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525A - 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525A
CN107531525A CN201680020357.3A CN201680020357A CN107531525A CN 107531525 A CN107531525 A CN 107531525A CN 201680020357 A CN201680020357 A CN 201680020357A CN 107531525 A CN107531525 A CN 107531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draining
biological
continous way
semib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03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525B (zh
Inventor
三宅将贵
长谷部吉昭
江口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GANO CORP
Organ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RGAN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700722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753152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735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091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079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058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RGANO CORP filed Critical PRGAN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1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06Regulation methods for biological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36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installations
    • C02F3/1263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SB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3/001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using granular carriers or supports for the microorganis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8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10Solids, e.g. total solids [TS],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or volatile solids [V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该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使用了半间歇式反应槽(10),该半间歇式反应槽(10)重复进行以下工序来形成颗粒:流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含有有机物的含有机物排水流入;生物处理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微生物污泥对含有机物排水中的处理对象物质进行生物学处理;沉淀工序,在该工序中,沉淀微生物污泥;以及排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进行了生物学处理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在该方法中,调整反应时间,以使投入到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且进行污泥的清除,以使污泥停留时间成为5天~25天。

Description

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排水处理方法以 及排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对含有有机物等的含有机物排水进行好氧性生物处理而稳定地形成好氧性的颗粒的、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使用所形成的颗粒污泥的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对含有有机物等的含有机物排水进行生物学排水处理时,使用活性污泥法,该活性污泥法利用了被称作絮凝物的、微生物的集合体(好氧生物污泥)。但是,在活性污泥法中,在沉淀池中将絮凝物(好氧生物污泥)和处理水分离时,絮凝物的沉淀速度较慢,因此,有时必须将沉淀池的表面积设定得非常大。此外,活性污泥法的处理速度依赖于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浓度,通过提高污泥浓度能够增加处理速度,但是,当将污泥浓度增加到1500mg/L~5000mg/L的范围或者增加到该范围以上时,有时会因为沉淀池内的污泥膨胀等而导致难以固液分离,无法维持处理。
另一方面,在厌氧性生物处理中,通常利用被称作颗粒的、微生物致密地集合而成为粒状的集合体(厌氧性生物污泥)。由于颗粒的沉淀速度非常快,微生物致密地集合,因此,能够提高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浓度,能够实现排水的高速处理。但是,与好氧处理(活性污泥法)相比,厌氧性生物处理有时具有处理对象的排水种类受限、需要将处理水温维持在30℃~35℃左右等问题点。此外,在单独进行厌氧性生物处理时,处理水的水质较差,在要向河流等排放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另行实施活性污泥法等的好氧处理。
近年来,明确了:通过使用使排水间歇地向反应槽流入的半间歇式处理装置来进行处理,而且缩短生物污泥的沉淀时间,从而不仅厌氧性生物污泥能够形成沉淀性良好的颗粒化的生物污泥,即使是好氧生物污泥也能够形成沉淀性良好的颗粒化的生物污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通过使好氧生物污泥颗粒化,能够使平均粒径成为0.2mm以上、沉淀速度成为5m/h以上。另外,在半间歇式处理装置中,在一个生物处理槽中利用(1)排水的流入、(2)处理对象物质的生物处理、(3)生物污泥的沉淀、(4)处理水的排出这四个工序进行处理。通过形成上述那样的沉淀性良好的颗粒化的好氧生物污泥,能够将槽内污泥浓度维持为高浓度,能够进行高速处理。
作为促进颗粒化的方法,提倡通过缩短好氧性的颗粒的沉淀时间来将沉淀速度较慢的污泥积极地向系统外排出的方法,但在该方法中,根据污泥的沉淀性的变化,所排出的微生物量会发生变动,从而存在难以稳定地形成好氧性的颗粒的情况。此外,还存在这样的课题:在下水等排水的BOD浓度为80mg/L~200mg/L程度这样较低的情况下,即使使用半间歇式反应槽也难以形成好氧颗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4/024638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128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975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48048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半间歇式反应槽来稳定地形成好氧性的颗粒的、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使用所形成的颗粒的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该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使用了半间歇式反应槽,该半间歇式反应槽重复进行以下工序来形成颗粒:流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含有有机物的含有机物排水流入;生物处理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微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中的处理对象物质进行生物学处理;沉淀工序,在该工序中,沉淀所述微生物污泥;以及排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进行了所述生物学处理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在该方法中,调整反应时间,以使投入到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且进行污泥的清除,以使污泥停留时间成为5天~25天。
在所述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中,优选的是,将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口设于比排水流入口靠上方的位置,使所述含有机物排水向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流入,从而使所述生物处理水从所述生物处理水排出口排出。
本发明是一种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该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具有半间歇式反应槽,该半间歇式反应槽重复进行了以下工序来形成颗粒:流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含有有机物的含有机物排水流入;生物处理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微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中的处理对象物质进行生物学处理;沉淀工序,在该工序中,沉淀所述微生物污泥;以及排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进行了所述生物学处理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在该装置中,调整反应时间,以使投入到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且进行污泥的清除,以使污泥停留时间成为5天~25天。
在所述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在比排水流入口靠上方的位置具有处理水排出口,使所述含有机物排水向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流入,从而使所述生物处理水从所述生物处理水排出口排出。
本发明是一种排水处理方法,在该排水处理方法中,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利用所述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形成的颗粒,其中,该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一边使含有机物排水连续地流入、一边利用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进行生物处理。
在所述排水处理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颗粒为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
在所述排水处理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由多个反应槽构成。
在所述排水处理方法中,优选的是,该排水处理方法具有污泥回送工序,在该污泥回送工序中,从利用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处理了的生物处理液中固液分离出生物污泥,将通过所述固液分离得到的生物污泥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回送,根据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流入的排水的流量与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回送的生物污泥的流量之和以及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容积求得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水力学的停留时间处于5小时~10小时的范围内。
在所述排水处理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中的所述流入工序中,使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供给的排水的一部分向所述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流入。
本发明是一种排水处理装置,该排水处理装置具有一边使含有机物排水连续地流入、一边利用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并将利用所述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形成的颗粒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
