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13625B - 转矩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矩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13625B
CN107013625B CN201611189337.7A CN201611189337A CN107013625B CN 107013625 B CN107013625 B CN 107013625B CN 201611189337 A CN201611189337 A CN 201611189337A CN 107013625 B CN107013625 B CN 1070136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body
face
pair
base member
sid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893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13625A (zh
Inventor
村田信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13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3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136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36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 F16F15/12346Set of springs, e.g. springs within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ring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矩传递装置(100),其具有:第一旋转体(1);第二旋转体(2);弹性体(3),其配置于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TP)上,吸收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变动;以及一对座部件(41、42),一对座部件(41、42)在一端面具有保持弹性体(3)的保持部(411、421)并且在另一端面具有接触面(412、422),接触面(412、422)形成为凸曲面状,并以能够滚动的方式分别与设置于第一旋转体(1)的容纳部(50)的凹曲面状的侧端面(53、54)、以及设置于第二旋转体(2)的突出部(23)的凹曲面状的侧端面(25、26)接触。

Description

转矩传递装置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5年12月2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5-252260号的优先权,其记载内容通过参照而被引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转矩变动的吸收功能的转矩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装置:具有与动力源连结的第一旋转体和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旋转体连结的第二旋转体,经由弹性体将第一旋转体的转矩传递至第二旋转体,并且通过弹性体来吸收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转矩变动。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86965号公报(JP2015-086965A)记载的装置中,第一旋转体与发动机连结,第二旋转体经由离合器与变速器连结。并且,在设置于第一旋转体内部的容纳部中在周向配置多个弹簧,并且在各个弹簧的两端配置垫片部件(弹簧支架),并且于在周向相邻的垫片部件之间配置第二旋转体的一部分。由此,第一旋转体的转矩经由弹簧以及垫片部件传递至第二旋转体。
但是,在JP2015-086965A记载的装置中,由于与容纳部的外周面对置地配置垫片部件,因此若作用于垫片部件的离心力大,则垫片部件有可能贴附于第一旋转体的容纳部的外周面。其结果为,难以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使弹簧发挥适当的弹性力,从而导致装置的振动吸收功能降低。
发明内容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具有:第一旋转体,其被设置成能够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第二旋转体,其与第一旋转体对置,并且被设置成能够以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旋转体进行旋转;弹性体,其配置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将来自第一旋转体以及第二旋转体中的任一方的转矩传递至第一旋转体以及第二旋转体中的另一方,并且吸收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转矩变动;以及座部件,其具有保持弹性体的端部的保持部,第一旋转体具有容纳部,容纳部将座部件容纳为能够在周向上移动,所述容纳部具有外周面以及凹曲面状的侧端面,该侧端面限制座部件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的移动,第二旋转体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凹曲面状的侧端面,该侧端面限制座部件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的移动,座部件包括配置于容纳部的周向两端部的一对座部件,所述一对座部件被设置在转矩传递路径上的弹性体与容纳部的侧端面和突出部的侧端面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容纳部的侧端面以及突出部的侧端面接触和分离,一对座部件各自在周向一端面具有保持部,在周向另一端面具有凸曲面状的接触面,该接触面以能够滚动的方式与容纳部的侧端面以及突出部的侧端面接触。
