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5151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65151A CN107265151A CN201710192185.4A CN201710192185A CN107265151A CN 107265151 A CN107265151 A CN 107265151A CN 201710192185 A CN201710192185 A CN 201710192185A CN 107265151 A CN107265151 A CN 1072651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um
- printing
- leading
- conveying
- subsequ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41J11/0055—Lateral guides, e.g. guides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14—Retarding or controlling the forward movement of articles as they approach sto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1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sheet input section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印刷装置,能够降低在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顺序颠倒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的频度。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具有第一辊和位于下游侧的第二辊;印刷部;控制部,进行:重叠动作,以比先行介质更高的速度供给在先行介质之后的后续介质,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和先行介质的后端部重叠;和重叠连续输送,在先行介质的印刷结束后,在原样保持重叠状态下,输送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以及传感器,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位置,当后续介质按照为使后续介质的前端能够重叠在先行介质的被印刷侧的后端侧的轨迹被输送时,检测后续介质的前端,控制部在检测出后续介质时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在没有检测出后续介质时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
Description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6年3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69833号、2016年3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69834号、2016年3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69835号、2016年3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69836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输送纸张等介质的输送部、以及在被输送的介质上印刷的印刷部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2公开了进行下述动作的印刷装置,即:重叠动作,在空白部分重叠先被供给的先行介质的后端部、以及在先行介质之后被供给的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连续输送,在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在保持重叠状态下,将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同时输送至后续介质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位置。根据该技术,能够缩短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至后续介质的印刷开始为止的待机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后续介质的供给是在先行介质的后端和后续介质的前端之间隔开间隔而开始,后续介质的前端被传感器检测到后,就开始重叠动作(赶上供给动作),即:以比先行介质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供给速度让后续介质赶上,使其前端部到达与先行介质的后端部重叠的位置。重叠动作持续进行,直至后续介质的前端到达比输送辊对(输送夹持部)更靠近介质的输送方向的稍微上游侧的待机位置为止。
根据专利文献1、2的技术,即使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顺序发生上下颠倒的重叠错误,也会在该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也就是说,在应该是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部的上侧的上重叠的时候,却变成在后续介质的前端部被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部的下侧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应该印刷在后续介质的前端部上的印刷内容却被印刷在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部上。而且,与此相反,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印刷装置那样,如果在应该是将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部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下侧的下重叠时,却变成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上侧被重叠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部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则有可能应该印刷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上的印刷内容却被印刷在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部上。此外,上述问题不仅限于连续式印刷装置,线式印刷装置也大致存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71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在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顺序颠倒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的频度的印刷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输送介质,同时具有第一辊和位于比所述第一辊更靠近所述介质的输送经过的下游侧的第二辊;印刷部,在利用所述输送部输送的介质上印刷;控制部,进行下述动作,即:重叠动作,在控制所述输送部及所述印刷部的同时,以比被所述输送部先输送的介质即先行介质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供给速度供给在所述先行介质之后被输送的介质即后续介质,将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和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部重叠;和重叠连续输送,在所述先行介质的印刷结束后,在保持所述先行介质和所述后续介质的重叠状态下,同时输送所述先行介质和所述后续介质;以及传感器,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的位置,当所述后续介质在用于使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能够重叠在所述先行介质的被印刷侧的后端侧的轨迹上被输送时,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传感器检测了所述后续介质时进行所述重叠连续输送,在没有检测所述后续介质时不进行所述重叠连续输送。
根据该构成,在根据能够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位置检测介质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重叠动作时,当用于使先行介质的后端能够和后续介质的前端重叠的后续介质的输送的轨迹和设想相比没有差异时,判断为后续介质在正常的轨迹上被输送,该重叠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重叠动作时,当用于使先行介质的后端能够和后续介质的前端重叠的后续介质的输送的轨迹和设想相比有差异时,判断为后续介质没有在正常的轨迹上被输送,该重叠动作结束后,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出现了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顺序上下反转,或先行介质的后端和后续介质的前端碰撞等不适当的重叠动作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而导致的印刷质量的下降。
上述印刷装置中,具备用于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从所述第一辊离开的上游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是相对于该上游传感器位于所述输送经过的下游的下游传感器,在基于从所述上游传感器检测了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时的所述输送部的驱动量的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位置到达所述下游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上游侧界限位置之前,所述控制部不进行通过所述下游传感器检测所述重叠动作中的所述后续介质的检测处理,如果超过所述上游侧界限位置,则优选进行所述检测处理。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将下游传感器检测到的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挤踏误检测为后续介质在设想的轨迹上被输送。
上述印刷装置中,具备用于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从所述第一辊离开的上游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是相对于该上游传感器位于所述输送经过的下游的下游传感器,在基于从所述上游传感器检测了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时的所述输送部的驱动量的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位置到达所述下游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下游侧界限位置之前,所述控制部进行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检测处理,如果超过所述下游侧界限位置,则优选停止所述检测处理。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将下游传感器检测到的后续介质的前端部的挤踏误检测为后续介质在设想的轨迹上被输送。
在上述印刷装置,优选进一步具备:向导面,设置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在进行重叠动作时能够沿所述设想的轨迹引导所述后续介质;以及引导部件,配置在比第一辊能够夹持介质的至少一个夹持处中的最终夹持处更靠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将所述后续介质引导至朝向所述向导面的方向。
根据该构成,后续介质在前端利用第一辊通过了至少一个夹持处中的最终夹持处之后,被配置在比最终夹持处更靠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上,利用引导部件,后续介质被引导向与向导面交叉的方向,与向导面抵接,然后,沿着向导面在设想的轨迹上被输送。由于沿向导面被输送,因此,能够按照正常的重叠顺序对先行介质重叠后续介质。并且,当没有在沿着向导面的设想轨迹上被输送时,不被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检测。
因此,在不被沿着向导面输送,且有可能无法以重叠动作正确重叠的情况下,能够中止重叠连续输送。
在上述印刷装置,优选所述引导部件使所述后续介质朝向所述向导面引导其成为凸状弯曲的状态,所述向导面中设置能够让所述后续介质的弯曲成所述凸状的部分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已弯曲成所述凸状的部分中进入所述凹部的一部分。
根据该构成,如果后续介质被在设想的轨迹上输送,则由于在与后续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弯曲成凸状的部分的一部分会进入向导面的凹部,因此,后续介质会被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检测。因此,当后续介质没有弯曲成凸状时,不会被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检测。因此,能够彻底区分被在设想的轨迹上输送的后续介质和不是那样的后续介质,从而能够检测后者的后续介质。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在与所述后续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一对凹部,以及设置在一对所述凹部之间的凸部。
根据该构成,在后续介质被引导至引导部件时,由于会抵接设置在一对凹部之间的凸部,因此,能够使后续介质在宽度方向上弯曲成凸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复合机的侧截面图。
图3是示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截面图。
图4是示出印刷装置的内部的示意俯视图。
图5是示出输送机构及印刷部的侧面图。
图6是示出印刷头的喷嘴开口面和喷射部的示意底面图。
图7是示出印刷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时的各种马达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9是说明输送机构的先行介质的供给动作的侧面图。
图10是说明输送机构的先行介质的供给动作的侧面图。
图11是说明输送机构的先行介质的供给动作的侧面图。
图12是说明输送机构的先行介质的供给动作的侧面图。
图13是说明输送机构的先行介质的供给动作的侧面图。
图14是说明输送机构的先行介质的供给动作的侧面图。
图15是示出用于说明可重叠条件的输送机构的一部分的侧面图。
图16是说明相关发明1的1中的输送机构的重叠连续输送的侧面图。
图17是说明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的输送机构的侧面图。
图18是示出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时的各种马达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9是示出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时的各种马达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0是示出包括重叠连续输送在内的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进行相关发明1的2中的重叠连续输送时的各种马达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2是示出包括重叠连续输送在内的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包括相关发明1的3中的重叠连续输送在内的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24A是示出印刷相关发明2中的第一方式中的第一行的印刷工序的示意侧面图。
图24B是示出印刷第一方式中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工序的示意侧面图。
图25是示出根据喷嘴变更印刷最后一行的印刷工序的示意侧面图。
图26是示出采用重叠供给方式的印刷控制的流程图。
图27是使用变形例的最上游喷嘴印刷最后一行的印刷工序的示意侧面图。
图28A是示出使用最上游喷嘴印刷第一行的印刷工序的示意侧面图。
图28B是示出同样印刷最后一行的印刷工序的示意侧面图。
图29是说明相关发明3的1中的双向印刷的示意侧面图。
图30是说明对重叠连续输送后的介质的双向印刷的示意俯视图。
图31是说明对先行介质的印刷的示意侧面图。
图32是说明对重叠连续输送后的后续介质的印刷的示意侧面图。
图33是示出在重叠连续输送后的后续介质上印刷的样子的示意侧面图。
图34是说明双向印刷的回避处理的示意侧面图。
图35是说明对重叠连续输送后的后续介质的印刷的示意侧面图。
图36是说明对重叠连续输送后的后续介质的印刷的示意侧面图。
图37是说明起因于伴随重叠连续输送的头部擦伤的印刷不良的示意侧面图。
图38是示出重叠许可区域的坐标图。
图39是示出采用重叠供给方式的印刷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采用相关发明3的2中的重叠供给方式的印刷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1中的输送机构及印刷部的示意侧面图。
图42是示出引导部件的构成的图41的A-A线截面图。
图43是示出第三传感器的配置构成的图41的B-B线截面图。
图44是示出第三传感器检测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的样子的示意侧面图。
图45是示出重叠供给时的各马达的动作及各传感器的检测状态的时序图。
图46是重叠动作失败时的时序图。
图47说明输送机构的先行介质的供给动作的侧面图。
图48是示出后续介质的重叠动作开始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49是示出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的侧面图。
图50是结束重叠动作之后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51是说明后续介质的偏斜矫正动作的侧面图。
图52是示出重叠连续输送的侧面图。
图53是示出采用重叠供给方式的印刷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54A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2中的下重叠的重叠动作的示意侧面图。
图54B是说明下重叠的重叠动作的示意侧面图。
图55是下重叠的重叠动作失败时的示意侧面图。
符号说明
11、复合机 12、印刷装置
21、22、作为介质装载部的一例的盒 22A、分离壁部
24、构成输送部的一例的输送机构 25、印刷部
28、供给辊 30、作为第一辊的一例的中间辊
31、第一从动辊 32、第二从动辊
33、作为第二辊的一例的输送辊对 36、托架
38、印刷头 41、构成输送部的一例的供给马达
44、构成输送部的一例的输送马达 48、托架马达
50、控制部 51、作为第一传感器的一例的第一传感器
53、作为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的一例的第三传感器
531、532、作为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的一例的第三传感器
533、534、作为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的一例的第三传感器
55、导引部件 55C、作为凸部的一例的突出部
55D、一对凹部 56、顶璧部
550、凸缘部件 555、556、导引部件
56A、向导面 57A、向导面
564、凹部 566、作为向导面的一例的上侧向导面
571、作为向导面的一例的下侧向导面 62、计算机
63、头驱动电路 64至66、马达驱动电路
71、CPU 72、ASIC
81、第一计数器 82、第二计数器
P、介质 P1、先行介质
P2、后续介质 Yw、待机位置
LA、可重叠区域 Y1、先行介质的后端位置(前端)
Y2、后续介质的前端位置(后端) YL、下限位置
YU、上限位置 SA、检测范围
X、扫描方向(宽度方向) Y、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复合机”相关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包括印刷装置的复合机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将印刷部印刷时移动的方向作为“扫描方向X(宽度方向X)”,将介质被在与印刷部相对的地方输送的方向作为“输送方向Y”,然后,将对着垂直方向的下侧的方向作为“重力方向Z”。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备:具有印刷功能的印刷装置12、具有图像读取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13、向图像读取装置13供给原稿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印刷装置12具有:长方体状的主体15、以及可开闭地对主体15的未图示出的上面开口设置的主体盖部151。图像读取装置13具有:读取机构内置于主体盖部151中而构成的扫描器主体131、可开闭地对构成扫描器主体131的上面部的原稿台132(参照图2)转动的盖部133。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被安装在盖部133上,能够和盖部133一起在开闭方向转动。盖部133能够和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一起,在覆盖原稿台132的闭位置、和原稿台132让原稿以可装载的状态露出的开位置上移动。
此外,在主体盖部151的侧面前侧(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设置有凹状的把持部152。用户通过握住把持部152向上方提起,使主体盖部151与图像读取装置13及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一起向开方向转动,而从图1所示的闭位置配置在主体15的上部被打开的未图示出的开位置。在主体盖部151处于开位置的状态下,构成主体15的箱体153内的印刷机构露出,基于用户的墨盒等油墨容器39(参照图3)的更换操作以及包括介质堵塞的除去操作等的维护操作成为可能。
图1所示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具有:能够多张设置原稿的原稿载置台141、将设置在原稿载置台141上的原稿定位在宽度方向时被操作的一对原稿边缘导向件142、能够支承从原稿载置台141露出的原稿的部分的原稿支承台143。
在原稿载置台141的下侧设置有原稿排出部144,由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供给的原稿被图像读取装置13扫描后被被其排出。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具有:将原稿载置台141夹在与原稿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而配置在两侧的一对壁部145、与原稿排出部144的排出口相对而配置的侧板146。因此,原稿排出部144被一对壁部145、原稿载置台141、侧板146包围。侧板146上设置有用户用于确认被原稿排出部144排出的原稿的凹部147。因此,能够在确认经由凹部147被原稿排出部144排出的原稿的基础上,从凹部147取出被排出的原稿。此外,也可以将原稿支承台143制成透明色部件。通过制成透明色部件,即使在使用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扫描了小尺寸的原稿(例如A6大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认该小尺寸的原稿通过原稿支承台143而被原稿排出部144排出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忘取原稿。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2的前面上部设置有具有电源按钮17及触摸面板方式的显示部18的矩形板状的操作面板16。操作面板16中,此外设置有操作按钮161、电源LED162、FAX接收LED163、印刷任务接收LED164以及错误通知LED165。操作按钮161在印刷执行中作为删除按钮发挥作用,在印刷待机中作为复制按钮发挥作用。在操作按钮161被作为复制按钮操作时,如果未图示出的传感器检测到原稿载置台141上装载有原稿,则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被驱动,所供给的原稿被扫描。另一方面,在该传感器为非检测状态原稿载置台141上没有装载原稿时,装载在原稿台132上的原稿被扫描。此外,主体15中,在操作面板16的侧方设置有未图示的USB孔的盖部154。
此外,在印刷装置12的操作面板16的下侧设置有:排出印刷完毕的介质P的排出口19、接受从排出口19排出的介质P的滑动式排出堆垛器20。通过手动操作能够使排出堆垛器20在图1所示的收纳位置和图2所示的展开位置之间滑动。并且,在主体15的箱体153的排出堆垛器20的下侧设置有由前面开口而向深处延伸的容纳空间构成的盒容纳部155。在盒容纳部155中,以可拔插的状态安装有能够容纳多张介质P的上下2段的盒21、22。此外,在主体15的两侧面的底部,设置有在用户抬起复合机11时能够抓住的凹状的勾手部156(但在图1,只示出一个)。
接下来,参照图2及图3,对复合机11的尤其是印刷装置12的内部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箱体153内容纳有输送介质P的输送机构24、和在被输送的介质P上印刷的印刷部25。输送机构24具备逐张向印刷部25供给盒21、22内的介质P的供给机构26。供给机构26具备:以基端部为中心可转动地被和主体15内的各盒21、22的插入部分对应的地方支承的臂部件27、以及设置在臂部件27的前端部的供给辊28(拾取辊)。此外,在以下,在第一盒21侧和第二盒22侧区分供给辊28时,使用符号281表示第一盒21侧的供给辊28,使用符号282表示第二盒22侧的供给辊28。
此外,盒21、22具有:抵接被装载(安装)的介质P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能够在宽度方向定位介质P的侧端边缘导向件211、221;抵接介质P的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后端),能够定位后端的后端边缘导向件212、222;抵接介质P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前端),能够定位前端的未图示出的爪部。设置在盒21、22的介质P通过其前端抵接爪部而被盒21、22保持。此外,爪部配置在在插入盒21、22的过程中不与供给辊28接触的位置上。
臂部件27在盒21、22未被插入盒容纳部155的状态下,在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被未图示出的弹簧施力。并且,臂部件27在盒21、22被插入盒容纳部155的状态下,被盒21、22解除弹簧的施力,由于自重而在顺时针方向转动,供给辊28与盒22内的多张介质P中的最上位的一张介质P接触。
如图2所示,在主体15的盒容纳部155的深处(该图的右方),在与盒21、22的供给方向(在图2是右方向)的端部相对的位置上分别配置有斜状的分离板157、158(分离壁部)。即使多张介质P被供给辊28送出,由于在分离板157、158的表面上滑动,也只有最上位的一张被分离并向供给方向的下游侧供给。如此地,在本实施方式,作为将介质P分离成一张的分离方式,采用壁分离方式。此外,也可以采用辊分离方式替代壁分离方式,通过使介质P通过一对分离用的辊对之间而将其分离成一张。
而且,如图2所示,供给机构26具有从各盒21、22被送出的介质P经由分离板157、158被输送的输送通道261、262。两个输送通道261、262在上段的盒21侧的分离板157的上方位置汇合。此外,在以下,也将上段(第一段)的盒21称为“第一盒21”,将下段(第二段)的盒22称为“第二盒22”。
如图2所示,输送从位于上段的第一盒21的下侧的下段第二盒22来的介质P的输送通道262,为回避第一盒21而偏置在纵深方向(该图的右方向)。在第一盒21和第二盒22,取出侧的正面端部213、223是同一个平坦面,第二盒22所对应的后端边缘导向件222、供给辊282及分离板158比第一盒21所对应的后端边缘导向件212、供给辊281及分离板157分别偏置在纵深方向。
而且,如图2所示,供给机构26具备:配置在两个输送通道261、262的汇合部263(参照图3)的斜上方位置的大直径的中间辊30、以及抵接中间辊30的外周面的小直径的第一从动辊31和第二从动辊32。从盒21、22中被选择的一方送出的介质P通过输送经过261、262中对应的一方至汇合部263,从汇合部263通过中间辊30的转动,在被夹持(夹住)在中间辊30和两个从动辊31、32之间的状态下,沿中间辊30的外周在经过上被输送。然后,介质P被从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向输送辊对33送出。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比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紧接下游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引导从该夹持处送出的介质P并使该送出方向向目标方向改变的引导部件55。在介质P的供给时,从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之间的夹持处送出的介质P沿引导部件55的上面被向大致水平方向的下游侧引导,到达斜状的顶棚壁部56之后,沿着顶棚壁部56的斜状面保持上限高度的同时在朝向斜下方的经过被输送。并且,在中间辊30和输送辊对33之间,配置有支承部件57,当被供给的介质P处于从引导部件55垂挂的状态时,支承该垂挂部分,或支承从引导部件55落下之后的介质P的后端部。
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57具有支承介质P的表面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部分变得如下游侧一般低的凹曲面,相比该凹曲面的部分,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部分形成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支承部件57在该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端部具有突端面57E。支承部57的突端面57E形成具有下述通道的分岔处,即:将盒21、22所供给的介质P向输送辊对33引导的下经过的供给通道、以及将一个面(单面)被印刷之后变成从输送辊对33被反向输送的双面印刷的对象的介质P向中间辊30引导的反转通道40。
如图2及图3所示,输送机构24具备:将供给机构26所供给的介质P在通过印刷部25能够印刷的印刷区域的经过上输送的输送辊对33、以及排出印刷部25所印刷的介质P的排出辊对34。在比输送辊对33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稍微上游侧的位置上,长尺状的摆动部件58在被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未图示出的弹簧施力的状态下,被以该图所示的倾斜的待机姿势的状态配置。摆动部件58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按压肋条581和凸缘部582。按压肋条581具有将介质P的后端部向下施力,按压介质P的后端部的隆起的功能。
其中,在按压肋条581上能够与介质P接触的突端部比连接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和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的假想线位于偏置在下方向(重力方向Z)的位置。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位于上述假想线上是最佳的,但考虑到制造上的公差,为回避从上述假想线向上方向偏差时的不良情况,而在使用摆动部件58的弹簧负载将按压肋条581向下方施力的状态下,使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偏置在比上述假想线靠近下方向处。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输送方向Y的输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之间的位置上,配置有能够支承沿输送经过被输送的介质P的支承台35。输送辊对33由输送驱动辊33A、和从动于输送驱动辊33A的转动而能够转动的输送从动辊33B构成。而且,排出辊对34由排出驱动辊34A、和从动于排出驱动辊对34A的转动而能够转动的排出从动辊34B构成。并且,在输送方向Y的排出辊对34和支承台35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从上侧按压被排出辊对34夹持的前面的介质P的前端部,防止其隆起的按压辊34C。
如图2及图3所示,印刷部25具备:在被导轨部37引导而能够在扫描方向X往复运动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支承台35的上方位置的托架36、和安装在与托架36的支承台35相对的面侧上的印刷头38。托架36例如在2处通过上下一对的导轨部37被支承,在被输送方向Y和重力方向Z定位的状态下,以能够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状态被引导。在托架36的上部安装有和油墨颜色相同数目的油墨容器39。印刷头38使从安装在托架36的上部的油墨容器39供给的油墨在沿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过程中向介质P喷射。因此,每当印刷中所输送的介质P间歇性停止时,就利用印刷头38逐行地印刷。印刷后的介质P通过排出辊对34等的转动而从排出口19排出,装载在排出堆垛器20上。排出堆垛器20在用户从图1所示的容纳位置向输送方向Y使其滑动并突出之后,通过使前端部分转动,而被展开为图2所示的使用时的状态。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容器39由墨盒构成,但也可以是能够通过油墨管从安装在主体15的内侧或外侧的油墨罐(均未图示出)接受油墨的供给而暂时储存油墨的转接器。
而且,本例的印刷装置12具备双面印刷功能。主体15中设置有反转通道40(环形通道),其将被向输送方向Y输送且印刷部25已在一个面(单面)上印刷的介质P,向与输送方向Y相反一侧反向输送并引导向汇合部263。
反转通道40在经由支承部件57的下侧的经过上延伸,并与各输送通道261、262的汇合部263汇合。结束了一个面(表面)的印刷的介质P通过沿着经由反转通道40的输送经过F3被反向输送而至汇合部263,从汇合部263被引入中间辊30和第一从动辊31之间的夹持处。详细而言,在介质P通过反转通道40时,凸缘部582将环形时的介质P向下侧引导并引导向反转通道40。如果介质P的前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接触凸缘部582,则由于凸缘部582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转动,介质P不会被限制。另一方面,当介质P为在另一个面(背面)上印刷而环形时,即使介质P的前端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接触到凸缘部582也不转动,从而将已环形的介质P引导至反转通道40。
而且,介质P在沿中间辊30的外周被输送的过程中,其表里反转,并在通过输送辊对33且另一个面变成与印刷头38面对面的状态下,被向印刷部25输送。然后,由于介质P的另一个面(背面)被进行基于印刷部25的印刷,介质P被进行双面印刷。结束双面印刷后的介质P被装载在排出堆垛器20上。
而且,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3是平板型的扫描装置,具备:具有原稿载置玻璃板134的原稿台132、能够沿扫描方向X在原稿载置玻璃板134的下方位置往复移动的扫描仪托架135。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体15内,在比输送经过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电源单元59。电源单元59将例如来自商用交流电源的电力改变成直流,对印刷装置12、图像读取装置13及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供给驱动所必需的电力。
如图3所示,在主体15内,在比支撑台35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油墨容器39的油墨余量的余量传感器201。在沿扫描方向X的规定位置上配置有一个余量传感器201。托架36中,在能够与余量传感器201相对的位置上,多个被检测用的孔361以在扫描方向X上排成一列的状态开口。来自各油墨容器39的油墨经由被检测用的孔361的上侧被供给印刷头38。在孔361随着托架36向扫描方向的移动而位于余量传感器201的上方时,余量传感器201通过孔361检测来自于孔361所对应的油墨容器39的油墨,如果有油墨则变成非检测状态,如果没有油墨则变成检测状态。为被余量传感器201检测,多个孔361有必要沿着扫描方向X排成一列。
在托架36设置图3所示的调整用拨盘202,通过操作调整用拨盘202,使托架36绕重力方向Z的轴线转动,能够调整其姿势角度。通过托架36的姿势角度的调整,能够使多个孔361的全部沿着余量传感器201能够检测的扫描方向X排成一列。
有关“重叠供给方式”和“普通供给方式”的说明:
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2,根据基于印刷任务的印刷条件,从多种供给方式中选择一个。印刷装置12,在接受了普通纸张及带印刷以及单面印刷的印刷任务时,选择伴随重叠连续输送的重叠供给方式,即:在保持部分重叠先行介质P和后续介质P的状态的同时,将其一同输送至后续介质P的印刷开始位置。印刷装置12在接受了其他印刷条件的印刷任务时,选择普通供给方式,即:在间隔开先行介质P和后续介质P的状态下,将后续介质P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在选择了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进行使次于先行介质被输送的介质P即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对先被输送的介质P即先行介质的后端部重叠的重叠动作,而后,如果结束先行介质的印刷,则进行在保持当时的重叠状态的同时将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一同输送至后续介质的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而且,在重叠动作之后且重叠连续输送之前,进行使后续介质的前端触碰输送辊对33矫正其偏斜(斜行)的偏斜纠正动作。此外,即使重叠供给方式被选择,只要涉及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后述可重叠条件成立,就进行重叠连续输送。
而且,重叠动作的重叠方式有:使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上侧的上重叠、以及使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下侧的下重叠。本实施方式的重叠动作采用上重叠进行。因此,需要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上侧重叠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因此,引导部件55将从其与中间辊30的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送出的介质P的送出方向改变为容易上重叠且偏上侧的引导方向,以通过重叠动作使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以正确的重叠顺序重叠。设法将以规定的供给速度从中间辊30的最终夹持处送出的介质P,通过使其沿引导部件55的表面而将其送出方向改变为更上侧的大致水平方向,使被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之后的介质P在沿顶棚璧部56的斜状的表面保持上限位置的同时,向输送辊对33输送。由此,从上侧(印刷面侧)对先行介质重叠后续介质的上重叠能够以更高的频度成功。
图3所示的引导部件55可以被固定为能够将介质P向重叠动作时的送出方向引导的姿势(例如水平姿势),但在不进行重叠动作时,在将送出方向改变为偏上侧时对输送中的介质P施加阻力负荷并不合适。因此,优选将引导部件55设置成能够在下述两种位置之间变位,即:引导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即第一位置),其在重叠动作时采取引导介质P时的姿势;和退避位置(第二位置),其在重叠动作以外时,采取不引导介质P的姿势或减轻被引导的介质P所受的负荷的姿势。
在将引导部件55设置成能够变位的情况下,对于变位方向,列举以下两种。
首先,对于引导部件55的引导位置,两种都相同,引导部件55让介质P尽可能地在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且水平方向疾行,配置在采取容易在先行介质上重叠后续介质的姿势(例如水平姿势)的引导位置。并且,一个是转动方式,即:使引导部件55在以其上游侧的端部为支点采取斜向下的姿势的退避位置和上述引导位置之间转动。另一个是滑动方式,即:在引导位置和转动式相同,引导部件55以水平的姿势向经过中突出,在退避位置虽然是水平的姿势,但引导部件55位于不向经过中突出的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方向Y)在退避位置和引导位置之间滑行移动。
而且,使引导部件55变位的机构列举下述方式,即:利用弹簧的施力(弹簧负荷)保持在引导位置,根据介质P的韧性大小,弹簧负荷弱于介质P的韧性,从而变位至退避位置。例如,在由照片纸等厚纸构成介质P的情况下,引导部件55因弱于介质P的韧性而向退避位置变位时的变位量相对大,在由普通纸等薄纸构成介质P的情况下,由于介质P的韧性弱,引导部件55退避时的变位量相对小。如此地,由于引导部件55利用基于介质P的韧性大小的变位量退避,因此,能够减小介质P从引导部件55接受的负荷。此外,通过弹簧加重使引导部件55变位的机构,也能够适用于转动方式和滑动方式。
而且,使引导部件55变位的机构,也可以使用螺线管或电动马达等动力源来实现。也就是说,利用动力源的动力使引导部件55在引导位置和退避位置变位。使用该动力源的机构,也能够适用于转动方式和滑动方式。
而且,使图3所示的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比连接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和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的假想线更向下方向偏置的理由如下所述。当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更高的位置时,先行介质的后端部隆起,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上重叠后续介质的前端部时会产生障碍(理由1)。并且,当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更低的位置时,先行介质被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向比上述假想线更下方按压,因此,比先行介质的该按压处稍微上游侧的部分会被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按压,其结果是,先行介质中位于比突端部57E更上游侧的位置的部分会隆起。这种情况下,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重叠后续介质的前端部时,也会产生障碍(理由2)。
