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85429A - 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85429A
CN106985429A CN201610928141.9A CN201610928141A CN106985429A CN 106985429 A CN106985429 A CN 106985429A CN 201610928141 A CN201610928141 A CN 201610928141A CN 106985429 A CN106985429 A CN 106985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tire
rake
outsid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281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85429B (zh
Inventor
西川修
西川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365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818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36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818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365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90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985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5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85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5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30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 B29D30/3028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by feeding a continuous band and winding it helically, i.e. the band is fed while being advanced along the drum axis, to form an annular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52Unvulcanised treads, e.g. on used tyres; Retreading
    • B29D30/58Applying bands of rubber treads, i.e. applying camel backs
    • B29D30/60Applying bands of rubber treads, i.e. applying camel backs by winding narrow st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30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 B29D2030/3064Details, accessories and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9D2030/3092Chang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layers, e.g. plies, to be appli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2011/0091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built-up by narrow strip wi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轮胎中,带橡胶具备:第1倾斜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2列至外侧第1列,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第1平行部:其端部与第1倾斜部的端部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最外倾斜部,其端部与第1平行部的端部连接,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最外倾斜部沿着第1倾斜部配置的同时,配置于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到比外侧第1列更外侧为止。

Description

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的轮胎以及该轮胎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轮胎,已知有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的轮胎(例如,专利文献1~3)。具体而言,通过使具备将未硫化的带橡胶卷绕为螺旋形状的橡胶部的未硫化轮胎硫化来形成硫化轮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6-691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9-119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09-73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课题为提供一种可抑制橡胶重量出现不均一的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轮胎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的轮胎,所述带橡胶具备:第1倾斜部,其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2列至外侧第1列,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第1平行部,其端部和所述第1倾斜部的端部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最外倾斜部,其端部和所述第1平行部的端部连接,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所述最外倾斜部沿着所述第1倾斜部配置,同时配置于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到比外侧第1列更外侧为止。
另外,在轮胎中,可为所述最外倾斜部的断面积比所述第1平行部的断面积更小的结构。
另外,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最外倾斜部而言,以在卷绕方向从比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更外侧朝向外侧第1列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就所述第1平行部而言,卷绕始端和所述最外倾斜部的卷绕末端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就所述第1倾斜部而言,卷绕始端和所述第1平行部的卷绕末端连接,并以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朝向外侧第2列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另外,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第1倾斜部而言,以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2列朝向外侧第1列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就第1平行部而言,卷绕始端和所述第1倾斜部的卷绕末端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就所述最外倾斜部而言,卷绕始端和所述第1平行部的卷绕末端连接,并以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朝向比外侧第1列更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另外,轮胎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的轮胎,所述带橡胶具备:平行部,其第1端部为所述带橡胶的端部,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规定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倾斜部,其第1端部和所述平行部的第2端部连接,并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到其相邻列,且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所述平行部具备:标准部,其断面积与所述第2端部的断面积相同;小形部,配置于所述第1端部侧,其断面积比所述标准部的断面积更小,所述平行部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位置相同,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以和所述小形部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倾斜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的橡胶体积与所述小形部相对于相同长度的所述标准部所不足的橡胶体积相同。
另外,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所述小形部的断面形状为,以所述小形部的断面积从所述平行部的所述第1端部朝向所述标准部逐渐变大的方式,为与所述标准部的断面形状相似的形状。
另外,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平行部而言,卷绕始端为所述带橡胶的卷绕始端,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规定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就所述倾斜部而言,卷绕始端和所述平行部的卷绕末端连接,并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朝向其相邻列,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就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而言,以从轮胎径向的外侧覆盖的方式,与所述小形部的一部分重叠。
另外,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倾斜部而言,于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相邻列朝向所述规定列,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就所述平行部而言,卷绕始端和所述倾斜部的卷绕末端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而且卷绕末端为所述带橡胶的卷绕末端,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以从轮胎径向的外侧被覆盖的方式和所述小形部的一部分重叠。
另外,轮胎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的轮胎,所述带橡胶交替地具备:平行部,其以沿着轮胎圆周方向被卷绕为螺旋形状的方式,和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倾斜部,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并跨越轮胎宽度方向的相邻两个列而配置,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为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规定列的平行部的端部,所述带橡胶具备:标准部,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且断面积恒定;小形部,配置于长度方向的端部侧且断面积比所述标准部的断面积更小,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和其相邻列由所述小形部构成。
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由所述小形部构成的所述平行部的断面积为恒定,由所述小形部构成的所述倾斜部的断面积从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标准部变大。
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所述小形部的断面积从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标准部逐渐变大。
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所述橡胶部为胎面橡胶,所述胎面橡胶具备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所述胎面橡胶中,比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槽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区域具有比内侧的中心区域更小的轮胎径向尺寸,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配置于所述胎肩区域,所述胎肩区域由所述小形部构成。
