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4044B - 液体盒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盒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4044B
CN107264044B CN201610875792.6A CN201610875792A CN107264044B CN 107264044 B CN107264044 B CN 107264044B CN 201610875792 A CN201610875792 A CN 201610875792A CN 107264044 B CN107264044 B CN 1072640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tridge
ink
liquid
specified portion
deform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757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4044A (zh
Inventor
温井康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盒和系统。液体盒包括:盒本体,限定液体腔室;液体供应部;可变形部件,相对于盒本体向上突出;和检测部件,具有被检测部。液体腔室被构造成使得其内部压力随着液体从液体腔室的流出而减小。可变形部件限定与液体腔室连通的内部空间,可变形部件能够变形使得内部空间的容积随着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的减小而减小。被检测部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第二位置处的被检测部与可变形部件接触,被检测部进一步能够随着可变形部件的变形而从第二位置移动到在第二位置下方的第三位置。

Description

液体盒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设置有能够随着可变形部件的变形而移动的可移动部件的液体盒。
背景技术
存在能够通过从喷嘴喷射存储在墨容器中的墨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传统的喷墨记录装置。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中的一个中,每次墨被消耗时能够附接新的墨盒以用于更换。
日本实用新型注册公告JP3156861公开了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的盒接收部中的墨盒。墨盒具有用于以光学方式允许检测墨的残余量的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可移动棒和软支撑帽,该可移动棒能够绕固定轴枢转地移动。当存储在墨袋中的墨被消耗时,墨袋收缩。当墨袋收缩时,软支撑帽也收缩,这引起可移动棒改变其枢转姿态。光学地检测可移动棒的枢转姿态的改变使得能够检测到在墨盒中墨已被消耗。
在上述墨盒中,因为软支撑帽的内部空间与墨袋连通,所以墨可以流入软支撑帽的内部空间中。因此,取决于在软支撑帽的内部空间中是否存在墨,软支撑帽的变形可以可能地变得不稳定。相应地,可移动棒取决于此改变其枢转姿态的、在墨袋中剩余的墨的量也变得不稳定,从而使得墨的残余量的准确检测是不可能的。
此外,优选地,在喷墨记录装置处检测到墨盒是否已经附接到盒接收部,因为能够利用这种检测来防止喷墨记录装置在墨盒未被附接时执行图像记录或者维护。
例如,当足够量的墨保留于墨盒中时,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传感器能够检测到附接到盒接收部的墨盒的可移动棒。因此,当传感器检测到可移动棒时,墨盒被确定为已经附接到盒接收部。然而,如果其墨已被消耗的墨盒将被附接到盒接收部,则传感器检测不到可移动棒,因为可移动棒的枢转姿态由于残余墨的量很少而已经改变。因此,如果所附接的墨盒具有在其中剩下的很少量的墨,则不能借助于可移动棒准确地检测墨盒到盒接收部的附接。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盒,该液体盒使得能够准确地检测液体的残余量,并且该液体盒独立于液体的残余量的检测地实现其到盒接收部的附接的检测。
为了达到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液体盒,所述液体盒包括:盒本体、液体供应部、可变形部件和检测部件。所述盒本体限定液体腔室,所述液体腔室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腔室中存储液体,所述液体腔室被构造成使得随着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腔室的流出,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被减小。所述液体供应部被构造成允许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腔室流出。所述可变形部件在所述液体盒的附接姿态中相对于所述盒本体向上突出,所述可变形部件限定与所述液体腔室连通的内部空间,所述可变形部件能够变形,从而随着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的减小,所述内部空间的容积被减小。所述检测部件具有经受外部检测的指定部,所述指定部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与所述可变形部件接触,所述指定部进一步能够随着所述可变形部件的变形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在所述第二位置的下方的第三位置。
优选地,在以上液体盒中,所述检测部件能够枢转,以将所述指定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
优选地,上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能够弹性变形,并且所述推压部件被布置在所述检测部件上,所述推压部件能够在变形状态和非变形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变形状态下的所述推压部件弹性变形,以产生朝向所述第三位置推压所述指定部的推压力。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以上液体盒中,所述可变形部件被构造成:只要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不小于规定水平,所述可变形部件就抵抗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将所述指定部维持在所述第二位置处。
在上述液体盒中,还优选的是:所述检测部件能够绕枢转轴线枢转;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一端和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所述一端限定所述枢转轴线,所述另一端包括所述指定部;并且所述推压部件从所述延伸部向前延伸。
还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盒中,所述推压部件包括板弹簧。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板弹簧具有基端部,所述基端部被连接到所述检测部件;并且所述板弹簧从所述检测部件向前且向下延伸,并且所述板弹簧被弯曲,使得所述板弹簧在接收到外部力时能够弹性变形。此外,优选地,所述板弹簧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从所述板弹簧的所述基端部向前延伸。
优选地,所述盒本体包括:前壁,在所述前壁处设置所述液体供应部;后壁,所述后壁与所述前壁分离地设置;和上壁,所述上壁连接在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之间,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和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指定部被定位成相对于所述上壁较高。
上述液体盒可以被构造成被插入且安装在盒接收部中,所述盒接收部设有第一光学传感器和第二光学传感器,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学传感器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在与向前方向及向上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发射光。在这个液体盒中,优选地,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插入所述盒接收部中期间阻挡或者衰减从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发射的光;并且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完成所述液体盒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安装时阻挡或者衰减从所述第二光学传感器发射的光。
在这个液体盒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由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检测到的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提供关于所述液体盒是否被安装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信息;并且已经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的所述指定部提供关于存储在所述液体腔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信息。
上述液体盒可以被构造成被插入且安装在盒接收部中,所述盒接收部在所述盒接收部中限定盒容纳空间,并且所述盒接收部包括在所述盒容纳空间内在向后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在这个液体盒中,优选的是所述盒本体包括:前壁,在所述前壁处设置所述液体供应部,所述前壁面向与所述向后方向相反的向前方向;后壁,所述后壁与所述前壁分离地设置;和上壁,所述上壁连接在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之间。此外,这个液体盒优选地包括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检测部件上,在所述液体盒插入所述盒接收部中期间,所述推压部件在接触抵靠所述突出部时能够在所述向前方向上和所述向后方向上弹性变形,所述推压部件的弹性变形将所述指定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定位成离所述后壁比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离所述后壁近。
在这个液体盒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推压部件的弹性变形在所述推压部件中产生推压力,由于随着所述可变形部件的变形的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所述指定部进一步能够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定位成离所述后壁比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离所述后壁近。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包括以上液体盒和盒接收部的系统。上述液体盒在向前方向上被插入盒接收部中,液体盒在向后方向上被从盒接收部移除。盒接收部包括:第一光发射部;第二光发射部,所述第二光发射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发射部的后方;和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被构造成抵接在所述推压部件上。所述推压部件在接触抵靠所述抵接部时弹性变形,以产生朝向所述第三位置推压所述指定部的推压力,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在接收到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时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检测部件接触的所述可变形部件抵抗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限制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由于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所述可变形部件的变形使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插入所述盒接收部中期间阻挡从所述第一光发射部发射的光,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完成所述液体盒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安装时阻挡从所述第二光发射部发射的光。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提供包括以上液体盒和盒接收部的系统。上述液体盒在向前方向上被插入盒接收部中,液体盒在向后方向上被从盒接收部移除。盒接收部包括光发射部和抵接部,该抵接部构造成抵接在推压部件上。推压部件在抵靠抵接部接触时弹性变形以产生用于朝向第三位置推压指定部的推压力,与检测部件接触的可变形部件抵抗推压部件的推压力地限制处于第二位置的指定部移动到第三位置,处于第二位置的指定部构造成在盒在盒接收部中的附接状态下阻挡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
