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43700B - 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43700B
CN107443700B CN201710378367.0A CN201710378367A CN107443700B CN 107443700 B CN107443700 B CN 107443700B CN 201710378367 A CN201710378367 A CN 201710378367A CN 107443700 B CN107443700 B CN 107443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mass
meth
resin composition
thermop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783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43700A (zh
Inventor
大松一喜
大关美保
山下恭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43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3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43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3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3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4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cooling dru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30Mixing; Kneading 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 B29B7/34Mixing; Kneading 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 B29B7/52Mixing; Kneading 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with rollers or the like, e.g. cale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30Mixing; Kneading 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 B29B7/32Mixing; Kneading 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with non-movable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30Mixing; Kneading 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 B29B7/58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B7/6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feeding, e.g. end guides for the incoming material
    • B29B7/603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feeding, e.g. end guides for the incoming material in measured doses, e.g. proportioning of several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8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B7/82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 B29C48/21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the layers being joined at their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halide (co)polymers, e.g. PVC, PVDC, PVF, PVD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manufactured and immediately laminated before reaching its stable state, e.g. in which a layer is extruded and laminated while in semi-molten state
    • B32B37/153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manufactured and immediately laminated before reaching its stable state, e.g. in which a layer is extruded and laminated while in semi-molten state at least one layer is extruded and immediately laminated while in semi-molten st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9/00Layered pro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透明性优异的树脂层叠体的方法。该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工序(i):至少将(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树脂组合物(a)的工序,在此,基于该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该树脂组合物(a)含有35~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5~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0~300000;以及工序(ii):得到至少具有中间层(A)以及分别存在于该中间层(A)的两侧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树脂层叠体的工序,所述中间层(A)由该树脂组合物(a)形成,所述热塑性树脂层(B)和(C)分别由热塑性树脂(b)和(c)形成。

Description

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显示装置的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和该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手机、便携式游戏机、音乐播放器、平板终端等显示装置具备触摸屏的情况正在增加。在这样的显示装置的表面通常使用玻璃片,但从显示装置的轻量化的趋势、加工性的观点考虑,开发了作为玻璃片的替代品的塑料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成为玻璃片的替代品的塑料片,公开了含有甲基丙烯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的透明片和包含该透明片的多层片,记载了这些片充分满足透明性和相对介电常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46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可知如果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没有均质地混合,则有时在制造片时产生透明的部分和白浊的部分,进而,即使是透明的部分,在60℃、相对湿度90%这样的高温高湿环境下放置时也容易产生透明的部分和白浊的部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透明性优异的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和该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至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包括以下的优选方案。
[1]一种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i):至少将(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树脂组合物(a)的工序,在此,基于该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该树脂组合物(a)含有35~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5~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0~300000;以及
工序(ii):得到至少具有中间层(A)以及分别存在于该中间层(A)的两侧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树脂层叠体的工序,所述中间层(A)由该树脂组合物(a)形成,所述热塑性树脂层(B)和(C)分别由热塑性树脂(b)和(c)形成。
[2]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序(i)中,得到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
[3]根据[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序(ii)中,通过共挤出得到树脂层叠体。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序(i)中,以树脂组合物(a)的组成不均成为6质量%以下的方式进行熔融混炼。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该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树脂组合物(a)中的碱金属的含量为50ppm以下。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甲基)丙烯酸树脂为(a1)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物,和/或
(a2)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式(1)表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1个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基于构成聚合物的全部结构单元,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为50~99.9质量%,来自式(1)表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1个结构单元为0.1~50质量%。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031
[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1为氢原子时,R2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R1为甲基时,R2表示碳原子数2~8的烷基。]。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偏氟乙烯树脂为聚偏氟乙烯。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偏氟乙烯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在3.8kg负荷、230℃下测定进行时为0.1~40g/10分钟。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树脂层叠体的膜厚的平均值为100~2000μm,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膜厚的平均值分别为10~200μm。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的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为100~160℃。
[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紫外线吸收剂,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0.005~2.0质量%。
[13]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5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树脂。
[14]根据[13]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300000。
