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9613A - 元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9613A
CN107079613A CN201480082229.2A CN201480082229A CN107079613A CN 107079613 A CN107079613 A CN 107079613A CN 201480082229 A CN201480082229 A CN 201480082229A CN 107079613 A CN107079613 A CN 107079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ing device
component feeding
component
collector
incorporat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22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9613B (zh
Inventor
森川俊治
松本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9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9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9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9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5/00Loading or unloading
    • B65G65/30Methods or devices for filling or emptying bunkers, hoppers, tanks, or like containers,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ir use in particula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or their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machines, e.g.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B65G65/34Empty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5/00Loading or unloading
    • B65G65/30Methods or devices for filling or emptying bunkers, hoppers, tanks, or like containers,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ir use in particula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or their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machines, e.g.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B65G65/34Emptying devices
    • B65G65/40Devices for emptying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top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8Simultaneously loading a plurality of loose objects, e.g. by means of vibrations, pressure differences, magnetic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3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B65G47/1407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the articles being fed from a container, e.g. a bowl
    • B65G47/14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the articles being fed from a container, e.g. a bowl by means of movement of at least the whole wall of the contain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元件供给器(82),收纳多个元件;框架(96),该元件供给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该框架;爪部件(216),用于将框架锁定于元件供给器;及元件支撑部件,将从装配于框架的状态的元件供给器的开口排出的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支撑,其中,通过作业者把持元件供给器的把手(104)来解除元件供给器的向框架的锁定。此时,元件供给器摆动,伴随着该摆动,连杆机构(141)工作,开闭器(140)朝向下方转动。即,伴随着元件供给器的锁定的解除,元件供给器的开口被开闭器堵住。由此,能够可靠且简便地防止元件从元件供给器的落下。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支撑的元件支撑部的元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元件供给装置存在下述专利文献记载那样收纳多个元件的收纳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装配部的装置。在这样的装置中,在收纳部的开口配置有开闭器,通过作业者将开闭器关闭,以避免从装配部拆下收纳部时,残存于收纳部的元件从收纳部掉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5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在从装配部拆下收纳部时,能够防止残存于收纳部的元件从收纳部落下。然而,作业者以手动对开闭器进行开闭是烦杂的作业。而且,在由于作业者的失误而开闭器未关闭的状态下,从装配部拆下收纳部的情况下,可能很多元件会从收纳部的开口落下。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并简便地防止元件从收纳部落下的元件供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收纳部,收纳多个元件;装配部,上述收纳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该装配部;锁定机构,将上述收纳部锁定成装配于上述装配部的状态;元件支撑部,将从装配于上述装配部的状态下的上述收纳部的开口排出的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支撑;闭锁部件,能够在开放位置与闭锁位置之间移动,上述开放位置是使上述收纳部的开口开放而能够从该开口排出元件的位置,上述闭锁位置是将上述收纳部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堵住而防止元件从该开口排出的位置;及移动机构,伴随着基于上述锁定机构的上述收纳部向上述装配部的锁定的解除,而使上述闭锁部件向上述闭锁位置移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中,设有用于将收纳部锁定于装配部的锁定机构,伴随着锁定机构的解除,收纳部的开口由闭锁部件堵住。因此,在从装配部拆下收纳部之前,锁定机构必须解除,因此能够防止收纳部的开口的忘记关闭。而且,伴随着锁定机构的解除,收纳部的开口自动被堵住,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作业。