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5809A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封式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5809A
CN102395809A CN2010800164232A CN201080016423A CN102395809A CN 102395809 A CN102395809 A CN 102395809A CN 2010800164232 A CN2010800164232 A CN 2010800164232A CN 201080016423 A CN201080016423 A CN 201080016423A CN 102395809 A CN102395809 A CN 102395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wall
wall
separates
plate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64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5809B (zh
Inventor
小笠原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5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5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5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58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隔开第一液室(36A)和第二液室(36B)的隔开体(40)包括环状的孔形成构件(44)、堵塞其内圆周面(44A)间的弹性壁(46)、将弹性壁在其轴芯方向X上夹持的一对隔开板(48、50)。在连结部(56)的径向外侧Ko侧,沿着轴芯方向贯通的贯通孔(80)设置在至少一个隔开板(48、50)上。由此,在输入微振幅振动时,使隔开板的贯通孔(80)内产生液体流动,并使其作为高频率孔流道发挥作用。

Description

液封式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液封式防振装置以具备如下结构的方式构成,即具备:第一安装件;筒状的第二安装件;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连结所述第一安装件与第二安装件;隔膜,其由橡胶膜构成,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件上从而在其与防振基体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隔开体,其将所述液体封入室隔开成防振基体侧的第一液室和隔膜侧的第二液室;孔流道,其用于连通该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作为这样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的用于隔开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的隔开体。即,隔开体包括:环状的孔形成构件;弹性壁,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堵塞环状的孔形成构件的内周面之间;一对隔开板,所述隔开板通过贯通该弹性壁的连结部互相连结并在轴芯方向上夹持所述弹性壁。并且,由弹性壁来限制该一对隔开板在轴芯方向上的位移量。
若采用该液封式防振装置,由弹性壁来限制一对隔开板的位移量,因此,对于低频率区域的大振幅振动,能利用孔流道的液体流动效果使振动衰减,同时对于高频率区域的微振幅振动,能利用隔开板的往复移动所产生的动弹簧常数的降低来降低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0024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若采用专利文献1公开的构成,则能够对于低频率区域的大振幅振动能充分确保衰减的同时,对于高频率区域的微振幅振动实现低动倍率化。但是,在微振幅振动时需要进一步进行低动倍率化,如果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构成,在确保大振幅振动时的高衰减性能的情况下,难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点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该液封式防振装置能在确保大振幅振动时的高衰减性能的情况下实现微振幅振动时的进一步的低动倍率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基本结构为如下,该装置具备:第一安装件;筒状的第二安装件;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连结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隔膜,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件上且在其与所述防振基体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隔开体,其将所述液体封入室隔开成所述防振基体侧的第一液室和所述隔膜侧的第二液室;孔流道,其连通所述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开体包括:环状的孔形成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周壁部内侧,形成所述孔流道;弹性壁,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堵塞所述孔形成构件的内圆周面之间;一对隔开板,其通过贯通所述弹性壁的径向中央部的连结部而相互连结,并在该弹性壁的轴芯方向上夹持所述弹性壁。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液封式防振装置中,在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沿着轴芯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设置在至少一侧的所述隔开板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液封式防振装置中,在所述弹性壁的内外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上设置有凹部,在所述隔开板的板面或所述弹性壁的壁面设置有沿着径向延伸的槽,该槽用于将所述凹部在该凹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第一液室或第二液室连结,通过因所述槽而形成在所述隔开板的板面和所述弹性壁的壁面之间的间隙,所述凹部内和所述第一液室或第二液室以使液体流动的方式连结。
