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258A - 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258A
CN107531258A CN201680023110.7A CN201680023110A CN107531258A CN 107531258 A CN107531258 A CN 107531258A CN 201680023110 A CN201680023110 A CN 201680023110A CN 107531258 A CN107531258 A CN 107531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device
substrate
device bar
articulated section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31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克里斯多佛·尼古劳斯
阿图尔·康特茨基
凯·乌韦·科尔肖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ith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ith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ith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Voith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7531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2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00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 B61G1/10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having links or bars coupling or uncoupling by rotating around a vertic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7/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 B61G7/10Mounting of the couplings o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00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 B61G1/32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with horizontal bolt or p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00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 B61G1/40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with coupling bars having an enlarged or recessed end which slips into the opposite coupling part and is gripped thereby, e.g. arrow-head type; with coupling parts having a tong-like gripping 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9/00Draw-gear
    • B61G9/20Details; Accessories
    • B61G9/24Linkages between draw-bar and frame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用于将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车厢(3)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轨道车辆的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其中,耦联器杆的纵向轴线在中立位置中与该有轨车辆的纵向方向重合,并且其中,铰接部具有如下部件:经由能以方位固定的方式与车厢连接的轴承座(16)联接的基板(4),在基板中构造有贯通开口(5),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延伸穿过该贯通开口;和布置在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中的拉伸/顶靠装置(7),该拉伸/顶靠装置具有布置在基板与车厢之间的车厢侧的支撑元件(10)和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其中,分别在基板与车厢侧的和联轴器侧的支撑元件(9、10)之间分别布置有弹簧单元(8.1、8.2)。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基板横向于纵向轴线地以能在水平的平面中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轴承座中,并且耦联器杆经由球面轴承(11),尤其是球铰轴承支承在贯通开口中。

Description

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 接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轨道车辆的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其中,耦联器杆的纵向轴线在中立位置中与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重合,并且其中,铰接部具有如下部件:
-经由能以方位固定的方式与车厢连接的轴承座联接的基板,在基板中构造有贯通开口,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延伸穿过该贯通开口,和
