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929A - 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9929A
CN107429929A CN201580077945.6A CN201580077945A CN107429929A CN 107429929 A CN107429929 A CN 107429929A CN 201580077945 A CN201580077945 A CN 201580077945A CN 107429929 A CN107429929 A CN 1074299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people
result
detec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79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9929B (zh
Inventor
小前草太
斋木步
志贺彰
久下洋介
明里好孝
乳井夫
乳井一夫
古桥拓也
新野淳
渡边清
萩原雅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29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9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99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9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24F11/523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emperature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减少无法识别设置有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人的区域、实现将存在于该空间内的更宽范围的人考虑在内的送风设备的控制的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因此,送风设备中具备:第一传感器,用于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接收单元,接收从传感器搭载设备的发送单元发送的由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其中该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二传感器和发送由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发送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在第一传感器未探测到在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并且第二传感器探测到在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情况下进行送风控制,以使排气的方向对着第一人探测范围的外侧。

Description

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能够改变吸气口的方向的空气净化器(送风设备)。更详细而言,该空气净化器搭载有对房间内进行扫描来探测人的传感器。而且,旋转主体以使得配置于空气净化器的主体正面的吸气口对着该传感器探测到的人的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2452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送风设备无法探测搭载于该送风设备的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外的人。另外,即使在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对于因房间内的家具等而成为传感器的死角的部位,也难以探测人。因此,即使设置有送风设备的房间内有人也无法由传感器探测该人,虽然房间内有人,但送风设备却可能无法进行考虑到该人的送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得到如下所述的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能够减少设置有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送风设备无法识别人的区域,并且能够实现将存在于该空间内的更宽范围的人考虑在内的送风设备的控制。
在本发明的送风设备中构成为具备:第一传感器,用于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接收单元,接收从传感器搭载设备的发送单元发送的由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其中,该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所述第二传感器以及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所述发送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传感器未探测到在所述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并且所述第二传感器探测到在所述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情况下进行送风控制,以使排气的方向对着所述第一人探测范围的外侧。
或者,在本发明的送风设备中构成为具备:第一传感器,用于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接收单元,接收从传感器搭载设备的发送单元发送的由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其中,该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所述第二传感器以及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所述发送单元;以及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送风系统中构成为具备:送风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以及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二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还具备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第一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所述送风设备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或者,在本发明的送风系统中构成为具备:送风设备,具有用于探测预先设定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以及传感器搭载设备,设置于设置有所述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与所述送风设备不同的位置,具有第二传感器,该第二传感器探测根据在所述空间内是否有人而变化的物理量,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还具备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
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
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所述送风设备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或者,在本发明的送风系统中构成为具备:送风设备,具有用于探测预先设定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以及移动式的传感器搭载设备,由设置有所述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人携带,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还具备:第二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空间内的该传感器搭载设备的位置;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所述送风设备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本发明采用送风系统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减少设置有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送风设备无法识别人的区域,并且能够实现将存在于该空间内的更宽范围的人考虑在内的送风设备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具备送风设备的送风系统的房间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系统所具备的送风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中的空气净化器的纵剖视图。
图4是示出可动百叶窗以及整流机构的动作状态(a)、(b)的图2中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空气净化器具备的第一传感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传感器具备的各受光元件的配置以及配光视角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一传感器的旋转动作(a)、(b)、(c)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具备送风设备的送风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具备送风设备的送风系统所具备的第一信息处理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示出由图1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由图1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具备送风设备的送风系统的房间的另一例子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由图12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由图12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系统具备的送风设备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具备送风设备的送风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具备送风设备的送风系统具备的第一信息处理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具备送风设备的送风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符号说明)
1空气净化器;2外壳;2A隔壁;3基座;4吸入口;5吹出口;6送风装置;7风路;8净化装置;9可动百叶窗;10百叶窗驱动部;11开口可变机构;12开口驱动部;13整流机构;14水平旋转机构;20污染物检测装置;21第一传感器;40红外线传感器;41多元件受光单元;41a~41h受光元件;42聚光透镜;43配光视角;44传感器运转部;51接收部;52操作部;53时间取得部;54第一主控制部;55存储部;56显示部;60第一信息处理部;61人探测部;62环境信息取得部;63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4传感器信息整合部(sensor information integrationmeans);65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6人存在探测部;100房间;101窗;102家具;200空气调节器;201第二传感器;202第二信息处理部;203发送部;204送风单元;205第二主控制部;301第一人探测范围;302第二人探测范围;401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2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500便携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符号,适当地简化或者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图1是示出设置有送风系统的房间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是作为送风系统具备的送风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中的空气净化器的纵剖视图,图4是示出可动百叶窗以及整流机构的动作状态(a)、(b)的图2中的主要部件放大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空气净化器具备的第一传感器的构造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第一传感器具备的各受光元件的配置以及配光视角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第一传感器的旋转动作(a)、(b)、(c)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送风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图9是示出送风系统具备的第一信息处理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图10是示出由图1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1是示出由图1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是示出设置有送风系统的房间的另一例子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由图12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4是示出由图12所示的房间内配置的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5是示出送风系统具备的送风设备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示出作为应用本发明的送风系统的空间的房间100内的情形。如该图1所示,在这里,房间100的墙壁部设置有窗101。窗101与房间100的外部连通,例如能够利用玻璃窗等进行开关。另外,在这里,房间100中设置有家具102。家具102例如是沙发、桌子、椅子等。