这样,根据本发明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能够可靠并简便地防止元件从收纳部落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元件安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元件安装装置的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元件供给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元件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元件供给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闭锁机构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元件回收纳器上升到上升端位置的状态下的元件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元件保持头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元件载体的元件承受部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及元件返回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元件供给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元件供给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元件安装装置的结构>
图1示出元件安装装置10。元件安装装置10是用于执行元件向电路基材12的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装置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摄像装置26、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另外,作为电路基材12,可列举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可列举印刷配线板、印刷电路板等。
装置主体20由框架部40和架设于该框架部40的梁部42构成。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配置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输送装置50和夹紧装置52。输送装置50是输送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紧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输送电路基材12,并且在规定的位置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输送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该方向垂直的水平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为Z方向。即,元件安装装置10的宽度方向是X方向,前后方向是Y方向。
元件装配装置24配置于梁部42,具有两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各作业头60、62具有卡盘、吸嘴等元件保持件(参照图2)66,通过元件保持件66保持元件。而且,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而两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移动到框架部40上的任意位置。而且,如图2所示,各作业头60、6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即,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摄像装置26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与作业头60一起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动。由此,摄像装置26拍摄框架部40上的任意位置。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28以朝上的状态配置在框架部40上的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0之间。由此,摄像装置28拍摄由作业头60、62的元件保持件66保持的元件。
元件供给装置30配置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省略图示)。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是供给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的元件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是通过带式供料器(省略图示)供给元件的装置。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配置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使零散地散布的状态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而以整齐排列的状态供给元件的装置。即,是使任意的姿势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成规定的姿势而供给规定的姿势的元件的装置。以下,详细说明元件供给装置32的结构。另外,作为通过元件供给装置30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可列举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构成元件、电源模块的构成元件等。而且,电子电路元件包括具有引线的元件、不具有引线的元件等。
如图3所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具有主体80、元件供给器82、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84、元件返回装置86、摄像装置88、元件交付装置90。元件供给器82、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84、元件返回装置86组装于固定在主体80上的框架96,由上述元件供给器82、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84、元件返回装置86构成元件供给单元98。该元件供给单元98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配置有五个,这五个元件供给单元98在X方向上并列配置成一列。
(a)元件供给器
如图4及图5所示,元件供给器82包括元件收纳器100、罩壳102、把手104。
(i)元件收纳器
元件收纳器100大致呈长方体形状,上表面和前表面开口。如图6所示,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由一对倾斜面106、108划分为投入部110和收纳部112。详细而言,倾斜面106、108以彼此的端部相对的方式配置,倾斜面106、108以彼此相对的端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且,倾斜面106、108的彼此相对的端部分离,在倾斜面106、108的彼此相对的端部之间形成由开口114。另外,位于元件收纳器100的开口的前表面侧的倾斜面106的斜度比倾斜面108的斜度平缓,倾斜面106的开口114侧的端部位于比倾斜面108的开口114侧的端部靠上方的位置。而且,开口114开设得比元件收纳器100收纳的元件大。
通过这样的构造,当从元件收纳器100的开口的上表面向投入部110投入多个元件时,上述多个元件在倾斜面106、108上滚动,从开口114收纳于收纳部112。另外,收纳部112的底面,即,元件收纳器100的底面成为倾斜面116,朝向元件收纳器100的开口的前表面倾斜。
