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0764B -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0764B
CN107530764B CN201680026977.8A CN201680026977A CN107530764B CN 107530764 B CN107530764 B CN 107530764B CN 201680026977 A CN201680026977 A CN 201680026977A CN 107530764 B CN107530764 B CN 107530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
crankshaft
tool
arm
fo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69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0764A (zh
Inventor
山下智久
高本奖
黑川宣幸
薮野训宏
吉野健
田村宪司
大久保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0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0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0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0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KMAKING FORGED OR PRESSED METAL PRODUCTS, e.g. HORSE-SHOES, RIVETS, BOLTS OR WHEELS
    • B21K1/00Making machine elements
    • B21K1/06Making machine elements axles or shafts
    • B21K1/08Making machine elements axles or shafts crankshaf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JFORGING; HAMMERING; PRESSING METAL; RIVETING; FORGE FURNACES
    • B21J13/00Details of machines for forging, pressing, or hammering
    • B21J13/02Dies or mountings therefor
    • B21J13/025Dies with parts moving along auxiliary lateral dir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JFORGING; HAMMERING; PRESSING METAL; RIVETING; FORGE FURNACES
    • B21J9/00Forging presses
    • B21J9/02Special design o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4Crankshafts, eccentric-shaft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6Crankshafts
    • F16C3/08Crankshafts made in one pie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20/00Shaping
    • F16C2220/40Shaping by deformation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 F16C2220/46Shaping by deformation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by forging

Abstract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具备上下成对的模具(10)和第1工具(20)。模具(10)实施使第1余料部(Aaa、Aba)变形而使粗曲轴臂部(A’)的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第1工具(20)被收纳于模具(10)的开放部(10b),抵接于粗曲轴臂部(A’)的粗轴颈部(J’)侧的表面中的、除了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模具(10)和第1工具(20)分别具有用于将第1工具(20)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的第1引导部。在第1工具(20)的上表面(20b)和下表面(20c)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第1引导部。

Description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热锻制造曲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摩托车、农业机械、船舶等的往复式发动机中,为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而输出动力,曲轴是不可缺少的。曲轴能够通过模锻或者铸造来制造。在曲轴被要求高强度和高刚度的情况下,多采用利用锻造制得的锻造曲轴。
通常,在锻造曲轴的制造中,将钢坯作为原材料。在该钢坯中,截面为圆形或者方形,截面积在整个长度范围内恒定。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包括预成形工序、模锻工序、模锻切边工序。在需要矫正的情况下,在模锻切边工序之后增加整形工序。通常,预成形工序包括辊轧成形工序和弯曲锻造工序,模锻工序包括粗锻工序和精锻工序。
图1A~图1F是用于说明以往的通常的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图1F所例示的曲轴1搭载于四缸发动机,是四缸-八个配重的曲轴。该曲轴1包括五个轴颈部J1~J5、四个销部P1~P4、前端部Fr、凸缘部Fl以及八个曲轴臂部(以下,简称为“臂部”)A1~A8。臂部A1~A8分别将轴颈部J1~J5和销部P1~P4相连。另外,所有这八个臂部A1~A8一体地具有配重部(以下,简称为“配重部”)W1~W8。
四个销部P1~P4均相对于轴颈部J1~J5偏心。销部P1~P4的相位适当地设定为以曲轴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的轴颈部J3为中心呈面对称。因此,与中央的轴颈部J3相连的臂部A4、A5以轴颈部J3为中心呈面对称。即,两个臂部A4、A5均与同一轴颈部J3相连,并且与同相位的销部P2、P3相连。
以下,在分别统称轴颈部J1~J5、销部P1~P4、臂部A1~A8以及配重部W1~W8时,也将轴颈部的附图标记记作“J”,将销部的附图标记记作“P”,将臂部的附图标记记作“A”,将配重部的附图标记记作“W”。也将销部P和与该销部P相连的一组臂部A(包括配重部W在内)概括称为“曲拐”。
在图1A~图1F所示的制造方法中,如以下这样制造锻造曲轴1。首先,利用加热炉(例如感应加热炉或者气体气氛加热炉)将图1A所示这样的预定的长度的钢坯2加热之后,进行辊轧成形。在辊轧成形工序中,例如使用孔型辊轧制钢坯2而将其拉深。由此,将钢坯2的体积在长度方向上分配,得到作为中间件的辊轧坯件3(参照图1B)。接下来,在弯曲锻造工序中,将辊轧坯件3从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局部地压下。由此,分配辊轧坯件3的体积,得到作为进一步的中间件的弯曲坯件4(参照图1C)。
接下来,在粗锻工序中,通过使用上下一对模具压下弯曲坯件4,得到粗锻件5(参照图1D)。粗锻件5具有曲轴(最终产品)的大致的形状。然后,在精锻工序中,通过使用上下一对模具压下粗锻件5,得到精锻件6(参照图1E)。精锻件6具有与最终产品的曲轴大致一致的形状。在这些粗锻和精锻工序中,剩余材料从互为相对的模具的分模面之间流出而成为飞边。因此,在粗锻件5和精锻件6中,在曲轴的形状的周围附带有较大的飞边5a、6a。
在模锻切边工序中,例如在利用一对模具保持着带有飞边6a的精锻件6的状态下,利用刀具类模具冲裁飞边6a。由此,从精锻件6去除飞边6a。如此,得到去除了飞边的锻件。去除了飞边的锻件为与图1F所示的锻造曲轴1大致相同的形状。去除了飞边的锻件具备分别与锻造曲轴的多个轴颈部J、多个销部P、多个臂部A以及配重部W相对应的多个粗轴颈部J'、多个粗销部P'、多个粗曲轴臂部A'以及粗配重部W'。
在整形工序中,利用模具从上下稍稍压下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主要部分,将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矫正为最终产品的尺寸形状。此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主要部分例如是粗轴颈部J'、粗销部P'、粗臂部A'以及粗配重部W'。并且,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主要部分是与曲轴的前端部Fr以及凸缘部Fl等轴部相对应的粗前端部以及粗凸缘部等轴部。这样,制造锻造曲轴1。
