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44335B -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44335B
CN107444335B CN201710372826.4A CN201710372826A CN107444335B CN 107444335 B CN107444335 B CN 107444335B CN 201710372826 A CN201710372826 A CN 201710372826A CN 107444335 B CN107444335 B CN 1074443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gear
spring
voltag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728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44335A (zh
Inventor
永田裕也
马越智也
斋藤拓宏
尾崎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44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4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44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43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43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electrically actuated lock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41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clutching means between actuator and belt reel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离心离合器的工作时能够防止产生所需以上的负载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该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具备能够使第二离合器(离心离合器)工作的马达(38)、以及在使第二离合器工作的情况下,以从对马达(38)施加比第二离合器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压小的第一电压之后对马达(38)施加目标电压的方式来控制向马达(38)的施加电压的控制装置(102)。

Description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卷绕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织带的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进行控制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中,已知有在卷绕机构具备离合器来卷绕安全带织带的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马达牵引器:通过ECU以及驱动器将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的速度切换为第一速度或第二速度,从而从马达向带轴的旋转力的传递路径被切换为第一驱动力传递单元(通过啮合的离合器以及滑动机构的路径)或第二驱动力传递单元(通过过载机构以及离心离合器的路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9257号公报
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用离心离合器的情况下,离心离合器利用离心力来进行工作。因此,由于在工作时除了离心力还作用有惯性力,工作时的负载增大至所需以上,因此要求耐久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离心离合器工作时能够防止产生所需以上的负载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具备:马达,其能够使离心离合器工作;以及控制部,其在使上述离心离合器工作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来控制向上述马达施加的施加电压,即:对上述马达施加比上述离心离合器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压小的第一电压之后,对上述马达施加上述目标电压。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驱动马达从而能够利用马达的旋转使离心离合器工作。
控制部在使离心离合器工作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来控制向马达的施加电压,即:对马达施加比离心离合器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压小的第一电压之后,对马达施加目标电压。由此,分散作用于离心离合器的负载,防止产生离心离合器的工作所需要的离心力以上的负载。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离心离合器的工作时防止产生所需以上的负载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如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那样,第一电压能够应用为产生如下负载的电压,即:使作用于离心离合器的离心力与惯性力结合的负载超过离心离合器进行工作的离心力的负载。通过对马达施加这样的第一电压,从而能够使离心离合器以所需的最小限的负载进行工作。
另外,如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那样,控制部可以以如下方式对向马达施加的施加电压进行控制,即:自施加第一电压开始阶段性地将电压提升至目标电压。控制部通过这样控制向马达施加的电压,从而能够使作用于离心离合器的负载分散。
另外,如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那样,控制部可以以如下方式对向马达施加的施加电压进行控制,即:自施加第一电压开始逐渐将电压提升至目标电压。即使控制部这样控制向马达施加的电压,也能够使作用于离心离合器的负载分散。
此外,如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那样,离心离合器可以与卷绕安全带织带的带轴连接,在将安全带织带卷绕于带轴时,通过驱动所述马达来使所述离心离合器工作。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而具有如下效果: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离心离合器工作时防止产生所需以上的负载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分解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的控制对象的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框架的脚片侧观察第一离合器时的侧视图,表示锁杆与棘轮卡合的状态。
图3是从框架的脚片侧观察第一离合器时的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表示锁杆未与棘轮卡合的状态。