而且,当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更低的位置时,被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向下方按压的介质P的前端会触碰输送辊对33中因涂矾土等粉末等而进行了防滑处理的一方的输送驱动辊33A,由于该触碰处的防滑作用,介质P的前端向输送辊对33的夹持处的滑动受到限制,从而不能进行假定的偏斜矫正动作(理由3)。
如果为使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位于上述假想线上而以理想的形状去设计,则有可能陷入上述不良状况之中。因此,通过设计为使得按压肋条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更低的位置上,可以消除上述理由1导致的问题。此外,按压肋条581被弹簧负荷向下方施力,因介质P的韧性而能够向上方动作。由此,也可以消除上述理由2及理由3导致的问题。
而且,矫正介质P的偏斜的偏斜矫正动作是介质P的姿势按照以下所示的状态1至状态5依次变化而进行。首先,介质P被引导部件55一边沿着顶棚壁部56一边向下游输送(状态1)。接着,介质P的前端触碰停止的输送辊对33,触碰之后,介质P通过中间辊30施加向下游的输送力(状态2)。接下来,在停着的介质P的一部分触及顶棚璧部56的状态下,由于被施加了来自中间辊30的输送力,下游部分从上述触碰的位置朝向下方向,介质P弯曲(状态3)。随着介质P的弯曲成长,触及着顶棚璧部56的位置慢慢地移动至上游侧,同时弯曲进一步向下方向成长(状态4)。而后,由于所形成的弯曲的力,介质P的前端的端边被沿着输送辊对33,因此介质P的偏斜得到矫正(状态5)。偏斜被矫正之后的介质P被输送辊对33输送,从而在偏斜被矫正后的状态下对介质P印刷。
在此,对选择了重叠供给方式时,在印刷装置12判断的可重叠条件进行说明。可重叠条件成立时,允许重叠连续输送。可重叠条件包括以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底部边距)和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长(顶部边距)的可重叠连续输送条件表示的空白条件。在空白条件为满足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为大约30mm至大约80mm范围、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长大约15mm以上的任一项的情况下,允许重叠连续输送。
空白条件在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和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长的任一项满足下述条件时,允许重叠连续输送。其中,如图3所示,将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和引导部件55的下游端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U,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和最上游喷嘴#Q的距离设为Ln,最下游喷嘴#1和按压辊34C的距离设为Lr。作为第一个条件,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在“距离Ln+α至距离LU”之间。其中,后续介质的前端部与距离Ln+α中的α部分重叠。第二个条件是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长在距离Lr以上。通过缩短图3的距离Lr或LU,能够减小重叠连续输送所必需的空白量。此外,也可以简单地设距离Ln+α为距离Ln的2倍的值2·Ln。
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至少需要30mm,理由如下所述。也就是说,从印刷头38的最上游喷嘴#Q到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的距离Ln,例如是大约13mm,而且,作为重叠后续介质的前端部的区域,从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大约需要15mm,因此,合计大约是28mm。进一步考虑到介质P本身的输送方向Y的长度的一些制造误差,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至少合计需要大约30mm。
而且,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为80mm以下的理由如下所述。也就是说,从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至引导部件55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端的距离LU大约是80mm。因此,如果超过80mm则先行介质的后端会到达引导部件55,从而不能与后续介质的前端重合。
而且,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长大约需要15mm,理由如下所述。也就是说,从印刷头38的最下游喷嘴#1至按压辊34C的距离Lr大约是14mm,考虑到一点制造公差,大约需要15mm。后续介质需要大约15mm的前端空白长,理由如下所述。也就是说,在对后续介质的印刷(油墨喷射)开始之前,如果没有先按压后续介质的前端,则油墨喷射时介质P会向印刷头38侧卷曲,从而产生介质P对印刷头38的擦伤。因此,介质P的相当于印刷头38的最下游喷嘴#1到按压辊34C这部分的前端部就形成了空白。并且,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量根据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而变化。也就是说,当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为最小的30mm时,减去了印刷头38的最上游喷嘴#Q到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的距离即大约13mm之后的大约17mm就成为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量。
而且,当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为最大的80mm时,减去了印刷头38的最上游喷嘴#Q到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的距离即大约13mm之后的大约67mm就成为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量。如此地,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量根据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在大约17mm至大约67mm的范围变化。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输送方向Y的输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能够支承沿输送经过输送的介质P的支承台35。输送辊对33由输送驱动辊33A、和从动于输送驱动辊33A的转动而能够转动的输送从动辊33B构成。并且,排出辊对34由排出驱动辊34A、和从动于排出驱动辊34A的转动而能够转动的排出从动辊34B构成。并且,在输送方向Y的排出辊对34和支承台35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按压辊34C,防止被夹持的前面的介质P的前端部从上侧被按压至排出辊对34而导致的隆起。
如图2及图3所示,印刷部25具备:在被导轨部37引导而能够在扫描方向X往复运动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支承台35的上方位置的托架36、和安装在与托架36的支承台35相对的面侧上的印刷头38。托架36例如在2处通过上下一对的导轨部37被支承,在被输送方向Y和重力方向Z定位的状态下,以能够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状态被引导。在托架36的上部安装有和油墨颜色相同数目的油墨容器39。印刷头38使从安装在托架36的上部的油墨容器39供给的油墨在沿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过程中向介质P喷射。因此,每当印刷中所输送的介质P间歇性停止时,就利用印刷头38逐行地印刷。印刷后的介质P通过排出辊对34等的转动而从排出口19排出,装载在排出堆垛器20上。排出堆垛器20在用户从图1所示的容纳位置向输送方向Y使其滑动并突出之后,通过使前端部分转动,而被展开为图2所示的使用时的状态。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容器39由墨盒构成,但也可以是能够通过油墨管从安装在主体15的内侧或外侧的油墨罐(均未图示出)接受油墨的供给而暂时储存油墨的转接器。
而且,本例的印刷装置12具备双面印刷功能。主体15中设置有反转通道40(环形通道),其将被向输送方向Y输送且印刷部25已在一个面(单面)上印刷的介质P,向与输送方向Y相反一侧反向输送并引导向汇合部263。
反转通道40在经由支承部件57的下侧的经过上延伸,并与各输送通道261、262的汇合部263汇合。结束了一个面(表面)的印刷的介质P通过沿着经由反转通道40的输送经过F3被反向输送而至汇合部263,从汇合部263被引入中间辊30和第一从动辊31之间的夹持处。详细而言,在介质P通过反转通道40时,凸缘部582将环形时的介质P向下侧引导并引导向反转通道40。如果介质P的前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接触凸缘部582,则由于凸缘部582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转动,介质P不会被限制。另一方面,当介质P为在另一个面(背面)上印刷而环形时,即使介质P的前端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接触到凸缘部582也不转动,从而将已环形的介质P引导至反转通道40。
而且,介质P在沿中间辊30的外周被输送的过程中,其表里反转,并在通过输送辊对33且另一个面变成与印刷头38面对面的状态下,被向印刷部25输送。然后,由于介质P的另一个面(背面)被进行基于印刷部25的印刷,介质P被进行双面印刷。结束双面印刷后的介质P被装载在排出堆垛器20上。
而且,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3是平板型的扫描装置,具备:具有原稿载置玻璃板134的原稿台132、能够沿扫描方向X在原稿载置玻璃板134的下方位置往复移动的扫描仪托架135。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体15内,在比输送经过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电源单元59。电源单元59将例如来自商用交流电源的电力改变成直流,对印刷装置12、图像读取装置13及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4供给驱动所必需的电力。
如图3所示,在主体15内,在比支撑台35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油墨容器39的油墨余量的余量传感器201。在沿扫描方向X的规定位置上配置有一个余量传感器201。托架36中,在能够与余量传感器201相对的位置上,多个被检测用的孔361以在扫描方向X上排成一列的状态开口。来自各油墨容器39的油墨经由被检测用的孔361的上侧被供给印刷头38。在孔361随着托架36向扫描方向的移动而位于余量传感器201的上方时,余量传感器201通过孔361检测来自于孔361所对应的油墨容器39的油墨,如果有油墨则变成非检测状态,如果没有油墨则变成检测状态。为被余量传感器201检测,多个孔361有必要沿着扫描方向X排成一列。
在托架36设置图3所示的调整用拨盘202,通过操作调整用拨盘202,使托架36绕重力方向Z的轴线转动,能够调整其姿势角度。通过托架36的姿势角度的调整,能够使多个孔361的全部沿着余量传感器201能够检测的扫描方向X排成一列。而且,通过操作调整用拨盘202而使印刷头38绕重力方向Z的轴线转动,也能够调整其姿势角度。通过该印刷头38的姿势角度的调整,能够对导轨部37的长度方向(即扫描方向X)垂直地(即与输送方向Y平行地)配置喷嘴列381(参照图6),提高印刷画质。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主要对输送介质的构成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中间辊30在介质P的输送路的宽度内的大致中间位置配置例如一个,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中间辊30的外周面上的2处,在供给方向上按顺序抵接有上述第一从动辊31和第二从动辊32。在箱体153内,配设有使中间辊30、供给辊28(均参照图2、图3)驱动的作为第一驱动源的一例的供给马达41。图4所示的供给马达41的输出轴可动力传输地通过离合器机构连接至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也参照图7)。并且,在箱体153内设置有检测供给马达41的转动并输出包含和该转动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的检测信号的旋转编码器43(以下,也称为“第一编码器43”)。
而且,如图4及图5所示,主体15中配设有驱动构成输送辊对33的输送驱动辊33A和构成排出辊对34的排出驱动辊34A的作为第二驱动源的一例的输送马达44。并且,在箱体153中设置有检测输送驱动辊33A的转动轴的转动并输出包含和该转动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的检测信号的旋转编码器45(以下,也称为“第二编码器45”)。此外,在输送方向Y的排出辊对34和支承台35之间的位置上,在沿扫描方向X排成一列的状态下设置有多个按压辊34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由输送机构24、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等构成输送部的一例。
图4所示的控制部500中,通过驱动控制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输送机构24进行输送介质P的输送控制。控制部50通过以从第一编码器43输入的检测信号的例如对脉冲边缘的数量进行计数的计数值所对应的目标速度对供给马达41进行速度控制,从而控制介质P的供给速度。
而且,控制部50通过以从第二编码器45输入的检测信号的例如对脉冲边缘的数量进行计数的计数值所对应的目标速度对输送马达44进行速度控制,从而控制介质P的输送速度。此外,在本例,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是直流马达(DC马达),但可以将其中至少一方作为步进马达。这种情况下,由于控制部50根据步数(指令值)对马达进行速度控制,因此,能够废除编码器43、45中的至少一方。这种情况下,供给中以及输送中的介质P的输送位置根据对用于马达控制的步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值取得。
而且,如图4所示,托架36被固定在无端状的正时皮带47的一部分上,其卷挂在被安装在主体15内的未图示出的框架上的一对滑轮46、46上。图4中右侧的滑轮46连接至托架马达48的驱动轴,托架36利用托架马达48被正反转驱动,通过正时皮带47在扫描方向X上往复运动。
而且,在箱体153内,沿着托架36的移动经过,以沿扫描方向X延伸的方式张设有线性编码器49。线性编码器49具备:具有一定间距的多个光透射部(例如狭缝)的带状的符号板49A、设置在托架36上的发光部、具有断续地从发光部接收透过了符号板49A的光透射部的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49B。线性编码器49输出包含和托架36的扫描方向X的移动距离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的检测信号。
图4所示的控制部50进行下述控制,即:驱动控制托架马达48,使托架36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移动控制;以及基于印刷数据PD(参照图7),使墨滴对印刷头38喷射,在介质P上印刷基于印刷数据PD的图像(包括文件)的印刷控制(喷射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50检测来自线性编码器49的检测信号的脉冲,根据掌握的托架36的移动位置、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进行托架36的速度控制及位置控制。印刷头38对于受到突出设置在支承台35的表面的多个肋条35A的支承的介质P,在隔开适当间隙的状态下,与托架36一起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向介质P喷射墨滴。
连续式印刷装置12通过大致交替重复印刷头38在扫描方向X上一次移动而对介质P进行一行份的印刷的印刷动作,以及在输送方向Y上输送介质P直至下一个(次行)印刷位置为止的输送动作,而在介质P上印刷基于印刷数据PD的图像。在本例中,也将随着向托架36的扫描方向X的移动,印刷头38对介质P进行一行份的印刷的一次移动称为“经过”。印刷头38在从第一次到最后第n次(但n是根据印刷内容决定的自然数)的经过上,进行一张份的印刷。
印刷中的介质P,随着印刷的推进,最初只被输送辊对33夹持,接下去的阶段被输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两方夹持,在最后的阶段只被排出辊对33夹持。
在图4,托架36的移动经过上的一方的端部(在该图为右端部)是托架36在非印刷时待机的原位置HP(原位)。在相当于配置在该原位置的托架36的正下方的位置上,配设有进行印刷头38的清洁等的维护装置54。
而且,如图4及图5所示,在输送方向Y上中间辊30和输送辊对33之间的输送经过上的规定位置上,能够检测介质P的有无的第一传感器51及第二传感器52在输送方向Y上隔开规定的间隔按照该顺序配置。
而且,在沿输送经过的方向上,在第一传感器51和第二传感器52之间设置有第三传感器53。控制部50将各传感器51至53的检测信号用于介质P的输送控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在后述伴随重叠连续输送的输送控制中,使用第一传感器51的检测信号。
如图5所示,第一传感器51能够在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之间的夹持处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附近位置检测介质P的有无。本例的第一传感器51是接触式传感器,具有能够与介质P接触的操纵杆51A。当操纵杆51A在图5的实线位置时,第一传感器51不检测介质P,通过被介质P按下并配置在该图以双点划线示出的检测位置来检测介质P,输出检测信号。第一传感器51例如在不检测时关闭,在检测时启动。而且,第二传感器52能够在输送辊对33的夹持处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附近位置检测介质P的有无。本例的第二传感器52是接触式传感器,具有能够与介质P接触的操纵杆52A。此外,各传感器51至53也可以是光学式传感器,以替代接触式传感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即:使先被输送的介质P(以下也称为“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空白部、和先行介质P1的下一个被输送的介质P(以下也称为“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保持至少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也就是说,结束对先行介质P1的第n次的经过(以下也称为“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如图4所示,在保持使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部分重叠状态的同时,输送(喂入)后续介质P2直至印刷开始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因此,相比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之间隔开间隔而供给后续介质P2的普通供给方式的情况,能够缩短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时点到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时点的等待时间。当进行该重叠连续输送时,需要进行重叠动作(赶上供给动作),即:至少在结束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前,事前以比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供给后续介质P2至待机位置Yw(参照图4),使其赶上后续介质P2部分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5,对用于进行重叠动作和重叠连续输送的供给机构26的构成及控制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为使从输送辊对33通过反转通道40而被输入的一个面已印刷完毕的介质P以比较大的曲率半径反转,中间辊30形成大直径。因此,对于大直径的中间辊30和在其偏上侧的位置抵接的第二从动辊32之间的夹持处即第一夹持位置NP1,输送辊对33的夹持处即第二夹持位置NP2位于重力方向Z的下侧。
如图5所示,在比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之间的夹持处(第一夹持位置NP1)更稍微下游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引导介质P的引导部件55。引导部件55引导介质P,以使从第一夹持位置NP1送出的介质P的送出经过(射出经过)将比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之间的夹持位置NP1的切线方向更上侧(与重力方向Z相反一侧)的位置作为送出方向而定向。在本例,引导部件55被配置为使得其向导面(表面)成为水平的姿势,其送出引导方向作为一例是水平方向。
如图5所示,在沿着从中间辊30的第一夹持位置NP1至输送辊对33的第二夹持位置NP2的输送经过的其上侧,配置有具有如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一般变低的斜状的向导面56A的顶棚壁部56。基于引导部件55的引导方向(例如水平方向)与向导面56A交叉。从引导部件55向引导方向按照规定的供给速度送出的介质P沿向导面56A尽可能地在保持上限位置的经过被朝向输送辊对33输送。在比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稍微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位置上,设定有作为重叠动作时的后续介质P2的目标位置的待机位置Yw。通过后续介质P2被沿向导面56A而供给,在重叠动作时到达待机位置Yw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变得容易从上侧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
而且,在与图5所示的顶棚壁部56和重力方向Z相对的下方位置上,配置有具有支承离开第一夹持位置NP1后从引导部件55落下的介质P的后端部的向导面57A的支承部件57。向导面57A具有:在相当于引导部件55的下游端的下方的上游侧部分如下游侧一般变低而呈凹状弯曲的弯曲面部、在下游侧部分几乎水平地延伸的平坦面部。从引导部件55落下后的后续介质P2的后端部,沿向导面57A向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在几乎水平的输送经过上通过相对于第一夹持位置NP1比较低的位置而被引导。因此,在重叠动作中,沿向导面56A被引导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变得容易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上侧。
在如图4所示的供给马达41和各辊28、30的动力传输经过上嵌装有离合器机构42。供给马达41由能够正反转驱动的马达构成。
供给马达41通过离合器机构42驱动供给辊28和中间辊30。供给马达41在正转方向(CW方向)被驱动(正转驱动)后,离合器机构42被切换至第一切换位置,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沿输送介质P的经过转动至能够向印刷部25侧输送的正转方向(图5的箭头方向)。另一方面,供给马达41在反转方向(CCW方向)被驱动后,离合器机构42被切换至第二切换位置,供给辊28不转动,只有中间辊30转动至正转方向。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机构42内置有在供给辊28的第一转动速度(第一周速度)和中间辊30的第二转动速度(第二周速度)之间产生规定的速度差的减速机构。因此,中间辊30的第二周速度变得比供给辊28的第一周速度更大。
接下来,参照图6,对印刷头38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印刷头38的底面即喷嘴开口面38A上设置有和油墨颜色的种类相同数目的一个以上的喷嘴列381。在图6的例子中,设置有能够分别喷射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这四种颜色的油墨的四个喷嘴列381。喷嘴列381由在输送方向Y上以一定的喷嘴间距排成一列的#1、#2、……、#Q(但Q为2以上的自然数)所示的共计Q个(例如360个)喷嘴382构成。将位于构成喷嘴列381的喷嘴382中输送方向Y的最下游的#1的喷嘴382称为“最下游喷嘴#1”,将位于最上游的#Q的喷嘴382称为“最上游喷嘴#Q”。并且,如图6所示,将最下游喷嘴#1至最上游喷嘴#Q的喷嘴382所处的范围的输送方向Y的长度称为“喷嘴列长NL”。此外,油墨颜色不限于四种,也可以是一种颜色为黑色、三种颜色为彩色,或者是五种颜色。此外,构成喷嘴列381的喷嘴382的排列模式不限于一列,也可以是由两列喷嘴在列方向以每半个间距错开的锯齿形的排列。此外,每一列的喷嘴数只要是多个,其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而且,在印刷头38中,从喷嘴382喷射墨滴时被驱动的驱动元件383内置在于喷嘴382对应的位置上。而且,由喷嘴382和驱动元件383构成的喷射部384按照每一喷嘴列设置有多个(Q个)。此外,在图6,在印刷头38的外侧示意性地描画有驱动元件383。
接下来,参照图7,对印刷装置12的电结构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印刷装置12的控制部50通过接口61从例如主机装置100接收印刷数据PD(印刷任务数据)。
复合机11在使用时例如可通信地连接至主机装置100。主机装置100具备:主体101、包括键盘102A以及鼠标102B的输入装置102、以及监视器103。主体101中内置有由软件构成的打印机驱动程序104。打印机驱动程序104根据印刷条件,对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实施包括分辨率转换处理、颜色转换处理及中间色调处理等在内的公知的图像处理,生成印刷图像数据。然后,打印机驱动程序104向印刷装置12发送将印刷控制命令作为页眉附加在印刷图像数据里而生成的印刷数据PD。这时,如果印刷装置12是不能容纳一张份的印刷数据的存储容量比较小的机型,则打印机驱动程序104多次发送将印刷数据PD例如逐行划分的打印数据。并且,如果印刷装置12是能够容纳一张份的印刷数据的存储容量比较大的机型,则打印机驱动程序104一次发送印刷数据PD。印刷装置12在理解从主机装置100接收的印刷数据PD中的命令并根据该命令的指示进行输送控制及托架控制的同时,通过基于印刷数据PD中的印刷图像数据进行印刷部25(详细而言是印刷头38)的油墨喷射控制,从而进行图像等的印刷。
而且,接口61电连接有操作面板16。电源按钮17的操作时或对显示部18(均参照图1)进行的触摸操作时的各操作信号从操作面板16被输入控制部50。此外,控制部50在操作面板16的显示部18显示菜单画面或各种信息等。
图7所示的控制部50,除了上述接口61以外,还具备:该图上以点划线表示的计算机62(例如微型计算机)、头驱动电路63、马达驱动电路64至66。对计算机62,作为输入系统,电连接有操作面板16的开关系统、编码器43、45、线性编码器49、第一传感器51、第二传感器52以及第三传感器53。对计算机62,作为输出系统,电连接有操作面板16的显示部18及各种驱动电路63至66。计算机62在通过头驱动电路63控制印刷头38的同时,通过各马达驱动电路64至66,控制托架马达48、供给马达41以及输送马达44。
图7所示的计算机62具备CPU71(中央处理器)、ASIC72(专用集成电路(面向特殊用途的IC))、ROM73、RAM74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75,它们通过母线76互相连接。
ROM73中存储有各种控制程序及各种数据等。RAM74中临时存储印刷装置12所接收的印刷数据PD、CPU71的运算结果等各种数据以及使用ASIC72处理的各种数据等。非易失性存储器75中存储有以固件程序为主的印刷控制所需要的各种程序PR以及印刷处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等。程序PR中包含图20的流程图所示的输送控制用的程序。
计算机62根据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5读取的程序PR而工作,控制印刷装置12。详细而言,计算机62在根据来自线性编码器49的检测信号控制托架马达48的同时,通过头驱动电路63控制印刷头38,从而一边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一边从印刷头38喷射墨滴,控制逐行地印刷的印刷动作。而且,计算机62通过在根据第一编码器43的检测信号驱动控制供给马达41的同时,根据第二编码器45的检测信号驱动控制输送马达44,从而进行包括至介质P的印刷开始位置的供给动作、印刷中的介质P的输送动作以及印刷结束后的介质P的排出动作在内的输送控制。该输送控制包括:将后续介质P2在部分与先行介质P1重叠的状态下供给至待机位置Yw(参照图4)的重叠动作、以及使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保持在重叠状态并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输送的重叠连续输送的控制。此外,马达41、44中的至少一方可以替换成步进马达,这种情况下,计算机62通过将步数作为指令值输出至马达驱动电路65、66中的至少一方,驱动控制对应的马达。
计算机62从印刷数据PD(印刷任务数据)取得印刷条件信息,例如,如果是普通纸及带印刷以及单面印刷的印刷任务,则选择重叠供给方式作为将盒21、22内的介质P供给至印刷开始位置的供给方式,如果是其以外的印刷条件的印刷任务,则选择普通供给方式。此外,上述供给方式的选择方法是一个例子,也可以例如,如果是高速印刷模式的单面印刷则选择重叠供给方式,如果是高精细印刷模式则选择普通供给方式。此外,在至少选择了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以及高速印刷模式下,进行双向印刷,即在印刷部25的往动时和复动时的两个方向进行印刷,在高精细印刷模式下,只进行在印刷部25的单一方向进行印刷的单一方向印刷。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4,对重叠供给方式的输送控制的内容进行说明。该重叠供给方式包括重叠动作及重叠连续输送。
如图8所示,供给马达41被正转驱动后,由于图9所示的供给辊28的转动,最上位的先行介质P1从盒21被送出,该被送出的先行介质P1沿斜状的分离板157的表面(内面)滑动而被分离成一张。被分离的介质P在转动的中间辊30的外周面和两个从动辊31、32之间在2处被夹持的状态下,通过沿着中间辊30的外周的经过被输送之后,朝向输送辊对33而被供给。然后,进行先行介质P1的前端被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触碰的偏斜矫正动作,先行介质P1的偏斜得到矫正。结束偏斜矫正动作后,由于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同步被驱动,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被驱动,先行介质P1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被喂入)。
接下来,如图8所示,先行介质P1被喂入后,大体上交替进行下述动作,即:通过托架马达48的驱动,移动印刷部25而进行的印刷动作;以及通过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的驱动而输送介质P1的输送动作。详细而言,喂入以后,通过大体上交替进行下述动作而使印刷得到推进,即:在向图10所示的托架36的扫描方向X的一次移动中(1经过中),从印刷头38喷射墨滴,对先行介质P1进行1行份的印刷的印刷动作;以及输送先行介质P1直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由于印刷推进,先行介质P1间歇地被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在该印刷途中,如果供给辊28抵接后续介质P2,则后续介质P2的供给开始。从盒21被送出的后续介质P2沿分离板157的表面滑动而被分离成一张,并被向中间辊30输送。在该供给过程中,根据基于离合器机构42(参照图7)内的减速机构的供给辊28和中间辊30的速度差,后续介质P2以比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慢的供给速度被供给,因此,随着先行介质P1的输送推进,与后续介质P2的间隔逐渐扩大。因此,在利用普通供给方式输送介质P时,第二传感器52在检测介质P1、P2的端部上所需的间隔在介质P1、P2之间得到确保。
然而,在印刷中的先行介质P1被夹持在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之间时,有必要通过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而驱动,从而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中间辊30和输送辊对33同步地转动。而且,如果先行介质P1的后端从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第一夹持位置NP1离开,则能够使中间辊30独立出输送辊对33而转动,因此,使后续介质P2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重叠动作成为可能。
如图10所示,如果先行介质P1的后端从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第一夹持位置NP1)离开,则如图8所示那样,由于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被切换至关闭,因而先行介质P1的后端被检测。如果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被切换至关闭,这时,驱动中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速度被切换为比输送动作时的速度更高速的速度。由此,如图11所示,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赶上供给动作)开始。在重叠动作中,后续介质P2以比印刷中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供给速度被供给,被供给至重叠动作的目标位置即待机位置Yw(参照图5、图1)。这时,如图11所示,根据重叠动作,由于从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第一夹持位置NP1)被向切线方向送出的后续介质P2通过配置在第一夹持位置NP1的下游侧附近的引导部件55被引导向大致水平方向,因此,沿向导面56A被输送。
如图8所示,重叠动作开始后紧接着由于第一传感器51要检测后续介质P的前端,因而由关闭切换至启动,从该检测时点起,供给马达41在只驱动基于目标输送量的驱动量之后,被停止驱动。由此,如图12所示,后续介质P2在其顶端到达待机位置Yw时的位置上停止。然后,已结束重叠动作的后续介质P2在待机位置Yw待机,直至进行对先行介质P1印刷最后一行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为止。而且,根据图8所示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开始前的规定时期的判定,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则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供给马达41被驱动,进行偏斜矫正动作。也就是说,如图13所示,进行通过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中间辊30只转动规定转动量,使后续介质P2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的偏斜矫正动作,从而后续介质P2的偏斜得到矫正。
如图8所示,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由于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同步被驱动,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以相同的输送速度(圆周速度)被驱动,因而进行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保持当时的重叠状态并同时被输送的重叠连续输送。也就是说,进行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保持当时的重叠量LP(参照图13)并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被同时输送,直至后续介质P2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重叠连续输送的结果,如图14所示,在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部的状态下,后续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15,对可重叠条件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待机位置Yw被设定在相比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只以规定的长度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规定的长度例如是1至20mm的范围内的值。考虑到偏斜矫正前的后续介质P2的偏斜(斜行)及输送误差,待机位置Yw被设定为后续介质P2的前端未到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的值。在重叠动作中,为提高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重叠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频度,优选待机位置Yw是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此外,待机位置Yw可以设定为第二夹持位置NP2和两个夹持位置NP1、NP2之间的中间位置之间的范围内的合适位置。
在图15,从第二夹持位置NP2到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的长度如果比决定实施重叠连续输送方面所需的最小限度的最小重叠量Lmin的下限LL更短,则在重叠连续输送时不能确保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之间的最小重叠量Lmin的重叠。因此,以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超过下限LL作为条件之一。
此外,如果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装在引导部件55上,则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会进入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下侧,有可能出现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顺序上下倒转的不适当的重叠。为此,上限位置YU被设定为从夹持位置NP2至引导部件55的下游端位置的距离LU。因此,在本例,将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位于可重叠区域LA(=LL至LU)这一条件设定为可重叠条件之一即空白条件。此外,也可以是不设置引导部件55的构成,如果也包括这种构成,可重叠区域LA(LL至LU)在沿输送经过的方向上被设定在第一夹持位置NP1和第二夹持位置NP2之间的范围内即可。
此外,如果设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为Ybm,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为Ytm,则空白条件使用图3所示的各距离Ln、LU、Lr表示如下。
Ybm≥Ln+Lmin+α……(1)
Ybm≤LU……(2)
Ytm≥Lr+β……(3)
其中,α、β是预测制造误差后的留白,例如是0.1至5mm的范围内的值。
此外,在可重叠条件中,除了上述空白条件,条件之一也包括印刷占空比值在阈值以下。这里,作为印刷占空比值是指在介质P上印刷的每单位面积的油墨量的比率(%)。例如,整版印刷(涂抹印刷)中,印刷占空比值是100%。在本例,只有在印刷占空比值为阈值以下这种印刷的油墨量不多时,可重叠条件才成立。
如此地,判定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的判定时期被先行介质P1的后端Y1位于可重叠区域LA内时进行的印刷动作中进行最后(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的输送位置所设定。也就是说,判定时期被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通过可重叠区域LA的下限位置YL的输送动作的开始位置所设定。特别是本例的判定时期,被最终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所设定。如果可重叠条件在判定时期成立,则控制部50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后实施重叠连续输送。此外,可重叠区域LA在例如待机位置Yw、和引导部件55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端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在没有引导部件55的构成中,可以设定在待机位置Yw和第一夹持位置NP1之间的范围内的任意区域。
图7所示的计算机62如下进行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的判定。计算机62从印刷数据PD中的印刷条件信息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Ybm(底部留白)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Ytm(顶部留白),判断两个空白长Ybm、Ytm是否满足能够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在本实施方式,逐一按照1个经过份(1行份)接收用于印刷数据PD中印刷头38的控制的打印数据。打印数据中也包括包含输送量的换行以及换页的各种命令。RAM74的规定存储部中存储1页份的全部经过中多个经过份(例如2至5经过的范围内的规定值)的打印数据。这种情况下,在以附在印刷数据PD中最初接收的打印数据上的页眉信息为基础,至少能够取得最近的2页份的留白信息的情况下,事先判定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然而,在如果不是已接收打印数据的时机就不能把握空白长的构成时,也可以在接收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以及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打印数据并能够把握空白长Ybm、Ytm的时机,判定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后者的情况下,基本上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的判定会在重叠动作开始以后进行。也就是说,第一传感器51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之后,不判定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而是进行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在已接收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打印数据以及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打印数据的时机判定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