在所述排水处理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颗粒为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使用半间歇式反应槽来稳定地形成好氧性的颗粒的、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使用所形成的颗粒的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在半间歇式反应槽中1批次的BOD浓度和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其他的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其他的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其他的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表示用于图12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SVI5的随时间的变化的图。
图15是表示比较例2的SVI5的随时间的变化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2的SVI5的随时间的变化的图。
图17是比较例1的条件2和条件3的期间内的污泥的显微镜照片。
图18是实施例1的条件5和条件6的期间内的污泥的显微镜照片。
图19是表示接种污泥、在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内形成的颗粒污泥、条件6下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的粒径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和形成装置>
在图1中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说明其结构。颗粒形成装置1具有半间歇式反应槽10。在颗粒形成装置1中,排水供给配管28经由排水流入泵12连接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排水流入口。生物处理水配管30经由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连接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污泥清除配管32经由污泥清除泵24连接于污泥清除口22。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内部的下部设置有与曝气用泵14相连接的曝气装置26。排水流入泵12、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污泥清除泵24、曝气用泵14可以通过电连接等分别连接于控制装置20。
颗粒形成装置1例如通过以下这样的循环来运转。
(1)流入工序:排水流入泵12进行工作,含有机物排水经由排水供给配管28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流入预定量。
(2)生物处理工序:在排水流入泵12停止的同时,从曝气用泵14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供给空气等含氧气体,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含有机物排水中的处理对象物质被微生物污泥进行生物学处理。生物反应不限定于好氧反应,也能够不供给空气等而通过搅拌来进行缺氧反应,还可以将好氧反应和缺氧反应组合。缺氧状态是指不存在溶解氧但存在来源于亚硝酸、硝酸的氧等的状态。例如,如图3所示,将由马达34、搅拌叶片36、用于将马达34和搅拌叶片36连接起来的轴等构成的搅拌装置设置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停止曝气用泵14而利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即可。另外,搅拌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3)沉淀工序:曝气用泵14停止,在预定时间内设为静置状态,从而使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污泥沉淀。
(4)排出工序:通过打开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将在沉淀工序中得到的上层清水作为生物处理水从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经由生物处理水配管30排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生物处理水排出阀而使用泵将生物处理水排出。
通过重复以上的(1)~(4)的循环,形成微生物致密地集合而成为粒状的集合体、即颗粒。另外,排水流入泵12的工作和停止、污泥清除泵24的工作和停止、曝气用泵14的工作和停止、搅拌装置的马达34的工作和停止、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的打开和关闭也可以利用控制装置20来控制。
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形成的颗粒污泥是指自我造粒而成的污泥,是例如污泥的平均粒径为0.2mm以上或者作为沉淀性指标的SVI5为80mL/g以下的生物污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测量作为污泥的沉淀性指标的SVI来判断是否形成了颗粒污泥。具体而言,定期利用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污泥的沉淀性试验测量SVI值,在根据沉淀5分钟后的体积比例计算出的SVI5的值变为了预定值以下(例如80mL/g以下)的阶段,能够判断形成了颗粒污泥。或者,测量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污泥的粒径分布,在其平均粒径变成了预定值以上(例如0.2mm以上)的阶段,能够判断形成了颗粒污泥(另外,SVI值越低、平均粒径越大,则越能够判断是良好的颗粒污泥)。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调整反应时间,以使投入到该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BOD/MLSS)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而且进行污泥的清除,以使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污泥停留时间成为5天~25天,通过如此运转,能够稳定地形成好氧颗粒。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上述(2)生物处理工序的时间的决定方法会对颗粒化产生较大的影响。本发明的发明人像以下那样推断颗粒的形成机理。图2所示的是在半间歇式反应槽中1批次的BOD浓度与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当经过含有机物排水的流入工序而转移到生物处理工序时,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的BOD浓度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随着处理时间而逐渐减小。在此期间,与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的微生物量相比,BOD较高,因此,成为在半间歇式反应槽内残留了有机物的状态(饱食状态)。当由微生物进行的有机物的分解推进、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的BOD浓度降低时,处理速度下降,最后大致变为0。即,相对于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的微生物量,残存BOD较少,因此,对于微生物而言成为饥饿状态。然后,向生物污泥的沉淀工序、生物处理水的排出工序转移。通过重复该循环,在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生物污泥的颗粒化得以推进。在利用半间歇式反应槽形成颗粒的机理中,前述那样的循环中的、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的有机物浓度梯度变得重要。此外,通过重复饥饿时间和饱食状态,细菌类会生产粘性物质,在该粘性物质的作用下,细菌类等牢固地粘接在一起,从而形成颗粒。
在一次循环中,若相对于投入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负荷量而言,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的微生物量(MLSS浓度)较高,则饱食状态下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变快,饱食时间的长度变短。另一方面,若半间歇式反应槽内的微生物量(MLSS浓度)较低,则饱食状态下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变慢,饱食时间变长。也就是说,若反应时间相同,则根据相对于投入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负荷量而言的微生物量,饱食时间的长度和饱食时间之后的饥饿时间的长度的比值发生变化。通过控制该饱食时间/饥饿时间的比值,能够稳定地形成颗粒。该饱食时间的长度和饥饿时间的长度的比值能够利用投入的BOD负荷量与微生物量的比值(BOD/MLSS)来表示。此外,由于除生物处理工序之外的工序不会对生物反应起到较大的贡献,因此,利用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以下有时称作“A值”)进行评价,从而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饱食时间/饥饿时间的比值。在此,“整个循环时间”是指上述(1)流入工序、(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4)排出工序的总时间(在下述的图4、图5的结构的情况下是指(1)流入工序/排出工序、(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的总时间),“反应时间”是指(2)生物处理工序的时间。
作为决定该饱食时间/饥饿时间的比值的“A值”,优选的是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更优选的是处于0.1kgBOD/kgMLSS/d~0.16kgBOD/kgMLSS/d的范围内。若该值小于0.05kgBOD/kgMLSS/d,则饥饿时间的长度变得过长,会导致颗粒崩解。此外,若该值大于0.25kgBOD/kgMLSS/d,则饱食时间变得过长,难以生产粘性物质,难以形成颗粒。
然而,存在仅通过控制该饱食时间/饥饿时间的比值难以稳定地形成颗粒的情况。通过将污泥的清除量的控制与该饱食时间/饥饿时间的比值结合,能够稳定地形成颗粒。
污泥停留时间也写为SRT(Sludge Retention Time),是污泥管理的指标之一。具体而言,能够用以下的式子表示,
SRT[d]=存在于系统内的污泥量[kg]/一天向系统外排出的污泥量[kg/d]。
为了稳定地形成颗粒,该SRT优选的是处于5天~25天的范围内,更优选的是处于10天~15天的范围内。使图1、图3的污泥清除泵24进行工作,从污泥清除口22经由污泥清除配管32进行污泥的清除,使得该SRT处于5天~25天的范围内即可。
当SRT比25天长时,增殖速度比较慢的微生物保持得较多,另一方面,增殖速度比较快的微生物具有死灭倾向。此外,能够想到:当SRT比5天短时,增殖速度比较快的微生物占优势,另一方面,增殖速度比较慢的微生物的存在比例处于较小的状态。虽然SRT对颗粒化施加的影响不明确,但能够想到,为了维持颗粒,该增殖速度较快的微生物和增殖速度较慢的微生物的存在比例是重要的。
此外,能够想到:SRT也会对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存在比例带来影响。SRT越长,则比细菌类更高等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越会出现。这些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捕食细菌类。根据这些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种类,存在捕食用于形成絮凝物污泥的细菌的动物,还存在捕食分散状的细菌的动物等,是多种多样的,但能够想到:为了稳定地形成主要由细菌类构成的颗粒,将SRT设定得较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能够想到:缩短SRT会导致颗粒的生长期间变短,会对颗粒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外,在“A值”低于0.05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微生物量与投入的BOD量的比值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增殖的微生物的比例较小,因此,无法增加污泥的清除量,使SRT短于30天较为困难,25天左右是极限。
成为本实施方式的颗粒形成方法的处理对象的含有机物排水为食品加工工厂排水、化学工厂排水、半导体工厂排水、机械工厂排水、下水、粪尿等含有生物分解性有机物的有机性排水。此外,在含有难以进行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实施臭氧处理、芬顿处理等物理化学处理,转换为生物分解性的成分,从而能够作为处理对象。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颗粒形成方法以多种多样的BOD成分为对象,但关于油脂成分,存在附着于污泥、颗粒而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因此,优选的是,在向半间歇式反应槽导入之前,预先利用浮选分离、凝聚加压上浮、吸附等已有的方法将油脂成分去除直到例如150mg/L以下程度。
优选的是,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pH设定为适合一般的微生物的范围,优选的是例如设为6~9的范围,更优选的是设为6.5~7.5的范围。在pH值处于所述范围之外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添加酸、碱等实施pH控制。
优选的是,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溶解氧(DO)在好氧条件下设为0.5mg/L以上,特别优选的是1mg/L以上。
在促进生物污泥的颗粒化这一点上,优选的是,对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含有机物排水或者对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导入之前的含有机物排水添加含有Fe2+、Fe3+、Ca2+、Mg2+等的、能形成氢氧化物这样的离子。在通常的含有机物排水中含有将成为颗粒的核这样的微粒,但通过添加上述离子,能够进一步促进颗粒的核形成。
