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34534A -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 Google Patents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34534A
CN107134534A CN201710153497.4A CN201710153497A CN107134534A CN 107134534 A CN107134534 A CN 107134534A CN 201710153497 A CN201710153497 A CN 201710153497A CN 107134534 A CN107134534 A CN 107134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tructuring
carrier body
radiation
organic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534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托马斯·多贝廷
蒂洛·罗伊施
尼纳·里格尔
丹尼尔-斯特芬·塞茨
托马斯·韦卢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s Osram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filed Critical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7134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4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出一种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其具有: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所述载体本体在载体本体(1)的上侧上具有第一表面(1a);辐射能穿透的结构化的层(2),所述结构化的层设置在第一表面(1a)上并且至少局部地覆盖所述第一表面;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3),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结构化的层(2)的背离载体本体(1)的一侧上;层堆(10),所述层堆设置在第一电极(3)的背离结构化的层(2)的一侧上并且包括有机的有源区域(10a);和第二电极(6),其中有源区域(10a)能够经由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6)来电接触,结构化的层(2)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不同,并且结构化的层(2)包括结构(2a),所述结构设置用于折射和/或散射在运行时在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Description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12月6日、申请号为201280066172.8、发明名称为“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提出一种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发明内容
要实现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所述有机构件能够尤其有效率地运行并且能够简单地制造。
此处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例如为有机发光二级管或有机发光晶体管。
根据发射辐射的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该构件包括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载体本体为构件的用于机械承载的部件、尤其为衬底,在所述衬底上施加构件的例如呈层的形式的、其他的部件。载体本体为此包括在载体本体的上侧上的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例如能够施加构件的另外的层。除了其机械特性之外,载体本体是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光学部件。为此,载体本体尤其构成为是辐射能穿透的。
术语“辐射能穿透”在此和在下文涉及由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的穿透性。例如,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辐射能穿透的部件、例如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构成为,使得在运行时在构件中产生的并且到达部件中的电磁辐射的至少50%、优选至少75%、尤其优选至少90%从所述部件中再次射出。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辐射能穿透的部件在此能够构成为是清晰的、透明的、半透明的(透光的)或者乳白色的、散射辐射的。
相应地,术语“反射辐射的”在下文中涉及由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反射率。例如,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反射辐射的部件将在构件中在运行时产生的射到其上的电磁辐射的至少50%、优选至少75%、尤其优选至少90%反射。
载体本体的上侧上的第一表面尤其通过载体本体的外面的一部分形成。在此,第一表面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内能够平坦地构成。此外可行的是,第一表面具有有针对性地产生和设定的平均粗糙度。在该情况下,第一表面例如不规则地结构化。
“不规则地结构化”在此和在下文表示:不规则的结构尤其是非周期性的并且尤其不形成光子晶体。例如,当通过例如傅里叶变换的研究方法不能够识别尤其在有源区域中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大小范围中的结构化部的周期性时,结构化部例如能够被视为是随机的。然而,可行的是,不规则的结构化部叠加周期性的结构化部,其中周期性相对于在构件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波长是大的。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构件包括辐射能穿透的结构化的层,所述结构化的层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并且至少局部地覆盖所述第一表面。结构化的层例如能够完全地覆盖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结构化的层尤其覆盖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部分、例如至少50%。结构化的层例如在其背离载体本体的一侧上具有结构化部,所述结构化部能够规则地、周期性地和/或不规则地、随机地构成。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构件包括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结构化的层的背离载体本体的一侧上。在此可行的是,在第一电极和结构化的层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另外的层,使得第一电极和结构化的层不具有共同的边界面。但是此外也可行的是,第一电极直接地施加到结构化的层上,使得这两个部件直接地彼此邻接。
第一电极构成为是辐射能穿透的并且为了该目的例如包括金属层、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和/或透明金属氧化物(TMO)。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构件包括层堆,所述层堆设置在第一电极的背离结构化的层的一侧上并且包括有机的有源区域。层堆例如能够直接地邻接于第一电极。层堆例如包括至少一个空穴传导层和至少一个电子传导层,在其之间设置有有源区域。根据构件,有源区域能够包括至少一个电致发光的有机层。此外,有机层堆能够包括如电子阻挡层和/或空穴阻挡层的另外的层。构件能够构建用于在运行时产生光、例如彩色光或白色光。在此,由构件在运行时产生的光在有源区域中产生。此外可行的是,构件构建用于从不同侧发射不同颜色的光和/或不同色温的光。