[15]一种树脂组合物,是至少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基于该树脂组合物所含的全部树脂,含有35~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5~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该(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0~300000,该树脂组合物的组成不均为6质量%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透明性优异的树脂层叠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使用的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包含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优选的一个形态的截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单轴挤出机(挤出热塑性树脂b的熔融物)
2 单轴挤出机(挤出树脂组合物a的熔融物)
3 单轴挤出机(挤出热塑性树脂c的熔融物)
4 供料头
5 多歧管型模头
6 膜状的熔融树脂层叠体
7 第1冷却辊
8 第2冷却辊
9 第3冷却辊
10 树脂层叠体
10A 中间层(A)
10B 热塑性树脂层(B)
10C 热塑性树脂层(C)
11 偏振片
12 光学粘合层
13 液晶单元
14 液晶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树脂层叠体是至少具有中间体层(A)以及分别存在于该中间体层(A)的两侧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热塑性树脂层(C)的树脂层叠体,通过包括以下的工序(i)和工序(ii)的方法而得到。
换言之,本发明是至少具有按热塑性树脂层(B)/中间层(A)/热塑性树脂层(C)的顺序层叠的构成的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i)和工序(ii)。
<工序(i)>
工序(i)是至少将(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树脂组合物(a)的工序。
作为(甲基)丙烯酸树脂,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腈等(甲基)丙烯酸单体的均聚物、2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单体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以外的单体的共聚物等。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术语“(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从容易提高树脂层叠体的硬度、耐气候性、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树脂优选为甲基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是以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主体的单体的聚合物,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酯的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2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5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与50质量%以下的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的单体的共聚物等。作为甲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的单体的共聚物,从容易提高树脂层叠体的光学特性、耐气候性的观点考虑,相对于单体的总量,优选7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与30质量%以下的其它单体的共聚物,更优选9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与10质量%以下的其它单体的共聚物。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的单体,可举出丙烯酸酯、分子内具有1个聚合性的碳-碳双键的单官能单体。
作为单官能单体,例如可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和乙烯基甲苯等苯乙烯单体、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等烯基氰化物、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N-取代马来酰亚胺等。
对于(甲基)丙烯酸树脂,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可以共聚苯基马来酰亚胺、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和甲基马来酰亚胺等N-取代马来酰亚胺,也可以向分子链中(也称为聚合物中的主骨架中或主链中)导入内酯环结构、戊二酸酐结构或戊二酰亚胺结构等。
从容易提高树脂层叠体的硬度、耐气候性、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树脂具体而言优选为(a1)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物,和/或
(a2)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式(1)表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1个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基于构成共聚物的全部结构单元,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为50~99.9质量%,优选为70.0~99.8质量%,更优选为80.0~99.7质量%,来自式(1)表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1个结构单元为0.1~50质量%,优选为0.2~30质量%,更优选为0.3~20质量%。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061
[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1为氢原子时,R2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R1为甲基时,R2表示碳原子数2~8的烷基。]
在此,各结构单元的含量可以通过利用热解气相色谱法对得到的聚合物进行分析并测定与各单体对应的峰面积来算出。
式(1)中,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1为氢原子时,R2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R1为甲基时,R2表示碳原子数2~8的烷基。作为碳原子数2~8的烷基,可举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等。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R2优选为碳原子数2~4的烷基,更优选为乙基。
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以下,有时记为Mw)为100000~300000。如果Mw比上述的下限低,则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时的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不充分,如果Mw比上述的上限高,则得不到制造树脂层叠体时的成膜性。从容易提高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时的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树脂的Mw优选为120000以上,更优选为150000以上。从制造树脂层叠体时的成膜性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树脂的Mw优选为250000以下,更优选为200000以下。重均分子量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进行测定。
(甲基)丙烯酸树脂具有通常为0.1~20g/10分钟、优选为0.2~5g/10分钟、更优选为0.5~3g/10分钟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以下,有时记为MFR),所述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是在3.8kg负荷、230℃下测定而得到的。MFR为上述的上限以下容易提高得到的膜的强度,因而优选,从树脂层叠体的成膜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上述的下限以上。MFR可以依据JIS K7210:1999“塑料-热塑性塑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的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关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的材料,该JIS中规定在温度230℃、负荷3.80kg(37.3N)下进行测定。
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树脂具有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02℃以上的维卡软化温度(以下,有时记为VST)。VST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150℃以下。VST可以依据JIS K 7206:1999,通过其中记载的B50法进行测定。可以通过调整单体的种类、其比例而将VST调整为上述的范围。
(甲基)丙烯酸树脂可以通过利用悬浮聚合、本体聚合等公知的方法使上述的单体聚合而制备。此时,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链转移剂将MFR、Mw、VST等调整为优选的范围。链转移剂可以使用适当的市售品。链转移剂的添加量可以根据单体的种类、其比例、要求的特性等适当决定。
作为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偏氟乙烯树脂,可举出偏氟乙烯的均聚物、偏氟乙烯与其它单体的共聚物。从容易提高得到的膜的透明性的观点考虑,偏氟乙烯树脂优选为选自三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三氟氯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和乙烯中的至少1种单体与偏氟乙烯的共聚物和/或偏氟乙烯的均聚物(聚偏氟乙烯),更优选为聚偏氟乙烯。
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偏氟乙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100000~500000,更优选为150000~450000,进一步更优选为200000~450000,特别优选为350000~450000。Mw为上述的下限以上在将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例如60℃,相对湿度90%)时容易提高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因而优选。另外,Mw为上述的上限以下容易提高树脂层叠体的成膜性,因而优选。重均分子量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进行测定。
偏氟乙烯树脂具有优选为0.1~40g/10分钟、更优选为0.1~35g/10分钟、进一步更优选为0.1~30g/10分钟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所述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是在3.8kg负荷、230℃下测定而得到的。MFR更优选为0.2g/10分钟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5g/10分钟以上。另外,MFR更优选为20g/10分钟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g/10分钟以下,特别优选为2g/10分钟以下。MFR为上述的上限以下容易抑制长时间使用树脂层叠体时透明性的降低,因而优选。MFR为上述的下限以上容易提高树脂层叠体的成膜性,因而优选。MFR可以依据JIS K7210:1999“塑料-热塑性塑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的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在工业上,偏氟乙烯树脂通过悬浮聚合法或乳液聚合法来制造。悬浮聚合法通过以水为介质,用分散剂使单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于介质中,将溶解于单体中的有机过氧化物作为聚合引发剂使其聚合来实施,得到100~300μm的粒状的聚合物。悬浮聚合物与乳液聚合物相比,制造工序简单,粉体的操作性优异,另外,不像乳液聚合物那样含有包含碱金属的乳化剂、盐析剂,因而优选。