当上述可重叠条件不成立时,计算机62在该判定前,除了已经实施重叠动作的情况以外,不进行重叠动作以及重叠连续输送。例如,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被第一传感器51检测之前,如果先行介质P1已结束最后经过(最后一行)的印刷时,由于可重叠条件不成立,就不进行重叠动作及重叠连续输送。
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先行介质P1的排出过程中其后端被第一传感器51检测,则计算机62开始后续介质P2的供给,例如,在先行介质P1的排出后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动作,以及进行将后续介质P2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的喂入。
因此,在由于可重叠条件不成立而不进行重叠动作时,计算机62选择普通供给方式,即、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之间隔开间隔供给后续介质P2。根据普通供给方式,计算机62以检第二传感器52检测介质P的前端的检测位置为基准,把握介质P的输送位置,进行介质P的输送控制。
而且,图7所示的ASIC72根据印刷数据PD通过头驱动电路63进行印刷头38的油墨喷射控制,在介质P上印刷基于印刷数据PD的图像。此外,ASIC72具备第一计数器81和第二计数器82。
控制部50中,从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到关闭并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的时点开始,第一计数器81对第一编码器43的检测信号的脉冲边缘的数目进行计数,控制部50从该计数值C1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使用从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距离来表示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如图15所示,假设从第一传感器51的检测位置即第一夹持位置NP1至第二夹持位置NP2的距离为YN,第一计数器81的计数值为C1,则以第二夹持位置NP2为基准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使用Y1=YN-C1表示。并且,控制部50对已取得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是否满足LL≤Y1<LU这一留白条件进行判定。
而且,控制部50中,从第一传感器51由关闭切换到启动并检测后续介质P2的前端Y2的时点起,第二计数器82开始对第一编码器43的检测信号的脉冲边缘的数目进行计数的计数处理,控制部50从该计数值C2取得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YN-C2)。控制部50根据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能够取得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量LP。
此外,第二传感器52在间隔开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状态下供给的普通供给时,被用于介质P的前端及后端的检测。重叠供给时,由于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之间没有间隔,因此不使用第二传感器52。普通供给时,如果第二传感器52检测介质P的前端,则从该检测时点起,第二计数器82开始对第二编码器45的检测信号的脉冲边缘的数目进行计数的计数处理,根据从第二计数器82的计数值取得的介质P的输送位置,进行介质P的偏斜矫正动作以及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的喂入。
以下,按照相关发明1、相关发明2、相关发明3、第一实施方式的顺序对进行重叠动作及重叠连续输送的印刷装置12进行说明。
“相关发明1”的概要:
相关发明1是在重叠动作开始后,在先行介质P1到达应该判断可否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判定位置时,将后续介质P2结束重叠动作并停止在待机位置Yw上(重叠准备结束)作为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因此,相关发明1虽然是以如果重叠准备没有结束则中止重叠连续输送为基本条件,但却根据条件来继续当时实施中的重叠动作,是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的实施方式。相关发明1中包括相关发明的1至3这三项。
在此,对相关发明1中的原有技术和课题进行确认。
例如,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71405号公报中公开了进行下述动作的印刷装置,即:重叠动作,在空白部分重叠先被供给的先行介质的后端部、和次于先行介质被供给的后续介质的前端部;以及重叠连续输送,在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在保持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重叠的状态下同时输送,直至后续介质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位置。根据该技术,能够相对地缩短从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的结束到后续介质的印刷开始为止的待机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此外,在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中,后续介质的供给,在先行介质的后端和后续介质的前端之间隔开间隔之后开始,后续介质的前端被传感器检测到后,开始重叠动作(赶上供给动作),以比先行介质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供给速度让后续介质赶上,直至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位置为止。进行重叠动作,直至后续介质的前端到达比输送辊对(输送夹持部)稍微靠近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待机位置。
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71405号公报的技术,即使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顺序发生上下倒转的重叠错误,也会在该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也就是说,应该在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部的上侧重叠后续介质的前端部的上重叠时,却会在后续介质的前端部被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部的下侧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应该印刷在后续介质的前端部的印刷内容却被印刷在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部上。并且,与此相反,如日本特开2010-271405号公报所记载的印刷装置那样,如果应该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下侧重叠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部的下重叠时,却在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部被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上侧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则有可能应该印刷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印刷内容却被印刷在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部上。此外,上述课题不限于连续式印刷装置,对于线式印刷装置也基本相同。
相关发明1涉及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在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顺序倒转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的频度。
“相关发明2”的概要:
相关发明2是通过改变印刷头38用于印刷的输送方向Y上的喷嘴范围,使印刷最后一行时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尽可能地位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从而容易满足可重叠条件,并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的发明。
在此,对相关发明2中的原有技术和课题进行确认。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印刷装置,有一种连续式印刷装置广为人知,即、托架在扫描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交替地进行利用印刷头印刷1行份的印刷动作(图像形成动作)、和将介质输送至下一个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从而在介质上印刷。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公开了一种重叠连续输送的技术,即:形成先被供给的先行介质的后端部、和次于先行介质被供给的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在空白部分上重叠的状态,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在保持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重叠的状态下输送至后续介质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位置。根据该技术,能够相对地缩短从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到后续介质的印刷开始的待机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后续介质的供给,在先行介质的后端和后续介质的前端之间隔开间隔之后开始,后续介质的前端被传感器检测到后,开始重叠动作(赶上供给动作),以比先行介质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供给速度让后续介质赶上,直至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位置为止。进行重叠动作,直至后续介质的前端到达比输送辊对(输送夹持部)稍微靠近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待机位置。在重叠动作的开始后且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前的判定时,后续介质的前端被判定是否已到达待机位置,如果已到达待机位置,则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在保持重叠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状态下输送的重叠连续输送,如果未到达待机位置,则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
然而,在喷模式的印刷装置中,印刷部具备多个喷嘴,通过从喷嘴喷射墨滴而印刷。在使用喷嘴列(喷嘴组的一例)中输送方向的部分范围的喷嘴印刷时,如果使用包括最下游喷嘴在内的范围被选择的构成,则介质被对着印刷部向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输送。这时,即使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比较长,但比先行介质的印刷部靠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相对变短,这时的先行介质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的前端部不会只以需要的重叠量重叠,有时会出现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相同,依赖基于印刷数据的印刷内容,有时会出现重叠连续输送可以实施和不能实施的情况。
相关发明2涉及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不那么依赖印刷内容的印刷装置,能够提高印刷最后一行时的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在输送方向对印刷部位于在下限距离以上的上游侧的频度。
“相关发明3”的概要:
相关发明3是在重叠连续输送后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中,在预测到由于印刷在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重叠的部分而导致印刷画质降低的规定条件下,中止重叠连续输送,从而事前防止印刷画质的下降的一种发明。相关发明3包括相关发明3的1、2两项。
在此,对相关发明3中的原有技术和课题进行确认。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印刷装置,有一种连续式印刷装置广为人知,即、托架在扫描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交替地进行利用印刷头印刷1行份的印刷动作(图像形成动作)、和将介质输送至下一个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从而在介质上印刷。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71405号公报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公开了一种重叠连续输送的技术,即:形成先被供给的先行介质的后端部、和次于先行介质被供给的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在空白部分上重叠的状态,对先行介质的印刷结束之后,在保持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重叠的状态下输送至后续介质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位置。根据该技术,通过重叠并输送先行介质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的前端部,能够相对地缩短至后续介质的印刷开始的待机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在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71405号公报记载的印刷装置中,在进行了在保持部分重叠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状态的同时输送至后续介质的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之后,在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重叠部分上印刷。但是,如果在重叠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部分上印刷,则在夹着介质重叠的部分和不重叠的部分的边界的两侧,由于介质的表面会形成段差,印刷部和介质之间的间隙不同,有可能后续介质的印刷质量会下降。因此,在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71405号公报记载的原有技术印刷装置中,存在有时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会降低印刷质量的问题。但是,原有技术的印刷装置中,对这个问题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此外,这个问题不限于连续式印刷装置,也适用于线式印刷装置。
相关发明3涉及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能够抑制进行在部分重叠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的状态下同时输送至后续介质的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后续介质的印刷质量的下降。
“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
第一实施方式是检测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变化,当检测出有重叠动作失败的可能性的变化时,通过中止重叠连续输送,回避在重叠动作失败的状态下实施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印刷失败的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1、2两项。
以下,依次对相关发明1、相关发明2、相关发明3、第一实施方式各自的详情进行说明。
〈相关发明1〉
首先,参照附图对相关发明1进行说明。此外,在相关发明1中,中间辊30相当于第一辊的一例,第一从动辊31及第二从动辊32相当于多个从动辊的一例。此外,输送辊对33相当于第二辊的一例。以下,依次对相关发明1的1至3进行说明。
(相关发明1的1)
在重叠动作的开始后以及先行介质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前的规定的判定时,判断后续介质的前端是否已到达待机位置Yw。如果后续介质已到达待机位置Yw,则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如果未到达待机位置Yw,则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
如图16所示,待机位置Yw被设定在相比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只以规定长度L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考虑到偏斜矫正动作前的后续介质P2的偏斜所导致的倾斜或输送误差,待机位置Yw被设定为对后续介质P2的前端未到达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的值稍微加上一点范围后的值。长度L被设定为例如2至10mm范围内的值。在尽可能多地确保重叠连续输送时的重叠量的基础上,优选待机位置Yw是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但是,如果使待机位置Yw过于靠近第二夹持位置NP2,则重叠动作后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会触及输送辊对33,其转动时有可能会被输送辊对33输送。因此,待机位置Yw可以设定在第二夹持位置NP2、与输送方向Y上的两个夹持位置NP1、NP2的中间位置之间的范围内的适当位置。
本相关发明的控制部50在重叠动作开始之后,当先行介质P1在位于比所进行的最后一行印刷的输送位置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判定位置时,判断重叠动作是否已完成。在该判定位置,将已完成重叠动作作为允许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的条件。尤其是在本相关发明中,如图16所示,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位于可重叠区域LA内的区间(LL≤Y1≤LU)的经过中,最终经过的输送位置(介质停止位置)被设定为先行介质P1的判定位置。然后,在先行介质P1处于判定位置时,将后续介质P2结束重叠动作并停止在待机位置Yw作为允许重叠连续输送实施的条件。以下,将该条件称为“第一重叠连续输送实行条件”。
如此地,判断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的成立与否的判定时期被下述位置所设定,即: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Y1位于可重叠区域LA内时进行的一次以上的印刷动作的经过中,进行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的输送位置(判定位置)。也就是说,判定时期被下述动作的开始位置所设定,即:因先行介质P1被输送,其后端位置Y1通过可重叠区域LA的下限位置YL的输送动作(以下称为“最后输送动作”)。尤其是本例的判定时期,被最终的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所设定。这是由于先行介质P1的后端Y1从可重叠区域LA脱落,即使后续介质P2的前端到达待机位置Yw,也有不能确保最小重叠量的危险。因此,相比先行介质P1的后端Y1从可重叠区域LA脱落的时点,会设定为其脱离时的最后的输送动作就要开始前这一稍早的时机。而且,将判定时期作为位于最后的输送动作的开始位置的期间中,最后的输送动作即将开始前的时机,是由于判定时期被尽可能延得越迟,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的成立频度越会增加的缘故。在判定时期,如果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则控制部50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后实施重叠连续输送。此外,可重叠区域LA可以设定为例如待机位置Yw和引导部件55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端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如果是没有引导部件55的构成,则可以设定为待机位置Yw和第一夹持位置NP1之间的范围内的任意范围。
此外,根据本相关发明,即使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在判定时期不成立,也是会在规定条件的范围内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在规定条件的范围外不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即使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也会在规定条件的范围内实施重叠连续输送,是由于存在实际上能够重叠连续输送的情况。尤其是本相关发明,由于在重叠动作中,后续介质P2应赶上先行介质P1的距离比较长,即使在实际上满足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条件的情况下,在判定时也存在不少属于重叠动作中的情况。因此,即使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也会在规定条件的范围内继续重叠动作,并在其完毕之后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在本例,采用下一个规定位置条件作为规定条件。规定位置条件是规定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条件。在判定时,即使是重叠动作中,只要满足规定位置条件,也能够在确保最小重叠量的基础上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在本相关发明中,除了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在判定时,即使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也备有允许重叠连续输送的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只要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和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中的一方成立,就允许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此外,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时,在下一次以后的判定时(例如最后的输送动作以后的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进行和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相同的判定,在能够确定后续介质P2已停止在待机位置Yw的情况下,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之后,实施重叠连续输送。
接下来,参照图17,对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进行说明。图17表示在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的判定时,后续介质P2处于重叠动作的途中的状态。判定时在重叠动作中的情况下所判定的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是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以下的规定位置条件的条件。所谓规定位置条件,是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位于比可重叠区域LA(=LL至LU)的下限位置YL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且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在沿输送经过的方向上在超过规定距离之前没有分开。这里,在超过规定距离之前没有分开,包括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有重叠的状态、先行介质P1的后端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接触的状态、以及先行介质P1的后端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在规定距离内分开着的状态。其中,规定距离,是在继续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并停止在待机位置Yw时,在与先行介质P1之间能够确保最小重叠量以上的必要的重叠的值。规定距离依赖于待机位置Yw、下限位置YL(最小重叠量)、赶上供给速度分布图、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分布图、后端位置Y1及前端位置Y2的各个值。规定距离可以是可变的值,也可以是固定值(最小的规定距离)。
此外,在图17,如果从第二夹持位置NP2至后端位置Y1的长度比最小重叠量更短,则当继续重叠动作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到达待机位置Yw时,不能确保最小重叠量的重叠。因此,在本例,作为规定位置条件,设定了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在可重叠区域LA(=LL至LU)内,且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具有规定量(ymm)以上的重叠这个条件。换言之,规定位置条件以下述内容为条件,即:在位于可重叠区域LA(=LL至LU)内的情况下(LL≤Y1≤LU),这时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从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通过距离y(mm)的设定位置YS。这种情况下,规定量(ymm)是比0(零)大的值即可。
控制部50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如果LL≤Y1≤LU且Y1-Y2≥y(但y>0)这个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则继续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如果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则不继续重叠动作。控制部50在继续重叠动作并已完成时,在对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如果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则控制部50在重叠动作的中止之后,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而进行在介质P1、P2之间隔开间隔的间隔制作动作,使后续介质P2在其与先行介质P1之间隔开间隔,进行喂入后续介质P2至印刷开始位置的普通供给。
此外,在本例,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和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可共同用于可重叠区域LA,但也可以将可重叠区域LA设定为适于各种条件的不同区域。此外,也可以从上述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中去掉LL≤Y1这个条件。这种情况下,在继续的重叠动作结束之后的最终判定时,如果不能确保最小重叠量,则中止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即可。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以下,参照图8、图18至图20,对通过由控制部50内的计算机62执行图20中以流程图表示的程序PR而进行的包括重叠连续输送在内的输送控制进行说明。此外,在图8、图18及图19中,供给马达41将正转(CW)和反转(CCW)区别开来表示其驱动速度,托架马达48不区别正转和反转地表示马达驱动速度。此外,输送马达44只进行正转驱动。
在步骤S11,开始先行介质的印刷。即,如图8所示那样,供给马达41在正转方向(CW方向)被驱动,通过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的转动,先行介质P1经由中间辊30被供给之后,从第一夹持位置NP1向第二夹持位置NP2被输送。由于其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偏斜矫正动作被进行,先行介质P1的偏斜得到矫正。接着,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和输送马达44的驱动同步进行,先行介质P1通过以和中间辊30及输送辊对33同样的输送速度转动,而被喂入至印刷开始位置。然后,托架马达48被驱动,在托架36沿扫描方向X移动的过程中,印刷头38喷射墨滴,对先行介质P1进行1行份(1次经过份)的印刷。之后,大体上交替地进行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和印刷1行份的1经过的印刷动作,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得到推进。
在步骤S12,判断第一传感器是否已从启动切换为关闭。即,判断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第一夹持位置NP1后,第一传感器51是否检测到了该后端。如果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切换至关闭,则进入步骤S13,如果没有从启动切换至关闭,则待机至切换为止。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在该待机期间也能够推进。此外,计算机62在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切换至关闭时,通过让被复位的第一计数器81进行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
在步骤13,判断可重叠条件是否已成立。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则进入步骤S14,如果可重叠条件不成立,则结束该例行程序。
当结束该例行程序时,进行在介质P1、P2之间隔开间隔供给的普通供给。
在步骤S14,开始将后续介质供给至待机位置的重叠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在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切换至关闭后(在S12作肯定判断),正转驱动供给马达41,通过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的转动,朝向待机位置Yw输送后续介质P2。在该供给过程中,计算机62在第一传感器51检测到了后续介质P2的前端时,通过让复位的第二计数器82进行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然后,继续攻击马达41的反转驱动,直至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到达待机位置Yw为止。
在步骤S15,判断是否是先行介质的后端位于可重叠区域内时的最后经过(也称为“可重叠最后经过”)。即,判断是否是被结束了可重叠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的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所设定的判定时期。如果是先行介质P1位于可重叠最后经过的输送位置的判定时期,则进入步骤S16,如果不是该判定时期,则待机至该判定时期为止。此外,在该待机期间内也能够继续先行介质P1的印刷。
在步骤S16,判断是否已完成重叠动作。即,判断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是否成立。在本例,计算机62判断后续介质P2是否已停止在待机位置Yw,即、判断是否处于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准备已结束的重叠准备结束的状态。例如图16所示那样,后续介质P2停止在待机位置Yw,如果重叠动作已结束,则进入步骤S22。此外,如图17所示,后续介质P2尚未停止在待机位置Yw,如果在重叠动作的途中,则进入步骤S17。
在图20所示的步骤S22,在最后经过进行偏斜矫正动作。即,计算机62结束输送先行介质P1至最后经过的位置的输送动作,停止输送马达44的驱动后,使供给马达41正反驱动,开始从后续介质P2的待机位置Yw的输送,进行使其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的偏斜矫正动作。
然后,在下一个步骤S23,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即,在结束了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的托架马达48的减速中,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驱动,进行在保持当时的重叠量的状态下以相同的输送速度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图8的阴影部分)。由此,后续介质P2在保持与先行介质P1的重叠量的状态下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如此地,如图8所示,第一张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完成后,第一张介质P1和第二张介质P2在保持空白量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状态下同时被输送,第二张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该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动作进行了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之后,相比在与先行介质P1之间隔开间隔而输送后续介质P2的普通供给方式的情况,输送后续介质P2至印刷开始位置的喂入时的输送量相对少即可完成。其结果,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后,能够迅速开始后续介质P2的印刷。因此,重叠供给方式比普通供给方式更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另一方面,在图20的步骤S17,判断是否是在最后经过的印刷中。如果不是在最后经过的印刷中,即、如果最后经过的印刷还未开始则进入步骤S18,如果是在最后经过的印刷中则进入步骤S24。
在步骤S18,判断先行介质的后端是否位于可重叠区域内,且先行介质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的前端部是否重叠ymm以上。即、判断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的位置关系是否满足规定位置条件,根据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是否成立的判断来进行。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换言之,是以下述内容为条件,即:先行介质P1的后端在可重叠区域LA内,且后续介质P2的前端正在通过从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被距离ymm的位置所设定的设定位置YS(参照图17)。计算机62使用从第一计数器81的计数值取得的后端位置Y1、和从第二计数器82的计数值取得的前端位置Y2,判断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LL≤Y1<LU且Y1-Y2≥y)是否成立。如果该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则进入步骤S24,如果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则进入步骤S19。
在步骤S19,继续后续介质的重叠动作。计算机62通过继续供给马达41的反转驱动而继续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因此,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连续向待机位置Yw移动。
在接下来的步骤S20判断是否已结束先行介质的1次经过份的印刷。最后的输送动作以后,至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前,也是大体交替地重复下述动作,即:托架36在扫描方向上移动并印刷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以及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然后,在该步骤S20,判断是否是已结束了先行介质的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的时机,即、是否是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如果结束了先行介质P1的1次经过份的印刷则进入步骤S21,如果未结束1次经过份的印刷则返回步骤S17。
在步骤S21,判断是否已结束重叠动作。即,判断后续介质P2是否停止在待机位置Yw。如果未结束重叠动作则返回步骤S17,如果已结束重叠动作则进入步骤S22。
返回步骤S17以后,重复步骤S17至S21的处理,直至在步骤17成为肯定判定(最后经过的印刷中),或在步骤S18成为否定判定(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或在步骤S21成为肯定判定(重叠动作完成)。
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开始前(在S17否定判定)的期间,当在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的状态(在S18肯定判定)结束了重叠动作时(在S21肯定判定),进入步骤S22。这种情况下,在最后经过中实施偏斜矫正动作(S22),并且,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后,在保持部分重叠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状态的同时,实施喂入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S23)。
例如图18所示那样,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至关闭后,供给马达41从反转驱动被切换至正转驱动,而且,以例如最高速被加速驱动,从而开始重叠动作。然后,在从可重叠区域LA内的最后经过的输送位置开始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之前的判定时,即使被判定为后续介质P2没有停止在已结束重叠动作的待机位置Yw上,只要先行介质P1的后端在可重叠区域LA内,且重叠量≥y这个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就继续重叠动作。并且,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开始前,如果后续介质P2的前端到达待机位置Yw,能够完成重叠动作,则在偏斜矫正动作之后,实施重叠连续输送。这时,重叠动作完成之后,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供给马达41被反转驱动,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并且,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之后,通过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驱动,进行在保持当时的重叠量的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图18的阴影部分)。重叠连续输送的结果,后续介质P2被按照比较短的输送量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因此,和普通供给方式相比,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另一方面,在图20,在结束重叠动作之前,判断是否在最后经过的印刷中(在S17为肯定判定),如果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变得不成立(在S18否定判定),则进入步骤S24。
在步骤S24进行介质间隔制作动作。在该介质间隔制作动作中,首先中止重叠动作。由于该中止,处于重叠动作途中的后续介质P2在比待机位置Yw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上停止。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完成后,在排出先行介质P1的同时,在该排出结束后,将后续介质P2喂入印刷开始位置。此外,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如果后端位置Y1位于通过了第二夹持位置NP2规定距离以上的位置,就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动作,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完成后,也可以在隔开间隔的状态下进行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
例如,图19所示那样,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至关闭后,供给马达41从反转驱动被切换至正转驱动,并进一步被加速驱动,重叠动作开始。在从可重叠区域LA内的最后经过的输送位置输送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的就要开始前的判定时,当判定为重叠动作未完成时,例如,重叠量<y,如果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则重叠动作在该时点被中止。
