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48531A -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48531A
CN107448531A CN201710165551.7A CN201710165551A CN107448531A CN 107448531 A CN107448531 A CN 107448531A CN 201710165551 A CN201710165551 A CN 201710165551A CN 107448531 A CN107448531 A CN 107448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groove portion
linking part
force
locking t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655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48531B (zh
Inventor
大木健司
奥村圭
金谷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083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46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64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46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48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8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48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8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3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605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F16F1/3849Mounting brackets therefor, e.g. stamped steel brackets; Restraining li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lastics springs, e.g. attachment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3/00Spring uni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springs, e.g.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 F16F3/08Spring uni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springs, e.g.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with springs made of a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rubber
    • F16F3/087Units comprising several springs made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material
    • F16F3/0873Units comprising several springs made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material of the same material or the material not being specifi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lastics springs; Attachment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6/00Manufacturing; Treatments
    • F16F2226/04Assembly or fixing methods; methods to form or fashion parts
    • F16F2226/041Cli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以容易制造的简单的构造而将托架稳定地保持为相对于防振装置主体的适当的装配状态的新型构造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在具有将防振装置本体从横向朝托架插入的构造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具有在防振装置本体的设置于第二安装部材的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一侧的外表面固接的至少一个上下施力橡胶,并且在托架设置有朝插入方向延伸的连结槽部,在连结槽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内表面形成有锁定突部,并且锁定突部的突出尺寸设为比上下施力橡胶的上下厚度小,利用上下施力橡胶朝上下的另一侧对越过锁定突部而在横向上朝连结槽部插入的插入连结部进行施力,由此相对于连结槽部进行定位。

Description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5月31日提交的名称为“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08312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6月10日提交的名称为“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16485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配置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部件之间、并将这些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部件相互防振连结的防振支承体或者防振连结体的一种而已知有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例如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例如日本特许第5083405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的那样,该防振装置具有利用弹性体将上下分离的第二强度部件和第一强度部件相互弹性连结的防振结构。
另外,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将支承体装配于防振结构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支承体具备沿横向延伸的滑动部,通过将设置于第一强度部件的肋状部件插入引导于滑动部,并将第一强度部件相对于支承体在横向上插入固定,由此将支承体装配于防振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防振装置中,通过将设置于防振结构的肋状部件的卡扣(snap fitting)突起插入于在支承体的滑动部设置的凹口(notch)并使它们弹性地卡合的卡扣而防止防振结构从支承体脱离。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通过卡扣而实现的止脱构造中,在防振结构和支承体的组装时,需要使具备卡扣突起的肋状部件和具备凹口的滑动部的至少一方弹性地变形,从而变形时的损伤等会成为问题。特别是若为了实现轻量化、成形性的提高等而由合成树脂形成肋状部件和滑动部的至少一方,则因装配支承体时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防振结构和支承体的损伤容易成为问题,还有可能因随着时间的劣化而产生防振结构和支承体的分离。另一方面,若要针对金属制成的肋状部件和滑动部而形成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卡扣突起和凹口,则难以通过模塑成形而制造肋状部件、滑动部,并且需要用于形成上述卡扣突起和凹口的后加工。
另外,由于通过从横向将硬质的肋状部件插入于硬质的滑动部而使防振结构和支承体相互定位,因此,若包括滑动部在内的支承体由合成树脂这样的尺寸有可能因随着时间的劣化而发生变化的材料形成,则会在防振结构与支承体之间产生间隙,从而还有可能因晃动而产生异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083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形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该带托架的防振装置能够以容易制造的简单的构造而将托架稳定地保持为相对于防振装置主体的适当的装配状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对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能够尽量以任意的组合方式而采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所采用的结构要素。
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一种带托架的防振装置,该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具备防振装置主体并且在横向上将该防振装置主体插入于托架,其中,该防振装置主体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上下分离的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相互弹性连结的构造,所述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振装置主体的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设置有插入连结部,具有固接于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任一侧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上下施力橡胶,并且在所述托架设置有在该防振装置主体向该托架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连结槽部,在该连结槽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内表面形成有锁定突部,并且该锁定突部的突出尺寸设为比该上下施力橡胶的上下厚度小,利用该上下施力橡胶朝上下的另一侧对越过该锁定突部而在横向上朝该连结槽部插入的该插入连结部进行施力,并且相对于该连结槽部而相对地进行定位。
根据形成为依照这样的第一方式的构造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在防振装置主体相对于托架在横向上插入的构造中,当防振装置主体的插入连结部越过锁定突部而插入于托架的连结槽部时,因上下施力橡胶进行弹性变形而无需使插入连结部、连结槽部进行变形。由此,当将插入连结部向连结槽部插入时,能够防止上述插入连结部以及连结槽部的损伤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而且,越过锁定突部而向连结槽部插入的插入连结部,因在插入连结部与连结槽部的上下方向之间被压缩的上下施力橡胶的弹性而被朝上下的另一侧施力,因此,利用锁定突部限制插入连结部相对于连结槽部向拔出方向移位。由此,防止了插入连结部从连结槽部脱离而引起的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的分离,从而实现了可靠性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锁定突部在所述连结槽部的槽深方向上在局部形成,另一方面,在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表面,切口在与该锁定突部对应的位置处开口,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表面的从该切口偏离的部分形成为与该连结槽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支承面,进一步,在比该切口更靠插入方向的后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比该切口的上下底面更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部,越过该锁定突部而插入于该连结槽部的该卡止突部在拔出方向上卡止于该锁定突部。
根据第二方式,由于形成于连结槽部的锁定突部在插入连结部的切口内在插入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因此,通过插入连结部和锁定突部的滑动接触而能够防止插入连结部向连结槽部的插入变得困难。而且,通过使位于比切口靠插入方向的后方的位置的卡止突部越过锁定突部而向连结槽部插入,由此通过上述卡止突部和锁定突部在拔出方向上的卡止而限制插入连结部相对于连结槽部在抜出方向上的相对移位,从而防止了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的分离。
进一步,当将插入连结部向连结槽部插入时,在连结槽部的槽深方向上偏离锁定突部的位置处,插入连结部的支承面与连结槽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槽内表面滑动接触,由此利用连结槽部的槽内表面朝插入方向对插入连结部进行引导而使得插入连结部相对于连结槽部容易插入。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上下施力橡胶位于比所述卡止突部更靠插入方向的前方的位置。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在上下方向投影中与卡止突部重叠的部分不存在上下施力橡胶,因此,当卡止突部越过锁定突部时,允许插入连结部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倾转(掘撬移位),使得卡止突部容易越过锁定突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锁定突部的突出前端面形成为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该锁定突部的突出尺寸随着趋向插入方向的后方而减小。
