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307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3076A
CN107453076A CN201710334495.5A CN201710334495A CN107453076A CN 107453076 A CN107453076 A CN 107453076A CN 201710334495 A CN201710334495 A CN 201710334495A CN 107453076 A CN107453076 A CN 1074530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344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泽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7453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30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一第一端子的一第一接触部包括沿一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一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第一末端部;一第二端子的一第一接触部包括沿一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二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一第二末端部;其中,当一插入凸部插入一插入凹部从而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实现一完全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直线部的第二末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更高的位置,即在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当对接解除时,即使一力施加为使一第二连接器相对一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一第一端子也不会被卷起,这样做使可靠性提高。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已使用诸如板对板连接器等连接器将一对平行电路板电连接在一起。这些类型的连接器被安装于成对电路板上的各相互对向的表面且对接在一起从而被连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7是示出一常规连接器的一剖面图。
在图中,811是安装于一第一电路板891上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第一基座,而911是安装于一第二电路板991上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一第二基座。第一电路板891和第二电路板991通过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此外,一第一端子861安装于第一基座811,而与第一端子861接触的一第二端子961安装于第二基座911。
端子861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865和一第二接触部866,两者相互对向;以及一连接部864,用于将第一接触部865和第二接触部866连接。另外,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在一起时,第二端子961被第一接触部865和第二接触部866从两侧挟持,如图所示,这使第一端子861与第二端子961之间维持接触。
应注意的是,由于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对接解除时,第二连接器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上升,因此存在位于第一端子861的一自由端的第一接触部865将被相对上升的第二端子961的一第一接触部965拖拽并卷起的风险。然而,由于一悬设部813a从上方与第一接触部865重叠,悬设部813a从位于第一基座8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一岛部813的一上端突出,因此阻止第一接触部865向上移动并因此阻止被卷起。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JP2004-119048。
然而,在常规连接器的对接解除时,在力施加为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宽度方向相对彼此倾斜的一状态下,第二连接器相对第一连接器上升时,第一接触部865可能被卷起。
由于当力施加为使第二连接器相对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时第二端子961的第一接触部965以一倾斜状态相对上升,因此第一端子861的第一接触部865被斜的第一接触部965提升,且由此受到一非常大的向上的力。因此,从上方与第一接触部865重叠的第一基座811的悬设部813a不能抵抗向上的力,并且变形或破损,因此第一接触部865被卷起。
发明内容
因此,本文的一目的是通过提供一高可靠性的连接器来解决上述的已有问题,其中即使当一力施加为使一第二连接器相对一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时,一第一端子也不会卷起。
由此,一种连接器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形成有一插入凹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中;以及一第二连接器,其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中,且一插入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座,所述插入凸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个侧面;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另一个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一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第一末端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另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接触,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二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一第二末端部。而且其中,当所述插入凸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一完全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直线部的第二末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更高的位置,从而位于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
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具有一大体J形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是在完全对接状态下不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的一自由端。
此外,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的相反侧的一端部连接的一弯曲部,并且所述第一基座包括与所述弯曲部接触或接近的一悬设部。
此外,在再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底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顶部,用于将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并且在完全对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分离。
所述连接器提供了高可靠性,从而当对接解除时,即使一力施加为使第二连接器相对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第一端子也不会卷起。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一对接面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其为本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2是从一对接面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其为本实施例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一连接器对接过程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对接过程的完成状态的一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对接完成的一状态的一剖面图,且是示出沿图4中的线A-A作出的一剖面的一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图5中的左侧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视图,并示出当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被倾斜移出时的一状态,其中图6(a)是示出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的一完全对接状态的一视图,以及图6(b)是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开始倾斜移出时的一视图。