在这个系统中,优选的是:处于第三位置的指定部被施加以在向后方向上作用并且通过推压部件抵靠抵接部的接触而产生的推压部件的推压力;并且处于第三位置的指定部偏离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的路径地定位。
附图说明
在图中:
图1是概念地示出设置有可拆卸地容纳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的盒接收部110的打印机10的内部构造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盒接收部110的内部构造的竖直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的内部构造的竖直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墨盒30正被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时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相对于盒接收部110的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位置关系的竖直剖视图;
图5是示出当墨盒30已经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时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相对于盒接收部110的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位置关系的竖直剖视图;
图6是示出当自从墨盒30被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规定量的墨已被消耗时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相对于盒接收部110的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位置关系的竖直剖视图;
图7是示出打印机10的控制器1的电气相互作用的框图;
图8A是示出在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的插入期间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输出的信号的改变的时序图;
图8B是示出在存储在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中的墨被消耗时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输出的信号的改变的时序图;
图9是解释由控制器1执行以确定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是否已经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A至10D是概念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墨盒230的内部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其中图10A示出其中开口258打开的状态;图10B示出其中开口258关闭的状态;图10C示出其中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压力已经变成负的状态;并且图10D示出其中开口255打开的状态;并且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墨盒330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在参考附图时参考其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公开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中作出许多变型和变体。
在以下说明中,向前方向51被定义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的方向,并且向后方向52被定义为与向前方向51相反的方向,即,沿其从盒接收部110抽出墨盒30的方向。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是水平方向,但是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不需要是水平方向。
此外,向上方向54被定义为与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垂直的方向,并且向下方向53被定义为与向上方向54相反的方向。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向上方向54是竖直向上的并且向下方向53是竖直向下的,但是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不需要是竖直方向。
此外,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被定义为与向前方向51和向下方向53垂直的方向。更具体地,当墨盒30已经被接收在盒接收部110中时,即,当墨盒30处于附接姿态中时,并且当使用者在向前方向51上观察墨盒30时,即,当使用者从它的后侧观察墨盒30时,向右方向55是朝向右的方向并且向左方向56是朝向左的方向。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是水平方向,但是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不需要是水平方向。
1.第一实施例
将在参考图1至9时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墨盒30。
<打印机10的概要>
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适于使用墨盒30的打印机10。
打印机10构造成通过基于喷墨记录系统将墨滴选择性地喷射到片材上而形成图像。如在图1中所示,打印机10包括记录头21、墨供应装置100和墨管20,该墨管20将记录头21连接到墨供应装置100。墨供应装置100包括盒接收部110。盒接收部110能够在其中可拆卸地接收墨盒30(液体盒的实例)。
具体地,盒接收部110具有形成有开口112的一侧。墨盒30能够通过开口112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接收部110中,以及通过开口112在向后方向52上被从盒接收部110抽出。
墨盒30在其中存储打印机10能够使用其来打印的墨。当墨盒30已经完全地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时,墨盒30通过墨管20连接到记录头21。
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中,盒接收部110能够在其中容纳分别与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四种颜色对应的四种墨盒30。然而,为了简化解释,在图1及其解释中假设仅将一个墨盒30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
记录头21具有副罐28,副罐28用于暂时地存储通过墨管20从墨盒30供应的墨。记录头21还包括多个喷嘴29,根据喷墨记录系统通过所述多个喷嘴29选择性地喷射从副罐28供应的墨。更具体地,记录头21包括头控制板(未示出)和与喷嘴29一一对应的压电元件29A。头控制板构造成向压电元件29A选择性地施加驱动电压以便选择性地从喷嘴29喷射墨。
打印机10还包括片材盘15、片材馈送辊23、输送路径24、一对输送辊25、压板26、一对排出辊27和片材排出盘16。片材馈送辊23构造成将纸片材从片材盘15馈送到输送路径24上,并且输送辊25构造成在压板26上方输送片材。记录头21构造成在片材在压板26上方移动时将墨选择性地喷射到片材上,由此图像被记录在片材上。即,存储在已经完全地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的墨盒30中的墨能够由记录头21消耗。排出辊27适于接收已经在压板26上方经过的片材并且构造成将片材排出到布置在输送路径24的下游端上的片材排出盘16上。
<墨供应装置100>
如在图1中所示,墨供应装置100设置在打印机10中。墨供应装置100起向记录头21供应墨的作用。如上所述,墨供应装置100包括盒接收部110,该盒接收部110用于可拆卸地接收墨盒30。图1示出其中墨盒30已经被完全地接收在盒接收部110中的状态。
<盒接收部110>
盒接收部110包括外壳101和四组墨针102、基板120、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第二光学传感器122和抵接部125(见图2)。盒接收部110还包括多个触点124,在图2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触点。
外壳101具有盒状形状并且在其中限定内部空间103(见图2)。内部空间103被分割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布置的四个独立的空间。在这四个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中,分别能够接收与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四种颜色对应的四种墨盒30。每一个内部空间103是盒容纳空间的实例。
四个墨针102、四个基板120、四个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四个第二光学传感器122和四个抵接部125中的每一个是与每一个墨盒30对应地提供的。即,四个墨针102、四个基板120、四个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四个第二光学传感器122和四个抵接部125分别设置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对准。此外,四个墨针102、四个基板120、四个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四个第二光学传感器122和四个抵接部125分别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下文中为了简化解释,将仅描述四个墨针102、四个基板120、四个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四个第二光学传感器122和四个抵接部125中的各一个,而将省略对于其其余各三个的说明。
<外壳101>
外壳101限定盒接收部110的外形。具体地,外壳101包括顶壁115、底壁116和端壁117,该端壁117将顶壁115和底壁116连接。外壳101形成有开口112。具体地,顶壁115和底壁116分别限定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的顶板和底部。端壁117限定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在向前方向51上的端部。即,开口112布置成在向后方向52上面对端壁117。开口112能够暴露于当使用打印机10时使用者能够面对的表面(用户接口表面)。
如在图2中示出,顶壁115形成有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对准的四个上引导沟槽109,而底壁116形成有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对准的四个下引导沟槽109。当墨盒30通过开口112被插入外壳101中和被从外壳101移除时,墨盒3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被相应的上引导沟槽和下引导沟槽109引导。外壳101进一步包括三个分割板(未示出),该三个分割板将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分割成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伸长的四个独立的空间。墨盒30能够可拆卸地容纳在外壳101中限定的相应的空间中。
