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9742B - 显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19742B
CN107219742B CN201710167443.3A CN201710167443A CN107219742B CN 107219742 B CN107219742 B CN 107219742B CN 201710167443 A CN201710167443 A CN 201710167443A CN 107219742 B CN107219742 B CN 1072197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shaft
developing unit
hole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674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19742A (zh
Inventor
阿部宰
田边真人
原田达朗
末重良宝
矢野崇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13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769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219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9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19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9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means in the developing zone having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distance hold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影设备,其包括显影单元,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构造成支撑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框架构件。显影单元被支撑成能够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设置了构造成偏置第一轴的偏置构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显影设备和图像承载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显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系统(电子照相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设备。
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电子照相处理在记录材料(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包括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或发光二极管(LED)打印机)、复印机、传真装置、文字处理机、以及包括这些装置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多功能打印机)。
另外,显影设备是一种利用显影剂使形成在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此后称为“感光构件”)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设备。显影设备包括显影单元、用于支撑显影单元的显影框架构件、和与显影单元有关的部件。显影单元的示例包括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和作为显影剂管控构件的显影刮刀。
背景技术
使用电子照相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打印机)使感光构件均匀地带电。然后,图像形成装置使已带电的感光构件选择性地曝光,以便在感光构件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使用调色剂作为显影剂,图像形成装置使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然后,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例如,记录片材和塑料片材)上,并且对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至记录材料上,从而使图像得以记录。
一般来说,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需要维护用于电子照相处理的各种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的示例包括显影单元、清洁单元和用于作用在感光构件上的充电单元。为了帮助维护这些各种各样的处理单元,用于将感光构件、充电单元、显影单元和清洁单元集成到盒中的方法已付诸实践,所述盒能够附接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并且能够从所述主体上拆卸。根据这种盒集成方法,能够提供一种可用性优异的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盒的构造,已知了包括感光鼓的鼓盒、包括显影单元且作为显影设备的显影盒、和用于供给显影剂的调色剂盒。
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3-182036的公开中所讨论的,存在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包括可枢转地支撑显影辊的显影单元和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的两个端部部分的框架。在该构造中,框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定位,使得显影单元能够枢转,并且显影辊能够抵接感光鼓以及与感光鼓分离。
发明内容
在显影单元枢转并且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抵靠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的构造中,存在显影单元的枢转中心的位置偏离对显影辊抵靠感光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显影设备包括:显影单元,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构造成支撑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框架构件;端部支撑构件,所述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沿着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设置在显影单元中的第一轴;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中的任一者中的第二轴;设置在所述端部支撑构件中的第一孔,第一孔构造成支撑第一轴,以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一孔还构造成允许第一轴沿着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运动;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中的另一者中的第二孔,第二孔构造成支撑第二轴,以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二孔还构造成约束第二轴在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以及构造成沿着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第一轴的偏置构件。
参照附图,根据下文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了当显影单元中发生对准偏离时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图,图1B是示出了当显影单元位于正常位置中时显影设备的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盒的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盒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盒和显影设备的附接的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图。
图8A和8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支撑孔的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意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定位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了如下构造的图,在该构造中,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中省略了另一端支撑构件。
图11A是示出了当显影单元中发生对准偏离时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图,图11B是示出了当显影单元位于正常位置中时显影设备的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意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定位的状态的图。
图14A和14B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组装的图。
图15A和15B是示出了第一孔和第二孔的图。
图16A和16B是示出了第一孔的构造的图。
图17是示出了单元偏置构件的图。
图18A和18B是示出了对准偏离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了偏置构件的布置的图。
图20是示出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21A是示出了当显影单元中发生对准偏离时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图,图21B是示出了当显影单元位于正常位置中时显影设备的图。
图22A和22B是示出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对准偏离的示意图。
图23A和23B是示出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偏置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