(ii)罩壳
如图4及图5所示,罩壳102具有一对侧壁120。上述一对侧壁120大致呈矩形,以夹持元件收纳器100的方式相向地配置。在各侧壁120的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呈字型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22、124。一对侧壁120在突出部122、124处由连结部件126、128连结。而且,一对侧壁120在上端部处由连结杆130连结,在下端部处由连结杆132连结。另外,一对侧壁120之间的尺寸比由一对侧壁120夹持的元件收纳器100的宽度稍长。
在一对侧壁120上的突出部122的基端部,架设有支撑轴134,元件收纳器100在后方侧的下端部处,由支撑轴134支撑为能够进行摆动。即,元件收纳器100在罩壳102的内部,以支撑轴134为中心进行摆动。另外,在元件收纳器100摆动到上方时,元件收纳器100的上缘与连结杆130抵接,在元件收纳器100摆动到下方时,元件收纳器100的下缘与连结杆132抵接。即,连结杆130、132作为限制元件收纳器100的上下方向上的摆动的止动件发挥作用。而且,在元件收纳器100的下缘固定有托架135,在该托架135安装有能够绕着与元件供给器82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辊136。
在元件收纳器100的侧壁的前方侧形成有切缺部137,以位于该切缺部137的方式配置闭锁机构138。闭锁机构138包括开闭器140和连杆机构(参照图7)141。开闭器140包括刷保持部件142和刷143。刷保持部件142在切缺部137处,架设于一对侧壁120之间,在两端部处,通过一对侧壁120而保持成能够绕着与元件供给器82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转动。在该刷保持部件142的下端部固定有刷143。刷143将刷毛上的部件成形为板状,成形为板状的刷1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稍大。
另外,如图7所示,连杆机构141包括收纳器侧托架145、保持部件侧托架146、连结连杆147。收纳器侧托架145固定在元件收纳器100的一对侧壁中的一方的切缺部137的内侧。另一方面,保持部件侧托架146以与收纳器侧托架145相向的方式固定于刷保持部件142。并且,连结连杆147在其两端部处,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收纳器侧托架145和保持部件侧托架146连结。
因此,在元件收纳器100摆动到上方时,收纳器侧托架145与保持部件侧托架146分离,连结连杆147向上方移动。由此,刷保持部件142顺时针地转动,开闭器140的刷143侧的端部朝向下方摆动。另一方面,在元件收纳器100摆动到下方时,收纳器侧托架145与保持部件侧托架146接近,连结连杆147向下方移动。由此,刷保持部件142逆时针地转动,开闭器140的刷143侧的端部朝向上方摆动。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一对侧壁120之间,以位于元件收纳器100的前表面的下端部的前方的方式固定地配置有元件排出部件150。元件排出部件150包括倾斜板152和在该倾斜板15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立设的一对侧板154。倾斜板152由三个不同的倾斜面构成。首先,最接近元件收纳器100的第一倾斜面156向与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相同的方向倾斜,且与该倾斜面116相同程度地倾斜。与第一倾斜面156连续的第二倾斜面158向与第一倾斜面156相同的方向倾斜,且以比该第一倾斜面156陡急的角度倾斜。与第二倾斜面158连续的第三倾斜面160向与第二倾斜面158相同的方向倾斜,向大致铅垂方向倾斜。
(iii)把手
如图4所示,把手104由固定把持部件170和可动把持部件172构成。固定把持部件170呈方筒形状,一个侧面设有开口。固定把持部件170在使设有开口的侧面朝向一对侧壁120之间的状态下,在上端部处,固定于连结部件128,在下端部处,固定于连结部件126。而且,可动把持部件172也呈方筒形状,一个侧面设有开口。可动把持部件17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固定把持部件17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稍小。并且,可动把持部件172以使其设有开口的侧面与固定把持部件170的设有开口的侧面相对的方式,嵌入到固定把持部件170的内部。
另外,在一对侧壁120上,在突出部122处架设有支撑轴174,可动把持部件172在下端部处由支撑轴174支撑为能够进行摆动。即,可动把持部件172以下端部为中心进行摆动,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上端部与固定把持部件170接近、分离。该可动把持部件172在上端部处,通过连结臂(省略图示)而与元件收纳器100的后表面连结。因此,伴随着可动把持部件172的摆动,元件收纳器100也进行摆动。即,当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上端部向离开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摆动时,元件收纳器100朝向下方摆动。另一方面,当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上端部向接近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摆动时,元件收纳器100朝向上方摆动。
另外,在固定把持部件170的侧面形成有切缺部178。切缺部178由从固定把持部件170的开口的侧面朝向内部大致沿水平方向被切缺的第一切缺部180和从第一切缺部180的内部侧的端部朝向下方被切缺的第二切缺部182构成。另一方面,在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侧面固定有与切缺部178卡合的卡合部件184。而且,在固定把持部件170与可动把持部件172之间以压缩的状态配置有弹簧(省略图示)。因此,可动把持部件172由弹簧的弹性力,向离开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施力。此时,可动把持部件172的卡合部件184与切缺部178的第一切缺部180卡合。
即,在通常时,可动把持部件172被向离开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施力,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上端部向离开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摆动。并且,元件收纳器100朝向下方摆动,如图6所示,元件收纳器100与连结杆132抵接。此时,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的前方侧的端部与倾斜板152的第一倾斜面156的后方侧的端部几乎没有间隙地相对。
另外,元件供给器8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框架96。详细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框架96具有一对侧框架部190。上述一对侧框架部190呈大致板状,以分离了规定距离的状态相对地配置。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的距离比元件供给器8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即,一对侧壁120之间的距离稍长。因此,可在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插入元件供给器82。
另外,在各侧框架部190的内壁面上固定有朝向框架96的内部突出的卡合销192。另一方面,在元件供给器82的各侧壁120的下缘形成有切缺部196。而且,在各侧框架部190的内壁面,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有长条形状的支撑部件200。在该支撑部件200的前方侧的端部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02。另一方面,在元件供给器82的各侧壁120的外壁面上立设有卡合销206。并且,在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插入有元件供给器82时,卡合销192与切缺部196卡合,卡合销206在支撑部件200的倾斜面202处被支撑。由此,元件供给器82被定位在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