发明效果
若采用本发明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对于低频段的大振幅振动,由弹性壁来限制一对隔开板的位移量,由此确保因孔流道的液体流动效果所带来的高衰减性能。对于高频段的微振幅振动,通过一对隔开板往复移动,降低动弹簧常数来降低振动。
另外,若采用上述第一方式,在输入微振幅振动时,通过隔开板的微振幅振动,在设置于隔开板上的沿着轴芯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内产生液体流动,由此,能使该贯通孔作为高频率孔流道发挥作用。因此,能使在特定频带上产生液体共振,从而降低该频带上的动弹簧常数。
另外,若采用上述第二方式,在微振幅振动时,能够使设置于隔开板或弹性壁上的槽所形成的间隙作为高频率孔流道发挥作用。因此,与第一方式同样地,能使在特定频带上产生液体共振,从而能够降低该频带上的动弹簧常数。另外,在该实施方案中,大振幅振动时,通过使隔开板在轴芯方向上产生位移,能够用隔开板来堵塞上述间隙,从而有利于确保原本孔流道带来的高衰减性能。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能确保大振幅振动时的高衰减性能的情况下,实现微振幅振动时的进一步低动倍率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2是同一防振装置的隔开体的纵剖面图(沿图7的Ⅱ-Ⅱ线的剖面)。
图3是同一隔开体的分解纵剖面图(沿图8的Ⅲ-Ⅲ线的剖面)。
图4是构成同一隔开体的一对隔开板在连结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5是将隔开板的贯通孔周围的构造放大显示的同一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6是将弹性壁的高刚性部周围的构造放大显示的同一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7是同一隔开体的仰视图。
图8是构成同一隔开体的隔开板的俯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纵剖面图(沿图12的Ⅸ-Ⅸ线的剖面)。
图10是第二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分解纵剖面图(沿图13的Ⅹ-Ⅹ线的剖面)。
图11是第二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仰视图。
图13是构成第二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隔开板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纵剖面图。
图15是构成第三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孔形成构件和弹性壁的纵剖面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案的孔形成构件和弹性壁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封式防振装置、12...第一安装件、14...第二安装件、14A...周壁部、16...防振基体、36...液体封入室、36A...第一液室、36B...第二液室、38...隔膜、40...隔开体、42...孔流道、44...孔形成构件、44A...孔形成构件的内周面、46...弹性壁、48、50...隔开板、56...连结部、60...夹持部分、64...第一夹持部分、66...第二夹持部分、68...高压缩夹持部、74...凹部、76...低刚性部、78...高刚性部、80...贯通孔、100...隔开体、102...槽、104...间隙、110...槽、112...间隙、C...圆周方向、K...径向、Ko...径向外侧、Ki...径向内侧、X...轴芯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案)
图1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的纵剖面图。该防振装置10是一种发动机支架,其具备:上侧的第一安装件12,其安装于汽车发动机上;下侧的筒状第二安装件14,其安装于车架上;防振基体16,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连结这些安装件。
第一安装件12作为配置于第二安装件14的轴芯部上方的凸出金属件,其形成有朝径向(即,垂直于轴芯方向X的轴直角方向)K的外侧Ko以法兰状突出的阻挡部18(stopper)。另外,在上端部上向上突出设置有安装螺栓20,该第一安装件12通过该螺栓20安装于发动机侧。
第二安装件14包括防振基体16硫化成形的圆筒状的筒状金属件22和杯状的底部金属件24,在底部金属件24的中央部突出设置有向下的安装螺栓26,所述第二安装件14通过该螺栓26安装于车体侧。筒状金属件22的下端部通过铆接部28铆接固定于底部金属件24的上端开口部。附图标记30表示的是铆接固定于筒状金属件22上端部的阻挡金属件,其在与第一安装件12的阻挡部18之间发挥阻挡作用。另外,附图标记32表示的是覆盖阻挡金属件30上面的阻挡橡胶。
防振基体16形成为圆锥台形状,其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硫化粘结于第一安装件12和筒状金属件22的上端开口部。在该防振基体16的下端部上连结有用于覆盖筒状金属件22的内周面的橡胶膜状的密封壁部34。