-布置在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中的拉伸/顶靠装置,该拉伸/顶靠装置具有布置在基板与车厢之间的车厢侧的支撑元件和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其中,分别在基板与车厢侧的和联轴器侧的支撑元件之间分别布置有弹簧单元。
背景技术
这种铰接部以来自现有技术的最不同的实施方式在先公知。代表性地,在此引用以下的印刷文献:
EP 1 925 523 A
DE 102 46 428 B4
GB 1215810A
EP 2243680 B1。
按类属的铰接部例如在EP 2243680 B1中描述。
在这些印刷文献中公开的其中整合有消能装置的铰接部承担抗拉伸/顶靠功能,这是因为消能装置能够容纳(吸收)从耦联器杆传递到轴承座上的在受限定的量之内的拉力和顶靠力,从而使这些力经消减地经由轴承座转移到车辆底盘上。消能装置通常被设置成用于吸收在正常的行驶和耦联运行期间例如在多节式车辆组合体的各个车厢之间出现的拉力和顶靠力。通常在此,球面轴承被构造为所谓的球面弹性轴承其在多节式车辆行驶时容纳在相邻的车厢之间出现的纵向力、横向力和竖直力。在此,结构上的设计方案,尤其是形式为弹簧单元的消能元件的以及接驳元件的结构上的设计方案决定了可能的偏转角度,由此,该偏转角度一定程度上受到极大限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改进开头所述类型的铰接部,即,使该铰接部一方面针对在各个偏转方向上的不同大小的偏转角度并且另一方面针对直线作用的压力和有角度地出现的力都可靠地支撑。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突出之处在此应在于具有较少的构件数量和紧凑的结构形式。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通过描述了两个基本实施方案的权利要求1和7的特征来表征出。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轨道车辆的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其中,耦联器杆的纵向轴线在中立位置中与有轨车辆的纵向方向重合,并且其中,铰接部具有如下部件:
-经由能以方位固定的方式与车厢连接的轴承座联接的基板,在基板中构造有贯通开口,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延伸穿过贯通开口,和
-布置在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中的拉伸/顶靠装置,该拉伸/顶靠装置具有布置在基板与车厢之间的车厢侧的支撑元件和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其中,分别在基板与车厢侧的和联轴器侧的支撑元件之间分别布置有弹簧单元,
根据第一基本实施方案,该铰接部的特征在于,基板横向于纵向轴线地以能在水平的平面中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轴承座中,并且耦联器杆经由球铰轴承支承在贯通开口中。
换句话说,基板能围绕相对纵向轴线竖直的轴线枢转,尤其是能围绕在中立位置中相对耦联器杆轴线竖直地取向的轴线枢转。
根据第二基本实施方案,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表征在于,耦联器杆经由球铰轴承支承在车厢上,其中,球铰轴承的第一元件由轴承座或与该轴承座连接的元件形成,并且球铰轴承的第二元件由基板形成,并且基板与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连接。
中立位置相应于耦联器杆在轨道车辆上的不加载的状态下在装入位置中相对于该轨道车辆的位置。在该中立位置中,耦联器杆的纵向轴线沿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取向。在加载的情况下从该中立位置偏转出来。
这两个基本实施方案的表征都在于将球铰轴承整合成轨道车辆的车厢上的铰接部,其中,球铰轴承的功能在这两个基本实施方案中直接与轴承座或车厢结合地安设,由此,使耦联器杆围绕中立位置的大偏转角度成为可能。在第一基本实施方案中,给针对在不同方向上的不同角度范围的偏转的功能配属有不同的结构元件,而在第二基本实施方案中在功能集中方面,该任务仅仅保留了实现了至车厢的连接的球铰轴承。
在根据第一基本实施方案的设计方案中,基板的贯通开口的外周区域或与该外周区域力锁合(kraftschlüssig)或形状锁合(formschlüssig)的元件形成具有针对球铰的球窝状的贴靠面的球铰轴承的球形座。球铰具有用于容纳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的贯通开口。基板在轴承座上的能转动的铰接部与经由球铰轴承的可能的偏转角度无关地允许了在水平平面中的增大的扭转范围。因此,鉴于在各方向上所需的偏转角度可以使单个部件得到优化。
在该设计方案中,可以在球铰与耦联器杆之间设置有滑动轴承,尤其是向心滑动轴承,其中,耦联器杆和基板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配属并不不定地确定。在该设计方案的其他的变型方案中的特征在于,耦联器杆与球铰形状锁合地或力锁合地连接,由此,在耦联器杆与基板之间提供了固定的位置配属。
轴承座可以以各种形式构造。该轴承座具有两个容纳开口,这些容纳开口的中间轴线在装入位置中垂直于耦联器杆在中立位置中的纵向方向延展地构造,其中,基板经由至少各一个转动铰链支承在其中一个容纳开口中。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轴承座具有能经由轴承盖封闭的容纳开口,这些容纳开口的中间轴线垂直于耦联器杆在中立位置中的纵向方向延展地构造。基板与轴承盖力锁合或形状锁合地连接,并且轴承盖以能扭转的方式支承在容纳开口中。该实施方案表现出基板与轴承座之间的能简单实现的且有效的转动铰链式的连接。
第二基本实施方案提供了在构件数量少且结构形式紧凑的情况下的高的功能集中的优点,其中,在中立位置中以及在成角度的力引入的情况下,将压力和拉力可靠地传递到轴承座上。
在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在这两个基本实施方案中设置的是,设置在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与基板之间的弹簧单元,优选还有设置在车厢侧的支撑元件与基板之间的弹簧单元包括多个彼此串联地布置的弹簧元件,其中,各个弹簧元件经由中间元件彼此在构成单元的情况下联接,由此可以采用标准化的弹簧元件用来构造不同规格的弹簧单元。