图1A~图1F所示的制造工序不限于图1F所示的四缸-八个配重的曲轴,能够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曲轴。例如,图1A~图1F所示的制造工序也能够应用于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
图2是表示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在图2所示的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中,在开头的第1臂部A1、最末尾的第8臂部A8以及中央的两个臂部(第4臂部A4、第5臂部A5)一体地设有配重部W1、W4、W5、W8。另外,剩下的臂部A2、A3、A6、A7没有配重部。
即使是搭载于三缸发动机、直列六缸发动机、V型六缸发动机、八缸发动机等的曲轴,也能够适用图1A~图1F所示的制造工序。另外,在需要调整销部的配置角度的情况下,在模锻切边工序之后追加扭转工序。
近年,特别是对于汽车用的往复式发动机来说,为了提升燃料效率,要求轻量化。因此,对于搭载于往复式发动机的曲轴,轻量化的要求也变得显著。作为谋求锻造曲轴的轻量化的现有技术,正如下述。
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了在轴颈部侧的表面成形有孔部的臂部。也记载了具有成形有孔部的臂部的曲轴的制造方法。臂部的孔部成形于将轴颈部的轴心和销部的轴心连结的直线(以下,也称为“臂部中心线”)上,朝向销部较深地凹陷。由此,臂部减轻了与孔部的体积相应的量。臂部的轻量化关系到与臂部成对的配重部的质量减轻,进而关系到锻造曲轴整体的轻量化。另外,成形有孔部的臂部的厚度在将臂部中心线夹在中间的销部附近的两侧部较厚,因此也能确保刚度(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
如此,若使臂部的两侧部的厚度较厚且在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具有凹坑,则能够同时谋求轻量化和刚度确保。
但是,用以往的制造方法制造具有这样的独特的形状的臂部的锻造曲轴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在模锻工序中,若欲在臂部表面成形凹坑,则凹坑部位的模具的脱模斜度成为反斜度。在该情况下,会发生成形好的锻造件无法从模具拔出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制造方法中,在模锻工序中,在臂部表面不成形凹坑而是将臂部成形得较小。然后,在模锻切边工序之后,将冲头向粗臂部的表面压入,利用该冲头的痕迹成形凹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7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300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制造方法,通过在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成形凹坑,能够使臂部的两侧部的厚度变厚。由此,能够制造同时谋求了轻量化和刚度确保的锻造曲轴。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2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在臂部表面成形凹坑,将冲头向粗臂部表面强力地压入而使粗臂部整体变形。因此,冲头的压入需要很大的力。因而,需要用于对冲头施加很大的力的额外的设备结构,也需要考虑冲头的耐久性。
因此,本发明人等在PCT/JP2014/005835(以下,称为“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通过弯折余料部而在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成形凹陷。具体而言,在模锻工序中,成形具有从粗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两侧部各自的外周突出的余料部的锻件。在整形工序中,利用上下成对的模具将余料部朝向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弯折。在该情况下,为了成形凹坑,不需要施加很大的力,能够简便地得到同时谋求了轻量化和刚度确保的锻造曲轴。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在整形工序中,在将余料部朝向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弯折时,通过抵接工具来保持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两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由此,能够精密地成形臂部的两侧部的形状。
另外,在PCT/JP2014/005850(以下称为“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进行压扁,来代替弯折。具体而言,提出了,通过利用上下成对的模具压扁余料部,在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成形凹坑。在专利文献4中也提出了,在压扁余料部时,通过抵接工具来保持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两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
然而,关于抵接于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的工具,可动范围容易变得不充分。特别是,在将工具抵接于以粗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粗臂部的情况下,工具的可动范围容易变得不充分。参照图3A~图3E说明其理由。
图3A~图3E是表示将工具抵接于面对称的两个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的情况下的工具的可动机构的示意图。图3A是表示锻件和工具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3B是可动机构的立体图,图3C是工具处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3D是工具处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3E是图3C中的IIIE-IIIE线处的剖视图。可动机构具备模具10、两个工具92、夹具93。另外,为了使附图容易理解,在图3A和图3E中,省略模具10的图示。在图3B~图3D中示出模具10的下模的一部分。在图3A中示出在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的制造中使用的锻件。
在图3A中表示夹具93与第2粗轴颈部J2'相对的情况和夹具93与第3粗轴颈部J3'相对的情况。如图3A所示,工具92的顶端面92a在整形加工时抵接于锻件。在工具的顶端面92a反映出与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相一致的形状。为了收纳该工具92,在模具10设有槽状的工具用开放部10b(参照图3B)。
在整形加工时,工具92如图3C所示配置于抵接位置。另外,在搬入整形加工前的锻件时以及搬出整形加工后的锻件时,为了将工具92和锻件分离,工具92如图3D所示配置于退避位置。另外,在图3D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抵接位置处的工具的顶端面的形状。
在工具92从退避位置移动到抵接位置时,工具92沿着槽状的工具用开放部10b的两侧面和工具92的两侧面92b移动(参照图3C和图3D的实线箭头)。即,槽状的工具用开放部10b的两侧面和工具92的两侧面92b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
该工具92被夹具93保持。该夹具93被收纳于模具10的槽状的夹具用开放部。另外,夹具93与驱动装置(未图示)相连接,随着驱动装置的工作而能够沿销部的偏心方向(参照图3C的施加了剖面线的箭头)移动。
该夹具93将工具92保持为能够移动。图3A~图3E所示的夹具93设为能够沿着滑动方向(参照图3C和图3D的虚线箭头)使工具92移动。因此,夹具93在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沿着滑动方向延伸的凸部93a。与模具10的槽状的工具用开放部10b同样地,该凸部93a作为引导部而设置。另外,为了收纳夹具的凸部93a,如图3E所示,在工具92的背面(与顶端面92a相反的一侧的面),同凹部92c一起地设有槽部92d。
与夹具93沿着销部的偏心方向移动相应地,工具92沿着引导部移动。此处,工具92的滑动方向上的移动被槽状的工具用开放部10b的两侧面和工具92的两侧面92b约束。因此,在夹具93沿着销部的偏心方向移动时,工具92相对于夹具93沿滑动方向相对移动。
此处,在曲轴中,如图1F和图2所示,沿着曲轴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臂部A。因此,用于配置工具的空间变得狭小。另外,在如图3A~图3E所示那样的工具的可动机构中,由于将工具92的两侧面92b作为引导部,因此工具的宽度变大。由此,工具92容易与夹具93、模具10发生干涉,工具的可动范围变得不充分。因此,在整形加工后,在将工具92配置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搬出锻件之际,工具92和锻件发生干涉,整形加工完毕的锻件的搬出较为困难。