在第二安装件14上安装有由可挠性橡胶膜构成的隔膜38,所述隔膜38在轴方向X上与防振基体16的下面对置而配置,并在其与该下面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36,液体封入室36中封入有液体。液体封入室36由隔开体40隔开成防振基体16侧的第一液室36A和隔膜38侧的第二液室36B,该第一液室36A和第二液室36B通过作为节流流道的孔流道42互相连通。第一液室36A为由防振基体16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主液室,第二液室36B为由隔膜38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副液室。
如图1、2所示,隔开体40包括:圆环状的孔形成构件44,其设置于第二安装件14的圆筒状的周壁部14A的内侧;弹性壁46,其由橡胶弹性体构成,并且其外圆周部46A硫化粘结于孔形成构件44的内周面44A且堵塞内周面44A之间;上下一对隔开板48、50,它们在其轴芯方向X上夹持弹性壁46。
孔形成构件44是在其与第二安装件14的周壁部14A之间形成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孔流道42的由刚性体构成的构件,该构件嵌合于该周壁部14A的内周面的密封壁部34上。更详细地,孔形成构件44具备:圆筒状部44B,其与第二安装件14的周壁部14A以同轴配置;凹槽部44C,其在该圆筒状部44B的外周侧以剖面呈コ字状的方式向外开口。圆筒状部44B的内周面为上述内周面44A。另外,利用凹槽部44C在其与第二安装件14的周壁部14A之间形成上述孔流道42。
孔形成构件44由埋设于隔膜38的外周缘部的加强金属件38A和形成于防振基体16的下端外周部的阻挡台阶部16A夹持固定。详细地说,用第二安装件14的铆接部28来铆接固定设置于隔膜38的外周缘部的加强金属件38A,孔形成构件44的下端部经由覆盖加强金属件38A的内周缘部的隔膜38的橡胶部分被加强金属件38A支撑。
上述弹性壁46俯视呈圆形,并如图3所示,其外周部46A硫化粘结于孔形成构件44的圆筒状部44B的内周面44A。弹性壁46在径向中央部上具有沿着轴芯方向X贯通的圆形连结用孔52,在连结用孔52周围的内外两侧设置有向轴芯方向X突出的环状凸条54。
如图2、4所示,一对隔开板48、50通过贯通连结用孔52的圆柱状连结部56相连结,并通过热可塑性树脂成形为一体。其中一个(上侧)隔开板48构成第一液室36A的室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面向第一液室36A而配置(参照图1)。另外,另一个(下侧)隔开板50构成第二液室36B的室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面向第二液室36B而配置。另外,这一对隔开板48、50在轴芯方向X上的位移量由弹性壁46来限制。
一对隔开板48、50以俯视时外形小于弹性壁46的方式形成。即,隔开板48、50的外周缘48A、50A在比孔形成构件44的内周面44A更靠近径向内侧Ki侧终止其端部,弹性壁46的外周缘位于该内周面44A(参照图2)。
如图3所示,连结部56具备:环状的第一平面部56A,其设置于下侧隔开板50上并与轴芯方向X垂直;嵌合凸部56B,其从第一平面部56A向轴芯方向X突出;嵌合凹部56C,其设置于上侧隔开板48上并与嵌合凸部56B嵌合;环状的第二平面部56D,其设置于嵌合凹部56C的开口缘部并与轴芯方向X垂直。另外,如图4所示,在通过第一平面部56A与第二平面部56D对接来决定在轴芯方向X上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超声波焊接来嵌合固定嵌合凸部56B和嵌合凹部56C。
一对隔开板48、50的中央部连结部56周围分别设置有环状槽58,该环状槽58与弹性壁46的上下凸条54相嵌合(参照图3、8)。在环状槽58的外周,即径向外侧Ko侧上,在轴芯方向X上夹持弹性壁46的夹持部分60在整个圆周上呈环状而设置。进而,在夹持部分60的外周,即径向外侧Ko侧上设置有间隙形成部62,该间隙形成部62在其与弹性壁46对置的壁面之间形成越向径向外侧Ko侧越逐渐变宽的间隙61(参照图6),且该间隙形成部62构成隔开板48、50的外周缘部。
如图6所示,上述夹持部分60,以其径向中央位置为界,将比其更靠向径向外侧Ko侧即外周侧作为第一夹持部分64,将比其更靠向径向内侧Ki侧即内周侧作为第二夹持部分66时,第一夹持部分64上设置有高压缩夹持部68,该高压缩夹持部68在轴芯方向X上以比第二夹持部分66更高的压缩率夹持弹性壁46。即,就夹持部分60而言,在其外周侧的第一夹持部分64上具备高压缩夹持部68,设定该高压缩夹持部68在弹性壁46的轴芯方向X上的压缩率最高,并设定在该高压缩夹持部68上的压缩率高于其径向内侧Ki侧的压缩率及径向外侧Ko侧上的压缩率。
此处,弹性壁46在轴芯方向X上的压缩率是指,由一对隔开板48、50产生的弹性壁46在轴芯方向X上的压缩量除以弹性壁46原来的厚度所得的值,将一对隔开板48、50在对象部位上的间隔设为U(参照图4),将弹性壁46在该部位上的原来的厚度设为T(参照图3)时,用(T-U)/T来定义该压缩率。另外,设定高压缩夹持部68上的压缩率较高,使得即使隔开板48、50在轴芯方向X上发生假定的最大位移时,高压缩夹持部68也不会与弹性壁46的壁面分离,也就是还剩有压缩。
更详细地,在该例中,如图6所示,在内周侧的第二夹持部分66上,弹性壁46在轴芯方向X上的压缩率被设为大致恒定。而且,在外周侧的第一夹持部分64上,越靠近径向外侧Ko侧压缩率越逐渐变高,上述高压缩夹持部68上的压缩率变最大,从该高压缩夹持部68开始越靠近径向外侧Ko侧压缩率越逐渐变低,直至到达形成上述间隙61的间隙形成部62。
为了能这样设定压缩率,一对隔开板48、50和弹性壁46的剖面形状分别以如下方式形成。隔开板48、50从第二夹持部分66至第一夹持部分64的高压缩夹持部68,以在径向K上的间隔U恒定的方式形成为与轴芯方向X垂直的平面状,在比高压缩夹持部68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为越靠近径向外侧Ko侧越逐渐偏向轴芯方向外侧Xo的倾斜面状(参照图4、6)。另一方面,弹性壁46的与第二夹持部分66对置的壁面70形成为垂直于轴芯方向X的平面状,与其外周侧部分,即与第一夹持部分64及比该第一夹持部分64更靠近径向外侧Ko侧的隔开板部分(即间隙形成部62)相对置的壁面72形成为越靠近径向外侧Ko侧越靠近轴芯方向外侧Xo的倾斜面状(参照图3、6)。由此,弹性壁46的外周部46A形成为厚壁状。比隔开板48、50的高压缩夹持部68更靠外周侧的上述倾斜面和弹性壁46的上述壁面72的倾斜面都形成为弯曲面状,并且设定前者的倾斜度大。由此,上述间隙61形成为越靠近径向外侧Ko侧越逐渐变宽的形状。
