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38489U - 减振盘组件 - Google Patents

减振盘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38489U
CN206738489U CN201720300471.3U CN201720300471U CN206738489U CN 206738489 U CN206738489 U CN 206738489U CN 201720300471 U CN201720300471 U CN 201720300471U CN 206738489 U CN206738489 U CN 206738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up
low
rigidity
elastomeric element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004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道满泰典
原田贵司
西山基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38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38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使低扭转角度区域广角化、且能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的减振盘组件。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低刚度减振单元(3)构成为刚度低于高刚度减振单元(2),卡合于高刚度减振单元(2)并在扭转特性的低扭转角度区域(L)动作。低刚度减振单元(3)具有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串联配置、且刚度高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毂(4)构成为能够连结于变速器,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扭矩实质上从低刚度减振单元(3)传递至毂(4),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扭矩从高刚度减振单元(2)传递至毂(4)。

Description

减振盘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盘组件,尤其涉及使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衰减而传递至变速器一侧的减振盘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车辆的异响和振动存在空转时的异响和行驶时的异响(包括发动时的异响)。为了抑制这些异响、振动而设置了减振盘组件。
特别是,关于空转时的异响和振动,在减振盘组件的扭转特性方面,低扭转角度区域是相关因素,为了降低该异响和振动,优选地,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扭转刚度设定得低,将低扭转角度区域设定为广角。
具有能够降低空转时的异响和振动的构成的减振盘组件已被专利文献1公开。该减振盘组件具有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低扭矩区域)动作的弱弹性体(21、22)。弱弹性体并联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4030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以往的减振盘组件中,通过将弱弹性体设定为低刚度,能够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扭转刚度设定得低。由此,能够期待对空转时的异响和振动的降低效果。
另一方面,当想从空转状态发动车辆时,担心在从低扭转角度区域向高扭转角度区域转移时,产生异响和振动。该发动时的异响和振动被认为是转移时的扭矩不足。
然而,在以往的减振盘组件中,由于将弱弹性体设定为低刚度,因此存在无法得到充足的转移时的扭矩,难以降低上述发动时的异响和振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低扭转角度区域广角化、且能够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的减振盘组件。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1)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使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衰减而传递至变速器一侧。本减振盘组件包括高刚度减振单元、低刚度减振单元以及输出部件。来自发动机的扭矩输入高刚度减振单元,高刚度减振单元在扭转特性的高扭转角度区域进行动作。低刚度减振单元构成为刚度低于高刚度减振单元,低刚度减振单元与高刚度减振单元卡合,并在扭转特性的低扭转角度区域进行动作。低刚度减振单元具有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与第一弹性部件串联配置,并且刚度高于第一弹性部件。输出部件构成为能够连结于变速器,在低扭转角度区域,扭矩从低刚度减振单元传递至输出部件,在高扭转角度区域,扭矩从高刚度减振单元传递至输出部件。
在本减振盘组件中,低刚度减振单元在扭转特性的低扭转角度区域动作。在此,首先,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实质上低刚度的第一弹性部件进行动作。接着,在低扭转角度区域,若扭转角度变大,则实质上高刚度的第二弹性部件进行动作。即,在低扭转角度区域,扭转特性具有两级特性。由此,能够通过低刚度的第一弹性部件使低扭转角度区域广角化,且能够通过高刚度的第二弹性部件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
(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刚度低于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弹性部件进行动作。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第一扭转角度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刚度高于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二弹性部件进行动作。
由此,能够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实现低扭转角度区域的广角化,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第一扭转角度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
(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高刚度减振单元具有刚度高于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三弹性部件。在高扭转角度区域的第二扭转角度以上且不足第三扭转角度的范围内,第三弹性部件进行动作。
由此,能够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实现低扭转角度区域的广角化,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第一扭转角度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另外,能够在高扭转角度区域(第二扭转角度以上且不足第三扭转角度)确保期望的扭矩。
(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高刚度减振单元具有第一输入侧部件、第一输出侧部件及第三弹性部件。扭矩从发动机输入第一输入侧部件。第一输出侧部件构成为能够与第一输入侧部件相对旋转。第三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一输入侧部件和第一输出侧部件。
低刚度减振单元具有第二输入侧部件、第二输出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弹性部件。第二输入侧部件构成为能够与第一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第二输出侧部件构成为能够与第二输入侧部件相对旋转。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具有低于第三弹性部件的刚度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二输入侧部件和第二输出侧部件。输出部件构成为在低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第二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并构成为在高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第一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在第二输入侧部件与第二输出侧部件之间,实质上低刚度的第一弹性部件进行动作。接着,在低扭转角度区域,若扭转角度变大,则在第二输入侧部件与第二输出侧部件之间,实质上刚度高于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二弹性部件进行动作。最后,在高扭转角度区域,实质上刚度高于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三弹性部件进行动作。即,扭转特性具有三级特性。
通过该构成,能够通过第一弹性部件使低扭转角度区域广角化,且能通过第二弹性部件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另外,能够通过第三弹性部件,在高扭转角度区域确保期望的扭矩。