附图说明
通过与附图相关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这些附图中,
图1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应用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构成图2的转矩传递装置的第一旋转体的后板的平面图,
图5是图3的要部放大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00的应用例的图。转矩传递装置100经由未图示的离合器或者不经由离合器而介于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101与变速器10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转矩传递装置100具有:第一旋转体1以及第二旋转体2,它们分别被设置成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线(轴线)CL0为中心旋转;以及弹簧3,其配置于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TP上。第一旋转体1与发动机101的输出轴(曲轴)101a连结,第二旋转体2与变速器102的输入轴102a连结。输入到第一旋转体1的来自发动机101的转矩经由弹簧3传递至第二旋转体2。此时,通过弹簧3的伸缩来吸收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变动。由此,能够抑制发动机101的旋转变动产生的振动被传递至变速器102。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剖视图(沿着轴线CL0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与轴线CL0垂直的剖视图)。图2对应于沿着图3中的II-II线的截面形状。以下,为了方便,如图2所示沿着轴线CL0来定义前后方向,并且将以轴线CL0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将沿着以轴线CL0为中心的圆的方向定义为周向,按照这些定义来说明各部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一旋转体1一体地具有以轴线CL0为中心的大致环形形状的前板11与后板12。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第一旋转体1(例如前板11的前表面)设置有被输入来自发动机101的转矩的转矩输入部。
后板12具有沿径向延伸的侧板部121以及从侧板部121的外径侧端部向前方弯曲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环部122。前板11具有沿径向延伸的侧板部111。后板12的圆环部122的前端部通过焊接而与前板11的外径侧端部接合或者经由螺栓而紧固于前板11的外径侧端部。此时,在前板11的侧板部111与后板12的侧板部121之间,形成了被圆环部122覆盖外周侧的环状的空间SP1。
图4是后板12的平面图(从前方观察的图)。在图4中,一并表示了后述的座部件4的一部分。并且在图4中还通过虚线来表示后述的第二旋转体2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在侧板部121的前表面在周向三个部位等间隔地形成有彼此为同一形状的凹部123。凹部123具有:外周面51,其以轴线CL0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内周面52,其与外周51对置地呈圆弧状延伸;以及一对侧端面53、54,其连接外周面51与内周面52。
如图2所示,外周面51由圆环部122的内周面122a构成。凹部123例如通过利用冲压加工使侧板部121向后方膨出而形成。如图4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凹部123、123之间存在不具有凹部123的边界部124。如图2所示,边界部124的截面形状与加工凹部123之前的侧板部121的截面形状相等。
如图4所示,外周面51以及内周面52分别形成为凹曲面状。将连接外周面51的周向中心点51a与内周面52的周向中心点52a的直线CLa定义为凹部123的中心线。中心线CLa与轴线CL0相交,凹部123以中心线CLa为中心呈对称形状。一对侧端面53、54分别具有:与内周面52相连的凹状的曲面部531、541;以及连接曲面部531、541和外周面51的连接面532、542。曲面部531、541通过规定的曲率半径R而形成为圆弧状。连接面532、542由以规定角度与外周面51相交的平面或者曲面(例如复合曲面)构成。在图4中,连接面532、542由凸状的曲面构成。图4的点P10、P20是圆弧的中心。
若从轴线CL0向一对曲面部531、541分别引出切线TL1、TL2,则曲面部531、541与连接面532、542的交点P12、P22位于一对切线TL1、TL2的内侧。因此,比边界部124的一部分、即曲面部531、541与切线TL1、TL2的交点(切点P11、P21)靠径向外侧的部位比一对切线TL1、TL2向周向内侧突出。以下,将这些定义为突出部124a、124b。
突出部124a、124b从切线TL1、TL2突出的突出量能够通过连接中心点P10、P20与切点P11、P21的线段和连接中心点P10、P20与交点P12、P22的线段构成的角α来定义。突出部124a、124b像后述那样以限制座部件4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方式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突出部124a、124b设置于边界部124,角α至少被设定为比0°大的值。
虽然基于平面图的图示省略,但是前板11与后板12一样,在周向三个部位形成彼此同一形状的凹部113(图2),并且在一对凹部113、113之间形成边界部114(图2)。即,在前板11的后表面与后板12的凹部123对置地形成有向前方膨出的凹部113,并且与边界部124对置地形成边界部114。