外壳101的开口112能够被盖(未示出)打开和关闭。这个盖附接到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延伸并且布置在开口112的下端的附近的枢转轴(未示出)。利用这种构造,盖能够在关闭开口112的关闭位置和打开开口112的打开位置之间绕枢转轴的轴线枢转地移动。当盖处于打开位置中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开口112将墨盒30插入外壳101中/从外壳101移除墨盒30。当盖处于关闭位置中时,使用者不能将墨盒30插入外壳101中/从外壳101移除墨盒30;并且使用者不能存取容纳在外壳101中的墨盒30。
在外壳101的开口112的上端的附近,设置了盖传感器118(见图7)。盖传感器118能够检测到盖传感器118是否与未示出的盖抵接。当盖处于关闭位置时,盖传感器118与盖的上端部接触,并且盖传感器118因此向控制器1输出检测信号。当盖不位于关闭位置处时,盖传感器118不输出检测信号。
<墨针102>
如在图2中所示,墨针102布置在外壳101的端壁117的下端部上。墨针102由树脂形成并且具有基本管状形状。具体地,墨针102在与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的墨盒30的墨供应部34(在以后描述)对应的位置处布置在端壁117处。墨针102从端壁117在向后方向52上延伸(突出)。
柱形引导部105设置成包围墨针102。引导部105从端壁117在向后方向52上突出并且具有敞开的突出端。具体地,墨针102位于引导部105的中心处。引导部105因此形成为允许墨盒30的墨供应部34被接收在引导部105中。
在向前方向51上将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期间,即,在墨盒30移动到接收在盒接收部110中的安装位置的动作期间,墨盒30的墨供应部34进入相应的引导部105中。在墨盒30被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时,墨针102进入墨供应部34的墨供应口71(见图3)中,由此将墨针102和墨供应部34连接。因此,存储在形成在墨盒30中的墨腔室36(见图3)中的墨能够通过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和形成在墨针102中的内部空间流入连接到墨针102的墨管20中。墨针102可以具有扁平形末端或者尖锐末端。
<基板120、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
如在图2中所示出,基板120布置为靠近外壳101的顶壁115。开口119形成在顶壁115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中心部中。基板120通过开口119暴露于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基板120例如由玻璃环氧树脂制成。
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安装在基板120上。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第一光学传感器的实例)相对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第二光学传感器的实例)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布置。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从基板120向下延伸以通过开口119进入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中。
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包括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布置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彼此面对。光发射部布置在限定内部空间103中的四个空间中的相应的一个空间的右端部处。光接收部布置在限定内部空间103中的四个空间中的相应的一个空间的左端部处。分别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的右位置和左位置可以被相反地布置。
第二光学传感器122包括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布置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彼此面对。光发射部布置在限定内部空间103中的四个空间中的相应的一个空间的右端部处。光接收部布置在限定内部空间103中的四个空间中的相应的一个空间的左端部处。分别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的右位置和左位置可以被相反地布置。
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通过电路电连接到打印机10的控制器1(见图1和7)。控制器1的细节将在以后描述。
<抵接部125>
如在图2中所示出,抵接部125(突出部和抵接部的实例)在靠近顶壁115的位置处设置在端壁117上。抵接部125从外壳101的端表面117在向后方向52上突出。在将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期间,抵接部125能够抵靠墨盒30的板弹簧96(见图3)。
<触点124>
如在图2中所示出,多个触点124在抵接部125上方的位置处设置在外壳101的顶表面115上。触点124能够电连接到附接到盒接收部110的墨盒30的IC板66的电极67(见图3)。触点124的数目和布置被确定为对应于电极67的数目和布置。控制器1(在以后描述)能够因此通过触点124电连接到IC板66。
<锁定棒126>
如在图2中所示出,锁定棒126被设置为靠近顶壁115和开口112从而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延伸。锁定棒126是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延伸的棒状部件。例如,锁定棒126是金属柱状部件。锁定棒126具有分别固定到限定外壳101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两端的壁的、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两端。
锁定棒126起将附接到盒接收部110的墨盒30保持在它的安装位置处的作用。已经插入盒接收部110中的墨盒30与锁定棒126接合。所插入的墨盒30因此被保持在盒接收部110中。
<墨盒30>
墨盒30构造成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接收部110中并且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墨盒30还构造成在向后方向52上从盒接收部110移除。在本实施例中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是水平的。
墨盒30是构造成在其中存储墨的容器。如在图3中所示,墨盒30包括盒本体61、检测部件63和可变形部件65。
<盒本体61>
在图3中所示的盒本体61构成墨盒30的外形。如在图5和6中所示,当墨盒30附接到盒接收部110时(在附接姿态中),盒本体61处于图3中所示的定向中。在墨盒30的附接姿态中,盒本体61具有基本扁平形状,具有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的高度、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宽度和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长度,宽度小于高度和长度。即,盒本体61具有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长度,在墨盒30的附接姿态中,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是水平的。
盒本体61包括前壁81、后壁82、上壁83、下壁84和一对侧壁(未示出)。前壁81(前壁的实例)面向向前方向51。即,前壁81是构造成以下的壁: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接收部110时(处于附接姿态中)在向前方向51上面对盒接收部110的端壁117。后壁82(后壁的实例)相对于前壁8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布置以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与前壁81相对。上壁83(上壁的实例)连接前壁81、后壁82和该两个侧壁的上端部。下壁84连接前壁81、后壁82和该两个侧壁的下端部。侧壁分别构成盒本体61的右表面和左表面。前壁81、后壁82、上壁83、下壁84和两个侧壁限定墨盒30的内部空间。
在附接姿态中,上壁83水平延伸。上壁83具有阶梯形结构。更具体地,由于在上壁83上形成的阶梯,上壁83的向后部(从阶梯向后布置的部分)形成为高于上壁83的向前部(从阶梯向前布置的部分)。在上壁83的向后部上,锁定部43设置成从其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锁定部43布置在上壁83的向后部(较高部分)上以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锁定部43相对于可变形部件65(在以后描述)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定位。锁定部43具有面向向后方向52的锁定表面42。锁定表面42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延伸。锁定表面42是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接收部110时能够在向后方向52上接触盒接收部110的锁定棒126的表面。当锁定表面42在向后方向52上接触锁定棒126时,锁定部43和锁定棒126相互接合,由此保持安装在盒接收部110中的墨盒30。
操作部90在相对于锁定表面42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的位置处进一步设置在上壁83的向后部上。使用者操作操作部90以将墨盒30从盒接收部110移除出去。
在上壁83的向前部上,形成通孔91。具体地,通孔91由上壁83和侧壁限定。通孔91形成为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具体地,通孔91具有比检测部件63(在以后描述)的延伸部93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可移动范围更长的前后尺寸。如将在以后描述,检测部件63的延伸部93向上延伸以从下方穿过通孔91并且通过通孔91超过上壁83地在向上方向54上向上突出。
在盒本体61的上壁83上,还布置了IC板66。IC板66相对于检测部件63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布置。四个电极67设置在IC板66的上表面上。电极67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并且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被相互分离地布置。电极67例如是热电极、接地电极和信号电极。IC板66还包括电连接到分别的电极67的IC(未示出)。IC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并且例如在其中存储表示墨盒30的类型的数据诸如批号和制造日期。能够从外部检索存储在IC中的数据。具体地,当墨盒30附接到盒接收部110时,IC通过电极67电连接到打印机10的控制器1。在这种状态下,控制器1(见图1和7)能够检索存储在IC板66中的数据,并且基于从IC板66读出的数据指定所附接的墨盒30的类型。
此外,蓄存器62被容纳在盒本体61中。蓄存器62包括周壁86、侧壁85和膜(未示出)。周壁86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环形形状。侧壁85构成蓄存器62的右端。周壁86在向左方向56上从侧壁85突出。膜焊接到周壁86的突出端(左端)并且构成蓄存器62的左端。由周壁86、膜(未示出)和侧壁85包围的空间用作墨腔室36。换言之,周壁86限定墨腔室36的上、下、前和后表面,而侧壁85和膜分别限定墨腔室36的右表面和左表面。墨被存储在墨腔室36(液体腔室的实例)中。