图4是分解表示OL齿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沿径向剖开OL齿轮而成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6是分解表示第二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与分解表示第二离合器的图6相反的一侧观察第二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沿轴向剖开第二离合器而成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9的(A)和(B)表示第二离合器的局部的结构,(A)是表示离合器弹簧的通常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离合器弹簧的卷绕部的外径尺寸被放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输入齿轮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放大表示子离合器弹簧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子离合器弹簧组装到输入齿轮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放大表示旋转板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用于对卷绕辅助时的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的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6的(A)是表示向现有的马达施加电压的图,(B)是表示在施加了(A)的电压的情况下在第二离合器产生的负载的图。
图17的(A)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进行的电压施加的图,(B)是表示在施加了(A)的电压的情况下在第二离合器产生的负载的图。
图18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进行的具体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9的(A)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进行的电压施加的第一变形例的图,(B)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进行的电压施加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20…带轴;38…马达;100…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102…控制装置;104…卡扣开关;116…第二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1~图13对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的控制对象的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进行说明。
图1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的控制对象的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如该图所示那样,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10具备框架12。框架12具备大致呈板状的背板14,该背板14通过螺栓等未图示的紧固单元而被固定于车体,从而使得本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10被固定于车体。从背板14的宽度方向两端以相互平行的分散延伸配置有一对脚片16、18,在上述脚片16、18之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有通过压铸成型等制作而成的带轴20。此外,在脚片16与脚片18之间横跨有连接片32。
带轴2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该带轴20固定有形成为长条带状的未图示的安全带织带的基端部,若带轴20绕其轴线向一方(以下,将该方向称为“卷绕方向”)旋转,则安全带织带从其基端侧在带轴20的外周部卷绕为层状。另外,若将安全带织带从其前端侧牵拉,则卷绕于带轴20的外周部的安全带织带被拉出,伴随于此,带轴20向与卷绕安全带织带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下,将拉出安全带织带时的带轴20的旋转方向称为“拉出方向”)。
另外,在带轴20中的脚片16侧的端部的轴心部,立起设置有支承轴部29。支承轴部29以大致同轴的方式贯通形成于脚片16的圆孔30,并向框架12的外部突出。另外,在支承轴部29的突出方向的基端侧固定有后述的棘轮64。由此,棘轮64能够与带轴20一起进行旋转。
另外,在后述的齿轮壳体52,经由马达罩34以及螺钉36而固定有马达38。马达38配置于框架12的一对脚片16、18之间的带轴20的下方。在该马达38的输出轴固定有A齿轮40,在该A齿轮40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外齿41。
另一方面,在带轴20中的脚片18侧的端部,立起设置有未图示的支承轴部。该支承轴部以大致同轴的方式贯通形成于脚片18的未图示的棘轮孔,并向框架12的外部突出。另外,在支承轴部固定有锁止基座,该锁止基座支承构成锁止机构的一部分的锁止板。而且,在车辆的紧急时刻(车辆急减速时等)锁止板从锁止基座突出,并与形成于脚片18的棘轮孔的内周部啮合,从而阻止带轴20的向拉出方向的旋转。另外,在脚片18固定有覆盖上述锁止机构等的罩42。
在脚片16经由螺钉54而固定有收容第一离合器44、B齿轮46、OL齿轮48以及C齿轮50的齿轮壳体52。
如图2所示,第一离合器44构成为包括形成为环状的离合器齿轮56、安装于离合器齿轮56的锁杆58以及复位弹簧60、摩擦弹簧62、以及固定于带轴20的棘轮64。
具体而言,在离合器齿轮56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外齿57,如图1所示,在离合器齿轮56的内周部形成有供带轴20的支承轴部29插入的圆形的插入孔56A。另外,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齿轮56的径向的中间部立起设置有朝向脚片16侧突出且在该离合器齿轮56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锁杆支承轴56B以及复位弹簧支承轴56C。并且,在离合器齿轮56的周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供摩擦弹簧62的一部分插入的摩擦弹簧插入孔56D。如图1所示,以上说明的离合器齿轮56收容于形成于齿轮壳体52的脚片16侧的收容凹部内。另外,通过第一垫片66将离合器齿轮56安装于齿轮壳体52,从而限制离合器齿轮56的向脚片16侧的移动。
如图2所示,锁杆58在从离合器齿轮56的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半月状,该锁杆58通过由设置于离合器齿轮56的锁杆支承轴56B支承而能够倾动。另外,锁杆58的一端部形成为与棘轮64卡合的棘轮卡合部58A,锁杆58的另一端部形成为供复位弹簧60抵接的复位弹簧抵接部58B。
复位弹簧60具备卷绕部60A,该卷绕部60A卷绕为环状,并由设置于离合器齿轮56的复位弹簧支承轴56C支承。另外,复位弹簧60的一端部形成为从卷绕部60A伸出并与离合器齿轮56的一部分卡止的卡止部60B。并且,复位弹簧60的另一端部形成为从卷绕部60A伸出并与锁杆58的复位弹簧抵接部58B抵接的抵接部60C。而且,通过复位弹簧60的作用力被输入到锁杆58的复位弹簧抵接部58B,从而锁杆58的棘轮卡合部58A与棘轮64分离。
如图1所示,摩擦弹簧62设置于离合器齿轮56与齿轮壳体52之间,该摩擦弹簧62具备在离合器齿轮56旋转时与齿轮壳体52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62A、以及从滑动接触部62A朝向离合器齿轮56侧伸出并插入形成于该离合器齿轮56的摩擦弹簧插入孔56D的挤压部62B。而且,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齿轮56向轴向一侧(箭头E1方向侧)旋转时,摩擦弹簧62的挤压部62B挤压锁杆58的棘轮卡合部58A。进而,若从摩擦弹簧62的挤压部62B向锁杆58的棘轮卡合部58A输入的力超过复位弹簧60的作用力,则锁杆58倾动,该锁杆58的棘轮卡合部58A与棘轮64卡合。由此,输入到离合器齿轮56的旋转力经由锁杆58而输入到棘轮64,从而带轴20与棘轮64一起向卷绕方向旋转。与此相对的,如图3所示,在离合器齿轮56向轴向另一侧(箭头E2方向侧)旋转时,由于从摩擦弹簧62的挤压部62B向锁杆58的棘轮卡合部58A输入的力不超过复位弹簧60的作用力,因此锁杆58的棘轮卡合部58A不与棘轮64卡合。由此,输入到离合器齿轮56的旋转力不经由锁杆58而输入到棘轮64。
