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4992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4992A
CN107004992A CN201580050597.3A CN201580050597A CN107004992A CN 107004992 A CN107004992 A CN 107004992A CN 201580050597 A CN201580050597 A CN 201580050597A CN 107004992 A CN107004992 A CN 107004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xtension
ranked
connecting plate
pede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05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4992B (zh
Inventor
蔡周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elly know production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蔡周贤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周贤 filed Critical 蔡周贤
Publication of CN107004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4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4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4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座体(30),其设有一基座(303)及一连接板(310),该连接板凸出于基座前端,该连接板之上面为一接合面(336),该接合面较该基座之上面为低;一金属外壳(60),其包覆该绝缘座体,该连接板之下面抵接该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套接槽(77),该连接板之接合面面对该套接槽;一排第一端子(40),该第一端子设有一接脚(41)、一固定部(42)及一延伸部(43);及一排第二端子(50),该第二端子设有一接脚(51)、一固定部(52)及一延伸部(53),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可于连接板中的弹动槽中上下弹动并设有一接触部(54)凸出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延伸部系向下弯曲延伸而低于固定部,该一排第二端子槽自该基座后端没有让位该第二端子之延伸部之水平贯通槽至该弹动槽,从而强化座体结构。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创作系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系指一种弹动端子具有中段支撑之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今电脑设备最普及的讯号传输规格莫过于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以此规格制作的连接器插座及传输线可使外接于电脑的周边设备,如滑鼠、键盘等,即时为电脑所测得并立即使用。
目前USB电连接母座及USB电连接接头皆为单向电连接,为了确保USB电连接接头插入USB电连接母座时能电连接,两者在对接上具有防呆设计,即当USB电连接接头反向插入时则无法插入,使用者即会再换另一个方向插入,方向正确了才能插入,如此即可确保插入后具有电连接。
目前USB有2.0及3.0两种规格,请参阅图1及图2,系为USB协会所规范之标准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其设有一绝缘座体12及一金属外壳13,该绝缘座体12前端偏上设有一水平向前凸出之舌板121,该金属外壳13包覆该绝缘座体12且形成一连接槽16包覆该舌板121,该连接槽16在舌板121之上、下面分别形成小空间161及大空间162,该绝缘座体12设有一排4个第一端子14,该第一端子14设有一可上下弹动之接触部141凸出该舌板121下面,另外该金属外壳92上下面凸向连接槽16各设有二弹性卡扣131。
该标准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连接槽16之高度为5.12mm,舌板121之高度为1.84mm,该大空间162之高度为2.56mm,该小空间161之高度为0.72mm,即该大空间162之高度=该小空间161之高度+舌板121之高度。
请参阅图3,系为USB协会所规范之标准型USB2.0电连接公头20与标准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该标准型USB2.0电连接公头20设有一绝缘座体21、一金属外壳22及一排四个端子23,该金属外壳22包覆该绝缘座体21,该标准型电连接公头之连接部设有一套接槽24套接该舌板121及一接触介面基板25套合该大空间162,该接触介面基板25之外层为该金属外壳而内层为绝缘座体,该一排四个端子23设有接触部231平贴于该接触介面基板25之内面而面对该套接槽24。
USB协会所规范之标准型USB2.0电连接公头20之连接部之高度为4.5mm,该套接槽24之高度为1.95mm,该金属外壳之厚度为0.3mm,该接触介面基板25之高度为2.25mm。
如图3所示,该标准型USB2.0电连接公头20之接触介面基板25需对准该大空间162方可插入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连接槽16,若插反了则无法插入,因为该接触介面基板25之高度为2.25mm无法套入该小空间161之高度为0.72mm,故在使用上较为不便。
然而为了使用上之方便性,仍需以正反双向皆可电连接较能符合需求,故申请人先前研发一种具有双面电连接功能之电连接母座,其可供上述偏心型USB2.0电连接公头双向插入电连接,之后再研发思考一种双面电连接公头,在设计上采用2个如图3所示高度为2.25mm之接触介面基板25配合高度为1.95mm之套接槽24,然而此型双面电连接公头仅能配合上述双面电连接功能之电连接母座电连接达到两倍之传输速度,且此型双面电连接公头之二接触介面基板皆无法配合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之小空间套入插接,上述申请人研发之双面电连接母座由于需能供偏心型USB2.0电连接公头双向插入电连接,故整体高度较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为高而不利于轻薄短小之电子产品,且再研发之双面电连接公头亦无法配合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作双向插接且明显较偏心型USB2.0电连接公头为大,不符实际需求。
申请人不断努力研发终于开发出本创作,可达到轻薄短小且可符合USB协会所规范之偏心型电连接母座作双向电连接。
发明内容
本创作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该至少一排端子之接触部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弹性抵接该抵靠部,该支点外端之延伸部不抵靠该抵靠部,使延伸部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接合面弹动时,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
本创作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一排第二端子之延伸部系向下弯曲延伸而低于固定部,该一排第二端子槽自该基座后端没有让位该第二端子之延伸部之水平贯通槽至该弹动槽,藉此达到强化座体结构。
本创作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至少二接地弹片分别与二排端子系为同一金属片冲压而成,藉此达到制造之简化。
为达上述目的,本创作系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至少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凸出于基座前端;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该基座之上下面及该至少一连接板之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套接槽,该连接板另一面为接合面,该连接板设有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另一面为接合面,该接合面面对该套接槽;及至少一排端子,该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并设有一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该至少一排端子之接触部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抵靠该抵靠部,该支点外端之延伸部不 抵靠该抵靠部,使延伸部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接合面弹动时,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
本创作再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设有至少一接合面及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及至少二排端子,该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一端且设有一接触部位于该连接部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另一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系包括有至少二座体组合而成,该至少二座体各固定该至少一排端子,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其中至少一座体之至少一排端子之延伸部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且接触部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抵接该抵靠部,该支点外端之延伸部不抵靠该抵靠部,使延伸部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接合面弹动时,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
本创作再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凸出于基座前端,该连接板之上面为一接合面,该接合面较该基座之上面为低,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排第一端子槽及一排第二端子槽,该第二端子槽于该连接板设有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该基座之上下面及该连接板之下面抵接该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套接槽,该连接板之接合面面对该套接槽;一排第一端子组装于该第一端子槽,该第一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第一端子槽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并设有一接触部位于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及一排第二端子组装于该第二端子槽,该第二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第二端子槽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并设有一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 体;其特征在于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固定部与该一排第二端子槽固定之高度较该一排第一端子之固定部与该一排第一端子槽固定之高度为高,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延伸部系向下弯曲延伸而低于固定部,该一排第二端子槽自该基座后端没有让位该第二端子之延伸部之水平贯通槽至该弹动槽,即该一排第二端子无法由基座后端向前水平组装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
本创作再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二连接板,该二连接板上下呈一间距凸出于基座前端;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该基座之上下面及该二连接板之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该二连接板另一面为接合面,该二连接板设有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该二接合面之间形成一套接槽,该金属外壳及该套接槽可正反双向对接一电连接器;及二排端子,该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并设有一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该二排端子之接触部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之接合面;至少二接地弹片,该接地弹片设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可于该连接板之一开孔上下弹动,该至少二接地弹片之延伸部各设有一支点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抵接该金属外壳且各设有一接触部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之接合面;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接地弹片分别与该二排端子系为同一金属片冲压而成。
藉由以上构造,本创作具有以下优点:
1.其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该至少一排端子之接触部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弹性抵接该抵靠部,该支点外端之延伸部不抵靠该抵靠部,使延伸部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接合面弹动时,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
2.其一排第二端子之延伸部系向下弯曲延伸而低于固定部,该 一排第二端子槽自该基座后端没有让位该第二端子之延伸部之水平贯通槽至该弹动槽,藉此达到强化座体结构。
3其至少二接地弹片分别与二排端子系为同一金属片冲压而成,藉此达到制造之简化。本创作本创作之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中并参考图式当可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书
图1系习知之USB协会所规范之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之侧视剖面图。
图2系习知之USB协会所规范之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之前视图。
图3系习知之USB协会所规范之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和偏心型USB2.0电连接公头之侧视剖面图。
图4系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5系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6系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7系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8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9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前视图。
图10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11系本创作第三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2系本创作第三实施例之前视图。
图13系本创作第四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14系本创作第五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15系本创作第六实施例之剖面图。
图16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剖第一端子40之位置)。
图17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剖第二端子50之位置)。
