴12a脱离液体供给部71之后,使电磁阀75打开恒定时间,向液体供给部71供给系统水74,补充液体供给部71的系统水74,并且从放出部71a放出系统水74,进行液体供给部71的系统水74的置换。此外,在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在状态(f)下存在预先吸引的系统水88,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试样喷嘴12a内的试样85向液体供给部71的系统水74扩散而引发的分注误差。并且,在试样喷嘴12a脱离液体供给部71之后,对液体供给部71的系统水74进行置换,因此能够防止有可能在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等上微量残留的试样成分在液体供给部71的系统水74中残留。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真空吸引位置,打开电磁阀76并利用水滴除去部72将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82除去(状态(h))。在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除去后关闭电磁阀76。此外,在分注1uL左右的试样的本实施方式中试样喷嘴12a的内径为1mm以下,与此相对,试样喷嘴12a的外壁与水滴除去部72的内壁的间隔为了避免发生碰撞等风险而隔开几毫米左右。因此,避免了试样喷嘴12a内的系统水、试样等液体被真空泵80的吸引力抽吸。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真空吸引位置外,利用注射器泵驱动机构51a驱动注射器泵51,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空气91(容量V5)(状态(i))。该空气91在向反应容器2排出试样之前,用作提高试样85的排出速度的加速区间,因此,空气91的容量V5只要是足够使试样加速的量即可。此外,该容量V5是2μL左右,空气91是通过将系统水90吸引15mm左右而被吸引。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插入反应容器2,在使试样喷嘴12a的前端与空的反应容器2的底面略微接触的状态下,利用注射器泵51按照空气91、系统水90、系统水88、试样85的一部分(状态(i))的试样92(容量V6)参照)的顺序进行排出(状态(j))。在系统水90、88(容量V3+V4)、试样85的一部分(容量V6)被排出后,使试样喷嘴12a脱离反应容器2,向清洗槽14的清洗位置移动(即转入状态(a))。以后,则根据需要重复进行与状态(a)~状态(j)相伴的分注动作。
此外,在状态(j)下排出空气91(容量V5)时系统水88、90和试样85a被加速。并且,当系统水88、90和试样85的速度充分提高时,系统水88、90先从试样喷嘴12a的前端飞出。系统水88、90由于粘性低而在与反应容器2的底面接触时容易润湿扩展,反应容器2的底面与试样喷嘴12a内部的液体经由系统水88、90而相连。此后连续地从试样喷嘴12a的前端飞出用于分析的试样92(容量V6)。这样,在试样92飞出时,由于试样喷嘴12a内的试样等液体与反应容器2的底面已经通过系统水88、90而相连,因此即使在试样92的粘性高的情况下,试样92也会与系统水88、90一起在反应容器2的底面切实地润湿扩展(试样92与系统水88、90的混合物93),因此避免了在试样喷嘴12a脱离反应容器2时带回试样92。另外,由于在试样喷嘴12a内残留余量的试样95(容量V7),因此避免了分节空气83、系统水89向反应容器2内飞出。
此外,虽然在图4中例示了从密闭型的试样容器15向反应容器2分注试样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是在从开放型的试样容器15向反应容器2分注试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同样的与状态(a)~状态(j)相伴的分注动作。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试样分注动作详情的流程图。
在图5中,首先是控制部21控制臂驱动机构41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清洗槽14的清洗位置的清洗喷嘴73前方(步骤S10),打开电磁阀52、77从清洗喷嘴73及试样喷嘴12a排出系统水74进行清洗。在上次分注动作时的试样、分节空气等废弃物94残留于试样喷嘴内12a的情况下将废弃物94废弃。在该清洗工序中,对试样喷嘴12a的外侧以及内侧进行清洗,并且试样喷嘴12a内充满系统水89(步骤S20)。此后,关闭电磁阀52、77(步骤S25)。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移动到真空吸引位置(步骤S30),打开电磁阀76并利用水滴除去部72将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82除去(步骤S40)。此后,关闭电磁阀76(步骤S45)。
接下来,使试样喷嘴12a脱离真空吸引位置向真空吸引位置外移动(步骤S50),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分节空气83(步骤S60)。
接下来,将试样喷嘴12a插入试样容器15内(步骤S70),吸引试样85(步骤S80)。
接下来,使试样喷嘴12a脱离试样容器15(步骤S90),并使试样喷嘴12a向清洗槽14的清洗喷嘴前的清洗位置移动(步骤S100)。
在这里,按照预先在控制部21中设定的分注动作的动作条件(以下称为分注动作条件),来判定是否需要对试样喷嘴12a的外壁进行清洗(步骤S110),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打开电磁阀77从清洗喷嘴73排出系统水74,对试样喷嘴12a的外侧进行清洗(步骤S120)。接下来,按照分注动作条件来判定是否需要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系统水88(步骤S130),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系统水88(步骤S140)。此外,在步骤S110、S130中判定为不需要进行试样喷嘴清洗、系统水88的吸引(即在S110、步骤S130中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是预先知晓试样容器15所容纳的作为分注对象的试样粘度低的情况(例如试样非全血而是手动溶血的情况)、试样的分注量比较多的情况(例如10uL左右的情况)。此外,也有需要进行试样喷嘴清洗而不需要进行系统水88的吸引的情况。例如在手动溶血的情况下,是虽然想要使附着于试样喷嘴12a周边的试样落下,但是由于试样的粘度低而不必吸引系统水的情况。关于试样怎样流动,能够通过预先确定分注动作条件,并判定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是否符合该条件来实现。