当墨腔室36内部的压力变得低于其外部的压力时,膜在向右方向55上变形使得墨腔室36的容积减小。即,蓄存器62具有挠性。在其初始状态下墨腔室36内部的压力可以等于大气压力或者小于大气压力(即,减压状态),假如可变形部件65能够维持其膨胀状态。
在本实施例的蓄存器62由周壁86、膜和侧壁85构造时,蓄存器62可以形成为例如树脂袋。还可替代地,蓄存器62可以形成为盒本体61的一部分,或者可以与盒本体61分离地形成。
顺便提及,墨盒30的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不需要分别构造成一个平面。即,墨盒30的前表面能够是当在向后方向52上观察墨盒30时能够看到的;并且是相对于墨盒30的前后中心向前定位的任何表面(一个或者多个)。墨盒30的后表面能够是当在向前方向51上观察墨盒30时能够看到的;并且是相对于墨盒30的前后中心向后定位的任何表面(一个或者多个)。墨盒30的上表面能够是当在向下方向53上观察墨盒30时能够看到的;并且是相对于墨盒30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的中心向上定位的任何表面(一个或者多个)。墨盒30的下表面能够是当在向上方向54上观察墨盒30时能够看到的;并且是相对于墨盒30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的中心向下定位的任何表面(一个或者多个)。这同样适用于侧表面。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从阶梯向后定位的上壁83的向后部被布置成高于上壁83的向前部时,上壁83可以构造成没有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的水平差。
墨供应部34(液体供应部的实例)设置在前壁81的下部上以从其在向前方向51上突出。墨供应部34具有基本柱形形状并且具有在其中限定的内部空间。墨供应部34具有其中形成墨供应口71的前端(突出端)。墨供应口71提供在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和墨盒30的外部之间的连通。墨供应部34具有形成有开口72的基端(后端)。开口72提供在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和墨腔室36之间的连通。
在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内布置了阀(未示出)。作为默认状态,阀处于关闭状态下以防止墨腔室36中的墨从墨盒30流出。然而,在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期间,阀被通过墨供应口71正被插入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中的墨针102推动,由此将阀转变成打开状态。当阀打开时,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能够通过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和墨针102的内部空间流入连接到墨针102的墨管20中。
注意,墨针102具有形成有开口的侧表面。通过这个开口,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中的墨能够进入墨针102的内部空间中。
墨供应部34不限于所描绘的具有阀的构造。替代地,例如,墨供应口71可以被膜等关闭。在此情形中,在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时,墨针102可以突破膜,由此允许墨针102的末端通过墨供应口71进入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中。
<检测部件63>
检测部件63可移动地被盒本体61支撑。具体地,如在图3中所示出,检测部件63被设置成使得除了检测部件63的上端部之外,其主要部分被容纳在盒本体61内部。检测部件63的主要部分在在此处不存在蓄存器62的位置处、即在盒本体61内从蓄存器62向上和向前的位置处布置在盒本体61内。轴孔92形成在检测部件63中以接收设置在盒本体61的侧壁上的轴棒87。
更具体地,轴棒87被构成盒本体61的侧壁的上前部支撑。轴棒87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延伸。轴棒87插入轴孔92中。利用这种构造,检测部件63被盒本体61支撑从而能够绕轴孔92的中心(即图3中所示的轴棒87的轴线X)枢转地移动。轴棒87的这条轴线是枢转轴的实例。
检测部件63包括:延伸部93;被检测部94(指定部的实例),该被检测部94经受外部检测;重量部95;和板弹簧96(推压部件的实例),该板弹簧96由树脂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检测部件63由树脂一体地模制,但是检测部件63不需要被一体地模制。例如,延伸部93和被检测部94可以借助于相互装配而被连接。在检测部件63的以下说明中,方向是在假设检测部件63处于在图4中示出的状态下时定义的。
延伸部93基本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延伸。轴孔92形成在延伸部93的下端部中。轴孔92是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延伸的通孔。延伸部93的下端部在向下方向53上位于构成盒本体61的上壁83下方。延伸部93从其下端部在向上方向54上向上延伸以从下方穿过形成在上壁83中的通孔91。延伸部93具有上端部,该上端部在向上方向54上向上延伸时在向后方向52上朝向后弯曲。延伸部93的上端部相对于上壁83在向上方向54上向上突出。即,延伸部93的上端部位于上壁83上方。
]被检测部94设置在延伸部93的上端部上。即,被检测部94相对于盒本体61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布置。换言之,被检测部94相对于盒本体61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更加详细地,在向上方向54上,被检测部94定位于上壁83上方并且高于IC板66。被检测部94具有象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那样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的板状形状。被检测部94向上暴露从而允许对此进行外部和物理接入。然而,被检测部94可以例如被半透明盖覆盖。
被检测部94能够随着检测部件63的枢转移动而移动。更具体地,被检测部94能够从在图4中示出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在图5中示出的第二位置和在图6中示出的第三位置。处于第二位置的被检测部94相对于处于第一位置的被检测部94进一步在向下方向53上并且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下和向后)座落。处于第三位置的被检测部94相对于处于第二位置的被检测部94进一步在向下方向53上并且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下和向后)座落。
如在图4中所示出,处于第一位置的被检测部94相对于盒本体61的上壁83更高地定位,并且位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相应地,处于第一位置的被检测部94能够阻挡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在这种状态下,检测部件63与可变形部件65(在以后描述)分离。而且,当被检测部94处于第一位置时,板弹簧96接触抵接部125。
如在图5中所示出,处于第二位置的被检测部94仍然相对于盒本体61的上壁83更高地定位,并且现在位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相应地,处于第二位置的被检测部94能够阻挡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
如在图6中所示出,处于第三位置的被检测部94既不座落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也不座落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即,处于第三位置的被检测部94偏离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的路径或者偏离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发射的光的路径地定位。因此,处于第三位置的被检测部94既不阻挡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也不阻挡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
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分别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在被检测部94的右表面上入射,从被检测部94的左表面输出,并且然后到达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相应的光接收部。当被检测部94阻挡光时,在相应的光接收部处接收的光的强度(被检测部94的透射状态)变得小于预定强度,例如零。被检测部94可以完全地阻挡在向右方向55或者向左方向56上行进的光,或者可以部分地吸收光,可以折射光以改变其行进方向,或者可以完全地反射光。
如在图3中所示出,重量部95从延伸部93的下端部在向前方向51上延伸。即,重量部95相对于轴孔92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定位。由于重量部95的重量,检测部件63被推压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在图4中逆时针)枢转地移动。即,由于重量部95的重量,被检测部94被朝向第一位置推压。在本实施例中,在被检测部94被重量部95朝向第一位置推压时,可以省去重量部95,假如被检测部94能够由于检测部件63自身的重心的位置被朝向第一位置推压。
板弹簧96从延伸部93在延伸部93的下端部和上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在向前方向51上突出。即,板弹簧96具有基端部,该基端部连接到延伸部93的中间部。板弹簧96相对于轴孔92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并且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上和向前)定位。板弹簧96具有突出端部97(前端部),该突出端部97在向下方向53上朝向底部弯曲。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板弹簧96设置有接触部98。接触部98从板弹簧96的基端部向前延伸。如在图4中所示,接触部98具有前导端,该前导端在板弹簧96的前端部上方并且从板弹簧96的前端部向后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98和板弹簧96的一部分能够抵靠盒接收部110的抵接部125。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板弹簧96向前并且向下延伸并且弯曲使得在抵靠抵接部125接触时板弹簧96能够弹性变形。板弹簧96抵靠抵接部125的接触是施加到推压部件的外力的实例。
在图4中所示的状态下(当检测部件63处于第一位置时),接触部98抵靠盒接收部110的抵接部125。具体地,接触部98的前导端抵靠盒接收部110的抵接部125。接触部98抵靠抵接部125的接触推压检测部件63以在图4中顺时针枢转地移动,由此防止已经抵靠抵接部125的检测部件63被施加以在图4中逆时针作用的推压力。
优选地,接触部98优选地设置在检测部件63上。然而,可以不必设置接触部98。此外,在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期间,接触部98可以在板弹簧96做这些之前或者与板弹簧96做这些同时抵靠抵接部125。
在图5中所示的状态下(当检测部件63处于第二位置时),板弹簧96抵靠盒接收部110的抵接部。此时,板弹簧96的突出端部97形成其曲率半径小于其在图3中所示的其中板弹簧96不抵靠抵接部125的状态下的曲率半径的曲线。即,板弹簧96弹性变形。板弹簧96的这个弹性变形产生整体上在向后方向52上推压检测部件63的推压力。换言之,在板弹簧96中产生了朝向第三位置推压被检测部94的推压力。
注意,朝向第三位置推压被检测部94的板弹簧96的推压力大于朝向第一位置推压被检测部94的重量部95的推压力。
利用上述构造,板弹簧96能够在图5中示出的其中产生推压力的状态(变形状态)和图3中示出的其中不产生推压力的状态(非变形状态)之间改变其状态。
<可变形部件65>
可变形部件65布置在构成周壁86的上壁37上。可变形部件65由弹性材料诸如硅树脂或者橡胶形成。如在图3中所示出,可变形部件65在向下方向53上敞开并且具有在向上方向54上膨胀(隆起)的拱顶状形状。具体地,上壁37形成有通过其从下方插入可变形部件65的通孔38。可变形部件65从下方插入通孔38中并且与通孔38周围的上壁37形成紧密接触,由此将可变形部件65附接到上壁37。