特别是,在将工具抵接于以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两个臂部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在两个臂部之间配置两个工具,因此两个工具容易互相发生干涉。因此,工具的可动范围进一步不充分。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使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余料部变形的加工时能够确保工具的可动范围、能够平顺地搬出加工完毕的锻件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在锻造曲轴的制造过程中对去除了飞边的锻件实施加工。锻造曲轴具有成为旋转中心的多个轴颈部、相对于该轴颈部偏心的多个销部以及将轴颈部和销部相连的多个曲轴臂部。锻造曲轴的多个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曲轴臂部一体地具有配重部。锻件具备分别与锻造曲轴的多个轴颈部、多个销部、多个曲轴臂部以及配重部相对应的多个粗轴颈部、多个粗销部、多个粗曲轴臂部以及粗配重部。多个粗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粗曲轴臂部具有从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外周突出的第1余料部。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具备上下成对的模具和第1工具。模具实施使第1余料部变形而使粗曲轴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第1工具被收纳于模具的开放部,抵接于粗曲轴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模具和第1工具分别具有用于将第1工具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的第1引导部。在第1工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第1引导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具备抵接于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的第1工具。在第1工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第1引导部。因此,通过适当改变第1工具的侧面形状,能够防止第1工具与夹具、模具发生干涉,能够充分地确保第1工具的可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以往的通常的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的钢坯的示意图。
图1B是表示以往的通常的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的辊轧坯件的示意图。
图1C是表示以往的通常的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的弯曲坯件的示意图。
图1D是表示以往的通常的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的粗锻件的示意图。
图1E是表示以往的通常的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的精锻件的示意图。
图1F是表示以往的通常的锻造曲轴的制造工序的曲轴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锻件与工具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B是示意性地表示工具的可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3C是示意性地表示工具处于抵接位置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3D是示意性地表示工具处于退避位置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3E是图3C中的IIIE-IIIE线处的剖视图。
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曲轴的臂部形状的立体图。
图4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曲轴的臂部形状的主视图。
图4C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曲轴的臂部形状的侧视图。
图4D是图4B中的IVD-IVD线处的剖视图。
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粗臂部形状的立体图。
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粗臂部形状的主视图。
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粗臂部形状的侧视图。
图5D是图5B中的VD-VD线处的剖视图。
图6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结构例的曲轴的臂部形状的主视图。
图6B是图6A中的VIB-VIB线处的剖视图。
图7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结构例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粗臂部形状的主视图。
图7B是图7A中的VIIB-VIIB线处的剖视图。
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图8A中的箭头方向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8C是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中的工具处于抵接位置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8D是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中的工具处于退避位置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与图8A~图8D不同的本发明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工具与锻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1A是还具备第2工具的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中的第2工具处于抵接位置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11B是还具备第2工具的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中的第2工具处于退避位置的情况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在锻造曲轴的制造过程中对去除了飞边的锻件实施加工。锻造曲轴具有成为旋转中心的多个轴颈部、相对于该轴颈部偏心的多个销部以及将轴颈部和销部相连的多个曲轴臂部。锻造曲轴的多个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曲轴臂部一体地具有配重部。锻件具备分别与锻造曲轴的多个轴颈部、多个销部、多个曲轴臂部以及配重部相对应的多个粗轴颈部、多个粗销部、多个粗曲轴臂部以及粗配重部。多个粗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粗曲轴臂部具有从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外周突出的第1余料部。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具备上下成对的模具和第1工具。模具实施使第1余料部变形而使粗曲轴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第1工具被收纳于模具的开放部,抵接于粗曲轴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模具和第1工具分别具有用于将第1工具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的第1引导部。在第1工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第1引导部。
优选的是,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还具备能够沿着销部的偏心方向移动的第1夹具。优选的是,第1夹具将第1工具保持为分别能够沿第1滑动方向移动,该第1滑动方向相对于沿着第1引导部的第1引导方向具有角度。优选的是,第1工具相对于粗曲轴臂部抵接于粗轴颈部侧的除了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优选的是,第1工具随着第1夹具的移动而沿第1引导方向移动。
在上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中,锻造曲轴的全部曲轴臂部也可以一体地具有配重部。