图7是示出一常规连接器的一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连接器
11、811:第一基座
12:凹部
12a、113:凹槽部
13:第一凸部
13a、14a:上表面
13b、813a:悬设部
14:侧壁部
15a: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
15b: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
21:第一突出端部
21b:端壁部
21c:侧壁延长部
22:对接凹部
26:第一支架保持凹部
51:第一增强支架
52:第一本体部
53:连接臂部
54:侧方引导部
55:接触臂部
56:板连接部
61、861:第一端子
62、162:尾部
63:被保持部
64:下侧连接部
65、165、865、965:第一接触部
65a、165a:弯曲部
65b、165b:第一直线部、第二直线部
65c、165c:下端部
66、166、866:第二接触部
67:上侧连接部
68:内侧连接部
101:第二连接器
111、911:第二基座
112:第二凸部
122:第二突出端部
151:第二增强支架
152:第二本体部
154:侧方覆盖部
155:接触侧板部
156:板连接部
157:中央覆盖部
158:保持用突出片
161、961:第二端子
163:本体部
164、864:连接部
168:过渡表面部
813:岛部
891:第一电路板
991:第二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从一对接面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其为本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在图中,1是本实施例的一连接器,且是作为一对板对板连接器之一的一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是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其安装于作为一安装部件的一第一板(在图中未示出)的表面上,且与后述的作为一配对(counterpart)连接器的一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此外,第二连接器101是这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另一连接器,且是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其安装于作为一安装部件的一第二板(在图中未示出)的表面。
应注意的是,尽管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理想地用于将作为两个板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电连接时,但是两个连接器也可用于将其他部件电连接。尽管第一板和第二板例如是用于电子设备的印刷电路板、柔性扁平线缆(FC)、柔性印刷电路(FPC)板等,但是两个板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板。
此外,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姿态时尽管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当这些姿态改变时,这些方向指示应有不同的解释,以对应所述改变。
此外,第一连接器1具有:一第一基座11,作为一连接器本体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合成树脂等)一体地形成。如图所示,第一基座11是一大体地长方体,具有一大体地长方形的厚板状,其中由一周缘围绕的一大体长方形的凹部12形成于第一基座11的第二连接器101嵌入的一侧(即在一对接面侧(图1中的上侧))。虽然第一连接器1的尺寸是例如高约7.0mm、宽约2.5mm、厚约0.6mm,但这些尺寸可以适当地改变。此外,一第一凸部13作为凹部12内的一岛部与第一基座11一体地形成,另外,侧壁部14与第一基座11一体地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且与第一凸部13平行地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凸部13和侧壁部14从凹部12的一底面向上突出,且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这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形成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的凹槽部12a,凹槽部12a作为插入凹部,其是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细长凹部。应注意的是,尽管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仅有一个第一凸部13,但可以有几个或任何数量的这种凸部。此外,虽然第一凸部13的尺寸是例如宽约0.4mm,但该尺寸可以适当地改变。
这里,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的侧面。另外,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形成于侧壁部14的内侧侧面。此外,由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在凹槽部12a的一底面上一体地相互连接,因此当统一说明时,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被描述为一第一端子收容腔15。
第一端子收容腔15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同时以例如约0.2mm的间距形成10个腔。此外,收容于各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一第一端子61同样也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以例如0.2mm的间距同时设置10个端子。应注意的是,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和数量可以适当地改变。
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一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折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一部件,且设置有:后述的一被保持部63;一尾部62,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一下端;一上侧连接部67,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一上端;一第二接触部66,连接于上侧连接部67的一内端,且设置于凹槽部12a中侧壁部14侧的一侧面;一下侧连接部64,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的一下端,作为如下所述的设置于凹槽部12a的一底部的一第一连接部;后述的一内侧连接部68,连接于下侧连接部64的一内端;以及一第一接触部65,连接于内侧连接部68的一上端并设置于凹槽部12a中第一凸部13侧的一侧面。
被保持部63是沿一上下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且嵌入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内的部分。此外,尾部62相对被保持部63弯折连接,并沿水平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且连接于一连接垫,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板的一导电迹线。应注意的是,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一信号线。另外,上侧连接部67相对被保持部63弯折连接,且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
第二接触部66是相对上侧连接部67弯折连接且沿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部分。此外,下侧连接部64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的一下端,且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另外,内侧连接部68是相对下侧连接部64弯折连接并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部分。此外,第一接触部65形成于内侧连接部68的一自由端(即一内上端)附近,第一接触部65弯折成一J形且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向外弯曲突出(bulging)。
第一端子61从一安装面侧(图1中的下侧)嵌入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且被保持部63通过由形成于侧壁部14的一内侧的侧面上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两侧壁从两侧挟持而被固定于第一基座11。在这种状态下,即在第一端子61装载于第一基座11的一状态下,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位于凹槽部12a的左右两侧且彼此相向。