另外,如图4所示,在被定位在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的元件供给器82的连结部件126的下方配置有框架主体部210。在框架主体部210的上表面,沿框架96的宽度方向并列固定有一对支撑块212。并且,在上述一对支撑块212上架设有卡合杆(省略图示)。而且,在元件供给器82的把手104的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下端部固定有爪部件216。爪部件216呈大致“L”字型,弯曲的前端部朝向卡合杆延伸出。并且,在可动把持部件172被弹簧的弹性力向离开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即通常时,爪部件216的前端部与卡合杆卡合。由此,元件供给器82以定位在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的状态被锁定于框架96。
另外,作业者在把持元件供给器82的把手104的情况下,可动把持部件172克服弹簧的弹性力,朝向固定把持部件170接近。此时,在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下端部固定的爪部件216向离开卡合杆的方向摆动。由此,爪部件216向卡合杆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在作业者把持元件供给器82的把手104的状态下,通过抬起元件供给器82而将元件供给器82从框架96拆下。
另外,在把手104的固定把持部件170的下端部的内侧配置有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er的简写)217。RFID217使用电波,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来发送ID信息,发送与由元件供给器82供给的元件相关的信息作为ID信息。另一方面,在框架主体部210的上表面配置有能够接收从RFID217发送的ID信息的接收器218。由此,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在框架96上安装有元件供给器82的情况下,通过接收器218接收ID信息,并基于该ID信息,来比对由元件供给器82供给的元件。
(b)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
如图5所示,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84包括元件支撑部件220、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供给器振动装置224。元件支撑部件220呈大致长条形状的板形状,配置为从元件供给器82的倾斜板152的下方向前方延伸出。而且,在元件支撑部件2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缘形成有侧壁部228。在该侧壁部228的上缘形成有台阶部230,侧壁部228的上缘由位于台阶部230的元件供给器82侧且大致水平的第一缘部232、位于台阶部230的元件供给器82的相反侧且在比第一缘部232高的位置处大致水平的第二缘部234构成。
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是通过电磁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而使元件支撑部件22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装置。由此,元件支撑部件220在从元件供给器82的倾斜板152的下端稍靠下方处,以元件支撑部226的上表面水平的状态,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元件支撑部件220在元件支撑部226的大致整体露出的元件供给位置与元件支撑部226整体位于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供给器振动装置224包括凸轮部件240、凸轮随动件242、止动件244。凸轮部件240呈板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侧壁部228的外侧的侧面。多个齿245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形成在凸轮部件240的上端部。凸轮随动件242包括杆252和辊254。杆252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元件供给器82的侧壁120的下端部,在上端部处,由侧壁120保持为能够绕着与元件供给器82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进行摆动。辊254由杆252的下端部保持为能够绕着与元件供给器82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另外,杆252由螺旋弹簧(省略图示)的弹性力向朝向前方的方向施力。
止动件244呈突状地设于侧壁120,被螺旋弹簧的弹性力施力的杆252与止动件244接触。另外,杆252在与止动件244接触的状态下,成为在铅垂方向上向下方延伸出的姿势。
(c)元件返回装置
如图8所示,元件返回装置86包括容器升降装置260、元件回收纳器262。容器升降装置260包括气缸266和升降部件268,升降部件268通过气缸266的工作而进行升降。而且,气缸266固定在元件支撑部件220的前方侧的端部。由此,气缸266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而与元件支撑部件220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元件回收纳器262配置在升降部件268的上表面,通过气缸266的工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此时,元件回收纳器262在位于比元件供给器82靠上方处的上升端位置与位于比元件支撑部件220靠下方处的下降端位置之间移动。
元件回收纳器262呈上表面设有开口的箱状,以能够绕着与元件供给器82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保持于升降部件268的上表面。由此,元件回收纳器262在其底面成为水平且从开口能够接收元件的元件接收姿势(图12中的元件回收纳器262的姿势)与其底面成为铅垂且从开口能够排出元件的元件排出姿势(图8中的元件回收纳器262的姿势)之间进行转动。另外,元件回收纳器262由螺旋弹簧(省略图示)向成为元件接收姿势的方向施力。
如图5所示,在该元件回收纳器262的后方侧的端部配置有突出销272。突出销272朝向元件回收纳器262的侧方的外侧突出。而且,在侧框架部190的前方侧的上端部的内侧固定有卡合块274。并且,如图8所示,在元件回收纳器262通过气缸266的工作而上升至上升端位置时,突出销272与卡合块274卡合。由此,元件回收纳器262转动,成为元件排出姿势。
(d)摄像装置
如图3所示,摄像装置88包括相机290和相机移动装置292。相机移动装置292包括导轨296和滑动件298。导轨296在元件供给器82的上方,以沿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主体80。滑动件298以能够进行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导轨296,通过电磁马达(省略图示)的工作而向任意位置滑动。而且,相机290以朝向下方的状态装配于滑动件298。
(e)元件交付装置
如图3所示,元件交付装置90包括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元件保持头302、两台的梭式装置304。