首先,参照图2描述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此后称为“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00的总体构造。如图2所示,四个感光鼓盒(此后称为“鼓盒”)9(9Y、9M、9C、9K)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上,感光鼓盒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并且感光鼓盒能够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上以及能够从所述装置主体上拆卸。另外,四个显影设备(此后称为“显影盒”)4(4Y、4M、4C、4K)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上。鼓盒9和显影盒4通过附接构件(未示出)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上。另外,鼓盒9和显影盒4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并排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中。
每个鼓盒9包括感光鼓1(1a、1b、1c、1d)。处理单元(例如,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2(2a、2b、2c、2d)和作为清理构件的清洁构件6(6a、6b、6c、6d))以集成的方式布置在感光鼓1周围。
每个显影盒4(4Y、4M、4C、4K)包括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25(25a、25b、25c、25d)。处理单元(例如,作为显影剂管控构件的显影刮刀35(35a、35b、35c、35d))以集成的方式布置。
充电辊2对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并且利用显影剂(此后称为“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使得静电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然后,清洁构件6在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介S上之后移除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
另外,扫描仪单元3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中的鼓盒9和显影盒4的下方,所述扫描仪单元是曝光设备,所述曝光设备基于图像信息选择性地曝光感光鼓1,以便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
存储记录媒介S的匣子17附接至装置主体100的下部。然后,记录媒介输送单元设置成通过次级转印辊69和定影单元74将记录媒介S输送至装置主体100的上部。也就是说,设置了供给辊54、输送辊对76和对齐辊对55。供给辊54分离匣子17中的记录媒介S并且逐个地供给记录媒介S。输送辊对76输送供给的记录媒介S。对齐辊对55使记录媒介S与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同步。
另外,在鼓盒9和显影盒4上方,中间转印单元5设置作为用于转印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1(1a、1b、1c、1d)上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构件。中间转印单元5包括驱动辊56、被驱动辊57、处于与相应颜色的感光鼓1相对的位置处的初级转印辊58(58a、58b、58c、58d)、和处于与次级转印辊69相对的位置处的对置辊59。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转印带14被张紧在这些辊的周围。转印带14沿着箭头E的方向以与所有的感光鼓1相对且接触的方式循环运动。电压被施加至初级转印辊58(58a、58b、58c、58d)上,使得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初级转印到转印带14上。然后,电压被施加至对置辊59(其布置在转印带14内侧)和次级转印辊69上,使得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被转印到记录媒介S上。
在图像形成中,感光鼓1被转动,并且扫描仪单元3选择性地曝光由充电鼓2均匀地充电的感光鼓1。结果,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上并且被显影辊25显影。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因此形成在感光鼓1上。与该图像形成同步地,对齐辊对55将记录媒介S输送至次级转印位置,在次级转印位置处对置辊59和次级转印辊69通过转印带14彼此抵靠。然后,转印偏电压被施加至次级转印辊69上,使得转印带14上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介S上。于是在记录媒介S上形成了彩色图像。形成有彩色图像的记录媒介S被定影单元74加热和加压,使得调色剂图像被定影。然后,记录媒介S通过排出辊72排出至排出部75。定影单元74设置在装置主体100的上部中。
另外,在每个显影盒4的下方,单元偏置构件80(80a、80b、80c、80d)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中,以致使保持在显影盒4中的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
(鼓盒)
接下来,参照图3和4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盒9。图3是示出了鼓盒9(9Y、9M、9C、9K)的构造的图。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鼓盒9Y、9M、9C和9K具有相同的构造。在下文描述中,在鼓盒9和显影盒4的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限定为近侧,在鼓盒9和显影盒4的插入方向上的下游侧限定为远侧。
在鼓盒9(9Y、9M、9C、9K)的清洁框架构件27中,感光鼓1通过鼓前部支承件10和鼓后部支承件11旋转地设置。在沿着感光鼓1的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设置了鼓联接件16和凸缘。
图4是鼓盒9的横截面视图。在沿着图4中的箭头D的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的周围,设置了如上所述的充电辊2和清洁构件6。清洁构件6包括橡胶刮刀7和清洁支撑构件8。橡胶刮刀7的末端部7a布置成沿着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抵靠感光鼓1。然后,由清洁构件6从感光鼓1的表面移除的残留调色剂落入到移除调色剂腔27a中。另外,防止移除调色剂腔27a中的移除调色剂泄漏的密封片材21抵靠感光鼓1。然后,作为驱动源的主体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被传递至鼓盒9的鼓联接件16,从而根据图像形成操作驱动感光鼓1旋转。充电辊2通过充电辊支承件28可旋转地附接至鼓盒9。充电辊2被充电辊推压(压力)构件33朝向感光鼓1推压(加压)并且被感光鼓1驱动旋转。
(显影盒)
接下来,参照图5描述显影盒4。图5是存储调色剂的显影盒4(4Y、4M、4C、4K)的横截面视图。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存储黄色调色剂的显影盒4Y、存储品红色调色剂的显影盒4M、存储青色调色剂的显影盒4C和存储黑色调色剂的显影盒4K具有相同的构造。每个显影盒4的构造的一部分可以不同。
显影盒4包括显影单元39,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25和显影框架构件31。显影框架构件31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25,显影辊沿着箭头B的方向与感光鼓1接触地旋转。另外,显影框架构件31包括与显影辊25接触地旋转的调色剂供应辊34和管控显影辊25上的调色剂层的显影刮刀35。显影框架构件31包括其中放置显影辊25的显影腔31c和设置在显影腔31c下方的调色剂存储腔31a。显影腔31c和调色剂存储腔31a通过分隔壁31d隔开。另外,在分隔壁31d中设置有开口31b,使得当调色剂被从调色剂存储腔31a输送至显影腔31c时,调色剂穿过开口31b。另外,在显影框架构件31中设置有被偏置部31e,所述偏置部被装置主体100的单元偏置构件80(80a、80b、80c、80d)偏置。
显影辊25和调色剂供应辊34由显影框架构件31通过显影单元后部支承件12和显影单元前部支承件13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单元后部支承件和显影单元前部支承件沿着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设置在两侧(参见图7)。
在显影框架构件31的调色剂存储腔31a中设置了调色剂输送构件36,所述调色剂输送构件沿着图5中的箭头N的方向旋转,以搅动存储在调色剂存储腔31a中的调色剂并且还经过开口31b将调色剂输送至显影腔31c。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盒4中,当形成图像时,调色剂输送构件36的旋转中心沿着重力方向比开口下侧部31b1位于更下的下侧处,并且显影辊25的中心沿着重力方向比开口下侧部31b1位于更上的上侧处,所述开口下侧部位于开口31b的沿着重力方向的下侧。调色剂输送构件36从设置在显影腔31c下方的调色剂存储腔31a中舀取调色剂。调色剂输送构件36将调色剂供应至显影腔31c。
(用于将鼓盒和显影盒插入到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6描述用于将鼓盒9和显影盒4插入到装置主体100中的构造。在装置主体100中设置有附接开口101(101a、101b、101c、101d),每个鼓盒9和每个显影盒4附接至所述附接开口。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鼓盒9附接至附接开口101以及从所述附接开口上拆卸,使得鼓盒9的附接/拆卸方向为感光鼓1的轴线方向。另外,显影盒4附接至附接开口101以及从所述附接开口上拆卸,使得显影盒4的附接/拆卸方向为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也就是说,鼓盒9和显影盒4构造成从近侧插入到远侧。在以下描述中,这个方向被称作“插入方向F”。另外,如图6中所示,鼓盒9和显影盒4每个均能够独立地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以及能够从所述装置主体上独立地拆卸。也就是说,显影盒4能够附接至包括感光鼓1的装置主体100以及能够从所述包括感光鼓的装置主体上拆卸,在所述感光鼓上,潜像待通过显影辊25显影。另外,在包括感光鼓1的鼓盒9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上的状态下,显影盒4能够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以及能够从所述装置主体上拆卸,在所述感光鼓上,潜像待通过显影辊25显影。
在装置主体100的上侧,设置了作为第三主体引导部的鼓盒上引导部103(103a、103b、103c、103d)。在装置主体100的下侧,设置了作为第四主体引导部的鼓盒下引导部102(102a、102b、102c、102d)。鼓盒上引导部103和鼓盒下引导部102每个均沿着鼓盒9的插入方向F延伸。