在可变形部件65装配到上壁37的状态下,可变形部件65的上端通过盒本体61的通孔91向外部暴露。即,如在图5中所示,当墨盒30处于附接姿态中时,可变形部件65相对于盒本体61的上壁83(更具体地,上壁83的向前部)向上突出。可变形部件65具有通过通孔38与墨腔室36连通的内部空间。在墨腔室36内部的压力从图5中所示状态减小时,可变形部件65在向下方向53上弹性变形使得如在图6中所示其内部空间的容积减小。换言之,可变形部件65弹性变形,使得其在向上方向54上的膨胀随着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减小而变得更小。
可变形部件65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膜。可变形部件65的刚度高于焊接到周壁86的膜的刚度。即,当随着墨腔室36中的墨的流出,在墨腔室36内的压力减小并且墨腔室36被减压时,焊接到周壁86的膜在可变形部件65变形之前首先向内变形。而且,可变形部件65的刚度是足够高的从而不允许可变形部件65由于检测部件63的重量和/或板弹簧96的推压力而变形。即,可变形部件65能够针对板弹簧96的推压力维持与可变形部件65接触的处于第二位置的被检测部94,只要液体腔室36的内部压力不小于规定的水平。可变形部件65可以向盒本体61外部暴露,或者可以被容纳在盒本体61中。
<控制器1>
打印机10包括图7中所示的控制器1。控制器1例如包括CPU、ROM和RAM。控制器1可以以控制板的形式布置在打印机10的壳体内以起打印机10的控制器的作用。可替代地,控制器1可以以独立于打印机10的控制器的控制板的形式布置在外壳101上。控制器1连接到IC板66、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从而能够由此传送/接收电信号。虽然在图7中未示出,但是控制器1连接到其它构件诸如马达和触摸面板从而能够由此传送/接收电信号。ROM存储程序以使得控制器1能够执行各种处理。CPU基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运行用于执行各种处理的计算并且向连接到控制器1的构件发出指令。RAM起用于在其中暂时地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器的作用。
控制器1构造成在检测到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传送的信号已经从高电平改变为低电平时检测到墨盒30已经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此外,控制器1构造成在检测到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传送的信号已经从低电平改变为高电平时检测到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正在用尽。
<检测部件63的移动>
现在,将参考图2至8A描述检测部件63的移动。
首先,将描述在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期间检测部件63如何移动。
如在图3中所示出,在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之前,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被保持在其在墨盒30中的第一位置处。在这种状态下,墨供应部34中的阀关闭,由此阻止墨从墨腔室36向墨盒30的外部流动。此外,如在图2中所示出,在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之前,检测部件63不位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因此,如由图8A中的箭头A示出,高电平信号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被传送到控制器1。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构造成在检测部件63抵靠盒接收部110的抵接部125之后从高电平改变为低电平。然而,来自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信号可以构造成在检测部件63抵靠抵接部125之前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
顺便提及,在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之前,检测部件63也不位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因此,高电平信号被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传送到控制器1,尽管在图中没有示出。
随后,如在图4中所示出,盒接收部110的盖打开并且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在这个插入过程期间,处于第一位置的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达到在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的位置。因此,被检测部94阻挡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结果,如由图8A中的箭头B示出,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从高电平改变为低电平。
在图4中所示的状态下,检测部件63的板弹簧96抵靠抵接部125。如在图5中所示,当墨盒30进一步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时,板弹簧96的前导端部97抵靠抵接部125,并且前导端部97的曲率半径变得更小。此外,延伸部93枢转地移动使得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换言之,在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期间,由于板弹簧96抵靠抵接部125(盒接收部110的一部分)的接触,被检测部94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相应地,在第一光学传感器121中,已经被检测部94阻挡的光不再受到被检测部94阻挡并且在光接收部处被接收。因此,如由图8A的箭头C示出,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再次从低电平改变为高电平。
如在图5中所示出,当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已经到达第二位置时,被检测部94抵接在可变形部件65上。因此限制了被检测部94移动到第三位置中。
在第二位置处,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座落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因此,被检测部94阻挡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并且低电平信号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被传送到控制器1。注意,在这个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处阻挡光的被检测部94的一部分不同于在第一位置处阻挡光的被检测部94的一部分。然而,被检测部94的同一部分可以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处和在第二位置处两者均阻挡光。
当墨盒30从在图4中示出的位置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移动时,墨针102通过墨供应口71进入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进入的墨针102推动阀以打开该阀,由此允许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通过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和墨针102的内部空间流入墨管20中。在于图5中示出的状态下,墨盒30已经完全地附接到盒接收部110并且处于其附接姿态中。最后,盒接收部110的盖关闭。
当墨盒30被从盒接收部110移除时,板弹簧96与盒接收部110的抵接部125分离,并且由于重量部95的重量,检测部件63枢转地移动。被检测部94因此移动返回第一位置。
接着,将参考图9的流程图描述控制器1如何检测到墨盒30插入盒接收部110中。
首先,在S100中,控制器1对自从盒接收部110的盖打开直至盒接收部110的盖关闭为止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传送于此的信号从低电平到高电平改变多少次进行计数。在S100中,控制器1还在RAM中存储表示计数的结果的数据。
控制器1然后在S 110中确定出盒接收部110的盖是否关闭。控制器1重复S110的过程直至检测到盒接收部110的盖关闭为止(S 110:否)。当控制器1在S 110中确定出盒接收部110的盖关闭时(S 110:是),在S120中,控制器1参考存储在RAM中的数据(表示在第一光学传感器121中信号从低到高的改变次数的数据)。
当次数等于或大于1时(S120:是),在S 130中,控制器1确定出墨盒30已经正确地附接到盒接收部110。另一方面,当次数为零时(S120:否),在S140中,控制器1确定出:与墨盒30不同的墨盒已经附接到盒接收部110;或者墨盒30未被附接到盒接收部110。如果情形是这样(如果该过程转到S140),则控制器1可以发出例如提醒使用者附接墨盒30的消息。
接着,将参考图5、6和8B描述在墨腔室36中剩下的墨的量变得更小时检测部件63的移动。
如在图5中所示出,当墨腔室36中的墨的残余量足够时,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位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由此阻挡来自光发射部的光。因此,如由图8B中的箭头D示出,低电平信号被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传送到控制器1。此时,被检测部94置于可变形部件65上并且与可变形部件65接触。只要墨是足够的并且在墨腔室36内的内部压力大于或等于规定水平,可变形部件65便保持膨胀并且相对于上壁37更高地突出,由此针对板弹簧96的推压力将被检测部94维持在第二位置。
在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被从在图5中示出的状态消耗并且在墨腔室36中剩下的墨的量减小时,可变形部件65如在图6中所示出变形以向下收缩(缩小)。具体地,在随着墨从墨腔室36的流出,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从在其初始状态下的内部压力(在规定水平)减小时,可变形部件65变形使得在可变形部件65内的空间的容积减小。利用可变形部件65的这种变形,从板弹簧96接收推压力的检测部件63向下枢转地移动,由此将被检测部94移动到图6中所示的第三位置中。检测部件63可以利用其自身的重量枢转地移动使得被检测部9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在附接姿态中,当被检测部94处于第三位置时,检测部件63与抵接部125(盒接收部110的一部分)接触并且与可变形部件65接触。
在第三位置中,被检测部94不阻挡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因此,如由图8B中的箭头E示出,从第二光学传感器122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从低电平改变为高电平。结果,控制器1能够检测到少量的墨在墨腔室36中剩下,即,墨腔室36中的墨的残余量小于预定量。
<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技术优点>
如上所述,当处于第一位置的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被盒接收部110中的第一光学传感器121检测到时,确定出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接收部110。此外,当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由于可变形部件65的变形已经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并且被检测部94不再被第二光学传感器122检测到时,确定出墨腔室36中的墨的残余量小于预定量。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墨的残余量,同时能够独立于墨的残余量的检测地检测到墨盒30到盒接收部110的附接。