这种情况下,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间隔制作动作。即,计算机62驱动输送马达44,通过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的转动,首先排出先行介质P1。然后,计算机62驱动供给马达41,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然后,先行介质P1被排出后,计算机62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将后续介质P2喂入印刷开始位置。此外,在先行介质P1的排出途中,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了输送辊对33并被确保一定的间隔的时机,计算机62也可以开始供给马达41的反转驱动,并开始向偏斜矫正已完毕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位置的输送。
而且,例如图18所示那样,即使在继续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的情况下,如果在该继续的重叠动作的结束前开始最后经过的印刷,或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变得不成立,则在该时点中止重叠动作。在这些情况下,之后,如果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则通过介质间隔制作动作的实施(S24),在介质P1、P2之间隔开间隔,进行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
此外,在步骤S21,当在重叠动作继续过程中后续介质P2到达待机位置Yw后在减速之中进入最后经过的印刷中时,也可以通过让后续介质P2的前端就那样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同时进行重叠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
如此地,根据本相关发明的重叠供给方式,在先行介质的印刷结束之后,在部分重叠的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会增加。即,在从可重叠区域LA内的最后经过的位置的输送动作的就要开始前的判定时,即使后续介质P2在重叠动作中,只要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的位置关系满足规定位置条件(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就继续重叠动作。此外,在最后经过之前使重叠动作完成并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频度会增加。其结果,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根据以上详述的相关发明1的1,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相关发明1-1)如果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和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的位置关系满足规定位置条件(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则控制部50就在重叠动作完成之后,进行在保持重叠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直至后续介质P2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如果不满足规定位置条件,则将后续介质P2与先行介质P1隔开间隔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因此,当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于比下限位置YL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时,即使后续介质P2没有到达待机位置Yw,有时也会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由此,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增加。其结果,印刷的吞吐量进一步提高。
(相关发明1-2)如果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和后端位于比下限位置YL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时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具有规定量(ymm)以上的重叠量,则进行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如果不具有规定量以上的重叠量,则后续介质P2和先行介质P1隔开间隔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因此,当处于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于比下限位置YL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时的经过中最后经过的输送位置时,即使后续介质P2没有到达待机位置Yw,有时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由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其结果,印刷的吞吐量进一步提高。
(相关发明1-3)当先行介质P1位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下限位置YL的输送动作的开始位置时,控制部50判定是否已完成重叠动作。如果已完成重叠动作,则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完成重叠动作,则判定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和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是否具有规定量以上的重叠。因此,即使在判定时后续介质P2没有到达待机位置Yw,有时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由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1-4)下限位置YL被已到达待机位置Yw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和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达到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所需的最小重叠量时的先行介质的后端的位置所设定。当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于比下限位置YL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时,控制部50判定是否具有规定量(ymm)以上的重叠。根据该判定,在不能得到最小重叠量时,由于规定位置条件不成立,因此,能够更确切地判定能否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并且,在该判定时,由于即使重叠动作未完成有时也会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1-5)控制部50中,如果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于比下限位置YL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时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具有规定量(ymm)以上的重叠,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就继续。另一方面,如果不具有规定量以上的重叠,则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就不继续。因此,在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被继续的情况下,能投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1-6)输送机构24具备:中间辊30,被供给马达41驱动;以及输送辊对33,在被作为第二驱动源的一例的输送马达44驱动的同时,作为第二辊的一例配置在比中间辊30更靠近输送经过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了中间辊30和多个从动辊31、32的夹持处中最终夹持处(第一夹持位置NP1)的时机,开始重叠动作,以比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输送后续介质P2直至到达待机位置Yw。并且,在开始向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之前,如果后续介质P2完成重叠动作,就试试重叠连续输送。如此地,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从隔开较长间隔的位置开始,即、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了直径较大的中间辊30与多个从动辊31、32的多个夹持处中最后夹持位置(第一夹持位置NP1)时的位置。因此,即使重叠动作开始时的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间隔比较长,判定时后续介质P2处于重叠动作途中的频度比较高,也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1-7)控制部50在下述几种时候,即、在下一个输送动作中先行介质P1的后端超过下限位置YL时;在已结束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前一个的本次输送动作之后且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开始前的判定时;以及后续介质P2处于重叠动作的途中时,如果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具有规定量(ymm)以上的重叠量,就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1-8)在开始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之后,当先行介质P1位于判定位置时,如果重叠动作已完成,控制部50就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如果重叠动作未完成,则控制部50在满足作为规定条件的一例的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的范围继续重叠动作,如果所继续的重叠动作完成,就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在不满足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的情况下,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在先行介质P1位于判定位置时(最终的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判定中,即使后续介质P2没有完成重叠动作,有时也会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由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从而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相关发明1-9)在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50间隔开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并输送后续介质P2至印刷开始位置。因此,能够回避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重叠量不充分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堵塞的发生等。
(相关发明1的2)
接下来,参照图21及图22,对相关发明1的2进行说明。在本相关发明中,和相关发明1的1同样,在先行介质P1位于判定位置时的判定时(例如最终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即使在未完成重叠动作的情况下,也会在满足规定条件的范围继续重叠动作。本相关发明的规定条件是至少在规定时间以内能够完成重叠动作的条件。尤其是在本例中,通过让先行介质P1待机而推迟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来确保继续重叠动作的时间。规定条件是将让先行介质P1待机的时间控制在规定时间以内的条件。通过使得判定时期以后开始的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延迟,能够推迟判定重叠连续输送可否实施的最终判定时期,在那之前重叠动作的继续成为可能。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以规定时间为限度而继续。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重叠动作时,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当在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重叠动作时,不进行重叠动作。因此,在本相关发明中,当至少在规定时间以内能够完成重叠动作时,使先行介质P1待机,当在规定时间以内不能完成重叠动作时,也让先行介质P1待机。在本例中,作为规定时间的一例,设定有待机时间Tmax。
详细而言,如图21所示,即使在可重叠区域LA内的最后经过的判定时(图21的左侧的最初判定时)是在重叠动作中,也以待机时间Tmax为限度让先行介质P1待机,延迟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在待机时间Tmax内完成了重叠动作时,在该时点开始先行介质P1的下一个输送动作(图21的双点划线),当在重叠动作结束前经过了待机时间Tmax时,在该时点中止重叠动作的同时也开始先行介质P1的下一个输送动作。
以下,参照图22所示的流程图,对相关发明1的1中的控制部50的计算机62所执行的输送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图22的步骤S31至S36的处理,和相关发明1的1中的图20中的步骤S11至S16的处理相同。即,先行介质P1的印刷开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从第一夹持位置NP1脱落,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至关闭后,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在S33为肯定判定),将后续介质P2输送至待机位置Yw的重叠动作(S34)即开始。然后,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于可重叠区域LA内的最后经过的位置时的判定时期,如果完成重叠动作先行介质P1停止在待机位置Yw(在S36为肯定判定),则结束最后经过中的印刷动作之后,就实施重叠连续输送(S40)。另一方面,如果后续介质P2在重叠动作中而未停止在待机位置Yw,则进入步骤S37。
在步骤S37,在重叠动作完成之前以待机时间Tmax为限度让先行介质P1待机。待机时间Tmax设定为例如0.1至1秒的范围内的规定值,但也可以设定为这个以外的适宜时间。计算机62通过内置的未图示出的计数器对使先行介质P1待机的经过时间Tw(参照图21)计时。此外,对待机时间Tmax而言,后续媒体P2的印刷开始时期因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而较普通供给得以提前,而待机时间Tmax被设定为比后续媒体P2的印刷开始时期提前的时间还要短。因此,如果变得能根据待机时间Tmax的待机而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印刷的吞吐量即可提高。
在步骤S38,判断是否经过了待机时间Tmax。计算机62判断使先行介质P1待机的经过时间Tw是否已经达到待机时间Tmax。如果还未经过待机时间Tmax,则返回步骤S36。之后,重复步骤S35至S38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36完成重叠动作,或是在步骤S38经过待机时间Tmax为止。也就是说,以待机时间Tmax为限度待机,直至完成重叠动作。然后,如果在待机时间Tmax内完成重叠动作(在S36为肯定判定),则在最后经过进行了偏斜矫正动作之后(S39),实施重叠连续输送(S40)。
另一方面,在后续介质P2完成重叠动作之前,当经过了待机时间Tmax时(在S39为肯定判定),实施介质间隔制作动作(S41)。即,先行介质P1的排出后,喂入后续介质P2。
例如图21所示那样,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被切换至关闭后,供给马达41从反转驱动被切换至正转驱动,重叠动作开始。在该重叠动作的开始之后,进一步被加速驱动,后续介质P2以比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被供给。在该重叠动作中,在先行介质P1位于可重叠区域LA内的最后经过的位置即判断位置时(最终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判定中,即使被判定为尚未完成重叠动作,也让先行介质P1待机,并在推迟下一个(最终)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的同时,在该待机期间继续重叠动作。而且,如果在待机中的经过时间Tw达到待机时间Tmax之前完成重叠动作,则开始下一个输送动作。这时,在下一个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判定时期进行第二次判定,确认后续介质P2停止在待机位置Yw。
结束最终的输送动作后,根据印刷数据PD进一步进行了一次以上的输送动作之后,如果转入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则通过供给马达41被反转驱动,进行后续介质P2的前端被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触碰的偏斜矫正动作,后续介质P2的偏斜得到矫正。并且,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后,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如图21中的阴影所示那样被同步地驱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保持重叠的状态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被重叠连续输送。该重叠连续输送的结果,先行介质P1的排出动作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动作同时进行,后续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如此地,向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能够迅速开始向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印刷动作。因此,印刷的吞吐量得到提高。
如此地,根据相关发明1的2,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相关发明1-10)控制部50在开始了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之后,在先行介质P1位于判定位置时(最终的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如果重叠动作完成,则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如果重叠动作尚未完成,则控制部50在满足待机时间Tmax内的先行介质P1的待机这个条件的范围内继续重叠动作,如果所继续的重叠动作完成,则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此外,控制部50在不满足待机时间Tmax内的先行介质P1的待机这个条件时,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在先行介质P1位于判定位置的判定时,即使后续介质P2尚未完成重叠动作,有时也会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由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从而能够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相关发明1-11)由于即使没有经过待机时间Tmax,也在先行介质P1的完成重叠动作的时点结束先行介质P1的待机并开始输送动作,因此,能够将待机所导致的延迟降至最低限度。因此,使先行介质P1待机而对先行介质P1的印刷的延迟能够被抑制在最低限度。
(相关发明1的3)
接下来,参照图23,对相关发明1的3进行说明。在该相关发明1的3中,进行把相关发明1的1和相关发明1的2组合起来的处理。当重叠动作在判定位置未完成时,控制部50从相关发明1的1中的继续重叠动作的继续动作、和相关发明1的2中的让先行介质P1待机至以待机时间Tmax为限度完成重叠动作为止的待机动作中,选择并实施能够更快地完成先行介质P1的印刷的一方。继续动作是满足作为规定条件及规定位置条件的一例的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时,继续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的动作。并且,待机动作是在至少作为规定条件的一例的待机时间Tmax以内后续介质P2能够到达待机位置Yw时,让先行介质P1待机至完成重叠动作为止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23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部50的计算机62执行的输送控制进行说明。此外,一部分处理的说明参照图20。
在图23,比步骤S16早的处理和相关发明1的1中的图20中的步骤S11至S15的处理相同。并且,步骤S52至S56的处理和相关发明1的1中的图20中的步骤S17至S21的处理相同,通过这些处理进行继续动作。而且,步骤S57、S58的处理和相关发明1的2中的步骤S37、S38的处理相同,通过这些处理进行待机动作。
在图20的步骤S11,先行介质P1的印刷开始,然后,先行介质P1的后端从第一夹持位置NP1脱落而被第一传感器51检测到后(在S12为肯定判定),重叠动作开始(S13、S14)。在先行介质P1位于可重叠区域LA内的最后经过的位置时的判定时(最终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如果完成重叠动作(在S16为肯定判定),则在最后经过中进行偏斜矫正动作(S22),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实施重叠连续输送(S23)。
而且,当图23所示的步骤S16的判定为重叠动作尚未完成时,在步骤S51,判断通过继续动作和待机动作哪一个能够更快地完成先行介质的印刷。其中,在继续动作中,虽然继续重叠动作,但如果最终输送动作的下一个经过是最后经过且该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立即被开始,或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则在该时点必须中止重叠动作。这些情况下,不能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在待机动作中,为在重叠动作完成之前让先行介质P1待机,以待机时间Tmax为限度,所待机的那部分时间使得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变迟。该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的延迟涉及先行介质P1的印刷完成时期的延迟。因此,在步骤S51,计算机62根据印刷数据PD通过模拟演示辨别继续动作和待机动作是重叠连续输送还是间隔制作动作,同时计算至印刷完毕的所需时间,通过对各个所需时间进行比较,选择继续动作和待机动作中印刷完毕时期更早的一方。如果能够更早完成先行介质P1的印刷的是继续动作,则进入步骤S52,之后,在步骤S52至S56进行和相关发明1的1中的步骤S27至S21同样的处理。
也就是说,即使被判定为后续介质P2尚未完成重叠动作(在S16为否定判定),只要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在S53为肯定判定),就继续重叠动作(S54)。并且,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开始之前(在S52为否定判定),如果能够完成重叠动作(在S56为肯定判定),则在最后经过中的偏斜矫正动作(S22)之后,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S23)。
另一方面,在步骤S51,如果能够更快地完成先行介质P1的印刷的是待机动作,则进入步骤S57,之后,以待机时间Tmax为限度让先行介质P1待机至重叠动作完毕为止(S16、S57、S58)。通过使先行介质P1待机,最终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延迟,判定时期也随之延迟。在这个待机期间,重叠动作被继续。并且,如果在经过待机时间Tmax之前重叠动作完成(在S16为肯定判定),就在延迟的判定时期进行第二次判定,确认后续介质P2停止在待机位置Yw之后,开始最终输送动作。结束最终输送动作后,根据印刷数据PD进一步进行了一次以上的输送动作之后,在最后经过中进行偏斜矫正动作(S22),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S23)。
在重叠连续输送中,同时进行先行介质P1的排出动作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动作,后续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如此地,向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能够迅速地开始向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印刷动作。因此,印刷的吞吐量得以提高。
因此,根据相关发明1的3,能够得到上述相关发明1的1中的效果(1-1)至(1-9)以及相关发明1的2中的效果(1-10)、(1-11),此外,也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12)当开始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之后,根据先行介质P1位于判定位置时的判定,如果重叠动作完毕,则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如果重叠动作尚未完毕,则控制部50从继续动作和待机动作中选择并实施能够更快地完成先行介质P1的印刷的一方。在继续动作被实施的情况下,如果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和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的位置关系满足规定位置条件的一例即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则继续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另一方面,在待机动作被实施的情况下,当至少在待机时间Tmax以内后续介质P2能够到达待机位置Yw时,让先行介质P1待机至完成重叠动作为止。如此地,根据本相关发明,即使在判定时重叠动作尚未完成,由于能够从继续动作和待机动作中选择能够更快地完成先行介质P1的印刷的一方,因此,重叠连续输送被实施的频度比相关发明1的1、2更高,能够更加有助于印刷吞吐量的提高。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2中,控制部50在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时(在图22的S36为否定判定),当让先行介质P1待机时,控制部50也可以判定后续介质P2在规定时间的一例即待机时间Tmax以内是否能够到达待机位置Yw。根据判定结果,如果后续介质P2在待机时间Tmax内能够到达待机位置Yw,则继续重叠动作并让先行介质P1待机至其完毕为止,如果后续介质P2在待机时间Tmax内不能到达待机位置Yw,则不让先行介质P1待机,在该时点中止重叠动作。这种情况下,后续介质P2在待机时间Tmax以内是否能够到达待机位置Yw的判定,如下所述执行。使用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和后续介质P2的赶上供给速度相关的速度信息,计算后续介质P2到达待机位置Yw为止所需的时间Tr(剩余时间)。如果所需时间Tr在待机时间Tmax以下(Tr≤Tmax),则控制部50让先行介质P1待机至重叠动作完毕,另一方面,如果所需时间Tr不在待机时间Tmax以下(Tr>Tmax),则不让先行介质P1待机。让先行介质P1待机时,如果所继续的重叠动作完毕,就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没有让先行介质P1待机时,就中止重叠动作,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进行间隔制作动作。在待机时间Tmax内不能完成重叠动作时,由于不让先行介质P1徒劳地待机,因此,相比相关发明1的2、3,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2、3,在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时,判定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与否,如果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成立,就让先行介质P1待机,如果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不成立,也可以形成不让先行介质P1待机的构成。根据该构成,与相关发明1的2、3相比,能够通过先行介质P1的徒劳待机,回避后续介质P2的喂入的延迟。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3,作为规定位置条件的一例的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可以根据沿各夹持位置NP1、NP2之间的输送经过的方向的距离、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后续介质P2的赶上供给速度、重叠动作开始时点的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间隔等各种参数适当地变更。第二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可以是包括以LL≤Y1且Y1-Y2≥0这个先行介质P1的后端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接触或有重叠为条件的规定位置条件。并且,也可以是包括以LL≤Y1且Y1-Y2≥-y(单y>0)这个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在超过规定距离y之前没有分开为条件的规定位置条件。此外,也可以从上述规定位置条件删除LL≤Y1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所继续的重叠动作完毕后的最终判定时不能确保最小重叠量,则中止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即可。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3,规定位置条件也可以根据后端位置Y1改变规定量(xmm)。例如,使规定量如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位于上游侧时一般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减小。也就是说,如果后端位置靠近待机位置Yw,则使规定量为大的值,离开待机位置Yw越远,越使规定量为小的值。例如,设LL≤Y1且Y1-Y2≥x,根据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而改变x的值。这种情况下,x的值不限于是意味着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有部分重叠的正的值,可以包括零,也可以包括意味着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隔开规定量的间隔而分开的负的值。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至3,规定位置不限于能够确保最小重叠量的下限位置YL,也可以变更为比待机位置Yw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适当位置。但是,规定位置优选是沿待机位置Yw和第一夹持位置NP1的输送经过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与待机位置Yw之间的范围内的位置。此外,规定位置也可以是待机位置Yw。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至3,判定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的处理可以在重叠动作之后进行。例如,如果是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的开始前或到达判定位置前,则开始重叠动作,在从停止在待机位置Yw至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开始的期间,进行重叠动作是否已完毕的判定、以及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的判定。并且,控制部50在两个条件均成立时,进行重叠连续输送。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至3,第一重叠连续输送执行条件的判定时期不限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可重叠区域LA的下限位置YL的最终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例如,判定时期可以是向进行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的输送位置输送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而且,也可以是例如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的即将开始前的时机。根据这些构成,完成重叠动作的频度会变高,从而可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这时,对于重叠量,当重叠量在阈值以上时,如果进行重叠动作,或先进行重叠动作后在判定时判定重叠量为阈值,则能够以合适的重叠量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此外,其他判定时期也可以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判定是可重叠区域LA内的倒数第二个经过的印刷动作中,或是最后一个的前一个的输送动作中。而且,也可以是例如,当先行介质P1位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的输送动作的开始位置时,或是该输送动作的前一个的印刷动作的期间中或前一个的输送动作的期间中。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至3,也可以废除可重叠区域LA。这种情况下,如果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量在规定量以上,也可以继续重叠动作并实施重叠连续输送。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至3,重叠连续输送的开始时期不限于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也可以从比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靠前的一行或靠前的两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的下一个输送动作开始重叠连续输送。这种情况下,重叠连续输送开始后,在先行介质P1到达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的位置之前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进行输送动作,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进行喂入直至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位置。并且,重叠动作结束后,在形成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初次只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区域的位置关系时,也可以在那时的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动作中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动作,从向比最后经过靠前的经过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开始重叠连续输送。根据这些构成,能够更多地确保重叠量,从而有助于印刷的吞吐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所述相关发明1的1至3,在判定后继续重叠动作的情况下,之后,重叠动作完成,就判定后续介质P2是否停止在待机位置Yw上,但继续后的判定也可以废除。即使后续介质P2停止在比待机位置Yw更靠近上游侧的位置上,只要以足够的供给量进行偏斜矫正动作,偏斜的矫正就可以可靠地进行。
〈相关发明2〉
根据本相关发明,印刷头38在扫描方向X上以一次移动1经过的方式印刷1行。此时,使用进行重叠连续输送的高速印刷方式可以进行双向印刷。并且,印刷1行时,如果是1行宽度使用喷嘴列(1列份的全部喷嘴)中的一部分喷嘴的情况,有下述两种,即:以最下游喷嘴为基准对齐介质P的输送方向Y的印刷位置的最下游喷嘴基准的情况、以及以最上游喷嘴为基准对齐介质P的输送方向Y的印刷位置的最上游喷嘴基准的情况。
根据本相关发明,喷嘴列381(1列份的全部喷嘴)中,由印刷1行时能够使用的该行宽度决定的使用喷嘴(印刷喷嘴)的范围(以下,也称为“使用喷嘴范围”),是以最下游喷嘴#1为基准,将在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只选择了使用喷嘴的数目之后的范围作为基本范围。也就是说,是喷嘴只按照包括最下游喷嘴#1在内的使用喷嘴的数目在喷嘴列方向上延续的范围。例如,当印刷1行时的使用喷嘴的数目为m个时,包括最下游喷嘴#1在内的延续的m个喷嘴就是使用喷嘴范围。印刷1行时的行宽度,即、使用喷嘴的数目m根据基于印刷数据PD的印刷内容按行决定。根据本相关发明,当以使用喷嘴的数目m比全部喷嘴数Q个还少的行宽度来印刷1行时,有时会进行下述喷嘴变换处理,即:使基本上以最下游喷嘴#1为基准而定的使用喷嘴范围在印刷头38上向喷嘴列方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移动,向不包括最下游喷嘴#1的使用喷嘴范围变更。通过这种喷嘴变换处理,提高可重叠条件的成立频度。
基本上是在包括最下游喷嘴#1的使用喷嘴范围进行印刷动作,但当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在阈值以下较短时,在比使用喷嘴列381中的部分范围的喷嘴382印刷的行宽度的最大宽度还狭窄的行,进行使使用喷嘴范围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移动(变换)的喷嘴变换处理。尤其是在本例,作为基于喷嘴变换处理的变更处的使用喷嘴范围,可以选择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范围。此外,使用喷嘴范围的喷嘴是能够用于印刷的喷嘴,实际印刷时该喷嘴是否被使用要依靠打印数据。
接下来,参照图24A、图24B及图25对喷嘴变换处理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参照图24A及图24B对根据最下游喷嘴基准印刷的第一模式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相关发明中,进行通过印刷头38的1经过印刷1行宽度的带印刷。
如图24A所示,一般会选择包括以喷嘴列381中最下游喷嘴#1为基准只以必要的数目向上游侧延续的喷嘴382在内的使用喷嘴范围。对于需要使用喷嘴列381的全部喷嘴#1至#Q的带宽的行的印刷,选择包括全部喷嘴#1至#Q在内的使用喷嘴范围NAO。在图24A的例子中,从1页份的n行中第一行的带B1到第n-1行的带Bn-1,使用使用喷嘴范围NAO的喷嘴#1至#Q印刷。
而且,如图24B所示,最后一行(第n行)的带Bn使用包括喷嘴列381中最下游喷嘴#1在内的部分使用喷嘴范围即第一喷嘴范围NA1印刷。这时,如图24B所示,由于印刷最后一行的带Bn时的第一喷嘴范围NA1相对于印刷部25位于偏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因此,先行介质P1的输送位置也有必要对印刷部25与第一喷嘴范围NA1对齐而成为靠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因此,相对于后端空白长Ybm,从先行介质P1的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沿输送经过向上游侧延伸的部分的长度相对地变短。其结果,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部BA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重叠量LP相对地变短。例如,如果重叠量LP(即后端位置Y1)达不到下限LL,即使能够满足可重叠条件程度地具有长的后端空白长Ybm,也不实施重叠连续输送。也就是说,由于根据基于先行介质P1的印刷内容决定的最后一行的带宽(行宽度),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会变化,因此,可否实施重叠连续输送依赖于印刷内容。
因此,根据本相关发明,在印刷使用喷嘴列381中的部分范围的喷嘴382的行时,进行喷嘴变化处理,即:使包括最下游喷嘴#1在内的第一喷嘴范围NA1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移动(变换),转换为不包括最下游喷嘴#1在内的使用喷嘴范围即第二喷嘴范围NA2。尤其是在本例中,将第二喷嘴范围NA2作为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使用喷嘴范围。因此,基于喷嘴变换处理的使用喷嘴范围的变换量变成最大。
接下来,说明印刷装置12的作用。以下,参照图24A、图24B、图25及图26等,对包括通过由控制部50内的计算机62执行图26中流程图所示的程序PR而进行的重叠连续输送的印刷控制进行说明。计算机62从例如主机装置100接收印刷任务后,执行程序PR。在多张印刷的情况下,开始时,第一张介质变成先行介质P1。并且,在先行介质P1处于印刷中的情况下,次于先行介质P1被供给的第二张介质变成后续介质P2。
首先,在步骤S111供给先行介质。也就是说,计算机62如图8所示那样,在正转方向(CW方向)驱动(正转驱动)供给马达41,通过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先行介质P1。在该供给途中,进行先行介质P1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的偏斜矫正动作,先行介质P1的偏斜得到矫正。接下来,计算机62使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和输送马达44的驱动同步进行,利用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转动的中间辊30及输送辊对33,喂入先行介质P1至印刷开始位置。