凹部113与后板12的凹部123一样,具有外周面51、内周面52以及一对侧端面53、54,呈与凹部123同一形状。前板11与后板12相结合且将周向的相位调整成:后板12的外周面51、内周面52以及侧端面53、54分别位于前板11的外周面51、内周面52以及侧端面53、54的轴向的延长上。由此,如图2所示,在凹部113的底面55、外周面51、内周面52以及侧端面53、54同凹部123的底面55、外周面51、内周面52以及侧端面53、54之间,形成容纳弹簧3与座部件4的容纳部50。容纳部50在轴向扩大了空间SP1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第二旋转体2在第一旋转体1的前板11与后板12之间的空间SP1中具有被配置成能够以轴线CL0为中心旋转的环状的内部板21。内部板21具有从其内径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圆环状的轴部22。在前板11的内径侧端部设置有凸缘部11a,轴承6介于该凸缘部11a与轴部22的外周面之间,第二旋转体2借助于轴承6而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承于第一旋转体1。虽图示省略,但是在第二旋转体2(例如轴部22)上设置将转矩输出给变速器102的转矩输出部。
如图3所示,内部板21具有从轴部22朝向径向外侧在周向三个部位等间隔地突出的突出部23。突出部23具有以轴线CL0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外周面24,外周面24位于比容纳部50(凹部113、123)的外周面51靠径向内侧规定距离的位置。连接外周面24与轴部22的突出部23的两侧端面25、26与边界部114、124的两侧面,即凹部113、123的侧端面53、54呈同一形状。因此,侧端面25、26具有与曲面部531、541同一形状的曲面部251、261。在曲面部251、261与轴部22之间设置有与容纳部50的内周面52同一形状的曲面部252、262。
图3表示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不旋转、且转矩没有作用于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的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下,第二旋转体2的突出部23的周向的位置即侧端面25、26的位置、与第一旋转体1的边界部114、124的周向的位置即侧端面53、54的位置彼此一致。
在图3中,在第一旋转体1的前板11与后板12之间的容纳部50中串联配置多个(图3中是2个)弹簧3。弹簧3例如是沿着圆筒面延伸的螺旋弹簧,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座部件(弹簧支架)4所保持。座部件4包括:第一座部件41以及第二座部件42,其配置于容纳部50的周向两端部;以及中间座部件43,其配置于第一座部件41与第二座部件42之间。座部件4例如由比重比金属小的树脂材料构成。
图3中通过箭头R1来表示通过发动机101而旋转驱动的第一旋转体1的旋转方向。第一座部件41位于容纳部50内的旋转方向R1的最后部,第二座部件42位于旋转方向R1的最前部。如图2所示,各座部件4的前后两端部配置于凹部113、123内。
如图3所示,在第一座部件41以及第二座部件42的一端面分别形成有保持弹簧3的保持部411、421,在另一端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端部与容纳部50(凹部113、123)的曲面部531、541抵接的接触面412、422。接触面412、422在前后方向中央部还能够与第二旋转体2的突出部23的曲面部251、261抵接。在中间座部件43的周向两端面分别形成有保持弹簧3的保持部431。保持部411、421、431例如由对应于弹簧3的外形形状的圆形的槽构成。
第一座部件41的接触面412以及第二座部件42的接触面422分别形成为圆弧状。接触面412的曲率与第一旋转体1的曲面部531以及第二旋转体2的曲面部251的曲率相同,接触面422的曲率与第一旋转体1的曲面部541以及第二旋转体2的曲面部261的曲率相同。因此,第一座部件41能够沿着曲面部531、251滚动(或滑动),第二座部件42能够沿着曲面部541、261滚动(或滑动)。中间座部件43以能够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移动的方式容纳于容纳部50内。
图5是图3的要部放大图。如图5所示,第一座部件41与第二座部件42关于通过轴线CL0的中间座部件43的中心线CL3呈对称形状,且,关于中心线CL3配置于彼此对称的位置。中间座部件43关于中心线CL3呈对称形状。在各座部件4的保持部411、421、431的底面上分别形成弹簧3的座面411a、421a、431a。
中间座部件43的座面431a形成为相对于中心线CL3以这样的方式倾斜:中心线CL3与座面431a的延长线在中间座部件43的外周面432侧以规定角度β(>0)相交。将角β称为座面角度。在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不旋转、没有离心力作用于中间座部件43的初始状态下,中间座部件43通过弹簧3的弹性力而保持于座面411a、421a与座面431a平行的初始位置。
在初始状态下,线圈形状的一对弹簧3的各中心线CL31、CL30的交点P30位于比基准线L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基准线L3以直线连接第一座部件41的座面419a的中心与第二座部件42的座面421a的中心。因此,一对弹簧3分别配置成相对于基准线L3以中间座部件43侧位于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即各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彼此不在同一直线上,中心线CL31、CL32以比180°小的规定角度相交。
中间座部件43的初始位置根据中间座部件43的座面角度β而定。即,座面角度β越大,弹簧3相对于基准线L3的倾斜角越大,中间座部件43的初始位置越偏向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中间座部件43的初始位置被设定成:当在发动机101的怠速旋转时中间座部件43通过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移动时,中心线CL31、CL32的交点P30位于基准线L3上,对应于该初始位置而设定座面角度β。即,座面角度β被设定成:怠速运转时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彼此位于同一直线上(基准线L3上)。