关于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原理结构示例地参考文献WO 2010/066245A1,所述文献尤其在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结构方面明确地通过参引并入本文。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构件包括第二电极。第二电极当前能够构成为是辐射能穿透的或反射辐射的。第二电极尤其在有机层堆的背离载体本体的一侧上施加到所述有机层堆上。在此,第二电极能够直接地邻接于层堆。
如果第二电极例如为以反射辐射的方式构成的电极,那么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穿过载体本体发射。替选地,可行的是,第二电极构成为是辐射能穿透的。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两侧上进行发射,也就是说穿过载体本体和第二电极。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有源区域能够经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来电接触。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电极接触有源区的彼此异名电极的区域。例如,这两个电极能够从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外部电接触并且用电流加载。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结构化的层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不同。也就是说,结构化的层和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至少在两个不同的工作步骤中制成。结构化的层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不同还能够表示:结构化的层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在用于形成这些部件的材料方面不同。特别地,结构化的层不是载体本体的一部分,而是结构化的层是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在提供载体本体之后例如在所述载体本体上形成的独立的部件。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结构化的层包括设置用于折射或散射在运行时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结构。换而言之,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中的结构化的层实现光学目的。在构件运行时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射到结构化的层上的电磁辐射在结构化的层的结构处散射和/或折射。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构件包括: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所述载体本体具有在载体本体的上侧上的第一表面;辐射能穿透的结构化的层,所述结构化的层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并且至少局部地覆盖所述第一表面;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结构化的层的背离载体本体的一侧上;层堆,所述层堆设置在第一电极的背离结构化的层的一侧上并且包括有机有源区域;以及第二电极。在此,有源区域能够经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来电接触。结构化的层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不同,并且结构化的层包括设置用于折射或散射在运行时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结构。
在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光仅部分地直接耦合输出。未直接耦合输出的光,例如留在载体本体中的光、留在有机的层堆中的光,和通过光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例如在能导电的金属电极中的一个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分布到不同的损耗通道上。现在证实的是:需要另外的技术措施将这些光耦合输出。
为了提高例如由于波导效应能够在透明地构成的载体本体中捕获的光的耦合输出,能够考虑用于提高光耦合输出的不同的措施。
例如,能够将散射颗粒引入到载体本体中。在这种措施的情况下,耦合输出效率为在载体本体中传导的光的大约60%至70%。通过该措施影响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外观,因为例如所引入的颗粒引起乳白色的漫反射的印象。
用于提高尤其是在有机层堆和/或电极中引导的光的耦合输出的另外的措施例如是结构化的区域,所述结构化的区域由低折射率的材料形成,所述结构化的区域能够施加到辐射能穿透的电极上。此外,可以应用布拉格光栅或具有周期性散射结构的光子晶体,所述周期性散射结构具有在由有源区发射的光的波长范围中的结构大小。
在此处描述的构件中,尤其通过结构化的层可能的是:有针对性地影响能够穿过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离开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辐射部分的放射特性。特别地,能够通过结构化的层改进在有源区域中在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的耦合输入。也就是说,与不具有结构化的层的情况相比,在具有结构化的层的情况下,更多辐射射入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中。
通过提高将电磁辐射耦合输入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中,尤其也整体上实现提高电磁辐射从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中耦合输出。为了提高耦合输入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中的电磁辐射的耦合输出,能够进一步改变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例如所述载体本体能够在背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具有粗化部或者能够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构成散射膜或微透镜。特别地,由于结构化的层,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特征在于尤其高的效率。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结构化的层由折射率基本上等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的折射率的材料形成。“基本上等于”例如表示:结构化的层具有与载体本体的光学折射率最高偏差+/-10%的光学折射率。例如,载体本体具有低于1.6、例如为1.5的折射率。在此,折射率在波长为λ=600nm的情况下确定。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结构化的层同样具有位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的折射率的范围中的折射率。载体本体和结构化的层因此由标准折射率的材料形成。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结构化的层的结构设置在结构化的层的背离载体本体的一侧上并且具有大于或等于在运行时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波长的结构大小。特别地,结构大小能够位于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范围中。结构化的层的结构因此例如能够改变来自有源区域的电磁辐射的入射角度,由此降低在与载体本体的边界面处出现全反射的概率。这又提高了电磁辐射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中的耦合输入。
尤其可行的是,结构形成用于在运行时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光学透镜。所述结构为此例如能够包括凸形或凹形弯曲的表面。结构的其他的形状、例如棱锥形、截棱锥形、截锥形等是可行的。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载体本体和结构化的层由玻璃形成。例如,载体本体能够为玻璃衬底,在不与用玻璃制造载体本体相关的另一个工艺步骤中将由玻璃制成的另一个材料层施加到所述玻璃衬底上。例如,所述层能够由玻璃-玻璃料材料形成。随后,将所施加的材料熔融或熔化并且在硬化之前借助结构化机构、例如借助压模、辊子和/或滚筒来结构化。