偏氟乙烯树脂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优选的市售品的例子,可举出Kureha株式会社的“KF polymer(注册商标)T#1300、T#1100、T#1000、T#850、W#850、W#1000、W#1100和W#1300”,Solvay公司制的“SOLEF(注册商标)6012、6010和6008”。
在工序(i)中,基于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至少将35~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5~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更优选将37~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3~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进一步优选将38~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2~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尤其优选将38~43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2~57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如果(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量为上述的下限值以上,则得到充分的透明性,如果为上述的上限值以下,则得到充分的介电常数。如果偏氟乙烯树脂的量为上述的下限值以上,则得到充分的介电常数,如果为上述的上限值以下,则得到耐气候性和充分的透明性。
在本发明中,由于包括至少将上述(甲基)丙烯酸树脂和上述偏氟乙烯树脂以上述比例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树脂组合物(a)的工序(i),因此,能够提高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与偏氟乙烯树脂的混合性,得到均质的树脂组合物(a)。因此,在工序(ii)中,能够进一步提高由树脂组合物(a)形成的中间层(A)的均质性,得到具有优异的透明性的树脂层叠体。进而,即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例如温度60℃、湿度90%的环境下)使用也维持优异的透明性。进而,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即使树脂层叠体的生产规模扩大,也能够以充分的透明性得到树脂层叠体。
从容易使树脂熔融,容易提高混合性这样的观点考虑,熔融温度可以优选为150℃以上,更优选为1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上,从容易抑制树脂的热解这样的观点考虑,熔融温度可以优选为350℃以下,更优选为3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以下。另外,从容易提高混合性这样的观点考虑,进行熔融混炼时的剪切速度可以优选为10/秒以上,更优选为20/秒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秒以上,从容易抑制树脂的分解这样的观点考虑,进行熔融混炼时的剪切速度优选为1000/秒以下,更优选为700/秒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0/秒以下。
熔融混炼时间只要能够充分地进行熔融混炼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1000秒,更优选为20~600秒,进一步优选为30~300秒。另外,熔融混炼可以在常压或减压下进行,也可以在真空下进行。
作为熔融混炼中使用的设备,可以使用通常的混合机、混炼机,例如可举出单轴混炼机、多轴混炼机(例如双轴混炼机等)、亨舍尔混合机、班伯里密炼机、捏合机、辊式研磨机等。另外,在上述范围内增大剪切速度时,可以使用高速剪切加工装置等。特别是如果使用挤出造粒机、挤出机等尤其是双轴挤出造粒机、双轴挤出机等进行熔融混炼,则能够提高混合性或混炼性,容易使得到的树脂层叠体显现优异的透明性,因而优选。应予说明,可以并用2种以上的混合机、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
在优选的方案中,在熔融温度为220~270℃、剪切速度为10~200/秒和熔融混炼时间为30~300秒这样的条件下使用挤出造粒机(例如双轴挤出造粒机等)或挤出机(例如双轴挤出机等)进行熔融混炼。
剪切速度可以通过惯用的方法来调整。使用挤出造粒机、挤出机时,可以通过变更螺杆形状、螺杆的长度(L)与螺杆直径(D)之比(L/D)、螺杆转速等条件来控制。
树脂组合物(a)可以通过将(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以及与这些树脂不同的1种以上的其它树脂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含有其它树脂时,只要不明显损害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则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从树脂层叠体的硬度和耐气候性的观点考虑,基于该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其它树脂的量优选为1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下。作为其它树脂,例如可举出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组合物(a)可以进一步含有其它树脂,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其它树脂的量优选为1质量%以下,更优选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树脂仅为(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
树脂组合物(a)可以在不阻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一步含有通常所使用的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举出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发泡剂、润滑剂、脱模剂、防静电剂、阻燃剂、脱模剂、聚合抑制剂、阻燃助剂、增强剂、成核剂、上蓝剂等着色剂等。
作为着色剂,可举出具有蒽醌骨架的化合物、具有酞菁骨架的化合物等。这些着色剂中,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蒽醌骨架的化合物。
树脂组合物(a)进一步含有着色剂时,着色剂的含量可以根据目的、着色剂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使用上蓝剂作为着色剂时,基于含有上蓝剂的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其含量可以为0.01~10ppm左右。该含量优选为0.01ppm以上,更优选为0.05pp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1ppm以上,另外,优选为7ppm以下,更优选为5pp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4ppm以下,特别优选为3ppm以下。上蓝剂可以适当地使用公知的物质,例如,按照商品名可分别举出Macrolex(注册商标)Blue RR(Bayer公司制)、Macrolex(注册商标)Blue 3R(Bayer公司制)、Sumiplast(注册商标)Viloet B(Sumika Chemtex公司制)和Polysynthren(注册商标)Blue RLS(Clariant公司制)、Diaresin Violet D、Diaresin Blue G、DiaresinBlue N(以上为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举出在200~320nm或320~400nm具有极大吸收的紫外线吸收剂。具体而言,可举出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苯甲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氰基丙烯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单独使用这些紫外线吸收剂中的1种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从能够更有效地防御紫外线带来的损伤的观点考虑,也优选并用在200~320nm具有极大吸收的至少1种紫外线吸收剂和在320~400nm具有极大吸收的至少1种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举出ChemiproKasei株式会社制的“Kemisorb102”(2,4-双(2,4-二甲基苯基)-6-(2-羟基-4-N-辛氧基苯基)-1,3,5-三嗪)(吸光度0.1)、ADEKA株式会社制的“ADEKA STAB LA-F70”(2,4,6-三(2-羟基-4-己氧基-3-甲基苯基)-1,3,5-三嗪)(吸光度0.6)、“ADEKA STABLA-31、LA-31RG、LA-31G”(2,2’-亚甲基双(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吸光度0.2)、ADEKA株式会社制的“ADEKA STAB LA-46”(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2-(2-乙基己酰氧基)乙氧基)苯酚)(吸光度0.05)或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的“Tinuvin 1577”(2,4-二苯基-6-(2-羟基-4-己氧基苯基)-1,3,5-三嗪)(吸光度0.1)等。对于例示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吸光度,将紫外线吸收剂以浓度成为10mg/L的方式溶解于氯仿,利用HITACHI制的光谱光度计U-4100测定在380nm的数值。
树脂组合物(a)进一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时,各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可以根据目的、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例如,基于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可以为0.005~2.0质量%左右。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优选为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2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03质量%以上。另外,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优选为1.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从容易提高紫外线吸收效果的观点考虑,优选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为上述的下限以上,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为上述的上限以下容易防止树脂层叠体的色调(例如黄度指数YI)的变化,因而优选。优选以上述的量使用例如作为上述市售品的“ADEKA STAB LA-31、LA-31RG、LA-31G”。
树脂组合物(a)含有上述其它树脂和/或上述添加剂时,可以将其它树脂和/或添加剂与(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一起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树脂组合物(a),也可以在(甲基)丙烯酸树脂与偏氟乙烯树脂的熔融混炼后,加入其它树脂和/或添加剂而得到树脂组合物(a)。从提高树脂组合物(a)的均质性,提高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这样的观点考虑,优选将其它树脂和/或添加剂与(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一起进行熔融混炼。
树脂组合物(a)含有其它树脂和/或添加剂时,只要将(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与其它树脂和/或添加剂在能够充分熔融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即可,例如,可以以上述例示的熔融温度、熔融时间、剪切速度等使用上述例示的混合机或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应予说明,在树脂组合物(a)含有其它树脂和/或添加剂的情况下,也优选上述例示的优选的熔融温度、熔融时间、剪切速度以及混合机或混炼机。
基于中间层(A)所含的全部树脂,树脂组合物(a)中的碱金属的含量优选为50ppm以下,更优选为3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ppm以下,特别优选为1ppm以下。树脂组合物(a)中的碱金属的含量为上述的上限以下容易抑制将树脂层叠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使用时的透明性的降低,因而优选。树脂组合物(a)中的碱金属的含量的下限值为0,从容易抑制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的降低的观点考虑,极其优选实质上不含碱金属。在此,制造工序中使用的微量的乳化剂等残留在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或偏氟乙烯树脂中。因此,在树脂组合物(a)含有例如0.05ppm以上的来自残留的乳化剂的钠、钾等碱金属。特别是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或偏氟乙烯树脂通过乳液聚合得到时,残留在树脂中的乳化剂的量变多,树脂组合物(a)中的碱金属的含量也变高。从容易抑制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的降低的观点考虑,作为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优选使用碱金属的含量少的树脂。
