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5046A -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5046A
CN107405046A CN201580078334.3A CN201580078334A CN107405046A CN 107405046 A CN107405046 A CN 107405046A CN 201580078334 A CN201580078334 A CN 201580078334A CN 107405046 A CN107405046 A CN 107405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linking part
fastener
end link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83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5046B (zh
Inventor
林拓也
池田昌夫
宇津木洋志
山边悦朗
松波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737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026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737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73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737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73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05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5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5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50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10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the distal tip features being detach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12Connection or coupl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2Packages or dispense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7Spring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77Coup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36Material properties corrosion-resista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62Material properties elastic or resili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夹具与操作线的连结操作,并且能够通过减少处理器具主体的更换频率而迅速进行操作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具备:夹具(110),其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120)及卡止部(130);及处理器具主体,其具有长形护套(10)及在远位端设置有块状前端连结部(50)的操作线(20)。通过在容纳部(134)容纳有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而臂部(120)闭合并把持生物体组织。通过在臂部(120)闭合的状态下进一步向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而前端连结部(50)使突起部(140)向外变形来打开容纳部(134),从而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前端连结部(50)。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夹具及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5年3月31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73711号、2015年3月31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73712号、及2015年3月31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73713号的优选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已经被提供了一种在内窥镜下切除体腔内的生物体组织,并对该切除部位进行结扎而止血的夹具装置。关于这种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使用于该装置的医疗用夹具(以下,简称为夹具),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设置在处理器具主体的操作线前端的箭头钩插入夹具的基端部的连结部件而与其连结。若在将箭头钩插入到连结部件的状态下对操作线进行牵引操作,则生物体组织被结扎。若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强力牵引操作线,则连结部件的细径部会断裂,且夹具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了结扎的状态下留置在体腔内。连结部件具有相对置的一对半圆筒状通孔,使该通孔扩张而箭头钩被压入连结部件并与其连结。
夹具具有相对置的一对臂部,使该臂部的前端彼此接近而闭合。臂部具有自扩展力,且在抵抗该力而使臂部闭合并收容在护套的状态下插穿到内窥镜的钳子孔。若到达生物体组织的附近,则使臂部从护套突出并通过弹性复原力而打开,然后通过牵引操作线而将夹具再次拉入护套来使臂部闭合。由此,能够用臂部把持生物体组织而对其进行结扎。
在此,当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时,相对于生物体组织需要使夹具的臂部闭合的方向与所希望的方向匹配。因此,通过使操作线进行扭矩旋转,该扭矩经由箭头钩及连结部件而传递到夹具。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若使操作部主体进行扭矩旋转,则操作线及箭头钩与此联动而旋转,进而通过箭头钩与连结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而连结部件旋转。由此,压管及夹具进行扭矩旋转而能够调整臂部的方向。
并且,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通过内窥镜对体腔内进行观察,并且进行在内窥镜下切除生物体组织等医疗处理的案例正在增加。随此,对处理后的生物体组织等进行结扎,且能够止血等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需要正在增加。随着内窥镜下的处理技术的提高,期待还在体腔内的局限空间可靠地完成使用了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止血等措施的处理。
作为使用于这种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夹具,例示下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用于上述用途的夹具单元。安装于该夹具单元的夹具呈多个臂部在基端侧交叉一次的形状。由于呈这种形状,因此在从夹具向夹具单元的外部突出的状态(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的状态)向内部拉入夹具时,夹具暂且打开(专利文献1的图4或图5A、图5B所示的状态),然后闭合(专利文献1的图6所示的状态)。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使用于上述用途的夹具装置。关于安装于该夹具装置的夹具,记载有与专利文献1相同而呈多个臂部在基端侧交叉一次的形状的夹具(专利文献2的图12等)和多个臂部不交叉而在基端侧终止的形状(专利文献2的图1等)的夹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14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001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中,需要回收被断裂的连结部件,且从箭头钩拆卸而废弃,因此操作繁杂,且有可能产生感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生物体组织的切除部通常使用多个夹具来止血。从而,需要迅速进行如下一系列的操作,即相对于夹具连结操作线,并使其通过内窥镜而插入体腔内,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而留置夹具,进而将操作线拉出到体外而重新连结下一个夹具。并且,对多个夹具进行结扎及留置操作时,为了不花费更换处理器具主体的时间,要求处理器具主体具有能够经多次反复使用的耐久性。
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因以下两个理由而存在即使使操作部主体进行扭矩旋转也未必能够使夹具的臂部朝向所希望的方向的问题。第一理由,是由于箭头钩在半圆筒状通孔的内部摩擦的同时旋转,因此即使使操作部主体或操作线进行扭矩旋转也只有一部分的扭矩会传递到连结部件。因此,即使使用者欲使夹具的臂部旋转所希望的角度,也无法正确得知需要向操作部主体赋予多少扭矩角度才是合适的。第二理由,是由于箭头钩或连结部件与护套的内面接触而受到摩擦力,因此会进一步失去从箭头钩向连结部件赋予的一部分扭矩而传递到夹具。由此,即使使操作部主体或操作线进行扭矩旋转,旋转力实质上也不会传递到夹具的臂部,或者从对操作部主体进行扭矩操作直至夹具的臂部旋转为止的延迟时间变长,且很难使夹具的臂部朝向所希望的方向。
在此,当使用多个臂部在基端侧交叉一次的形状的夹具时,由于呈在基端侧交叉的形状,因此夹具的基端部分的大小相对于夹具整体的大小的比例变高。从而,存在将收容夹具的夹具单元的内部空间设置成大空间等约束,且从小型化的观点考虑,有时会成为问题。
并且,当使用多个臂部不交叉而在基端侧终止的形状的夹具时,与使用在前段描述的形状的夹具时相比,容易实现小型化,但存在很难将臂部扩大的难点。并且,在紧固该夹具时臂部会突然闭合,因此在没有抓住目标生物体组织时,很难再次扩展夹具而重新进行操作等,从操作性的观点考虑有时会成为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且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夹具与操作线的连结操作,并且能够通过减少处理器具主体的更换频率而迅速进行操作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夹具的臂部精度良好地朝向所希望的方向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的同时容易进行精细的操作的夹具及安装有该夹具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一方案,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夹具,其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和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处理器具主体,其具有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并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块状前端连结部的操作线,并且,所述夹具的所述卡止部具备在内部具有容纳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空间的容纳部和在所述容纳部的基端侧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通过相对于所述突起部从基端侧按压所述前端连结部,所述突起部向外弹性变形,从而所述容纳部以能够接收所述前端连结部的方式向所述操作线的进退方向打开,并且所述前端连结部向所述进退方向的远位侧通过所述突起部,由此所述突起部向内弹性复原,通过在所述容纳部容纳有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臂部闭合并把持所述生物体组织,通过进一步地向所述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前端连结部使所述突起部向外变形来打开所述容纳部,从而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所述前端连结部。
并且,本发明的夹具的一方案,其使用于上述内窥镜用夹具装置,所述夹具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和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具备连接在所述臂部的基端的基部、由从所述基部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的多个突片部构成并且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容纳部、和在所述突片部的近位侧的前端部分别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
并且,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一方案,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夹具,其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和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处理器具主体,其具有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并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的操作线,所述卡止部与所述前端连结部绕所述操作线的轴彼此卡合而连结,在所述操作线的远位部设置有收容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筒状套筒,通过使所述操作线进行扭矩旋转,所述卡止部、所述前端连结部以及所述套筒在所述护套的内部绕所述轴而进行轴旋转。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提供一种夹具,其使用于具备长形护套及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的操作线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所述夹具具有:卡止部,与所述操作线的前端侧卡合;多个臂部,设置在比所述卡止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并且通过自扩展力向外打开;紧固部件,在内部插穿有多个所述臂部,并且通过对多个所述臂部的相对位置从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而使多个所述臂部向内侧闭合;及多个爪部,设置在比多个所述臂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并且向内突出,各所述臂部包括以基端侧的曲率半径比前端侧的曲率半径大的方式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
根据上述发明的方案,由于臂部的一部分(弯曲部)向外侧弯曲,因此能够扩大臂部。
并且,在紧固部件从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而弯曲部闭合时,相对于该位移的臂部的闭合状态在紧固部件与弯曲部的基端侧卡合的期间平缓,因此能够进行进退操作的同时寻找成为结扎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并且更加容易进行精细的操作。因此,基于使用了本夹具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操作的操作性提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通过从基端侧向夹具的突起部按压操作线的远位端的块状前端连结部,容纳部打开且能够与前端连结部连结,相反地通过在容纳部容纳有前端连结部的状态下牵引操作线,突起部变形且容纳部再次打开而能够拔出前端连结部。因此,能够通过操作线的进退操作而轻松地进行前端连结部与夹具的拆装操作。并且,前端连结部为块状,夹具的卡止部专门变形而进行拆装操作,因此可抑制前端连结部的损耗,且处理器具主体的耐久性优异。因此,能够减少处理器具主体的更换频率,并能够迅速进行操作。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夹具的卡止部及操作线的前端连结部围绕操作线的轴而彼此卡止并连结,因此对操作线赋予的扭矩可良好地传递到夹具。在该基础上,筒状套筒在收容有夹具的卡止部及操作线的前端连结部的状态下在护套的内部进行轴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卡止部或前端连结部与护套的内面接触而受到摩擦力。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夹具的臂部精度良好地朝向所希望的方向。
而且,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的同时容易进行精细的操作的夹具及安装有该夹具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及第2方案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立体图。
图2为夹具的侧视图。
图3A为表示闭合状态的夹具的侧视图。
图3B为图3A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处理器具主体的前端部的说明图。
图5A为表示将前端连结部压入夹具的卡止部而进行连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B为与前端连结部的附近有关的图5A的放大图。
图6为表示夹具收容在护套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使夹具从护套突出而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为表示夹具的结扎状态的说明图。
图9A为表示从夹具的卡止部拔出前端连结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B为与前端连结部的附近有关的图9A的放大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主体的前端部的说明图。
图11A为表示将前端连结部压入夹具的卡止部而进行连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B为与前端连结部的附近有关的图11A的放大图。