有利地,在制造结构化的层时,不影响载体本体本身的制造工艺,而是结构化的层与载体本体无关地在所述载体本体上制造。这能够实现降低对载体本体的材料的质量要求,由此例如能够实现应用低成本的玻璃、例如碱石灰玻璃或窗玻璃。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结构化的层包括颗粒或者结构化的层由颗粒构成,其中颗粒设置为用于散射在运行时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在此,颗粒设置在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上,并且在那里能够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例如直接接触。颗粒设置为用于散射在运行时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颗粒为此能够具有小于所述电磁辐射的波长的直径。
结构化的层的颗粒在此优选在第一表面上构成不完整的单层。例如,颗粒在第一表面上的表面覆盖例为最高75%、尤其为大约60%。与纯边界面散射相比,通过颗粒将载体本体和后续的层之间的边界面处的散射作用提高。由于颗粒优选仅设置在第一表面的区域中,所以不出现体积散射,如在颗粒均匀地设置在位于载体本体下游的层中时就是这种情况。与体积散射相比,在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上应用颗粒的优点在于:能够将液态材料用于基体材料,颗粒能够嵌入到基体材料中,散射颗粒能够不均匀地分散在所述液态材料中。
此外可行的是,通过颗粒提高在载体本体和后续的层之间的边界面处的热导率。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尤其全部的颗粒由下述材料中的一种形成,也就是说特别地,其能够包含下述材料中的一种或由下述材料中的一种构成:氧化钽、氧化镧、氧化铪、氧化锆、TiO2、AlN、SiC、MgO、SiO2、Al2O3。颗粒例如具有在300nm和3000nm之间的平均直径。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构件包括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设置在结构化的层和第一电极之间,其中中间层具有例如至少等于、优选等于层堆的平均光学折射率的光学折射率,并且中间层具有大于载体本体的光学折射率的光学折射率。中间层尤其为折射率>1.6、尤其≥1.8的高折射率的层。在此,层堆的平均折射率尤其是有机的层堆的层厚度加权的折射率。例如,层堆具有至少为1.6并且最高为1.9的平均光学折射率。
由于在载体本体和中间层之间的进而还有在结构化的层和中间层之间的不同的光学折射率,例如在结构化的层和中间层之间的边界面上散射在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降低了边界面上全反射的概率,使得更大部分的辐射能够进入到载体本体中并且从那里从构件中射出。整体上,因此,由于高折射率的中间层而提高了构件的效率,因为与不具有中间层的情况相比,总计更多的辐射离开构件。
在此尤其可行的是,中间层直接地邻接于结构化的层并且中间层直接地邻接于第一电极或者构成所述第一电极。也就是说,中间层具有与结构化的层的边界面并且在那里例如依循结构化的层的结构化部的形状、即依循颗粒的外面和/或结构。此外,中间层能够与第一电极具有共同的边界面或者中间层构成为是导电的并且构成第一电极。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间层的背离载体本体的表面具有平均粗糙度,所述平均粗糙度小于结构化的层的朝向中间层的表面的平均粗糙度。也就是说,中间层具有平坦化的作用。与不具有中间层的情况相比,由于中间层,构件的后续的层、例如第一电极和/或有机层堆能够沉积到更平坦的层上。例如,结构化的层在其朝向中间层的一侧上具有至少为0.25μm、优选至少为0.5μm、尤其优选为1.0μm的平均粗糙度。因此,中间层的背离结构化的层的表面具有例如小于0.25μm的更小的平均粗糙度。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一表面具有大于中间层的背离载体本体的表面的平均粗糙度。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层也关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具有平坦化的作用。例如,载体本体在其第一表面上具有至少为0.25μm、优选至少为0.5μm、尤其优选至少为1.0μm的平均粗糙度。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形成结构化的层的颗粒嵌入到中间层的材料中。也就是说,颗粒例如除其朝向载体本体的一侧之外完全被中间层的材料润湿并且全方位地由中间层的材料包围。在此,尤其可行的是,载体本体的施加有颗粒的第一表面不均匀地结构化并且具有有针对性地设定的平均粗糙度。在此已经证实的是,通过引入颗粒的散射作用相对于在没有散射颗粒的情况下在载体本体和中间层之间的边界面处的散射作用提高。在此,颗粒优选具有与中间层的折射率不同的光学折射率。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在第一表面上具有结构化部,其中颗粒至少部分地直接邻接于第一表面,并且结构化的层包括一层或多层的颗粒。在此,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能够规则地或不规则地结构化。至少一些颗粒与载体本体直接接触并且在第一表面上接触所述载体本体。层能够为封闭的层(即单层)或为非封闭的层(即次单层(Submonolagen))。因此,至少朝向载体本体的最下方的层的颗粒至少部分地与载体本体直接接触并且与所述载体本体构成边界面。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第一电极和中间层之间设置阻挡层,所述阻挡层至少阻碍湿气和/或气体的穿透。“至少阻碍”表示:与具有该层的情况相比,在没有该层的情况下,以预设的时间段中,更多的湿气和/或气体渗入到中间层中。
特别地,在应用阻挡层的情况下,中间层也能够以液相沉积到载体本体上。在此有利地得出:能够停止后续的用于减小中间层的背离载体本体的表面的平均粗糙度的平坦化步骤,因为在以气相施加到载体本体上时,载体本体的粗糙的区域的结构化部没有由中间层复制。例如,中间层能够借助于溶胶-凝胶方法来施加。
例如,中间层能够为高折射率的玻璃。此外,也能够将如聚碳酸酯、PEN、PET、聚氨酯、丙烯酸脂、环氧化物、PMMA和其他的塑料的材料用作为中间层。所述材料能够可选地与添加剂一起应用以调整例如颗粒直径小于50nm、优选小于40nm的金属氧化物的纳米颗粒的折射率。例如,为此,提供颗粒直径小于50nm的TiO2纳米颗粒。由“Brewer Science”公司以名称“OptiNDEX”或“CNTRENE”销售的、能够以液相施加的材料适合于形成中间层。
尤其以液相沉积到载体本体上的中间层的热导率的提高能够通过引入具有高热导率的颗粒来实现。例如,为此,能够将由AlN、SiC、MgO构成的、具有至590W/mK的热导率的颗粒引入到中间层的材料中。
根据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间层和/或阻挡层阻碍UV辐射的穿透或者防止UV辐射的穿透。也就是说,两个层中的至少一个关于UV辐射具有过滤特性。以该方式,能够保护有机层堆的能够通过UV辐射损坏的或者破坏的层以抵御所述UV辐射。例如,中间层和/或阻挡层为此包含吸收、反射或散射UV辐射的材料。所述材料特别能够尤其简单地引入到中间层中,所述中间层以液相沉积在载体本体上。
例如,为此提供无机材料的颗粒,例如TiO2,或吸收UV辐射的有机材料,例如2-羟基二苯甲酮、2-羟苯基苯并三唑、水杨酸脂、肉桂酸脂衍生物、间笨二酚单苯甲酸酯、草酸酰苯胺、p-羟基苯酸脂。在此也可行的是,所述材料设置在中间层之上或之下的单独的层中,所述层由高折射率的材料形成,所述高折射率的材料提供作为用于所提出的材料的基体材料。
此外,中间层也能够划分成至少两个子层,所述子层中的例如一个子层不具有吸收UV的材料,而另一个子层包含吸收UV的材料。
还提出一种用于制造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方法。借助于该方法能够制造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使得为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公开的全部特征也能够为在此描述的方法公开并且反之亦然。
根据用于制造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第一方法,首先提供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例如,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在此由玻璃、尤其由低成本的玻璃、例如窗玻璃形成。
在此,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内能够构成为是平坦的,也就是说,第一表面在该情况下不具有有针对性地引入的、不规则的结构化部,所述表面上的平均粗糙度小于0.25μm。