(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低刚度减振单元在第三弹性部件的内周侧配置于第一输入侧部件与第一输出侧部件之间。由此,能够使减振盘组件在轴向上小型化。
(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低刚度减振单元还具有连结部件,连结部件配置于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二弹性部件之间。第一弹性部件配置于一对第二弹性部件之间。连结部件具有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第一连结部件配置于一对第二弹性部件中任一方与第一弹性部件之间,第二连结部件配置于一对第二弹性部件中另一方与第一弹性部件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如上述那样将连结部件配置于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二弹性部件之间,能够在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之间可靠地传递扭矩。
(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能够于低扭转角度区域在周向上彼此抵接。通过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抵接,第一弹性部件的动作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在低扭转角度区域,若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在周向上彼此抵接,则第一弹性部件的动作停止。在该状态下,若扭转角度变大,则实质上第二弹性部件进行动作。
这样,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在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抵接之前,实质上第一弹性部件进行动作,在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抵接之后,实质上第二弹性部件进行动作。即,在低扭转角度区域,扭转特性具有两级特性。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弹性部件使低扭转角度区域广角化,且能够通过第二弹性部件适当高地设定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
(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第二输入侧部件具有第一保持架板和第二保持架板,第一保持架板与第一输出侧部件卡合,第二保持架板相对于第一保持架板在轴向上相对地配置,并且,构成为能够与第一保持架板一体旋转。第二输出侧部件配置于第一保持架板与第二保持架板之间,并能够与输出部件一体旋转。
通过该构成,能够在用第一保持架板和第二保持架板保持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状态下,使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在第一和第二保持架板与第二输出侧部件之间稳定地动作。
(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第一保持架板具有卡合部。第二保持架板具有供卡合部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通过第一保持架板的卡合部与第二保持架板的第一被卡合部的卡合,第一保持架板能够与第二保持架板一体旋转。通过该构成,无需特别准备固定部件,利用简单的构成即能使第一保持架板和第二保持架板一体旋转。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中,第一输出侧部件具有第二被卡合部。第一保持架板的卡合部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通过第一保持架板的卡合部与第一输出侧部件的第二被卡合部的卡合,第一保持架板能够与第一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通过该构成,无需特别准备固定部件,利用简单的构成即能使第一保持架板和第一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
(1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减振盘组件还包括迟滞扭矩产生机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配置于第三弹性部件的内周侧,并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和高扭转角度区域中至少任一方产生迟滞扭矩。像这样,通过配置迟滞扭矩产生机构,能够使减振盘组件在轴向上小型化。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通过第一弹性部件使低扭转角度区域广角化、且能够通过第二弹性部件将低扭转角度区域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总成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低刚度减振单元的截面图。
图4是低刚度减振单元的侧视图(保持架板除外)。
图5是低刚度减振单元的分解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扭转特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构成]
在图1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盘组件的离合器盘总成1。
图1是离合器盘总成1的截面图,图2是其主视图。离合器盘总成1用于车辆的离合器装置。离合器盘总成1具有离合器功能和减振器功能。
在图1中,O-O为离合器盘总成1的旋转轴、即旋转中心线。另外,以下,将离开旋转轴O的方向记为径向,将沿着旋转轴的方向记为轴向。进而,以下将围绕旋转轴O的方向记为周向或旋转方向。
在图1的左侧配置有发动机和飞轮(未图示),在图1的右侧配置有变速器(未图示)。图2的R1侧为离合器盘总成1的旋转方向驱动侧(正侧),R2侧为其相反侧(负侧)。
离合器盘总成1使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衰减而传递至变速器一侧。离合器盘总成1主要包括高刚度减振单元2、低刚度减振单元3、毂(hub)4及迟滞扭矩产生机构5。
<高刚度减振单元>
来自发动机的扭矩输入高刚度减振单元2。高刚度减振单元2实质上在扭转特性的高扭转角度区域H(参见图6)动作。
如图1所示,高刚度减振单元2具有第一输入侧部件10、第一凸缘11(第一输出侧部件的一例)以及多个(例如4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第三弹性部件的一例)。
-第一输入侧部件-
扭矩从发动机输入至第一输入侧部件10。详细而言,第一输入侧部件10是被输入来自飞轮(未图示)的扭矩的部分。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输入侧部件10例如具有离合器片(clutch plate)13、保持板(retaining plate)14及离合器盘(clutch disc)15。
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是实质上为环状的圆板部件。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在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离合器片13配置于发动机一侧,保持板14配置于变速器一侧。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通过固定部件、例如销部件16而彼此连结成能够一体旋转。
在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的外周部,分别沿旋转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有四个窗孔13a、14a。在各窗孔13a、14a内配置高刚度弹簧单元12。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两端部抵接于各窗孔13a、14a中在周向上相对的壁部。在各窗孔13a、14a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分别形成有高出部(raised portion)。
保持板14具有多个(例如4个)支承孔14b。多个支承孔14b用于支承迟滞扭矩产生机构5。下文所述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5中的第一衬套40的突出部45插入通过各支承孔14b。
离合器盘15是被压抵于未图示的飞轮的部分。离合器盘15由缓冲板15a和固定于缓冲板15a的两面的摩擦衬片15b构成。由于离合器盘15与公知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对离合器盘15的详细说明。
-第一凸缘-
第一凸缘11构成为能够与第一输入侧部件10相对旋转。第一凸缘11配置于毂4的外周部。第一凸缘11从毂4朝径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在周向上实质上形成为圆环状。第一凸缘11与毂4分开形成。第一凸缘11在规定的扭转角度范围、例如低扭转角度区域L(参见图6),能够与毂4相对旋转。另外,第一凸缘11在规定的扭转角度的范围外、例如高扭转角度区域H,能够与毂4一体旋转。
在此,扭转角度例如由第一凸缘11相对于毂4的扭转角度(相对旋转角度)定义。需要说明的是,如下文所述,由于第二输入侧部件(第一保持架板和第二保持架板)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因此扭转角度例如也可以说是由第二输入侧部件(第一保持架板和第二保持架板)相对于毂4的扭转角度(相对旋转角度)定义。