在步骤S112判断下一个经过是否是最后经过。该判断在向下一个经过的印刷位置输送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的开始前的时机进行。如果不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113,如果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120。此外,该判断时期只要是至下一个经过的印刷动作开始为止的时机即可。
在步骤S113判断重叠动作实施是否已完毕。计算机62的存储部中具有若是重叠动作实施前则标记为“0”,若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标记为“1”的标识符,如果该标识符的值是“1”,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如果该标识符的值是“0”,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前。如果不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就进入步骤S114,如果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进入S117。
在步骤S114判断第一传感器是否已从启动切换至关闭。也就是说,先行介质P1的后端从第一夹持位置NP1脱落,判断第一传感器51是否检测到了该后端。如果第一传感器51检测到先行介质P1的后端并由启动向关闭切换,则进入步骤S115,如果未由启动向关闭切换,则进入步骤S117。此外,如果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至关闭,则计算机62使第一计数器81进行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
在步骤S115判断是否能够重叠。也就是说,判断成为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条件的可重叠条件是否已成立。判断包括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位于可重叠区域LA的LL≤Y1<LU等空白条件、和印刷占空比为阈值以下这一印刷浓度条件的重叠条件是否已成立。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而能够重叠,则进入步骤S116,如果不能够重叠,则进入步骤S117。
在步骤S116进行重叠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正转驱动供给马达41,通过供给辊28和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后续介质P2至待机位置Yw。在该重叠动作中,以比印刷中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供给后续介质P2,驱动供给马达41至后续介质P2到达待机位置Yw为止。在该重叠动作过程中,计算机62在第一传感器51检测后续介质P2的前端并由关闭切换至启动时,让第二计数器82开始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然后,前端位置Y2到达待机位置Yw之后,停止供给马达41的驱动。其结果,后续介质P2在待机位置Yw停止。计算机62完成重叠动作后,使标识符的值由“0”变成“1”。此外,印刷装置12按1次经过份逐一接收打印数据,由于存储部中只能存储几个经过的打印数据,因此,也有下述构成的情况,即、在接收本页的最后经过的打印数据和下一页的第一经过的打印数据之前不能取得后端空白长及前端空白长。这种情况下,即使第一传感器51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也不能判断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这样的情况下,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的判断会在取得了必要的打印数据的时点进行,即使在判定前,也在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向关闭切换的基础上先进行重叠动作,使后续介质P2在待机位置Yw待机。
在步骤S117,进行输送动作直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也就是说,计算机62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驱动,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供给辊28、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以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此外,喂入之后,在先行介质P1已位于第一行印刷位置时,该输送动作被省略。
在步骤S118,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计算机62通过驱动托架马达48,使托架36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一个经过份,在该1经过的移动过程中,通过由印刷头38根据打印数据从喷嘴382喷射墨滴,对先行介质P1进行印刷1次经过份的图像的印刷动作。
在步骤S119判断是否完成了1页的印刷。也就是说,判断是否已完成应该对先行介质P1印刷的所有行的印刷动作。如果未完成1页的印刷,则进入步骤S112,如果完成了1页的印刷,则进入步骤S130。
在回到步骤S112的情况下,之后,重复步骤S112至S119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112变成最后经过。这时,如果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标识符=“1”)的情况(在S113为肯定判定),通过大体上交替地进行至下一行前的输送动作(S117)、和在该下一行的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S118),可推进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根据该印刷动作,如图24A所示,在以最下游喷嘴#1为基准的使用喷嘴范围NAO、NA1进行1经过(1行)份的印刷。然后,从第一经过开始至最后经过的前一个的第n-1经过的印刷为止,按照最下游喷嘴基准逐行印刷。另一方面,如果不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标识符=“0”),则在到达最后经过前(在S112为否定判定),当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至关闭(在S114为肯定判定)且可重叠条件成立时(在S115为肯定判定),进行重叠动作(S116)。如此地,在到达最后经过前,第一传感器51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且这时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就进行重叠动作(S116)。
然后,结束最后经过的前一个(第n-1次)经过的印刷动作后,回到步骤S112,由于被判断为下一个经过是最后经过(第n次经过),因此,进入步骤S120。
在步骤S129,判断重叠动作实施是否已完毕。计算机62根据标识符的值判断重叠动作实施是否已完毕。也就是说,如果标识符的值是“1”就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如果标识符的值是“0”就判断为不是重叠动作完毕。如果重叠动作实施未完毕,则进入步骤S117,如果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进入步骤S121。
由于如果没有进行重叠动作就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因此,在下一个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之前进行输送动作(S117),并进行最后经过的1行份的印刷动作(S118)。如此地,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完成先行介质P1的1页的印刷(在S119为肯定判定)之后,在步骤S130进行排出先行介质的排出动作。计算机62驱动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排出先行介质P1。如此地,完成第一张先行介质P1的印刷,第一个例行程序结果后,在下一个例行程序,此前的后续介质P2成为先行介质P1,第三张介质P成为新的后续介质P2。然后,计算机62为了下一页的印刷而再次执行图17所示的印刷控制例行程序,在步骤S111,此前的后续介质P2作为新的先行介质P1进行该供给动作。这时,由于第一张先行介质P1已经排出完毕,因此,第一张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第二张先行介质P1的供给在两个介质P之间隔开间隔进行。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经过是最后经过(在S112为肯定判定),且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在步骤S120为肯定判定)时,进入步骤S121实施以下处理。
在步骤S121,判断最后一行是否使用喷嘴列的部分范围的喷嘴印刷。如果是在最后经过使用喷嘴列381中的部分范围的喷嘴382印刷最后一行的情况,则进入步骤S122,如果是没有使用喷嘴列381中部分范围的喷嘴382,即使用喷嘴列381的全部喷嘴382印刷最后一行的情况,则进入步骤S125。
在步骤S122取得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如果是最初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从印刷数据PD中的页眉所包含的印刷条件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Ybm,或分析印刷数据PD,使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Ybm。并且,如果是作为1次经过份的打印数据依次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使用从最后一行的打印数据求出的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Ybm。
在下一个步骤S123,判断后端空白长Ybm是否在阈值Y0以下。如果后端空白长Ybm在阈值Y0以下(Ybm≤Y0),则进入步骤S124。另一方面,如果后端空白长Ybm不在阈值Y0以下,即后端空白长Ybm超过阈值Y0(Ybm>Y0),则进入步骤S125。
在步骤S124,改变用于印刷的喷嘴。即,计算机62进行喷嘴变换处理,将喷嘴列381中用于印刷的部分范围(第一喷嘴范围NA1)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变换。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喷嘴范围NA1向该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移动至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位置,向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第二喷嘴范围NA2变更。与此同时,配合喷嘴变换处理,仅以和该变换量相等的补正量使下一次输送动作的输送量变短。
在步骤S125,进行输送动作直至下一行。即,计算机92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并驱动,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这时,如果没有改变在步骤S124用于印刷的喷嘴,则以当初的输送量输送先行介质P1。另一方面,在步骤S124进行喷嘴变换处理并变更了用于印刷的喷嘴时,配合喷嘴变换处理的变换量并以所变更的补正后的输送量输送先行介质P1。也就是说,如图25所示那样,完成第n-1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接下来,仅以补正后的输送量输送先行介质P1。其结果,先行介质P1使用包括最上游喷嘴#Q在内的第二喷嘴范围NA2的喷嘴382,被配置在图25所示的能够印刷的输送位置。
在步骤S126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也就是说,计算机62驱动托架马达48,让托架36进行在最后经过的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通过从印刷头38的喷嘴喷射墨滴而印刷最后一行。这时,当未进行基于喷嘴变换处理的印刷喷嘴的变更时,如图24B所示那样,使用包括最下游喷嘴#1在内的第一喷嘴范围NA1的喷嘴382印刷最后一行。即,根据最下游喷嘴基准进行最后一行的印刷。这个最终行印刷时的先行介质P1对印刷部25相对地位于靠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处。
另一方面,当变更了基于喷嘴变换处理的用于印刷的喷嘴时,如图25所示,使用包括最上游喷嘴#Q在内的第二喷嘴范围NA2的喷嘴382印刷最后一行。即,根据最上游喷嘴基准进行最终行的印刷。这个最终行印刷时的先行介质P1对印刷部25相对地位于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处。其结果,比起根据最下游喷嘴基准印刷了最后一行的图24B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图25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位于输送方向Y的更上游侧。即,与图24B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的值相比,图25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的值变得更大。
在步骤S127判断先行介质的后端位置Y1是否满足LL≤Y1<LU的条件。LL≤Y1<LU是可重叠条件中的空白条件之一。即使在未进行图24B所示的喷嘴变换处理时的后端位置Y1的值不满足LL≤Y1<LU的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了喷嘴变换处理的结果,由于图16所示的后端位置Y1成为更大的值,因此,满足LL≤Y1<LU的条件的频度提高。
如果满足LL≤Y1<LU,则进入步骤S128,如果不满足LL≤Y1<LU,则进入步骤S130。此外,也可以是下述构成,即、可重叠条件中其他条件成立与否也一起判断,当可重叠条件成立时,进入步骤S128。此外,也可以是下述构成,即、事先通过计算确认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是否满足LL≤Y1<LU的条件,如果不满足该条件,则通过计算预测是否有可能通过喷嘴变换处理向满足LL≤Y1<LU的条件的后端位置Y1变更,如果能够变更,则进行喷嘴变换处理。
在步骤S128进行偏斜矫正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为结束将先行介质P1输送至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而减速或停止输送马达44的驱动之后,驱动托架马达48,进行印刷动作。在该印刷动作的期间的输送马达44的驱动停止中,驱动供给马达41,让后续介质P2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进行矫正偏斜的偏斜矫正动作。此外,在重叠动作中,当最后经过的印刷开始时,由于后续介质P2的前端就那样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因此,也可以将重叠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作为一个动作进行。
此外,在下一个步骤S129实施重叠连续输送。也就是说,在已结束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的托架马达48的减速中,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驱动,进行将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在保持当时的重叠量的状态下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输送至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图8的阴影部分)。
如此地,如图8所示那样,第一张的最后一行的印刷结束后,第一张介质P1和第二张介质P2在保持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部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状态下同时被输送,第二张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这种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可通过一个动作推进,在此基础上,将后续介质P2喂入印刷开始位置时的输送量,会比在其与先行介质P1之间隔开间隔地喂入后续介质P2的普通供给方式时的输送量相对更少。其结果,对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后,能够迅速地开始后续介质P2的印刷。因此,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印刷的吞吐量比普通供给方式提高。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0进行先行介质的排出动作。这时,后续介质P2在已进行重叠动作时位于待机位置Yw,在没有进行重叠动作时位于比待机位置Yw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因此,即使输送马达44被驱动,输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转动,也只有先行介质P1被排出,后续介质P2在当时的位置待机。
在有下一页的情况下,结束先行介质P1的排出动作之后,将后续介质P2作为新的先行介质P1再次执行例行程序,在步骤S111进行先行介质P1(下一页的介质P)的供给动作。这时,由于下一个介质(上一次的后续介质P2)停止在待机位置Yw或比其稍微上游侧的位置,因此,从该停止位置开始先行介质P1的供给动作,将下一个先行介质P1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并且,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如果后端位置Y1在以超过规定距离通过了第二夹持位置NP2的位置,则也可以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动作,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结束后,在隔开间隔的状态下进行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此外,在先行介质P1的排出途中,也可以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输送辊对33并确保一定的间隔的时机,计算机62开始供给马达41的驱动,开始将偏斜矫正已完毕的后续介质P2向印刷开始位置的输送。
如此地,重复执行与印刷张数相同的次数的例行程序,在最后一张的印刷时,由于只有先行介质P1而没有后续介质P2(下一页),因此,跳过与重叠动作相关的处理(S113至S116等)。然后,大致交替地进行例如对在上一次的重叠连续输送(S129)被喂入的最后一张介质P的输送动作(S117)和印刷动作(S118),进行1页份的印刷。然后,1页份的印刷结束后,最后一张介质P通过排出动作(S130)被排出(也参照图8)。
如此地,根据本相关发明的重叠供给方式,通过喷嘴变换处理,在先行介质的印刷结束后,在部分重叠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在使用喷嘴列381中部分范围的喷嘴382印刷的行(本例是最终行)上,用于印刷的喷嘴被从包括最下游喷嘴#1的第一喷嘴范围NA1向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第二喷嘴范围NA2变更。其结果,与不进行喷嘴变换处理时的输送位置(图24B)相比,能够将印刷最终行时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位置以仅变换量的部分向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图25)变更。因此,如果无关印刷内容,后端空白长Ybm超过规定长度(从最上游喷嘴#Q的位置至第二夹持位置的距离和最小重叠量Lmin的和),则通过喷嘴变换处理,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后端位置Y1变得满足可重叠区域LA的下限LL以上的条件。其结果,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升高,印刷的吞吐量提高。
根据以上详述的相关发明2,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相关发明2-1)控制部50控制:输送机构24,其输送介质;以及印刷部25,其具有沿介质P的输送方向Y排列对利用输送机构24输送的介质P喷射油墨并印刷的多个喷嘴382而构成的喷嘴列381(喷嘴组的一例)。控制部50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Ybm在阈值Y0以下时,在使用喷嘴列381的部分范围的喷嘴382印刷的至少1行(例如最终行)上,使用于印刷的喷嘴382所属的部分范围向比后端空白长Ybm超过阈值Y0时的部分范围的位置靠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其结果,在使用已移动部分范围的第二喷嘴范围NA2的喷嘴382时,与使用没有移动部分范围的第一喷嘴范围NA1的喷嘴382的情况相比,使得先行介质P1对印刷部25仅使部分范围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移动而位于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处。因此,使用已移动的部分范围的喷嘴382印刷时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位置变更为仅移动部分范围而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在印刷最终行时,能够在输送方向Y从印刷部25在下限距离(即,可重叠区域LA的下限位置YL)以上的位置配置先行介质P1的后端(上游端)。其结果,在因重叠量不足而不能重叠连续输送时,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之间确保必要的重叠量,使重叠连续输送成为可能,或即使原本就能重叠连续输送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广地确保该重叠量。因此,能够不那么依赖于先行介质P1的印刷内容而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相关发明2-2)对印刷部25在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置有能够夹持介质P的辊对33、34。即使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Ybm为阈值Y0以下比较短的情况下,由于喷嘴列381中的第二喷嘴范围NA2被使用,因此,能够使印刷最终行时的先行介质P1的对印刷部25的输送方向Y的位置(例如后端位置Y1)比第一喷嘴范围NA1被使用的情况位于更上游侧。其结果,在印刷最终行时,比介质P的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更向上游侧延伸的部分变长,从而能够确保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的提高以及更多的重叠量。
(相关发明2-3)在先行介质P1上印刷了最后一行之后,控制部50进行在保持部分重叠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直至后续介质P2到达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重叠连续输送。这时,后端空白长Ybm为阈值Y0以下比较短,在使用第一喷嘴范围NA1印刷时的先行介质P1的位置上,由于重叠量的不足而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但是,使用第二喷嘴范围NA2印刷,能够让先行介质P1位于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因此,变得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或能够更多地确保该重叠连续输送时的重叠量。
(相关发明2-4)控制部50在从印刷最终行时的印刷部25到介质P的后端的长度容纳在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范围的上限以下的范围内,决定对于向第二喷嘴范围相对于第一喷嘴范围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变换量。因此,尽管进行喷嘴变换处理变更了使用喷嘴范围,由于后端位置Y1越过上限位置YU,因而也能够回避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局面。也就是说,从第一喷嘴范围NA1向第二喷嘴范围NA2变更反而能够减少使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变低的局面。
(相关发明2-5)阈值Y0是从印刷最终行时的印刷部25到介质P(先行介质P1)的后端Y1的长度被设定为成为满足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的下限LL时的后端空白长Ybm。因此,当后端空白长Ybm在阈值Y0以下时,由于第二喷嘴范围被选择,从印刷最终行时的印刷部25到介质P(先行介质P1)的后端Y1的长度成为满足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的下限LL以上,因而满足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因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2-6)控制部50在后端空白长Ybm在阈值Y0以下时,通过从第一喷嘴范围NA1向第二喷嘴范围NA2的变更,在满足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时选择第二喷嘴范围NA2,在不满足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时选择第一喷嘴范围NA1。因此,即使变更喷嘴范围,在不满足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喷嘴范围NA1能够高效率地印刷,在通过喷嘴范围的变更而满足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选择第二喷嘴范围NA2,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相关发明2-7)控制部50在使用喷嘴列381的部分范围在先行介质P1上印刷最后一行时,在使用第二喷嘴范围NA2的喷嘴382印刷最后一行之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例如,在控制部50接收最后一行的打印数据之前,即使不知道最后一行的行宽度(带宽),在印刷最后一行时也能够将先行介质P1对印刷部25配置在输送方向Y的更上游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2-8)第一喷嘴范围NA1是包括喷嘴列381中输送方向Y的最下游喷嘴#1在内的一部分范围,第二喷嘴范围NA2被当做不包括最下游喷嘴#1的一部分范围。在此,范围被最下游喷嘴基准决定的第一喷嘴范围NA1的情况下,当利用印刷装置12或主机装置100的打印机驱动程序104逐行划分印刷数据PD并生成打印数据时,不考虑前端空白长Ytm,从前头按1行份逐一依次划分印刷数据PD的图像并生成打印数据即可。与之相对,范围被最上游喷嘴基准决定的第二喷嘴范围NA2的情况下,当逐行划分印刷数据PD并生成每一页的打印数据时,除了印刷数据PD以外,必需考虑前端空白长Ytm,在从前头按1行份逐一依次划分图像的同时生成打印数据。其结果,在介质的后端部被上游侧的辊对夹持的状态下,能够提高印刷最终行的频度,或提高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频度。
(相关发明2-9)第一喷嘴范围是不包括喷嘴列381中最上游喷嘴#Q的一部分范围,第二喷嘴范围是包括喷嘴列381中最上游喷嘴#Q的一部分范围。当后端空白长Ybm超过阈值Y0时,使用喷嘴列381中不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范围的一部分喷嘴在介质P上印刷。当后端空白长Ybm阈值Y0以下时,使用喷嘴列381中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一部分范围在介质P上印刷。因此,如图25所示,能够最大限度地加长位于比先行介质P1中最上游喷嘴#Q更上游侧的后端空白部BA。其结果,在最终行的印刷时,能够提高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被配置在比印刷头38靠近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夹持的频度,或能够确保最小重叠量Lmin以上的必要的重叠量并提高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
(相关发明2-10)控制部50控制印刷部25(即印刷头38),进行将喷嘴列381中对应于1行的宽度的范围内的所有喷嘴382作为能够用于印刷的使用喷嘴来印刷1行的带印刷。因此,在利用基于印刷内容的行宽度按照每一行进行带印刷时使用的使用喷嘴是喷嘴列381中的部分范围的情况下,使用的喷嘴范围被做选择(变更)。能够不那么依赖于印刷内容,使印刷最后一行时的介质P的后端尽可能地对印刷部25位于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
(相关发明2-11)控制部50在后端空白长Ybm为阈值Y0以下的情况下,当使用喷嘴列381的部分范围印刷要被印刷在介质P上的行中的任一行时,选择第二喷嘴范围NA2。因此,变更喷嘴列381中所使用的部分范围的处理,每一张介质只需一次即可完成。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所示的方式。
·在所述相关发明2中,进行使使用喷嘴的范围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移动的变换处理时的印刷行不限于最后一行,也可以是最后一行以外的行。例如图27所示那样,可以比最后一行靠前(从最后一行数的第二行)一行。尤其是按1次经过份逐一接收打印数据且存储部只能存储几个经过份的印刷数据的构成时,在接收最后一行的打印数据,已知后端空白长,且知道该后端空白长不足阈值的时间以后,也可以在最初的印刷行进行使用喷嘴的变换处理。
·在所述相关发明2中,如图28A所示,通过喷嘴变换处理选择第二喷嘴范围NA2的印刷行可以是第一行。例如,如果是在1页份的印刷开始前接收该页份的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从印刷数据PD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Ybm,当该后端空白长Ybm不足阈值Y0时,也可以从第一行选择第二喷嘴范围NA2。在图28A的例子中,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第二喷嘴范围NA2被第一行选择,如图28B所示那样,从第一行的带B1到最后一行的带Bn,使用根据最上游喷嘴基准选择的使用喷嘴范围进行带印刷。这种情况下,当后端空白长Ybm为阈值Y0以下时,控制部50对于使用喷嘴列381中部分范围的喷嘴382印刷的行,在该所有的行中进行喷嘴变换处理,选择第二喷嘴范围NA2印刷。也就是说,当后端空白长Ybm为阈值Y0以下时,控制部50将该页(先行介质P1)的印刷由最下游喷嘴基准转换成最上游喷嘴基准,根据最上游喷嘴基准印刷从第一行至最后一行的所有的带B1至Bn(全行)。如此地,第一喷嘴范围NA1和第二喷嘴范围NA2中的一方的选择,例如从最下游喷嘴基准向最上游喷嘴基准的转换,也可以以页为单位进行。根据该构成,由于介质P的所有的行均根据使用包括喷嘴列381中最上游喷嘴#Q在内的范围的喷嘴382的最上游喷嘴基准印刷,因此,控制部50控制印刷部25时的控制内容可比较简单地完成。
·在所述相关发明2中将阈值设为常数,但阈值也可以是变化的值。例如,若设位于第一喷嘴范围NA1内的最上游的喷嘴和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的距离为Ln,则可以将阈值Y0当做从后端空白长Ybm减去距离Ln之后的值(=Ybm-Ln)。也就是说,当后端空白长Ybm是印刷最后一行时的介质P的后端Y1对印刷部25(例如印刷头38)在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位于超过下限距离LC以上的距离的值时,选择第一喷嘴范围NA1,是位于不足下限距离LC的距离的值时,选择第二喷嘴范围NA2。其中,若设输送方向Y上的第二夹持位置NP2和印刷头38的距离为Lh,则下限距离LC使用下限LL的值,以LC=LL+Lh表示。
如此地,也可以通过减去喷嘴变换处理前的第一喷嘴范围NA1中的最上游的喷嘴和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的距离,计算可变的阈值。根据该构成,重叠动作完成后,后端位置Y1是否在下限值LL以下,即、是否已确保最小重叠量Lmin的判定也可以去掉。
·在所述相关发明2中,将喷嘴列中第一喷嘴范围NA1向位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第二喷嘴范围NA2变更的喷嘴变换处理,不限定于与重叠连续输送组合起来使用。如果通过加长从印刷部25到介质P的后端Y1的距离能够得到印刷上的其他效果,则也可以进行将用于印刷的喷嘴列的部分范围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变更的喷嘴变换处理。例如,印刷最后一行时,在抑制起因于介质P从支承台35的隆起的印刷偏差方面,优选介质P处于被上游侧的辊对的一例即输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因此,判断介质P的后端空白长Ybm是否是在最后一行的印刷时,介质P的后端Y1等于被输送辊对33夹持的最小的后端空白长的不足阈值。当后端空白长Ybm不足阈值时,进行将使用喷嘴范围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变更的喷嘴变换处理,当后端空白长Ybm在阈值以上时,不进行喷嘴变换处理。根据该构成,在印刷最后一行时,可提高将介质P的上游端配置在在从印刷部25在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能够基于输送辊对33的介质P的后端部的夹持的下限距离以上的位置的频度。因此,能够提高在介质P的后端部被输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印刷最后一行的频度。此外,阈值也可以是常数,设为在由最终行的行宽决定的最下游喷嘴基准的范围即第一喷嘴范围NA1内位于最上游的喷嘴、和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的输送方向Y的距离,或在该距离上稍微加上留白(例如1至10mm范围内的值)之后的值。此外,喷嘴变换处理可以只实施最后一行,也可以在第一行至最后一行的任一行(例如最后一行的前一行)上实施,还可以在从第一行至最后一行的所有的行上实施。
·在所述相关发明2中,第二喷嘴范围NA2不限于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范围,也可以是不包括最上游喷嘴#Q的范围。并且,也可以决定从第一喷嘴范围NA1到第二喷嘴范围NA2的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变更量(变换量),从而使从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至介质P的后端Y1的长度成为最低限度必要的值(例如最小重叠量Lmin)。例如,仅使第一喷嘴范围NA1移动从后端位置Y1至可重叠区域LA的下限LL的不足的长度,或在该长度上加上一定的留白之后的长度,来决定第二喷嘴范围NA2。此外,变更为包括最上游喷嘴#Q在内的第二喷嘴范围NA2后,当后端位置Y1向上游侧超过可重叠区域LA的上限位置YU时,可以利用不超过上限位置YU的范围决定变换量。
·在所述相关发明2中,控制部也可以包括主机装置100的打印机驱动程序104。印刷装置12可以是具备印刷装置12和主机装置100的打印机驱动程序104的印刷系统。印刷控制装置由被安装在主机装置的计算机中的打印机驱动程序104构成。控制部由印刷装置12的控制部50和印刷控制装置构成。构成控制部的印刷控制部执行步骤S121至S124的处理,向印刷装置12的控制部50发送作为进行了喷嘴变换处理的结果而得到的打印数据。
·在所述相关发明2中,在重叠动作中,是形成上重叠,即、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印刷头38相对的一侧的表面(外表)的后端空白部BA上,但也可以是下重叠。在下重叠的情况下,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部重叠在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印刷头38相对的一侧的表面(上表面)和相反一侧的表面(下表面)。并且,在下重叠的情况下,偏斜矫正动作及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时机没有必要一定是最后经过。该实施时机由当前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Ytm决定。即,在下重叠时,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被先行介质P1覆盖,但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位置可以不被覆盖。
〈相关发明3〉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相关发明3进行说明。相关发明3的1、2是在重叠连续输送后被喂入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中,在由于在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重叠的部分上印刷而可能导致印刷画质降低的规定的条件下,中止重叠连续输送,事前防止印刷画质的降低的发明。以下,对相关发明3的1、2进行说明。
(相关发明3的1)
首先,参照图29至图39,对相关发明3的1进行说明。非易失性存储器75中包含图39以流程图表示的印刷控制用的程序PR。计算机62根据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5读取的程序PR而工作,控制印刷装置12。
构成印刷装置12的控制部50在根据印刷数据PD选择了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进行在印刷部25的往动时和复动时的两个方向上印刷的双向印刷,在选择了普通供给方式的情况下,进行只在印刷部25的单一方向上进行印刷的单向印刷。
接下来,参照图29,对双向印刷进行说明。图29所示的印刷部25是沿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Y交叉(例如垂直)的扫描方向X往复运动的连续式印刷方式。在图29,向印刷部25的左方向的移动是往动,向右方向的移动是复动。如图29所示那样,在双向印刷中,有必要使在托架36的往动中基于从印刷头38的喷嘴382喷射的墨滴的着落位置DO(印刷位置)、和在托架36的复动中基于从印刷头38的喷嘴382喷射的墨滴的着落位置DO一致。
在进行重叠供给方式的印刷模式即高速印刷模式中,托架36以高速度往复运动,通过在往动和复动两个方向上从印刷头38的喷嘴382喷射墨滴,而进行在1次的移动(路1径)中逐行地高速地印刷的双向印刷。这时,在印刷部25的往动和复动中,有必要使从印刷头38的喷嘴382喷射的墨滴着落在扫描方向X的相同的目标着落位置。
如图29所示,在托架36以移动速度Vc往动时,必需在该图的托架36的喷射开始位置和着落位置DO之间的扫描方向X的偏移量部分早的时机设定喷射开始位置。并且,如图29所示那样,在托架36以移动速度Vc复动时,也同样地必需在复动方向偏移量部分早的时机设定喷射开始位置。
其中,着落位置由托架36的移动速度Vc、喷嘴和介质P的距离PG、油墨喷射速度Vm等参数决定。因此,使墨滴从印刷头38喷射的喷射开始位置根据上述各参数而被决定。其中,在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而向被喂入的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印刷中,当对支撑台35上重叠的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在图29以双点划线表示)的重叠部分印刷时,印刷部25和后续介质P2的间隔变成小距离PG2。
如图29所示,将介质P为一张时的目标着落位置当做DO。在托架36以一定的移动速度Vc行进的往动中,印刷头38从该图的喷射开始位置喷射墨滴之后,墨滴朝向以向重力方向Z的喷射速度Vm和向印刷头38的往动方向的移动速度Vc的合成向量表示的倾斜方向飞行,着落在目标着落位置DO。并且,在托架36以一定的移动速度Vc向复动方向的移动中,印刷头38从该图的喷射开始位置喷射墨滴之后,墨滴朝向以向重力方向Z的喷射速度Vm和向托架36的往动方向的移动速度Vc的合成向量表示的倾斜方向飞行,着落在目标着落位置DO。
但是,如果从介质P为一张时的稍大的距离PG1变成介质P1、P2两张重叠时的稍小的距离PG2,则当以相同的一定的移动速度Vc从移动中的印刷头38喷射出墨滴在相同的喷射开始位置时,墨滴会相对较早地着落在后续介质P2的表面。因此,该墨滴会着落在比目标着落位置DO稍微偏移跟前(喷射开始位置侧)的着落位置D1。往动时也同样地,对目标着落位置DO偏移在与着落位置D1相反一侧的着落位置D2上。
因此,当重叠连续输送后在后续介质P2中的与先行介质P1重叠的部分上印刷时,墨滴能够着落的印刷头会在扫描方向上偏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采取减小着落位置的偏移量的对策,例如,根据重叠有介质P1、P2的部分的距离PG2而变更喷射时机,或使托架36的移动速度减速等。如果像图2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托架36那样减低移动速度,则即使在介质P为一张时从瞄准目标着落位置DO的喷射开始位置喷射,也能够抑制墨滴在重叠部分的表面着落的位置D3从目标着落位置DO偏移的偏移量而使其较小。
接下来,参照图30至图37,对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后能够正常地印刷的条件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0及图34中,在各行的带B示出的箭头表示印刷该带B时的托架36(即印刷头38)的扫描方向X。如图16所示,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之后,托架36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并在后续介质P2上进行第一行的印刷。这时,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处于对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后端空白区域)上重叠的状态。在先行介质P1上印刷有从第一行到第n行的带B11至B1n,在后续介质P2上印刷从第一行起的带B21、B22、……。
首先,如图30所示那样,会有印刷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重叠的部分上的情况,和不被印刷在重叠部分上的情况。由于有在重叠部分上印刷、和不能正常地印刷的情况,因此,设定有能够正常地印刷的条件。以下,对在介质P的重叠部分上印刷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30所示,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区域Lp上,挂着对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带B21的一部分,1行份的带B21中在输送方向Y图像重叠量PL的部分被印刷在介质P1、P2的重叠部分上。
如图31所示,在对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中,由于在支承台35上只有一张先行介质P1被支承,因此,在印刷头38和介质P之间可确保有适当的距离。因此,即使在1行的最大宽度(喷嘴列长NL的宽度)上印刷了带B1n,带B1n也可正常地被印刷。
如图32所示,当在包括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部分在内的印刷区域上印刷第一行的带B21时,由于重叠部分有2张纸的厚度,因此,与没有重叠的部分相比,印刷头38和介质P的距离小了恰好一张介质的份。因此,在带B21中图像重叠量PL的部分,如图29所示那样,墨滴会着落在对目标着落位置DO在扫描方向X上偏移△X的位置D1、D2上。