房间100内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以及空气调节器200。空气净化器1以及空气调节器200分别配置于房间100这样的同一空间内的不同位置。空气净化器1是本发明的送风系统所具备的送风设备。另外,空气调节器200是本发明的送风系统具备的传感器搭载设备。
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具备第一传感器21。第一传感器21用于探测房间100内的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的人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另外,作为传感器搭载设备的空气调节器200具备第二传感器201。第二传感器201用于探测房间100内的第二人探测范围302内的人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此外,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以及第二人探测范围302是预先设定的范围。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7,进一步说明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的结构。在这里,空气净化器1构成为落地型的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1具备外壳2、基座3、吸入口4、吹出口5、送风装置6、风路7、净化装置8、可动百叶窗9、百叶窗驱动部10、开口可变机构11、开口驱动部12、整流机构13、水平旋转机构14等。
外壳2例如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方筒状。外壳2由设置于房间100的地板面的基座3以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状态支承。如图3所示,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中的从吸入口4至吹出口5的空间,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配置有净化装置8、送风装置6以及风路7。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外壳2的侧面部中的、主要面向室内空间配置的部分标记为正面部,将与正面部对置的部分标记为背面部。另外,将外壳2的正面部所面向的方向标记为前方,将与从前方观察到的外壳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方向标记为左右方向,进而,根据情况,将铅垂方向标记为上下方向。空气净化器1在靠近房间100的任意墙壁的位置设置在地板面上,在外壳2的背面部对着墙壁面、并且外壳2的正面部对着室内空间的状态下使用。
吸入口4是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到外壳2的内部的开口部。吸入口4例如设置于外壳2的正面部。吹出口5是用于将吸入到外壳2的内部的空气吹出到外部的开口部。例如在外壳2的上表面部形成有两个吹出口5。两个吹出口5沿着外壳2的左右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从吹出口5吹出的空气标记为“吹出空气”。
此外,既可以将吸入口4配置于外壳2的背面部、侧面部、下表面部等,也可以将吹出口5配置于外壳2的正面部、侧面部等。进而,外壳2也可以仅配置1个吹出口,或者也可以配置3个以上的吹出口5。
送风装置6从吸入口4向外壳2的内部吸入空气,并从吹出口5吹出该空气。送风装置6具备风扇以及使风扇旋转的电动式的马达。如图3所示,在外壳2的内部,例如两个送风装置6以在前后方向上错开位置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
另外,在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风路7。风路7将送风装置6与吹出口5连接起来,将从送风装置6吹出的空气引导到吹出口5。风路7由设置于外壳2的内部的隔壁2A分割成正面侧的风路7和背面侧的风路7。两个风路7在外壳2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伸长,例如在水平剖面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
两个风路7的下部侧分别连接于不同的送风装置6。另外,两个风路7各自的上部侧分别与两个吹出口5中的一个吹出口连接。也就是说,空气净化器1具备从一个送风装置6经由一个风路7到达一个吹出口5的第一送风系统以及从另一个送风装置6经由另一个风路7到达另一个吹出口5的第二送风系统。而且,在这些送风系统中,能够独立地控制风量、风向以及风速。
这样,在外壳2的内部配置有隔壁2A,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形成两个风路7。另外,两个送风装置6中的、至少位于图3中的上侧的一个送风装置6由马达的一部分内置于风扇内部的马达内置型的送风装置构成。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在外壳2的内部形成两个送风系统、并且使空气净化器1的设置面积小型化,能够实现小型且高性能的空气净化器1。
净化装置8对通过外壳2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净化。净化装置8例如设置于吸入口4与送风装置6之间。在这里,“净化”意味着去除例如包含空气中漂浮的尘埃、烟、花粉、病毒、霉、菌、过敏原、异味分子等污染物质。因此,“净化”具体是指对这些污染物质进行捕获、惰性化、吸附或者分解的动作。
在这里,作为能够实现这样的净化的装置,例如通过捕获空气中的尘埃等的集尘过滤器、吸附异味成分的除异味过滤器以及通过对电极施加高电压来去除以及分解污染物质的电压施加设备等中的任意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来构成净化装置8。
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净化装置8的上游侧设置有污染物检测装置20。污染物检测装置20是探测吸入到外壳2的内部的污染物质的量的装置。污染物检测装置20例如包括灰尘传感器、气体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等,或者包括组合这些传感器而成的复合型传感器。空气净化器1向特定的方向吹出空气,利用污染物检测装置20检测从该方向回流来的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量,从而能够检测特定的方向上的空气的污染程度。
图4是示出可动百叶窗以及整流机构的动作状态(a)、(b)的图2中的主要部件放大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可动百叶窗9使吹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分别在外壳2的两个吹出口5各设置一个可动百叶窗9。详细而言,可动百叶窗9例如利用在外壳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平板等形成。而且,可动百叶窗9的基端侧经由分别设置于各吹出口5的百叶窗驱动部10而被安装于各个吹出口5。
另外,可动百叶窗9的前端侧能够利用百叶窗驱动部10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两个可动百叶窗9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改变从吹出口5吹出的空气的风向。此外,在这里,例示出具备两个可动百叶窗9的情况,但根据吹出口5的个数,也可以做成仅具备1个可动百叶窗9或者具备3个以上的可动百叶窗9的结构。
可动百叶窗9通过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从而使吹出空气的风向根据其摆动角而在前方与上方之间在上下方向上摇摆。风向的仰角被改变为与可动百叶窗9的仰角大致相等的角度。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仰角”意味着以与地板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为基准的、向上方倾斜的角度。也就是说,仰角=0°表示水平方向,仰角=90°表示铅垂方向的正上方。
百叶窗驱动部10具备将可动百叶窗9支承为可摆动的支轴以及使该支轴旋转的致动器(未图示)。可动百叶窗9以及百叶窗驱动部10构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改变吹出空气的风向的风向可变机构的具体例子。
如图3所示,开口可变机构11例如设置于与一侧的可动百叶窗9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开口可变机构11与该可动百叶窗9协作来改变吹出口5的开口面积。此外,在图2以及图4中,为了明示后述的整流机构13,省略了开口可变机构11的图示。另外,在图3中,例示出仅在一个吹出口5配置开口可变机构11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仅在另一个吹出口5配置开口可变机构11或者在两个吹出口5配置开口可变机构11的结构。
开口可变机构11例如由在外壳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平板等形成。开口可变机构11的基端部经由开口驱动部12安装于吹出口5。开口驱动部12具有与百叶窗驱动部10大致相同的结构。开口可变机构11的前端部利用开口驱动部12在前后方向摆动,以接近可动百叶窗9或者离开可动百叶窗9的方式移动。由此,开口可变机构11使吹出口5的开口面积增减,能够根据其开口面积来改变吹出空气的风速。也就是说,开口可变机构11以及开口驱动部12构成能够改变吹出空气的风速的送风变更单元的具体例子。此外,开口可变机构11也可以做成如下机构:不配置于吹出口5而配置于风路7中的一方或者双方,改变风路7的开口面积(即流路面积)。
整流机构13是在保持由可动百叶窗9设定的风向的仰角的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调整其风向的机构。如图3以及图4所示,整流机构13例如由大致三角形状(或者扇形状)的叶片形成。形成整流机构13的叶片在左右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有多个。而且,这些叶片设置成从各可动百叶窗9的受风面侧突出。如图4的(a)、(b)所示,各个整流机构13在左右方向上摆动,根据其摆动角使吹出空气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变化。
另外,整流机构13的摆动动作例如由设置于可动百叶窗9的整流驱动部(未图示)执行。也就是说,整流机构13以及整流驱动部构成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改变吹出空气的风向的风向可变机构的具体例子。此外,不一定要设置整流机构13。另外,整流机构13例如也可以做成仅在可动百叶窗9的左右两端侧各配置一个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水平旋转机构14设置于外壳2与基座3之间。水平旋转机构14使外壳2在基座3上至少在左右方向上旋转。吹出口5的方向与外壳2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因此水平旋转机构14构成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改变吹出空气的风向的风向可变机构的具体例子。另外,同样地,吸入口4的方向也与外壳2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因此水平旋转机构14构成使吸入口4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吸入口水平旋转机构的具体例子。
如图2以及图4所示,第一传感器21安装于外壳2的正面上部侧。第一传感器21具备红外线传感器40与传感器运转部44。红外线传感器40是利用红外线检测人的人检测传感器。传感器运转部44是使红外线传感器40的方向相对于外壳2在水平方向上(即左右方向的两侧)旋转驱动的传感器水平旋转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7,说明第一传感器21的结构。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红外线传感器的构造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构成红外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的配置以及各受光元件的检测范围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利用传感器运转部实施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旋转动作(a)、(b)、(c)的说明图。
如上所述,第一传感器21具备红外线传感器40和传感器运转部44。红外线传感器40是检测从检测对象物产生的红外线的传感器。如图5所示,红外线传感器40具备多元件受光单元41和聚光透镜42。多元件受光单元41由多个受光元件41a~41h构成。
此外,图5中例示出多元件受光单元41由8个受光元件41a~41h构成的情况。但是,受光元件的个数不限于8个,多元件受光单元41也可以由7个以下或者9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受光元件构成。