具体而言,第一凸缘11配置于离合器片13与保持板14的轴向之间。第一凸缘11具有第一孔部17、多个(例如4个)第一弹簧容纳部18、多个(例如2个)第一凹部19以及止动用突起20。
第一孔部17形成于第一凸缘11的中心部。毂4能够插入第一孔部17。在第一孔部17内形成有多个内齿17a。形成于毂4的大径部51的多个外齿51a能够与多个内齿17a啮合。详细而言,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内齿17a之间配置毂4的各个外齿51a。另外,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内齿17a与毂4的各外齿51a的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由于该间隙,第一凸缘11和毂4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能够相对旋转。
多个第一弹簧容纳部18形成于第一凸缘11的外周部。详细而言,多个第一弹簧容纳部18在周向上等间隔形成。在各个第一弹簧容纳部18上形成有开口18a。各开口18a相对于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的各窗孔13a、14a,在轴向上相对地配置。在开口18a内配置高刚度弹簧单元12。各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两端部抵接于开口18a中在周向上相对的壁部。
第一保持架板的爪部31(下文叙述)与多个第一凹部19各自卡合。各第一凹部19形成于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开口18a各自的内周缘。各第一凹部19在开口18a的内周缘的周向中央部,朝旋转轴O形成为凹状。
止动用突起20在第一弹簧容纳部18的外周面的周向中央部,从第一弹簧容纳部18的外周面向外突出。固定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的销部件16能够抵接于止动用突起20。例如,通过止动用突起20和销部件16抵接,限制第一凸缘11相对于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旋转。即,止动用突起20和销部件16发挥第一凸缘11的止动机构的作用。
-高刚度弹簧单元-
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一输入侧部件10和第一凸缘11。详细而言,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离合器片13及保持板14与第一凸缘11。各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刚度高于各低刚度弹簧单元25(下文叙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各高刚度弹簧单元12具有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的合成刚度高于各低刚度弹簧单元25的刚度。
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配置于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的内周部。在此,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与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的长度实质上相同。
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容纳于第一凸缘11的各开口18a内。详细而言,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由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的各窗孔13a、14a限制在径向和轴向上的移动。
另外,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的两端部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的两端部抵接于第一凸缘11的各开口18a内在周向上相对的壁部。另外,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的两端部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的两端部抵接于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的各窗孔13a、14a内在周向上相对的壁部。
通过该构成,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离合器片13及保持板14与第一凸缘11。
具有上述构成的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实质上在扭转特性的高扭转角度区域H(参见图6)的范围内动作。详细而言,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即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实质上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中的第二扭转角度A2以上且不足第三扭转角度A3的范围内动作。关于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动作方式,将在下面的[离合器盘总成的动作]中进行详细说明。
<低刚度减振单元>
低刚度减振单元3构成为其刚度低于高刚度减振单元2。例如,低刚度减振单元3发挥预减振器的作用。如图1和图2所示,低刚度减振单元3在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内周侧,配置于第一输入侧部件10与第一凸缘11之间。低刚度减振单元3与高刚度减振单元2卡合,在扭转特性的低扭转角度区域L(参见图6)进行动作。
如图3至图5所示,低刚度减振单元3具有第二输入侧部件23、第二凸缘24(第二输出侧部件的一例)、多个(例如2个)低刚度弹簧单元25(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例)以及一对弹簧座26(连结部件的一例)。
-第二输入侧部件-
第二输入侧部件23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第二输入侧部件23具有第一保持架板(holder plate)27和第二保持架板28(holder plate)。第一保持架板27是实质上为环状的圆板部件。第一保持架板27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凸缘11和第二保持架板28卡合。第一保持架板27配置于离合器片13与第二凸缘24的轴向之间。第一保持架板27配置于下文所述的滑动凸部(sliding boss)30的外周部。
在第一保持架板27和第二保持架板28上,分别沿旋转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两个窗孔27a、28a。在各窗孔27a、28a内配置低刚度弹簧单元25。低刚度弹簧单元25的两端部(下文所述的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各自的端部)抵接于各窗孔27a、28a内在周向上相对的壁部。
第一保持架板27具有多个爪部31(卡合部的一例)。多个(例如2个)爪部31各自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凸缘11的第一凹部19、第二保持架板28的第二凹部32(下文叙述)以及第二凸缘24的宽幅凹部35(下文叙述)卡合。
各爪部31是从第一保持架板27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的部分。各爪部31具有截面为矩形形状的轴部31a和周向的宽度小于轴部31a的前端部31b。
通过各爪部31的前端部31b卡合于各第一凹部19,从而第一保持架板27能够与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另外,通过各爪部31的轴部31a卡合于各第二凹部32,从而第一保持架板27能够与第二保持架板28一体旋转。进而,各爪部31的轴部31a配置于第二凸缘24的各宽幅凹部35,在各宽幅凹部35中能够沿周向移动(参见图4)。由此,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能够相对于第二凸缘24相对旋转。
第二保持架板28是实质上为环状的圆板部件。第二保持架板28相对于第一保持架板27在轴向上相对地配置。另外,第二保持架板28配置于第一凸缘11与第二凸缘24的轴向之间。
第二保持架板28构成为能够与第一保持架板27一体旋转。第二保持架板28具有多个(例如2个)第二凹部32。多个第二凹部32在第二保持架板28的外周部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如上所述,通过各爪部31的轴部31a与各第二凹部32的卡合、例如各爪部31的轴部31a与各第二凹部32的嵌合,第二保持架板28能够与第一保持架板27一体旋转。
-第二凸缘-
第二凸缘24构成为能够与第二输入侧部件23相对旋转。如图3所示,第二凸缘24配置于第一保持架板27与第二保持架板28之间。第二凸缘24能够与毂4一体旋转。
第二凸缘24具有第二孔部33、多个(例如2个)第二弹簧容纳部34以及多个(例如2个)宽幅凹部35。
第二孔部33形成于第二凸缘24的中心部。毂4能够插入第二孔部33。在第二孔部33内形成有多个内齿33a。形成于毂4的大径部51的多个外齿51a能够与多个内齿33a啮合。由此,第二凸缘24构成为能够与毂4一体旋转。
多个第二弹簧容纳部34形成于第二凸缘24的外周部。详细而言,多个第二弹簧容纳部34在周向上等间隔形成。在各个第二弹簧容纳部34上形成有缺口部36。缺口部36朝着旋转轴O形成为凹状,并向径向外侧开口。在各缺口部36内配置低刚度弹簧单元25。各低刚度弹簧单元25的两端部(下文所述的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各自的端部)抵接于缺口部36内在周向上相对的壁部。