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包括X方向移动装置310、Y方向移动装置312、Z方向移动装置314。Y方向移动装置312具有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元件供给单元98的上方的Y滑动件316,Y滑动件316通过电磁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而向Y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移动。X方向移动装置310具有配置在Y滑动件316的侧面上的X滑动件320,X滑动件320通过电磁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而向X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移动。Z方向移动装置314具有配置在X滑动件320的侧面上的Z滑动件322,Z滑动件322通过电磁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而向Z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移动。
如图9所示,元件保持头302包括头主体330、吸嘴332、吸嘴回旋装置334、吸嘴旋转装置336。头主体330与Z滑动件322一体地形成。吸嘴332通过负压来吸附保持元件,装配于吸嘴支架340的下端部。吸嘴支架340在支撑轴344处能够弯曲,通过吸嘴回旋装置334的工作而将吸嘴支架340弯曲90度。由此,装配于吸嘴支架340的下端部的吸嘴332回旋90度,位于回旋位置。即,吸嘴332通过吸嘴回旋装置334的工作而在非回旋位置与回旋位置之间进行回旋。而且,吸嘴旋转装置336使吸嘴332绕着其轴心进行旋转。
如图3所示,两台梭式装置304分别包括元件载体388和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沿横向并列在元件供给单元98的前方侧,并固定于主体80。五个元件承受部件392以沿横向并列成一列的状态装配于元件载体388,在各元件承受部件392上载置元件。
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由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是具有引线的电子电路元件(以下,有时简称为“引线元件”)410,引线元件410由块状的元件主体412和从元件主体412的底面突出的两根引线414构成。而且,在元件承受部件392上形成有元件收纳凹部416。元件收纳凹部416是台阶形状的凹部,由向元件承受部件392的上表面开口的主体部收纳凹部418和向该主体部收纳凹部418的底面开口的引线收纳凹部420构成。并且,引线元件410以引线414朝向下方的姿势插入到元件收纳凹部416的内部。由此,在引线414插入于引线收纳凹部420并且元件主体412插入于主体部收纳凹部418的状态下,引线元件410载置于元件收纳凹部416的内部。
如图3所示,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是板状的长条部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元件供给单元98的前方侧。元件载体388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上表面,通过电磁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向前后方向上的任意位置滑动。另外,元件载体388在向接近元件供给单元98的方向滑动时,滑动至位于基于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元件保持头302的移动范围内的元件接收位置。另一方面,元件载体388在向离开元件供给单元98的方向滑动时,滑动至位于基于作业头移动装置64的作业头60、62的移动范围内的元件供给位置。
<元件安装装置的工作>
元件安装装置10通过上述结构,对于由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保持的电路基材12进行元件的装配作业。具体而言,电路基材12被输送至作业位置,在该位置处,由夹紧装置52固定地保持。接下来,摄像装置26移动至电路基材12的上方,拍摄电路基材12。由此,得到与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而且,元件供给装置30或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在规定的供给位置处供给元件。另外,关于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对元件的供给,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并且,作业头60、62中的任一个移动至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上方,通过元件保持件66保持元件。接下来,保持有元件的作业头60、62移动至摄像装置28的上方,通过摄像装置28拍摄由元件保持件66保持的元件。由此,得到与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并且,保持有元件的作业头60、62向电路基材12的上方移动,校正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等而将保持的元件装配在电路基材12上。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的工作>
(a)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对引线元件的供给
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引线元件410由作业者向元件供给器82的元件收纳器100投入,所投入的引线元件410通过元件供给单元98、元件交付装置90的工作而以载置于元件载体388的元件承受部件392的状态被供给。详细而言,作业者从五组元件供给单元98中的任意的元件供给单元98的元件供给器82的元件收纳器100的上表面的开口投入相同种类的多个引线元件410。此时,元件支撑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移动到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的退避位置,元件回收纳器262位于元件供给器82的前方。
如图6所示,从元件收纳器100的上表面的开口投入的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收纳器100的投入部110经由开口114而向收纳部112落下。此时,落下的引线元件410在倾斜面116上滚动,而在倾斜面116上扩散。另外,在向倾斜面116落下的引线元件410越过倾斜板152而滚落的情况下,收纳在位于元件供给器82的前方的元件回收纳器262中。
在向元件收纳器100的引线元件410的投入后,元件支撑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而从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朝向前方移动。此时,如果凸轮部件240到达凸轮随动件242,则如图11所示,凸轮随动件242的辊254越过凸轮部件240的齿245。凸轮随动件242的杆252由螺旋弹簧的弹性力向朝向前方的方向施力,杆252向前方的施力被止动件244限制。因此,在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时,辊254与齿245维持为啮合的状态,杆252不朝向前方转动,辊254越过齿245。此时,元件供给器82通过辊254越过齿245而升降。即,在辊254与齿245啮合的状态下,通过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而辊254越过多个齿245,元件供给器82在上下方向上连续振动。
在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上扩散的引线元件410通过元件供给器82的振动和倾斜面116的倾斜而向前方移动,经由倾斜板152而向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表面排出。此时,通过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侧壁部228,防止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落下。并且,通过元件支撑部件220移动至元件供给位置而多个引线元件410散布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表面。