一对弹簧3形成为:随着分别从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朝向中间座部件43而弹簧3的每单位长度的质量即密度变小。换言之,弹簧3沿着中心线CL31、CL32以不相等的节距形成。中间座部件43的凸状的外周面432形成为圆弧状,其曲率半径比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小。
对如上构成的转矩传递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第一中心线CL1通过第一旋转体1的边界部114、124的周向中心且从轴线CL0呈放射状延伸,第二中心线CL2通过第二旋转体2(虚线)的突出部23的周向中心且从轴线CL0呈放射状延伸,第一中心线CL1与第二中心线CL2构成的角(扭转角θ)表示第二旋转体2相对于第一旋转体1的旋转量。在初始状态(图3)下,第一中心线CL1与第二中心线CL2一致。因此扭转角θ是0°。
关于扭转角θ,在第一旋转体1向规定方向(箭头R1方向)旋转时,当该第一旋转体1的旋转量比第二旋转体2的旋转量大时,扭转角θ为正。另一方面,R1方向上的第一旋转体1的旋转量比第二旋转体2的旋转量小时,扭转角θ为负。
例如,在通常运转时,如图6所示,来自第一旋转体1的转矩T从容纳部50(边界部114、124)的侧端面53经由第一座部件41、弹簧3、中间座部件43、弹簧3以及第二座部件42而作用于第二旋转体2的突出部23的侧端面26。该情况下,扭转角θ为正,通过第一旋转体1的转矩,能够使第二旋转体2向箭头R1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虽图示省略,但是在降挡等涉及的发动机制动器的动作时等,第二旋转体2的旋转量比第一旋转体1多,来自第二旋转体2的转矩从突出部23的侧端面25经由第二座部件42、弹簧3、中间座部件43、弹簧3以及第一座部件41作用于第一旋转体1的容纳部50的侧端面54。该情况下,扭转角θ为负,通过第二旋转体2的转矩,第一旋转体1向箭头R1方向旋转。
在扭转角θ为正或负的任意情况下,当在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产生了转矩变动时,能够通过弹簧3的伸缩吸收该转矩变动。由此,能够缓解发动机101的旋转变动造成的振动(燃烧振动等)被传递至变速器102。
作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00的特征动作,对弹簧3与座部件4的行为进行更详细说明。在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非旋转的初始状态下,离心力没有作用于座部件4。因此,如图5所示,一对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的交点P30位于比基准线L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中间座部件43位于比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自该状态起,当发动机101例如以怠速转速而旋转时,第一旋转体1根据该发动机的转速而向图3的箭头R1方向旋转。并且,第一旋转体1的转矩经由座部件4以及弹簧3传递至第二旋转体2,第二旋转体2也向箭头R1方向旋转。因此,分别对应于旋转体1、2的转速的离心力作用于各座部件4。
此时,中间座部件43从初始位置向径向外侧移动,但是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被第一旋转体1的边界部114、124或者第二旋转体2的突出部23而限制径向上的移动。该状态下,随着中间座部件43的径向的移动,弹簧3的弹性力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通过该弹性力,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沿着边界部114、124的侧端面53、54(曲面部531、541)或者突出部23的侧端面25、26(曲面部251、261)而向图3的箭头R2方向滚动(或滑动)。
这样,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随着中间座部件43在径向上的移动而滚动,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相对于基准线L3的倾斜发生变化。因此,一对弹簧3不会弯曲而分别笔直地延伸。由此,不论中间座部件43的径向位置如何,一对弹簧3始终能够产生适当的弹性力,能够发挥转矩传递装置100的良好的振动吸收功能。
在发动机101的怠速旋转时,一对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的交点P30移动至基准线L3,中心线CL31、CL32位于基准线L3上。在怠速旋转时来自发动机的转矩小,因此,第二旋转体2相对于第一旋转体1的扭转角θ小。
自该状态起,例如在踩踏油门踏板使得发动机转速上升、从第一旋转体1作用于第二旋转体2的转矩增大时,如图6所示,扭转角θ变大。此外,中间座部件43的离心力增大,中间座部件43即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的交点P30比基准线L3向径向外侧移动。
当发动机转速上升,伴随着中间座部件43向径向外侧移动,第一座部件41沿着第一旋转体1的曲面部531向图6的箭头R2方向滚动,第二座部件42沿着第二旋转体2的曲面部261向图6的箭头R2方向滚动。另一方面,当发动机转速减少而使得离心力降低时,伴随着中间座部件43向径向内侧移动,第一座部件41沿着曲面部531向图6的箭头R3方向滚动,第二座部件42沿着曲面部261向图6的箭头R3方向滚动。因此,一对弹簧3能够维持直线状态而与中间座部件43在径向上的移动无关,能够始终产生适当的弹性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间座部件43的座面角度β设定成:在发动机停止的初始状态下一对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的交点P30位于比基准线L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发动机101的怠速旋转时交点P30位于基准线L3上(图5)。通过像这样在初始状态下使中间座部件43位于比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扩大中间座部件的外周面432与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3以不相等节距构成,弹簧3的中间座部件43侧的密度比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侧的密度小。因此,一对弹簧3的中央部(中间座部件43侧)的质量轻,能够降低弹簧3的自重产生的离心力。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中间座部件43向径向外侧移动。