图12为表示夹具收容在护套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使夹具从护套突出而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表示以能够再次抓住生物体组织的方式使夹具闭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为表示夹具的结扎状态的说明图。
图16A为表示从夹具的卡止部拔出前端连结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B为与前端连结部的附近有关的图16A的放大图。
图17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17B为表示在夹具的卡止部连结有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8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18B表示在夹具的卡止部连结有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9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19B为表示在夹具的卡止部连结有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0为例示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立体图。
图21A为表示从夹具去除了紧固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且为其主视图。
图21B为表示从夹具去除了紧固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且为其侧视图。
图22A为表示安装有紧固部件的夹具的说明图,且为从基端侧观察夹具的立体图。
图22B为紧固部件的剖视图。
图23A为表示夹具的状态变化的说明图,且为表示夹具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23B为表示夹具的状态变化的说明图,且为表示夹具闭合的状态的图。
图24为图20所示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前端侧中的端部区域的放大说明图。
图25A为说明安装有夹具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把持动作的说明图,并表示所安装的夹具被收容在护套的内部的状态。
图25B为说明安装有夹具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把持动作的说明图,并表示夹具比护套的前端侧突出且臂部扩展的状态。
图25C为说明安装有夹具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把持动作的说明图,并表示夹具闭合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对应的构成要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以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中心而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及第2方案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夹具装置)100的一个实例的立体图。图2为夹具110的侧视图。图3A为表示闭合状态的夹具110的侧视图,图3B为其俯视图。图4为表示处理器具主体90的前端部的说明图,并且为沿轴向切断处理器具主体90的纵截面示意图。
另外,本说明书中,只要无特别限定,则“轴向”是指操作线20的进退方向。并且,只要无特别限定,则“截面”是指沿轴向切断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的纵截面。
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在截面图示了护套10、缩径套筒70及伸缩部80并画上阴影线,且关于操作线20、前端连结部50、支柱部56及定心部60图示侧视图。图5A、图5B以后的说明图也相同。在图6~图9A、图9B中仅图示伸缩部80的端面,并省略在各图的背后显示的绕组的图示。
夹具装置100插穿内窥镜的钳子孔(不图示)而使用。具体而言,能够从近位侧相对于留置在体腔内的内窥镜的钳子孔插入夹具装置100的护套10,并使护套10的远位端从钳子孔的远位开口突出,进而使夹具110从护套10露出而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来使用。作为被结扎的生物体组织,除了内窥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SD)的被处理部位等粘膜壁以外,能够列举血管等身体导管。
另外,只要无特别限定,则将“远位侧”在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或安装在该内窥镜用夹具装置的夹具110中称为远离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的操作者的一侧,具体而言,称为夹具110的臂部120所处的一侧。并且,只要无特别限定,则将“近位侧”称为在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或夹具110中接近操作者的一侧。并且,有时将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的构成要件移动到远位侧的情况称为前进,且相反地将向近位侧移动的情况称为后退。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具备夹具110和处理器具主体90。如图2及图3的各图所示,夹具110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120和设置在这些臂部120的基端侧的卡止部130。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处理器具主体90具有长形护套10及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在该护套10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块状前端连结部50的操作线20。
在此,前端连结部50为“块状”是指,前端连结部50的壁厚比卡止部130厚,且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并且从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时,与卡止部130的位移相比,前端连结部50的位移非常小。块状前端连结部50的具体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如图4所示,除了向远位侧缩径的炮弹型以外,可以是柱形或球形。
夹具装置100所具备的处理器具主体90的具体结构并无特别限定。图1中,例示具备钩指环92、滑块94及主体轴96的处理器具主体90。夹具装置100的使用者在将手指(例如拇指)插穿到钩指环92,并用其他手指(例如食指及中指)夹持滑块94的状态下,相对于主体轴96使滑块94相对移动来进行操作。由此,连结在滑块94的操作线20在护套10的内部进退移动。并且,通过使处理器具主体90的整体绕轴旋转,操作线20与滑块94一同旋转。当护套10粘合在内窥镜的钳子孔的壁面时,操作线20在护套10的内部进行轴旋转。以下,有时将处理器具主体90或操作线20、夹具110进行轴旋转的情况称为“扭矩旋转”。
夹具110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且通过在臂部120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例如能够进行止血处理、缝合(缝缩)及标记等处理。臂部120具有自扩展力,且通过如后述那样使闭合状态的臂部120从护套10突出而臂部120自然扩展而成为打开状态。在此,“自扩展”是指,抵抗欲闭合的外力而自己打开。
臂部120和卡止部130由一种材料一体成型。更具体而言,能够冲切金属制板材,并进行挤压及弯曲加工而制作臂部120和卡止部130。作为所述金属材料,能够例示不锈钢、钛或钛合金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上述金属材料可以进行耐腐蚀性包覆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10中的相对置的一对臂部120分别具备从卡止部130向远位侧(图2中的左方)突出的基端部122和相对于该基端部122在远位侧连续的臂主体部124。基端部122向远位侧向外弯曲。
在此,“向外侧”是指远离操作线20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的方向,例如为径向的外方向。“向内侧”是指接近操作线20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的方向,例如为径向的内方向。
臂主体部124成为直线状,且在臂主体部124的前端形成有爪部126。臂主体部124及爪部126为主要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区域。爪部126从一对臂主体部124向内突出,且通过咬入生物体组织而提高夹具110的把持力。臂部120在基端部122与臂主体部124的边界弯曲,并且在所述边界形成有臂部120的宽度尺寸局部缩小的窄幅部123。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10(其中,除了紧固部件150以外)由单一材料制作成,即一个爪部126、臂主体部124及基端部122和另一个爪部126、臂主体部124及基端部122经由卡止部130无缝地连续形成。
在臂主体部124通过对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一部分进行挤压(压花)加工而形成有增强部125。通过形成增强部125而臂主体部124的厚度尺寸增大,且臂主体部124的弯曲刚性得以提高。由此,能够得到相对于生物体组织的高把持力。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10中,从除了臂主体部124中的爪部126以外的前端部直至到达窄幅部123的基端部为止连续形成有增强部125。
夹具110还具备安装在多个臂部120的外周的环状紧固部件150。紧固部件150以相对于臂部120能够进退的方式安装。通过使紧固部件150相对于臂部120向相对远位侧移动,能够使打开状态(参考图2)的臂部120抵抗自扩展力而通过紧固部件150紧固。由此,臂部120呈闭合状态(参考图3的各图)。并且,通过使紧固部件150相对于臂部120相对后退而臂部120因自扩展力而打开。另外,环状紧固部件150可以是横跨周向而周面整体连续的全环状,或者可以是在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缺口或狭缝的部分环状。
臂部120的臂主体部124形成为宽度比基端部122或窄幅部123宽,且禁止紧固部件150跨越窄幅部123而前进至臂主体部124。并且,在基端部122形成有以宽度局部宽的方式形成的宽幅部121。紧固部件150的近位侧的内径的宽度尺寸比宽幅部121小,即禁止紧固部件150跨越宽幅部121而向夹具110的近位侧移动。紧固部件150在宽幅部121与臂主体部124之间的长度区域相对于臂部120进退移动。而且,通过紧固部件150嵌合于窄幅部123而紧固部件150卡止于臂部120,且夹具110在闭合状态下被锁定。
如图2及图3的各图所示,夹具110的卡止部130具备在内部具有容纳前端连结部50的空间132的容纳部134和在该容纳部134的基端侧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140。通过在该空间132容纳前端连结部50,夹具110与操作线20彼此连结。
突起部140为以通过前端连结部50被按压而扩展的方式弹性变形而打开,并且通过弹性复原而与前端连结部50卡合并对其进行保持的爪部。
突起部140为配置在容纳部134的近位侧且以能够打开空间132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进行关闭的部位。突起部140的形状、位置及大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容纳部134形成为环状,且使突起部140从环状容纳部134的周面向径向且向内突出而形成。或者,可以如下述那样由环状等基部136和从该基部136向近位侧突出的突片部142构成容纳部134,且在该突片部142的前端形成突起部140。
卡止部130具备连接在臂部120的基端的基部136和从该基部136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并且构成容纳部134的多个突片部142。突起部140分别形成在突片部142的近位侧的前端部。
在由基部136、突片部142及突起部140包围的空间132收容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基部136的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的最大外径小,且基部136控制前端连结部50的前进移动。突起部140控制收容在空间132的前端连结部50的后退。收容在空间132的前端连结部50可以通过基部136和突起部140在前基端方向被限制且在空间132的内部被禁止进退移动,或者可以在空间132的内部使前端连结部50能够沿轴向稍微进退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突片部142成为宽度比前端连结部50的直径细的板状。前端连结部50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优选为正多边形截面。本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具有正六边形截面,即前端连结部50具有6个外周平面。在卡止部130对向配置有多个突片部142。突片部142的数量并无限定,优选比多边形截面的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的数量少。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130具有两个突片部142。
两个突片部142在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设置在能够分别对向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两个突片部142在卡止部130的基部136中设置在以180度对向的位置。替代本实施方式,可以将3个突片部142以120度的间隔均等地对向配置。突片部142彼此的对向间隔被设定成突片部142分别能够粘附于或接近于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的尺寸。
若将前端连结部50连结到夹具110,则包围容纳在容纳部134的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58,多个突片部142粘附于或接近于前端连结部50而配置。由此,若使前端连结部50进行扭矩旋转,则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使突片部142绕轴旋转,且通过卡止部130而对夹具110赋予扭矩。
形成在突片部142的近位侧的前端的突起部140配置在与基部136同心的圆周上,且形成为部分圆弧状。各突起部140的中心角成为约120度的部分圆弧状,且以能够通过两个突起部140而保持上述圆周的约三分之二的区域的方式形成。
基部136成为将金属材料等板材进行弯曲而进行形成并且使端边138相抵靠而成的环状。多个突片部142在环状基部136的周围隔开间隔而配置。如图2及图3A所示,相抵靠的端边138的接缝配置在相邻的突片部142彼此的中间位置。
由此,参考图5B及图9B如后述,在前端连结部50插入到容纳部134时,或者从容纳部134拔出时,从突起部140传递到突片部142的弯曲应力作为使端边138的接缝打开的方向的变形力而传递至环状基部136。因此,所述弯曲应力作为使基部136扩径的弹力而被消耗,且抑制突片部142塑性变形。
环状基部136的具体形状并无特别限定,能够例示圆筒状、角筒状或它们的组合等。并且,基部136可以是除了端边138的接缝相接触的全环状以外的端边138的接缝以规定间隔隔开的部分环状。
如图3B所示,在基部136的基端侧的周边形成有向远位侧凹陷的多个凹部137。突片部142从凹部137的底部139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由此,能够抑制与轴向有关的卡止部130的尺寸的同时将突片部142形成为长形,且能够在将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嵌合到容纳部134或从其拔出时使突片部142柔软地变形。
突片部142的远位侧的根底部形成为宽度逐渐向凹部137的底部139变宽,且相对于底部139平稳地连接。由此,当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对突起部140施力而对突片部142负载弯曲应力时,应力集中于突片部142的根底部的情况得到缓和,且抑制突片部142发生塑性变形。
更具体而言,卡止部130中的端边138的接缝配置在基部136中的凹部137的非形成位置。由此,能够将端边138的接缝的长度作为基部136的轴向尺寸的总长度。因此,在将金属材料等板材弯曲形成而制作夹具110时,能够精度良好地将环状基部136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
图4所示的护套10为长形且为挠性管状部件。护套10比与夹具装置100一起使用的内窥镜的钳子孔长。护套10例如能够由将金属线卷绕成长形的线圈层(不图示)构成。在线圈层的内周面可以设置有由氟系聚合物制成的内层(不图示)。并且,可以将护套10作为卷绕树脂制线而成的线圈层,也可以作为挠性树脂管。
护套10的内径尺寸的大小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容设置在操作线20的前端的后述定心部60的大小。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护套10,闭合状态的夹具110能够收容于护套10的内部(参考图6A)。具体而言,护套10的内径例如为100μm以上2400μm以下。并且,护套10的厚度尺寸例如为100μm以上35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护套10的弯曲性变良好。
操作线20以能够沿轴向进退的方式插穿到护套10的内部。操作线20例如由不锈钢、耐腐蚀性包覆的钢铁线、钛或钛合金等的刚性强的金属材料形成。作为构成金属板的金属材料,能够例示不锈钢、钛或钛合金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可以对上述金属部件适当进行耐腐蚀性包覆处理。
在操作线20的远位端设置有定心部60、支柱部56及前端连结部50、伸缩部80及缩径套筒70。定心部60成为直径比操作线20大的块状,且被固定在操作线20的远位端。定心部60包括圆柱形部位(圆柱部),所述圆柱部的外径与护套10的内径同等程度且形成为比其稍微小。伴随在护套10的内部使操作线20进退移动而定心部60在护套10的内部滑动并进退。此时,定心部60的外径与护套10的内径大致相同,由此操作线20在位于护套10的轴心附近的状态下进退移动。当被弯曲的内窥镜(未图示)的钳子孔中插入有护套10时,操作线20也几乎位于该钳子孔的中心线上,因此操作线20的路径长度不发生变化,且抑制前端连结部50或夹具110意外地从护套10突出。
在操作线20的远位侧与操作线20同轴并突出而形成有支柱部56。在支柱部56的远位端一体形成有块状前端连结部50。在支柱部56与前端连结部50之间形成有狭窄部51(参考图5B)。伸缩部80以收容支柱部56的方式设置在支柱部56的周围,且前端连结部50在图4所示的自然状态下位于缩径套筒70的内部。