在图4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另一个例子。在图4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排水供给配管28经由排水流入泵12、排水流入阀38连接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下部的排水流入口40。排水流入口40连接有排水排出部42,该排水排出部42设置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内部的下部。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设于比排水流入口40靠上方的位置,生物处理水配管30经由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连接于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设于比排水流入口40靠上方的位置,但为了防止流入的含有机物排水的短流而更高效地形成颗粒,优选的是,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尽可能远离排水流入口40地设置,更优选的是,该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设于沉淀工序中的水面位置。排水流入泵12、排水流入阀38、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污泥清除泵24、曝气用泵14、搅拌装置的马达34也可以通过电连接等分别连接于控制装置20。其他的结构与图3的颗粒形成装置1相同。
在图4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在(4)排出工序中,打开排水流入阀38并使排水流入泵12进行工作,使含有机物排水经由排水供给配管28从排水流入口40自排水排出部42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流入,从而将生物处理水从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经由生物处理水配管30排出。另外,排水流入泵12的工作和停止、污泥清除泵24的工作和停止、曝气用泵14的工作和停止、搅拌装置的马达34的工作和停止、排水流入阀38的打开和关闭、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的打开和关闭也可以利用控制装置20来控制。
如此,在图4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通过重复(1)流入工序/排出工序、(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这三个工序的循环,从而形成颗粒。
在图4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通过使含有机物排水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流入,将生物处理水从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排出,从而粒径比较小的颗粒与生物处理水一同排出,粒径比较大的颗粒重复(1)~(3)的循环,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形成颗粒。
在图5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另一个例子。在图5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排水供给配管28经由排水流入泵12、排水流入阀38连接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下部的排水流入口40。排水流入口40连接有排水排出部42,该排水排出部42设置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内部的下部。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设于比排水流入口40靠上方的位置,生物处理水配管30经由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连接于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设于比排水流入口40靠上方的位置,但为了防止流入的含有机物排水的短流而更高效地形成颗粒,优选的是,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尽可能远离排水流入口40地设置,更优选的是,该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设于沉淀工序中的水面位置。排水流入泵12、排水流入阀38、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污泥清除泵24、曝气用泵14也可以通过电连接等分别连接于控制装置20。其他的结构与图1的颗粒形成装置1相同。
在图5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在(4)排出工序中,打开排水流入阀38并使排水流入泵12进行工作,使含有机物排水经由排水供给配管28从排水流入口40自排水排出部42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流入,从而将生物处理水从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经由生物处理水配管30排出。另外,排水流入泵12的工作和停止、污泥清除泵24的工作和停止、曝气用泵14的工作和停止、排水流入阀38的打开和关闭、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的打开和关闭也可以利用控制装置20来控制。
如此,在图5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也能够通过重复(1)流入工序/排出工序、(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这三个工序的循环,从而形成颗粒。
在图5的颗粒形成装置1中,通过使含有机物排水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流入,将生物处理水从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6排出,从而粒径比较小的颗粒与生物处理水一同排出,粒径比较大的颗粒重复(1)~(3)的循环,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形成颗粒。
<排水处理方法和排水处理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具有连续式生物处理槽,该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一边使含有机物排水连续地流入,一边利用生物污泥对含有机物排水进行生物处理。在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方法和排水处理装置中,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利用上述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形成的颗粒,其中,该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一边使含有机物排水连续地流入,一边利用生物污泥对含有机物排水进行生物处理。
在图6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排水处理装置3具有排水贮存槽50、半间歇式反应槽10、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以及固液分离装置54。
在排水处理装置3中,排水贮存槽50的出口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排水入口经由泵56和阀58利用排水供给配管66相连接。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出口和固液分离装置54的入口利用配管70相连接。固液分离装置54的处理水出口连接有处理水配管72。固液分离装置54的污泥出口经由阀62连接有污泥排出配管74,污泥排出配管74的比阀62靠上游侧的部位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回送污泥入口经由泵64利用污泥回送配管76相连接。排水供给配管66的位于泵56和阀58之间的部位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排水流入口经由排水流入阀38利用排水供给配管28相连接。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口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生物处理水入口经由生物处理水排出阀18利用生物处理水配管30相连接。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污泥排出口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污泥入口经由泵60利用污泥配管68相连接。
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构成为,其具有例如搅拌装置、曝气用泵、与曝气用泵相连接的曝气装置等,利用搅拌装置搅拌槽内的液体,此外,从曝气用泵供给的空气等含氧气体经由曝气装置向槽内供给。
固液分离装置54是用于从含有生物污泥的处理水分离出生物污泥和处理水的分离装置,例如能够列举沉淀分离、加压上浮、过滤、膜分离等的分离装置。
在排水处理装置3中,首先打开阀58,泵56进行工作,排水贮存槽50内的含有机物排水经由排水供给配管66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中,在好氧条件下,实施利用生物污泥对排水进行的生物处理(连续式生物处理工序)。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中处理的处理水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出口经由配管70向固液分离装置54供给。在固液分离装置54中,生物污泥从处理水分离(固液分离工序)。进行了固液分离处理的处理水从固液分离装置54的处理水出口经由处理水配管72向系统外排出。打开阀62,将通过固液分离得到的生物污泥经由污泥排出配管74向系统外排出。也可以是,使泵64进行工作,将通过固液分离得到的生物污泥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污泥回送配管76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回送。
在使半间歇式反应槽10运转的情况下,打开排水流入阀38,将排水贮存槽50内的含有机物排水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排水供给配管28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供给。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通过重复上述(1)流入工序、(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4)排出工序的循环(或者(1)流入工序/排出工序、(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的循环),从而形成颗粒,并使泵60进行工作,将形成的颗粒经由污泥配管68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即可。
优选的是,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pH调整为适合一般的生物处理的6~9的范围,更优选的是调整为6.5~7.5的范围。此外,优选的是,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溶解氧(DO)设为适合一般的生物处理的0.5mg/L以上,更优选的是设为1mg/L以上。
在图6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3中,以具有固液分离装置54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是必须具有固液分离装置54。但是,在使颗粒循环并提高排水的处理效率等方面,优选的是,排水处理装置3具有:固液分离装置54,其用于从自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排出的处理水分离生物污泥;以及污泥回送配管76,其用于将从固液分离装置54排出的生物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回送。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在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中,对与图6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3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具有排水贮存槽50、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半间歇式反应槽10以及固液分离装置54。像前述那样,半间歇式反应槽10是一边对排水进行生物处理一边形成颗粒的装置。在此,形成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
在排水处理装置4中,排水贮存槽50的出口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排水入口经由泵56利用排水供给配管66相连接。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出口和固液分离装置54的入口利用配管70相连接。固液分离装置54的处理水出口连接有处理水配管72。固液分离装置54的污泥出口经由阀62连接有污泥排出配管74,污泥排出配管74的比阀62靠上游侧的部位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回送污泥入口经由泵64利用污泥回送配管76相连接。排水贮存槽50的出口和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排水流入口经由排水流入泵12利用排水供给配管28相连接。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口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生物处理水入口经由泵59利用生物处理水配管30相连接。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污泥排出口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污泥入口经由泵60利用污泥配管68相连接。
说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的动作的一个例子。