此外,检测部件63包括板弹簧96,该板弹簧96能够通过接收到这里的外部接入而变形。换言之,当被施加以外力时,板弹簧96能够弹性变形。板弹簧96的弹性变形在其中产生推压被检测部94朝向第三位置移动的推压力,由此促进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朝向第三位置的移动。
在第一实施例中,重量部95推压检测部件63以在使得被检测部94移动到第一位置的这种方向上枢转地移动检测部件63。可替代地,替代重量部95地,可以在检测部件63的板弹簧96的前端部上设置粘结部件,使得粘结部件能够粘着到抵接部125。粘结部件可以具有在其上涂敷粘结剂的表面。当墨盒30附接到盒接收部110时,粘结部件能够粘着到抵接部125。在从盒接收部110移除墨盒30期间,在粘结部件和抵接部125之间的粘结得以维持。因此检测部件63能够枢转地移动使得处于第二或者处于第三位置的被检测部94移动回第一位置。
2.第二实施例
图10和11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盒230。墨盒230的这个结构能够确保随着在墨腔室中剩下的墨的量变得更小能够容易地并且可靠地减小墨腔室内部的压力。在以下说明中,利用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类似的部分和构件以避免重复的解释。
具体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盒230包括墨腔室236、墨流动路径244和差压调节阀257。在图10和11中,省略了主体61。
墨腔室236形成在墨盒230的向后部中。墨流动路径244形成在墨盒230的向前部中。
墨流动路径244包括第一流动路径251和第二流动路径252。第一流动路径251与墨供应部34连通。第二流动路径252相对于第一流动路径25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形成。第二流动路径252通过开口254与第一流动路径251连通,并且通过开口255和通路262与墨腔室236的第一墨腔室236A连通。开口255被球体256打开和关闭,该球体256能够在向上方向54上和在向下方向53上竖直移动。
墨腔室236包括第一墨腔室236A和第二墨腔室236B。第二墨腔室236B相对于第二流动路径252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形成。第二墨腔室236B通过开口258和通路260与第一流动路径251连通,并且通过通路253与第一墨腔室236A连通。开口258被球体259打开和关闭,该球体259能够在向上方向54上和在向下方向53上竖直移动。
差压调节阀257设置在墨腔室236和墨流动路径244之间。差压调节阀257能够基于在墨腔室236内的压力和墨流动路径244内部的压力之间的差异使墨腔室236和墨流动路径244相互连通。
具体地,差压调节阀257包括上述两个球体256和259。球体256布置在第二流动路径252中。球体256的比重大于墨的比重。因此,当第二流动路径252被墨填充时,球体256在向下方向53上移动(即下沉)以关闭开口255。球体259布置在第二墨腔室236B中。球体259的比重小于墨的比重。因此,当第二墨腔室236B被墨填充时,球体259利用其浮力相对于墨在向上方向54上向上移动(即浮动),从而打开开口258。
可变形部件65和检测部件63设置在第一流动路径251的上端部处。即,可变形部件65通过墨流动路径244与墨腔室236连通。可变形部件65和检测部件63具有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构造,并且因此将省略其说明。
现在,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差压调节阀257的操作。
如在图10A中所示出,当墨腔室236和墨流动路径244两者均被墨填充时,球体256下沉以关闭开口255,而球体259浮动以打开开口258。相应地,为了从墨盒230向墨管20供应墨,第一墨腔室236A中的墨首先被馈送到第二墨腔室236B,然后被馈送到第一流动路径251,并且然后被馈送到墨供应部34,并且最后被馈送到墨管20。
当墨腔室236中的墨减少到图10B中所示的状态时,由墨引起的球体259的浮力被消除,并且球体259在向下方向53上移动以关闭开口258。因此,在墨流动路径244和墨腔室236之间的连通中断。相应地,在这种状态下,墨流动路径244中的墨通过墨供应部34被供应到墨管20。
当此后墨流动路径244中的墨的量减少时,在墨流动路径244中产生负压力(见图10C)。在图10C中,通过增加在墨流动路径244中的虚线的密度(即在相邻的虚线之间的更小的间隙)而示出负压力的产生。
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负压力变得小于在墨腔室236内的压力预定值以上时,如在图10D中所示,由于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负压力,球体256开始向上移动。换言之,当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压力已经变得小于墨腔室236内部的压力预定值以上时,球体256打开开口255。通过调节球体256的材料和尺寸或者开口255的尺寸,该预定值被设定为适当的值,使得墨流动路径244中的墨能够从其可靠地并且有效地向外部流出。
此外,如在图10D中所示,当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负压力已经变得小于在墨腔室236内的压力预定值以上时,可变形部件65变形以在向下方向53上缩小。结果,可变形部件65相对于上壁37的上表面在向下方向53上缩回。因此,检测部件63由于板弹簧96的推压力而枢转地移动使得被检测部9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相应地,控制器1能够检测到在墨腔室236和墨流动路径244中剩下的墨的量变小。
当开口255打开时,第一墨腔室236A和第二流动路径252形成相互连通。结果,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压力的水平从在开口255打开之前的水平(负压力)恢复为稍微地更加接近大气压力的水平。球体256因此再次关闭开口255。注意,此时墨腔室236内部的压力被设定为使得弹性变形的可变形部件65并不恢复其初始形状的这种水平。此后,在重复开口255的打开和关闭时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墨随后被消耗。
根据第二实施例,当大量的墨在墨腔室236中剩下时,球体259利用它的浮力浮动,使得开口258打开。相应地,墨腔室236中的墨通过开口258流入墨流动路径244中并且通过墨供应部34从墨流动路径244流出。此外,因为开口258打开,所以墨腔室236内部的压力和墨流动路径244内部的压力彼此相等。因此,开口155关闭。
当墨腔室236中的墨的残余量已经减小时,球体259不再能够维持其浮动状态并且关闭开口258。因此,在墨流动路径244和墨腔室236之间的连通被阻断,并且因此,墨流动路径244中的墨开始通过墨供应部34被从其供应到墨管20。结果,在墨流动路径244内的压力变得更小并且其负压力变得更大。开口255由此打开,并且墨流动路径244内部的压力增加到与墨腔室236内部的压力相同的水平。当墨流动路径244内部的压力已经变成与墨腔室236内部的压力相同的水平时,开口255关闭。此后重复以下过程:由于由墨流动路径244中的墨的流出引起的、墨流动路径244内部的压力的减小,开口255打开;和由于由开口255的打开引起的、墨流动路径244内部的压力增加,开口255关闭。
在第二实施例中,可变形部件65通过墨流动路径244与墨腔室236连通。因此,由于墨流动路径244内部的压力的改变,可变形部件65能够弹性变形。
3.第三实施例
接着将参考图11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墨盒330。在以下说明中,利用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类似的部分和构件以避免重复的解释。
替代第一实施例的检测部件63和可变形部件65,墨盒330包括检测部件348和杠杆340。
如在图11中所示出,墨盒330包括构成墨盒330的外形的主体331。主体331具有整体上基本扁平的形状,具有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的高度、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宽度,和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长度,宽度小于高度和长度。主体331在其中限定内部空间。
如在图11中所示出,内部框架334被容纳在主体331的内部空间中。内部框架334是具有在向右方向55上敞开的开口的框架。内部框架334的这个开口被膜335液密密封,由此在内部框架334内部形成墨腔室336。墨腔室336在其中存储墨。墨腔室336具有大于其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的尺寸的、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尺寸。
主体331具有前壁332,在前壁332处设置墨供应部339。具体地,墨供应部339被设置在前壁332的下端部上以从前壁332的下端部在向前方向51上突出。墨供应部339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墨供应部34相同的构造,使得将省略其详细说明。墨供应部339的内部空间与墨腔室336连通。
主体331具有上壁333,在上壁333上设置锁定部337和操作部338。具体地,锁定部337和操作部338布置在上壁333的后部上以从其在向上方向54突出。锁定部337和操作部338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锁定部43和操作部90相同的构造。因此这里省略锁定部337和操作部338的详细说明。
杠杆340被设置成使得除了其上部343之外,其主要部分被容纳在主体331内部。
具体地,杠杆340包括枢转轴342、上部343和下部344。
枢转轴342通过轴承341被主体331的上壁333支撑。轴承341设置在上壁333上并且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杠杆340能够绕枢转轴342的轴线枢转地移动。
上部343从枢转轴342在向上方向54上延伸并且然后在向左方向56上弯曲。下部344从枢转轴342在向下方向53上延伸。下部344延伸到主体331的内部空间中并且与膜335接触。具体地,下部344包括抵接部344A,该抵接部344A与膜335接触。抵接部344A具有侧向伸长的形状,具有比其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的尺寸更大的、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尺寸。
虽然在图11中未示出,但是杠杆340被偏压部件诸如扭转螺旋弹簧在使得下部344(抵接部344A)抵靠膜335的这种方向上偏压。
此外,如还在图11中示出,一对支撑壁345和346设置在主体331的上壁333上以从其在向上方向54上向上突出。支撑壁345和346相对于杠杆340的上部343被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布置。支撑壁345和346布置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分离并且从上壁333在向上方向54上向上突出。此外,支撑壁345和346支撑支撑轴347。支撑轴347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延伸,并且相对于上壁133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布置。
检测部件348可枢转移动地被支撑轴347支撑。检测部件348具有在与支撑轴347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伸长的扁平板状形状。检测部件348具有能够由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检测到的末端部。检测部件348从上方抵接在杠杆340的上端部343上。
通过杠杆340的枢转移动使检测部件348能够移动。在图11中所示的姿态中,即,当检测部件348从上方位于杠杆340的上部343(即被检测位置)上时,检测部件348能够由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检测到。
在存储在墨腔室336中的墨通过墨供应部339从其流出时,膜335变形以向墨腔室336内部凹进。根据膜335的变形,被偏压部件偏压的杠杆140枢转地移动使得下部344在向左方向56上移动并且上部343在向右方向55上移动。因为上部343远离检测部件348地在向右方向55上移动,所以上部343不再位于检测部件348下方。结果,由于重力,检测部件348在向下方向53上枢转地移动。已经在向下方向53上枢转地移动的检测部件348,相对于处于图11中所示的检测位置处的检测部件348进一步在向下方向53上(即向下)定位。即,已经在向下方向53上枢转的检测部件348不再由第一光学传感器121和第二光学传感器122检测到。
所描绘的第三实施例能够实现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效果。