如图3所示,在弹性壁46的由上述高压缩夹持部68夹持的弹性壁部分的壁面上设置有向轴芯方向X凹陷的凹部74。在该例中,凹部74设置于面向第二液室36B侧的壁面(下侧壁面)上,如图7所示,在圆周方向C上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这里为6个)凹部74。由此,在由高压缩夹持部68夹持的弹性壁部分,在圆周方向C上断续地设置有薄壁状的低刚性部76。
在该例中,在径向K上,几乎遍及整个与第一夹持部分64对置的部分而设置有凹部74。另外,如图7所示,凹部74形成为圆弧状,在各凹部74之间,以其内周侧的弹性壁部分与外周侧的弹性壁部分平缓连结的方式,以放射状形成其壁厚越靠径向外侧Ko侧越逐渐变厚的倾斜面状的高刚性部78。另外,高压缩夹持部68上的隔开板50与弹性壁46通过该高刚性部78相抵接。
如图2所示,在一对隔开板48、50上,在上述连结部56的径向外侧Ko侧的、用于夹持弹性壁46的夹持部分60上分别设置有沿着轴芯方向X贯通的贯通孔80。如图8所示,贯通孔80俯视呈圆形且在圆周方向C上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此处为6个)。
如图7所示,贯通孔80设置在轴芯方向X上与弹性壁46的凹部74重合的位置上。即,在该例中,以在图7所示的俯视中进入由凹部74形成的低刚性部76的范围内的方式设置。对于多个凹部74的每个凹部,贯通孔80在轴芯方向X上重合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另外,在该例中,贯通孔80在上下隔开板48、50上以在轴芯方向X上重合的方式分别设置。详细地,设置于上侧隔开板48上的多个贯通孔80和设置于下侧隔开板50上的多个贯通孔80以其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一致的方式设置。由以上所述,在该例中,如图5所示,设置于下侧隔开板50上的贯通孔80以向凹部74开口的方式设置,设置于上侧隔开板48上的贯通孔80以抵接于凹部74里侧的低刚性部76的表面的方式设置。
此外,附图标记82表示的是设置于弹性壁46的外周部46A的隆起部(参照图6),在弹性壁46的第一液室36A侧、相对于其倾斜面状的上述壁面72向轴芯方向外侧Xo侧即第一液室36A侧隆起而形成。隆起部82以比第一液室36A侧的隔开板48的上面更向轴芯方向外侧Xo侧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
另外,附图标记84表示的是设置于孔形成构件44的内周面44A上的凸部,该凸部在弹性壁46的第二液室36B侧的基部向径向内侧Ki突出而形成。凸部84的第二液室36B侧的侧面84A形成为垂直于弹性壁46的轴芯方向X的平面状,该侧面84A在成形弹性壁46时,成为成形模的接触面(用于防止毛边(burr)的密封面)。
通过设置这些隆起部82和凸部84,能提高相对于孔形成构件44的弹性壁46的基部的刚性,从而提高低频率大振幅情况下的一对隔开板48、50的位移限制效果。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在发生高频段的微振幅振动时,一对隔开板48、50成一体而往复移动,由此吸收第一液室36A的液压从而能够降低振动。因此,对于高频率微振幅振动,能有效降低动弹簧常数。另一方面,发生低频段的大振幅振动时,由弹性壁46来限制一对隔开板48、50的位移量,因此,能使液体通过孔流道42在第一液室36A和第二液室36B之间流动,并能通过该液体流动效果来使振动衰减。
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在输入高频段的微振幅振动时,隔开板48、50在轴芯方向X上进行微振幅振动,由此在设置于隔开板48、50上的贯通孔80内产生轴芯方向X上的液体流动,由此,就能将该贯通孔80作为在比上述孔流道42更高的高频段下发挥作用的高频率孔流道来使用。即,在隔开板48、50的移动量未被弹性壁46限制的微振幅输入时,就能将贯通孔80作为高频率孔流道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使特定频率带上产生液体共振,能够降低该频率带上的动弹簧常数。例如,在车辆性能劣化的频带上结合上述贯通孔80所产生的孔共振来降低动弹簧常数,由此就能降低被传递的振动、噪音。此外,通过改变贯通孔80的数量、开口面积、长度等,能够调整特性。
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则在弹性壁46的由隔开板48、50的夹持部分60夹持的弹性壁部分设置有凹部74,在轴芯方向X上与该凹部74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贯通孔80。这样与贯通孔80对应而设置有基于凹部74的低刚性部76,因此能使弹性壁46容易振动,并能促进贯通孔80中的液体流动。
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则在弹性壁46的圆周方向C上设置多个凹部74,由此薄壁状的低刚性部76在由夹持部分60夹持的弹性壁部分上沿着圆周方向C以断续状设置,并与各凹部74对应而设置贯通孔80。由此,在圆周方向C上交替设置与贯通孔80对应的低刚性部76、和由夹持部分60在轴芯方向X上以压缩状态夹持的高刚性部78。因此,能使贯通孔80具有高频率孔的功能的同时,在该中间的高刚性部78上维持隔开板48、50与弹性壁46的接触状态,从而能够降低由于弹性壁46和隔开板48、50之间的撞击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则在一对隔开板48、50的夹持部分60中的径向外侧Ko侧的第一夹持部分64设置有高压缩夹持部68,该高压缩夹持部68在轴芯方向X上以比径向内侧Ki的第二夹持部分66更高的压缩率夹持弹性壁46。因此,能将隔开板48、50直至隔开板48、50开始离开弹性壁46为止在轴芯方向X上产生的位移量设定得较大,从而能降低因隔开板48、50离开弹性壁46而产生的噪音。