排水贮存槽50内的处理对象排水通过泵56的运转从排水供给配管66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此外,排水贮存槽50内的排水通过排水流入泵12的运转从排水供给配管28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供给。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在对前述的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同时,形成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形成的颗粒污泥通过泵60的运转从污泥配管68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此外,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处理水通过泵59的运转从生物处理水配管30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并且,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中,例如在好氧条件下,利用含有上述颗粒污泥的生物污泥对排水实施生物处理。
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中处理得到的处理水从配管70向固液分离装置54,从处理水分离生物污泥。通过固液分离得到的污泥通过泵64的运转从污泥回送配管76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回送。此外,通过打开阀62,通过固液分离得到的污泥从污泥排出配管74向系统外排出。而且,固液分离装置54内的处理水从处理水配管72向系统外排出。
以下具体地说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的处理条件等。
<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处理条件>
相对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污泥量而言,排水中的BOD负荷量(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更优选的是处于0.1kgBOD/kgMLVSS/d~0.18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当BOD污泥负荷小于0.08kgBOD/kgMLVSS/d时,从半间歇式反应槽10供给的颗粒污泥的崩解速度较快,难以维持颗粒污泥。此外,当BOD污泥负荷大于0.2kgBOD/kgMLVSS/d时,除槽内的颗粒污泥之外,絮凝物状的污泥的比例增加,会产生因过负荷导致的污泥膨胀(固液分离障碍),难以维持较高的沉淀性。通常,在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流入的排水的BOD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在200mgBOD/L以下时,颗粒污泥的崩解变得显著,通过使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来进行运转,能够抑制颗粒的崩解,良好地保持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污泥的沉淀性,对排水进行高速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流入的排水是BOD浓度为50mg/L~200mg/L程度的排水,也能够抑制颗粒污泥的崩解,对排水进行高速处理。
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BOD污泥负荷根据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排水的流量、经过污泥配管68的颗粒污泥的量、经过污泥回送配管76的回送污泥的量等来调整。具体而言,根据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排水的BOD、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MLVSS来调整排水的流量、颗粒污泥供给量、回送污泥的量、多余污泥的排出量,以使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BOD污泥负荷满足上述范围。从操作的容易度观点等出发,优选的是,通过调整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排水的流量来调整BOD污泥负荷,但也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内污泥量来调整BOD污泥负荷。
也可以是,通过作业人员调整各泵的输出来对排水的流量、颗粒污泥、回送污泥的量进行调整,也可以是,通过使用控制装置调整各泵的输出来对排水的流量、颗粒污泥、回送污泥的量进行调整,其中,该控制装置基于排水的BOD值和MLVSS值控制各泵的输出。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排水的BOD例如既可以是作业人员按照法定方法来测量得到,也可以是根据每天测量的TOC、COD值等来推断BOD值。此外,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MLVSS例如既可以是作业人员按照法定方法来测量得到,也可以是根据设置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MLSS计的值和从日常的测量中得出的平均的MLVSS/MLSS比来推断。
优选的是,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中的实际的水力学的停留时间(实际的HRT)处于5小时~10小时的范围内,更优选的是处于5小时~8小时的范围内。实际的HRT是指根据导入排水的排水流量(在图7中是经过排水供给配管66的排水的流量)和污泥循环所产生的污泥流量(在图7中是经过污泥回送配管76的污泥的流量)相加得到的流量以及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容积计算出的HRT。当实际的HRT超过10小时时,与处于5小时~10小时的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颗粒污泥变得易于崩解的情况。此外,当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颗粒污泥的停留时间小于5小时时,与处于5小时~10小时的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槽内的絮凝物状的污泥的产生比例变大,或槽内的有机物浓度变低,从而导致颗粒污泥的维持变得困难的情况。
优选的是,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MLSS浓度维持为3000mg/L以上,更优选的是维持为4000mg/L以上。通常在像下水那样的排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的活性污泥处理中,出于污泥的沉淀分离性的问题的考虑,通常MLSS浓度维持在1000mg/L~2000mg/L左右的情况较多,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中,即使以MLSS浓度为3000mg/L以上进行运转,也能够一边维持沉淀性较高的污泥,一边将系统内污泥浓度保持得较高、对排水进行高速处理。其结果,能够使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大幅度地小型化,能够实现排水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的节省空间化和设备成本的大幅度的削减。
优选的是,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pH调整为适合一般的生物处理的6~9的范围,更优选的是调整为6.5~7.5的范围。在pH值处于所述范围之外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酸、碱来实施pH调整。
<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的颗粒污泥的形成>
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通过重复上述(1)排水的流入、(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4)排出工序的循环(或者(1)流入工序/排出工序、(2)生物处理工序、(3)沉淀工序的循环),形成颗粒,并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
在流入工序中,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供给的排水不需要一定是与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排水相同的排水,例如也可以将其他系统的排水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供给。然而,在形成具有适合处理对象排水的微生物区系的颗粒污泥等方面,优选的是,将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排水的一部分分流,使其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流入,利用该排水形成颗粒。
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颗粒污泥不限定于直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形态。例如,在固液分离装置54内的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回送的情况下,既可以将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颗粒污泥向固液分离装置54导入,也可以向污泥回送配管76导入,该污泥回送配管76用于从固液分离装置54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回送污泥。总之,只要是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颗粒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的形态即可。
从半间歇式反应槽10排出的处理水例如既可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也可以向固液分离装置54供给,还可以作为最终处理水向系统外排出,但在从半间歇式反应槽10排出的排出水中残留BOD、氮化物等成分的情况下,在不使最终处理水恶化这一点上,优选的是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
作为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污泥的性状,优选的是,粒径200μm以上的污泥占污泥整体的体积比例50%以上,更优选的是占85%以上。颗粒污泥的粒径和各粒度的体积分布例如利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计来测量。
来自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颗粒污泥的供给既可以在(2)生物处理工序中进行,也可以在(3)沉淀工序中进行,还可以在(4)排出工序中进行。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形成的颗粒污泥是指自我造粒而成的污泥,是例如污泥的平均粒径为200μm以上的生物污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否形成了颗粒污泥是这样判断的:测量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污泥的粒径分布,在其平均粒径成为了200μm以上的阶段,能够判断形成了颗粒污泥。或者也可以这样判断:通过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污泥的沉淀性试验定期地测量SVI值,在根据沉淀5分钟后的体积比例计算出的SVI5的值变为了预定值以下(例如80mL/g以下)的阶段,判断形成了颗粒污泥(另外,SVI值越低、平均粒径越大,则越能够判断是良好的颗粒污泥)。
优选的是,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pH调整为适合一般的生物处理的6~9的范围,更优选的是,调整为6.5~7.5的范围。在pH值处于所述范围之外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酸、碱来实施pH调整。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实施pH调整的情况下,在恰当地测量pH值这一点上,与未搅拌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状态相比,优选在搅拌的状态下实施pH调整。优选的是,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溶解氧(DO)设为适合一般的生物处理的0.5mg/L以上,更优选的是,设为1mg/L以上。
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反应槽容积相对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容积过于小的情况下,槽内的颗粒的增加变得缓慢,启动需要时间。因此,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反应槽容积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容积之比优选为1/3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此外,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反应槽容积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的容积之比优选为1/20以上。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其他的例子的概略结构图。在图8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5中,对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8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5具有三个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a、52b、52c)。在图8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5中,污泥配管68的一端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污泥出口相连接,另一端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a的污泥供给口相连接。生物处理水配管30的一端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处理水出口相连接,另一端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b的处理水入口相连接。