在两个基本实施方案的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这些实施方案构造有用于防止攀爬(Aufklettern)的装置,尤其是防攀爬机构(Aufkletterschutz)。为此,轴承座在其指向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的端面上具有贴靠面区域,这些贴靠面区域在中立位置中与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上的贴靠面区域间隔开地布置,并且在沿水平和/或竖直方向从中立位置中偏转出来时设置的是,耦联器杆的运动实现了贴靠在贴靠面区域上,并且优选进入力锁合和/或形状锁合。
能以根据发明的解决方案来实现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一方面在轴承座上并且另一方面在耦联器杆,尤其是支撑板上设置各自的贴靠面区域(在被整合在铰链系统中的拉伸/顶靠装置发挥了最大纵向移动行程之后这些贴靠面区域彼此进入作用连接,该作用连接以力锁合和/或形状锁合的连接的特别有利的构造方式形成),尤其可以引起尤其是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效果,由此提高了车厢脱轨防护。因为配属于各自止挡部的贴靠面分别布置在水平的耦联器平面的上方和下方,所以在弹簧单元发挥了最大纵向移动行程之后有复位力矩施加到耦联器杆上,该复位力矩与必要时所设置的耦联器杆从中立位置中的竖直偏转相抗地作用。
在另外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为了降低出现的复位力矩和进而是与之相关的作用到耦联器杆上的弯曲力矩,在支撑元件与轴承座之间的在碰触情况下的两个接触点不再实施为刚性的止挡部,而是弹性地实施,尤其是实施为弹簧元件(例如板簧)。通过弹簧元件沿纵向方向压缩,又增大了耦联器杆的在纵向方向上的运动可能性。因此,纵向力的大部分经由弹性体元件的附加压缩产生而不在接触点上产生。这导致在耦联器杆中的更小的弯曲力矩,这是因为力矢量总体上得到了相对耦联器杆的中线的更小的间距。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阐述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在其中,详细地如下示出地:
图1a以示意性的简化图在轴向剖面中说明在中立位置中的根据第一基本实施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铰接部的基本结构;
图1b示例性地在轴向剖面中说明在偏转的定位中的根据第一基本实施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铰接部的基本结构;
图2a以示意性的简化图在轴向剖面中说明在中立位置中的根据第二基本实施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铰接部的基本结构;
图2b示例性地在轴向剖图中说明在偏转的定位中的根据第二基本实施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铰接部的基本结构;
图3以示意性的简化图结合根据图1a的实施方案示例性地说明在轴承座与支撑元件之间的接触区域的弹性构造;
图4以示意性的简化图以俯瞰的视图示例性地示出在基板附加地枢转的情况下耦联器杆在水平面中以相对纵向轴线成角度地偏转。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以示意性的简化图说明了在第一功能部位(所谓的中立位置)中的根据第一基本实施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耦联器杆2与仅示意性地说明的车厢3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1,而图1b反映了在第二功能部位(偏转的部位)中的示例性的设计上的实施方案,其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纵向方向的偏转。
在第一功能部位中,铰接部没有从其中立的位置中偏转出来。在该功能状态下,耦联器杆2以其纵向轴线L沿有轨车辆的纵向方向取向。为了说明各个方向,示例性地提供了坐标系。X方向在此描述了在纵向方向上的延伸部,该延伸部与在没有偏转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第一功能部位中的耦联器杆2的纵向轴线L的延伸方向重合。Y方向描述了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在耦联器杆2于有轨车辆上的装入位置中,这相应于横向方向,而Z方向描述了高度方向。
铰接部1包括能与车厢连接的基板4,在基板中构造有贯通开口5,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延伸穿过贯通开口。此外,铰接部还包括布置在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上的拉伸/顶靠装置7。耦联器杆2的与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相对置的在此未示出的端部区域例如与在此未示出的中间缓冲耦联器的耦联器头联接,并且被称为耦联器侧的端部区域。拉伸/顶靠装置7在此包括布置在基板4两侧的弹簧单元8,尤其是8.1、8.2,它们支撑在与耦联器杆2至少间接联接的支撑元件,尤其是支撑板9和10上。术语板在此纯粹是功能上的理解。该板是指至少一个形成支撑面的功能元件,其优选在纵向方向上具有与在高度或横向方向上的延伸部相比较小的宽度。几何上的设计方案,尤其是轮廓,优选呈矩形或呈圆形地选择。朝车厢的方向来看地,在此在中立位置中,弹簧单元8.1沿与耦联器杆2联接的耦联器的纵向轴线L的(平行于/沿着纵向轴线或具有平行于/沿着纵向轴线L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在耦联器杆2的挤压方向上起作用,而弹簧单元8.2沿与耦联器杆2联接的耦联器的纵向轴线L的(平行于/沿着纵向轴线或具有平行于/沿着纵向轴线L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在耦联器杆2的拉伸方向上起作用。
布置在车厢侧的支撑板在此用10标注并且抗相对转动地(drehfest),也就是说不与之携动地与耦联器杆2的端部区域6连接。该连接是力锁合或形状锁合地实施的。也能够想到整合式的构造,其中,耦联器杆2在该情况下优选多件式地实施,并且支撑板10于是与该耦联器杆的部分区域一件式地构造。在装入位置中,支撑板10从纵向方向来看布置在基板4与车厢之间。支撑板9从耦联器杆2的朝向车厢3的方向的纵向方向来看布置在基板4前面。支撑板9与耦联器杆2至少间接地抗相对转动地连接,也就是说,视构造而定地,要么整合式与该耦联器杆一起实施,要么形状锁合或力锁合或材料锁合(stoffschlüssig)或者由这些方式组合地与该耦联器杆连接。在基板4与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基板4前面的形式为支撑板9的贴靠元件之间设置有靠前的弹簧单元,尤其是弹性体弹簧单元8.1。在所示的情况下,该弹簧单元包括多个、优选是两个或更多个并排串联地沿纵向方向布置的且要么直接彼此接触要么能经由中间元件29(如在图1a中所示)互相支撑的弹性元件,尤其是弹簧元件8.1a、8.1b。