如果对这一点进行详述,通常,通过中央连结部互相连结的一对隔开板产生轴芯方向的位移时,从其外周缘侧开始离开弹性壁。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案中,例如,隔开板48、50向上方的位移过大时,上侧的隔开板48欲从其外周缘侧离开弹性壁46,但由于在作为离开起点的外周侧上设置了高压缩夹持部68,能在该高压缩夹持部68上维持与弹性壁46的接触状态,并能将隔开板48、50直至隔开板48、50开始离开弹性壁46为止在轴芯方向X上产生的位移量设定得较大。尤其是在该例中,即使产生了假定的最大轴芯方向X上的位移,也因为设定该部分的压缩率较大以使高压缩夹持部68不离开弹性壁46的壁面,所以能切实地防止夹持部分60离开弹性壁46,从而能有效防止噪音的产生。
另外,这样在隔开板48、50的夹持部分60的径向外侧Ko侧设置高压缩夹持部68,而不是在径向K整体上将压缩率设定得较高,因此,能抑制弹性壁46整体的刚性增强,能确保隔开板48、50在高频率振动下容易进行往复移动。另外,在组装隔开体40时,能避免由于在轴芯方向X上压缩的弹性壁46的橡胶的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连结部56上的熔敷不良现象,因而隔开体40的组装性优异。
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由于在由该高压缩夹持部68夹持的弹性壁部分上设置有所述凹部74,因此能达到如下作用效果。即,高压缩夹持部68是用于提高轴芯方向X上的压缩率的部位,以使隔开板48、50即使在轴芯方向X上产生大位移也不离开弹性壁46,另一方面,如果提高在轴芯方向X上的压缩率,则与此相应地弹性壁46变硬。于是,在该高压缩夹持部68上以断续状设置凹部74来设置低刚性部76,由此能在不使由径向外侧Ko侧的第一夹持部分64夹持的弹性壁部分变硬的情况下,反而能够保持该部分柔软的同时,提高轴芯方向X上的压缩率以使隔开板48、50不离开弹性壁46。另外,在高频段的微振幅振动的情况下,能使隔开板48、50在轴芯方向X上容易进行往复移动,并能降低动弹簧常数。另外,由于该低刚性部76设置于外周侧的第一夹持部分64上,因此,在输入高频段的振动时,能抑制一对隔开板48、50在如轴芯倾斜的歪斜方向上的位移,同时能使其在轴芯方向X上顺畅地进行往复移动。
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由于弹性壁46的外周部46A以厚壁状形成,在低频段的大振幅振动的情况下,能有效限制隔开板48、50的往复移动的位移。
(第二实施方案)
以下参照图9-图13对第二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案中,仅有隔开体10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案不同。以下只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9、10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在隔开板48、50上未设置贯通孔80。取而代之,在下侧隔开板50的板面上设置沿着径向K延伸的槽102,该槽102用于将凹部74在其径向外侧Ko侧与第二液室36B连结,该凹部74设置在朝向弹性壁46的朝向第二液室36B侧的壁面(下侧壁面)上。由此,在上述凹部74的径向外侧Ko侧,隔开板50的板面和弹性壁46的壁面之间利用上述槽102设置有间隙104(参照图11),凹部74内和第二液室36B通过该间隙104以使液体能够流动的方式相连结。
槽102在与凹部74对置的隔开板50的板面上以向径向外侧Ko延伸的方式形成,设置于从上述第一夹持部分64到间隙形成部62的隔开板50的周缘部。另外,如图12所示,在圆周方向C上,槽102设置在凹部74的范围内,与各凹部74对应地在圆周方向C上以等间隔设置多个,由此,如图13所示,形成从各凹部74向径向外侧Ko侧延伸的放射状槽。因此,对于弹性壁46而言,与槽102对应的低刚性部76和由夹持部分60在轴芯方向X上以压缩状态夹持的高刚性部78在圆周方向C上交替设置,上述间隙104在圆周方向C上不连续而隔开规定间隔设置。
上述间隙104以如下方式形成:在隔开板48、50的中立位置上使凹部74与第二液室36B之间的液体流动成为可能,同时在大振幅振动时使一对隔开板48、50在轴芯方向X上产生位移而使槽102被弹性壁46按压,由此该间隙104被堵塞。此处,所谓中立位置是指第一液室36A和第二液室36B之间无液压差的状态,即,一对隔开板48、50在轴芯方向X上不产生位移的状态的位置。
其他构成,包括隔开体在内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基本产生同样的作用效果。作为本实施方案特有的作用效果,在微振幅振动时,设置于隔开板50上的槽102所形成的间隙104能作为高频率孔流道发挥作用,因此在该部分能产生特定频带上的液体共振,从而能够降低该频带上的动弹簧常数。另外,在该实施方案中,大振幅振动时,使隔开板50在轴芯方向X上产生位移,从而能够用隔开板50来堵塞上述间隙104,从而有利于确保原本孔流道42带来的高衰减性能。
(第三实施方案)
以下参照图14-17对第三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案中,在弹性壁46上设置槽110来代替第二实施方案中在隔开板50上设置的槽102,其他的构成与第二实施方案相同。
即,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14、15所示,在隔开板50上不设置槽102,取而代之,在与下侧隔开板50对置的弹性壁46的下侧壁面设置有在径向K上延伸的槽110,该槽110用于将凹部74在其径向外侧Ko侧与第二液室36B连结,所述凹部74设置在朝向弹性壁46的第二液室36B侧的壁面(下侧壁面)上。由此,在上述凹部74的径向外侧Ko侧,隔开板50的板面和弹性壁46的壁面之间利用上述槽110设置有间隙112(参照图16),凹部74内和第二液室36B通过该间隙112以使液体能够流动的方式相连结。
槽110在其外周侧的弹性壁部分的壁面上从凹部74向径向外侧Ko延伸而形成。另外,如图17所示,槽110设置在圆周方向C上形成凹部74的范围内,与各凹部74对应而在圆周方向C上以等间隔设置多个,由此,形成从各凹部74向径向外侧Ko侧延伸的放射状槽。因此,对于弹性壁46而言,与槽110对应的低刚性部76和由夹持部分60在轴芯方向X上以压缩状态夹持的高刚性部78在圆周方向C上交替设置,上述间隙112在圆周方向C上不连续而隔开规定间隔设置。
上述间隙112以如下方式形成:在隔开板48、50的中立位置上使凹部74与第二液室36B之间的液体流动成为可能,同时在大振幅振动时使一对隔开板48、50在轴芯方向X上产生位移而使槽110被隔开板50按压,由此间隙112被堵塞。