根据第四方式,通过减小锁定突部的后表面的上下尺寸而使得插入连结部在差入方向上容易越过锁定突部。另外,通过增大锁定突部的前表面的上下尺寸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基于越过锁定突部的插入连结部和锁定突部的卡止的止脱,从而能够防止插入连结部朝拔出方向越过锁定突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表面,并且所述锁定突部突出形成于所述连结槽部的下内表面。
根据第五方式,能够防止上下施力橡胶被从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部件等相对于防振装置主体输入的朝下的分担支承载荷过度压缩,从而容易防止因上下施力橡胶的老化而引起的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的晃动等。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表面与所述托架的所述连结槽部的内表面直接抵接。
根据第六方式,插入连结部不隔着橡胶等地直接与连结槽部的内表面抵接,由此使插入连结部和连结槽部相对地定位而有利于对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进行定位保持。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插入连结部的插入方向前表面固接有前后施力橡胶,并且在所述托架设置有将所述连结槽部的插入方向前端封闭的前壁部,在该插入连结部与该前壁部之间在插入方向的前后侧对该前后施力橡胶进行压缩。
根据第七方式,由于利用在插入方向的前后侧被压缩的施力橡胶的弹性朝向抜出方向(插入方向的后方)对插入连结部进行施力,因此插入连结部在拔出方向上被按压于连结槽部的锁定突部。由此,在连结槽部内在插入方向的前后侧对插入连结部进行定位,并且还避免了因插入连结部和锁定突部从分离的状态开始抵接而产生异响等。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上下施力橡胶包括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在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任一侧的外表面固接有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并且在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固接有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另一方面,该锁定突部的突出尺寸设为小于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该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合计值,利用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该第二上下施力橡胶使越过该锁定突部而在横向上朝该连结槽部插入的该插入连结部相对于该连结槽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定位,并且利用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朝上下的另一侧施力而通过向该锁定突部的卡止来防止从连结槽部脱离。
根据第八方式,在相对于托架在横向上将防振装置主体插入的构造中,当防振装置主体的插入连结部越过锁定突部而插入于托架的连结槽部时,因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进行弹性变形而无需使插入连结部、连结槽部进行变形。由此,当将插入连结部向连结槽部插入时,防止了上述插入连结部以及连结槽部的损伤而实现了耐久性的提高。
而且,利用在插入连结部与连结槽部的上下方向之间被压缩的第一上下施力橡胶的弹性朝上下方向的另一侧对越过锁定突部而向连结槽部插入的插入连结部进行施力,因此,通过插入连结部和锁定突部的卡止而限制了插入连结部相对于连结槽部朝拔出方向的移位。由此,防止了插入连结部从连结槽部脱离而引起的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的分离,从而实现了可靠性的提高。
进一步,在插入连结部的下表面固接有第二上下施力橡胶,从而当插入连结部越过锁定突部时,使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在位于锁定突部上的部分在局部大幅地进行压缩变形而降低了插入连结部相对于连结槽部的插入阻力,因此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进而,利用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将插入连结部的上下两表面覆盖,从而当插入连结部越过锁定突部而向连结槽部插入时,避免了因插入连结部的上下外表面与连结槽部的上下内表面直接接触而引起的损伤、因啮合而引起的插入的困难。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第八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上下施力橡胶设为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第二上下施力橡胶更厚。
根据第九方式,当插入连结部越过锁定突部时,容易将第一上下施力橡胶的上下压缩变形量设定为大于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上下压缩变形量,从而与在上下方向上越过锁定突部时相比,更容易使越过锁定突部而插入于连结槽部的插入连结部朝第二上下施力橡胶侧移位。由此,在插入方向的前后侧的投影中,越过锁定突部的插入连结部容易相对于锁定突部以更大的面积重叠,从而通过插入连结部和锁定突部的卡止而能够防止插入连结部从连结槽部脱离。
特别是在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相互一体形成等的、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由相同弹性特性的橡胶材料形成等情况下,通过使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厚度互不相同而能够容易地对插入于连结槽部的插入连结部的上下位置进行调节。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第九方式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该插入连结部的下表面。
根据第十方式,例如在从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部件等对防振装置主体输入有朝下的分担支承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上下厚度较薄的第二上下施力橡胶而稳定地承受分担支承载荷。进一步,由分担支承载荷的作用引起的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变形量比较小,从而能够实现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耐久性的提高,并且还容易防止因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老化而引起的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的晃动等。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防振装置主体的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任一表面固接有上下施力橡胶,因此,当插入连结部越过锁定突部而插入于托架的连结槽部时,因上下施力橡胶进行弹性变形而无需使插入连结部、连结槽部进行变形,从而实现了耐久性的提高。而且,利用在插入连结部与连结槽部的上下方向之间被压缩的上下施力橡胶的弹性而朝上下方向的另一侧对越过锁定突部而向连结槽部插入的插入连结部进行施力,因此能利用锁定突部对相对于连结槽部朝抜出方向的移位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后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的放大纵剖视图,且是图4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构成图3所示的支架主体的一体硫化成形品的立体图。
图6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1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中的A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后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13是构成图1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的放大纵剖视图,且是图14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构成图13所示的支架主体的一体硫化成形品的立体图。
图16是构成图1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图11的XVIII-XVIII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8中的B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图11中的C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2中作为形成为依照本发明的构造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而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具有作为防振装置主体的支架主体12在横向上插入装配于托架14的构造。在以下说明中,原则上分别将支架中心轴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图1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图1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更详细而言,如图3、图4所示,支架主体12具有将一体硫化成形品16和液封组装体18组合而成的构造。一体硫化成形品16具有第一安装部件20和第二安装部件22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4弹性连结的构造。
第一安装部件20是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其具有上下方向颠倒的圆锥形状、圆锥台形状、或者圆柱形状等的实心立体形状,并且一体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且具备前后贯通的螺栓孔的安装片26。
第二安装部件22是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其整体具有近似四方筒形状。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一体形成有朝内周突出的密封突部28,密封突部28的上表面形成为锥面形状,并且下表面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
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的左右的边部分别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卡合部30。如图5所示,该卡合部30形成于偏向前方的位置,卡合部30的后端(图4中的左端)位于比第二安装部件22的后端靠前侧(图4中的右端)的位置。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的卡合部30、30分别形成有朝它们的对置方向内侧开口、且前后地延伸的外侧凹槽32。本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30、30通过将前端部相互连结而得到加强。
进一步,在第二安装部件22的左右两边部分分别设置有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插入连结部34。该插入连结部34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实心的近似矩形块状,在其下表面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形成有朝下方以及左右方向外侧开口、且前后地延伸的切口36。另外,在插入连结部34的下表面相对于切口36在左右方向上偏离的内侧部分形成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坦的支承面38。此外,切口例如可以在插入连结部34的左右中间部分朝下方开口且前后地延伸,在该情况下,可以在插入连结部34的下表面的相对于切口在左右方向上偏离的两侧形成支承面。
更进一步,在插入连结部34的比切口36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卡止突部40。卡止突部40与切口36的上底面相比更朝下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突部40的下表面形成为与支承面38大致相同的平面。进一步,如图4所示,卡止突部40的前端面,换言之,切口36的后端面形成为随着趋向下方而朝后方倾斜的引导倾斜面42。
而且,如图2、图3所示,第一安装部件20和第二安装部件22在大致同一中心轴上上下分离地配置,在上述第一安装部件20与第二安装部件22之间形成有主体橡胶弹性体24。主体橡胶弹性体24为近似四棱锥台形状的橡胶弹性体,第一安装部件20以下部埋入的状态而硫化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24的小径侧的端部,并且第二安装部件22的上部以重叠的方式硫化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24的大径侧的端部。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4形成有在下表面开口的四方凹状的大径凹部44。该大径凹部44为随着趋向开口侧(下侧)而张开的锥状的凹部,其上底壁部在径向中央部分处形成为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形状。此外,第一安装部件20的下端面和第二安装部件22的上部的内周面均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4覆盖,上述第一安装部件20和第二安装部件22均未在大径凹部44的内表面露出。