在锻造曲轴的一部分曲轴臂部具有配重部的情况下,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也能够设为以下的结构。
锻件的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粗曲轴臂部还具有从粗轴颈部附近的侧部的外周突出的第2余料部。模具还实施使第2余料部变形而使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曲轴臂部的粗轴颈部附近的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被收纳于模具的开放部。制造装置还具有第2工具。第2工具抵接于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曲轴臂部的粗销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粗轴颈部附近的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模具和第2工具分别具有用于将第2工具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的第2引导部。在第2工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第2引导部。
优选的是,上述的制造装置的模具是对锻件实施整形加工的模具。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1.曲轴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设为对象的锻造曲轴具有成为旋转中心的轴颈部、相对于该轴颈部偏心的销部、以及将轴颈部和销部相连的臂部。锻造曲轴具有多个轴颈部、多个销部以及多个臂部。锻造曲轴的多个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臂部一体地具有配重部。也可以是,锻造曲轴的全部臂部都一体地具有配重部。作为这样的锻造曲轴,能够采用图4A~图4D所示的第1结构例的锻造曲轴。另外,也能够采用图6A和图6B所示的第2结构例的锻造曲轴。
第1结构例和第2结构例的锻造曲轴均在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设有凹坑。第2结构例的锻造曲轴具有不具有配重部的臂部。在该不具有配重部的臂部的销部侧的表面也设有凹坑。
图4A~图4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整形加工后的曲轴的臂部形状的示意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从轴颈部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4C是侧视图,图4D是图4B中的IVD-IVD线处的剖视图。在图4A~图4D中,代表性地抽取曲轴的臂部(包括配重部在内)之一进行表示,省略剩下的臂部。另外,图4C是从图4B的由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观察到的图。
如图4A~图4D所示,第1结构例的臂部A在轴颈部J侧的表面中的、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的内侧的区域As具有凹坑。另外,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向轴颈部J侧突出。两侧部Aa、Ab的厚度比作为其内侧区域的As的凹坑的厚度厚。
对于这样的第1结构例的臂部A而言,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的厚度加厚,并且,在轴颈部J侧的表面成形有凹坑。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能够利用臂部A的凹坑来谋求轻量化。此外,通过加厚臂部A的两侧部Aa、Ab的厚度,能够谋求刚度的确保。
在第1结构例中,示出臂部A的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的厚度较厚的情况。然而,也可以仅使臂部A的销部P附近的一侧部的厚度较厚。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臂部A的销部P附近的侧部的厚度变厚,因此也能确保臂部的刚度。
图5A~图5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结构例的整形加工前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粗臂部形状的示意图。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从粗轴颈部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5C是侧视图,图5D是图5B中的VD-VD线处的剖视图。在图5A~图5D中,代表性地抽取锻件的粗臂部(包括粗配重部在内)之一进行表示,省略剩下的粗臂部。另外,图5C是从图5B的由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观察到的图。为了使附图容易理解,在图5D中示出后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第1工具20和夹具30。
如图5A~图5D所示,整形加工前的粗臂部A'在粗轴颈部J'侧的表面中的、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的内侧区域As具有与整形加工后的最终产品形状相一致的表面形状。该表面形状平滑地扩展至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的区域。由此,两侧部Aa'、Ab'的厚度比整形加工后的最终产品的厚度薄。
并且,在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具有从各自的外周突出的第1余料部Aaa、Aba。该第1余料部Aaa、Aba为板状,沿着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的外周设置。第1余料部Aaa、Aba的厚度与其根部的两侧部Aa'、Ab'的厚度为相同程度或者比其根部的两侧部Aa'、Ab'的厚度薄。
在第1结构例的锻件中,也可以是全部的粗臂部A'具有第1余料部Aaa、Aba。另外,也可以是一部分粗臂部A'具有第1余料部Aaa、Aba。在第1结构例中,示出粗臂部A'具有两个第1余料部Aaa、Aba的情况。然而,粗臂部A'也可以仅具有一个第1余料部。在该情况下,制得的曲轴的臂部的销部附近的一侧部的厚度变厚。
图6A和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结构例的整形加工后的曲轴的臂部形状的示意图。图6A是从销部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VIB-VIB线处的剖视图。第2结构例的曲轴具有多个臂部,在其中的一部分臂部设有配重部。在图6A和图6B中,代表性地抽取未设置配重部的臂部之一进行表示,省略剩下的曲轴的臂部。
虽省略图示,但与上述的第1结构例同样地,对于第2结构例的臂部A而言,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的厚度加厚,并且,在轴颈部J侧的表面成形有凹坑。此外,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2结构例的不具有配重部的臂部A在销部P侧的表面中的、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内侧的区域At还具有一个凹坑。另外,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向销部P侧突出。该两侧部Ac、Ad的厚度比凹坑的厚度厚。
对于这样的第2结构例的臂部A而言,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的厚度加厚,并且,在轴颈部J侧的表面成形有凹坑。对于不具有配重部的臂部A而言,还有,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厚度加厚,并且,在销部P侧的表面还成形有一个凹坑。因此,第2结构例的锻造曲轴能够利用臂部A的轴颈部J侧和销部P侧的两个凹坑进一步谋求轻量化。此外,通过使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和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变厚,能够谋求刚度的确保。
在第2结构例中,示出臂部A的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和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厚度较厚的情况。然而,既可以仅使臂部A的销部P附近的一侧部的厚度变厚,也可以仅使臂部A的轴颈部J附近的一侧部的厚度变厚。在该情况下,由于臂部A的销部P附近或者轴颈部J附近的侧部的厚度变厚,因此也能确保臂部的刚度。
图7A和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结构例的整形加工前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粗臂部形状的示意图。图7A是从粗销部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7B是图7A中的VIIB-VIIB线处的剖视图。在图7A和图7B中,代表性地抽取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之一进行表示,省略剩下的粗臂部。