在本实施方案中,也与第二实施方案同样地,在微振幅振动时,设置于隔开板50上的槽110所形成的间隙112能作为高频率孔流道发挥作用,因此在该部分能产生特定频带上的液体共振,从而能够降低该频带上的动弹簧常数。另外,大振幅振动时,使隔开板50在轴芯方向X上产生位移,从而能够用隔开板50来堵塞上述间隙112,从而有利于确保原本孔流道42带来的高衰减性能。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二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
(其他实施方案)
第一实施方案中,隔开板48、50上设置的贯通孔80的配置、数量、形状不被上述实施方案所限定,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在第一实施方案中,上下两个隔开板48、50上设置贯通孔80,但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上设置。另外,在第一实施方案中,在弹性壁46上设置凹部74的基础上以与凹部74重合的方式设置贯通孔80,但以与凹部74重合的方式设置贯通孔80不是必须的,另外,设置凹部74自身也不是必须的。另外,不仅在弹性壁46的下面在上面也设置凹部74也可以,以上下两面重合的方式设置也可以。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中,设置于隔开板50或弹性壁46上的槽102、110的配置、数量、形状不被上述实施方案限定,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另外,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中,将凹部74设置在弹性壁46的下面,并将与其相连结的槽102、110设置在下侧的隔开板50或弹性壁46的下面,以使凹部74与第二液室36B连结,但将凹部设置在弹性壁46的上面,并将与其相连结的槽设置在上侧的隔开板48或弹性壁46的上面,以与第一液室36A相连结的方式构成也能达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弹性壁46的上下两面设置这些槽和间隙的构成也可以。另外,将第二实施方案的隔开板50上设置槽102的构成和在第三实施方案的弹性壁46上设置槽112的结构组合,由两个槽102、112形成间隙也可以。
进而,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案的隔开板48、50上设置贯通孔80的构成、和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的由槽102、110形成间隙104、112的构成组合。
其他虽不一一列举,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包括汽车发动机支架在内的、将振动体和支撑体防振结合的汽车的各种防振装置中。另外,也可以用于汽车以外的各种车辆。

Claims (8)

1.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具备:第一安装件;筒状的第二安装件;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连结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隔膜,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件上且在其与所述防振基体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隔开体,其将所述液体封入室隔开成所述防振基体侧的第一液室和所述隔膜侧的第二液室;孔流道,其连通所述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开体包括:
环状的孔形成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周壁部内侧,形成所述孔流道;
弹性壁,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堵塞所述孔形成构件的内圆周面之间;
一对隔开板,其通过贯通所述弹性壁的径向中央部的连结部而相互连结,并在该弹性壁的轴芯方向上夹持所述弹性壁,
在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沿着轴芯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设置在至少一侧的所述隔开板上。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隔开板在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具备用于夹持所述弹性壁的夹持部分,所述弹性壁在由所述夹持部夹持的弹性壁部分中所述弹性壁的内外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上具有凹部,在轴芯方向上与所述凹部相重合的位置设置有所述贯通孔。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沿着所述弹性壁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由此使得薄壁状的低刚性部在由所述夹持部分夹持的弹性壁部分上沿着圆周方向以断续状设置,并在轴芯方向上与所述各凹部相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所述贯通孔。
4.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隔开板上以使所述贯通孔在轴芯方向相重合的方式分别设置所述贯通孔。
5.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分包括径向外侧的第一夹持部分和径向内侧的第二夹持部分,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分上设置有高压缩夹持部,该高压缩夹持部在轴芯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二夹持部分更高的压缩率夹持所述弹性壁,在由所述高压缩夹持部夹持的弹性壁部分设置有所述凹部。