在单一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排水成为完全混合状态,因此槽内的有机物浓度是恒定的,但如图8所示,通过设置多个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各槽内的有机物浓度产生差异,因此,与单一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相比较,设置多个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易于相对于槽内的微生物形成饱食状态和饥饿状态,能够进一步抑制颗粒污泥的崩解。此外,通过设置多个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微生物以存在于槽内的颗粒污泥为核地增殖,还能够使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颗粒污泥的比例上升。
在设置多个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情况下,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整体的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即可。即,只要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整体的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则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BOD污泥负荷也可以不满足上述范围。在设置多个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情况下,从抑制颗粒污泥的崩解的方面等出发,优选的是,将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整体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且随着从前段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朝向后段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去降低槽的BOD污泥负荷。这时,更优选的是,将最前段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24kgBOD/kgMLVSS/d~0.6kgBOD/kgMLVSS/d的范围,将最后段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02kgBOD/kgMLVSS/d~0.05kgBOD/kgMLVSS/d的范围。为了在各水槽调整BOD污泥负荷,通过向各水槽分开地导入排水,调整流入量,从而能够调整。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其他的例子的概略结构图。在图9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6中,对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9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6适合主要含有氮化合物的排水的处理,该排水处理装置6具有前段由缺氧槽52d、后段由曝气槽52e构成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在此,缺氧槽是指维持着缺氧条件的状态的反应槽,缺氧条件是指不存在排水中的溶解氧但存在来源于亚硝酸、硝酸的氧的条件。
在图9所示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利用循环式硝化脱氮法处理排水中的氮化合物和有机物。具体而言,在后段的曝气槽52e中,排水中的含氮物质在好氧条件下被氧化处理为亚硝酸态氮或者硝酸态氮。并且,通过设于曝气槽52e和缺氧槽52d之间的循环管路15,从后段的曝气槽52e向前段的缺氧槽52d供给含有亚硝酸态氮或者硝酸态氮的污泥混合液。并且,在缺氧槽52d中,亚硝酸态氮或者硝酸态氮在缺氧条件下被还原处理为氮气。
由于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较大,因此,能够在污泥颗粒的外侧使有机物氧化细菌、硝化细菌存在,在污泥颗粒的比较靠内侧的位置使脱氮菌存在。因此,在将缺氧槽52d和曝气槽52e作为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处理装置中,将200μm以上的颗粒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从而能够利用该颗粒污泥高效地处理氮化合物和有机物。此外,通过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含有缺氧工序,能够将构成颗粒污泥的脱氮菌维持在颗粒内,能够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维持颗粒。并且,向由缺氧槽52d和曝气槽52e构成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粒径200μm以上的颗粒污泥,且将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整体的BOD污泥负荷(缺氧槽52d和曝气槽52e的总BOD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颗粒污泥的崩解,此外,也能够使颗粒污泥在槽内维持和成长。特别,更优选的是,将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全体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将缺氧槽52d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16kgBOD/kgMLVSS/d~0.6kgBOD/kgMLVSS/d的范围。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0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7中,对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0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7具有通过交替配置多个缺氧槽52d、曝气槽52e而构成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图10所示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是在各缺氧槽52d连接有排水供给配管66a、排水向各缺氧槽52d分别注入的方式(分步流入式多段硝化脱氮法)。在各缺氧槽52d和各曝气槽52e中,像前述那样,氮化合物被硝化脱氮处理变为氮气。
由于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较大,因此,能够在污泥颗粒的外侧使有机物氧化细菌、硝化细菌存在,在污泥颗粒的比较靠内侧的位置使脱氮菌存在。因此,在将缺氧槽52d和曝气槽52e作为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处理装置中,将200μm以上的颗粒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从而能够利用该颗粒污泥高效地处理氮化合物和有机物。此外,通过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含有缺氧工序,能够使构成颗粒污泥的脱氮菌维持在颗粒内,能够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维持颗粒。在图10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7中,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整体的BOD污泥负荷(各缺氧槽10d和各曝气槽10e的总BOD污泥负荷)为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这时,更优选将缺氧槽10d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16kgBOD/kgMLVSS/d~0.6kgBOD/kgMLVSS/d的范围。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1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8中,对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1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8适合主要含有磷化合物的排水的处理,该排水处理装置8具有前段由厌氧槽52f构成、后段由曝气槽52e构成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所谓的AO法(Anaerobic-Oxic法)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在图11所示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利用AO法(Anaerobic-Oxic法)一同处理排水中的磷化合物和有机物。在此,厌氧槽是指维持着厌氧条件的状态的反应槽,厌氧条件是指在排水中不仅不存在溶解氧,也不存在来源于亚硝酸、硝酸的氧的条件。
由于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的颗粒的粒径较大,因此,能够在污泥颗粒的外侧使有机物氧化细菌存在,在污泥颗粒的内部使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和好氧条件下代谢并去除磷的的细菌(聚磷细菌)存在。因此,在将厌氧槽52f和曝气槽52e作为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处理装置中,将200μm以上的颗粒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从而能够利用该颗粒污泥高效地处理磷化合物和有机物。此外,通过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含有厌氧工序和曝气工序,能够将存在于颗粒污泥内部的聚磷细菌维持在颗粒内,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不使颗粒崩解地维持颗粒。并且,向由厌氧槽52f和曝气槽52e构成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粒径200μm以上的颗粒污泥,且将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全体的BOD污泥负荷(厌氧槽52f和曝气槽52e的总BOD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颗粒污泥的崩解,此外,也能够使颗粒污泥在槽内维持和成长。特别,更优选的是,将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全体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将厌氧槽52f的BOD污泥负荷设为0.16kgBOD/kgMLVSS/d~0.6kgBOD/kgMLVSS/d的范围。
虽省略图示说明,但图11所示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也可以是串联地配置厌氧槽、缺氧槽、曝气槽,并使用了将曝气槽内的含有硝酸态氮的污泥混合液向缺氧槽循环的方式(所谓的A2O法(Anaerobic-Anoxic-Oxic法))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2的排水处理装置9中,对与图7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2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9中,在排水供给配管66上设有泵56和阀58,在排水供给配管28上设有排水流入阀38。并且,排水供给配管28的一端与排水供给配管66的位于泵56和阀58之间的部分相连接,排水供给配管28的另一端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排水入口相连接。此外,图12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9具有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该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用于将从半间歇式反应槽10排出的处理水和颗粒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在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上设有阀63。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具有:作为处理水供给装置的功能,该处理水供给装置将从半间歇式反应槽10排出的处理水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以及作为污泥供给装置的功能,该污泥供给装置将颗粒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
图13是表示用于图12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3所示的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设有用于排出处理水和颗粒污泥的处理水排出口12d,在处理水排出口12d连接有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的一端。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的另一端与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相连接。在图13所示的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供排水流入的排水流入口12a设于比处理水排出口12d低的位置。