在基板4与布置在车厢侧的支撑板10之间设置有靠后的、尤其是在出现拉力时起作用的弹簧单元8.2。该弹簧单元在所示的情况下例如仅包括一个弹性体弹簧元件。
经由球面轴承,尤其是球铰轴承11实现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引导穿过基板4。该球面轴承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被构造为球铰,其包括造型部,其设置在基板4的贯通开口5中且形成具有球窝状的贴靠面14的球形座12,该造型部与球铰15的周面协作。造型部可以直接构造在基板4上,或者也可以构造在能与该基板连接的或者能置入到贯通开口5中的容纳装置13中。球铰15具有用于容纳或穿引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的贯通开口25。在此,中间轴线在装入位置中同轴于贯通开口5的中间轴线地布置。
基板4铰链式地接合在车厢上。铰接部经由方位固定地布置在车厢3上的轴承座16实现。基板4在轴承座16上的铰接部经由至少一个转动铰链18实现,该转动铰链与轴承座16连接,优选延伸到轴承座上的开口19中并且与基板4联接。在此,转动铰链的转动轴线沿相对耦联器杆2的纵向轴线L的垂直方向取向并且因此竖直地取向。转动轴线用D标注。
基板4在轴承座16上的接合从纵向轴线L的纵向方向来看方位固定地实现,但在从其横向方向上来看却能相对该纵向轴线枢转,也就是说能在水平平面上枢转。为此,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基板4可以在其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与纵向轴线L间隔开地设置的周面上经由形式为转动销的转动铰链18接合在轴承座16上,基板4尤其是以能围绕容纳开口19的中间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轴承座16上的为此所设置的容纳开口19中。容纳开口19的中间轴线在此与转动轴线D重合。在此应理解,轴承座16在所示的情况下具有两个支承区域,它们垂直于纵向方向地在装入位置中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并且从竖直的方向来看,基板4以能转动的方式分别在两侧支承在支承区域中。
各个板,即基板4,支撑板9和10,的几何上的构造优选具有基本上呈正方形或矩形的横截面地实现。各个弹簧元件8.1a、8.1b以及8.2的横截面与之类似地构造。在此,布置在基板4的两侧的各个弹簧单元8.1和8.2优选构造为独立的分开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可以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弹簧元件。优选地,在背离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指向地布置的支撑板9与基板4之间布置有弹簧单元8.1,其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弹簧元件。从与纵向轴线L的在图1a中所示的纵向方向相应的中立位置朝竖直方向和/或朝水平方向的偏转角度被给定为各个弹簧单元8.1和8.2的弹簧元件的弹性的函数。在所示的情况下,最大偏转通过弹簧单元8.2的弹性和由此得到的理论上的可能的变形距离来反映。
弹簧单元8.1在此包括两个弹簧元件8.1a和8.1b,其在不加载的状态下以具有预紧或与没有预紧的方式跨接基板4与支撑板9之间的间距。弹簧单元8.1一方面支撑在基板4上并且另一方面支撑在支撑板9上。在此详细地,弹簧元件8.1b支撑在基板4的背离车厢3指向的端面20上的面区域上,而弹簧元件8.1a支撑在支撑板9上的端面17上的朝车厢3指向的面区域30上。支撑板9的朝车厢3指向的端面17与基板4间隔开,并且该端面在装入位置中在不加载的状态下从耦联器杆2的纵向方向来看与在轴承座16的布置在纵向轴线L两侧的支承区域上的背离车厢3指向的端面21有间距a地构造。经由指向彼此的在轴承座上的端面21上的面区域以及在支撑板9的端面17上的面区域31实现了防攀爬机构,也就是说,限制了最大偏转,并且通过如下方式避免了在竖直方向上的不期望的压曲,即,经由能被带到彼此作用连接中的轴承座16的面区域21和支撑板的端面17的面区域31对力进行支撑。
面区域30和31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错开地布置,其中,从纵向轴线L出发地,面区域31与面区域30相比以具有相对该纵向轴线更大的间距地布置。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但是在此未详细反映地,至少是在轴承座16上的单个的面区域21以及优选地还有支撑板9上的单个的面区域31在俯瞰的视图中拱曲地构造,从而在沿水平方向枢转时的偏转情况下没有棱边进而没有点碰触,而是提供了至少一个线或面碰触部。
图1a中所示的在中立位置中的实施例在图1b中针对在偏转的定位中的根据图1a的有利的结构上的实施方案来反映。能看到的是,在此,各个面区域21和31彼此协作。
在图1b中,基板4与轴承座16在纵向轴线L的两侧分别利用轴承盖23经由在此形式为螺接元件的紧固元件24连接。在此,各个轴承盖23封闭了开口19并且具有支撑在轴承座16的外周上的面区域上的第一部分和延伸到轴承座16上的开口19中的部分。为了在所示的情况下的接合,基板4具有基本上呈X形的横截面,其他实施方案是能想到的。贯通开口5以及球铰轴承11的构造相应于在图1a中描述的。基板4与轴承座16之间的转动铰链式的连接部经由布置在开口19与轴承盖23之间的衬套22来实现,该衬套允许了至少在部分区域之上的在一方面是轴承盖23和同该轴承盖连接的基板4与另一方面是轴承座16之间的相对运动。
根据图1a和1b的实施方案的特征在于,关于装入位置相对于有轨车辆的纵向方向垂直地进行的偏转,尤其竖直地或至少以垂直方向分量进行的偏转,尤其是竖直地进行的偏转经由球铰轴承11来实现,其中,经由转动铰链18,也就是说经由基板4围绕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垂线的枢转还可以增大在水平平面中的,尤其是以从中立位置中的纵向轴线的位置出来横向于该纵向轴线的方向分量进行的偏转。该实施方案适合于补偿拉力和压力。能被带到彼此作用连接的轴承座16和支撑板9上面区域21和31能够由于使力改道成直接经由支撑板9作用到轴承座16上实现对力的直接支撑并且不将如下过程导入到车厢3中,即,耦联器杆不期望地跳起(durchtauchen)并且而引起该耦联器杆与轴承座脱开。