如图4所示,第一保持架板27的各爪部31以能够在周向上移动的方式与各宽幅凹部35卡合。各宽幅凹部35在第二凸缘24的外周部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各宽幅凹部35的底部实质上形成为圆弧状。各爪部31的轴部31a能够沿各宽幅凹部35的底部在周向上移动。另外,以使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中,各爪部31的轴部31a不抵接于各宽幅凹部35的壁部(各宽幅凹部35的壁部)的方式来设定各宽幅凹部35的周向长度。通过该构成,第一保持架板27能够与爪部31的前端部31b所卡合的第二保持架板28一起,相对于第二凸缘24相对旋转。
-低刚度弹簧单元-
多个低刚度弹簧单元25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二输入侧部件23和第二凸缘24。如图3和图4所示,各低刚度弹簧单元25配置于第二凸缘24的各第二弹簧容纳部34和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的窗孔27a、28a。各低刚度弹簧单元25的刚度低于各高刚度弹簧单元12。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各低刚度弹簧单元25具有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第一弹性部件的一例)和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例)。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二输入侧部件23和第二凸缘24。
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配置于第二弹簧容纳部34的缺口部36。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配置于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周向之间,与各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串联动作。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刚度低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实质上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A1的范围内进行动作(参见图6)。
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配置于第二弹簧容纳部34的缺口部36和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的窗孔27a、28a。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各自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串联配置。
详细而言,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各自在周向上分别配置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两侧。即,各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一端部配置为能够经由弹簧座26在周向上按压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两端部中各端部。
另外,各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另一端部抵接于第二弹簧容纳部34的缺口部36的壁部和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的窗孔27a、28a的壁部。
像这样构成的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各自的刚度高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实质上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第一扭转角度A1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A2的范围内动作(参见图6)。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动作方式,将在下面的[离合器盘总成的动作]中进行详细说明。
-弹簧座(spring seat)-
如图4所示,一对弹簧座26分别配置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之间。一对弹簧座26具有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第一弹簧座26a在周向上配置于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中任一方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之间。第二弹簧座26b在周向上配置于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中另一方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之间。
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能够于低扭转角度区域L中在周向上彼此抵接。例如,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中,若扭转角度达到规定角度、例如第一扭转角度A1,则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抵接。由此,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动作停止。即,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发挥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止动机构的作用。
<迟滞扭矩产生机构>
如图1和图3所示,迟滞扭矩产生机构(hysteresis torque generatingmechanism)5具有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1和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2。
-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
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1在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内周侧,配置于第一输入侧部件10(保持板14)与第一凸缘11的轴向之间。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1具有第一衬套(bush)40、第一施力部件41、第二衬套(bush)42及第二施力部件43。
第一衬套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保持板14在轴向上移动。第一衬套40被第一施力部件41朝向第一凸缘11施力。
具体而言,第一衬套40实质上形成为圆环状。如图5所示,第一衬套40具有第一圆环部44、多个(例如4个)突出部45、抵接部46以及第一滑动部47。第一圆环部44配置于毂4的径向外侧。具体而言,在第一圆环部44的内周部配置有毂4。第一圆环部44的内周面和毂4的外周部在径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在第一圆环部44的内周面、例如突出部45的内周面配置有第二衬套42的凸缘部(下文叙述)。由此,第一衬套40在径向上将第二衬套42定位。
多个突出部45分别从第一圆环部44沿轴向突出。详细而言,多个突出部45分别从第一圆环部44朝着保持板14在轴向上突出。多个突出部45支承第一施力部件41。例如,在多个突出部45的外周部配置有第一施力部件41,并在径向上将第一施力部件41定位。
另外,各突出部45插入通过保持板14的支承孔14b(参见图1)。各突出部45相对于支承孔14b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另外,各突出部45相对于支承孔14b不能在周向和径向上移动。由此,第一衬套40相对于保持板14被支承为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并被支承为不能在周向和径向上移动。
抵接部46是第一施力部件41所抵接的部分。抵接部46设置于第一圆环部44的外周部。详细而言,抵接部46在多个突出部45的径向外侧形成于第一圆环部44的外周部。
第一滑动部47是接触第一凸缘11的侧面并在其上滑动的部分。第一滑动部47设置于第一圆环部44的外周部。详细而言,第一滑动部47在第一圆环部44的外周部设置于与突出部45相反一侧的面。在第一滑动部47接触于了第一凸缘11的侧面的状态下,若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相对于第一凸缘11相对旋转,则第一滑动部47在第一凸缘11的侧面滑动。由此,产生迟滞扭矩。
第一施力部件41例如为锥形弹簧(cone spring)。第一施力部件41配置于保持板14与第一衬套40的轴向之间。详细而言,第一施力部件41配置于保持板14与第一衬套40的抵接部46的轴向之间。
第一施力部件41在被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其轴向的一端部抵接于保持板14,轴向的另一端部抵接于第一衬套40的抵接部46。由此,第一施力部件41朝着第一凸缘11对第一衬套40施力。另外,在第一施力部件41的内周部配置第一衬套40的外周部、例如多个突出部45。由此,第一施力部件41由第一衬套40在径向上定位。