此外,因为检测部件348布置在主体331的上壁333上,所以墨腔室336的容积效率得到改进。此外,杠杆340的抵接部344A延伸到膜335上直到靠近墨供应部339的位置。相应地,当膜335变形时,抵接部344A能够抑制变形的膜335变得与靠近墨供应部339的内部框架334紧密接触并且因此中断墨从墨腔室336流入墨供应部339中。
4.其它变体和变型
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或者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或者检测部件348座落于第一光学传感器121或者第二光学传感器122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由此阻挡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然而,可替代地,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或者检测部件348可以构造成衰减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而非阻挡光。具体地,当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或者检测部件348位于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时在光接收部处接收的光的照明强度可以被设定为变得小于当检测部件63的被检测部94或者检测部件348不位于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时在光接收部处接收的光的照明强度。
此外,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每一个墨腔室由壁(框架)和膜构造。具体地,墨腔室36和墨腔室236分别由周壁86和膜(未示出)构造;并且墨腔室336由内部框架334和膜335构造。然而,可替代地,墨腔室可以在不使用壁(框架)的情况下形成,并且可以被构造成由柔性膜形成的袋状部件的内部空间。在此情形中,偏压部件诸如弹簧可以设置在袋状部件内部以限制膜的变形。利用这种构造,即使膜变形从而减小墨腔室的内部容积,仍然能够维持墨腔室的预定内部容积。如在实施例中,墨腔室内部的压力能够随着墨被消耗而变得更小。
虽然在以上分别的实施例中墨盒30、230、330在水平方向上附接到盒接收部110,但是墨盒30、230、330可以必要地被水平安装。例如,墨盒30、230、330可以构造成被竖直插入盒接收部110中。在此情形中,可以取决于沿其插入墨盒30、230、330的方向适当地改变检测部件63、检测部件348和杠杆340等的布置和移动方向。
此外,虽然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墨用作液体的实例,但是本公开的液体不限于墨。例如,液体可以是在打印操作期间在墨之前喷射到片材上的预处理液体。

Claims (14)

1.一种液体盒,包括:
盒本体,所述盒本体限定液体腔室,所述液体腔室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腔室中存储液体,所述液体腔室被构造成使得随着液体从所述液体腔室的流出,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被减小;
液体供应部,所述液体供应部被构造成允许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腔室流出;
可变形部件,所述可变形部件在所述液体盒的附接姿态中相对于所述盒本体向上突出,所述可变形部件限定与所述液体腔室连通的内部空间,所述可变形部件能够变形,从而随着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的减小,所述内部空间的容积被减小;和
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具有经受外部检测的指定部,所述指定部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与所述可变形部件接触,所述指定部进一步能够随着所述可变形部件的变形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在所述第二位置的下方的第三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检测部件能够枢转,以将所述指定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盒,进一步包括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能够弹性变形,并且所述推压部件被布置在所述检测部件上,所述推压部件能够在变形状态和非变形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变形状态下的所述推压部件弹性变形,以产生朝向所述第三位置推压所述指定部的推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可变形部件被构造成:只要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不小于规定水平,所述可变形部件就抵抗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将所述指定部维持在所述第二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检测部件能够绕枢转轴线枢转,
其中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一端和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所述一端限定所述枢转轴线,所述另一端包括所述指定部,并且
其中所述推压部件从所述延伸部向前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推压部件包括板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板弹簧具有基端部,所述基端部被连接到所述检测部件,所述板弹簧从所述检测部件向前且向下延伸,并且所述板弹簧被弯曲,使得所述板弹簧在接收到外部力时能够弹性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板弹簧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从所述板弹簧的所述基端部向前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盒本体包括:
前壁,在所述前壁处设置所述液体供应部;
后壁,所述后壁与所述前壁分离地设置;和
上壁,所述上壁连接在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之间,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和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指定部被定位成相对于所述上壁较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盒,所述液体盒被构造成被插入且安装在盒接收部中,所述盒接收部设有第一光学传感器和第二光学传感器,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学传感器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在与向前方向及向上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发射光,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插入所述盒接收部中期间阻挡或者衰减从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发射的光,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完成所述液体盒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安装时阻挡或者衰减从所述第二光学传感器发射的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其中由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检测到的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提供关于所述液体盒是否被安装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信息,并且
其中已经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的所述指定部提供关于存储在所述液体腔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所述液体盒被构造成被插入且安装在盒接收部中,所述盒接收部在所述盒接收部中限定盒容纳空间,并且所述盒接收部包括在所述盒容纳空间内在向后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
其中所述盒本体包括:
前壁,在所述前壁处设置所述液体供应部,所述前壁面向与所述向后方向相反的向前方向;
后壁,所述后壁与所述前壁分离地设置;和
上壁,所述上壁连接在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之间,
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检测部件上,在所述液体盒插入所述盒接收部中期间,所述推压部件在接触抵靠所述突出部时能够在所述向前方向上和所述向后方向上弹性变形,所述推压部件的弹性变形将所述指定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定位成离所述后壁比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离所述后壁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推压部件的弹性变形在所述推压部件中产生推压力,由于随着所述可变形部件的变形的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所述指定部进一步能够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定位成离所述后壁比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离所述后壁近。
14.一种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3至8和12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盒;和
盒接收部,所述液体盒在向前方向上被插入所述盒接收部中,所述液体盒在向后方向上被从所述盒接收部移除,所述盒接收部包括:
第一光发射部;
第二光发射部,所述第二光发射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发射部的后方;和
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被构造成抵接在所述推压部件上,所述推压部件在接触抵靠所述抵接部时弹性变形,以产生朝向所述第三位置推压所述指定部的推压力,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在接收到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时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检测部件接触的所述可变形部件抵抗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限制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由于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所述可变形部件的变形使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盒插入所述盒接收部中期间阻挡从所述第一光发射部发射的光,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指定部被构造成在完成所述液体盒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安装时阻挡从所述第二光发射部发射的光。
CN201610875792.6A 2016-03-31 2016-09-30 液体盒和系统 Active CN1072640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2381 2016-03-31
JP2016072381A JP6677051B2 (ja) 2016-03-31 2016-03-31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044A CN107264044A (zh) 2017-10-20