另外,在装置主体100的上侧,设置了作为第一主体引导部的显影盒上引导部105(105a、105b、105c、105d)。在装置主体100的下侧,设置了作为第二主体引导部的显影盒下引导部104(104a、104b、104c、104d)。显影盒上引导部105和显影盒下引导部104每个均沿着显影盒4的插入方向F延伸。
在插入鼓盒9时,鼓盒9放置在鼓盒下引导部102和鼓盒上引导部103的在附接方向上的近侧。于是,鼓盒9沿着鼓盒上引导部103和鼓盒下引导部102在插入方向F上移动,以被插入到装置主体100中。
显影盒4类似于鼓盒9地插入。显影盒4放置在显影盒上引导部105和显影盒下引导104的在附接方向上的近侧。于是,显影盒4沿着显影盒上引导部105和显影盒下引导部104在插入方向F上移动,以被插入到装置主体100中。
(显影盒的构造的细节)
接下来,参照图1A、1B、7、8A、8B和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盒4的构造的细节。
如图7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了端部支撑构件(第一端部支撑构件)38,所述端部支撑构件在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39的端部部分。另一方面,设置了另一端部支撑构件(第二端部支撑构件)37,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在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39的端部部分(即位于设置有端部支撑构件38的端部部分的相对侧处的端部部分)。也就是说,所述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设置在显影单元39的两个端部侧,其中,显影单元39放置在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之间。
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第二孔37a设置作为定位孔,以用于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39并且管控显影单元39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另外,在端部支撑构件38中,第一孔38a设置作为支撑孔,以用于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39并且以使得显影单元39能够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期望是与显影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运动的方式支撑显影单元39。
另外,在显影单元39中,凸出部13a(所述凸出部相当于第一轴)设置作为由第一孔38a可枢转地支撑的支撑轴。与显影单元39的凸出部13a形成对照的是,在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凸出部12a(所述凸出部相当于第二轴)设置作为由第二孔37a可枢转地支撑的定位轴。凸出部12a和13a具有圆柱形的形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凸出部12a和13a彼此同心并且设置成平行于显影辊25的轴线。
如图7中所示,第一孔38a和凸出部13a彼此接合,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于是,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能够相对于显影单元39围绕分别由第一孔38a和第二孔37a可枢转地支撑的凸出部13a和凸出部12a枢转。另外,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每个均能够相对于显影单元39独立地运动(枢转)。也就是说,端部支撑构件38构造成在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支撑显影单元39的端部部分,并且构造成在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不支撑显影单元39的端部部分。相反地,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构造成在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上支撑显影单元39的端部部分,并且构造成在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个端部侧上不支撑显影单元39的端部部分。也就是说,所述另一支撑构件37能够相对于显影单元39和端部支撑构件38枢转。端部支撑构件38能够相对于显影单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枢转。换言之,当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相对于显影单元39枢转时,端部支撑构件38可以相对于显影单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停止其运动。另外,当端部支撑构件38相对于显影单元39枢转时,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可以相对于显影单元39和端部支撑构件38停止其运动。
第二孔37a具有圆形的孔形状。也就是说,凸出部12a是由第二孔37可枢转地支撑的定位部并且所述凸出部被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运动。
另一方面,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第一孔38a可枢转地支撑凸出部13a并且形成为长形孔,以使得凸出部13a能够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第一孔38a是具有第一管控部38a1和第二管控部38a2的长形孔,所述第一管控部管控凸出部13a的直径方向,所述第二管控部与第一管控部38a1相交并且大于第一管控部38a1。如上所述,第一孔38a是长形孔,并且因此能够吸收显影辊25的轴线和凸出部13a及12a的中心因尺寸公差等导致的偏离的影响。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孔38a具有长圆形的孔形状。然而,第一孔38a的孔形状不限于长圆形孔。作为替代,第一孔38a的孔形状可以是带角的孔。
参照图15A和15B,进一步描述第一孔38a和第二孔37a。图15A是示出了第一孔38a和凸出部13a彼此接合的状态的图,图15B是示出了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的状态的图,每张图均是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来观察的。凸出部13a被第一孔38a的第一管控部38a1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期望为正交)的方向上运动的方向限定为第一方向V1。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期望为正交)并且还与第一方向V1正交的方向(朝向第二管控部38a2的方向)限定为第二方向V2。第一孔38a(其为长形孔)允许凸出部13a在第二方向V2上运动。另一方面,第二孔37a(其为圆形孔)约束凸出部12a在第一方向V1和第二方向V2上运动。至少在第二方向V2上,凸出部13a能够在第一孔38a中运动的距离D2大于凸出部12a能够在第二孔37a中运动的距离。参照图16A和16B,进一步描述第一孔38a。图16A和16B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孔38a的构造的图。图16A和16B示出了在显影盒4附接至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状态下当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来观察时的显影盒4。
如图16A中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孔38a允许凸出部13a沿其运动的方向(凸出部13a能够在第一孔38a中沿其运动的方向)限定为L1。另外,与感光鼓1的中心具有相同的中心并且穿过第一孔38a的中心的圆限定为L2。然后,连接感光鼓1的中心和第一孔38a的中心的线限定为L3。在该状态下,L1与L2交叉。另外,L1相对于L3倾斜。L1的方向不限于如图16A中所示的方向。例如,还可以构造成使得在显影盒4附接至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L1为水平方向(如图16B中所示)。
如上所述,第一孔38a和凸出部13a彼此接合,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第一孔38a允许凸出部13a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运动。结果,显影单元39被端部支撑构件38可枢转地支撑,并且显影单元被允许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第二孔37a约束凸出部12a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结果,显影单元39被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可枢转地支撑,并且显影单元被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于是,显影单元39分别围绕凸出部12a和凸出部13a相对于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枢转。
接下来,如图9中所示,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设置了第三被接合部37b和第四被接合部37c。在完成了显影盒4至装置主体100中的插入之后,第三被接合部37b和第四被接合部37c分别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中的第三主体接合部98a和第四主体接合部98b接合。结果,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相对于装置主体100被定位。另外,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设置了第三被引导部37d和第四被引导部37e,在附接显影盒4(参见图7)时,所述第三被引导部和第四被引导部分别由显影盒上引导部105和显影盒下引导部104引导。
另外,在端部支撑构件38中,设置了第一被接合部38b和第二被接合部38c。在完成了显影盒4至装置主体100中的插入之后,第一被接合部38b和第二被接合部38c分别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中的第一主体接合部99a和第二主体接合部104e接合。结果,端部支撑构件38相对于装置主体100被定位。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主体接合部104e和显影盒下引导部104是相同的部件。另外,第一被接合部38b和第二被接合部38c还用作第一被引导部和第二被引导部,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和第二被引导部是分别被显影盒上引导部105和显影盒下引导部104引导的部分。