虽省略图示,但与上述的第1结构例同样地,整形加工前的粗臂部A'在粗轴颈部J'侧的表面中的、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的内侧区域具有与整形加工后的最终产品形状相一致的表面形状。并且,与上述的第1结构例同样地,在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形成有从各自的外周突出的第1余料部Aaa、Aba。
如图7A和图7B所示,与上述的第1结构例不同,整形加工前的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A'在粗销部P'侧的表面中的、粗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内侧区域At具有与整形加工后的最终产品形状相一致的表面形状。该表面形状平滑地扩展至粗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区域。由此,粗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厚度比整形加工后的最终产品的厚度薄。
另外,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A'在粗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具有自各自的外周突出的第2余料部Aca、Ada。该第2余料部Aca、Ada为板状,沿着粗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外周设置。第2余料部Aca、Ada的厚度与其根部的两侧部Ac'、Ad'的厚度为相同程度或者比其根部的两侧部Ac'、Ad'的厚度薄。
在第2结构例的锻件中,也可以是全部的粗臂部A'具有第2余料部Aca、Ada。另外,也可以是,一部分粗臂部A'具有第2余料部Aca、Ada。在第2结构例中,示出粗臂部A'具有两个第1余料部Aaa、Aba和两个第2余料部Aca、Ada的情况。然而,粗臂部A'既可以仅有一个第1余料部,也可以仅有一个第2余料部。在第2余料部为一个的情况下,制得的曲轴的臂部的轴颈部附近的一侧部的厚度变厚。
2.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图8A~图8D是表示本发明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从图8A中的箭头方向观察到的放大立体图,图8C是工具处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8D是工具处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在图8A~图8D中示出去除了飞边的锻件91、模具10的下模的一部分、第1工具20、第1夹具30。另外,为了使附图容易理解,在图8B~图8D中,省略锻件91的图示。
图8A所示的锻件91是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用的锻件。在锻件91的第1、第4、第5以及第8粗臂部一体地设有粗配重部。另外,与图5A所示的锻件同样地,具有从粗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两侧部各自的外周突出的第1余料部。
第1工具20抵接于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两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例如,第1工具20的顶端面20a抵接于粗臂部A'的粗轴颈部J'侧的表面中的、粗销部P'附近的两侧部Aa'、Ab'的内侧的区域As,即,抵接于在加工后成为凹坑的区域。
在图8A中示出制造装置所具备的多个第1工具中的两个第1工具,省略其他工具的图示。图8A所示的两个第1工具抵接于以粗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两个粗臂部(第4和第5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另外,在图8B~图8D中,抽取图8A所示的两个第1工具及其周边部分进行表示。
上下成对的模具10能够由上模和下模构成。在图8A~图8D中,为了使附图容易理解,省略上模的图示,并且,仅图示下模的一部分。
上模和下模对去除了飞边的锻件实施加工。上模和下模还使突出的余料部变形。因此,在上模和下模分别设有模雕刻部。图8A~图8D的模具10的模雕刻部10a构成下模的模雕刻部的一部分。
在上模和下模的模雕刻部中反映出曲轴(最终产品)的形状中的除了一部分之外的部分的形状。具体而言,在将凹坑形成于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的情况(参照图4A~图4D)下,为了收纳第1工具20,在模具10(上模和下模)设有工具用开放部10b。因此,在模雕刻部中不反映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的凹坑。
另外,在将凹坑形成于臂部的销部侧的表面的情况(参照图6A和图6B)下,在模雕刻部中不反映臂部的销部侧的表面的凹坑。这是因为,若将该凹坑的形状反映于模雕刻部,则模雕刻部的一部分成为反斜度。在该情况下,为了收纳后述的第2工具,也可以在模具10(上模和下模)设置工具用开放部。
为了收纳第1夹具30,在模具10(上模和下模)分别设有槽状的夹具用开放部10c(参照图8A)。
为了将第1工具20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在第1工具20的上表面20b和下表面20c分别设有沿第1引导方向(参照图8C和图8D的实线箭头)延伸的凸部20d。另外,为了接受第1工具20的凸部20d,在模具10的工具用开放部10b的底面设有槽状的凹部10d。因此,在第1工具20从退避位置移动到抵接位置时,沿着工具用开放部10b(模具10)的凹部10d的两侧面和第1工具20的凸部20d的两侧面20e移动。即,设于第1工具20的上表面20b和下表面20c的凸部20d的两侧面20e同工具用开放部10b(模具10)的凹部10d的两侧面一起作为引导部(第1引导部)发挥功能。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中,不需要将第1工具20的侧面设为第1引导部。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中,在第1工具20的上表面20b和下表面20c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第1引导部。因此,不需要将第1工具20的侧面形状设为平面。例如,能够通过施加倒角、圆角而适当改变第1工具20的侧面形状。由此,能够减小第1工具的宽度,因此能够防止第1工具20与第1夹具30、模具10发生干涉,能够充分地确保第1工具20的可动范围。
另外,利用模具10,与加工一起实施使第1余料部变形而使粗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两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因此,在得到的曲轴中,能够在加厚臂部的两侧部的厚度的同时使臂部的轴颈部侧的表面具有凹坑。其结果,能够同时谋求曲轴的轻量化和刚度确保。
并且,在使第1余料部变形时,将第1工具抵接于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因此在加工时,粗轴颈部侧的表面的凹坑等被保持。由此,通过在曲轴的臂部的销部附近的两侧部使厚度增加且使其内侧区域凹陷,从而能够精密地成形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并不限定于如图8A~图8D所示那样的将两个第1工具抵接于以粗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两个粗臂部的情况。
图9是表示与图8A~图8D不同的本发明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图9是工具处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在图9中,一个第1工具20被保持于第1夹具30。其他的结构是与图8A~图8D所示的制造装置同样的。图9所示那样的制造装置例如能够在图1F所示的四缸-八个配重的曲轴、图2所示的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中应用。关于这点,参照图10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工具与锻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在图10中示出保持两个第1工具20的第1夹具30和保持一个第1工具20的第1夹具30。例如,第2粗销部P2'的相位与第3粗销部P3'的相位相同。第4粗臂部A4'与第5粗臂部A5'以第3粗轴颈部J3'为中心呈面对称。因此,配置于第3粗轴颈部J3'的位置的第1夹具30保持两个第1工具20。在该情况下,两个第1工具20能够分别抵接于第4粗臂部A4'和第5粗臂部A5'。
另一方面,第1粗销部P1'的相位与第2粗销部P2'的相位不同。因此,配置于第2粗轴颈部J2'的位置的第1夹具30保持一个第1工具20。在该情况下,第1工具20只能与第2粗臂部A2'或者第3粗臂部A3'中的一者抵接。在图9和图10中示出抵接于第3粗臂部A3'的第1工具20。