棘轮64形成为圆板状,在该圆板状的外周部形成有供锁杆58的棘轮卡合部58A进行卡合的多个被卡合外齿64A。而且,如图1所示,棘轮64通过被压入到带轴20的支承轴部29等来进行固定。
B齿轮46具备:大径部46T,其在外周部形成有供A齿轮40的外齿41啮合的多个外齿47T;以及小径部46S,其与该大径部46T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与该大径部46T一体形成。另外,小径部46S的外径设定为比大径部46T的外径小,并且在小径部46S的外周部形成有供后述的OL齿轮48啮合的多个外齿47S。
如图4所示,OL齿轮48构成为包括:输入齿轮68,其通过被传递来的B齿轮46(参照图1)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转子70,其与输入齿轮68配置在同轴上;离合器弹簧72,其设置于输入齿轮68与转子70之间;以及输出齿轮74,其能够与该转子70卡合而与转子70一体旋转。
输入齿轮68形成为圆板状,在该圆板状的外周部形成有供形成于B齿轮46的小径部46S的外齿47S啮合的多个外齿69。另外,如图5所示,在输入齿轮68形成有开放转子70侧并配置有后述的离合器弹簧72以及转子70的卷绕部70B的凹陷部68A。并且,在该凹陷部68A中的输入齿轮68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沿着输入齿轮68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离合器弹簧卡合凹部68B。
如图4所示,转子70具备形成为圆板状的圆板部70A、以及形成为从圆板部70A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朝向输入齿轮68侧突出的圆柱状的卷绕部70B。另外,在转子70的轴心部,即卷绕部70B的轴心部,形成有供输出齿轮74卡合的花键状的卡合孔70C。
离合器弹簧72具备弯曲成环状的弯曲部72A。另外在离合器弹簧72安装于转子70的卷绕部70B之前的状态下,弯曲部72A的内径形成为与转子70的卷绕部70B的外径相比稍小的外径。而且,通过对弯曲部72A的内径进行扩径而使该弯曲部72A卡合于转子70的卷绕部70B的外周面,从而使弯曲部72A压接于转子70的卷绕部70B。另外,如图5所示,离合器弹簧72的一端部形成为卡合于输入齿轮68的离合器弹簧卡合凹部68B的卡合部72B。而且,通过输入齿轮68向一侧(向箭头C1方向)旋转,从而该输入齿轮68的离合器弹簧卡合凹部68B的一部分挤压卡合部72B的端72C。由此,输入到输入齿轮68的旋转力经由离合器弹簧72被传递到转子70以及输出齿轮74。与此相对的,若朝向使输入齿轮68向另一侧(向箭头C2方向)旋转的方向的旋转力作用于该输入齿轮68,则该输入齿轮68的离合器弹簧卡合凹部68B的另一部分朝向转子70的卷绕部70B侧挤压离合器弹簧72的卡合部72B。由此,离合器弹簧72的卡合部72B与离合器弹簧卡合凹部68B的卡合变浅。而且,若作用于输入齿轮68的向箭头C2方向的旋转力超过规定值,则离合器弹簧72的卡合部72B与离合器弹簧卡合凹部68B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是,OL齿轮48不传递超过规定的值的向箭头C2方向的旋转力。由此,在后述的预紧时,抑制在安全带织带产生的张力超过规定值以上的情况。
输出齿轮74具备:输出齿轮主体部74A,其在外周部形成有与C齿轮50啮合的多个外齿76;以及花键状的卡合部74B,其与输出齿轮主体部74A一体形成,并与形成于转子70的卡合孔70C卡合。而且,通过输出齿轮74的卡合部74B与形成于转子70的卡合孔70C卡合,从而输出齿轮74与转子70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
如图1所示,C齿轮50形成为圆板状,该圆板状形成有与构成OL齿轮48的一部分的输出齿轮74的外齿76(参照图4)以及构成第一离合器44的一部分的离合器齿轮56的外齿57啮合的多个外齿51。而且,C齿轮50通过OL齿轮48的输出齿轮74而进行旋转,从而C齿轮50使离合器齿轮56旋转。
以上说明的B齿轮46、OL齿轮48以及C齿轮50在收容于形成在齿轮壳体52的收容凹部52A内的状态下,由立起设置于该收容凹部52A内的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在齿轮壳体52固定有空转齿轮78、带轴齿轮80、牵引器弹簧82以及支承第二离合器116的弹簧支架84。
空转齿轮78形成为圆板状,在该圆板状的外周部形成有与后述的带轴齿轮80以及第二离合器116啮合的多个外齿79。该空转齿轮78在收容于形成在弹簧支架84的齿轮壳体52侧的部位的收容凹部内的状态下,由立起设置于该收容凹部内的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通过将第二垫片86安装于弹簧支架84,能够限制空转齿轮78的向齿轮壳体52侧的移动。
作为第二旋转体的带轴齿轮80形成为圆板状,在该圆板状的外周部形成有与空转齿轮78的外齿79啮合的多个外齿81,并设定为比空转齿轮78的直径大。另外,在带轴齿轮80的轴心部形成有朝向牵引器弹簧82侧突出的适配器固定部80A。并且,在带轴齿轮80的轴心部的带轴20侧的部位,形成有供带轴20的支承轴部29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合孔。而且,通过带轴齿轮80的卡合孔与带轴20的支承轴部29卡合,从而带轴齿轮80与带轴20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另外,带轴齿轮80收容于形成在弹簧支架84的齿轮壳体52侧的部位的收容凹部内。而且,在带轴齿轮80收容于该收容凹部内的状态下,带轴齿轮80的适配器固定部80A通过形成于该收容凹部的底壁的插入孔84A向牵引器弹簧82侧突出。
牵引器弹簧82形成为螺旋状,该牵引器弹簧82被收容于形成在弹簧支架84中与收容有带轴齿轮8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弹簧收容部84B内。另外,牵引器弹簧82的内端部卡止于固定在带轴齿轮80的适配器固定部80A的适配器88,牵引器弹簧82的外端部卡止于形成于弹簧收容部84B内的未图示的卡止部。而且,该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经由适配器88以及带轴齿轮80传递到带轴20,从而对带轴20施力使其向卷绕方向旋转。此外,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基于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的安全带织带的卷绕力)被较弱地设定为消除乘员佩戴的安全带织带的松动的程度。换言之,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设定为在安全带织带的佩戴状态下与不压迫乘员相对应的强度,并且不要求抵抗作用于该安全带织带的摩擦力等而将从带轴20拉出的安全带织带卷绕至最后的强度。
另外,在弹簧支架84安装有弹簧罩90。由此,收容于弹簧收容部84B内的牵引器弹簧82被弹簧罩90覆盖。
这里,在图6以及图7中通过分解立体图来表示作为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116的结构。另外,在图8中通过剖视图来表示第二离合器116的结构。如这些图所示,第二离合器116具备基座118、以及通过安装于该基座118从而与该基座118一体旋转的旋转板128。另外,第二离合器116具备离合器齿轮136、设置于基座118与离合器齿轮136之间的离合器弹簧140、以及由基座118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杆148。并且,第二离合器116具备支承于基座118的一对离合器配重170、172、以及安装于基座118的隔离件184。
基座118具备形成为圆盘状的圆盘部120、在圆盘部120的轴心部朝向圆盘部120的轴线方向一侧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支承轴部122、以及在支承轴部122的周围以同轴的方式形成的剖面大致呈C字状的侧壁部124。另外,基座118具备块状的第一弹簧卡止部125,该第一弹簧卡止部125形成有供离合器弹簧140的一侧的端部卡止的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并且向与支承轴部122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地设置。该第一弹簧卡止部125的径向外侧的面形成为具有与侧壁部124的外周面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筒面状。