在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被定位的状态下,第二孔37a和第一孔38a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设置并且彼此重叠。也就是说,当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来观察时第一孔38a和第二孔37a放置成彼此重叠。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孔38a的中心与第二孔37a的中心重合(参见图8)。同时,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凸出部12a和13a彼此是同心的并且设置成平行于显影辊25的轴线。也就是说,在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定位的状态下,并且当凸出部13a位于第一孔38a的中心处时,显影辊25的轴线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
如图1A和1B中所示,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和端部支撑构件38每个均相对于装置主体100定位的状态下,凸出部12a和13a两者均形成显影单元39的枢转中心。显影单元39围绕凸出部12a和13a枢转,使得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凸出部12a、凸出部13a、第二孔37a和第一孔38a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所述位置中,在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的方向上力矩由显影单元39自身的重量产生。
如上所述,当形成图像时,显影盒4的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并且使图像可视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显影框架构件31的被偏置部31e(所述被偏置部相当于受力部)在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上被装置主体100的单元偏置构件80(所述单元偏置构件相当于施力部)所偏置(参见图2),使得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也就是说,被偏置部31e设置成使得当被偏置部31e被单元偏置构件80偏置时,显影辊25沿着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的方向运动。
图17示出了单元偏置构件80的结构。图17是示出了当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来观察时的显影盒4的图。显影单元39位于纸张平面的远侧。端部支撑构件38位于纸张平面的近侧。显影框架构件31的被偏置部31e被单元偏置构件80沿着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1(与方向A相同)偏置。结果,显影单元39沿着方向R1枢转,并且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另外,当显影框架构件31的被偏置部31e被单元偏置构件80沿着方向A2偏置时,显影单元在方向R2上枢转并且显影辊25与感光鼓1分离,所述方向A2是与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被偏置部31e布置成使得从显影辊25的中心至被偏置部31e的距离大于从显影辊25的中心至凸出部13a的中心的距离。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连接显影辊25的中心和凸出部13a的中心的直线Q1和正交于直线Q1的直线Q2绘制成穿过凸出部13a的中心时,被偏置部31e相对于直线Q2放置在位于显影辊25的相反侧的区域中。
如果被偏置部31e被沿着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偏置,则显影辊25将要抵靠感光鼓1。在这个过程中,在第一孔38a(其为长形孔)中,凸出部13a朝向第二管控部38a2沿着远离感光鼓1的方向运动。另一方面,位于相反侧的凸出部12a被第二孔37a(其为圆形孔)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运动。因此,凸出部12a不能移动超过介于凸出部12a和第二孔37a之间的微小间隙。结果,显影盒4处于其中显影辊25的轴线偏离感光鼓1的轴线的状态中,即,处于在显影单元39中发生对准偏离的状态中。另外,同样如果由于显影单元39中的调色剂的消耗,显影单元39的重心的位置从G1移动到G2,则显影盒4可处于类似的状态中。图18A和18B是示出了上述对准偏离的示意图。图18A示出了显影辊25的轴线基本上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的状态。图18B示出了显影辊25的轴线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的状态,即,发生对准偏离的状态。如图18A和18B中所示,凸出部13a通过第一孔38a(其为长形孔)被允许沿着远离感光鼓1的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凸出部12a被第二孔37a(其为圆形孔)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运动。因此,显影盒4可能处于显影辊25的轴线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的状态(发生了对准偏离的状态)中。在发生对准偏离的这种状态下,显影辊25可能不能够抵靠感光鼓1。
同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盒4包括位于端部支撑构件38中的拉力弹簧40,所述拉力弹簧是作为偏置部或偏置构件的弹性构件。另外,端部支撑构件38包括弹簧固定凸出部38d,所述弹簧固定凸出部是用于支撑拉力弹簧40的弹性构件支撑部。拉力弹簧40的一个端部由弹簧固定凸出部38d支撑,另一端部由凸出部13a支撑,所述弹簧固定凸出部是端部支撑构件38的弹性构件支撑部。
拉力弹簧(偏置构件)40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期望是与显影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偏置凸出部13a。这样,如图1B中所示,凸出部13a被沿着与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相反的方向偏置。也就是说,凸出部13a在第一孔38a中沿着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即凸出部13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向)被偏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方向是凸出部13a的中心与第二孔37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结果,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从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也就是说,从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与从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为偏置部的拉力弹簧40时的情况。于是,显影辊25的轴线变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也就是说,显影辊25的轴线和感光鼓1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小于不使用作为偏置部的拉力弹簧40时的情况。因此,能够稳定地致使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
尽管期望的是从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但是这些距离不需要精确地相等。另外,尽管期望的是显影辊25的轴线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但是这些轴线不需要精确地平行。
图19是示出了作为偏置构件的拉力弹簧40的布置的图。类似于图17,图19是示出了当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来观察时的显影盒4的图。显影单元39位于纸张平面的远侧。端部支撑构件38位于纸张平面的近侧。例如,如图19中所示,突出部13c1或13c2可以设置作为显影单元39的部件。于是,拉力弹簧40可以放置在弹簧固定凸出部38d和突出部13c1之间。另外,拉力弹簧40还可以放置在弹簧固定凸出部38d和突出部13c2之间。还在该构造中,凸出部13a可以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期望是与显影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被偏置。于是,凸出部13a可以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期望是与显影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因此,能够稳定地致使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
另一方面,在拉力弹簧40直接偏置凸出部13a的构造中,拉力弹簧40几乎不产生用于转动显影单元39的力(力矩)。因此,当致使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时,不太可能将大的负荷施加至单元偏置构件80上。例如,在拉力弹簧40钩到突出部13c2上的情况下,在与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的运动相反的方向上施加了力。另外,在拉力弹簧40钩到突出部13c1上的情况下,在与显影辊25和感光鼓1分开的运动相反的方向上施加了力。因此,凸出部13a被直接偏置,从而不太可能将大的负荷施加至单元偏置构件80上。
另外,假设拉力弹簧40钩到突出部13c1上,并且显影单元39沿着图19中的方向R1枢转,使得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结果,突出部13c1也沿着图1中的方向R1枢转。同时,弹簧固定凸出部38d设置在端部支撑构件38中。如上所述,端部支撑构件38被固定至图像形成装置。因此,如果显影单元39沿着图19中的方向R1枢转,则突出部13c1和弹簧固定凸出部38d之间的距离变短。结果,拉力弹簧40拉突出部13c1的力变小。因此,需要增强拉力弹簧40的力。
另一方面,在凸出部13a被直接偏置的构造中,即使显影单元39枢转,凸出部13a和弹簧固定凸出部38d之间的距离也不变。因此,拉力弹簧40拉凸出部13a的力不太可能减小。
也就是说,尽管拉力弹簧40可以偏置显影单元39,但期望的是拉力弹簧40偏置凸出部13a。