由此,能够阻止中间座部件43因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移动时的、中间座部件43的外周面432与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之间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中间座部件43贴附于外周面51,从而能够实现弹簧3的顺畅伸缩。
中间座部件43的圆弧状的外周面432的曲率半径比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小。因此,即使在外周面432与外周面51抵接的情况下,其接触面积也很小。由此,中间座部件43不会贴附于外周面51,能够实现中间座部件43的顺畅滑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
(1)转矩传递装置100具有:第一旋转体1,其被设置成能够以轴线CL0为中心旋转;第二旋转体2,其与第一旋转体1对置,并且被设置成能够以轴线CL0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旋转体1旋转;弹簧3,其配置于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TP上,将来自第一旋转体1以及第二旋转体2中的任一方的转矩传递至第一旋转体1以及第二旋转体2中的另一方,并且吸收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变动;以及座部件4(41~43),其具有保持弹簧3的端部的保持部411、421、431(图3)。第一旋转体1具有容纳部50,容纳部50将座部件4容纳为能够在周向上移动,容纳部50具有:外周面51,其限制座部件4向径向外侧的移动;以及凹曲面状的侧端面53、54,其限制座部件4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的移动(图4)。第二旋转体2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突出部23,突出部23具有限制座部件4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的移动的凹曲面状的侧端面25、26(图3)。座部件4包括配置于容纳部50的周向两端部的一对座部件41、42,一对座部件41、42被设置在转矩传递路径TP上的弹簧3与容纳部50的侧端面53、54和突出部23的侧端面25、26之间,且能够相对于容纳部50的侧端面53、54以及突出部23的侧端面25、26接触和分离(图3)。一对座部件41、42各自在周向一端面具有保持部411、421,在周向另一端面凸曲面状的接触面412、422,该接触面412、422以能够滚动的方式与容纳部50的侧端面53、54以及突出部23的侧端面25、26接触(图3)。
由此,一对座部件41、42能够在被容纳部50的侧端面53、54或者突出部23的侧端面25、26约束着周向以及径向上的位置的同时沿着侧端面53、54或者侧端面25、26滚动。因此,能够防止一对座部件41、42贴附于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此外,通过座部件41、42的滚动,弹簧3以不弯曲而笔直延伸的方式使其姿势(倾斜)发生变化,因此,弹簧3能够产生适当的弹性力,转矩传递装置100能够发挥良好的振动吸收功能。
(2)座部件4具有配置于一对座部件(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之间的中间座部件43,在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与中间座部件43之间分别介入有弹簧3(图3)。由此,在容纳部50中隔着中间座部件43串联配置多个弹簧3。因此,能够将短小笔直形状的弹簧3用于转矩传递装置100。该情况下,中间座部件43通过离心力而沿径向移动,但是伴随着中间座部件43的移动,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滚动,因此,弹簧3不论中间座部件43的径向位置如何都始终以笔直的状态进行伸缩。由此,转矩传递装置100能够始终发挥适当的弹力,能够实现稳定的振动吸收功能。
(3)一对弹簧3在作用于中间座部件43的离心力为0时被倾斜地配置,使得一对弹簧3各自的中心线CL31、CL32的交点P30比连接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的保持部411、421的中心部的基准线L3靠径向内侧(图5)。由此在初始状态下,中间座部件43位于比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与中间座部件43的外周面432之间的距离扩大。因此,在离心力作用于中间座部件43时,能够避免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与中间座部件43的接触。