当在步骤S110、S130中判定结果为“否”时,或者是步骤S140的处理结束时,判定是否需要使试样喷嘴12a向液体吸引位置移动(步骤S150),当判定结果为“是”时,将试样喷嘴12a向液体吸引位置移动(步骤S160)。接下来,按照分注动作条件来判定是否需要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系统水90(步骤S170),当判定结果为“是”时则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系统水90(步骤S180)。此外,当不需要在步骤S170中进行系统水90的吸引(即在步骤S180中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是预先知晓试样容器15所容纳的作为分注对象的试样粘度低的情况(例如试样非全血而是手动溶血的情况)、试样分注量比较多的情况(例如10uL左右的情况)。
当步骤S150、S170中的判定结果为“否”时,或者是步骤S180的处理结束时,按照分注动作条件来判定试样喷嘴12a从液体吸引位置脱离的速度是否为高速(高速脱离)(步骤S190),当判定结果为“是”时使试样喷嘴12a高速地脱离液体吸引位置(步骤S201),当判定结果为“否”时则使试样喷嘴12a从液体吸引位置以能将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除去的程度的低速脱离(步骤S202)。由此,能够对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量进行控制。例如当在后述的步骤230中有除去水滴的工序时,与控制水滴量相比更优先试样喷嘴12a的移动速度。另一方面,当不进行后述的步骤230的除去水滴的工序时,则能够为了优先步骤202中的水滴除去而使试样喷嘴12a的移动速度为低速。
当步骤S201、S202的处理结束时,接下来则按照分注动作条件来判定是否需要使试样喷嘴12a向真空吸引位置移动(步骤S210),当判定结果为“是”时则使试样喷嘴12a向真空吸引位置移动(步骤S220),打开电磁阀76并利用水滴除去部72将试样喷嘴12a的外壁的水滴82除去(步骤S230),此后关闭电磁阀76(步骤S235),使试样喷嘴12a脱离真空吸引位置而移动到真空吸引位置外(步骤S240)。
当步骤S210中的判定结果为“否”时,或者是步骤S240的处理结束时,则按照分注动作条件来判定是否需要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空气91(步骤S250),当判定结果为“是”时则向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吸引空气91(步骤S260)。当步骤S250中的判定结果为“否”时,或者是步骤S250的处理结束时,则将试样喷嘴12a向反应容器2に移动(插入)(步骤S270),向反应容器2内排出试样(步骤S280),返回步骤S10。
接下来,对具体例进行说明。对试样喷嘴12a将微量的全血、预先溶血的手动溶血向反应容器排出的情况进行说明。装置例如能够通过试样容器上附加的条码等的识别信息、试样架16上附加的条码等的识别信息来识别这种区别。按照该识别信息和分注动作条件来决定图5的流程,并按照所决定的流程来进行试样喷嘴12a的分注动作。
在微量的全血的情况下,按照图5的流程经过步骤S110、S130、S150、S170、S190、S250为“是”的流程。由此,能够解决在试样喷嘴12a脱离反应容器时带回试样的问题。即使是微量的全血,也能够如后述的那样省略一部分步骤,而至少步骤S140和S180中的任一工序是必须的。即,在全血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第二试样分注机构12来实施:步骤S80的试样吸引(试样吸引处理)、步骤S140和S180任一的系统水的吸引(液体吸引处理)、步骤S280的试样排出(试样排出处理)。
另一方面,在手动溶血的情况下,则在图5的流程中步骤S110、S150为“是”,经过步骤S130、S170、S190、S210、S250为“否”的流程。这是因为,尤其是在手动溶血的情况下,不易产生带回试样的问题。能够省略步骤S140和S180任一的系统水吸引(液体吸引处理)。即在手动溶血的情况下优选控制部控制第二试样分注机构12,将试样的一部分向反应容器排出而不必实施S140、S180的系统水吸引(液体吸引处理)。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要点进行说明。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微量的全血(例如5μL以下)中解决带回问题非常重要。因此,在利用试样喷嘴12a吸引试样之后(试样吸引处理后),利用试样喷嘴吸引粘度或比重小于试样的液体(液体吸引处理),并将它们按照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从试样喷嘴向空的反应容器排出(排出处理)。液体切实地在空的反应容器的底部润湿扩展,并且将反应容器的底部与试样的一部分相连,因此能够以避免带回试样的方式向反应容器的底部排出试样的一部分。
该液体只要能够在试样的吸引前且排出前进行吸引即可,从任何位置进行供给都可以。例如可以考虑从液体贮存部进行吸引。或者是考虑对从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液进行吸引。前者的优点是由于从贮存部进行吸引而液体吸引量稳定。另一方面,后者虽然由于吸引流动的清洗液而液体吸引量的稳定性不足,但是能够在试样喷嘴的清洗时机吸引液体,因此具有不必靠近贮存部便能够吸引液体且能够相对地以短时间吸引液体的优点。可以考虑从任一位置吸引液体。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从这两个位置进行吸引。此外,该液体的量例如是1μL左右。
另外,第二个要点是步骤S260中的空气吸引。即优选在上述的液体吸引之外还进行空气吸引(空气吸引处理),在排出试样时将上述液体与空气一起排出。虽然不进行空气吸引也能大幅改善带回试样的问题,但是通过进行空气吸引能够提高可靠性。这是由于在排出液体时会产生用于提高液体和试样的排出速度的助跑距离,排出的试样本身容易从试样喷嘴前端分离。
另外,第三个要点是分为步骤S140和S170的两次的系统水吸引。该情况下,步骤S170的系统水吸引相当于上述的液体吸引(相当于液体吸引处理)。另一方面,步骤S140具有与解决上述的带回问题不同的作用。如以前述的状态(f)进行说明的那样,能够防止试样向液体供给部71的系统水扩散。由此能够防止扩散所引发的分注误差。因此优选这样分为两次来进行系统水吸引。