各受光元件41a~41h是能够分别独立地执行红外线的受光以及人的检测的检测元件。这些受光元件41a~41h例如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为直线状。由此,红外线传感器40具备划分成相互高度不同的8个区域来检测室内的温度的功能。聚光透镜42针对多元件受光单元41效率良好地汇聚红外线。聚光透镜42例如由凸透镜构成。红外线传感器40利用各个受光元件41a~41h以非接触方式检测检测对象物的温度,输出例如与室内的热图像数据对应的信号。
图6是示出红外线传感器的各受光元件的配置以及配光视角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各受光元件41a~41h的配光视角43a~43h设定为相互大小相等的四边形的区域。另外,关于1个受光元件41a(也可以是41b~41h)的配光视角43a(43b~43h),例如将上下方向的纵配光视角设定为7°,将左右方向的横配光视角设定为8°。
将把配光视角43a~43h合并起来的整体的配光视角43设定为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区域,具有作为配光视角43的上限的视角上限43max以及作为配光视角43的下限的视角下限43min。此外,配光视角43a~43h不一定都要设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纵配光视角以及横配光视角的具体值也不限于上述示例。
传感器运转部44构成为能够使红外线传感器40的方向相对于外壳2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传感器运转部44例如使用能够准确地调整红外线传感器40的旋转驱动角度的步进马达。传感器运转部44的步进马达构成为能够与上述水平旋转机构14的动作独立地控制。
图7是示出利用传感器运转部实施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旋转动作的说明图,(a)示出向右端部旋转驱动的情况,(b)示出在中央部旋转驱动的情况,另外(c)示出向左端部旋转驱动的情况。如该图所示,第一传感器21首先利用传感器运转部44在左右方向上旋转驱动红外线传感器40的方向(检测方向)。更具体而言,红外线传感器40的方向从图7中的(a)所示的右端部经由(b)所示的中央部被旋转驱动至(c)所示的左端部。然后,当到达(c)所示的左端部时使旋转方向反转,从(c)所示的左端部经由(b)所示的中央部返回到(a)所示的右端部。第一传感器21通过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在左右方向上扫描室内的温度检测对象范围而依次检测温度。
根据这样的第一传感器21的结构,在红外线传感器40的左右方向的可动范围内即图1所示的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针对每个时间比较热图像数据,从而能够检测在房间100的空间内出现的人的方向以及高度(亦即人的位置)。另外,通过针对每个检测时刻比较这样检测到的人的位置,能够检测该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即人的运动。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利用第一传感器21能够检测房间100内的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的人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
此外,根据这样的第一传感器21,利用红外线传感器40的8个受光元件41a~41h分别获取各配光视角43a~43h的区域的热图像数据,因此还能够根据在任意配光视角的区域是否检测到人的存在,高精度地检测人体的高度。此外,传感器运转部44能够与水平旋转机构14的动作独立地动作,所以能够不影响风向控制地对红外线传感器40的左右方向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进而,第一传感器21不一定由红外线传感器40构成,只要是能够检测在房间100内的人的方向及其高度的传感器,则也可以由运动物体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照度传感器以及摄像机等中的任意设备构成,或者也可以通过组合这些传感器与红外线传感器40来构成。
在这里,距离传感器例如由超声波传感器、光传感器、图像识别传感器等非接触式传感器构成,利用声波或者电磁波检测空气净化器1与检测对象物的距离。检测对象物包括室内的墙壁、天花板、家具、人、动物等。照度传感器根据照度的变化来检测室内有没有人和动物、人和动物的运动等。另外,在根据湿度校正上述各传感器的灵敏度时使用湿度传感器的输出。此外,上述各传感器的组合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限于上述各传感器的组合。
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空气净化器1的基本动作。在空气净化器1动作时,首先驱动送风装置6以及净化装置8。由此,从外壳2的吸入口4向内部吸入空气,该空气由净化装置8净化。然后,净化后的空气经由各送风装置6以及风路7到达吹出口5,从吹出口5送出到外部。此时,空气净化器1使用第一传感器21检测在探测房间100内的人的位置等,驱动可动百叶窗9、开口可变机构11、整流机构13、水平旋转机构14等,以使得将吹出风送到所探测到的人的例如头上的区域。
再次参照图1,继续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空气净化器1放置于房间100内的地板面上。另外,空气调节器200设置于房间100内的例如墙壁面的靠上方即高于地板面的位置。因此,在这里,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与作为传感器搭载设备的空气调节器200配置于房间100的空间内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空气调节器200例如是空调等公知的空气调节器。空气调节器200具备的第二传感器201也能够利用例如与第一传感器21相同的结构探测房间100内的第二人探测范围302内的人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具备的空气净化器1(送风设备)以及空气调节器200(传感器搭载设备)的功能结构。首先,空气调节器200除了具备上述第二传感器201之外,还具备第二信息处理部202以及发送部203。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器200除了上述单元之外,还具备送风单元204以及第二主控制部205。此外,本发明中未必一定具备送风单元204以及第二主控制部205。
送风单元204将空气调节器200调节后的空气回送到房间100内。送风单元204具体来说构成为包括公知的送风风扇以及风向可变机构等。
第二信息处理部202执行空气调节器200的动作所需的各种信息处理。具体来说,例如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设成适合于由接下来叙述的第二主控制部205实施的控制以及从后述的发送部203进行的发送等的数据形式。
第二主控制部205根据由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后的信息等控制空气调节器200的动作。具体来说,第二主控制部205根据由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后的第二传感器201所得到的探测结果等控制送风单元204的动作。也就是说,第二主控制部205构成根据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控制送风单元204的第二控制单元。另外,第二主控制部205还控制第二传感器201的动作。
此外,在这里,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对于与由第二主控制部205控制的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相关的信息也进行处理,使之成为适合于从下面叙述的发送部203进行的发送的形式。与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相关的信息例如包括送风单元204的风量、风向、空气调节的状况(供冷、供暖等)等。
发送部203是通过预先确定的通信方式向空气调节器200的外部发送由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后的信息的发送单元。作为通信方式,能够利用公知的无线以及有线的各种方式。例如,如果是无线方式,则通过利用用于远程控制器(遥控器)的红外线通信,从而无需设置专用的发送设备就能够构成发送部203。另外,无论是无线以及有线中的哪种方式,都可以利用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或者PAN(Personal Area Network:个人网)。
具体来说,发送部203发送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后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信息。另外,在这里,发送部203还发送由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后的、与由第二主控制部205控制的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相关的信息。
接下来,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除了具备上述送风装置6、百叶窗驱动部10以及第一传感器21等之外,还具备接收部51、操作部52、时间取得部53、第一主控制部54、存储部55以及第一信息处理部60。接收部51是接收从作为发送单元的发送部203发送的信息的接收单元。也就是说,接收部51构成为能够利用上述预先确定的通信方式接收从发送部203发送的信息。
操作部52是在空气净化器1的使用者进行各种设定以及运行的切换时所操作的单元。操作部52例如具备用于使空气净化器1起动以及停止的电源开关以及用于指定空气净化器1的运行模式等的模式开关等。操作部52例如设置于空气净化器1的外壳2的上表面或者前表面等使用者容易操作的位置。或者,也可以利用使用者所持有的便携终端(例如,智能手机)等构成操作部52。
时间取得部53从例如由计时装置等构成的内置时钟取得当前时刻。第一信息处理部60执行空气调节器200的动作所需的各种信息处理。为了详细说明第一信息处理部60中的信息处理,进而还参照图9继续说明。图9示出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结构。如该图所示,第一信息处理部60具备人探测部61、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以及环境信息取得部62。另外,在这里,第一信息处理部60还具备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5。
人探测部61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探测在房间100中的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有没有人、人的位置以及移动。另外,人探测部61根据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探测房间100中的第二人探测范围302内有没有人、人的位置以及移动。
环境信息取得部62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得到与房间100即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的空间相关的信息。与房间100(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的空间)相关的信息具体是指例如与房间100的宽窄或者房间布局以及空气净化器1与房间100的墙壁、窗101和家具102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的信息。与房间100(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的空间)相关的信息也可以包括利用搭载于空气净化器1或者传感器搭载设备(空气调节器200)的第一传感器21或者第二传感器201以外的传感器检测到的与房间100内的环境状态相关的信息。与房间100内的环境状态相关的信息具体是指例如与房间100内的灰尘、花粉、菌量、异味、温湿度、照度、声音等相关的信息。
如上所述,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例如由红外线传感器构成。红外线传感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探测对象物的表面温度。因此,根据探测到的表面温度分布,能够得到有没有窗101、墙壁的位置、房间100的宽窄或者有没有家具102以及家具102的配置等信息。此外,环境信息取得部62也可以使用由后述的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整合后的信息来取得环境信息(与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的空间相关的信息)。
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掌握从空气净化器1观察的其他传感器即第一传感器21以外的传感器的位置。在这里,第一传感器21以外的传感器是指第二传感器201。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掌握作为其他传感器的第二传感器201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相对位置。
利用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掌握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的方法大致分为2种。第一种方法是:使用者手动输入其他传感器的位置信息,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根据该输入的位置信息掌握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