应注意的是,由于第一端子61是通过加工一金属板一体地形成的一部件,因此第一端子61有一定程度的弹性。此外,从其形状可明显看出,彼此相向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一距离能弹性变化。即如下所述的由第二连接器101提供的一第二端子161插入在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将弹性地扩大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距离。
此外,各个第一突出端部21作为一装配引导部设置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一对接凹部22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于各个第一突出端部21。对接凹部22是一大体长方形凹部,连接于各凹槽部1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一状态下,如下所述的由第二连接器101提供的一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对接凹部22内。
此外,第一突出端部21设置有:侧壁延长部21c,从侧壁部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端壁部21b,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两端连接于侧壁延长部21c。端壁部21b和连接于其两端的侧壁延长部21c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形成一连续倒C型侧壁部,以形成大体长方形的对接凹部22的三个侧面。
另外,一第一增强支架作为一增强支架安装于第一突出端部21。第一增强支架51收容并保持于形成于第一突出端部21的一第一支架保持凹部26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增强支架51是通过对一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折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一部件,并设置有:一细长带状的连接臂部53;一侧方引导部54,连接于连接臂部53的一上端;一接触臂部55,也连接于连接臂部53的一上端;以及一板连接部56,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的一下端。
连接臂部53可在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弹性移动。此外,对于这对板连接部56,它们的近端在与第一本体部52相同的表面上向上延伸,而它们的自由端是弯曲的带状的板部件以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面向外侧。另外,板连接部56的自由端的下端连接于一连接垫,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板11的一导电迹线。应注意的是,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一电源线。
此外,在如图1所示的第一增强支架51安装于第一突出端部21的状态下,侧方引导部54和接触臂部55是形成为覆盖侧壁延长部21c的一上表面和内壁面的部件。此外,侧方引导部54的近端和接触臂部55的近端连接于连接臂部53的一上端,而侧方引导部54的远端和接触臂部55的远端面向下延伸。
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由于第一本体部52的顶点和侧方引导部54的顶点位于高于侧壁部14的一上面14a和第一凸部13的一上面13a的位置,所以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在一起时,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不先与侧壁部14和第一凸部13接触。因此,侧壁部14和第一凸部13不会损坏或破损。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连接器101的构造。
图2是从一对接面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其为本实施例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第二连接器101具有:一第二基座111,作为一配对连接器本体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合成树脂等)一体地形成。如图所示,虽然第二基座111是具有一大体长方形厚板的大体长方体,且其尺寸为例如高约5.0mm、宽约1.5mm而厚约0.5mm,但其尺寸可以适当地改变。此外,沿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细长的凹槽部113以及作为一插入凸部沿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细长凸部的第二凸部112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基座111嵌入第一连接器1的那侧(即对接面侧(图中的上侧))。第二凸部112沿凹槽部113的两侧且沿第二基座111的两侧形成。另外,第二端子161作为一配对端子设置于各第二凸部112内。
如图所示,凹槽部113在其底部从第二板安装的一侧(即在一安装面(图中的下面)侧)封闭。应注意的是,虽然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有两个第二凸部112,但也可以只有一个或任何数量的这些凸部。此外,虽然凹槽部113的尺寸是例如宽约0.7mm,但其尺寸可以适当地改变。
第二端子161通过对一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折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一部件,且设置有:后述的一本体部163;一尾部162,连接于本体部163的一外端;一第一接触部165,连接于本体部163的一内端且设置于第二凸部112的一内表面上;一连接部164,作为一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一接触部165的一上端且设置于第二凸部112的一顶部(tip);一第二接触部166,连接于连接部164的一外端且设置于第二凸部112的一外侧面上。
此外,本体部163是其周缘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二基座111围绕和保持的部分。另外,尾部162沿本体部163的水平方向连接,即连接于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一外端,从第二基座111向外突出且连接于一连接垫,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板的一导电迹线。注意的是,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一信号线。
此外,第一接触部165是相对本体部163弯折连接、沿一上下方向(即沿第二基座1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平板状的部分。另外,连接部164相对第一接触部165弯折连接,且沿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此外,第二接触部166是向下弯折并向下延伸地连接于连接部164的一外端的部分。
第二端子161通过包覆成形(over-molding)或嵌件成形(insert molding)与第二基座111成为一体。即第二基座111是通过用树脂填充预先设置有第二端子161的一模具的一腔形成。因此,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连接部164的表面以及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露出于第二凸部112的对应侧面和对接面的一状态下,第二端子16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基座111且一体地安装于第二基座111。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端子161以例如约0.2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同时设置10个端子。应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61的间距和数量可以适当地改变。
此外,各第二突出端部122设置于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作为一配对装配引导部。第二突出端部122是其一上表面具有一大体长方形形状的一厚的部件,其两端连接于各第二凸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沿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延伸。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一状态下,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由第一连接器1提供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对接凹部22。