在图13所示的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排水的流入和处理水的排出同时进行。即,排水的流入和处理水的排出、处理对象物质的生物处理、生物污泥的沉淀等工序重复地进行。以下,将图13所示的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动作的一个例子与图12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的动作一同说明。
首先,泵56运转,并且阀58打开,排水贮存槽50内的处理对象排水从排水供给配管66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连续地供给。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对排水实施了生物处理之后,处理水从配管70向固液分离装置54供给。并且,在使半间歇式反应槽10运转的情况下,阀38和阀63打开,排水从排水供给配管28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供给,并且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处理水和颗粒污泥从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排水的流入/处理水的排出)。这时,通过使搅拌装置49运转,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颗粒污泥能够高效地从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1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供给。并且,在供给了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内的生物污泥中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之后,阀38和阀63关闭。接着,在维持着搅拌装置49的运转的状态下,曝气用泵14运转,空气开始向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供给,对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生物处理工序)。
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曝气用泵14的动作停止,空气的供给停止,并且搅拌装置49停止(生物处理工序结束)。在生物处理结束之后,使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生物污泥沉淀预定时间,从而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使生物污泥和处理水分离(生物污泥的沉淀)。并且,再次转移到排水的流入/处理水的排出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的排水流入口12a配置在比处理水排出口12d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流入到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排水不进行生物处理就从半间歇式反应槽10排出(排水的短流)。其结果是,能够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中高效地形成颗粒污泥。此外,由于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的处理水以被流入进来的排水推上去的形式排出,因此,能够积极地将沉淀性较低的生物污泥(未颗粒化的污泥等)向系统外排出。其结果是,由于沉淀性较高的生物污泥残留在半间歇式反应槽10内,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形成颗粒污泥。
在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的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中,期望的是,恰当地对沉淀时间的管理和每一批次的排水流入率进行控制。停止搅拌(包括曝气所引起的搅拌)而使污泥沉淀的沉淀时间根据从水面到作为目标的污泥界面位置的距离和污泥的沉淀速度来计算,例如优选的是设定在4分/m到15分/m之间,更优选的是设定在5分/m到10分/m之间。此外,排水流入率(流入水相对于反应时有效容积的比例)例如优选的是20%以上12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的是40%以上120%以下的范围。能够想到,通过污泥重复经历作为处理对象物质的有机物浓度非常高的状态(紧接在流入工序之后、饱食状态)和有机物浓度非常低的状态(生物处理工序的最后阶段、饥饿状态),能推进污泥的颗粒化,因此,在形成颗粒污泥的观点上,排水流入率尽可能高的方式较好,另一方面,将排水流入率设得越高,则流入泵的容量越大,成本越高。因此,在形成颗粒污泥和削减成本这些方面,排水流入率优选为40%以上120%以下的范围。也能够想到,在排水流入率较大的情况下,从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排出的排出水的浓度较差的情况,但由于排出水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导入,因此不必担心最终处理水的浓度恶化。
实施例1
以下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来更具体、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和比较例1>
使用反应槽有效容积3.5L(长70mm×宽140mm×高360mm)的半间歇式反应槽实施了通水试验。作为颗粒化的指标,使用SVI5的值进行了评价。SVI5是生物污泥的沉淀性指标,通过以下的方法求得。首先,将1L的污泥投入到1L的量筒,并缓慢地搅拌该污泥以使污泥浓度尽可能均匀,之后,对静置了5分钟的污泥界面进行测量。然后,计算污泥在量筒中占的体积率(%)。接着,测量污泥的MLSS(mg/L)。将这些值代入到下述式子,计算SVI5。SVI5的值越小,表示该污泥是沉淀性越高的污泥。在SVI5为100mL/g以下时,判断为具有良好的沉淀性的颗粒。
SVI5(mL/g)=污泥所占的体积率×10,000/MLSS
所使用的模拟排水以鱼肉提取物-蛋白胨为主要成分,调整BOD浓度使其成为80mg/L~120mg/L。
投入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去除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A值)如以下那样求得。
A=(((B-C)/1000×(H×D/100×G))/(I/1000×H))×(F/E)
在此,
B=排水的BOD浓度[mg/L]
C=处理后的BOD浓度[mg/L]
D=每一个循环的、排水相对于反应槽有效容积的导入比例[%]
E=每一个循环的生物处理工序时间[分]
F=一个循环的整个工序时间[分]
G=每天的循环数[次/天]
H=反应槽有效容积[m3]
I=MLSS[mg/L]
半间歇式反应槽的运转循环如下述那样进行。
(1)流入工序:将1.75L的排水导入到半间歇式反应槽。
(2)生物处理工序:设定了BOD去除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上述式子的A值)以使其成为表1的值。在生物处理工序中,从设置于反应槽下部的曝气装置供给空气,进行了生物反应。
(3)沉淀工序:使来自曝气装置的空气的供给停止,并静置10分钟,使反应槽内的污泥沉淀。
(4)排出工序:将1.75L的上层清水作为处理水排出。
重复了以上(1)~(4)的操作。
[表1]
在图14中表示各条件(表1的条件1~条件3(比较例1)和条件4~条件6(实施例1))下的SVI5的随时间变化。
在条件1期间,设定A值使其成为0.12~0.18kg/kg/d并开始通水,通水初期时的SVI5为60mL/g程度,在通水40天期间,以SVI5为50mL/g~60mL/g维持着良好的沉淀性,但之后SVI5转为恶化倾向,在第75天恶化到了100mL/g。在此期间,没有特别地进行污泥的清除,是只通过包含在处理水中的SS对污泥进行清除的状态,以污泥停留时间(SRT)为30天~100天左右进行运转。
在条件2期间,将A值设为0.12kg/kg/d,而且开始进行污泥清除并将SRT设为了30天,但成为比条件1的状态进一步恶化的倾向,SVI5上升到了110mL/g程度。
在条件3期间,继续将SRT设为30天,缩短反应时间,使A值从0.12kg/kg/d上升到了0.25kg/kg/d,此时,SVI5进一步恶化,在第104天上升到了180mL/g。
在条件2~条件3期间对污泥进行的显微镜观察中,观察到了具有粒径为200μm以上的粒径的污泥,但在其周围也有较多絮凝物污泥,另外,也观察到了数量较多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这些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捕食了本应形成颗粒的细菌类,这也被认为是颗粒崩解、沉淀性恶化的原因之一(参照图17)。
在条件4期间,增长反应时间,使A值下降到0.1kg/kg/d,进而以SRT成为25天的方式实施了污泥清除,此时,SVI5的值转为下降,在第140天下降到了90mL/g,并保持稳定。
在条件5期间,以SRT成为15天的方式调整了清除污泥的清除量,此时,SVI5进一步转为下降,并下降到了40mL/g。该期间的A值为0.1~0.16。
在条件6期间,在以SRT为15天的方式保持清除污泥的清除量的状态下,缩短反应时间,使A值上升到了0.22,但SVI5的值在50mL/g程度稳定。能够想到,在条件3的期间内,当在SRT为30天的状态下使A值上升到0.25时,SVI恶化,与此相对,在条件6下,若将SRT设为15天,则只要A值为0.22左右就能够稳定地维持颗粒。在条件5和条件6期间进行的显微镜观察中,与条件2和条件3期间的污泥相比,絮凝物污泥的存在比例减小,确认到大量具有200μm~300μm左右的粒径的良好的颗粒(参照图18)。此外,确认到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存在比例减小。
<比较例2>
使用反应槽有效容积12L(长200mm×宽150mm×高400mm)的半间歇式反应槽实施了通水试验。在本试验中,在沉淀工序中的水面位置设置生物处理水排出口,进行如下运转:在导入排水的同时,打开生物处理水排出口的电磁阀,排出生物处理水(参照图5)。运转循环如下。
(1)流入/排出工序:导入了9L的排水,排出了生物处理水。
(2)生物处理工序:设定了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上述式子的A值)以使其成为0.03kg/kg/d~0.04kg/kg/d(参照表2)。在生物处理工序中,从设置于反应槽下部的曝气装置供给空气,进行了生物反应。
(3)沉淀工序:使来自曝气装置的空气的供给停止,并静置10分钟,使反应槽内的污泥沉淀。此外,以SRT成为25天的方式进行了污泥的清除。
[表2]
在图15中表示结果。以A值为0.03~0.04、SRT为25天~30天进行了运转。通水初期时的SVI5是15mL/g程度并且是非常良好的沉淀性,但伴随着通水,SVI成为上升倾向,是在第50天恶化到47mL/g的倾向。
<实施例2>
使用反应槽有效容积12L(长200mm×宽150mm×高400mm)的半间歇式反应槽实施了通水试验。在本试验中,在沉淀工序中的水面位置设置生物处理水排出口,进行如下运转:在导入排水的同时,打开生物处理水排出口的电磁阀,排出生物处理水(参照图5)。运转循环如下。
(1)流入/排出工序:导入9.6L的排水,排出了生物处理水。
(2)生物处理工序:设定了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上述式子的A值)以使其成为表3的值。在生物处理工序中,从设置于反应槽下部的曝气装置供给空气,进行了生物反应。
(3)沉淀工序:使来自曝气装置的空气的供给停止,并静置10分钟,使反应槽内的污泥沉淀。
[表3]
在图16中表示结果。以A值为0.15~0.2、SRT为7天~10天进行了运转。通水初期时的SVI5为250mL/g程度,但随着通水,SVI成为下降倾向,在第40天下降到了51mL/g,能够形成颗粒。
如此,调整反应时间,以使投入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全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且进行污泥的清除,以使污泥停留时间成为5天~25天,从而即使在排水的BOD浓度为80mg/L~120mg/L程度这样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形成好氧性的颗粒。
(实施例3)
使用由连续式生物处理槽(114L)、颗粒形成槽(11L)以及固液分离槽构成的图8所示的排水处理装置实施了模拟排水的生物处理试验。作为模拟排水,使用的是以鱼肉提取物和蛋白胨为主体、将BOD浓度调整为80mg/L~120mg/L、将全氮浓度调整为15mgN/L~25mgN/L的模拟排水。
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使用了分步流入式多段硝化脱氮法(3段),该分步流入式多段硝化脱氮法(3段)将13.6L的缺氧槽、13.6L的曝气槽、19L的缺氧槽、19L的缺氧槽、24.5L的缺氧槽、24.5L的曝气槽串联地排列,并将排水向各缺氧槽分别注入三分之一,从而处理排水中的有机物和氮成分。在缺氧槽中,不进行曝气而使用搅拌机进行搅拌,在曝气槽中,使用散气装置进行了空气曝气以使溶解氧浓度成为1mg/L~5mg/L。在固液分离槽中,通过沉淀分离将污泥混合液分离为浓缩污泥和处理水,浓缩污泥回送到了最前段的缺氧槽。颗粒形成槽使用了图3所示的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来自颗粒形成槽的处理水和颗粒导入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最前段的缺氧槽。
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的BOD负荷的调整是通过调整排水的流入量来进行的。此外,包含循环在内的停留时间的调整是通过调整根据负荷计算出的排水流量和来自固液分离槽的循环流量来进行的。
作为投入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接种污泥,使用了从下水处理厂提取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的性状,其SVI为200mL/g,活性污泥的平均粒径为80μm程度,是具有一般沉淀性的污泥。
在进行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的通水之前,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预先使用上述模拟排水形成了颗粒污泥。所形成的颗粒污泥是平均粒径为340μm、并且粒径为200μm以上的颗粒所占的体积比例为85%的颗粒污泥。