图18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9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20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二排端子排列上视图。
图21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后视剖面图。
图22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23系本创作第七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24系本创作第八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剖第一端子40之位置)。
图25系本创作第九实施例之前视图。
图26系本创作第九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27系本创作第十实施例之前视图。
图28系本创作第十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29系本创作第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分解图。
图30系本创作第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组合图。
图31系本创作第十一实施例之前视剖面组合图。
图32系本创作第十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分解图。
图33系本创作第十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组合图。
图34系本创作第十二实施例之前视剖面组合图。
图35系本创作第十三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分解图。
图36系本创作第十三实施例之侧视组合图。
图37系本创作第十四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组合图。
图38系本创作第十五实施例之公头之立体图。
图39系本创作第十五实施例之公头之上视剖面图。
图40系本创作第十五实施例之公头之侧视剖面图。
图41系本创作第十五实施例之母座之立体图。
图42系本创作第十五实施例之母座之前视图。
图43系本创作第十六实施例之公头之立体图。
图44系本创作第十六实施例之公头之上视剖面图。
图45系本创作第十六实施例之公头之侧视剖面图。
图46系本创作第十六实施例之母座之立体图。
图47系本创作第十七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组合图。
图48系本创作第十七实施例之电路示意图。
图49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组合图。
图50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公头之二接触介面串接之上视示意图。
图51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公头之二接触介面串接之前视示意图。
图52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公头之二接触介面另一串接之上视示意图。
图53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公头之二接触介面另一串接之前视示意图。
图54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侦测装置之第一方式之上视示意图。
图55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侦测装置之第二方式之上视示意图。
图56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侦测装置之第三方式之上视示意图。
图57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侦测装置之第四方式之上视示意图。
图58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侦测装置之第五方式之上视示意图。
图59系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之侦测装置之第六方式之上视示意图。
图60系本创作第十九实施例之侦测装置之上视示意图。
图61系本创作第二十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62系本创作第二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63系本创作第二十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64系本创作第二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侧视剖面图。
图65系本创作第二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前视剖面图。
图66系本创作第二十三实施例之母座之侧视剖面图。
图67系本创作第二十三实施例之母座之前视剖面图。
图68系本创作第二十三实施例之母座之上视剖面图。
图69系本创作第二十三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组合图。
图70系本创作第二十四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组合图。
图71系本创作第二十五实施例之母座之侧视剖面图。
图72系本创作第二十六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73系本创作第二十七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74系本创作第二十八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侧视剖面图。
图75系本创作第二十九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76系本创作第二十九实施例之一端公头前视剖面图。
图77系本创作第二十九实施例之另一端母座前视剖面图。
图78系本创作第二十九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79系本创作第三十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80系本创作第三十实施例之一端公头前视剖面图。
图81系本创作第三十实施例之另一端母座前视剖面图。
图82系本创作第三十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83系本创作第三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84系本创作第三十二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85系本创作第三十二实施例之一端公头前视剖面图。
图86系本创作第三十二实施例之另一端母座前视剖面图。
图87系本创作第三十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88系本创作第三十三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89系本创作第三十三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90系本创作第三十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91系本创作第三十四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92系本创作第三十四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93系本创作第三十四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94系本创作第三十五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96系本创作第三十六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96系本创作第三十七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97系本创作第三十八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97A系本创作第三十八实施例之一端公头前视剖面图。
图98系本创作第三十九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98A系本创作第三十九实施例之一端公头前视剖面图。
图99系本创作第四十实施例之上视剖面图。
图99A系本创作第四十实施例之一端公头前视剖面图。
图100系本创作第四十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01系本创作第四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02系本创作第四十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03系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立体分解图。
图103A系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套合件之立体图。
图104系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立体组合图。
图105系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立体前视图。
图106系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侧视剖面图。
图107系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上座体、金属隔板及下座体之立体组合图。
图108系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之公头之立体组合图(未组装金属外壳)。
图109系本创作第四十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10系本创作第四十四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111系本创作第四十四实施例之前视图。
图112系本创作第四十四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13系本创作第四十四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14系本创作第四十五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15系本创作第四十五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16系本创作第四十六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17系本创作第四十六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之侧视剖面图。
图118系本创作第四十七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19系本创作第四十八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19A系本创作第四十九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20系本创作第五十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21系本创作第五十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22系本创作第五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23系本创作第五十一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24系本创作第五十一实施例之第一端子侧视图。
图125系本创作第五十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26系本创作第五十二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27系本创作第五十三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28系本创作第五十三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29系本创作第五十四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30系本创作第五十四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31系本创作第五十四实施例之第一端子侧视图。
图132系本创作第五十五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33系本创作第五十五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34系本创作第五十六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35系本创作第五十六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36系本创作第五十七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36A系本创作第五十七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37系本创作第五十八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38系本创作第五十八实施例之前视剖面图。
图139系本创作第五十九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40系本创作第五十九实施例之第一端子侧视图。
图141系本创作第六十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42系本创作第六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43系本创作第六十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44系本创作第六十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45系本创作第六十二实施例之前视图。
图146系本创作第六十二实施例之第一端子侧视图。
图147系本创作第六十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48系本创作第六十三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49系本创作第六十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50系本创作第六十五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51系本创作第六十六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52系本创作第六十七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53系本创作第六十七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154系本创作第六十七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55系本创作第六十八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56系本创作第六十八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57系本创作第六十九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58系本创作第七十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59系本创作第七十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60系本创作第七十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61系本创作第七十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62系本创作第七十二实施例之热熔立体分解图。
图163系本创作第七十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系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30、二排第一端子40、一金属外壳60、一套接部75、一定位构造及一后塞70,其中:
该绝缘座体30系塑胶射出成型,其前段设有一套接槽77,该绝缘座体30形成该套接槽77之上、下、左、右面,该绝缘座体30前段截面为口字形结构,该套接槽77之插入口朝前,该绝缘座体30设有二排第一端子槽31,该第一端子槽31之中间设有凹部32。
该金属外壳60包覆该绝缘座体30,该金属外壳60之前视形状呈方形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