在采用该第一种方法的情况下,使用者例如对操作部52进行操作,输入以空气净化器1(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为基准的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的信息。此时的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信息例如能够使用从空气净化器1(第一传感器21)观察到的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空气调节器200)的方向以及距离。然后,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根据从该操作部52输入的位置信息能够掌握以空气净化器1(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为基准的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掌握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即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自动地掌握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
以具体例子来说明该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掌握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的方法。首先,根据图1所示的配置例子进行说明。在图1的配置例子中,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与第二人探测范围302局部重叠。因此,利用第一传感器21或者第二传感器201能够探测的人大致分为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1、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2以及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这3种。
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着眼于这3种人中的特别是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运动,掌握第一传感器21与第二传感器201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说,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根据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移动看起来是从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分别向哪个方向的移动这一信息,推测这些传感器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这里,能够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人与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人是否同时运动来判断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人与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人是否为同一人、也就是是否为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此时,参照由时间取得部53取得的当前时刻来判断人的运动是否同时。
这样,在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人、并且第二传感器201也探测到人的情况下,在两个传感器同时探测到这些被探测到的人运动了的情况下,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判断为两个传感器探测到的人在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是相同的人403。
在图1的配置例子中,图10以及图11是示出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移动的情况下的、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中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图10是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运动的情形。另外,图11是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运动的情形。
在该例子中,如图10所示,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向图面的左方向移动。而且,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大小未变化。由此,能够推测为从第一传感器21观察时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向左方向移动。
另外,在该例子中,如图11所示,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被探测到的位置几乎不变化,被探测到的大小变大。由此,能够推测为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向接近第二传感器201的方向移动。
在设为这两个传感器的探测结果是探测到同一人的同一移动现象的情况下,可知从第一传感器21观察时第二传感器201处于左方向。另外,根据由各个传感器探测到的人的大小,能够推测从各传感器至该人的距离。而且,根据从各传感器至该人的距离以及一个传感器相对于另一个传感器的方向,能够求出第一传感器21与第二传感器201的距离。这样,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能够掌握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相对于空气净化器1或者第一传感器21的相对位置。
接下来,根据图12所示的配置例子进行说明。在图12的配置例子中,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与第二人探测范围302也局部地重叠。而且,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着眼于这3种人中的特别是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与作为房间100内的位置基准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第一传感器21与第二传感器201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这里,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人与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人是否为同一人、也就是是否为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判断,与上述图1的配置例子的情况相同。
图13以及图14是示出图12的配置例子中的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中的探测结果的一个例子。图13是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以及窗101的情形。另外,图14是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以及窗101的情形。
在该例子中,如图13所示,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与窗101相比位于附图的左侧。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与窗101相比位于附图的右侧。
在设为这两个传感器的探测结果是探测到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同一人403以及同一窗101的情况下,可知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位于相对于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从相反侧彼此面对的位置。另外,根据由各个传感器探测到的人的大小,能够推测从各传感器至该人的距离。因此,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能够掌握其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01)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相对位置。
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使用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所掌握的第二传感器201的相对位置,整合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接收部51所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然后,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根据该整合后的探测结果求出人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
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人的位置等是以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为基准的位置。同样地,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人的位置等是以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为基准的位置。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使用由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掌握的第二传感器201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相对位置,将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从以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为基准的探测结果变换成以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为基准的探测结果。然后,将变换后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与第一传感器21的探测结果整合。整合后的探测结果是以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为基准的结果。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根据整合后的探测结果,求出人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
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5从接收部51所接收到的信息中取得与由作为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主控制部205控制的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相关的信息。
如上所述,第一主控制部54使用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处理后的信息来控制空气净化器1的动作。具体来说,首先,第一主控制部54根据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人探测部61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也就是说,第一主控制部54构成第一控制单元,该第一控制单元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
这样,在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中,不仅能够利用空气净化器1具备的第一传感器21的探测结果,还能够利用设置于房间100内的与第一传感器21不同的位置的第二传感器201的探测结果。因此,能够减少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的房间100内的空气净化器1无法识别人的区域,能够实现将存在于房间100内的更宽范围的人考虑在内的空气净化器1的控制。
具体来说,例如利用空气净化器1还能够识别在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之外在第二人探测范围内有人402,能够从空气净化器1向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之外送风。也就是说,当在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中第一传感器21未探测到存在于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的人、并且在接收部51所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中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存在于第二人探测范围302内的人的情况下,作为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主控制部54能够进行送风控制以使得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的排气的方向对着第一人探测范围301的外侧。
在这里,送风控制是指改变空气净化器1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控制。例如能够通过利用水平旋转机构14改变外壳2自身的方向、改变吸入口4的方向来改变供气的方向。例如能够通过使送风装置6的转速变化来变更供气的风量和风速。
另外,例如能够通过利用水平旋转机构14改变外壳2自身的方向、改变吹出口5的方向来改变排气的方向。另外,还能够经由百叶窗驱动部10使可动百叶窗9运动,或者经由整流驱动部使整流机构13运动,从而改变排气的方向。
例如能够通过使送风装置6的转速变化来改变排气的风量和风速。或者,还能够经由开口驱动部12使开口可变机构11运动,从而改变排气的风量和风速。在作为净化装置8例如使用电压施加设备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向该电压施加设备的通电状态变化来改变排气的净化度。