此外,如图32所示,图像重叠量PL使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Ybm)、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Ytm)、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NP2和最上游喷嘴#Q的距离Ln,通过PL=L1-L2-Ln表示。
如图33所示,印刷在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带B21包括:第一区域SG,对带BW在重叠部分上印刷;第二区域VG,在重叠部分与接触支承台35的部分之间倾斜的部分上印刷;第三区域LG,在后续介质P2和支承台35接触的部分上印刷。第一区域SG在与印刷部25保持比正常的距离更小的距离之下印刷。并且,第三区域LG在与印刷部25的正常距离之下印刷。此外,第二区域VG是在印刷第一区域SG时的距离、和印刷第三区域LG时的距离之间的值的距离且该距离值向输送方向Y慢慢变化的距离之下被印刷。
在第一区域SG,与第三区域LG相比,由于印刷时的距离小了恰好介质一张份的厚度,因此,墨滴能够根据该距离的差而着落的印刷头会在扫描方向X上偏移。但是,由于在第二区域VG,距离根据输送方向Y位置的不同而渐渐变化,因此,印刷头也在扫描方向X上渐渐地偏移。因此,作为带B21整体,印刷头的偏移比较难显眼。这是由于1行的带B21的宽度BW内包括扫描方向X的印刷头的偏移量逐渐变化的第二区域VG的全部或大部分,印刷头的偏移具有连续性的缘故。与此相对,在第二区域VG通过在扫描方向X沿反方向移动的印刷部25而横跨2行的带B21、B22的情况下,在带B21、B22之间,印刷头的偏移失去连续性,印刷头的偏移变得容易显眼。
另一方面,图34示出的例子,是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区域Lp的部分印刷1行份的带B21的整体宽度的情况。在重叠区域Lp的部分,由于印刷头38和介质P的距离变小一张纸的份,因此,如图29所示,墨滴会针对目标着落位置DO着落在扫描方向X上只偏移△X的位置D1、D2上。因此,如图34所示,对着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带B21,相对于印刷在重叠区域Lp以外的部分上的第二行的带B22,只以偏移量△B偏移并印刷在扫描方向X上。
图35及图36所示的例子,是1行份的带B21的大部分被印刷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区域Lp的部分上的情况。图像重叠量PL对喷嘴列长NL(即带最大宽度)的比例变得相当高。在图36所示的第一行的带B21,印刷部25以小的距离在介质P1、P2的重叠部分上印刷的第一区域SG占据了在带宽度BW上的大部分。并且,距离逐渐变化的第二区域VG位于第一行的带B21和第二行的带B22的边界。而且,以适当的距离印刷在与后续介质P2的支承台35接触的部分上的第三区域LG包含在第二行的带B22中。其中,第一行的带B21和第二行的带B22,由于它们被印刷时印刷头38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移动方向成为反方向,因此,在隔着两条带B21、B22的边界的两侧,墨点的偏移比较容易显眼。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如图34至图36所示那样,在双向印刷时印刷偏移的风险高的条件下,作为回避印刷墨点偏移显眼的印刷不良的回避处理,是中止重叠连续输送。这里,当图像重叠量PL对相当于喷嘴列长NL的带宽度BW即最大带宽度的比例比较小的时候,1行的带具有包括第二区域VG的全部或大部分的倾向。相反,当图像重叠量PL对带宽度BW的最大值的比例比较大的时候,1行的带具有只包括第二区域VG的一部分的倾向。因此,使用图像重叠量PL对喷嘴列长NL的比例的大小作为墨点的偏移不显眼的条件的指标,如果图像重叠量PL对喷嘴列长NL的比例超过阈值F,即、满足PL/NL×100(%)>F的条件时,视为印刷偏移风险高,进行回避处理。该条件用PL>NL·F/100来表现。此外,阈值F是喷嘴列中的喷嘴的分布区域的长度即喷嘴列长NL的F(%)的值。在本例,设F=50%。即,根据PL>NL/2的条件,判断印刷偏移风险。
并且,如图37所示,在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而被喂入的状态中,从后续介质P2的第二夹持位置NP2向下游侧延伸的部分的长度,有时不会到达按压辊34C,从而不被按压辊34C按压。这种情况下,例如,若是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向上侧卷曲,则该卷曲的前端部会接触到印刷头38的喷嘴开口面38A,造成后续介质P2被油墨弄脏,或是破坏喷嘴的油墨弯液面而导致油墨喷射不良。因此,当比重叠连续输送后的后续介质P2的第二夹持位置NP2更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延伸的部分的长度,比从第二夹持位置NP2至按压辊34C的轴中心的距离Lr更短时,作为回避这种印刷不良的回避处理,则中止重叠连续输送。
图38是表示可重叠条件中空白条件的坐标图。在图38所示的坐标图中,纵轴表示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横轴表示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按照可重叠条件被允许重叠连续输送的可重叠区域PA,是在后端空白长L1满足LL≤L1<LU,且前端空白长L2满足L2≥Lr的第一条件的范围中,图像重叠量PL对喷嘴列长NL满足PL<NL/2这个第二条件的范围。并且,在构成可重叠条件的第二条件中,作为其他条件,也包括印刷占空比在阈值以下这个条件。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可重叠条件在完全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时才成立。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以下,参照图8、图29至图38等,对包括通过由控制部50内的计算机62执行图39中以流程图表示的程序PR而进行的重叠连续输送的输送控制进行说明。此外,在图8中,供给马达41区分出正转(CW)和反转(CCW)表示其驱动速度,托架马达48不区别正转和反转地表示马达驱动速度。此外,输送马达44只进行正转驱动。
在多张印刷的情况下,开始时,第一张介质成为先行介质P1。并且,在先行介质P1正在印刷中的情况下,次于先行介质P1被供给的第二张介质成为后续介质P2。在第一张的印刷中,即使第二张和第一张同时被重叠连续输送,由于第二张的前端部重叠在第一张的后端空白区域的范围内,因此,不会在对第一张重叠第二张的重叠部分上印刷。因此,在第一张的印刷中风险低,因而对第一张不进行风险判定。与之相对,有时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被喂入的第二张介质P(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印刷对象部会与先行于其的第一张介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区域重叠。基于该重叠的风险判定,是利用在是否重叠连续输送第一张和第二张的判定时所使用的第一张介质P的后端空白长和第二张介质P的前端空白长的各信息进行。以下,同样地,基于该重叠的风险判定,是利用在是否重叠连续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判定时所使用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的各信息进行。
在步骤S211供给先行介质P1。在多张印刷的情况下,第一张介质成为先行介质P1。并且,在先行介质P1在印刷中的情况下,下一个被供给的第二张介质成为后续介质P2。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计算机62将供给马达41向正转方向(CW方向)驱动(正转驱动),并通过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先行介质P1。在该供给途中,进行先行介质P1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的偏斜矫正动作,先行介质P1的偏斜得到矫正。接着,计算机62使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和输送马达44的驱动同步地进行,利用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转动的中间辊30及输送辊对33,将先行介质P1喂入至印刷开始位置。此外,该判断时期只要是下一个经过的印刷动作开始之前的时机即可。
在步骤S212,判断下一个经过是否是最后经过。该判断在向下一个经过的印刷位置输送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的开始前的时机进行。如果不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213,如果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223。
在步骤S213,判断是否重叠连续输送已完毕。计算机62的存储部中具有若是重叠动作实施前标记为“0”,若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标记为“1”的标识符,如果该标识符的值是“1”,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如果该标识符的值是“0”,则判断为是重叠动作实施前。如果不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就进入步骤S214,如果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进入S217。
在步骤S214判断第一传感器是否已从启动切换至关闭。也就是说,先行介质P1的后端从第一夹持位置NP1脱落,判断第一传感器51是否检测到了该后端。如果第一传感器51检测到先行介质P1的后端并由启动向关闭切换,则进入步骤S215,如果未由启动向关闭切换,则进入步骤S217。此外,如果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至关闭,则计算机62使第一计数器81进行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
在步骤S215判断是否能够重叠。即,判断成为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条件的可重叠条件是否已成立。也就是说,计算机62判断可重叠条件中第一条件(空白条件)(LL≤L1<LU且L2≥Lr)是否成立。如果第一条件成立而能够重叠,则进入步骤S216,如果不能够重叠,则进入步骤S217。
在步骤S216进行重叠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正转驱动供给马达41,通过供给辊28和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后续介质P2至待机位置Yw。在该重叠动作中,以比印刷中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供给后续介质P2,驱动供给马达41至后续介质P2到达待机位置Yw为止。在该重叠动作过程中,计算机62在第一传感器51检测后续介质P2的前端并由关闭切换至启动时,让第二计数器82开始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然后,前端位置Y2到达待机位置Yw之后,停止供给马达41的驱动。其结果,后续介质P2在待机位置Yw停止。计算机62完成重叠动作后,使标识符的值由“0”变成“1”。此外,印刷装置12按1次经过份逐一接收打印数据,由于存储部中只能存储几个经过的打印数据,因此,也有下述构成的情况,即、在接收本页的最后经过的打印数据和下一页的第一经过的打印数据之前不能取得后端空白长及前端空白长。这种情况下,即使第一传感器51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也不能判断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这样的情况下,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的判断会在取得了必要的打印数据的时点进行,即使在判定前,也在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向关闭切换的基础上先进行重叠动作,使后续介质P2在待机位置Yw待机。
在步骤S217,判定双向印刷的偏移风险。使用上一次的重叠连续输送的判定时所用的前面的先行介质P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求出重叠部分中要被实施印刷的图像重叠量PL。通过判断该图像重叠量PL是否满足PL>NL·F/100,判定印刷的偏移风险。其中,NL为喷嘴列长,对于F(%),将喷嘴列中的喷嘴的分布区域的长度即喷嘴列长NL的F(%)作为阈值。在本例,例如F=50%。此外,F(%)可以选择适当的值,例如,优选在30至80%的范围内。
在步骤S218,判断双向印刷的偏移风险是否高。在本例,当满足PL>NL·F/100时,视为双向印刷的偏移风险高。如果双向印刷的偏移风险高,则进入步骤S219,如果双向印刷的偏移风险不高(即如果低),则进入步骤S220。
在步骤S219实施偏移对策。作为偏移对策,例如有:将1行的印刷宽度(带宽度)改变为利用图像处理使得基于双向印刷的偏移变小的宽度,或将印刷头38的喷射时机补正为使得基于双向印刷的偏移变小的时机。此外,还采取:改变为单向印刷以替代双向印刷的对策,以及使向印刷部25的扫描方向X的移动速度由通常的移动速度Vc转换为低速度VL(<Vc)的对策。至少将这些对策中的一个作为偏移对策实施。此外,该偏移对策在重叠连续输送之后,通过以至少部分包括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部分的印刷区域为印刷对象的印刷动作来实施。
在步骤S220,进行输送动作直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也就是说,计算机62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驱动,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供给辊28、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以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此外,喂入之后,在先行介质P1已位于第一行印刷位置时,该输送动作被省略。
在步骤S221,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计算机62通过驱动托架马达48而使托架36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1次经过份移动,在该1经过的移动过程中,通过由印刷头38根据打印数据从喷嘴382喷射墨滴,对先行介质P1进行印刷1次经过份的图像的印刷动作。
在步骤S222,判断1页的印刷是否已完成。也就是说,判断应该印刷在先行介质P1的所有行的印刷动作是否已完成。如果1页的印刷未完成,则回到步骤S212,如果1页的印刷完成,则进入步骤S232。
在返回步骤S212的情况下,之后,重复步骤S212至S222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212变成最后经过为止。这时,如果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标识符=“1”)时(在S213为肯定判定),则通过大体上交替地进行至下一行的输送动作(S220)、和在该下一行的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S221),可推进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在该印刷动作中,即使可重叠条件成立(在S215为肯定判定),在由于第一传感器51未从启动转换至关闭而没有进行重叠动作的情况下,如果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转换至关闭(在S214为肯定判定),就进行重叠动作(S216)。此外,即使进入最后经过,如果第一传感器51不从启动转换至关闭,就不进行重叠动作。
而且,如果先行介质P1是第一页,即使后续介质P2被重叠连续输送,由于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该后端空白区域,因此,不会印刷在先行介质P1的重叠部分上。但是,当先行介质P1为第二页以后时,由于先行介质P1重叠在先于其的前面的先行介质的后端部上,因而有可能在该前端侧的重叠部分上印刷。起因于向该重叠部分印刷的双向印刷的风险被做判定(S217),当双向印刷的风险高时(在S218为肯定判定),采取偏移对策(S219)。其结果,通过偏移对策,即使进行双向印刷,也能通过带印刷的边界位置被变更等对策抑制印刷偏移的发生,或也能通过转换为单向印刷抑制印刷偏移的发生。此外,如果先行介质P1被排出至完成先行介质P1和前面的先行介质的重叠部分的印刷的位置,则被判定为风险低(在S218为否定判定),因此,不用采取偏移对策即可进行普通的印刷。
如此地,如果从第一经过到最后经过的前一个的第n-1经过的印刷之前,重叠动作尚未实施完毕(标识符=“0”),则在到达最后经过前(在S212为否定判定),在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转换至关闭(在S214为肯定判定)且可重叠条件成立时(在S215为肯定判定),进行重叠动作(S216)。如此地,在到达最后经过之前,如果第一传感器51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且这时可重叠条件成立,则进行重叠动作(S216)。
而且,完成最后经过的前一个(第n-1次)的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返回步骤S212,由于被判断为下一个经过是最后经过(第n次经过),因此,进入步骤S223。
在步骤S223,判断重叠动作实施是否已完毕。计算机62根据标识符的值判定是否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成。即,如果标识符的值是“1”,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如果标识符的值是“0”,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尚未完毕。如果重叠动作实施未完成,则进入步骤S217,如果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成,则进入步骤S224。
由于如果没有进行重叠动作,就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进行输送动作(S220)直至下一个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从而进行最后经过的1行份的印刷动作(S221)。如此地,完成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先行介质P1的1页的印刷之后(在S222为肯定判定),在步骤S232,进行排出先行介质的排出动作。计算机62驱动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排出先行介质P1。如此地,在完成第一张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第一个例行程序之后,在下一个例行程序,此前的后续介质P2成为先行介质P1,第三张介质P成为新的后续介质P2。然后,计算机62为下一页的印刷而再次执行图39所示的印刷控制例行程序,在步骤S211,此前的后续介质P2作为新的先行介质P1,进行该供给动作。这时,由于第一张先行介质P1已经排出完毕,第一张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第二张先行介质P1的供给就在两个介质P之间隔开间隔进行。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经过是最后经过(在S212为肯定判定),且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成(在步骤S223为肯定判定)时,进入步骤S224,进行以下处理。
在步骤S224,在下一行之前进行输送动作。也就是说,计算机62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供给辊28、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
在步骤S225,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驱动托架马达48,使托架36进行最后经过的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通过从印刷头38的喷嘴喷射墨滴来印刷最后一行。
在步骤S226,取得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如果是将印刷数据PD作为1次经过份的打印数据依次接收的情况,则计算机62使用从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打印数据取得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L1。此外,如果是最初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从印刷数据PD中的页眉所包含的印刷条件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L1,或是分析印刷数据PD并使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L1。
在步骤S227,取得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长。如果是将印刷数据PD作为1次经过份的打印数据依次接收的情况,则计算机62利用使用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打印数据所取得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前端空白长L2。此外,如果是最初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从印刷数据PD中的页眉所包含的印刷条件信息取得前端空白长L2,或是分析印刷数据PD并使用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前端空白长L2。
在步骤S228,进行风险判定。计算机62使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进行风险判定。详细而言,计算机62使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求出进行了重叠连续输送时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重叠部分中将被实施印刷的图像重叠量PL。通过判断该图像重叠量PL是否满足PL>NL·F/100,来判定印刷偏移风险。
其中,F(%)是和上述的步骤S217相同的值(例如50%),但也可以是不同的值。此外,印刷占空比值超过阈值也属于风险主要原因中的一个。其中,印刷占空比值是指在介质P上印刷的每单位面积的油墨量的比率(%)。在本例中,印刷占空比值超过阈值时被认定为风险高。而且,从重叠连续输送的结束时间点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夹持位置NP2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长度在特定范围内时,被认定为风险高。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也被认定为风险的判定条件之一,如果可重叠条件不成立,则被认定为风险高。并且,这些风险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成立,就被判定为风险高。
在步骤S229,判断风险是否高。如果风险高,则进入步骤S232,重叠连续输送不进行,而进行排出先行介质P1的排出动作。其结果,先行介质P1被排出,之后,开始了下一个例行程序时,先行介质P1从待机位置Yw或比其更靠近上游侧的位置被供给。另一方面,如果风险不高(即风险低),则进入步骤S230。
在步骤S230,进行偏斜矫正动作。详细而言,在为结束将先行介质P1输送至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而停止输送马达44的驱动之后,计算机62驱动托架马达48进行印刷动作。在该印刷动作中的输送马达44的驱动停止中,通过使供给马达41驱动,让后续介质P2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进行矫正后续介质P2的偏斜的偏斜矫正动作。
接着,在下一个步骤S231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即,在结束了向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的托架马达48的减速中,进行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在保持当时的重叠量的状态下以相同的速度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图8的阴影部分)。由此,后续介质P2在保持与先行介质P1的重叠量的状态下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如此地,如图8所示那样,第一张的最后一行的印刷结束后,第一张介质P1和第二张介质P2在保持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空白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状态下被同时输送,第二张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这种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在通过一个动作推进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的基础上,喂入后续介质P2至印刷开始位置时的输送量比在与先行介质P1之间隔开间隔地喂入后续介质P2的普通供给方式时的输送量相对更少也可以。其结果,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后,能够迅速地开始后续介质P2的印刷。因此,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相比普通供给方式,印刷的吞吐量更能提高。
另一方面,重叠动作未实施的情况(在S223为否定判定)下,由于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因此,在下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之前进行了输送动作后(S220),进行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S221)。在先于该印刷动作之前,计算机62判定双向印刷的偏移风险(S217)。然后,在偏移风险高时(在S218为肯定判定),进行已实施偏移对策的印刷动作,在双向印刷的偏移风险低时,进行不实施偏移对策的普通的印刷动作(S221)。
如此地,在完成最后经过的印刷,并结束先行介质P1的1页的印刷之后(在S222为肯定判定),在步骤S232进行排出先行介质的排出动作。计算机62驱动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排出先行介质P1。如此地,在结束先行介质P1的印刷,1次例行程序完成之后,此前的后续介质P2成为先行介质P1,下一页的介质P成为新的后续介质P2。然后,计算机62为了这一页的印刷,再次执行图39所示的印刷控制例行程序。这时,在上一次的例行程序中已进行了重叠连续输送(S231)时,由于先行介质P1已经被供给至印刷开始位置,因此,步骤S211的处理被省略,从步骤S212的处理开始。另一方面,在上一次的例行程序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S231),而进行了排出动作(S232)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11的先行介质P1的供给动作,供给先行介质P1至印刷开始位置,进行喂入。这时,由于上一次的先行介质P1已经排出完毕,因此,这次的先行介质P1的供给在与上一次的先行介质P1的排出之间隔开间隔进行。
此外,在有下一页的情况下,结束排出动作之后,进行步骤S211的下一页的介质P的供给动作。但是,由于下一个介质(上一次的后续介质P2)停止在比待机位置Yw稍微偏上游侧的中止了重叠动作之后的位置上,因此,通过从该中止位置进行先行介质P1(上一次的后续介质P2)的供给动作,将新的(第二页的)先行介质P1喂入在印刷开始位置。此外,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如果后端位置Y1位于以规定距离以上通过了第二夹持位置NP2的位置,则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动作,也可以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完成之后,在保持间隔开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的状态下进行。
如此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重叠供给方式,判定风险,在风险高时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在风险小时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先行介质的印刷结束后,在部分重叠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增加。即,在使用喷嘴列中部分范围的喷嘴时,使用喷嘴从使用包括最下游喷嘴在内的部分范围的喷嘴的第一使用范围,被变更为使用包括最上游喷嘴在内的部分范围的喷嘴的第二使用范围。其结果,从最上游喷嘴位置到后端的后端空白长变得满足可重叠条件,即:比夹持位置NP2靠上游侧的部分的长度即可重叠长度超过最小空白长Lmin。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进行喷嘴变更,即使从最上游喷嘴位置到后端的后端空白长不满足比夹持位置NP2靠上游侧的部分的长度即可重叠长度超过最小空白长Lmin的可重叠条件,通过进行喷嘴变更,也能够变得满足可重叠条件,从而能够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为此,由于重叠连续输送的实施频度增高,因而印刷的吞吐量得以提高。
根据以上详述的相关发明3的1,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相关发明3-1)如果作为能够重叠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一部分的第一条件的一例的可重叠条件成立,则控制部50进行在保持部分重叠的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直到后续介质P2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但是,当不满足使得印刷部25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能够向处于部分重叠状态的后续介质P2正常印刷的第二条件时,控制部50就进行回避因不满足第二条件所导致的印刷不良的发生的回避处理。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进行在与先行介质P1部分重叠的状态下向印刷开始位置输送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而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不良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2)在不满足使无印刷混乱的印刷成为可能的第二条件时,控制部50进行回避印刷混乱的发生的回避处理。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进行在部分重叠的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至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位置的重叠连续输送而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混乱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3)在印刷部25在处于部分重叠状态的后续介质P2上印刷时的位置上,当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中至少一方与印刷部25的介质的输送方向Y上的相对位置关系不满足使正常的印刷成为可能的第二条件时,控制部50进行回避处理。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而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不良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4)第二条件以下述为条件,即:印刷部25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印刷的印刷区域,位于相对于印刷部25的最大带宽度(能够印刷的区域或喷嘴列长)占输送方向Y的比率不足规定值的相对位置关系之中。并且,在不满足第二条件时,控制部50进行回避处理。因此,能够减少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不良(例如印刷的混乱)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5)作为回避处理,控制部50使让印刷部25印刷的对后续介质P2的印刷区域在输送方向Y上变小。印刷部25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印刷的印刷区域,其相对于印刷部25的能够印刷区域占输送方向Y的比率变小,即使在重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印刷,也能够减少印刷的混乱。
(相关发明3-6)第二条件如下,即:从印刷部25的能够印刷区域的最下游位置(最下游喷嘴#1)到作为排出辊的一例的按压辊34C的距离Lr与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之间的差,不取后续介质P2对印刷部25产生擦伤的值作为印刷不良。因此,在距离Lr与前端空白长L2之间的差取后续介质P2对印刷部25产生擦伤的值作为印刷不良时,进行回避处理。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而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不良(例如后续介质P2对印刷部25的擦伤不良)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7)在不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作为回避处理,控制部50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能够减少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不良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8)第二条件以印刷部25在后续介质P2上印刷时的每单位面积的油墨量不足阈值为条件。每单位面积的油墨量超过阈值时,控制部50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能够减少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不良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9)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即使不满足第二条件,控制部50也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并在重叠连续输送之后,进行回避处理。因此,能够减少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不良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10)印刷装置12是印刷部25在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扫描方向X上往动并在介质P上印刷的连续式印刷方式的连续式打印机。在满足第二条件时,控制部50进行在印刷部25的往动和复动的两个方向上印刷的双向印刷,在不满足第二条件时,作为回避处理,进行印刷部25只在往动和复动中的一方上印刷的单向印刷。因此,即使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也能够减少后续介质P2的印刷混乱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11)作为回避处理,控制部50使印刷部25向扫描方向X的移动速度(托架移动速度)降低。因此,即使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也能够减少后续介质P2的印刷混乱的发生频度。
(相关发明3的2)
接下来,参照图40对相关发明3的2进行说明。在该相关发明3的2中,和相关发明3的1同样地进行风险判定,但为至少通过印刷数据PD接收2页份前方的信息,在实施重叠动作之前,事先要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的各信息。由于能够事前判定是否实施重叠动作,因此,在如果进行重叠连续输送风险就高的情况下,是不实施重叠动作的构成。
以下,参照图40,对相关发明3的2中的印刷装置12进行说明。对利用由控制部50内的计算机62执行图40中以流程图表示的程序PR而进行的重叠供给方式的印刷控制进行说明。此外,即使是该相关发明3的2,图29至图38也通用,特别以不同的输送控制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多张连续印刷的情况下,最初第一张介质成为先行介质P1。并且,在先行介质P1在印刷中时,下一个被供给的第二张介质成为后续介质P2。在第一张的印刷中,即使第二张被和第一张同时重叠连续输送,由于第一张先行介质P1上重叠第二张后续介质P2的部分是后端空白区域,因此,不会印刷在第一张先行介质P1的与第二张重叠的部分上。为此,由于在第一张的印刷中风险小,因此,对第一张不进行风险判定。对此,由于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被喂入的第二张介质P(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与第一张先行介质P1的重叠部分不一定是前端空白区域,因此,有时会被印刷在重叠部分上。基于该重叠的印刷不良的风险判定(以下,也称为“重叠风险判定”),使用是否重叠连续输送第一张和第二张的判定时所用的第一张介质P的后端空白长和第二张介质P的前端空白长的各信息进行。以下同样地,该重叠的风险判定,使用是否重叠连续输送的判定时所用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的各信息进行。
在步骤S241供给先行介质P1。该处理和相关发明3的1中的步骤S211相同。计算机62如图8所示那样,在正转方向(CW方向)上驱动供给马达41(正转驱动),通过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先行介质P1。在该供给途中,进行先行介质P1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的偏斜矫正动作,先行介质P1的偏斜得到矫正。接着,计算机62使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和输送马达44的驱动同步进行,通过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转动的中间辊30及输送辊对33喂入先行介质P1至印刷开始位置。
在步骤S242,判断下一个经过是否是最后经过。该判断在向印刷下一行的下一个经过的印刷位置输送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的开始前的时机进行。如果不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243,如果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253。
在步骤S243,读取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长。如果是作为1次经过份的打印数据依次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使用从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打印数据取得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L1。此外,如果是最初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从印刷数据PD中的页眉所包含的印刷条件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L1,或分析印刷数据PD,使用先行介质P1的最后一行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后端空白长L1。
在步骤S244,读取后续介质的前端空白长。如果是作为1次经过份的打印数据依次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使用从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打印数据取得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前端空白长L2。此外,如果是最初接收印刷数据PD的构成,则计算机62从印刷数据PD中的页眉所包含的印刷条件信息取得前端空白长L2,或分析印刷数据PD,使用后续介质P2的第一行的印刷位置和介质尺寸信息,取得前端空白长L2。
在步骤S245,进行风险判定。使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进行风险判定。详细而言,计算机62使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L1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L2,求出进行了重叠连续输送时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重叠部分中要被实施印刷的图像重叠量PL。该图像重叠量PL通过判断是否满足PL>NL·F/100来判定偏移风险。其中,F(%)是和上述步骤S217相同的值,但也可以是不同的值。并且,印刷占空比值超过阈值也属于风险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印刷占空比值是指在介质P上印刷的每单位面积的油墨量的比率(%)。
在本例,印刷占空比值超过阈值时被认定为风险高。而且,从重叠连续输送的结束时间点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夹持位置NP2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长度在特定范围内时,被认定为风险高。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也作为风险判定,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则被认定为风险高。其中,可重叠条件包括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在可重叠区域LA内这一空白条件(LL≤Y1<LU)。并且,这些风险条件只要一个成立,就判定为风险高。计算机62判断包括这些多个判定内容的风险判定是否相当于例如图38中坐标图所示的风险判定条件(可重叠区域)。
在步骤S246,判断重叠动作是否已实施完毕。如果存储部中的标识符的值是“1”,则计算机62判断为重叠动作已实施完毕,如果标识符的值是“0”,则判断为重叠动作还在实施前。如果重叠动作尚未实施完毕(即,重叠动作还在实施前),则进入步骤S247,如果重叠动作已实施完毕,则进入步骤S250。
在步骤S247,判断第一传感器51是否已从启动转换至关闭。也就是说,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第一夹持位置NP1,判断第一传感器51是否检测了其后端。如果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转换至关闭,则进入步骤S248,如果没有从启动转换至关闭,则进入步骤S250。此外,如果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转换至关闭,则计算机62使第一计数器81进行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