总而言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显影单元39和端部支撑构件38中,拉力弹簧40设置在端部支撑构件38中。拉力弹簧40是用于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显影单元39和端部支撑构件38之中的显影单元39的偏置构件。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端部支撑构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设置在显影单元39的端部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例如,如图10所示,可以省略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也就是说,对于显影单元39的位于显影辊25的沿着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的端部部分(位于设置有端部支撑构件38的端部部分的相反侧上的端部部分)来说,设置了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39的装置侧支撑部137。装置侧支撑部137固定地设置在装置主体100的远侧。等同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孔37a的孔137a(定位孔)可以设置在装置侧支撑部137中,使得凸出部12a是被支撑部(定位轴)。在这种情况下,凸出部12a是由孔137a可枢转地支撑的定位部,并且还被孔137a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凸出部12a能够附接至孔137a以及能够从所述孔上拆卸,并且显影盒4通过凸出部12a被孔137a可枢转地支撑。端部支撑构件38独立于装置侧支撑部137,因此能够独立于装置侧支撑构137相对于显影盒4枢转。在显影盒4附接至装置主体100上的状态下,装置侧支撑部137的功能类似于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的功能,因此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
装置侧支撑部137可以构造成固定地设置在通过延伸鼓盒9的位于远侧的壁表面而获得的部段的一部分中。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显影单元39的定位部,第二孔37a设置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凸出部12a设置在显影单元39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也就是说,等同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孔37a(定位孔)的孔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的任一者中。在这种情况下,等同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凸出部12a的定位轴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的另一者中。另外,在省略了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的构造中,等同于凸出部12a的定位轴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39和装置侧支撑部137中的任一者中,而等同于第二孔37a的孔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39和装置侧支撑部137中的另一者中。
接下来,参照图11A、11B、12和1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盒4的构造。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特别地描述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不同的部件,并且基本上在这里不描述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类似的部件。
如图12中所示,在显影单元39的沿着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设置了端部支撑构件48,所述端部支撑构件相当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端部支撑构件38。在端部支撑构件48中,设置了第一孔48a,所述第一孔与设置在显影单元39中的凸出部13a接合。第一孔48a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孔38a并且可枢转地支撑凸出部13a。另外,在端部支撑构件48中,设置了第一被接合部48b和第二被接合部48c。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在完成了显影盒4至装置主体100中的插入之后,第一被接合部48b和第二被接合部48c分别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中的第一主体接合部99a和第二主体接合部104e接合(参见图13)。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偏置凸出部13a的偏置部,压杆41用作按压构件,拉力弹簧140用作用于朝向凸出部13a偏置压杆41的杆偏置构件。
如图11A中所示,端部支撑构件48包括压杆41。在压杆41中,杆被支撑部41b形成为压杆被支撑部(press supported portion),并且弹簧固定部41a形成为位于与杆被支撑部41b相对的位置处的偏置构件锁定部。另外,端部支撑构件48包括作为压杆支撑部的杆支撑凸出部48e和作为偏置构件被锁定部的弹簧固定凸出部48d。杆支撑凸出部48e相对于第一孔48a的中心被设置成位于与压杆41移动凸出部13a所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杆被支撑部41b由杆支撑凸出部48e可枢转地支撑。拉力弹簧140的一个端部由弹簧固定部41a支撑,而另一端部由弹簧固定凸出部48d支撑。此外,压杆41构造成偏置位于杆被支撑部41b和弹簧固定部41a之间的凸出部13a,所述杆被支撑部是由端部支撑构件48支撑的部位,所述弹簧固定部是由拉力弹簧140偏置的部位。
类似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拉力弹簧40,为了降低显影辊25的对准偏离的影响,压杆41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期望是与显影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偏置凸出部13a。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从压杆41的杆被支撑部41b至弹簧固定部41a的距离大于从杆被支撑部41b到其中压杆41偏置凸出部13a的位置的距离。因此,能够降低拉力弹簧140的弹簧压力,所述弹簧压力用于获得偏置凸出部13a所需的力。因此,能够稳定地致使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
也就是说,如图11B中所示,凸出部13a在与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被偏置。也就是说,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凸出部13a在第一孔48a中沿着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即凸出部13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向)被偏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方向是其中凸出部13a的中心与第二孔37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结果,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从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也就是说,从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与从凸出部12a的中心与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为偏置部的压杆41时的情况。显影辊25的轴线变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也就是说,显影辊25的轴线和感光鼓1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小于不使用作为偏置部的压杆41时的情况。因此,能够稳定地致使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
尽管期望的是从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但是这些距离不需要精确地相等。另外,尽管期望的是显影辊25的轴线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但是这些轴线不需要精确地平行。
另外,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尽管压杆41可以偏置显影单元39,但是期望的是压杆41偏置凸出部13a。
总而言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显影单元39和端部支撑构件48之中,压杆41和拉力弹簧140设置在端部支撑构件48中。于是,压杆41和拉力弹簧140是用于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置显影单元39和端部支撑构件48之中的显影单元39的偏置构件。
参照图14A和14B,描述用于组装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显影盒4的方法。
首先,利用调色剂填充显影框架构件31,并且组装调色剂供应辊34和显影辊25。因此组装了显影单元39(第一步骤)。
接下来,在压杆41预先附接至杆支撑凸出部48e上并且拉力弹簧140另外也预先附接至弹簧固定部41a和弹簧固定凸出部48d上的状态下,端部支撑构件48附接至经历了第一步骤的显影单元39上(第二步骤)。
这样,组装了显影盒4。在使用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的情况下,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可以在另一步骤中附接至显影单元39上。
根据这种组装方法,在端部支撑构件48组装至显影单元39之后,不需要组装拉力弹簧140。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显影盒4的容易性。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盒4。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特别地描述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不同的部件,并且基本上在这里不描述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类似的部件。
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显影单元39包括凸出部13a。第一孔38a和48a分别被包括在端部支撑构件38和48中。然而,作为支撑轴的第一轴(所述第一轴等同于凸出部13a)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和端部支撑构件中的任一者中。另外,待与作为支撑轴的第一轴接合的第一孔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和端部支撑构件中的另一者中。