此外,在此处说明的空气净化器1中不特别进行排气的温湿度的变更,但通过在送风设备中设置例如空气调节器200所具有的空气调节功能,能够在送风设备中变更排气的温湿度。
另外,第一主控制部54也可以根据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求出的人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或者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来进行上述送风控制。由此,空气净化器1不仅能够识别在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外有没有人,还能够识别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外的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2的位置以及运动。因此,能够根据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2的位置以及运动实施更适当的来自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
进而,也可以进一步使用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5取得的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即接收部51所接收到的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来进行上述送风控制。由此,能够控制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以使得能够避免来自空气调节器200的送风与来自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发生干扰,空气净化器1与空气调节器200互补协作。而且,通过减少房间100内的气流的紊乱等适当地控制气流,能够创造出使房间100内的人感觉更舒适的环境。
此外,第一主控制部54还可以使用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环境信息取得部62得到的与房间100内的空间相关的信息来进行上述送风控制。房间100内的气流不仅可能受到房间100内的人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房间100的宽窄、墙壁、窗101、家具102的配置等环境的影响。因此,还可以通过使用环境信息取得部62得到的与房间100内的空间相关的信息,从而将房间100内的环境也考虑在内,实施更适当的空气净化器1的控制,创造出使人感觉舒适的空间。
存储部55存储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得到的信息处理结果以及由第一主控制部54实施的控制状态等。作为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得到的信息处理结果,具体来说,例如可列举与由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求出的人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或者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相关的信息、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5取得的与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相关的信息以及环境信息取得部62得到的与房间100内的空间相关的信息等。
接下来,参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特别是将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作为动作的主体来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送风系统的动作的流程。首先,在步骤S1中,当接通空气净化器1的电源而开始运行时,前进到步骤S2。在步骤S2中,空气净化器1对存储部55中存储的动作信息初始化。
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第一主控制部54使第一传感器21动作来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的人。然后,前进到步骤S4,第一信息处理部60取得由接收部51接收到的与第二传感器201的探测结果相关的信息。在步骤S4之后前进到步骤S5。
在步骤S5中,第一主控制部54根据由人探测部61得到的探测结果,确认是否在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以及第二人探测范围302中的至少某一方中探测到有人。也就是说,确认是否由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中的至少某一方探测到人。
在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都未探测到人的情况下,第一主控制部54判断为在房间100内没人。然后,在该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6,第一主控制部54进行房间100内没人时的上述送风控制。在步骤S6之后返回到步骤S2。
另一方面,在步骤S5中,当在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的至少某一方中探测到人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7。在步骤S7中,第一主控制部54根据由人探测部61得到的探测结果,确认由第二传感器201是否探测到在第二人探测范围302中有人。
在由第二传感器201未探测到人的情况下,在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中有人。因此,前进到步骤S8,第一主控制部54进行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在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中有人时的上述送风控制。在步骤S8之后返回到步骤S2。
另一方面,在步骤S7中,在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人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9。在步骤S9中,取得由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掌握到的第二传感器201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关系的信息。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10中,第一主控制部54根据由人探测部61得到的探测结果,确认由第一传感器21是否探测到在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中有人。
在由第一传感器21未探测到人的情况下,在第二人探测范围302中有人。因此,前进到步骤S11,第一主控制部54进行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在第二人探测范围302中有人时的上述送风控制。在步骤S11之后返回到步骤S2。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中,在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人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2。在步骤S12中,在存在由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判断为由第一传感器21探测到的人与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到的人是同一人即是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的人的情况下,取得与该人相关的信息。
然后,前进到步骤S13,第一主控制部54进行由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这两者探测到存在双方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403时的上述送风控制。在步骤S13之后,返回到步骤S2。
此外,以上,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以外的传感器搭载设备说明了一个包括第二传感器201的空气调节器200的情况。然而,传感器搭载设备的数量不限于1个。也就是说,送风系统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的传感器搭载设备,例如具备第3传感器、第4传感器等。在该情况下,例如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部63不仅掌握第二传感器201的位置,还掌握第3传感器等其他全部的传感器的位置。另外,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对全部的传感器的探测结果进行整合。能够得到如下效果:可利用的传感器的个数越多,则越有利于扩大人探测范围以及减少传感器的死角。
另外,送风系统也可以具备与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以及作为传感器搭载设备的空气调节器200连接为能够通信的外部计算机。作为外部计算机,具体来说,例如能够利用控制家庭内的各种电气设备的集中控制器或者HEMS(Home Energy ManagementSystem,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
而且,也可以在该外部计算机中设置第一信息处理部60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存储部55所具备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该情况下,空气净化器1的接收部51从外部计算机接收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得到的信息处理结果的信息等。然后,空气净化器1的第一主控制部54根据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得到的信息处理结果的信息等来控制空气净化器1的动作。
此外,如上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未必一定具备送风单元204,也可以不是空气调节器200。作为传感器搭载设备,还能够使用设置于房间100的其他电气设备,例如还能够将电视等用作传感器搭载设备。另外,也可以将传感器搭载设备设为仅用于专门将第二传感器201设置于房间100内的设备。
另一方面,在将传感器搭载设备设为空气调节器200的情况下,空气调节器200一般来说大都设置于房间100内的较高的位置,所以将第一传感器21与第二传感器201配置于不同的高度位置,通过减少传感器的死角等能够期待更好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16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是示出送风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在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2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之外,还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能够显示由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接收部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等。
也就是说,如图16所示,空气净化器1具备显示部56。显示部56例如设置于空气净化器1的外壳2的上表面或者前表面等使用者容易视觉辨认的位置。显示部56例如能够由液晶显示器(LCD)等构成。或者也可以由使用者所持有的便携终端(例如,智能手机)等构成显示部56。
显示于显示部56的内容由第一主控制部54控制。显示于显示部56的内容是与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得到的信息处理结果相关的信息以及存储部55中存储的信息等。具体来说,例如显示部56显示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人探测部61得到的探测结果。也就是说,显示部56显示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
另外,显示部56也可以显示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传感器信息整合部64求出的、人相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位置或者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进而,显示部56也可以显示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5取得的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即接收部51接收到的送风单元204的控制状态。此外,显示部56也可以显示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环境信息取得部62得到的与房间100内的空间相关的信息。
或者,显示部56也可以显示由第一主控制部54实施的上述送风控制的状况。进而,换言之,显示部56也可以适当地组合这些信息来显示。
此外,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送风系统中,除了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以外,使用者还能够容易获知第一传感器21以及第二传感器201这两个传感器的探测结果。另外,使用者不仅能够掌握到空气净化器1的识别第一传感器21的探测结果,还能够掌握识别第二传感器201的探测结果。
实施方式3.