进一步,位于比大径凹部44的开口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安装部件22的下部由与主体橡胶弹性体24一体形成的密封橡胶层46覆盖。另外,密封橡胶层46还固接于第二安装部件22的密封突部28的下表面。此外,密封橡胶层46并未到达第二安装部件22的卡合部30,卡合部30从主体橡胶弹性体24露出。
更进一步,在第二安装部件22的插入连结部34固接有定位橡胶48。定位橡胶48与主体橡胶弹性体24一体形成,并一体地具备上下施力橡胶50、前后施力橡胶52以及左右施力橡胶54。上下施力橡胶50固接于插入连结部34的上表面,并利用较薄的橡胶层而与前后施力橡胶52以及左右施力橡胶54一体地连接。进一步,上下施力橡胶50设置为比卡止突部40靠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施力橡胶50的后端相对于卡止突部40的前端位于朝前方以规定的距离而分离的位置。前后施力橡胶52和左右施力橡胶54具有利用较薄的橡胶层将上下并列设置的三个凸条部分一体地连接的构造,固接于插入连结部34的前表面的前后施力橡胶52和固接于插入连结部34的左右外表面的左右施力橡胶54沿着插入连结部34的外表面而连续地设置。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液封组装体18具有将分隔部件56、挠性膜58以及按压部件60一体地连结的构造。
分隔部件56具有以上下重叠的方式将分隔部件主体62和盖板部件64相互固定的构造。分隔部件主体62设为由合成树脂、金属形成的硬质且近似四方板形状的部件,通过形成在内周部分的上表面开口的容纳凹部66、以及在内周部分的下表面开口的减薄凹部68而使得内周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比外周部分更薄。进一步,在分隔部件主体62的容纳凹部66的底壁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多个下通孔70。此外,在容纳凹部66的中央设置有从底面朝上方突出的近似圆柱形状的中央连结部72。
进一步,在分隔部件主体62的较厚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在上表面开口、且沿周向延伸的周向槽74。该周向槽74在容纳凹部66的外周侧以不足一圈的规定长度而延伸。
更进一步,在分隔部件主体62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内侧凹槽76。内侧凹槽76在分隔部件主体62的左右外表面开口,并遍及分隔部件主体62的前后方向全长且连续地形成。
盖板部件64具有较薄的近似四方板形状,在以后述的向分隔部件主体62的固定状态而将容纳凹部66覆盖的部分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多个上通孔78。
而且,盖板部件64与分隔部件主体62的上表面重叠,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熔接等方法而将上述分隔部件主体62和盖板部件64相互固定。另外,通过使分隔部件主体62和盖板部件64重叠而利用盖板部件64将分隔部件主体62的容纳凹部66的开口覆盖,容纳于分隔部件主体62的容纳凹部66的可动膜80配设于分隔部件主体62与盖板部件64的上下方向之间。该可动膜80具有近似圆环板形状,其内周端部朝上方突出而外插于分隔部件主体62的中央连结部72,并且内周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分隔部件主体62与盖板部件64之间,由此利用分隔部件56对该可动膜80进行支承。
挠性膜58是较薄的呈近似四方穹顶状的橡胶膜,其在上下方向上具备松弛度,并且在厚度方向上能够容易地变形。进一步,在挠性膜58的外周端部,遍及整周且连续地一体形成有较厚的夹持部82。
按压部件60形成为近似四方框形状,在上下方向上比外周部分更薄的内周部分以偏向上方的方式设置。
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将形成为如此构造的分隔部件56、挠性膜58以及按压部件60相互连结,由此构成液封组装体18。具体而言,例如在设置于分隔部件主体62和按压部件60的任一方的连结突部插通于在分隔部件主体62和按压部件60的另一方形成的连结孔的状态下,利用激光进行加热等而使连结突部的突出前端部扩径,由此将分隔部件56和按压部件60相互连结固定。但是,分隔部件主体62和按压部件60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示例,例如还能够通过螺钉固定、熔接等而实现。另外,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将挠性膜58的夹持部82夹持于分隔部件主体62的外周部分与按压部件60的内周部分之间,由此使得挠性膜58的外周端部被分隔部件56和按压部件60夹持而将上述分隔部件56、挠性膜58以及按压部件60相互连结。此外,将挠性膜58的外周端部遍及整周且连续地夹持于分隔部件主体62与按压部件60之间,由此将上述分隔部件主体62与按压部件60的重叠面之间环状地封闭。
而且,如图3所示,液封组装体18在分隔部件56内插于第二安装部件22的状态下安装于一体硫化成形品16。由此,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投影中,分隔部件56与第二安装部件22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件56的外周面与第二安装部件22的内周面重叠。
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的内周面与分隔部件56的外周面的重叠面之间,由第二安装部件22的外侧凹槽32和分隔部件主体62的内侧凹槽76形成前后地延伸的销插通孔84,通过将定位销86插入于销插通孔84而使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在轴向上相对地定位。
本实施方式的销插通孔84具有近似四方截面,相互独立的一对销插通孔84设置于左右两侧,上述左右两侧的销插通孔84、84分别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凹槽32的左右方向内侧开口的上下宽度尺寸设为比内侧凹槽76的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上下宽度尺寸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金属制成的第二安装部件22形成的外侧凹槽32的深度尺寸设为比在合成树脂制成的分隔部件主体62形成的内侧凹槽76的深度尺寸小。进一步,外侧凹槽32的前后长度设为比内侧凹槽76的前后长度短,并且外侧凹槽32的后端位于比内侧凹槽76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而且,如图3、图4所示,将定位销86、86向销插通孔84、84插入而使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相对于定位销86、86在轴向上卡止,由此利用定位销86使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在轴向上相对地定位。即,将定位销86、86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插入于第二安装部件22的外侧凹槽32,并且将定位销86、86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插入于分隔部件56的内侧凹槽76。由于外侧凹槽32的后端位于比内侧凹槽76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定位销86、86在插入于内侧凹槽76之后再插入于外侧凹槽32。
通过以该方式将定位销86、86向销插通孔84、84插入而将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相对地定位于适当的轴向位置。由此,将固接于第二安装部件22的密封橡胶层46夹入于第二安装部件22与分隔部件56之间,从而将上述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之间保持为流体密封地封闭的状态。特别是通过使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在轴向上相对地定位而在第二安装部件22的密封突部28与分隔部件56的上表面之间对密封橡胶层46进行上下压缩,由此将第二安装部件22与分隔部件56之间封闭。总之,通过使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在轴向上相对于向销插通孔84、84插入的定位销86、86卡止,由此将第二安装部件22和分隔部件56相对地定位于将第二安装部件22与分隔部件56之间流体密封地封闭的封闭位置。
另外,将液封组装体18安装于一体硫化成形品16,由此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4与挠性膜58的轴向之间形成相对于外部而流体密封地隔离的流体室88。该流体室88的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4构成,并且壁部的另一部分由挠性膜58构成,并且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此外,封入于流体室88的非压缩性流体(封入流体)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采用水、乙二醇、丙二醇、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或者上述物质的混合液等。进一步,为了有利于获得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优选封入流体为低粘性流体,更优选采用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进一步,分隔部件56在流体室88内配置为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流体室88由分隔部件56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由此,在分隔部件56的上侧形成有受压室90,该受压室90的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4构成、且在输入有上下方向上的振动时引起内压变动,另一方面,在分隔部件56的下侧形成有平衡室92,该平衡室92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58构成、且允许容积变化而将内压保持为大致恒定。此外,例如通过在充满非压缩性流体的水槽中利用定位销86、86而进行一体硫化成形品16和液封组装体18的连结操作而实现非压缩性流体向受压室90以及平衡室92的封入。但是,也可以在利用定位销86、86将一体硫化成形品16和液封组装体18流体密封地连结之后,利用注射器等向受压室90以及平衡室92注入非压缩性流体。
另外,在分隔部件56形成有将受压室90和平衡室92相互连通的节流通路94。使利用盖板部件64将形成于分隔部件主体62的周向槽74的上开口部覆盖而形成的隧道状流路的两端部通过在盖板部件64形成的未图示的上连通孔、以及在分隔部件主体62形成的未图示的下连通孔而与受压室90和平衡室92中的一方分别连通,由此形成节流通路94。针对该节流通路94,在考虑到流体室88的壁部的弹性刚性的同时对通路截面积A与通路长度L的比(A/L)进行调节,由此将流动流体的共振频率即调谐频率设定为与发动机抖动等的低频振动相当的频率。而且,若对节流通路94输入调谐后的低频的轴向振动,则会引起受压室90和平衡室92的相对压力变动,由此使封入流体在受压室90与平衡室92之间通过节流通路94而以共振状态流动。由此,发挥基于流体的共振作用等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高阻尼作用)。
进一步,分隔部件56的可动膜80在上表面通过上通孔78而作用有受压室90的液压,并且在下表面通过下通孔70而作用有平衡室92的液压。由此,当因较大载荷的输入而使得受压室90内的液压相对于平衡室92内的液压大幅降低时,可动膜80进行弹性变形而从容纳凹部66的底面分离,由此将由可动膜80覆盖的下通孔70敞开,通过上通孔78、容纳凹部66以及下通孔70而将受压室90和平衡室92相互连通。由此,尽可能迅速地降低或消除受压室90的负压而防止空化气泡(Cavitation Bubble)的产生,由此防止因空化现象而产生异响。此外,还可以采用当输入有频率比节流通路94的调谐频率高的振动时,基于由可动膜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受压室90与平衡室92之间的液压传递来发挥防振效果(振动绝缘作用)的构造。
在形成为如此构造的支架主体12装配有托架14。托架14是由铝合金之类的金属、用纤维加强后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如图2、图6所示,一体地具备上下地延伸的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以及将上述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上端部一体地连结的顶板部98。
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尺寸的较厚的板状,在左右侧相互对置地配置,并且在前后两端部和前后中间部分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加强肋100。另外,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下端部形成为朝左右方向外侧扩展的板状,并分别固接有安装用螺母102。
另外,托架14的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分别具备朝向对置方向内侧开口、且前后地延伸的连结槽部104,该连结槽部104具有与第二安装部件22的插入连结部34大致对应的槽形状。更具体而言,连结槽部104的槽侧壁内表面即上内表面106和下内表面108分别形成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地对置,并且,槽底内表面即左右内表面110形成为在上下以及前后方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上内表面106以及下内表面108连续。
此外,连结槽部104的槽宽尺寸(上内表面106与下内表面108之间的上下距离)设为小于装配托架14之前的支架主体12的单体的插入连结部34的上下厚度尺寸与上下施力橡胶50的上下厚度尺寸的合计值。
另外,在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分别形成有锁定突部112。如图6、图7所示,锁定突部112在连结槽部104的后端部从下内表面108朝上方突出。锁定突部112局部地形成于成为连结槽部104的槽深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6所示,锁定突部112配置于左右方向外侧部分。进一步,锁定突部112以与第二安装部件22的切口36对应的左右尺寸而形成,并且形成为突出尺寸趋向后方而逐渐减小、且突出前端面(上表面)形成为趋向后方而朝下倾斜的倾斜面114。