另外,如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的那样,凸出部12a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的任一者中。待与凸出部12a接合的第二孔37a可以设置在显影单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的另一者中。
参照图20,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盒4的构造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图20是当从与显影辊25的轴线正交的方向来观察时的显影盒4的截面视图。
如图20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端部支撑构件138(其等同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端部支撑构件38和48)中,凸出部138a(其等同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凸出部13a)设置作为支撑轴(第一轴)。另外,在显影单元139中,第一孔139a(其等同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孔38a)设置作为支撑孔。另外,如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的那样,凸出部12a设置在显影单元1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的任一者中。待与凸出部12a接合的第二孔37a设置在显影单元1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中的另一者中。
类似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孔139a和凸出部138a彼此接合,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如在下文中将描述的,第一孔139a被允许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凸出部138a运动。结果,显影单元139由端部支撑构件138可枢转地支撑,并且被允许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第二孔37a约束凸出部12a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结果,显影单元139由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可枢转地支撑,并且被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因而,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显影单元139围绕凸出部12a和138a枢转,使得连接凸出部12a和138a的线为枢转中心。因此,显影辊25可以抵靠感光鼓1以及与感光鼓1分离。
图21A和21B是示出了当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来观察时的根据本示例性实施的显影盒4的图。
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端部支撑构件1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每个均能够独立于显影单元139枢转。另外,在显影盒4附接至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状态下,端部支撑构件1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37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被定位。另外,感光鼓1也通过鼓盒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定位。显影框架构件31的被偏置部31e被装置主体100的单元偏置构件80沿着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1偏置。于是,显影单元139沿着箭头R1的方向枢转,并且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类似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如果被偏置部31e被沿着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2偏置,则显影辊25与感光鼓1分离。
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当连接显影辊25的中心和凸出部138a的中心的直线Q1和正交于Q1的直线Q2绘制成通过凸出部138a的中心时,被偏置部31e位于这样的区域中,所述区域相对于直线Q2位于显影辊25的相反侧。
如果被偏置部31e被沿着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1偏置,则显影单元139枢转,并且显影辊25将抵靠感光鼓1。在这个过程中,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第一孔139a(其为长形孔)沿着远离感光鼓1的方向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凸出部138a设置在端部支撑构件138中,因此凸出部138a相对于感光鼓1的位置不变。
另一方面,位于相对侧的凸出部12a和第二孔37a(其为圆形孔)被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运动。结果,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显影盒4处于显影辊25的轴线相对于感光鼓1的轴线倾斜的状态中,即,处于在显影单元139中发生对准偏离的状态中。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18A和18B,图22A和22B是示出了上述对准偏离的示意图。图22A示出了显影辊25的轴线基本上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的状态。图22B示出了显影辊25的轴线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的状态,即,发生对准偏离的状态。如图22A和22B中所示,第一孔139a(其为长形孔)在与凸出部138a接合的同时沿着远离感光鼓1的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凸出部12a和第二孔37a(其为圆形孔)被约束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运动。因此,显影盒4处于显影辊25的轴线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的状态中。在发生对准偏离的这种状态中,显影辊25可能不能够抵靠感光鼓1。
作为响应,如图23A中所示,显影盒4包括位于显影单元139中的拉力弹簧240,所述拉力弹簧是作为偏置部的弹性构件。另外,显影单元139包括弹簧固定凸出部239d,所述弹簧固定凸出部是用于支撑拉力弹簧240的弹性构件支撑部。拉力弹簧240的一个端部由弹簧固定凸出部239d支撑,而另一端部由端部支撑构件138的凸出部138a支撑,所述弹簧固定凸出部是显影单元139的弹性构件支撑部。
拉力弹簧240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期望是与显影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偏置凸出部138a。也就是说,如图23A中所示,凸出部138a被拉力弹簧240偏置,使得第一孔139a沿着与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拉力弹簧240偏置凸出部138a,使得第一孔139a的中心沿着与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运动。于是,第一孔139a的中心沿着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即第一孔139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向)运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这个方向是其中第一孔139a的中心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结果,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从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也就是说,从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与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为偏置部的拉力弹簧240时的情况。于是,显影辊25的轴线变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也就是说,在显影辊25的轴线和感光鼓1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小于不使用作为偏置部的拉力弹簧240时的情况。因此,能够稳定地致使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
尽管期望的是从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但是这些距离不需要精确地相等。另外,尽管期望的是显影辊25的轴线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但是这些轴线不需要精确地平行。
另外,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尽管拉力弹簧240可以偏置端部支撑构件138,但期望的是拉力弹簧240偏置凸出部138a。在上述构造中,在显影单元139和端部支撑构件138之中,拉力弹簧240设置在显影单元139中。于是,拉力弹簧240是用于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显影单元139和端部支撑构件138之中的端部支撑构件138的偏置构件。
另外,在另一构造中,如图23B中所示,代替拉力弹簧240的是,也可以使用压杆和杆偏置构件作为偏置构件,如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那样。
在这种构造中,使用了压杆241和拉力弹簧340作为用于偏置凸出部138a的偏置部,所述拉力弹簧朝向凸出部138a偏置压杆241。