图17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是示出送风系统具备的第一信息处理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第二传感器201与第一传感器21同样地用于探测预先设定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而且,具体来说,由例如红外线传感器、运动物体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照度传感器或者摄像机等构成第二传感器201。
与此相比,在此处说明的实施方式3中,第二传感器201不是直接探测人的位置等的传感器,而是通过探测根据是否有人而变化的物理量来间接地探测人的存在的传感器。
在该实施方式3中,送风系统的功能结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的图8或者实施方式2的图16相同。但是,第二传感器201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不同,为探测根据房间100内即设置有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以及作为传感器搭载设备的空气调节器200的空间内是否有人而变化的物理量的传感器。
在这里,具体来说,作为根据房间100内是否有人而变化的物理量可列举例如房间100的门的开关声、房间100内的脚步声、房间100中的烹饪声、设置于房间100内的其他空调设备等的动作声、房间100的照明设备的运转状态或者由窗帘的开关等引起的房间100内的照度的变化、由房间100的门的开关引起的气压变动、由设置于房间100的设备的运转引起的室内功耗量的变化等。
为了探测这些物理量,具体来说,作为第二传感器201例如能够使用声学传感器、照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功耗传感器等。在作为第二传感器201而使用声学传感器即话筒的情况下,例如能够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门的开关声、烹饪声、空调设备的动作声、打扫的声音等。在作为第二传感器201而使用照度传感器的情况下,例如能够由第二传感器201探测由房间100的窗帘的开关或者照明的亮灯/熄灯等引起的房间100内的照度变化等。在作为第二传感器201而使用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探测由房间100的门的开关引起的房间100内的气压变动等,另外,在使用功耗传感器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探测伴随着房间100的家电设备的运转状态的变化的功耗量的变动。然后,根据探测到的这些物理量,能够推测房间100内是否有人。
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在第二信息处理部202中被处理成适合于从发送部203进行的发送的数据形式。然后,利用发送部203发送由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后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信息。
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所具备的接收部51是接收从作为发送单元的发送部203发送的信息的接收单元。也就是说,接收部51能够利用上述预先确定的通信方式接收从发送部203发送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信息。
在该实施方式3中,第一信息处理部60构成为如图17所示。如该图所示,第一信息处理部60具备人探测部61、环境信息取得部62以及人存在探测部66。另外,第一信息处理部60也可以还具备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5。
人探测部61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探测房间100中的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有没有人、人的位置以及移动。另外,人存在探测部66是根据作为接收单元的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来探测房间100内是否有人的人存在探测单元。如上所述,第二传感器201探测根据房间100内是否有人而变化的物理量。人存在探测部66根据包含于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的该物理量的变化,探测房间100内是否有人。此外,环境信息取得部62以及其他设备送风状态取得部65具有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的功能。
这样,第一主控制部54使用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处理后的信息来控制空气净化器1的动作。具体而言,第一主控制部54根据由人探测部6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人存在探测部66的探测结果进行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也就是说,第一主控制部54构成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来进行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
由此,在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中不仅能够利用根据由空气净化器1具备的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推测出的有没有人的信息,还能够利用根据第二传感器201的探测结果推测出的有没有人的信息。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减少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的房间100内的空气净化器1无法识别人的区域,能够实现将存在于房间100内的更宽范围的人考虑在内的空气净化器1的控制。
在这里,与实施方式1相同,送风控制是指使空气净化器1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的一个以上的参数变更的控制。
另外,在由第一传感器21未在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探测到人、并且由人存在探测部66探测到房间100内有人的情况下,作为控制单元的第一主控制部54也可以进行上述送风控制,以使得空气净化器1的排气的方向对着第一人探测范围301的外侧。进而,在该情况下,通过将房间100内的整个区域中的空气净化器1的排气的方向设为除了第一人探测范围301以外的区域,能够对被推测为存在于房间100内的第一人探测范围301的外侧的人送出净化后的空气。因此,能够实现将房间100内的整个区域作为对象的上述送风控制。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外,人存在探测部66也可以不仅利用第二传感器201的探测结果,而且还利用由环境信息取得部62取得的环境信息即房间100中有没有窗101、墙壁的位置、房间100的宽窄或者有没有家具102以及家具102的配置等信息来推测房间100内有没有人。由此,例如能够将房间100内的声音的回声的影响或者由窗101以及家具102的配置对照度造成的影响等考虑在内,提高对有没有人的推测精度。另外,也可以取得与设置于房间100的家电设备的种类相关的信息而用于推测有没有人。
此时,进而,环境信息以及与家电设备的种类相关的信息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也可以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PC(个人计算机)或者云服务器等。而且,也可以将空气净化器1与这些PC或者云服务器连接为能够通信,从PC或者云服务器取得环境信息以及与家电设备的种类相关的信息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并在人存在探测部66中使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置PC或者用于输入云服务器环境信息或者与家电设备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专用终端。
实施方式4.