另外,轮胎的制造方法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成型断面形状恒定的所述带橡胶的方式,挤出橡胶;在旋转的卷绕部上卷绕挤出成型的所述带橡胶卷绕,并通过改变为了拉伸所述带橡胶而施加于所述带橡胶的拉伸力,从而改变所述被卷绕的带橡胶的断面积。
另外,轮胎的制造方法可为为了改变施加至所述带橡胶的拉伸力,而改变所述卷绕部的旋转速度的方法。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起到可抑制橡胶重量出现不均一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轮胎在轮胎子午面中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2为用于成型同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制造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同一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立体图。
图4为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正视图。
图6为说明比较例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7为说明比较例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8为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9为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0为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1为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2为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3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正视图。
图15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6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7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8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9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0为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1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立体图。
图22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正视图。
图23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4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5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6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7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8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9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橡胶的卷绕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30为用于成型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制造设备的示意图。
图31为用于成型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制造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文中,就轮胎的第1实施方式,参酌图1~图12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图13~图31也同样)中,附图的尺寸比和实际尺寸比未必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未必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备:具有胎圈2a的一对胎圈部2;从各胎圈部2延伸至轮胎径向D2的外侧的胎侧部3;连接在一对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D2的外端部并构成胎面的胎面部4。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为内部填充空气的充气轮胎,并安装于轮辋100。
在图1中,轮胎宽度方向D1为左右方向。另外,轮胎径向D2为轮胎1的直径方向,轮胎圆周方向D3(未在图1中示出)为轮胎旋转轴周围的方向。此外,在图1中,轮胎径向D2中与纸面平行的轮胎径向D2为上下方向。另外,轮胎赤道面S1为正交于轮胎旋转轴的面且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中心的面,轮胎子午面为包含轮胎旋转轴的面且为与轮胎赤道面S1正交的面。
轮胎1具备:架设在一对胎圈2a、2a之间的帘布层5;配置于帘布层5的内侧,为了保持气压,阻止气体透过的性能优异的内衬6。帘布层5以及内衬6横跨胎圈部2、胎侧部3以及胎面部4,并沿着轮胎内周而配置。
就帘布层5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1个帘布层片5a构成。该帘布层片5a以将胎圈2a卷入的方式在胎圈2a的周围折回。另外,胎圈部2为了构成外表面,具备配置于帘布层片5a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垫带橡胶2b。而且,胎侧部3为了构成外表面,具备配置于帘布层5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胎侧橡胶3a。
胎面部4为了构成接触地面的胎面(着地面),具备配置于帘布层5的外周侧的胎面橡胶7;并具备带束层8,其在帘布层5的外周侧且配置于胎面橡胶7的内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8具备双层带束层片8a、8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胎面橡胶7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端部层叠于胎侧橡胶3a的端部。即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为胎侧在胎面上(Side-On-Tread)的结构。
胎面橡胶7具备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延伸的多个周向槽7c、7s。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四个周向槽7c、7s。另外,在多个周向槽7c、7s中,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最外侧的周向槽7s称为胎肩周向槽7s,配置于一对胎肩周向槽7s、7s之间的周向槽7c称为中心周向槽7c。
另外,胎面部4由多个周向槽7c、7s划分成多个区域。所述胎面部4中,比胎肩周向槽7s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区域称为胎肩区域4s,配置于一对胎肩周向槽7s、7s之间的区域称为中心区域4c。
另外,轮胎1具备由在轮胎旋转轴周围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橡胶部作为胎面橡胶7。因此,首先,就使橡胶部成型的成型装置70,参酌图2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成型装置70具备挤出橡胶的挤出部71;卷绕从挤出部71挤出形成的带状带橡胶10的卷绕部72。另外,成型装置70具备控制挤出部71以及卷绕部72的控制部73。
就挤出部71而言,以带橡胶10的断面形状成为恒定形状的方式挤出橡胶。而且,就挤出部71而言,以每单位时间的橡胶的挤出量恒定的方式挤出橡胶。
卷绕部72形成为圆柱形状,并可在轴周围(旋转方向D4)旋转。据此,卷绕部72通过旋转,使挤出成型的带橡胶10卷绕至外周部。另外,卷绕部72相对于挤出部71可于轴向相对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部72可于轴向移动。
另外,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中,带橡胶10被卷绕而前进的方向称为卷绕方向D31。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卷绕方向D31而言,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中,为与卷绕部72的旋转方向D4相反的方向。
控制部73通过控制挤出部71控制带橡胶10的挤出量和带橡胶10的状态(例如,温度等)。另外,控制部73通过控制卷绕部72控制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和卷绕部72相对于挤出部71的位置。
如图3所示,带橡胶10具备断面积恒定的标准部11和断面积比标准部11的断面积更小的小形部12。另外,该标准部11的断面积为恒定不仅包括断面积完全相同的情况,还包括大致相同的情况,例如,包括未打算改变断面积的制造上的差异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标准部11的断面积为恒定是指,例如,相对于设计上的标准的断面积包括±10%程度的范围。
标准部11配置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小形部12配置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侧。即标准部11在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中,配置于一对小形部12、12之间。而且,小形部12的断面形状为与标准部11的断面形状相似的形状。另外,“相似形状”不仅包括完全相似的形状,还包括大致相似的形状,例如,包括以肉眼观察时,乍一看给予相似的感觉的形状。
带橡胶10的断面积从端部10a、10b逐渐变大,在规定的边界位置13上成为标准部11。例如,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小形部12的前端)的断面积为带橡胶10的标准部11(小形部12的底端)的断面积的10%~60%,优选为20%~5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橡胶10的断面形状为宽度方向中央部为最大的厚度,从该中央部朝向两侧端厚度逐渐变薄的大致三角形状。在该断面形状(标准部11的断面形状)中,宽度尺寸优选为5mm~50mm、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厚度尺寸优选为0.5mm~3.0mm、宽度方向两侧端的厚度尺寸优选为0.05mm~0.2mm。
此外,带橡胶10的断面形状可为:对应于作为成型对象的橡胶部(胎面橡胶7)形态的各种断面形状。例如,带橡胶10的断面形状可为大致梯形形状,或者还可为平板形状。
另外,就成型装置70而言,通过改变为了拉伸带橡胶10而施加于带橡胶上10的拉伸力来改变被卷绕的带橡胶10的断面积。具体而言,通过改变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而改变施加于带橡胶10的拉伸力,从而改变带橡胶10的断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型小形部12时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比成型标准部11时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更快。即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设定为所形成的带橡胶10的断面积越小速度越快。而且,小形部12通过拉伸带橡胶10而形成。
接下来,就通过成型装置70成型的橡胶部(胎面橡胶7),参酌图4以及图5进行说明。
首先,在卷绕部72相对于挤出部71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带橡胶10以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的方式卷绕于卷绕部72。而且,在卷绕部72相对于挤出部71在卷绕部72的轴向(轮胎宽度方向D1)上移动的情况下,带橡胶10以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相交的方式卷绕于卷绕部72。
据此,如图4以及图5所示,带橡胶10重复着以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的方式卷绕于卷绕部72的状态和以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相交的方式卷绕于卷绕部72的状态。其结果是,带橡胶10以向轮胎宽度方向D1前进的方式,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
此时,带橡胶10以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相交的方式,卷绕于卷绕部72,从而向轮胎宽度方向D1进给规定的间距。该间距被设定为比带橡胶10的宽度尺寸更小。据此,带橡胶10彼此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互相重叠。另外,该重叠量可通过改变挤出部71和卷绕部72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相对位移量而改变。
如此一来,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被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10交替地具备: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的平行部;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并跨越轮胎宽度方向D1的相邻的两个列而配置的倾斜部。另外,带橡胶10(倾斜部)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的倾斜角度例如可通过改变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或者挤出部71和卷绕部72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相对移动速度而改变。