第二衬套42构成为相对于保持板14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第二衬套42被第二施力部件43压抵至毂4、例如大径部51。
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衬套42配置于第一衬套40的内周部。第二衬套42实质上形成为圆环状。第二衬套42具有第二圆环部48、第二滑动部49及环状凸部50。第二圆环部48在径向上配置于毂4与第一圆环部44之间。
第二滑动部49是接触毂4的大径部51的侧面并在其上滑动的部分。第二滑动部49在第二圆环部48设置于与毂4的大径部51相对的面。在第二滑动部49接触于了毂4的大径部51的状态下,若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相对于毂4相对旋转,则第二滑动部49在毂4的大径部51的侧面滑动。由此,产生迟滞扭矩。
环状凸部50从第二圆环部48的内周部沿轴向突出,在周向上形成为环状。详细而言,环状凸部50从第二圆环部48的内周部朝着保持板14在轴向上突出。在环状凸部50的前端部与保持板14的轴向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在环状凸部50的基端部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部50a。第二施力部件43抵接于台阶部50a。
第二施力部件43例如为锥形弹簧。第二施力部件43配置于保持板14与第二衬套42的轴向之间。详细而言,第二施力部件43配置于保持板14与第二衬套42的台阶部50a的轴向之间。
第二施力部件43在被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其轴向的一端部抵接于保持板14,轴向的另一端部抵接于第二衬套42的台阶部50a。第二衬套42被该第二施力部件43朝向毂4施力。第二施力部件43的内周部配置于第二衬套42的内周部、例如环状凸部50。由此,第二施力部件43被第二衬套42在径向上定位。
在上述那样的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1中,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内通过第二衬套42的滑动产生迟滞扭矩,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内通过第一衬套40的滑动产生迟滞扭矩。
-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
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2在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内周侧,配置于第一输入侧部件10(离合器片13)与第一凸缘11的轴向之间。
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2具有滑动凸部30和滑动板29。
滑动凸部30实质上形成为圆筒状。滑动凸部30配置于第一保持架板27与毂4(下文所述的第二小径部53)的径向之间。另外,滑动凸部30配置于滑动板29与毂4(第二小径部53)的径向之间。进而,滑动凸部30配置于离合器片13的内周部与毂4的大径部51的轴向之间。
滑动凸部30在轴向上接触离合器片13的内周部和毂4的大径部51。由此,若离合器片13和毂4相对旋转,则滑动凸部30相对于离合器片13和毂4中至少任一方进行滑动,产生迟滞扭矩。
滑动板29是实质上为环状的圆板部件。滑动板29配置于第一保持架板27与离合器片13的轴向之间。另外,滑动板29配置于滑动凸部30的外周部。
滑动板29在轴向上接触离合器片13和第一保持架板27。由此,若离合器片13和第一保持架板27相对旋转,则滑动板29相对于离合器片13和第一保持架板27中至少任一方进行滑动,产生迟滞扭矩。
换言之,由于第一保持架板27经由爪部31而能够与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因此,若离合器片13和第一凸缘11相对旋转,则滑动板29相对于离合器片13和第一保持架板27中至少任一方进行滑动,产生迟滞扭矩。
在上述那样的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2中,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内通过滑动凸部30的滑动产生迟滞扭矩,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内通过滑动板29的滑动产生迟滞扭矩。
<毂>
毂4构成为能够连结于变速器。毂4是实质上为圆筒形的部件。如图3和图5所示,在毂4的外周面具有形成于轴向中央部的大径部51和形成于轴向的两端部的第一小径部52及第二小径部53。
在大径部51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外齿51a。大径部51的外齿51a在大径部51的轴向的整个长度上形成。第二凸缘24的内齿33a与外齿51a卡合。另外,在规定的扭转角度、例如第二扭转角度A2时,第一凸缘11的内齿17a以能够抵接的方式卡合于外齿51a。
第一小径部52形成于大径部51的保持板14一侧。第二小径部53形成于大径部51的离合器片13一侧。在第二小径部53的外周部配置滑动凸部30。在滑动凸部30的外周部配置第一保持架板27和滑动板29。
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扭矩实质上从低刚度减振单元3传递至毂4。另外,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扭矩从高刚度减振单元2传递至毂4。
具体而言,由于毂4的多个外齿51a和第二凸缘24的多个内齿33a啮合,因此毂4和第二凸缘24能够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由于毂4的多个外齿51a和第一凸缘11的多个内齿17a因上述间隙而未彼此抵接,因此毂4和第一凸缘11能够相对旋转。另外,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由于毂4的多个外齿51a和第一凸缘11的多个内齿17a彼此抵接,因此毂4和第一凸缘11能够一体旋转。
通过该构成,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扭矩实质上从低刚度减振单元3的第二凸缘24传递至毂4。另外,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扭矩从高刚度减振单元2的第一凸缘11传递至毂4。
[离合器盘总成的动作]
在此,边参照图6所示的扭转特性,边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离合器盘总成1在正侧工作时的动作。
若输入侧的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相对于输出侧的毂4开始向R1侧扭转,由于高刚度减振单元2的刚度高于低刚度减振单元3的刚度,因此低刚度减振单元3首先动作。
具体地,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若输入侧的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相对于毂4开始向R1侧扭转,则离合器片13、保持板14、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及第一凸缘11实质上一体地旋转。在此,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如上所述,第一凸缘11相对于毂4相对旋转,因此第一凸缘11的旋转未传递至毂4。
若如上述那样,离合器片13、保持板14、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及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则该旋转从第一凸缘11向与第一凸缘11卡合的第一保持架板27传递。详细而言,由于构成为能与第一保持架板27和第二保持架板28一体旋转,因此该旋转从第一凸缘11向第一保持架板27和第二保持架板28传递。由此,扭矩从高刚度减振单元2向低刚度减振单元3传递。
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首先,刚度低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实质上进行动作。详细而言,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A1的范围内,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实质上在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与第二凸缘24的周向之间进行动作。即,在不足第一扭转角度A1的范围内,主要通过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使扭矩变动衰减。像这样,通过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动作而形成第一级的扭转刚度K1。
在该状态下,当扭转角度达到第一扭转角度A1时,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抵接,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动作停止。于是,刚度高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实质上开始动作。详细而言,在第一扭转角度A1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A2的范围内,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实质上在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与第二凸缘24的周向之间进行动作。即,在第一扭转角度A1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A2的范围内,通过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使扭矩变动衰减。这样,通过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动作而形成第二级的扭转刚度K2。