在前端连结部50的远位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面54。第二倾斜面54的法线方向朝向远位侧(图4中的左方)倾斜向外。由此,参考图5的各图如后述,通过相对于突起部140从基端侧按压前端连结部50,第二倾斜面54使突起部140向外弹性变形。
并且,在前端连结部50的近位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52。第一倾斜面52的法线方向朝向近位侧倾斜向外。由此,参考图9的各图如后述,通过在容纳部134容纳有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第一倾斜面52使突起部140向外变形。
第一倾斜面52及第二倾斜面54中的一个或双方可以为平面,或者可以为曲面。当为曲面时,可以为径向向外膨出的凸面,以使能够适当向外按压扩展突起部140。
第一倾斜面52或第二倾斜面54中的至少一个呈纺锤面状(錘面状)。纺锤面(錘面)的具体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为圆锥台或角锥台。第一倾斜面52或第二倾斜面54为纺锤面状,由此在从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或者将其插入卡止部130时,无需使前端连结部50对准方向,或者能够减少应对准方向的角度。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面52及第二倾斜面54均为圆锥面状。更具体而言,第一倾斜面52为向近位侧缩径的圆锥台面,且第二倾斜面54为向远位侧缩径的圆锥面。由此,无需使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对准方向,便能够使前端连结部50相对于卡止部130插入及拔出。
如图4所示,在操作线20的远位部设置有能够收纳于护套10的内部,并且收容前端连结部50的筒状套筒(缩径套筒70)。如图9B所示,缩径套筒70的至少一部分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时的卡止部130的外径小。
缩径套筒70为控制紧固部件150相对于护套10的后退移动,且用于使打开状态的夹具110(参考图7)过渡到闭合状态(参考图8)的部件。缩径套筒70如图6所示能够收纳于护套10的内部,并且能够通过使操作线20前进而使缩径套筒70的一部分(扩径部72)从护套10突出(参考图7~图9的各图)。
本实施方式的套筒(缩径套筒70)具有扩径部72、缩径台阶部74及套筒主体76。扩径部72设置在缩径套筒70中的远位侧而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缩径台阶部74设置在扩径部72的近位侧。套筒主体76设置在比缩径台阶部74靠近位侧的位置,且径向刚性比扩径部72高。如图9B所示,套筒主体76的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时的卡止部130的外径小。由此,通过使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中的至少一部分比套筒主体76后退,突片部142充分变形而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前端连结部50。换言之,在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收容在套筒主体76的状态下,由套筒主体76限制突片部142的向外变形,因此可防止前端连结部50从容纳部134脱离。
缩径台阶部74在套筒主体76与扩径部72之间形成为向近位侧缩径的锥形。缩径套筒70的构成材料只要是能够通过外力而缩径的部件,则并不限定于特定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材料、树脂、橡胶等弹性体。
本实施方式的缩径套筒70为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筒状体(管),并具有从扩径部72的远位端向近位侧形成有缺口的一个以上的狭缝(未图示)。狭缝可以以到达缩径台阶部74为止的长度制成。通过具有所述狭缝,缩径套筒70的至少扩径部72以能够扩径变形或缩径变形的方式构成。如图6所示,在缩径套筒70收容在护套10的状态下,扩径部72比自然状态(参考图4)缩径变形且外径比护套10的内径小。
而且,如图7~图9的各图所示,通过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从护套10向远位侧突出而扩径部72弹性复原到自然状态。扩径部72的直径在自然状态下比护套10的内径大。并且,套筒主体76的直径在自然状态下比护套10的内径小,且缩径台阶部74在自然状态下具有直径比护套10的内径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
如图8所示,能够在扩径部72收容紧固部件150。换言之,自然状态的扩径部72的内径比紧固部件150的外径稍微大。而且,通过收容紧固部件150而控制扩径部72缩径变形,且防止扩径部72进入护套10。即,通过使缩径台阶部74卡止于护套10的远位端而控制缩径套筒70的后退移动,因此能够通过使用操作线20牵引夹具110而使夹具110的臂部120相对于扩径部72及紧固部件150相对后退。由此,如后述那样能够使夹具110的臂部120闭合,进而从夹具110拔出操作线20。
另外,在扩径部72没有收容紧固部件150的情况下,若使操作线20后退,则扩径部72缩径变形的同时再次收容于护套10。
伸缩部80为连结定心部60与缩径套筒70的部件,且以能够向轴向伸缩的方式构成。
伸缩部80能够由将金属或树脂线材螺旋卷绕而成的线圈或橡胶等弹性体构成。作为线材,能够优选使用不锈钢或钨等金属线。本实施方式的伸缩部80为以将分别固定于伸缩部80和缩径套筒70的两端部的卷绕间距缩小并将中间部的卷绕间距增大为比两端部大的不等间距卷绕的线圈。更具体而言,伸缩部80的两端部由相邻的绕组回路彼此相互接触的紧密绕组被卷绕,且伸缩部80的中间部由相邻的绕组回路彼此远离的间距绕组被卷绕。
缩径套筒70为固定在伸缩部80的筒状部件,操作线20、伸缩部80及缩径套筒70与护套10同轴配置。缩径套筒70的套筒主体76收容在伸缩部80(线圈)。伸缩部80的远位端与缩径台阶部74的近位侧抵接。伸缩部80的远位部包括固定在套筒主体76的周围的固定线82和位于固定线82的远位侧且以非固定的方式安装在套筒主体76的周围的非固定线84。固定线82通过粘结剂、焊料等金属钎焊或焊接而固定在套筒主体76的周围。
利用图5A、图5B~图9A、图9B,对将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与夹具110连结,且闭合夹具110,进而使前端连结部50脱离夹具110为止的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说明。
图5A为表示将前端连结部50压入夹具110的卡止部130而与其连结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B为与前端连结部50的附近有关的图5A的放大图。图6为表示夹具110被收容在护套1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为表示使夹具110从护套10突出而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为表示夹具110的结扎状态的说明图。而且,图9A为表示从夹具110的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A为与前端连结部50的附近有关的图9A的放大图。
夹具110在将紧固部件150安装在臂部120的外周的状态下收容于盒子(未图示)而被提供(参考图3的各图)。在盒子中设置有夹具110的收容部和相对于收容在该收容部的夹具110的卡止部130用于从外部进入的开口即可。而且,通过相对于收容在盒子的夹具110的卡止部130从基端侧按压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而操作线20与夹具110连结。
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通过相对于卡止部130的突起部140从基端侧按压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而突起部140向外弹性变形,容纳部134以能够沿操作线20的进退方向接收前端连结部50的方式打开。此时,对处理器具主体90的滑块94(参考图1)进行前进操作,如图5A所示呈使前端连结部50从护套10的远位端突出的状态即可。并且,在突起部140向外弹性变形而容纳部134打开的状态下,如图5B的箭头所示前端连结部50向进退方向的远位侧通过突起部140,由此突起部140向内弹性复原(参考图6)。由此,突起部140卡止于前端连结部50而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
在此,突起部140向外弹性变形是指,不限定于突起部140完全弹性变形,而包括突起部140随着塑性变形而弹性变形的情况。并且,突起部140向内弹性复原是指,除了向外弹性变形的突起部140的位移完全复原的状态以外,还包括向外弹性变形的位移的一部分复原的状态。向突起部140按压前端连结部50而使突起部140向外变形时,突起部140以该位移的至少一部分复原的方式弹性变形。即,突起部140能够通过对前端连结部50施力而使容纳部134打开,进而将前端连结部50容纳在容纳部134之后突起部140弹性复原而闭合容纳部134。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仅通过使操作线20前进并将前端连结部50压靠到卡止部130的轴心而前端连结部50收容于容纳部134并与夹具110连结。并且,突起部140形成为部分圆弧状,且在一对突起部140以保持前端连结部50的近位部、具体而言以保持狭窄部51的周围的方式将突起部140卡止于前端连结部50。由此,防止容纳在容纳部134的前端连结部50在容纳部134的内部摇动。
具体而言,通过从基端侧向突起部140按压前端连结部50的第二倾斜面54,朝向远位侧具有倾斜向外的法线的第二倾斜面54向径向且向外按压突起部140而使突片部142向外弯曲变形。第二倾斜面54为纺锤状(錘状),因此通过使第二倾斜面54前进而逐渐对突起部140强力施力。因此,防止突起部140或突片部142被负载冲击力而塑性变形。
从图5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操作线20前进而将前端连结部50完全收容于容纳部134的内部,然后使操作线20后退,由此如图6所示夹具110及缩径套筒70收容于护套10的内部。此时,对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施加外力而使其缩径变形。所述外力能够通过上述的盒子来进行。更具体而言,在盒子的内部将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卡止部130之后,使操作线20后退而从盒子拔出夹具110时,通过盒子的特定部位向径向并且向内对扩径部72施力即可。已缩径变形的扩径部72的外径比护套10的内径小。
如图6所示在夹具110被收容在护套10的状态下,通过内窥镜的钳子孔而使护套10侵入体腔内。若护套10的远位侧端部到达需要进行结扎的生物体组织的附近,则向远位侧推出操作线20。由此,如图7所示夹具110及紧固部件150比护套10前端突出,且夹具110通过自扩展力而自然地扩展至最大开口宽度。
此时,缩径套筒70中的至少扩径部72和缩径台阶部74比护套10的远位开口突出,且扩径变形为自然状态的直径。即,被拉入护套10而缩径变形的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从护套10的远位开口突出,从而弹性复原为大径。而且,紧固部件150嵌合于扩径部72的内侧。接着,对于应进行结扎的生物体组织调整夹具110的位置及方向。
若使处理器具主体90(参考图1)进行扭矩旋转,则操作线20及前端连结部50联动进行扭矩旋转。如上述,相对置的一对突片部142与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粘合或接近,前端连结部50向卡止部130传递扭矩。如图7所示,若在前端连结部50连结在夹具110的卡止部130的状态下使处理器具主体90进行扭矩旋转,则通过前端连结部50扭矩被传递至夹具110的卡止部130而夹具110的臂部120也进行扭矩旋转。由此,能够相对于生物体组织的结扎部位,使臂部120的打开方向朝向所希望的方向。
在确定夹具110的位置及方向之后,在将夹具110的前端压靠到结扎部位的状态下,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紧固部件150与缩径台阶部74的内侧面抵接的同时嵌合于扩径部72的内侧,且相对于缩径套筒70及护套10的后退移动被控制。并且,即使通过紧固部件150与扩径部72嵌合而扩径部72被负载外力,缩径变形也得以抑制,且即使大力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扩径部72被拉入护套10内的情况也得以防止。
操作线20和缩径套筒70通过伸缩部80而连结。因此,即使在缩径套筒70向相对于夹具装置100的近位侧的相对移动被控制之后,也能够通过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而伸缩部80伸展,且在护套10内进一步向近位侧拉入前端连结部50。
在容纳部134容纳有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由此如图8所示臂部120闭合而把持生物体组织。更具体而言,若在控制了缩径套筒70及紧固部件150针对护套10向近位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下进一步拉入操作线20,则臂部120被拉入紧固部件150内而闭合。但是,通过在臂部120闭合的中途中断拉入,且再次压入操作线20,能够使臂部120再次扩展。而且,若在确认到最佳结扎之后,进一步向近位侧拉入操作线20,则紧固部件150嵌合于设置在臂部120的窄幅部123(参考图3的各图)而夹具110被锁定。由此,夹具110如图8所示呈闭合状态。
在臂部120闭合而把持生物体组织时,卡止部130的突起部140收容在缩径套筒70(套筒)的内部。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向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由此突起部140从缩径套筒70的套筒主体76向基端侧突出而能够向外大幅变形。在此,突起部140大幅变形是指至少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前端连结部50为止,突起部140变形为大径。
即,通过在图8所示的闭合状态下进一步牵引操作线20,卡止部130的突起部140比相当于缩径套筒70的近位部的套筒主体76向近位侧突出。由此,套筒主体76无法限制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的扩径,从而突起部140超过套筒主体76的内径而能够大幅扩径变形(参考图9的各图)。
因此,通过在臂部120闭合的状态下进一步向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如图9的各图所示,前端连结部50使突起部140向外变形而打开容纳部134,从而能够从容纳部134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拔出前端连结部50。另外,在此突起部140向外变形,可以是塑性变形,也可以是弹性变形。
更具体而言,前端连结部50的第一倾斜面52对突起部140向外施力而使其弹性变形。第一倾斜面52的法线为朝向近位侧倾斜向外,因此通过使前端连结部50(第一倾斜面52)向近位侧后退而突起部140向外位移,且突片部142向外弯曲变形。
前端连结部50为纺锤状,更具体而言为向近位侧缩径的锥形。因此,与前端连结部50和突起部140的方向无关,通过使前端连结部50后退而逐渐对突起部140施力来使其比套筒主体76后退,且若突起部140向套筒主体76的近位侧突出,则使这些向外变形。因此,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时与使滑块94(参考图1)后退的动作连续,且通过使滑块94进一步后退而从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由此,夹具110从操作线20分离,且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的状态下留置于体腔内。
通过以上的动作,结束将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夹具110,并使夹具110闭合,进而使前端连结部50从夹具110脱离为止的一系列的操作。通过反复进行上述操作,能够用多个夹具110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通过前端连结部50为块状且实质上未变形,且将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夹具110,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进而从夹具110拔出的一系列的操作也可减少前端连结部50受损。并且,不使夹具110破裂便能够拔出前端连结部50(操作线20),因此夹具110的一部分不会残留在已拔出及回收的前端连结部50。而且,容纳部134能够沿操作线20的进退方向容纳前端连结部50,因此仅通过使前端连结部50相对于容纳部134前进而前端连结部50(操作线20)与夹具110连结。拔出时也相同,能够仅通过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使容纳部134打开而拔出前端连结部50。因此,容易进行操作,且还可防止产生感染等问题。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则包括各种变形、改良等方案。
另外,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及夹具110的各种构成要件无需各自独立存在。容许多个构成要件作为一个部件而形成、一个构成要件由多个部件形成、一构成要件为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一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重复等。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第1方案相同之处,基本上省略记载,而主要对与第1方案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10为表示处理器具主体90的前端部的说明图,且为沿轴向切断处理器具主体90的纵截面示意图。
在图10中,为了方便说明,以截面图示护套10、缩径套筒70及伸缩部80并画上阴影,且关于操作线20、前端连结部50及定心部60图示侧视图。图11A、图11B以后的说明图也相同。在图12~图16A、图16B中,伸缩部80仅图示端面,且省略在各图的背后显示的绕组的图示。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夹具装置)100具备夹具110和处理器具主体90。夹具110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120及设置在这些臂部120的基端侧的卡止部130。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处理器具主体90具有长形护套10和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插穿到该护套10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50的操作线20。
如图2及图3的各图所示,夹具110的卡止部130具有容纳部134和突起部140。容纳部134在内部具有容纳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的空间132,且由多个突片部142构成。突起部140在多个突片部142的基端部分别向内突出而形成。通过在该空间132容纳前端连结部50,夹具110与操作线20相互连结。