但是,该情况下,第一次的系统水未必需要吸引系统水。即不进行吸引而将微量的水导入(附加)试样喷嘴12a的前端即可。此时,步骤S140可以不是液体吸引处理,而是置换为将系统水(清洗水)导入试样喷嘴内的清洗水导入处理。例如作为导入水的方法,除了直接进行吸引之外,也可以略微吸引试样,并在试样喷嘴12a中设置空置空间并使该空间充满从清洗喷嘴排出的系统水(清洗水)。
对于以上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从开口端以胶塞等进行密闭的真空采血管那样的试样容器不开栓而直接采取试样的情况下,由分注装置的试样喷嘴直接贯穿胶塞等并浸渍于试样容器内的试样,因此需要考虑作用于试样喷嘴的插入载荷。因此,用于贯通密闭型的试样容器的胶塞等的试样喷嘴,与用于开放型的试样容器的试样喷嘴相比,需要考虑使外径增大并降低向胶塞等的插入荷载,使前端形状锐利。
但是,在试样喷嘴的外径大且前端锐利的情况下,由于试样喷嘴的开口部变大而排出的势头会降低,并且必须使开口部相对于反应容器底面倾斜,因此试样难以从试样喷嘴的前端分离。尤其是在对全血、经离心处理的血球等粘度高的试样进行分注的情况下,使试样在反应容器底面润湿扩展是非常困难的,具有在试样喷嘴脱离反应容器时带回试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利用试样喷嘴12a来分注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利用试样喷嘴12a吸引从清洗槽14的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或者根据需要利用试样喷嘴12a吸引液体供给部71的液体,按照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从试样喷嘴12a向反应容器2进行排出,因此能够与试样喷嘴12a的外形、试样的粘性无关地对微量的试样高精度地进行分注。另外,还优选进行上述的空气吸引、向试样喷嘴前端导入用于防止试样扩散的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放型的试样容器15的情况下,试样92的容量V10、以及系统水88、90的容量V3、V4不变,因此不论试样容器15是开放型还是密闭型,都能够对微量的试样高精度地进行分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取代向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供给部供给系统水而供给用于试样分析的试剂。
图6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清洗槽、液体供给部以及水滴除去部抽出而概略地进行表示的纵剖视图。在图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材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在清洗槽14设有清洗喷嘴73,该清洗喷嘴73通过将由水箱81贮存并通过泵79进行供给的系统水74作为清洗水排出来清洗试样喷嘴12a。另外,在将泵79与清洗喷嘴73连接的管路中设有进行管路开闭(流通与断开的切换)的电磁阀77。在清洗槽14中,从清洗喷嘴73排出的清洗水,通过对试样喷嘴12a进行清洗的清洗位置,并经由在其下方设置的废液口78被废弃至废液箱(未图示)。
利用泵179将试剂盒181所贮存的试剂174向液体供给部171供给,在将液体供给部171与泵179连接的管路中设有进行管路开闭(流通与断开的切换)电磁阀175。液体供给部171与清洗槽14邻接配置,从设置于液体供给部171的清洗槽14侧的放出部171a向清洗槽14的清洗位置发出试剂174的一部分。
水滴除去部72连接真空泵80,在将水滴除去部72与真空泵80连接的管路中,设有进行管路开闭(流通与断开的切换)的电磁阀76。在水滴除去部72中,从试样喷嘴12a的外壁吸引的水滴,经由真空泵80被废弃至废液箱(未图示)。
图5的步骤S170是置换为试剂所得,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而包含多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案发明而进行说明的,而不必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
例如数值等仅为一例而不限于此。另外,虽然是对在排出试样时试样喷嘴12a的前端与反应容器2的底面略微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接触。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接触使底面与试样喷嘴前端物理性地连接而有助于提高解决带回问题的可靠性。
符号说明
1—反应盘;2—反应容器;3—清洗机构;4—分光光度计;5、6—搅拌机构;7、8—试剂分注机构;7a、8a—试剂喷嘴;9—试剂盘;10—试剂瓶;11—第一试样分注机构;11a—试样喷嘴;12—第二试样分注机构;12a—试样喷嘴;14—清洗槽;15—试样容器;16—试样架;17—试样搬送机构;18—试剂用泵;19—试样用泵;20—清洗用泵;21—控制部;30、31—清洗槽;41—臂驱动机构;42—臂;51—注射器泵;51a—注射器泵驱动机构;52、75~77、175—电磁阀;53、79、179—泵;71、171—液体供给部;71a、171a—放出部;72—水滴除去部;73—清洗喷嘴;74、88、89、90—系统水;80—真空泵;81—水箱;82—水滴;83—分节空气;84、85、92—试样;86—盖部件;91—空气;94—废弃物;181—试剂盒;100—自动分析装置。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试样分注机构,其具有试样喷嘴,该试样喷嘴通过对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进行吸引及排出而将试样容器中的试样分注至反应容器;
清洗槽,其利用从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对上述试样喷嘴进行清洗;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执行:将上述试样喷嘴插入上述试样容器中吸引上述试样容器中的试样的试样吸引处理;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之后,使上述试样喷嘴从上述试样容器脱离,并移动至上述清洗槽的清洗位置,利用上述清洗喷嘴对上述试样喷嘴的外侧进行清洗,并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对液体进行吸引的液体吸引处理;以及以上述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从上述试样喷嘴向空的上述反应容器排出上述液体和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排出处理,