进一步,锁定突部112的前端的突出高度(最大突出高度)设为小于将插入连结部34的上表面覆盖的上下施力橡胶50的厚度尺寸、且与切口36的上下深度相同或者小于该上下深度。进一步,锁定突部112与后述的前壁部116在前后方向上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大于插入连结部34的前后长度、且小于从插入连结部34的后端至前后施力橡胶52的前端的距离。
在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顶板部98。顶板部98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上规定的宽度而左右延伸的板状,加强肋100在前后两端部和前后中间部分处分别形成为朝上方突出,并且在这些加强肋100、100、100的前后之间分别一体形成有加强肋115。
另外,在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前端一体形成有前壁部116。前壁部11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且相对于顶板部98向下方分离地配置,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由前壁部116一体地连结。利用该前壁部116将形成于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连结槽部104的前端封闭,并且将前壁部116的左右外端与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连结部分前后贯通的贯通孔与连结槽部104连通。此外,在前壁部116的左右两端部分形成有前后贯通的贯通孔,连结槽部104的前端在贯通孔处以朝前方连通的状态而被封闭。
另外,在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对置面之间一体形成有底板部118。底板部118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上规定的宽度而左右延伸的板状、且配置为与顶板部98上下对置,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和前壁部116的下端部由底板部118一体地连结。进一步,在底板部118以上下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允许挠性膜58的变形的窗部120。此外,底板部118设置于比连结槽部104靠下方的位置。
而且,托架14安装于支架主体12。即,将支架主体12从后方沿横向而插入于由托架14的左右的安装腿部96、96、顶板部98以及底板部118包围的区域,通过将支架主体12的第二安装部件22的插入连结部34、34插入于托架14的连结槽部104、104而将托架14装配于支架主体12。
更详细而言,将插入连结部34插入于连结槽部104,如图8所示,固接有上下施力橡胶50的插入连结部34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连结槽部104的上内表面106与下内表面108之间,具备插入连结部34的第二安装部件22相对于具备连结槽部104的托架14在上下方向上定位。此外,由于插入连结部34的上下厚度尺寸与上下施力橡胶50的上下厚度尺寸的合计值大于连结槽部104的槽宽尺寸,因此,在托架14装配于支架主体12的状态下,上下施力橡胶50在插入连结部34的上表面与连结槽部104的上内表面106的对置面之间被上下地压缩。
另一方面,在插入连结部34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如图9所示,通过使插入连结部34的卡止突部40在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槽部104的锁定突部112卡止而防止插入连结部34从连结槽部104朝后方脱离。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连结部34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切口36,通过使锁定突部112在切口36内相对于第二安装部件22朝后方进行相对移动而使得插入连结部34向连结槽部104的插入变得容易,并且,通过使插入连结部34的卡止突部40越过锁定突部112而将其向连结槽部104插入,由此使得卡止突部40在前后方向上与锁定突部112卡止。
此处,将固接于插入连结部34的上表面的上下施力橡胶50的上下厚度尺寸设为大于锁定突部112的上下突出高度,从而插入连结部34的卡止突部40因上下施力橡胶50的压缩变形而越过锁定突部112,由此将插入连结部34插入于连结槽部104。而且,通过使插入连结部34和连结槽部104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卡止,由此使上述插入连结部34和连结槽部104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定位而使支架主体12和托架14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定位。
进一步,越过锁定突部112而向连结槽部104插入的插入连结部34因被上下压缩的上下施力橡胶50的弹性而被朝下施力,与连结槽部104的锁定突部112相比更向前方插入的插入连结部34的卡止突部40在前后方向的投影中相对于锁定突部112重叠(参照图9、图10)。由此,向连结槽部104插入的插入连结部34的卡止突部40在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槽部104的锁定突部112卡止,从而防止了插入连结部34从连结槽部104脱离。
这样,通过形成为插入连结部34的卡止突部40借助上下施力橡胶50的弹性变形而越过锁定突部112的构造,当将插入连结部34向连结槽部104插入时无需使插入连结部34和连结槽部104变形,能够实现具备插入连结部34的第二安装部件22和具备连结槽部104的托架14的耐久性的提高。特别是在第二安装部件22和托架14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发动机支架10中防止了第二安装部件22和托架14的组装时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突部40的前表面形成为朝向前方而朝上倾斜的引导倾斜面42,施加插入方向上的力而将引导倾斜面42按压于锁定突部112的后端,由此使得朝上的力作用于插入连结部34。由此,上下施力橡胶50在插入连结部34的上表面与连结槽部104的上内表面106之间被上下地压缩,使得卡止突部40容易越过锁定突部112。
进一步,由于锁定突部112的突出高度趋向后方而逐渐减小,因此卡止突部40更容易越过锁定突部112。另一方面,由于锁定突部112的前表面的上下尺寸变大,因此,越过锁定突部112而位于前方的卡止突部40相对于锁定突部112以较大的面积在前后方向上卡止,由此使插入连结部34和连结槽部104在前后方向上有效地定位。而且,卡止突部40的后表面和锁定突部112的前表面均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扩展,因此,能够通过卡止突部40和锁定突部112的前后卡止而有效地防止插入连结部34从连结槽部104朝后方脱离。
更进一步,上下施力橡胶50设置于比插入连结部34的卡止突部40靠前方的位置,在相对于卡止突部40的形成部位而在上下厚度方向上对应的部位未设置上下施力橡胶50。由此,当卡止突部40越过锁定突部112时,能够以朝上方抬升的方式使插入连结部34的插入方向后端侧倾斜而使得插入连结部34容易越过,从而托架14向支架主体12的装配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在插入连结部34与前壁部116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对固接于插入连结部34的前表面的前后施力橡胶52进行压缩,从而插入连结部34相对于托架14被朝后方弹性地施力。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将卡止突部40按压于锁定突部112,而使具备插入连结部34的支架主体12和具备连结槽部104的托架14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定位,并且能够防止卡止突部40和锁定突部112从分离的状态开始抵接而产生异响。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连结部34的左右外表面固接有左右施力橡胶54,在插入连结部34与连结槽部104的左右内表面110之间对左右施力橡胶54进行压缩。由此,利用左右施力橡胶54而允许因部件的尺寸误差等而引起的支架主体12的左右的插入连结部34、34的左右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托架14的左右的连结槽部104、104的槽底内表面之间的距离的误差,使得支架主体12和托架14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突部112形成于连结槽部104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并且在比插入连结部34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的卡止突部40靠前方的位置处形成有切口36。由此,当将插入连结部34向连结槽部104插入时,通过使锁定突部112在切口36内移动而能够防止因锁定突部112与插入连结部34滑动接触所导致的摩擦阻力的增大,从而容易将插入连结部34向连结槽部104插入。
进一步,连结槽部104的下内表面108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形成为平坦面,并且比插入连结部34的切口36靠左右方向内侧的部分形成为平坦的支承面38,当将插入连结部34向连结槽部104插入时,插入连结部34的支承面38相对于连结槽部104的下内表面108滑动接触。由此,相对于连结槽部104无倾斜地将插入连结部34插入而避免了插入时的卡挂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连结部34的支承面38露出而未由橡胶等覆盖,插入连结部34在支承面38处直接与连结槽部104的槽内表面抵接,插入连结部34相对于连结槽部104在上下方向上被更稳定地定位。
另外,如图1所示,将第一安装部件20安装于动力单元122,并且利用安装用螺母102将固定于第二安装部件22的托架14安装于车辆车身124,由此将发动机支架10装配于车辆,在向车辆的装配状态下,动力单元122的分担支承载荷朝下作用于支架主体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架主体12的插入连结部34的下表面与托架14的连结槽部104的下内表面108未隔着橡胶等地直接抵接,因此,防止了动力单元122的分担支承载荷作用于定位橡胶48而实现了定位橡胶48的耐久性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支架主体12向托架14的装配状态下,通过在托架14的连结槽部104的上内表面106与底板部118的上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对第二安装部件22和液封组装体18进行夹持而将它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定位保持。故此,能够将第二安装部件22与液封组装体18之间保持为流体密封地封闭的状态,并且还能够从销插通孔84将插入于第二安装部件22与分隔部件56之间的定位销86拔出,从而能够反复使用定位销86。
接下来,图11、图12中作为本发明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而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210。发动机支架210具有作为防振装置主体的支架主体212在横向上插入装配于托架214的构造。在以下说明中,原则上分别将支架中心轴方向即图11中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图11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图11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更详细而言,如图13、图14所示,支架主体212具有将一体硫化成形品216和液封组装体218组合而成的构造。一体硫化成形品216具有第一安装部件220和第二安装部件222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24弹性连结的构造。
第一安装部件220是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其具有上下颠倒的圆锥形状、圆锥台形状、或者圆柱形状等的实心立体形状,并且一体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且具备前后贯通的螺栓孔的安装片226。
第二安装部件222是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其整体具有近似四棱筒形状。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2一体形成有朝内周突出的密封突部228,密封突部228的上表面形成为锥面形状,并且下表面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
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左右的边部分别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卡合部230。如图15所示,该卡合部230形成于偏向前方的位置,卡合部230的后端(图14中的左端)位于比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后端靠前侧(图14中的右端)的位置。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卡合部230、230分别形成有朝它们的对置方向内侧开口、且前后地延伸的外侧凹槽232。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230、230通过将前端部相互连结而得到加强。
进一步,在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左右两边部分分别设置有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插入连结部234。该插入连结部234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实心的近似矩形块状,其下表面形成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坦的支承面236。