如前所述,在将两个第1工具抵接于以粗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两个粗臂部的情况下,若将第1工具的两侧面设为引导部,则两个第1工具容易互相发生干涉。因此,第1工具的可动范围进一步变得不充分。为了充分地确保第1工具的可动范围,优选的是,在抵接于以粗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两个粗臂部的两个第1工具中,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第1引导部。此处,以粗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两个粗臂部是指,如前所述,粗臂部中的、与同一粗轴颈部相连并且与同相位的粗销部相连的两个粗臂部。
此处,与图8A~图8D所示的结构不同,也可以将第1工具20固定于第1夹具30。在该情况下,若第1夹具沿着第1引导方向移动,则伴随于此第1工具也移动。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对于多个第1工具20而言,第1引导方向不同,因此使多个第1夹具30移动的方向也分别不同。因此,有可能导致第1夹具30和驱动装置(未图示)发生干涉而可动范围变得不充分。
从防止第1夹具30和驱动装置(未图示)发生干涉并且将使第1夹具30移动的方向统一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如图8A~图8D所示,制造装置具备能够沿着销部的偏心方向移动的第1夹具30。在该情况下,第1工具20被保持于第1夹具30。第1工具20能够沿第1滑动方向(参照图8C和图8D的虚线箭头)移动,该第1滑动方向相对于沿着第1引导部的第1引导方向具有角度。若制造装置具备这样的第1夹具30,则通过使第1夹具沿着销部的偏心方向移动,能够使第1工具沿着第1引导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将第1工具20配置于粗臂部和与其相邻的粗臂部之间,能够防止第1工具20与锻件之间的干涉。另外,由于第1夹具30沿着销部的偏心方向移动,因此多个第1夹具30的移动方向相同。因此,能够将用于驱动第1夹具30的机构通用化,能够简化制造装置的设备结构。其结果,确保第1工具的可动范围,能够将该第1工具配置于更狭小的空间。
第1滑动方向能够根据第1引导方向适当地设定。例如,第1滑动方向能够设为如下这样的方向,该方向沿着第1工具所抵接的粗臂部的部位。
在将两个第1工具抵接于以粗轴颈部为中心呈面对称的两个粗臂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用单一的第1夹具将这两个第1工具分别保持为能够移动。由此,也能够简化制造装置的结构,能够更充分地确保第1工具的可动范围。
接下来,参照图11A和图11B说明制造装置还具备抵接于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的粗销部侧的表面的第2工具的结构例。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还具备第2工具的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图11A是第2工具处于抵接位置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11B是第2工具处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在图11A和图11B中示出模具10、第2工具40以及第2夹具50。在图11A和图11B中示出模具10的下模的一部分。另外,为了使附图容易理解,在图11A中用单点划线表示去除了飞边的锻件91的外形。关于前述的第1工具20,省略图示。
用单点划线在图11A中示出的锻件91例如能够作为图2所示的四缸-四个配重的曲轴用的锻件。在图11A中示出隔着粗销部P'相邻的两个粗臂部A'、位于这两个粗臂部A'之间的粗销部P'、与两个粗臂部A'分别相连的两个粗轴颈部J'。两个粗臂部A'中的一者是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另一者是一体地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
与图7A所示的锻件同样地,锻件91在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还具有从粗轴颈部附近的两侧部各自的外周突出的第2余料部。另外,在图11A和图11B中,省略第2余料部的图示。
第2工具40在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处抵接于粗销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两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例如,第2工具40的顶端面40a抵接于粗臂部A'的粗销部P'侧的表面中的、粗轴颈部J'附近的两侧部Ac'、Ad'的内侧的区域At,即,抵接于在加工后成为凹坑的区域。在图11A和图11B中,抽取制造装置中的第2工具40及其周边部分进行表示。
为了收纳第2工具40,在模具10(上模和下模)设有工具用开放部。另外,为了收纳第2夹具50,在模具10(上模和下模)设有槽状的夹具用开放部10c。
为了将该第2工具40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与第1工具同样地,在第2工具40的上表面40b和下表面分别设有沿着第2引导方向(参照图11A和图11B的实线箭头)延伸的凸部40d。另外,为了收纳第2工具40的凸部40d,在模具10设有槽状的凹部10d。因此,在第2工具40从退避位置移动到抵接位置时,第2工具40沿着模具10的凹部10d的两侧面和第2工具40的凸部40d的两侧面40e移动。即,设于第2工具40的上表面40b和下表面的凸部40d的两侧面40e同模具10的凹部10d的两侧面一起作为引导部(第2引导部)发挥功能。
通过如此在第2工具40的上表面40b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第2引导部,从而与前述的第1工具同样地,能够防止第2工具40与第2夹具50、模具10发生干涉。其结果,能够充分地确保第2工具的可动范围。另外,利用模具10,实施使第2余料部变形而使粗臂部的粗轴颈部附近的两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因此,能够得到如图6A和图6B所示那样的在确保刚度的同时更加谋求了轻量化的曲轴。并且,由于第2工具抵接,从而在加工时保持粗销部侧的表面形状。因此,通过在曲轴的臂部的轴颈部附近的两侧部使厚度增加并使其内侧区域凹陷,从而能够精密地成形形状。
与第1夹具同样地,从防止第2夹具50和驱动装置(未图示)发生干涉并且将使第2夹具50移动的方向统一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制造装置还具备能够沿着销部的偏心方向(参照图11A和图11B的实施了剖面线的箭头)移动的第2夹具50。在该情况下,与图8A~图8D所示的夹具同样地,第2夹具50将第2工具40保持为能够沿第2滑动方向(参照图11A和图11B的虚线箭头)移动,该第2滑动方向相对于基于第2引导部的第2引导方向具有角度。
第2滑动方向能够根据第2引导方向适当地设定。例如,第2滑动方向能够设为如下这样的方向,该方向沿着第2工具所抵接的臂部的部位。
3.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说明使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的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以下说明在整形工序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情况。
制造工序能够设为与以往同样的结构。例如,制造工序能够包括预成形工序、模锻工序、模锻切边工序以及整形工序。在该情况下,为了得到图5A所示那样的去除了飞边的锻件,在模锻工序中,成形具有从粗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两侧部各自的外周突出的第1余料部的带有飞边的锻件。然后,在模锻切边工序中,从带有飞边的锻件去除飞边。
在整形工序中,使用图8A~图8D所示那样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首先,使模具10的上模和下模分离,并且,将第1工具配置于退避位置。然后,将去除了飞边的锻件搬入,配置于上模与下模之间。
接下来,通过使第1工具移动至抵接位置,第1工具抵接于锻件的粗臂部的粗轴颈部侧的表面。在该状态下,以上模和下模靠近的方式使上模和下模移动。更具体而言,使上模移动至下止点,利用模具10将锻件稍微加压压下。由此,对锻件实施整形加工,矫正为最终产品的尺寸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中,与整形加工一起地,使第1余料部变形而使粗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两侧部的厚度增加。在该第1余料部的变形中,例如,利用模具10压扁第1余料部。或者,将第1余料部沿着模具10的模雕刻部向粗轴颈部侧弯折。由此,使第1余料部形成为沿着模具10的模雕刻部的形状而向粗轴颈部侧突出。
在这样的整形加工和第1余料部的变形完成之后,使上模和下模分离。更具体而言,使上模移动至上止点。然后,在使第1工具移动至退避位置之后,搬出加工完毕的锻件。由此,能够得到图4A~图4D所示那样的曲轴。