这里,如图9(A)所示,形成于第一弹簧卡止部125的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形成为基座118的径向外侧以及轴向一侧(旋转板128侧)开放的槽状。该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构成为具有相互隔开间隔且平行地配置的侧壁部K1、K2、以及形成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的深度方向的终端面的底壁部K3。另外,侧壁部K1、K2在基座118的轴向观察时随着绕基座118的轴线朝向另一(箭头F1方向)侧而逐渐向基座118的径向内侧倾斜。另外,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的槽宽度W1,即侧壁部K1与侧壁部K2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后述的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一卡止部142的线径稍大的宽度。此外,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中的基座118的轴向一侧的开放端由后述的旋转板128封闭。
另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基座118具备在圆盘部120中朝向与设置有支承轴1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地设置的圆筒状的支承轴部123。并且,基座118具备在圆盘部120中的支承轴部123的径向外侧朝向离合器配重170、172侧突出的支承轴176、178。该支承轴176、178沿着基座118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基座118的圆盘部120中的支承轴122、123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沿着基座118的周向形成有一对长孔160、162。该长孔160、162供后述的杆148的连结突起156、158卡合,该连结突起156、158设为沿着圆盘部120的周向能够在各长孔160、162内移动。另外,在圆盘部120立起设置有供后述的复位弹簧164的一端部抵接的卡止壁127。
如图8所示,以上说明的基座118被配置于形成在弹簧支架84的收容凹部84C内并且立起设置于该收容凹部84C的轴部84D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基座118的靠支承轴部122的轴线方向一端侧(在图6以及图7中为右侧)设置有形成为圆板状的旋转板128。该旋转板128通过与设置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爪部卡合,从而以能够与基座118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于基座118。另外,在旋转板128的轴心部形成有圆形的支承轴孔129,后述的输入齿轮200由该支承轴孔129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通过使后述的输入齿轮200的旋转力经由子离合器弹簧202输入到旋转板128,从而旋转板128旋转,即第二离合器116旋转。
在基座118的靠侧壁部124的径向外侧设置有与基座118同轴并且能够相对于基座118旋转的离合器齿轮136。在离合器齿轮136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外齿138,该外齿138与上述的空转齿轮78的外齿79(参照图1)啮合。另外,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径尺寸比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径尺寸足够大,在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与侧壁部12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缝隙。在该环状的缝隙同轴地配置有作为扭转螺旋弹簧的离合器弹簧140。
离合器弹簧140具备在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周面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之间卷绕呈环状的卷绕部141。另外,离合器弹簧140的一侧的端部设为朝向卷绕部141的径向内侧折曲的第一卡止部142。另外,如图9(A)所示,第一卡止部142与上述的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对应并相对于卷绕部141的径向倾斜。离合器弹簧140的另一侧的端部设为朝向卷绕部141的径向内侧折曲的第二卡止部146。另外,第二卡止部146与形成于后述的杆148的第二弹簧卡止槽153A对应并沿着卷绕部141的径向延伸。并且,第一卡止部142与第二卡止部146沿着卷绕部141的周向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另外,自然状态下的卷绕部141的内径尺寸设定为比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径尺寸小的尺寸。由此,在卷绕部141组装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时,该卷绕部141借助自身的弹力向缩径的方向施力。并且,由此,在卷绕部141组装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状态下,该卷绕部141紧贴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周面。并且,在卷绕部141组装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状态下,在该卷绕部141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另外,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一卡止部142通过嵌入形成于基座118的第一弹簧卡止部125的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来进行卡止。并且,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二卡止部146通过嵌入形成于后述的杆148的第二弹簧卡止部153的第二弹簧卡止槽153A来进行卡止。
杆148具备圆筒状的轴承部150。在轴承部150的筒内贯通有基座118的支承轴部122,由此,杆14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轴部122(基座118)绕轴线相对旋转。另外,在轴承部150的外周部,沿着径向突出的一对连结部152以及连结部154相互沿着周向设置于相反的一侧(180度相反侧)。
如图7所示,在上述一对的连结部152、154突出地设置有分别朝向基座118的圆盘部120侧突出的圆柱状的连结突起156以及连结突起158。另外,各连结突起156、158供设置于后述的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的啮合爪180、182分别卡合。
另外,如图9的(A)以及(B)所示,在杆148的一个连结部152抵接有作为扭转螺旋弹簧的复位弹簧164的一端部,该复位弹簧164的另一端部抵接于立起设置于基座118的圆盘部120的卡止壁127。该复位弹簧164始终对杆148绕基座118的轴线向一方(箭头F2方向)施力,杆148通常保持为一对连结突起156、158与圆盘部120的一对长孔160、162的各长边方向一端部抵接(在图5以及图6中箭头F2方向侧的端部)的状态。