此外,一第二增强支架151作为一配对增强支架安装于第二突出端部122。第二增强支架151沿第二突出端部122的第二基座111的一外侧面设置,且第二增强支架151的一保持用突出片158的一顶部收容并保持于第二凸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的一内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增强支架151通过对一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折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一部件,且设置有:一第二本体部152,沿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一中央覆盖部157,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一上端;侧方覆盖部154,连接于中央覆盖部157的左右两端;保持用突出片158,连接于侧方覆盖部154的一侧缘;一接触侧板部155,连接于侧方覆盖部154的另一侧缘;以及一板连接部156,连接于接触侧板部155的一下端。
在如图所示的第二增强支架151安装于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一状态下,中央覆盖部157是形状和尺寸被设置为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一上表面的大部分的一部件。
此外,侧方覆盖部154从中央覆盖部157的左右两端沿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是用于覆盖第二凸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的上表面的一部件。另外,接触侧板部155是用于覆盖第二凸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的外侧面的一部件。应注意的是,侧方覆盖部154和连接于侧方覆盖部154的两侧缘的保持用突出片158和接触侧板部155形成一连续U形状,以在第二凸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连续跨接(bridge,桥接)第二凸部112的一内侧面、第二凸部112的一上表面以及第二凸部112的一外侧面。
此外,板连接部156从第二基座111向外延伸,且连接于一连接垫,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板的一导电迹线。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一电源线。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在一起的操作。
图3是示出在一连接器对接过程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立体图,以及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对接过程的完成状态的一视图。
这里,第一连接器1通过将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于一连接垫(图中未示出,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板的一导电迹线)以及通过将第一增强支架51的板连接部56连接于一连接垫(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板的一导电迹线)而表面安装于第一板。应注意的是,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所连接的连接垫的导电迹线是一信号线,且连接于第一增强支架51的板连接部56所连接的连接垫的导电迹线是一电源线。
同样地,第二连接器101通过将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于一连接垫(图中未示出,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板的一导电迹线)以及通过将第二增强支架151的板连接部156连接于一连接垫(连接垫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板的一导电迹线)而表面安装于第二板。应注意的是,连接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所连接的连接垫的导电迹线是一信号线,且连接于第二增强支架151的板连接部156所连接的连接垫的导电迹线是一电源线。
首先,如图3所示,在一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对接面和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对接面保持彼此对向的一状态下,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相应的凹槽部12a的位置匹配且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相应对接凹部22的位置匹配时,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准完成。
当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朝向彼此(即在这种状态下沿一对接方向)移动时,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和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和对接凹部22。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完成如图4所示的对接在一起时,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实现一导通状态。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彼此完成对接的一状态下,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关系。
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对接完成的一状态的一剖面图,且是示出沿图4中的线A-A作出的一剖面的一视图。
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彼此完全对接的状态下,即处于完全对接状态(对接完成状态)时,各第一端子61相对与其所对应的第二端子161处于如图5所示的关系。具体地,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在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接触,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接触。因此,与第一板上的连接垫(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板上的连接垫(连接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的导电迹线相互导通。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端子161的本体部163和其他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并因此一体地连接于第二基座111,因此第一接触部165和第二接触部166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化。另一方面,当被保持部63保持于第一基座11且被第一基座11固定时,其他部分不固定于第一基座11。此外,由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下侧连接部64和内侧连接部68相互连接,因此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弹性地伸长。因此,由于第二端子161处于第一接触部165和第二接触部166被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从两侧挟持的状态,因此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之间的接触、以及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之间的接触被稳固地维持。
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侧视图中,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是具有字母J的整体形状的部分,并包括:一大体U形的弯曲部65a,一端连接于内侧连接部68的一上端;一第一直线部65b,连接于弯曲部65a的另一端,直线向下(第二凸部112的插入方向)延伸;以及一下端部65c,其是第一直线部65b的第一末端部。弯曲部65a弯曲至少180°。此外,在一侧视图中,至少第一直线部65b的面向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形成一直线。该直线相对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第二凸部112的插入方向)倾斜,即相对于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倾斜。具体地,倾斜是指随着直线越靠近下端部65c,该直线越靠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