图1b示出了具有在加载压力时沿竖直方向的偏移的功能部位。能看到弹簧单元8.1和8.2的由此引起的变形,弹簧单元承担对力的支撑直到支撑板9的在该视图中布置在纵向轴线上方的面区域31碰在轴承座16上。
相对于在图1a和1b中所述的实施方案地,图2a示出了在中立部位中的根据第二基本实施方案的铰接部1的特别紧凑的实施方案,在其中,对耦联器杆2,尤其是对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的支承直接经由车厢上的球铰轴承11来实现。在该情况下,轴承座16以如下方式构造,即,该轴承座形成球铰轴承11的第一元件26,而与耦联器杆2连接的基板4,尤其是与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连接的基板4构成球铰轴承11的第二元件27。在所示的情况下,球铰轴承25的第一元件26由方位固定地与轴承座16连接的或由该轴承座形成的容纳装置28,在此是容纳元件形成,而第二元件由与容纳装置28协作的、形成用于容纳耦联器杆2的贯通开口5的基板4形成。优选地,第一元件26,在此是轴承座16形成具有球面式拱曲的面的球形座12,而基板4或与该基板连接的元件承担球铰15的功能。被设置成用于弹性支撑的弹簧单元8.1、8.2以及支撑板9、10的其余构造和布置类似于在图1a和1b中所述地实现。起决定性的是,球铰11的功能在此由基板4和轴承座16的部件来承担。
防攀爬机构的功能类似于在图1a和1b中所描述地经由支撑板9上的面区域31和轴承座上的面区域21来确保。
图2b示出了在从中立位置偏转出来时的根据图2a的实施方案。
在这两个实施方案中,轴承座16上的贴靠面21和/或支撑板9上的贴靠面21以如下方式构造,即,在协作时,支撑板9与轴承座16达到形状锁合和/或力锁合的连接,以便避免与耦联器杆2连接的耦联器的攀爬。为此,面区域21和31优选以如下方式造型,即,提供在竖直方向上的止挡部。
在根据图1b、2a和2b的结构上的实施方案中,耦联器杆2多件式地实施。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由部分元件2.1形成,支撑板10优选已经整合地构造在部分元件2.1上。也能够想到部分元件2.1与支撑板10之间的形状锁合或力锁合的连接。部分元件2.1与另外的部分元件2.2力锁合或形状锁合地连接。支撑板9与部分元件2.2一起整合地构造,或者不与该部分元件2.2携动地通过形状锁合或力锁合或材料锁合地连接。部分元件2.1、2.2和必要时的另外的部分元件形成耦联器杆2。
在这两个基本实施方案中,以改进方案可选地设置的是,轴承座16或同该轴承座连接的构件与各自的与耦联器杆2联接的支撑元件9或10之间的接触区域非刚性地构造,而是弹性地构造。在此,视在支撑板9、10和轴承座16上的在攀爬情况下能被带入到彼此作用连接中的端面区域的构造而定地,该接触区域指的是点状接触区域或线形接触区域或面状接触区域。为此,彼此处在作用连接的面区域中的其中至少一个设有弹性的面区域或者它们两个都设有弹性的面区域。该弹性的面区域可以与各自的构件一起整合地构造,但是或者也可以与各自的构件(支撑元件9、10和/或轴承座16)、尤其是与各自的端面连接的元件分开地形成。
图3以示意性的简化图示例性地说明了在支撑元件9上的在攀爬情况下能被带到与轴承座16作用连接的面区域31的弹性的构造方案。支撑元件9上的面区域31由形式为弹簧元件32的分开的元件形成。如由图3获知,设置有两个这种弹性元件32a,其沿竖直方向彼此错开地布置,并且从竖直方向来看分别布置在支撑元件上的端面17的如下区域中,这些区域在以相对耦联器纵向轴线来看的竖直方向的方向分量偏转时实现了贴靠在轴承座的端面21上。优选地,弹簧元件32a被构造为板簧。由于弹簧元件32a沿纵向方向的压缩附加地增大了耦联器杆2在纵向方向上的运动可能性。因此,纵向力的大部分经由对弹性体元件的附加压缩来产生,而不是在支撑元件9与轴承座16之间的本来的接触点上产生。这导致在耦联器杆2中的更少的弯曲力矩,这是因为力矢量总体上得到了从纵向方向来看相对耦联器杆的中间线的更小的间距。
图3用弹簧元件32a说明了一个可行方案。也能够想到的是,仅示意性地说明的弹簧元件32b单独或附加地在轴承座16的端面21上的布置。
除了支撑区域作为弹性区域由弹性元件,尤其是弹簧元件32a、32b构造外,还存在如下可能性,即,该区域被整合地构造在支撑元件9或轴承座16上。
图4以高度示意性地简化的和夸大的图示在俯瞰轴承座16的视图中说明了能以具有能围绕转动轴线D枢转的基板4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实现的在宽度方向上,也就是说在水平平面上来看的偏转角度的增大方案。耦联器杆2借助球面轴承11在俯瞰水平平面(也就是说如下平面,其能通过纵向轴线L和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该纵向轴线的垂线来描述)的视图中相对于纵向轴线L的偏转用Alpha标注。基板围绕转动轴线D的可枢转性相对于中立位置能通过枢转角度Beta来描述。
附图标记列表
1 铰接部
2 耦联器杆
3 车厢
4 基板
5 贯通开口
6 车箱体侧的端部区域
7 拉伸/顶靠装置
8 弹簧单元
8.1 第一弹簧单元
8.2 第二弹簧单元
9 支撑元件
10 支撑元件(车厢侧)
11 球面轴承;球铰轴承
12 球形座
13 容纳装置
14 贴靠面
15 球铰
16 轴承座
17 支撑板9上的端面
18 转动铰链
19 轴承座中的开口
20 基板上的端面
21 轴承座上的端面
22 衬套
23 轴承盖
24 紧固元件
25 球铰的贯通开口
26 第一元件
27 第二元件
28 容纳装置
29 中间元件
30 支撑板上的面区域
31 支撑板上的面区域
32a、32b 弹簧元件
a 间距
L 纵向轴线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将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轨道车辆的车厢(3)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1),其中,所述耦联器杆(2)的纵向轴线(L)在中立位置中与所述有轨车辆的纵向方向重合,并且其中,所述铰接部(1)具有如下部件:
-经由能以方位固定的方式与所述车厢(3)连接的轴承座(16)联接的基板(4),在所述基板中构造有贯通开口(5),所述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延伸穿过所述贯通开口,和