显影单元139包括压杆241。压杆241包括作为压杆被支撑部的杆被支撑部241b和作为偏置构件锁定部且位于与杆被支撑部241b相对的位置处的弹簧固定部241a。另外,显影单元139包括作为压杆支撑部的杆支撑凸出部139e和作为偏置构件被锁定部的弹簧固定凸出部139d。杆支撑凸出部139e设置成相对于凸出部138a的中心定位在与压杆241按压凸出部138a并且显影单元139运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杆被支撑部241b由杆支撑凸出部139e可枢转地支撑。拉力弹簧340的一个端部由弹簧固定部241a支撑,而另一端部由弹簧固定凸出部139d支撑。另外,压杆241构造成偏置位于杆被支撑部241b和弹簧固定部241a之间的凸出部138a,所述杆被支撑部处于由显影单元139支撑的位置中,所述弹簧固定部处于被拉力弹簧340偏置的位置中。
类似于拉力弹簧240,为了降低显影辊25的对准偏离的影响,压杆241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期望是与显影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偏置凸出部138a。
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压杆241和拉力弹簧340偏置凸出部138a,使得第一孔139a的中心沿着与显影单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运动。在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第一孔139a的中心通过压杆241和拉力弹簧340而沿着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第一孔139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向)运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这个方向是其中第一孔139a的中心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结果,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从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也就是说,从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与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为偏置部的压杆241时的情况。于是,显影辊25的轴线变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也就是说,显影辊25的轴线与感光鼓1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小于不使用压杆241时的情况。因此,能够稳定地致使显影辊25抵靠感光鼓1。
尽管期望的是从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离,但是这些距离不需要精确地相等。另外,尽管期望的是显影辊25的轴线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但是这些轴线不需要精确地平行。
另外,类似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尽管压杆241可以偏置端部支撑构件138,但期望的是压杆241偏置凸出部138a。在上述构造中,在显影单元139和端部支撑构件138之中,压杆241和拉力弹簧340设置在显影单元139中。于是,压杆241和拉力弹簧340是用于沿着与显影辊2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显影单元139和端部支撑构件138之中的端部支撑构件138的偏置构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改善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抵靠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的稳定性。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此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23)

1.一种显影设备,包括:
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显影框架构件,显影框架构件构造成支撑显影剂承载构件;
端部支撑构件,所述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沿着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
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沿着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
第一轴,所述第一轴在显影单元中设置在位于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轴线的所述一个端部侧上的显影单元支承件的外表面上;
第二轴,所述第二轴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中的任一者上;
第一孔,所述第一孔设置在所述端部支撑构件中,第一孔构造成支撑第一轴,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一孔还构造成允许第一轴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运动;
第二孔,所述第二孔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中的另一者中,第二孔构造成支撑第二轴,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二孔还构造成约束第二轴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和
偏置构件,所述偏置构件构造成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第一轴,
其中所述显影设备构造成能够独立于任何图像承载构件而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构件偏置第一轴,使得第一轴的中心接近图像承载构件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设备,还包括受力部,所述受力部设置在显影单元中并且构造成被偏置,使得显影剂承载构件抵靠图像承载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当受力部被偏置时,第一轴沿着远离图像承载构件的中心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受力部设置在相对于第一直线位于显影剂承载构件的相对侧的区域中,所述第一直线与连接显影剂承载构件的中心和第一轴的中心的第二直线正交并且穿过第一轴的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受力部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施力部所偏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偏置构件是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的一个端部由所述端部支撑构件支撑,而另一端部由第一轴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偏置构件包括:
杆构件,所述杆构件由所述端部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和
杆偏置构件,所述杆偏置构件构造成朝向第一轴偏置杆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杆构件偏置位于由杆偏置构件偏置的位置和由端部支撑构件支撑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第一孔是包括第一管控部和第二管控部的长形孔,所述第一管控部构造成管控第一轴在第一轴的直径方向上的位置,所述第二管控部构造成管控第一轴在与第一管控部管控第一轴在第一轴的直径方向上的位置所沿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第二管控部大于第一管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所述端部支撑构件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能够独立于显影单元枢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显影设备能够沿着所述轴线方向附接至装置主体并且能够从所述装置主体上拆卸。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显影设备能够附接至图像形成装置并且能够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拆卸,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抵靠的图像承载构件。
14.一种显影设备,包括:
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显影框架构件,显影框架构件构造成支撑显影剂承载构件;
端部支撑构件,所述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沿着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
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
第一轴,所述第一轴设置在所述端部支撑构件上;
第二轴,所述第二轴设置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上;
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在显影单元的一端处设置在显影框架中,第一孔由第一轴支撑,以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一孔还构造成允许显影单元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第一轴运动;
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在显影单元的另一端处设置在显影框架中,第二孔构造成支撑第二轴,以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二孔还构造成约束第二轴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和
偏置构件,所述偏置构件构造成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第一轴,
其中所述显影设备构造成能够独立于任何图像承载构件而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构件偏置第一轴,使得第一孔的中心接近图像承载构件的中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显影设备,还包括受力部,所述受力部设置在显影单元中并且构造成被偏置,以使得显影剂承载构件抵靠图像承载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当受力部被偏置时,第一孔沿着远离图像承载构件的中心的方向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受力部设置在相对于第一直线位于显影剂承载构件的相对侧的区域中,所述第一直线与连接显影剂承载构件的中心和第一轴的中心的第二直线正交并且穿过第一轴的中心。