另外,各倾斜部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长度(各倾斜部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的全周的比例)全部设定为相同。例如,各倾斜部设定为1/18周~1/12周的长度(相当于卷绕部72的旋转角度20°~30°的长度)。
据此,各倾斜部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的倾斜角度全部设定为相同。例如,倾斜角度被设定成45°以下。另外,各倾斜部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长度和各倾斜部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的倾斜角度可各自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橡胶10的第1端部10a,即卷绕始端(卷绕时成为起点的端部)10a位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图4以及图5的右侧)的端部。而且,带橡胶10以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另一侧(图4以及图5的左侧)前进的方式,于卷绕部72被卷绕为螺旋形状,带橡胶10的第2端部10b、即卷绕末端(卷绕时成为终点的端部)10b位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另一侧的端部。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橡胶10以轮胎宽度方向D1的前进方向成为单方向(图4以及图5的左侧)的方式,于卷绕部72被卷绕为螺旋形状。另外,带橡胶10的卷绕方法不限于该方法。例如,带橡胶10可在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端部折回,以将轮胎宽度方向D1的前进方向从一侧改变为另一侧的方式,于卷绕部72被卷绕为螺旋形状。
接下来,就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带橡胶10的卷绕状态,通过与比较例比较,同时参酌图6~图11进行说明。
首先,就比较例的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的卷绕状态,参酌图6以及图7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比较例的胎面橡胶7中,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位于外侧第1列L1。另外,比较例的带橡胶10在整个全长为恒定的断面积。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1列L1中,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1平行部3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而且,如图7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1倾斜部21以在卷绕方向D31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此时,第1平行部31的卷绕末端31b(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为相同位置。其后,带橡胶10在外侧第2列L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2平行部3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如此,在比较例的胎面橡胶7中,外侧第1列L1由第1平行部31和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侧构成。因此,在外侧第1列L1中,由于第1平行部31和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侧重叠,从而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图7的斜线区域A1)。于是,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接下来,就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的卷绕状态,参酌图8以及图9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位于比外侧第1列L1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图8的右侧)的位置。而且,带橡胶10以从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最外倾斜部20在卷绕方向D31以从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而且,就带橡胶10而言,在外侧第1列L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据此,第1平行部3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另外,最外倾斜部20的断面积比第1平行部31的断面积小。具体而言,边界位置13为最外倾斜部20和第1平行部31的连接位置,据此,最外倾斜部20由带橡胶10的小形部12构成,第1平行部31由带橡胶10的标准部11构成。
另外,最外倾斜部20的断面积从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朝向外侧第1列L1逐渐变大。即最外倾斜部20的断面积从卷绕始端20a朝向卷绕末端20b逐渐变大。
而且,如图9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1倾斜部21以在卷绕方向D31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此时,就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第1平行部31的卷绕末端31b)而言,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最外倾斜部20的卷绕始端20a为相同位置。另外,第1倾斜部21的卷绕末端21b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最外倾斜部20的卷绕末端20b(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为相同位置。据此,最外倾斜部20沿着第1倾斜部21配置。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外侧第1列L1由最外倾斜部20的卷绕末端20b侧和第1平行部31和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侧构成。据此,相对于比较例,在外侧第1列L1中,可抑制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于是,可抑制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其后,带橡胶10在外侧第2列L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2平行部3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进一步,其后,带橡胶10在轮胎圆周方向D3的相同位置上,可转换在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的状态和平行地卷绕的状态。
接下来,就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侧的卷绕状态,参酌图10以及图11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到外侧第2列L2为止,带橡胶10在轮胎圆周方向D3的相同位置上,可转换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的状态和倾斜卷绕的状态。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2列L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2平行部52和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其后,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1倾斜部41以在卷绕方向D31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1列L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1平行部5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并且,如图11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1列L1朝向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图11的左侧)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据此,最外倾斜部40在卷绕方向D31以从外侧第1列L1朝向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于是,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位于比外侧第1列L1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位置。
另外,最外倾斜部40的断面积比第1平行部51的断面积更小。具体而言,边界位置13为最外倾斜部40和第1平行部51的连接位置,最外倾斜部40由带橡胶10的小形部12构成,第1平行部51由带橡胶10的标准部11构成。
另外,最外倾斜部40的断面积从比外侧第1列L1的更外侧朝向外侧第1列L1逐渐变大。即最外倾斜部40的断面积从卷绕末端40b朝向卷绕始端40a逐渐变大。
另外,最外倾斜部40的卷绕始端40a(第1平行部51的卷绕末端51b)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1倾斜部41的卷绕始端41a为相同位置。另外,最外倾斜部40的卷绕末端40b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第1平行部51的卷绕始端51a)为相同位置。据此,最外倾斜部40沿着第1倾斜部41配置。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外侧第1列L1由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侧和第1平行部51和最外倾斜部40的卷绕始端40a侧构成。据此,与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位于外侧第1列L1的结构相比,可抑制在外侧第1列L1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因此,可抑制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胎面橡胶7)的轮胎1,所述带橡胶10具备:第1倾斜部21、41,其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2列L2至外侧第1列L1,且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第1平行部31、51,其端部31b、51a与所述第1倾斜部21、41的端部21a、41b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最外倾斜部20、40,其端部20b、40a与所述第1平行部31、51的端部31a、51b连接,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所述最外倾斜部20、40沿着所述第1倾斜部21、41配置,同时还配置于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到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为止。
根据该结构,第1倾斜部21、41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2列L2至外侧第1列L1,且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而且,就第1平行部31、51而言,端部31b、51a与第1倾斜部21、41的端部21a、41b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另外,最外倾斜部20、40的端部20b、40a与第1平行部31、51的端部31a、51b连接,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而且,最外倾斜部20、40沿着第1倾斜部21、41配置,同时还配置于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到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为止。