该套接部75其设于该绝缘座体30前端,该套接部75设有相面对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及一套接槽77,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皆设有绝缘层且间隔为该套接槽77,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内层由该绝缘座体30一体成型且外层为该金属外壳60,该套接槽77同为该绝缘座体30之套接槽77,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内层之绝缘层即为该套接槽77之上下面,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各设有一USB2.0接触介面藉以电连接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该二USB2.0接触介面系由该二排第一端子40所形成,该二USB2.0接触介面由该绝缘座体30后端电路输出,该二USB2.0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该套接部75之外形呈方形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该套接部可正反双向插入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之连接槽,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皆可套入该小空间。
该定位构造为一体成型于该绝缘座体30前段之二侧壁34,该二侧壁34一体连接于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二侧之间藉以定位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内层之绝缘层为该套接槽77之上下面,该二侧壁34为该套接槽77之左右面。
该二排第一端子40皆为一排4个且组装固定于该绝缘座体30之二排第一端子槽31,该第一端子40由一端至另一端依序设有一接脚41、一固定部42及一延伸部43,该固定部42与该第一端子槽31固定,该延伸部43连接于该固定部42前端并延伸至该接触介面基板76且设有一接触部44,该接触部44不可弹动齐平于该接触介面基板76内面,该延伸部43前端设有一卡定部45卡入该凹部32前端所形成之卡孔,该接脚41连接于该固定部42另一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30后端且未段形成接线部411,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分别形成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USB2.0接触介面,该二USB2.0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如图5所示,上方之USB2.0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为1,2,3,4,而下方之USB2.0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为4,3,2,1。
该后塞70系套设塞紧于该金属外壳后段内且于该绝缘座体之后端,该后塞70系三件式组合而可使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41穿过并密合,该后塞70主要系用以塞盖该二排第一端子槽31连通至该绝缘座体30后端之孔隙。
本实施例系作为一连接线之接头,以灌胶方式成型一绝缘之外壳80包覆该金属外壳60后段,藉由设有该后塞70可避免在灌胶制程中胶液流入第一端子槽31,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之接线部411系相同接点电路序号者接到同一电线85。
藉由以上构造,请参阅图7,由于该套接部75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皆可套入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连接槽16之小空间161,故该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连接槽16,且二接触介面基板76其中之一之USB2.0接触介面(接触部44)与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舌板121下面之USB2.0接触介面(接触部141)电连接。
本实施例之套接部75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为相同高度各约为0.65mm,套接槽77约为1.95mm,故套接部75之高度约为3.25mm 明显较偏心型USB2.0电连接公头20之连接部之高度(4.5mm)为低,且较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连接槽16之大空间162(2.65mm)为高,故在使用上该套接部75不会误插入大空间162,然而在设计上该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可在0.5mm至0.85mm之间,套接部75之高度可在3mm至4mm之间。
藉由以上说明,本创作具有以下优点:
1.该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连接槽16作电连接,使用上甚为方便。
2.该套接部75之高度约为3.25mm明显较偏心型USB2.0电连接公头20之连接部之高度(4.5mm)为低,具有轻薄短小之优势。
3,构造简化,易于制造。
请参阅图8及图9,系为本创作第二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单面USB2.0电连接母座90,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92、一金属外壳93、一排第一端子94及一后盖97,其中:
该绝缘座体92系塑胶射出成型,其前端中间凸出设有一呈水平延伸之舌板921,该舌板921之下面设有一USB2.0接触介面,该USB2.0接触介面由该一排第一端子94形成,该接触介面由该绝缘座体30后端电路输出;
该金属外壳93包覆该绝缘座体92及舌板921而于绝缘座体92前端形成一连接槽96,该舌板921位于该连接槽96之中间高度,该舌板921之上下面形成对称空间,该连接槽96之外形呈方形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
该一排第一端子94组装设于该绝缘座体,每一端子设有一接脚941、一固定部942及一延伸部943,该固定部942与该绝缘座体92固定,该延伸部943连接于该固定部942前端并延伸至该舌板921且设有一接触部944,该接触部944凸出该舌板921下面且可上下弹动,该接脚941连接于该固定部942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该一排第一端子94之接触部944形成该USB2.0接触介面。
该后盖97盖于该绝缘座体92后方及下方,可藉以定位该一排第一端子94之接脚941。
本实施例之特征在于该连接槽96在舌板921之上下两对称面之空间为相同高度约为0.72mm皆较前述之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之大空间162为小,大致相同小空间,而舌板921之高度则仍为1.84mm,该连接槽96之高度约为3.3mm,明显低于前述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一电连接公头之套接部可双向插入该连接槽96。
藉由以上构造,请参阅图10,该第一实施例之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100之套接部75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皆可套入该连接槽96之舌板921之上下两对称面之空间,故该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双向单面USB2.0电连接母座90之连接槽96,且二接触介面基板76其中之一之USB2.0接触介面(接触部44)与该双向单面USB2.0电连接母座90之舌板921下面之USB2.0接触介面(接触部944)电连接,另外该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之套接部75与该双向单面USB2.0电连接母座90之连接槽96两者可达到较佳之套合,不致如图7所示,一接触介面基板76在大空间162仍余太大空间。
本实施例在设计上,该连接槽96在舌板921之上下两对称面之空间可为相同高度亦可为不等高,高度可在0.5mm至2.1mm之间,该连接槽96之高度在设计上可在3mm至6mm之间,如此配合插接之双向USB2.0电连接公头之接触介面基板之高度在0.5mm至2.0mm之间,该套接部之高度在3mm至6mm之间。
请参阅图11及图12,系为本创作第三实施例,其系为一USB2.0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901,其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更增设有一排第一端子94,而于舌板921上面亦形成一USB2.0接触介面,该舌板921上、下面之USB2.0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
请参阅图13,系本创作第四实施例,其中该双向单面USB2.0 电连接公头104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套接部75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仅其中之一设有USB2.0接触介面,故该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母座901之连接槽96,且该一接触介面基板76之USB2.0接触介面(接触部44)必然与该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母座901之舌板921上、下面其中之一USB2.0接触介面(接触部944)电连接。
请参阅图14,系本创作第五实施例,该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100之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母座901之连接槽96,如此公头与母座之两接触介面皆可双定向对接,达到使用上之方便性且可达到两倍之传输速度,然而本实施例之公头和母座皆较习知者更为轻薄短小。
请参阅图15,系为本创作第六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外没有设一金属外壳包覆,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整体为该绝缘座体30形成。
请参阅图16至图23,系为本创作第七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更设有二排各5个第二端子50,该绝缘座体30设有上下迭合之上、下座体301、302,该上、下座体301、302各设有一排5个第二端子槽33,该二排第二端子50分别组装于该二排第二端子槽33,另外该上、下座体301、302间设有一水平延伸之金属片87,藉以减少二排第二端子50相互之电性干扰而有利于高速传输。
请参阅图17,该第二端子50由一端至另一端依序设有一接脚51、一固定部52及一延伸部53,该固定部52与该第二端子槽33固定,该延伸部53连接于该固定部52前端并延伸至该接触介面基板76且未段反折设有一接触部54,该接触部54为该延伸部53未端之断面,该接触部54可上下弹动且凸出该接触介面基板76内面,该接脚51连接于该固定部52另一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30后端且未段形成接线部511,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和二排第二端 子50之接触部54分别形成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USB3.0接触介面,该二USB3.0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如图18所示,上方之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之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为1,2,3,4,一排第二端子50之接触部54之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为9,8,7,6,5,而下方之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之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为4,3,2,1,一排第二端子50之接触部54之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为5,6,7,8,9。
请参阅图20,每排第二端子50之中间端子为接地弹片,而中间端子之两侧则各为一对讯号端子,在设计上每对讯号端子相互接近则有利于高速传输,故两侧之二第二端子50之固定部52和接脚51相互靠近。
请参阅图21,该后塞70系为三件式组合,包括有一上部72、一中部71及一下部73,藉以使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41及该二排第二端子50之接脚51穿过并密合,该后塞70主要系用以塞盖该二排第二端子槽33连通至该绝缘座体30后端之孔隙。
藉由以上构造,请参阅图22,由于该套接部75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皆可套入该偏心型USB3.0电连接母座11之连接槽16之小空间,该偏心型USB3.0电连接母座11与前述之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构造大致相同,仅再增设有一排5个第二端子15,该第二端子15设有一不弹动之接触部151位于该第一端子14之接触部141前方,故该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偏心型USB3.0电连接母座11之连接槽16,且二接触介面基板76其中之一之USB3.0接触介面(接触部44、54)与该偏心型USB3.0电连接母座11之舌板121下面之USB3.0接触介面(接触部141、151)电连接。
本实施例之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之接线部411系相同接点电路序号者接到同一电线85,二排第二端子50之接脚之接线部511系相同接点电路序号者接到同一电线85,如此连接线86内则有一组9条电线85。
请参阅图23,本实施例之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之接线部411及二排第二端子50之接脚之接线部511各自连接一电线85,如此连接线86内则有二组各9条共计18条电线85。
请参阅图24,系为本创作第八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之上、下座体301、302各加设有一水平延伸之金属片88,藉以减少一排第一、二端子40、50相互之电性干扰而更加有利于高速传输。
请参阅图25及图26,系为本创作第九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单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2,其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更设有一排5个第二端子95,该第二端子95设有一不弹动之接触部954位于该第一端子94之接触部944前方,该接触部954略凹陷于舌板921下面,该一排接触部944和一排接触部954形成USB3.0接触介面。
只要舌板921在连接槽96之中间高度,该舌板921之两对称面形成相同之对称空间且该接触介面为USB3.0接触介面,则为USB4.0电连接母座之构造型态。
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之套接部75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皆可套入该连接槽96之舌板921之上下两对称面之空间,故该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双向单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2之连接槽96,且二接触介面基板76其中之一之USB3.0接触介面(接触部44、54)与该双向单面USB.0电连接母座902之舌板921下面之USB3.0接触介面(接触部944、954)电连接,另外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之套接部75与该双向单面USB3.0电连接母座902之连接槽96两者可达到较佳之套合,不致如图22所示,一接触介面基板76在大空间162仍余太大空间。
请参阅图27及图28,系为本创作第十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3与一双向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7对接,该双向双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3大致与第九实施例之双 向单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2相同,其差异在于更增设有一排第一端子94及一排第二端子95,而于舌板921上面亦形成一USB3.0接触介面,该舌板921上、下面之USB3.0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该双向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7则与第七实施例之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套接部75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仅其中之一设有USB3.0接触介面,故该套接部75不论正向或反向皆可插入该USB3.0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903之连接槽96,且该一接触介面基板76之USB3.0接触介面(接触部44、54)必然与该双向双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3之舌板921上、下面其中之一USB3.0接触介面(接触部944、954)电连接。