6.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具备:第一安装件;筒状的第二安装件;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连结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隔膜,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件上且在其与所述防振基体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隔开体,其将所述液体封入室隔开成所述防振基体侧的第一液室和所述隔膜侧的第二液室;孔流道,其连通所述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开体包括:
环状的孔形成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周壁部内侧,形成所述孔流道;
弹性壁,其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用于堵塞所述孔形成构件的内圆周面之间;
一对隔开板,其通过贯通所述弹性壁的径向中央部的连结部而相互连结,并在该弹性壁的轴芯方向上夹持所述弹性壁,
在所述弹性壁的内外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上设置有凹部,在所述隔开板的板面或所述弹性壁的壁面设置有沿着径向延伸的槽,该槽用于将所述凹部在该凹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第一液室或第二液室连结,通过因所述槽而形成在所述隔开板的板面和所述弹性壁的壁面之间的间隙,所述凹部内和所述第一液室或第二液室以使液体流动的方式连结。
7.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隔开板在所述连结部的径向外侧具有用于夹持所述弹性壁的夹持部分,所述凹部在由所述夹持部夹持的弹性壁部分沿着所述弹性壁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由此使得在所述弹性壁部分沿着圆周方向以断续状设置有薄壁状的低刚性部,所述槽形成为从所述各凹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放射状槽。
8.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分包括径向外侧的第一夹持部分和径向内侧的第二夹持部分,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分上设置有高压缩夹持部,该高压缩夹持部在轴芯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二夹持部分更高的压缩率夹持所述弹性壁,在由所述高压缩夹持部夹持的弹性壁部分设置有所述凹部。
CN2010800164232A 2009-04-13 2010-04-07 液封式防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5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7284 2009-04-13
JP2009-097284 2009-04-13
PCT/JP2010/002552 WO2010119645A1 (ja) 2009-04-13 2010-04-07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5809A true CN102395809A (zh) 2012-03-28
CN102395809B CN102395809B (zh) 2013-11-20

Family

ID=4298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642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5809B (zh) 2009-04-13 2010-04-07 液封式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18936A1 (zh)
EP (1) EP2420699B1 (zh)
JP (1) JP5284463B2 (zh)
CN (1) CN102395809B (zh)
WO (1) WO20101196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220A (zh) * 2015-08-03 2017-02-15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液压发动机悬置的解联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0443B (zh) * 2011-12-27 2015-11-2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6471996B2 (ja) * 2014-12-24 2019-02-20 Toyo Tire株式会社 能動型防振装置
JP6653206B2 (ja) * 2016-03-31 2020-02-26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74617A (ja) * 2001-08-31 2003-03-12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96705A (ja) * 2008-04-01 2008-08-2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002433A (ja) * 2007-06-21 2009-01-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24089C3 (de) * 1980-06-27 1992-10-08 Boge Gmbh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lager
GB2237354A (en) * 1989-10-27 1991-05-01 Draftex Ind Ltd A hydroelastic support
JP2884799B2 (ja) * 1991-02-04 1999-04-1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