在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中,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将从上述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液作为液体进行吸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以在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之后实施通过上述试样喷嘴来进行空气吸引的空气吸引处理的方式实施空气吸引处理,
在上述排出处理中,从上述试样喷嘴以上述空气、上述液体、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进行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试样包括全血或预先溶血的手动溶血,
在上述试样为全血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以实施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上述排出处理,
在上述试样为手动溶血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以向空的上述反应容器排出上述试样的一部分而不实施上述液体吸引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试样容器是用盖部件封闭上部所具有的开口部的密闭型的试样容器,
上述试样喷嘴形成为能够贯通上述盖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分光光度计,该分光光度计对试样与试剂的反应液的吸光度进行测定,
上述分光光度计对通过向被排出了上述液体和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上述反应容器排出试剂而生成的反应液的吸光度进行测定。
6.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试样分注机构,其具有试样喷嘴,该试样喷嘴通过对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进行吸引及排出而将试样容器中的试样分注至反应容器;
清洗槽,其利用从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对上述试样喷嘴进行清洗;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执行:将上述试样喷嘴插入上述试样容器中吸引上述试样容器中的试样的试样吸引处理;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之后,使上述试样喷嘴从上述试样容器脱离,并移动至上述清洗槽的清洗位置,利用上述清洗喷嘴对上述试样喷嘴的外侧进行清洗,并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对液体进行吸引的液体吸引处理;以及以上述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从上述试样喷嘴向空的上述反应容器排出上述液体和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排出处理;以及
液体供给部,其贮存通过上述液体吸引处理而被吸引的液体,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以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与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之间实施清洗水导入处理,该清洗水导入处理将从上述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导入上述试样喷嘴内,
在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中,在将清洗水导入上述试样喷嘴内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吸引上述液体供给部的液体,
在上述排出处理中,从上述试样喷嘴以上述液体、上述清洗水、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进行排出,
上述液体是系统水或用于上述试样的分析的试剂。
7.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试样分注机构,其具有试样喷嘴,该试样喷嘴通过对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进行吸引及排出而将试样容器中的试样分注至反应容器;
清洗槽,其利用从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对上述试样喷嘴进行清洗;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执行:将上述试样喷嘴插入上述试样容器中吸引上述试样容器中的试样的试样吸引处理;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之后,使上述试样喷嘴从上述试样容器脱离,并移动至上述清洗槽的清洗位置,利用上述清洗喷嘴对上述试样喷嘴的外侧进行清洗,并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对液体进行吸引的液体吸引处理;以及以上述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从上述试样喷嘴向空的上述反应容器排出上述液体和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排出处理;以及
液体供给部,其贮存通过上述液体吸引处理而被吸引的液体,
上述控制部按以下方式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即: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与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之间实施清洗水导入处理,该清洗水导入处理将从上述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导入上述试样喷嘴内;并且在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之后实施通过上述试样喷嘴来进行空气吸引的空气吸引处理,