另外,如图9(A)所示,杆148的另一个连结部154设为供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二卡止部146卡止的第二弹簧卡止部153。在该第二弹簧卡止部153形成有供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二卡止部146嵌入的第二弹簧卡止槽153A。由此,如图9的(A)以及(B)所示,若杆148抵抗复位弹簧164的弹力而相对于基座118绕轴线向另一方(箭头F1方向)转动,则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二卡止部146向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方向一方(箭头F1方向)移动,从而扩大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径尺寸。另外,第二弹簧卡止槽153A与上述的第一弹簧卡止槽125A同样地构成为具有侧壁部K4、K5、以及底壁部K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148由基座118支承的状态下,侧壁部K4、K5与基座118的径向大致平行。另外,第二弹簧卡止槽153A的槽宽度W2即侧壁部K4与侧壁部K5之间的间隙相对于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二卡止部146的线径设定为足够宽阔的宽度。由此,离合器弹簧140的相对于基座118以及杆148的组装性变得良好。
并且,若这样扩大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径尺寸,则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压接。在该状态下,由于在离合器弹簧140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之间产生规定的摩擦力,因此离合器弹簧140与离合器齿轮136借助该摩擦力而连结为一体。
另一方面,如图6~图8所示,在基座1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与旋转板128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分别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板状的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上述一对的离合器配重170、172设定为相同的重量,并且相互沿着圆盘部120的周向设置于相反的一侧(180度相反侧)。在上述一对的离合器配重170、172的各周向一端侧形成有圆形的轴承孔174、175。在这些轴承孔174、17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有突出地设置于基座118的圆盘部120的圆柱状的支承轴176或支承轴178。由此,各离合器配重170、172以能够分别绕支承轴176、178(轴承孔174、175)向基座118的径向转动(能够倾斜)的方式支承于基座118。
另外,一个离合器配重170具备与上述的杆148的连结突起158卡合的大致呈U字状的啮合爪180,另一个离合器配重172同样地具备与杆148的连结突起156卡合的大致呈U字状的啮合爪182。由此,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经由杆148同步(连动),并通常借助作用于杆148的复位弹簧164的作用力而保持于基座118的径向内侧。
并且,如图6~图8所示,经由一对离合器配重170、172在与基座118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圆盘状的隔离件184。另外,在该隔离件184的中心部立起设置有供基座118的支承轴部123的外周部嵌合的筒状的突起部184A。该隔离件184抑制一对离合器配重170、172从基座118脱落,并且抑制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与弹簧支架84的收容凹部84C的底壁干涉。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离合器116中,若旋转板128绕其轴线向另一方(图6以及图7的箭头F1方向)旋转,则与旋转板128一体连结的基座118与旋转板128一起绕其轴线向另一方旋转。因此,支承于基座118的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随着基座118绕基座118的轴线旋转。此时,在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作用有离心力,对离合器配重170作用绕支承轴176的旋转扭矩,并对离合器配重172作用绕支承轴178的旋转扭矩。
因此,在这些旋转扭矩的大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即在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的旋转速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一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抵抗作用于杆148的复位弹簧164的作用力而向基座118的径向外侧绕支承轴176或支承轴178转动。由此,连结突起158与离合器配重170的啮合爪180卡合并且连结突起156与离合器配重172的啮合爪182卡合的杆148成为相对于基座118绕轴线向另一方(在图9(A)及图9(B)中为箭头F1方向)转动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下结构,即马达38的输出轴的旋转力经由A齿轮40、B齿轮46、OL齿轮48、作为第一旋转体的输入齿轮200以及作为子离合器的子离合器弹簧202而传递到旋转板128。
如图10所示,输入齿轮200构成为包括由旋转板128的支承轴孔129(参照图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部204、以及一体设置于该轴部204的齿轮部206。轴部204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该轴部204中的靠旋转板128侧的端部设为与旋转板128的支承轴孔129卡合的卡合部208。另外,轴部204中的靠与旋转板128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成为沿着外周面配置有子离合器弹簧202(参照图6)的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而且,通过后述的子离合器弹簧202与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压接,从而输入齿轮200与子离合器弹簧202一体地旋转。另外,齿轮部206设置于轴部204的一侧的端部,在该齿轮部206的外周部形成有平齿的外齿212。该外齿212与构成上述的OL齿轮48的一部分的输入齿轮68的外齿69(参照图4)啮合。另外,齿轮部206中的靠旋转板128(参照图7)侧的端部的径向内侧形成有收容凹部214,在该收容凹部214配置有后述的子离合器弹簧202的一部分。
如图6所示,子离合器弹簧202设置于输入齿轮200与旋转板128之间,该子离合器弹簧202通过对铁丝状的部件实施弯曲加工等来形成。如图11所示,该子离合器弹簧202具备沿输入齿轮200的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参照图10)的外周面卷绕呈环状的卷绕部216。另外,子离合器弹簧202中的靠旋转板128(参照图6)侧的端部设为朝向卷绕部216的径向外侧折曲的卡止部218。从与形成有卡止部2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观察时,卷绕部216通过铁丝状的部件绕轴线向另一(箭头F1方向)侧以螺旋状卷绕来形成。另外,自然状态下的卷绕部216的内径尺寸设定为比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的外径尺寸小的尺寸或相同的尺寸。由此,如图12所示,在子离合器弹簧202组装于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的状态下,卷绕部216与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的外周面抵接。另外,在子离合器弹簧202组装于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的状态下,在卷绕部216中与设置有卡止部2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16A配置于形成于输入齿轮200的齿轮部206的收容凹部214内,在卷绕部216中设置有卡止部218的一侧216B配置于比收容凹部214的开放端靠旋转板128侧。