为了使树脂中的碱金属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只要在树脂聚合时减少含有碱金属的化合物的使用量或者增加聚合后的清洗工序来除去含有碱金属的化合物即可。碱金属的含量例如可以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而求出。作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例如只要将进行测定的样品颗粒通过高温灰化熔解法、高温灰化酸溶解法、添加Ca灰化酸溶解法、燃烧吸收法、低温灰化酸溶解法等适当的方法将样品灰化,使其溶解于酸中,对该溶解液进行定容,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碱金属的含量即可。
在工序(i)中,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的树脂组合物(a)优选在供给于工序(ii)之前,成型为固体状、粉末状等。作为固体状的具体形状,可例示颗粒状、环状、片状、蜂窝状等。这些形状中,如果由成型为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形成中间层(A),则能够提高操作性,因而优选。
颗粒状表示球状、圆柱状、椭圆柱状、多棱柱(例如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等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的固体状,其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的表面可以具有凹凸,也可以为大致球状、大致圆柱状、大致椭圆柱状、大致多棱柱等。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例如具有1~5mm、优选为1.5~4mm的颗粒直径,例如具有2~10mm、优选为3~8mm的颗粒长度。应予说明,颗粒直径是短径和长径的平均值,颗粒长度是与上述截面垂直的方向的颗粒的最大长度。
将熔融混炼的树脂组合物(a)成型为颗粒状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惯用的方法,例如将使用挤出造粒机(例如双轴挤出造粒机等)熔融混炼的树脂组合物(a)从模唇排出后用水层等冷却后,切断成颗粒状的方法。
本发明中,在工序(i)中,将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成分,即上述(甲基)丙烯酸树脂和上述偏氟乙烯树脂与根据需要的其它树脂、添加剂等以树脂组合物(a)的组成不均优选为6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4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下、尤其是2质量%以下的方式进行熔融混炼。另外,组成不均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上或1质量%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4%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下的方式进行熔融混炼。如果以组成不均成为上述范围的方式进行熔融混炼,则能够得到均质的中间层(A),进一步提高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进而,即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例如温度60℃、湿度90%的环境下)长时间使用也能够维持优异的透明性。进而,即使树脂层叠体的生产规模扩大,也能够得到具有充分的透明性的树脂层叠体。应予说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或核磁共振光谱法(NMR法)等对20个树脂组合物(a)测定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质量%),组成不均(质量%)表示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多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上限值)与最少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下限值)之差。
应予说明,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树脂和添加剂的比例以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树脂为基准进行记载,但由于在工序(ii)中由树脂组合物(a)形成中间层(A),因此,换言之,上述的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树脂和添加剂以及它们的比例也是中间层(A)所含的树脂和添加剂以及它们的比例。关于碱金属的含量,也可以说是相同的,上述的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碱金属量也可以说是中间层(A)所含的碱金属量。
<工序(ii)>
工序(ii)是得到至少具有中间层(A)以及分别存在于该中间层(A)的两侧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树脂层叠体的工序,所述中间层(A)由上述树脂组合物(a)形成,所述热塑性树脂层(B)和(C)分别由上述热塑性树脂(b)和(c)形成。
热塑性树脂(b)和(c)至少含有1种热塑性树脂。从容易提高成型加工性的观点考虑,基于各个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优选含有60质量%以上、更优选含有7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含有80质量%以上的热塑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的量的上限为100质量%。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烯烃树脂等。从容易提高热塑性树脂层(B)和(C)与中间层(A)的粘接性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优选为(甲基)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可以含有相同的热塑性树脂,也可以含有相互不同的热塑性树脂。从容易提高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的观点、容易抑制翘曲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层(B)和(C)优选含有相同的热塑性树脂。
从树脂层叠体的耐热性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的树脂具有优选为100~160℃、更优选为102~155℃、进一步更优选为102~152℃的维卡软化温度。在此,热塑性树脂含有1种树脂时,上述的维卡软化温度为该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热塑性树脂含有2种以上的树脂时,上述的维卡软化温度为多个树脂的混合物的维卡软化温度。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基依据JIS K7206:1999“塑料-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温度(VST)试验方法”中规定的B50法进行测定。维卡软化温度可以使用热变形测试仪(例如,株式会社安田精机制作所制的“148-6连型”)进行测定。测定可以使用将各原料压制成型为3mm厚的试验片进行。
出于提高热塑性树脂层的强度、弹性等目的,热塑性树脂(b)和(c)可以进一步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外的其它树脂(例如填料、树脂粒子等热固化性树脂)。此时,基于各个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其它树脂的量优选为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其它树脂的量的下限为0质量%。
热塑性树脂(b)和(c)可以在不阻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一步含有通常所使用的各种添加剂。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添加剂、比例的范围等可以与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添加剂、其比例的范围相同,优选的添加剂、比例的范围也可以相同。
从成型加工性良好,容易提高与中间层(A)的密合性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b)和(c)优选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
以下对热塑性树脂(b)和(c)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进行说明。该方案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从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表面硬度的观点考虑,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优选含有50质量%以上、更优选含有6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含有7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树脂。
作为(甲基)丙烯酸树脂,可举出关于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所记载的树脂。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关于树脂组合物(a)所记载的优选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也同样优选。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与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从成型加工性良好,容易提高力学强度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0~300000,更优选为70000~250000。重均分子量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进行测定。
该方案中,热塑性树脂(b)和(c)可以进一步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甲基)丙烯酸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优选与(甲基)丙烯酸树脂相容的热塑性树脂。具体而言,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例如电气化学工业制的“Resisfy”)、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例如Arkema制的“Altuglas HT121”)、聚碳酸酯树脂。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优选具有优选为115℃以上、更优选为117℃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20℃以上的维卡软化温度,所述维卡软化温度是依据JIS K 7206:1999测定而得到的。应予说明,从耐热性和表面硬度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b)和(c)优选实质上不含偏氟乙烯树脂。
该方案中,从提高耐擦伤性的观点考虑,由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形成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铅笔硬度优选为HB以上,更优选为F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H以上。
接下来,以下对热塑性树脂(b)和(c)含有聚碳酸酯树脂的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进行说明。该方案中,热塑性树脂(b)和(c)含有1种以上的聚碳酸酯树脂。从耐冲击性的观点考虑,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优选含有60质量%以上、更优选含有7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含有80质量%以上的聚碳酸酯树脂。
作为聚碳酸酯树脂,例如可举出通过使各种二羟基二芳基化合物与光气反应的光气法或使二羟基二芳基化合物与碳酸二苯酯等碳酸酯反应的酯交换法而得到的聚合物,具体而言,可举出由2,2-双(4-羟基苯基)丙烷(通称双酚A)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