这里,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或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进行动作,扭矩从第二凸缘24传递至毂4。由此,若第一输入侧部件10(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和毂4相对旋转,则通过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1的第二衬套42的滑动和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2的滑动凸部30的滑动而产生迟滞扭矩。
在该状态下,当扭转角度达到高扭转角度区域H的第二扭转角度A2时,第一凸缘11的多个内齿17a抵接于毂4的多个外齿51a。即,当扭转角度成为第二扭转角度A2以上时,第一凸缘11及第二凸缘24与毂4一体旋转、且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与第一凸缘11一起一体旋转。由此,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与第二凸缘24的扭转角度维持在第二扭转角度A2。即,在该状态下,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以被压缩而不伸缩的状态停止动作。
这样,在扭转角度为第二扭转角度A2以上、且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停止了动作的状态下,高刚度减振单元2的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进行动作。详细而言,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的第二扭转角度A2以上且不足第三扭转角度A3的范围内,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在离合器片13及保持板14与第一凸缘11之间进行动作。像这样,通过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动作而形成第三级的扭转刚度K3。
这里,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若高刚度弹簧单元12进行动作、且第一输入侧部件10(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与第一凸缘11相对旋转,则通过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1的第一衬套40的滑动和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2的滑动板29的滑动而产生迟滞扭矩。
在该状态下,当扭转角度达到第三扭转角度A3时,第一凸缘11的止动用突起20抵接于连结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的销部件16。由此,第一凸缘11相对于离合器片13和保持板14不能相对旋转,多个高刚度弹簧单元12停止动作。
[总结]
(1)本离合器盘总成1使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衰减而传递至变速器一侧。本离合器盘总成1包括高刚度减振单元2、低刚度减振单元3及毂4。
高刚度减振单元2被输入来自发动机的扭矩,实质上在扭转特性的高扭转角度区域H进行动作。低刚度减振单元3构成为刚度低于高刚度减振单元2,卡合于高刚度减振单元2并在扭转特性的低扭转角度区域L进行动作。低刚度减振单元3具有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串联配置、且其刚度高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毂4构成为能够连结于变速器,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扭矩实质上从低刚度减振单元3传递至毂4,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扭矩从高刚度减振单元2传递至毂4。
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低刚度减振单元3在扭转特性的低扭转角度区域L进行动作。在此,首先,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实质上低刚度的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进行动作。接着,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若扭转角度变大,则实质上高刚度的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进行动作。即,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扭转特性具有两级特性。由此,能够通过低刚度的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使低扭转角度区域L广角化、且能够通过高刚度的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将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
(2)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A1的范围内,刚度低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实质上进行动作。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第一扭转角度A1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A2的范围内,刚度高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实质上进行动作。
由此,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A1的范围内,能够实现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广角化,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第一扭转角度A1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A2的范围内,能够将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
(3)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高刚度减振单元2具有刚度高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高刚度弹簧单元12。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的第二扭转角度A2以上且不足第三扭转角度A3的范围内,实质上高刚度弹簧单元12进行动作。
由此,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A1的范围内,能够实现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广角化,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第一扭转角度A1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A2的范围内,能够将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另外,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第二扭转角度A2以上且不足第三扭转角度A3),能够确保期望的扭矩。
(4)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高刚度减振单元2具有第一输入侧部件10、第一凸缘11及高刚度弹簧单元12。扭矩从发动机输入至第一输入侧部件10。第一凸缘11构成为能够与第一输入侧部件10相对旋转。高刚度弹簧单元12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一输入侧部件10和第一凸缘11。
低刚度减振单元3具有第二输入侧部件23、第二凸缘24以及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第二输入侧部件23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第二凸缘24构成为能够与第二输入侧部件23相对旋转。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刚度低于高刚度弹簧单元12、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二输入侧部件23和第二凸缘24。毂4构成为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能够与第二凸缘24一体旋转,并构成为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能够与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实质上低刚度的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在第二输入侧部件23与第二凸缘24之间进行动作。接着,当在扭转角度区域中扭转角度增大时,实质上刚度高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在第二输入侧部件23与第二凸缘24之间进行动作。最后,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实质上刚度高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高刚度弹簧单元12进行动作。即,扭转特性具有三级特性。