请参阅图29至图31,系为本创作第十一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MICRO USB2.0电连接公头120与一双向单面MICRO USB电连接母座112,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双向单面MICRO USB2.0电连接母座112之舌板121位于连接槽16之中间,舌板121之上下面呈对称空间且大约相同于偏心型MICRO USB2.0电连接母座之连接槽之小空间之高度(0.28mm),其中公头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各设有一MICRO USB接触介面,该MICRO USB2.0接触介面包括有一排5个端子40之不可上下弹动之接触部44,母座之舌板121之下面设有一MICRO USB2.0接触介面,该MICRO USB2.0接触介面包括有一排5个端子14之可上下弹动之接触部141。
请参阅图32至图34,系为本创作第十二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单面电连接母座113,其大致与第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为中间尺寸设计者,即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在0.3mm至0.9mm之间,该套接槽77约为0.7mm至1.0mm,整体高度约在1.3mm至2.8mm之间,双向单面电连接母座113之舌板121之高度约0.65mm至0.9mm,舌板121上下面两对称空间之高度在0.35mm至0.95mm 之间,连接槽16之高度在1.35mm至2.85mm,如此可达到易于制造且仍不失为轻薄短小设计者。
该二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该二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
本实施例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约0.55mm,该套接槽77约为0.7mm,整体高度约1.8mm,双向单面电连接母座113之舌板121之高度约0.65mm,舌板121上下面两对称空间之高度约0.6mm,连接槽16之高度约1.85mm。
请参阅图35及图36,系为本创作第十三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单面电连接公头124与一双向双面电接母座114,其大致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双向单面电连接公头124仅设有一排第一端子,故只有一接触介面基板76设有一排接触部44,而该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则设有两排第一端子14,该绝缘座体12设有一基座122及一舌板121,该基座122前端凸出设有该舌板121,该基座122之厚度较舌板121为大,舌板121之上下面皆设有一排接触部141,且该绝缘座体12系为第一座体125和第二座体126上下迭合而成,该第一、二座体125、126分别与一排第一端子14埋入射出成型。
请参阅图37,系为本创作第十四实施例,其系为如上实施例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对接,而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绝缘座体30系一体与与二排第一端子埋入射出成型,如此则可达到加倍之传输速度,该公头及母座之二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二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
请参阅图38至图42,系为本创作第十五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其大致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接触介面设有7个不可弹动之接触部44,且设有至少一光纤电缆89,该光纤电缆89于该套接槽77之内端设有一接点891,金属外壳60 之左右侧各设有一卡扣部65,该卡扣部65为一卡孔,且该绝缘座体之二侧壁34亦配合设有凹槽305,藉以有较大卡扣深度;该电连接母座之接触介面设有7个可上下弹动之接触部141,且设有至少一光纤电缆,该光纤电缆于该舌板121前端设有一接点191配合电连接公头之接点891,金属外壳13之左右侧各向内凸设有一卡扣部18,该卡扣部18为一弹性卡扣,该卡扣部18可卡扣公头之卡扣部65,由于该卡扣部18卡扣该卡扣部65较大深度,故公头插入母座时会有卡扣之咔擦声或手感。
请参阅图43至图46,系为本创作第十六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其大致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接触介面设有9个不可弹动之接触部44,该金属外壳60之左右侧各向外凸设有一卡扣部65,该卡扣部65为一弹性卡扣;该电连接母座113之接触介面设有9个可上下弹动之接触部141,该金属外壳13之左右侧各设有一卡扣部18,该卡扣部18为一卡孔,该卡扣部18可卡扣公头之卡扣部65。
请参阅图47及图48,系为本创作第十七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与一偏心型USB3.0电连接母座11,其大致与第十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外壳80内设有一电路板200,该电路板200上设有三排各有9个电连接孔201、202、203,该一排电连接孔201为a1至a9,该一接触介面基板76之接触部44分别依接点电路序号1至9分别接到a1至a9,该一排电连接孔202为b1至b9,该另一接触介面基板76之接触部44分别依接点电路序号1至9分别接到b1至b9,如图99所示,该一排电连接孔201(a1至a9)和该一排电连接孔202(b1至b9)之电路皆各自连接一讯号电路处理控制元件205再依序反向串接而成一组电路至一排电连接孔203(c1至c9),且该一排电连接孔201(c1至c9)再电连接一组电线,故该连接线86内仅有一组9条电电线。
藉由以上设置,每一讯号电路处理控制元件205可防逆流或防 短路或电路安全保护,藉以达到电路安全保护效果。
上述双向双面之公头,由于设有二接触介面故除了如上设置讯号电路处理控制元件外,亦可配合使用萧基二极体防短路或防逆流作为电路安全保护,然而亦有多种方式如设置防逆流电子元件或防短路电子元件或电路安全保护元件或安全电路设置手段,藉以达到电路安全保护效果。
另外,本创作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者亦设有二接触介面,故仍可如上述设置讯号电路处理控制元件或防逆流电子元件或防短路电子元件或电路安全保护元件或安全电路设置手段,藉以达到电路安全保护效果。
请参阅图49至图59,系为本创作第十八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其大致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请参阅图49,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外壳80内设有一电路板200,该电路板200上设有一判读系统,该判读系统包括有一侦测装置230、开关控制装置(为一组5个电路开关210)、及一控制晶片220,上方之接触介面基板76之接触介面之一排接触部44(接点电路序号a1至a5)电连接至该电路板200上面,该一排端子40之接脚焊接在电路板200上面,该下方之接触介面基板76之接触介面之一排接触部44(接点电路序号b1至b5)电连接至该电路板200下面,该一排端子40之接脚焊接在电路板200下面,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接触介面为相同接触介面,且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接触介面串接成一组电路并藉由一组电路开关210作通路和断路之切换,该控制晶片220可藉由该侦测装置230之指令而控制该一组电路开关210之作动。
请参阅图50及图5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种串接方式,该二接触介面系上下对应之接触部或接点电路序号反向对应者电连接至同一电路,如图所示a1和b5电连接至同一电路并由一电路开关210作通路和断路之切换,其他为a2和b4配对、a3和b3配对、a4和 b2配对及a5和b1配对;藉由该侦测装置230可侦测该套接部75插入之定向藉以告知该开关控制装置(为一组5个电路开关210)作动而使与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电连接之接触介面呈通路,没有与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电连接之另一接触介面呈断路,比如该套接部75插入之定向如图49时,即为b1至b5导接母座之接触部141时,该开关控制装置(为一组5个电路开关210)切换至b1至b5成通路,如此a1至a5即为断路,防止讯号或电流逆流至至a1至a5之接触介面,如此达到确实的防逆流,避免不良之电性,反之,若该套接部75插入成另一定向而为a1至a5导接时,该开关控制装置(为一组5个电路开关210)切换至a1至a5成通路,b1至b5即为断路;另外,该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有结合一控制电路及一侦测装置,该侦测装置亦可侦测该套接部75插入之定向藉以告知该控制电路切换该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之接触介面之接点之电路讯号以配合公头呈通路之接点之讯号,比如若为b1至b5导接则电路讯号切换成序号1,2,3,4,5,若为a1至a5导接则电路讯号切换成序号5,4,3,2,1。
请参阅图52及图5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种串接方式,该二接触介面系相同之接点电路序号电连接至同一电路,如图所示a1和b1电连接至同一电路并由一电路开关210作通路和断路之切换,其他为a2和b2配对、a3和b3配对、a4和b4配对及a5和b5配对;藉由该侦测装置230可侦测该套接部75插入之定向藉以告知该开关控制装置(为一组5个电路开关210)作动而使与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电连接之接触介面呈通路,没有与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电连接之另一接触介面呈断路,本方式者由于该二接触介面系相同之接点电路序号电连接至同一电路,故该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无需结合一控制电路作接触介面之接点之电路讯号切换。
请参阅图54,系为本实施例之侦测装置230之第一方式,其设置系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系左右仅一侧设有一侦测端子231,该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系左右一侧分别设有一侦测端子233、234, 当公头和母座对接时,若是侦测端子231电连接侦测端子233则侦测装置230即侦测到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插入之一定向,若是侦测端子231电连接侦测端子234则侦测装置230即侦测到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插入之另一定向,该母座上之侦测端子233、234同时可卡扣该公头之金属外壳之卡孔65作为套接之保持力。
请参阅图55,系为本实施例之侦测装置230之第二方式,其大致与第一方式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系左右一侧分别设有一侦测端子231、232。
请参阅图56,系为本实施例之侦测装置230之第三方式,其大致与第一方式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不设侦测端子,藉由该母座上之侦测端子233、234卡扣该公头之金属外壳之卡孔65时可形成接地导通,达到侦测公头插入之定向。
请参阅图57,系为本实施例之侦测装置230之第四方式,其大致与第一方式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之金属外壳13系左右仅一侧设有一弹性卡扣18,而不设侦测端子,藉由该母座之弹性卡扣18卡扣该公头之金属外壳之卡孔65时与侦测端子231形成接地导通或者另一定向即为不接触,达到侦测公头插入之定向。
请参阅图58,系为本实施例之侦测装置230之第五方式,其大致与第二方式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之金属外壳13系左右两侧皆设有一弹性卡扣18,而不设侦测端子。
请参阅图59,系为本实施例之侦测装置230之第六方式,其系在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二接触介面之一第一端子分成二端子401、402,如此任一接触介面与该双向单面电接母座113电连接时,该二端子401、402即可导通而形成一回路,达到侦测公头插入之定向,在实施上以如图66所示之接地弹片分成二端子较佳,然而亦可设置在其他端子,如电源端子或是讯号端子。
上述各种侦测装置的实施在电路上均可配合软件或硬件之开关 设置,藉以依公头插入之定向作相关电路之开关或电路讯号之切换。
请参阅图60,系为本创作第十九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十八实施例之侦测装置230之第六方式相同,本实施例为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100。
上述实施例之防逆流系以公头作说明,反之,若是母座设有二接触介面,而公头仅设有一接触介面,则母座之防逆流之安全设置同样可如上述图49至图59之方式设置,不在此再赘述。
请参阅图61,系为本创作第二十实施例,其系为一转接线280,该转接线280一端连接一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而另一端转接成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系插接一双向双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3,藉以双倍传输,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系插接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藉以双倍传输。
上述相互对接之双向双面公头及母座之二接触介面皆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二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
本实施例之转接线需设有二接点切换整合装置250,藉以使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之二USB3.0接触介面与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二接触介面可整合并相互切换,即公母不同接点之接触介面之接点整合并相互切换。
请参阅图62,系为本创作第二十一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二十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系插接一偏心型USB3.0电连接母座11,公头和母座仅为单一USB3.0接触介面作电连接,系为双定向方便插接而非双倍传输,如此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则设有一开关控制装置(为一组9个电路开关210)控制二USB3.0接触介面之电路之开或关,其设置方式如第二十二实施例般藉由一控制晶片及一侦测装置,使该开关控制装置可依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插入之定向而使与母座电连接之一USB3.0接触介面之电路成通路,而另一USB3.0接触介 面之电路成断路,达到确实的防此电讯逆流。
另外,本实施例之转接线则只需设有一接点切换整合装置250即可,即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二接触介面之之相同接点电路序号系电连接至同一电路而呈一组电路,再藉由该接点切换整合装置250与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呈通路之一USB3.0接触介面作接点整合并相互切换。
请参阅图63,系为本创作第二十二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二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转接线280一端系连接一双向双面MICRO USB电连接公头120,该双向双面MICRO USB电连接公头120对接一偏心型MICRO USB电连接母座111,故该双向双面MICRO USB电连接公头120同样设有一开关控制装置(为一组5个电路开关210)控制二MICRO USB接触介面之电路之开或关。
请参阅图64至图69,系为本创作第二十三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其大致与第十四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