GB2297600A (en) * 1995-02-02 1996-08-07 Draftex Ind Ltd Hydroelastic support assembly
GB2332498A (en) * 1997-12-22 1999-06-23 Draftex Ind Ltd Hydroelastic supports
JP2006207672A (ja) * 2005-01-27 2006-08-1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092972A (ja) * 2005-09-30 2007-04-12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WO2007080705A1 (ja) * 2006-01-16 2007-07-1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02006054110A1 (de) * 2006-11-15 2008-05-21 Carl Freudenberg Kg Hydrolager mit einer wellenförmigen Membran
JP2008164102A (ja) * 2006-12-28 2008-07-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264272B2 (ja) * 2008-04-30 2013-08-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EP2426373B1 (en) * 2009-04-28 2018-08-0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74617A (ja) * 2001-08-31 2003-03-12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002433A (ja) * 2007-06-21 2009-01-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96705A (ja) * 2008-04-01 2008-08-2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220A (zh) * 2015-08-03 2017-02-15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液压发动机悬置的解联器
CN106394220B (zh) * 2015-08-03 2021-04-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液压发动机悬置的解联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19645A1 (ja) 2010-10-21
CN102395809B (zh) 2013-11-20
EP2420699A4 (en) 2017-10-25
JP5284463B2 (ja) 2013-09-11
EP2420699B1 (en) 2019-06-12
JPWO2010119645A1 (ja) 2012-10-22
EP2420699A1 (en) 2012-02-22
US20120018936A1 (en) 201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4375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678811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149941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725558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395811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US20120126090A1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KR102451984B1 (ko) 자동차용 유체 봉입형 마운트
JP624052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431795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165216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395810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5757160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395809A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JP482079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0168248A (zh)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US20090243171A1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103883667A (zh) 液封防振装置
JP4301189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0192045A (zh) 防振装置
CN103477115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2009243543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6080056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350629B2 (ja) 防振装置
JP536336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0014172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