作为上述二羟基二芳基化合物,除双酚A以外,可举出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辛烷、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2,2-双(4-羟基苯基-3-甲基苯基)丙烷、1,1-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氯苯基)丙烷这样的双(羟基芳基)烷烃类,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这样的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4,4’-二羟基二苯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醚这样的二羟基二芳基醚类,4,4’-二羟基二苯硫醚这样的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4,4’-二羟基二苯亚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亚砜这样的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4,4’-二羟基二苯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砜这样的二羟基二芳基砜类。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使用2种以上,除它们以外,可以混合使用哌嗪、二哌啶基对苯二酚、间苯二酚、4,4’-二羟基联苯等。
进而,可以混合使用上述的二羟基芳基化合物和如下所示的3元以上的酚化合物。作为3元以上的酚,可举出间苯三酚、4,6-二甲基-2,4,6-三-(4-羟基苯基)-庚烯、2,4,6-二甲基-2,4,6-三-(4-羟基苯基)-庚烷、1,3,5-三-(4-羟基苯基)-苯、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和2,2-双-〔4,4-(4,4’-二羟基二苯基)-环己基〕-丙烷等。
作为上述聚碳酸酯树脂以外的聚碳酸酯树脂,可举出由异山梨醇和芳香族二醇合成的聚碳酸酯。作为该聚碳酸酯的例子,可举出三菱化学制“DURABIO(注册商标)”。
作为聚碳酸酯树脂,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举出Sumika Styron Polycarbonate株式会社制的“CALIBRE(注册商标)301-4、301-10、301-15、301-22、301-30、301-40、SD2221W、SD2201W、TR2201”等。
该方案中,从容易提高耐冲击性和成型加工性的观点考虑,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20000~70000,更优选为25000~60000。重均分子量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进行测定。
该方案中,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聚碳酸酯树脂具有优选为3~120cm3/10分钟、更优选为3~80cm3/10分钟、进一步更优选为4~40cm3/10分钟、特别优选为10~40cm3/10分钟的熔体体积流动速率(以下,也称为MVR),所述熔体体积流动速率是在温度300℃和负荷1.2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如果MVR比上述的下限高,则流动性足够高,在熔融共挤出成型等中容易成型加工,不易产生外观不良,因而优选。如果MVR比上述的上限低,则容易提高热塑性树脂层的强度等机械特性,因而优选。MVR可以依据JIS K 7210在1.2kg的负荷下、30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该方案中,热塑性树脂(b)和(c)可以进一步含有1种以上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作为聚碳酸酯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优选与聚碳酸酯树脂相容的热塑性树脂,更优选(甲基)丙烯酸树脂,进一步更优选结构中具有芳香环或环烯烃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含有聚碳酸酯树脂和上述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与仅含有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由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形成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表面硬度,因而优选。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中,从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耐光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紫外线吸收剂,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0.005~2.0质量%。
热塑性树脂(b)和(c)优选为固体状(例如,颗粒状、环状、片状、蜂窝状、粉末状、珠状等,从操作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颗粒状。
热塑性树脂(b)和(c)含有2种以上的树脂、添加剂等时,可以将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树脂、添加剂等进行混合或混炼而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c),优选将各热塑性树脂所含的树脂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c)。应予说明,熔融混炼中使用的设备等可以与关于树脂组合物(a)的熔融混炼在上述所记载的温度、时间、设备等相同,优选的温度、时间、设备等也可以相同。
另外,熔融混炼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c)可以直接形成热塑性树脂层(B)和(C),但通常在形成各层之间成型为固体状或粉末状。固体状的具体形状可例示颗粒状、环状、片状、蜂窝状、珠状、粉末状等,从操作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颗粒状。可以通过例如使用挤出造粒机等的惯用方法成型为颗粒状。
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c)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c)的组成不均可以分别为与树脂组合物(a)中上述例示的组成不均相同的范围。
本发明中的树脂层叠体例如可以通过利用熔融挤出成型法、溶液流延制膜法、热压法、注射成型法等由树脂组合物(a)、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c)分别制作中间层(A)、热塑性树脂层(B)和热塑性树脂层(C),然后将它们介由例如粘合剂或粘接剂进行贴合而制造,也可以将树脂组合物(a)、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c)通过共挤出进行层叠一体化来制造。通过贴合来制造树脂层叠体时,各层的制作优选使用注射成型法和挤出成型法,特别优选使用挤出成型法。在树脂层叠体的制成方法中,优选通过将树脂组合物(a)、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c)共挤出而制造树脂层叠体的方法。在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通过将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颗粒状的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颗粒状的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c)进行熔融共挤出而制造树脂层叠体。如果使用该方法,则能够形成均质的各层,以良好的透明性得到树脂层叠体,并且能够简便且容易地制造。应予说明,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热塑性树脂(b)和(c)是还包含2种以上的树脂、添加剂等的组合物、即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c)的含义。
熔融共挤出成型例如是将树脂组合物(a)、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c)分别投入2台或3台单轴或双轴挤出机分别进行熔融混炼后,介由供料头模头、多歧管模头等将由树脂组合物(a)形成的中间层(A)以及热塑性树脂层(B)和(C)进行层叠一体化、挤出的成型法。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和(c)为相同的组合物时,可以将在1个挤出机内熔融混炼的1个组合物介由供料头模头等分成2份,形成热塑性树脂层(B)和(C)。从模唇挤出的熔融树脂层叠体优选利用例如辊单元(例如冷却辊)等进行冷却、固化。
熔融树脂层叠体的冷却采用冷却辊时,通常,在冷却辊后设置牵引辊,利用该牵引辊卷取树脂层叠体。冷却辊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10,优选为2~5,特别为3。树脂层叠体的厚度可以通过调整牵引辊的牵引速度、从模唇排出熔融树脂层叠体的排出速度而变更。牵引辊的牵引速度优选为0.5~10m/分钟,更优选为1~9m/分钟,进一步优选为1.5~8m/分钟。
<树脂层叠体>
对于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从提高树脂层叠体的透明性的观点、抑制翘曲的观点考虑,优选树脂层叠体的膜厚的平均值为100~2000μm,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膜厚的平均值分别为10~200μm。
从树脂层叠体的刚性的观点考虑,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膜厚的平均值优选为100μm以上,更优选为200μ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00μm以上。另外,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膜厚的平均值优选为20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μm以下。树脂层叠体的膜厚利用数显千分尺进行测定。将在树脂层叠体的10个点进行上述测定而得到的平均值作为膜厚的平均值。
对于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从容易提高表面硬度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膜厚的平均值分别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30μ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50μm以上。另外,从介电常数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膜厚的平均值分别优选为200μm以下,更优选为175μ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50μm以下。热塑性树脂层的膜厚的平均值的测定方法如上所述。
对于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从介电常数的观点考虑,中间层(A)的膜厚的平均值优选为100μm以上,更优选为200μ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00μm以上。另外,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中间层(A)的膜厚的平均值优选为1500μm以下,更优选为1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μm以下。中间层(A)的膜厚的平均值可以通过与热塑性树脂层的膜厚的平均值的测定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
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由于包括工序(i),因此,得到均质的中间层(A)。因此,中间层(A)的组成不均小,可以优选为5.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质量%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4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下,尤其是2质量%以下。另外,组成不均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上或1质量%以上。应予说明,对100个树脂层叠体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或核磁共振光谱法(NMR法)等测定树脂层叠体的中间层(A)所含的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质量%),中间层(A)的组成不均(质量%)表示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多的树脂层叠体的中间层(A)的含量(上限值)与最少的树脂层叠体的中间层(A)的含量(下限值)之差。