请参阅图64及图65,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接触介面之每一接触部44系可上下弹动,每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前段反折一可上下弹动之反向延伸片45,反向延伸片45末端断面为该接触部44,该二接触介面之一排接触部44成上下错位排列,即一接触介面之每一接触部44对应于另一接触介面之相邻二接触部44之间,该二接触介面之一排接触部44凸出之高度皆超过该套接槽77之中心高度,然该二排接触部44上下完全不重迭,故不会相互碰触造成短路,另外,该绝缘座体30后段之基座设有一水平延伸之金属隔板87,藉以减少二排第一端子40相互之电性干扰而有利于高速传输。
请参阅图66至图68,该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之舌板121上下面之接触介面之一排第一端子14之接触部141系为不可上下弹动,该二排第一端子14成上下错位排列,即一排第一端子14上下对应于另一排第一端子14之相邻二端子之间,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 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即二排第一端子14之接触部141及接脚143皆成上下错位排列,且二排第一端子14之接脚143各自成一前一后各一排,另外,该绝缘座体12后段至舌板121设有一水平延伸之金属隔板87,藉以减少二排第一端子14相互之电性干扰而有利于高速传输。
藉由以上构造,请参阅图69,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可双定向插接于该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达到双倍传输。
本实施例之公头和母座之二排第一端子成错位排列设计,藉由此构造型态,二排第一端子方可同时与绝缘座体一体埋入射出成型,达到制造上之简便,有关此制造方式在申请号201220230526.5中有详细叙述,不在此再赘述。
当然公头和母座之二排第一端子成错位排列设计,仍可采绝缘座体分成上、下座各自埋入一排第一端子射出成型。
请参阅图70,系为本创作第二十四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单面电连接母座113,其大致与第三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双向单面电连接母座113仅一面设有接触介面。
请参阅图71,系为本创作第二十五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其大致与第三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为沈板设计者,该二排第一端子14之接脚143皆上提而较绝缘座体12之底部为高。
请参阅图72,系为本创作第二十六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100,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后段设有凸部而大于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小空间161之高度,该二接触介面基板之前段则不大于该小空间161之高度,即该金属外壳60之上、下面对应套接槽77之内段设有向外凸出之凸部67,如此套接部75插入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母座10之连接槽16时,该凸部67与大空间162之间隙可减 小,如此套接部75若不当受力而向下转动之空间较小,藉以避免折断舌板121,由于舌板121受到弹性卡扣及公头之挤压会稍向下弯,故小空间161外段之高度即变大洽可挤入该凸部67;另外,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设有由前端往后倾斜呈渐靠近之倾斜面,即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向前端渐减小高度,如此可减少舌板121后段受力。
该凸部在设计上可0.4mm至0.55mm之间,较佳佳设计为0.55mm,该该二接触介面基板之高度皆约0.7mm,如此套接部75之最大高度为4.5mm,大致相同该偏心型USB2.0电连接公头之高度,使用上可确保安全无虑。
请参阅图73,系为本创作第二十七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3,其大致与第十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金属外壳前段设有一缺口932藉以让位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之凸部67。
请参阅图74,系为本创作第二十八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其大致与第二十七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及该金属外壳60之后段均较前段为高且两者之前段成前低后高之锥状。
请参阅图75至图78,系为本创作第二十九实施例,其为一转接器,其大致与第二十八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系藉由电路板作传输介质,该转接器设有一外壳80,该外壳80内设有一电路板200,该电路板200上设有至少一接点切换整合装置250,该转接器之一端设有一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另一端设有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该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及该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皆电连接至该电路板200且两者藉由该接点切换整合装置250作接点整合并相互切换。
请参阅图79至图82,系为本创作第三十实施例,其为一转接器,其大致与第二十九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转接器之一端设有一双向双面USB3.0电连接公头103,而另一端设有一双向双面 USB4.0电连接母座903,由于该转接器两端之电连接器之接触介面皆为USB3.0接触介面,故两者不需藉由该接点切换整合装置250作接点切换。
请参阅图83,系为本创作第三十一实施例,其为一传输线290,该传输线一端连接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而另一端连接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其大致与第二十实施例相同,同样为双向双面之公母对接,藉以可双向插接且双倍传输,然而本实施例为传输线,该传输线二端之连接器之二接触介面系为相同且接点数量相同,两者可直接接点一对一对应电连接传输,不需藉由接点切换整合装置作接点切换。
本实施例相互对接之双向双面公头及母座之二接触介面皆系为相同接触介面且二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
请参阅图84至图87,系为本创作第三十二实施例,其为一传输器,其大致与第三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系藉由电路板作传输介质,即该转接器设有一外壳80,该外壳80内设有一电路板200,该传输器二端之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及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皆电连接至该电路板200。
请参阅图131及图132,系为本创作第三十三实施例,其为可相互对接之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与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其大致与第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套接部75之外形呈两侧圆弧形,且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呈上下对齐,该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之连接槽16之形状呈两侧圆弧形,且二排第一端子14之接触部141呈上下对齐。
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在0.65mm至0.9mm之间,该套接槽77约为0.85mm至1.0mm,整体高度约在2.2mm至2.8mm之间,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之舌板121之高度约0.75mm至0.9mm,舌板121上下面两对称空间之高度在0.7mm至0.95mm之间,连接槽16之高度在2.25mm至2.85mm,如此可达到易于制造且仍不失为轻薄短小设计者。
本实施例之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123之接触介面基板76之高度约0.75mm,该套接槽77约为0.9mm,整体高度约2.4mm,双向单面C-TYPE USB电连接母座113之舌板121之高度约0.83mm,舌板121上下面两对称空间之高度约0.83mm,连接槽16之高度约2.5mm。
请参阅图90至图93,系为本创作第三十四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三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包括有一基座303、一套合件320及一绝缘塞块330,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可弹动,该反向延伸片45较短不会弹动,该二排第一端子40与该基座一体埋入射出成型,该基座303形成一中空腔体313,该二接触介面各一排第一端子40之固定部42分别排设固定于该中空腔体313之上下面,该二接触介面各一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伸出位于该基座303前方,该基座303之上下面各形成三排凹孔306,每一凹孔306对应一第一端子40之固定部42,该基座303前端设有接合部304,接合部304左右侧各设有一卡块307。
另外,该每一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之长度不一,有部份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较长。
该套合件320套合于该基座303前端之接合部304且包覆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该套合件320为二侧弧形接近长方形之套接框口,其上下面为二连接板310分别形成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套接框口内形成该套接槽77,其内上下面设有间隔之隔栏而成分隔之凹槽322藉以分隔该二接触介面之二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其后端二侧各设有一卡孔321与该基座303之卡块307卡定。
该绝缘塞块330系套合于该基座303之中空腔体313,该绝缘塞块330之前端形成一限位面可与电连接母座之舌板抵接限位。
请参阅图94,系为本创作第三十五实施例,其系为一转接线280,其大致与第二十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之转接线280 一端连接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之系如同第三十四实施例,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系可弹动的,其插接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之接触部141系不可弹动的。
请参阅图95,系为本创作第三十六实施例,其系为一转接线280,其大致与第二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之转接线280一端连接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系如同第三十四实施例,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系可弹动的,其插接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之接触部141系不可弹动的。参阅图96,系为本创作第三十七实施例,其系为一传输线290,其大致与第二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之传输线290一端连接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系如同第三十四实施例,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系可弹动的,其插接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114之接触部141系不可弹动的。
请参阅图97及图97A,系为本创作第三十八实施例,其系为一转接线,该转接线一端连接一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公头100,而另一端转接成二双向双面MICRO USB电连接公头102。
请参阅图98及图98A,系为本创作第三十九实施例,其系为一转接线,该转接线一端连接一双向双面USB4.0电连接母座903,而另一端转接成一APPLE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06。
请参阅图99及图99A,系为本创作第四十实施例,其系为一转接线,该转接线一端连接如第三十四实施例之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23,而另一端转接成一APPLE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106。
请参阅图100及图101,系为本创作第四十一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三十四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之基座系由一上座体301及下座体302上下迭合而成,该上座体301及下座体302分别与一排第一端子40一体埋入射出成型,该上座体301及下座体302各形成三排穿孔305,每一穿孔305对应一第一端子40之固定部42且穿过,即二排第一端子40之部份固定部42分别埋入上、下座体301、下座体302内,每一穿 孔305系在上、下座体之上下面皆形成有凹孔。
另外,该基座前端之接合部304系成一中空框体,即成ㄇ形框体和ㄩ形框体迭合形成,如此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之弹动力臂可较短,而使接触部44能有较大之正向力。
请参阅图102,系为本创作第四十二实施例,其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之基座前端之接合部304系为实体,如此该该套合件320之长度需较第四十一实施例为长,且二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之弹动力臂亦需较长,可使二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之弹性较佳,然而使接触部44之正向力减小。
请参阅图103至图108,系为本创作第四十三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更设有二接地弹片640及一金属隔板630。
该绝缘座体30之基座之上、下座体301、302之外面各设有一凹面316及二个凸圆,且内面各设有一凹面317及三个凸圆。
该套合件320之二连接板310各设有一凹面326,该凹面326内设有一相对凸出之一凸面327,该凹面326前段设有三个开口328,左右侧各设有一缺口329,该套合件320前端设有一凸环324,该凸环324相对凸出该凸面327且与该金属外壳60齐平,另外该套合件320内所形成之套接槽77系为前段之高度较后段为高。
该金属隔板630系组装于该上、下座体301、302内面之凹面317而定位于该上、下座体301、302之间,该金属隔板630后端一体设有二接脚631且左右侧一体各设有一弹性卡扣632,该弹性卡扣设有一凸部633位于该套接槽77左右侧,该二弹性卡扣632与该金属外壳60接触且自该套合件320之左右侧之缺口329伸入该套接槽77。
该二接地弹片640分别组合卡定于该上、下座体301、302之外面之凹面316及套合件320之上下面之凹面326,该接地弹片640 呈一板片状,其前段设有一开口641卡合该套合件320之该凸面327,其后段设有二开口642卡合该上、下座体301、302之外面之凹面316中之二凸圆,其中段设有一凸出之弹片645弹性抵接该金属外壳60,其前端设有三个凸出且可上下弹动之接触部643,该二接地弹片640之三接触部643分别由该套合件320上下面之三个开口328通过而凸出该二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前段而位于该套接槽77之前段,该接触介面之接触部44较接地弹片640之接触部643凸出接触介面基板76之内面。
本实施例之公头可与一母座作双向对接皆形成相同之电连接,不仅使用上相当方便,且公头与母座系为双面之接触介面电连接,更可达到双倍传输或充电之效果。
本实施例之公头之二排第一端子40皆为12个且呈连续等间隔排列,系为具有充电、资料传输、影音传输...等全功能型之公头。