如图13所示,在旋转板128中的靠支承轴孔129的内周边部形成有阶梯部128A,该阶梯部128A配置有在子离合器弹簧202的卷绕部216中配置于比收容凹部214的开放端靠旋转板128侧的部分216B(参照图12)。另外,在旋转板128形成有与阶梯部128A连接并且供子离合器弹簧202的卡止部218(参照图12)卡止的卡止槽128B。
而且,如图6、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输入齿轮200绕轴线向另一(箭头F1方向)侧旋转时,借助输入齿轮200的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与子离合器弹簧202的卷绕部216之间的摩擦力使卷绕部216的外径缩径。由此,卷绕部216与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紧贴,输入齿轮200与子离合器弹簧202一起绕轴线向另一(箭头F1方向)侧旋转。其结果是,输入齿轮200的绕轴线向另一(箭头F1方向)侧的旋转力经由子离合器弹簧202被传递到旋转板128,从而第二离合器116绕轴线向另一(箭头F1方向)侧旋转。
另外,在输入齿轮200绕轴线向一侧(箭头F2方向)旋转时,借助输入齿轮200的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与子离合器弹簧202的卷绕部216之间的摩擦力来扩大卷绕部216的外径。由此,子离合器弹簧组部210相对于卷绕部216空转。其结果是,输入齿轮200的绕轴线向一侧(箭头F2方向)的旋转力的向旋转板128的传递被切断,从而第二离合器116不绕轴线向一侧(箭头F2方向)旋转。
这里,以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10的动作为例子对卷绕安全带织带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10中,若乘员停车并从卡扣装置卸下舌板,则带轴20通过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向卷绕方向旋转。但是,由于该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被设定为较弱,因此带轴20以与该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对应的较弱的旋转力向卷绕方向旋转。
另外,此时,若后述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检测出卸下了舌板,则控制马达38以使得马达38的输出轴向相反方向旋转。而且,该马达38的输出轴的旋转经由图14所示的传递路径被传递到带轴20。
若马达38的输出轴向相反方向旋转,则马达38的输出轴使A齿轮40向箭头A2方向旋转。另外,若A齿轮40向箭头A2方向旋转,则通过该A齿轮40使B齿轮46向箭头B2方向旋转,进一步通过B齿轮46使OL齿轮48向箭头C2方向旋转。并进一步,通过OL齿轮48使输入齿轮200向箭头F1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如图6~图8所示,输入齿轮200的旋转力经由子离合器弹簧202被传递到第二离合器116的旋转板128,旋转板128与基座部118一起向箭头F1方向旋转。
另外,基座118的旋转经由支承轴176以及轴承孔174被传递到离合器配重170,并且经由支承轴178以及轴承孔175被传递到离合器配重172,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随着基座118而绕该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由此,对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作用离心力。其结果是,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抵抗作用于杆148的复位弹簧164的作用力而向基座118的径向外侧绕支承轴176、178转动(倾斜)。
因此,连结突起158与离合器配重170的啮合爪180卡合并连结突起156与离合器配重172的啮合爪182卡合的杆148相对于基座118绕轴线向另一侧(图9的(A)以及(B)的箭头F1方向)转动。
若杆148相对于基座118绕轴线向另一侧转动,则离合器弹簧140的第二卡止部146通过杆148向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方向一侧(图9的(A)以及(B)的箭头F1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扩大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径尺寸,并且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紧贴。由此,第二离合器116进入工作状态,离合器弹簧140的旋转被传递到离合器齿轮136,离合器齿轮136向箭头F2方向旋转。如图14所示,由于在该离合器齿轮136的外齿138啮合有空转齿轮78的外齿79,因此空转齿轮78向箭头G1方向旋转。另外,通过空转齿轮78而带轴齿轮80向箭头H1方向旋转,带轴20与带轴齿轮80一起向卷绕方向旋转。通过该带轴20的旋转弥补牵引器弹簧82的作用力不足,且安全带织带以层状卷绕收纳于带轴20(所谓“卷绕辅助”)。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不具有上述卷绕辅助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从带轴20拉出安全带织带。即,能够抵抗卷绕辅助扭矩使带轴20容易地向拉出方向旋转。
若安全带织带被带轴20卷绕至最后,则通过马达控制装置切断向马达38的供电,停止马达38的输出轴的旋转。
若停止马达38的旋转,则离合器配重170以及离合器配重172通过作用于杆148的离合器弹簧140的作用力以及复位弹簧164的弹力而向基座118的径向内侧转动。因此,离合器弹簧140再次回到自然状态,卷绕部141的外周部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分离,从而立即解除上述的离合器弹簧140与离合器齿轮136的连结。由此,解除由第二离合器116实施的带轴20与马达38的输出轴的连结,从而能够再次拉出被带轴20卷绕的安全带织带。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100具备控制上述的马达38的旋转的控制装置102。
控制装置102由CPU102A、ROM102B、RAM102C、以及I/O(输入输出接口)102D与总线102E连接的计算机构成。
在ROM102B存储有用于控制马达38的程序。通过将存储于ROM102B的程序向RAM102C展开并使CPU102A执行来控制马达38。
在I/O102D连接有卡扣开关104、以及能够使第二离合器116工作的马达38,卡扣开关104的信号能够输入到控制装置102,并从控制装置102向马达38输出控制信号。
卡扣开关104是设置于供舌板插入的卡扣的开关,检测舌板相对于卡扣的装卸,并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装置102。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02基于卡扣开关104的信号来控制马达38的工作,从而在舌板从卡扣卸下时驱动马达38。而且,通过驱动马达38而使上述的第二离合器116工作并进行安全带织带的卷绕辅助。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安全带织带卷绕装置10中,使用以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离合器配重170、172的离心力进行工作的所谓离心离合器。由于离心离合器在工作时除了离心力之外还作用有惯性力,因此工作时的初始负载与工作后的负载相比变大,而耐久性成为问题。另外,因第二离合器116的工作时的初始负载变大而工作噪音也变大。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100为了减少第二离合器116的工作时的负载,在对马达38施加产生比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离心力的目标电压低的电压之后,对马达38施加目标电压。