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优选在目视观察时是透明的。具体而言,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具有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88%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90%以上的总光线透射率(Tt),所述总光线透射率(Tt)是依据JIS K 7361-1:1997测定而得到的。总光线透射率的上限为100%。在6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暴露120小时后的树脂层叠体仍优选具有上述范围的总光线透射率。
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具有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的雾度(雾度值),所述雾度是使用在6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暴露120小时后的树脂层叠体并依据JIS K 7136:2000测定而得到的。另外,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具有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4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3以下的黄度指数(Yellow Index:YI值),所述黄度指数是使用在6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暴露120小时后的树脂层叠体并依据JIS Z 8722:2009测定而得到的。具有上述的雾度和黄度指数的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即使在高温高湿等环境下使用也维持透明性,不易产生翘曲,容易抑制变黄,因而优选。
对于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从用于触摸面板等显示装置时得到充分的功能的观点考虑,具有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4.1以上的介电常数。介电常数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20。介电常数可以通过调整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的中间层(A)所含的偏氟乙烯树脂的种类、量或添加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等高介电常数化合物而调整为上述的范围。介电常数是依据JIS K 6911:1995,将树脂层叠体在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静置24小时,在该环境下利用自动平衡电桥法以3V、100kHz测得的值。测定可以使用市售的设备,例如可以使用Agilent Technologies株式会社制的“precisionLCR meter HP4284A”。
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除具有中间层(A)、热塑性树脂层(B)和(C)以外,可以进一步具有至少1个功能层。功能层优选存在于热塑性树脂层(B)和/或(C)的与中间层(A)相反侧的表面。作为功能层,例如可举出硬涂层、防反射层、防眩层、防静电层和防指纹层等。这些功能层可以介由粘合剂层层叠于树脂层叠体,也可以是通过涂布而层叠的涂布层。作为功能层,例如可以使用如日本特开2013-86273号公报中记载那样的固化被膜。功能层例如可以是利用涂布法、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等在选自硬涂层、防眩层、防静电层和防指纹层中的至少1个功能层的单面或两面进一步涂布防反射层而成的层,也可以是在上述至少1个功能层的单面或两面贴合防反射性的片而成的层。在包含这些功能层的树脂层叠体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利用上述的成型法、熔融挤出成型法、溶液流延制膜法、热压法、注射成型法等分别制作各层并将它们介由例如粘合剂或粘接剂进行贴合而制造,也可以通过利用共挤出成型法进行层叠一体化而制造。
功能层的厚度可以根据各功能层的目的适当选择,从容易显现功能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5μm以上,从容易防止功能层的裂纹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8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μm以下。
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可以用于各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是指具有显示元件的装置,作为发光源,包括发光元件或发光装置。作为显示装置,可举出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装置、无机电致发光(EL)显示装置、触摸面板显示装置、电子发射显示装置(例如场发射显示装置(F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装置(SED))、电子纸(使用电子墨水、电泳元件的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投影式显示装置(例如光栅光阀(GLV)显示装置、具有数字微镜器件(DMD)的显示装置)和压电陶瓷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透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半透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直视式液晶显示装置和投影式液晶显示装置等中的任一个。这些显示装置可以是显示二维图像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显示三维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在这些显示装置中适合作为例如前面板或透明电极使用。
将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用作触摸面板等的透明电极时,可以在树脂层叠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形成透明导电膜而制造透明导电片,由该透明导电片制造透明电极。
作为在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形成透明导电膜的方法,可以在树脂层叠体的表面直接形成透明导电膜,也可以在本发明的树脂层叠体的表面层叠预先形成有透明导电膜的塑料膜。
作为预先形成有透明导电膜的塑料膜的膜基材,只要是透明的膜且能够形成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聚酰胺、它们的混合物或层叠物等。另外,以改进表面硬度、防止牛顿环、赋予防静电性等为目的,可以在形成透明导电膜之前对上述膜实施涂布。
将预先形成有透明导电膜的膜层叠在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表面的方法只要是得到无气泡等、均匀且透明的片的方法,则任何方法均可。可以使用利用常温、加热、紫外线或可见光线来固化的粘接剂进行层叠的方法,也可以利用透明的粘合胶带进行贴合。
作为透明导电膜的成膜方法,已知有真空蒸镀法、溅射法、CVD法、离子镀法、喷雾法等,可以根据需要的膜厚适当使用这些方法。
在溅射法的情况下,例如采用使用氧化物靶的通常的溅射法、使用金属靶的反应性溅射法等。此时,可以导入氧、氮等作为反应性气体,或者并用臭氧添加、等离子体照射、离子辅助等手段。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对基板施加直流、交流、高频等的偏压。作为透明导电膜中使用的透明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可举出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铟-锡复合氧化物、锡-锑复合氧化物、锌-铝复合氧化物、铟-锌复合氧化物等。这些金属氧化物中,从环境稳定性、电路加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铟-锡复合氧化物(ITO)。
另外,作为形成透明导电膜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表面涂布能够形成透明导电性被膜的含有各种导电性高分子的涂布剂,通过热或照射紫外线等电离辐射线使涂层固化的方法等。作为导电性高分子,已知有聚噻吩、聚苯胺、聚吡咯等,可以使用这些导电性高分子。
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使用透明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时,通常为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251
优选为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252
如果为该范围,则导电性和透明性这两者优异。
透明导电片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显示器的产品规格的要求选择最佳的厚度。
可以使用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作为显示器面板,使用由树脂层叠体制造的透明导电片作为触摸屏等的透明电极,制造触摸传感器面板。具体而言,可以使用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作为触摸屏用窗片(ウインドウシート),使用透明导电片作为电阻膜方式、电容方式的触摸屏的电极基板。通过将该触摸屏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的前面,得到具有触摸屏功能的外置型的触摸传感器面板。
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可以用于例如上述的显示装置、即包含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显示装置,另外,也可以用于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和偏振片层叠而成的带树脂层叠体的偏振片以及包含该带树脂层叠体的偏振片的显示装置。对于带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偏振片,树脂层叠体介由例如粘接剂和粘合剂等光学粘接剂层叠于偏振片。作为粘接剂或粘合剂,只要适当使用公知的物质即可。
图2中以截面示意图表示包含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优选的一个形态。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层叠体10介由光学粘合层12层叠于偏振片11,该层叠体可配置在液晶单元13的可视侧。在液晶单元13的背面侧通常配置偏振片11。液晶显示装置14由这样的构件构成。应予说明,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并不限于该构成。
本发明包含一种树脂组合物,是至少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基于该树脂组合物所含的全部树脂,含有35~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5~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该(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0~300000,该树脂组合物的组成不均为6质量%以下。。该树脂组合物优选为工序(i)中得到的上述树脂组合物(a)。如果使用这样的树脂组合物,则能够得到均质的层、例如上述中间层(A),因此,得到的树脂层叠体具有优异的透明性。进而,即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例如温度60℃、湿度90%的环境下)长时间使用,也能够维持树脂层叠体的优异的透明性。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维卡软化温度〕
依据JIS K 7206:1999“塑料-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温度(VST)试验方法”中规定的B50法进行测定。维卡软化温度利用热变形测试仪〔株式会社安田精机制作所制的“148-6连型”〕测定。此时的试验片是将各原料压制成型为3mm厚而进行测定的。
〔碱金属的含量〕
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测定。
〔MFR〕
依据JIS K 7210:1999“塑料-热塑性塑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的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在该JIS中规定在温度230℃、负荷3.80kg(37.3N)下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的材料进行测定。
〔总光线透射率和雾度〕
利用依据JIS K 7361-1:1997“塑料-透明材料的总光线透射率的试验方法-第1部:单光束法”的雾度透射率仪(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的“HR-100”)进行测定。
〔YI值〕
利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的“Spectrophotometer SQ2000”进行测定。
〔校正曲线的制作〕