通过该构成,能够通过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使低扭转角度区域L广角化、且能够通过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将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设定得高。另外,能够通过高刚度弹簧单元12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确保期望的扭矩。
(5)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低刚度减振单元3在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内周侧配置于第一输入侧部件10与第一凸缘11之间。由此,能够使离合器盘总成1在轴向上小型化。
(6)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低刚度减振单元3还包括配置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之间的弹簧座26。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配置于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之间。弹簧座26具有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第一弹簧座26a配置于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中任一方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之间,第二弹簧座26b配置于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中另一方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如上述那样将弹簧座26配置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之间,能够在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之间可靠地传递扭矩。
(7)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能够在周向上彼此抵接。通过第一弹簧座26a和所述第二弹簧座26b的抵接,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动作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当第一弹簧座26a和所述第二弹簧座26b在周向上彼此抵接时,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的动作停止。在该状态下,若扭转角度变大,则实质上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进行动作。
像这样,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在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抵接之前,实质上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进行动作,在第一弹簧座26a和第二弹簧座26b抵接之后,实质上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进行动作。即,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扭转特性具有两级特性。由此,能够通过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使低扭转角度区域L广角化、且能够通过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适当高地设定低扭转角度区域L的高扭转角度侧的扭矩。
(8)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第二输入侧部件23具有:第一保持架板27,与第一凸缘11卡合;以及第二保持架板28,相对于第一保持架板27在轴向上相对地配置,并构成为能够与第一保持架板27一体地旋转。第二凸缘24配置于第一保持架板27与第二保持架板28之间,并能够与毂4一体旋转。
通过该构成,能够在用第一保持架板27和第二保持架板28保持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状态下,使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在第一保持架板27及第二保持架板28与第二凸缘24之间稳定地动作。
(9)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第一保持架板27具有爪部31。第二保持架板28具有供爪部31卡合的第二凹部32。通过第一保持架板27的爪部31和第二保持架板28的第二凹部32卡合,第一保持架板27能够与第二保持架板28一体旋转。通过该构成,无需特别准备固定部件,利用简单的构成即可使第一保持架板27和第二保持架板28一体旋转。
(10)在本离合器盘总成1中,第一凸缘11具有第一凹部19。第一保持架板27的爪部31与第一凹部19卡合。通过第一保持架板27的爪部31和第一凸缘11的第一凹部19卡合,第一保持架板27能够与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通过该构成,无需特别准备固定部件,利用简单的构成即可使第一保持架板27和第一凸缘11一体旋转。
(11)本离合器盘总成1还包括迟滞扭矩产生机构5。迟滞扭矩产生机构5配置于高刚度弹簧单元12的内周侧,并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和高扭转角度区域H产生迟滞扭矩。通过像这样配置迟滞扭矩产生机构5,能够使离合器盘总成1在轴向上小型化。
[其它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如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改。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低刚度减振单元3具有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一对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的情况。取而代之,也可以构成为低刚度减振单元3具有一个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和一个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配置于第一低刚度用弹簧37与第二低刚度用弹簧38之间的弹簧座26抵接于第二凸缘24的缺口部36的壁部,能够实现上述特征。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高刚度弹簧单元12具有两个弹簧(高刚度用第一弹簧21和高刚度用第二弹簧22)的情况,但也可以是,高刚度弹簧单元12由一个弹簧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 离合器盘总成
2 高刚度减振单元
3 低刚度减振单元
4 毂
5 迟滞扭矩产生机构
10 第一输入侧部件
11 第一凸缘
12 高刚度弹簧单元
19 第一凹部
23 第二输入侧部件
24 第二凸缘
26 弹簧座
26a 第一弹簧座
26b 第二弹簧座
27 第一保持架板
28 第二保持架板
31 爪部
32 第二凹部
37 第一低刚度用弹簧
38 第二低刚度用弹簧
A1 第一扭转角度
A2 第二扭转角度
A3 第三扭转角度
L 低扭转角度区域
H 高扭转角度区域。

Claims (11)

1.一种减振盘组件,用于使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衰减而传递至变速器一侧,所述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刚度减振单元,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扭矩输入所述高刚度减振单元,所述高刚度减振单元在扭转特性的高扭转角度区域进行动作;
低刚度减振单元,构成为刚度低于所述高刚度减振单元,所述低刚度减振单元与所述高刚度减振单元卡合,并在扭转特性的低扭转角度区域进行动作,所述低刚度减振单元具有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串联配置,并且刚度高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
输出部件,构成为能够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扭矩从所述低刚度减振单元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在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扭矩从所述高刚度减振单元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的不足第一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刚度低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进行动作,
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所述第一扭转角度以上且不足第二扭转角度的范围内,刚度高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进行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度减振单元具有刚度高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三弹性部件,