(4)关于一对弹簧3,越是从第一以及第二座部件41、42朝向中间座部件43,弹簧3的每单位长度的密度越小(图5)。因此,随着靠近中间座部件43,弹簧3的质量变轻。由此,能够降低中间座部件43侧的因弹簧3的自重产生的离心力,能够抑制中间座部件43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5)中间座部件43的外周面432呈曲率半径比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小的圆弧状(图5)。因此,即使在中间座部件43由于离心力而与容纳部50的外周面51接触的情况下,由于中间座部件43与外周面51的接触面积小,因此能够防止中间座部件43的贴附。此外,由于中间座部件43相对于凹状的曲面(外周面51)以凸状的曲面(外周面432)接触,因此中间座部件43能够沿着外周面51顺畅滑动。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中间座部件43的座面角度β设定得比0°大,使得:在初始状态下,一对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的交点P30位于比基准线L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但是座面角度β的值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座面角度β设为0°。该情况下,在初始状态下交点P30位置基准线L3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不相等节距构成弹簧3,但是也可以以相等节距来构成弹簧3。即,也可以使在弹簧3的长度方向上弹簧3的密度恒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旋转体1的周向三个部位设置容纳部50,并且在第二旋转体2的周向三个部位设置突出部23,但是容纳部50与突出部23的个数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周向两个部位,还可以设置于周向四个以上部位。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隔着单一的中间座部件43串联配置一对弹簧3,但是也可以隔着多个中间座部件43串联配置三个以上的弹簧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中间座部件43的外周面432形成为圆弧状,但是外周面432的形状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在容纳部50的侧端面53、54以及突出部23的侧端面25、26形成圆弧状的曲面部531、541、251、261,并且在第一座部件41以及第二座部件42的端面形成与曲面部531、541、251、261同一形状的圆弧状的接触面412、422,但是曲面部531、541、251、261与接触面412、422的结构不限于此。即,只要曲面部531、541、251、261分别构成为凹曲面状,并且接触面412、422构成为凸曲面状,座部件41、42在曲面部531、541、251、261上能够滚动地接触,则接触面412、422的曲率也可以与曲面部531、541、251、261的曲率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旋转体1与发动机101连结,将第二旋转体2与变速器102连结,但是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将第一旋转体1与变速器102连结,将第二旋转体2与发动机101连结。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配置弹簧3(螺旋弹簧),经由弹簧3来传递转矩,但是只要配置于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TP上,将来自第一旋转体1以及第二旋转体2中的任一方的转矩传递至另一方,并且吸收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变动,则弹性体的结构可以是任何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座部件4与弹簧3构成了第一旋转体1与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TP。具体来说,在转矩从第一旋转体1作用于第二旋转体2时,转矩从第二座部件42的接触面(转矩传递部)422作用于第二旋转体2的突出部23的曲面部261(转矩传递部),在转矩从第二旋转体2作用于第一旋转体1时,转矩从突出部23的曲面部251(转矩传递部)作用于第一座部件41的接触面(转矩传递部)412。但是,转矩传递路径TP的结构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在第一旋转体1的前板11与后板12上设置凹部113、122,通过凹部113、123构成了容纳部50,但是只要具有外周面51以及限制座部件4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的移动的侧端面53、54,则容纳部50的结构可以是任何结构。例如,也可以只通过前板11来构成容纳部5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圆环状的轴部22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了突出部23,但是例如也可以从构成为环状的板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突出部,第二旋转体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座部件4设置作为弹性体的一例的弹簧3的保持部411、421、431,但是能够根据弹性体的形状将座部件4的形状变更为各种形状。因此,座部件4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即,只要在弹簧3与第一旋转体1和第二旋转体2之间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体1以及第二旋转体2接触和分离,并且在一端面具有弹性体的保持部,在另一端具有接触面,则一对座部件41、4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源使用了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101,但是也可以使用发动机101以外的装置。此外,通过由动力源产生的转矩而被驱动的被驱动体也可以是变速器以外的装置。即,能够针对将由动力源产生的转矩传递至被驱动体的各种转矩传递路径,应用本发明的转矩传递装置。本发明的转矩传递装置还能够应用于车辆以外。
还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一个或者多个进行任意组合。也能够使变形例相互组合。
根据本发明,配置于容纳部的一对座部件具有以能够滚动的方式与容纳部的侧端面以及突出部的侧端面接触的凸曲面状的接触面,因此,能够防止离心力造成的座部件的贴附,并且能够通过座部件的滚动使得弹簧产生适当的弹性力,能够发挥良好的振动吸收功能。