据此,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由最外倾斜部20、40的一部分(端部20b、40a侧)和第1平行部31、51和第1倾斜部21、41的一部分(端部21a、41b侧)构成。于是,与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位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的结构相比,可抑制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其结果是,在具备该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轮胎1中,例如可谋求抑制RFV的增大。另外,例如可通过减少带橡胶10彼此重叠的区域谋求抑制橡胶尺寸变厚。据此,例如通过散热性的提高,可谋求在具备该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轮胎1中高速耐久性能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所述最外倾斜部20、40的断面积为比所述第1平行部31、51的断面积小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由于最外倾斜部20、40的断面积小于第1平行部31、51的断面积,因此可抑制比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更外侧的橡胶重量的增加。据此,可抑制轮胎1的、比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更外侧的区域出现橡胶重量不均一。其结果是,在具备该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轮胎1中,例如可有效地谋求抑制RFV的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最外倾斜部20而言,在卷绕方向D31中,以从比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更外侧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就所述第1平行部31而言,卷绕始端31a与所述最外倾斜部20的卷绕末端20b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就所述第1倾斜部21而言,卷绕始端21a与所述第1平行部31的卷绕末端31b连接,在卷绕方向D31以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根据该结构,最外倾斜部20沿着第1倾斜部21配置的同时,在卷绕方向31配置于从比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更外侧到第1列L1。据此,可抑制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的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第1倾斜部41而言,以在卷绕方向D31中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就第1平行部51而言,卷绕始端51a与所述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就所述最外倾斜部40而言,卷绕始端40a与所述第1平行部51的卷绕末端51b连接,并以在卷绕方向D31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朝向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根据该结构,最外倾斜部40沿着第1倾斜部41配置的同时,在卷绕方向D31配置于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到比外侧第1列L1更外侧。据此,可抑制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侧的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制造方法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胎面橡胶7)的轮胎1的制造方法,轮胎1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使断面形状恒定的所述带橡胶10成型的方式挤出橡胶;在旋转的卷绕部72上卷绕挤出成型的所述带橡胶10;其中通过改变为了拉伸所述带橡胶10而施加至所述带橡胶10上的拉伸力来改变所述被卷绕的带橡胶10的断面积。
根据该方法,通过挤出橡胶成型断面形状恒定的带橡胶10,并在旋转的卷绕部72上卷绕挤出成型的带橡胶10。据此,可制造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胎面橡胶7)的轮胎1。
而且,通过改变为了拉伸带橡胶10而施加至带橡胶10的拉伸力来改变被卷绕的带橡胶10的断面积。据此,对应形成的橡胶部的形状而改变带橡胶10的断面积,从而抑制橡胶重量出现不均一。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制造方法为,为了改变施加至所述带橡胶10的拉伸力而改变所述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的方法。
根据该方法,可通过改变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而改变施加于带橡胶10的拉伸力。据此,能够容易地改变被卷绕的带橡胶10的断面积。
另外,轮胎不限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结构以及作用。例如可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进行以下改变。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最外倾斜部20、40为各自具备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和卷绕末端10b侧二者的构造。不过,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最外倾斜部20、40可为仅具备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或卷绕末端10b侧中的一者的结构。即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的至少一个配置于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端部既可。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最外倾斜部20、40的断面积为比第1平行部31、51的断面积更小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可为最外倾斜部20、40的断面积与第1平行部31、51的断面积相同的结构。即在轮胎中,可为带橡胶10的断面积在整个全长内恒定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为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为最外倾斜部20、40的端部20a、40b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如图12所示,可为下述结构:带橡胶10具备在比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更外侧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的最外平行部30,带橡胶10的端部10a为最外侧平行部30的端部30a。
在图12中,最外平行部30的第1端部(卷绕始端)30a为带橡胶10的端部(卷绕端部)10a,另外,最外平行部30的第2端部(卷绕末端)30b与最外倾斜部20的端部(卷绕始端)20a连接。另外,在图12中,虽然说明了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但带橡胶10还可为在卷绕末端10b侧具备最外平行部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就轮胎的第2实施方式,参酌图13~图2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3~图20中,使用了与图1~图12的符号相同的符号的部分表示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或大致相同的功能(作用)的要素,其说明不再重复。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同样(参照图1~图3)具备各结构2~8,并具备由在轮胎旋转轴周围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胎面橡胶7)。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以及成型装置70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以及成型装置70大致相同。
图13以及图14示出了由成型装置70成型的橡胶部(胎面橡胶7)。关于带橡胶10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结构以及方法,和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方法(参照图4以及图5)大致相同。
接下来,就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带橡胶10的卷绕状态,与比较例比较的同时,参酌图15~图20进行说明。另外,比较例的胎面橡胶7与第1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胎面橡胶7(参照图6以及图7)相同。即在比较例中,在外侧第1列L1中,由于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图7的斜线区域A1),因此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首先,就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的卷绕状态,参酌图15以及图16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位于外侧第1列L1。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1列L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1平行部3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另外,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侧由小形部12构成。具体而言,在第1平行部31,比规定的边界位置13更靠近卷绕方向D31的相反侧由小形部12构成,比规定的边界位置13更靠近卷绕方向D31一侧由标准部11构成。而且,第1平行部31的断面积从卷绕始端31a朝向边界位置13逐渐变大。
而且,如图16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1倾斜部21以在卷绕方向D31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此时,第1平行部31的卷绕末端31b(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为相同位置。另外,“(在轮胎圆周方向D3)的相同位置”不仅包括完全相同的位置,还包括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1倾斜部21的卷绕末端21b比标准部11和小形部12的边界位置13更加靠近卷绕方向D31的相反侧。据此,第1倾斜部21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长度比小形部12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长度更短。而且,第1倾斜部21的一部分(卷绕始端21a侧)以从轮胎径向D2的外侧覆盖的方式与第1平行部31的小形部12的一部分重叠。
其后,带橡胶10在外侧第2列L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2平行部3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进一步,其后,带橡胶10在轮胎圆周方向D3的相同位置上,可以交替切换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上倾斜卷绕的状态和平行卷绕的状态。
如此,胎面橡胶7的一端侧的外侧第1列L1由第1平行部31和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侧构成。另外,如图17所示,在小形部12中,相对于相同长度的标准部11出现橡胶的不足区域(图17的斜线区域A2)。另外,图17仅以斜线区域示出了起因于带橡胶10宽度狭窄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橡胶不足区域,并未示出起因于带橡胶10厚度薄的轮胎径向D2的橡胶不足区域。
因此,如图18所示,将第1倾斜部21位于外侧第1列L1的部分(图18的斜线区域A3)的橡胶体积与起因于小形部12的橡胶不足部分A2的橡胶体积设定为相同。据此,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由断面积在整个全长为恒定的带橡胶10构成的比较例,在外侧第1列L1,可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橡胶体积)相同”不仅包括完全相同,还包括大致相同(例如,±10%)。另外,“倾斜部位于规定列(外侧第1列L1)的橡胶体积”是指例如仅位于规定列L1的部分的橡胶体积,排除位于规定列L1和相邻列L2二者的部分(即因进给间距造成带橡胶10彼此重叠的部分)的橡胶体积。
接下来,就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侧的卷绕状态,参酌图19以及图20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至外侧第2列L2为止,带橡胶10在轮胎圆周方向D3的相同位置上,能够交替切换倾斜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上卷绕的状态和平行地卷绕的状态。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2列L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2平行部5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其后,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1倾斜部41以在卷绕方向D31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1列L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1平行部5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而且,如图20所示,第1平行部51的卷绕末端51b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1平行部51的卷绕始端51a(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为相同位置。另外,第1倾斜部41的卷绕始端41a比标准部11和小形部12的边界位置13更靠近卷绕方向D31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位于外侧第1列L1。