图18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是示出送风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作为传感器搭载设备的例如空气调节器200设置于房间100内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与此相对地,在此处说明的实施方式4中,将传感器搭载设备设为移动式,并由房间100内的人携带传感器搭载设备。
也就是说,如图1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4中,作为传感器搭载设备设置有便携设备500。便携设备500是移动式的。便携设备500由设置有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的空间内即房间100内的人携带。便携设备500具体来说例如是移动电话、智能手机、腕表(还包括腕表型的便携终端装置)等。
便携设备500具备第二传感器201。第二传感器201用于探测房间100内的该便携设备500的位置以及该便携设备500的位置的时间变化。作为这样的第二传感器201,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用振动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
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在第二信息处理部202中被处理成适合于从发送部203进行的发送的数据形式。然后,利用发送部203发送由第二信息处理部202处理后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信息。
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具备的接收部51是接收从作为发送单元的发送部203发送的信息的接收单元。也就是说,接收部51能够利用上述预先确定的通信方式接收从发送部203发送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的信息。
此时使用的通信方式优选使用仅能够在房间100的内部进行通信而不能在房间10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通信的方式。由此,在房间100内的空气净化器1无法接收来自发送部203的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携带便携设备500的人不在房间100内。另外,如果携带500的人返回到房间100内,则空气净化器1就能够接收来自发送部203的信息。此外,作为这样的通信方式,例如可列举能够由房间100的墙壁等切断的利用红外线的通信或者利用2.4GHz频段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等。
第一信息处理部60的人探测部61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探测房间100中的第一人探测范围301内有没有人、人的位置以及移动。另外,人探测部61根据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探测房间100内有没有人、人的位置以及移动。也就是说,人探测部61判断为在根据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确定的便携设备500的位置有人,探测在房间100内有没有人、人的位置以及移动。
如上所述,第一主控制部54使用由第一信息处理部60处理后的信息来控制空气净化器1的动作。具体而言,第一主控制部54根据由人探测部61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也就是说,第一主控制部54构成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根据由第一传感器21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接收部51接收到的由第二传感器201得到的探测结果来进行作为送风设备的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控制。
此外,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送风系统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减少设置有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送风设备无法识别人的区域,能够实现将存在于该空间内的更宽范围的人考虑在内的送风设备的控制。进而,将传感器搭载设备设为移动式并使人携带该传感器搭载设备,通过探测该传感器搭载设备的位置而求出该人的位置,所以能够提高该人的位置的探测精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探测设置有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人、并根据该探测结果来实施送风设备的送风控制的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Claims (12)

1.一种送风设备,具备:
第一传感器,用于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
接收单元,接收从传感器搭载设备的发送单元发送的由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其中,该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所述第二传感器以及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所述发送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传感器未探测到在所述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并且所述第二传感器探测到在所述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情况下进行送风控制,以使排气的方向对着所述第一人探测范围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设备,其中,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
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单元,掌握所述第二传感器相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相对位置;以及
传感器信息整合单元,使用所述其他传感器位置掌握单元所掌握的所述第二传感器的相对位置,将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整合,求出人相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以及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传感器信息整合单元求出的人相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或者人的位置的时间变化进行所述送风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送风设备,其中,
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环境信息取得单元,该环境信息取得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得到与设置有所述送风设备的空间相关的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还使用所述环境信息取得单元得到的与所述空间相关的信息进行所述送风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设备,其中,
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显示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
5.一种送风设备,具备:
第一传感器,用于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
接收单元,接收从传感器搭载设备的发送单元发送的由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其中,该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所述第二传感器以及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的所述发送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6.一种送风系统,具备:
送风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一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以及
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用于探测第二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二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还具备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
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
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
第一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所述送风设备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系统,其中,
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还具备:
送风单元;以及
第二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控制所述送风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还发送由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实施的所述送风单元的控制状态,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还使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送风单元的控制状态进行所述送风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系统,其中,
所述送风设备是空气净化器,
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是空气调节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系统,其中,
所述送风设备与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配置于高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10.一种送风系统,具备:
送风设备,具有用于探测预先设定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以及
传感器搭载设备,设置于设置有所述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与所述送风设备不同的位置,该传感器搭载设备具有第二传感器,该第二传感器探测根据在所述空间内是否有人而变化的物理量,
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还具备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
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
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所述送风设备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系统,其中,
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人存在探测单元,该人存在探测单元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探测在所述空间内是否有人,
在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在所述人探测范围内未探测到人、并且由所述人存在探测单元探测到在所述空间内有人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所述送风控制,以使所述送风设备的排气的方向对着所述人探测范围的外侧。
12.一种送风系统,具备:
送风设备,具有用于探测预先设定的人探测范围内的人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以及
移动式的传感器搭载设备,由设置有所述送风设备的空间内的人携带,
所述传感器搭载设备还具备:
第二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空间内的该传感器搭载设备的位置;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
所述送风设备还具备:
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以及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得到的探测结果进行改变所述送风设备的供气的方向、风量和风速以及排气的方向、风量、风速、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送风控制。
CN201580077945.6A 2015-03-30 2015-08-31 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Active CN1074299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9993 WO2016157384A1 (ja) 2015-03-30 2015-03-30 送風システム
JPPCT/JP2015/059993 2015-03-30
PCT/JP2015/074759 WO2016157568A1 (ja) 2015-03-30 2015-08-31 送風機器及び送風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929A true CN107429929A (zh) 2017-12-01
CN107429929B CN107429929B (zh) 2020-01-10

Family

ID=57005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7945.6A Active CN107429929B (zh) 2015-03-30 2015-08-31 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7589B2 (zh)
JP (2) JP6428921B2 (zh)
CN (1) CN107429929B (zh)
TW (1) TWI651493B (zh)
WO (2) WO20161573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7384A1 (ja) * 2015-03-30 2016-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システム
JP6755322B2 (ja) * 2016-09-16 2020-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支援装置、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導出方法
CN106762766B (zh) * 2016-12-26 2019-01-18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开关机控制方法及装置
JP7094658B2 (ja) * 2017-03-24 2022-07-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気機器
JP6922357B2 (ja) * 2017-04-06 2021-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装置
JP6783386B2 (ja) * 2017-05-16 2020-1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19202712A1 (ja) * 2018-04-19 2019-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機器制御装置、機器制御システム及び機器制御方法