在另一个方法步骤中,将含玻璃的材料、例如呈玻璃料形式的材料施加到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上。随后,熔化或熔融所述玻璃状的材料,所述玻璃状的材料尤其是比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的材料更低温地熔化。这样软化并且可变形的材料随后被结构化,使得通过含玻璃的材料的背离载体本体的表面的结构化部形成结构化的层。如此产生的结构例如能够如上面描述的那样为透镜形的。结构化部例如借助于压模、辊子和/或滚筒来产生。
此外,提出另一种用于制造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方法,其中又首先提供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所述载体本体能够可选地具有不规则地结构化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例如具有至少0.25μm的平均粗糙度。该表面能够在用玻璃形成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刻蚀方法产生。
在随后的方法步骤中,将中间层以液相施加到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上。在此,设置用于散射有源区域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颗粒能够分散到中间层中。此外可行的是,能够将颗粒撒入到已经施加的中间层中。颗粒随后在液态的中间层中沿朝向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方向沉淀并且在那里构成尤其是不完全覆盖第一表面的次单层。最后,硬化中间层。得到下述结构,在所述结构中,由颗粒形成的结构化的层设置在载体本体下游,中间层又设置在所述结构化的层的下游。
提出另一种用于制造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又首先提供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所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在其第一表面上能够平坦地或不规则结构化地构成。随后,将形成结构化的层的颗粒施加到载体本体的第一表面上以形成结构化的层。这例如能够通过如溅镀或蒸镀的方法来进行。随后,将中间层施加到结构化的层上。
在此,中间层尤其由玻璃和/或非液态处理的材料形成并且施加到结构化的层上。
例如,中间层因此能够为高折射率玻璃层或者为以气相施加到载体本体上并且在那里尤其施加到粗糙的区域上的层。例如,中间层能够借助于如蒸镀、CVD、PECVD或ALD的方法施加到载体本体上。此外,中间层例如由氮化物或氧化物,例如由SiN、Al2O3、ZrO2、TiO2、HfO2、氧化钽和/或氧化镧形成。有利地,对于这种层能够放弃中间层和第一电极之间的附加的阻挡层。不利地,所述层将粗糙的区域的结构也复制在其背离粗糙的区域的表面上。为了降低所述表面的粗糙度,所述层必须在其施加之后平坦化,这例如能够经由抛光步骤、如所谓的化学机械抛光(CMP)来进行。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实施例和相关的附图详细阐述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以及在此描述的用于制造这种构件的方法。
图1、2和3的示意剖面图示出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实施例。
借助图4、5和6的示意剖面图详细阐述在此描述的用于制造这种构件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相同的、同类的或者起相同作用的元件在附图中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和在附图中示出的元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不能够视为是按照比例的。相反地,为了更好的可视性和/或为了更好的理解,能够夸张的大地示出个别元件。
图1示出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剖面图。构件包括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当前,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构成为玻璃衬底,所述玻璃衬底是低折射率的并且例如在波长为600nm的情况下具有1.5的折射率。
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在其上侧上具有第一表面1a。当前,第一表面1a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内构成为是平坦的。也就是说,不采取另外的措施将第一表面1a设有规则的或不规则的结构化部。
将结构化的层2直接地施加到第一表面1a上。当前,结构化的层2由玻璃材料形成,所述玻璃材料以及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以低折射率的方式构成。例如,结构化的层2同样在600nm的情况下具有1.5的光学折射率。结构化的层2在其背离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的一侧上具有结构2a。结构2a当前规则地构成并且具有在从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范围内的结构大小。特别地,结构大小大于在构件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波长。
结构2a的大小尤其选择为,使得几何辐射光学能够应用于所述电磁辐射和结构2a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此,结构化能够周期性地或非周期性地进行。结构2a能够构成为是透镜形的、即具有凸形或凹形弯曲的表面,构成为是棱锥形、截棱锥形、截锥形的等。
第一电极3直接邻接于结构化的层2。第一电极3尤其高折射率地构成并且在波长为600nm的情况下具有n>1.6的折射率。
第一电极更优选地构成为是辐射能穿透的并且为此例如能够由TCO(TransparentConductive Oxide,透明导电氧化物——辐射能穿透的能导电的氧化物),如ITO、ZnO、SnO2形成。厚度例如能够在50nm和200nm之间。此外,第一电极3由薄的金属膜形成,所述金属膜例如能够包含下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AgPt、Au、Mg、Ag:Mg。
此外,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3能够是渗流阳极(Perkolationsanode),所述渗流阳极由金属纳米线(可能的材料在此例如为Ag、Ir、Au、Cu、Cr、Pd、Pt)、由半导电纳米线(可能的材料在此为InAs、Si或另外必要时具有适当的掺杂物)、石墨微粒或碳纳米管形成。用于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3的所述材料在此也能够与液相的能导电的聚合物、例如PEDOT或PANI和/或过渡金属氧化物或能导电的透明的氧化物组合。能够应用TMO(透明金属氧化物)材料作为用于形成透明电极的另外的材料,所述TMO材料尤其能够以溶液施加到中间层2上。在此,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3能够由TMO材料构成或者包含这种材料。特别地,可行的是,TMO材料与金属或有机材料组合构成电极。
在第一电极3的背离结构化的层2的一侧上跟随有层堆10,所述层堆还包括有源区域10a,在所述有源区域中在构件运行时产生电磁辐射。
在层堆10的背离透明电极3的一侧上,构件由反射电极6封闭。反射电极6为此例如能够由反射材料、如铝或银形成。例如能够形成构件的阴极的第二电极6的反射率在此对于在有源区中在运行时产生的辐射而言至少是80%。
由于结构化的层2而可行的是,尽可能多地将在有源区域10a中产生的电磁辐射耦合输入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中。因为在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无关地形成的层中产生结构2a,所以例如能够将可低成本制造的窗玻璃用作为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
结合图2,根据示意剖面图详细阐明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2中的实施例中,构件具有中间层4,所述中间层由高折射率的材料形成,所述材料在波长为600nm的情况下具有>1.6、尤其>1.8的折射率。特别地,中间层4的折射率选择成大于层序列10的平均折射率并且选择成大于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的和结构化的层2的折射率。通过这种高折射率的层,提高电磁辐射耦合输入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中的概率。如结合图4至6描述的那样,在此能够施加中间层4。