卡止部130具备连接在臂部120的基端的基部136和从该基部136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且至少内面侧平坦形成的突片部142。在前端连结部50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外周平面58)。在突片部142与平面部(外周平面58)面结合的状态下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由此,突片部142卡合于进行扭矩旋转的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58而与前端连结部50一起旋转。
如图3的各图所示,在卡止部130,在基部136的周围相互对置并隔开间隔而配置有N(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个突片部142。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前端连结部50形成有上述N的整数倍的数量的平面部(外周平面58)。在多个突片部142分别与平面部(外周平面58)面结合的状态下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130,两个突片部142在基部136的基端侧设置在以180度对向的位置。即,上述N=2。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的周围形成为旋转对称形棱柱形。具体而言,前端连结部50中具有最大径的大径躯体部59形成为旋转对称形棱柱形。前端连结部50(大径躯体部59)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优选为正多边形截面。具体而言,前端连结部50(大径躯体部59)成为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六棱柱形,在前端连结部50(大径躯体部59)形成有N=2的整数倍的6个外周平面58。另外,替代本实施方式,可以以120度间隔均等地对向配置N=3个的突片部142。
本实施方式的突片部142成为宽度比大径躯体部59的直径细的板状。突片部142彼此的对向间隔被设定成突片部142能够分别与大径躯体部59的外周平面58粘合或接近的尺寸。并且,对向设置突片部142,且将外周平面58的数量设为突片部142的整数倍,由此容易进行突片部142与外周平面58的面结合。由此,即使无需使前端连结部50相对于容纳部134对准方向,也可仅通过将前端连结部50压入容纳部134而突片部142与外周平面58自然地面结合。
由此,参考图11B及图15B如后述,在前端连结部50插入到容纳部134时,或者从容纳部134拔出时,从突起部140传递到突片部142的弯曲应力作为使端边138的接缝打开的方向的变形力而传递至环状基部136。因此,所述弯曲应力作为使基部136扩径的弹力而被消耗,且抑制突片部142塑性变形。
图10所示的护套10为长形且挠性管状部件。护套10比与夹具装置100一起使用的内窥镜的钳子孔长。护套10例如能够由将金属线卷绕成长形的线圈层(不图示)构成。在线圈层的内周面可以设置有由氟系聚合物制成的内层(不图示)。并且,可以将护套10作为卷绕树脂制线而成的线圈层,也可以作为挠性树脂管。
护套10的内径尺寸的大小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容设置在操作线20的前端的后述定心部60的大小。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护套10,闭合状态的夹具110能够收容于护套10的内部(参考图12A)。具体而言,护套10的内径例如为100μm以上2400μm以下。并且,护套10的厚度尺寸例如为100μm以上35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护套10的弯曲性变良好。
除了上述的具有外周平面58的大径躯体部59以外,前端连结部50还具有第一倾斜面52、第二倾斜面54、凸缘部57及狭窄部51。
前端连结部50呈具有大径躯体部59和直径比该大径躯体部59小的狭窄部51的块状。突起部140嵌合于容纳在容纳部134的前端连结部50的狭窄部51,由此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
在此,前端连结部50为“块状”是指,前端连结部50的壁厚比卡止部130厚,在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卡止部130,并且从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时,与卡止部130的位移相比前端连结部50的位移非常小。块状前端连结部50的具体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除了如图10所示朝向远位侧缩径的炮弹型以外,还可以是柱形或球形。
第一倾斜面52为形成于大径躯体部59的近位侧,且朝向近位侧缩径的部位。第一倾斜面52的法线方向朝向近位侧倾斜向外。由此,参考图16的各图如后述,在容纳部134容纳有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由此第一倾斜面52使突起部140向外变形。
第二倾斜面54为形成于大径躯体部59的远位侧,且朝向远位侧缩径的部位。第二倾斜面54的法线方向朝向远位侧(图10中的左方)倾斜向外。由此,参考图11的各图如后述,相对于突起部140从基端侧按压前端连结部50,由此第二倾斜面54使突起部140向外弹性变形。
凸缘部57形成为直径与大径躯体部59大致相同,且形成在前端连结部50的最近位部。狭窄部51形成于凸缘部57与第一倾斜面52之间,且直径比凸缘部57及大径躯体部59小。操作线20从凸缘部57向近位侧突出。
如图10所示,在操作线20的远位部,除了上述的前端连结部50以外还设置有定心部60、伸缩部80及缩径套筒70。定心部60呈直径比操作线20大的块状,且在其中心轴上插穿并固定有操作线20。定心部60包括圆柱形部位(圆柱部),所述圆柱部的外径与护套10的内径同等程度且形成为比其稍微小。伴随在护套10的内部使操作线20进退移动而定心部60在护套10的内部滑动并进退。此时,定心部60的外径与护套10的内径大致相同,由此操作线20在位于护套10的轴心附近的状态下进退移动。当被弯曲的内窥镜(未图示)的钳子孔中插入有护套10时,操作线20也几乎位于该钳子孔的中心线上,因此操作线20的路径长度不发生变化,且抑制前端连结部50或夹具110意外地从护套10突出。
缩径套筒70呈筒状,且能够收纳于护套10的内部,并且收容前端连结部50。如图16B所示,缩径套筒70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时的卡止部130的外径小。
缩径套筒70为控制紧固部件150相对于护套10的后退移动,且用于使打开状态的夹具110(参考图13)过渡到闭合状态(参考图15)的部件。缩径套筒70如图12所示能够收纳于护套10的内部,并且能够通过使操作线20前进而使缩径套筒70的一部分(扩径部72)从护套10突出(参考图13~图16的各图)。
本实施方式的套筒(缩径套筒70)具有扩径部72、缩径台阶部74及套筒主体76。扩径部72设置在缩径套筒70中的远位侧而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缩径台阶部74设置在扩径部72的近位侧。套筒主体76设置在比缩径台阶部74靠近位侧的位置,且径向刚性比扩径部72高。套筒主体76的内周面呈平坦的圆筒状。因此,如后述减少使卡止部130及前端连结部50在套筒主体76的内部进行扭矩旋转时产生的摩擦。
如图16B所示,套筒主体76的内径比前端连结部50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时的卡止部130的外径小。由此,通过使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中的至少一部分比套筒主体76后退,突片部142充分变形而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前端连结部50。换言之,在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收容在套筒主体76的状态下,由套筒主体76限制突片部142的向外变形,因此可防止前端连结部50从容纳部134脱离。
本实施方式的缩径套筒70为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筒状体(管),并具有从扩径部72的远位端向近位侧形成有缺口的一个以上的狭缝(未图示)。狭缝可以以到达缩径台阶部74为止的长度制成。通过具有所述狭缝,缩径套筒70的至少扩径部72以能够扩径变形或缩径变形的方式构成。如图12所示,在缩径套筒70收容在护套10的状态下,扩径部72比自然状态(参考图10)缩径变形且外径比护套10的内径小。
而且,如图13~图16的各图所示,通过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从护套10向远位侧突出而扩径部72弹性复原到自然状态。扩径部72的直径在自然状态下比护套10的内径大。并且,套筒主体76的直径在自然状态下比护套10的内径小,且缩径台阶部74在自然状态下具有直径比护套10的内径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
如图15所示,能够在扩径部72收容紧固部件150。换言之,自然状态的扩径部72的内径比紧固部件150的外径稍微大。而且,通过收容紧固部件150而控制扩径部72缩径变形,且防止扩径部72进入护套10。即,通过使缩径台阶部74卡止于护套10的远位端而控制缩径套筒70的后退移动,因此能够通过使用操作线20牵引夹具110而使夹具110的臂部120相对于扩径部72及紧固部件150相对后退。由此,如后述那样能够使夹具110的臂部120闭合,进而从夹具110拔出操作线20。
伸缩部80为连结定心部60与缩径套筒70的部件,且以能够沿轴向伸缩的方式构成。伸缩部80设置在位于比定心部60靠远位侧的位置的操作线20的周围。前端连结部50如图10所示在自然状态下位于缩径套筒70的内部。
利用图11A、图11B~图16A、图16B,对将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夹具110,且使夹具110闭合,进而使前端连结部50从夹具110脱离为止的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说明。
图11A为表示将前端连结部50压入夹具110的卡止部130而与其连结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1B为与前端连结部50的附近有关的图11A的放大图。图12表示夹具110收容在护套1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为表示使夹具110从护套10突出而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为表示以能够再次抓住生物体组织的方式使夹具110闭合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为表示夹具110的结扎状态的说明图。而且,图16A为表示从夹具110的卡止部130拔出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B为与前端连结部50的附近有关的图16A的放大图。
夹具110在将紧固部件150安装在臂部120的外周的状态下收容于盒子(未图示)而被提供(参考图3的各图)。在盒子中设置有夹具110的收容部和相对于收容在该收容部的夹具110的卡止部130用于从外部进入的开口即可。而且,通过相对于收容在盒子的夹具110的卡止部130从基端侧按压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而操作线20与夹具110连结。
具体而言,如图11A所示,通过相对于卡止部130的突起部140从基端侧按压操作线20的前端连结部50而突起部140向外弹性变形,容纳部134以能够沿操作线20的进退方向接收前端连结部50的方式打开。此时,对处理器具主体90的滑块94(参考图1)进行前进操作,如图11A所示呈使前端连结部50从护套10的远位端突出的状态即可。并且,在突起部140向外弹性变形而容纳部134打开的状态下,如图11B的箭头所示前端连结部50向进退方向的远位侧通过突起部140,由此突起部140向内弹性复原(参考图12)。由此,突起部140卡止于前端连结部50而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
从图11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操作线20前进而将前端连结部50完全收容于容纳部134的内部,然后使操作线20后退,由此如图12所示夹具110及缩径套筒70收容于护套10的内部。此时,对缩径套筒70的扩径部72施加外力而使其缩径变形。所述外力能够通过上述的盒子来进行。更具体而言,在盒子的内部将前端连结部50连结于卡止部130之后,使操作线20后退而从盒子拔出夹具110时,通过盒子的特定部位向径向并且向内对扩径部72施力即可。已缩径变形的扩径部72的外径比护套10的内径小。
如图12所示在夹具110被收容在护套10的状态下,通过内窥镜的钳子孔而使护套10侵入体腔内。若护套10的远位侧端部到达需要进行结扎的生物体组织的附近,则向远位侧推出操作线20。由此,如图7所示夹具110及紧固部件150比护套10前端突出,且夹具110通过自扩展力而自然地扩展至最大开口宽度。
若使处理器具主体90(参考图1)进行扭矩旋转,则操作线20及前端连结部50联动进行扭矩旋转。如上述,相对向的一对突片部142与前端连结部50的外周平面58粘合或接近,前端连结部50向卡止部130传递扭矩。如图13所示,若在前端连结部50连结在夹具110的卡止部130的状态下使处理器具主体90进行扭矩旋转,则通过前端连结部50扭矩被传递至夹具110的卡止部130而夹具110的臂部120也进行扭矩旋转。由此,能够相对于生物体组织的结扎部位,使臂部120的打开方向朝向所希望的方向。
卡止部130(突片部142)与前端连结部50(大径躯体部59)绕操作线20的轴相互卡止而连结。在此,卡止部130与前端连结部50相互卡止是指,除了将前端连结部50连结在卡止部130的状态下常时卡止的形态以外,还包含通过使操作线20进行扭矩旋转而卡止部130与前端连结部50卡止的形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卡止部130与前端连结部50并不摩擦性接触而相互机械性卡止而进行扭矩旋转,因此对处理器具主体90及操作线20赋予的扭矩被良好地传递到夹具110。
并且,在操作线20的远位部设置有收容前端连结部50的筒状缩径套筒70(套筒)。而且,通过使操作线20进行扭矩旋转,卡止部130、前端连结部50及缩径套筒70在护套10的内部绕轴进行轴旋转。
由此,在图13所示的打开状态下使夹具110的方向与生物体组织对齐而朝向所希望的方向时,防止夹具110与护套10的内面接触而受到摩擦力。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护套10由线圈层形成,且在内周面形成有绕组的凹凸。因此,通过在夹具110与护套10之间夹有缩径套筒70(套筒主体76),由此平滑地进行夹具110的扭矩旋转。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缩径套筒70经由伸缩部80与定心部60及操作线20连结。因此,若使操作线20进行扭矩旋转,则缩径套筒70在前端连结部50或卡止部130延迟而进行扭矩旋转。由此,在护套10与缩径套筒70及缩径套筒70与卡止部130之间沿旋转方向产生速度差,因此护套10与缩径套筒70及缩径套筒70与卡止部130不会相互粘合而良好地旋转。
通过在容纳部134容纳有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下向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如图14所示臂部120稍微闭合。此时,卡止部130及前端连结部50位于套筒主体76的内部。并且,紧固部件150位于基端部122,但并不到达窄幅部123。由此,臂部120呈轻轻抓住生物体组织并把持的半结扎状态。在半结扎状态下,若需要再次抓住生物体组织时,使操作线20再次前进。由此,臂部120通过臂部120的自扩展力而打开,且臂部120通过所述力相对于紧固部件150前进而返回到图13的打开状态。即使在图14所示的半结扎状态下使操作线20进行扭矩旋转的情况下,也因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卡止而能够使夹具110沿所希望的方向进行扭矩旋转。
使夹具110对应于适当的位置及方向之后,使操作线20比半结扎状态大幅后退,则如图15所示,臂部120闭合而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更具体而言,若在控制了缩径套筒70及紧固部件150相对于护套10向近位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下进一步拉入操作线20,则臂部120被拉入紧固部件150内而闭合。此时,紧固部件150嵌合于设置在臂部120的窄幅部123(参考图3的各图)而夹具110被锁定。由此,夹具110被维持在图15所示的闭合状态。
臂部120闭合而对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时,卡止部130的突起部140收容在缩径套筒70(套筒)的内部。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向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由此突起部140从缩径套筒70的套筒主体76向基端侧突出而能够向外大幅变形。在此,突起部140大幅变形是指,至少能够从容纳部134拔出前端连结部50为止突起部140变形为大径。
即,通过在图15所示的闭合状态下进一步牵引操作线20,卡止部130的突起部140比对应于缩径套筒70的近位部的套筒主体76向近位侧突出。由此,套筒主体76无法限制突起部140及突片部142的扩径,突起部140能够超过套筒主体76的内径而大幅扩径变形(参考图16的各图)。
因此,通过在臂部120闭合的状态下进一步向近位侧牵引操作线20,如图16的各图所示,前端连结部50使突起部140向外变形而打开容纳部134,能够从容纳部134向箭头所示的方向拔出前端连结部50。另外,在此突起部140向外变形,可以是塑性变形,也可以是弹性变形。
以下,关于前端连结部50的变形方案,利用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二~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7A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的说明图。图17B为表示在夹具110的卡止部130连结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的说明图。在图17的各图中,仅图示操作线20及夹具110的一部分,并省略其他部分。关于图18及图19的各图也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在狭窄部51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卡止平面55),在这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参考图10)不同。如图17B所示,在突起部140的前端边与平面部(卡止平面55)抵接的状态下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操作线20进行矩旋转时,卡止部130的突片部142与前端连结部50的狭窄部51相互卡止而一体旋转。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突片部142与大径躯体部59的外周平面58的面彼此接触(卡止)而传递扭矩,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窄部51的卡止平面55向突起部140的前端边赋予扭矩。因此,能够通过将突起部140的前端边设为在狭窄部51的周围粘合的形状而容易并且可靠地传递扭矩。
<第三实施方式>