此外,第一凸部13具有一大体T字状横截面,且设置有:一对左右悬设部13b,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沿宽度方向向外侧延伸。悬设部13b是用于覆盖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侧面的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的一上侧(对接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一部件。另外,悬设部13b的一下表面接触或接近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中的第一接触部65的弯曲部65a的一上表面。因此,第一接触部65的任何向上的移位都会被悬设部13b阻止,从而阻止第一接触部65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内拔出(sticking up)。应注意的是,当不需要悬设部13b时,悬设部13b可以省略。
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侧视图中,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包括:一弯曲部165a,一端连接于本体部163;一第二直线部165b,连接于弯曲部165a的另一端并直线向下延伸;以及一下端部165c,其是第二直线部165b的第二末端部。此外,在一侧视图中,至少第二直线部165b的面向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表面是一直线。该直线平行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即平行于第二基座111的厚度方向。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处于完全对接状态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相对第一接触部165倾斜成随着第一直线部65b越接近下端部65c,第一直线部65b越远离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
另外,更详细地看到,一过渡表面部168位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和连接部164之间的一连接部分的一外表面,其中该过渡表面部168是一倾斜或弯曲的表面。即在一侧视图,第一接触部165的为一直线的第二直线部165b和正交于第二直线部165b的直线的连接部164不在具有一直角的一顶点处连接,而是通过为一倾斜直线或一曲线的过渡表面部168连接。因此,第二直线部165b的第二末端部的下端部165c不是与连接部164的一边界,而是与过渡表面部168的一边界。
在本实施例中,当处于完全对接状态时,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下端部165c的位置不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下端部65c的位置的下方(第二凸部112的插入方向的前方),而是在下端部65c的位置的上方。即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第二直线部165b的下端部165c位于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的下端部65c更高的位置,即在第二凸部112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此外,处于完全对接状态时,第二端子161的连接部164的一下表面和第一端子61的下侧连接部64的一上表面之间有一距离。即第二端子161的连接部164和第一端子61的下侧连接部64a彼此分离开且彼此不接触。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解除对接的操作。在这里将说明相互分离操作的一情形或所谓的倾斜移出,其中当对接解除时,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在宽度方向(即水平方向)倾斜从而两个对接面相对彼此倾斜。
图6(a)和图6(b)是示出图5中的左侧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视图,并示出当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被倾斜移出时的一状态。应注意的是,在该图中,图6(a)是示出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的一完全对接状态的一视图,以及图6(b)是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开始倾斜移出时的一视图。
在此之前,用于解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的操作是在各对接面保持彼此相互平行时,将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从另一连接器拔出,即使该连接器沿一移出方向移动。然而,出于各种原因,在两个对接面被保持处于相互平行的状态下,操作者难以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一移出方向移动,这些原因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与操作者的手、手指等相比是非常小的,或者由于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101安装于第一板及第二板上的表面积远大于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101的安装面的面积,因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难以看得见。因此,通常进行倾斜移出。
这里,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给出倾斜移出的说明,其中通过使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第一连接器1沿一逆时针方向倾斜,即通过将第二连接器101的右端提升为高于其左端,将第二连接器101从第一连接器1拔出并移出。
当从完全对接状态进行倾斜移出时,图5中的位于左侧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从图6(a)所示的姿态变为图6(b)所示的姿态。即第二端子161相对第一端子61逆时针旋转。因此,如图6(a)所示,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第二直线部165b的下端部165c附近的部分在完全对接状态下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分离,另如图6(b)所示,该部分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接触。
如上所述,在完全对接状态下,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下端部165c位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下端部65c的等高(level)位置或者上方。因此,即使第二端子161相对第一端子61从图6(a)所示状态逆时针旋转,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与位于下端部65c的上方的第一直线部65b接触而不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下端部65c接触。此外,当第二端子16相对第一端子611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时,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在与第一直线部65b滑动接触的同时沿第一直线部65b向上移动。
由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65的第一直线部65b滑动接触并且在这种方式下沿第一直线部65b顺利地向上移动,所以即使倾斜移出使第二端子161相对第一端子61逆时针旋转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也不会承受来自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一大的向上的力。因此,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不会被卷起。
如果在完全对接状态下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下端部165c位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下端部65c的下方且倾斜移出使第二端子161相对第一端子61逆时针旋转,那么当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时,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将不能沿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顺利地向上移动,并会因此将第一直线部65b向上推。因此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会受到来自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一大的向上的力并会被卷起。
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沿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顺利地向上移动,所以即使倾斜移出使第二端子161相对第一端子61逆时针旋转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也不会承受一大的向上的力。因此,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不会被卷起。此外,由于悬设部13b位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弯曲部65a的上方,因此即使当该第一接触部65受到来自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向上的力,仍可通过悬设部13b阻止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向上移位。因此,这可更有效地阻止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被卷起。