据此,小形部12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长度比第1倾斜部41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长度更长。而且,第1倾斜部41的一部分(卷绕末端41b侧)以从轮胎径向D2的外侧被覆盖的方式,与第1平行部51的小形部12的一部分重叠。
如此,胎面橡胶7另一端侧的外侧第1列L1由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侧和第1平行部51构成。另外,在小形部12中,相对于相同长度的标准部11,出现起因于宽度狭窄以及厚度薄的橡胶的不足区域。
因此,将第1倾斜部41位于外侧第1列L1的部分的体积与起因于小形部12的橡胶不足区域的橡胶体积设定为相同。据此,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由断面积在整个全长上为恒定的带橡胶10构成的比较例,在外侧第1列L1中,可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具体而言,为胎面橡胶7)的轮胎1,所述带橡胶10具备:平行部31、51,其第1端部31a、51b为所述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倾斜部21、41,其第1端部21a、41b与所述平行部31、51的第2端部31b、51a连接,并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所述规定列L1跨越至其相邻列L2,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所述平行部31、51具备:标准部11,其断面积与所述第2端部31b、51a的断面积相同;小形部12,配置于所述第1端部31a、51b侧,并且断面积比所述标准部11的断面积更小,所述平行部31、51的所述第1端部31a、51b和所述第2端部31b、51a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位置相同,所述倾斜部21、41的一部分以与所述小形部12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倾斜部21、4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所述规定列L1的橡胶体积与所述小形部12相对于相同长度的所述标准部11所不足的橡胶体积相同。
根据该结构,由于平行部31、51的第1端部31a、51b为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因此平行部31、51的第1端部31a、51b成为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或卷绕末端10b。而且,平行部31、51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另外,平行部31、51具备:断面积与第2端部31b、51a的断面积相同的标准部11;配置于第1端部31a、51b侧,且与标准部11的断面积相比断面积较小的小形部12。
就倾斜部21、41而言,第1端部21a、41b与平行部31的第2端部31b、51a连接,并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至其相邻列L2,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而且,平行部31、51的第1端部31a、51b和第2端部31b、51a的轮胎圆周方向D3的位置相同,倾斜部31、51的一部分以与小形部12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进一步,倾斜部21、4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的橡胶体积与小形部12相对于相同长度的标准部11所不足的橡胶体积相同。据此,在平行部31、51所构成的规定列L1中,可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下述结构:所述小形部12的断面形状以所述小形部12的断面积从所述平行部31、51的所述第1端部31a、51b朝向所述标准部11逐渐变大的方式,为与所述标准部11的断面形状相似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小形部12的断面形状和标准部11的断面形状为相似形状,并且,小形部12的断面积从平行部31、51的第1端部31a、51b朝向标准部11逐渐变大。据此,在由平行部31、51构成的规定列L1,可有效地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平行部31而言,卷绕始端31a为所述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就所述倾斜部21而言,卷绕始端21a与所述平行部31的卷绕末端31b连接,并在卷绕方向D31以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所述规定列L1朝向其相邻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所述倾斜部21的一部分以从轮胎径向D2的外侧覆盖的方式与所述小形部12的一部分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下述结构:就所述倾斜部41而言,在卷绕方向31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所述相邻列L2朝向所述规定列L1,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就所述平行部51而言,卷绕始端51a与所述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所述规定列L1,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而且,卷绕末端51b为所述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所述倾斜部41的一部分以从轮胎径向D2的外侧被覆盖的方式和所述小形部12的一部分重叠。
另外,轮胎不限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结构以及作用。例如,可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进行以下改变。
在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小形部12为同时具备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和卷绕末端10b侧二者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小形部12可为仅具有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或卷绕末端10b侧一者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即小形部12为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即小形部12可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2列L2或者外侧第3列L3,即可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任何列。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就轮胎的第3实施方式,参酌图21~图29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1~图29中,使用了与图1~图12的符号相同的符号的部分表示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或大致相同的功能(作用)的要素,其说明不再重复。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同样(参照图1~图3)具备各结构2~8,并具备由在轮胎旋转轴周围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被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为胎面橡胶7)。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以及成型装置70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以及成型装置70大致相同。
由成型装置70成型的橡胶部(胎面橡胶7)在图21以及图22示出。带橡胶10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结构以及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方法(图4以及图5)大致相同。
接下来,就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带橡胶10的卷绕状态,与比较例比较的同时,参酌图23~图29进行说明。另外,比较例的胎面橡胶7与第1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胎面橡胶7(参照图6以及图7)相同。即在比较例中,在外侧第1列L1中,由于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图7的斜线区域A1),因此外侧第1列L1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首先,就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的卷绕状态,参酌图23-图26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位于外侧第1列L1。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1列L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1平行部3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于是,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为构成外侧第1列L1的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
而且,如图24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1倾斜部21以在卷绕方向D31从外侧第1列L1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此时,第1平行部31的卷绕末端31b(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为相同位置。据此,外侧第1列L1由第1平行部31和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侧构成。而且,在外侧第1列L1中,由于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侧和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侧重叠,从而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图24的斜线区域)A4。
于是,就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而言,由于第1平行部31以及第1倾斜部21由小形部12构成,因此与由断面积在整个全长为恒定的带橡胶10构成的比较例相比,可抑制该剩余区域A4的橡胶重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比较例,可在外侧第1列L1中,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第1平行部31的断面积在整个全长为恒定。即在第1平行部31中,卷绕始端31a的断面积和卷绕末端31b的断面积相同(不仅包括完全相同,也包括大致相同)。例如,第1平行部31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50%。
相比之下,第1倾斜部21的断面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变大。即第1倾斜部21的断面积从卷绕始端21a朝向卷绕末端21b变大。例如,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50%,第1倾斜部21的卷绕末端21b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75%。
其后,带橡胶10在外侧第2列L2中,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2平行部32平行地配置于轮胎圆周方向D3。而且,如图25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3列L3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2倾斜部22在卷绕方向D31以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3列L3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
此时,第2倾斜部22的卷绕始端22a(第2平行部32的卷绕末端32b)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第1平行部31的卷绕末端31b)为相同位置。而且,第1倾斜部21的卷绕末端21b(第2平行部32的卷绕始端32a)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2倾斜部22的卷绕末端22b为相同位置。
据此,在外侧第2列L2(具体而言,外侧第1列L1和外侧第2列L2重叠的区域)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图25中的涂色区域)A5。另外,就该橡胶的剩余区域A5而言,第1平行部31的卷绕始端31a侧和第1倾斜部21的卷绕始端21a侧和第2倾斜部22的卷绕始端22a侧重叠。