以往,如图16的(A)所示,通过施加目标电压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在该情况下,如图16的(B)所示,在开始施加目标电压时,由于相对于第二离合器116的离合器配重170、172除了离心力还作用有惯性力,因此产生使第二离合器116工作的离心力以上的负载。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的(A)所示,在对马达38施加比目标电压低的第一电压之后,对马达38施加成为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压的第二电压。详细而言,对马达38施加比目标电压小且产生了使结合了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离合器配重170、172的离心力与惯性力的负载超过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离心力的负载的第一电压。然后,对马达38施加作用于第二离合器的离心力成为第二离合器116的离心力的第二电压。即,通过对马达施加比目标电压小的第一电压,从而与从开始施加目标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负载(结合了离心力与惯性力的负载)。由此,如图17的(B)所示,分散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负载,从而防止产生第二离合器116的工作所需要的离心力以上的负载。另外,通过从施加第一电压之后施加第二电压(目标电压),从而能够使第二电压(目标电压)施加时的惯性力与以往相比变小,并能够防止在第二离合器116产生过度的负载。
接下来,针对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100的控制装置102进行的具体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100的控制装置102所进行的具体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此外,图18的处理在安全带织带被安装且通过卡扣开关104检测出舌板向卡扣的插入的情况下开始。
在步骤S100中,控制装置102对是否检测出舌板的取下进行判定。该判定基于卡扣开关104的信号来判定,待机直到该判定为肯定,并移至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控制装置102对马达38施加第一电压并移至步骤S104。即,通过对马达38施加第一电压,由于通过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离合器配重170、172的离心力与惯性力而成为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离心力,因此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
在步骤S104中,控制装置102对马达38施加第二电压并移至步骤S106。通过对马达38施加第二电压,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离心力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离合器配重170、172,从而第二离合器116进入工作状态,并通过马达38的旋转来卷绕安全带织带。这样,通过从对马达38施加第一电压之后对马达38施加第二电压,从而能够分散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负载,防止产生第二离合器116的工作所需要的离心力以上的负载。此外,虽然根据从施加第一电压的到施加第二电压为止的时间为,第二离合器116从暂时工作停止到再次工作,但通过从施加第一电压到施加第二电压,从而可以得到能够分散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负载。
在步骤S106中,控制装置102对安全带织带的卷绕是否已经结束进行判定。该判定例如对马达38的负荷是否为预先决定的值以上,或是否通过检测卷绕安全带织带的带轴20的旋转的传感器检测出旋转停止等来进行判定,待机直至该判定为肯定,并移至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控制装置102停止向马达38的电压施加而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马达38施加比产生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离心力的目标电压低的电压之后施加目标电压,从而能够分散作用于第二离合器116的负载并防止过度的负载的产生。由此,能够提高第二离合器116的耐久性,并能够减少第二离合器116的工作噪音。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第一电压是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大小的电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第一电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电压可以作为第二离合器116不进行工作的电压,也可以作为第一电压施加之后施加第二电压时第二离合器116进行工作的电压。即使这样,也能够对通过第一电压作用于离心离合器116的惯性力进行分散,从而能够将第一电压施加之后施加目标电压时的惯性力与以往相比更加减少,并能够防止过度的负载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控制装置102以从第一电压开始阶段性地提升电压至第二电压的方式对马达38施加电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9的(A)所示,可以以从对马达38施加第一电压之后电压向右上方上升缓缓地提升电压至第二电压的方式对马达38施加电压。或者如图19的(B)所示,可以对马达38施加三个阶段的电压,也可以对马达38施加四个阶段以上的电压。
另外,虽然对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102所进行的处理作为软件的处理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作为通过硬件进行的处理,可以作为结合了硬件和软件的双方的处理。
另外,由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102进行处理可以作为程序存储于存储介质并使其流通。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Claims (4)

1.一种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其能够使离心离合器工作;以及
控制部,其在使所述离心离合器工作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来控制向所述马达施加的施加电压,即:对所述马达施加比所述离心离合器进行工作的目标电压小的第一电压之后,对所述马达施加所述目标电压,
所述第一电压是产生如下负载的电压,即:使作用于所述离心离合器的离心力与惯性力结合的负载超过所述离心离合器进行工作的离心力的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对向所述马达施加的施加电压进行控制,即:自施加所述第一电压开始阶段性地将电压提升至所述目标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对向所述马达施加的施加电压进行控制,即:自施加所述第一电压开始逐渐将电压提升至所述目标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离合器与卷绕安全带织带的带轴连接,在将安全带织带卷绕于所述带轴时,通过驱动所述马达来使所述离心离合器工作。
CN201710372826.4A 2016-05-26 2017-05-24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Active CN1074443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5643 2016-05-26
JP2016105643A JP6211136B1 (ja) 2016-05-26 2016-05-26 ウェビング巻取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4335A CN107444335A (zh) 2017-12-08
CN107444335B true CN107444335B (zh) 2021-06-11

Family