在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中,在将清洗水导入上述试样喷嘴内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吸引上述液体供给部的液体,
在上述排出处理中,从上述试样喷嘴以上述空气、上述液体、上述清洗水、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进行排出,
上述液体是系统水或用于上述试样的分析的试剂。
8.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试样分注机构,其具有试样喷嘴,该试样喷嘴通过对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进行吸引及排出而将试样容器中的试样分注至反应容器;
清洗槽,其利用从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对上述试样喷嘴进行清洗;
液体供给部,其贮存被上述试样喷嘴吸引的液体;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试样分注机构实施:将上述试样喷嘴插入上述试样容器中并吸引上述试样容器中的试样的试样吸引处理;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之后,使上述试样喷嘴从上述试样容器脱离,并移动至上述清洗槽的清洗位置,利用上述清洗喷嘴对上述试样喷嘴的外侧进行清洗,并将从上述清洗喷嘴排出的清洗水导入上述试样喷嘴内的清洗水导入处理;在上述清洗水导入处理之后将上述试样喷嘴移动至上述液体供给部,并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吸引液体的液体吸引处理;在上述液体吸引处理之后通过上述试样喷嘴进行空气吸引的空气吸引处理;从上述试样喷嘴以上述空气、液体、清洗水、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向空的上述反应容器进行排出的排出处理,
上述液体是系统水或用于上述试样的分析的试剂。
9.一种分析方法,是自动分析装置中的分析方法,该自动分析装置具备试样分注机构,该试样分注机构具备通过对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进行吸引及排出而将试样容器中的试样分注至反应容器的试样喷嘴,
上述分析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将上述试样喷嘴插入上述试样容器中并吸引上述试样容器中的试样的试样吸引处理工序;
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工序之后,使上述试样喷嘴从上述试样容器脱离,并移动至清洗槽的清洗位置,利用清洗喷嘴对上述试样喷嘴的外侧进行清洗,并通过上述试样喷嘴吸引液体的液体吸引处理工序;以及
以上述液体、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从上述试样喷嘴向空的上述反应容器排出上述液体和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排出处理工序,
在上述试样吸引处理工序与上述液体吸引处理工序之间,还具有向上述试样喷嘴内导入清洗水的清洗水导入处理工序,
在上述液体吸引处理工序之后,还具有通过上述试样喷嘴来进行空气吸引的空气吸引处理工序,
在上述排出处理工序中,从上述试样喷嘴以上述空气、上述液体、上述清洗水、上述试样的一部分的顺序进行排出,
上述液体是系统水或用于上述试样的分析的试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上述试样的一部分与试剂的反应液的吸光度进行测定的工序。
CN201680022150.XA 2015-04-24 2016-04-07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7533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9402 2015-04-24
JP2015-089402 2015-04-24
PCT/JP2016/061441 WO2016170994A1 (ja) 2015-04-24 2016-04-07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3079A CN107533079A (zh) 2018-01-02
CN107533079B true CN107533079B (zh) 2021-06-29

Family

ID=57143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2150.XA Active CN107533079B (zh) 2015-04-24 2016-04-07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0690B2 (zh)
EP (1) EP3287793B1 (zh)
JP (1) JP6647288B2 (zh)
CN (1) CN107533079B (zh)
WO (1) WO20161709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4976B2 (ja) * 2016-12-13 2021-07-21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自動分析装置
CN110352355B (zh) * 2017-03-08 2020-07-31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WO2018235383A1 (ja) * 2017-06-21 2018-12-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サンプル送液装置、フローサイトメータ、およびサンプル送液方法
JP7456719B2 (ja) 2017-12-28 2024-03-27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測定方法
CN112384799B (zh) * 2018-08-06 2023-06-20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试样注入装置
NL2021685B1 (en) * 2018-09-24 2020-05-07 Lely Patent Nv Milking system with detection system
WO2020066198A1 (ja) * 2018-09-27 2020-04-0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洗浄方法