-布置在所述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6)中的拉伸/顶靠装置(7),所述拉伸/顶靠装置具有布置在基板(4)与车厢(3)之间的车厢侧的支撑元件(10)和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9),其中,分别在基板(4)与车厢侧的和耦联器头侧的支撑元件(9、10)之间分别布置有弹簧单元(8.1、8.2);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4)横向于纵向轴线地以能在水平的平面中枢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轴承座(16)中,并且所述耦联器杆(2)经由球面轴承(11),尤其是球铰轴承支承在所述贯通开口(5)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4)的贯通开口(5)的外周区域或与所述外周区域力锁合或形状锁合的元件形成球铰轴承的球形座,所述球形座具有针对球铰的球窝状的贴靠面,并且所述球铰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的贯通开口(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铰(11)与所述耦联器杆(2)之间设置有滑动轴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器杆(2)与所述球铰形状锁合或力锁合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16)具有两个容纳开口(19),所述容纳开口的中间轴线垂直于所述耦联器杆(2)在中立位置中的纵向方向延展地构造,并且所述基板(4)经由至少各一个转动铰链支承在其中一个容纳开口(19)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16)具有两个能经由轴承盖封闭的容纳开口(19),所述容纳开口的中间轴线垂直于所述耦联器杆(2)在中立位置中的纵向方向(L)延展地构造,并且所述基板(4)与所述轴承盖(23)力锁合或形状锁合地连接,并且所述轴承盖(23)以能扭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容纳开口(19)中。
7.一种用于将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轨道车辆的车厢(3)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1),其中,所述耦联器杆的纵向轴线(L)在中立位置中与所述有轨车辆的纵向方向重合,并且其中,所述铰接部(1)具有如下部件:
-经由能以方位固定的方式与所述车厢连接的轴承座(16)与所述车厢联接的基板(4),在所述基板中构造有贯通开口(5),所述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延伸穿过所述贯通开口,和
-布置在所述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中的拉伸/顶靠装置,所述拉伸/顶靠装置具有布置在基板(4)与车厢之间的车厢侧的支撑元件(10)和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9),其中,分别在基板(4)与车厢侧的和耦联器头侧的支撑元件(9、10)之间分别布置有弹簧单元(8、8.1、8.2);
其特征在于,
所述耦联器杆(2)经由球铰轴承支承在所述车厢上,其中,所述球铰轴承的第一元件由轴承座或与所述轴承座连接的元件形成,并且所述球铰轴承的第二元件由所述基板(4)形成,并且所述基板(4)与所述耦联器杆(2)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铰轴承的第一元件构造为具有球面式拱曲的贴靠面的球形座,并且所述球面式的贴靠面由所述轴承座上的面或容纳在所述轴承座中的元件上的面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铰轴承的第二元件构造为具有球面式拱曲的贴靠面的球铰,并且所述球铰轴承的第二元件的球面式拱曲的贴靠面由所述基板上的外周面或与所述基板连接的元件上的外周面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与基板之间的弹簧单元包括多个彼此串联地布置的弹簧元件,其中,各个弹簧元件经由中间元件彼此联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在其指向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的端面上具有贴靠面区域,所述贴靠面区域在中立位置中与耦联器侧的支撑元件上的贴靠面区域间隔开地布置,并且在沿水平和/或竖直方向从中立位置偏转出来时,所述耦联器杆运动达到贴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面区域以如下方式构造,即,所述贴靠面区域在作用连接时构成力锁合和/或形状锁合的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面区域在所述铰接部的装入位置来看横向于纵向方向拱曲地构造。
14.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面区域弹性地构造在各支撑元件(9、10)和/或所述轴承座(16)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铰接(1),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面区域由能与支撑元件和/或轴承座连接的分开的构件,尤其是弹簧元件形成。
CN201680023110.7A 2015-04-29 2016-04-28 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 Pending CN1075312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207907.4 2015-04-29
DE102015207907 2015-04-29
PCT/EP2016/059483 WO2016174135A1 (de) 2015-04-29 2016-04-28 Anlenkung zum gelenkigen verbinden eines wagenkastenseitigen endbereiches einer kupplungsstange mit einem wagenkast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258A true CN107531258A (zh) 2018-01-02

Family

ID=55910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3110.7A Pending CN107531258A (zh) 2015-04-29 2016-04-28 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6108B2 (zh)
EP (1) EP3288814B1 (zh)
CN (1) CN107531258A (zh)
DE (1) DE102016207256A1 (zh)