在FT-IR测定中,为了绘制校正曲线,使用双轴造粒机在240℃将表2所示的甲基丙烯酸树脂(i)和表3所示的偏氟乙烯树脂(i)以以下的表1所示的规定量比例充分地进行熔融混炼,将熔融树脂从模头排出,将得到的料条冷却后,用切割器切断而得到标准颗粒。将该标准颗粒在220℃下制作厚度0.8mm的标准片。接下来,使用Thermo Fisher制的“FT-IR”,在分辨率4cm-1、累积次数128次、ATR法(ATR晶体:金刚石)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如果根据由来自PMMA的1725cm-1的峰面积(S1)和来自PVDF的877cm-1的峰面积(S2)算出的峰面积比(S2/S1)制作校正曲线,则得到Y=0.0385X-1.7201这样的校正曲线(Y:峰面积比(S2/S1),X: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
[表1]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271
〔树脂组合物(a)的组成不均〕
利用上述校正曲线和FT-IR法对20个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测定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质量%),将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多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上限值)与最少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下限值)之差作为树脂组合物(a)的组成不均。
〔中间层(A)的组成不均〕
对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100个片(树脂层叠体)削去树脂层叠体的表层,利用上述校正曲线和FT-IR法测定中间层(A)所含的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质量%),将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多的树脂层叠体的中间层(A)的含量(上限值)与最少的树脂层叠体的中间层(A)的含量(下限值)之差作为中间层(A)的组成不均。
〔制造例1〕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97.7质量份和丙烯酸甲酯2.3质量份混合,加入链转移剂(辛基硫醇)0.05质量份和脱模剂(硬脂醇)0.1质量份而得到单体混合液。另外,向甲基丙烯酸甲酯100质量份中加入0.036质量份的聚合引发剂〔1,1-二(叔丁基过氧化)3,3,5-三甲基环己烷〕而得到引发剂混合液。以单体混合液与引发剂混合液的流量比成为8.8:1的方式连续供给到完全混合型聚合反应器,在平均滞留时间20分钟、温度175℃下聚合至平均聚合率为54%,得到部分聚合物。将得到的部分聚合物加热至200℃并导入带排气孔的脱挥挤出机,在240℃下将未反应的单体从排气孔脱挥,并且脱挥后的聚合物以熔融状态挤出,水冷后,裁切而得到颗粒状的甲基丙烯酸树脂(i)。
在以下所示的条件下通过热解气相色谱法对得到的颗粒状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进行分析,测定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酯对应的各峰面积。其结果,对于甲基丙烯酸树脂(i),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为97.0质量%,来自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为3.0质量%。
(热解条件)
试样制备:精确称量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标准2~3mg),装入槽沟状的金属池的中央部,将金属池折叠并用钳子轻轻地按压两端进行封入。
热解装置:CURIE POINT PYROLYZER JHP-22(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制)
金属池:Pyrofoil F590(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制)
恒温槽的设定温度:200℃
保温管的设定温度:250℃
热解温度:590℃
热解时间:5秒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分析装置:GC-14B(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
检测方法:FID
柱:7G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291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
填充剂:FAL-M(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
载气:Air/N2/H2=50/100/50(kPa),80ml/分钟
柱的升温条件:在100℃保持1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至150℃,在150℃保持14分钟
INJ温度:200℃
DET温度:200℃
在上述热解条件下使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热解,测定将产生的分解产物在上述气相色谱分析条件下进行测定时检测出的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应的峰面积(a1)和与丙烯酸酯对应的峰面积(b1)。然后,由这些峰面积求出峰面积比A(=b1/a1)。另一方面,使丙烯酸酯单元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质量比为W0(已知)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的标准品在上述热解条件下热解,测定将产生的分解产物在上述气相色谱分析条件下进行测定时检测出的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应的峰面积(a0)和与丙烯酸酯对应的峰面积(b0),由这些峰面积求出峰面积比A0(=b0/a0)。然后,由上述峰面积比A0和上述质量比W0求出因子f(=W0/A0)。
将上述峰面积比A乘以上述因子f,由此求出上述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所含的共聚物中的丙烯酸酯单元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质量比W,由该质量比W算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和丙烯酸酯单元的合计的比率(质量%)以及丙烯酸酯单元相对于上述合计的比率(质量%)。
〔制造例2〕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变更为98.9质量份,将丙烯酸甲酯变更为1.1质量份,将链转移剂变更为0.16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制造例1同样地得到颗粒状的甲基丙烯酸树脂(ii),测定结构单元的含量。对于甲基丙烯酸树脂(ii),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为97.5质量%,来自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为2.5质量%。
将制造例1和2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树脂(i)和(ii)的物性示于表2。
[表2]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01
〔制造例3〕
为了使上蓝剂母料(MB)化,将制造例1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树脂(i)99.99质量份和着色剂0.01质量份进行干式共混,利用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03
单轴挤出机(田边塑料机械株式会社制)在设定温度250~260℃进行熔融混合,得到着色的母料颗粒(MB(i))。作为着色剂,使用上蓝剂(Sumika Chemtex株式会社制的“Sumiplast(注册商标)Violet B”)。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以下所示的市售品作为偏氟乙烯树脂。将树脂的物性示于表3。
偏氟乙烯树脂(i):通过悬浮聚合制造的聚偏氟乙烯
偏氟乙烯树脂(ii):通过乳液聚合制造的聚偏氟乙烯
[表3]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02
偏氟乙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通过GPC进行测定。在制作GPC的校正曲线时,使用聚苯乙烯作为标准试剂,由溶出时间和分子量制作校正曲线,测定各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具体而言,使树脂40mg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20ml,制作测定试样。测定装置使用将TOSOH株式会社制的柱即“TSKgelSuperHM-H”2根和“SuperH2500”1根串联地排列设置且检测器采用RI检测器的装置。
〔实施例1〕
以成为甲基丙烯酸树脂(i)39质量份、偏氟乙烯树脂(i)60质量份和MB(i)1质量份的方式从各自的加料器向预备罐(1)供给,在该预备罐内混合所进料的树脂,送向预备罐(2)。从预备罐(2)投入料斗,利用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11
的双轴造粒机在真空条件下以机筒温度230℃、转速270rpm充分地进行熔融混炼,从模头口排出熔融树脂,将得到的料条冷却后,用切割机切断,得到用于形成中间层(A)的树脂组合物(a)的颗粒。应予说明,由于上限值61.5质量%、下限值60.1质量%,因此,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的偏氟乙烯树脂的组成不均为1.4质量%。
作为用于形成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热塑性树脂(b)和(c),使用表1所示的甲基丙烯酸树脂(ii)。使用图1所示的制造装置由这些树脂组合物(a)、热塑性树脂(b)和(c)制造树脂层叠体。具体而言,利用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12
单轴挤出机2〔东芝机械株式会社制〕使树脂组合物(a)熔融,利用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13
单轴挤出机1和3〔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制〕使热塑性树脂(b)和(c)熔融。接下来,将它们介由设定温度250~270℃的供料头4〔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制〕以成为上述的B层/A层/C层表示的构成的方式进行层叠,从多歧管型模头5〔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制〕挤出,得到膜状的熔融树脂层叠体6。应予说明,在本实施例中,B层和C层为相同组成的层。然后,使得到的膜状的熔融树脂6夹在对置配置的第1冷却辊7与第2冷却辊8之间,接下来一边卷挂于第2辊8一边夹在第2辊8与第3辊9之间,然后,卷挂于第3冷却辊9,进行成型·冷却,得到3层构成的树脂层叠体10。得到的树脂层叠体10具有约800μm的总膜厚,热塑性树脂层(B)和(C)分别为100μm,目视进行观察,结果是无色透明的。
〔实施例2〕
使用偏氟乙烯树脂(ii)60质量份代替偏氟乙烯树脂(i)60质量份,除此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具有约800μm的总膜厚、热塑性树脂层(B)和(C)分别为100μm的树脂层叠体。目视进行观察,结果树脂层叠体是无色透明的。应予说明,由于上限值61.7质量%、下限值59.9质量%,因此,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的偏氟乙烯树脂的组成不均为1.8质量%。
〔比较例1〕
将甲基丙烯酸树脂(i)39质量份、偏氟乙烯树脂(i)60质量份和MB(1)1质量份在转筒内进行干式共混,得到用于形成中间层(A)的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除此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具有约800μm的总膜厚的树脂层叠体。得到的树脂层叠体(片)周期性地产生透明部和白浊部。
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树脂层叠体,中间层(A)中的碱金属(Na和K)含量为0.3ppm,在实施例2中为100ppm。
实施例1、2的树脂层叠体的介电常数为4.9。确认了任一树脂层叠体在触摸面板等显示装置使用时均具有充分的介电常数。
在实施例1、2和比较例1中,将连续地取得的100个1500mm的片(树脂层叠体)的中心部切割成5cm见方,削去表层,使中间层(A)露出,在此基础上通过校正曲线和FT-IR测定求出各树脂层叠体中的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
在100个片(树脂层叠体)中,测定中间层(A)中的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组成不均以及该含量下的总光线透射率(Tt)和雾度(Haze)。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表4]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31