上文中,针对本发明与其优选实施方式想关联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能够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正和变更。

Claims (8)

1.一种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旋转体(1),其被设置成能够以轴线(CL0)为中心旋转;
第二旋转体(2),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1)对置,并且被设置成能够以所述轴线(CL0)为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1)进行旋转;
弹性体(3),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1)与所述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TP)上,将来自所述第一旋转体(1)以及所述第二旋转体(2)中的任一方的转矩传递至所述第一旋转体(1)以及所述第二旋转体(2)中的另一方,并且吸收所述第一旋转体(1)与所述第二旋转体(2)之间的转矩变动;以及
座部件(4),其具有保持所述弹性体(3)的端部的保持部(411、421、431),
所述第一旋转体(1)具有容纳部(50),该容纳部(50)将所述座部件(4)容纳为能够在周向上移动,所述容纳部(50)具有外周面(51)以及凹曲面状的侧端面(53、54),该侧端面(53、54)限制所述座部件(4)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二旋转体(2)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突出部(23),所述突出部(23)具有凹曲面状的侧端面(25、26),该侧端面(25、26)限制所述座部件(4)在周向以及径向上的移动,
所述座部件(4)具有:配置于所述容纳部(50)的周向两端部的一对座部件(41、42),所述一对座部件(41、42)被设置在所述转矩传递路径(TP)上的所述弹性体(3)与所述容纳部(50)的所述侧端面(53、54)和所述突出部(23)的所述侧端面(25、26)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容纳部(50)的所述侧端面(53、54)以及所述突出部(23)的所述侧端面(25、26)接触和分离;和中间座部件(43),该中间座部件(43)被配置于所述一对座部件(41、42)之间,
所述一对座部件(41、42)各自在周向一端面具有所述保持部(411、421),在周向另一端面具有凸曲面状的接触面(412、422),该接触面(412、422)以能够滚动的方式与所述容纳部(50)的所述侧端面(53,54)以及所述突出部(23)的所述侧端面(25、26)接触,
所述弹性体(3)具有一对弹簧(3),该一对弹簧(3)分别介于所述一对座部件(41、42)与所述中间座部件(43)之间,
所述一对弹簧(3)在作用于所述中间座部件(43)的离心力为0的初始状态下被倾斜地配置,使得所述一对弹簧(3)的中心线(CL31、CL32)之间的交点(P30)比连接所述一对座部件(41、42)的所述保持部(411、421)的中心部的基准线(L3)靠径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弹簧(3)形成为越是从所述一对座部件(41、42)朝向所述中间座部件(43),弹簧(3)的每单位长度的密度越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座部件(43)的外周面(432)呈曲率半径比所述容纳部(50)的所述外周面(51)小的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23)设置于周向的三个部位,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突出部(23)之间配置所述一对座部件(41、42)与所述中间座部件(4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凸曲面状的所述接触面(412、422)的曲率与所述容纳部(50)的凹曲面状的所述侧端面(53、54)的曲率以及所述突出部(23)的凹曲面状的所述侧端面(25、26)的曲率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体(1)是通过将在轴向上并列设置的一对板部件(11、12)结合而构成的,
所述容纳部(50)由设置于所述一对板部件(11、12)的相互对置的面上的一对凹部(113、123)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体(2)具有内部板(21),该内部板(21)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一对板部件(11、12)旋转的方式容纳于所述一对板部件(11、12)之间,所述突出部(23)从所述内部板(21)的周缘部突出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体(1)与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101)的输出轴(101a)连结,所述第二旋转体(2)与搭载于所述车辆的变速器(102)的输入轴(102a)连结。
CN201611189337.7A 2015-12-24 2016-12-21 转矩传递装置 Active CN1070136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2260A JP6293113B2 (ja) 2015-12-24 2015-12-24 トルク伝達装置
JP2015-252260 2015-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3625A CN107013625A (zh) 2017-08-04
CN107013625B true CN107013625B (zh) 2018-11-30

Family

ID=59086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89337.7A Active CN107013625B (zh) 2015-12-24 2016-12-21 转矩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1372B2 (zh)
JP (1) JP6293113B2 (zh)