WO (1) WO20161741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0070A (zh) * 2021-06-18 2021-08-03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钩钩尾座安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8228A1 (de) * 2015-05-26 2016-12-01 Voith Patent Gmbh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s Kupplungsschafts mit einem Wagenkasten eines spurgeführten Fahrzeuges
PL3205550T3 (pl) 2016-02-10 2021-09-27 Dellner Couplers Ab Zespół ze wspornikiem łożyskowym i drążkiem sprzęgającym lub drążkiem łączącym; wagon pojazdu wielowagonowego i sposób przenoszenia sił popychających przykładanych do drążka sprzęgającego lub drążka łączącego do wspornika łożyskowego
DE102016124808A1 (de) * 2016-12-19 2018-06-21 Voith Patent Gmbh Anlenkung zum gelenkigen verbinden einer kupplungsstange mit einem wagenkasten
DE102016125087A1 (de) 2016-12-21 2018-06-21 Voith Patent Gmbh Kupplungsanordn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 Schienenfahrzeug
CH713677B1 (de) * 2017-04-06 2021-04-30 Faiveley Transp Schwab Ag Anlenk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Kupplung eines Schienenfahrzeugs.
CN107804337B (zh) * 2017-11-28 2024-04-05 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连接装置
DE102020105294A1 (de) 2020-02-28 2021-09-02 Voith Patent Gmbh Kupplungsstangenanbindung zum beweglichen Anschluss einer Kupplungsstange an ein spurgebundenes Fahrzeu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609088U1 (de) * 1996-05-21 1997-09-18 Scharfenbergkupplung Gmbh Abstützeinrichtung für eine Mittelpufferkupplung für Schienenfahrzeuge mit innerhalb der Kuppelstange angeordneter Zug- und Stoßeinrichtung
EP1247715A1 (de) * 2001-04-03 2002-10-09 Schwab Verkehrstechnik AG Zug- und Stosseinrichtung für Schienenfahrzeuge
EP1342637A1 (de) * 2002-03-08 2003-09-10 Manfred Bartel Kuppelstange
EP1925523A1 (de) * 2006-11-22 2008-05-28 Voith AG Kupplungsanlenkung für einen Wagenkasten eines mehrgliedrigen Fahrzeuges
CN101219669A (zh) * 2008-01-23 2008-07-16 西南交通大学 独立轮对单轴转向架弹性耦合装置
DE10246428B4 (de) * 2002-10-04 2009-07-0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Richtgelenk für Kuppelstang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409131B2 (en) 1967-12-06 1970-12-21 Amster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Connector for articulated railway car
DE10247621A1 (de) * 2002-10-11 2004-04-22 Manfred Bartel Kuppelstange mit Richtgelenken in Eisenbahntragwageneinheiten
DE102005033849B4 (de) * 2005-07-20 2008-09-04 Bartel, Manfred, Dipl.-Ing. (FH) Universal-Hochleistungsrichtgelenk
DE102005034527B4 (de) * 2005-07-23 2008-12-04 Bartel, Manfred, Dipl.-Ing. (FH) Eisenbahnwagen-Kuppelstange
DE102008008214A1 (de) * 2007-03-08 2008-09-11 Bartel, Manfred, Dipl.-Ing. (FH) Eisenbahn-Kuppelstange mit Richtgelenken
EP1995146A1 (de) * 2007-05-21 2008-11-26 Faiveley Transport Remscheid GmbH Vorrichtung zur elastischen gelenkigen Lagerung einer Kupplung
DE102008030284B4 (de) * 2008-06-30 2011-04-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Hochleistungs- Schwingplattenrichtgelenk
ATE522421T1 (de) 2009-04-23 2011-09-15 Voith Patent Gmbh Anlenkung zum gelenkigen verbinden einer kupplungsstange mit einem wagenkasten