结合图3,详细阐述在此描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图1和2的实施例不同的是,结构化的层2当前通过颗粒21的层形成,所述颗粒设置为用于散射在有源区域10a中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颗粒21在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的第一表面1a上构成下述层,所述层例如以最高90%、例如75%的覆盖度来覆盖第一表面1a。
颗粒21嵌入到高折射率的中间层4的材料中。也就是说,中间层润湿颗粒21的外面的露出的部分,这些部分不与载体本体1直接接触。
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在其第一表面1a上具有不规则的结构化部,所述结构化部例如具有至少0.25μm的平均粗糙度。通过结构化的层2的散射颗粒21进一步提高在所述表面上的散射作用。结构化的层2由于颗粒21而具有基本上不规则的结构化部,特别地,结构2a通过颗粒21的分布和外部轮廓来预设。
结合图4借助示意剖面图详细阐述在此描述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在该方法中,首先提供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所述载体本体在其第一表面1a上能够有针对性地不规则地粗糙化。例如,第一表面1a上的平均粗糙度为至少0.25μm。
在随后的方法步骤A中,将颗粒21施加到第一表面1a上以形成结构化的层2。例如,蒸镀或铺撒颗粒21。颗粒21在第一表面1a上例如构成次单层,因此不完全覆盖第一表面1a。
在随后的方法步骤B中,将非液相的高折射率的中间层4沉积到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和结构化的层2上。因此,中间层4嵌入结构化的层2的颗粒21。如此施加的中间层4在其背离载体本体1的表面4a上复制载体本体1的第一表面1a以及结构化的层2上的结构化部。
在随后的方法步骤C中,能够平坦化中间层4的背离载体本体1的表面4a,也就是说,表面4a的平均粗糙度例如通过化学机械抛光来降低。中间层4以该方式对设置用于通过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的第一表面1a和结构化的层2的颗粒21的结构化部起平坦化的作用。
结合图5详细阐述在此描述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与结合附图描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中间层4当前以液相施加到载体本体1的第一表面1a上。因此,可选地,也能够取消用于降低中间层4的平均粗糙度的步骤(参见步骤B)。
在方法的该实施方式中,设置用于散射辐射的、形成结构化的层2的颗粒21连同中间层4一起、即以分散在中间层4的材料中的方式施加,见步骤A。在中间层4硬化之前,颗粒朝向载体本体1的第一表面1a沉淀并且以该方式构成结构化的层2。然后,在方法步骤B中进行中间层4的硬化。
结合图6详细阐述在此描述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图5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方法步骤A中施加中间层4之后,在方法步骤B中,颗粒21散布到中间层4上并且随后沿朝向第一表面1a的方向沉淀。最后,在方法步骤C中又进行中间层4的硬化并且可选地降低中间层4的表面4a的粗糙度。
本发明不局限于根据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更确切地说,本发明包括每个新特征以及特征的任意的组合,这尤其是包含在实施例中的特征的任意的组合,即使所述特征或所述组合自身没有明确地在实施例中说明时也如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以下附记:
附记1.一种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所述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具有:
-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所述载体本体在所述载体本体(1)的上侧上具有第一表面(1a);
-辐射能穿透的结构化的层(2),所述结构化的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a)上并且至少局部地覆盖所述第一表面;
-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3),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一侧上;
-层堆(10),所述层堆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3)的背离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一侧上并且包括有机的有源区域(10a);和
-第二电极(6),其中
-所述有源区域(10a)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电极(3)和所述第二电极(6)来电接触,
-所述结构化的层(2)与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不同,并且
-所述结构化的层(2)包括下述结构(2a),所述结构设置为用于折射和/或散射在运行时在所述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附记2.根据上一项附记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所述结构(2a)设置在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的一侧上,并且具有大于或等于在运行时在所述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波长的结构大小。
附记3.根据上一项附记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结构(2a)形成用于在运行时在所述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光学透镜。
附记4.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载体本体(1)和所述结构化的层(2)由玻璃形成。
附记5.根据上一项附记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结构化的层(2)包括颗粒(21)或者由颗粒(21)构成,其中所述颗粒设置为用于散射在运行时在所述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附记6.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至少一些、尤其全部的所述颗粒(21)包含下述材料中的一种或由下述材料中的一种构成:氧化钽、氧化镧、氧化铪、氧化锆、TiO2、AlN、SiC、MgO、SiO2、Al2O3
附记7.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所述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具有中间层(4),所述中间层设置在所述结构化的层(2)和所述第一电极(3)之间,其中
-所述中间层(4)具有至少与所述层堆(10)的平均光学折射率一样大的光学折射率,并且
-所述中间层(4)具有大于所述承载本体(1)的光学折射率的光学折射率。
附记8.根据上一项附记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中间层(4)直接地邻接于所述结构化的层(2)并且所述中间层(4)直接地邻接于所述第一电极(3)或者构成所述第一电极。
附记9.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中间层(4)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表面(4a)具有下述平均粗糙度,所述平均粗糙度小于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朝向所述中间层(4)的表面(2a)的平均粗糙度。
附记10.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1a)具有大于所述中间层(4)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表面(4a)的平均粗糙度。
附记11.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颗粒(21)嵌入到所述中间层(4)的材料中。