因此,就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而言,由于第1平行部31、第1倾斜部21以及第2倾斜部22由小形部12构成,因此相对于比较例,可抑制该剩余区域A5的橡胶重量。于是,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比较例,在外侧第2列L2可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第2平行部32的断面积在整个全长上为恒定。即在第2平行部32中,卷绕始端32a的断面积和卷绕末端32b的断面积相同(不仅包括完全相同,还包括大致相同)。例如,第2平行部32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75%。
相比之下,第2倾斜部22的断面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变大。即第2倾斜部22的断面积从卷绕始端22a朝向卷绕末端22b变大。例如,第2倾斜部22的卷绕始端22a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75%,第2倾斜部22的卷绕末端22b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100%。
其后,带橡胶10在外侧第3列L3中,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3平行部33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另外,作为小形部12和标准部11的边界的边界位置13为第2倾斜部22和第3平行部33之间的位置。
而且,如图26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3列L3朝向外侧第4列L4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3倾斜部23在卷绕方向D31以从外侧第3列L3朝向外侧第4列L4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进一步,就带橡胶10而言,在轮胎圆周方向D3的相同位置上可交替切换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的状态和倾斜卷绕的状态。
如此,就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而言,相对于比较例,在外侧第1列L1以及外侧第2列L2中,可抑制橡胶量的剩余。因此,就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而言,相对于比较例,可抑制在外侧第1列L1以及外侧第2列L2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接下来,就本实施方式的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侧的卷绕状态,参酌图27~图29进行说明。
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至外侧第3列L3为止,带橡胶10在轮胎圆周方向D3的相同位置上可交替切换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的状态和倾斜卷绕的状态。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3列L3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3平行部53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其后,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3列L3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2倾斜部42在卷绕方向D31以从外侧第3列L3朝向外侧第2列L2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2列L2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2平行部52和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另外,第3平行部53由带橡胶10的标准部11构成,第2倾斜部42以及第2平行部52由带橡胶10的小形部12构成。即作为小形部12和标准部11的边界的边界位置13为第3平行部53和第2倾斜部42之间的位置。
而且,第2倾斜部42的断面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变大。即第2倾斜部42的断面积从卷绕始端42a朝向卷绕末端42b变小。例如,第2倾斜部42的卷绕始端42a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100%,第2倾斜部42的卷绕末端42b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75%。
其后,如图28所示,带橡胶10以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卷绕。据此,第1倾斜部41在卷绕方向D31以从外侧第2列L2朝向外侧第1列L1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配置。而且,带橡胶10在外侧第1列L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卷绕。据此,第1平行部51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
此时,第1倾斜部41的卷绕始端41a(第2平行部52的卷绕末端52b)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2倾斜部42的卷绕始端42a为相同位置。另外,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第1平行部51的卷绕始端51a)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与第2倾斜部42的卷绕末端42b(第2平行部52的卷绕始端52a)为相同位置。
另外,第2平行部52的断面积在整个全长为恒定。即在第2平行部52中,卷绕始端52a的断面积和卷绕末端52b的断面积相同(不仅包括完全相同,还包括大致相同)。例如,第2平行部52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75%。
相比之下,第1倾斜部41的断面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变大。即第1倾斜部41的断面积从卷绕始端41a朝向卷绕末端41b变小。例如,第1倾斜部41的卷绕始端41a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75%,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50%。
其后,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中,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位于外侧第1列L1。即带橡胶10的卷绕末端10b为构成外侧第1列L1的第1平行部51的卷绕末端51b。此时,第1平行部51的卷绕末端51b与第1平行部51的卷绕始端51a(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为相同位置。
另外,第1平行部51的断面积在整个全长上为恒定。即在第1平行部51中,卷绕始端51a的断面积和卷绕末端51b的断面积相同(不仅包括完全相同,还包括大致相同)。例如,第1平行部51的断面积为标准部11的断面积的50%。
但是,橡胶的剩余区域(图29中的涂色区域)A6出现于外侧第2列L2(具体而言,外侧第1列L1和外侧第2列L2重叠的区域)。另外,就该橡胶的剩余区域A6而言,第2倾斜部42的卷绕末端42b侧、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侧和第1平行部51的卷绕末端51b侧重叠。
因此,就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而言,由于第2倾斜部42、第1倾斜部41以及第1平行部51由小形部12构成,因此相对于比较例,可抑制该剩余区域A6的橡胶重量。于是,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比较例,在外侧第2列L2中可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橡胶的剩余区域(图29的斜线区域)A7出现于外侧第1列L1。另外,就该橡胶剩余区域A7而言,第1倾斜部41的卷绕末端41b侧和第1平行部51的卷绕末端51b侧重叠。
因此,就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而言,由于第1倾斜部41以及第1平行部51由小形部12构成,因此相对于比较例,可抑制该剩余区域A7的橡胶重量。于是,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比较例,在外侧第1列L1中,可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比较例,在外侧第1列L1以及外侧第2列L2中,可抑制橡胶量的剩余。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橡胶7相对于比较例,可抑制外侧第1列L1以及外侧第2列L2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为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胎面橡胶7)的轮胎1,所述带橡胶10交替地具备:平行部31~33、51~53,其以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方式,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倾斜部21~23、41~42,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且跨越轮胎宽度方向D1的相邻两个列L1~L4配置,所述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为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的平行部31、51的端部31a、51b,所述带橡胶10具备: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并且断面积恒定的标准部11;配置于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侧且断面积比所述标准部11的断面积更小的小形部12,至少轮胎宽度方向D1的所述规定列L1与其相邻列L2由所述小形部12构成。
根据该结构,平行部31~33、51~53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L3,且与轮胎圆周方向D3平行地配置,倾斜部21~23、41~42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D3倾斜,并跨越轮胎宽度方向D1的相邻两个列L1~L4而配置。而且,通过交替具备平行部31~33、51~53和倾斜部21~23、41~42,带橡胶10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
而且,由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为构成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的平行部31、51的端部31a、51b,因此该平行部31、51的端部31a、51b成为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或卷绕末端10b)。据此,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以及其相邻列L2中,由于带橡胶10重叠而出现橡胶的剩余区域A4~A7。
因此,带橡胶10具备: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且断面积为恒定的标准部11;配置于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侧且断面积比标准部11的断面积更小的小形部12。而且,至少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和其相邻列L2由小形部12构成。
据此,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以及其相邻列L2中,可抑制橡胶量的剩余。因此,可抑制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以及其相邻列L2的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下述结构:由所述小形部12构成的所述平行部31、32、51、52的断面积为恒定,由所述小形部12构成的所述倾斜部21、22、41、42的断面积为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朝向标准部11变大。