而且,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安装部件220与第二安装部件222在大致同一中心轴上上下分离地配置,在上述第一安装部件220与第二安装部件222之间形成有主体橡胶弹性体224。主体橡胶弹性体224为近似四棱锥台形状的橡胶弹性体,第一安装部件220以下部埋入的状态硫化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224的小径侧的端部,并且第二安装部件222的上部以重叠的方式硫化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224的大径侧的端部。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24形成有在下表面开口的四方凹状的大径凹部238。该大径凹部238为随着趋向开口侧(下侧)而张开的锥状的凹部,其上底壁部在径向中央部分处形成为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形状。此外,第一安装部件220的下端面和第二安装部件222的上部的内周面均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24覆盖,上述第一安装部件220和第二安装部件222均未在大径凹部238的内表面露出。
进一步,位于比大径凹部238的开口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安装部件222的下部由与主体橡胶弹性体224一体形成的密封橡胶层240覆盖。另外,密封橡胶层240还固接于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密封突部228的下表面。此外,密封橡胶层240并未到达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卡合部230,卡合部230从主体橡胶弹性体224露出。
更进一步,在第二安装部件222的插入连结部234固接有定位橡胶242。定位橡胶242与主体橡胶弹性体224一体形成,并一体地具备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前后施力橡胶252以及左右施力橡胶254。这样,上下施力橡胶可以构成为具备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以及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
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固接于插入连结部234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遍及整体地以大致恒定的厚度扩展的橡胶层,其上表面形成为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坦状的面。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固接于插入连结部234的下表面,并与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同样地形成为以大致恒定的厚度扩展的橡胶层,其下表面形成为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坦状的面。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以及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大致遍及整体地将插入连结部234的上下表面覆盖。
进一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比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厚,优选将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上下厚度尺寸设为相对于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上下厚度尺寸的110%~400%左右。
前后施力橡胶252和左右施力橡胶254形成为与第一、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4、246同样的橡胶层,并且以朝厚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的3个凸条。进一步,固接于插入连结部234的前表面的前后施力橡胶252、以及固接于插入连结部234的左右外表面的左右施力橡胶254沿插入连结部234的外表面连续地设置,并且上述前后施力橡胶252和左右施力橡胶254的上下端与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以及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一体地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液封组装体218具有将分隔部件256、挠性膜258以及按压部件260一体地连结的构造。
分隔部件256具有以上下重叠的方式将分隔部件主体262和盖板部件264相互固定的构造。分隔部件主体262设为由合成树脂、金属形成的硬质且近似四方板形状的部件,通过形成在内周部分的上表面开口的容纳凹部266和在内周部分的下表面开口的减薄凹部268而使得内周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比外周部分更薄。进一步,在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容纳凹部266的底壁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多个下通孔270。此外,在容纳凹部266的中央设置有从底面朝上方突出的近似圆柱形状的中央连结部272。
进一步,在分隔部件主体262的较厚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在上表面开口且沿周向延伸的周向槽274。该周向槽274在容纳凹部266的外周侧以不足一圈的规定长度而延伸。
更进一步,在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内侧凹槽276。内侧凹槽276在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左右外表面开口、且遍及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前后全长并连续地形成。
盖板部件264具有较薄的近似四方板形状,在以后述的向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固定状态而将容纳凹部266覆盖的部分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多个上通孔278。而且,盖板部件264与分隔部件主体262的上表面重叠,并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熔接等方法而将上述分隔部件主体262和盖板部件264相互固定。
另外,使分隔部件主体262和盖板部件264重叠,由此利用盖板部件264将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容纳凹部266的开口覆盖,容纳于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容纳凹部266的可动膜280配设于分隔部件主体262与盖板部件264的上下方向之间。该可动膜280具有近似圆环板形状,并且其内周端部朝上方突出而外插于分隔部件主体262的中央连结部272,并且内周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分隔部件主体262与盖板部件264之间,由此利用分隔部件256对该可动膜280进行支承。
挠性膜258是较薄的呈近似四方穹顶状的橡胶膜,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松弛度,并且在厚度方向上能够容易地变形。进一步,在挠性膜258的外周端部,遍及整周且连续地一体形成有较厚的夹持部282。
按压部件260形成为近似四方框形状,在上下方向上比外周部分更薄的内周部分以偏向上方的方式设置。
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将形成为如此构造的分隔部件256、挠性膜258以及按压部件260相互连结,由此构成液封组装体218。具体而言,例如在设置于分隔部件主体262和按压部件260的任一方的连结突部插通于在分隔部件主体262和按压部件260的另一方形成的连结孔的状态下,利用激光进行加热等而使连结突部的突出前端部扩径,由此将分隔部件256和按压部件260相互连结固定。但是,分隔部件主体262和按压部件260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示例,例如还能够通过螺钉固定、熔接等而实现。另外,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将挠性膜258的夹持部282夹持于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外周部分与按压部件260的内周部分之间,由此使得挠性膜258的外周端部被分隔部件256和按压部件260夹持而将上述分隔部件256、挠性膜258以及按压部件260相互连结。此外,将挠性膜258的外周端部遍及整周且连续地夹持于分隔部件主体262与按压部件260之间,由此将上述分隔部件主体262与按压部件260的重叠面之间环装地封闭。
而且,如图13所示,液封组装体218在分隔部件256内插于第二安装部件222的状态下安装于一体硫化成形品216。由此,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投影中,分隔部件256与第二安装部件222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件256的外周面与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内周面重叠。
另外,在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内周面与分隔部件256的外周面的重叠面之间,由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外侧凹槽232和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内侧凹槽276而形成前后延伸的销插通孔284,通过将定位销286插入于销插通孔284而使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分隔部件256在轴向上相对地定位。
本实施方式的销插通孔284具有近似四方截面,相互独立的一对销插通孔284设置于左右两侧,上述左右两侧的销插通孔284、284分别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凹槽232的左右方向内侧开口的上下宽度尺寸设为比内侧凹槽276的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上下宽度尺寸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金属制成的第二安装部件222形成的外侧凹槽232的深度尺寸设为比在合成树脂制成的分隔部件主体262形成的内侧凹槽276的深度尺寸小。进一步,外侧凹槽232的前后长度设为比内侧凹槽276的前后长度短,并且外侧凹槽232的后端位于比内侧凹槽276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而且,如图13、图14所示,将定位销286、286向销插通孔284、284插入而使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分隔部件256相对于定位销286、286在轴向上卡止,由此利用定位销286使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分隔部件256在轴向上相对地定位。即,将定位销286、286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插入于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外侧凹槽232,并且将定位销286、286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插入于分隔部件256的内侧凹槽276。由于外侧凹槽232的后端位于比内侧凹槽276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定位销286、286在插入于内侧凹槽276之后再插入于外侧凹槽232。
通过以该方式将定位销286、286向销插通孔284、284插入而将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分隔部件256相对地定位于适当的轴向位置。由此,将固接于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密封橡胶层240夹入于第二安装部件222与分隔部件256之间,从而将上述第二安装部件222与分隔部件256之间保持为流体密封地封闭的状态。特别是通过使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分隔部件256在轴向上相对地定位而在第二安装部件222的密封突部228与分隔部件256的上表面之间对密封橡胶层240进行上下压缩,由此将第二安装部件222与分隔部件256之间封闭。总之,通过使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分隔部件256在轴向上相对于向销插通孔284、284插入的定位销286、286卡止,由此将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分隔部件256相对地定位于将第二安装部件222与分隔部件256之间流体密封地封闭的封闭位置。
另外,将液封组装体218安装于一体硫化成形品216,由此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24与挠性膜258的轴向之间形成相对于外部而流体密封地隔离的流体室288。该流体室288的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24构成,并且壁部的另一部分由挠性膜258构成,并且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此外,封入于流体室288的非压缩性流体(封入流体)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采用水、乙二醇、丙二醇、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或者上述物质的混合液等。进一步,为了有利于获得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优选封入流体为低粘性流体,更优选采用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进一步,分隔部件256在流体室288内配置为在大致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流体室288由分隔部件256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由此,在分隔部件256的上侧形成有受压室290,该受压室290的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24构成、且在输入有上下方向上的振动时引起内压变动,另一方面,在分隔部件256的下侧形成有平衡室292,该平衡室292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258构成、且允许容积变化而将内压保持为大致恒定。此外,例如通过在充满非压缩性流体的水槽中利用定位销286、286而进行一体硫化成形品216和液封组装体218的连结操作而实现非压缩性流体向受压室290以及平衡室292的封入。但是,也可以在利用定位销286、286将一体硫化成形品216和液封组装体218流体密封地连结之后,利用注射器等向受压室290以及平衡室292注入非压缩性流体。