将实施例1中得到的片(树脂层叠体)在温度6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暴露120小时,对耐久试验后的片也同样地进行总光线透射率(Tt)和雾度(Haze)的测定。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表5]
Figure BDA0001304581500000332
确认了实施例1和2中得到的树脂层叠体与比较例1相比,中间层(A)的组成不均(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的偏差)小,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另外,实施例1中得到的树脂组合物即使在温度6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暴露120小时后,也维持优异的透明性。

Claims (13)

1.一种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i):至少将(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树脂组合物(a)的工序,在此,基于该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该树脂组合物(a)含有35~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5~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0~300000;以及
工序(ii):得到至少具有中间层(A)以及分别存在于该中间层(A)的两侧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树脂层叠体的工序,所述中间层(A)由该树脂组合物(a)形成,所述热塑性树脂层(B)和(C)分别由热塑性树脂(b)和(c)形成,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5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树脂,
在工序(i)中,以树脂组合物(a)的组成不均成为6质量%以下的方式进行熔融混炼,
所述组成不均表示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多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即上限值与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少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即下限值的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序(i)中,得到颗粒状的树脂组合物(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序(ii)中,通过共挤出得到树脂层叠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该树脂组合物(a)所含的全部树脂,树脂组合物(a)中的碱金属的含量为50pp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甲基)丙烯酸树脂为(a1)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物,和/或
(a2)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式(1)表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1个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基于构成聚合物的全部结构单元,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为50~99.9质量%,来自式(1)表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1个结构单元为0.1~50质量%,
Figure FDA0003177047780000021
式(1)中,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1为氢原子时,R2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R1为甲基时,R2表示碳原子数2~8的烷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偏氟乙烯树脂为聚偏氟乙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偏氟乙烯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在3.8kg负荷、230℃下进行测定时为0.1~40g/10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树脂层叠体的膜厚的平均值为100~2000μm,热塑性树脂层(B)和(C)的膜厚的平均值分别为10~20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的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为100~1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紫外线吸收剂,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0.005~2.0质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300000。
13.一种树脂层叠体,至少具有中间层(A)以及分别存在于该中间层(A)的两侧的热塑性树脂层(B)和(C),所述中间层(A)由树脂组合物(a)形成,该树脂组合物(a)至少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偏氟乙烯树脂,基于该树脂组合物所含的全部树脂,含有35~4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65~55质量%的偏氟乙烯树脂,该(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0~300000,该树脂组合物的组成不均为6质量%以下,所述组成不均表示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多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即上限值与偏氟乙烯树脂的含量最少的树脂组合物(a)的含量即下限值的差,
所述热塑性树脂层(B)和(C)分别由热塑性树脂(b)和(c)形成,基于各热塑性树脂(b)和(c)所含的全部树脂,热塑性树脂(b)和(c)分别含有5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树脂。
CN201710378367.0A 2016-05-30 2017-05-25 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443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7693 2016-05-30
JP2016-107693 2016-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3700A CN107443700A (zh) 2017-12-08
CN107443700B true CN107443700B (zh) 2021-11-09

Family

ID=60487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78367.0A Active CN107443700B (zh) 2016-05-30 2017-05-25 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6591492B2 (zh)
KR (1) KR102366690B1 (zh)
CN (1) CN107443700B (zh)
TW (1) TW20181951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7918B2 (ja) * 2016-05-30 2018-10-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積層体、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
JP7191681B2 (ja) 2018-12-27 2022-12-19 株式会社クレハ ポリフッ化ビニリデ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CN113710454B (zh) * 2019-04-23 2023-06-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79608A (ja) * 2006-11-28 2008-08-07 L'oreal Sa 光過敏性1,3,5−トリアジン誘導体、ジベンゾイルメタン誘導体、及び2つのアミノベンゾエート又はアミノベンズアミド基で置換されたケイ素含有s−トリアジンを含有する光保護組成物
JP2010052370A (ja) * 2008-08-29 2010-03-11 Hiraoka & Co Ltd 透明性複合シート
CN104325766A (zh) * 2008-02-20 2015-02-04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成型用树脂片及其成型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52720A (ja) * 1988-08-16 1990-02-22 Denki Kagaku Kogyo Kk フツ素樹脂系耐候フイルムの製法
FR2842530B1 (fr) * 2002-07-17 2004-09-03 Atofina Composition coextrudable avec le pvdf
WO2007011017A1 (ja) * 2005-07-22 2007-01-25 Kuraray Co., Ltd. 反応液からの(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重合体の取得方法
DE102009020938A1 (de) * 2009-05-12 2010-11-18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Witterungsstabile Mehrschichtsysteme
US8642159B2 (en) * 2010-05-14 2014-02-04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aminated film or sheet, and laminated body
JP6158479B2 (ja) * 2012-05-23 2017-07-05 名阪真空工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用透明シート、透明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JP6348383B2 (ja) * 2014-09-11 2018-06-27 デンカ株式会社 農業用フッ素含有多層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農業用被覆資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79608A (ja) * 2006-11-28 2008-08-07 L'oreal Sa 光過敏性1,3,5−トリアジン誘導体、ジベンゾイルメタン誘導体、及び2つのアミノベンゾエート又はアミノベンズアミド基で置換されたケイ素含有s−トリアジンを含有する光保護組成物
CN104325766A (zh) * 2008-02-20 2015-02-04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成型用树脂片及其成型体
JP2010052370A (ja) * 2008-08-29 2010-03-11 Hiraoka & Co Ltd 透明性複合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213883A (ja) 2017-12-07
JP2019043144A (ja) 2019-03-22
JP6591492B2 (ja) 2019-10-16
KR20170135720A (ko) 2017-12-08
KR102366690B1 (ko) 2022-02-23
CN107443700A (zh) 2017-12-08
TW201819512A (zh) 2018-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09576B1 (ko) 수지 조성물, 막 및 표시 장치
JP6395899B2 (ja) 樹脂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09219517B (zh) 带保护膜的树脂层叠体
CN107443700B (zh) 树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KR102062287B1 (ko) 수지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08477B1 (ko) 수지 적층체, 표시 장치 및 편광판
KR102003400B1 (ko) 성형체
JP6360630B2 (ja) 樹脂組成物、膜、タッチセンサー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9153245B (zh) 树脂层叠体、显示装置及偏光板
WO2016199829A1 (ja) 樹脂組成物、膜、タッチセンサー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