图18A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的说明图。图18B为表示在夹具110的卡止部130连结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中,前端连结部50的远位部具有朝向远位侧缩径的平坦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54),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参考图10)不同。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面54具有平面部。如图18B所示,在夹具110的臂部120(基端部122)与倾斜面(第二倾斜面54)在面结合的状态下前端连结部50与卡止部130连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夹具110的臂部120(基端部122)从前端连结部50传递扭矩。如图13所示在夹具110的打开状态下,前端连结部50以相对于夹具110的卡止部130前进的方式处于压入的状态。此时,从第二倾斜面54向基端部122赋予按压力而相互粘合,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前端连结部50向臂部120(基端部122)良好地传递扭矩。
<第四实施方式>
图19A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的说明图。图19B为表示在夹具110的卡止部130连结有第四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的状态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如第三实施方式(参考图18A)所示在远位部具有朝向远位侧缩径的平坦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54),在这基础上如第一实施方式(参考图10)所示在大径躯体部59的周围形成为旋转对称形的棱柱形,进而如第二实施方式(参考图17A)所示在狭窄部51的周围形成有卡止平面55。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端连结部50,从狭窄部51的卡止平面55向突起部140的前端边,并且从大径躯体部59的外周平面58向突片部142,进而从第二倾斜面54向臂部120的基端部122分别传递扭矩。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则还包括各种变形、改良等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100的各种构成要件无需各自独立存在。容许多个构成要件作为一个部件而形成、一个构成要件由多个部件形成、一构成要件为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一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重复等。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示有时规定上下左右的方向来进行说明。但是,这只是为了简单说明构成要件的相对关系而以方便起见规定的,并不限定实施本发明的产品的制造或使用时的方向。
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各种构成要件无需各自独立存在,容许多个构成要件作为一个部件而形成,一个构成要件由多个部件形成,一构成要件为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一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重复等。
本发明中的术语或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所使用的术语只要无特别限定,则如下定义。
在本发明中,“自扩展力”是指,抵抗欲闭合的外力而欲自己打开的力。
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只要并无特别限定,则“前端侧”是指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或安装在该处理器具的夹具的前端部所处的一侧。即,“前端侧”与远离由操作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操作者(以下,简称为“操作者”)所操作的一侧的一侧相同,且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远位侧基本相同。
并且,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只要无特别限定,则“基端侧”是指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或安装在该处理器具的夹具的基端部所处的一侧。即,“基端侧”与接近由操作者操作的一侧的一侧相同,且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近位侧基本相同。
并且,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只要无特别限定,则“内侧”是指朝向夹具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的方向。并且,“外侧”是指从夹具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远离的方向。
并且,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只要无特别限定,则“轴向”是指朝向夹具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的方向,且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操作线的进退方向基本相同。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利用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0为例示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立体图,且表示安装有夹具200的状态。如图20所示,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在操作线20的前端侧安装有夹具200的状态下使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例如插穿到内窥镜(不图示)的通道(不图示)内,且使夹具200从通道的前端部突出,由此能够用作用于对体腔内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的长形医疗用器具。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具备夹具200、长形护套10及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在护套10的内部的操作线20。并且,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从基端侧具备钩指环500、驱动部510及操作部主体520。
操作者使驱动部51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20相对移动而对其进行操作,由此插穿在护套10的操作线20沿护套10的延伸方向进退。并且,把手指挂在钩指环500而固定,并且使操作部主体520整体绕轴旋转。由此,能够对操作线20及夹具200进行旋转操作。但是,与上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操作有关的操作的动作的说明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一个实例,并不限定本发明。
接着,利用图21A、图21B或图22A、图22B,对使用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夹具200进行说明。图21A、图21B为表示从夹具200去除了紧固部件61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1A为主视图,图21B为侧视图。图22A为表示安装有紧固部件61的夹具200的说明图。图21A为从基端侧观察夹具200的立体图。图21B为紧固部件61的剖视图。
夹具200具有卡止部(第一卡止部30)、多个臂部(臂部40a及臂部40b)、紧固部件61及多个爪部(前端爪49a及前端爪49b)。
第一卡止部30与操作线(图20的操作线20)的前端侧卡合。
多个臂部40设置在比第一卡止部30靠前端侧的位置,并通过自扩展力向外侧打开。
关于紧固部件61,多个臂部40插穿在内部,通过相对于多个臂部40的相对位置从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而使多个臂部40向内侧闭合。
多个前端爪49设置在比多个臂部40靠前端侧的位置,且向内侧突出。
各臂部40包含以基端侧的曲率半径比前端侧的曲率半径大的方式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42。
弯曲部42向外侧弯曲,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夹具200能够将臂部40大幅扩展。
并且,紧固部件61从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而弯曲部42闭合时,对该位移的臂部40的闭合状态在紧固部件61与弯曲部42的基端侧(基端部43)卡合的期间平缓,因此能够进行进退操作的同时寻找成为结扎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且更加容易进行精细的操作。
而且,操作负载在紧固部件61与弯曲部42的前端侧(前端部45)卡合的期间比与基端侧(基端部43)卡合的期间变大,因此减少因误操作而闭合的风险。
由于具有这种结构,因此夹具200适合要求精细的操作性的生物体组织的结扎等用途。
另外,如图21A、图21B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具200形成为多个臂部40不交叉而在基端侧(朝向第一卡止部30)终止的形状。从而,与在专利文献1等中图示的多个臂部在基端侧交叉一次的形状的夹具相比容易实现小型化。
并且,专利文献1中所图示的形状的夹具必须采用在多个臂部交叉的附近向内侧弯曲的结构,因此很难设置相当于本发明的弯曲部42的部位。从而,为了实施本发明,如本实施方式,优选采用无需交叉多个臂部40而在基端侧终止的形状。
<关于夹具200的详细内容>
接着,主要利用图21A、图21B~图24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夹具200进行说明。
另外,图21A、图21B为表示从夹具200去除了紧固部件61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1A为主视图,图21B为侧视图。图22A表示安装有紧固部件61的夹具200的说明图。图22A为从基端侧观察夹具200的立体图。图22B为紧固部件61的剖视图。图23A、图23B为表示夹具200的状态变化的说明图,图23A为表示夹具200呈打开的状态的图,图23B为表示夹具200呈闭合的状态的图。图24为在图20所示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前端侧用虚线包围的端部区域的放大说明图。
夹具200具备第一卡止部30、多个臂部40、紧固部件61及多个前端爪49来作为主要构成要件。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200中,除了紧固部件61以外的第一卡止部30、臂部40及前端爪49由单一部件形成,且这些无接缝地(无缝地)连结。
第一卡止部30为以能够与设置在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操作线20的远位侧的第二卡止部53卡合的方式形成的筒状体。
第一卡止部30例如能够从适当厚度的金属板裁剪筒状体的扩展体,并使其沿周向弯曲而形成。进行上述裁剪时,多个臂部40或前端爪49也一体从金属板切取,由此能够轻松地形成由一种材料一体形成的夹具200。
作为构成该金属板的金属材料,能够例示不锈钢、钛或钛合金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可以对上述金属材料适当进行耐腐蚀包覆处理。
第一卡止部30如图21A、图21B等所示在侧面的一部分划开有切口,且通过对第二卡止部53压入而弹性变形并扩展该切口,且在扩展的状态下插入第二卡止部53,若插入则负载变小而复原到原来的形状,与第二卡止部53卡合。
并且,第一卡止部30与第二卡止部53的卡合能够通过使操作线20进退移动而解除,且能够通过内窥镜下的处理使夹具200脱离而留置于体腔内。在后面对关于第一卡止部30与第二卡止部53的解除进行详细叙述。
多个臂部40设置在比第一卡止部30靠前端侧的位置,且以相互对向的方式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夹具200如图21A等所示具备两个臂部40(臂部40a及臂部40b),但可以以具备三个以上的臂部的方案实施本发明。
臂部40具有弯曲部42、直线部46及增强部47。
弯曲部42形成在第一卡止部30与直线部46之间,且向外侧弯曲。
直线部46在比弯曲部42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直线状。
增强部47跨越弯曲部42和直线部46,形成为比弯曲部42的其他部分壁厚。更具体而言,从直线部46的外侧朝向内侧实施了压花加工,且因该压花加工凹陷的增强部47从直线部46直至到达弯曲部42为止延伸。
臂部40在直线部46与弯曲部42的边界向内侧弯曲,增强部47增强该边界部分。该边界部分为紧固夹具200时施加最大负载的部位之一,且增强部47能够有效地防止臂部40的破损。
弯曲部42以基端侧的曲率半径比前端侧的曲率半径大的方式外侧弯曲。更详细而言,弯曲部42的曲率半径形成为多阶段,并且在各阶段恒定。
如此曲率半径在各阶段恒定形成,因此相对于弯曲部使紧固部件位移时的操作负载的变动在各阶段恒定。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夹具200能够实现平滑的操作性。
并且,由于形成为这种结构,因此在制造夹具200时,容易将弯曲部42的弯曲情况抑制在所希望的程度,且夹具200的成品率得以改善。
当将在上一段所述的弯曲部42的各阶段分类为形成在该弯曲部42的基端侧的基端部43、形成在比基端部43靠前端侧的位置的前端部45及形成在从基端部43向前端部45过渡的部位的过渡部44这三个阶段而称呼时,弯曲部42具有以下特征。
(i)基端部43以第一曲率半径R3形成,前端部45以第二曲率半径R5形成,且第二曲率半径R5比第一曲率半径R3小。
(ii)弯曲部42的长边方向上的过渡部44的长度比紧固部件61的轴向厚度小。
(iii)过渡部44以第三曲率半径R4形成,第三曲率半径R4比第一曲率半径R3小,并且比第二曲率半径R5大。
另外,在图21A示出基端部43、过渡部44、前端部45的具体的范围,请参考。并且,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42,对作为基端部43/过渡部44/前端部45这三个阶段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二阶段,也可以是四阶段以上。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200中,作为从曲率半径不同的基端部43向前端部45的过渡部位的过渡部44形成为厚度比紧固部件61的轴向厚度小,因此过渡部44很难阻碍紧固部件61的位移(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操作)。并且,形成为曲率半径以基端部43、过渡部44、前端部45的顺序逐渐变小,因此在安装有夹具200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操作中能够实现平滑的操作性。
并且,弯曲部42朝向第一卡止部30(卡止部)以与第一卡止部30的轴向相接的方式被终止之后直角弯曲而与第一卡止部30连结。
在此,“轴向相接”是指,弯曲部42或该弯曲部42的延长部分与作为筒状体的第一卡止部30的轴或该轴的延长线相接的状态。
并且,“直角弯曲”是指,如图21A等所示,向外侧弯曲,更详细而言朝向作为筒状体的第一卡止部30的周面的方向弯曲。
另外,弯曲部42与第一卡止部30连结的方案并不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一卡止部30与弯曲部42由单一部件形成且相互无接缝地连结的方案。例如,可以通过由不同的部件形成的第一卡止部30与弯曲部42通过焊接或粘结等而结合的方案实现本发明。
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能够进一步增大弯曲部42的基端侧(基端部43)的曲率半径(第一曲率半径R3)。从而,能够减少使紧固部件61开始位移的阶段(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操作开始时)的操作负载。
在此,第一卡止部30的轴向是指,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夹具200的轴向相同,且与操作线20的进退方向大致相同。
弯曲部42的宽度朝向前端侧变大。更具体而言,如图21B所示,在弯曲部42的前端侧(前端部45)形成有宽度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宽的第二扩径部451。
由于成为这种结构,因此即使在使紧固部件61从臂部40的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的情况下,紧固部件61与弯曲部42卡合时,操作负载阶段性变强(变得逐渐难以位移)。从而,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操作者能够根据操作负载得知紧固部件61的前进程度。
另外,如图21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臂部40在第二扩径部451的中途弯曲。即,第二扩径部451为从弯曲部42向直线部46过渡的部位。
如图21B所示,弯曲部42在弯曲部42的基端侧(基端部43)形成有宽度比弯曲部42的其他部分宽的第一扩径部431。并且,凸部64在位于紧固部件61的前端侧开口62的附近的内周面沿周向延伸。
如图23A所示,由于成为这种结构,因此凸部64与第一扩径部431卡合,从而能够抑制紧固部件61从夹具200的基端侧脱离。
如前述,臂部40在比弯曲部42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直线状的直线部46与该弯曲部42的边界向内侧弯曲。并且,如图21B所示,在直线部46的基端侧形成有比该直线部46的其他部分向宽度方向凹陷的凹部48,在多个臂部40闭合的状态下紧固部件61能够嵌合于凹部48。更具体而言,如图23B所示,凸部64嵌合于凹部48而能够维持夹具200的闭合状态。
由于成为这种结构,当使紧固部件61从臂部40的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时,若紧固部件61与直线部46卡合,则操作负载快速变弱,且紧固部件61立即嵌合于凹部48而夹具200被锁定。从而,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操作者能够根据操作负载得知夹具200被锁定的时刻。
多个前端爪49形成在夹具200的前端,且向内侧突出。另外,多个前端爪49在多个臂部40闭合的状态下,以其中一个(前端爪49a)与另一个(前端爪49b)咬合的方式形成。并且,前端爪49a被分为两叉,且前端爪49b卡合于该两叉之间。由此,夹具200能够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结扎。
关于紧固部件61,在其内径侧插穿有多个臂部40。本实施方式中的紧固部件61形成为圆形,但这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即,相当于本发明的紧固部件的部件只要在其内径侧具有多个臂部能够插穿的空间即可,例如,可以采用方形或多边形等其他形状。
紧固部件61具有前端侧开口62和基端侧开口66。