在步骤S248,判断重叠风险是否低。如果重叠风险低,则进入步骤S249,如果重叠风险不低(即高),则进入步骤S250。
在步骤S249,进行重叠动作。详细而言,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转换至关闭之后,计算机62在正转方向驱动供给马达41,通过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后续介质P2至待机位置Yw。在该供给过程中,计算机62通过让第一计数器81进行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在该重叠动作中,持续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直至后续介质P2以比印刷中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到达待机位置Yw为止。然后,后续介质P2到达待机位置Yw。计算机62完成重叠动作之后,使标识符的值由“0”变成“1”。实施时,有时印刷装置12会变成下述构成,即:按照1次经过份接收打印数据,由于存储部只能存储几个经过份的打印数据,在接收本页的最终经过的打印数据和次页的第一经过的打印数据之前,不能取得后端空白长及前端空白长。这种情况下,即使第一传感器51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也不能判断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这种情况下,可重叠条件的成立与否的判断定为在取得了必要的打印数据的时点进行,在判定前先进行重叠动作,让后续介质P2在待机位置Yw上待机。
在步骤S250,进行输送动作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即,计算机62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供给马达28、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例如,下一行是第一行时,先行介质P1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参照图8)。
在步骤S251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计算机62通过使托架马达48驱动而在扫描方向X以1次经过份移动托架36,在该1经过的移动过程中,印刷头38根据打印数据从喷嘴382喷射墨滴,从而在先行介质P1上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的印刷动作。
在步骤S252,判断是否已完成1页的印刷。也就是说,判断是否已完成先行介质P1的所有行的印刷动作。如果没有完成1页的印刷,则进入步骤S242,如果已完成1页的印刷,则进入步骤S258。
在返回步骤S242的情况下,之后,重复步骤S242至S252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212变成最后经过为止。这时,如果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标识符=“1”)时,则通过大体上交替地进行至下一行的输送动作(S250)、和向该下一行的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S251),可推进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而且,即使重叠风险低时(在S248为肯定判定),在由于第一传感器51未从启动转换至关闭而没有进行重叠动作的情况下,如果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转换至关闭时(在S247为肯定判定),就进行重叠动作(S249)。如此地,在从第一经过到最后经过的前一个的第n-1个经过的印刷期间,如果重叠动作尚未实施完毕(标识符=“0”),在到达最后经过之前(在S242为否定判定),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转换至关闭(在S247为肯定判定)且重叠风险低(在S248为肯定判定),则进行重叠动作(S249)。此外,即使进入最后经过,在第一传感器51没有从启动转换至关闭时,不进行重叠动作。
而且,在先行介质P1是第一页时,即使后续介质P2被重叠连续输送的情况下,由于在其后端部重叠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因此,不会印刷在该重叠部分上。但是,在先行介质P1是第二页以后的情况下,由于先行介质P1的前端部重叠在先于其的前面的先行介质的后端空白区域上,因此,有可能会印刷在该重叠部分上。但是,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当风险高时,由于通过不进行重叠动作来中止重叠连续输送,因此,即使向该重叠部分印刷,印刷偏移也被抑制在容许范围内。此外,如果先行介质P1被排出至结束先行介质P1和前面的先行介质的重叠部分的印刷的位置上,则进行普通的印刷。
另一方面,结束最后经过的前一个的第n-1个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在步骤S242,判断为下一个经过是最后经过。该判断在从最后经过(第n次经过)的前一个经过(第n-1次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时点到向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开始时点的期间进行。下一个经过成为最后经过后,进入步骤S253。
在步骤S253,判断是否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计算机62根据标识符的值判定是否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即,如果标识符的值是“1”,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如果标识符的值是“0”,则判断为重叠动作未实施。如果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进入步骤S254,如果重叠动作不是实施已完毕(重叠动作未实施),则进入步骤S250。
在重叠动作未实施时,由于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因此,在下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之前进行输送动作(S250),从而进行最后经过的1行份的印刷动作(S251)。
在步骤S254,进行输送动作直至下一行。即,计算机62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供给辊28、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
在步骤S255,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驱动托架马达48,使托架36进行最后经过的移动,从而进行最后经过的行的印刷。
在步骤S256,进行偏斜矫正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在为结束输送先行介质P1至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而停止输送马达44的驱动之后,驱动托架马达48并进行印刷动作。在该印刷动作的输送马达44的驱动停止中,驱动供给马达41,通过使后续介质P2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进行矫正后续介质P2的偏斜的偏斜矫正动作。
接着,在下一个步骤S257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即,在结束了向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的托架马达48的减速中,进行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在保持当时的重叠量的状态下以相同的速度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图8的阴影部分)。由此,后续介质P2在保持与先行介质P1的重叠量的状态下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如此地,如图8所示那样,第一张的最后一行的印刷结束后,第一张介质P1和第二张介质P2在保持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空白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状态下被同时输送,第二张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这种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在通过一个动作推进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的基础上,喂入后续介质P2至印刷开始位置时的输送量比在与先行介质P1之间隔开间隔地喂入后续介质P2的普通供给方式时的输送量相对更少也可以。其结果,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后,能够迅速地开始后续介质P2的印刷。因此,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相比普通供给方式,印刷的吞吐量更能提高。
另一方面,重叠动作未实施的情况(在S253为否定判定)下,在下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之前进行了输送动作之后(S254),当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S255),完成先行介质P1的1页的印刷(在S252为肯定判定),就在步骤S258,进行排出先行介质的排出动作。计算机62驱动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排出先行介质P1。如此地,结束先行介质P1的印刷,1次例行程序完成后,此前的后续介质P2成为先行介质P1,下一页的介质P成为新的后续介质P2。然后,计算机62为本次的页的印刷,再次执行图40所示的印刷控制例行程序。这时,在上一次例行程序中进行了重叠连续输送(S257)时,由于先行介质P1已经被供给至印刷开始位置,因此,步骤S241的供给动作被省略,从步骤S242的处理开始。
另一方面,在上一次例行程序中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S257),而进行了排出动作(S258)时,就进行步骤S241的先行介质P1的供给动作,供给先行介质P1至印刷开始位置,进行喂入。这时,由于上一个先行介质P1已经排出完毕,因此,本次的先行介质P1的供给在与上一次先行介质P1之间隔开间隔进行。
如以上详述那样,根据相关发明3的2,能够同样地得到所述相关发明3的1的(3-1)至(3-11)的效果。
此外,上述相关发明3也可以变更为如下所示的方式。
·在所述相关发明3的1中,当在步骤S217或步骤S228判定为风险高时,作为回避处理,可以在将先行介质P1输送至风险变低的位置之后,实施偏斜矫正动作及重叠连续输送。例如,当不满足第一条件(例如LL≤L1<LU)时,作为回避处理,通过在重叠动作的实施前,先将先行介质P1输送至满足第一条件的位置之后再实施重叠连续输送,从而回避在重叠动作的失败状态下实施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印刷错误。而且,当不满足第二条件(例如,PL>NL·F/100)时,作为回避处理,通过先将先行介质P1输送至满足第二条件的位置之后再实施重叠连续输送,从而回避印刷的混乱。
·在所述相关发明3的1中,判定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的处理,也可以在重叠动作之前进行。
·在所述相关发明3的2中,包括判定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的处理在内的风险判定,也可以在重叠动作之后进行。
·在所述相关发明3的1、2中,风险判定可以只采用多个条件中的一个。例如,只采用PL>NL·F/100,或只采用印刷占空比值,或只采用可重叠条件,或只采用头接触条件。此外,风险判定也可以只采用多个条件中的两个,或只采用三个。
·在所述相关发明3的1、2中,当在第二条件之一的印刷浓度条件上印刷占空比值超过阈值时,可以进行降低印刷占空比值的回避处理。这种情况下,作为回避处理,印刷部25也可以减少喷射的油墨量。在减少油墨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墨点的尺寸。例如,使大墨点变成中墨点或小墨点。减小墨点尺寸时,墨点数可以相同,也可以增多。例如,可以增多墨点尺寸已变小的墨滴数,并在保持画质下减少喷射的油墨量。如果是后者的情况,打印机驱动程序104或控制部50可以进行生成包括大墨滴在内的图像的中间色调处理,也可以进行生成不包括大墨滴在内的图像的中间色调处理。
〈第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面,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1、2是在检测重叠动作有可能失败的后续介质P2的变化,继而检测到有可能失败的动向的情况下,通过中止重叠连续输送,回避在重叠动作已失败的状态下实施了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印刷的失败。以下,按顺序对第一实施方式的1、2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1)
接下来,参照图4、图41至图5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1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是使用能够检测在重叠动作中通过正常的经过被输送的后续介质P2的传感器以及第二传感器的一例即第三传感器53,如果在重叠动作中能够检测后续介质P2则实施重叠连续输送,但如果不能检测后续介质P2则不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构成。这里所说的“通过正常的经过被输送”,是指在设想好介质的前端(或后端)的轨迹上被输送。
如图4及图41所示,在输送方向Y中间辊30和输送辊对33之间的输送经过上的规定位置上,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依次配置有能够检测介质P的有无的第一传感器51及第二传感器52。并且,在沿输送经过的方向第一传感器51和第二传感器52之间设置有第三传感器53。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将第一传感器51及第三传感器53的检测信号用于介质P的输送控制。
第三传感器53能够在重叠动作(赶上供给动作)中检测通过正常的经过被供给的介质P的有无。本例的第三传感器53是接触式传感器,具有能够和介质P接触的操纵杆53A。当操纵杆53A位于图44的实线位置时,第三传感器53不检测介质P,而是通过被介质P按下并以双点划线配置在该图来检测介质P,输出检测信号。此外,第三传感器53也可以是光学式传感器,替代接触式传感器。
如图41所示,第三传感器配置在中间辊30和输送辊对33之间的输送经过的途中的位置。此外,如图4及图41所示那样,该第三传感器53配置在第一传感器51和第二传感器52之间的输送经过的途中的位置。第三传感器53是能够检测重叠动作的在正常经过输送中的后续介质P2且不能检测在正常的经过以外的经过输送中的后续介质P2的传感器。图7所示的控制部50,在第三传感器53检测后续介质P2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在第三传感器53没有检测后续介质时,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也就是说,控制部50在检测了重叠动作中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时,结束了重叠动作之后如果结束对先行介质P1的印刷,则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在由于重叠动作中从正常经过偏离被输送而没有检测后续介质P2的情况下,控制部50中止其后的重叠连续输送。
图41所示的引导部件55是和图5相同的部件。也就是说,如图41所示那样,在比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第一夹持位置NP1)稍微下游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引导介质P的引导部件55。引导部件55引导介质P,使得从第一夹持位置NP1送出的介质P的送出经过(射出经过)指向比中间辊30的第一夹持位置NP1的切线方向更上侧(与重力方向Z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在本例,引导部件55被配置成其向导面(表面)呈水平的姿势,其送出引导方向例如呈水平方向。在沿着从中间辊30的第一夹持位置NP1向输送辊对33的第二夹持位置NP2的输送经过的其上侧,配置有具有如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一般变低的斜状的向导面56A的顶壁部56。基于引导部件55的介质引导方向与向导面56A交叉。被以比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送出的介质P,被引导部件55向倾斜地触碰向导面56A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引导之后,沿着向导面56A尽可能地在保持上限位置的输送经过上向输送辊对33输送。因此,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从上侧重叠在先行介质P2的后端部。
即使后续介质P2通过偏离向导面56A的非正常经过被输送,由于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挤踏,第三传感器53启动后,尽管后续介质P2在非正常经过上进行了重叠动作,还是会被误检测为在正常经过上进行了重叠动作。当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在非正常经过上进行时,有时重叠动作会失败,即应该进行从上侧使后续介质P2对先行介质P1重叠的上重叠,却变成从下侧重叠的下重叠,或先行介质P1的后端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碰撞。并且,如果在重叠动作失败的状态下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则在变成了下重叠的失败情况下,应该印刷在后续介质P2上的内容会被印刷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上,先行介质P1的印刷失败。此外,如果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冲撞触碰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则会成为介质堵塞(卡纸等)的原因。因此,为了回避这种印刷的失败或介质堵塞,采用下述构成,即:无论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中的挤踏,如果后续介质P2在沿着向导面56A的正常经过被输送,则第三传感器53启动,如果在离开向导面56A的非正常经过被输送,则第三传感器53保持关闭的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与输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X切下的截面上,通过引导部件55引导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使其成为向上(与向导面相对的一侧)凸的弯曲形状,对向导面56A设置能够让该向上凸的弯曲部分进入的凹部564(参照图43)。在只能检测进入该凹部564中的弯曲部分的位置上配置有第三传感器53。
图42所示的引导部件55是图41中的A-A线截面。如图42所示那样,引导部件55具有:板状的底板部55A、在底板部55A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向上方突出的一对侧璧部55B、在一对侧璧部55B之间大致中间位置向上方突出的作为凸部的一例的突出部55C。并且,在一对侧璧部55B之间突出部55C的两侧的位置上,形成有排列在宽度方向X上的一对凹部55D。从被夹持在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之间的位置向下游侧输送的重叠动作时的后续介质P2,根据一对侧璧部55B、和在一对侧璧部55B之间被两个凹部55D夹着而就位的突出部55C,通过形成在引导部件55的表面部侧的凹凸形状,在宽度方向X上形成三个山形的波。随着这三个山形的波被向下游侧输送而变成一个大的山形的波,在保持向上凸的弯曲的形状的同时,沿着向导面56A被引导。
如图4所示,第三传感器53配置在顶璧部56的宽度方向X的大致中间位置,在宽度方向X配置在与中间辊30大体相同的位置上。因此,第三传感器53在宽度方向X配置在与引导部件55大体相同的位置。
如图43所示,顶璧部56具有:板状的基板部561;从基板部561在宽度方向X按照规定的间隔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在该图,只示出2个)第一延出部562;配置在第三传感器53附近,以比第一延出部562更短的长度向下方延伸的多个(该图的例子为4个)第二延出部563。因此,在夹着第三传感器53的下方的第二延出部563的配置区域而位于两侧的一对第一延出部562之间,以向下方开口的状态形成有在宽度方向X具有比各延出部562、563的间隔更宽的开口宽度的凹部561。此外,由第一延出部562的前端面形成向导面56A的一部分。
第三传感器53具备:在能够以插入自基板部561表面向上方突出的一对支持部565内并由其支承的插销53C为中心转动的状态下被支承的操纵杆53A;以及以操纵杆53A的上端部为检测对象,根据操作杆53A的转动位置进行启动和关闭转换的光学式传感器52B。
如图43及图44所示,第三传感器53的操纵杆53A在该图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待机位置,处于比由第一延出部562的下端面构成的向导面56A稍微向下方突出的状态。第三传感器53在操纵杆53A位于待机位置时处于没有检测介质P的关闭状态,为了从关闭状态向检测介质P的启动状态转换,需要使其转动至该图用实线表示的检测位置。为使操纵杆53A转动至检测位置,介质P需要如该图实线所示那样以向上凸的弯曲形状进入凹部564内。因此,在被引导部件55引导时,在保持已形成的山形的波的同时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的后续介质P2进入凹部564内,变得能够使操纵杆53A转动至检测位置。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的后续介质P2不会如图43双点划线所示那样进入凹部564,因此,不会被第三传感器53检测。
当后续介质P2通过图44实线所示的正常经过沿向导面56A被输送时,被引导部件55形成在后续介质P2的山形的波的部分进入凹部564,通过使操纵杆53A转动至检测位置,第三传感器53由启动被转换至关闭。另一方面,在后续介质P2通过图44双点划线所示的非正常经过被输送时、以及即使沿向导面56A被输送但由于挤踏等原因山形的波坍塌时(图43的双点划线),由于后续介质P2不能进入凹部564,因此,第三传感器53还是关闭状态。
在图45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张或第二张的印刷中,如果第一传感器51从启动转换至关闭,则供给马达41被转换为高速的驱动,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开始。如图42所示那样,后续介质P2在保持被引导部件55引导的过程中形成的向上凸的弯曲的山形形状的同时,沿向导面56A(参照图44)被输送。这时,当后续介质P2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时,在重叠动作的途中,为使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弯曲成山形的部分进入凹部564并使操纵杆53A转动(参照图43),如图45所示,第三传感器53从关闭转换至启动。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在即使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的情况下也挤踏时,有时第三传感器53会重复启动和关闭。当该第三传感器53偶然变成关闭时,如果计算机62进行检测结果的判定,担心会误判定。因此,如图45所示那样,重叠动作开始后,在检测了后续介质P2的前端的第一传感器51从关闭转换至启动之后,如果第三传感器53启动,则计算机62将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已通过正常经过进行的意思的值写入标识符中。因此,之后,即使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挤踏,第三传感器53关闭,计算机62也能够从标识符的值理解后续介质P2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
并且,如图45所示,在重叠动作的途中,如果第三传感器53启动(即,标识符=1),则判定为该重叠动作成功,另一方面,在重叠动作的途中,如果第三传感器53不启动(即,标识符=0),则判定为该重叠动作失败。此外,在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通过非正常经过被输送时,由于即使后续介质P2挤踏,也不会按压位于凹部564的深处的第三传感器53的操纵杆53A至其启动,因此,计算机62不会误判定。
在此,重叠动作中有先行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挤踏,并按压凹部564内的操纵杆53A而使第三传感器53启动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即使后续介质P2通过离开向导面56A的不适当的经过被输送,计算机62也有将基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挤踏的第三传感器53的启动当成后续介质P2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来认识的危险。
因此,如图46所示,在输送经过上设定包括第三传感器53的检测位置的规定距离的检测范围SA,只限于在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于检测范围SA内时,使第三传感器53有效。检测范围SA的下限(在图46为左端的入口位置)和上限(在图46为右端的出口位置)被按如下所示设定。其中,下限是检测范围SA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界限位置,上限是检测范围SA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界限位置。当后续介质P2的前端到达检测范围SA的下限时,检测范围SA的下限被设定为先行介质P1的后端已经通过了能够利用第三传感器53检测的位置的位置。并且,检测范围SA的上限被设定为能够从前端使规定长度的部分作为检测对象的位置,以使即使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挤踏,只要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就能够检测。
其中,在图46所示的例子中,检测范围SA的下限被设定在第一传感器51检测后续介质P2的前端并由关闭转换至启动时的位置。并且,检测范围SA的上限被设定在比到达结束重叠动作的待机位置Yw更靠跟前(上游侧)的位置。在图46所示的例子中,检测范围SA的上限被设定在重叠动作的减速开始位置。
当检测了后续介质P2的前端的第一传感器51由关闭转换至启动,控制部50就通过根据第二计数器82开始来自于编码器43的检测信号的脉冲边缘的计数,取得从第一传感器51检测了后续介质P2的前端的时点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计数换算值)。而且,基于第二计数器82计算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只要在检测范围SA内,就使第三传感器53有效。也就是说,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只要在从到达检测范围SA的下限至通过了上限之间,就进行在正常经过检测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检测处理。然后,控制部50在基于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到达检测范围SA的下限之前认定第三传感器53无效,不进行检测处理。并且,控制部50从基于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通过检测范围SA的上限起,认定第三传感器53无效,不进行检测处理。
如图46所示,控制部50在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通过检测范围SA期间,如果第三传感器53启动(标识符=1),则如该图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在后续介质P2到达待机位置Yw之前,继续重叠动作。但是,如果在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通过检测范围SA期间,第三传感器53不启动(标识符=0),则控制部50在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上限的时点停止供给马达41的驱动,如该图实线所示那样,中断重叠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47至图52,对重叠供给方式的输送控制内容进行说明。该重叠供给方式包括重叠动作及重叠连续输送。
如图47所示,供给马达41被正转驱动后,通过供给辊28的转动从盒21被分离板157分离成一张并被送出的先行介质P1,沿转动的中间辊30的外周被输送后,被朝向输送辊对33供给。由于第一张介质P被供给时重叠动作没有进行,因此,基于第三传感器53的检测处理也不进行。然后,先行介质P1的前端触碰输送辊对33,进行偏斜矫正动作。
接下来,如图48所示,偏斜矫正动作之后,通过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先行介质P1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被喂入)。喂入以后,通过大体上交替地进行下述动作而推进印刷,即:在向托架36的扫描方向X的一次移动中(1经过中),从印刷头38喷射墨滴,在先行介质P1上进行1行份的印刷的印刷动作;以及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个(下一行)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随着印刷推进,先行介质P1被断续地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在该印刷的途中,在盒21内供给辊28接触后续介质P2之后,开始后续介质P2的供给。从盒21被分离板157分离成一张同时被送出的后续介质P2通过中间辊30的外周在与后续介质P2的后端隔开间隔的状态下被供给。然后,当先行介质P1的后端Y1离开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第一夹持位置NP1)的情况被第一传感器51检测到后,当时驱动中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速度从输送动作时的速度被转换为更高速的供给速度,开始后续介质P2的重叠动作(赶上供给动作)。
如图49所示,通过重叠动作,后续介质P2被从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处(第一夹持位置NP1)向切线方向送出,为被位于第一夹持位置NP1的下游附近的引导部件55引导向触碰向导面56A的方向(在该图为大致水平方向),而沿向导面56A被供给。这时,如图42所示,通过基于引导部件55的向导面的一对凹部55D和突出部55C的凹凸形状,后续介质P2一边形成起伏形状一边被引导。
如图44所示,如果被引导部件55引导的后续介质P2沿向导面56A通过正常经过(该图为实线)被供给,则第三传感器53启动。另一方面,如果被引导部件55引导的后续介质P2离开向导面56A通过非正常经过(该图为双点划线)被供给,则第三传感器53保持关闭状态。
这时,如图43所示,触碰向导面56A之后,在沿向导面56A被引导的过程中,后续介质P2形成山形的弯曲形状,其一部分进入凹部564按压操纵杆53A,因此,第三传感器53启动。另一方面,在离开向导面56A通过非正常经过(在该图为双点划线)被供给时,后续介质P2不会如在凹部564按压操纵杆53A一般进入凹部564。其结果,第三传感器53不启动。
而且,如图50所示,由于从第一传感器51检测了(启动→关闭)先行介质P1的后端的时点起,供给马达41只被按照目标输送量驱动并停止,因此,后续介质P2停止在其前端到达待机位置Yw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之后,结束了重叠动作的后续介质P2在待机位置Yw待机,直至对先行介质P1进行印刷最后一行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为止。然后,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开始前的规定时期,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则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供给马达41被正转驱动,如图51所示,进行后续介质P2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的偏斜矫正动作。
结束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如图45所示,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同步被驱动,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以相同的输送速度(圆周速度)被驱动。其结果,如图45及图52所示,进行在保持当时的重叠量LP(参照图51)的状态下以相同的输送速度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直至后续介质P2到达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重叠连续输送(图52)。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以下,参照图45、图47至图52等,对通过执行由控制部50内的计算机执行图53中以流程图表示的程序PR而进行的包括重叠连续输送的输送控制进行说明。
在步骤S311供给先行介质。也就是说,如图45所示那样,供给马达41在正转方向(CW方向)被驱动(正转驱动),通过供给辊28及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先行介质P1,进行先行介质P1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的偏斜矫正动作,先行介质P1的偏斜得到矫正。接下来,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和输送马达44的驱动同步进行,中间辊30及输送辊对33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转动,从而先行介质P1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
并且,在托架马达48被驱动,托架36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过程中,印刷头38喷射墨滴,对先行介质P1进行1行份(1次经过份)的印刷。之后,大体上交替地进行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和印刷1行份的1经过的印刷动作,推进对先行介质P1的印刷。
在步骤S312,判断下一个经过是否是最后经过。该判断在向印刷下一行的下一个经过的印刷位置输送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的开始前的时机进行。如果不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313,如果是最后经过,则进入步骤S326。
在步骤S313判断重叠动作实施是否已完毕。计算机62的存储部中具有若是重叠动作实施前则标记为“0”,若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标记为“1”的标识符,如果该标识符的值是“1”,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如果该标识符的值是“0”,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前。如果不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就进入步骤S314,如果是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则进入S323。
在步骤S314判断第一传感器是否已从启动切换至关闭。也就是说,先行介质P1的后端从第一夹持位置NP1通过,判断第一传感器51是否检测到了该后端。如果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向关闭切换,则进入步骤S315,如果未由启动向关闭切换,则进入步骤S323。此外,如果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切换至关闭,则计算机62使第一计数器81进行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
在步骤S315判断是否能够重叠。也就是说,判断成为进行重叠连续输送的前提条件的可重叠条件是否已成立。判断包括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位于可重叠区域LA内(LL≤Y1<LU)在内的空白条件、和包括印刷占空比在阈值以下这一印刷浓度条件在内的可重叠条件是否已成立。如果可重叠条件成立,则进入步骤S316,如果可重叠条件不成立,则进入步骤S323。
在步骤S316进行重叠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在第一传感器51由启动转换至关闭后(在S314为肯定判定),正转驱动供给马达41,通过供给辊28和中间辊30的转动,供给后续介质P2至待机位置Yw。在该供给过程中,计算机62在第一传感器51检测后续介质P2的前端并由关闭切换至启动时,让第二计数器82开始对表示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值进行计数的计数处理,从该计数值取得基于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在该重叠动作中,以比印刷中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输送速度输送后续介质P2,在该前端位置Y到达待机位置Yw之前,继续供给马达41的正转驱动。
在步骤S317,判断后续介质是否已到达待机位置。如果后续介质尚未到达待机位置Yw,则进入步骤S318,如果到达待机位置Yw,则进入步骤S323。
在步骤S318,判断第三传感器是否检测完毕。如果第三传感器53没有检测完毕,则进入步骤S319,如果第三传感器已检测完毕,则进入步骤S317。
在步骤S319,判断后续介质是否已超过检测范围的下限。详细而言,控制部50的计算机62判断基于由第二计数器82计数的计数值所表示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是否已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下限。如果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没有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下限,则返回步骤S317,如果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已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下限,则进入步骤S320。此外,如果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没有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下限,则第三传感器53变得无效,不进行检测处理。此外,如果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已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下限,则第三传感器53变得有效,就进行检测处理。
在步骤S320判断第三传感器是否已检测。如果第三传感器53检测,则返回步骤S317,如果第三传感器不检测,则进入步骤S321。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被引导部件55引导而形成山形的弯曲形状(图43的实线),在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时,该弯曲的一部分进入凹部564,使第三传感器53启动。如果第三传感器53启动,则计算机62使标识符成为“1”。另一方面,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通过离开向导面56A的非正常经过被输送时,第三传感器53不启动。这种情况下,标识符还是“0”。
在步骤S321,判断后续介质是否已超过检测范围的上限。详细而言,控制部50的计算机62判断基于由第二计数器82计数的计数值表示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是否已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上限。如果后续介质P2没有超过检测范围的上限,则返回步骤S317,如果后续介质超过检测范围的上限,则进入步骤S322。
在步骤S322中止重叠动作。也就是说,在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位于检测范围SA的区间,如果第三传感器53不检测(启动)时(在S320为否定判定),由于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变得没有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因此,在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上限的时点(在S321为肯定判定)使供给马达41的驱动停止,中止重叠动作。
在步骤S323,进行输送动作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也就是说,计算机62使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同步驱动,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例如,下一行是第一行时,先行介质P1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参照图7)。
在步骤S324,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计算机62通过驱动托架马达48,使托架36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1次经过份移动,在该1经过的移动过程中,印刷头38根据打印数据使墨滴从喷嘴382喷射出,在先行介质P1上进行印刷1次经过份的图像的印刷动作。
在步骤S325判断是否已结束1页的印刷。也就是说,判断是否已结束先行介质P1的所有行的印刷动作。如果没有结束1页的印刷,则返回步骤S312,如果结束1页的印刷,则进入步骤S332。
在返回步骤S312的情况下,之后,重复步骤S312至S325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312成为最后经过为止。这时,如果实施重叠动作已完毕(标识符=“1”),则通过大体上交替进行至下一行的输送动作(S323)和向该下一行的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S324),对先行介质P1的印刷得以推进。另一方面,如果实施重叠动作没有完毕(标识符=“0”),在到达最后经过前(在S312为否定判定),得以传感器51由启动转换至关闭(在S314为肯定判定)且可重叠条件成立时(在S315为肯定判定),进行重叠动作(S316)。如此地,在成为最后经过之前,如果第一传感器51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且当时可重叠条件成立,则开始重叠动作(S316)。