附记12.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在所述第一表面(1a)上具有结构化部,其中
-所述颗粒(21)至少部分地直接邻接于所述第一表面(1a),并且
-所述结构化的层(2)包括一层或多层的所述颗粒(21)。
附记13.一种用于制造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下述步骤:
-提供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
-将含玻璃的材料施加到所述载体本体(1)的所述第一表面(1a)上;
-熔化或熔融所述含玻璃的材料;
-将所述含玻璃的材料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表面结构化成所述结构化的层(2)。
附记14.一种用于制造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下述步骤:
-提供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
-将所述中间层(4)以液相和所述颗粒(21)施加到所述载体本体(1)的所述第一表面(1a)上;
-将所述颗粒(21)在液态的所述中间层(4)中沉淀,以形成所述结构化的层(2);
-硬化所述中间层(4)。
附记15.一种用于制造根据上述附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下述步骤:
-提供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
-将所述颗粒(21)施加到所述载体本体(1)的所述第一表面(1a)上以形成所述结构化的层(2);和
-将所述中间层(4)施加到所述结构化的层(2)上。

Claims (12)

1.一种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所述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具有:
-辐射能穿透的载体本体(1),所述载体本体在所述载体本体(1)的上侧上具有第一表面(1a);
-辐射能穿透的结构化的层(2),所述结构化的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a)上并且至少局部地覆盖所述第一表面;
-辐射能穿透的第一电极(3),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一侧上;
-层堆(10),所述层堆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3)的背离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一侧上并且包括有机的有源区域(10a);和
-第二电极(6),其中
-所述有源区域(10a)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电极(3)和所述第二电极(6)进行电接触,
-所述结构化的层(2)与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不同,并且
-所述结构化的层(2)包括下述结构(2a),所述结构设置为用于对在运行时在所述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折射,
-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所述结构(2a)设置在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的一侧上,并且
-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所述结构(2a)具有大于或等于在运行时在所述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波长的结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其中所述结构化的层(2)由玻璃形成,将所述玻璃熔融或熔化,以产生所述结构(2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结构(2a)形成用于在运行时在所述有源区域(10)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光学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载体本体(1)和所述结构化的层(2)由玻璃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所述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具有中间层(4),所述中间层设置在所述结构化的层(2)和所述第一电极(3)之间,其中
-所述中间层(4)具有至少与所述层堆(10)的平均光学折射率一样大的光学折射率,并且
-所述中间层(4)具有大于所述承载本体(1)的光学折射率的光学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中间层(4)直接地邻接于所述结构化的层(2)并且所述中间层(4)直接地邻接于所述第一电极(3)或者构成所述第一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中间层(4)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表面(4a)具有下述平均粗糙度,所述平均粗糙度小于所述结构化的层(2)的朝向所述中间层(4)的表面(2a)的平均粗糙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1a)具有大于所述中间层(4)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表面(4a)的平均粗糙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所述颗粒(21)嵌入到所述中间层(4)的材料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其中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在所述第一表面(1a)上具有结构化部,其中
-所述颗粒(21)至少部分地直接邻接于所述第一表面(1a),并且
-所述结构化的层(2)包括一层或多层的所述颗粒(21)。
11.一种用于制造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下述步骤:
-提供辐射能穿透的所述载体本体(1);
-将含玻璃的材料施加到所述载体本体(1)的所述第一表面(1a)上;
-熔化或熔融所述含玻璃的材料;
-将所述的背离所述载体本体(1)的表面结构化成所述结构化的层(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含玻璃的材料借助压模、辊子和/或滚筒来结构化。
CN201710153497.4A 2012-01-04 2012-12-06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Pending CN1071345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200084.4 2012-01-04
DE102012200084.4A DE102012200084B4 (de) 2012-01-04 2012-01-04 Strahlungsemittierendes organisches bauteil
CN201280066172.8A CN104040750B (zh) 2012-01-04 2012-12-06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6172.8A Division CN104040750B (zh) 2012-01-04 2012-12-06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34534A true CN107134534A (zh) 2017-09-05

Family

ID=474297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53497.4A Pending CN107134534A (zh) 2012-01-04 2012-12-06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CN201280066172.8A Active CN104040750B (zh) 2012-01-04 2012-12-06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6172.8A Active CN104040750B (zh) 2012-01-04 2012-12-06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93319B2 (zh)
KR (1) KR20140116119A (zh)