在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还具备抵接于不具有粗配重部的粗臂部的粗销部侧的表面的第2工具的情况下,为了得到图7A所示那样的锻件,在模锻工序中,成形还具有第2余料部的带有飞边的锻件。在整形工序中,与第1工具同样地,将第2工具配置于抵接位置或者退避位置即可。由此,能够得到图6A所示那样的曲轴。
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在整形工序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情况。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也能够在整形工序以外使用。例如,于在整形工序前或者整形工序后追加了另外的加工工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加工工序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另外,在不需要整形工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模锻切边工序之后增加加工工序,在该加工工序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总之,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能够在对去除了飞边的锻件的余料部进行加工时使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利用在搭载于往复式发动机的锻造曲轴的制造中。
附图标记说明
1:锻造曲轴,J、J1~J5:轴颈部,P、P1~P4:销部,
Fr:前端部,Fl:凸缘部,A、A1~A8:曲轴臂部,
W、W1~W8:配重部,
J':粗轴颈部,P':粗销部,A':粗曲轴臂部,
W':粗配重部,
Aa、Ab:臂部的销部附近的侧部,
Aa'、Ab':粗臂部的粗销部附近的侧部,
Aaa、Aba:第1余料部,
Ac、Ad:臂部的轴颈部附近的侧部,
Ac',Ad':粗臂部的粗轴颈部附近的侧部,
Aca、Ada:第2余料部,
As:臂部的轴颈部侧表面的两侧部的内侧区域,
At:臂部的销部侧表面的两侧部的内侧区域,
10:模具,10a:模雕刻部,10b:工具用开放部,
10c:夹具用开放部,10d:凹部,
20:第1工具,20a:顶端面(模雕刻部),20b:上表面,
20c:下表面,20d:凸部,20e:凸部的侧面(第1引导部),
30:第1夹具,30a:凸部,40:第2工具,
40a:顶端面(模雕刻部),40b:上表面,40d:凸部,
40e:凸部的侧面(第2引导部),50:第2夹具,50a:凸部,
91:无飞边的锻件,92:侧面为引导部的工具,
92a:顶端面(模雕刻部),92b:侧面(引导部),92c:凹部,
92d:槽部,93:夹具,93a:凸部。

Claims (8)

1.一种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该锻造曲轴具有成为旋转中心的多个轴颈部、相对于该轴颈部偏心的多个销部以及将所述轴颈部和所述销部相连的多个曲轴臂部,该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用于在该锻造曲轴的制造过程中对去除了飞边的锻件实施加工,其中,
所述锻造曲轴的所述多个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曲轴臂部一体地具有配重部,
所述锻件具备分别与所述锻造曲轴的所述多个轴颈部、所述多个销部、所述多个曲轴臂部以及所述配重部相对应的多个粗轴颈部、多个粗销部、多个粗曲轴臂部以及粗配重部,
所述多个粗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粗曲轴臂部具有从所述粗销部附近的侧部的外周突出的第1余料部,
所述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
上下成对的模具,其实施使所述第1余料部变形而使所述粗曲轴臂部的位于所述粗销部附近的所述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以及
第1工具,其被收纳于所述模具的开放部,抵接于所述粗曲轴臂部的位于所述粗轴颈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所述粗销部附近的所述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
所述模具和所述第1工具分别具有用于将所述第1工具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的第1引导部,
在所述第1工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第1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还具备能够沿着所述销部的偏心方向移动的第1夹具,
所述第1夹具将所述第1工具保持为能够沿着第1滑动方向移动,该第1滑动方向相对于沿着所述第1引导部的第1引导方向具有角度,
所述第1工具相对于所述粗曲轴臂部抵接于所述粗轴颈部侧的除了所述粗销部附近的所述侧部的区域之外的所述表面,
所述第1工具随着所述第1夹具的移动而沿所述第1引导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锻造曲轴的全部的所述曲轴臂部一体地具有所述配重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其中,
不具有所述粗配重部的所述粗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粗曲轴臂部还具有从所述粗轴颈部附近的侧部的外周突出的第2余料部,
所述模具还实施使所述第2余料部变形而使不具有所述粗配重部的所述粗曲轴臂部的位于所述粗轴颈部附近的所述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
所述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还具有第2工具,该第2工具被收纳于所述模具的开放部,抵接于不具有所述粗配重部的所述粗曲轴臂部的位于所述粗销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所述粗轴颈部附近的所述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
所述模具和所述第2工具分别具有用于将所述第2工具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的第2引导部,
在所述第2工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第2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模具是对所述锻件实施整形加工的模具。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锻造曲轴的全部的所述曲轴臂部一体地具有所述配重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其中,
不具有所述粗配重部的所述粗曲轴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粗曲轴臂部还具有从所述粗轴颈部附近的侧部的外周突出的第2余料部,
所述模具还实施使所述第2余料部变形而使不具有所述粗配重部的所述粗曲轴臂部的位于所述粗轴颈部附近的所述侧部的厚度增加的加工,
所述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还具有第2工具,该第2工具被收纳于所述模具的开放部,抵接于不具有所述粗配重部的所述粗曲轴臂部的位于所述粗销部侧的表面中的、除了所述粗轴颈部附近的所述侧部的区域之外的表面,
所述模具和所述第2工具分别具有用于将所述第2工具从退避位置引导至抵接位置的第2引导部,
在所述第2工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第2引导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模具是对所述锻件实施整形加工的模具。
CN201680026977.8A 2015-05-14 2016-05-13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Active CN107530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8704 2015-05-14
JP2015-098704 2015-05-14
PCT/JP2016/064308 WO2016182065A1 (ja) 2015-05-14 2016-05-13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0764A CN107530764A (zh) 2018-01-02
CN107530764B true CN107530764B (zh) 2019-05-31

Family

ID=57249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6977.8A Active CN107530764B (zh) 2015-05-14 2016-05-13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8693B2 (zh)
EP (1) EP3296036B1 (zh)
JP (1) JP6380670B2 (zh)
CN (1) CN107530764B (zh)
BR (1) BR112017022868A2 (zh)