根据该结构,由小形部12构成的平行部31、32、51、52的断面积为固定,由小形部12构成的倾斜部21、22、41、42的断面积为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朝向标准部11变大。据此,在平行部31、32、51、52中,由于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中为均一,于是可有效地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就轮胎而言,不限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结构以及作用。例如可对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进行以下改变。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下述结构:由小形部12构成的平行部31、32、51、52的断面积为恒定,由小形部12构成的倾斜部21、22、41、42的断面积为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朝向标准部11变大。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小形部12的断面积可为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朝向标准部11逐渐变大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由于小形部12的断面积从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朝向标准部11逐渐变大,因此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上逐渐变化。据此,可有效地抑制橡胶重量在轮胎圆周方向D3出现不均一。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和外侧第2列L2由小形部12构成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具体而言,在轮胎中,至少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所位于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和其相邻列为由小形部12构成的结构即可。
因此,例如在轮胎中,可为下述结构:橡胶部为胎面橡胶7,胎面橡胶7具备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延伸的多个周向槽7c、7s,在胎面橡胶7中,比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最外侧的周向槽7s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胎肩区域4s比内侧中心区域4c具有更小的轮胎径向D2的尺寸,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配置于胎肩区域4s,所述胎肩区域4s由小形部12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为胎面橡胶7,胎面橡胶7具备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延伸的多个周向槽7c、7s。而且,在胎面橡胶7中,比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最外侧的周向槽7s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胎肩区域4s比内侧中心区域4c具有更小的轮胎径向D2的尺寸。
于是,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配置于胎肩区域4s,进一步,胎肩区域4s由小形部12构成。据此,可容易地使胎肩区域4s相对于中心区域4c具有较小的轮胎径向D2的尺寸。另外,在图1中,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配置于外侧第1列L1,胎面橡胶7的胎肩区域4s的轮胎径向D2的尺寸朝向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逐渐变大。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小形部12具备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和卷绕末端10b侧二者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可为小形部12仅具备带橡胶10的卷绕始端10a侧或卷绕末端10b侧一者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为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第1列L1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可配置于轮胎圆周方向D1的外侧第2列L2或外侧第3列L3,即可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任何列上。
另外,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并且不限于上述的作用效果。另外,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施与各种改变。例如,可任意选择并组合上述的多个实施方式的各种结构和各种方法等(可将一个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和各方法等应用到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方法等中),进一步,可任意选择下文的各种变化例的结构和方法等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并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方法等。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可为通过拉伸带橡胶10而改变带橡胶10的断面积(即形成小形部12)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可为通过改变从挤出部71挤出的橡胶的断面形状或改变从挤出部71挤出的每单位时间的橡胶挤出量而改变带橡胶10的断面积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为通过改变卷绕部72的旋转速度而改变施加于带橡胶10的拉伸力,从而改变带橡胶10的断面积(即形成小形部12)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如图30所示,可为通过拉伸机构74拉伸带橡胶10而改变带橡胶10的断面积的结构。
图30的成型装置70进一步具备:将从挤出部71挤出的带橡胶10朝向卷绕部72搬运的搬运机构75;抓持并拉伸带橡胶10的拉伸机构74。另外,搬运机构75可为具备多个搬运辊75a,并通过改变搬运辊75a、75a彼此之间的距离而拉伸带橡胶10从而改变断面积,即兼用拉伸机构74的功能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为成型橡胶部(胎面橡胶7)的成型装置70相对于一个卷绕部72具备一个挤出部71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在轮胎中,如图31所示,成型装置70可为相对于一个卷绕部72具备多个(图31中为两个)挤出部71的结构。另外,在图31的成型装置70中成型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橡胶部(胎面橡胶7)中,例如,最外倾斜部20、40、第1平行部31、51以及第1倾斜部21、41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端部中各具备两个。
另外,在图31的成型装置70中成型的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橡胶部(胎面橡胶7)中,例如,就小形部12而言,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规定列L1中具备两个。另外,在图31的成型装置70中成型的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橡胶部(胎面橡胶7)中,例如,带橡胶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a、10b在轮胎宽度方向D1规定列中具备两个。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为小形部12的断面形状为标准部11的断面形状相似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可为小形部12的断面形状与标准部11的断面形状不相似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为小形部12的断面积从平行部31、51的第1端部31a、51b朝向标准部11连续变大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可为小形部12的断面积从平行部31、51的第1端部31a、51b朝向标准部11阶段性变大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为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D3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为胎面橡胶7的结构。但是,轮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中,由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可为胎面橡胶7的一部分,还可为其他橡胶2b、3a、6。总之,由带橡胶10形成的橡胶部不受限制。
并且,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制造方法为将小形部12形成于带橡胶10的端部10a、10b侧的方法。但是,轮胎的制造方法不限于该方法。例如,轮胎的制造方法可为在带橡胶10的中间部分形成小形部12的方法,也可为相对于1条带橡胶10断续性形成多个小形部12的方法。
另外,轮胎1包括硫化前的轮胎(未硫化轮胎),也包括硫化后的轮胎(硫化轮胎)。另外,在硫化后的轮胎中,以锋利的刃具切断轮胎1,从其断面可观察带橡胶10的边界面。由此能够特别限定带橡胶10的卷绕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2.胎圈部、2a.胎圈、2b.垫带橡胶、3.胎侧部、3a.胎侧橡胶、4.胎面部、4c.中心区域、4s.胎肩区域、5.帘布层、5a.帘布层片、6.内衬、7.胎面橡胶、7c.中心周向槽、7s.胎肩周向槽、8.带束层、8a.带束层片、8b.带束层片、10.带橡胶、10a.卷绕始端(端部,第1端部)、10b.卷绕末端(端部,第2端部)、11.标准部、12.小形部、13.边界位置、20.最外倾斜部、20a.卷绕始端(端部)、20b.卷绕末端(端部)、21.第1倾斜部、21a.卷绕始端(端部,第1端部)、21b.卷绕末端(端部)、22.第2倾斜部、22a卷绕始端、22b.卷绕末端、23.第3倾斜部、30.最外平行部、30a.卷绕始端(端部)、30b.卷绕末端(端部)、31.第1平行部、31a.卷绕始端(端部,第1端部)、31b.卷绕末端(端部,第2端部)、32.第2平行部、32a.卷绕始端、32b.卷绕末端、33.第3平行部、40.最外倾斜部、40a.卷绕始端(端部)、40b.卷绕末端(端部)、41.第1倾斜部、41a.卷绕始端(端部)、41b.卷绕末端(端部,第1端部)、42.第2倾斜部、42a卷绕始端、42b.卷绕末端、51.第1平行部、51a.卷绕始端(端部,第2端部)、51b.卷绕末端(端部,第1端部)、52.第2平行部、52a卷绕始端、52b.卷绕末端、53.第3平行部、70.成型装置、71.挤出部、72.卷绕部、73.控制部、74.拉伸机构、75.搬运结构、75a.搬运辊、100.轮辋、D1.轮胎宽度方向、D2.轮胎径向、D3.轮胎圆周方向、D4.旋转方向、D31.卷绕方向、S1.轮胎赤道面。

Claims (14)

1.一种轮胎,其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
所述带橡胶具备:
第1倾斜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2列至外侧第1列,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第1平行部,其端部与所述第1倾斜部的端部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
最外倾斜部,其端部与所述第1平行部的端部连接,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所述最外倾斜部沿着所述第1倾斜部配置的同时,配置于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至比外侧第1列更外侧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最外倾斜部的断面积比所述第1平行部的断面积更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最外倾斜部以在卷绕方向从比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更外侧朝向外侧第1列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就所述第1平行部而言,其卷绕始端与所述最外倾斜部的卷绕末端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
就所述第1倾斜部而言,其卷绕始端与所述第1平行部的卷绕末端连接,并以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朝向外侧第2列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1倾斜部以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2列朝向外侧第1列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就第1平行部而言,其卷绕始端与所述第1倾斜部的卷绕末端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就所述最外倾斜部而言,其卷绕始端与所述第1平行部的卷绕末端连接,并以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第1列朝向比外侧第1列更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5.一种轮胎,其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
所述带橡胶具备:
平行部,其第1端部为所述带橡胶的端部,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规定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
倾斜部,其第1端部和所述平行部的第2端部连接,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至其相邻列,且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所述平行部具备:断面积与所述第2端部的断面积为相同的标准部和配置于所述第1端部侧,且断面积比所述标准部的断面积小的小形部,