另外,在分隔部件256形成有将受压室290和平衡室292相互连通的节流通路294。使利用盖板部件264将形成于分隔部件主体262的周向槽274的上开口部覆盖而形成的隧道状流路的两端部通过在盖板部件264形成的未图示的上连通孔、以及在分隔部件主体262形成的未图示的下连通孔而与受压室290和平衡室292中的一方分别连通,由此形成节流通路294。针对该节流通路294,在考虑到流体室288的壁部的弹性刚性的同时对通路截面积A与通路长度L的比(A/L)进行调节,由此将流动流体的共振频率即调谐频率设定为与发动机抖动等的低频振动相当的频率。而且,若对节流通路294输入调谐后的低频的轴向振动,则会引起受压室290和平衡室292的相对压力变动,由此使封入流体在受压室290与平衡室292之间通过节流通路294而以共振状态流动。由此,发挥基于流体的共振作用等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高阻尼作用)。
进一步,分隔部件256的可动膜280在上表面通过上通孔278而作用有受压室290的液压,并且在下表面通过下通孔270而作用有平衡室292的液压。由此,当因较大载荷的输入而使得受压室290内的液压相对于平衡室292内的液压大幅降低时,可动膜280进行弹性变形而从容纳凹部266的底面分离,由此将由可动膜280覆盖的下通孔270敞开,通过上通孔278、容纳凹部266以及下通孔270而将受压室290和平衡室292相互连通。由此,尽可能迅速地降低或消除受压室290的负压而防止空化气泡的产生,由此防止因空化现象而产生异响。此外,还可以采用当输入有频率比节流通路294的调谐频率高的振动时,基于由可动膜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受压室290与平衡室292之间的液压传递来发挥防振效果(振动绝缘作用)的构造。
在形成为如此构造的支架主体212装配有托架214。托架214是由铝合金之类的金属、用纤维加强后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如图12、图16所示,一体地具备上下延伸的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以及将上述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上端部一体地连结的顶板部298。
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尺寸的较厚的板状,在左右侧相互对置地配置,并且在前后两端部和前后中间部分分别一体形成有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加强肋300。另外,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下端部形成为朝左右方向外侧扩展的板状,并分别固接有安装用螺母302。
另外,托架214的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分别具备朝向对置方向内侧开口、且前后延伸的连结槽部304,该连结槽部304具有与第二安装部件222的插入连结部234大致对应的槽形状。更具体而言,连结槽部304的槽侧壁内表面即上内表面306和下内表面308分别形成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地对置,并且,槽底内表面即左右内表面310形成为在上下以及前后方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上内表面306以及下内表面308连续。
此外,连结槽部304的槽宽尺寸(上内表面306与下内表面308之间的上下距离)设为小于装配托架214之前的支架主体212的单体的插入连结部234的上下厚度尺寸与第一、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4、246的上下厚度尺寸的合计值。
另外,在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分别形成有锁定突部312。如图16、图17所示,锁定突部312在连结槽部304的后端部从下内表面308朝上方突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锁定突部312形成于连结槽部304的左右外端部分、且局部地形成于连结槽部304的槽深方向上,但也可以遍及连结槽部304的槽深方向整体地形成。进一步,锁定突部312形成为突出尺寸趋向后方而逐渐减小,其突出前端面(上表面)形成为趋向后方而朝下倾斜的倾斜面314。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面314形成为倾斜角度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恒定的单一平面,但也可以是倾斜角度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变化的弯曲面、倾斜角度在前后方向上阶梯式地变化的折面。
进一步,锁定突部312的前端的突出高度(最大突出高度)设为小于将插入连结部234的上表面覆盖的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厚度尺寸、与将插入连结部234的下表面覆盖的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厚度尺寸的合计值。进一步,锁定突部312与后述的前壁部316在前后方向上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大于插入连结部234的前后长度、且小于从插入连结部234的后端至前后施力橡胶252的前端的距离。
在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顶板部298。顶板部298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上规定的宽度而左右延伸的板状,加强肋300在前后两端部和前后中间部分处分别形成为朝上方突出,并且在这些加强肋300、300、300的前后之间分别一体形成有加强肋315。
另外,在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前端一体形成有前壁部316。前壁部31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且相对于顶板部298向下方分离地配置,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由前壁部316一体地连结。利用该前壁部316将形成于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连结槽部304的前端封闭,并且将前壁部316的左右外端与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连结部分前后贯通的贯通孔与连结槽部304连通。此外,在前壁部316的左右两端部分形成有前后贯通的贯通孔,连结槽部304的前端在贯通孔处以朝前方连通的状态被封闭。
另外,在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对置面之间一体形成有底板部318。底板部318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上规定的宽度而左右延伸的板状、且配置为与顶板部298上下对置,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和前壁部316的下端部由底板部318一体地连结。进一步,在底板部318以上下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允许挠性膜258的变形的窗部320。此外,底板部318设置于比连结槽部304靠下方的位置。
而且,托架214安装于支架主体212。即,将支架主体212从后方沿横向而插入于由托架214的左右的安装腿部296、296、顶板部298以及底板部318包围的区域,通过将支架主体212的第二安装部件222的插入连结部234、234插入于托架214的连结槽部304、304而将托架214装配于支架主体212。
更详细而言,将插入连结部234插入于连结槽部304,如图18所示,固接有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插入连结部234的大致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连结槽部304的上内表面306与下内表面308之间。由此,插入连结部234和连结槽部304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卡止,由此具备插入连结部234的第二安装部件222相对于具备连结槽部304的托架214在上下方向上定位。
由于插入连结部234的上下厚度尺寸与第一、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4、246的上下厚度尺寸的合计值大于连结槽部304的上下槽宽尺寸,因此,在托架214装配于支架主体212的状态下,在插入连结部234的上表面与连结槽部304的上内表面306的对置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对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进行压缩,并且在插入连结部234的下表面与连结槽部304的下内表面308的对置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对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进行压缩。由此,相对于具备连结槽部304的托架214,利用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在上下方向上对具备插入连结部234的第二安装部件222进行弹性定位。
进一步,在插入连结部234的上表面固接的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上下厚度尺寸、与在插入连结部234的下表面固接的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上下厚度尺寸的合计值设为大于锁定突部312的上下突出高度。由此,通过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上下压缩变形使插入连结部234越过锁定突部312而插入于连结槽部304。
这样,通过将插入连结部234形成为通过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弹性变形而越过锁定突部312的构造,由此在将插入连结部234向连结槽部304插入时无需使插入连结部234和连结槽部304进行变形,能够实现具备插入连结部234的第二安装部件222和具备连结槽部304的托架214的耐久性的提高。特别是在第二安装部件222和托架214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发动机支架210中防止了第二安装部件222和托架214的组装时的损伤。
进一步,插入连结部234的下表面由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覆盖,从而,当插入连结部234越过锁定突部312时防止了插入连结部234的下表面与锁定突部312的突出前端直接接触,由此避免了插入连结部234以及锁定突部312的损伤。而且,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在与锁定突部312的抵接部位在局部大幅地进行弹性变形,由此降低了插入连结部234一边越过锁定突部312一边向连结槽部304插入时的阻力,使支架主体212和托架214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更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锁定突部312的突出高度趋向后方而逐渐减小,因此插入连结部234更加容易越过锁定突部312。
另外,如图19所示,通过使插入连结部234在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槽部304的锁定突部312卡止,由此防止插入连结部234从连结槽部304向后方脱离而防止支架主体212和托架214的分离。即,当插入连结部234越过锁定突部312时,通过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弹性变形而使该插入连结部234朝上方移位,并且,在越过锁定突部312而插入于连结槽部304的状态下,通过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弹性的复原变形对该插入连结部234朝下方施力而使其移位。由此,插入于比连结槽部304的锁定突部312靠前方的位置处的插入连结部234在前后方向的投影中在上下方向上以规定的宽度而与锁定突部312重叠(参照图19、图20)。而且,使插入于连结槽部304的插入连结部234在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槽部304的锁定突部112卡止,由此防止插入连结部234从连结槽部304脱离。
进一步,由于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一体形成,并且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形成为比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厚,因此,当插入连结部234越过锁定突部312时,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上下压缩变形量大于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上下压缩变形量。而且,若插入连结部234在越过锁定突部312的前方而向连结槽部304插入,则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弹性的复原变形量大于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弹性的复原变形量。因此,插入连结部234因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的变形量与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的变形量之差而比越过锁定突部312的中途更向下方移位。由此,插入连结部234的下部插入于连结槽部304的前壁部316与锁定突部312的前后方向之间而在上述前壁部316与锁定突部31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定位。