而且,结束最后经过的前一个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返回步骤S312,判断下一个经过是否是最后经过。该判断在从最后经过(第n次经过)的前一个经过(第n-1次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时点到向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的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开始时点的期间内进行。下一个经过成为最后经过后,进入步骤S326。
在步骤S326,判断重叠动作实施是否已完毕。计算机62根据标识符的值判定是否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成。即,如果标识符的值是“1”,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毕,如果标识符的值是“0”,则判断为重叠动作尚未完毕。如果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成,则进入步骤S327,如果重叠动作实施未完成,则进入步骤S323。
由于如果重叠动作未实施,就不能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进行输送动作(S323)直至下一行(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从而进行1行份(最后经过的1行份)的印刷动作(S324)。如此地,完成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结束先行介质P1的1页的印刷之后(在S325为肯定判定),在步骤S332,进行排出先行介质的排出动作。计算机62驱动供给马达41及输送马达44,排出先行介质P1。如此地,在完成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一次例行程序之后,此前的后续介质P2成为先行介质P1,第三张成为新的后续介质P2。然后,计算机62为下一页的印刷而再次执行图53所示的印刷控制例行程序,在步骤S311,此前的后续介质P2作为新的先行介质P1,进行该供给动作。这时,由于第一张先行介质P1已经排出完毕,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供给就在两者之间隔开间隔进行。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经过是最后经过(在S312为肯定判定),且重叠动作实施已完成(在步骤S326为肯定判定)时,进入步骤S327,进行以下处理。
在步骤S327,在下一行之前进行输送动作。也就是说,计算机62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以相同的输送速度使供给辊28、中间辊30、输送辊对33及排出辊对34转动,输送先行介质P1至下一行的印刷位置。
在步骤S328,进行1次经过份的印刷动作。详细而言,计算机62驱动托架马达48,使托架36进行最后经过的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通过从印刷头38的喷嘴382喷射墨滴来印刷最后一行。
在步骤S329,判断是否能够重叠连续输送。其中,判断结束了重叠动作的后续介质P2是否处于在待机位置Yw待机的重叠准备完毕的状态。如果能够重叠连续输送,则进入步骤S330,如果不能重叠连续输送,则进入步骤S332。此外,除了处于重叠准备完毕的状态以外,也可以从基于现在的介质P1、P的位置信息的实际的介质P1、P2的位置,进行例如先行介质P1的后端位置Y1是否处于满足LL≤Y1<LU的条件的位置的判断等,确认介质的位置处于能够实施重叠连续输送的位置,至少结合一个条件的成立与否来判断。
在步骤S330,进行偏斜矫正动作。详细而言,在为结束将先行介质P1输送至最后经过的印刷位置的输送动作而停止输送马达44的驱动之后,计算机62驱动托架马达48进行印刷动作。在该印刷动作中的输送马达44的驱动停止中,通过使供给马达41驱动,让后续介质P2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进行矫正后续介质P2的偏斜的偏斜矫正动作。
接着,在下一个步骤S331实施重叠连续输送。即,在结束了向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之后的托架马达48的减速中,进行同步地驱动供给马达41和输送马达44,在保持当时的重叠量的状态下以相同的速度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图45的阴影部分)。由此,后续介质P2在保持与先行介质P1的重叠量的状态下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如此地,如图45所示那样,第一张的最后一行的印刷结束后,第一张介质P1和第二张介质P2在保持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空白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状态下被同时输送,第二张介质P2被喂入印刷开始位置。这种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下,在通过一个动作推进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的基础上,喂入后续介质P2至印刷开始位置时的输送量比在与先行介质P1之间隔开间隔地喂入后续介质P2的普通供给方式时的输送量相对更少也可以。其结果,向先行介质P1的印刷结束后,能够迅速地开始后续介质P2的印刷。因此,重叠供给方式的情况相比普通供给方式,印刷的吞吐量更能提高。
另一方面,在步骤S332,进行先行介质的排出动作。这时,后续介质P2在进行了重叠动作的情况下,位于待机位置Yw,在没有进行重叠动作的情况下,位于比待机位置Yw更靠近上游侧。因此,即使输送马达44被驱动,输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转动,也只有先行介质P1被排出,后续介质P2在当时的位置待机。
此外,在有下一页的情况下,结束排出动作之后,进行步骤S311的下一页的介质P的供给动作。但是,由于下一个介质(上一次的后续介质P2)停止在比待机位置Yw稍微偏上游侧的位置上,因此,通过进行先行介质P1(上一次的后续介质P2)的供给动作,将新的(第二页的)先行介质P1喂入在印刷开始位置。此外,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时,如果后端位置Y1位于以规定距离以上通过了第二夹持位置NP2的位置,则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中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动作,也可以在先行介质P1的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完成之后,在保持间隔开先行介质P1的排出和后续介质P2的喂入的状态下进行。此外,在先行介质P1的排出途中,也可以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通过输送辊对33并确保一定的间隔的时机,计算机62开始供给马达41的驱动,开始向偏斜矫正已完毕的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位置的输送。此外,在重叠动作中最后经过的印刷开始时,也可以通过让后续介质P2的前端就那样触碰转动停止中的输送辊对33,同时进行重叠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
根据以上详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所示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1)在作为第一辊的一例的中间辊30和作为第二辊的一例的输送辊对33之间的位置设置作为传感器的一例第三传感器53,其能够检测重叠动作的通过正常经过输送中的后续介质P2且能够检测通过正常经过以外的经过输送中的后续介质P2。在根据第三传感器53的检测结果检测了重叠动作时通过正常经过输送中的后续介质P2的情况下,在该重叠动作结束之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另一方面,在由于重叠动作时不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因而第三传感器53不能检测后续介质P2的情况下,在该重叠动作结束之后,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重叠动作时后续介质P2沿不合适的输送经过而行,而在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顺序上下反转,或先行介质P1的后端和后续介质P2的前端冲撞等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所导致的印刷质量的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2)控制部50取得基于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上述供给马达41构成由第一传感器51作为第一传感器的一例检测后续介质P2的前端从中间辊30的夹持位置NP1脱离的情况时的输送部。控制部50在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到达检测范围SA的下限之前,不进行利用第三传感器53通过正常经过检测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的检测处理,如果超过检测范围SA的下限,就进行检测处理。因此,能够防止将第三传感器53检测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挤踏的情况,当成检测了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的误检测。
(第一实施方式-3)控制部50在基于从第一传感器51检测了后续介质P2的前端时开始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到达第三传感器53的检测范围SA的上限之前,进行检测后续介质P2的检测处理,如果超过上限,就停止检测处理。因此,能够防止将第三传感器53检测了有序介质P2的前端部的挤踏的情况,当成检测了重叠动作中的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的误检测。
(第一实施方式-4)如果基于从第一传感器51检测了后续介质P2的前端时开始的供给马达41的驱动量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位置Y2位于第三传感器53的检测范围SA内,则控制部50进行后续介质P2的检测处理,如果不在检测范围SA内,则停止基于第三传感器53的后续介质P2的检测处理。因此,无论后续介质P2有没有通过正常经过输送,都能容易地回避将检测了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挤踏的情况,当成检测了在重叠动作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的误检测。
(第一实施方式-5)印刷装置12具备:向导面56A,能够在中间辊30和输送辊对33之间在进行重叠动作时沿正常经过引导后续介质P2;引导部件55,配置在比中间辊30的第一夹持位置NP1更靠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将后续介质P2引导至与向导面56A交叉的方向。前端通过了中间辊30的夹持位置NP1的后续介质P2配置在比夹持位置NP1靠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通过引导部件55,后续介质P2被引导至与向导面56A交叉的方向,到达向导面56A之后,沿向导面56A通过正常经过被输送。通过沿着向导面56A输送,能够按照正常的重叠顺序在先行介质P1上重叠后续介质P2。并且,离开向导面56A没有通过正常经过输送时,不被第三传感器53检测。因此,在没有沿向导面56A输送,且在重叠动作中有可能后续介质P2没有正确重叠在先行介质P1上时,能够中止重叠连续输送。其结果,能够回避在重叠动作失败的重叠错误的状态下进行了重叠连续输送时发生的印刷错误或介质堵塞。
(第一实施方式-6)引导部件55构成引导后续介质P2使其向向导面56A成为凸状弯曲的状态。向导面56A上设置有能够让后续介质P2的呈凸状弯曲的部分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564,第三传感器53检测进入凹部564的后续介质P2的呈凸状弯曲的部分。如果后续介质P2正常被输送,则后续介质P2的在宽度方向上呈凸状弯曲的部分进入向导面56A的凹部564,后续介质P2被第三传感器53检测。因此,在后续介质P2不被引导部件55适当引导没有呈凸状弯曲时,以及没有沿向导面被输送时,不被第三传感器53检测。因此,能够很好地区别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和不是这样的后续介质P2,从而检测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
(第一实施方式-7)引导部件55具有:在与后续介质P2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一对凹部55D、配置在一对凹部55D之间作为凸部的一例的突出部55C。因此,在后续介质P2被引导部件55引导时,通过触及配置在一对凹部55D之间的突出部55C,能够使后续介质P2在宽度方向X上呈凸状弯曲。
(第一实施方式的2)
接下来,参照图54A、图54B及图55,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54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2进行从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下侧重叠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的下重叠。印刷装置12具有:在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01的夹持处的紧挨下游侧的位置以向斜下方倾斜的姿势配置用于下重叠的引导部件55,形成支承被引导部件55向斜下方引导的后续介质P2的用于下重叠的下经过的下侧向导面571。下侧向导面571具有:形成位于靠近该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用于下重叠的下经过的凹状的第一向导面部571A、为大致水平地向输送辊对33的夹持处引导而支承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第二向导面部571B、连接第一向导面部571A和第二向导面部571B的斜面571C。凹状的第一向导面部571A的底面比第二向导面部571B位于更低处。第一向导面部571A设置有作为第二传感器的一例的正常检测用的第三传感器531,其在重叠动作时能够检测通过沿第一向导面部571A的正常经过输送中的后续介质P2且不能检测通过离开第一向导面部571A的非正常经过输送中的后续介质P2。第三传感器531的操纵杆531A从第一向导面部571A稍微突出,沿下侧向导面571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重叠动作中的后续介质P2能够按压操纵杆531A使第三传感器531启动。
此外,和第一实施方式的1中说明的同样,也可以使用在引导过程中能够引导后续介质P2呈向下凸的弯曲形状的引导部件55。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向导面部571A设置让后续介质P2的向下凸的弯曲部分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第三传感器531被构成为能够利用操纵杆531A检测向下凸的弯曲的后续介质P2中进入凹部的部分即可。
在与向导面571相对的上方位置比输送辊对33的夹持处更高的位置上设置有上侧向导面566。上侧向导面566在重叠动作时作为限制通过非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的限制面而发挥作用。在上侧向导面566的靠近输送方向Y的下游的地方设置有在重叠动作时通过非正常经过输送,向比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更上侧处进入,能够检测受上侧向导面566限制的后续介质P2的异常检测用的第三传感器532。第三传感器532具备从上侧向导面566稍微突出的操纵杆532A。
如图54A所示,重叠动作时,后续介质P2通过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01的转动,在被送出的过程中,被位于其下游的引导部件55向斜下方引导,沿下侧向导面571被引导。在后续介质P2沿下侧向导面571的第一向导面571A通过正常经过输送时,该后续介质P2被第三传感器531检测。如此地,通过正常经过进行重叠动作时,如图54B所示,通过重叠动作被供给至该图所示的待机位置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从下侧对被第二向导面部571B支承的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重叠。然后,在进入规定的重叠连续输送开始时期之后,当第三传感器531在重叠动作中启动时,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所谓的规定的重叠连续输送开始时期,是比先行介质P1的输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靠近上游侧的部分的长度变成不足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长之后的最初的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机。但是,当前一个印刷动作不是最后经过时,在先行介质P1的输送动作时,后续介质P2也在保持重叠量的状态下被同时输送,结束最后经过之后,进行在保持重叠量的状态下同时输送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连续输送。
另一方面,如图55所示,例如,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向下侧卷曲,且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向上侧卷曲的情况下,重叠动作时,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窜上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上侧,后续介质P2通过非正常经过(即,异常经过)被输送。这种情况下,正常检测用的第三传感器531不启动,通过由触及上侧向导面566而被限制的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按压异常检测用的第三传感器532的操纵杆,该第三传感器532启动。如此地,在第三传感器531关闭且第三传感器532启动的情况下,之后,即使进入规定的重叠连续输送开始时期,也不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因此,尽管重叠动作失败,也能够降低因进行了重叠连续输送而导致的印刷错误或介质堵塞所发生的频度。
因此,即使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2之中,先行介质P1和后续介质P2的重叠顺序也只有下重叠,因而能够得到和上述(1-1)至(1-7)同样的效果。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所示的方式。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1、2中,引导部件55的导引面也可以是在对应于宽度方向X的中间部分,即介质P的宽度方向X的中间部分的位置具备一个山形的凸部的形状。
·也可以去掉顶璧部56的向导面56A的凹部564,将向导面56A作为斜面。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三传感器53的操纵杆53A从向导面56A的斜面突出,构成能够检测沿着由斜面形成的向导面56A通过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且不能检测通过离开向导面56A的非正常经过输送的后续介质P2的第三传感器53。
而且,相关发明1、相关发明2、相关发明3、第一实施方式也都可以变更为如下所示的方式。
·在所述各所述方式中,判定可重叠条件是否成立的处理,也可以在重叠动作之后进行。例如,如果是在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的开始前或到达判定位置之前,就开始重叠动作,在从停止在待机位置Yw起至最后经过的印刷动作开始的期间,进行重叠动作是否已完毕的判定、以及可重叠条件成立与否的判定。然后,在两个条件均成立时,控制部50进行重叠连续输送。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重叠连续输送的开始时期不限于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后。也可以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的前一个行或前两行的印刷动作结束时点开始重叠连续输送。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长已知,且初次变成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只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区域上的位置关系的印刷动作时,进行偏斜矫正动作,在下一个输送动作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即可。这些情况下,重叠连续输送开始之后,在先行介质P1到达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的位置之前通过重叠连续输送进行输送动作,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至后续介质P2的印刷开始位置。根据这些构成,能够更多地确保重叠量,有助于印刷的吞吐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偏斜矫正动作不限于进行重叠连续输送之前的印刷行(例如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中(最后经过中)。也可以在比进行重叠连续输送的印刷行(例如最后一行)前一个以上的印刷动作中(经过中)进行偏斜矫正动作。总之,偏斜矫正动作只要在最后一行的印刷动作之前结束即可。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比输送辊对33靠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设置在通过供给马达41驱动的同时通过离合器连接至供给马达41的动力传输经过上的阻挡辊对,通过让后续介质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状态的阻挡辊对,事前进行偏斜矫正。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事前将已被偏斜矫正的后续介质P2配置在待机位置Yw,因此,如果能够在最后经过的结束之前让后续介质P2停止在待机位置Yw,就能够进行重叠连续输送。并且,也可以将该构成应用于线式打印机。在线式打印机中,印刷部在一次1行(1带)地逐一对以一定速度输送的先行介质P1印刷的同时推进印刷。在不妨碍先行介质P1的输送的状态下,暂时停止阻挡辊的转动,使后续介质P2的前端触碰转动停止中的阻挡辊对,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然后,在变成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只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空白区域的状态之后的时机,通过利用阻挡辊对的转动开始后续介质P2的输送,从而进行重叠连续输送。此外,下重叠的情况下,在变成只有后续介质P2的前端空白区域重叠在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状态之后的时机,通过利用阻挡辊对的转动开始后续介质P2的输送,从而进行重叠连续输送。
·也可以是下述构成,即:在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Y平行的两个侧边设置从两侧依靠引导矫正介质P的偏斜矫正的偏斜矫正装置,不进行触碰输送辊对33或阻挡辊对的偏斜矫正动作。例如,在线式打印机中,如果使用该偏斜矫正装置,为进行后续介质P2的偏斜矫正动作也可以让先行介质P1暂时停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在仅示出上重叠的例子的相关发明1、相关发明2、相关发明3、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重叠动作中,也可以采用通过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送入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下侧,使重叠顺序上下倒转的下重叠。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先行介质的后端部的下侧以出现缝隙的状态设置引导先行介质P1的上侧的输送向导(例如,向导面56A)、和为将后续介质P2的前端部送入先行介质P1的后端部的下侧的间隙而引导后续介质P2的下侧的输送向导(例如,向导面57A)。
·介质装载部不限于盒,也可以是供给托盘。例如,图3中设置朝向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之间向下游侧且下方倾斜延伸的供给通道、和打开设置在箱体153的上游侧(该图右侧)的侧面的开闭式的盖即露出的供给托盘。而且,也可以是通过供给通道、第一及第二夹持位置NP1、NP2供给装载在供给托盘上的介质P的构成。
·印刷装置不限于连续式打印机,也可以是印刷部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而在介质上印刷的横向走行打印机。
·在中间辊30的外周配置了能够夹持介质P的两个从动辊,但从动辊的配置数只要至少有一个即可。例如,可以配置一个从动辊,或配置三个或四个以上。
·控制部50进行的处理,不限于由执行程序的计算机62通过软件实现的构成,也可以例如由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ASIC等电子电路通过硬件实现,或通过软件和硬件的配合而实现。
·印刷装置除了喷墨方式以外,还有点阵击打方式及电子照片方式。此外,印刷装置也可以不是装在复合机内备用的装置,而是印刷专用设备。
·介质不限于纸张,也可以是树脂制造的薄膜或薄片、树脂和金属的复合膜(层压板)、织品、非织造布、金属箔、金属薄膜、陶瓷薄片等介质。
·印刷装置不限于在纸张等平面状的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也可以是例如根据喷墨方式喷射树脂液滴而形成三维立体物的三维立体物成型用的印刷装置。这种情况下,介质可以是树脂液滴的喷射对象的衬纸或薄片状基板。
·相关发明1、相关发明2、相关发明3、第一实施方式只要构成上没有矛盾,可以全部组合,或至少组合两个,或只实施一个。
Claims (6)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输送介质,并且具有第一辊和位于比所述第一辊更靠近所述介质的输送经过的下游侧的第二辊;
印刷部,在所述输送部输送的介质上印刷;
控制部,进行下述动作,即:重叠动作,控制所述输送部以及所述印刷部,并且以比被所述输送部先输送的介质即先行介质的输送速度更高速的供给速度供给在所述先行介质之后被输送的介质即后续介质,将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和所述先行介质的后端部重叠;和重叠连续输送,在所述先行介质的印刷结束后,在原样保持所述先行介质和所述后续介质的重叠状态下,一起输送所述先行介质和所述后续介质;以及
传感器,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的位置,当所述后续介质按照为使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能够重叠在所述先行介质的被印刷侧的后端侧的轨迹被输送时,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出所述后续介质时进行所述重叠连续输送,在没有检测出所述后续介质时不进行所述重叠连续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从所述第一辊脱落的上游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是相对于该上游传感器位于所述输送经过的下游的下游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从所述上游传感器检测出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时起的所述输送部的驱动量的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位置到达所述下游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上游侧界限位置之前,不进行利用所述下游传感器检测所述重叠动作中的所述后续介质的检测处理,如果超过所述上游侧界限位置,则进行所述检测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从所述第一辊脱落的上游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是相对于该上游传感器位于所述输送经过的下游的下游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从所述上游传感器检测出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时起的所述输送部的驱动量的所述后续介质的前端位置到达所述下游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下游侧界限位置之前,进行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检测处理,如果超过所述下游侧界限位置,则停止所述检测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向导面,设置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在进行所述重叠动作时能够沿设想的所述轨迹引导所述后续介质;以及
导引部件,配置在比所述第一辊能够夹持介质的至少一个夹持处中的最终夹持处更靠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向面对所述向导面的方向引导所述后续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引部件向所述向导面引导所述后续介质使其成为凸状弯曲的状态,
对所述向导面设置能够让所述后续介质的呈所述凸状弯曲部分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后续介质的呈所述凸状弯曲的部分中进入了所述凹部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引部件具有:排列在与所述后续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一对凹部;以及配置在一对所述凹部之间的凸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69835 | 2016-03-30 | ||
JP2016069835A JP6705257B2 (ja) | 2016-03-30 | 2016-03-30 | 印刷装置 |
JP2016069836A JP6668884B2 (ja) | 2016-03-30 | 2016-03-30 | 印刷装置 |
JP2016-069834 | 2016-03-30 | ||
JP2016069833A JP2017177617A (ja) | 2016-03-30 | 2016-03-30 | 印刷装置 |
JP2016-069833 | 2016-03-30 | ||
JP2016069834A JP2017177618A (ja) | 2016-03-30 | 2016-03-30 | 印刷装置 |
JP2016-069836 | 2016-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65151A true CN107265151A (zh) | 2017-10-20 |
CN107265151B CN107265151B (zh) | 2020-07-14 |
Family
ID=59958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92185.4A Active CN107265151B (zh) | 2016-03-30 | 2017-03-28 | 印刷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55402B2 (zh) |
CN (1) | CN107265151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04319A (zh) * | 2020-01-31 | 2021-08-0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记录介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
CN113815324A (zh) * | 2020-06-18 | 2021-12-2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14981092A (zh) * | 2020-01-21 | 2022-08-30 | 株式会社理光 | 送纸装置和包含该送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CN115022478A (zh) * | 2021-03-04 | 2022-09-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积载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210065A1 (en) * | 2016-01-25 | 2017-07-27 | Fuji Xerox Co., Ltd. | Shaping apparatus |
JP6892629B2 (ja) | 2017-03-22 | 2021-06-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077789B2 (ja) * | 2018-05-30 | 2022-05-3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BE1026562B1 (nl) * | 2018-08-22 | 2020-03-26 | Drukkerij Voet Bvba | Werkwijze en systeem voor het verhogen van de printkwaliteit |
JP7512634B2 (ja) | 2020-03-24 | 2024-07-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WO2022086514A1 (en) * | 2020-10-21 | 2022-04-2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media rollers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869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N103660554A (zh) * | 2012-09-05 | 2014-03-26 | 卡西欧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20140265106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4349657A (zh) * | 2013-07-31 | 2015-02-1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
CN104908460A (zh) * | 2014-03-10 | 2015-09-16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291608A (zh) * | 2014-06-04 | 2016-02-03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打印设备的控制方法 |
US20160052311A1 (en) * | 2014-08-25 | 2016-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71405A (ja) | 2009-05-19 | 2010-12-0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3073B2 (ja) | 2014-06-04 | 2018-08-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2017
- 2017-03-21 US US15/464,457 patent/US101554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3-28 CN CN201710192185.4A patent/CN1072651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869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N103660554A (zh) * | 2012-09-05 | 2014-03-26 | 卡西欧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20140265106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4349657A (zh) * | 2013-07-31 | 2015-02-1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
CN104908460A (zh) * | 2014-03-10 | 2015-09-16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291608A (zh) * | 2014-06-04 | 2016-02-03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打印设备的控制方法 |
US20160052311A1 (en) * | 2014-08-25 | 2016-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81092A (zh) * | 2020-01-21 | 2022-08-30 | 株式会社理光 | 送纸装置和包含该送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US12049373B2 (en) | 2020-01-21 | 2024-07-30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
CN113204319A (zh) * | 2020-01-31 | 2021-08-0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记录介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
CN113204319B (zh) * | 2020-01-31 | 2023-06-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装置、记录介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
CN113815324A (zh) * | 2020-06-18 | 2021-12-2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15022478A (zh) * | 2021-03-04 | 2022-09-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积载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CN115022478B (zh) * | 2021-03-04 | 2023-06-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积载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65151B (zh) | 2020-07-14 |
US20170282606A1 (en) | 2017-10-05 |
US10155402B2 (en) | 2018-1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65151A (zh) | 印刷装置 | |
CN107264079A (zh) | 印刷装置 | |
CN101468558B (zh) | 记录装置中的介质递送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 |
JP5814552B2 (ja) |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
CN101134403B (zh) | 印刷装置及用于连续印刷的印刷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 | |
JP484724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その装置によるインク予備吐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23681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26623B2 (ja) | 記録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KR20070101816A (ko) | 인쇄 장치, 컴퓨터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인쇄시스템, 및 잉크 토출 방법의 결정 방법 | |
CN101468557B (zh) | 记录装置中的介质进给方法及记录装置 | |
EP2644399B1 (e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curl reduction device, curl reduction method executed in the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ed for the apparatus | |
DE102014217682B4 (de) | Druck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korrigieren eines druckpositions-versatzes | |
US20110050778A1 (e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eeding method of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5971064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
US8955958B2 (e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ying recording medium for the same | |
US20240308251A1 (en) |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
JP5783748B2 (ja) | 印刷制御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04103709A1 (ja)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 |
JP464264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39155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7177619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17177617A (ja) | 印刷装置 | |
JP5640866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
WO2020222809A1 (en) |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utomated media trays | |
JP7415738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