CN (1) CN1070136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90776B1 (fr) * 2018-12-20 2020-12-18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avec des ressorts en série et systèm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WO2020127639A1 (fr) * 2018-12-20 2020-06-25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avec des ressorts en serie et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7804A (en) * 1997-08-01 2000-04-11 Mannesmann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CN204025526U (zh) * 2014-07-29 2014-12-17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弹簧减振机构及使用该弹簧减振机构的扭转减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1520A (ja) * 1983-10-12 1985-05-09 Shiyouyou Giken Kogyo Kk 緩衝伝動装置
DE8522888U1 (de) * 1985-08-08 1985-10-10 Fichtel & Sachs Ag, 8720 Schweinfurt Progressive Druckfeder in Kupplungsscheiben
JPS63103033U (zh) * 1986-12-23 1988-07-04
JPH0545257U (ja) * 1991-11-25 1993-06-18 株式会社大金製作所 ダンパーデイスク
BR9303267A (pt) * 1992-08-03 1994-03-15 Fichtel & Sachs Ag Vilante de duas massas
JP2014111959A (ja) * 2012-12-05 2014-06-19 Toyota Motor Corp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2015086965A (ja) 2013-10-31 2015-05-07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7804A (en) * 1997-08-01 2000-04-11 Mannesmann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CN204025526U (zh) * 2014-07-29 2014-12-17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弹簧减振机构及使用该弹簧减振机构的扭转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93113B2 (ja) 2018-03-14
US20170184178A1 (en) 2017-06-29
JP2017115991A (ja) 2017-06-29
US10151372B2 (en) 2018-12-11
CN107013625A (zh) 2017-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02946B (zh) 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装置的摆动式减震装置
JP5784871B2 (ja) 車両用トルク減衰補償装置
US4591348A (en) Damper disc with self-aligning spring seats
US8469827B2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er
JP3770458B2 (ja) 油圧緩衝器のダストカバー取付構造
EP1591679B1 (en) Thrust slide bearing
CN107013625B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06884930B (zh) 扭矩传递装置
JP2018504565A (ja) 自動車の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に対する振動減衰装置
KR20160133366A (ko) 토션 진동 댐핑 장치
US20080036128A1 (en) Spring seat and spring assembly
EP3404286A1 (en) Centrifugal pendulum damper and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JP7020574B2 (ja) 遠心振り子ダンパ及びトルク伝達装置
CN206738489U (zh) 减振盘组件
WO2017122812A1 (ja) 遠心振り子ダンパ及びトルク伝達装置
JP4540253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US8376864B2 (en) Damper mechanism
CN105431648B (zh) 离合器片
CN211343872U (zh) 可变阻尼与可变旋转半径的离心摆摆锤机构
MXPA06007828A (es) Embrague de friccion, particularmente para un vehiculo de motor, que comprende medios de friccion diferenciados.
CN110259835A (zh) 汽车传动轴轴承、汽车传动轴组件及汽车
JP431145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211901449U (zh) 动力消振器
JP2017166656A (ja) トルク伝達装置
CN106369106A (zh) 高性能扭转减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