CN (2) CN107134534A (zh)
DE (1) DE102012200084B4 (zh)
WO (1) WO20131025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9299B2 (ja) * 2012-05-31 2016-06-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リソースの割り当て方法
KR101493601B1 (ko) 2013-07-17 2015-02-13 쌩-고벵 글래스 프랑스 발광 디바이스용 적층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1493612B1 (ko) 2013-10-08 2015-02-13 쌩-고벵 글래스 프랑스 발광 디바이스용 적층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EP3353583A1 (en) * 2015-09-23 2018-08-01 Corning Incorporated Oled light extraction using nanostructured coatings
CN105405982A (zh) * 2015-12-09 2016-03-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封装方法及有机发光二极管
DE102016101442A1 (de) 2016-01-27 2017-07-27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Konversionselement und strahlungsemittierendes Halbleiterbauelement mit einem solchen Konversionselement
DE102016105198A1 (de) 2016-03-21 2017-09-21 Osram Oled Gmbh Organisches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DE102016214743A1 (de) * 2016-08-09 2018-02-15 Osram Oled Gmbh Opto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DE102016214739A1 (de) * 2016-08-09 2018-02-15 Osram Oled Gmbh Opto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CN106876604A (zh) * 2017-02-14 2017-06-20 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93865B (zh) * 2020-05-06 2021-05-14 浙江大学 一种可用于多模态观测大脑的皮层脑电电极及阵列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3856A (zh) * 2002-03-29 2005-08-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发光器件、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器件的显示装置
JP2009272059A (ja) * 2008-04-30 2009-11-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El素子、el素子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el素子を用いた照明装置、el素子を用いた電子看板装置、及びel素子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978780A (zh) * 2008-03-28 2011-02-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2097597A (zh) * 2009-11-18 2011-06-15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159451A (ja) * 2010-01-29 2011-08-1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
WO2011132773A1 (ja) * 2010-04-22 2011-10-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20110262093A1 (en) * 2010-04-22 2011-10-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led light extraction films having internal nanostructures and external microstructures
WO2011161998A1 (ja) * 2010-06-25 2011-12-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4460A (zh) 2000-11-02 2005-12-28 3M创新有限公司 发射显示器的亮度增强
JP2003086353A (ja) * 2001-09-11 2003-03-20 Nissan Chem Ind Ltd 有機el素子用透明性基板および有機el素子
KR100437886B1 (ko) 2001-09-25 2004-06-30 한국과학기술원 고발광효율 광결정 유기발광소자
TW574110B (en) 2001-10-25 2004-02-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mposite thin film holding substrat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holding substrate, and panel light emitting body
CN100463578C (zh) * 2003-03-12 2009-02-1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电致发光元件
EP1478034A2 (en) 2003-05-16 2004-11-17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JP4476594B2 (ja) 2003-10-17 2010-06-09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7157156B2 (en) * 2004-03-19 2007-01-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stability
DE102004020245A1 (de) * 2004-04-22 2005-12-22 Schott Ag Organisches, elektro-optisches Element mit erhöhter Auskoppeleffizienz
KR20120127515A (ko) * 2004-05-26 2012-11-21 닛산 가가쿠 고교 가부시키 가이샤 면발광체
JP2005347081A (ja) 2004-06-02 2005-12-1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面光源装置
JP2006259657A (ja) * 2004-06-11 2006-09-28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7242286A (ja) 2006-03-06 2007-09-20 Asahi Glass Co Ltd 膜付き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透明導電性膜付き基板および発光素子
US7851995B2 (en) * 2006-05-05 2010-12-14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WO2009116531A1 (ja) 2008-03-18 2009-09-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用基板、有機led素子用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有機led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8031531A1 (de) * 2008-07-03 2010-01-07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rganisches strahlungs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rganischen strahlungsemittierenden Bauelements