请参阅图109至图113,系为本创作第四十四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绝缘座体30之基座之上、下座体301、302之一排第一端子40并非等间隔排列,而是有跳针排列,如图205所示,该二接触介面之接触部数量不一致,上排为7个且接点电路序号为1,4,6,7,8,9,12,下排为5个且接点电路序号为12,9,8,4,1,该较少接触部数量之接触介面完全对应到该较多接触部数量之接触介面且两者之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即该较多接触部数量之接触介面完全包含该较少接触部数量之接触介面。
其中二接触介面之接触部44之接点电路序号为1,4,,8,9,12者系为充电之接触介面,而上排所增加之接点电路序号为6,7之接触部44则为USB2.0USB2.0资料传输之接触介面。
由于上、下座体301、302之一排第一端子40系呈跳针排列,并非等间隔排列,故可在跳针位置各埋入射出设置二个接地弹片650,该接地弹片650设有一接脚651、一固定部652及一延伸部653,该固定部652与该上、下座体301、302固定,该延伸部653 可上下弹动且设有一支点656抵接该金属外壳60,该延伸部653在支点656前方不抵接该金属外壳60且设有一凸出之接触部654凸向该套接槽77,当该接触部654受压而向该金属外壳60弹动时,藉由该支点656作用而使该接触部654有较大正向力。
该套合件320之二连接板310各设有二个开口3210让位该接地弹片650之支点656凸出抵接该金属外壳60。
该上下各二个接地弹片650系分别与一排端子40由同一金属片冲压而成,故二个接地弹片650之固定部652系与一排端子40之固定部42呈同一高度。
第四十三实施例之二排第一端子系等间隔排列,没有跳针,故一排接触部44之接点电路序号为1至12等间隔连续排列,其为满针全功能设计者,然本实施例之二接触介面之接触部44有跳针而非等间隔连续排列,甚系包括USB2.0资料传输及充电功能而非满针全功能设计,然而该两实施例之二接触介面之相同接点电路序号者系为相同排列位置,故该两实施例之公头皆可对接于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母座。
请参阅图114和图115,系为本创作第四十五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四实施例相同,亦为充电型之公头,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套合件320内设有限位面323,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板面弯曲凸出该接触部44且延伸部43前端呈溢压抵接于该限位面323。
请参阅图116,系为本创作第四十六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第四十四实施例和第四十五实施例相同,可为全功能型或为资料传输+充电型或为充电型。
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为连接板310,该连接板310之内面为一接合面336,两接合面336之间为该套接槽77,该连接板310设有凹陷于该接合面336之弹动槽319, 该连接板310设有一抵靠面761,该接触介面之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内端之延伸部43设有一支点431抵靠该抵靠面761,该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平贴该抵靠面761,支点431外端之延伸部43不抵靠该抵靠面761,请参阅图117,当套接槽77接合母座之舌板121时,该接触部44受压而向该抵靠面761弹动时,藉由该支点431作用而使该接触部44有较大正向力,同时该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呈反向弹动,故仍可具有良好之弹性。
请参阅图118,系为本创作第四十七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六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接触介面之一排第一端子40之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没有平贴该抵靠面761。
请参阅图119,系为本创作第四十八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七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抵靠面761较靠近套接槽77,如此接触介面基板76之绝缘层需设有一凹部324让位该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前端。
请参阅图119A,系为本创作第四十九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七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末段反折向内43,末端断面形成接触部44。
另外,不论是转线线或转接器,其两端之双向电连接器可为母座亦可为公头,可为单一接触介面或双接触介面,且两者之接触介面皆设有不弹动之接触部或皆全为不弹动之接触部。
上述各种实施例大致皆以作为连接线或转接线之插接公头之应用,然而本创作仍可应用其他甚多之电子装置,比如作为随身碟、无线收发装置、转接电连接器、IC控制器、家用电器...等等之插接公头。
另外,本创作双向双面之公头或母座者,由于有二接触介面故亦可配合使用萧基二极体防短路或防逆流作为电路安全保护,然而 亦有多种方式如设置防逆流电子元件或防短路电子元件或电路安全保护元件或安全电路设置手段,藉以达到电路安全保护效果,此种防短路或防逆流之电路保护,此种电路安全保护设置在新型申请号201120320657.8及201020547846.4皆有述叙,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TW 201315149有述及双定向插头反向侦测感知定向电子电路控制保护装置之相关电路和构造;TW 201333744有述及双定向插头连接器用于电子装置转接器的双定向插头转接器和电路保护/侦测感知定向电路控制系统的电路保护及相关电路和构造;TW 201411329有述及双定向插头连接器使用于一可携式电子元件之转接器,其中两个连接器连接至该转接缆线之任一末端,该两个连接器中之一者可容纳该识别元件及该电力控制元件的电路和构造;TW 201332232有述及双定向插头的电路侦测控制手段及保护之相关电路和构造;在TW 201223007及CN 103140995亦有述及双向定插头结构之定向侦测及安全保护电子电路。
上述公开之前案之技术持点皆可应用于本创作,不在此一一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20至图121,系为本创作第五十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C-TYPE USB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四十二实施例和第四十七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该绝缘座体30之基座之上、下座体301、302外面之凹面316设有一开口333,该开口333分隔成三区域且可使多个端子40之固定部42大部份露出,如此可具有较佳电气效果。
该基座之接合部304仅留两侧圆弧而中段则呈缺口335,藉此可使该二排端子40之延伸部43较长而能有良好弹性。
该上、下座体301、302之两侧各设有一卡定部339分别向上限位及向下限位,该二接地弹片640后段两侧各弯折凸出设有一卡接部646,该卡接部646之凸出方向相反于弹片645,该二接地弹片640之卡接部88分别卡接于该上、下座体301、302之卡定部339分别作向上限位及向下限位。
请参阅图122至图124,系为本创作第五十一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电连接公头,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30、一排第一端子40、及一金属外壳60。
该绝缘座体30设有一基座303、一连接板310及一排第一端子槽31,该连接板310凸出于基座303前端,该第一端子槽31由基座303后端延伸至连接板310且于基座303设有卡定槽318并于连接板310设有弹动槽319。
该金属外壳60包覆该绝缘座体30,该基座303之上下面及该连接板310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60,该金属外壳60内形成一套接槽77,该连接板310另一面设有接合面336面对该套接槽77,另外该金属外壳60之左上角呈斜边610作为防呆。
该一排第一端子40组装设于该绝缘座体30之一排第一端子槽31,该第一端子40设有一接脚41、一固定部42及一延伸部43,该固定部42与该卡定槽318固定,该延伸部43连接于该固定部42一端且可于弹动槽319上下弹动并弯曲设有一接触部44凸出该连接板310之接合面336,该接脚41连接于该固定部42另一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30后端,该接脚41设有包夹部411藉以包夹电线。
本实施例之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314,该抵靠部314呈多个抵靠平面,该抵靠部314设于连接板310之每一第一端子槽31两侧且凹陷于接合面336且齐平于卡定槽318且高于第一端子槽31底面,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31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431抵靠该抵靠部314,该支点431外端之延伸部43不抵靠该抵靠部314,使延伸部43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44受压而向该抵靠部314弹动时,该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431作用而使该接触部44有较大正向力,然而由于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仍可反向弹动,故可达到良好弹性,本实施之接触部44受压,该延伸部43之弹动状态如同图117所示。
请参阅图124,该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之支点431内段呈 平直且与该固定部42呈一负角折向该抵靠部314,请参阅图122当该第一端子40组装于第一端子槽31时,该第一端子40之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呈溢压弹性抵接该抵靠部314。
请参阅图125和图126,系为本创作第五十二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五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抵靠部314为多个设于连接板310之每一第一端子槽31之凸点。
请参阅图127和图128,系为本创作第五十三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五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之连接板310为二个且组装设有二排第一端子40,该二连接板310之间为套接槽77,该二连接板310之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60且另一面设有接合面336面对该套接槽77,每一连接板310之接合面336凸出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为相同接触介面且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该金属外壳60上下左右皆对应,故本实施例之接头可双向插接于一母座。
请参阅图129至图131,系为本创作第五十四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电连接母座,其大致与第五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41弯折呈竖直向下伸出该绝缘座体30。
请参阅图132和图133,系为本创作第五十五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电连接母座,其大致与第五十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41弯折呈竖直向下伸出该绝缘座体30。
请参阅图134和图135,系为本创作第五十六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双面电连接母座,其大致与第五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41弯折呈竖直向下伸出该绝缘座体30。
请参阅图136和图136A,系为本创作第五十七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单面电连接母座,其大致与第121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仅设有一排第一端子40,一连接板310之接合面336凸出一排第一 端子40之接触部44而呈一接触介面,另一连接板310之接合面则未设有接触介面。
请参阅图137和图138,系为本创作第五十八实施例,其系为一双向单面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五十七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脚41相同于第116实施例。
请参阅图139及图140,系为本创作第五十九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2.0电连接母座,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30、一排第一端子40及一金属外壳60。
该绝缘座体30设有一基座303、一连接板310、一排第一端子槽31,该连接板310凸出于基座303前端偏上,该第一端子槽31由基座303后端延伸至连接板310且于基座303设有卡定槽318并于连接板310设有弹动槽319,该绝缘座体30后端设有一后盖343。
该金属外壳60包覆该绝缘座体30,该基座303之上下面抵接该金属外壳60,该金属外壳60内形成一套接槽77,该连接板310呈舌板状水平向前延伸于对该套接槽77偏上,该连接板310下面为接合面336。
该一排第一端子40为4个组装设于该绝缘座体30之一排第一端子槽31,该第一端子40设有一接脚41、一固定部42及一延伸部43,该固定部42与该卡定槽318固定,该延伸部43连接于该固定部42前端且可于弹动槽319可上下弹动并弯曲设有一接触部44凸出该连接板310之接合面336,该一排接触部44形成USB2.0接触介面,该接脚41连接于该固定部42后端并呈竖直伸出该绝缘座体30后端。
本实施例之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314,该抵靠部314呈多个抵靠平面,该抵靠部314设于连接板310之每一第一端子槽31两侧且凹陷于接合面336且齐平于卡定槽318且高于第一端子槽31底面,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31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431抵靠该抵靠部314,该支点431外端之延伸部43不抵靠 该抵靠部314,使延伸部43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44受压而向该接合面336弹动时,该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431作用而使该接触部44有较大正向力,然而由于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仍可反向弹动,故可达到良好弹性。
请参阅图140,该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之支点431内段呈平直且与该固定部42呈一负角折向该抵靠部314,请参阅图139当该第一端子40组装于第一端子槽31时,该第一端子40之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呈溢压弹性抵接该抵靠部314。
请参阅图141,系为本创作第六十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母座,其大致与第五十九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更设有一排5个第二端子50,该第二端子50设有一不弹动之接触部54位于该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前方,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接触部44及一排第二端子50之接触部54形成USB3.0接触介面。
请参阅图142,系为本创作第六十一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母座,其大致与第六十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前端432抵靠该连接板310。
请参阅图143至图146,系为本创作第六十二实施例,其系为一USB2.0+eSATA共用插座,其大致与第五十九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更设有一排7个第二端子50,该第二端子50设有一不弹动之接触部54平贴于该连接板310之上面,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接触部54形成eSATA接触介面,该绝缘座体30之基座303向前延伸设有二侧部351,该金属外壳60内配合该二侧部351而形成一USB2.0公头和eSATA公头可共用之套接槽77,另外该一排第一端子槽31之卡定槽318较弹动槽319凹陷于接合面336,另外该绝缘座体30系由一内座352和一外座353组成,该内座352设于外座353内,该外座353一体设有该二侧部351,该内座352一体设有该连接板310位于该套接槽77。