19.一种显影设备,包括:
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显影框架构件,显影框架构件构造成支撑显影剂承载构件;
端部支撑构件,所述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沿着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
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构造成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上可枢转地支撑显影单元;
第一轴,所述第一轴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端部支撑构件中的任一者上;
第二轴,所述第二轴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中的任一者上;
第一孔,所述第一孔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端部支撑构件中的另一者中,所述第一孔与第一轴接合,以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一孔还构造成允许显影单元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运动;
第二孔,所述第二孔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中的另一者中,所述第二孔构造成与第二轴接合,以使得显影单元围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枢转,并且第二孔还构造成约束显影单元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运动;和
偏置构件,所述偏置构件设置在显影单元和所述端部支撑构件中的任一者中,并且构造成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显影单元和所述端部支撑构件中的另一者;
其中,所述端部支撑构件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撑构件能够相对于显影单元独立枢转,
其中所述显影设备构造成能够独立于任何图像承载构件而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偏置构件偏置第一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显影设备,还包括受力部,所述受力部设置在显影单元中并且构造成被偏置,以使得显影剂承载构件抵靠图像承载构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影设备,其中,受力部设置在相对于第一直线位于显影剂承载构件的相对侧的区域中,所述第一直线与连接显影剂承载构件的中心和第一轴的中心的第二直线正交并且穿过第一轴的中心。
2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设备;和
图像承载构件。
CN201710167443.3A 2016-03-22 2017-03-21 显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2197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6987 2016-03-22
JP2016-056987 2016-03-22
JP2017031355A JP7076945B2 (ja) 2016-03-22 2017-02-22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31355 2017-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9742A CN107219742A (zh) 2017-09-29
CN107219742B true CN107219742B (zh) 2021-06-15

Family

ID=58401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7443.3A Active CN107219742B (zh) 2016-03-22 2017-03-21 显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1438B2 (zh)
EP (1) EP3223082B1 (zh)
CN (1) CN1072197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56825B2 (en) * 2016-02-29 2018-1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independently rotatable members supporting a developing frame body,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21699B2 (ja) * 2017-09-29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01687A (ja) * 2018-12-21 2020-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207229T2 (de) * 1991-03-01 1996-06-20 Canon Kk Bilderzeugungssystem und eine in diesem eingesetzte entfernbare Arbeitseinheit
JPH0772675A (ja) 1993-06-28 1995-03-17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9230694A (ja) 1996-02-27 1997-09-05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05285A (ja) 1999-06-24 2001-01-12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6497B2 (ja) 2004-02-27 2009-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05165B1 (ko) * 2004-08-13 2006-07-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6058705A (ja) 2004-08-20 2006-03-02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684732B2 (ja) * 2005-04-27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371202B (zh) * 2006-01-11 2011-07-20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4458377B2 (ja) * 2007-06-29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3670B2 (ja) * 2009-04-17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935391B2 (ja) 2012-02-29 2016-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995875B2 (en) * 2012-03-16 2015-03-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tacting-separating member capable of moving developing roller relative to photosensitive drum
JP5523503B2 (ja) * 2012-05-24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2086B1 (ja) 2012-09-11 2013-12-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1180B2 (ja) * 2012-11-21 2017-03-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84311B2 (ja) * 2012-12-14 2017-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6782B2 (ja) 2014-03-10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23082A3 (en) 2017-12-27
EP3223082A2 (en) 2017-09-27
EP3223082B1 (en) 2021-06-23
US10241438B2 (en) 2019-03-26
CN107219742A (zh) 2017-09-29
US20170277071A1 (en) 2017-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33305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본체에 장착가능한 현상 카트리지
KR102251926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본체에 장착가능한 현상 카트리지
US9116503B2 (en) Developing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67781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CN107219742B (zh) 显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15334B (zh) 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KR102100541B1 (ko) 현상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882516B2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2144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72013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941167B (zh) 成像设备和显影盒
JP6921699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74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KR102131649B1 (ko) 현상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
KR20170101790A (ko)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19066615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