WO2019202713A1 (ja) * 2018-04-19 2019-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管理装置、機器制御装置、機器制御システム及び機器制御方法
CN108759002B (zh) * 2018-04-27 2021-09-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00457B (zh) * 2018-04-27 2021-06-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7063716B2 (ja) * 2018-05-15 2022-05-0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システム、空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028488A (zh) * 2018-07-17 2018-12-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US11821645B2 (en) 2018-10-24 2023-11-21 Lennox Industries Inc. Wireless remote indoor sensor for home automation
US20200191429A1 (en) * 2018-12-13 2020-06-18 Vincent Shaw Air-flow Vent With Programmable Control
JP6705922B2 (ja) * 2019-02-18 2020-06-0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WO2020213655A1 (ja) 2019-04-15 2020-10-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4174730B (zh) * 2019-08-08 2023-0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7433023B2 (ja) 2019-11-19 2024-0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0986311B (zh) * 2019-11-25 2021-06-01 南京晶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显热调节系统的送风温度设定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1166079A1 (ja) * 2020-02-18 2021-08-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統合コントローラ、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CN214581638U (zh) * 2021-02-07 2021-11-02 深圳市安拓浦科技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气净化机
KR102319515B1 (ko) * 2021-02-08 2021-11-01 이근석 감염 예방이 가능한 지능형 에어 실드 형성 장치 및 방법
CN113251482B (zh) * 2021-05-09 2022-03-22 武汉兴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建筑集成联动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4135966B (zh) * 2021-11-26 2023-03-24 理纯(上海)洁净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部气流自调节型洁净系统及气流调节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229A (zh) * 1997-09-03 1999-03-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JP2000035487A (ja) * 1998-05-12 2000-02-02 Daikin Ind Ltd 局所清浄型空気清浄機
CN1831442A (zh) * 2006-02-06 2006-09-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个性化送风方法
CN101900400A (zh) * 2009-06-01 2010-1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2648378A (zh) * 2009-12-02 2012-08-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2948259A (zh) * 2010-06-10 2013-02-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物服务系统的调试
JP2014077599A (ja) * 2012-10-11 2014-05-01 Daikin Ind Ltd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4137212A (ja) * 2013-01-18 2014-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5212A (ja) 1989-03-20 1990-10-01 Tok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H0372249U (zh) * 1989-11-16 1991-07-22
JP3241835B2 (ja) 1992-12-04 2001-1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人体検出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居室環境制御機器
JP3353942B2 (ja) * 1993-05-11 2002-1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装置
JP4439676B2 (ja) * 2000-04-17 2010-03-24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人体検知空調空気吹出口の制御装置
US6645066B2 (en) * 2001-11-19 2003-11-1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pace-conditioning control employing image-based detection of occupancy and use
JP2005121316A (ja) 2003-10-17 2005-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7086603B2 (en) * 2004-02-06 2006-08-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ata collection system having a data collector
JP2006084150A (ja) * 2004-09-17 2006-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07196183A (ja) 2006-01-30 2007-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清浄機
CN101490479B (zh) 2006-09-07 2010-1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和机
JP4952722B2 (ja) 2007-01-17 2012-06-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吹出パネル、同空調吹出パネルを備えた空調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JP4998003B2 (ja) * 2007-02-13 2012-08-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コントローラ
JP2008267795A (ja) * 2007-03-27 2008-11-06 Daikin Ind Ltd 空調管理システム
US7985953B2 (en) * 2008-03-31 2011-07-2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human presence
JP5174587B2 (ja) * 2008-08-29 2013-04-0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183408B2 (ja) * 2008-10-06 2013-04-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410303B1 (ja) * 2008-12-26 2010-0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0181081A (ja) 2009-02-05 2010-08-19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289392B2 (ja) * 2010-07-16 2013-09-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3189687B (zh) * 2011-05-13 2017-03-01 株式会社东芝 能量管理系统
JP2013200098A (ja) 2012-03-26 2013-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3242226A (ja) 2012-05-21 2013-12-05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センサ情報統合装置
JP5800760B2 (ja) * 2012-06-01 2015-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9703274B2 (en) * 2012-10-12 2017-07-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synergistic occupancy sensing in commercial real estates
TWI512247B (zh) * 2012-12-20 2015-12-11 Ind Tech Res Inst 舒適度調控系統、其使用者端設備及其系統端設備
US10330335B2 (en) * 2013-02-07 2019-06-2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 operational mode of a building control component
US9791872B2 (en) * 2013-03-14 2017-10-17 Pelc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energy saving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control system
US9841202B2 (en) * 2013-05-17 2017-12-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Sensor mounting device
CN103256694B (zh) * 2013-05-21 2015-1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配件、空调器及其送风区域可视化的控制方法
JP6170763B2 (ja) * 2013-07-05 2017-07-26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6157384A1 (ja) 2015-03-30 2016-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229A (zh) * 1997-09-03 1999-03-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JP2000035487A (ja) * 1998-05-12 2000-02-02 Daikin Ind Ltd 局所清浄型空気清浄機
CN1831442A (zh) * 2006-02-06 2006-09-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个性化送风方法
CN101900400A (zh) * 2009-06-01 2010-1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2648378A (zh) * 2009-12-02 2012-08-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2948259A (zh) * 2010-06-10 2013-02-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物服务系统的调试
JP2014077599A (ja) * 2012-10-11 2014-05-01 Daikin Ind Ltd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4137212A (ja) * 2013-01-18 2014-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57384A1 (ja) 2016-10-06
TWI651493B (zh) 2019-02-21
US20180100667A1 (en) 2018-04-12
TW201708774A (zh) 2017-03-01
JP6428921B2 (ja) 2018-11-28
US11047589B2 (en) 2021-06-29
JP2018179496A (ja) 2018-11-15
JP6741050B2 (ja) 2020-08-19
CN107429929B (zh) 2020-01-10
WO2016157568A1 (ja) 2016-10-06
JPWO2016157568A1 (ja) 2017-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929A (zh) 送风设备以及送风系统
CN109945429B (zh)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367016B (zh) 一种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及其装置、空调
CN108870686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164595B (zh) 空气净化器
US11408430B2 (en) Modular fan assembly
CN105683667B (zh) 空气净化器
CN108366707A (zh) 清洁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KR102121785B1 (ko) 인공지능을 이용하여 지시된 위치로 풍향을 제어하는 에어컨 및 이를 제어하는 방법
CN107526298A (zh) 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
CN205090502U (zh) 空气净化器
CN107544266A (zh) 家庭健康服务机器人
CN109974216B (zh)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008813A (zh) 送风机以及使用该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
CN110173867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217A (zh)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338105A (zh) 吸气装置以及吸气方法
JP2017020775A (ja) 吸気装置および吸気方法
CN109073252A (zh) 空调可视化系统
CN103742977B (zh) 一种空调
JP2020148374A (ja) 換気装置
US11967139B2 (en) Adversarial masks for false detection removal
US20230280067A1 (en) Airflow control system, airflow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20220136515A1 (en) Portable person tracking fan system, process, and method of use
CN103673104B (zh) 新型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