在表4中汇总了通水试验的各条件(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MLSS、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中的BOD污泥负荷和BOD容积负荷、实际停留时间(包含来自固液分离槽的循环流量在内的停留时间))、以及变更为各条件50天后的污泥的SVI的值。
[表4]
在将MLSS设为1500mg/L、将BOD污泥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的条件1下,开始了从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供给颗粒污泥以及模拟排水的通水。SVI从通水开始逐渐下降,在第50天下降到了150mL/g程度。该期间的包含循环在内的停留时间为10小时~14小时。另外,能够想到,由于接种污泥的活性污泥尚未适应模拟排水,因此,没有发现较大的改善。
接着,在使排水流入量下降从而降低负荷、将BOD污泥负荷设为0.05kgBOD/kgMLVSS/d~0.07kgBOD/kgMLVSS/d的条件2下,进行了通水试验。实际停留时间为10小时~12小时。在条件2下的通水试验中,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的SVI随着通水而增加,并达到了300mL/g程度。当利用显微镜观察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时,没有在污泥内发现颗粒。能够想到,颗粒已崩解。
接着,在使排水流入量增加、将BOD污泥负荷设为0.12kgBOD/kgMLVSS/d~0.18kgBOD/kgMLVSS/d的条件3下,进行了通水试验。实际停留时间为8小时~10小时程度。在条件3下的通水试验中,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的SVI急剧下降,在15天期间SVI下降到100mL/g,最终下降到了60mL/g。根据该结果可以说,抑制了颗粒污泥的崩解,在生物处理槽内维持了具有良好的沉淀性的颗粒污泥。
接着,通过在维持着BOD污泥负荷的状态下降低污泥的循环流量,在将停留时间设为10小时~12小时的条件4下进行了通水试验。在条件4下的通水试验中,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的SVI的值表现出了上升倾向,但稳定在120mL/g左右,维持了具有比较良好的沉淀性的颗粒污泥。
接着,在将BOD污泥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0.1kgBOD/kgMLVSS/d程度、将停留时间设为5小时~8小时的条件5下,进行了通水试验,此时,SVI成为下降倾向,并下降到了65mL/g。在该期间,当伴随着沉淀性的提高而尝试了增加污泥浓度和提高负荷时,MLSS增加到了4500mg/L,BOD容积负荷上升到了0.4kgBOD/m3/d。
接着,在将MLSS设为4500mg/L、将BOD容积负荷设为0.4kgBOD/m3/d的条件6下,进行了通水试验,此时,能够在将SVI维持为90mL/g的同时稳定地运转。
图19是表示接种污泥、在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内形成的颗粒污泥、条件6下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的粒径分布的图。接种污泥的平均粒径为80μm程度,在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中形成的颗粒污泥为具有300μm以上的粒径的污泥。此外,在条件6下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中,确认到既存在具有80μm程度的粒径的污泥,也存在具有300μm~500μm程度的粒径的污泥。即,能够想到,在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颗粒污泥的粒径变大。
在条件1~条件6下的通水期间内,关于最终处理水的水质,BOD为5mg/L以下,TN浓度为10mg/L以下。
(比较例3)
在未从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颗粒的条件下,进行了通水试验。作为接种污泥,与实施例同样地使用了从下水处理厂提取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的性状,其SVI为180mL/g。在表5中汇总了通水试验的各条件(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MLSS、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的BOD污泥负荷和BOD容积负荷、实际停留时间(包含来自固液分离槽的循环流量在内的停留时间))、以及变更为各条件20天后的污泥的SVI的值。
[表5]
首先,在将BOD污泥负荷设为0.06kgBOD/kgMLVSS/d~0.08kgBOD/kgMLVSS/d的条件7下,进行了通水试验。其结果是,接种污泥的沉淀性逐渐恶化,SVI上升到了250mL/g。
接着,在将BOD污泥负荷设为0.12kgBOD/kgMLVSS/d~0.16kgBOD/kgMLVSS/d程度的条件8下,进行了通水试验,此时,沉淀性成为了改善倾向,但停滞于200mL/g。
接着,在将BOD污泥负荷设为0.08kgBOD/kgMLVSS/d~0.1kgBOD/kgMLVSS/d程度的条件9下,进行了通水试验,但沉淀性没有变化,维持为200mL/g不变。
在条件7~条件9的任一期间内,沉淀性都没有较大的改善。因此,无法通过提高MLSS浓度来提高处理量。
根据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结果可以说,在将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的系统中,以使BOD污泥负荷的值成为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方式进行运转,从而能够抑制颗粒污泥的崩解并维持良好的沉淀性,与此同时,将MLSS设为4000mg/L以上并获得较高的处理速度。
附图标记说明
1、颗粒形成装置;3~9、排水处理装置;10、半间歇式反应槽;12、排水流入泵;12a、排水流入口;12d、处理水排出口;14、曝气用泵;15、循环管路;16、生物处理水排出口;18、生物处理水排出阀;20、控制装置;22、污泥清除口;24、污泥清除泵;26、曝气装置;28、排水供给配管;30、生物处理水配管;32、污泥清除配管;34、马达;36、搅拌叶片;38、排水流入阀;40、排水流入口;42、排水排出部;49、搅拌装置;50、排水贮存槽;52、52a、52b、52c、连续式生物处理槽;52d、缺氧槽;52e、曝气槽;52f、厌氧槽;54、固液分离装置;56、59、60、64、泵;58、62、63、阀;61、污泥处理水供给管路;66、66a、排水供给配管;68、污泥配管;70、配管;72、处理水配管;74、污泥排出配管;76、污泥回送配管。

Claims (11)

1.一种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该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使用了半间歇式反应槽,该半间歇式反应槽重复进行以下工序来形成颗粒:流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含有有机物的含有机物排水流入;生物处理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微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中的处理对象物质进行生物学处理;沉淀工序,在该工序中,沉淀所述微生物污泥;以及排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进行了所述生物学处理的生物处理水排出,
该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
调整反应时间,以使投入到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且进行污泥的清除,以使污泥停留时间成为5天~25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生物处理水排出口设于比排水流入口靠上方的位置,使所述含有机物排水向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流入,从而使所述生物处理水从所述生物处理水排出口排出。
3.一种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该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具有半间歇式反应槽,该半间歇式反应槽重复进行以下工序来形成颗粒:流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含有有机物的含有机物排水流入;生物处理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微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中的处理对象物质进行生物学处理;沉淀工序,在该工序中,沉淀所述微生物污泥;以及排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进行了所述生物学处理的生物处理水排出,
该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调整反应时间,以使投入到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的BOD负荷量与MLSS浓度的比值乘以[整个循环时间/反应时间]得到的值处于0.05kgBOD/kgMLSS/d~0.25kgBOD/kgMLSS/d的范围内,且进行污泥的清除,以使污泥停留时间成为5天~25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在比排水流入口靠上方的位置具有生物处理水排出口,使所述含有机物排水向所述半间歇式反应槽流入,从而使所述生物处理水从所述生物处理水排出口排出。
5.一种排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该排水处理方法中,向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利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形成的颗粒,其中,该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一边使含有机物排水连续地流入、一边利用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进行生物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为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
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排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由多个反应槽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排水处理方法具有污泥回送工序,在该污泥回送工序中,从利用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处理了的生物处理液中固液分离出生物污泥,将通过所述固液分离得到的生物污泥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回送,
根据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流入的排水的流量与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回送的生物污泥的流量之和以及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容积求得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水力学的停留时间处于5小时~10小时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中的所述流入工序中,使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内供给的排水的一部分向所述半间歇式生物处理槽流入。
10.一种排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排水处理装置具有一边使含有机物排水连续地流入、一边利用生物污泥对所述含有机物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连续式生物处理槽,并将利用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形成的颗粒向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供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为具有200μm以上的粒径的颗粒污泥,
所述连续式生物处理槽的BOD污泥负荷处于0.08kgBOD/kgMLVSS/d~0.2kgBOD/kgMLVSS/d的范围内。
CN201680020357.3A 2015-03-31 2016-03-30 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1075315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3511 2015-03-31
JP2015073511A JP6609107B2 (ja) 2015-03-31 2015-03-31 好気性グラニュールの形成方法、好気性グラニュールの形成装置、排水処理方法、および排水処理装置
JP2015107925A JP6605843B2 (ja) 2015-05-27 2015-05-27 排水処理方法及び排水処理装置
JP2015-107925 2015-05-27
PCT/JP2016/060408 WO2016159091A1 (ja) 2015-03-31 2016-03-30 好気性グラニュールの形成方法、好気性グラニュールの形成装置、排水処理方法、および排水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525A true CN107531525A (zh) 2018-01-02
CN107531525B CN107531525B (zh) 2021-01-01

Family

ID=57007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0357.3A Active CN107531525B (zh) 2015-03-31 2016-03-30 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0018B2 (zh)
EP (1) EP3279154B1 (zh)
CN (1) CN107531525B (zh)
MY (1) MY182447A (zh)
SG (1) SG11201707571SA (zh)