MX (1) MX2017014387A (zh)
WO (1) WO20161820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879898T3 (es) * 2016-05-24 2021-11-23 Cie Automotive Sa Dispositivo para aligerar el peso de cigüeñal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6741A (en) * 1977-02-12 1982-11-02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Cast crankshafts
CN101844198A (zh) * 2009-03-27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曲轴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02548684A (zh) * 2010-09-17 2012-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曲轴的制造方法及曲轴的制造装置
CN103459863A (zh) * 2011-04-12 2013-12-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曲轴、曲轴的制造方法以及曲轴的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8307391A (pt) * 1982-06-04 1984-05-08 Bishop Arthur E Molde para moldar uma parte de cremalheira de uma barra de direcao e metodo para fabricar uma barra de direcao de cremalheira
JPS63180336A (ja) * 1987-01-23 1988-07-25 Honda Motor Co Ltd クランクシヤフトの製造方法
JPH01241348A (ja) * 1988-03-22 1989-09-26 Honda Motor Co Ltd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リストライク方法及び装置
JP3899246B2 (ja) * 2001-09-13 2007-03-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クランク軸の鍛造方法及び鍛造装置
JP2003326332A (ja) * 2002-05-13 2003-11-18 Kobe Steel Ltd クランク軸の成形方法
JP5249831B2 (ja) 2009-03-26 2013-07-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468696B2 (en) * 2009-03-26 2013-06-25 Honda Motor Co., Ltd. Crankshaf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12007726A (ja) 2010-05-21 2012-01-12 Honda Motor Co Ltd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0036609B4 (de) * 2010-07-26 2016-08-11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Gesenk zum Schmieden eines eine Verzahnung aufweisenden Abschnitts einer Zahnstange einer Lenkvorrichtung
JP6068309B2 (ja) * 2013-10-03 2017-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5637241B (zh) * 2013-10-16 2018-02-13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往复式发动机的曲轴
WO2015075940A1 (ja) 2013-11-21 2015-05-28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JP6024832B2 (ja) 2013-11-21 2016-11-16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US10058912B2 (en) * 2013-11-21 2018-08-28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orged crankshaft
JP2015186815A (ja) * 2014-03-26 2015-10-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鍛造方法
JP6245369B2 (ja) * 2014-07-14 2017-12-13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CN107000034B (zh) * 2014-12-10 2018-09-21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6741A (en) * 1977-02-12 1982-11-02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Cast crankshafts
CN101844198A (zh) * 2009-03-27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曲轴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02548684A (zh) * 2010-09-17 2012-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曲轴的制造方法及曲轴的制造装置
CN103459863A (zh) * 2011-04-12 2013-12-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曲轴、曲轴的制造方法以及曲轴的制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28693B2 (en) 2020-11-10
EP3296036B1 (en) 2019-07-03
BR112017022868A2 (pt) 2018-07-17
JPWO2016182065A1 (ja) 2018-02-08
WO2016182065A1 (ja) 2016-11-17
US20180147621A1 (en) 2018-05-31
JP6380670B2 (ja) 2018-08-29
CN107530764A (zh) 2018-01-02
EP3296036A4 (en) 2018-12-26
EP3296036A1 (en) 2018-03-21
MX2017014387A (es) 2018-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0034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CN105745039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CN106488816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JP6132030B2 (ja)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CN105764630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CN107427901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JP6561576B2 (ja)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CN107614148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JP6561577B2 (ja)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CN107427902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CN107530764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装置
JP2016215227A (ja)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JP2016007644A (ja)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方法
CN108430666B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CN109982784A (zh) 锻造曲轴的制造方法
JP6550919B2 (ja) 鍛造クランク軸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