这样,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其包括第一端子61以及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形成有凹槽部12a,第一端子61设置于凹槽部12a;以及第二连接器101,其包括与第一端子61接触的第二端子161以及第二基座111,第二端子161设置于第二基座111,第二凸部112形成于第二基座111并插入凹槽部12a。此外,第一端子61包括:第一接触部65,设置于凹槽部12a的一个侧面;以及第二接触部66,设置于凹槽部12a的另一个侧面;第一接触部65包括沿第二凸部112的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一直线部65b以及第一直线部65b的下端部65c。第二端子161包括:第一接触部165,其设置于第二凸部112的一个侧面且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166,其设置于第二凸部112的另一个侧面且与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一接触部165包括沿第二凸部112的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二直线部165b以及第二直线部165b的下端部165c,其中,当第二凸部112插入凹槽部12a而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实现完全对接状态时,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第二直线部165b的下端部165c位于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的下端部65c更高的位置,即在第二凸部112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
因此,即使在解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的工作中,倾斜移出使第二端子161相对第一端子61旋转,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在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滑动接触的同时沿第一直线部65b顺利地向上移动。因此,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不会承受来自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一大的向上的力且不会被卷起。
另外,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具有一大体J形形状,且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直线部65b的下端部65c是在完全对接状态下不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接触的一自由端。
此外,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包括与第一直线部65b的下端部65c的相对端部连接的弯曲部65a,且第一基座11包括与弯曲部65a接触或接近的悬设部13b。因为即使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受到来自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向上的力,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也会被悬设部13b阻止向上移位,因此更有效地阻止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被卷起。
此外,第一端子61包括:下侧连接部64,设置于凹槽部12a的一底部,用于将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连接;第二端子161包括:连接部164,设置于第二凸部112的一顶部,用于将第一接触部165和第二接触部166连接;以及在完全对接状态下,下侧连接部64和连接部164彼此分离。
应注意的是,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实施例及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自然会构思出处于随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精神内的许多其它的实施例、修改以及变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连接器。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形成有一插入凹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以及
一第二连接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且一插入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座以插入所述插入凹部;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个侧面;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另一个侧面,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一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第一末端部,
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另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接触,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二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一第二末端部,
而且其中,
当所述插入凸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而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一完全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直线部的第二末端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的上方,从而位于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具有一大体J形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是在完全对接状态下不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的一自由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的相对端部连接的一弯曲部,并且所述第一基座包括与所述弯曲部接触或接近的一悬设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的相对端部连接的一弯曲部,并且所述第一基座包括与所述弯曲部接触或接近的一悬设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底部,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
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顶部,用于将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以及
在完全对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分离。
CN201710334495.5A 2016-05-13 2017-05-12 连接器 Pending CN1074530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7046A JP2017204433A (ja) 2016-05-13 2016-05-13 コネクタ
JP2016-097046 2016-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3076A true CN107453076A (zh) 2017-12-08

Family

ID=59411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34495.5A Pending CN107453076A (zh) 2016-05-13 2017-05-12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28882B1 (zh)
JP (1) JP2017204433A (zh)
KR (1) KR101919691B1 (zh)
CN (1) CN107453076A (zh)
TW (1) TWI68913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8685A (zh) * 2018-08-22 2020-03-0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TWI736295B (zh) * 2019-07-04 2021-08-11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組合體