在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的所述第二扭转角度以上且不足第三扭转角度的范围内,所述第三弹性部件进行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度减振单元具有第一输入侧部件、第一输出侧部件以及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所述第一输入侧部件和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的第三弹性部件,扭矩从所述发动机输入所述第一输入侧部件,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入侧部件相对旋转,
所述低刚度减振单元具有第二输入侧部件、第二输出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输入侧部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所述第二输出侧部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二输入侧部件相对旋转,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具有低于所述第三弹性部件的刚度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所述第二输入侧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侧部件,
所述输出部件构成为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所述第二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并构成为在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刚度减振单元在所述第三弹性部件的内周侧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侧部件与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刚度减振单元还具有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之间,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配置于一对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之间,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所述第一连结部件配置于一对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中任一方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之间,所述第二连结部件配置于一对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中另一方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件能够于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在周向上彼此抵接,
通过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件抵接,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动作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入侧部件具有第一保持架板和第二保持架板,所述第一保持架板与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卡合,所述第二保持架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架板在轴向上相对地配置,并且,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保持架板一体旋转,
所述第二输出侧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保持架板与所述第二保持架板之间,并能够与所述输出部件一体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架板具有卡合部,
所述第二保持架板具有供所述卡合部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
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的卡合,所述第一保持架板能够与所述第二保持架板一体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具有供所述卡合部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部,
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二被卡合部的卡合,所述第一保持架板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出侧部件一体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盘组件还包括:
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所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配置于所述第三弹性部件的内周侧,并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和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中至少任一方产生迟滞扭矩。
CN201720300471.3U 2016-04-01 2017-03-24 减振盘组件 Active CN2067384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4211A JP2017187067A (ja) 2016-04-01 2016-04-01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16-074211 2016-04-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38489U true CN206738489U (zh) 2017-12-12

Family

ID=60045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00471.3U Active CN206738489U (zh) 2016-04-01 2017-03-24 减振盘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187067A (zh)
CN (1) CN20673848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86043A (zh) * 2019-10-31 2020-01-14 重庆宗申无级变速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无级变速器及其缓冲机构
CN112360923B (zh) * 2020-10-15 2021-07-13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盘总成及两级阻尼限扭减震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87067A (ja)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0455B (zh) 阻尼器装置
TWI657207B (zh) 扭轉振動衰減裝置
US10400874B2 (en) Torque converter havin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2004278744A (ja)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US9964158B2 (en) Damper disk assembly
US8454446B2 (en) Damper mechanism
CN206738489U (zh) 减振盘组件
CN103124864B (zh) 固定到涡轮上的螺旋弹簧缓冲减震器
JP7351011B2 (ja) 車両用振動ダンパ及び車両
JP2002106639A (ja) ダンパー機構
KR20160008541A (ko) 토크 컨버터의 록업 장치
JP5716645B2 (ja)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US10451143B2 (en) Damper device
JPH1047371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20169683A5 (zh)
JP2016148360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15081623A (ja) 車両用ダンパ装置
US20040206201A1 (en) Flywheel assembly
CN108953414B (zh) 离合器从动盘及离合器
US10082190B2 (en) Lock-up device for torque converter
JP6557001B2 (ja)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JP7422618B2 (ja) ダンパ装置
US20180320755A1 (en) Damper device
CN111561545B (zh) 扭转振动降低装置
CN212775251U (zh) 摩擦垫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