TW (1) TWI693196B (zh)
WO (1) WO201615909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977A (zh) * 2018-07-31 2021-03-16 奥加诺株式会社 水处理方法及水处理装置
CN115611415A (zh) * 2021-07-16 2023-01-17 奥加诺株式会社 有机性排水的处理方法以及有机性排水的处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3196B (zh) 2015-03-31 2020-05-11 日商奧璐佳瑙股份有限公司 好氧性顆粒之形成方法、好氧性顆粒之形成裝置、排水處理方法及排水處理裝置
CN107973398A (zh) * 2017-11-24 2018-05-01 中粮生化能源(衡水)有限公司 一种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推进式反应装置及其培养方法
CA3135606A1 (en) * 2019-04-01 2020-10-08 Carollo Engineers, Inc. Flow through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system and method
CN111003899A (zh) * 2019-12-27 2020-04-14 扬州大学 一种含有聚丙烯酸酯类浆料的喷水织造废水的处理及回用工艺
US20230373831A1 (en) * 2020-09-29 2023-11-23 Carollo Engineers, Inc.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ith Immersed Membrane Separation
BE1029409B1 (fr) * 2021-05-18 2022-12-19 Exelio Procédé pour le traitement biologique des eaux usées
WO2022243114A1 (fr) * 2021-05-18 2022-11-24 Exelio Procédé et réacteur pour le traitement biologique des eaux usées
CN115259355A (zh) * 2022-07-14 2022-11-01 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及用于该工艺的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5897A (ja) * 1990-02-22 1991-11-01 Tokyo Metropolis 汚水から窒素を除去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596224A (zh) * 2002-02-22 2005-03-16 Sut(西拉雅)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废水处理的好氧生物质颗粒
JP2007136367A (ja) * 2005-11-18 2007-06-07 Sumitomo Heavy Ind Ltd 生物学的排水処理装置及び生物学的排水処理方法
JP2008212878A (ja) * 2007-03-06 2008-09-18 Sumitomo Heavy Ind Ltd 廃水処理装置
JP2008284427A (ja) * 2007-05-15 2008-11-27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 Co Ltd 排水処理装置及び排水処理方法
CN101698534A (zh) * 2009-11-12 2010-04-28 上海交通大学 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优化方法
CN101700931A (zh) * 2009-11-13 2010-05-05 江南大学 一种调控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性质的方法
CN101759289A (zh) * 2010-01-15 2010-06-30 杨国靖 一种处理城市污水生物营养物用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CN102583722A (zh) * 2012-03-12 2012-07-18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好氧颗粒污泥的固定化培养方法
AU2011223510A1 (en) * 2010-03-03 2012-10-18 Liquid Waste Treatment Systems Limited Reactor setup
KR101268116B1 (ko) * 2009-05-21 2013-05-29 광주과학기술원 연속회분식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호기성 입상 슬러지의 제조방법
CN103896393A (zh) * 2014-01-17 2014-07-02 复旦大学 一种高强度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JP2014136188A (ja) * 2013-01-16 2014-07-28 Japan Organo Co Ltd 排水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4888Y1 (zh) 1969-02-05 1973-02-07
NL1021466C2 (nl) 2002-09-16 2004-03-18 Univ Delft Tech Werkwijze voor het behandelen van afvalwater.
JP2006346572A (ja) 2005-06-16 2006-12-28 Toyo Kankyo Gijutsu Kenkyusho:Kk 有機物の処理方法
AU2005334124B2 (en) * 2005-07-06 2011-05-12 Glowtec Bio Pte Ltd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JP2006088158A (ja) 2005-11-14 2006-04-06 Kirin Brewery Co Ltd 水処理方法
JP4804888B2 (ja) 2005-11-18 2011-11-0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粒状微生物汚泥生成方法
US7459076B2 (en) * 2005-12-22 2008-12-02 Zenon Technology Partnership Flow-through aerobic granulator
JP4975541B2 (ja) 2007-07-12 2012-07-1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回分式排水処理方法
JP5746853B2 (ja) 2010-12-10 2015-07-08 オルガノ株式会社 排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排水処理方法
NL2008598C2 (en) 2012-04-03 2013-10-07 Dhv B V Hybrid wastewater treatment.
TWI693196B (zh) 2015-03-31 2020-05-11 日商奧璐佳瑙股份有限公司 好氧性顆粒之形成方法、好氧性顆粒之形成裝置、排水處理方法及排水處理裝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5897A (ja) * 1990-02-22 1991-11-01 Tokyo Metropolis 汚水から窒素を除去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596224A (zh) * 2002-02-22 2005-03-16 Sut(西拉雅)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废水处理的好氧生物质颗粒
JP2007136367A (ja) * 2005-11-18 2007-06-07 Sumitomo Heavy Ind Ltd 生物学的排水処理装置及び生物学的排水処理方法
JP2008212878A (ja) * 2007-03-06 2008-09-18 Sumitomo Heavy Ind Ltd 廃水処理装置
JP2008284427A (ja) * 2007-05-15 2008-11-27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 Co Ltd 排水処理装置及び排水処理方法
KR101268116B1 (ko) * 2009-05-21 2013-05-29 광주과학기술원 연속회분식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호기성 입상 슬러지의 제조방법
CN101698534A (zh) * 2009-11-12 2010-04-28 上海交通大学 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优化方法
CN101700931A (zh) * 2009-11-13 2010-05-05 江南大学 一种调控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性质的方法
CN101759289A (zh) * 2010-01-15 2010-06-30 杨国靖 一种处理城市污水生物营养物用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AU2011223510A1 (en) * 2010-03-03 2012-10-18 Liquid Waste Treatment Systems Limited Reactor setup
US20130075327A1 (en) * 2010-03-03 2013-03-28 Liquid Waste Treatment Systems Limited Reactor setup
CN103068746A (zh) * 2010-03-03 2013-04-24 液体消耗治疗系统有限公司 反应器设定
CN102583722A (zh) * 2012-03-12 2012-07-18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好氧颗粒污泥的固定化培养方法
JP2014136188A (ja) * 2013-01-16 2014-07-28 Japan Organo Co Ltd 排水処理方法
CN103896393A (zh) * 2014-01-17 2014-07-02 复旦大学 一种高强度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977A (zh) * 2018-07-31 2021-03-16 奥加诺株式会社 水处理方法及水处理装置
US11760668B2 (en) 2018-07-31 2023-09-19 Organo Corporation Water treatment method and water treatment device
CN115611415A (zh) * 2021-07-16 2023-01-17 奥加诺株式会社 有机性排水的处理方法以及有机性排水的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82447A (en) 2021-01-25
TW201708126A (zh) 2017-03-01
SG11201707571SA (en) 2017-10-30
US20180339925A1 (en) 2018-11-29
CN107531525B (zh) 2021-01-01
EP3279154B1 (en) 2020-08-19
EP3279154A1 (en) 2018-02-07
TWI693196B (zh) 2020-05-11
EP3279154A4 (en) 2018-04-25
US10590018B2 (en) 2020-03-17
WO2016159091A1 (ja)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525A (zh) 好氧颗粒的形成方法、好氧颗粒的形成装置、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US655500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enhanced solids reduction (ESR)
CN103241908B (zh) 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处理方法
CN102007075A (zh) 厌氧兼缺氧好氧装置中采用小气泡无污泥法的能量优化
JP5994253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CN101573302A (zh) 废水处理
CN108409033A (zh) Fna强化短程硝化的分段进水uct深度脱氮除磷的装置与方法
CN108473349A (zh) 颗粒形成方法和废水处理方法
CN101175700A (zh) 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生物处理装置
WO2007088860A1 (ja) 有機性廃水の生物処理方法
He et al. A sulfur-based cyclic denitrification filter for marine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CN106745741A (zh) 强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厌氧‑氧化沟及其操作方法
JP4298405B2 (ja) 汚水処理方法
CN105960380A (zh) 排水处理方法
CN103209931B (zh) 排水处理装置
JP6605843B2 (ja) 排水処理方法及び排水処理装置
KR100403864B1 (ko) 유기물의 부식화에 의한 폐수의 처리방법
CN101279795A (zh) 基于缺氧-厌氧-氧化沟的化学除磷方法与装置
NZ525027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enhanced solids reduction (ESR)
JP3588047B2 (ja) オキシデーションディッチにおける生物学的リン除去方法
Barnard et 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activated sludge
CN103648988B (zh) 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方法
CN108137361A (zh)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KR101177670B1 (ko) 하폐수의 총인 제거 장치 및 이의 제거 방법
CN102249492A (zh) 拉咪呋啶废水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