本实施例之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30设有一抵靠部314,该抵靠部314为多个抵靠点,该抵靠部314设于连接板310之每一第一端子槽31底面后端,该第一端子之延伸部43呈平直且与固定部42呈一折角向下延伸,故第一端子会有一支点431抵接该抵靠部314,该支点431外端之延伸部43不抵靠该抵靠部314,使延伸部43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44受压而向该接合面336弹动时,该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反向弹动,请参阅图283,该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与该固定部42呈一负角折向该抵靠部314,请参阅图281当该第一端子40组装于第一端子槽31时,该第一端子40之支点431呈溢压弹性抵接该抵靠部314。
请参阅图147和图148,系为本创作第六十三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30、一排第一端子40、一排第二端子50、及一金属外壳60。
该绝缘座体30设有一基座303、一连接板310、一排第一端子槽31及一排第二端子槽33,该连接板310凸出于基座303前端,该第一、二端子槽31、33皆由基座303后端延伸至连接板310且于基座303分别设有卡定槽318、338,该第二端子槽33于连接板310设有弹动槽319,第二端子槽33之卡定槽338较第一端子槽31之卡定槽318为高。
该金属外壳60包覆该绝缘座体30,该基座303之上下面及该连接板310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60,该金属外壳60内形成一套接槽77,该连接板310另一面设有接合面336面对该套接槽77,第一端子槽31之卡定槽318与连接板310之接合面336同高。
该一排第一端子40为4个且由后而前组装设于该绝缘座体30之一排第一端子槽31,该第一端子40设有一接脚41、一固定部42及一延伸部43,该固定部42与该卡定槽318固定,该延伸部43连接于该固定部42前端且齐平向前延伸至连接板310且设有一不可弹动之接触部44平贴于该接合面336,该接脚41连接于该固定部42后端且末段呈水平伸出该绝缘座体30后端。
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两侧之第一端子之延伸部43分别偏向外侧以与中间之二第一端子之延伸部43分隔较大距离,如此有利于讯号之传输。
该一排第二端子50为5个且由前而后组装设于该绝缘座体30之一排第二端子槽33,该第二端子50设有一接脚51、一固定部52及一延伸部53,该固定部52与该卡定槽338固定,该延伸部53连接于该固定部52前端且可于弹动槽319上下弹动并弯曲设有一接触部54凸出该连接板310之接合面336,该接脚51连接于该固定部52后端且末段呈水平伸出该绝缘座体30后端且与接脚41
等高同一排,该一排接触部54和一排接触部44形成一USB3.0接触介面。
本实施例之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30设有一抵靠部314,该抵靠部314为多个抵靠点,该抵靠部314设于基座303之每一第二端子槽33底面,该抵靠部314较接合面336为高,该第二端子之延伸部53呈平直且与固定部52呈一折角向下延伸,故第二端子50会有一支点531抵接该抵靠部314,该支点531外端之延伸部43不抵靠该抵靠部314,使延伸部53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44受压而向该接合面336弹动时,该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反向弹动,请参阅图284,未组装时该第一端子50之延伸部53与该固定部52呈一负角折向该抵靠部314,请参阅图148,当该第二端子50组装于第二端子槽33时,该第二端子50之支点531呈溢压弹性抵接该抵靠部314。
另外,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固定部52与该一排第二端子槽之卡定槽338固定之高度高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固定部42与该一排第一端子槽之卡定槽318固定之高度,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延伸部53系向下弯曲延伸而低于固定部52,该一排第二端子槽33后段之底面339高于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延伸部53,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固定部52整个宽度平贴该一排第二端子槽33后段之底面339,该一排第二端子槽33自该基座303后端没有让位该第二端子50之 延伸部53之水平贯通槽至该弹动槽319,即该一排第二端子50无法由基座303后端向前水平组装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33,本实施例之一排第二端子50系由前而后组装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33,,如此可使该绝缘座体30之基座303结构强化。请参阅图149,系为本创作第六十四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六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两侧之第一端子之延伸部43未外侧。
请参阅图150,系为本创作第六十五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六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延伸部43设有竖直段433,如此使延伸部43后段和固定部42位置较低而更加与该一排第二端子50隔开,该接触部44则藉由该延伸部43提高至接合面336。
请参阅图151,系为本创作第六十六实施例,其系为一双面双向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六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延伸部53之弹动力臂如同六十三实施例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54受压而向该接合面336弹动时,该支点431内端之延伸部43反向弹动。
请参阅图152至图153,系为本创作第六十七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六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后段露出该金属外壳60,该一排第一、二端子40、50之接脚41、51之板面较宽且平贴露出该绝缘座体30后段上下面,另外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中间一端子之接脚51分隔成三板面51。
请参阅图155及图156,系为本创作第六十八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六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为上、下座体301、302上下迭合组成。
请参阅图157,系为本创作第六十九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六十八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两侧之第一端子之延伸部43及接脚41皆偏向外侧,如此更有利于讯号之传输。
请参阅图158,系为本创作第七十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六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一排第一端子40之两侧之第一端子之延伸部43及接脚41皆偏向外侧,如此更有利于讯号之传输。
请参阅图159及图160,系为本创作第七十一实施例,其系为一单面USB3.0电连接公头,其大致与第六十三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之一排第二端子槽33后段设有卡块337而形成卡定槽、该卡块337设有由上而下之导入斜面,故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固定部52系由上而下之导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33后段之卡定槽而为该卡块337卡定。
另外,本实施例之公头系为连接传输线,故该绝缘座体30后端结合一塑胶材质之后塞70,该第一、二端子之接脚41、51分别穿过该后塞70之二排穿孔74而平贴于上下排之焊接槽75,该金属外壳60后端卡接一包夹件66。
请参阅图161及图162,系为本创作第七十二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七十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之一排第二端子槽33后段没有设卡定槽、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固定部52系由上而下组装平贴于一排第二端子槽33后段后,再于一排第二端子槽33后段热熔而形成一结合部340固定该一排第二端子50之固定部52。
请参阅图163及图162,系为本创作第七十三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四十四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绝缘座体30系为一上座体301和一下座体302上下迭合而成,上、下座体301、302各设有一排端子槽35组装一排第一端子40,上、下座体301、302各设有一连接板310及基座303之半体,该上座体301组装一排7个第一端子40(A1、A4、A5、A6、A7、A9、A12),该下座体302组装一排4个第一端子40(B1、B4、B9、B12),该二排第一端子40系各自由一金属片冲压而成,该二排第一端子40之两侧端子A1、A12、B1、B12皆为接地端子,该四个接地端子之延伸部43前端一体连接一接地弹片650,该接地弹片650设有一延伸部653,该延伸部653可于该连接板310之一开孔3210上下弹动,该四接地弹片650之延伸部 653各设有一支点656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310抵接该金属外壳60且各设有一接触部654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310之接合面336,该接地弹片之延伸部653呈ㄇ形状。
另外,接地端端子A1、A12各一体连接一弹性卡扣660。
在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中所提出之具体的实施例仅为了易于说明本创作之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创作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创作之精神及以下申请专利范围之情况,可作种种变化实施。

Claims (19)

  1.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至少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凸出于基座前端;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该基座之上下面及该至少一连接板之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套接槽,该连接板另一面为接合面,该连接板设有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另一面为接合面,该接合面面对该套接槽;及
    至少一排端子,该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并设有一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
    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该至少一排端子之接触部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抵靠该抵靠部,该支点外端之延伸部不抵靠该抵靠部,使延伸部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接合面弹动时,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之至少一连接板为二个,该二连接板之间为该套接槽,该抵靠部设于该连接板,该二连接板之高度相同,且该金属外壳及该套接槽可正反双向对接一电连接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排端子为至少二排,每一连接板之接合面凸出该至少一排端子之接触部而呈一接触介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以上之组合:
    a.其中该二接触介面系为相同接触介面;
    b.其中该二接触介面之接点电路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
    c.其中更设有至少二接地弹片,该至少二接地弹片设有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延伸部可上下弹动且设有一支点抵接该金属外壳,该延伸部在支点前方不抵接该金属外壳且设有一凸出之接触部凸向该套接槽,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金属外壳弹动时,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呈反向弹动,该至少二接地弹片之接触部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之接合面至该套接槽;
    d.其中该绝缘座体之基座系为上、下基座迭合而成,该二排端子分别与该上、下基座埋入射出成型抑或组装固定;
    e.其中该绝缘座体之基座中间设有一金属隔板分隔该二排端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以上之组合:
    a.其中该端子之延伸部呈溢压弹性抵接该抵靠部;
    b.其中该绝缘座体可为一体或是二件式组合;
    c.其中该至少一排端子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成型抑或组装固定;
    d.其中该抵靠部设于该连接板;
    e.其中该抵靠部设于该基座;
    f.其中该电连接器为电连接器公头;
    g.其中该电连接器为电连接器母座。
  6.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设有至少一接合面及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及
    至少二排端子,该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一端且设有一接触部位于该连接部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另一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
    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系包括有至少二座体组合而成,该至少二座体各固定该至少一排端子,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其中至少一座体之至少一排端子之延伸部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且接触部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抵接该抵靠部,该支点外端之延伸部不抵靠该抵靠部,使延伸部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接合面弹动时,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更设有一金属
    外壳包覆该绝缘座体,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套接槽,该绝缘座体更设有一基座,该连接部呈至少一连接板凸出于该基座前端,该至少一连接板之一面为该接合面位于该套接槽。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以上之组合:
    a.其中该至少一连接板为二个,该二连接板之间为该套接槽,该二连接板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另一面为该接合面面对该套接槽,该抵靠部设于该连接板,该二连接板之高度相同,且该金属外壳及该套接槽可正反双向对接一电连接器。
    b.其中该至少二排端子分别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成型抑或组装固定;
    c.其中该抵靠部设于该连接板;
    d.其中该抵靠部设于该基座;
    e.其中该电连接器为电连接器公头;
    f.其中该电连接器为电连接器母座。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连接板为一个呈舌板状悬空于该套接槽,该连接板之相对两面为二接合面,该至少二排端子之接触部分别位于该连接部之接合面。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以上之组合:
    a.其中该至少二座体系为一内座和一外座,该内座设于外座内,该外座一体设有二侧部,该金属外壳内配合该二侧部而形成一套接槽,该内座一体设有该连接板位于该套接槽;
    b.其中该套接槽为USB2.0公头和eSATA公头之共用槽。