凸部64在位于前端侧开口62的附近的紧固部件61的内周面沿周向延伸。如上述,凸部64为在夹具200闭合的状态下卡合于凹部48的部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凸部64在该内周面的整个圆周上延伸,但这为一个实例。例如,可以是在该内周面的一部分设置有凸部64的方式。
并且,倾斜部68在位于基端侧开口66的附近的紧固部件61的外周面沿整个周向延伸。倾斜部68为以能够与缩径套筒70的台阶部75抵接的角度倾斜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夹具200中,随着向驱动部510的前端侧的相对移动而缩径套筒70也向前端侧相对移动。此时,紧固部件61通过台阶部75而向前端侧压入,因此紧固部件61向前端侧相对移动。
在后面对缩径套筒70的详细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68在该外周面的整个圆周上延伸,但这为一个实例。并且,倾斜部68呈倾斜面,但未必一定限定于该形状。即,缩径套筒70向前端侧相对移动时,缩径套筒70与紧固部件61能够以缩径套筒70能够压入紧固部件61的方式抵接即可,但彼此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
<关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详细内容>
接着,利用图24或图25A、图25B、图25C对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24为用图20所示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前端侧中的虚线圆表示的前端侧端部区域的放大说明图。图25A、图25B、图25C为对安装有夹具200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把持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5A表示所安装的夹具200收容在护套10的内部的状态,图25B表示夹具200比护套10的前端侧突出且臂部40扩展的状态,图25C表示夹具200闭合的状态。
另外,在图24中,对护套10、紧固部件61、缩径套筒70及伸缩部80图示出截面,且对其以外的结构图示侧面,且示意性示出安装有夹具200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并且,关于后述的图25A、图25B、图25C也同样地结合截面和侧面而示意性图示本发明。
如图24所示,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能够安装夹具200而使用。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具备长形护套10、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在护套10的内部的操作线20及与夹具200中的第一卡止部30卡合的第二卡止部53。
长形护套10为长形且为挠性管状部件。护套10例如能够由将金属线卷绕成长形的线圈层(不图示)构成。在线圈层的内周面,内层(不图示)可以由氟系聚合物构成。或者,护套10可以不是金属部件而由挠性树脂部件构成。或者,护套10可以由挠性树脂部件形成为软管状。
护套10的内径为至少能够使操作线20滑动的大小。护套10的内径可以确保为夹具200所能够收容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闭合状态的臂部40的夹具200能够收容于护套10的内部(参考图25A)。具体而言,护套10的内径例如为100μm以上2.4mm以下。并且,护套10厚度例如为100μm以上35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护套10的弯曲性更良好。
操作线20以能够沿轴向进退的方式插穿在护套10的内部。操作线20例如由不锈钢、耐腐蚀性包覆的钢铁线、钛或钛合金等刚性强的金属材料来形成。
第二卡止部53连续设置在操作线20的前端侧。第二卡止部53能够与设置在夹具200的第一卡止部30卡合,且在图24示出第一卡止部30与第二卡止部53卡合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卡止部53的形状形成为结节状,但这为一个实例。即,第二卡止部53的形状能够根据与第一卡止部30的嵌合方式而变形,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
缩径套筒70具有设置在前端侧的扩径部72、设置在基端侧的套筒主体76及位于扩径部72与套筒主体76之间的台阶部75。缩径套筒70因外力而至少扩径部72缩径而能够收纳在护套10的前端侧(参考图25A)。
缩径套筒70进退自如地插穿在护套10内。在缩径套筒70连结有在护套10内进退自如地滑动,且能够沿轴向伸缩的伸缩部80。更具体而言,在缩径套筒70,在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焊接有伸缩部80,并且彼此无法分离。
本实施方式中的台阶部75在套筒主体76与扩径部72之间形成为锥形。对缩径套筒70施加有外力而扩径部72及台阶部75缩径,由此容许缩径套筒70向护套10内移动。
缩径套筒70的构成材料只要是能够通过外力而缩径的部件即可,则并不限定于特定材质。例如,构成材料例如可以是金属、树脂、橡胶等弹性体,若考虑强度要求事项,则优选为不锈钢等金属制。例如,可以形成有从扩径部72的前端侧端部朝向基端侧切开而形成的一个以上的狭缝(未图示),以使扩径部72通过外力而轻松地缩径。例如,上述狭缝可以从扩径部72的前端侧端部到达台阶部75的至少中间区域为止连续。
使缩径套筒70比护套10的前端侧突出时,扩径部72扩径的同时台阶部75能够与护套10的前端抵接(参考图25B)。
由此,能够控制缩径套筒70再次向护套10内移动。在上述状态下,欲再次收纳缩径套筒70时,通过外力使扩径部72及台阶部75缩径。
伸缩部80的基端侧端部连接在定心部件91。在定心部件91的大致中心插穿并固定有操作线20。从而,与操作线20的进退方向的动作联动而定心部件91及与其连接的伸缩部80也能够沿进退方向进行动作。通过设置定心部件91,在护套10的前端侧的区域中以操作线20的插穿位置沿中心轴的方式控制。即,通过定心部件91,操作线20在护套10内于护套10截面中央定心。操作线20通过该定心,护套10内部中的插穿路径得以矫正,且可实现根据设计而预定的优选的操作。
伸缩部80由能够沿轴向伸缩的部件构成。例如,伸缩部80可以由金属、树脂、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如考虑强度要求事项,则伸缩部80例如优选为卷绕不锈钢或钨制细线而成的线圈。上述线圈的卷绕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为相等间距、可变间距或他们的组合。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线圈的伸缩部80在自然状态下,前端侧的区域与基端侧的区域成为紧密绕组,且中间区域以等间距卷绕。上述线圈可以为线圈弹簧。
<关于通过夹具200进行的结扎>
接着,利用图25A、图25B、图25C对通过夹具200进行的结扎进行说明。
另外,图25A、图25B、图25C为对安装有夹具200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把持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5A表示所安装的夹具200收容在护套10的内部的状态,图25B表示夹具200比护套10的前端侧突出且臂部40扩展的状态,图25C表示夹具200闭合的状态。
安装在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夹具200如上述收纳于护套10(图25A)。在该状态下在体腔内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侵入体内。
若护套10的前端侧端部到达需要进行结扎的生物体组织附近,则首先向前端侧推出操作线20。夹具200及紧固部件61比护套10前端突出,夹具200通过自扩展力而自然地扩展至最大开口宽度(未图示)。
进一步通过向前端侧推出操作线20,缩径套筒70比护套10前端突出,扩径部72及台阶部75扩张到原来的直径。紧固部件61在扩径部72的内侧嵌合(图25B)。
另外,当向前端侧推出操作线20时,如图25B所示,第二卡止部53的前端面和臂部40(弯曲部42)与第一卡止部30的接缝、即弯曲部42的基端侧的弯曲部抵接。而且,该前端面按压该弯曲部,由此向前端侧推出操作线20的同时还推出夹具200。
接着,相对于结扎部位进行夹具200的定位,在将夹具200的前端爪49推出到结扎部位的状态下,向基端侧拉入操作线20。
另外,当向基端侧拉入操作线20时,第二卡止部53与第一卡止部30卡合,因此向基端侧拉入操作线20的同时还拉入夹具200。
紧固部件61与台阶部75的内侧面抵接的同时嵌合于扩径部72的内侧,因此控制相对于缩径套筒70进一步向基端侧相对移动。因此,即使向基端侧拉入夹具200,紧固部件61也不会通过缩径套筒70的内径而被拉入护套10内。并且,紧固部件61与扩径部72嵌合,因此因外力而引起的缩径套筒70的前端径的收缩得以抑制,且大力向基端侧拉入操作线20,缩径套筒70也不会被拉入护套10内。
操作线20与缩径套筒70通过伸缩部80而连结。因此,在控制缩径套筒70相对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向基端侧相对移动之后,也通过向基端侧拉入操作线20而伸缩部80延伸,并且在护套10内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入设置在操作线20的前端的第一卡止部30。
如此,若在控制缩径套筒70及紧固部件61相对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向基端侧相对移动之后,操作线20也被拉入,则臂部40被拉入紧固部件61内而闭合,且前端爪49对结扎部位进行结扎。但是,能够再次通过压入操作线20而臂部40再次扩展,因此能够再次把持结扎部位。
若在确认到最佳的结扎之后,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入操作线20,则紧固部件61嵌合于设置在臂部40的凹部48而维持臂部40的闭合状态(图25C)。
如图25C所示,在控制夹具200相对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向基端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入操作线20。由此,第一卡止部30因应力而向外方向变形,第二卡止部53与第一卡止部30的卡合被解除。
通过以上的动作,夹具200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脱离而留置于体内。
如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能够无任何破损地安装夹具200,并且留置于体内,因此能够再次安装夹具200,并反复进行结扎。并且,安装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且留置于体内的夹具200在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脱离时,不产生切断或破损。因此,不会产生切断片,并且不存在破损部位会伤到体内之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能够安装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00的夹具200,可适当作为本发明的夹具的一实施方式而参考。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则包括各种变形、改良等。
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技术构思。
(1)一种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夹具,其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和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处理器具主体,其具有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块状前端连结部的操作线,所述夹具的所述卡止部具备在内部具有容纳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空间的容纳部和在所述容纳部的基端侧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通过相对于所述突起部从基端侧按压所述前端连结部而所述突起部向外弹性变形,从而所述容纳部以能够接收所述前端连结部的方式向所述操作线的进退方向打开,并且所述前端连结部向所述进退方向的远位侧通过所述突起部,由此所述突起部向内弹性复原,通过在所述容纳部容纳有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状态下向所述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而所述臂部闭合并把持所述生物体组织,通过进一步向所述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而所述前端连结部使所述突起部向外变形来打开所述容纳部,从而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所述前端连结部。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在所述前端连结部的近位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且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法线方向朝向近位侧倾斜向外,通过在所述容纳部容纳有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状态下向所述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而所述第一倾斜面使所述突起部向外变形。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在所述前端连结部的远位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面,且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法线方向朝向远位侧倾斜向外,通过相对于所述突起部从基端侧按压所述前端连结部而所述第二倾斜面使所述突起部向外弹性变形。
(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倾斜面或所述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一个呈纺锤面状。
(5)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在所述操作线的远位部设置有能够收纳于所述护套的内部且收容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筒状套筒,所述套筒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比所述前端连结部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时的所述卡止部的外径小。
(6)根据上述(5)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套筒具有设置在远位侧且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的扩径部、设置在所述扩径部的近位侧的缩径台阶部及设置在比所述缩径台阶部靠近位侧的位置且径向的刚性比所述扩径部高的筒状套筒主体,所述套筒主体的内径比所述前端连结部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时的所述卡止部的外径小。
(7)根据上述(5)或(6)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在所述臂部闭合并把持所述生物体组织时,所述突起部收容在所述套筒的内部,通过进一步向所述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而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套筒向基端侧突出,从而直至所述前端连结部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为止所述突起部能够向外变形。
(8)一种夹具,其使用于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夹具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及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具备连接在所述臂部的基端的基部、由从所述基部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的多个突片部构成且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容纳部及在所述突片部的近位侧的前端部分别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
(9)根据上述(8)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基部成为弯曲板材而进行形成从而使端边相互抵靠而成的环状,多个所述突片部在环状的所述基部的周围隔开间隔而配置,相抵靠的所述端边的接缝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突片部彼此的中间位置。
(10)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夹具,其中,在所述基部的基端侧的周边形成有向远位侧凹陷的多个凹部,所述突片部从所述凹部的底部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
(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端边的所述接缝配置在所述基部中的所述凹部的非形成位置。
(12)一种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夹具,其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及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处理器具主体,其具有长形护套及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的操作线,所述卡止部与所述前端连结部绕所述操作线的轴彼此卡合而连结,在所述操作线的远位部设置有收容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筒状套筒,通过使所述操作线进行扭矩旋转,所述卡止部、所述前端连结部及所述套筒在所述护套的内部绕所述轴进行轴旋转。
(13)根据上述(12)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卡止部具备连接在所述臂部的基端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且至少内面侧平坦地形成的突片部,在所述前端连结部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在所述突片部与所述平面部面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4)根据上述(13)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在所述卡止部中,在所述基部的周围相互对向并隔开间隔而配置有N(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个所述突片部,在所述前端连结部形成有所述N的整数倍的数量的所述平面部,在多个所述突片部与所述平面部分别面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5)根据上述(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前端连结部的周围形成为旋转对称形的棱柱形。