进一步,在插入连结部234与前壁部316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对固接于插入连结部234的前表面的前后施力橡胶252进行压缩,从而相对于托架214朝后方弹性地对插入连结部234进行施力。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将插入连结部234按压于锁定突部312而使具备插入连结部234的支架主体212和具备连结槽部304的托架214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地定位,并且能够防止插入连结部234和锁定突部312在前后方向上从分离的状态开始抵接而产生异响。
更进一步,由于锁定突部312的前表面的上下尺寸变大,因此,使越过锁定突部312而位于前方的插入连结部234相对于锁定突部312以较大的面积在前后方向上卡止,由此在前后方向上有效地对插入连结部234和连结槽部304进行定位。而且,由于插入连结部234的后表面和锁定突部312的前表面均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地扩展,因此,能够通过插入连结部234和锁定突部312在前后方向上的卡止而有效地防止插入连结部234从连结槽部304向后方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连结部234的左右外表面固接有左右施力橡胶254,在插入连结部234与连结槽部304的左右内表面310之间对左右施力橡胶254进行压缩。由此,利用左右施力橡胶254而允许因部件的尺寸误差等引起的支架主体212的左右的插入连结部234、234的左右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托架214的左右的连结槽部304、304的槽底内表面之间的距离的误差,使得支架主体212和托架214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11所示,将第一安装部件220安装于动力单元322,并且利用安装用螺母302将固定于第二安装部件222的托架214安装于车辆车身324,由此将发动机支架210装配于车辆,在向车辆的装配状态下,动力单元322的分担支承载荷朝下作用于支架主体2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固接于支架主体212的插入连结部234的下表面的第二上下施力橡胶246比第一上下施力橡胶244薄,因此,降低了因动力单元322的分担支承载荷的作用而引起的定位橡胶242的弹性变形量,从而实现了定位橡胶242的耐久性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支架主体212向托架214的装配状态下,通过在托架214的连结槽部304的上内表面306与底板部318的上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对第二安装部件222和液封组装体218进行夹持而将它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定位保持。故此,能够将第二安装部件222与液封组装体218之间保持为流体密封地封闭的状态,并且还能够从销插通孔284将插入于第二安装部件222与分隔部件256之间的定位销286拔出,从而能够反复使用定位销286。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记载。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例如并非必须在插入连结部形成切口,插入连结部的下表面的整体可以形成为平坦的支承面。进一步,在将切口省略的情况下,还无需特别设置在切口的后方形成的卡止突部,只要使得插入连结部的后端卡止于锁定突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锁定突部还可以遍及连结槽部的槽深方向的整体地形成。进一步,虽然优选锁定突部设置于连结槽部的插入方向后端,但也可以设置于插入方向上的中间部分。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优选固接于插入连结部的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插入连结部的上表面,但也可以固接于插入连结部的下表面。在该情况下,锁定突部突出形成于连结槽部的上内表面。进一步,虽然优选插入连结部的上下施力橡胶的固接面的相反侧的面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那样露出而与连结槽部直接抵接,但例如也可以由橡胶层覆盖。此外,上下施力橡胶可以与主体橡胶弹性体分体地形成,也可以与前后施力橡胶、左右施力橡胶分体地形成。进一步,可以将前后施力橡胶以及左右施力橡胶省略,并且还可以与上下施力橡胶分体地形成前后施力橡胶以及左右施力橡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防振装置主体而举例示出了流体封入式的支架主体12、212,但例如还可以采用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弹性连结的固体式的防振装置主体、通过致动器而能够获得能动的防振效果的能动型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主体、可以切换防振特性的切换型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主体等。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架主体12、212中,虽然举例示出了利用定位销86、286对一体硫化成形品16、216和液封组装体18、218进行定位保持的构造,但例如也可以通过压入、敛缝等方式而进行定位保持。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托架的具体构造仅为示例,只要具备连结槽部,就可以适当地对向车辆车身124、324的安装构造、顶板部98、298以及底板部118、318的有无以及具体的构造等进行变更。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并非必须在上下方向上比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厚,可以将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设为大致相同的厚度,也可以使第一上下施力橡胶比第二上下施力橡胶薄。进一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可以以与主体橡胶弹性体、前后施力橡胶、左右施力橡胶等分体的方式形成,并且还可以以彼此分体的方式形成。更进一步,还可以将前后施力橡胶以及左右施力橡胶省略。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插入连结部的下表面、且将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插入连结部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锁定突部突出形成于连结槽部的上内表面。
进一步,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锁定突部在槽深方向上在局部形成于连结槽部中,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以与锁定突部对应的截面形状前后延伸地形成有在插入连结部的下表面开口的切口,并且在切口的后端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卡止突部的构造。据此,当将插入连结部向连结槽部插入时,通过使锁定突部在切口内移动而能够降低锁定突部与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抵接引起的插入阻力,使得防振装置主体和托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此外,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可以固接于相对于切口在左右方向上偏离的部分,并且还可以固接于卡止突部的突出前端面。
符号说明
10、210 发动机支架(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12、212 支架主体(防振装置主体)
14、214 托架
20、220 第一安装部件
22、222 第二安装部件
24、224 主体橡胶弹性体
34、234 插入连结部
36 切口
40 卡止突部
50 上下施力橡胶
52、252 前后施力橡胶
104、304 连结槽部
108、308 下内表面
112、312 锁定突部
116、316 前壁部
244 第一上下施力橡胶
246 第二上下施力橡胶
114、314 倾斜面

Claims (10)

1.一种带托架的防振装置,该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具备防振装置主体并且在横向上将该防振装置主体插入于托架,其中,该防振装置主体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上下分离的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相互弹性连结的构造,
所述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振装置主体的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设置有插入连结部,具有固接于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任一侧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上下施力橡胶,并且在所述托架设置有在该防振装置主体向该托架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连结槽部,在该连结槽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内表面形成有锁定突部,并且该锁定突部的突出尺寸设为比该上下施力橡胶的上下厚度小,
利用该上下施力橡胶朝上下的另一侧对越过该锁定突部而在横向上朝该连结槽部插入的该插入连结部进行施力,并且相对于该连结槽部而相对地进行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突部在所述连结槽部的槽深方向上在局部形成,另一方面,在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表面,切口在与该锁定突部对应的位置处开口,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表面的从该切口偏离的部分形成为与该连结槽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支承面,进一步,在比该切口更靠插入方向的后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比该切口的上下底面更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部,越过该锁定突部而插入于该连结槽部的该卡止突部在拔出方向上卡止于该锁定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施力橡胶位于比所述卡止突部更靠插入方向的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突部的突出前端面形成为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该锁定突部的突出尺寸随着趋向插入方向的后方而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表面,并且所述锁定突部突出形成于所述连结槽部的下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表面与所述托架的所述连结槽部的内表面直接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入连结部的插入方向前表面固接有前后施力橡胶,并且在所述托架设置有将所述连结槽部的插入方向前端封闭的前壁部,在该插入连结部与该前壁部之间在插入方向的前后侧对该前后施力橡胶进行压缩。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上下施力橡胶包括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在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任一侧的外表面固接有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并且在该插入连结部的上下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固接有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另一方面,该锁定突部的突出尺寸设为小于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该第二上下施力橡胶的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合计值,
利用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和该第二上下施力橡胶使越过该锁定突部而在横向上朝该连结槽部插入的该插入连结部相对于该连结槽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定位,并且利用该第一上下施力橡胶朝上下的另一侧施力而通过向该锁定突部的卡止来防止从连结槽部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下施力橡胶设为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第二上下施力橡胶更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所述插入连结部的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二上下施力橡胶固接于该插入连结部的下表面。
CN201710165551.7A 2016-05-31 2017-03-20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Active CN1074485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8312 2016-05-31