CN102632906B (zh) * 2012-04-17 2014-09-10 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 带过载保护的紧凑式缓冲器
DE102014216061A1 (de) * 2014-08-13 2016-02-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ienenfahrzeug mit im Bereich seiner Front angeordneter Kupplung
PL3205550T3 (pl) * 2016-02-10 2021-09-27 Dellner Couplers Ab Zespół ze wspornikiem łożyskowym i drążkiem sprzęgającym lub drążkiem łączącym; wagon pojazdu wielowagonowego i sposób przenoszenia sił popychających przykładanych do drążka sprzęgającego lub drążka łączącego do wspornika łożyskowego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609088U1 (de) * 1996-05-21 1997-09-18 Scharfenbergkupplung Gmbh Abstützeinrichtung für eine Mittelpufferkupplung für Schienenfahrzeuge mit innerhalb der Kuppelstange angeordneter Zug- und Stoßeinrichtung
EP1247715A1 (de) * 2001-04-03 2002-10-09 Schwab Verkehrstechnik AG Zug- und Stosseinrichtung für Schienenfahrzeuge
EP1342637A1 (de) * 2002-03-08 2003-09-10 Manfred Bartel Kuppelstange
DE10246428B4 (de) * 2002-10-04 2009-07-0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Richtgelenk für Kuppelstangen
EP1925523A1 (de) * 2006-11-22 2008-05-28 Voith AG Kupplungsanlenkung für einen Wagenkasten eines mehrgliedrigen Fahrzeuges
CN101219669A (zh) * 2008-01-23 2008-07-16 西南交通大学 独立轮对单轴转向架弹性耦合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0070A (zh) * 2021-06-18 2021-08-03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钩钩尾座安装结构
CN113200070B (zh) * 2021-06-18 2022-10-14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钩钩尾座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46108B2 (en) 2019-04-02
WO2016174135A1 (de) 2016-11-03
US20180050709A1 (en) 2018-02-22
DE102016207256A1 (de) 2016-11-03
EP3288814A1 (de) 2018-03-07
EP3288814B1 (de) 2021-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258A (zh) 用于将耦联器杆的车厢侧的端部区域与车厢铰链式连接的铰接部
US8328030B2 (en) Linkage for the articulated connection of a coupling rod to a railcar body
CN105263801B (zh) 用于乘客座椅的椅腿组件、用于乘客座椅的椅架、以及乘客座椅
CA2667415C (en) Device for mechanically connecting vehicles
CN105951580B (zh) 消能自复位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
CN105667535B (zh) 布置在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部分间的顶部区域中的铰接件
CN206813018U (zh) 一种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抗侧滚扭杆装置
CN108082446A (zh) 缝翼组件
CN101284550A (zh) 具有车架和驾驶室的车辆
CN103279165A (zh) 自动展开的便携电子设备及其连接装置
CN107921191A (zh) 腹膜透析仪
CN101869525B (zh) 手术台
CN202986873U (zh) 用于汽车座椅骨架的调角器连接板装置
RU2456189C2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тележкой якобса и качательной опорой
CN108349512B (zh) 用于将连杆与车身铰接式连接的抗扭的铰接装置
CN102529764A (zh) 车辆座椅
WO2016187953A1 (zh) 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及侧架交叉杆机构联接方法及装置
CN205524267U (zh) 动车组座椅旋转机构
CN108210190A (zh) 移位车及其载座
KR20080012412A (ko) 관절 형태로 서로 연결된 두 대의 차량 사이에 있는 통로
CN103273861A (zh) 机动车正面碰撞安全座椅
CN210634566U (zh) 用于连接两个车厢的耦连设备
EP1957715A1 (de) Vibrationsplatte mit stabilisationseinrichtung
CN207712060U (zh) 一种轨道车折棚风挡渡板组件
CN106828215A (zh) 便于解锁地锁的汽车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