(16)根据上述(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夹具的所述卡止部具备在内部具有容纳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空间且由多个所述突片部构成的容纳部及在所述突片部的基端部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
(17)根据上述(16)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前端连结部成为具有大径躯体部和直径比所述大径躯体部小的狭窄部的块状,通过所述突起部与容纳在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前端连结部的所述狭窄部嵌合而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8)根据上述(17)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在所述狭窄部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在所述突起部的前端边抵接在所述平面部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9)根据上述(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所述前端连结部的远位部具有朝向远位侧缩径的平坦的倾斜面,在所述夹具的所述臂部与所述倾斜面面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20)一种夹具,其使用于具备长形护套及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的操作线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所述夹具具有:卡止部,与所述操作线的前端侧卡合;多个臂部,设置在比所述卡止部靠前端侧的位置,且通过自扩展力向外打开;紧固部件,在内部插穿有多个所述臂部,且通过相对于多个所述臂部的相对位置从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而使多个所述臂部向内侧闭合;及多个爪部,设置在比多个所述臂部靠前端侧的位置,且向内突出,各所述臂部包括以基端侧的曲率半径比前端侧的曲率半径大的方式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
(21)根据上述(20)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以多阶段形成,并且在各阶段恒定。
(22)根据上述(20)或(21)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弯曲部包括在该弯曲部的基端侧以第一曲率半径形成的基端部、在比所述基端部靠前端侧并以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小的第二曲率半径形成的前端部、和形成在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前端部过渡的部位的过渡部,所述弯曲部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过渡部的长度比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厚度小。
(23)根据上述(22)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过渡部以第三曲率半径形成,所述第三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小,并且比所述第二曲率半径大。
(24)根据上述(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臂部具有:直线部,在比所述弯曲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直线状;及增强部,横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直线部,形成为比所述弯曲部的其他部分壁厚,所述臂部在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弯曲部的边界向内侧弯曲。
(25)根据上述(20)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弯曲部朝向所述卡止部以与所述卡止部的轴向相接的方式被终止之后直角弯曲而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26)根据上述(20)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弯曲部的宽度朝向前端侧变大。
(27)根据上述(26)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臂部在比所述弯曲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线部与该弯曲部的边界向内侧弯曲,在所述直线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比该直线部的其他部分向宽度方向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在多个所述臂部闭合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紧固部件嵌合。
(28)一种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具备上述(20)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的操作线,所述夹具安装在所述操作线的前端侧。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护套,20-操作线,30-第一卡止部,40、40a、40b-臂部,42-弯曲部,43-基端部,44-过渡部,45-前端部,46-直线部,47-增强部,48-凹部,49、49a、49b-前端爪,50-前端连结部,51-狭窄部,52-第一倾斜面,53-第二卡止部,54-第二倾斜面,56-支柱部,57-凸缘部,60-定心部,61-紧固部件,62-前端侧开口,64-凸部,66-基端侧开口,68-倾斜部,70-缩径套筒,72-扩径部,74-缩径台阶部,75-台阶部,76-套筒主体,80-伸缩部,82-固定线,84-非固定线,90-处理器具主体,91-定心部件,92-钩指环,94-滑块,96-主体轴,100-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夹具装置),110-夹具,120-臂部,121-宽幅部,122-基端部,123-窄幅部,124-臂主体部,125-增强部,126-爪部,130-卡止部,132-空间,134-容纳部,136-基部,137-凹部,138-端边,139-底部,140-突起部,142-突片部,150-紧固部件,200-夹具,431-第一扩径部,451-第二扩径部,500-钩指环,510-驱动部,520-操作部主体,1100-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Claims (28)

1.一种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
夹具,该夹具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和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处理器具主体,该处理器具主体具有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并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块状前端连结部的操作线,
并且,所述夹具的所述卡止部具备在内部具有容纳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空间的容纳部和在所述容纳部的基端侧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
通过相对于所述突起部从基端侧按压所述前端连结部,所述突起部向外弹性变形,从而所述容纳部以能够接收所述前端连结部的方式向所述操作线的进退方向打开,并且所述前端连结部向所述进退方向的远位侧通过所述突起部,由此所述突起部向内弹性复原,
通过在所述容纳部容纳有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状态下向所述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臂部闭合并把持所述生物体组织,通过进一步向所述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前端连结部使所述突起部向外变形来打开所述容纳部,从而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所述前端连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在所述前端连结部的近位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法线方向朝向近位侧倾斜向外,
通过在所述容纳部容纳有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状态下向所述进退方向的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第一倾斜面使所述突起部向外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在所述前端连结部的远位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面,并且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法线方向朝向远位侧倾斜向外,
通过相对于所述突起部从基端侧按压所述前端连结部,所述第二倾斜面使所述突起部向外弹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或所述第二倾斜面中的至少一个呈纺锤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在所述操作线的远位部设置有能够收纳于所述护套的内部并且收容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筒状的套筒,
所述套筒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比所述前端连结部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时的所述卡止部的外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套筒具有设置在远位侧并且能够弹性地自扩展的扩径部、设置在所述扩径部的近位侧的缩径台阶部、和设置在比所述缩径台阶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径向的刚性比所述扩径部高的筒状的套筒主体,
所述套筒主体的内径比所述前端连结部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时的所述卡止部的外径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在所述臂部闭合并把持所述生物体组织时,所述突起部收容在所述套筒的内部,通过进一步向所述近位侧牵引所述操作线,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套筒向基端侧突出,从而所述突起部能够向外变形直至所述前端连结部能够从所述容纳部拔出。
8.一种夹具,其使用于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夹具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和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所述卡止部具备连接在所述臂部的基端的基部、由从所述基部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的多个突片部构成并且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容纳部、和在所述突片部的近位侧的前端部分别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基部成为弯曲板材进行形成并且端边相互抵靠而成的环状,
多个所述突片部在环状的所述基部的周围隔开间隔而配置,
相抵靠的所述端边的接缝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突片部彼此的中间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具,其中,
在所述基部的基端侧的周边形成有向远位侧凹陷的多个凹部,
所述突片部从所述凹部的底部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端边的所述接缝配置在所述基部中的所述凹部的非形成位置。
12.一种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
夹具,该夹具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多个臂部和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
处理器具主体,该处理器具主体具有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且在远位端设置有前端连结部的操作线,
并且,所述卡止部与所述前端连结部绕所述操作线的轴彼此卡合而连结,
在所述操作线的远位部设置有收容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筒状套筒,
通过使所述操作线进行扭矩旋转,所述卡止部、所述前端连结部及所述套筒在所述护套的内部绕所述轴进行轴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卡止部具备连接在所述臂部的基端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基端侧突出而形成并且至少内面侧平坦地形成的突片部,
在所述前端连结部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
在所述突片部与所述平面部面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在所述卡止部中,在所述基部的周围相互对置并隔开间隔而配置有N个所述突片部,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在所述前端连结部形成有所述N的整数倍的数量的所述平面部,在多个所述突片部与所述平面部分别面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前端连结部的周围形成为旋转对称形的棱柱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夹具的所述卡止部具备在内部具有容纳所述前端连结部的空间并且由多个所述突片部构成的容纳部和在所述突片部的基端部向内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前端连结部成为具有大径躯体部和直径比所述大径躯体部小的狭窄部的块状,
通过所述突起部与容纳在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前端连结部的所述狭窄部嵌合,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在所述狭窄部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
在所述突起部的前端边抵接在所述平面部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其中,
所述前端连结部的远位部具有朝向远位侧缩径的平坦的倾斜面,
在所述夹具的所述臂部与所述倾斜面面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前端连结部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20.一种夹具,其使用于具备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的操作线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具有:
卡止部,该卡止部与所述操作线的前端侧卡合;
多个臂部,该多个臂部设置在比所述卡止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并且通过自扩展力向外打开;
紧固部件,该紧固部件在内部插穿有多个所述臂部,并且通过相对于多个所述臂部的相对位置从基端侧向前端侧位移,使多个所述臂部向内侧闭合;以及
多个爪部,该多个爪部设置在比多个所述臂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并且向内侧突出,
各所述臂部包括以基端侧的曲率半径比前端侧的曲率半径大的方式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以多阶段形成,并且在各阶段恒定。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弯曲部包括在该弯曲部的基端侧以第一曲率半径形成的基端部、在比所述基端部靠前端侧并以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小的第二曲率半径形成的前端部、和形成在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前端部过渡的部位的过渡部,
所述弯曲部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过渡部的长度比所述紧固部件的轴向上的厚度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过渡部以第三曲率半径形成,
所述第三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小,并且比所述第二曲率半径大。
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臂部具有:
直线部,该直线部在比所述弯曲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直线状;以及
增强部,该增强部横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直线部,形成为比所述弯曲部的其他部分厚,
所述臂部在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弯曲部的边界向内侧弯曲。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弯曲部朝向所述卡止部以与所述卡止部的轴向相接的方式被终止之后直角弯曲而与所述卡止部连结。
26.根据权利要求20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弯曲部的宽度朝向前端侧变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夹具,其中,