  11.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凸出于基座前端,该连接板之上面为一接合面,该接合面较该基座之上面为低,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排第一端子槽及一排第二端子槽,该第二端子槽于该连接板设有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该基座之上下面及该连接板之下面抵接该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套接槽,该连接板之接合面面对该套接槽;
    一排第一端子组装于该第一端子槽,该第一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第一端子槽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并设有一接触部位于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及
    一排第二端子组装于该第二端子槽,该第二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第二端子槽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并设有一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
    其特征在于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固定部与该一排第二端子槽固定之高度较该一排第一端子之固定部与该一排第一端子槽固定之高度为高,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延伸部系向下弯曲延伸而低于固定部,该 一排第二端子槽自该基座后端没有让位该第二端子之延伸部之水平贯通槽至该弹动槽,即该一排第二端子无法由基座后端向前水平组装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一排第二端子槽后段之底面高于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延伸部,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固定部平贴该一排第二端子槽后段之底面。
  13.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以上之组合:
    a.其中该一排第二端子之接触部系平贴该连接板且不可上下弹动,该一排第一端子之接触部位于该一排第二端子之接触部前端;
    b.其中该一排第二端子之接触部系平贴该连接板且不可上下弹动,该一排第一端子之接触部位于该一排第二端子之接触部前端;该该一排第一端子之接触部和一排第二端子之接触部形成一USB3.0接触介面;
    c.其中该一排第二端子系由前而后组装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
    d.其中该绝缘座体可为一体成型,抑或是上、下座体二件式组合,上座体组装设有该一排第二端子,下座体组装设有该一排第一端子;
    e.其中该电连接器为电连接器公头;
    f.其中该一排第二端子系由上而下组装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
    g.其中该一排第二端子系组装入该一排第二端子槽后,再于一排第二端子槽后段热熔而形成一结合部固定该一排第二端子之固定部。
  14.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设有一抵靠部,该一排第二端子之接触部内端之延伸部设有一支点抵靠该抵靠部,该支点外端之延伸部不抵靠该抵靠部,使延伸部之弹动力臂具有中段支点结构,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接合面弹 动时,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反向弹动,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之组合:
    a.其中该第二端子之延伸部呈溢压弹性抵接该抵靠部;
    b.其中该抵靠部设于该基座。
  16.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二连接板,该二连接板上下呈一间距凸出于基座前端;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该基座之上下面及该二连接板之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该二连接板另一面为接合面,该二连接板设有凹陷于该接合面之弹动槽,该二接合面之间形成一套接槽,该金属外壳及该套接槽可正反双向对接一电连接器;及
    二排端子,该端子设有一接脚、一固定部及一延伸部,该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延伸部连接于该固定部前端可于该弹动槽上下弹动并设有一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之接合面,该接脚连接于该固定部后端并伸出该绝缘座体,该二排端子之接触部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之接合面;
    至少二接地弹片,该接地弹片设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可于该连接板之一开孔上下弹动,该至少二接地弹片之延伸部各设有一支点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抵接该金属外壳且各设有一接触部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之接合面;
    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接地弹片分别与该二排端子系为同一金属片冲压而成。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以上之组合:
    a.其中该接地弹片设有一固定部与该绝缘座体固定,该至少一 接地弹片之固定部与该一排端子之固定部呈相同高度;
    b.其中该至少二接地弹片为四个,分别为二接地弹片与一排端子由同一金属片冲压而成;
    c.其中该接地弹片之延伸部在支点前方不抵接该金属外壳且设有一凸出之接触部凸向该套接槽,当该接触部受压而向该金属外壳弹动时,藉由该支点作用而使该接触部有较大正向力,该支点内端之延伸部呈反向弹动,该至少二接地弹片之接触部分别凸出该二连接板之接合面至该套接槽;
    d.其中该二连接板一体形成一套合件,该二排端子与该基座埋入射出成型,该二排端子之延伸部伸出位于该基座前方,该套合件套合于该基座前方且包覆该二排端子之延伸部;
    f.其中该二连接板一体形成一套合件,该基座由上、下座体组成,该二排端子分别与该上、下座体埋入射出成型,该二排端子之延伸部伸出位于该基座前方,该套合件套合于该基座前方且包覆该二排端子之延伸部。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地弹片系一体连接于一排端子其中之一接地端子之延伸部前端。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两者以上之组合:
    a.其中该一排端子之两侧端子为二接地端子,该二接地端子各一体连接一该接地弹片;
    b.其中该接地弹片系一体连接于该接地端子之延伸部前端;
    c.其中该接地弹片系一体连接于该接地端子之延伸部前端,且该接地弹片之延伸部呈ㄇ形状。
CN201580050597.3A 2014-09-19 2015-09-21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7004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41444 2014-09-19
CN201420541444.1 2014-09-19
PCT/CN2015/090135 WO2016041528A1 (zh) 2014-09-19 2015-09-21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4992A true CN107004992A (zh) 2017-08-01
CN107004992B CN107004992B (zh) 2020-02-28

Family

ID=55532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0597.3A Active CN107004992B (zh) 2014-09-19 2015-09-21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41696B2 (zh)
CN (1) CN107004992B (zh)
TW (1) TW201622267A (zh)
WO (1) WO20160415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58307A1 (zh) * 2014-04-17 2015-10-22 蔡周贤 双向电连接母座及双向电连接公头及其组合
US11038310B2 (en) * 2014-06-24 2021-06-15 Kiwi Intellectual Assets Corporation Reversible dual-position electric connector
US20220006247A1 (en) * 2014-06-24 2022-01-06 Chou Hsien Tsai Reversible dual-position electric connector
WO2015197003A1 (zh) * 2014-06-24 2015-12-30 蔡周贤 正反双向电连接器
TW201943156A (zh) * 2018-04-03 2019-11-01 燁元電子有限公司 具定位罩結構的插頭連接器
CN112005448B (zh) * 2018-05-22 2022-09-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探针销
CN113097770B (zh) * 2021-03-31 2023-09-19 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I814211B (zh) * 2022-01-14 2023-09-01 富佳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15494Y (zh) * 2000-01-28 2001-01-17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之外壳抗力结构
CN201601292U (zh) * 2009-11-26 2010-10-0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956490U (zh) * 2010-05-21 2011-08-31 梁骞 一种可双面插接的usb插座与插头
CN203260803U (zh) * 2012-10-16 2013-10-30 蔡周贤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7550A (ja) * 1999-06-15 2000-12-26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td 金属板を折り込んで形成された金属板製シェル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01015096A (zh) * 2004-08-02 2007-08-08 M-系统快闪盘开拓者公司 可反转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和连接器
CN200972946Y (zh) * 2006-09-29 2007-11-07 金嘉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Mini USB插头连接器结构改良
JP2010251319A (ja) * 2009-04-15 2010-11-04 Chou Hsien Tsai 双方向電気的連接が可能なソケット構造
CN202084682U (zh) * 2011-05-03 2011-12-21 东莞市奕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抗疲乏及防翘曲的端子机构
US9178310B2 (en) * 2011-06-30 2015-11-03 Chou Hsien Tsai Duplex male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connection board movable inside a socket shell
CN102957010B (zh) * 2011-08-18 2015-12-16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104505663A (zh) * 2014-11-27 2015-04-08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电连接器
CN104836044B (zh) * 2015-04-10 2017-03-08 殷峥凯 Usb连接器及设有该usb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15494Y (zh) * 2000-01-28 2001-01-17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之外壳抗力结构
CN201601292U (zh) * 2009-11-26 2010-10-0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956490U (zh) * 2010-05-21 2011-08-31 梁骞 一种可双面插接的usb插座与插头
CN203260803U (zh) * 2012-10-16 2013-10-30 蔡周贤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41696B2 (en) 2018-11-27
WO2016041528A1 (zh) 2016-03-24
US20170294749A1 (en) 2017-10-12
TW201622267A (zh) 2016-06-16
CN107004992B (zh) 2020-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4992A (zh) 电连接器
US20210296832A1 (en) Bidirectional electrical connection socket, bidirectional electrical connection plug and combination thereof
US2021021091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plug
US10797442B2 (en) Bidirectional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41663U (zh) 雙向電連接器
JP2017515289A5 (zh)
CN204243294U (zh)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CN101859936A (zh) 双面电连接的电连接插座构造
TWM567500U (zh)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3084589A (ja) 2つの接触面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02931525A (zh) 具有套接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CN201812961U (zh) 双面电连接的电连接插座构造
CN203850553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US20140004749A1 (en) Transmission line with double-contact connectors
CN102931504A (zh) 具套接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WO2019001586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201413880Y (zh) 插座构造
CN204858026U (zh) 具有金属外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CN101800370A (zh) 插座构造
JP2003197302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合せ
CN205811102U (zh) 一种电连接器
WO2019158111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TW201801424A (zh) 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CN205828786U (zh) 一种连接器接触面连接结构
TW201603421A (zh) 雙向電連接母座及雙向電連接公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21

Address after: 12 floor, 86 Fu Lu street, rezhu District, Taoyuan Ci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after: Jelly know production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Applicant before: Cai Zhouxia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