所述平行部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以与所述小形部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所述倾斜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的橡胶体积与所述小形部相对于相同长度的所述标准部所不足的橡胶体积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小形部的断面形状以所述小形部的断面积从所述平行部的所述第1端部朝向所述标准部逐渐变大的方式,为与所述标准部的断面形状相似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轮胎,其中,
就所述平行部而言,其卷绕始端为所述带橡胶的卷绕始端,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规定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
就所述倾斜部而言,其卷绕始端与所述平行部的卷绕末端连接,并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朝向其相邻列,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以从轮胎径向的外侧覆盖的方式与所述小形部的一部分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倾斜部在卷绕方向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相邻列朝向所述规定列,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配置,
就所述平行部而言,其卷绕始端与所述倾斜部的卷绕末端连接,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且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而且卷绕末端为所述带橡胶的卷绕末端,
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以从轮胎径向的外侧被覆盖的方式与所述小形部的一部分重叠。
9.一种轮胎,其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
所述带橡胶交替地具备:平行部,其以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方式,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地配置;倾斜部,其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且跨越轮胎宽度方向的相邻两个列而配置,
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为构成轮胎宽度方向的规定列的平行部的端部,
所述带橡胶具备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且断面积为恒定的标准部,和配置于长度方向的端部侧且断面积比所述标准部的断面积更小的小形部,
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规定列和其相邻列由所述小形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其中,由所述小形部构成的所述平行部的断面积为恒定,
由所述小形部构成的所述倾斜部的断面积从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标准部变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小形部的断面积从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标准部逐渐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橡胶部为胎面橡胶,
所述胎面橡胶具备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
所述胎面橡胶中,比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周向槽更加靠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胎肩区域具有比内侧的中心区域更小的轮胎径向的尺寸,
所述带橡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配置于所述胎肩区域,
所述胎肩区域由所述小形部构成。
13.一种轮胎的制造方法,所述轮胎具备由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为螺旋形状的带橡胶形成的橡胶部,
所述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
以成型断面形状恒定的所述带橡胶的方式挤出橡胶;
在旋转的卷绕部上卷绕挤出成型的所述带橡胶;
其中通过改变为了拉伸所述带橡胶而施加于所述带橡胶的拉伸力,从而改变所述被卷绕的带橡胶的断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其中,为了改变施加至所述带橡胶的拉伸力,而改变所述卷绕部的旋转速度。
CN201610928141.9A 2015-12-03 2016-10-31 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69854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6582A JP6581891B2 (ja) 2015-12-03 2015-12-03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5-236582 2015-12-03
JP2015236573A JP6581890B2 (ja) 2015-12-03 2015-12-03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5236578A JP6689061B2 (ja) 2015-12-03 2015-12-03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5-236578 2015-12-03
JP2015-236573 2015-1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85429A true CN106985429A (zh) 2017-07-28
CN106985429B CN106985429B (zh) 2020-01-14

Family

ID=58798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28141.9A Active CN106985429B (zh) 2015-12-03 2016-10-31 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57986A1 (zh)
CN (1) CN1069854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2105B2 (ja) * 2015-11-16 2019-09-04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98820A (en) * 1966-12-06 1970-07-15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Tyre Blanks
JPH0351119A (ja) * 1989-07-19 1991-03-0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227161A (zh) * 1997-11-28 1999-09-01 皮雷利轮胎股份公司 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481309A (zh) * 2000-12-22 2004-03-10 倍耐力轮胎公司 自支撑式汽车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638980A (zh) * 2002-02-26 2005-07-13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78625A (zh) * 2007-06-11 2010-03-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轮胎的橡胶构件、用于生产该橡胶构件的方法以及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
CN101868362A (zh) * 2007-11-21 2010-10-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用于生产该充气轮胎的方法
CN103097118A (zh) * 2010-09-10 2013-05-08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通过条带制造轮胎毛坯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32404A (ja) * 1987-11-16 1989-05-2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98820A (en) * 1966-12-06 1970-07-15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Tyre Blanks
JPH0351119A (ja) * 1989-07-19 1991-03-0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227161A (zh) * 1997-11-28 1999-09-01 皮雷利轮胎股份公司 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481309A (zh) * 2000-12-22 2004-03-10 倍耐力轮胎公司 自支撑式汽车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638980A (zh) * 2002-02-26 2005-07-13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78625A (zh) * 2007-06-11 2010-03-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轮胎的橡胶构件、用于生产该橡胶构件的方法以及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
CN101868362A (zh) * 2007-11-21 2010-10-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用于生产该充气轮胎的方法
CN103097118A (zh) * 2010-09-10 2013-05-08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通过条带制造轮胎毛坯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85429B (zh) 2020-01-14
US20170157986A1 (en) 2017-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8087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870257B1 (en) Pneumatic tire for motorcy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616023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93767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torcycle tire
US20130192730A1 (en) Pneumatic t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582367B (zh) 充气轮胎及形成该充气轮胎的周向带束层的方法
US10232576B2 (en) Tire
EP2239130B1 (en) Pneumatic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neumatic tire
CN106985429A (zh) 轮胎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JP660356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41739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0610339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9787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US11772425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6182848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2013099905A (ja) ベルト補強層素材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6514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用帯状部材
JP668738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3124931B2 (ja) 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EP3533623B1 (en) Tire
CN113226797B (zh) 航空器用充气轮胎
JP6581890B2 (ja)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6055493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の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ロファイルドラム
JP2019209948A (ja) タイヤ
JP201122518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