当元件支撑部件220到达元件供给位置时,摄像装置88的相机290通过相机移动装置292的工作,移动到引线元件410散布的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方,拍摄引线元件410。并且,基于摄像数据,通过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工作而使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作为捡拾的对象的引线元件410的上方,通过吸嘴332吸附保持引线元件410。另外,在通过吸嘴332吸附保持引线元件410时,吸嘴332位于非回旋位置。
在引线元件410由吸嘴332保持之后,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但是此时,元件载体388通过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工作而移动到元件接收位置。而且,在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时,吸嘴332回旋到回旋位置。另外,吸嘴332通过吸嘴旋转装置336的工作而旋转,以使回旋位置的由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
当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时,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状态的引线元件410插入到元件承受部件392内。由此,引线元件410以使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状态,载置于元件承受部件392。并且,元件载体388通过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工作而移动到元件供给位置。移动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载体388位于作业头60、62的移动范围,因此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在该位置处供给引线元件410。这样,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以引线414朝向下方且与连接有引线414的面相对的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供给引线元件410。因此,作业头60、62的元件保持件66能够适当地保持引线元件410。
(b)引线元件的向元件收纳器的回收
另外,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能够将散布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向元件收纳器100回收。详细而言,首先,元件支撑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而向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移动。此时,如图12所示,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由元件供给器82的倾斜板152的第三倾斜面160阻挡。由此,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被向元件回收纳器262的内部刮落。另外,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移动时,凸轮随动件242与凸轮部件240接触,但是杆252转动,因此元件供给器82不振动。因此,元件收纳器100内的引线元件410不向元件支撑部件220上排出。
另外,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移动时,在元件收纳器100的下端部设置的辊136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侧壁部228的上缘接触。在辊136与侧壁部228的上缘的第一缘部232接触时,元件收纳器100不进行摆动。然而,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移动规定距离时,如图13所示,辊136与侧壁部228的上缘的台阶部230接触,辊136乘上第二缘部234。当辊136乘上第二缘部234时,元件收纳器100朝向上方进行摆动。此时,固定于元件收纳器100的收纳器侧托架145也向上方移动,与收纳器侧托架145连结的连结连杆147也向上方移动。此外,与连结连杆147连结的保持部件侧托架146也向上方移动,开闭器140的刷143侧的端部朝向下方转动。由此,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的前方由开闭器140堵住,防止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收纳器100排出。而且,即使在刷143与倾斜面116之间夹持有引线元件41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刷143的弹性变形来防止引线元件410的破损。
当元件支撑部件220向元件供给器82的下方移动时,元件回收纳器262通过容器升降装置260的工作而上升。此时,如图8所示,配置于元件回收纳器262的突出销272与配置在侧框架部190的内侧的卡合块274卡合。由此,元件回收纳器262进行转动,元件回收纳器262的底面成为铅垂。因此,元件回收纳器262内的引线元件410全部返回到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
(c)引线元件的更换
另外,在变更生产对象的电路基材12时,需要更换应供给的引线元件410。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框架96拆下元件供给器82,将与新的种类的引线元件410对应的元件供给器82装配于框架96。详细而言,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返回到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之后,作业者把持元件供给器82的把手104,如图14所示,使可动把持部件172朝向固定把持部件170摆动。此时,可动把持部件172的卡合部件184进入固定把持部件170的第一切缺部180的内部。并且,当卡合部件184到达第二切缺部182的上端时,由于元件供给器82的自重而卡合部件184落入到第二切缺部182的下端。由此,在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下端安装的爪部件216的向卡合杆的卡合被解除,能够将元件供给器82从框架96,即,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拆下。
另外,在把持把手104且可动把持部件172朝向固定把持部件170摆动时,元件收纳器100在罩壳102的内部,以支撑轴134为中心朝向上方摆动。此时,与在元件收纳器100的下端部设置的辊136乘上侧壁部228的上缘部的第二缘部234时同样,连杆机构141工作,开闭器140的刷143侧的端部朝向下方转动。这样,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伴随着爪部件216的向卡合杆的卡合的解除,即伴随着元件供给器82向框架96的锁定的解除,而开闭器140的刷143侧的端部朝向下方转动,由此将元件收纳器100的元件排出的开口被开闭器140堵住。由此,在将元件供给器82从框架96拆下时,能够防止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排出。
另外,可动把持部件172的卡合部件184落入到固定把持部件170的第二切缺部182的下端,因此在作业者将元件供给器82从框架96拆下之后,即便将手离开把手104,可动把持部件172也不会通过弹簧的弹性力而进行摆动,从而维持元件收纳器100的位置。因此,在作业者将元件供给器82从框架96拆下之后,即便将手从把手104离开的情况下,开闭器140的刷143侧的端部也朝向下方转动,能防止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排出。