所述臂部在比所述弯曲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线部与该弯曲部的边界向内侧弯曲,
在所述直线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比该直线部的其他部分向宽度方向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在多个所述臂部闭合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紧固部件嵌合。
28.一种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
其具备:
权利要求20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长形护套、和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插穿到所述护套的内部的操作线,
并且,所述夹具安装在所述操作线的前端侧。
CN201580078334.3A 2015-03-31 2015-08-21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4050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3712A JP6402671B2 (ja) 2015-03-31 2015-03-31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JP2015-073713 2015-03-31
JP2015-073711 2015-03-31
JP2015073711A JP6447315B2 (ja) 2015-03-31 2015-03-31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クリップ
JP2015-073712 2015-03-31
JP2015073713A JP6447316B2 (ja) 2015-03-31 2015-03-31 クリップおよび内視鏡用処置具
PCT/JP2015/073525 WO2016157565A1 (ja) 2015-03-31 2015-08-21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クリ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5046A true CN107405046A (zh) 2017-11-28
CN107405046B CN107405046B (zh) 2019-07-19

Family

ID=57005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3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405046B (zh) 2015-03-31 2015-08-21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6228B2 (zh)
EP (1) EP3278703A4 (zh)
KR (1) KR20170133353A (zh)
CN (1) CN107405046B (zh)
HK (1) HK1245047A1 (zh)
WO (1) WO2016157565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5632A (zh) * 2018-12-21 2019-05-1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用于放置食管肿瘤标记物的工具
CN109788955A (zh) * 2016-12-28 2019-05-21 株式会社钟化 医疗用夹钳盒
CN111836588A (zh) * 2018-03-30 2020-10-27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生物体内留置夹具
CN112888382A (zh) * 2018-10-31 2021-06-01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接合组织的夹子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12955082A (zh) * 2018-11-09 2021-06-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2955081A (zh) * 2018-10-22 2021-06-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2969418A (zh) * 2018-11-09 2021-06-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CN113316424A (zh) * 2019-01-03 2021-08-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用于大的缺陷、穿孔和瘘管的夹持装置
CN113412091A (zh) * 2019-02-01 2021-09-17 太雄医疗器株式会社 匣盒及包括其的内窥镜用治疗装置
CN112969418B (zh) * 2018-11-09 2024-05-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68970A1 (ja) * 2015-10-23 2017-04-27 株式会社カネカ 医療用クリップ
US10856883B2 (en) * 2015-11-30 2020-12-08 Kaneka Corporation Medical clip cartridge
JP6684907B2 (ja) * 2016-07-11 2020-04-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WO2018067569A1 (en) * 2016-10-06 2018-04-12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Partially oval capsule for reloadable hemostasis clipping device
EP4344656A2 (en) * 2016-11-22 2024-04-03 Boston Scientific Medical Device Limited Hemostasis reloadable clip release mechanism
JP6875552B2 (ja) * 2017-05-04 2021-05-26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Hangzhou AGS MedTech Co.,Ltd. 端部操作機器、端部操作装置、輸送装置及び組み立てケース
CN110393564B (zh) * 2018-04-25 2021-11-12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夹持装置
CA3108516A1 (en) * 2018-08-02 2020-02-06 Michael SIEGENTHALER Sideways or tangentially applicable surgical clip for bleeding control
CN108969050B (zh) * 2018-09-06 2023-12-08 诸暨市鹏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大创伤面吻合夹
US11413030B2 (en) * 2018-11-08 2022-08-16 William MONTROSS Montross button
JP6647648B1 (ja) * 2019-08-19 2020-02-14 国立大学法人高知大学 開閉クリップ
JP6675674B1 (ja) * 2019-12-25 2020-04-01 国立大学法人高知大学 開閉クリップ
CN112807050A (zh) * 2020-11-05 2021-05-18 北京东林富士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止血夹
US11589875B1 (en) 2021-08-25 2023-02-28 GastroLogic LLC Endoscopic clip apparatus and methods
UA153887U (uk) 2023-02-06 2023-09-13 Сергій Васильович Полтавець Ендоскопічна кліпс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5542A (ja) * 2006-03-13 2007-10-25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クリップ装置
JP2007283080A (ja) * 2006-04-18 2007-11-01 River Seiko:Kk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
US20080033239A1 (en) * 2006-08-03 2008-02-07 Junichi Kogiso Treatment instrument for endoscope
JP2009011784A (ja) * 2007-07-05 2009-01-22 River Seiko:Kk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
CN103070711A (zh) * 2011-09-15 2013-05-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结扎装置、夹片单元、夹片操控装置以及内窥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3184B2 (ja) 2001-02-05 2011-03-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4097924B2 (ja) 2001-02-05 2008-06-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4109069B2 (ja) 2002-10-01 2008-06-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結紮装置
EP2455009A3 (en) 2002-08-21 2017-09-06 Olympus Corporation Ligating device for biological tissue
JP2009066226A (ja) 2007-09-13 2009-04-02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
JP5515594B2 (ja) 2009-10-07 2014-06-1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クリ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クリップ装置
JP5343113B2 (ja) * 2011-09-15 2013-11-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結紮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5542A (ja) * 2006-03-13 2007-10-25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クリップ装置
JP2007283080A (ja) * 2006-04-18 2007-11-01 River Seiko:Kk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
US20080033239A1 (en) * 2006-08-03 2008-02-07 Junichi Kogiso Treatment instrument for endoscope
JP2009011784A (ja) * 2007-07-05 2009-01-22 River Seiko:Kk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
CN103070711A (zh) * 2011-09-15 2013-05-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结扎装置、夹片单元、夹片操控装置以及内窥镜系统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8955A (zh) * 2016-12-28 2019-05-21 株式会社钟化 医疗用夹钳盒
CN111836588A (zh) * 2018-03-30 2020-10-27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生物体内留置夹具
CN112955081A (zh) * 2018-10-22 2021-06-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4391914A (zh) * 2018-10-22 2022-04-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2888382A (zh) * 2018-10-31 2021-06-01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接合组织的夹子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14533180A (zh) * 2018-11-09 2022-05-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及其制造方法、夹具的张开宽度的调整方法
CN112955082A (zh) * 2018-11-09 2021-06-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2969418A (zh) * 2018-11-09 2021-06-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CN114469238A (zh) * 2018-11-09 2022-05-1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4469238B (zh) * 2018-11-09 2024-03-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2955082B (zh) * 2018-11-09 2024-04-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CN112969418B (zh) * 2018-11-09 2024-05-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CN114533180B (zh) * 2018-11-09 2024-05-1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及其制造方法、夹具的张开宽度的调整方法
CN109745632B (zh) * 2018-12-21 2020-06-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用于放置食管肿瘤标记物的工具
CN109745632A (zh) * 2018-12-21 2019-05-1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用于放置食管肿瘤标记物的工具
CN113316424A (zh) * 2019-01-03 2021-08-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用于大的缺陷、穿孔和瘘管的夹持装置
CN113412091A (zh) * 2019-02-01 2021-09-17 太雄医疗器株式会社 匣盒及包括其的内窥镜用治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45047A1 (zh) 2018-08-24
WO2016157565A1 (ja) 2016-10-06
KR20170133353A (ko) 2017-12-05
US10646228B2 (en) 2020-05-12
EP3278703A4 (en) 2018-07-25
CN107405046B (zh) 2019-07-19
EP3278703A1 (en) 2018-02-07
US20180333156A1 (en)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5046A (zh) 内窥镜用夹具装置及夹具
EP3420975B1 (en) Clip cartridge
JP6659584B2 (ja) 回収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と関連した使用方法
US4634423A (en) Ophthalmological method and instrument for implantation of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WO2018000948A1 (zh) 输送装置
CN107280723B (zh) 一种医用组织夹释放装置
EP3142567B1 (en) Medical retrieval device with expandable retrieval basket
EP2762083A1 (en) Device for capturing free matters in blood vessel
CN104254287B (zh) 用于操纵异物的医疗设备和系统以及使用它们的方法
JP4360383B2 (ja) クリップ装置
US11602455B2 (en) Cannula tool and method
JP6402671B2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US9877855B2 (en) Method of loading and delivering a self-expanding stent
JP6447315B2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クリップ
US11883036B2 (en) Crimp attachment of clip for reloadable hemostasis device
JP2022544448A (ja) 縫合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20200138578A1 (en) Delivery system for mitral valve leaflet apposition device
CN113143494B (zh) 一种口腔防脱落扩锉针套环及带有套环的扩锉针
US20220370058A1 (en) Endoscopy instrument
JP5412847B2 (ja) カニューレ固定具
US10912582B2 (en) Trocar device and method
US20070282363A1 (en) Annular Cutter For Body Organs
US20190314022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Tubular Structures
JP2016193004A (ja) クリップおよび内視鏡用処置具
CN115137528A (zh) 植入物的装载工具与医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504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