JP7181037B2 (ja) * 2018-09-28 2022-11-30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方法
WO2020071163A1 (ja) * 2018-10-02 2020-04-0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WO2020085055A1 (ja) * 2018-10-26 2020-04-30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自動分析装置
JP6828077B2 (ja) 2019-03-28 2021-02-10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吸引管の洗浄方法および試料測定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1214A (ja) * 1994-09-30 1996-04-16 Shimadzu Corp 臨床用自動分析装置
JP2011232249A (ja) * 2010-04-28 2011-11-17 Toshiba Corp 自動分析装置
CN103728461A (zh) * 2012-10-12 2014-04-16 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移液管单元和吸移测试液体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34335A (ja) * 1985-04-11 1986-10-18 Aloka Co Ltd 分注方法
EP0452892B1 (en) 1990-04-18 1996-03-06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losed and open tube sampling apparatus
JPH06273427A (ja) * 1993-03-17 1994-09-30 Hitachi Ltd 間欠流れ分析方法及び装置
JP3659164B2 (ja) 2000-11-27 2005-06-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分析装置
JP5111328B2 (ja) * 2008-10-17 2013-01-0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US9176037B2 (en) * 2009-08-10 2015-11-03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pecimen processing system
JP2011106828A (ja) * 2009-11-12 2011-06-02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分注装置、自動分析装置及び分注方法
JP2013007579A (ja) * 2011-06-22 2013-01-10 Seiko Epson Corp 分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1214A (ja) * 1994-09-30 1996-04-16 Shimadzu Corp 臨床用自動分析装置
JP2011232249A (ja) * 2010-04-28 2011-11-17 Toshiba Corp 自動分析装置
CN103728461A (zh) * 2012-10-12 2014-04-16 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移液管单元和吸移测试液体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90690B2 (en) 2020-06-23
EP3287793A4 (en) 2019-01-09
CN107533079A (zh) 2018-01-02
EP3287793A1 (en) 2018-02-28
JPWO2016170994A1 (ja) 2018-02-15
US20180120340A1 (en) 2018-05-03
WO2016170994A1 (ja) 2016-10-27
EP3287793B1 (en) 2023-10-18
JP6647288B2 (ja) 2020-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3079B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EP1766418B1 (en) Probe washing cups and methods
EP2259073B1 (en) Method of cleaning nozzle
EP2157435B1 (en) Nozzle cleaning method, nozzle clean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analyzer
JP574492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07206382B (zh) 在移液操作期间提供减少的残留的方法和设备
CN107206383B (zh) 移液器清洁方法和设备、中和液体容器、以及减少残留的方法
JP548928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07835942B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液体容器
EP1335853B1 (en) Sample dispensing with liquid delivery without crossover
CN112689764A (zh) 自动分析装置
WO2022091545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7125873B2 (ja) 分析装置及び試薬容器
CN113711055A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7495867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EP3929592A1 (en) Automated analyzer
CN117099002A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815801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