并且,当从框架96拆下了元件供给器82时,将与新的种类的引线元件410对应的元件供给器82插入到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此时,使在元件供给器82的侧壁120的下端部形成的切缺部196与侧框架部190的卡合销192卡合,使在侧壁120的前端部设置的卡合销206与侧框架部190的支撑部件200的倾斜面202卡合。由此,将元件供给器82定位在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并且,作业者使把手104的卡合部件184从第二切缺部182的下端向上端移动,由此可动把持部件172通过弹簧的弹性力而向离开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摆动。此时,在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下端部安装的爪部件216与卡合杆卡合。由此,元件供给器82被锁定于框架96。
另外,在可动把持部件172向离开固定把持部件170的方向摆动时,元件收纳器100在罩壳102的内部,以支撑轴134为中心朝向下方摆动。此时,如图7所示,固定于元件收纳器100的收纳器侧托架145也向下方移动,与收纳器侧托架145连结的连结连杆147也向下方移动。此外,与连结连杆147连结的保持部件侧托架146也向下方移动,开闭器140的刷143侧的端部朝向上方摆动。由此,如图4所示,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的前方开口,能够从元件收纳器100排出引线元件410。这样,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能够通过更换元件供给器82,而容易地更换应供给的引线元件410。
另外,在更换了元件供给器82时,从新安装于框架96的元件供给器82的RFID217发送ID信息,在框架96的框架主体部210设置的接收器218接收该ID信息。并且,基于该ID信息,对由新安装于框架96的元件供给器82供给的引线元件410进行比对。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例。元件供给器82是收纳部的一例。框架96是装配部的一例。元件收纳器100是收纳箱的一例。罩壳102是罩壳的一例。开闭器140是闭锁部件的一例。连杆机构141是移动机构的一例。爪部件216是锁定机构的一例。元件支撑部件220是元件支撑部的一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的各种形态实施。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开闭器14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元件收纳器100的侧壁120,但也可以固定地设于侧壁120。在该情况下,在元件收纳器100摆动到上方时,开闭器140的下端与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接触,由此元件收纳器100的开口被开闭器140堵住。另一方面,在元件收纳器100摆动到下方时,开闭器140的下端离开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由此元件收纳器100的开口开放。
附图标记说明
32: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装置) 82:元件供给器(收纳部) 96:框架(装配部) 100:元件收纳器(收纳箱) 102:罩壳 140:开闭器(闭锁部件) 141:连杆机构(移动机构) 216:爪部件(锁定机构) 220:元件支撑部件(元件支撑部)

Claims (3)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纳部,收纳多个元件;
装配部,所述收纳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该装配部;
锁定机构,将所述收纳部锁定成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状态;
元件支撑部,将从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状态下的所述收纳部的开口排出的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支撑;
闭锁部件,能够在开放位置与闭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开放位置是使所述收纳部的开口开放而能够从该开口排出元件的位置,所述闭锁位置是将所述收纳部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堵住而防止元件从该开口排出的位置;及
移动机构,伴随着基于所述锁定机构的所述收纳部向所述装配部的锁定的解除,而使所述闭锁部件向所述闭锁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锁部件是刷毛状的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具有收纳多个元件的收纳箱和将所述收纳箱保持为能够进行摆动的罩壳,
通过所述收纳箱向规定方向的摆动,所述锁定机构解除所述收纳部向所述装配部的锁定,
通过所述收纳箱向所述规定方向的摆动,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闭锁部件向所述闭锁位置移动。
CN201480082229.2A 2014-10-03 2014-10-03 元件供给装置 Active CN107079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6504 WO2016051582A1 (ja) 2014-10-03 2014-10-03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9613A true CN107079613A (zh) 2017-08-18
CN107079613B CN107079613B (zh) 2019-11-08

Family

ID=55629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2229.2A Active CN107079613B (zh) 2014-10-03 2014-10-03 元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9871B2 (zh)
EP (1) EP3203821B1 (zh)
JP (1) JP6466953B2 (zh)
CN (1) CN107079613B (zh)
WO (1) WO201605158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5084A (zh) * 2017-10-31 2020-05-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CN111344237A (zh) * 2017-11-16 2020-06-26 株式会社富士 工件供给装置及工件供给方法
CN111937505A (zh) * 2018-04-12 2020-11-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68329B1 (en) * 2016-05-31 2021-10-27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WO2018211657A1 (ja) * 2017-05-18 2018-11-22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装置
CN116670051A (zh) * 2021-01-29 2023-08-29 株式会社富士 散装供料器及供料器管理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6345A (en) * 1986-10-29 1989-07-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assette storing a plurality of electronic component chips including means for securing the cassette to a hopper
US5143506A (en) * 1989-09-27 1992-09-01 Walter Sticht Apparatus for relatively arranging individual parts