CN114520427A (zh) * 2020-11-18 2022-05-2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14609B2 (en) * 2016-11-28 2018-07-03 Molex, Llc Connector
JP6975626B2 (ja) * 2017-11-29 2021-12-0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KR102542024B1 (ko) 2018-02-23 2023-06-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금속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7025982B2 (ja) * 2018-04-17 2022-02-2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8390211A (zh) * 2018-05-07 2018-08-10 江苏亿鑫通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强锁结构的板到板母座连接器
KR102041368B1 (ko) * 2018-05-24 2019-11-07 몰렉스 엘엘씨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조립체
JP1625949S (zh) * 2018-06-22 2019-03-04
JP1625950S (zh) * 2018-06-22 2019-03-04
JP7093273B2 (ja) * 2018-09-07 2022-06-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48357B2 (ja) * 2018-10-18 2022-10-0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341651B2 (ja) 2018-10-24 2023-09-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KR102553861B1 (ko) * 2019-02-27 2023-07-10 에이치알에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러그 커넥터
JP1656933S (zh) * 2019-10-01 2020-04-06
JP1656934S (zh) * 2019-10-01 2020-04-06
JP1711754S (ja) * 2021-08-24 2022-04-05 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5464A (ja) * 2002-07-23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低背型コネクタ
JP2004119048A (ja) * 2002-09-24 2004-04-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200994015Y (zh) * 2005-12-15 2007-12-1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65699A (zh) * 2011-08-31 2014-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插头件以及使用了该插头件的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9229B2 (ja) * 2002-07-23 2007-09-0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7165195A (ja) * 2005-12-15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5180705B2 (ja) * 2008-07-02 2013-04-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197294B2 (ja) * 2008-10-14 2013-05-1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250450B2 (ja) * 2009-02-27 2013-07-31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TWI396340B (zh) * 2009-07-31 2013-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連接器
JP5881333B2 (ja) * 2010-09-08 2016-03-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112494B2 (ja) * 2010-10-19 2013-01-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90117B2 (ja) * 2011-07-07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20130137307A1 (en) * 2011-11-24 2013-05-30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6249643B2 (ja) * 2013-06-14 2017-12-20 宏致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Aces Electronics Co.,Ltd. 電気コネクタ
TW201530930A (zh) * 2014-01-17 2015-08-01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電連接器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6486837B (zh) * 2015-08-25 2019-12-06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5464A (ja) * 2002-07-23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低背型コネクタ
JP2004119048A (ja) * 2002-09-24 2004-04-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200994015Y (zh) * 2005-12-15 2007-12-1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65699A (zh) * 2011-08-31 2014-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插头件以及使用了该插头件的连接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8685A (zh) * 2018-08-22 2020-03-0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10985491B2 (en) 2018-08-22 2021-04-20 Molex, Llc Board connectors
US11424569B2 (en) 2018-08-22 2022-08-23 Molex, Llc Board connector
TWI736295B (zh) * 2019-07-04 2021-08-11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組合體
CN114520427A (zh) * 2020-11-18 2022-05-2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520427B (zh) * 2020-11-18 2023-09-2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28079A (ko) 2017-11-22
TW201907627A (zh) 2019-02-16
KR101919691B1 (ko) 2018-11-16
US9728882B1 (en) 2017-08-08
TWI689139B (zh) 2020-03-21
JP2017204433A (ja) 2017-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3076A (zh) 连接器
CN111082238B (zh) 连接器
CN111916922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08879145B (zh) 连接器
US1135588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KR101730768B1 (ko) 커넥터
JP496983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JP5660756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830849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8465298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519729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14038768A (ja) コネクタ
JP2016085994A (ja) コネクタ
JP7021293B2 (ja) コネクタ
JP2021002534A (ja) コネクタ
JP6714056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