ID=58765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72826.4A Active CN107444335B (zh) 2016-05-26 2017-05-24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1431B2 (zh)
EP (1) EP3248847B1 (zh)
JP (1) JP6211136B1 (zh)
KR (1) KR20170134204A (zh)
CN (1) CN1074443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5951B2 (ja) * 2015-07-07 2019-08-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20083147A (ja) * 2018-11-28 2020-06-0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7748A (zh) * 2012-06-21 2014-01-1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909898A (zh) * 2013-01-09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装置
CN104760567A (zh) * 2014-01-06 2015-07-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卷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8939A (en) * 1994-04-04 1996-10-29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at belt retractor system
JP4614414B2 (ja) * 2000-09-12 2011-01-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の弛み除去システム
JP4019801B2 (ja) * 2002-06-05 2007-12-1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の故障診断装置
JP2005028970A (ja) * 2003-07-10 2005-02-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6044300A (ja) * 2004-07-30 2006-02-16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4630181B2 (ja) 2005-09-07 2011-02-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JP4492732B2 (ja) * 2008-05-13 2010-06-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駆動装置状態判定方法
US7806007B2 (en) 2008-10-16 2010-10-0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etermining seat belt tension in a motorized seat belt apparatus
JP2010111159A (ja) * 2008-11-04 2010-05-20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ES2541595T3 (es) * 2010-10-21 2015-07-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Disposición de accionamiento
JP5870420B2 (ja) * 2011-08-25 2016-03-01 タカタ株式会社 拘束装置
JP2015024759A (ja) * 2013-07-26 2015-0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6278916B2 (ja) * 2015-02-24 2018-02-1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7748A (zh) * 2012-06-21 2014-01-1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909898A (zh) * 2013-01-09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装置
CN104760567A (zh) * 2014-01-06 2015-07-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11136B1 (ja) 2017-10-11
EP3248847B1 (en) 2020-05-06
JP2017210163A (ja) 2017-11-30
US20170341626A1 (en) 2017-11-30
EP3248847A1 (en) 2017-11-29
US10421431B2 (en) 2019-09-24
KR20170134204A (ko) 2017-12-06
CN107444335A (zh) 2017-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24213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及びクラッチ機構
CN107709103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4698273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EP1524159B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JP4699725B2 (ja)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JP2004042782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06123750A1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EP1690757B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seat belt apparatus, and vehicle with a seat belt apparatus
CN111231886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6175099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312626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7444335B (zh)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JP3924212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964750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4268896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208295B1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211140B1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8134920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4838092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4042789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KR100835940B1 (ko) 안전 벨트용 리트랙터의 긴급 록킹 기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