DE102008035559A1 (de) * 2008-07-30 2010-02-11 Rupert Goihl Elektrolumineszenz oder Photovoltaikquelle
DE102008035538B4 (de) * 2008-07-30 2017-04-20 Osram Oled Gmbh Bauteil mit mindestens einem organischen Materia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DE102008048161A1 (de) * 2008-09-19 2010-06-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Optoelektronisches organisches Bauteil mit verbesserter Lichtaus- und/oder-einkopplung
US20100110551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extraction film with high index backfill layer and passivation layer
KR102029563B1 (ko) 2008-12-11 2019-10-07 오스람 오엘이디 게엠베하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및 조명수단
JP5572305B2 (ja) * 2008-12-12 2014-08-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を用いた発光装置、及び発光素子に使用される透明基板
JP5724171B2 (ja) * 2009-01-09 2015-05-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原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2010205650A (ja) * 2009-03-05 2010-09-16 Fujifilm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DE102009022902B4 (de) * 2009-03-30 2023-10-26 Pictiva Displays International Limited Organisches optoelektronisches 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rganischen optoelektronischen Bauteils
KR101065413B1 (ko) * 2009-07-03 2011-09-16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110187264A1 (en) * 2010-01-29 2011-08-04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3856A (zh) * 2002-03-29 2005-08-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发光器件、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器件的显示装置
CN101978780A (zh) * 2008-03-28 2011-02-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JP2009272059A (ja) * 2008-04-30 2009-11-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El素子、el素子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el素子を用いた照明装置、el素子を用いた電子看板装置、及びel素子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2097597A (zh) * 2009-11-18 2011-06-15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159451A (ja) * 2010-01-29 2011-08-1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
WO2011132773A1 (ja) * 2010-04-22 2011-10-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20110262093A1 (en) * 2010-04-22 2011-10-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led light extraction films having internal nanostructures and external microstructures
WO2011161998A1 (ja) * 2010-06-25 2011-12-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14668A1 (en) 2015-01-15
DE102012200084A1 (de) 2013-07-04
KR20140116119A (ko) 2014-10-01
US9893319B2 (en) 2018-02-13
WO2013102530A1 (de) 2013-07-11
DE102012200084B4 (de) 2021-05-12
CN104040750A (zh) 2014-09-10
CN104040750B (zh) 201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0750B (zh) 发射辐射的有机构件
CN114097102B (zh) 包括具有光衍射特征的光透射区域的光电设备
US7776196B2 (en) Method for arranging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US10756304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TWI511324B (zh) 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150132876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8921841B2 (en) Porous glass substrate for display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503620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JP6155566B2 (ja) 有機led素子用の積層基板、透明電極付き積層基板、及び有機led素子
JP2009509314A (ja) 光出力が改善されたoledデバイス
JP2012528434A5 (zh)
CN102449803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03081111A (zh) 纳米颗粒抗反射层
CN105684181B (zh) 用于发光器件的叠层以及制备所述叠层的处理
KR101466831B1 (ko) 유기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JP5179392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TW201340341A (zh) 多光管理紋路
US8953243B2 (en) Anti-reflection structure using surface plasmon and high-K dielectric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anti-reflection structure
US20200381666A1 (e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WO2014181515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438318A (zh) 施體基板及利用該施體基板形成轉移圖案之方法
WO2019033794A1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电极
ES2825099T3 (es) Electrodo de extracción de luz y diodo emisor de luz orgánico con electrodo de extracción de luz
WO2015072067A1 (ja) 発光デバイス
EP3104668A1 (en) Front plate for el elemen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