US6056108A (en) * 1997-11-17 2000-05-02 Adept Technology, Inc. Impulse-based, flexible parts feeder
US6276563B1 (en) * 1999-10-12 2001-08-21 Motorola, Inc. Verification and lockout apparatus for bulk feeder
CN103582409A (zh) * 2012-08-01 2014-02-12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供给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98472A (en) * 1951-08-03 1953-10-14 Ici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ablet feed hoppers
US4462520A (en) * 1982-08-04 1984-07-31 Strehlow Robert W Retractable skirt gate
JPH04292332A (ja) * 1991-03-22 1992-10-16 Kubota Corp ベルトコンベア式供給装置のゲート構造
JP2591976Y2 (ja) * 1993-07-09 1999-03-10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部品計数装置
JP3496316B2 (ja) * 1995-01-13 2004-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ルクカセット
JP3937105B2 (ja) * 1997-04-23 2007-06-27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ガイドシュート
JPH10335888A (ja) * 1997-06-04 1998-12-18 Juki Corp バルクフィーダーにおけるバルクカセット誤挿入防止方法
JP2000124670A (ja) * 1998-10-16 2000-04-28 Alps Electric Co Ltd チップ部品供給装置
JP5054616B2 (ja) * 2008-06-02 2012-10-24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バルクフィーダ用の部品補充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6345A (en) * 1986-10-29 1989-07-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assette storing a plurality of electronic component chips including means for securing the cassette to a hopper
US5143506A (en) * 1989-09-27 1992-09-01 Walter Sticht Apparatus for relatively arranging individual parts
US6056108A (en) * 1997-11-17 2000-05-02 Adept Technology, Inc. Impulse-based, flexible parts feeder
US6276563B1 (en) * 1999-10-12 2001-08-21 Motorola, Inc. Verification and lockout apparatus for bulk feeder
CN103582409A (zh) * 2012-08-01 2014-02-12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供给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5084A (zh) * 2017-10-31 2020-05-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US11291148B2 (en) 2017-10-31 2022-03-2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11165084B (zh) * 2017-10-31 2022-08-0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CN111344237A (zh) * 2017-11-16 2020-06-26 株式会社富士 工件供给装置及工件供给方法
CN111344237B (zh) * 2017-11-16 2021-11-23 株式会社富士 工件供给装置及工件供给方法
CN111937505A (zh) * 2018-04-12 2020-11-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US11350549B2 (en) 2018-04-12 2022-05-3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51582A1 (ja) 2016-04-07
JP6466953B2 (ja) 2019-02-06
US10099871B2 (en) 2018-10-16
EP3203821B1 (en) 2021-03-31
CN107079613B (zh) 2019-11-08
EP3203821A1 (en) 2017-08-09
EP3203821A4 (en) 2017-10-25
JPWO2016051582A1 (ja) 2017-07-13
US20170305693A1 (en) 2017-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9613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6576437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7432111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7251673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7432106A (zh) 安装作业机
CN107006142A (zh) 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CN105848825B (zh) 元件供给系统
CN107073718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7251674A (zh)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JP6748714B2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CN109156096B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9315086A (zh) 元件供给装置
JP2023029563A (ja) トレイ式部品供給装置
CN108136595A (zh) 元件供给系统
WO2018083752A1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CN111434201A (zh)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元件供给方法
CN109997426B (zh) 作业机
JP6916577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WO2016163013A1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215853872U (zh) 自动上料设备
CN110050523A (zh) 作业机
JP2018079532A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JP2006100582A (ja) 表面実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