CN107264044B true CN107264044B (zh) 2020-08-21

Family

ID=57018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5792.6A Active CN107264044B (zh) 2016-03-31 2016-09-30 液体盒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022975B2 (zh)
EP (1) EP3225402B1 (zh)
JP (1) JP6677051B2 (zh)
CN (1) CN1072640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8891B2 (ja) 2016-03-31 2020-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756138B2 (ja) 2016-03-31 2020-09-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852272B2 (ja) 2016-03-31 2021-03-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677051B2 (ja) 2016-03-31 2020-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962113B2 (ja) 2017-09-29 2021-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962114B2 (ja) 2017-09-29 2021-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2019064046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EP3546224B1 (en) * 2018-03-29 2021-08-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movable member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WO2019186855A1 (en) * 2018-03-29 2019-10-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system using the liqui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the liquid cartridge
CA3094042C (en) * 2018-03-29 2022-10-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movable member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EP3546221B1 (en) * 2018-03-29 2021-03-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JP2023022951A (ja) 2021-08-04 2023-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CN115451796B (zh) * 2022-11-14 2023-02-03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一种堤坝土质边坡的变形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6309A (en) 1986-03-19 1992-08-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injection apparatus with residual ink quantity detecting means
JP2803246B2 (ja) 1989-11-15 1998-09-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0664184A (ja) * 1993-03-18 1994-03-08 Canon Inc 液体残量検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5736992A (en) 1994-10-31 1998-04-07 Hewlett-Packard Pressure regulated free-ink ink-jet pen
JP2002248787A (ja) 2001-02-27 2002-09-03 Canon Inc 液体噴射装置
US6793331B2 (en) * 2002-08-08 2004-09-2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ing cartridge having a level indicator
JP4706421B2 (ja) * 2004-11-15 2011-06-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に液体を供給する液体収容容器用の液体検出装置、及びこの液体検出装置を内蔵した液体収容容器
CN101648460B (zh) 2004-11-15 2011-06-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感测设备以及装有该液体感测设备的液体容器
JP3803108B2 (ja) 2005-01-14 2006-08-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流体吐出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流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KR20080000096A (ko) 2006-06-26 2008-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잉크카트리지 및 잉크공급장치
JP5056163B2 (ja) 2007-05-25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判定装置及び判定方法
JP5159431B2 (ja) 2008-05-23 2013-03-06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CN201362034Y (zh) 2008-10-13 2009-12-16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01462410B (zh) 2008-12-31 2011-11-02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01491975B (zh) * 2009-02-20 2011-12-28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01693424B (zh) * 2009-10-30 2012-07-18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JP5577792B2 (ja) 2010-03-30 2014-08-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218924B (zh) * 2010-04-16 2015-01-07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201645998U (zh) 2010-04-16 2010-11-24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02233737B (zh) 2010-05-01 2015-04-08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墨盒组以及墨盒确定系统
JP5573397B2 (ja) 2010-06-17 2014-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US8857956B2 (en) 2011-12-06 2014-10-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es
JP2013129178A (ja) 2011-12-22 2013-07-0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CN103182848B (zh) * 2011-12-27 2015-11-25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CN103182847B (zh) 2011-12-27 2015-11-25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CN202428813U (zh) 2011-12-27 2012-09-12 珠海并洲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EP2719537A3 (en) * 2012-10-10 2017-04-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6322946B2 (ja) * 2012-10-19 2018-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CN203110526U (zh) * 2013-02-21 2013-08-07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
EP2982514B1 (en) 2014-08-06 2017-01-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JP6550840B2 (ja) 2015-03-27 2019-07-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6852272B2 (ja) 2016-03-31 2021-03-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668891B2 (ja) 2016-03-31 2020-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677051B2 (ja) 2016-03-31 2020-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756138B2 (ja) 2016-03-31 2020-09-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01693A1 (en) 2019-01-03
US10022975B2 (en) 2018-07-17
EP3225402A1 (en) 2017-10-04
EP3225402B1 (en) 2018-11-21
US20190344579A1 (en) 2019-11-14
JP6677051B2 (ja) 2020-04-08
JP2017177731A (ja) 2017-10-05
CN107264044A (zh) 2017-10-20
US20170282584A1 (en) 2017-10-05
US10752011B2 (en) 2020-08-25
US10399352B2 (en) 201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64044B (zh) 液体盒和系统
CN107264042B (zh) 液体盒
CN107264043B (zh) 液体盒和使用液体盒的系统
CN107264041B (zh) 液体盒
CN107878035B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US11707934B2 (en) Printing-fluid containing device including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adaptor
US10919304B2 (en)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movable member, and liquid-consum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7878033B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US20230302810A1 (en)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plate having attenuating surface configured to attenuate incident ligh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