JP2016108312A JP6644640B2 (ja) 2016-05-31 2016-05-31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2016116485A JP6644645B2 (ja) 2016-06-10 2016-06-10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2016-116485 2016-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8531A true CN107448531A (zh) 2017-12-08
CN107448531B CN107448531B (zh) 2019-03-15

Family

ID=60420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5551.7A Active CN107448531B (zh) 2016-05-31 2017-03-20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931923B2 (zh)
CN (1) CN10744853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9371A (zh) * 2018-03-05 2020-10-23 威巴克南特公司 包括阻尼单元的抗振装置、阻尼单元和抗振装置制造方法
CN112092600A (zh) * 2020-09-18 2020-12-1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悬置结构
CN113815397A (zh) * 2021-10-31 2021-12-2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动力总成悬置软垫总成
CN114103617A (zh) * 2020-08-28 2022-03-0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CN114245851A (zh) * 2019-06-11 2022-03-25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和托架
CN115182954A (zh) * 2021-03-22 2022-10-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9720B2 (ja) * 2016-09-08 2020-11-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583358B2 (ja) * 2017-07-26 2019-10-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パワートレインマウント構造
US10576813B2 (en) * 2017-08-14 2020-03-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unting bracket for a vehicle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forming
FR3086219B1 (fr) * 2018-09-26 2021-04-16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support reglable d’un groupe motopropulseur sur le chassis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US10988015B2 (en) * 2018-12-06 2021-04-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position mount system
JP7258539B2 (ja) * 2018-12-20 2023-04-17 株式会社プロスパイラ ブラケット
JP7146681B2 (ja) 2019-03-26 2022-10-0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7217186B2 (ja) * 2019-03-26 2023-02-0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KR20200142181A (ko) * 2019-06-12 2020-1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유체 봉입형 엔진 마운트
CN110440095B (zh) * 2019-08-21 2020-12-08 浙江厚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生产设备的调阻式减振支撑座
CN112393064B (zh) * 2019-08-21 2022-05-17 浙江厚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减振效果可调的调长变阻式中药生产设备安装座
US20230332661A1 (en) * 2022-04-14 2023-10-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wertrain mount with integrated tuned mass damper
DE102022120579A1 (de) 2022-08-16 2024-02-22 Vibracoustic Se Lager und Lageranordnung umfassend das Lager
CN117046982B (zh) * 2023-10-13 2023-12-19 江苏兴锻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底板减震功能的伺服冲压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1259A1 (en) * 2001-05-25 2004-02-05 Herve Visage Anti-vibration mou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ame
CN202301739U (zh) * 2011-10-26 2012-07-0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悬置软垫
US20130264756A1 (en) * 2012-04-06 2013-10-10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104769311A (zh) * 2013-09-10 2015-07-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5020332A (zh) * 2014-04-18 2015-11-0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10712B1 (fr) 2000-06-26 2002-10-04 C F Gomma Barre Thomas Cale hydroelastique
KR100513540B1 (ko) 2003-11-10 2005-09-0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파워 플랜트 마운트 어셈블리
FR2916503B1 (fr) 2007-05-24 2010-09-10 Hutchinson Dispositif antivibratoire.
US9541155B2 (en) * 2013-08-09 2017-01-10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Mounting member for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n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5941966B2 (ja) * 2014-12-08 2016-06-2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546511B2 (ja) * 2015-10-30 2019-07-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6710101B2 (ja) * 2016-05-20 2020-06-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1259A1 (en) * 2001-05-25 2004-02-05 Herve Visage Anti-vibration mou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ame
CN202301739U (zh) * 2011-10-26 2012-07-0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悬置软垫
US20130264756A1 (en) * 2012-04-06 2013-10-10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2013217418A (ja) * 2012-04-06 2013-10-24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769311A (zh) * 2013-09-10 2015-07-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5020332A (zh) * 2014-04-18 2015-11-0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9371A (zh) * 2018-03-05 2020-10-23 威巴克南特公司 包括阻尼单元的抗振装置、阻尼单元和抗振装置制造方法
CN111819371B (zh) * 2018-03-05 2022-05-13 威巴克南特公司 包括阻尼单元的抗振装置、阻尼单元和抗振装置制造方法
CN114245851A (zh) * 2019-06-11 2022-03-25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和托架
US11927234B2 (en) 2019-06-11 2024-03-12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Vibration proofing device and bracket
CN114103617A (zh) * 2020-08-28 2022-03-0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CN114103617B (zh) * 2020-08-28 2023-06-0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CN112092600A (zh) * 2020-09-18 2020-12-1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悬置结构
CN115182954A (zh) * 2021-03-22 2022-10-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182954B (zh) * 2021-03-22 2023-05-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815397A (zh) * 2021-10-31 2021-12-2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动力总成悬置软垫总成
CN113815397B (zh) * 2021-10-31 2023-09-0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动力总成悬置软垫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8531B (zh) 2019-03-15
US9931923B2 (en) 2018-04-03
US20170341500A1 (en)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48531A (zh)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CN107401578A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769311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3890443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6546511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CN100543338C (zh)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CN110273968A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1413563B (zh)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644640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CN104254708A (zh) 液封防振装置
CN107250601A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5140871A (ja) ブラケット付防振装置
CN104105902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1391574A (zh) 减振装置
MXPA05010588A (es) Soporte para motor.
CN102808892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10192045A (zh) 防振装置
CN102395810A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JP6644645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2005291448A (ja) 流体封入式の防振連結ロッド
CN102395809A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JP2009174708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連結ロッド
JP4073028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2603798B2 (ja) 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722065B2 (ja) 流体封入式制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